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北京南锣鼓巷巷一个店的名字和具体地址!!!

你现在的位置:&&&&&&南锣鼓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南锣鼓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貌似很多老外都爱去那里,那有很多咖啡馆和餐厅,都很有特色,每到晚上就有很多老外去那里。但是以前从来没听人提起过,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中戏附近吧应该。
--------------------每天都是一件礼物,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现在。楼主
逛街之南锣鼓巷。
[逛街档案]街道名称:南锣鼓巷街道范围:北起鼓楼东大街,南至地安门东大街交通路线:乘公交13、104、107、108、113、201、204、803、815、850路北兵马司站、交道口站或锣鼓巷站下
[街道历史]&&& 南锣鼓巷,全长786米,宽8米。此巷是元大都时的南北通道,为北京胡同的保护区。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锣锅巷。有两种说法,一认为有驼背者住此,巷以人名;一认为此巷路面中间高,两端低,形如锣锅。清乾隆十年京城全图,“锣锅”讹为“锣鼓”。以鼓楼东大街为界,其北的长巷称北锣鼓巷,其南称南锣鼓巷。
[街道地理]&&& 1原洪承畴府第在巷内 65号。洪承畴在明崇祯时期,做过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后来降清,做了招抚南方,经略五省的大学士,帮助清人敉平江南。据《燕京访古录》载,其府第今已废,府后门在南锣鼓巷,尚居洪氏子孙。&&& 2南锣鼓巷东与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前圆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相通,西与前鼓楼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相通。东西相对各8条胡同。
[主文]&&& 走啊走啊,穿过不知多少条胡同,经过不知多少个四合院,突然毫无预感地站在了南锣鼓巷上。&&& 登上一户四合院的高门砍,左右张望,日光下的南锣鼓巷生动而甜美。戴着红袖箍的居委会老太太、买菜回来的中年妇女、站着闲聊的大爷大哥、蹬着三轮车满头大汗的送煤工、举着冰糖葫芦一路欢蹦着回家的小孩……这些人们仿佛从无数个戏剧、电影、小说中忽然走了出来。他们无比真实地生活在红门灰墙的老北京背景下,与你小时候看到、听到、读到的关于首都北京的记忆几乎一模一样。尽管岁月流逝,你已长大成人,但这里不变如初。&&& 直到入夜,街边酒吧、店铺里暖暖的灯光才亮起来。街道的另一种气质便也显影似地由一片灰暗之中慢慢呈现。这时,街上往往又多出两类人:一是表情淡定的外国人,他们仿佛久居于此,熟门熟路地进入酒吧,就餐或者阅读,二是漂亮的“明日之星”,他们多半出自中央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或其他小剧场,利用开场前或散场后的间隙吃一点可口的饭菜。&&& 可是,即便在一日中最繁盛的这一段时光里,南锣鼓巷仍是优雅安静的。听“过客”的女老板海燕说,酒吧渐渐多起来,也就是这一两年间的事——这也许正是南锣鼓巷为什么尚区别于三里屯和什刹海的原因吧?
[酒吧]店名:过客地址:南锣鼓巷108号四合院内营业时间:9:00-次日凌晨2:00&&& 暮色微降时分,“过客”的红灯笼亮了起来。晕黄的光投在木色的招牌上,归家般的暖意滋润着每一个路人。四合院古朴的大门敞开。大树从院墙里自由地生长出来,茂盛的枝叶勾肩搭背似的垂在胡同上方。小院里果实累累的瓜架下摆了几张桌椅。一个女人沉默地坐在其中一张桌前吸烟。后来才知道,这位便是“过客”的女老板海燕。&&& 海燕告诉我们,她的丈夫小辫儿正在骑自行车赴西藏的途中。多年前,也是这样一次旅行,小辫儿在路边看到一家小饭店,那种家一样的感觉使他产生了在北京开店的愿望。于是,才有了现在的“过客”。&&& “我喜欢坐在这里看,从早到晚,仿佛看一个人的生命此起彼伏。”这样诗意的语句从学中文的海燕口中说出,一点都不奇怪。她说,9点时的“过客”象青年期,早起的外国客人精神饱满,带来了清新的活力;11点后则迈入中年,身份各异的人们在这里交谈、写作、用餐,看上去个性且独立;而午夜,当客人散去,院子里突然变安静,就象寂寞的老年了。
&&& 吃喝推荐:“过客”自创的两款“羊肉串”披萨和“宫爆鸡丁”披萨非常棒,中西口味兼顾,每份50元;鸡尾酒里面,男士较适合喝一款名为“过客”的特饮,口感浓烈,32元/杯;女士则可尝试一下“曾经失去的鞋子”,这款特饮是为了纪念小辫儿在旅行时丢失的一双心爱的鞋子,32元/杯。
店名:小新的店地址:南锣鼓巷103号营业时间:9:00-次日凌晨2:00&&& 每一个还在怀念过去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小新的店”吸引:这是一幢小小的灰色平房,涂着红油漆的木窗里透出桔黄色的灯光。门前的一片空地前,摆着两只旧式简易沙发,而每日推出的菜单则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写在一块黑板上……总之,一切看上去和20年前一模一样。店面并不大。80年代早期风格的桌椅、沙发将室内分隔为六七个独立的小空间。茶几上用清水养了金鱼和绿色植物。厨房小而敞开,与吧台合二为一。咖啡与食物的香气由此暖暖地飘散开去。&&& 店主小新年轻而腼腆。很难看出他曾经是京城几家知名咖啡馆的“灵魂人物”——正式开自己的店之前,小新曾在“这里”、“雕刻时光”等一面打工一面“偷艺”。调酒、煮咖啡、烹饪食物……在每个不同的店学到的东西都不一样,但到最后,他往往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很多人就专门“追随”小新而来,转而成为“小新的店”的忠实顾客。
&&& 吃喝推荐:小新最拿手的是制作芝士蛋糕、T拉米素和水果披萨。不过,现在要品尝到小新的手艺可不太容易了。因为点心制作起来需要耗费3-4个小时,同时也为了保证新鲜,所以芝士蛋糕和T拉米素每日只做8份,水果披萨则限量10份。
[同类搜索]单眼皮&&& “单眼皮”刚开张不久,天蓝色的外墙格外引人注目。马上将开始供应西式午餐,客人可以坐在可爱的圆型布沙袋上聊天、用餐。地址:南锣鼓巷北端
文宇奶酪店(内设雅座)&&& 奶酪、奶卷儿、双皮奶、杨梅豆腐……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人流口水。别看店主小田年纪轻,可手艺却不亚于“梅园”。另外,一年四季都供应的“酸梅汤”更是这里的特色。地址:南锣鼓巷49号
ECHO CAFE&&& 酒吧的主人是两个学产品设计的年轻人。店内的灯、酒杯架及其他一些家饰摆设均由主人们亲自设计,因此显得独一无二。地址:南锣鼓巷76号
这里&&& “这里”的主人原先做过摄影师,因此里里外外都能找到与摄影相关的道具:黑白照片、各式各样的相机等。不过,“这里”最出名还便宜香浓的日常咖啡。地址:南锣鼓巷91号
红人坊&&& 据说红人坊开张前,光装修就花了半年时间,可见对于环境设计极其重视。内部风格充满中国古典意味,并且讲究中国古建中的所谓“天地玄合”。地址:南锣鼓巷111号
[小店]店名:檀彧轩&&& 先是在院口看到一面长形竖匾,用古典娟秀的字体写着:“细琢石托玉架、雕补古牌旧匾、攒饰摆件挂屏、修复明清家具、巧做模型珍仿、精成砚盒画框”。&&& 沿着窄小的通道走进去,眼前是一座安静整洁的小四合院。东南角的平房里,一位中年工匠正坐在灯下雕刻一块指肚大小的红木料。室内光线昏暗,长几上焚着一柱檀香。他身后的墙上挂满规格不一的木锯和木刨,这些家伙什在满屋飞扬的细小灰尘中,却仿佛发着光,具有一种古朴夺目的美感。&&& 这位现代“鲁班”姓董,修补紫檀的手艺传到他和哥哥这儿已经是第三代。他说自己还没有案子高的时候,便开始踮着脚帮父亲推木料,至今已近30年。董师傅最擅长的手艺是雕刻,“明代什么花样、清晚期什么花样,都有讲究,吃透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且尽力帮主人家修复成原来的样子,这是我最大的快乐。”身怀绝技的董师傅说,虽然日复一日守在工坊里修啊刻啊,难免有点寂寞,但是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还是很满足。
地址:南锣鼓巷17号四合院内
店名:切换&&& “听很多人说,我们的店和后海一家叫‘浮声魅影’的很像,你看像吗?”快人快语的店主小靳听说我们逛过很多店,便直接了当地将问题抛过来,使人措手不及。不过,经他这一提醒,倒发现两家店确有相似:都采用了水果般新鲜的嫩绿色做主色调,都设置了专门的玻璃柜台陈列出售塑胶卡通人偶,也都主卖非主流的国内外音乐CD、电影DVD碟片。&&& 但“切换”显得更小,更温馨和孩子气。“我是搞设计的,我老婆学的编剧,我们把各自拿手和感兴趣的东西合起来,就组成了这家店。”小靳还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珍藏的限量外国CD还有李小龙原版《精武门》影碟来“显摆”。&&& 我们注意到吧台后架着一部投影仪。小靳马上解释说,小店快关门的时候,如果来了朋友,大家可以用投影仪放电影看。而且,店里每到冬季,会短期供应热咖啡和酒。&&& 其实,“切换”令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得数它的老板小靳。小靳身上有一种跃跃欲动的的热切与活力。因为自小住在南锣鼓巷附近,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再加上性格使然,他轻易就成为这一带远近闻名的“万事通”——附近的学生找他带租房子,酒吧的店主找他推荐歌碟,偶尔,他还为初来乍到的游人客串一下“导游”。
地址:南锣鼓巷38号
[逛街者说]张汉,男,20岁,中戏表演系大二学生&&& “我很少到酒吧和商店消费,觉得和自己有点格格不入。但我却是附近小餐馆的常客,奶酪店、莜面馆、锣鼓洞天等都是美味又便宜的好地方。”
孙婧,女,24岁,外企行政人员&&& “街上总有许多背着大旅行包的老外,而且奇怪的是,大部分都来自欧洲。可能物以类聚吧,他们的安静优雅与南锣鼓巷的气质比较相仿。小酒吧环境不错,个性服装店也常能给人惊喜。我很喜欢这里。”
安博兰,女,43岁,法国旅行者&&& “我去过北京的三里屯和什刹海,那里也有很多小酒吧,但感觉不太好。整条街上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路边站着的侍者还随时会走过来介绍,希望我在他们的酒吧里消费。但南锣鼓巷很安静,周围的北京四合院也挺多,非常不错。”
酒香不怕胡同深
北京是个有故事的城市,而这个城市的故事多数都藏在它的褶皱——胡同里面。锣鼓巷地区是北京旧城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以完美的“棋盘式”格局集中了各式各样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和历史遗存。有北京罕见的拱门砖雕、照壁、影壁、精美门墩;有清代荣禄府、僧格林沁祠堂;近代蒋介石行辕、茅盾故居及近年来新建的菊儿胡同新型四合院楼房等等。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从南至北,东侧的8条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西侧的8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每一条胡同都藏着许多故事。打车前往南锣鼓巷的时候?出租车司机也是个爱说话的人?他说南锣鼓巷以前也叫“蜈蚣街”,这和我查的资料上的说法一致,不过他还告诉了我一个资料上没有的名字——胭脂巷。据说是因为锣鼓巷紧挨着皇城根,以前的宫女们出城买胭脂都是在这里,日久天长就有了这么个名字。今天再走进锣鼓巷,以前的繁华门第都被雨打风吹去?现在这里更多的是小市民的家庭平和安静的生活。不过这里现在有一条胡同仍有许多故事,那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所在地——东棉花胡同。因为中央戏剧学院在这里,也因为北兵马司胡同里有个北剧场,再往西边的帽儿胡同走又是国家话剧院,所以可以说这是北京戏味儿最浓的地方,依托着这浓厚的戏味儿,一条新的酒吧街正在逐渐成长起来。早几年这里只有一家酒吧,那就是如今已经很有名的“过客”,那时它显得还有些孤单,就是在离这里不远的什刹海酒吧街火起来之后,于是也有人盯上了这条胭脂巷。“过客”的老板娘海燕说,现在在这附近的胡同里已经有10几家新开的酒吧了,这么一来新酒吧街的大概面貌就出来了。他们主要集中在南锣鼓巷,在北兵马司胡同和东棉花胡同里也各有一家,除去“过客”外,开业时间最长的不到一年,最短的只有三四天。和北京已有的两大酒吧街不同,三里屯是围绕大使馆的需求才繁茂起来的,现在已经日渐俗套地让人不忍目睹;而什刹海的酒吧街是因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才得以火起来的,生意味儿太浓;只有这里会让你觉得那么平静,在胡同深处你就像融入了这个城市的血液之中,这里的咖啡馆卖最好的日常咖啡,你只需要10块钱就可以买来一个美好的下午……
--------------------继续自作多情
“南锣鼓巷是北京东城区的一条很古老的街道,南锣鼓巷街道不宽,仍保持着元大都街巷、胡同的规划。其南口在地安门东大街,北口在鼓楼大街。它始建于元朝,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各有8条对称的胡同,整齐地排列在两侧,从外形看犹如一条蜈蚣,所以又名“蜈蚣街”,是北京市重点保护的四合院街道。从南至北,东侧的八条胡同是:妙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西侧的八条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   元代将大都城规划为50坊,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昭回坊”和“靖恭坊”两坊之间的分界巷。明代将北京内城分为28坊,将“昭回”“靖恭”二坊合并,称“昭回靖恭坊”,南锣鼓巷的位置正是该坊的南北中心线,巷名为“罗锅巷”。此名有可能是从元代沿袭来的。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京城全图》已将明代的罗锅巷改称南锣鼓巷,并将鼓楼东大街中段路北与南锣鼓巷相对的街道称为“北锣鼓巷”。北锣鼓巷在元代为“灵椿坊”与“金台坊”的交界,明代仍为两坊,此两坊的南半部在元代均为官署和寺院,且在明代没有大的变动。清初南、北锣鼓巷均属镶黄旗。清廷规定北京兵、民分城居住,八旗兵住内城,汉民等住外城。南北锣鼓巷的定名,应早于乾隆十五年,当在清初。   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的10多条胡同中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南锣鼓巷内的小商号也发展起来,有粮店、菜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切面铺、蒸锅铺、炸货屋子(制作焦圈、油炸鬼)小酒铺、饽饽铺、豆腐房、煤铺、井窝子、砖瓦麻刀铺、席箔铺、棚铺、黑白铁铺、喜轿铺、杠房、医馆、药铺、裱糊铺、理发铺、成衣铺、绱鞋铺、绒线铺、文具店、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都不很大,但近30种行业也比较齐全了。至于大的商号如绸缎店、茶店、大饭店、金店、银号等,则云集在地安门外大街、鼓楼。
&路侧停车位统计
道路名称&&&&&&&&&&&& 施划位置&&&&&&&&&&& 泊位(个)&&&&&&& 泊位长度(米)
菊儿胡同&&&&&&&&&&&&& 两侧&&&&&&&&&&&&&&& &21&&&&&&&&&&&&&&&& 63
南锣鼓巷&&&&&&&&&&&&& 东侧&&&&&&&&&&&&&&&& 2&&&&&&&&&&&&&&&&&&12
帽儿胡同&&&&&&&&&&&&& 两侧&&&&&&&&&&&&&&&& 42&&&&&&&&&&&&&&&&&126
北兵马司胡同&&&&&&&&& 两侧&&&&&&&&&&&&&&&& 29&&&&&&&&&&&&&&&&&87
东棉花胡同&&&&&&&&&&& 两侧&&&&&&&&&&&&&&&& 16&&&&&&&&&&&&&&&&&48
--------------------继续自作多情
南锣鼓巷:风流聚散大宅门       南锣鼓巷地区是北京城内的一片居民区,与皇城只有一街之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胡同、四合院、绿树,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这里的灰墙灰瓦,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       元大都的中心区       南锣鼓巷地区位于东城区的西部。东邻交道口南大街,西靠地安门外大街,北接鼓楼东大街,南是地安门东大街。占地约一平方公里。       按照中国古代的营国思想,首都的道路在南北与东西方向应该各有九条干道。南北的道路称经,东西的道路称纬,简称九经九纬。今天的交道口南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是大都九经的遗存。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是大都九纬的遗存。南锣鼓巷地区便位于这四条经纬之间。它的南边是皇城,北边是大都路总管府、警巡院、万宁寺与中心阁。大都路总管府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顺天府,万宁寺是皇家的寺院,中心阁是大都的中心,是重要的城市标志。它的西部是万宁桥与烟波骀荡的什刹海。西南是通惠河。万宁桥今天还在,是元代的重要建筑遗存。什刹海旧称海子,当时大运河的北端,大都的漕运码头,最繁华的地方。通惠河也还在,只是改为暗河。暗河上面的道路即今天的东不压桥胡同。在元代,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大都的中心区域。       南锣鼓巷地区在元代分为两坊,东部称昭回坊,西部称靖恭坊。两坊之间是南北方向的道路,即今天我们所称之的南锣鼓巷。根据北京城市地理专家研究,这一带的胡同基本是大都时代的遗存。但是,其时无称,今天的称谓,只可以上溯到明代而已。东部,也就是昭回坊,东西方向的胡同,从北向南是:菊儿胡同、后圆恩寺、前圆恩寺、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部,元代的靖恭坊,胡同有:前鼓楼苑、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这些胡同宽阔、笔直,基本上保持了那一时代胡同的原貌。这些胡同的集合,便是那一时代坊内的布局。根据历史记载,在坊的制度下,坊内不可以进行经营活动。宋以后,坊的制度开始解构,但这是一个漫长过程,不能说,在元代,这个过程,已然彻底结束,最明显的证据是,南锣鼓巷地区的胡同在那时均没有称谓,说明大都的城市单元依然是坊,而不是巷,也就是北京人所说的胡同。至今,这一带的胡同里,基本没有商业设施,只是在两坊之间的南锣鼓巷内设有不多的商店,便是坊制的遗风。       四合院的精华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独特样式,举世著名。什么是四合院?具体地讲,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为倒座。这样,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了,中间是天井,北京人称之为院子。按照北京人的规矩,地道的四合院,应该是坐北朝南,大门设在院子的东南角。四合院可以在南北方向,也可以在东西方向组合。南北方向的组合,是纵向的组合,一座四合院称一进,在北京,大的院落,甚至有五进的。东西方向,是横向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中,称路。根据所在的方向,标以方位。如东路、中路、西路。       北京的四合院,在元代开始出现,在明清两朝成为定局。我们今天所见,大都是清人的遗留。在礼制上,清人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房屋的间数,屋瓦的样式,大门的种类。即使是官居一品的大学士,他所居住的四合院的宅门,也只能是一间,与普通百姓没有区别。但是,同是一间,在大门的样式上,却做了严格的等级限制。只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广亮大门与金柱大门,轩昂辉晔,百姓是不可以采用的。在南锣鼓巷地区,广亮与金柱,尤其是在东部的胡同,真可以用鳞次栉比形容,说明历史上这里的居民身份,即因此,这里的四合院,也壮丽深宏,前门在一条胡同,后门在另一条胡同,是北京四合院的精华所在之地。有许多四合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比如,黑芝麻胡同13号;秦老胡同35号;板厂胡同27号;帽儿胡同5号、11号;沙井胡同15号;雨儿胡同13号;其中秦老胡同35号与帽儿胡同11号由于宅内的花园而最为著名。       秦老胡同35号是晚清时期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的花园,建有假山、亭台、池榭,还有一座模仿江南建筑的船形敞轩。这座花园称绮园,至今还有刻石流传下来。帽儿胡同 11号为清末协办大学士文煜所建。分三路。东路是下房,中路是花园,西路是住宅的主体部分,总共有五进院落。中路的花园,是著名的可园,北京最美丽的私家园林。与绮园不同,可园分前后两园,前园的北面构有一座秀丽的建筑,其东是爬山游廊。后园则槐香满园,极为幽静。
      历史人物遗踪       南锣鼓巷地区的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自明至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遗踪。       在今南锣鼓巷65号,是明清之际著名人物洪承畴的家祠。在明的崇祯时期,洪承畴做过三边总督、蓟辽总督,后来降清,做了招抚南方,经略五省的大学士,帮助清人敉平了江南。据《燕京访古录》:洪承畴府第在后门外方砖厂东口外路东,今已废,唯府门外二铁狮巍然独存,府后门在南锣鼓巷,尚居洪氏子孙。这个府后门即今65号,院内的北房尚好,据说是原物。       炒豆胡同77号,以及板厂胡同32、34号等处院落原是清末僧格林沁的王府。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咸丰八年(1858)与大学士瑞麟在大沽口驻防,整顿海防,次年击败英法联军。十年(1860),再次抗击英法联军,失守了大沽,被革去王爵。同治四年(1865)在山东追击捻军时,死于捻军之手。光绪年间在炒豆胡同南侧,今地安门东大街路北47号,为其立祠,称僧格林沁祠堂。现在祠堂与王府都在,而且祠堂的后门与王府的大门在一条胡同,这在北京是仅有的孤例。          寿比胡同6号,菊儿胡同3号、5号,是荣禄之父的宅第。荣禄是清末的重要人物,做过军机大臣,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向其告密,从而导致变法失败。荣禄在这里出生。这个宅子很大,分三路,东是住宅,中是花园,西是洋式楼房。       帽儿胡同35、37号,是清的末代皇后婉容结婚之前的住所。原是普通民居,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其父即授内务府大臣,封三等承恩公,此宅升格为承恩公府,加以改建。宅门由原来的一间,改为三启一式,两侧是坎墙棂花隔扇,中间的大门装有镀金门环。此府在民间俗称皇后府,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帽儿胡同11号,北洋时期曾售与大总统冯国璋。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冯国璋,是北洋政府的第三任大总统。冯国璋,河北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先在淮军洋枪队当教习,后随袁世凯去天津小站练兵。1915年,袁世凯称帝,冯国璋持反对态度。袁死后,冯被选为副总统,成为北洋军阀直系首领。两年后,任代理总统,次年任满去职。       东棉花胡同39号中央戏剧学院所在地,原来是靳云鹏的宅第。靳云鹏,山东人,同冯国璋一样也是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1912年任北洋第五师师长,次年升为山东都督。1919年任陆军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皖系失败后,由奉系支持再任总理。1921年辞职到天津做寓公。       后圆恩寺7号,原是清末庆亲王奕劻次子的宅第,民国时售与法国人。中西合璧式,中部为西式楼房,前面是圆形水池,周围点缀圆明园刻石;东部是西洋风格的圆亭;西部是一座中式的四合院。抗战胜利以后,蒋介石抵京,做过行辕。1949年以后,做过前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址,现在是友好宾馆。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后圆恩寺13号,茅盾故居。1974年茅盾从东四头条迁到这里,在这里生活了七年, 1981年病逝。这是一座不大的两进四合院,茅盾故后,被辟为茅盾故居。       雨儿胡同13号,清代中、晚期的四合院,建国以后,齐白石曾在此短暂居住,后因不安于枕席,而返回跨车胡同。    东不压桥胡同20号,詹天佑故居。詹天佑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名声藉藉,是我国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他所设计的京张铁路,最为世人称道,他在八达岭火车站上的塑像,精美庄重,可惜他在东不压桥胡同的故居零落不堪了。       以上这些人物,从呼吸通天的国家元首到泽溉后人的文化巨匠,都曾经在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与活动,从而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层积,遗踪又卓然可证,这就格外值得我们珍惜。
--------------------继续自作多情
原来还是很有来头的阿
--------------------每天都是一件礼物,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现在。
去过几家,感觉都很棒
--------------------人生若只如初见 ..
确实很PL.来几张PP,前两个星期去时拍的.晚上很有感觉的
--------------------表拿无知当纯真.
原住居民的生活气息就如同土壤一样滋养这这条街的生气,可惜土壤越来越少了。。。。。。早晚还得跟银锭桥一个样,发现一个地方,火一个地方,毁了一个地方。。。
--------------------没有善,没有恶,只有爱
推荐大家去尝里面有家“鱼邦”Fish Nation!!!
里面做的纯英口味的fish&chips,本国人都很称道,
还有酱和匹萨都很赞~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喜歡鑼鼓巷從前的幽靜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介绍的很详细
--------------------
&去的时候带上我啊&
--------------------靠近你
古典与现代并存的一个地方~
--------------------习惯思念,习惯等你,可是却一直没有习惯看不到你……
去过一次,不过只是粗略的逛了一下
还好,去的那天人不多,挺安静
--------------------未来灰头土脸
介绍好详细
--------------------一见钟情就地野合,两情相悦废话少说。
文宇奶酪杯一定要尝尝
--------------------DO WHAT I LIKE
我喜欢这个地方~
--------------------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1167名成员212个主题
可用积分:20分在南锣鼓巷里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家店,名字也很特别,叫肚脐眼~~
老板娘说,店铺的装修设计,以及所出售的衣服都是自家设计师设计的~
像不像学堂?北京咖啡馆攻略——南锣鼓巷的咖啡馆--《中外食品》2007年08期
北京咖啡馆攻略——南锣鼓巷的咖啡馆
【摘要】:北京南锣鼓巷的风格一如它巷口的招牌那样:沉静、简单、内敛、悠闲,不像烟袋斜街的街口,仅从街口就可以看出烟袋斜街满足了多少老外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好奇心理,色彩要多浓郁就多浓郁。这里的咖啡店、酒吧、小饰品店很多,各具特色,无论他们的招牌设计、店内风格或者店名。在这里,你可以体会不同风格的咖啡馆,也可以体会老北京胡同的原有特色,走街窜巷的场景再现。让我们来一同体验一下南锣鼓巷的咖啡店吧!享受一下咖啡带来欢乐和谐的氛围!
【关键词】:
【分类号】:TS971【正文快照】:
过客咖啡PASSBYBAR——我们同没钱旅行和没时间旅行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过客,一个很随意的名字,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似乎没有留下脚步停止的意思。但是,在著名的锣鼓巷一角,过客咖啡店却留住了匆匆旅行的人的脚步,使什么使那些人们驻足,是什么使他们忘记旅行的疲惫,我们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姜斌;[J];中国食品;1988年03期
艳霞;;[J];中外食品;2007年10期
胡嘉鹏;[J];中国食品;1989年04期
;[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9年06期
许思仿;;[J];当代人;2007年04期
王丽娟;;[J];缤纷家居;2007年01期
龙旗下;;[J];半岛新生活;2007年10期
毛永年;林莹;;[J];中外食品;2007年08期
晓嘉;;[J];中外食品;2007年10期
高仁;;[J];信息经济与技术;199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开逊;;[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黄发民;;[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徐传宏;;[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朱希祥;;[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张小霖;;[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蕾蕾;[N];河北日报;2002年
本报实习生
侯璐;[N];解放日报;2004年
扬子;[N];上海科技报;2008年
;[N];重庆商报;2000年
高亮;[N];江西日报;2000年
周周;[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黄爱群;[N];中国医药报;2001年
王林;[N];山西科技报;2000年
大河;[N];健康报;2005年
S[N];华夏时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焱;[D];江南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锣鼓巷名字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