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不同的同一只乐曲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快慢相同吗

考级问题的困惑:为什么一首钢琴曲子的速度会改变?_百度知道
考级问题的困惑:为什么一首钢琴曲子的速度会改变?
每一首曲子的拍子都已经固定了。那速度怎么变?
而且每一个音符在一分钟内的数量也固定了。
提问者采纳
谁告诉你的?你的老师怎么会让你产生这种想法,简直不可思议。。。你是机器吗?如果是你说的那样就不用人来演奏乐器了,把音符输入电脑软件,软件自动就能演奏,节奏速度绝对精确,分毫不差。你就是读一段文字还有标点符号,抑扬顿挫,以及语气上的变化呢。更何况是演奏音乐?首先告诉你,每一首曲子的拍子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有时候在不同乐章里拍子会改变,有时候不同的段落里拍子会改变,有时候会出现交替拍子。尽管大多数小型的曲子,拍号是不变的。但是音乐不只是体现在音符上。表情记号,旋律走向,音乐风格等等,这些都会使速度做相应的改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首奏鸣曲中,快板乐章和慢板乐章的速度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困惑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当然会变了,不然还叫音乐啊。速度对比是钢琴曲中最基本的情绪变化。
你去买一个节拍器,把那个72变成108你就知道怎么变的了~~钢琴中没有讲一个音符的时常,是在这个小节中所占的比例~你这句话把我们都问赤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试验机以水泥的抗压、抗折强度试验为主要用途,采用双工位的试验空间,在一台机器上能完成ISO-R679《水泥强度试验方法》,GB17671-99《水泥胶沙强度检验方法》规定的水泥抗压、抗折强度检验的全部操作规程,具有一机两用,节省空间、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该机采用专用的数字阀实现抗压、抗折恒加荷速度自动加载,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试验过程与数据处理,电子测力、彩色屏幕全汉字菜单提示,力值和加荷曲线跟踪显示,试验数据自动存贮处理及试验报告自动打印和数据长期贮存、随时调阅,并能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修-本试验机以水泥的抗压、抗折强度试验为主要用途,采用双工位的试验空间,在一台机器上能完成ISO-R679《水泥强度试验方法》,GB17671-99《水泥胶沙强度检验方法》规定的水泥抗压、抗折强度检验的全-本试验机以水泥的抗压、抗折强度试验为主要用途,采用双工位的试验空间,在一台机器上能完成ISO-R679《水泥强度试验方法》,GB17671-99《水泥胶沙强度检验方法》规定的水泥抗压、抗折强度检验的全-东莞市台大电子设备厂
本试验机以水泥的抗压、抗折强度试验为主要用途,采用双工位的试验空间,在一台机器上能完成ISO-R679《水泥强度试验方法》,GB17671-99《水泥胶沙强度检验方法》规定的水泥抗压、抗折强度检验的全部操作规程,具有一机两用,节省空间、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该机采用专用的数字阀实现抗压、抗折恒加荷速度自动加载,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试验过程与数据处理,电子测力、彩色屏幕全汉字菜单提示,力值和加荷曲线跟踪显示,试验数据自动存贮处理及试验报告自动打印和数据长期贮存、随时调阅,并能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修
本试验机以水泥的抗压、抗折强度试验为主要用途,采用双工位的试验空间,在一台机器上能完成ISO-R679《水泥强度试验方法》,GB17671-99《水泥胶沙强度检验方法》规定的水泥抗压、抗折强度检验的全部操作规程,具有一机两用,节省空间、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优点。该机采用专用的数字阀实现抗压、抗折恒加荷速度自动加载,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试验过程与数据处理,电子测力、彩色屏幕全汉字菜单提示,力值和加荷曲线跟踪显示,试验数据自动存贮处理及试验报告自动打印和数据长期贮存、随时调阅,并能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修改试验表格形式。本机是本公司市场占有相当大的YAW-300B恒加荷水泥压力试验机的改进型号,技术工艺成熟,可靠性好,是300KN水泥压力试验机升级换代的理想选择。通过添加夹具,本试验机还可进行混凝土小梁抗折试验和劈裂抗拉试验。
二、主要技术指标
1、 最大试验力(KN):300/6
2、 量程(KN):0-300/0-6
3、 精度等级:优于1级
4、 加荷速度:&5
5、 最大试验空间mm:250&230,220&160
6、 环境相对湿度:&80%
7、 工作环境温度℃:10℃-35℃
8、 工作电压V:动力系统:380&10%(三相四线)
控制系统:220&10%(单相)
9、 电动机功率KW:0.75
10、 主要外形尺寸(长&宽&高)mm:900&500&1360
11、 整机重量Kg:360
12、 工作噪声dB: &70
&&姓&&名:*&
&&电&&话:*&
&&单&&位:*&
&&邮&&箱:&&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仪器仪表交易网 北京搜宝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3 - , All Rights Reserved
[-tj_fromurl-]
[-tj_accessurl-]
[-tj_clientip-]
[-tj_useragent-]
[-tj_psid-]
[-tj_userid-]
[-tj_dbno-]
[-tj_pname-]用下列仪器和试剂验证影响金属与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烧杯、试管夹、酒精灯、药匙、量筒、天平.锌片、铁片、镁片.5%盐酸、20%盐酸.(一)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快慢不同取质量相等的上述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填元素符号)K、Ca、Na、Mg、Sn、Pb、(H)、Cu、Hg、Ag、Pt、Au(2)线B对应的金属为Zn.(3)线A对应的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二)金属与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的快慢不同取质量相等的锌片,分别放入5%、20%的足量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反应时间为t.5%的盐酸与锌片反应m与t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请在该图上补画出20%的盐酸与锌片反应m与&t的关系曲线.实验表明,盐酸质量分数越大,与金属反应的速率越快.(三)温度对金属与盐酸反应速率也有影响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同种(“同种”、“不同种”)金属,再分别加入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相同”、“不相同”)的稀盐酸…实验表明,温度越高,盐酸与金属反应的速率越快.
解:(一)(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答案为:Mg&&&&& (2)镁、锌的反应速率要比铁快,并且由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Zn+2HCl═ZnCl2+H2↑ Mg+2HCl═MgCl2+H2↑可知m克铁生成m/28克氢气,m克锌可生成m/32克氢气,m克镁可生成m/12克氢气.图中B线反应快生成氢气少,可知对应的金属为锌故答案为:Zn.&&&&&&(3)A线反应速率比锌慢可知为铁故答案为:Fe+2HCl═FeCl2+H2↑(二)反应物种类相同时反应物浓度高反应速率快,20%的盐酸比5%的盐酸反应速率快,且由于反应中所取锌片质量相同,所以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容易画出曲线如图中实线.(三)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等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要研究一种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就要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故答案应为:相同、相同.(一)(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记忆情况填写即可.(2)可从反应速率和氢气生成量两的方面来判断,镁、锌的反应速率要比铁快,由关系式计算可知m克铁生成m/28克氢气,m克锌可生成m/32克氢气,m克镁可生成m/12克氢气,镁反应最快生成氢气最多;锌反应比铁快生成氢气最少;铁反反应最慢生成氢气量居中.(3)B线对应的金属为Zn那么A线比B线反应慢,生成氢气质量比锌多应为铁,从可写化学方程式(二)反应物种类相同时反应物浓度高反应速率快,20%的盐酸比5%的盐酸反应速率快.(三)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等都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要研究一种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就要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60年代初,正值演奏生涯巅峰的古尔德却生出了“演出的恐惧”,日复一日的音乐会重复曲目令他心生厌倦,他下决心准备退出舞台。  恰在这时,发生了1962年4月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演出事件”,这场在公众和音乐界引起一场山崩海啸般轩然大波的“速度之争”,几乎成了更直接导致古尔德远离舞台的诱因。  1962年,古尔德还不满30岁,这位年轻的加拿大钢琴家内心深处充满着非常浪漫的冲动,他不止一次的说过“我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浪漫派”、“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浪漫派”之类的话,但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看法却与同时代人截然不同,他对萧邦、李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都有些不屑一顾,而对勃拉姆斯是情有独钟的。他对勃拉姆斯音乐中很少有人能够体会的那种即兴随意的流动十分入迷。他对勃拉姆斯的诠释也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严谨、克制的古典态度,而更强调一种充满了热烈冲动的浪漫气息。  这一年,古尔德计划与伯恩斯坦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他认为,这首乐曲绝不应当演奏成一般浪漫主义作品那样的竞争气势和夸张风格,它是一部为乐队与钢琴而作的交响乐,最重要的应当是结构上的有机统一,而非通常人们理解上的戏剧性的冲突。他说:“我所要做的一切都是刻意减少主题之间英雄性与抒情性的对比,更加着力于表现主题群中结构材料的对应关系”。  这决定了古尔德对这首乐曲的演绎一定是非正统的,是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他坚持用一种极慢的速度来演奏。他对勃拉姆斯在乐谱上的标记“庄严的”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那应该意味着沉着和缓慢,只有这样音乐才会有更为宽广的呼吸,内在的律动才会一致。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兴冲冲的告知伯恩斯坦。对此,伯恩斯坦既感震惊,又不无欣赏,应当开诚布公的说,伯恩斯坦对于年轻的古尔德的这一大胆尝试是全力给予了支持的。他决定和古尔德一起冒一回险。  这一年的4月6日,古尔德与伯恩斯坦指挥下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伯恩斯坦一定觉得他应该对观众有个交代,让大家对接下来的演出有个心理准备,因此他决定在开演几分钟前对观众谈谈“这个非同寻常的演出”。正当观众席上安静下来,大家等待演出开始时,伯恩斯坦突然在指挥台上转过身来,面向观众发表了一个演说,事后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免责声明。  在这段唱片上纪录下来的声明中,他称赞古尔德是一个“有头脑、有想法的演奏家”,认为古尔德对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诠释在某些时候具有“令人惊异的新鲜感和说服力”。但他也说明,这将是一次“非常反常规的演奏,与我以前听过的或梦想过的诠释都完全不同。虽然我不完全同意古尔德的做法,但他是一个严肃的、聪慧的艺术家,我们还是进行了合作”。他称自己努力尽到一个协奏者的责任。    这场音乐会的录音当然被保留了下来,1998年Sony公司发行了CD。由于它清晰地纪录下来整场音乐会的实况,所以使我们得以重温那一时刻。伯恩斯坦在音乐会开始前的声明也被完整的纪录下来,人们在这场音乐会上的反应我们也甚至可以想象和感受。现场录音,讨厌的永远都是那些观众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作为古尔德一个特立独行或者说空前绝后的演出,它值得我们聆听和收藏。如果不是学究的音乐文献考据者,我们就没理由拒绝一次不一样的欣赏音乐的机会。  前面既说了那么多,你可以想象这张唱片上的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会是怎样“面目全非”的一个。它的速度很慢,透着更多的随意和亲切感而不是勃拉姆斯音乐中的凝重和庄严感,缓慢的速度有时令人感觉荒谬。但正是在这样的慢速度里,古尔德的演奏无比清晰,不动声色,达到一种少有的高洁和纯净,音色极富魅力。当然,你必须要放弃传统的对这部乐曲的认知,把它当作一部新的作品来欣赏,你会听到许多此前没有听到过的东西。从现场来看,观众对此的反应仍非常热烈,对于古尔德和伯恩斯坦近乎颠覆性的一次演出报以掌声。  但是评论界却不这样看,那些自以为是的专业人士们不可能容忍古尔德的恣意妄为,而无知的、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外行的记者们更是捕风捉影信口雌黄,整个评论界都充斥着恶毒的攻击,不仅说古尔德的演奏“慢得使人昏昏欲睡”,说“听上去令人极不耐烦,好像长时间在车站等车的感觉”,顺带着他们也攻击伯恩斯坦“违反了指挥的职业道德”和“不负责任”。比这还要尖刻的挖苦更有甚者。  这场演出的录音从此便“臭名昭著”,古尔德的自尊心受此打击之后,对音乐界的评论以及音乐会的体制充满更深的厌恶,此后他出现在舞台上的次数日渐稀少且越发不加修饰直至两年后彻底告别了音乐会现场。    古尔德的协奏曲录音本就十分稀少,除巴赫的贝多芬的,勃拉姆斯的仅录制了第一,而且仅此一版。它是否珍贵也是见仁见智。但我认为,但凡对这首曲目充满热爱的乐迷,是不应当错过听到它的机会的。它不仅只具有文献的价值,更是一场极具欣赏性的精彩演出。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支持一下,也来转个贴:    朱贤杰先生发表在2007年第六期“钢琴艺术”上的文章:    一场速度之争引起的音乐会风波    -----古尔德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一协奏曲事件回顾  朱贤杰  一,速度的“新发现”,古尔德的一通电话  1962年3月的某一天,伯恩斯坦在纽约接到了格伦. 古尔德从多伦多打来的一个电话。话题是关于几个星期之后,古尔德将与伯恩斯坦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的<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事项。在电话中,古尔德兴奋地谈了他对於演奏该协奏曲所采用的速度的“新发现” 。  也许,当时双方谁都没有预料到,正是这通电话,引发了纽约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次音乐会纠纷。不但闹得满城风雨,而且,就象德国的音乐评论家凯塞尔(Joachim Kaiser) 后来在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全世界的媒体都报导了古尔德与著名的指挥家伯恩斯坦在听众面前的分歧。”(1) 众多的音乐家和乐评家也卷人了这场由速度问题引起的争论,一二十年之后,几乎所有的古尔德的传记作者,都以不同的角度记载了这一事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多年来,关于它的争论,似乎从来就没有平息过。  事隔45年之后的今天,回眸这一事件的方方面面,仍然耐人寻味:其中不但有典型的关于演奏一部作品的速度处理方面的争论,而且还牵涉到独奏家与指挥家之间,评论家与演奏家之间的各种矛盾关系;而风波过后,各个当事人对於该事件的反思,又彰显了不同的心态。  20年之后,伯恩斯坦在为纪念古尔德而写的一篇文章<关于传奇的真相>里,这样回忆当初的通话:    他说:“你听着,关于这部作品我有些新的发现,我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我想,“行,太棒了” 。格伦的任何发现都是值得欢迎的,因为我对他的演奏顶礼膜拜:我赞尝他对於知性的追求,他的胆识,他对於事业的全然投入,他的不断的求索精神,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乐谱的内涵,那也是为何他不断地在演奏速度方面作这么多的试验。他可以先以缓板速度来演奏莫扎特某一首奏鸣曲的一个乐章,然后用以急板速度来演奏同一乐章,然而可能这两种速度都不行。他如此做并不想引入注目,而是为了探究真理,我喜爱他的这种做法。(2)    四月初,古尔德到了纽约,通知伯恩斯坦,他关于勃拉姆斯“真的有些新的想法” 。伯恩斯坦问他:“哪一方面?你不会是对它作一个很大的删节?你不会是作一个勃拉姆斯没有写过的重复乐段?” 因为古尔德的态度是那样郑重其事,不知道他究竟会说什么。“不” ,古尔德说,“就是关于这里和那里的速度,但是我提醒你,你可能会大吃一惊。” 伯恩斯坦说,他太了解古尔德了,现在古尔德做任何事情都已经不会让他惊奇。  在与伯恩斯坦合作之前,古尔德已经多次在别处公演过这部协奏曲,而且作过许多思考。他向来不喜欢浪漫主义协奏曲的英雄气质与夸张风格,特别是独奏者与乐队之间的“竞争”。因此他从不演奏肖邦,李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协奏曲。他之所以喜爱勃拉姆斯,是因为他知道勃拉姆斯最初是将他的<第一协奏曲>作为“钢琴与乐队的交响曲”来构思的。他对於这部作品逐渐形成了新的认识。“我逐渐摸索出,我认为,演奏19世纪中后期的音乐的一种方法,”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表明了他的想法,“让独奏者服从于音乐整体,而不是夸大他的角色……我试图减轻协奏曲主题的阴阳对比,以揭示出主题的结构的一致性……”(3)   演出前几天,古尔德到伯恩斯坦家里,开始试奏。使伯恩斯坦大为困惑的,是古尔德演奏时采用的慢速度。第一乐章是6/4拍,勃拉姆斯的速度标记为“庄严的”。虽然,照钢琴家弗拉格尔的说法,勃拉姆斯在手稿上,亲笔写上了节拍机速度记号,是附点二分音符为M.M=56,但是,在任何出版的总谱上,都没有这个节拍机速度记号------我们知道勃拉姆斯对於节拍机看法,(可以回忆一下他关于节拍机速度记号所说的话:“人们在我作品中发现的节拍速度记号都是被我的好朋友哄骗着加上去的,对我自己而言,我从来不相信我的脉动会与机器配合在一起。”)因此如何看待这一乐章的速度术语Maestoso,就成了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伯恩斯坦回忆道:“古尔德的速度之慢让我大吃一惊。他从头至尾弹完了第一乐章,以每小节六拍来弹奏,因此第二乐章,6/4的柔板,听起来仿佛是第一乐章的延续。你知道,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即四分音符首尾一贯,形成凝聚整部作品气势的内核。我说,‘你并不真的打算这么弹,你只是想让我看看你的发现,在一个乐章与另一乐章之间的这种数理关系。’ 他说:‘不,我们将以这种方式演奏。’ 我说:‘那好吧。’ ”  伯恩斯坦告诉古尔德,他担心演出时照这样弹,恐怕第二乐章还没有开始,音乐厅就会变成一个空场子。古尔德对这样的顾虑哈哈大笑。  与乐队排练前,“我告诉乐团成员们,对此要有准备”,伯恩斯坦说,“而且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他,因为这个家伙是个了不起的天才。即使他错了,也会错得相当精彩,我们必须跟他合拍。他是一个冒险家,我也是,让我们放手去做吧。” 排练时,乐队里一开始有些奇怪的眼神,但是很快就配合的很好,但是乐队队员演奏得很累,因为伯恩斯坦觉得太长了。他问古尔德:“你肯定是这样慢吗?” 古尔德说:“啊,比任何时候都肯定,你没有听到其中美妙的张力吗?”
  二,玩笑还是背叛?伯恩斯坦的一席演讲  古尔德与伯恩斯坦到底一共演奏了几场,甚至具体的演出日期,各个古尔德传记作者的说法,都不相同。事隔这么多年,确切的日期,与事件的真相一样,变得越发扑朔迷离。凯文.巴扎纳在他在传记里记载的是三场:62年4月5日,6日和8日。第一场是星期四晚上的“预演”(Preview Concert)。而根据<古尔德:狂喜与悲剧性的天才>一书的作者彼得. 奥斯特瓦德的说法,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只有两场,4月6日和8日。第一场星期四的“预演”没有被纪录,另一位传记作者弗里德里克认为,被实况录音的那一场是在星期五下午,这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索尼公司出版的实况录音的CD上标明的4月6日的日期是一致的。  尽管已经与乐队顺利地进行了排练,伯恩斯坦仍然担心,这样慢的速度能否为听众接受。而且,星期四晚上的音乐会,他通常会向听众发表讲话,因此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公开谈谈这一“非同寻常的演出”。他后来一直坚持认为,他预先告知过古尔德他将说些什么,而古尔德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我们一起在一个信封背面记下了我要讲的一些要点,他觉得很有趣,因为他的音乐演奏具有运动员的素质,凡事都喜欢冒险尝试。”  然后伯恩斯坦走上台,以柔和动听的声音作了一篇四分钟左右的演讲,第二天下午的音乐会之前,他重复了这次演讲,整个音乐会实况转播并且录了音,因此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在CD中听到。他首先以开玩笑的急促口吻向听众说:“别害怕-----古尔德先生在此,” 引起听众一阵大笑,然后他继续说道:    你们将会听到-----我们应该说,一次离经叛道的演出…我不能说我完全同意古尔德先生的理念,而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干吗还要指挥呢?” (笑声) 我指挥是因为古尔德先生是如此严肃而且令人信服的艺术家,我必须认真对待…但是,古老的问题仍然是:“在协奏曲里面,以谁为主?是独奏家还是指挥?” (笑声)…… 我生平只有一次不得不屈从于一个独奏家全新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设想,就是上次与古尔德先生合作时(哄堂大笑),但是这次我们之间的分歧是如此之大,因此我必须声明与之脱离干系。那么,再次重复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还要指挥?…首先因为,对於一部演奏过无数次的作品,以一个新的角度去领会,这种机会让我着迷,还因为,古尔德先生的演奏体现了令人惊讶的清新与说服力,再因为,我们总是能够在那些具有深刻思想的演奏家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最后,因为在音乐中,就象米特罗普洛斯曾经说过的,有一种‘体育成份’即那种充满好奇,喜欢冒险,勇于尝试的因素,我敢肯定,这星期我与古尔德先生演奏的勃拉姆斯就是一次冒险。    现在来看,这篇演讲是一桩相当冒险而且出格的举措。作为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如果与独奏家有音乐处理上的分歧,从礼仪上来说,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要不就是不向听众抱怨地去演出,或者,如果他觉得与独奏者实在难以合作,会让一位助理指挥来代替。弗里德里克在传记中写道:“坐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边厢里,听着听众哈哈大笑时的古尔德-----过分敏感的,神经质的,爱猜忌的格伦. 古尔德-----对这些俏皮话作何感想呢?事后他说他根本不会因为自己成了伯恩斯坦幽默的靶子而心怀怨恨,这真是不可思议,或者也许不那么不可思议。”  十天之后,古尔德在多伦多家里回复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你错过了,也许你现在已经知道,那场将在几年之中成为纽约57街(卡内基音乐厅所在地---注)最大丑闻的演出,我希望,真的,你能够听到这场包括伯恩斯坦演讲的音乐会实况广播。尽管有各种粗暴的指责满天飞,他的演讲精彩极了,真的,由于双方都以宽宏大量的态度对待此事,而不是加深不和(就象报上猜测的那样) ,我们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友好。”(4)   
  二,玩笑还是背叛?伯恩斯坦的一席演讲  古尔德与伯恩斯坦到底一共演奏了几场,甚至具体的演出日期,各个古尔德传记作者的说法,都不相同。事隔这么多年,确切的日期,与事件的真相一样,变得越发扑朔迷离。凯文.巴扎纳在他在传记里记载的是三场:62年4月5日,6日和8日。第一场是星期四晚上的“预演”(Preview Concert)。而根据<古尔德:狂喜与悲剧性的天才>一书的作者彼得. 奥斯特瓦德的说法,在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只有两场,4月6日和8日。第一场星期四的“预演”没有被纪录,另一位传记作者弗里德里克认为,被实况录音的那一场是在星期五下午,这与我们现在见到的,索尼公司出版的实况录音的CD上标明的4月6日的日期是一致的。  尽管已经与乐队顺利地进行了排练,伯恩斯坦仍然担心,这样慢的速度能否为听众接受。而且,星期四晚上的音乐会,他通常会向听众发表讲话,因此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公开谈谈这一“非同寻常的演出”。他后来一直坚持认为,他预先告知过古尔德他将说些什么,而古尔德觉得这是个好主意。“我们一起在一个信封背面记下了我要讲的一些要点,他觉得很有趣,因为他的音乐演奏具有运动员的素质,凡事都喜欢冒险尝试。”  然后伯恩斯坦走上台,以柔和动听的声音作了一篇四分钟左右的演讲,第二天下午的音乐会之前,他重复了这次演讲,整个音乐会实况转播并且录了音,因此我们现在依然可以在CD中听到。他首先以开玩笑的急促口吻向听众说:“别害怕-----古尔德先生在此,” 引起听众一阵大笑,然后他继续说道:    你们将会听到-----我们应该说,一次离经叛道的演出…我不能说我完全同意古尔德先生的理念,而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干吗还要指挥呢?” (笑声) 我指挥是因为古尔德先生是如此严肃而且令人信服的艺术家,我必须认真对待…但是,古老的问题仍然是:“在协奏曲里面,以谁为主?是独奏家还是指挥?” (笑声)…… 我生平只有一次不得不屈从于一个独奏家全新的,令人难以接受的设想,就是上次与古尔德先生合作时(哄堂大笑),但是这次我们之间的分歧是如此之大,因此我必须声明与之脱离干系。那么,再次重复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还要指挥?…首先因为,对於一部演奏过无数次的作品,以一个新的角度去领会,这种机会让我着迷,还因为,古尔德先生的演奏体现了令人惊讶的清新与说服力,再因为,我们总是能够在那些具有深刻思想的演奏家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最后,因为在音乐中,就象米特罗普洛斯曾经说过的,有一种‘体育成份’即那种充满好奇,喜欢冒险,勇于尝试的因素,我敢肯定,这星期我与古尔德先生演奏的勃拉姆斯就是一次冒险。    现在来看,这篇演讲是一桩相当冒险而且出格的举措。作为一位著名的指挥家,如果与独奏家有音乐处理上的分歧,从礼仪上来说,通常在这种情况下,要不就是不向听众抱怨地去演出,或者,如果他觉得与独奏者实在难以合作,会让一位助理指挥来代替。弗里德里克在传记中写道:“坐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边厢里,听着听众哈哈大笑时的古尔德-----过分敏感的,神经质的,爱猜忌的格伦. 古尔德-----对这些俏皮话作何感想呢?事后他说他根本不会因为自己成了伯恩斯坦幽默的靶子而心怀怨恨,这真是不可思议,或者也许不那么不可思议。”  十天之后,古尔德在多伦多家里回复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你错过了,也许你现在已经知道,那场将在几年之中成为纽约57街(卡内基音乐厅所在地---注)最大丑闻的演出,我希望,真的,你能够听到这场包括伯恩斯坦演讲的音乐会实况广播。尽管有各种粗暴的指责满天飞,他的演讲精彩极了,真的,由于双方都以宽宏大量的态度对待此事,而不是加深不和(就象报上猜测的那样) ,我们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友好。”(4)   
  三,“目空一切,令人作呕” ,勋伯格的一篇乐评  从现场录音中,我们可以听到,古尔德演奏这部协奏曲,尤其是第一乐章的速度是相当慢。但是它慢得不无道理,它赋予音乐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在乐队的序奏之后,钢琴独奏以舒缓的节奏进入,犹如一种娓娓道来的袒露心境的独白。给人一种从未听到过的清新感。弗里德里克写道:“随着乐曲的进行,开始欣赏古尔德演奏的其它方面,极慢的速度使得他能够赋予这首乐曲明澈感,这在循规蹈矩的演奏中极少听到,他演奏的抒情乐段优美之极。甚至一开始显得那么笨重的英雄主义乐段也表现出它固有的神圣庄严。”  另一位传记作者奥斯瓦尔德认为:“演奏确实是非常慢速,但是古尔德的速度弹出了这部协奏曲很少听到的方面,我们可以在录音中听到听众热情的掌声。尽管某些片段考验人们的耐心,我宁愿喜欢勃拉姆斯协奏曲的这种舒展的演释。”   当然,在现场音乐会的听众中,也有持不同看法的。加拿大钢琴家安东. 克蒂说:“这并不是我喜欢的一次演出,速度不但是慢,简直是慢得荒唐可笑和笨重,让人发闷。”巴扎纳则说:“演奏在53分钟之后结束时,得到了全场起立的反响,伯恩斯坦后来说‘我比以前更热爱他’。每一位听众都领会到了作品的精神,除了批评家们。 ”  果然,第二天,伯恩斯坦和古尔德就成了“全球媒体的靶子”。这里我们又见到了常常在音乐会里发生的有趣现象:不管绝大多数听众的反响是如何热烈,乐评家们是一定会有话要说的,而且,他们的意见往往与听众的反映正好相反,这样才显出他们的与众不同。托斯卡尼尼曾经打趣地说过,“评论家最喜欢的演奏,是速度既不太快又不太慢,力度既不太响又不太轻。”现在,对於古尔德这种前所未有的慢速度与独辟蹊径的演奏,乐评家们不约而同,群起攻之。<周六评论>的柯乐亭说古尔德的演奏“慢得几乎停顿”,萨特金在<纽约客>中写道,“整个音乐让人不耐烦,就好像你在等一辆早该到站的汽车的感觉。” 著名的音乐学家,乐评家保罗. 亨利.朗格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他“不得不强烈抗议”,因为伯恩斯坦“违背了职业指挥家的基本责职”,对於古尔德的放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高压行为”。对於古尔德,他的批评更为尖锐。“古尔德先生是一位真正优秀的艺术家,不幸的是现在他为音乐幻觉所苦,不适合再公开演出了。”  更大的伤害来自哈罗德.勋伯格这位纽约音乐评论界的元老。古尔德的演奏激发了他“笨拙的幽默感”。据他自己说,一开始他写了“一篇普通的评论,写完后我看了看,说‘噢,上帝!’就把它扔了,随后我就开始写那篇以奥西普为对话者的评论。”他在4月7日的<纽约时报>上,以<古尔德的内在声音>为标题,以虚拟的人物奥西普为对象,用书信的格式写道:    昨天下午在纽约爱乐音乐会上居然会发生这种事!……我告诉你,奥西普,你从未听过这样的演奏,跟我们在霍亨泽林学院学过的勃拉姆斯的D小调协奏曲大不相同。……然后男孩古尔德登台了,你知道他怎么演奏的吗,奥西普?…男孩古尔德演奏的协奏曲,其速度比我们过去练习这首曲子时通常使用的速度要慢得多(也许他之所以弹得如此之慢,是因为他的技巧不够娴熟,这话你我知道就行了,奥西普,千万不要外传)
  伯恩斯坦那篇玩笑式的演讲,将他们之间的分歧公之于众,已经够糟糕了,虽然古尔德认为那里没有恶意,但是多少使得他们之间的友谊变得冷却。而勋伯格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上,指责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古尔德,说他之所以弹得这样慢,是因为他的技巧不够娴熟,这种出於小人之心的猜度,就好比在古尔德的伤口上洒盐。音乐经纪人夏平认为那是一篇“目空一切,令人作呕的评论。” 伯恩斯坦后来说:“他怎么敢?真的,太过分了。”奥斯瓦尔德写道:“非常明显,从当时与后来的电视录像中----那是不可能经过剪辑的----可以看到他的技巧是神奇而完美无缺的,他的技巧可以让他以任何他想要的速度,毫无瑕疵地来演奏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勋伯格的诽谤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让古尔德觉得深受伤害。”  哈罗德.勋伯格还认为,伯恩斯坦在演讲中出卖了古尔德,因为他向听众挑明了古尔德演奏时所取的慢速度与他自己没有关系。而伯恩斯坦后来在纪念古尔德的那篇文章里说:“许多报纸,特别是<纽约时报>,说我背叛了我的同行,他们不知道-----虽然在听众面前我这样说了,但是我这样作是受到古尔德的鼓励的,他们因为我说他的音乐处理与我无干,就肯定我出卖了他。相反,这是星期四音乐会教育听众的一个部分,但是被误解了,讹传一再重复,然后其他报纸就都这么写。” 他认为他的演讲并没有什么恶意,“他确实在那首协奏曲中发现了某种妙不可言的东西,我为此敬佩他。但是那一该死的传言,我似乎永远无法摆脱它了……,那一传言都快把我逼疯了。它使我----呃----真是难以言说。”  伯恩斯坦逝世后,他的朋友为他辩护说:“这完全是‘茶杯里的风波’,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因为勋伯格,真是卑鄙。他的‘奥西普’信完全不公平。伯恩斯坦从未想要故意伤害古尔德,他是那样喜爱他。”(5)这是可以相信的,他们之间不仅有着个人的友谊,而且伯恩斯坦的一家都那样热爱和关心古尔德,伯恩斯坦夫人曾经亲自为他洗头理发,他们的小孩为他擦皮鞋。而古尔德,无论内心如何不快,在后来的多次访谈中,以及与朋友的交谈中,他从未向公众透露过对伯恩斯坦演讲的一丝不满,一直坚持说那篇演讲“很有魅力”。(6)  那么,人们不禁想知道,为何古尔德在演奏速度上的一种尝试,会引起勋伯格如此的讥讽,作为一位纽约音乐界重量级的乐评家,他为何会作出这样一种刻毒 的猜度?勋伯格向来对古尔德没有好感,尤其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一次见面,让他觉得古尔德的态度是对他的冒犯。他回忆那次见面说:“我们互相打量对方,我不想说我第一眼就讨厌他,但是明显地我们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运行。现在,我基本上是一个19世纪的人,你知道他是怎样看待19世纪的。因此谈话中时有不快,他不时地撇撇嘴,他正在谈论将要录制的几部协奏曲,而我对胡梅尔的<A小调协奏曲>议论了几句,我认为它是一部杰作,它直接影响了肖邦。他听了哈哈大笑。从那以后午餐会上的气氛就变得越来越冷淡。事情就是这样。”  尽管勋伯格一向主张乐评家不应该与被评论的对象有任何个人关系,才能写出不偏不倚的评论,但是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乐评家个人的好恶还是难免影响到他的乐评。在一篇总结他自己的乐评生涯的文章里,勋伯格写道:“常有人问我,我一生之中作了多少错误的判断。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他说,“许多伟大的演奏家对同一首乐曲的诠释,虽然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可是他们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演出都令人感到整合,具有说服力与想象力。……由音符及记号中去再创造前人的音乐时,演奏家必然搀杂了个人的意见在内。因此,音乐演奏实在是演奏家经过对作曲家的心灵思索之后,而表现出了的一种反射,一种诠释。” 这是一种反省呢,还是一种自我辩护?  四,“请不要攻击钢琴家,他已经尽力而为了“,古尔德的一件遗物  今天,我们再去听古尔德留下的那次录音,也许并不会象45年前的人们那样觉得惊讶和不可思议,细听之下,也许会觉得这也是一种“正确的” 演奏,一种演奏家经过对作曲家的心灵思索之后的独到的诠释。在那场引起争议的演出的一星期之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位乐队指挥写信给他,信中附上了那位指挥根据电台现场广播录音所测定的古尔德演奏时的节拍机速度记号,指挥问他,是否在接下来的演出中,也使用这样的速度。古尔德在回信中,承认他根本就没有节拍机。他选择速度的根据,就如他在多年之后写的那样:“我想深深打动我的大部分音乐,是那种……以一种非常沉思默想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演奏出来的音乐……一部音乐作品,无论多长,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我想说速度,但这个词是不对的-----一个基本的脉动,一个固定的节奏参照点。”   每一代音乐家对於音乐演奏的速度,都有自己的观念。随着那一代人对於音乐理解的不同而改变。马克. 米歇尔认为,自二战以来,总的倾向是,新一代比上一代演奏得更慢。他引用作家艾略特的话:‘时间的尺度与金钱一样,根据人们的需要而调整。”(7) 古尔德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一协奏曲,当时被乐评家们认为标新立异,因而四面围攻。但是,根据实况录音,他总共用了53分35秒的时间演奏完整部协奏曲。而十年之后,吉列尔斯与约休姆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录音的同样这部协奏曲,几乎用了52分钟,可是,该唱片不但获得1974年度的爱迪生大奖,而且被<留声机>杂志评为“录音史100名盘”之一。更令人不解的,是在1984年,齐默曼与伯恩斯坦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录音的同一部协奏曲,用了53分59秒,比古尔德当年还要长。关于最有争议的第一乐章的速度,古尔德用了25分49秒,齐默曼是24分32秒,相差只有1分17秒。但是,伯恩斯坦这一次却不置一词。古尔德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在他逝世20多年后的今天,古尔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崇拜者心目中的偶像和英雄,不仅是最杰出的钢琴家,更被奉为“艺术圣人”与“最后的清教徒”,“当代的大思想家,一位后工业时代的重要理论家。”但是,他生前却饱受批评家们粗鲁又无聊的人身攻击,他们对於他在舞台上的种种表现津津乐道,让他感到十分厌恶,而这次的速度之争,成为他演奏生涯中最不愉快的一个事件,更让他坚定了及早退出舞台的意愿。  虽然勋伯格在事件发生的20年之后说:“音乐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首伟大的乐曲,或一位伟大的演奏家,因为一篇愚蠢凶恶的音乐评论而一蹶不振的。”如果我们翻阅那些伟大的钢琴家传记,看到比如鲁宾斯坦或者霍罗维兹,他们年轻时候都经受过各种各样的批评,那么,他的话也有道理。然而,弗里德里克认为:“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古尔德公开表示对这些有关他演出的令人生厌的品头论足毫不关心;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他在撒谎。面对公众对於其行为举止的攻击议论,艺术家们除了表示漠视之外,还有另外三种选择:暗中痛苦,反驳,或沉湎于指定的角色。所有四种方法古尔德都一一试过。”  两年之后,1964年3月,古尔德悄然从舞台上退隐。1982年,他逝世之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其中有一个他用过的小小的陶瓷杯子,上面印有人们熟悉的那句话:    “请不要攻击钢琴演奏者,他已经尽力而为了。”    注  1,见<我们时代的伟大钢琴家>,<Great Pianists of Our Time>,p.144。  2,见<古尔德变奏>,<Glenn Gould Variations>,p.17.  3,见<古尔德文集>,<Glenn Gould Reader>p.72  4,见<古尔德书信选>,<Glenn Gould :selected letters>p.55  5,见<关于伯恩斯
  伯恩斯坦那篇玩笑式的演讲,将他们之间的分歧公之于众,已经够糟糕了,虽然古尔德认为那里没有恶意,但是多少使得他们之间的友谊变得冷却。而勋伯格在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上,指责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古尔德,说他之所以弹得这样慢,是因为他的技巧不够娴熟,这种出於小人之心的猜度,就好比在古尔德的伤口上洒盐。音乐经纪人夏平认为那是一篇“目空一切,令人作呕的评论。” 伯恩斯坦后来说:“他怎么敢?真的,太过分了。”奥斯瓦尔德写道:“非常明显,从当时与后来的电视录像中----那是不可能经过剪辑的----可以看到他的技巧是神奇而完美无缺的,他的技巧可以让他以任何他想要的速度,毫无瑕疵地来演奏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勋伯格的诽谤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让古尔德觉得深受伤害。”  哈罗德.勋伯格还认为,伯恩斯坦在演讲中出卖了古尔德,因为他向听众挑明了古尔德演奏时所取的慢速度与他自己没有关系。而伯恩斯坦后来在纪念古尔德的那篇文章里说:“许多报纸,特别是<纽约时报>,说我背叛了我的同行,他们不知道-----虽然在听众面前我这样说了,但是我这样作是受到古尔德的鼓励的,他们因为我说他的音乐处理与我无干,就肯定我出卖了他。相反,这是星期四音乐会教育听众的一个部分,但是被误解了,讹传一再重复,然后其他报纸就都这么写。” 他认为他的演讲并没有什么恶意,“他确实在那首协奏曲中发现了某种妙不可言的东西,我为此敬佩他。但是那一该死的传言,我似乎永远无法摆脱它了……,那一传言都快把我逼疯了。它使我----呃----真是难以言说。”  伯恩斯坦逝世后,他的朋友为他辩护说:“这完全是‘茶杯里的风波’,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因为勋伯格,真是卑鄙。他的‘奥西普’信完全不公平。伯恩斯坦从未想要故意伤害古尔德,他是那样喜爱他。”(5)这是可以相信的,他们之间不仅有着个人的友谊,而且伯恩斯坦的一家都那样热爱和关心古尔德,伯恩斯坦夫人曾经亲自为他洗头理发,他们的小孩为他擦皮鞋。而古尔德,无论内心如何不快,在后来的多次访谈中,以及与朋友的交谈中,他从未向公众透露过对伯恩斯坦演讲的一丝不满,一直坚持说那篇演讲“很有魅力”。(6)  那么,人们不禁想知道,为何古尔德在演奏速度上的一种尝试,会引起勋伯格如此的讥讽,作为一位纽约音乐界重量级的乐评家,他为何会作出这样一种刻毒 的猜度?勋伯格向来对古尔德没有好感,尤其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一次见面,让他觉得古尔德的态度是对他的冒犯。他回忆那次见面说:“我们互相打量对方,我不想说我第一眼就讨厌他,但是明显地我们是在不同的层面上运行。现在,我基本上是一个19世纪的人,你知道他是怎样看待19世纪的。因此谈话中时有不快,他不时地撇撇嘴,他正在谈论将要录制的几部协奏曲,而我对胡梅尔的<A小调协奏曲>议论了几句,我认为它是一部杰作,它直接影响了肖邦。他听了哈哈大笑。从那以后午餐会上的气氛就变得越来越冷淡。事情就是这样。”  尽管勋伯格一向主张乐评家不应该与被评论的对象有任何个人关系,才能写出不偏不倚的评论,但是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乐评家个人的好恶还是难免影响到他的乐评。在一篇总结他自己的乐评生涯的文章里,勋伯格写道:“常有人问我,我一生之中作了多少错误的判断。我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他说,“许多伟大的演奏家对同一首乐曲的诠释,虽然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可是他们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演出都令人感到整合,具有说服力与想象力。……由音符及记号中去再创造前人的音乐时,演奏家必然搀杂了个人的意见在内。因此,音乐演奏实在是演奏家经过对作曲家的心灵思索之后,而表现出了的一种反射,一种诠释。” 这是一种反省呢,还是一种自我辩护?  四,“请不要攻击钢琴家,他已经尽力而为了“,古尔德的一件遗物  今天,我们再去听古尔德留下的那次录音,也许并不会象45年前的人们那样觉得惊讶和不可思议,细听之下,也许会觉得这也是一种“正确的” 演奏,一种演奏家经过对作曲家的心灵思索之后的独到的诠释。在那场引起争议的演出的一星期之后,美国密歇根州的一位乐队指挥写信给他,信中附上了那位指挥根据电台现场广播录音所测定的古尔德演奏时的节拍机速度记号,指挥问他,是否在接下来的演出中,也使用这样的速度。古尔德在回信中,承认他根本就没有节拍机。他选择速度的根据,就如他在多年之后写的那样:“我想深深打动我的大部分音乐,是那种……以一种非常沉思默想和深思熟虑的方式演奏出来的音乐……一部音乐作品,无论多长,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我想说速度,但这个词是不对的-----一个基本的脉动,一个固定的节奏参照点。”   每一代音乐家对於音乐演奏的速度,都有自己的观念。随着那一代人对於音乐理解的不同而改变。马克. 米歇尔认为,自二战以来,总的倾向是,新一代比上一代演奏得更慢。他引用作家艾略特的话:‘时间的尺度与金钱一样,根据人们的需要而调整。”(7) 古尔德演奏的勃拉姆斯第一协奏曲,当时被乐评家们认为标新立异,因而四面围攻。但是,根据实况录音,他总共用了53分35秒的时间演奏完整部协奏曲。而十年之后,吉列尔斯与约休姆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录音的同样这部协奏曲,几乎用了52分钟,可是,该唱片不但获得1974年度的爱迪生大奖,而且被<留声机>杂志评为“录音史100名盘”之一。更令人不解的,是在1984年,齐默曼与伯恩斯坦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录音的同一部协奏曲,用了53分59秒,比古尔德当年还要长。关于最有争议的第一乐章的速度,古尔德用了25分49秒,齐默曼是24分32秒,相差只有1分17秒。但是,伯恩斯坦这一次却不置一词。古尔德如果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在他逝世20多年后的今天,古尔德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崇拜者心目中的偶像和英雄,不仅是最杰出的钢琴家,更被奉为“艺术圣人”与“最后的清教徒”,“当代的大思想家,一位后工业时代的重要理论家。”但是,他生前却饱受批评家们粗鲁又无聊的人身攻击,他们对於他在舞台上的种种表现津津乐道,让他感到十分厌恶,而这次的速度之争,成为他演奏生涯中最不愉快的一个事件,更让他坚定了及早退出舞台的意愿。  虽然勋伯格在事件发生的20年之后说:“音乐历史上,从来没有一首伟大的乐曲,或一位伟大的演奏家,因为一篇愚蠢凶恶的音乐评论而一蹶不振的。”如果我们翻阅那些伟大的钢琴家传记,看到比如鲁宾斯坦或者霍罗维兹,他们年轻时候都经受过各种各样的批评,那么,他的话也有道理。然而,弗里德里克认为:“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古尔德公开表示对这些有关他演出的令人生厌的品头论足毫不关心;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他在撒谎。面对公众对於其行为举止的攻击议论,艺术家们除了表示漠视之外,还有另外三种选择:暗中痛苦,反驳,或沉湎于指定的角色。所有四种方法古尔德都一一试过。”  两年之后,1964年3月,古尔德悄然从舞台上退隐。1982年,他逝世之后人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其中有一个他用过的小小的陶瓷杯子,上面印有人们熟悉的那句话:    “请不要攻击钢琴演奏者,他已经尽力而为了。”    注  1,见<我们时代的伟大钢琴家>,<Great Pianists of Our Time>,p.144。  2,见<古尔德变奏>,<Glenn Gould Variations>,p.17.  3,见<古尔德文集>,<Glenn Gould Reader>p.72  4,见<古尔德书信选>,<Glenn Gould :selected letters>p.55  5,见<关于伯恩斯
  抱歉,网速的原因,贴重了,见谅:)
  呵呵,十月石,你还真费劲去找来这篇东西贴上。
  “也许他之所以弹得如此之慢,是因为他的技巧不够娴熟,这话你我知道就行了,奥西普,千万不要外传。”
  去哪里试听哦?
作者:恋风男孩
回复日期: 2:24:00     去哪里试听哦?    -------------------------------------------------    
在网上只找到这个, 能下载到 ipod , mp3机, 但要收费约五元美金了    /Brahms-Concerto-Piano-Orchestra-Minor/dp/B00138F0XA/ref=pd_rhf_p_img_1    
  /forum/content/5d8bc61a1f42f8ea011fd4      得注册一下  
  作者:十月石
回复日期: 15:58:00     /forum/content/5d8bc61a1f42f8ea011fd4    ------------------------------------------------    
谢谢了, 呵呵!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1【巴伦勃依姆、西蒙·拉特版】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2【巴伦勃依姆、西蒙·拉特版】      
  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3【巴伦勃依姆、西蒙·拉特版】    
  绝对值得收藏
  我靠,这什么男人啊,大脑什么结构?婚前没有一点迹象么?
  请不要攻击钢琴演奏者,他已经尽力而为了。听着好寒心啊!!!!  
  要去找一下古尔德的视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变成一只小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