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形容词做主语主语是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l0题。&&&&&&&&&&&&&&&&&&&&&&&&&&&&& &&义田记&&&&&&&&&&&&&&&&&&&&&&&&&&&&&&&&&& 宋?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成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日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1)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责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2)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赢马,桓子日:“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日:“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公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攀,有疑过之。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为沟中饥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推崇的“义”的行为的一组是 & ①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日义田& 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③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 ④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⑤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 ⑥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义田的作用、管理方式和具体养济的方法,可以看出范仲淹设置义田,悉心尽力,慎重其事。B.文章主要运用三组对比:一是范仲淹自己“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与族人受到救济而生活安定相对比;二是与古人晏婴相对比;三是与一毛不拔的当代公卿、大夫、士相对比。通过对比,赞美了范仲淹设置义田“好施予”的美德懿行。C.末段称颂范仲淹“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而偏偏只取他设置义田一事来写,“独高其义”,这也是把他平生的大功大业,与设置义田这件小事作对比,从而更加突出这件事不寻常的意义。D.文章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首段记义田,周详无遗。次段追叙范仲淹早有此志,补充说明设置义田之因;第三段用晏子误解桓子的故事对比表现范仲淹的“义”更胜一筹。后面两段大发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在引古叹今的大开大合中波澜起伏。&&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钱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横过十字街口
  (1)黄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种难以想像的速度自大地撤离,我坐在车里等红绿灯,希望能在黑夜来临前赶回家。
  (2)在匆忙的通过斑马线的人群里,我们通常不会去注意行人们的姿势,更不用说能看见行人的脸了,我们只是想着,如何在绿灯亮起时,从人群前面呼啸过去。
  (3)就在行人的绿灯闪动,黄灯即将亮起的一刻,从斑马线的开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人影,打破了一整个匆忙的画面。那是一个中年的极为苍白细瘦的妇人,她得了什么病我并不知道,但那种病偶尔我们在街角的某一处见到,就是全身关节全部扭曲,脸部五官通通变形,而不管走路或停止的时候,全身都在甩动的那一种病。
  (4)那个妇人的不同是,她病得更重,她全身扭成很多褶,就好像我们把一张硬纸揉皱丢在垃圾桶、捡起来再拉平的那个样子。她抖得非常厉害,如同冬天里在冰冷的水塘捞起来的猫抽动着全身。
  (5)当她走起来的时候,我的眼泪不能自禁地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6)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落泪,但我宁可在眼前的这个妇人不要走路,她每走一步就往不同的方向倾倒过去,很像要一头栽到地上,而又勉强地抖动绞扭着站起,再往另一边倾倒过去,她全身的每一根骨头,每一条筋肉都不能平安地留在应该在的地方,而她的每一举步之艰难,就仿佛她的全身都要碎裂在人行道上。她走的每一步,都使我的心全部碎裂又重新组合,我从来没有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上,经验过那种重大的无可比拟的心酸。
  (7)那妇人,她的手上还努力地抓住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一条老狗的颈上,狗比她还瘦,每一根肋骨都从松扁的肚皮上凸了出来,而狗的右后脚折断了,吊在腿上,狗走的时候,那条断脚悬在虚空中摇晃。但狗非常安静有耐心地跟着主人,缓缓移动,这是多么令人惊吓的景象,仿佛把全世界的酸楚与苦痛都在一刹那间,凝聚在病妇与跛狗的身上。
  (8)她们一步步踩着我的心走过,我闭起眼睛,也不能阻住从身上每一处血脉所涌出的泪。
  (9)这条路上的绿灯亮了,但没有一个驾驶人启动车子,甚至没有人按喇叭,这是极少有的情况,在沉寂里,我听见了虚空无数的叹息与悲悯,我相信面对这幅景象,世上没有一个人忍心按下喇叭。
  (10)妇人和狗的路上红灯亮了,使她显得更加惊慌,她更着急地想横越马路,但她的着急只能从她的艰难和急切的抖动中看出来,因为不管她多么努力,她的速度也没有增加。从她的脸上也看不出什么,因为她的五官没有一个在正确的位置上,她一着急,口水竟从嘴角涎落了下来。
  (11)我们足足等了一个新的红绿灯,直到她跨上对街的红砖道,才有人踩下油门,继续奔赴到目的地去,一时之间,众车怒吼,呼啸通过。这巨大的响声,使我想起刚刚那一刻,在和平西路的这一个路口,世界是全然静寂无声的,人心的喧闹在当时当地,被苦难的景象压迫到一个无法动弹的角落。
  (12)我刚过那个路口不久,天色就整个黯淡下来,阳光已飘忽到不可知的所在,回到家,我脸上的泪痕还未完全干去。坐在饭桌前面,我一口饭也吃不下,心里全是一个人牵着一条狗从路口,一步一步,倾倾颠踬地走过。
  (13)这个世界的苦难,总是不时地从我们四周跑出来,我们意识到苦难,却反而感知了自己的渺小,感知了自己的无力,我们心心念念想着,要拯救这个世界的心灵,要使人心和平清净,希望众生都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然而,面对着这样瘦小变形的妇人与她的老弱跛足的狗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世界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14)我感觉,在无边的黑暗里,我们只是寻索着一点点光明,如果我们不紧紧踩着光明前进,马上就会被黑暗淹没。我想起《楞严经》里的一段,佛陀问他的弟子阿难:“眼盲的人和明眼的人处在黑暗里,有什么不同呢?”
  (15)阿难说:“没有什么不同。”
  (16)佛陀说:“不同,眼盲的人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见,但明眼的人在黑暗里看见了黑暗,他看见光明或黑暗都是看见,他的能见之性并没有减损。”
  (17)我看见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帮不上一点黑暗的忙,这是使我落泪的原因。
  (18)夜里,我一点也不能进入定境,好像自己正扭动颤抖地横过十字街口,心潮澎湃难以静止,我没有再落泪,泪在全身血脉中奔流。
(《林清玄散文集》)
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刻画妇人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多次说到“流泪”,其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作者“流泪”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文章结尾写佛陀与弟子阿难的对话是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哲理小品文,文章先讲述一小段看似平常的故事,后字字珠玑,道出大智大慧,甚为经典,令人回味久长。
作者在等红绿灯时看到了一个全身关节扭曲的的病妇牵着一条老而瘦的狗过马路。这一情形引发了作者内心自感渺小的痛苦,他发出了“希望众生都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的心声。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黄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种难以想像的速度自大地撤离”寓示了社会的黑暗慢慢吞噬了人们心中仅残的温暖。
文章中“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帮不上一点黑暗的忙”的这种自责,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呼唤;也是从另一方面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这种自责与巴金在《小狗包弟》里的自责是不一样的。
文章中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虽极其简约,但看完之后总会让人生发出感恩与从善的愿望。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
我曾问人:清华大学和清华园这两个名字将来谁更出风头?有人说:照眼前的事实看来,风头是属于后者的较多。这话大概没有什么错罢?你说:可不是嘛!大门口的“清华园”三个字是皇皇石刻而且巍巍居中,“国立清华大学”六个字便是写在木头牌上而且只好一旁侍立呢。我说:绝不止此!
清华的来宾往往是踵趾相接的。假如我说这些人之中被清华园的草、木、泉、石所吸引的一定比为了看清华大学的图书、仪器、标本、机械而来的多五十倍,该没有人反对罢?那末,无怪其然你一写信约朋友来玩,多半说“请来园子里逛逛罢”,而很少用“请到敝校参观参观”。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这样便可以转到正题了,“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理由不和“春天不是读书天”一般简单吗?春天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让你做,清华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叫你不得不做。
最可怪的,没有一个外人不对清华人赞叹:“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而每一个清华人,纵然是最谦虚的你,也决不曾摇头否认。这是什么意思?你当真相信清华最适于读书么?我不信你比我缺少那些经验,随便举一件便可以做这句话的反证。
远的不用说,就以最近这两个礼拜说罢,你如曾有一次整个钟头耐心耐意地坐在教室里笔记,那才是奇迹呢!你有眼看得见黑板上的白字,当然也有眼看得见窗外那些轻摇慢舞的鹅黄细柳,那些笑靥迎人的碧桃,那些像有胭脂要滴下枝来的朱梅,那些火似的、像有一种要扑到你身上来的热情的不知名的花,那些,那些……迷人的东西,真的没有把你的心从a、b、c、d中勾走么?就算你是道学家,有“目不窥园”的修养,还有玫瑰呢,丁香呢,它们会放香!熏风从那里钻进窗户,又在你鼻端打了一个回旋,你心不动么?就算你受了春寒,鼻子不通,还有云雀呢,杜鹃呢,远远地唱起来了,蜜蜂又团在窗外哼,甚至一双燕子索性坐在窗槛上说起情话来了,你又待怎样防御呢?总之,一切都引得你的心往外飞,这时的心,固然教授们的什么论,什么史,什么法,什么问题,什么公式抓它不住,便是你书中的颜如玉也照样不行。
平时犹可,倘在宿雨初晴,或是夕阳将下,你的心会因而怦怦地跳个不住。因为那平时只是轻描淡写的青山,这时会紫得叫你感到重量,浓得像要溢出它的轮廓;平时是远远的,缥缈的,平面的,这时却堆起来了,逼近了。于是你忘了本来要去的地方,于是你拔步向西飞跑,越过草地,爬上土山,于是山呀,树呀,云呀,浮图呀,都一涌来到你的眼里。这时燕京大学的塔,万寿山的琳宫蝀宇,甚至圆明园的断垣残柱,一切都富于色彩,一切都放射光辉,一切都给你幻想,这幻想竟和这镶金镀紫的云块一般变幻奇丽。于是你呆了,直到树迷山暝,归巢的乱鸦将你唤醒,你才跄踉下山,恍恍惚惚地向灯火辉煌的食堂走去,也许直等一碗烩三鲜下肚之后你才想起今天缺了一堂什么课或是缺席一次什么练习了。
你点头笑了,这就够了,我想我不用再举你为了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一类傻事而费去你用功的大好光阴的例了。
但是你不要脸红,这并不怪你的心野,只怪自然中间有些东西太迷人了,而清华偏又具备了这样多。就如极平常的马路罢,在清华偏偏高高地罩着翠柳的凉阴,并且还满布槐花的香气,散步一类的事,你自然会觉得是难以遏制的欲望了。说到马路,不过是举其最平常、最微末的,你要我谈谈清华的景物吗?清华有的是回环层叠的土山,山里有的是苍松、老桧、藤、萝、竹、石,以及人工设置的小亭和长椅,爱远眺的可以高处攀登,爱幽僻的可以深处追寻,各适其适。清华也有四通八达的水。说到水,最富丽的是三面河环一面巨厦的河池,富于野趣的就该数西园长着芦苇的水田了。
燕大的湖虽然有人艳羡不止,我终以为那样大泥塘似的,正落了北平的许多“海”的陈套,我宁可取清华园里横贯东西的校河。好处在河身修长而且微有曲折,两岸的树丰茂可喜,河上几座桥都很好。在桥上,近可以看鱼,远可以看迷离的树影。可惜就是来源不大,所以下游不得不用一个闸,因而水流很缓,虽然有平静之美,终嫌缺少活泼的气象。因此那被挤到墙外,环园而流的小溪就更可爱了。
说到那小溪,又是你最熟悉的去处了,那里的淙淙水声往往费你整个下午去坐听。你有时嫌乡村姑嫂捣衣的聒扰,便不在西园的门外石上坐,而走到极东的一端来,或者顺着溪流拐一个弯,找到只剩你一个人的幽静地方,随处有光洁可坐的石头,有满身凉翠的树荫,有和流泉相应的蝉吟,于是你用柳条戏弄戏弄聚水水曲的小鱼,或投一个石子在那一个个碗大的小漩涡里,或伸一只脚在石块激成半尺高的小瀑布之下,你那时或许有出世之想了。
打住罢,假如再谈到清华的“花事”,一定更引起你的烦恼,我知道你现在正为了园里的丁香花盛开而满处乱钻,总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躲这香气,急得想找医生给你的鼻子动手术呢。
言归正传,清华虽是一个大学,而同时又是一个园,所以环境并不利于读书,这是我的观察。不过现在我又疑惑了,据我所知,清华的毕业生读书的成绩正被人家评为“不错”呢,这又当作何解释?呵,我懂了!这叫做“地灵人杰”,据说山水明秀的地方,灵气所钟,人物自然也会明秀,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然则我这个题目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该由我自动收回,那么“谢罪”!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集》有删节〕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意。
①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的缘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题目为“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结尾又说“这个题目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凡是到清华参观的人都会赞叹一句:“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这赞叹中既表达了对清华园优美景致的称颂,也包含了清华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的肯定。
B.第五段中,作者采用比喻、拟人、对照等修辞手法,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描述了清华园的春天对学子读书的极大诱惑。
C.全文贯串运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仿佛与读者二人同游清华园时,相互交流感情与认识,给人以身临其境,亲切真实之感。
D.在文中,作者耗用了大量笔墨,极力描绘了清华园的优美景色,这与朱自清先生笔下描写清华“荷塘月色”景致的用意及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E.文章写到“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等一类事情,是为了说明清华园不论是夏天、秋天还是冬天,景色都一样给人以巨大的吸引力。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
余冠英
我曾问人:清华大学和清华园这两个名字将来谁更出风头?有人说:照眼前的事实看来,风头是属于后者的较多。这话大概没有什么错罢?你说:可不是嘛!大门口的“清华园”三个字是皇皇石刻而且巍巍居中,“国立清华大学”六个字便是写在木头牌上而且只好一旁侍立呢。我说:绝不止此!
清华的来宾往往是踵趾相接的。假如我说这些人之中被清华园的草、木、泉、石所吸引的一定比为了看清华大学的图书、仪器、标本、机械而来的多五十倍,该没有人反对罢?那末,无怪其然你一写信约朋友来玩,多半说“请来园子里逛逛罢”,而很少用“请到敝校参观参观”。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这样便可以转到正题了,“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理由不和“春天不是读书天”一般简单吗?春天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让你做,清华有比读书更有趣的事叫你不得不做。
最可怪的,没有一个外人不对清华人赞叹:“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而每一个清华人,纵然是最谦虚的你,也决不曾摇头否认。这是什么意思?你当真相信清华最适于读书么?我不信你比我缺少那些经验,随便举一件便可以做这句话的反证。
远的不用说,就以最近这两个礼拜说罢,你如曾有一次整个钟头耐心耐意地坐在教室里笔记,那才是奇迹呢!你有眼看得见黑板上的白字,当然也有眼看得见窗外那些轻摇慢舞的鹅黄细柳,那些笑靥迎人的碧桃,那些像有胭脂要滴下枝来的朱梅,那些火似的、像有一种要扑到你身上来的热情的不知名的花,那些,那些……迷人的东西,真的没有把你的心从a、b、c、d中勾走么?就算你是道学家,有“目不窥园”的修养,还有玫瑰呢,丁香呢,它们会放香!熏风从那里钻进窗户,又在你鼻端打了一个回旋,你心不动么?就算你受了春寒,鼻子不通,还有云雀呢,杜鹃呢,远远地唱起来了,蜜蜂又团在窗外哼,甚至一双燕子索性坐在窗槛上说起情话来了,你又待怎样防御呢?总之,一切都引得你的心往外飞,这时的心,固然教授们的什么论,什么史,什么法,什么问题,什么公式抓它不住,便是你书中的颜如玉也照样不行。
平时犹可,倘在宿雨初晴,或是夕阳将下,你的心会因而怦怦地跳个不住。因为那平时只是轻描淡写的青山,这时会紫得叫你感到重量,浓得像要溢出它的轮廓;平时是远远的,缥缈的,平面的,这时却堆起来了,逼近了。于是你忘了本来要去的地方,于是你拔步向西飞跑,越过草地,爬上土山,于是山呀,树呀,云呀,浮图呀,都一涌来到你的眼里。这时燕京大学的塔,万寿山的琳宫蝀宇,甚至圆明园的断垣残柱,一切都富于色彩,一切都放射光辉,一切都给你幻想,这幻想竟和这镶金镀紫的云块一般变幻奇丽。于是你呆了,直到树迷山暝,归巢的乱鸦将你唤醒,你才跄踉下山,恍恍惚惚地向灯火辉煌的食堂走去,也许直等一碗烩三鲜下肚之后你才想起今天缺了一堂什么课或是缺席一次什么练习了。
你点头笑了,这就够了,我想我不用再举你为了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一类傻事而费去你用功的大好光阴的例了。
但是你不要脸红,这并不怪你的心野,只怪自然中间有些东西太迷人了,而清华偏又具备了这样多。就如极平常的马路罢,在清华偏偏高高地罩着翠柳的凉阴,并且还满布槐花的香气,散步一类的事,你自然会觉得是难以遏制的欲望了。说到马路,不过是举其最平常、最微末的,你要我谈谈清华的景物吗?清华有的是回环层叠的土山,山里有的是苍松、老桧、藤、萝、竹、石,以及人工设置的小亭和长椅,爱远眺的可以高处攀登,爱幽僻的可以深处追寻,各适其适。清华也有四通八达的水。说到水,最富丽的是三面河环一面巨厦的河池,富于野趣的就该数西园长着芦苇的水田了。
燕大的湖虽然有人艳羡不止,我终以为那样大泥塘似的,正落了北平的许多“海”的陈套,我宁可取清华园里横贯东西的校河。好处在河身修长而且微有曲折,两岸的树丰茂可喜,河上几座桥都很好。在桥上,近可以看鱼,远可以看迷离的树影。可惜就是来源不大,所以下游不得不用一个闸,因而水流很缓,虽然有平静之美,终嫌缺少活泼的气象。因此那被挤到墙外,环园而流的小溪就更可爱了。
说到那小溪,又是你最熟悉的去处了,那里的淙淙水声往往费你整个下午去坐听。你有时嫌乡村姑嫂捣衣的聒扰,便不在西园的门外石上坐,而走到极东的一端来,或者顺着溪流拐一个弯,找到只剩你一个人的幽静地方,随处有光洁可坐的石头,有满身凉翠的树荫,有和流泉相应的蝉吟,于是你用柳条戏弄戏弄聚水水曲的小鱼,或投一个石子在那一个个碗大的小漩涡里,或伸一只脚在石块激成半尺高的小瀑布之下,你那时或许有出世之想了。
打住罢,假如再谈到清华的“花事”,一定更引起你的烦恼,我知道你现在正为了园里的丁香花盛开而满处乱钻,总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躲这香气,急得想找医生给你的鼻子动手术呢。
言归正传,清华虽是一个大学,而同时又是一个园,所以环境并不利于读书,这是我的观察。不过现在我又疑惑了,据我所知,清华的毕业生读书的成绩正被人家评为“不错”呢,这又当作何解释?呵,我懂了!这叫做“地灵人杰”,据说山水明秀的地方,灵气所钟,人物自然也会明秀,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然则我这个题目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该由我自动收回,那么“谢罪”!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十集》有删节〕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意。(4分)
①清华原是“园”的空气多于“大学”的空气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以“水木清华”的清华园,人物也一样非常之“清华”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的缘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为“清华不是读书的好地方”,结尾又说“这个题目根本就是一句废话”,这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凡是到清华参观的人都会赞叹一句:“贵校的读书环境真好!”这赞叹中既表达了对清华园优美景致的称颂,也包含了清华大学浓厚的学习氛围的肯定。
B.第五段中,作者采用比喻、拟人、对照等修辞手法,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描述了清华园的春天对学子读书的极大诱惑。
C.全文贯串运用了第二人称的表达方式,仿佛与读者二人同游清华园时,相互交流感情与认识,给人以身临其境,亲切真实之感。
D.在文中,作者耗用了大量笔墨,极力描绘了清华园的优美景色,这与朱自清先生笔下描写清华“荷塘月色”景致的用意及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E.文章写到“西园捉蛙,荷塘摘莲蓬,西园塑雪狮或是大礼堂晒太阳”等一类事情,是为了说明清华园不论是夏天、秋天还是冬天,景色都一样给人以巨大的吸引力。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子里加黑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3.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4.登泰山而小天下 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6.粪土当年万户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贫,假贷无所得假:借。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过:经过。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亲:父母。D.我厄日久矣厄:穷困。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诸公宾客多厌之/强弱之形易制B.今以法割削之 /亲不以为子C.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D.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A.①②⑤B.①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 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①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 馆谷丰隆。既而昏暮, 止宿其家, 莝豆饲畜, 给食周至。问其姓字, 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 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 供给弗懈。至暮, 锉刍;刍束湿, 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 家贫无以饲畜, 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 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 仍以反客, 云:“ 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 尝数日不携一钱, 客至吾家, 何遂索偿乎?”丁赞叹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
数年无耗。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 从之。至诸, 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 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 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 居之温室, 设筵相款, 宠礼异常。明日, 为制冠服, 表里温暖。杨义之, 而内顾增忧, 褊心不能无少望, 居数日, 殊不言赠别。杨意甚亟, 告丁曰: “顾不敢隐, 仆来时, 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 固乐, 妻子如何矣!”丁曰:“ 是无烦虑, 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 当助资斧。”走伻②招诸博徒, 使杨坐而乞头, 终夜得百金, 乃送之还。归见室人, 衣履鲜整, 小婢侍焉。惊问之, 妻言: “自君去后, 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 堆积满屋, 云是丁客所赠。又婢十指, 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 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 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 岂人也哉? 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选自 《 聊斋志异》第二卷)
【注释】①郭解,西汉人,以“任侠”闻名,常藏匿亡命,喜于救人之危。武帝时,被族诛。
②伻 (bēng): 使, 使者。这里是派人。③乞头: 开赌场的人向赢钱的赌徒抽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人好交游,适他出&&&&&&&&& 适:恰好
B. 暇幸见顾&&&&&&&&&&&&&&&&&& 幸:幸亏
C. 数年无耗&&&&&&&&&&&&&&&&&& 耗: 消息
D.妻漫劝诣丁&&&&&&&&&&&&&&&& 诣: 造访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慕郭解之为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家贫无以饲畜&&&&&&&&&&&&&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C.何遂索偿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为制冠服, 表里温暖&&&&&&&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B.居之温室, 设筵相款
C.见其衣敝踵决
D.杨义之,而内顾增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丘杨家虽然家境贫寒,对逃亡中的丁前溪却能尽其所能地去招待, 甚至扯下屋顶的草来喂丁的牲口, 还分文不取。
B. 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杨妻的形象,表现了她乐善好施的美德。
C. 丁前溪受人滴水之恩以涌泉回报,不但对恩人的衣食住行关怀备至,还主动、及时地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令杨十分感动。
D. 异史氏认为,贫穷却很好客,一般人都很难做到,更别说是饮酒赌博轻浮浪荡的人了,而杨妻却是个例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俄出, 仍以反客, 云:“ 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
&&&&&&&&&&&&&&&&&&&&&&&&&&&&&&&&&&&&&&&&&&&&&&&&&&&&&&&&&&&&&&&&&&&&&&&&&&&&&&&&&&&&&
(2)受之施而不报, 岂人也哉? 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8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 虞:忧虑
B.于是有水火之孽&&&&&&&&&&&&&&&&&& 孽:罪恶
C.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虽:即使
D.自以幸为天子近臣&&&&&&&&&&&&&&&& 以:认为
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3分)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改变王参元“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4分)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2分)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4分)
&&& 译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逻辑主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