指出晚清民国民窑瓷器图到民国服饰变迁的因素

||||||||||
最新播报:
女性服饰折射广州历史:晚清穿华服民国着新装(图)
  晚清广州贵妇。
  广州清末至今女性服饰演化生动折射历史变迁
  叹 生 活
  老广州市井
  风情系列之三
  著名法国哲学家阿·法郎士曾说过,如果他在死后100年获准挑选一些图书以了解历史走向的话,他不会选择小说,更不会选择历史著作,而是直接挑选一本女性时装杂志,因为“她们的想象力所告诉我的有关未来人类的知识,将比所有哲学家、小说家、传教士或科学家还要多”。
  且不论法郎士的观点是否夸张,但翻开尘封的旧报纸、老画册,看这百年来都市女子的服饰演化,从重重镶滚的大襟衫到初露玉颈的文明新装、纤腰尽显的旗袍、酥胸半露的洋装,再到昙花一现的布拉吉、一统江湖的绿军装,再到重现街头的连衣裙、的确良衬衣、喇叭裤……一张张老照片折射出真实历史变迁,它们能告诉我的,的确比厚厚的历史教科书生动与丰富得多。
  文明新装 一洗铅华
  出镜者:学医女生 时代:民国初年
  辛亥革命使“男女平权”的观念大行其道,女性不再甘于重重华服的捆绑与束缚。这是夏葛女医的一张女生合影,摄于上世纪初。她们的上衣依然保留着大襟衫的大致模样,但长度已大大缩短,修饰出一定的腰部曲线,黑裙长及脚踝。随着时光的流逝,裙子的长度还将渐渐缩短。在这些西关女子的衣着上,以往纷繁复杂的镶滚刺绣花纹全部消失,她们的头上也压根没了以往广府女子必戴的“珠掠”和“花梳”。这一洗铅华的装饰被称为“文明新装”,因不少中学将其指定为校服,又称“文明学生装”,所谓“文明”,自然是从女子身心解放的角度着眼而言的。
  旗袍当道 淑女窈窕
  出镜者:西关小姐 时代:上世纪三十年代
  这是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张老照片。从其装束来看,这些女子的确当得起“时尚”二字:裁剪合体的旗袍修饰出凹凸有致的身体曲线,几乎无袖的设计露出雪白的一段膀子,旗袍长度只及膝盖,半遮半露之间,演绎出民国女子特有的妩媚与风情。旗袍,无疑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时尚衣着了。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它还与男人所穿的长袍别无二致,但经过一系列的改良,腰翘设计越发讲究,领子渐渐开低,袖子越剪越短,开衩越来越高,衣料也越发多样,锦缎、丝绒、云纱……不一而足,最终,它成了老广州最活色生香的传奇。
  皮草新宠 雍容摩登
  出镜者:摩登女郎 时代:上世纪四十年代
  一言以蔽之,东西方文化激荡交汇是中国整个近代期的特征,因此,都市女子在衣着上“中西合璧”,是再正常不过的。在这张老照片上,这个女子内着旗袍,外套西式大衣,贵气逼人,其装束放到今天而言,都当得起“摩登”二字,这也是当时典型的“中西合璧”装束。西式大衣的领子多为大翻领或青果领,有的还缀以华贵的裘皮或裘皮饰带。一件裘皮大衣的售价,多在数百到上千银元之间,几乎相当于普通家庭几年的积蓄,但皮草仍是富家女子最不可割舍的心头好,这一点与当代别无二致。除了西式大衣,身着酥胸半露的西式连衣裙、运动套装乃至泳装的美女画像也常见于月份牌之上,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多元与开放。
  敛眉低首 华服重重
  出镜者:广州贵妇 时代:晚清年间
  这是晚清一名广州贵族妇女的照片,其姓名身份早已不可考。装饰富丽的大襟衫包裹着她娇小的身躯,衣襟、袖口和领子都有滚边镶嵌刺绣,上面的图案精致夺目,这种镶滚刺绣工艺是以道数越多越为富丽的,富贵人家的小姐最讲究“五镶五滚”、“七镶七滚”,镶滚之外,还要绣上精致的花鸟图案,甚至镂出“福寿”字样,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但这些精致的刺绣根本不能反映穿衣者的个性与喜好。翻开同时代流行的外销画,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贵妇的穿着都差不多,差异只在于镶滚处的细节而已。难怪张爱玲在其名作《更衣记》中说,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欣赏它,也同样地烦难。在华服的重重包裹之下,这些以贞静为美的贵族女子几乎成了“看不见的人”,这也正是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下层女子
  流行着裤
  出镜者:疍家民女
  时代:清朝十三行时期
  这是清朝十三行时期的一张外销画,画的是一名疍家民女。她穿的也是立领大襟衫,但装饰就简单多了,只有袖口处镶嵌了一道滚边。与贵族女子常穿百褶裙不同,她在大襟衫下穿着裤子。事实上,到了清代中期以后,穿裤子的风气渐渐在民间下层女子中流行。裤子便于行动和劳作,与走路时讲究仪态端庄的百褶裙有天壤之别。这名女子的装束虽然远说不上富丽堂皇,但自有其简洁之美。
  满眼尽是干部服
  出镜者:一新婚女子 时代:上世纪五十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旗袍和西式衣裙被视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象征,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在那个充满了革命热情的年代,当时最流行的女性服饰要数干部服(又称列宁装)了。它们在中国最早是延安女干部钟爱的服装,大翻领,双排扣、束腰带……每一个细节似乎都在宣示进步女性朴素无华的生活情怀。除了干部服,布拉吉也甚为流行。其实,“布拉吉”就是俄语“连衣裙”的意思,上半身如男性衬衣,下半部则是长及膝盖的中短裙,虽说远不如以前的服饰妩媚多姿,但可以使用各种样子的花布,依然可以满足女性爱美的需求。
  全城上下“一片绿”
  出镜者:下乡知青
  时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飒爽英资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毛泽东一首《为女民兵题照》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穿着的典型写照。
  在那个“全国山河一片绿”的年代,广州女青年自然也不例外。这张老照片里的下乡知识女青年身穿军便服,足蹬解放鞋,几乎与男同学一个样儿。在那个时候,不仅旗袍、西装全无容身之地,连“布拉吉”也因中苏关系的恶化变成禁忌,女孩子的爱美之心也被当成资本主义思想极力打压,军便服成了最时髦、最体现革命精神的服装,衣着的单调与泛政治化到达顶峰。
  禁锢渐除
  裙裾飞扬
  出镜者:街头少女
  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翻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旧画报,心头终于不再觉得窒息了。在这几张老照片上,我们又看到了久违的连衣裙。随着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热播,以及“无缝对接”港台电影电视,五颜六色的裙子又在广州的大街小巷飘扬起来。说到那个时代的女性衣着,我们还不得不提一提当时风靡全国的“的确良”,作为一种化纤衣料,“的确良”其实并不凉快,但它挺括、不缩水、不变形,而且能染出各种鲜亮的色彩,因此迅速获得深受“蓝黑灰”折磨的女孩子的青睐。很多女孩子常常攒上许久的零花钱,做一身“的确良”裙衫,穿上身,连脚步都会变得轻快起来。
  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年轻人总是很善于接受新生事物的。很快,喇叭裤、蝙蝠衫、牛仔裤等老一辈人眼里的“奇装异服”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流行的热潮。在喇叭裤流行之前,女裤都是右侧开口的,这喇叭裤却是前侧开口,再加上它上窄下宽,上端紧紧包住,裤脚却宽似扫帚,走路时候兼有扫地之效,因此常被老一辈人斥为“不男不女不正经”。但是,老人家眼里的“不正经装束”,在年轻人看来却是宣示个性与自由的旗帜。喇叭裤的流行,打破了持续多年的服装禁锢,开起了一个服饰多元时代的先声。 采写/记者王月华
[责任编辑:浅谈清末民国女装变迁
日 10:11:00来源:《东方收藏》杂志
图1 慈禧太后六旬像
图2 清代后妃白蝶袍
  张牧心  清末民国是中国社会剧烈震荡的年代,各种文化因素交织碰撞。从封建帝制的清王朝,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系列划时代的变革使中国女性从深闺真正走入了社会。一批像鲁迅笔下子君式的崭新女性应运而生。在这次变革中,中国女性第一次“入世”,面对善恶美丑、真假是非的对抗,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抉择、中西文明的碰撞,她们的思想正发生着世界观的转变,也清楚地体现在她们的服装上。  清末女装的延续&&&  1911年以前清末的紫禁城中,慈禧太后的服装最能够代表清末女装顶级豪华的形制(图1)。德龄在第一次见到慈禧的时候就被她华贵的服饰所震惊:“(慈禧)穿着黄缎袍,上面绣满大朵的红牡丹,冠冕的周围挂满了珠玉和翡翠,左边有一串珠络,中间是一只最纯的翡翠制成的凤凰,绣袍的外面是披肩。这个鱼网形的披肩,用了3500颗金丝雀蛋那么大的珍珠做成,圆润光滑,而且全都一样的颜色和大小,边缘缀着翡翠垂饰,被两个纯翡翠的扣子连缀起来。”除了这位权倾一时的“老佛爷”外,其他清末宫中女性的服装也大都用锦、缎、绸等高档材料制成,其上装的装饰手法多样,精致华美(图2)。且因款式数量的多少以及颜色的差异反映着等级的高低。皇太后至嫔的朝服分为冬、夏两种。冬朝服三种,夏朝服两种;而皇子福晋以下至奉国将军淑人的朝服,为冬朝服一种,夏朝服一种;四品命妇、奉恩将军淑人以下至七品命妇的朝服款式冬、夏都完全一样,只是有单、夹、棉、皮的厚薄区分等。清末女贵族的服装,特别是正式服装都按照规定的制度缝制。以朝褂为例:朝廷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共有三种款式,均石青色,其上用织锦缎或织金绸镶边。第一种是圆领对襟,后开裾,无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褶裥。在胸围线以上前后各绣两条立龙,胸围线以下的装饰横分4层:1、3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剩余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间。第二种是圆领对襟无袖,后开裾,腰下有褶裥的长背心,前后各织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前后各2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三个装饰带的下部均有织绣的寿山纹、平水江牙等装饰。第三种与前两种大体相近,只是装饰风格是纵向分割。左右开裾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两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同。妃嫔及其以下品级的朝褂与此制度大体相同,但因其有等级差别,纹饰、颜色等稍有差异。图3 清代金鱼荷花纹氅衣图4 清末褂襕  清末一般女子的服装虽然不如皇族命妇那样华丽多样,但服装的形制大体仿照宫中,也同样十分重视细节的修饰。在领托、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绦等,俗以多镶为美。主要由马褂、衬衣、坎肩、褂襕、裙子、氅衣等搭配。马褂有挽袖(袖比手臂长)、舒袖(袖比手臂短)两类。衣身长短肥瘦也在不同时期稍有变化。清末上等的女式马褂大都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坎肩,是无袖短身的上衣,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多穿在氅衣(图3)、衬衣、旗袍的外面。工艺有织花、缂丝、刺绣等。内容都寓有吉祥含意。清末在坎肩上施加如意头、多层滚边。除刺绣花边之外,还有多层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有的更在下摆加流苏串珠等为饰。还有在春秋天凉时穿于袍衫之外的长坎肩,又称褂襕(图4)。这种坎肩是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身开禊、两侧开禊至腋下,前胸及开禊的上端各饰一个如意头。周身加边饰。两腋下各缀有两根长带,身长至膝下。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禊的长衣,一般有5颗纽扣,袖子形式有舒袖、半宽袖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是妇女一般日常便服,其装饰以绒绣、纳纱、平金、织花的为多。周身加边饰,晚清时边饰越来越多,常在衬衣外加穿坎肩。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的是氅衣。氅衣左右开禊高至腋下,开禊的顶端必饰云头;纹饰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清代裙子主要是汉族妇女所穿,满族命妇除朝裙(图5)外,一般不穿裙子。至晚清时期,汉满服装互相交流,汉满妇女都穿。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襴干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玉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图5 清代朝裙图6 仕女图云肩图7 清末小袄式样  总体而言,清末女性的服装中黑色较多,且通常是层层包裹,衬衣、小袄、中袄、大袄、再加上云肩背心等,女性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变成了“一个衣架子”。如《相见欢》中伍太太年轻随丈夫留学时还是一身清代女性的装饰:“一件仿古小折枝织花摹本缎短袄(图6),大圆角下摆;不长不短的黑绸绉裥裙,距下缘半尺密密层层镶着几道松花彩蛋色花边,也足有半尺阔。”这种密密层层半尺阔的花边装束,正是清末女装的特点。另外,她们也有一些代表吉祥寓意的挂饰配搭服装随身携带(图7)。  民国女装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清代冠服一律随之摒弃。民国元年七月,参议员曾公布男女礼服。女礼服按公布的服制,长与膝齐,有领、对襟式、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周身加绣饰。下着马面裙,左右打裥,上缘两端用带,基本上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民国初年很快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的情景。按等级穿着的现象不见了,服装的式样和色彩自由选择。女士多为上衣下裙。在上世纪20年代,女装以上衣下裙最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式样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衣摆有方有圆、宽窄长短的变化也较多。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刺绣,或加精美的盘扣点缀其上(图8)。至上世纪30年代,前后有中幅的马面裙逐渐淘汰,绕膝裙、喇叭裙、百褶裙等逐渐流行。图8 清代锦鸡鸟纹刺绣荷包  由于时代的新旧交替,此时女装也往往新旧相杂,打扮得不满不汉、不中不洋、不伦不类,但也使服装式样多元化,服装面料和颜色也更加多样化。当时清代的服装旧俗,遗风未尽。总的来看,民国初年女装在不同地区的或渐变或激变都是不争事实,而且不同阶层的女性一般有着各自的着装特点。  这个时期女学生大都上衣下裙,以朴素雅洁为特色。衣角有弧形、直角、圆角等多种变化,领、袖、襟加以不同的花边。到“五四”时期,素衣黑裙已成为典型的装束,突破了传统服色禁忌。另外连衣裙也是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人士的常穿服装,其特点是上衣和下裙相连,在腰间紧缩,有的腰间加带袢,可束腰带。此时女装改变得更加称身适体以显示女性体态之美,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旗袍的风靡。旗袍源自清代的衬衣和氅衣,20年代中晚期,旗袍逐渐在城市妇女中流行,腰身较宽松,袖口宽大,长度至脚面,并作滚边镶边。至上世纪30年代广为普及,腰身、袖口相应缩小,长度缩短近膝(图9)。30年代中期以后,旗袍加长,两边开高衩,腰间紧绷贴身,充分显示女性体型的曲线美,视觉上也增添人体的修长比例,使人亭亭玉立。此时旗袍用纱、绸、缎、毛呢、棉布等面料制作。形式也多样,可变化成高领、低领、西式翻领、一字形平口领、方口领、圆领、U字领、V字领等。图9 清末民初 服装上的盘扣  清末民国的女性还有穿着男装的情况。最先穿着男装的女性,一部分是像秋瑾这样的革命女性,她们追求思想解放,服装的标新立异自然也是内心精神诉求的外化。另一部分就是引领时尚风潮的妓女了。另外,此时为符合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出现了正式女裤、女式制服、运动服、工作服等。除却这样的时装先锋外,许多地区的中国女子仍旧穿着传统的遮风袄、扫地裙,再加上一双马蹄鞋。  透过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时代风貌,以及女性在传统生活中的历史地位、传统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这意味着崭新女性角色确立的发端。另外,清末民国女性服装的变迁对中外现代女性服装审美观念及服制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为现代女性服装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新浪网】
的相关新闻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收藏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_百度知道
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清末民初;&&nbsp,一直没有变化
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
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有人竟女扮男装
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nbsp,有人穿着西装祭孔; )
A.鸦片战争后
提问者采纳
此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因此C项说法是错误的。晚清至民国期间,人们的服饰出现了诸多变化,迫于时势,社会上出现一股“竞尚洋装”的风气,而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清政府对服饰制度实行了一定的改革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材料二:民国29年(1940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申新一厂(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创办),改名丰田株式会社第三工场(又称日本海军衣服厂第九工场)。民国34年 (1945年)9月2日丰田纱厂关厂。——长宁区编年大事记材料三: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元。请回答:(1)材料一中荣氏企业获得大发展,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对其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荣氏企业面临发展障碍的原因有哪些?(2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从荣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发展历程两个角度,说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分)-乐乐题库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知识点 & “(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习题详情
24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7.8%
(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材料二:民国29年(1940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申新一厂(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创办),改名丰田株式会社第三工场(又称日本海军衣服厂第九工场)。民国34年 (1945年)9月2日丰田纱厂关厂。——长宁区编年大事记材料三: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元。请回答:(1)材料一中荣氏企业获得大发展,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对其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荣氏企业面临发展障碍的原因有哪些?(2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从荣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发展历程两个角度,说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分)黄金时代(1分)、辛亥革命(1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河南濮阳市第六中学九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时间特征“1912年和1922年”可知此时正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正处于黄金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辛亥革命的成功有直接关系。(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中能够得出日本的侵略是造成荣氏企业破产的重要因素,材料三文字说明民国政府的压榨是造成荣氏企业艰难发展的又一大障碍,(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不难总结出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特点是:重要以轻工业为核心,发展艰难。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主要考察你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与“(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相似的题目:
图中的老者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曾被誉为“中国轻纺工业第一人”,又被称为“状元资本家”。此人是张謇李鸿章陈启元张之洞
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有&&&&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北洋军阀分裂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康有为梁启超张謇严复
“(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材料二:民国29年(1940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申新一厂(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创办),改名丰田株式会社第三工场(又称日本海军衣服厂第九工场)。民国34年 (1945年)9月2日丰田纱厂关厂。——长宁区编年大事记材料三: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元。请回答:(1)材料一中荣氏企业获得大发展,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对其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荣氏企业面临发展障碍的原因有哪些?(2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从荣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发展历程两个角度,说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6分) 清末崛起于无锡荣巷,民国时名震上海滩,重生在新中国的荣氏家族的命运折射了三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材料二:民国29年(1940年)6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申新一厂(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创办),改名丰田株式会社第三工场(又称日本海军衣服厂第九工场)。民国34年 (1945年)9月2日丰田纱厂关厂。——长宁区编年大事记材料三: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元。请回答:(1)材料一中荣氏企业获得大发展,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哪个阶段?对其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荣氏企业面临发展障碍的原因有哪些?(2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从荣氏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发展历程两个角度,说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什么?(2分)”相似的习题。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清末民初的服饰变化及其社会原因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内容摘要】本文以清末民初的大变革时代为背景,详细分析了当时人们服饰的重要变化,并对主要的几种新潮服饰进行了介绍。然后从历史学角度讨论了当时服饰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服饰变革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目的是从当时的服饰变化来透析社会的变革所带来的新气象。中国论文网 /4/view-3728883.htm  【关 键 词】服饰 变化 角色心态 个性解放 因素  服饰是人类独有的生活技能和人类智慧的创造。它是各族人民生活内容、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和精神风貌的外在反映,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服饰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其产生及演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国漫长的历史来看,每次改朝换代以及每个政权建立,都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风俗的变化,而服饰变化则是社会风俗变化的最直接的反应。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由于西方风俗的传入和社会新思潮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也带来了中国传统服装的大变革。  一、清末民初主要的服饰变化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大变革与大发展,服饰变化随之而来。中国的服饰开始呈现多元化,男女服饰样式繁多,中西服装交相辉映,一时间百花齐放,在中国服饰史上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1.男子服饰变化  (1)由薙发留辫到剪辫风潮。清军入关后,为迫使汉民服从其统治,强令成年男子一律改易满洲服饰,薙发留辫。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俗缓慢进入中国。剪辫之风首先在留洋学生和中国外交官之中开始盛行。后来清末推行新政,通过了剪发议案,清廷被迫同意官民自由剪辫,但是,此时剪辫并没有推广开来,仅在拥护新政的各级官吏之中盛行。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号召全民剪发,激进的革命政府颁布剪发令,强制军民剪发。经过疾风暴雨的剪发风潮洗礼,国民逐渐接受了剪发辫留短发,民国后20年间,发辫逐渐在民众中绝迹。  (2)由长袍马褂向西装与中山装过度。清朝的男子服装一般是长袍和长衫,马褂穿在长袍外边,这样便于骑射。马褂又分为半袖、短袖和无袖几种,根据官品等级和家庭状况分不同的布料制成,等级最高的是黄马褂。与剪辫风潮同时而来的便是易服风潮。在近代西风东渐和中西文化碰撞、对比与筛选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服饰颜色单调晦暗,穿起来十分不便,而且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缺乏朝气之感。随着人们的服饰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西装在这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最先着洋装的是开放地区如香港、上海、广州等地的买办商人。随后,留洋学生也开始着西装。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后,服饰上华夷大防的坚固防线被打破,西装大量进入人们的生活。以西装为底版改装的军服、警服、校服越来越多的在国内传播开来。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和学界青年称为服饰新潮的领军人物。中山装就是在这新旧服饰文化交替转型之际诞生的,它由孙中山先生依据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以西服为底版改制的,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服饰改革家。  2.女子服饰变化  (1)女子剪发与卷发的流行。近代随着女子地位的提高,参加工作的女性越来越多,传统的长发给她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剪发之风兴起。妇女剪发始于民国初年,一开始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学生中比较流行,这也是她们愿意接受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到后来,女子剪发风气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时尚的女子出于对美的追求,开始模仿西方女子烫发,后来在上层妇女和交际女子中逐渐流行起来。  (2)新式旗袍、洋装与高跟鞋。清军入关后,满族妇女着旗装,汉族妇女着明装,满汉服饰杂糅。传统的旗袍风格不容易展现女性曲线美,民国后旗袍样式不断的改进:袖子从宽到窄,从长到短,从有到无;下摆也由长到短,然后又由短到长。同时,下摆开衩也成了旗袍显著的标志。这些变化,越来越符合现代的审美标准,使其日益成为上层女性中流行的服装。除了旗袍的流行,女性洋装也开始兴起,但西式服装“起始不过私娼荡妇所为,继则女学生亦纷纷效法”。[1]伴随洋装而来的就是增加女性修长与美感的高跟鞋,高跟鞋可与洋装或是新式旗袍搭配穿着,能更加突出女性美,为当时的上层妇女和贵族女学生所喜爱。它从兴起便一直流传不衰,更成为现代女子的必备法宝。  二、服饰变化的特点  1.等级观念渐弱而角色心态明显  (1)传统的封建社会,服饰起着“分等级,定尊卑”的作用,“非其人不得服其服”。这种服装的等级观念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决定的。辛亥革命前后的剪发易服风潮,冲击了等级式的服饰结构,人们的着装开始出现多样化。如机关教育界穿西服、制服,工商界及农村乡绅依旧穿长袍马褂,城市人与农村人在穿衣上有更大的不同,城市新潮女子穿旗袍、高跟鞋,农村女子多穿土布或洋布的便装。根据各自身份,按不同的角色来穿戴,成为清末民初服饰界的一大风景。这时人们的服饰心态由等级地位的代表转向社会角色的反映。在角色心态影响下,人们选择服装往往对号入座,一般不超越自己的类别,“间或时髦妆饰,多非笑之”。[2]  (2)随着西俗东渐与社会的变革,服饰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现代文明趋近,例如打破了封建等级的服饰观念,但是人们心中存在已久的定制观念并没有消除。服饰角色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这种定制观念的反映,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尽管政府不再规定,但是社会各阶层的人依然墨守陈规,一般不会僭越。究其实质,笔者认为这是长期以来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人们头脑中分类别分等级的观念依然很牢固。只有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平等观念进一步的传播才能够消除人们心中这种观念。  2.从保守到开放,更注重个性解放  (1)长久以来,服装一直被看作遮羞保暖御寒的工具,在制衣的时候,很少注重美感,加之礼教的束缚更不用说男子或女子本身的形体特征。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逐渐文明开化,服饰开始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逐渐开放和注重个性解放上。男子脱掉老气的长袍马褂,穿上笔挺的西装或制服。西服更能显示出男性的阳刚之美,意气风发,紧凑灵活;旗袍洋装则更好的勾勒出除了女性的自然美。   (2)尽管社会风气逐渐开放,服饰花样渐多,女性社会地位比以前有所提高,女性追逐时尚的现象很普遍,但是男尊女卑地位仍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许多妇女追求美丽的服饰,仍然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观。另外,在对新潮服饰的追求中,一部分人开始变得崇洋媚外,这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政治制度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辛亥革命理论和其推崇的社会制度模式都是直接源于欧美国家,效仿西方成为一时风气。当时,许多大城市兴起一股西化思潮,服饰崇洋风气便受到其推动。1912年初,民国政府制定新礼服方案,一些人倾向以西服为定式,这对服饰的趋洋风气不无推波助澜。[3]  三、引起服饰变革的多种因素  1.东西风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交融  (1)西俗东渐来势凶猛。由于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广泛社会影响,封建旧制度崩溃,西方思想大量传入,形成一股西学东渐的强劲势头,这股新思潮首先反映在文学界和思想界,后来逐步及于社会生活,最终,社会政治的大变革带来了西俗东渐与整个社会的文明开化。“西俗东渐”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着装观念与着装形式,使中国的传统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总体上由封闭转向开放的转折时期。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中国服装由自成体系转向被国际时尚化所同化、由纵向的历史传承向对横向的外来时尚借鉴的分水岭。可以说,在这之前,中国人是从古人那里找衣服穿,服装上“求同、求弱、求禁”的特点比较突出,而这以后,中国服装开始与西方趋近,迈出了走向国际社会的第一步。  (2)“中庸之道”根深蒂固。前面说过,中国的服饰观念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由等级观念向角色观念转化,人们选择服装对号入座,一般不会“乱穿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上述封建等级观念的残留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国人心中存在的处世的“中庸之道”,既不落后也不冒尖。剪辫风潮盛行时,有些人就随大流的剪发,复辟势力来了又买假发戴。西装开始流传了,一部分人看别人穿了自己也会去穿等,这些例子统统反映出国人追求服装的雷同性而不愿意标新立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审美的滞后性,以及小农文化重经验、轻革新的惰性在服饰上的体现。  2.政治变革的推动  (1)清末新政的推动。清末推行新政,立宪已大背祖宗之法,剪发则更不值得大惊小怪,并且成为推行新政所必须。一些开明官吏、外事大臣等纷纷剪辫。同时各大报纸呼吁剪发之声日益高涨,并指出留辫的种种弊端,号召“免豚尾之讪笑,导文明之先机”[4]在服饰上,新政推行者肯定正朔服色与西国一致,不仅可以定民志,而且可以促邦交,故而主张服色革新。1903年,《天津日日新闻》发表《论断发易服之大利益》,公开肯定支持剪发易服。可以说清末新政的推行,直接促进了服饰的近代化。  (2)革命的涌动。清末,许多在国外参加革命党的学生毅然断发易服,以示同满清政府决裂和推翻帝制的决心。辛亥革命爆发,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表示,革命“一俟成功,全体军民一律剪发。已饬府中各部办事人员一律剪发,否则不认为同胞,并先行将烦恼丝一并剪去,以为各部表率”。[5]这一时期,剪发与否被直接的看作是否同意革命的标志,剪发与蓄发的斗争由此开始,上演了一幕幕由头发引起的血案。  3.禁锢思想的解放,各种思潮的碰撞  清末民初是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一个新时期,天足运动,天乳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妇女解放思潮的发展,为女性追求自由与美丽提供了新的平台,减少了羁绊。天足运动极大的冲击了扭曲的封建礼教和自私的男性审美观念,使女性的脚得以解放,不但方便了劳作,也大大促进了制鞋业的发展。天乳运动则使更多的女性挣脱世俗偏见的束缚,转而关注自身,追求身体的自然美,同时,也直接带动了女性内衣、泳衣等的广泛传播。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与自由,改变服饰是他们行动的第一步,也是思想转变的外在表现。  参考文献:  [1]粤女学生怪装[N].大公报,.  [2]丁世良,赵放.全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3]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民立报[N]..  [5]民立报[N]..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晚清民国明华瓷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