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obeasinger我的汉语教室意思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汉语水平考试一般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简称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准化考试。HSK由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设计研制,包括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基础)〕,初、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写为HSK(高等)〕。[1]HSK每年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举办,凡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中国设立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全权领导汉语水平考试,并颁发汉语水平证书。[2]外文名Hanyu Shuiping Kaoshi (简称HSK)考试等级HSK1~6级管理机构国家汉办考试时间六月或十月举行一次
1984年,原北京语言学院(现)成立了“汉语水平考试设计小组”,开始研制汉语水平考试。此项研究首先从初、中等考试开始,历时五年多,于日,通过了国家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为了使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初、中等考试研制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1989年10月,开始了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研制。日,HSK(高等)通过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审定。为了使更多的汉语学习者有机会测试自己的水平,1995年9月又开始了基础汉语水平考试的研究。[1]
日,HSK(基础)通过了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组织的专家鉴定。至此,构成了一个水平由低到高的较为完整的系统。
1986年12月,HSK列入国家教委1986年度文科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日,中国发布了李铁映主任签署的第21号令,汉语水平考试正式升级为国家级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教外来[号文,颁布了《关于外国留学生凭〈汉语水平证书〉注册入学的规定》。1997年(年)8月27日,根据国家教委关于成立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的决定,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
1990年,HSK正式在国内推广,1991年推向海外。截至2013年已在国内的27个城市设立了40个考点,在亚、欧、美洲和大洋州的24个国家设立了55个考点。截止到2001年7月底,已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35万人次参加了HSK考试。[3]
HSK考试已达到较高的科学化水平,实现了命题、施测、阅卷评分和分数解释的标准化。实现了预测统计分析、试题等值、考试报名、评分和成绩报告等的计算机化。1997年完成了HSK等值研究。从1998年9月开始了HSK题库计算机自动生成试卷系统这一课题的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HSK题库和试卷计算机自动生成系统。在此基础上,将推出计算机化自适应性,这种考试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可靠性(信度)和更高的有效性(效度)。[4]官方报考中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考试,报名。主要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郑州、西安、南京、深圳、青岛等一线城市以及主要的二线城市。国家汉办在2005年之后将HSK考点进行了整合分配,使得考试资源更为集中化,合理化。
北京:、、、、、、国际青年研修大学、北京外交人员语言文化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上海:、、上海早安汉语中文学校、上海儒教育学校
广东:、、、
浙江:、浙江工业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海曙校区)
云南:云南省教委
广西:、、
吉林:、延边民族教育改革办公室
辽宁:、、、
甘肃:兰州交通大学[2]亚 洲
日本(东京、大阪、京都、名古屋、福冈、金泽、札幌、神户、广岛)、韩国(首尔、大邱、大田、釜山、光洲)、新加坡(新加坡)、菲律宾 (马尼拉)、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喃邦)、越南(胡志明、河内)、缅甸(仰光)、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泗水、万隆、棉兰)
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新西兰(奥克兰、惠灵顿、基督城)
美国(怀恩多特、休斯顿、纽约)、加拿大(温哥华、 埃德蒙顿、蒙特利尔、伦敦市、多伦多)
法国(巴黎、波尔多、马塞、雷恩)、意大利(米兰、威尼斯)、德国(汉诺威)、英国(伦敦)、俄罗斯(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芬兰(于维斯屈来)、奥地利(维也纳)、瑞典(隆德)、丹麦(奥尔胡斯)、比利时(根特)、匈牙利(布达佩斯)[5]目前正式推广的考试有的基础、初中等和高等三种。正在立项和研制的课题有计算机自适应考试和民族版。
正式出版的书籍包括大纲类6部,论文集5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1988),《汉语水平考试研究》(1989),《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初、中等)》(1989),《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1992),《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1995),《首届汉语考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1995),《汉语水平考试研究论文选》(1995),《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996),《汉语水平测试研究》(1997),《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基础)》(1998),《汉语8000词词典》(2000),《汉语水平考试研究文集》(2000)。[6]
1992年2月,汉语水平考试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4年12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一条 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汉语水平考试 ( han yu shui ping kao shi,缩写为 HSK),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汉语水平考试( HSK)是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标准考试。
第三条 汉语水平考试( HSK)是统一的标准化考试,实行统一命题、考试、阅卷、评分,并统一颁发证书。
第四条 汉语水平考试( HSK)分为初等、中等汉语水平考试〔简称 HSK(初、中等)〕和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高等)〕。凡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
第五条 《汉语水平证书》分为:初等水平证书( A、B、 C三级, A级最高一一下同),中等水平证书( A、 B、C三级),高等水平证书( A、 B、 C三级)。
第六条 《汉语水平证书》的效力是:
(l) 作为到中国高等院校入系学习专业或报考研究生所要求的实际汉语水平的证明。
(2) 作为汉语水平达到某种等级或免修相应级别汉语课程的证明。
(3) 作为聘用机构录用人员汉语水平的依据。
第七条 汉语水平考试( HSK)每年定期分别在国内和海外举行。国内考试在指定高等院校设立考试点,每年六月和十月举行一次;国外考试委托当地高等学校或学术团体承办,每年六月或十月举行一次。
第八条 具有一定汉语基础,母语非汉语者均可向主考单位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申请考试者需向主考单位缴纳考试费。考生持主考单位核发的“准考证”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考生应遵守考试规则,违反者将由主考单位给以直至取消考试资格的惩处。
第九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设立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称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全权领导汉语水平考试,并颁发《汉语水平证书》。由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北京语言学院负责实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务工作。
第十条 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聘请若干专家、教授组成汉语水平考试顾问委员会,负责汉语水平考试( HSK)的咨询工作。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由于HSK考试等级过多(共11级),在国际上很难对应其他国家的语言考试标准,同时考试内容过难,导致HSK在海外推广遇到困难。因此,自2009年,HSK考试有了重大变化,由国家汉办研发的新HSK开始推广,由新老HSK可选择报名,逐渐过渡到以新HSK为主。目前海外考试完全进行新HSK的考试。[7]为使汉语水平考试(HSK)更好地满足于海外不断增长的汉语学习者对汉语考试的新的要求,中国国家汉办组织中外汉语教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测量学等领域的专家,在充分调查、了解海外实际汉语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借鉴近年来国际语言测试研究最新成果,重新研发并将于2009年11月起逐步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重点考查汉语非第一语言的考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HSK包括HSK(一级)、HSK(二级)、HSK(三级)、HSK(四级)、HSK(五级)和HSK(六级)。[1]HSK一级
HSK(一级)考查考生的日常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一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A1级。通过HSK(一级)的考生可以理解并使用一些非常简单的汉语词语和句子,满足具体的交际需求,具备进一步学习汉语的能力。[8]
1、考试对象
HSK(一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一个学期(半学年),掌握150个最常用词语和相关语法知识的考生。
2、考试内容
HSK(一级)共40题,分听力、阅读两部分。
试题数量(个)
考试时间(分钟)
填写答题卡
全部考试约40分钟(含考生填写个人信息时间5分钟)。
第一部分,共5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一个短语,试卷上提供一张图片,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判断对错。
第二部分,共5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一个句子,试卷上提供3张图片,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对应的图片。
第三部分,共5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一个对话,试卷上提供几张图片,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对应的图片。
第四部分,共5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一个人说一句话,第二个人根据这句话问一个问题并说出3个选项,试卷上每题都有3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第一部分,共5题。每题提供一张图片和一个词语,考生要判断是否一致。
第二部分,共5题。试卷上有几张图片,每题提供一个句子,考生根据句子内容,选出对应的图片。
第三部分,共5题。提供5个问句和5个回答,考生要找出对应关系。
第四部分,共5题。每题提供一个句子,句子中有一个空格,考生要从提供的选项中选词填空。
试卷上的试题都加拼音。
3、成绩报告
HSK(一级)成绩报告提供听力、阅读和总分三个分数。总分120分为合格。
HSK(二级)考查考生的日常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二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A2级。通过HSK(二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熟悉的日常话题进行简单而直接的交流,达到初级汉语优等水平。
1、考试对象
HSK(二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个学期(一学年),掌握300个最常用词语和相关语法知识的考生。
2、考试内容
HSK(二级)共60题,分听力、阅读两部分。
试题数量(个)
考试时间(分钟)
填写答题卡
全部考试约55分钟(含考生填写个人信息时间5分钟)。
第一部分,共10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一个句子,试卷上提供一张图片,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判断对错。
第二部分,共10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一个对话,试卷上提供几张图片,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对应的图片。
第三部分,共5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两个人的4到5句对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问一个问题,试卷上提供3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第一部分,共5题。试卷上有几张图片,每题提供一个句子,考生根据句子内容,选出对应的图片。
第二部分,共5题。每题提供一到两个句子,句子中有一个空格,考生要从提供的选项中选词填空。
第三部分,共5题。每题提供两个句子,考生要判断第二句内容与第一句是否一致。
第四部分,共10题。提供20个句子,考生要找出对应关系。
试卷上的试题都加拼音。
3、成绩报告
HSK(二级)成绩报告提供听力、阅读和总分三个分数。总分120分为合格。
HSK(三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三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B1级。通过HSK(三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完成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基本交际任务,在中国旅游时,可应对遇到的大部分交际任务。
1、考试对象
HSK(三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3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三个学期(一个半学年),掌握600个最常用词语和相关语法知识的考生。
2、考试内容
HSK(三级)共80题,分听力、阅读、书写三部分。
试题数量(个)
考试时间(分钟)
填写答题卡
全部考试约90分钟(含考生填写个人信息时间5分钟)。
第一部分,共10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一个对话,试卷上提供几张图片,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对应的图片。
第二部分,共10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一个人先说一小段话,另一人根据这段话说一个句子,试卷上也提供这个句子,要求考生判断对错。
第三部分,共10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两个人的两句对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问一个问题,试卷上提供3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第四部分,共10题。每题听两次。每题都是两个人的4到5句对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问一个问题,试卷上提供3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第一部分,共10题。提供20个句子,考生要找出对应关系。
第二部分,共10题。每题提供一到两个句子,句子中有一个空格,考生要从提供的选项中选词填空。
第三部分,共10题。提供10小段文字,每段文字带一个问题,考生要从3个选项中选出答案。
第一部分,共5题。每题提供几个词语,要求考生用这几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第二部分,共5题。每题提供一个带空格的句子,要求考生在空格上写正确的汉字。
3、成绩报告
HSK(三级)成绩报告提供听力、阅读、书写和总分四个分数。总分180分为合格。
HSK(四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四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B2级。通过HSK(四级)的考生可以用汉语就较广泛领域的话题进行谈论,比较流利地与汉语为母语者进行交流。
1、考试对象
HSK(四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四个学期(两学年),掌握12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2、考试内容
HSK(四级)共100题,分听力、阅读、书写三部分。
试题数量(个)
考试时间(分钟)
填写答题卡
全部考试约105分钟(含考生填写个人信息时间5分钟)。
第一部分,共10题。每题听一次。每题都是一个人先说一小段话,另一人根据这段话说一个句子,试卷上也提供这个句子,要求考生判断对错。
第二部分,共15题。每题听一次。每题都是两个人的两句对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问一个问题,试卷上提供4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第三部分,共20题。每题听一次。这部分试题都是4到5句对话或一小段话,根据对话或语段问一到两个问题,试卷上每题提供4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第一部分,共10题。每题提供一到两个句子,句子中有一个空格,考生要从提供的选项中选词填空。
第二部分,共10题。每题提供3个句子,考生要把这3个句子按顺序排列起来。
第三部分,共20题。这部分试题都是一小段文字,每段文字带一到两个问题,考生要从4个选项中选出答案。
第一部分,共10题。每题提供几个词语,要求考生用这几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第二部分,共5题。每题提供一张图片和一个词语,要求考生结合图片用这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3、成绩报告
HSK(四级)成绩报告提供听力、阅读、书写和总分四个分数。总分180分为合格。
HSK(五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C1级。通过HSK(五级)的考生可以阅读汉语报刊杂志,欣赏汉语影视节目,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
1、考试对象
HSK(五级)主要面向按每周2-4课时进度学习汉语两年以上,掌握2500个常用词语的考生。
2、考试内容
HSK(五级)共100题,分听力、阅读、书写三部分。
试题数量(个)
考试时间(分钟)
填写答题卡
全部考试约125分钟(含考生填写个人信息时间5分钟)。
第一部分,共20题。每题听一次。每题都是两个人的两句对话,第三个人根据对话问一个问题,试卷上提供4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 案。
第二部分,共25题。每题听一次。这部分试题都是4到5句对话或一段话,根据对话或语段问一个或几个问题,试卷上每题提供4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一部分,共15题。提供几篇文字,每篇文字中有几个空格,空格中应填入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每个空格有4个选项,考生要从中选出答案。
第二部分,共10题。每题提供一段文字和4个选项,考生要选出与这段文字内容一致的一项。
第三部分,共20题。提供几篇文字,每篇文字带几个问题,考生要从4个选项中选出答案。
第一部分,共8题。每题提供几个词语,要求考生用这几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第二部分,共2题。第一题提供几个词语,要求考生用这几个词语写一篇80字左右的短文;第二题提供一张图片,要求考生结合图片写一篇80字左右的短文。
3、成绩报告
HSK(五级)成绩报告提供听力、阅读、书写和总分四个分数。总分180分为合格。
HSK(六级)考查考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它对应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C2级。通过HSK(六级)的考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听到或读到的汉语信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用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一、考试对象
HSK(六级)主要面向掌握以上常用词语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HSK(六级)共101题,分听力、阅读、书写三部分。
试题数量(个)
考试时间(分钟)
填写答题卡
全部考试约140分钟(含考生填写个人信息时间5分钟)。
第一部分,共15题。每题听一次。每题播放一小段话,试卷上提供4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与其一致的一项。
第二部分,共15题。每题听一次。播放三段采访,每段采访后带5个试题,试卷上每题提供4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第三部分,共20题。每题听一次。播放若干段话,每段话后带几个问题,试卷上每题提供4个选项,考生根据听到的内容选出答案。
第一部分,共10题。每题提供4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有语病的一句。
第二部分,共10题。每题提供一小段文字,其中有3到5个空格,考生要结合语境,从4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答案。
第三部分,共10题。提供两篇文字,每篇文字有5个空格,考生要结合语境,从提供的5个句子选项中选出答案。
第四部分,共20题。提供若干篇文字,每篇文字带几个问题,考生要从4个选项中选出答案。
考生先要阅读一篇1000字左右的叙事文章,时间为10分钟,阅读时不能抄写和记录;监考将阅读材料收回后,请将这篇文章缩写为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时间为35分钟。标题自拟。只需复述文章内容,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
3、成绩报告
(六级)成绩报告提供听力、阅读、书写和总分四个分数。总分180分为合格。
 作为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院校学习的汉语能力的证明,HSK成绩有效期为两年(从考试当日算起)。
在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为了增进中国与各国的政治互信和经济合作,习近平主席携夫人彭丽媛密集出访了多个国家,促进了与他国间的友谊和互相的文化交流。同时引发了外国友人对于汉语和汉礼仪、汉文化的狂热追求。由此,汉语热开始席卷全球,出国全职或兼职教汉语薪酬颇高,成为留学、、陪读、旅游赚取外快的黄金职业。在欧美,汉语教师年收入达7万至10万美元,国内也能月挣万元。作为汉语教师全球通行证,成为了有志于海外发展人士的必备首选。
对外汉语大学生上岗就业,国内对外汉语教师职称评定和职业评估,都需要考取专业合法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而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全国1+N复合型人才职业培训认证并颁发的《CETTIC职业培训证书——》是国家级的最高资格证书,比起其他证书都更具有法律效益,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CETTIC职业培训认证量的对外汉语行业的热衷者,大学生,中青年在职者都学习并报考CETTIC证书。
作为唯一合法的国家级对外汉语教师职业资格证,CETTIC证书是对外汉语从业人员就业和升职的重要凭证,也能给增加个人的综合竞争力,在校大学生、待业和在职人员均可去报名参加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和,获得证书。
HSK师资上岗证 国家人社部()授权全国统一考试时间,每年3月、6月、9月下旬,12月月份。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汉语语音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汉语语音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语音系统以及发展规律的统称,不仅仅包括拼音。 语音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界限分明,是的重要组成成分。 汉语的结构有很强的规律性。元音是一般中的成分,一个音节内部最多可以连续出现3个元音(如iao、uai)。主要处在元音的前面,即的开头;只有少数可以处在元音的后面,即音节的末尾。处在元音前后的一般只能有一个,在中,不存在sk、fl、str之类的辅音丛。
汉语语音,研究汉语语音系统及其结构规律的学科。汉语语音的特点是汉语语音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是音节的重要组成成分。汉语的音节结构有很强的规律性。是一般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一个音节内部最多可以连续出现三个元音。主要处在元音的前面,即音节的开头,只有少数辅音可以处在元音的后面,即音节的末尾。处在元音前后的辅音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国传统把一个音节分为、和三部分。声母指处在音节开头的辅音。音节的开头如果没有声母,就是音节。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成分,可以只是一个元音,也可以是元音的组合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音节的高低升降具有辨义作用。汉语声调的数目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汉语拼音方案列出了的21个声母和35个韵母),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根据传统名称,分别称为:(-)、阳平(?)、(ˇ)、(?)。汉语许多方言还有所谓音节,这种音节读得短而轻,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的高低升降往往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汉语各方言的连读变调现象相当复杂,各有各的特点,苏州话的连读变调就比普通话复杂得多,几乎每一个声调都存在连读变调现象,而且变调发生在后一个音节。韵也是汉语语音中常见现象。当“儿”音节处于其他音节之后,往往和前面音节的韵母合并成为儿化韵。韵母儿化以后声音有时发生较大的变化,有些韵母在儿化以后变成了同音。汉语许多方言都有儿化现象,但儿化的情况和程度不尽相同。
汉语各方言虽然语音分歧虽大,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方言之间的语音分歧主要表现在这三部分的数目和内容不同。例如有26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下同),45个韵母,7个声调;有15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有20个声母,53个韵母,9个声调;有19个声母,65个韵母,6个声调;有21个声母,37个韵母,3个声调相关图书。数目不同,内容自然不一样;数目相同,内容也不一定完全一致。各方言的声调数目一般都在3~9个之间,同一个声调在不同方言里实际读音高低升降的差别往往十分明显,成为分辨方言时很重要的标志。虽然汉语各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各有特点,但相互之间存在着相当有系统的对应关系。有的对应关系很简单。但大部分对应关系都比较复杂,往往是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相互制约。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相互制约,有些对应关系形成相当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对两种方言的语音系统都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主要存在于语音分歧较大的方言之间。就大多数来说,是具有相当大的语音一致性的。大致说来,除长江以南沿海、、、、、各省和、一带以外,其他地区所说的汉语方言语音都比较接近,都属于所谓区。从长江以北向北直到中国北部边疆,向西南延伸到、、、一带,面积达700多万平方千米,在这广大的区域内,有7亿以上说汉语的人,说的都是这种官话。如此众多的人口,可以听懂或大致听懂相互之间的方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在这广大的官话区域内,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 3部分。声母指处在音节开头的辅音,如dá(答)、kǒu(口)、b╣n (班)、liào(料)、suàn(算)中的d-、k-、b-、l-、s-就都是声母;音节的相关图书开头如果没有声母,就是零声母音节,如àn(暗)、ōu(欧)。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成分,可以只是一个元音,如ɡū(姑)里的-u,也可以是元音的组合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 如ɡu╣(瓜)里的-ua或ɡu╣n(关)里的-uan。韵母可以进一步分为、和3部分。韵头和韵腹都是元音,韵尾也可以是辅音。韵腹是一个韵母不可缺少的成分,如t╣(他)、hu╣(花)、di╣o(雕)、ku╣n(宽),都有韵腹,可是韵头u、i和韵尾o、n就不是每个音节所必须具备的。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是有声调的语言,音节的高低升降具有辨义作用,如f╣n(翻)、fán(烦)、f╤n(反)、fàn(饭)以及多音词tóng zhì(同志)、tōngzhī(通知),都是凭声调的不同来区别意义。
汉语音节的3部分,能很好地反映出汉语语音的特点,便于说明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和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语音结构的关系。这种分析方法已经被公认为分析汉语语音最方便有效的方法。
汉语的声母和韵母的内部都有很强的系统性。例如,的“声母表”和“韵母表”列出了的21个声母和35个韵母,这21个声母和35个韵母是相当整齐有系统的。21个声母可以排列成(方括号内是宽式注音,下同):横行各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或相近,竖行各声母的发音方法相同或相近,21个声母形成相当整齐有系统的局面。35个韵母则可以排列成:从竖行看,═行韵母都没有韵头,【i】行韵母的韵头或韵腹都是【i】,【u】行韵母的韵头或韵腹都是【u】,【y】行韵母的韵头或韵腹都是【y】。传统称═行韵母为&&,【i】行韵母为“”,【u】行韵母为“”,【y】行韵母为&&。表中的35个韵母相当整齐地分配在这“开、齐、合、撮”四呼中(【u?#91;嬜】前面不能有声母,【u嬜】前面一定要有声母。汉语拼音方案为了书写清楚方便,把【u嬜】写成 ong,把【y嬜】写成iong,这两个韵母在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的位置也相应地有所改变)。从横行看,上4行韵母都没有韵尾,中4行韵母都有元音韵尾【-i】或【-u】,下4行韵母都有鼻音韵尾【-n】或【-嬜】,也是相当整齐有系统的。
除声母和韵母内部的系统性外,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之间还有相当严谨的配合规律。例如,普通话的声母g、k 、h只能同开口呼和合口呼的韵母配合成g╣i(该)、kè(客)、huán(环)等等,不能同齐齿呼和撮口呼的韵母配合; j、q、x恰恰相反,只能同齐齿呼和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成jī(鸡)、qián(前)、xuě(雪)等,不能同开口呼和合口呼的韵母配合。
汉语声调的数目比声母和韵母少得多,普通话只有4个声调,根据传统名称,分别称为:
:— 55】,如“妈、灰、妻”
阳平:怚 35】,如“麻、回、奇”
:ˇ214】,如“马、悔、起”
:惽 51】,如“骂、会、器”
汉语许多方言还有所谓音节,这种音节读得短而轻,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例如普通话fángzi(房子)、dōngxi(东西)、zǒule(走了),第2个音节都要读轻声。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音节的高低升降往往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例如,普通话两个上声音节连读时,前一个要变读成阳平,yǒujǐng(有井)和yóujǐng(油井)变成了同音。汉语各方言的连读变调现象相当复杂,各有各的特点,苏州话的连读变调就比普通话复杂得多,几乎每一个声调都存在连读变调现象,而且变调发生在后一个音节,例如,苏州话两个阴平音节连读时,后一个阴平调值要由原来的高而平【喰44】变成低而降【亅21】,&东风&【to嬜44fo嬜44】要变读成【to嬜44fo嬜21】。  韵也是汉语语音中很常见的现象。当“儿”音节处在其他音节之后时,往往和前面音节的韵母合并成为儿化韵,例如普通话&花儿&由hu╣'er合并成hu╣r。韵母儿化以后声音有时发生较大的变化,有些汉语语音韵母在儿化以后变成了同音,普通话“(小)罐儿”的 guàn'er合并成 guànr以后,韵尾-n就不再发音,变得和“(小)褂儿”的guàr声音相同了。汉语许多方言都有儿化现象,但儿化的情况和程度不尽相同。浙江一些方言&儿&音节读【n】或【嬜】,儿化韵就是在原韵母之后加上【n】或【嬜】,例如浙江义乌“鸡”【慯i】儿化成“(小)鸡儿”,就读成【慯i:n】了。  汉语各方言虽然语音分歧相当大,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方言之间的语音分歧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数目和内容不同。例如苏州话有26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下同),45个韵母,7个声调;福州话有15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广州话有20个声母,53个韵母,9个声调;南昌话有19个声母,65个韵母,6个声调;烟台话有21个声母,37个韵母,3个声调。数目不同,内容自然不一样;数目相同,内容也不一定完全一致。例如烟台话有21个声母,和普通话相同,但烟台话并没有普通话zh、ch、sh、r这4个声母,而是另有4个普通话没有的声母。各方言的声调数目一般都在3~9个之间,同一个声调在不同方言里实际读音高低升降的差别往往非常明显,成为分辨方音时很重要的标志。  虽然汉语各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各有自己的特点,但相互之间存在着相当有系统的对应关系。有的对应关系很简单,例如广州话有【-m】、【-n】、【-嬜】三套鼻音韵尾,普通话和许多方言都只有【-n】和【-嬜】两套,广州话的【-m】、【-n】两套韵尾和这些方言【-n】一套韵尾对应,即广州话的【-m】在这些方言也读【-n】(广州话“贪”【t嶉am】 和“滩”【t嶉an】普通话都读tan)。大部分对应关系都比较复杂,往往是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相互制约。例如,绝大多数方言都有【p】、【p‘】和【t】、【t嶉】这两套清塞音声母,苏州话还另有浊塞音声母【b】和【d】同这两套清塞音声母相配。这两个声母是许多方言都没有的,苏州话声母读成【b】和【d】的音节在这些方言里或是读不送气的【p】和【t】,或是读送气的【p‘】和【t嶉】,要受到声调的制约。苏州话“平、病”声母都是 【b】,“图、杜”声母都是【d】,这些方言“平”和“图”读送气的【p‘】和【t嶉】,都是阳平声,“病”和“杜”读不送气的【p】和【t】,都是去声,声调不同,声母的对应关系也不一样。由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相互制约,有些对应关系形成相当错综复杂的局面,必须对两种方言的语音系统都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进行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各种对应关系。  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主要存在于语音分歧较大的方言之间。就大多数来说,是具有相当大的语音一致性的。大致说来,除长江以南沿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各省和湖南、江西一带以外,其他地区所说的汉语方言语音都比较接近, 都属于所谓&官话&区。从长江以北向北到中国北部边疆,向西南延伸到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一带,面积达 700多万平方公里,在这广大的区域内,有 7亿以上说汉语的人,说的都是这种“官话”。人口众多,但可以听懂或大致听懂相互之间的方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这广大的官话区域内,北京话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从元代开始,北京就成为全国的首都,800年来,始终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除当地居民外,北京一直居住着大量的各民族和各地区来的人,对传播北京话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北京话也就逐步成为官话区的核心,对全国各地发生影响。北京语音很早就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区的人学习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古人讲话的声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古代诗歌的用韵和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此外,古代的音译词以及汉语和其他语言的比较也都能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 4个时期:①时期──至(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②时期──至(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和(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至(17~20世纪)。对各时期的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从上古音到现代音的2000多年时间内,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即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2000多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方言中有时还能反映出来,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韵尾【-m】,到现代还保留在广州话和其他一些方言里。一般以《》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语音资料也较零散,目前只能推测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轮廓,对其中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其中【p】、 【p‘】、 【m】、 【t】、【t嶉】、【n】、【l】、【k】、【k‘】、【嬜】、【x】、【堭】、【堭‘】、【s】是从上古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方言都存在的声母,表现了汉语声母的历史继承性。上古浊塞音声母 【b】、【d】、【ɡ】和浊塞擦音【扷】也还保留在现代一些方言里,其余十几个声母的性质则各家说法很不一致。上古很可能还存在 【kl】、【pl】相关图书之类的复辅音声母,例如在谐声字中,声母【k】、【k‘】往往和边音声母【l】互谐,“各”既可以作“格、阁、客”的声符,也可以作“洛、路、略”的声符,这些字很可能原来都是由【kl】之类的复辅音演变来的。对上古音是否有复辅音以及有多少复辅音,目前还有种种不同看法。
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的情况,传统把上古韵母分为若干韵部,用一个汉字来代表,如“之部、幽部”等等,上古韵部共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有鼻音韵尾【-m】、【-n】、【-嬜】的是阳声韵,有清塞音韵尾【-p】、【-t】、【-k】的是入声韵,其余的都属于阴声韵。如果韵腹相同,阴阳入 3类往往可以相互押韵或谐声,如《··女曰鸡鸣三章》“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中,“来”和“赠”押韵,就是因为这两个字在上古韵腹相同,都是 【?#91;】,只是“来”属于阴声韵,“赠”则属于有鼻音韵尾【-嬜】的阳声韵,这种押韵现象传统称为“”。
大多数上古韵母的读音和现代相去甚远,和中古也有很大区别。例如“姑”现代韵母是 【u】,中古相同或近似,上古时韵母则可能是【a】;“台”现代韵母是【ai】,中古也是类似的,上古时韵母则可能是【?#91;】 。也有一些韵母如【an】、【?#91;n】、【a嬜】、【?#91;嬜】等从上古经中古到现代变化不大,象“班” 【pan】和“登”【t?#91;嬜】 等字的读音2000多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改变,但这类字究竟是少数。目前对上古音韵头的多少、韵部的分合以及阴声韵是否也有辅音韵尾等问题有种种不同看法,还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现存的上古音语音资料不能系统地反映出上古声调情况,历来对上古声调的看法分歧也最大。目前较有影响的有3种意见:①上古和中古一样,分为“平、上、去、入”;②上古没有去声;③上古只有平声和入声,但各分长短两种。近年来从汉藏系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又产生一种新意见,认为汉语在远古时期可能并没有声调的分别,声调是远古时期不同的韵尾辅音脱落或保存才逐渐产生的。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是从上古音向中古音转变的时期,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供作诗押韵用的韵书,对当时的语音系统做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隋代集各家之大成,于 601年编成《切韵》一书。《切韵》的原本和它以前的韵书今已佚,现存的《切韵》都是后人的增订本,而且大多是残卷。目前流传最广的完整增订本是宋代等编的《》,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广韵》把当时的语音系统分析归纳为四声、206 韵,每韵内又根据声母的不同分为若干小韵,这个语音系统是否代表当时一时一地之音,目前尚无定论,但它能分门别类详细列举出隋唐时期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情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语音资料。
《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三十六字母可能起源于唐末,到宋代经过不断补充修订,基本上能代表当时的声母系统。每个字母用一个汉字来代表,至于它们的实际读音,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已大致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为了便于说明中古的声母系统,目前一般仍沿用三十六字母的名称,例如,用“帮、滂、并、明”代表中古声母【p】、【p‘】、【b】、【m】,用“端、透、定、泥”代表中古声母【t】、【t嶉】、【d】、【n】等。上古声母有相当一部分仍保存在中古音中,但大都经过了较为复杂的分化或合并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
《切韵》把不同声调的韵母算作不同的韵,每个韵用一个汉字来代表,例如“东韵”、“江韵”、“鱼韵”、“真韵”等。在计算中古韵母时,如果只是声调不同,就只能算是一个韵母,例如“之韵”、“止韵”和“志韵”的分别只在声调,实际上只是一个韵母。《切韵》共列出193个韵,《广韵》增订为206韵,除去声调的分别不计,只有90多个韵。当时的分类不大重视韵头的作用,有时把不同韵头的韵母合并成一个韵,例如,“删韵”就包括开口呼和合口呼两类韵母,可是“寒韵”和&桓韵&又根据开口呼和合口呼的不同分成两韵。如果把该分开的韵母都分列出来,实际上共有150多个不同的韵母,这说明《切韵》所记录的韵母系统是相当复杂的。
中古音的韵头只有 【i-】和 【u-】,但隋唐时期韵头【i-】可能还分为长短两类,这样就有了三种不同的韵头。中古音的韵腹元音非常丰富,这是中古韵母多达150多个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对中古韵腹元音的实际读音做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和推测,其中大部分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中古音的韵尾继承了上古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分别。阴声韵的韵母除没有韵尾的(如“歌韵”)以外,还包括元音韵尾【-i】(如“灰韵”)和【-u】(如“豪韵”)。中古阳声韵的鼻音韵尾和入声韵的清塞音韵尾与上古相同。在《切韵》的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即【-m】和【-p】相配,【-n】和【-t】相配,【-嬜】和【-k】相配,例如东韵”【-u嬜】和&屋韵&【-uk】相配,&删韵”【-an】和“辖韵”【-at】相配,“衔韵”【-am】和“狎韵”【-ap】相配等等,形成相当整齐的局面。
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切韵》以声调为纲,在四声之下分列各韵,后代韵书一般都遵循这种编排方法。平声、上声和去声的分别主要在音节的高低升降不同;入声则是韵尾收【-p】、【-t】、【-k】的发音短促的入声韵,和另外三声的阳声韵相配,例如“东、董、送、屋&四韵的分别就在于“平、上、去、入”四声不同,至于阴声韵如&之、止、志&、“鱼、语、御”等则只有“平、上、去”三声。从中古到现代四声的发展和声母的清浊关系很密切,为了便于说明这种关系,习惯上把中古的四声分为阴阳两类:中古是声母的称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如“官、管、灌、括”;中古是声母的称为“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如“郎、朗、浪、乐”。
在唐初,已有人批评《切韵》分韵过细,不利使用,说明《切韵》的语音系统已与当时的口语不尽相合。从《广韵》开始,已在《切韵》的一些韵目下注明与某韵“同用”,实际就是承认这两个韵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到宋末元初时,为了便于作诗,一些韵书根据《广韵》“同用”的办法,索性把206韵合并为106韵,这106韵从此成为做旧体诗押韵的规范。最早合并的是平水人刘渊主持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因此世称这106韵为“”。平水韵主要只是把《广韵》韵目中同用各韵加以合并,并不能真正代表宋元时期口语的语音。一般以元代所编《》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原音韵》成书于1324年,正是元代戏曲盛行的时期,周德清根据当时北曲作家用韵的情况归纳整理成书,成为写作北曲用韵的准绳,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有很大影响。《中原音韵》是专为戏曲而作的,因此能跳出《切韵》系统韵书的,记录下活跃于元代舞台上的北方语音系统。至于这个语音系统是否能代表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的方言,目前尚有不同看法,但它无疑是现代北方官话的源头,代表了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根据小韵的分布情况来分析,《中原音韵》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和现代北京话已很近似。汉语的声母系统从中古到近古大大简化,主要是因为中古大部分浊音声母到近古变成了清音,除了【m-】、【n-】、【l-】等少数浊音声母外,其余都变成清音,和原来的清音声母合并,例如“步”【b-】并入“布”【p-】,“在”【扷-】并入“再”【堭-】,“似”【z-】并入“四”【s-】等。
《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以两个汉字命名,如“东钟、江阳、支思”等,这只是韵母的大类,各韵部内还包括韵头不同的韵母。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 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完全合并。此外,中古有不少韵母的韵腹元音非常接近,到近古也合并在一起了,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近古音的韵头可能只有【i】和【u】,韵头【y】 当时是否已经出现,目前还有不同看法,但至迟到明代就已经形成了现代四呼的局面。中古的鼻音韵尾【-m】、【-n】、【-嬜】和元音韵尾【-i】、【-u】在《中原音韵》中仍完整地保存,但不久【-m】就和【-n】合并,只留下了【-n】、【-嬜】两套鼻音韵尾。中古的塞音韵尾【-p】、【-t】、【-k】由于入声韵消失,也不复存在,其中有不少并入元音韵尾【-i】、【-u】,如“麦”并入“卖”,“脚”并入“搅”;另一些韵尾则完全失落,和原来的无韵尾韵母合并,如“舌”并入“蛇”,“滑”并入“华”。
《中原音韵》 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由于中古浊音声母到近古大部分都已变成清音,因此阴平和阳平就纯粹是声调的区别了。中古和近古虽然都有上声和去声,但内容不尽相同。中古浊音声母中除【m-】、【n-】、【l-】等少数以外,读上声的到近古都变成了去声,如“上”和“赏”、“杜”和“赌”在中古都读上声,但是“上”、“杜”是浊音声母,到近古就读成去声,“赏”、“赌”是清音声母,仍旧读上声。从中古到近古声调最大的变化是入声不再独立成为一类,中古的入声字到近古分别归入阳平、上声和去声,如“达”归入阳平,“笔”归入上声,“麦”归入去声。近古以后,一部分归入上声的入声字又改归阴平,如“说、瞎、督”,《中原音韵》归入上声,现代北京话都读成阴平。至于《中原音韵》时期入声是否已经完全消失,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但入声在当时已丧失独立作为声调的地位,则是可以肯定的。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例如,广州话完整地保存3套塞音韵尾【-p】、【-t】、【-k】和鼻音韵尾【-m】,苏州话系统地保存浊音声母【b-】、【d-】、【g-】、【扷-】、【z-】等。至于入声独立作为声调,不但长江以南大部分方言仍然如此,从黄河下游中原地区直至西北地区也有不少方言仍旧有入声,保存了近古以前汉语声调的一个重要特点。古代的语音研究  公元3世纪,中国就有了注音的办法,据传最早使用反切的是三国时,所著《音义》今已佚。反切的发明说明当时人已能够根据汉语语音特点把一个字(即一个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到南北朝时,等人又注意到“平、上、去、入”四声的分别,从此奠定了汉语音节分为声、韵、调3部分的基础,揭示出汉语语音的基本特性。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韵书根据声母、韵母和声调分析汉语语音,归纳出相当完整的语音系统,是汉语语音研究很重要的发展。中国历代都有韵书,虽然其中往往杂有和方音成分,但有不少韵书能够描写出当时语音系统的基本面貌,这在古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韵书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读书人做诗押韵,到唐末宋初出现的三十六字母则完全是为了归纳当时的声母系统,已自觉地进入了语音研究的领域。宋元以后盛行,韵图把韵书归纳出的韵母和三十六字母结合起来,根据发音特点各分为若干大类,整理成表格,便人查检,虽然所用名词术语纷繁芜杂,有的不易理解,但由于把语音系统简化成图表,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古代学者很早就发现了古今音的不同。公元 3世纪,汉末《》中就曾提到:“古者曰车,声如居……今曰车,声近舍。”但这种认识只限于个别的字音。对语音的历史发展有系统的认识开始于16世纪,明代从历史观点出发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主张,是正确认识语音发展变化的理论先驱。在陈第的影响下,对上古音做出开创性的研究,他把上古韵分为10部,为上古音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清代考据学盛行,一些著名学者如、、、等人都对上古音的研究作出很大贡献,研究越精,韵部就分得越细。清代学者很少研究上古音的声母,只有钱大昕提出“”、“”的主张,今天看起来仍是完全正确的。集各家之成,编成《音学十书》,把上古音分为21部,并列出谐声表,可以算是清代研究上古音的总结。20世纪初,和又对江氏结论有所修正,清代研究上古音的方法和成就到此就告一段落。
清代学者研究语音是为考据学服务的,目的主要在于疏通先秦古籍,因此对上古音以后的语音发展不大重视,称《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为“今音”,很少有人专门研究。清末扭转这种偏向,所著《切韵考(内外篇)》用逐字系联的方法分析归纳《广韵》的反切上下字,考订中古音的声母和韵母。他所创的系联法虽有一些缺点,但方法比较严密,结论基本可信,至今为人所引用。
“五四”时期至1949年的语音研究  “五四”前夕,北洋政府教育部在 1918年公布了, 对当时的“”起了很大推动作用,1928年,又肯定了国语(即普通话)应该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等语言学家在当时都对北京话的语音系统做了相当详尽的分析,改变了长期以来语音研究重古轻今的倾向。
“五四”以后,西方语言学理论传入中国,对汉语语音研究产生很大影响。瑞典学者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语音,对中古音和上古音的实际音值做出构拟,使汉语语音研究摆脱汉字的束缚走上音标化的道路。高本汉的著作很多,影响最大的是《》(法文,1926),、、把该书译成中文,于1940年出版。译本对原著内容做了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比原著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赵元任在1934年所写《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英文)一文从汉语方言和古音中的一些现象阐述音位的应用和理论,至今仍被国际公认为音位学创始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在此时期,李方桂连续发表《切韵a的来源》等3篇讨论上古音的文章,罗常培发表《知彻澄娘音值考》、《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等讨论中古音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上古音和中古音音值的拟测都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40年代,《古音说略》(1947)一书出版,从统计学方法入手研究上古音和中古音,提出许多独到见解。陆志韦还系统地研究近古音的一些资料,写出《释中原音韵》等9篇文章,推动了近古音的研究工作。《上古音韵表稿》(1944)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上古音列出同音字表,使上古音的拟测更加系统化,可以说是这个时期上古音研究的总结。
在1928年完成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方法调查汉语方言的专著,对后来的方言调查影响很大。方言调查工作开始为许多语言工作者所重视,出版了不少专著,方言调查方法也日趋完善。赵元任根据中古音研究成果制定的方言调查表至今仍然是调查方言语音系统所用表格的基础。方言调查首先必须了解方言的语音系统,这个时期方言调查的开展为语音研究积累了大批方言语音资料,大大加深了对汉语语音特性的认识。
20年代,和先后在法国用的方法分析研究汉语语音,为语音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刘复《四声实验录》用仪器分析了汉语12种方言的声调,王力《博白方音实验录》(法文)对广西博白方言的元音、辅音和声调进行了实验。刘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创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设计发明了声调推断尺,是中国实验语音学的先驱。实验语音学的研究工作因抗日战争开始缺乏仪器设备而中断达20余年。
1949年以来的语音研究  5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并且制定了,对汉语语音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1956年起进行全国性的汉语方言普查工作,训练了大批方言调查工作人员,编写出大量的各地人学习普通话的小册子,掀起了全国学习普通话的热潮,这种以普及为主的调查工作基本上弄清了全国各地方言语音系统的轮廓和特点。在拟定汉语拼音方案的过程中,展开了有关普通话音位的讨论,加深了研究语音的理论认识。与此同时,语音研究的范围也逐步扩大,除声母、韵母和声调外,也开始注意普通话的轻重音、儿化韵、连读音变和语调等方面的研究,对普通话的描写更加细致深入。
1959年以后,在方言普查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方言调查工作逐步深入,江苏、福建、山西等省陆续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全省方言调查工作。1979年《》杂志创刊后,陆续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方言调查文章,大部分以描写方言语音系统为主,其中有不少文章注意到方言内部的语音差异和邻近方言之间的语音关系等问题,大大丰富了汉语语音研究的内容。
王力《(上册)》(1957)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观点系统论述汉语从古至今语音发展的著作,包含了王力多年来研究古音的成果,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王力晚年又在原书基础上写成《汉语语音史》(1985),内容比原书更加丰富。《切韵音系》(1952)根据1947年发现的唐写本《王仁朐刊谬补缺切韵》列出《切韵》的单音字表,并且系统地讨论了构拟《切韵》音值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研究《切韵》音系的专著。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文章比较多,对《切韵》音系和《中原音韵》音系的性质都曾有过相当深入的讨论。《广韵校本》(1960)、《唐五代韵书集存》(1983)和等校勘影印的明刊本《中原音韵》(1978)先后陆续出版,为中古音和近古音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资料。80年代,汉语语音史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版,数量远远超过过去,其中有不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研究领域有所拓展,研究方法也正在做新的探索。
自抗日战争后中断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到50年代开始恢复。7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实验语音学的内容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已经超越传统语音学的范围,成为一门多科性的学问。利用现代仪器设备研究汉语语音已成为中国一个新的科学领域,语音学家、声学家、心理学家和通信工程师都开始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汉语语音进行实验研究,在普通话元音和辅音以及声调、轻重音、语调等方面都已初步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际上进行了频繁的学术交流。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建立语音实验室,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电子计算机人工合成语音,近几年取得很大进展,已逐步接近于国际水平,为今后人工合成语言打下了基础。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说汉语的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