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是什么样子的?

方舆论坛 - 北部 - 宝清县历史沿革中“分防经历”、“分治员”是什么?我不懂,帮分析一下 - Powered by phpwind
查看完整版本: [--
宝清县历史沿革中“分防经历”、“分治员”是什么?我不懂,帮分析一下
1912年临江府于宝清设置分防经历,1914年改为分治员。日,奉令将宝清分治地方“改设县治”,名为宝清县, 就是红色文字,那是啥意思啊。分防经历 是个机构吗?还有“分治员”也不像是个机构名啊。网上都这么写的,有理解的吗?帮助解释一下,我总还以是打错了。
百度上都找不到答案!
看样子像是个官职名称。
:看样子像是个官职名称。 :“分防经历掌管初级裁判及开垦、捕盗事务,同时也承担理民之责。”(据《图门江北朝鲜移民问题研究》,赵兴元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清朝统治时期,曾在县城以外的一些要地设置(分防)经历、巡检、弹压委员等官,协助知县进行治理。民国后在上述地区一律改设分治员,以后更名县佐。县佐为知县属官,代表知县对某一特殊地区进行统治。”(据《云南省志·地理志》,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增设弹压委员,‘从事于审理诉讼、设立学校、振兴实业、筹办警察诸端’,以‘存土置流’的方式,推行‘缓进’的‘和平改土归流’政策。”(据《滇西抗战与云南龙潞地区土司制度的延续》,王文成,原载《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第2期)
谢谢斑竹。还是你见多识广啊。我还以为是输入的人,打错字什么的呢。
分防经历、分治员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敢问超巨星,全国范围内这种情况多吗?
:分防经历、分治员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敢问超巨星,全国范围内这种情况多吗? ( 20:50) 东北、云南等边疆地区较多。
经历是府下面的一种杂职官。多数经历都在府城办差,也有及少数会派到下面,凡府州县的佐贰官(如同知、通判、县丞)、杂职官(如经历、照磨、主簿)派到下面的,都可加分防2字。负责管理一个片区的事务。顺天府经历司经历,从七品,与照磨分别掌管出纳、文书事务,员额一人,汉缺。奉天府经历司经历,从七品,为奉天府尹属官,掌管文移事务,员额一人,汉缺。各府经历司经历,正八品,掌管该府出纳、文移与府衙内务,员额一人。民国以来,除少数裁撤外,大多数分防官员改成县佐,而很多县佐的管区后来又变成了县。
长姿势了。。。。
姿势大涨!
分防叫分防照磨
:分防叫分防照磨 “府经历、照磨。这两类本属府的首领官,极个别的分驻在县下。”(据胡恒《清代佐杂的新动向与乡村治理的实际——质疑“皇权不下县”》,原载《新史学》第5卷,2011年)
谢了。。。
呵呵,你理解一下天津卫的卫字,就应该差不多了。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Gzip enabled湖北大学的历史沿革是什么?_百度知道
湖北大学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为您解答:  历史沿革  一、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1秋-1936夏、1941秋-1944春)  湖北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1930年,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  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立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兼任第一任院长。  二、国立湖北师范学院(1944春-1949.5)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于1941年秋恢复,校址在恩施五峰山。  1942年秋,湖北省政府通过参议会知名人士李四光等人请来西南联大陈友松担任院长。  1944年春,陈友松、李四光等呼吁改组学院为国立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命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教育部,汪奠基任首任院长。到1945年,国师粗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师迁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  1948年5月,国师迁回武汉。中共地下党组织加强了对国师学运的领导工作,国师成为汉口的学运中心。  日,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不久停办国师,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三、湖北省教育学院(2.9)与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4.8)  国师停办后不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成立,日开学上课。  1952年,教育部进行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将教育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工、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以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  四、湖北师范专科学校(7.8)与武汉师范专科学校(7.8)  1954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  1955年8月,湖北师专迁址武昌马房山。  1956年春, 湖北省教育厅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湖北师专的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范学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1957年秋,湖北省委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校址重新迁回武昌宝积庵。教职员工达到620人,在校学生达到2138人。学校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  五、武汉师范学院(4.8)  日,湖北省委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有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 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  六、湖北大学  1984年1月,湖北省委为统筹安排和发展我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  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  日,湖北大学成立大会隆重召开。湖北大学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本专科学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日,学校迎来建校八十周年校庆。  2012年5月,学校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共建湖北大学的意见,湖北大学成为湖北地方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根据共建意见,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全力支持湖北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专题推荐:  作为全球领先的财经证书网络教育领导品牌,高顿网校集财经教育核心资源于一身,旗下拥有公开课、在线直播、网站联盟、财经题库、、APP客户端等平台资源,为全球财经界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及全面的解决方案。  高顿网校将始终秉承"成就年轻梦想,开创新商业文明"的企业使命,加快国际化进程,打造全球一流的财经网络学习平台!高顿祝您生活愉快!如仍有疑问,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平台提问!
已回答22748
响应时间&14小时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报纸版面的历史沿革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报纸的版面是报纸的“脸面”,时一张报纸能否吸引读者注意,甚至式报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在现代报纸版面编排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强化。作为报纸编辑人员,必须有一种历史意识,了解报纸版面的严格和发展渊源,才能很好地重视报纸版面和利用报纸版面。 中国论文网 /1/view-291524.htm  Abstract: The newspaper page layout is the newspaper “the honor”, when whether does a newspaper attract the reader to pay attention, even-like the newspaper life's and death's key aspect, obtains the strengthening more and more in the modern newspaper space arrangement's function. As the newspaper editors, must have one kind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understood that newspaper space strict and development origin, can take the newspaper space and the use newspaper space well.   关键词:报纸版面卷幅式 书册式双面印刷   Key words: Newspaper space volume type Books type perfect printings      对于现代的读者来说,我们从接触报纸开始,报纸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不足为奇。我们很少会有这样的疑问:报纸为什么是现在我们所司空见惯的对开式,或者四开式的长方形,而不是三角形或者椭圆形?报纸的形态难道就不能换个样子吗?   事实上,报纸一诞生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而且在诞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我们的报纸从唐代产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1200多年的时间,其中有近1100年的时间,报纸的版面不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样子。换句话说,我们所司空见惯的当代报纸版面形态仅仅存在100多年的时间。报纸发展的历史如此漫长,报纸的形态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说每一次报纸的形态变化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在这里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报纸版面的演化历史,以期能从其中探寻出报纸版面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便我们在以后的报纸版面设计和研究中能充分发挥版面的特有优势,创造出更多的,更好的版面样式。   一、卷副式   关于报纸的起源,新闻史学家认为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报纸产生于唐代。我国的古籍中记载,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是唐玄宗年间的《开元杂报》。它在新闻的安排上没有主次之分,更没有新闻标题之说。由于《开元杂报》实物已经遗失,我们无从得知最早的报纸的版面形态。但是,我们从现存的最早可见的报纸实物敦煌进奏院状可以看出,我国早期的报纸从形式上来看是类似于官文书的卷副式,而且唐代报纸的基本形状是横条卷的。现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报是唐僖宗年间报纸,原状是一张长97厘米、宽28.5厘米的横条卷,纸的外观和质量近似于白色的宣纸,比较坚韧,文字是自右向左自上而下用毛笔书写的,纸的背面抄有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①从敦煌进奏院状可以看出,最早的报纸版面形式没有分栏,也没有分版,只是按照古代的书写和阅读方式从右到左,自上而下的排列下来。稿件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也没有新闻标题。   对于宋代的报纸,除了典籍中记载的关于邸报的内容和审稿制度的一些内容之外,没有关于报纸版面形式的记载,也没有相关的实物可以佐证宋代的报纸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我们也姑且认为宋代的报纸也是采用和唐代相同的卷幅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代,明代的报纸出现了不同于唐代的报纸的版面新形式――书册式,并一直沿用下来。   二、书册式   从现有资料看,我国的报纸发展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开始出现了民间报房印刷的京报。从版面形式上来看,当时的报纸在形式上来说是和书籍相同的,采用单面印刷,折叠后装订的书册式。报纸的版面从什么时候开始采用书册式,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是书册式是报纸版面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这点事确定无疑的。“从版面形式上看,当时的报纸与书籍相同,都是单面印刷,折叠后装订成册。”②清代的报纸也是延续了明代的书册式的报纸形态,单面印刷,折叠后装订。即使是被称为“古代报纸最完备形式”的《京报》也是采用这一形式。当时的京报是日刊,它的外形和当时的书籍相同,每册的页数从五六页到十几页不等,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黄色封面,在封皮上印有红色的“京报”二字。1815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为了吸引更多的国人阅读,他们在报纸的设计上都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在形式上都是采用书册式,以后在中国创办报刊的外国人也都延续了这一传统。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开始意识到报刊的重要作用,开始创办自己的民族报纸,但是在形式上基本也斗采用书册式,像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所创办的《万国公报》、《时务报》等报纸都是采用的书册式。这种版式的报纸,也都是单面印刷,没有版面的概念,不分版,版面上也不分栏。   继之而起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创办的报刊也基本采用这一形式,尽管《中国日报》是我国第一份横排分栏的报纸,但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报界也属于凤毛麟角,大部分的报纸仍然采用书册式,在编排上也都是采用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直排式编排。这种报纸形态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前,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期间,尤其是1904年《时报》创刊之后,开创了很多的报纸版面新格局,报纸版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始出现了现代的报纸版面形态――单张分版双面印刷的报纸形态。   三、现代报纸形态――单张双面印刷式   为了满足报纸出版的特殊需要,报纸必须尽量采用少的页码,大的篇幅,更实用灵活的编排手法和更短的出版周期,这是现代报纸版面形式的萌芽。最早进行这种版面革新的是传单,报纸的现代版面形式的出现是在19世纪60年代。1861年,《上海新报》创刊,这是一张用白报纸双面印刷的新型报纸。在随后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大部分报纸都摆脱了“报”、“刊”不分的形态,向现代报纸形态演变。在形式上完全摆脱了书册式和杂志式的痕迹,成为对开或四开的单张报纸。   首创现代型报纸四个版,并两面印刷的是1904年在上海出版的《时报》。③《时报》对报纸的版式和版面上的改革,有很多的改进和创新,在报纸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此之前,报刊基本都采用书本式。《时报》打破了成例,首创现代的大报版式:对开、分为四版、两面印刷。“辛亥革命后,各报都仿效它改用这种版式。从此,报纸的书本版式被完全淘汰。”④《时报》在报纸上的改革和创新业为《申报》、《新闻报》等老牌报纸所学习,使报纸面目焕然一新。   另外,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之后,报纸在新闻业务上有很大的进步:在内容上,新闻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体裁增多,注重对新闻标题的加工,一些大的报纸开始广泛运用新闻摄影图片。这一时期的报纸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不同于早期的报纸,更接近现代报纸的形态。在内容上来说,新闻报道成为主角,很多的报纸如《申报》已经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在形式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报纸虽然没有明确的栏的概念,但是基本上稿件的编排不再是自上而下,不加以区分了,很多的稿件开始加了线条和其他的稿件加以区分;在新闻标题上,这一时期,新闻稿件不仅仅有了标题,而且有的时候还会出现多行题,标题的字号比正文大,不同的标题形式字体字号也不同,和我们现代的报纸已经非常接近。   但是我国早期的报纸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都是采用了从左至右从上到下的纯直排式的编排方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6年,《人民日报》进行改版,改传统的直排式为横排式,自此以后的报纸都改为了以横排为主的报纸版面。   四、当代报纸的版面――多版化,色彩化   我国当代报纸的版面阶段是从1985年――至今。1985年,王选团队研制的华光系统改变了我国报纸的版面形态,我国的报纸版面从以往的黑白色开始进入了色彩化时代。藉由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报纸版面也进入了多版化的时代。色彩化,多版化成为我国当代报纸的主要特征。从色彩上来看,报纸的版面异彩纷呈,五颜六色,不再是过去的黑白灰色,重大节日的简单套红。从版数上来看,报纸最少的也有16版,多的大100多版,甚至更多。   注释:   ①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54页   ②王咏赋《报纸版面学》 人民日报出版社第25页   ③腾抒《我国报纸版面演化轨迹探源》 《中国出版》2005年第5期50页   ④方汉奇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770页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公安县的历史是什么样子
公安县的历史是什么样子
公安县历史是什么样子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名称来由  公安最早叫梅园。那时候公安一带梅花甚多,家家户户都喜欢种梅花。每天冬天,园中的梅花盛开,有红,有黄,有白,色彩斑斓,气味清香,真是生机盎然,蔚为大观。有一年的隆冬,一位儒生从这里路过,见大片大片连绵不断的梅花,争奇斗艳,景色迷人,便取名叫做梅园。
  后来,汉高祖刘邦分郡定县,又把梅园改为孱陵。
&&
忠济寺到了三国时期,刘备借了荆州,为了扩展地盘,夺取江南四郡,便在油江口建立了大本营,一面养兵练武,一面开荒种田,等到时机成熟,带兵出征,以成大业。
  刘备出身于没落贵族,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子孙,属于皇室。自从桃园结义起兵之后,打了不少胜仗。皇帝招见他的时候,攀谈起来,他还是皇帝的上辈,便称他为皇叔,封他为左将军。从这以后,人们都把刘备称左公了。
  左公刘备驻扎油江以后,很多人都来信问候他,信中总是说:“左公安否?”刘备当时因忙于军务,没有功夫详细回书,每次回信时,就提笔写下两个大字“公安”(即左公安泰之意),日子一长,这两个字便成了口头禅。后来,也因为纪念左公安营于此之意,具有双重含意,就把孱陵改为公安。直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公安,昔称七省孔道。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即建孱陵县,(公安县的
&&
荆州古城前身)。县域凭临长江天堑之险,又当南北皇华驿道(现为207国道)要冲。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至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改孱陵为公安县,图谋霸业。公安县名始于这时。
  219年,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又复县名为孱陵。
  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县邑设二圣洲.
  548年,改江安县为公安县;
  589年,将孱陵县和永安县并入公安,改名公安镇属荆州总管府南郡;
  742年,公安属荆南节度使管辖;
  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公安为南平国属县;北宋初年,公安属荆州湖北路江陵府,后又名为荆南府;
  1130年,公安县升为公安军,置镇抚使;
&&
南平文庙1135年,撤销公安军,恢复公安县建置,属荆南府,
  1364年,公安属湖广行省荆州府;
  1376年,公安属湖广布政司为第二县;
  1912年,公安属湖北省荆南道;
  1932年,公安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9年7月公安解放,属荆州专员公署领导;
  1968年,公安属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8年,公安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1995年,公安属荆沙市人民政府领导;
  1996年至今,公安属荆州市人民政府领导,
公安置县始于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时名孱陵县。汉建安14年(公元209年),刘备领荆州牧,立营油江口,取左公刘备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公安县由此而得名。这里曾是“三国”时期主战场之一,刘备城、吕蒙营、陆逊湖等遗迹至今仍在;东晋时期公安学子车胤,囊萤苦读,自强不息,成为《三字经》中世代相传的典范;明末袁氏三兄弟开创的“公安派”文学新风。  
 影响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周逸群率领的红二、红四方面军“公安会师”,彪炳史册;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王竹溪从公安走上技术报国之路,成就斐然,声名远播……
&
名称来由  公安最早叫梅园。那时候公安一带梅花甚多,家家户户都喜欢种梅花。每天冬天,园中的梅花盛开,有红,有黄,有白,色彩斑斓,气味清香,真是生机盎然,蔚为大观。有一年的隆冬,一位儒生从这里路过,见大片大片连绵不断的梅花,争奇斗艳,景色迷人,便取名叫做梅园。
  后来,汉高祖刘邦分郡定县,又把梅园改为孱陵。 到了三国时期,刘备借了荆州,为了扩展地盘,夺取江南四郡,便在油江口建立了大本营,一面养兵练武,一面开荒种田,等到时机成熟,带兵出征,以成大业。
  刘备出身于没落贵族,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子孙,属于皇室。自从桃园结义起兵之后,打了不少胜仗。皇帝招见他的时候,攀谈起来,他还是皇帝的上辈,便称他为皇叔,封他为左将军。从这以后,人们都把刘备称左公了。
  左公刘备驻扎油江以后,很多人都来信问候他,信中总是说:“左公安否?”刘备当时因忙于军务,没有功夫详细回书,每次回信时,就提笔写下两个大字“公安”(即左公安泰之意),日子一长,这两个字便成了口头禅。后来,也因为纪念左公安营于此之意,具有双重含意,就把孱陵改为公安。直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了。
&
历史沿革  公安,昔称七省孔道。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即建孱陵县,(公安县的 &&
荆州古城
前身)。县域凭临长江天堑之险,又当南北皇华驿道(现为207国道)要冲。东联汉沪,西接巴蜀,南控湘粤,北通陕豫,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至209年,刘备领荆州牧,扎营油江口,改孱陵为公安县,图谋霸业。公安县名始于这时。
  219年,孙权趁刘备进川之时,进而亲驻公安夺回了荆州,又复县名为孱陵。
  280年,分孱陵立江安县,县邑设二圣洲.
  548年,改江安县为公安县;
  589年,将孱陵县和永安县并入公安,改名公安镇属荆州总管府南郡;
  742年,公安属荆南节度使管辖;
  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国都设江陵,公安为南平国属县;北宋初年,公安属荆州湖北路江陵府,后又名为荆南府;
  1130年,公安县升为公安军,置镇抚使; && 1135年,撤销公安军,恢复公安县建置,属荆南府,
  1364年,公安属湖广行省荆州府;
  1376年,公安属湖广布政司为第二县;
  1912年,公安属湖北省荆南道;
  1932年,公安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9年7月公安解放,属荆州专员公署领导;
  1968年,公安属荆州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78年,公安属荆州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1995年,公安属荆沙市人民政府领导;
  1996年至今,公安属荆州市人民政府领导,
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广西医科大学医学考研历史沿革
&&欢迎来到医学全在线网站!
广西医科大学历史沿革
第一篇&创建与发展广西地处祖国西南,属亚热带地区。30年代前期,广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体质赢弱,疾病广为流行。全省无一所政府办的医院(军医院除外),人们缺乏普通医药卫生知识,一旦患病,或乱投草药,或求神问卜。据统计,当时的疾病死亡率在30%以上。桂西北某县征兵,适龄壮丁完全符合兵役体格要求者,竟无一人。&第一篇 创建与发展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属亚热带地区。30年代前期,广西经济发展缓慢,人民体质赢弱,疾病广为流行。全省无一所政府办的医院(军医院除外),人们缺乏普通医药卫生知识,一旦患病,或乱投草药,或求神问卜。据统计,当时的疾病死亡率在30%以上。桂西北某县征兵,适龄壮丁完全符合兵役体格要求者,竟无一人。
&&& 自清末以来,欧美传教士,沿西江而上,先后在梧州、桂林、南宁设立教会医院,但规模甚小,设备简陋,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作用不大。
&&& 民国20年(1931年),广西新桂系当局以“建设广西,复兴中国”为口号,深觉欲强国,必先健民,健民首要促进医药卫生事业。故于民国21年(1932年),曾多次邀请戈绍龙医学博士(北平大学医学院教授)来广西计划卫生设施和研究筹办医学专院的问题。
&&& 民国22年(1933年)5月,广西省府召开的行政会议,收到有关医药卫生方面的提案计37条。其中县政建设实验区筹备处“分期推进本省卫生教育卫生行政及卫生设备以防治人之病疫而健强人民之体格”的提案中写道:“广西现需医师甚多,若皆延自外方,殊不经济,且卫生事业项目繁多,决非少数医师所能分任。为源源供给医师计,应设完备之医学院一所,以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迄能自设医学院,培植多数医师,分任各项卫生事业之时,则是省内人民之健康获得保障之日。”会议审查代表时,提案,主张创办省内医药专科学校。
&&& 此后,在创办中级、高级医学专门学校上又有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建立医学专科学校,有人主张建立医学院。前者认为广西中学水平低,办高等医学院校招不到合格的学生,而且教授难以聘请,办医专比较实际可行。后者认为要建设广西,就必须造就大批的各行各业高级人才,包括高级医学人才,否则上述口号将会落空。从民国21年(1932年)起,实行中学毕业会考制度,就是促进中学水平提高的具体措施。至于聘请教授,用医学院的名义延聘,更会容易接受。后经当局决走,创办医学院。然而办医专的意见,并未就此了结。为民国28年(1939年)4月,医学校改组为广西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埋下伏笔。
&&& 民国22年(1933年)9月,广西省府卫生委员会成立,指派雷殷、戈绍龙、雷沛鸿为委员。卫生委员会对全省医师进行审查,结果合格医生共80余人。广西人口共1290多万,平均约15万人之中才有一名医生。创办医学院,培养医药卫生人才,势在必行。
&&& 民国23年(1934年)7月,省府任命戈绍龙为院长,负责筹备广西省立医学院。经过选定院舍,聘请教授,拟定组织大纲,新生入学考试,筹设附属医院等一系列工作,广西省立医学院于民国23年(1934年)11月21日宣告成立。
第二章& 变迁与发展
广西省立医学院院址设在南宁,学制六年,并根据社会需要,附设各种特班。初借南宁凌铁村广西军医院新建院舍为临时院址。民国23年(1934年)10月招收第一届本科生30名(六年制),助产班28名(四年制),护士班19名(四年制)。附属医院于同年12月10日开诊。
&&&&&&& 民国24年(1935年)9月,招收第二届本科生一班,专修科一班,助护班一班。班数递增,院舍不敷,省府拨南宁兽医养成所为新生的教室和宿舍。翌年3月附设南宁卫生事务所,由张熔教授兼任所长。4月,省府委员会通过“广西高等教育整理案”。7月,奉省令改隶广西大学,称广西大学医学院。
&&&&&&& 广西大学医学院于民国25年(1936年)7月改组成立。院长仍由戈绍龙担任,8月,戈绍龙辞职,孟宪荩继任院长。省府增拨建设研究院为院址, 10月院本部迁至新址。民国26年(1937年)2月,奉第四集团军总部与省政府电令,改广西大学医学院为广西军医学校。
&&&&&&& 广西军医学校于民国26年(1937年)2月改组成立。军医院院长王士成兼任校长。校址、学制不变。附属医院与军医院合并为实习医院。“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开始,为适应战时需要,除原设班级外,又先后增设军医司药速成班、看护速成班、担架军士训练班及毒气疗法训练班,学生人数最多时达860余人。原校址不够用,经批准, 以省府旧址作新院址。民国27年(1938年)秋,日军南侵,进占涠洲岛,南宁市受敌机侵扰,上课时间改为下午4时至9时。是年11月,军医院被敌机轰炸,学校及医院疏散到田阳。
&&&&&&& 民国28年(1939年)4月,复奉绥署与省府会电,改广西军医学校为广西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军医院改为南宁卫生区省立医院,南宁卫生事务所暂时独立。
&&&&&&& 广西省立医药专科学校于民国28年(1939年)夏改组成立。学制五年,校长仍由王士成继任。王士成认为医药人才的养成,不宜采用速成办法。呈报告给教育厅,教育厅签呈省府委员会。委员会参照在酝酿期间主张办医专人的意见,否定了王校长的报告,仍坚持办医专。然而,由于编制变动,学制缩短,部分教师辞职,众多学生和教师同声呼吁恢复医学院原名称。同年9月13日,省府委员会通过将广西省立医药专科学校恢复为广西省立医学院,将南宁卫生区省立医院改为医学院附属医院。
&&&&&&& 广西省立医学院于民国28年(1939年)9月正式改组成立。学制六年,省主席黄旭初兼任院长,周泽昭任教务主任代行院务。田阳僻处桂西,交通不便,延聘教授,添购器材,均十分困难。11月,教育厅长雷沛鸿到学院视察,周泽昭因事引退,雷沛鸿代行院长职务。
&&& 民国29年(1940年)2月,省令学院(包括附院)迁往桂林。4月,任命刘南山为教务主任代行院长职务。5月,刘南山赴桂林筹划新院址。省府拨七星前岩原省府临时办公处栖霞寺为院址。经数月努力,陆续迁移完毕。9月,按时开学。11月,附院开诊,留医病室,亦相继成立。民国30年(1941年)6月,黄旭初不再兼任院长。调桂林卫生区省立医院院长李祖蔚接任医学院院长。民国32年(1943年)7月,李祖蔚辞职,由小儿科教授叶培接任院长。
&&& 自迁桂林后,局势比较稳定,校舍设备等有较大发展,不少医学专家受聘任教,教学质量有所提高,教育部电令嘉奖,誉为全国第三。
&&& 民国33年(1944年)9月初旬,日军南侵,桂林告急,医学院先后分路迁往昭平、八步、融县、三江等处。叶培院长因故未能随迁。桂北行署令教务主任张F代理院长职务。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张代院长先期回桂林筹划复员事宜。11月,全部迁返桂林。12月1日,正式复课。民国35年(1946年)1月,省府复任叶培为院长。3月,附属医院与省立桂林医院合并,为学院的实习医院。5月,省府拨桂林市法政街前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原址为医学院新址。7月,迁入新址上课。
&&& 民国36年(1947年)11月,叶培院长因事离职,由秘书江澄代行院长职务。民国37年(1948年)12月,省府委派孙荫坤任院长。 1949年11月,孙荫坤院长自动离职。临时处理会组成,推李落英、张容、勒为藩三教授为常务干事,主持院务。
&&& 日,桂林解放。当日,人民解放军进驻医学院。桂林军管会王永兴来院协助工作,附属医院于同月23日开始诊疗。学院于28日照常上课。军代表冯邦瑞、朱平亚来院输接管工作。12月1日,朱平亚任广西省医学院院长,临时处理会撤消。
&&& 1950年,广西省医学院学制改为五年。1951年1月,由中南区行政委员会卫生部主持改组成立院务委员会。方中祜任主任委员,叶馥荪、周展骥任副主任委员,负责日常院务工作。
&&& 1952年10月,省人民政府任命韦必克为院长。
&&& 1953年,将学校名称由广西省医学院改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学院从桂林搬来南宁。院址在南宁津头村原广西革命大学、贸易干校旧址新建。1956年,附属医院相继搬来南宁津头村新址。
&&&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院停课。日,广西医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程力任主任。1969年9月,王雨峰任主任。1966年至1970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停止招生五年。1971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缩短为三年。1973年12月,丁纪东任革命委员会主任。1976年,增设卫生专业。1977年,学院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学制复改为五年,分设医学、卫生两系。197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1979年2月,叶馥荪任广西医学院院长。1984年5月,龙祖彭任院长。
&&& 至1990年止,学院总面积为37.5公顷,建筑总面积为平方米,教职工1064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共761人(教授20人,副教授123人,讲师137人,助教113人,其他系列高级职称26人,中初级职称342人)。离休、退休的教授级24人,副教授级11人,因工作需要,予以返聘。在校本科学生1902人,研究生68人,留学生30人,专科生160人,夜大学生149人。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三个系。27个学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学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 1978年以来,建立了4个研究所,13个研究。肿瘤研究所,附属肿瘤医院新建大楼面积为 11693.28平方米,拥有职工398人,病床200张。
&&& 1983年,新图书馆一期工程竣工,面积4765平方米。1990年底藏书近35万册。
&&& 附属医院占地面积7.5公顷,建筑面积92232平方米,病床1059张。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评论加载中...
(必填项)
评论内容: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大学失联女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