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童的画阅读英语中破折号的作用作用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6单元导学案
下载积分:750
内容提示: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6单元导学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10:4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6单元导学案.DOC
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doc1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总复习
似 shì (
晃huàng(
称chēng(
量 liáng(
乘chéng(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我们在草地上奔(bēn、 bèn)奔跑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初探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初探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修改稿)
&&&&&&&&&&&&&&&&&&&&& 云南省威信县旧城小学&& 李清富(电话:5手机:)&&&【内容提要】以“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背景,提出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课题的研究。介绍关于课题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立足于探究学习“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自主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三个目标,简述开展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取得的初步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尝试探究& 初步实践&&&&一、课题的提出&&&&(一)背景&&&&1、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首先,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重教轻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实际和学习主体地位的倾向。课堂上,教师往往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程式,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忽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忽视人的完整发展,过多地关注知识,过少地关注人的情感、态度、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投入度,其教学模式一般为“告诉――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教师常以自己的设计和思想去规范学生,教学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学生不过是一出又一出教案剧的配角。其次,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受教师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2、时代发展的需要&&&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的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创新实践能力。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创新。&&& 3、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纲要》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尝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为该课题中的一个子课题。本着学生身体、心理得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凸显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尝试、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多元学习方式的建立作出我们一线教师应有的贡献。&&& (二)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小学生学习方式加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自主学习基本模式,同时达到促使教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衡量思路,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 1、对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1)通过各种形式了解、分析、研究本校学生学习的现状,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提高我们的认识,从而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2)根据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策略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外因,探索出能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自主学习基本模式。&&& 2、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教师提出的挑战的研究。&&& (1)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转变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 (2)确立新的教学衡量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来衡量,达到"教得科学、学得主动、练得适度、评得合理"的教学境界。&&&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核心在课堂。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大胆改革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还学生生机勃勃的真面目。&&& 我们进行该课题的研究,旨在以课题研究这种形式促使广大教师通过合作研讨的形式,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进行一线科研工作,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升理念,提高能力。&&& (三)概念界定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在高中阶段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在全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由于探究式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些小学把探究式学习仅仅局限于小学数学和科学课程,有些小学干脆模仿中学的做法,在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等。什么是尝试探究性学习呢?在此,我们需要对有关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 1、探究&&&&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一般讲的“探究”自有它的解释,即使是“科学探究”,在科学家那里和在中小学的学校课程中也指代不同的事物。那么,在学校课程中,“探究”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决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与“探究”一起使用的还有“科学探究”一词。现在使用的“科学探究”具有双重含义。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2、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在“教育现代化运动”,尤其是理科教学的现代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培养创造力。所谓的探究学习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里,我们把“学校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界定为: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 小学阶段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料,确定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学习模式,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活动,理解并掌握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其中提到的探究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思维和推理能力、操作能力、传达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探究品格指的是:强烈的求知欲望、克服困难的毅力,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竞争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3、问题探究式学习&&& 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医学教育。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和培训领域所采用和重视。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探究学习包含5个关键要素,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缺一不可。(1)问题或项目。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焦点,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问题探究学习的效果。(2)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3)学习小组。问题探究学习的学习小组一般以4人到6人为宜。(4)问题解决的程序。学生在教学问题探究学习前应精心策划好解决问题的程序,并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方案的实现。(5)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4、尝试探究性学习&&& 尝试教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其教学基本程序为:尝试准备――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归纳小结)。我们通过类比而提出探究性学习的要点为“学生能探究,探究能成功”。并把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基本程序设定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尝试探究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信息――探究验证(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得出结论。因此,尝试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把尝试教学理论运用于探究性学习的综合学习方式。&&& (四)理论基础&&& 1、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从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看,教学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从而引发学习者主动的加工活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这种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意和学习者个性协同发展的过程。学习者对学习方向和目标的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和方法的自我选择,才会获得最好的效果。&&& 4、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每个学生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优势。通过良好的教育与训练,敏感性撒都能成才、成功。教育的艺术在于,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习方式的单一性,以适应儿童群体智能的多元倾向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开发儿童的各种潜能,并使这种潜能外化为实践的能力。&&& 5、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变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为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定的教学条件,可使学生的尝试活动能够取得成功。&&& 二、实践探索&&& (一)成立课题组&&& 我们于2003年10月申报课题后,随即成立了课题组。课题组下设顾问组(由县教育局有关领导及教研员组成)、领导组(由中心学校领导等组成)、指导组(由学校领导及教研员组成)、研究组(由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人员落实,职责分明。&&& (二)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成立后,课题指导组随即制定了课题方案,编写了课题研究指导材料。具体研究过程为:&&& 1、2003年9月DD2004年2月,准备阶段。拟订课题方案,完成设计理论,编制实验资料,成果为方案,培训资料。&&& 2、2004年3月DD2005年2月,实验阶段。实验班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案例、经验总结等。成果为实验学科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相关论文。&&& 3、2005年3月DD2006年2月,实验推广阶段。总结实验班经验向各学科推广,撰写研究论文、案例等。成果为各科教学模式及案例分析,子课题报告及相关论文。4、2006年3月――2006年8月,结题阶段。整理统计资料,收集论文,撰写实验报告。成果为报告,论文集。&&& (三)开展实验研究&&& 1、选定实验班开展实验&&& 根据课题方案,我们确定一(1)、二(1)班、三(1)班、四(1)班为实验班,从2004年春季学期起,进入实验研究。首先,按“备、说、上、评、结”的基本教研模式,组织实验教师每周上2――3节研究课。强化“入格”训练。之后,安排实验教师进行作课示范。其次,组织实验教师总结成功课例,进行经验交流。&&& 2、实验推广&&& 在总结实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从2004年秋季学期起,把实验范围逐步扩大,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验从阅读课向其它课型推开。从2005年春季学期起,实验科目向语文、数学以外的其它学科发展。&&& 为了较好地推动实验研究的深入,我们采取“以赛代训”的方式,组织开展了“课改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实验论文(教案)评比与交流。为 老师们搭建了展示风采与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方面,锻炼了我们的实验教师,也检验了课堂教学实验的成果;另一方面,现场培训了更多的一线教师,促进了实验成果的进一步推广。&&& 三、初步成果&&& (一)、初步建构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通过近两年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学习,使我们认识到:&&& 1、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 从我们出生那天起,我们就用眼睛观察着这个世界,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头脑思考着这个世界。起初我们不会说话,我们用各种表情和手势,表达着我们的需要与想法,与父母交流着。渐渐地,我们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于是我们开始用语言、用文字表达我们的观察,表达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思考,表达我们的心声。同时,倾听和阅读别人的表达。这种语言的交流与对话在我们上学以前一直自然地进行着。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初步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来到一个叫学校的地方,倾听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数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艺术的观察、感受与思考,文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哲学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儿童带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朴素的解读,在学校里与成人对这个世界的科学的解读、数学的解读、艺术的解读、文学的解读、哲学的解读开展交流与对话。在此基础上,丰富、充实、深化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察、感受与思考。&&& 在语文课上,当学生面对一篇篇课文、一部部作品时,他们实际上是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初步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带着自己对这个世界朴素的解读,与另一个人(作者)进行交流,倾听与理解他所表达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观察、感受与思考。这样,阅读首先是学生通过文本(作者的作品)与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阅读作品,本质上是通过解读文本,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就是阅读的本质。&&& 2、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在作者写作之前,作者与这个世界也首先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其结果是作者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并以文学的手法表达出来成为作品。作品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意义的载体,即“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即作品的主题)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它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在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尝试探究式学习意义重大&&& 过去我们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课文分析(分段、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重点语句与词语的剖析)。学生主要在教师带领下阅读课文,除回答一些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以倾听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是引导学生加深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强,基本上按照教案中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进程一步步进行。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平行班教同一篇课文,教学情形基本相似。&&& 现在,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除古诗文外,对选文没有具体限定。各套教材根据标准可以自由确定各自的选文,因此,不同版本教材的选文将会有很大不同。将来的考试(包括高考)是根据课程标准来出题的,而不是根据某套教材出题。因此,试题不会与课文扣得太紧,而是与课文游离的(不与某些课文直接相关)。试卷重点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某些课文的理解,而是考查学生的一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 因此,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上,如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某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精彩句段分析等,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和水平。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和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探究哪些课文并不重要,只要是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课文,都可以用做学生探究的材料。也就是说,这些课文并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这一篇篇的精美的课文,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是最适合不过――不仅力求每篇课文适合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而且力求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感。如果教师出于某些考虑,想对这些选文作些调整,也是完全可以的。一方面,教材本身就是供实验检验的;另一方面,根据现在“校本设计”的最新课程与教学理念,教师有责任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校本或班本课程与教学,拥有课程和教学的最终决定权。但最终的语文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学生自己读、自己探究课文来提高,即“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促进学生对一些具体课文的理解,这个办法尽管有利于学生对一些课文的理解的深入,但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因此,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锻炼,提高自然不大。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这种能力的运用过程中锻炼出来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强调自主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主要原因。&&& 4、正视初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时产生的一些疑问&&& 教师在初次试用了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之后,往往抱怨:我布置学生预习了,给他们提示了自主探究的问题。上课时,我让他们交流探究后的感受,学生说不出什么来,可见没有探究出多少东西,理解鉴赏得也比较肤浅。由此,我们开始对探究式教学法表示怀疑,让学生自主探究可行吗?&&& 其实,学生刚开始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来阅读课文的确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有待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且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最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相信随着学生对一篇篇课文亲身进行探究实践的不断开展,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愈来愈多,学生们的阅读也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这正是学生和教师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与境界。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随着探究实践的不断开展和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由肤浅的、不成熟的阅读逐渐走向深刻成熟的阅读鉴赏。&&& 总之,正是因为现在学生自主探究不出多少东西来,才更应该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究的机会,以便让他们经受足够的锻炼后,逐渐能探究出越来越多丰富的感受和意义来。&&&&5、对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的作用及如何参与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初步的感受、分析和理解。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常常能轻易地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能力。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一位好的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有关作品的背景性介绍。通过倾听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已基本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才能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作出决策。&&& 由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背景的缺少,由于教师的专业出身和经验阅历,在学生交流探究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因为教师的参与,整个研讨过程发生了令人兴奋的喜剧性变化。&&& 在学生首先讲透了各自的理解之后,教师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了学生的讨论,他讲了个人对这部作品的了解、感受和认识,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评价、理解和支持。学生们听了,当然赞叹教师了解这部作品的那么多背景,很可能会折服于教师深刻的分析。但也会有少数学生表示不同意,或表现出疑惑。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和进一步质疑,这说明了学生的理解在进一步深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确,阅读首先是学生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冲突、介入于融合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学生、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探究式进行既不是放羊式,也不是保姆式。实际上,在探究式教学中,最能显示出教师的文学水平。另外,在探究式教学中,备课与传统教学会有很大不同。同一位教师教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平行班上课,情形可能有很大不同。&&& 6、尝试探究式阅读具有四个境界阅读出兴趣与感情(初步感知)――阅读出意义与启示(深入理解)――阅读出品格(获得感悟)――阅读出人生(体验升华)。&&& (二)初步探索实践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尝试探究的常见方法&&& 在语文学科尝试探究性学习中,要以尝试为基础,突出探究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知识为桥梁,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感悟而不单单是获得标准答案。在这里,教师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探究实践中,活动的组织和展开突出一个“动”字,贯穿一个“趣”字,体现一个“创”字,书本知识学习生活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学习过程要具有探究性与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常见方法有:&&& 1、角色体验式探究&&& 角色体验通常是与他人的合作中进行。学生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互相交流碰撞,合作商讨配合,进一步体验角色,提升认识。由于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情境性较强,利用角色体验法去学习、探究课本内容,进行课本剧表演,或拓展延伸进行创作表演,学生会很有兴趣地投入到表演之中。&&& *《东郭先生和狼》一课,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狼被猎人追杀,他可怜巴巴地向东郭先生求救。东郭先生该怎么办?请说出你的做法及理由。&&& 学生在观点上的冲突和对不同角色的体验,完全来源于生活见闻。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这只狼的凶残本性呢?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促使东郭先生救不救狼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同时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东郭先生呢?众多学生的意见是:关键是这只狼坏不坏?教师建议学生划出写狼的句子,反复地朗读,把狼的行为进行前后对比,再思考讨论,进行课本剧表演: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的狼?狼哀求东郭先生时,他怎样想?当狼要吃他时,又是怎样想的?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前后对比,合作讨论,读懂课文;通过角色体验,表演评议,内化认识,学生对狼凶残的本性,对东郭先生的过分仁慈就有了不同的感悟。&&& 2、模拟体验式探究&&& 借助多媒体技术情境的模拟,使学生进入情境模拟的角色之中。&&& * 如语文课《鲸》就可以运用模拟体验法进行设计。老师创设情境:海洋生物展览馆要举办鲸的知识展,需要聘请讲解员。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读课文了解鲸的知识及相关知识点的说明方法。然后,借助一个电脑游戏,考查学生对鲸相关知识的理解:学生成为电脑中的角色――旅行者,出海旅行,只要看到大海中有鲸的场面,就要接受考验,回答出相关知识,才可顺利航行,否则停止不前。学生顺利过关后,取得初赛资格。电脑游戏就是通过情境模拟,以学生为中心自行探索。至于学生如何吸引参观者,完成解说任务,达到既定目标,还需要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模拟出真实的解说情境。&&& 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或年代较远的内容,都可以运用模拟情境体验法。如使用《三国群侠传》游戏光盘学习《草船借箭》,角色的交互性将激发孩子们极大的探究兴趣。&&& 3、实践性探究&&& 通过学生实践操作或实践活动来进行探究。实践探究法注重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画一画、弹一弹、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获得体验,发展认知。&&& 4、抛锚式探究&&& 抛锚法指学生借助客观情境的“锚”,进入新的应用情境。方法之一是借助宏观情境的“锚”进入微观情境。&&& *开放式作文教学《情系端午节》的设计:观看赛龙舟的场面,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校报上开辟专栏,开展“情系端午节”征文竞赛,学生交流对端午节的认识,提出想了解的问题,产生了任务。&&& 师:为了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我们每一个小组每一位同学应做哪些准备?&&& 生1:根据问题,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师:那么如何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呢?&&& 生:上图书馆、上网、向人请教、做端午节的传统美食,到农村采访。&&& 师:对,搜集什么资料,以及搜集的方式都要考虑到。&&& 生2: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还要考虑一下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师:想得真周到,把行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考虑到了,才不会打乱仗。&&& 生3:还要准备活动的工具、交通费等。&&& 生4:还有安全问题,与人文明交往的问题。&&& 师:同学们,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单靠一个人的力量行吗?&&& 生5:不行!分工合作也很重要,只有团结起来,力量才大。&&& 师:提得好!我相信,制定一份可行性计划将是我们成功的开始。&&& 全班交流,各小组制定计划,进入小任务。&&& 第一组研究的问题是: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吃粽子?……&&& 5、发现式探究&&& 引导学生从观察、思考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问题,在进一步地观察、实践、探究中不断地发现新知,获得顿悟。&&& *《蟋蟀的住宅》一课,文章先介绍了作者观察到蟋蟀的住宅与众不同的特点,后与蟋蟀这种小昆虫联系起来,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于是,认知地观察蟋蟀是怎样一点一点地挖掘住宅的过程,发现蟋蟀惊人的毅力与对美的追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背景为蟋蟀的洞穴口),学生观其形,听其声,谈自己对蟋蟀的也有认识。&&& 2.引出学生对蟋蟀感兴趣的问题,如:外形、种类、活动、洞穴、吃食、叫声、打斗、睡眠、本领、繁殖……&&& 3.把“洞穴”换成“住宅”,比较异同,产生探究目标,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不是和人一样会做房子,如果是,那它又是怎么做房子的?&&& 二、自由读课文,了解大意,整体感知&&& 三、围绕主要的两个问题分别探究课文内容&&& 1、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产生任务驱动。&&& a.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b.蟋蟀是怎样做房子的?&&&&2、分小组学习与交流认识。(通过读一读、划一划,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对比联想,完成学习任务。)&&& 3、全班交流,双方可根据汇报内容中不清楚的地方或有异议的内容向对方提问。&&& 四、整体探究,再现生活&&& 把两大组学生探究的结果(知识要点)连在一起,再与文章进行比较,两者有什么异同?&&& 通过再读课文,对比分析(学生会发现:作者是先观察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再联想到蟋蟀这么小的昆虫怎能建造出这么好的住宅呢?从而产生进一步观察的兴趣。于是,他又在观察中发现了蟋蟀是怎样不辞辛苦、持之以恒地建筑自己与众不同的优良住宅,与此同时也发现蟋蟀是一位了不起的建筑师。)&&& 老师引导: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作者这样的经历吗?&&& 五、课外观察与发现&&& 观察发现蟋蟀的外形、种类、叫声、吃食、打斗、天敌等。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长期观察。&&& 6、合作讨论式探究&&& 讨论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提供了较大的交往空间,有利于帮助学生探索问题,同时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课堂讨论的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师生讨论,辩论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专题讨论。讨论法的运用往往是在学生新旧知识发生冲突,学生有一定见解与倾诉交流的欲望的时候。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出冲突和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个人的观点。&&&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选择、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别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表述自己的观点;遇到不同意见,反思自己的观点,探讨发现的过程,学会以理服人,学会评价等等。&&& *《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被很多教师认为是一篇经典的文章,精彩的教学片断常见于报刊之中,从教师的设问,到学生的回答,非常详尽。这种以教师为主,牵着学生把课文意思弄懂的做法,忽视了学生内心的需要和发展需要。当我们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去探究课文,进行课堂讨论时,就会发现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师没有想到的,甚至具有与教师、与教材不同的观点。&&& 老师:刚才,同学们非常认真地阅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也体会到了作者呼吁人们增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谈起环境保护,同学们都有亲身感受,那么你们在读课文时有没有跟作者不同的想法?或者,你想到了,而作者想到的地方?&&& 学生交流:&&& a.既然矿产资源是不能再生的。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就会越来越少。那么,有节制地开采,矿产资源不是照样会越来越少 吗?我认为课文这句话阐述得不够清楚明白。&&& b.我的家乡环境的破坏就是因为过度开发矿产资源造成的。我觉得课文应从过度开发矿产资源,会造成森林、生物、大气等再生资源的破坏这个方面来说明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展开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往往不会受教材的限制而闪耀出创新的火花。如果教师眼中只有教材,没有学生,那么就无法实施真正意义的探究性学习。&&& 7、问题解决式探究&&&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如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开放式作文教学《旧城旅游区的开发》&&& 一、师生谈话: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哪些旅游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以“旧城”为题,看图片,了解近年旧城相关的变化情况,畅谈旧城(天星森林公园等)旅游后的感受。&&& 二、教师让学生谈自己对旧城的看法,引出问题&&& A1:旧城森林覆盖面广,但水土流失严重;&&& A2:旧城旅游点不多;&&& A3:旧城旅游特产开发不够……&&& 三、教师引发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探究的意义&&& 你认为保持好旧城的水土有什么好处?应该怎样搞好旧城的森林资源旅游性开发?&&& 四、激发学生探究&&& 教师:你们认为要开发旧城旅游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解决啊?&&& 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制定计划时,应考虑可以从哪些地方获取信息,获得帮助。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问题分解,围绕问题制定一份可行性的计划。&&& 2、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教师可提醒学生调整方式,或提供信息来源的渠道。如果学生对旧城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询问家长,造成信息来源单一,内容大同小异,语言过于成人化,并不能引发学生兴趣。针对学生认识的粗浅,教师可建议他们与政府的相关人员取得联系,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采访一些老年人,了解旧城的民风民俗、神话传说。&&& 3、小组交流汇报探究的信息和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评价信息来源可靠性,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完成问题研究的成果。如一份研究报告、一份建议书、一份作文等。问题解决法通常要求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直接提供给学生需要的资料,尽量不去问一些将学生引到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的问题。&&& 8、拓展思维式探究&&&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答案的“标准化”,而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往往呈定势的特性,表现为打不开思路,跳不出框框。通过拓展学生思维,使其思维呈活跃的势态。有了灵感的爆发,就会对事物产生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拓展思维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创新思维的新颖性和预见性,进行批判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进行无拘束、无偏见的猜测和幻想。&&& *《狐狸和乌鸦》一课,师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创设“评理”情境,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把角色行为内化为自己的认识。&&& 教师:乌鸦认为自己的肉是被狐狸骗去的,于是到小树林居委会去找居委会主任猴子大婶,求猴子大婶为她作主。猴子大婶就请来了狐狸,要他把事情说清楚。想一想,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经过讨论,学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a.狐狸向乌鸦认错,会把肉还给乌鸦。乌鸦高兴极了。b.狐狸假装向乌鸦认错,实际上并不想把肉还给乌鸦。c.狐狸不认错,认为他没偷,也没抢,只怪乌鸦爱听别人夸奖她,肉是自己捡的。&&&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就每一种意见思考:如果你是猴子大婶,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学生的思路得到拓展,多种观点脱颖而出:&&& a1.狐狸,你知错就改真是个好孩子!a2.狐狸,你是个聪明人。只要你不把聪明用来骗人,大家都会喜欢你的。b1.你还想骗人的话,我就对你不客气了!b2.狐狸,我会把你抓起来的!&&& 老师:居委会能抓人吗?如果骗人犯法的话,可以打什么电话报警?&&& c1.狐狸,那你为什么不把“拾”来的肉还给乌鸦呢?c2.狐狸,你再狡猾,我就打110电话报警了。c3.狐狸,如果你再不认错,把肉还给乌鸦的话,就到森林法庭上去接受法官的审判吧!&&& 老师:猴子大婶会对乌鸦说些什么呢?……&&& 由此可见,学生对狐狸这个角色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他骗人就是狡猾这一层面上,其实狐狸是聪明的,但把聪明用在做坏事上就是狡猾和害人的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引导学生去想象事物美好的一面,进行正面教育。其中,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的新颖性,进行批判思维训练,抓住事物不足,结合现实生活,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明辨是非的能力。如写小草,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扬顽强的生命力;会联想到大地新草绿,歌颂草生机勃勃,无私奉献。如果老师运用批判思维法,让学生列举一下草的不足,学生就会以不同常人的视角去发现草的另一面的种种表现:a.城市里的小草太娇嫩,经不起脚踩车压;b.草为沼泽装点门面,害人不浅;c.草为害虫毒蛇提供隐藏的场所,给人带来伤害或死亡;d.草夺走了庄稼的养料和水分,害得农民减产。&&& 这样,学生将从草的缺点谈出自己的感受,进而引发出对生活中人和事的思考。&&& (2)利用创新思维的分合性,发展性,进行辨证思维训练&&& 所谓创新思维的分合性,发展性,是指运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这也是辨证思维的重要原则。&&&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去表现一个人性格的特点时,可要求学生把这几方面联系起来,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避免孤立地看问题的现象,即为写外貌而写外貌,忽视外貌与神态、动作、语言,外貌与性格之间的联系。&&& (3)利用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根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答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向着不同的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去思考和尝试。&&& 逆向思维也是进行变式训练的一种。在实践教学中,教材上的顺序如果是由因到果,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从远到近,则可以变换一下思维的方向,由果探因,由中间到上下,由右到左,从近到远。再变换一个思维的角度,把结果换成其对立面,把条件反过来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呢?如在语文课《猎人海猎布》的教学中,设想一下:假如海猎布没有选择变成一块石头,那故事又会怎样发展?&&& (4)利用创新思维的形象性、灵活性,进行联想性思维训练&&& *《盲童的画》一课,如何就一张线条简单、没有色彩的画探究出盲童画画时的情形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见闻来说说盲者画画时的心理。由于学生感受不一,得出的结论也是五彩缤纷的。有的太阳是红色的,因为朝阳升上天空,鲜红得耀眼,给盲童带来了很温暖的感觉;有的说太阳是彩色的,因为是它射出的七色光给大自然带来了各种好看的颜色;有的说很多很多的鸟儿在树上唱歌给盲童听盲童真高兴……由此探求盲童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初步的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 1、基本模式&&&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积极尝试,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发展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的身份来面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绝不能简单地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自己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获得亲身的体验,从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同时,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并掌握终身有用的学习方法,提高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概括起来,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基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自学――合作研讨――得出结论――探究发展&&& 此基本模式在运用中还需结合不同课例加以灵活变通。&&& 2、模式特点&&& 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情境性。尝试探究性学习十分注重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去实践和探究。所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显示学习的真实性,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问题性。学习者总是从问题出发,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最终解决问题。&&& 尝试性。学生在自主阅读探究中,只有敢于尝试,善于尝试,才会有所发现。&&& 合作性。学习者在进行尝试探究中,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指导性。教师在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探究成功。&&& 反馈性。教师不能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价。&&& 3、应用举例&&& (1)、教学精读课文《将相和》这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时,教师宜先引导学生解题,并组织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相关背景材料,之后安排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提问,整合出三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蔺相如拿着和氏璧是真撞还是假撞?”“蔺相如是要与秦王真拼还是假拼?”“蔺相如对廉颇是真怕还是假怕?”以此作为本课的探究学习目标。再组织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默读勾画、小组交流与研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最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对三个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思辩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解题入手 交流资料→自读课文 感知内容→质疑问难 整合问题&&&&&&&&&&&&&&&&&&&&&&&&&&&&&&&&&&&&&&&&&&&&& ↓&&&&自由组合 展开辩论←小组讨论 研究朗读←默读勾画 自主解疑&&& (2)、教学《赵州桥》一课,从学情来看,学生对赵州桥知之甚少。教师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赵州桥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为课文的学习积累信息,丰富知识背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将学生的难点和本课重点结合起来,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然后放手让学生静心读书,勾画出能体现“创举”的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并在小组上交流。接着,组织学生借助图画和课文,围绕“创举”深入阅读讨论,用读、画、讲的方式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突破了难点。最后,引导学生模拟游客参观赵州桥,使他们在有趣的情境中多向互动,深化了对“创举”的认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探究学习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课前查阅 资料交流→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质疑问难 确定目标&&&&&&&&&&&&&&&&&&&&&&&&&&&&&&&&&&&&&&&&&&&&&&&&&& ↓&&& 小组合作 模拟参观←图文结合 理解特点←勾画句子 小组交流&&& (3)《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应紧扣一个“美”字,利用图、文、音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体验美。其基本教学模式如下:&&&& &配乐朗读(《苗岭的早晨》)&&& 学生朗读&&&& 勾画研读&&&&&&&&&& 创设审美情境&&&&&& →&& 感受美&& →& 理解美&&&&&&&&&&&&&&&&&&&&&&&&&&&&&&&&&&&&&&&&&&&&&&&& &↓&&&&&&&&&&&&&& & 课后练笔& ←&& 师生感情读& ←&& 配乐品读&&&&&&&&&&&&&&& & 创造美&&&&&&&& 体验美&&&&&&&&& 欣赏美&&& 总之,小学语文尝试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文类型与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变通,学生的的尝试探究就能获得成功。&&& (四)、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自2004年春季学期开展课题实验研究以来,我校多数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首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在2004年的县、市课堂教学竞赛中,我校选派参赛的教师有三人分别获县一、二、三等奖,一人获市三等奖。其次,促进了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在2004年全国尝试教学研讨会论文评选中,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五项基本功》、《运用尝试理论& 指导探究学习》均获三等奖。2005年,我校教师申报的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应用远程教育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研究》顺利通过县教育局评审,被推荐参加省级评审。&&& 2、课题研究促进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在2003年春季学期(也就是开展课题研究之前),我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学质量一度降到全镇最低水平,名列全镇七个村之末。2003年秋季学期,善抓教育科研的新领导上任,在规范学校管理的同时,结合学校实际,组织申报了现正在进行实验研究的省立项课题――《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2003年秋,由于管理的规范,我校教学成绩一跃而进入全镇第二名。2004年春,课题研究实施一学期后,我校教学成绩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全镇第一名相比,仅相差0.1分。至2004年秋季学期,我校教学成绩再度上升,一举排到了全镇首位。&&& 课题研究对实验班语文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也较为明显。以下是实验班与对比班实验前后县统测语文成绩统计表。&&&&&&&&&&&&&&&&& 旧城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县统测语文成绩统计表&&&&&&&&&&&&&&&&&&&&&&&&&&&&&&&&&&&(一)&&&&&&&&&&&&&&& 旧城小学《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组&&&&&&&& 2005年6月&&&&&&&&&&&&&&&&&&&&&&&实验前&&& &实&&&&&&&&&&&& 验&&&&&&&&&&& 后&班&&&&&& 级(2003届)&&&& 学生数&&平均分&&&&& 平&&&& 均&&&& 分&&&&&&&&&&&&&&&&&&&&&&&&03秋& &04春& &与秋比&& 04秋& &与春比&&&05春& 与04秋比&&&&&1&实验班&&& 46&&& &36.6&&& 41.6& +5&&&&& 46.9&& +5.3&&& 80.4&& +33.5&&一&2&对照班&&& 47&&&& 45.3&&& 29.9& -15.4& &39.2&& +9.3&&& 72.1&& +32.9&&&& 验照班级对比&&&&&&-8.7&&+11.7&&&&&&&&&& +7.7&&&&&&&&&& +8.2&&&&& 1&实验班&& &69&&&& 67.1&&& 72.1& +5&&&&& &59.9& -12.2&& 78.3&& +18.4&&二 2&对照班&& &69&&& &59&&&&& 61.2& +2.2&&&& 44.5& -16.7&& 69.8&& +25.3&&& &验照班级对比&&&&& +8.1& +10.9&&&&&&&&&& +15.5&&&&&&&&& +8.5&&&&& 1&实验班&&& 62&&&& 59.6&& &62.3&&+2.7&&& &57.9& -4.4&&& 62.5&& +4.6&&三 2&对照班&& &69&&&& 59.9&& &59.6 &-0.3&&& &57.7 &-1.9&&& 65.6&& +7.9&&&& 验照班级对比&&&&&&-0.3&&+2.7&&&&&&&&&&& +0.2&&&&&&&&&& -3.1&&&&& 1&实验班&&& 70&&&& 59.9&&& 68.2& +8.3&&&& 75.8& +7.6&&& 77.8&& +2&& 四 2&对照班&&& 57&&&& 60.3&&&&66.1& +5.8&&&& 68.6& +2.5&&& 71.3& &+2.7&&&& 验照班级对比&&&&& -0.4& +2.1&&&&&&&&&&& +7.2&&&&&&&&&& +6.5&
&&&&&&&&&&&&&&&&&&&&&& 旧城小学实验班与对照班县统测语文成绩统计表&&&&&&&&&&&&&&&&&&&&&&&&&&&&&&&&&&&& (二)&&&&&&&&&&&&&&&& 旧城小学《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课题组&&&&&&&& 2005年6月& 班&&&&&& 级& (2003届)&&&&&& 学生数&&&&&&&&&&& 优分率&&&&&&&&&&&&& &&&&& 及格率&&&&&&&&&&&&&备注&&&&&&&&&&&&&&&&&&&&&&&&&&&& &04春& & 04秋& & 05春&&&&& 04春&&& 04秋&&& &05春&& 一&1&实验班&&&&&&& 46&&&&&& 30.4% &34.8%& 67.3%&&&&63%&& &89.1%& 93.5%&&& &2&对照班&&&&&&& 47&&&&& &8.5%&& 26%&&& 42.9%&&&&36.2% &64%&& &85.1%&&&& 验照班级对比&&&&&&&&&&& +21.9& +8.8&& +24.4&&& +26.8& &+24.1& +8.4& 二&1&实验班&&&&&&& 69&&&&&& 10.1% &2%&&& &60.9%&&&&87%&&& 59.1%& 94.2%&&&& 2&对照班&&&&&&& 69&&&&&& 5.8%&& 0&&&&& &37.7%&& &62.3%& 18.8% &73.9%&&&& 验照班级对比&&&&&&&&&&& +4.3&& +2&&&& +23.2&&& +24.7&& +40.3& +20.3& 三&1&实验班&&&&&&& 62&&&&&&&3.2%&& 8.5%& &6.5%&&&& 67.8%& 47.5%& 64.5%&&&& 2&对照班&&&&&& &69&&&&& &5.8%&& 13.9%& 17.4%&& &56.5%& 45.8% &69.6%&&&& 验照班级对比&&&&&&&&&&&&-2.6&& -5.4&& -10.9&&& +11.3&& +1.7&& -5.1& 四&1&实验班&&&&&&& 70&&&&&& 1.4%& &26.8% &47.1%&&& 82.9%& 90.1%& 92.9%&&&& 2&对照班&&&&&& &57&&&&&& 3.5%&& 10.7% &24.6%&&& 73.7%& 71.4%& 82.5%&&&& 验照班级对比&&&&&&&&& &-2.1&& &+16.1& +22.5&&& +9.2&& +18.7&& +10.4&
&&&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们所选择的四组班级,从实验前测来看,只有第二组中实验班成绩高于对照班,一、三、四组中,实验班成绩均低于对照班(这也是一种对比实验)。开展实验后,四个实验班的语文统测成绩有三个班的平均分、优分率、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班。只有三年级组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性不太明显。但从总体来看,实验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实验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保证实验成败的关键&&& 从上表也可以看出,四组班级中只有三年级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性不太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进行实验研究的积极主动性不强。可见,无论是开展实验研究,还是平时工作,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是保证其成败的关键。基本对策是在平时管理工作中,积极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经验成果过少&&& 实验工作开展至今,我校教师撰写的经验论文只有两篇在全国论文评比中获奖,两篇在县级刊物《威信教育》刊出。总体上看,教师教学经验成果较少。主要是勤于动笔的教师还不多,还有待加强培训。初步计划于2005年秋季学期的实验推广阶段,举行一次“探究杯”课堂教学竞赛(由各教研组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和说课竞赛(非课赛人员全部参加),以赛促学,推动教师群体素质的提高。
&& 附&&&&&&&&&&&&&&&&&&&&&&&&&&&&&&&&&&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巢宗祺等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李家栋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1&&& 3.任长松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叶平等著.《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杨九俊主编.《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黄小莲& 陈东法.对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探究.《中小学管理》2004第8期&&& 7.李建平.理科教学中如何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基础教育》2004第1期&&& 8.傅先蓉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建模》.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9.顾明远& 孟繁华著.《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 10.陈爱著.《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11.邱学华著.《尝试& 成功& 发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中破折号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