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去延长石油研究院还能继续出国深造 英文博士吗?

博士在车间大学“深造”
&&&&来源:&&&&
&&&&&&字号
  张安贵(中)博士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为宁夏煤制油项目建设挥洒着青春和汗水。
  科研攻关、技术创新的青年科技人才张安贵。
  在万名建设者的辛勤努力下,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已拔地而起,该项目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和引领作用。记者 王猛 摄
  开栏语
  中宣部近日对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进行了动员部署,推动新闻战线进一步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根据中宣部的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具体安排,本报从12月15日起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敬请读者垂注,并为我们提供您身边的精彩故事。
  本报将派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采访小分队,深入农村、厂矿企业、学校、社区、军营等处,用真实具体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情节,用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新闻语言和细腻鲜活的表达方式,生动讲述发展道路的故事、经济社会发展的故事、民主政治的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普通人追梦圆梦的故事,以此阐明当代中国发展成就、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展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展示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努力打造“走转改”活动的升级版。
  2011年9月,31岁的博士张安贵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来到神华宁煤集团烯烃公司工作。刚到公司没几天,主要领导把博士叫到了办公室。
  “根据你的专业和特长,我们想把你安排到研发中心去,做煤化工新产品及催化剂的研发,说说你的想法和要求。”
  博士沉默了一会儿,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要求:“听说气化车间最苦最累最脏,我想到那儿当一名普通的操作工。”
  “高学历自当有个好安置。好多人都托关系、找熟人,希望能调到研发中心去,少吃苦、少受罪。你再考虑考虑。”
  “我想好了,我虽然是个博士,但术业有专攻,理论和生产实际也是有区别的,而且公司引进这些装置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首套,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只有踏踏实实扎根在现场装置上,才能真正读懂整个生产工艺。”
  几天后,张安贵接到了人力资源部门的电话,安排他到聚合车间倒班。换上牛仔布工作服,穿上1.5公斤重的劳保鞋,博士下车间去了。
  偌大的装置区里,塔台林立、管廊纵横,到处高温高压、噪音刺耳。刚进入班组,师傅上上下下把张安贵打量了一番,然后疑惑地问了两个问题:“你是个博士?咋跑到这儿来了?”
  其他工友也在私下议论,“我们车间来了个博士。”“啥?博士下车间?他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张安贵认真地说:“在厂里,最好的培训就是下班组,最快的学习就是干活,化工流程和化工操作的学习只有通过干活,通过对管线阀门的动作及设备的启停等工作,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不干活不操作是很难学好的。”
  在聚合车间,张安贵不放过装置流程的每一个关键点,自立“科研项目”、成立“攻关小组”,短时间内便将一线聚丙烯1102K内控优等品的比率提高了1倍以上,而且通过技术改造,减少了催化剂的消耗量,为企业减少开支504万元。
  工人中的博士,博士中的工人
  条件最艰苦、技术难度最大的气化车间曾经是张安贵的“第一志愿”。
  2013年8月,在多次主动找领导提出换车间的请求后,博士终于“如愿”到了气化车间。
  在气化车间,博士像个小学生一样,用“笨功夫”把车间的流程图“装”进大脑,再把脑子里的图画到白纸上,不到半个月,用铅笔手绘了100多页的管道仪表流程图,详细记录下了每一个联锁符号、设备位号,画完之后他又拿着图到现场比对,把设备流程熟烂于心。
  气化车间随处可见沾着油脂的黑色粉尘,在车间倒一个班次,裸露在外的皮肤都变得黝黑,博士每天下班都像从油画中走出来。
  今年年初,博士买了辆新车,并配上了米黄色的汽车座垫。在气化车间工作几个月下来,坐垫的“皮肤”也跟着由黄变黑,已经洗不出本色,博士只好把黑座垫扔到后备箱。
  两年半时间,张安贵基本跑遍了烯烃公司聚合车间、气化车间、丙烯车间、合成车间,因为“肯吃苦、没架子”,被同事们誉为“工人中的博士,博士中的工人”。
  结婚前一天,还在办公室发工作邮件
  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6月,博士被公司紧急抽调到项目技术管理部担任一级专责,负责全场大联锁、运行模式、分厂联锁的分析工作。更大的责任,更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头,博士只得“提前结束”在车间大学的“深造”。
  “博士哥”的婚期是日。
  结婚前一天中午,博士还在办公室发工作邮件。接到邮件的同事瞪大了眼睛,把办公室的同事们喊过来说:“看看,看看,明天都结婚了,今天还有心思发邮件。”一边说一边回复张安贵:“博士哥,你能不能专心准备结婚呀?!”
  新婚燕尔,博士一周只能回银川的小家两三回。每天下班,他说“回家”的“家”更多的是厂区宿舍。
  他说:“作为一个搞化工的,一辈子能见证一个世界级项目从白纸走进现实,很不容易。我为自己能参与到其中感到骄傲。”
  他说:“其实,人生中有许多左顾右盼,许多艰难抉择,都是因为心里的目标不够坚定,站得不够高,看得不够远。而一旦有了奋斗的目标,就有了坚持下去的毅力。那么,一切别人眼里的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一切抉择都不算是抉择。”
  从技术部办公室的落地窗俯瞰过去,对面即是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建设现场。窗外,曾经的亘古荒滩上,是一幅成长中的动人风景,那是宁东的下一个春天,也是宁夏的下一个春天。(记者 刘卫 李东梅 /文 王猛 /图)
(责编:宽容、马甜)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门资讯|图说中国
热点栏目|环球博览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浏览器版本过低_尚友社区
您的浏览器太古老,该升级了~
我们检测到您的浏览器正在使用IE9.0版本以下的内核,它太古老了,既不安全,也不能完美支持尚友网上的各项功能。请升级到最新的Chrome、Firfox或最新版IE浏览器,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公司全称: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电话:010-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中路18号国投创意信息产业园北楼1层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 举报邮箱:&&&&&&&&&&&&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化学化工学院创建于1985年8月,现已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教授。 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是西南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系(1985年6月),1994年12月更名为化学化工系,2000年4月,化学化工系更名为化学化工学院。外文名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学科带头人罗平亚学院前身西南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系专业个数5个
化学化工学院创建于1985年,现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全院共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77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3人,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教授。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具有优良的教学保障手段和较强学科支撑实力。
化学化工学院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工安全工程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应用化学、化学工艺高校教师在职培养硕士点。应用化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有化学化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油田化学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中石油HSE重点实验室研究分室;油气田化学工作液、油气田化学品合成及应用开发、石油与天然气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拥有 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四川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和1个四川省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
建院29年来,学院先后培养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生700余人,博士生40余人。毕业生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化工、生态环境保护、化学化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全院共有教职工110人,专任教师94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40人。。
机构设置:
书 记:蒲勇
院 长:叶仲斌
副书记:许亚平(兼副院长)
副院长:诸 林、陈 馥
共青团化学化工学院总支委员会 书记:姚伟宁
化学化工学院办公室 主任:冯英
基础化学教研室 主任:贾朝霞 党支部支记:罗米娜
应用化学教研室 主任:马喜平 党支部书记:段明
化工暨生物工程教研室 主任:邹长军 党支部书记:王豪
基础教研室 主任:段文猛 党支部书记:黄英
环境与安全工程教研室 主任:王兵 党支部书记:杜国勇
化学化工实验室 常务副主任:朱鹏飞
油气田化学工作液实验研究中心 主任:黄志宇(兼)
四川省工科基础化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主任:黄志宇(兼)
油气田化学品合成及应用开发实验室 主任:邹长军
油田化学研究室 主任:陈大钧化学化工学院认真抓好理论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抓好“二次创业”的宣传,并以此为契机,凝聚人心,明确方向,以利推进学校的“二次创业”。认真搞好党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教职工不断适应新形势,更新观念,积极支持学校制定的新措施,理解学校出台的新政策,并大力支持。切实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注意做好新发展党员和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认真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工作,优化育人环境。积极支持教代会、院工会,领导并支持团总支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各项工作。
以理想信念为主线,素质教育为核心,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政管理的新特点,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下移工作重心,从而加强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
今年全院共有党员238人,送党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40人,发展新党员135人,预备党员转正117人。本科专业设置:5个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环境工程 、安全工程 、化学。
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
应用化学 化学工艺 化学工程 环境工程 油气安全工程 生物化工 工业催化 环境科学
工程硕士授权点:2个 化学工程 环境工程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应用化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
应用化学 化学工艺 化学工程 油气安全工程 生物化工 工业催化
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 应用化学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 油田化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该专业创办于1978年,为国内第一个油田化学专业;1986年、1996年分别获得应用化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四川省应用化学二级学科最早设置博士学位点的单位。1992年评选为四川首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4年评选为原石油工业部级重点学科, 2001年批准为四川省应用化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得四川省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基金,2007年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批准建设“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年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专业设有油田化学和精细化学品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需求及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求形势,能够在石油石化及应用化学等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现场生产及技术服务和教学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及物理、表面及胶体化学、专业英语、科技文献检索、油气田应用化学、钻井完井液化学、油气井工作液测试技术、油田化学品合成、精细化工工艺学、石油地质基础、石油工程概论。
继续深造方向:本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可继续攻读应用化学、石油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石化企业,壳牌、斯伦贝谢等跨国石油及油服企业,安东石油、杰瑞集团、睿智化学等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学校从事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现场生产及技术服务和教学等方面工作。
培养对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要求考生身体健康,无色弱,无色盲。【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该专业创办于1988年,前身专业名称为天然气加工,是省、部级重点学科的支撑专业。1999年获“化学工程”工程硕士授权,2006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以石油天然气加工、石油化工为主,与石油、石化行业紧密结合,同时兼顾煤化工、无机化工、能源与精细化工,突出天然气加工、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特色。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动手实践能力,能在化工、能源、环保、材料、冶金、信息、生物工程、轻工、制药、食品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工厂操作与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与软件应用、天然气加工工程、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工艺学。
继续深造方向:本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可继续攻读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石化企业,壳牌、康菲等跨国石油及油服企业,云天化、川化集团等化工企业,化工设计院等研究院所,学校,政府部门从事规划与管理、生产操作、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以及产品销售等工作。还可在煤化工、生物化工、制药工程、无机化工、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操作和技术管理工作。
培养对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要求考生身体健康,无色弱,无色盲。【四川省特色专业】
该专业创办于1986年,2000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环境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011年获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建中国石油HSE重点实验室分研究室,2013年获建四川省环境保护油气田污染防治与环境安全重点实验室。该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西南石油大学品牌专业。以石油天然气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综合防治为特色,面向地方和石油天然气行业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并在油气开采废水、固体废物处理、石油污染生态修复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环境工程CAD、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石油工业污染控制、工业给排水系统、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保设备与设计。
继续深造方向:本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可继续攻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等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石化企业,以及在壳牌、康菲等跨国石油及油服企业,成都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等政府部门及研究院所,清华同方环保、北京金源环保等大型环保企业,工程设计单位,学校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与管理等工作。
培养对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要求考生身体健康,无色弱,无色盲。化学专业是我校化工及相近类专业的重要支撑专业,有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培养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能在化学领域及化工等相关行业从事科研、教学及其它技术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及实验、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原理、现代分离技术、电化学分析、有机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艺、油田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油气品分析、环境监测与分析。
继续深造方向:由于化学知识全面而扎实,在完成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本专业学生可继续攻读很多学科的硕博士学位,如化学、生物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在国有石化企业,跨国石油及油服企业,云天化集团、川化集团、四川龙蟒集团等大型化工企业,太极集团、三九制药、修正药业等医药企业就业。可在分析化学、有机合成、化工、制药、油气开采和环境监测等方面从事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
培养对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要求考生身体健康,无色弱,无色盲。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发展的,具备石油与天然气采输、油气化工生产等专业背景知识的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健康环境与监测、安全设计与控制、安全教育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安全管理,能在政府部门进行安全监察,能在研究、设计、咨询等单位从事安全工程与管理方面的研究、设计、检测、评价和咨询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制图、钻采概论、油气加工工艺学、化工原理、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安全原理及安全管理学、安全系统工程、燃烧与爆炸学、机械及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电气安全工程、安全检测与监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评价和安全法学。
继续深造方向:本专业学生在完成本科教育后,可继续攻读化工安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石油天然气工程等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
就业去向:毕业生主要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国有石化企业,壳牌、斯伦贝谢等跨国石油及油服企业,安全评价机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学校从事油气采输、油气化工生产、非煤矿山开采等领域的安全理论研究、安全产品开发、安全管理、安全评价以及教学工作。
培养对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要求考生身体健康。
 化学化工实验室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并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固定资产1165台(件),价值630.4万元;低值设备546台(件),价值15.7万元。化学化工实验室承担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实验和化学化工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及实验研工作,并为全校科研提供良好的化学化工实验条件。通过全院教职工的多年努力,2005年的科研工作呈现出良好态势,在继续扩大与各油田的科研协作的同时,注意与地方化学化工企业加强合作与联系,在为地方经济报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注意将科研信息和学科前沿资讯引入课堂,真正做到“以科研促教学”。
2005年新增承担科研25项,到位经费367.23万元。应用化学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本校应用化学学科建立于1978年。 1986取得硕士学位授权,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至今有10届博士生毕业授位。2004年获得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1992年被批准作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获得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基金资助。经历了近三十的建设,已经成为以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化学方法和化学剂的应用和相关理论作为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研究成果和学科实力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以化学剂和化学方法为基础,覆盖石油天然气工业上游和下游的各个工艺过程;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液体系、油气田化学品和化工材料、油气田和油气加工厂周边环境监测与治理、石油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有成果、在国内处于优势、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1、石油工作液化学及工作液作用机理研究方向
高质量的工作液在钻井、原油增产、提高采收率等工程环节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抗高温抗盐深井水基泥浆研发、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处理剂及其完井液体系的研发以及油基钻井液体系已经成功的完成由重大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并在国内各大油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两性离子聚合物处理剂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计划。被总公司列为“九五”八大推广示范工程项目之一。开展“气井防气窜添加剂及水泥浆体系固井”攻关以来,为国内固井防气窜技术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持,有效地遏制了高压天然气井固井气窜,在国内多个油气田推广应用,并发展出了各类油气井固井的水泥添加剂及其水泥浆体系,使我国在固井防气窜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水平,特别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使我国的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常规的无机酸酸化不能很好的解决深部酸化的目的。大酸比、有机酸、粉状酸、多组分酸和缓速酸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酸化的深度,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大酸比会在近井地带出现大的酸化孔洞,不利于地层的稳定;稠化酸会出现酸渣造成对地层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加强对深穿透酸液体系和工艺技术的研究。
2、油气田化学品合成、开发与材料的经济化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化学驱(主要包括聚合物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化学驱)研究中,聚合物驱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十项配套技术,特别是大庆等油田先导性试验和工业性矿场应用的全面成功,大大推动了我国聚合物驱的发展。通过分子设计理论研制出了国产表面活性剂-强碱配方体系,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价格下降50%以上,为复合驱工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基本形成了强碱配方体系复合化学驱配套技术。但在矿场试验中,产生地层和井筒结垢等伤害严重,产出液乳化严重破乳困难,因此严重影响了强碱配方体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其核心问题是缺乏适应弱碱/无碱复合化学驱油体系的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
3、环境化学与工程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对钻进废液、废弃泥浆、试油废酸等处理工艺不合理、技术不成熟、设备不配套、处理剂品种单一效率低、处理成本高是目前制约油气田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根本原因。总之,生态油气田的示范和建设为油气田污染治理用化学剂和工艺提供了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
4、石油加工助剂研制与应用研究方向
主要针对当前石油加工助剂和稠油开采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及急待解决的关键性理论与技术问题。这方面研究对我国稠油开采技术、馏分油的环境友好脱酸技术、柴油非加氢脱硫精制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应用化学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全部面向油田化学助剂、工作液、石油天然气钻采开发储运以及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油田协作项目127项,年均科研经费846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712篇(SCI,EI,ISTP检索141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7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共有教授8名(其中:工程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3名),60岁以下6名,45岁以下3名,副教授18名,讲师8名,博士学位专业人员8名,硕士学位专业人员20名。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215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89
化学工程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0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拥有硕士、学士两级学位授予权。化学工程是以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的基本原理作为基础,研究化学工业和相关工业中的物质转化、设备技术、过程控制与优化以及管理的科学。
该学科是以石油天然气加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突出特色和优势。学科研究内容集中在天然气净化领域、天然气化工领域、油气环境治理、石油炼制及产品精制领域等方面,特别是在天然气加工技术研究领域。与能源、材料、医药、国防、环境等工程技术有紧密联系,并与化学工艺、工业催化、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等学科相互渗透。
(二)研究方向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化学工程技术开发以及相关过程技术与装备的开发、设计等工作。在天然气净化领域、天然气化工领域、油气环境治理、石油炼制及产品精制领域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天然气处理与加工
主要研究高含硫天然气、高碳硫经天然气的净化处理技术;干法脱硫以及生物脱硫技术;天然气中H2S 的相态研究,元素硫生成条件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新的硫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天然气凝液回收技术研究、天然气液化技术研究;偏远分散气井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
2、石油产品精制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有石油产品脱酸脱碱技术与应用;石油产品脱硫(低硫燃料、超低硫燃料)技术;石油产品新型添加剂等。
3、油气加工过程模拟技术
借助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研究该领域中的节能技术、仿真模拟软件开发与利用、流程模拟优化以及工艺改造等问题,保障油气加工装置高效、安全运行。
(三)学术队伍
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名,教授4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在油气加工技术、石油天然气化工、油品精制、油气加工模拟技术等方面有4个研究方向。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研究生24人,目前在读研究生32
化学工艺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化学工艺学科于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已拥有硕士、学士两级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点在石油天然气化工上游和中游领域优势明显,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在学科发展方向上谋求油气田化学工艺,燃料化学工艺等方向的发展,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大一级学科融合交叉领域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使本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更宽厚的基础。同时,充分发挥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授权点的作用,扩大本科的影响。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的研制以及相关工艺过程技术与设备的开发、设计和模拟优化等工作。主要有油气田工作液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油气藏化学工艺研究和石油天然气化工工艺三个研究方向。
1、油气田工作液配方设计及工艺研究
根据油气田开发过程的特点,从化学工艺角度提出解决油气井工作液的技术要求,并按照地层特性、作用机理、分子设计、合成、应用的技术路线,合成各类油田化学处理剂。
2、油气藏化学工艺研究
研究油气成藏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油气在化学剂作用下运移方式,岩石矿物的表面行为及化学剂对油水界面的物化作用。特别是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及催化剂等这些针对性极强的采油化学助剂对地层原油(包括稠油、超稠油以及沥青砂)作用过程中的化学工艺问题。
3、石油天然气化工工艺
天然气加工化学工艺的研究直接推动了甲醇、合成氨、尿素等天然气工业的工业化进程,但是,在该领域中还存在许多如设备腐蚀严重、目的产品收率不够理想等困扰工业化问题。另外,油气中的有机硫和酸性物质对油气储存设备和运输管道腐蚀严重,国内外对进入下游加工过程的原料一致认为就地就近解决有害物质不仅在经济上最为合理,在安全上考虑也最为有效,因此,如何运用化学工艺理论和方法解决石油天然气的脱硫脱羧问题,特别是与油田工程学科、材料工程学科相互渗透,研究和开发该领域中的新工艺、新过程、新产品和新设备便成了化学工艺学科新的研究热点。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名,教授4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在天然气加工和油气田化学工艺方面有3个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研究生53人,目前在读研究生44人。
油气安全工程 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油气安全工程是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减灾防灾技术,以及救助技术等领域研究。在油气工程,安全工程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等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从事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它既有安全科学及工程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又与石油天然气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交叉的安全学科分支。
主要研究高危气田建井作业过程中风险源分析与安全性评价、油气井建井材料在高危环境下的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技术、用于油气井井下安全应急控制的特殊材料及工艺技术和高危环境下的钻完井添加剂研发。
研究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评估与安全设计、地质灾害对油气长输管道安全性的影响和常规作业工作液潜在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技术,石油天然气开采工矿区的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和油气田污染控制技术,以及天然气在能源与交通领域中的关键安全技术。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6人,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名,教授8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名。学术队伍中知识和年龄以及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7人。
生物化工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生物化工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点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生物技术,微生物技术,以及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研究。在油气田生物工程,燃料生物工程等与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大一级学科融合交叉,形成微生物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化学仿生技术等新兴学术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从化学工程与技术角度着眼,将地层油藏作为生化反应体系,应用石油工程和化学工程理论,侧重研究利用包括代谢工程、古微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选育和激活具有各种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新菌珠,研究微生物与石油相互作用机理及代谢活动,开发利用微生物增油的新工艺、新技术。具体研究微生物石油发酵、微生物防蜡、微生物采油、生物酶采油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方面在油藏研究中的理化行为与增油机理、微生物地层反应动力学、混合与传递过程,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的检测与控制,提出生物过程在油藏环境、活性剂影响下的生物化学过程理论和优化方法。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用生物学机理来研究或模拟化学工程中的一些问题是非常成功的,称为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模拟生物体的反应和酶的功能以及仿生物信息传递及能量转换等。从而提供改进化学过程的新方法。仿生化学工程是从分子水平来模拟生物功能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它是生物学和化学互相渗透的学科,是模仿生物的化学反应,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模仿其机理,开发出比自然界更优秀的、在工艺上更易使用的体系。仿生化学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金属有机、络合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无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电化学等等应运而牛,从而扩大和丰富了化学的研究内容。
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世界重大热门课题之一,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关注。我国是人口大国,21世纪必将面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此,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对建立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该方向研究主要在木质素降解、单细胞蛋白、乙醇生产与生物炼油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微生物发酵木质素和原油过程中进行动力学及变化机理研究,用化学工程理论是解决木质素降解和微生物发酵理论。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1名,教授2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节能与新能源重大项目等课题多项。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目前在读研究生4人。
 工业催化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本学科点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过程中的催化采油技术,脱硫技术,催化剂制备技术、催化加工工艺技术以及生物质能源等领域研究。在油气田开发工程,燃料生物工程等与工业催化学科融合交叉,形成催化采油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等新兴学术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共拥有以下研究方向:催化剂合成与制备技术、催化剂与催化反应的理论计算、柴油/汽油催化氧化脱硫催化剂与工艺技术、燃料油、燃煤硝烟助燃剂技术、天然气转化制合成气技术、生物柴油合成工艺技术、稠油催化裂解采油技术、稠油注空气缓和催化氧化采油技术。
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省部级项目等课题5项。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50岁以下教授1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名,拥有工业催化博士学位教师2名、硕士学位教师2名。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学术队伍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目前在读研究生6人。
 环境工程硕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并进行控制调整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30)设置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前者侧重于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过程、机制、调控和预防的规律和调控措施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后者主要是运用、研究并开发现代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达到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和谐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目的。
西南石油大学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创办于1986年,2001年获环境工程二级学科(083002)硕士授予权。由于本专业与多种学科交叉,使得该专业点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与应用化学及石油工程等专业点有密切的合作。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环境保护是本校应用化学博士点的一个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石油工程中的环境问题紧密相关,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为:
1、绿色油田化学与技术研究
绿色化学与技术是环境管理体系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清洁化生产不仅是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油田化学在石油工业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油田化学的绿色化,是石油开发过程中实现清洁化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绿色油田化学与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开发无害化,易降解的油田化学工作液,研究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及处理方法。新型油田化学工作液应能满足油气开发生产过程的要求,同时,又易于无害化处理,因此,它是油田化学和环境工程相交叉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油气田开发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油气田开发废水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排放环境的不固定等特点。主要的废水种类有钻井废水,洗井废水,酸化废水,压裂反排液,油田产出水和气田水等。主要研究方向有:废弃钻井液和钻井废水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酸化废水治理技术研究;压裂反排液处理技术研究;油田采出水(含三采废水)处理研究;气田水治理和综和利用研究;微生物处理技术在油气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等。
3、油气田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
由于油气田污染物的特殊性,一些污染物的分析常需要特殊的方法,如高含盐气田水中COD值的测定、多种离子和有机添加剂干扰条件下的某些重金属的测定、天然气集输过程中天然气泄漏的快速监测、天然气燃烧产生的微量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石油工业污染具有分散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环境质量评价具有其特殊性,如多点排放的石油伴生气和天然气在大气中的扩散模式,油气田开发对局部地区和整体区域的环境影响,输气管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都是主要的研究课题。
(三)学术队伍
本专业学科点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实验师2人、助教1人。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研究生18人,目前在读研究生25人。
应用化学博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本校应用化学学科建立于1978年。 1986取得硕士学位授权,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至今有10届博士生毕业授位。2004年获得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1992年被批准作为四川省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03年获得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基金资助。经历了近三十的建设,已经成为以油气勘探开发工程中化学方法和化学剂的应用和相关理论作为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研究成果和学科实力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以化学剂和化学方法为基础,覆盖石油天然气工业上游和下游的各个工艺过程;在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液体系、油气田化学品和化工材料、油气田和油气加工厂周边环境监测与治理、石油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有特色、有成果、在国内处于优势、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学科。
1、石油工作液化学及工作液作用机理研究方向
高质量的工作液在钻井、原油增产、提高采收率等工程环节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抗高温抗盐深井水基泥浆研发、两性离子聚合物钻井液处理剂及其完井液体系的研发以及油基钻井液体系已经成功的完成由重大科技成果到产业化的转化,并在国内各大油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两性离子聚合物处理剂被国家科委列为重点推广计划。被总公司列为“九五”八大推广示范工程项目之一。开展“气井防气窜添加剂及水泥浆体系固井”攻关以来,为国内固井防气窜技术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持,有效地遏制了高压天然气井固井气窜,在国内多个油气田推广应用,并发展出了各类油气井固井的水泥添加剂及其水泥浆体系,使我国在固井防气窜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水平,特别是通过引进技术和装备使我国的水力压裂技术和酸化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常规的无机酸酸化不能很好的解决深部酸化的目的。大酸比、有机酸、粉状酸、多组分酸和缓速酸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酸化的深度,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大酸比会在近井地带出现大的酸化孔洞,不利于地层的稳定;稠化酸会出现酸渣造成对地层的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加强对深穿透酸液体系和工艺技术的研究。
2、油气田化学品合成、开发与材料的经济化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化学驱(主要包括聚合物驱和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化学驱)研究中,聚合物驱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十项配套技术,特别是大庆等油田先导性试验和工业性矿场应用的全面成功,大大推动了我国聚合物驱的发展。通过分子设计理论研制出了国产表面活性剂-强碱配方体系,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价格下降50%以上,为复合驱工业化应用创造了条件,目前基本形成了强碱配方体系复合化学驱配套技术。但在矿场试验中,产生地层和井筒结垢等伤害严重,产出液乳化严重破乳困难,因此严重影响了强碱配方体系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其核心问题是缺乏适应弱碱/无碱复合化学驱油体系的高效驱油表面活性剂。
3、环境化学与工程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对钻进废液、废弃泥浆、试油废酸等处理工艺不合理、技术不成熟、设备不配套、处理剂品种单一效率低、处理成本高是目前制约油气田污染治理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根本原因。总之,生态油气田的示范和建设为油气田污染治理用化学剂和工艺提供了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
4、石油加工助剂研制与应用研究方向
主要针对当前石油加工助剂和稠油开采技术中的研究热点及急待解决的关键性理论与技术问题。这方面研究对我国稠油开采技术、馏分油的环境友好脱酸技术、柴油非加氢脱硫精制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应用化学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全部面向油田化学助剂、工作液、石油天然气钻采开发储运以及加工助剂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油田协作项目127项,年均科研经费846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712篇(SCI,EI,ISTP检索141篇);出版专著10部,教材7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共有教授8名(其中:工程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3名),60岁以下6名,45岁以下3名,副教授18名,讲师8名,博士学位专业人员8名,硕士学位专业人员20名。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215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6人、硕士研究生89人。
油气安全工程博士授权点
(一)学科概况
油气安全工程是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的二级学科博士点,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主要涉及石油天然气开发和储运过程中的安全技术,减灾防灾技术,以及救助技术等领域研究。在油气工程,安全工程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等方向。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从事石油天然气生产安全和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环境安全的科学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它既有安全科学及工程的理论基础、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又与石油天然气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交叉的安全学科分支。
主要研究高危气田建井作业过程中风险源分析与安全性评价、油气井建井材料在高危环境下的长期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技术、用于油气井井下安全应急控制的特殊材料及工艺技术和高危环境下的钻完井添加剂研发。
研究油气长输管道安全评估与安全设计、地质灾害对油气长输管道安全性的影响和常规作业工作液潜在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技术,石油天然气开采工矿区的环境监测及环境影响评价和油气田污染控制技术,以及天然气在能源与交通领域中的关键安全技术。
(三)学术队伍
本学科学术队伍中有博士生导师6人,50岁以下省级学术后备带头人2名,教授8名。具备指导硕士生水平和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名。学术队伍中知识和年龄以及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各层次人员配备比较齐全。
(四)研究生培养情况
该学科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7人。
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工作遵循求实创新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一套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氛围。在工作中,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为特色,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调动学生自我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构建了立体式、多层面的学风建设体系。发挥党团组织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院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对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从严把关,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院注重就业指导工作,被评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先后有多名学生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其中,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8人获奖,应用化学2003级1班被评为“四川省先进班集体”。通过努力,我们将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不断发展”的合格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努力。为了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与使用,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共同发展,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化学化工学院多方联系,在继续巩固与相关企业合作办学关系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其他化学化工企业的联系。化学化工学院在这些单位建立生产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为本科生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为我院培训教学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提供条件。在科技协作方面,以联合攻关或委托研究的方面共同开展石油天然气化工、民用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合作办学的道路上,化学化工学院将本着真诚合作、互惠互利的精神,继续在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继续工程教育等领域不断寻求发展空间。四川省先进班集体:应用化学2003级1班
四川省教改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
A级一等:杨洪烈(应化2003)
A级二等:邸伟娜(应化2003)、刘蔷(化工2001)、姚太英(化工2001)、冯燕飞(环境2003)
A级三等:李甫(化工2003)、龚萍(应化2003)、杨蕴嘉(生物200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深造后就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