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0万方中俄签天然气协议温降30~负50度需要注甲醇多少

中国天然气行业行业分析报告_文档下载_文档资料库
当前位置: >>
中国天然气行业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天然气运营行业分析第一章第一节城市燃气行业基本情况城市燃气行业的定义及分类(一)天然气供给进入快速发展期 人工煤气、LPG、天然气三种气源并存仍然是中国城市燃气的 主要特点。 “十一五”期间随着“西气东输、海气登陆、海外进口、 陆气补充”的天然气多元化供应格局的形成,燃气结构开始发生重大 改变,天然气在城市燃气行业中的所占比例逐步增大。2011 年,我 国天然气产量突破 1000 亿立方米,达到 1025.3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约 6.90%。 (二)液化石油气(LPG)供给量不断增长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中,液化石油气保持平稳发 展,用气人口持续增加。虽然说由于近年来天然气的大量使用,使得 液化石油气的供气总量增长停滞, 但很多农村地区开始使用液化石油 气,而农村居民人均用气量相对较少,所以液化石油气使用人口仍然 占比很高,这刺激了液化石油气的产量不断增长。2011 年,全国液 化石油气的产量达 2180.9 万吨,同比增长 6.31 %,增速虽比 2010 年有所放缓,但总体产量呈不断增长态势。1 (三)人工煤气供应集中在中小城市 近年来,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部分城市人工制 气企业通过调整生产方式,开始利用天然气、炼厂干气掺混或改制工 艺来生产人工煤气,不仅提高了质量,改善了环境,也为天然气供应 初期的供需平衡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人工煤气的生产、输配设施的投 入强度大,维护成本高,需要较大规模的市场支撑,因此,人工煤气 供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以及依托当地有制气条件的冶金、 化工企业的 中小城市。 (四)新能源燃气具有竞争力 二甲醚(DME)与 LPG 掺混燃烧,不仅可以改善现有燃烧装置的 燃烧性能,而且可带出 LPG 罐内残液一起燃烧,提高 LPG 利用率。鉴 于 DME 替换 LPG 存在可观的利润空间, 国内部分城市和中小城镇已开 始在 LPG 中掺烧 DME。城市燃气行业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和供应行业, 也是与人民 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城市燃气行业主要从事利用煤炭、油、燃 气等能源生产燃气, 或外购液化石油气、 天然气等燃气, 并进行输配, 向用户销售燃气的活动,以及对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输配及使 用过程中的维修和管理活动。详见下表。 表1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子行业分类 行业及代 子行业及代码 码 行业描述2 指利用煤炭、油、燃气等能源生产燃气,或外购 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燃气,并进行输配,向用 45 燃气生 4500 燃气生产 户销售燃气的活动,以及对煤气、液化石油气、 产和供应 和供应业 天然气输配及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和管理活动。但 业 不包括专门从事罐装液化石油气零售业务的活 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节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能源是城市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城市燃气是城市能 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燃气、使用天然气替代燃煤、改变城市 能源结构成是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城市燃气作为城市 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城市自然环 境和社会环境,而且已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基 础产业,并已成为我国目前重点扶植和对外放开的产业。城市燃气是 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最主要的城市社会公共工程,是社会服务业 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质量要求的重要保障。 城市燃气关系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 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为中 国工业提供了稳定的动力供应。城市燃气的利用对改善能源结构、保 护大气环境、缓解石油供应紧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国民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2007 年至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总体保持着不断增长趋 势,除 2009 年外,其余几年的增速均超过了 30%,远高于同期 GDP 增长率。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达到了 2767.24 亿3 元,同比增速为 31.17%。2007 年到 2011 年间,城市燃气行业总产值 占 GDP 的比重呈小幅上升趋势,2011 年占比达到了 0.59%,为五年来 最高,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升。第三节城市燃气行业技术分析一、行业主要技术术语及简要解释 表2 城市燃气行业主要技术术语、简写及解释 技术术 语 简要解释指燃气生产厂制气、净化、输送等环节的综合生产能力,不包括备用 燃气综 设备能力, 一般按设计能力计算, 如果实际生产能力大于设计能力时, 合生产 应按实际测定的生产能力计算时应以制气、净化、输送三个环节中最 能力 薄弱的环节为主 指从气源厂压缩机的出口或门站出口至各类用户引入管之间的全部 燃气供 已经通气投入使用的管道长度。不包括煤气生产厂、输配站、液化气 气管道 储存站、灌瓶站、储配站、气化站、混气站、供应站等厂(站)内的 长度 管道。按不同的材质、压力级别、管径分别统计 燃气供 指燃气企业(单位)向用户供应的燃气数量。包括销售量和损失量。 应总量 指使用燃气的家庭用户的总人口数。如不能直接掌握本企业(单位) 用气人 供气范围的用气人口数, 以本地城市居民平均每户人口数乘以燃气家 口数 庭用户数求得 压气站 指在输气管道沿线上,用压缩机对管输天然气增压而设置的站 输气首 输气管道的起点站 站 输气末 输气管道的终点站 站 分输站 在管道沿线设置的向用户分输的场站 天然气 出厂价 上游天然气生产商将采集的天然气经净化处理后向下游销售的价格 格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4 二、行业生产技术 (一)石油天然气生产和供应流程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 管道燃气生产和供应流程图 (二)煤制天然气技术路线分析 煤制天然气的工艺流程前端与煤制甲醇及煤制合成氨的流程基 本相同,都是在煤制气后经净化处理。不同之处是,后两者是净化气 用于甲醇或氨合成,要求甲烷越低越好,而煤制天然气是净化气经过 甲烷化处理,生产热值大于 33.36MJ/m3 的代用天然气(SNG) ,甲烷越 高越好,1t 煤大约可以转化为 400m3 合成天然气。传统的煤制天然气 工艺路线为碎煤加压气化生产合成气,经过粗煤气变换冷却、低温甲 醇洗净化、吸收制冷、甲烷化、干燥得产品。生产副线包括酚、氨、 硫的回收及废水残液等处理。这一传统工艺技术成熟,计算的热效率5 (原料褐煤的热值转化为天然气热值)为 61.9%。煤制天然气工艺流 程简单,技术成熟可靠、消耗低、投资省。甲烷合成可以在煤气化压 力下合成,与生产甲醇、二甲醚相比,省去了多个环节,与煤制合成 油相比省去的装置更多。 煤制天然气与煤制其他能源产品相比,竞争优势十分明显。煤 制天然气转化率和选择性高,CO2 和 H2 的转化率接近 100%。单位热值 投资成本和水耗低,废热利用率高,总热效率最高。此外,煤制天然 气更环保,废水不含有害物,易于利用,不需处理就可做锅炉给水或 循环水补充水,而煤制甲醇和煤制油需对废水做深度处理。第四节城市燃气生产供给分析一、石油天然气资源及产量分析 产量:增速略有放缓 近年来,随着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 盆地等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我国天然气产量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 随着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加快, 中国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冬季采用天然 气取暖,天然气需求旺盛,为保证供应,石油公司采取多种措施加快 生产,力保供应。2011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突破 1000 亿立方米,达 到 1025.3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 6.90%,同时非常规天然气勘探步 伐明显加快。 从天然气产地分布来看,2011 年 1-12 月,天然气累计产量最 高的是陕西,累计生产天然气 272.21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21.8%;6 四川天然气累计产量攀居第二,累计生产天然气 267.76 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 7.5%;新疆天然气累计产量退居第三,累计生产天然气 234.05 亿立方米,同比下降 6.3%;广东天然气累计产量仍稳居第四, 累计生产天然气 83.28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6.3%;青海天然气累计 产量第五,累计生产天然气 65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15.9%。同比增长率 (%) 0 600 400 200 0 06 09
5 0 25 20 1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数据网 图2
年我国天然气产量(亿立方米)产量(亿立方米)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同比增速(%) 16 14 12 10 8 6 4 2 0 -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产业数据网7 图3 2011 年我国天然气月度产量 2009 年以来,我国液化石油气产量不断攀升,2010 年产量突 破了两千万吨,我国液化石油气行业较快发展的态势开始凸显。2011 年 1-12 月, 全国液化石油气的产量达 2180.9 万吨, 同比增长 6.31 %, 比 2010 年下降了 3 个百分点。 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1 年 1-12 月,山东省液化石油气 的产量达 342.5 万吨,同比下降 1.79 %,占全国总产量的 15.71 %; 紧随其后的是广东、辽宁和黑龙江,分别占总产量的 11.35%、8.93% 和 7.60%。 表3
年我国液化石油气产量情况 单位:吨、% 年份 06 8.11 11 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同比增长 9.89 7.62 5.01 7.45 -2.00 4.7 9.34 6.31二、煤制天然气 2011 年,全国煤气生产量达 4020 亿立方米,增速比 2010 年8 大幅下降接近 10 个百分点,仅增长 0.29%。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 2011 年 1-12 月, 辽宁省煤气生产量达 775 亿立方米, 同比增长 1.81%, 占全国总产量的 19.28%;紧随其后的是河北、山东和上海,分别占 总产量的 10.41%、8.76%和 8.21%。 表4
年我国煤气产量情况 单位:万立方米、% 年份 06 0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产量预测 国内天然气探明储量快速增长,年新增探明储量保持在
亿方。根据全国三次油气资源评价,我国常规天然气远景 资源量 56 万亿方,可采资源量 22 万亿方,主要分布在四川、鄂尔多 斯、塔里木、柴达木、松辽、东海、琼东南、莺歌海和渤海湾等九大 盆地;煤层气地质资源量 36.81 万亿方,可采资源量 10.87 万亿方, 四川盆地威远和泸州地区的页岩气,估计资源 7-8 万亿方,而南方、 鄂尔多斯、吐哈、茂名和抚顺等盆地(地区)也具有形成页岩气的地 质条件。 同比增长 14.95 15.03 17.84 17.06 2.12 8.43 10.19 0.299 天然气供应能力将持续快速增长,供气来源向多元化发展。为 适应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 三大公司不断加大勘探开发力 度,积极开展高含硫、含碳以及深海资源开发,有效增加气田产量; 预计 2020 年我国天然气产能将达到 2221 亿方。同时,国家制定了优 惠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 发力度,科学引导煤制气项目的实施,使之成为国内常规天然气资源 的有力补充。此外,不断加大外部资源引进力度,形成了以中亚、中 缅、中俄等陆上管道和沿海液化石油气为主的四个进口通道,并通过 积极进行海外并购的方式,进行海外区块开发,努力保障国家用气需 求。在国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外资资本通过与国有企业合作的方式 进入石油天然气建设领域的政策下, 未来的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将形 成供气气源多元化、供气企业多元化的格局。 四、城市燃气的供给结构的发展特点: (一)天然气必将占领城市燃气中心位置 国内三大石油巨头的开发和勘探,以及西气东输和俄气南下必 将促进国内天然气的快速发展, 也为国内的城市使用天然气提供了最 可靠的保证和机遇。 目前我国城市对于天然气的应用仅仅占到世界平 均利用率的十分之一左右, 而且大部分的天然气被应用于能源和化工 原料。随着世界石油危机和局部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天然气的使用已 经被提高到了战略高度。 西气东输必将带动管道沿线地区普及天然气 的使用,带动其他地区城市燃气的消费市场活跃。 (二)液化天然气将主导未来市场10 液化天然气 LNG 就是将气田开采的天然气经过有效的脱水、脱 酸和重质烃类后,压缩、膨胀、液化而成的液态天然气,我国将主要 规划于沿海地区。比如华东的长三角,华南的珠三角和福建地区。国 家已经积极的进行管道建设,逐步的满足沿海和沿江地区的能源需 求。补充工业需求,同时缓解陆路天然气的供应限制。未来液化天然 气必将与陆上天然气形成有效和合理的竞争,并将主导未来市场。例 如目前韩国 LNG 已经占到城市燃气比例的 84%。 (三)煤气将逐渐退出市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能源结构、改善大气质量的 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工煤气由于成本高、气质 差以及气源厂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正在逐步退出人们的视线。第五节消费结构分析及预测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初期,天然气消费主要集中在川渝、长江 三角洲、华北等天然气田周边地区,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用气,化工原 料尤其是化肥生产,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近年来,我国铺建了多条天然气管线,陕京线、涩宁兰、西气 东输一线已经建成投产,正在兴建的还有陕京二线、川气东送、忠武 线、西气东输二线等。这些管道把天然气送进了酒泉、兰州、西安、11 洛阳、合肥、南京、上海、北京等大中型城市,天然气管网覆盖全国 大部分地区的局面正在形成, 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天然气在我国的消费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0 年以前我国天然气消费以化工和工业燃料为主,而到 2008 年,城市燃气已成为第一大用气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天然气将逐步成为城市燃气市场的主要燃料。发电方面,尽管 目前天然气发电仅占发电燃料结构的 3%,但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 碳减排方面具有巨大优势,随着国家对天然气发电的积极推进,天然 气发电装机容量将快速发展。 天然气是城市燃气的理想气源,提高城市利用天然气水平,对 改善城市大气质量有重要作用。 我国天然气利用正处于大力发展民商 用气阶段。2010 年,城市燃气用量约为 355.2 亿立方米,占全国消 费结构的 33.57%。 中国年均产煤超过 20 亿吨,占世界第一,这为人工煤气生产 提供了制气原料,但由于煤制气存在工艺复杂、污染环境、投资大、 成本高等缺点,无法与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竞争,因而近些年煤气量 消费呈逐渐下降趋势。第六节城市燃气价格形成机制从 2007 年到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 指数波动较大, 2008 年价格指数在 2007 年的基础上有明显上升, 2009 年又出现大幅回落,2010 年受国家政策和市场供不应求影响,价格12 指数又逐渐回升,到 2011 年上半年,价格指数已经明显上升到一个 新的高度,不过后半年价格指数回落幅度大。图4
年我国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2007年 115 110 105 100 95 9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 年 12 月 27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自 12 月 26 日起, 在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 “市 以 场净回值”定价方法,取代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主 要是探索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逐 步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 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积累 经验。 天然气新价格机制将现行的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 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法定价, “市场净回值”法选择以进口燃料油 和液化石油气作为可替代能源品种作为挂靠价格, 这两种产品的价格 形成已充分市场化,未来天然气定价将必然趋于市场化。天然气价格 改革将使我国的天然气消费结构更趋合理, 化肥生产等化工用气比重13 将下降。与快速上涨的油价相比,天然气价格较低。国际市场天然气 价格通常为等热值原油价格的 60%左右(出厂环节) ,而目前国产陆 上天然气平均出厂基准价格仅约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 30%左右。 一直以来,我国进口天然气价格(包括管道气和 LNG)与国 内天然气出厂价的差距过大,即使考虑了最近国产天然气价格的调 整,进口气价格仍然比国产气价格高出 1 至 2 倍。影响我国天然气进 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油价的变动。 内地目前国产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 为每千立方米 1155 元,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率暂定为 5%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 由市 场竞争形成, 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 管理。近期,选择在广东、广西开展改革试点,主要是探索建立反映 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可 替代能源比价关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积累经验。从这次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的情况来看, 未来政策会 趋向于使燃气价格市场化。随着我国天然气进口的扩大,国内气价与 国际气价靠拢也是必然趋势。所以,对于即将出台的天然气价格改革 方案也应坚持提高天然气价格的原则,但是提高的额度不宜过大。一 气一价政策对工业用户的打击太大,价改方案应该立足于社会稳定, 控制好改革力度。 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放开天然气出厂 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14 输价格进行管理。 预计天然气价格改革对居民用气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影响将主 要体现在化工领域。气价改革将引导天然气使用向城市燃气、工业燃 料、发电等领域倾斜,将减少天然气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从美国天然气价格改革的经验来看,灵活的天然气价格机制不 仅有助于天然气的合理消费,而且还有助于保障天然气的稳定供应。 美国对天然气价格的管制经历了从不管制到控制进口价格再到完全 放开的三个发展阶段。 美国政府从 1954 年开始对进口价格进行控制, 长期将天然气价格控制的过低,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天然气价格 一直低于煤炭价格。进入 70 年代后,随着天然气生产成本上升,政 府未及时调整气价,天然气生产商的利益受到很大的损失,生产积极 性下降,导致产量迅速下降。同时,较低的气价促使天然气消费迅速 上升,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美国政府汲取了教训,在 70 年代 末取消了价格管制,并逐步建立起市场定价机制。目前,美国联邦能 源监管机构侧重于维护竞争性的市场,不直接干预价格。 从中可以看出,在天然气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消费的增长,消 费者价格承受能力逐步增强,适宜建立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 既能促进天然气合理消费,也能保证生产商的利益,从而形成供需双 赢的局面。15 第二章 全球天然气市场及我国进出口情况分析16 第一节2011 年世界天然气储量概况根据美国《油气杂志》最新报道,2011 年全球天然气可采储量 前七位国家如表。其中,俄罗斯可采储量最多,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 区。 表5 2011 年全球天然气可采储量前七位国家统计 单位:万亿立方英尺/tcf 、万亿立方米/tcm 地区 俄罗斯联邦 伊朗 卡塔尔 沙特阿拉伯 美国 阿联酋 尼日利亚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可采储量 6 275 245 228 187 47.54 29.6 25.36 7.78 6.93 6.45 5.29第二节世界天然气生产消费状况(1)历年来,天然气产量排名美国次于俄罗斯,但由于美国加速开 采页岩气,从 2009 年起,美国天然气产量高于俄罗斯。 (2)尽管美国天然气产量高于俄罗斯,但美国天然气可采储量仅占 全球天然气可采总储量的 4.1%,而俄罗斯占 23.9%,实力仍然不如俄 罗斯。 (3)全球天然气最大的气田在波斯湾,伊朗和卡塔尔对世界液化天 然气供应起着重要的影响。 表6
年世界各国天然气产量17 单位:亿立方米/108m3、% 年 份 美国 加拿大 墨西哥 北美洲合计 阿根廷 玻利维亚 巴西 哥伦比亚 秘鲁 特立尼达&多巴哥 委内瑞拉 其他中南美洲国家 中南美洲合计 阿塞拜疆 丹麦 德国 意大利 哈萨克斯坦 荷兰 挪威 波兰 罗马尼亚 俄罗斯联邦 土库曼斯坦 乌克兰 英国 乌兹别克 其他欧洲和欧亚国家 欧洲和欧亚合计 巴林 伊朗 伊拉克 科威特 阿曼 06 64 56 71 64 426 450 515 536 542 39 9 456 461 448 441 98 119 129 138 143 110 110 113 112 137 64 67 70 75 91 9 15 18 27 34 273 310 364 390 393 284 274 315 295 300 31 34 41 39 37 11
52 61 98 148 94 104 104 92 101 164 158 156 143 130 119 111 101 89 85 200 226 239 268 298 685 625 616 605 666 785 850 876 897 993 44 43 43 43 41 128 124 119 115 114
17 528 570 604 654 661 184 186 187 187 190 964 882 800 721 696 542 540 545 591 622 110 109 115 108 103
113 118 127 849 19
15 15 19 119 122 125 121 128 185 198 237 240 2411839 549
117 105 35 406 287 32
122 73 325 627
597 600 97 2 12 112 2482010 占总量
1.3 144 0.4 144 0.5 113 0.4 72 0.2 424 1.3 285 0.9 29 0.1
0.5 82 0.3 106 0.3 76 0.2 336 1.1 705 2.2
41 0.1 109 0.3
424 1.3 186 0.6 571 1.8 591 1.8 100 0.3
13 * 116 0.4 271 0.8 卡塔尔 沙特阿拉伯 叙利亚 阿联酋 其他中东国家 中东合计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利比亚 尼日利亚 其他非洲国家 非洲合计 澳大利亚 孟加拉国 文莱 中国 印度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缅甸 巴基斯坦 泰国 越南 其他亚太地区国家 亚太地区合计 世界总计 其中:OECD 非 OECD 欧盟392 458 507 632 770 893
735 744 804 785 839 64 55 57 56 53 57 78 463 478 490 503 502 488 510 15 19 26 30 37 31 35 91 71
845 848 858 796 804 330 425 547 557 590 627 613 81 113 132 153 159 159 158 228 224 284 350 350 248 336 89 99 104 123 158 163 178 12 92
402 419 416 479 504 132 145 153 163 179 197 200 122 120 126 123 122 114 122 415 493 586 692 803 853 968 292 296 293 301 305 392 509 703 712 703 676 697 719 820 539 611 633 646 647 641 665 102 122 126 135 124 115 121 345 355 361 368 375 384 395 224 237 243 260 288 309 363 42 64 70 71 75 80 94 101 111 142 169 177 179 173 37 64
13 15 17493.6 2.6 0.2 1.6 0.1 14.4 2.5 1.9 0.5 1.1 0.6 6.5 1.6 0.6 0.4 3 1.6 2.6 2.1 0.4 1.2 1.1 0.3 0.5 15.4 100 36.5 63.5 5.5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世界上天然气消费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 21.7%,其次是俄罗斯,占全球总量的 13%。 最近 5 年间, 美国天然气总体产量平均每年以 3.9%的速度增长,19 主要得益于页岩气产量的上升。目前,非常规气占美国天然气产量的 一半以上, 美国把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已由 7.5 万亿立方米提高到 9.8 万亿立方米 。美国本土的天然气还足够供应 100 年。疲软的需 求和页岩气的成功开发,使美国在 40 年内首次实现了天然气自给自 足。 美国天然气市场的革命对全球天然气市场带来极大冲击。一方 面,美国大大减少了对 LNG 和加拿大天然气的进口,直接压低了全球 的天然气价格,并可能因此最终“退出 LNG 市场” ,对跨区 LNG 交易 造成巨大影响。另一方面,美国页岩气热潮在全球迅速蔓延,不但大 型油气公司开始对非常规气表示出浓厚兴趣, 他们正在积极争取储量 区块、并购拥有相应技术的公司或陆续成立一些合资企业,而且全球 正在探讨美国的革命能否复制的问题。在欧洲、亚洲和拉美,许多国 家正在勘察本国的非常规气资源潜力。不过,促使非常规气在美国迅 速发展的条件在其他地方却并非全都具备, 其他地区没有像美国那样 比较简单的矿产开采权、 非常规气田周边相对较低的人口密度以及大 型成熟开放的管道系统。欧洲和中国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但 其开发页岩气的速度将十分缓慢, 挑战不仅包括经济环境问题和当地 人的反对,而且面临与常规气类似的问题,如投资、价税和基础设施 等。 虽然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跃居第四位,但仅为 3.4%,为美国 的六分之一。 如果世界人口按
人(2011 年美国人口普查局) 、20 美国按
人(2011 年美国人口普查局) 、中国人口按
人(中国国家统计局 2010 年数据)计算,世界年人均天 然气消费为 459 立方米,美国为 2004 立方米,中国为 81 立方米,中 国与世界水平相比,相差 5.5 倍,与美国相比,相差 27 倍。 表7
年世界各国天然气消费量 单位:亿立方米/108m3、% 年份 06
加拿大 951 978 969 952 955 墨西哥 534 538 609 628 664 北美洲合计 19
中南美洲合计 55
德国 859 862 872 829 812 意大利 739 791 774 778 778 俄罗斯联邦 85
英国 974 950 901 911 938 欧洲和欧亚合计
11482 伊朗 865 30 1193 沙特阿拉伯 657 712 735 744 804 中东合计 15
非洲合计 797 830 881 944 1001 中国 397 468 561 705 813 日本 770 786 837 902 937 亚太地区合计 60
30264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管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的贸易价格通常与竞争燃料价格挂 钩。国际天然气贸易区域性很强,可以分为北美洲、欧洲和亚洲三个 市场,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价方法和特点。因此,没有国际天 4 666 0 715 05 1 989 895 874
8 689 3 761 72 5 5
占总量 21.7 3 2.2 26.9 4.7 2.6 2.4 13 3 35.8 4.3 2.6 11.5 3.3 3.4 3 17.9 10021 然气价格。 在北美洲市场,液化天然气的竞争能源是管输天然气,其价 格主要参照亨利管网中枢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价格。 美国天然气市场化 程度高,现货供应占主导,价格波动频繁,幅度也较大。 在欧洲市场,天然气的价格通常参考其它竞争的燃料价格。如 低硫民用燃料油、汽油等,在一些新的贸易合同中,也开始引入其它 指数(如电力库价格指数) ,以反映天然气在新领域中的竞争;同时 由于短期合同的增长, 现货市场天然气价格也成为影响贸易合同价格 的主要因素。欧洲液化天然气价格相对较低,波动也就小。 因此,在北美洲市场和欧洲市场不采用“照付不议”付款方式,一般 采用短期合同。与亚洲市场铀很大的区别。 在亚洲,液化天然气最大的市场,其价格与进口原油综合价格 挂钩,同时实行长期稳定的“照付不议”合同,价格水平偏高。 表8
年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 单位:美元/MBtu 天然气价格 日本 LNG 到 原油 OECD 到 年份 欧盟边 英国平均 美国亨利交 加拿大艾 岸价格 岸价格 境价 加权值 易中心 伯达
3.19 1.49 0.89 3.33
2.69 1.77 0.98 3.19
2.5 2.12 1.69 2.82
2.35 1.92 1.45 2.7
2.39 1.69 0.89 2.96
2.46 1.87 2.76 1.12 3.54
2.64 1.96 2.53 1.36 3.29
2.32 1.86 2.08 1.42 2.1622 01 04 07 103.14 4.72 4.64 4.27 4.77 5.18 6.05 7.14 7.73 12.55 9.06 10.911.88 2.89 3.66 3.23 4.06 4.32 5.88 7.85 8.03 11.56 8.52 8.011.58 2.71 3.17 2.37 3.33 4.46 7.38 7.87 6.01 10.79 4.85 6.562.27 4.23 4.07 3.33 5.63 5.85 8.79 6.76 6.95 8.85 3.89 4.392 3.75 3.61 2.57 4.83 5.03 7.25 5.83 6.17 7.99 3.38 3.692.98 4.83 4.08 4.17 4.89 6.27 8.74 10.66 11.95 16.76 10.41 13.47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处于亚洲市场的日本 LNG 到岸价最高,欧洲 市场的天然气价格相对较低,而北美洲市场的天然气价格最低。第三节世界天然气发展前景2035 年,全球天然气需求总量将达到 5.1 万亿立方米,占全球 能源需求的约 25%。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也将在 2008 年 3.1 万亿立方 米的基础上增长 44%,达到 4.5 万亿立方米。这标志着,在今后的一 段时期里,一场以天然气为主导的全球能源结构变革将展开。 可以看出,今后全球天然气的需求量、消费量将大幅上升。我 们从全球发展天然气的现状分析,说天然气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并 不为过。 首先,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标志,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 际社会的共识。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是向新能源过23 渡的桥梁,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柱。 以天然气为动力,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炭低 43%, 比石油低 28%。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 源,既是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选择,也是维护国家能源 安全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次,从能源需求来看,全球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新兴 经济体和中东地区国家的能源需求旺盛。在日本出现核泄漏事故之 后,全球核能发展放缓,国际天然气主要消费市场出现了能源供应缺 口。在可再生能源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供应缺口的情况下,对天然气 和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需求会出现大幅上涨。 同时,近年来,全球天然气开发利用步伐明显加快。从储量看, 世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常规储量约为 471 万亿立方米,非常规储 量为 921 万亿立方米,资源当量远大于石油。从产量看,近 30 年来 世界天然气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 2.6%,超过石油近 1.5 个 百分点。从消费看,天然气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从 1980 年的 1.44 万亿立方米增长到 2009 年的 2.94 万亿立方米, 年 均增长 2.5%。天然气开发利用正在引领着全球能源结构的变革。第四节中国天然气进出口状况24 一、中国天然气进口现状 (一)天然气:天然气供不应求致进口量持续增加 受城镇化建设和城镇管网改造不断发展、 天然气长输管网快速 推进、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等因素影响,2011 年以来,我 国天然气需求快速发展,供不应求。 同时,由于石油资源相对有限,再加上原油价格维持在相对较 高位,引起国家更加重视天然气对其的替代,企业进口积极性也在增 长。 此外,在进口管道和 LNG 接收站不断建成投产带动下,我国天 然气进口量大幅增长。 2011 年全年, 我国天然气进口达 2258.1 万吨, 同比增长 89.0%,增速较前三季度上升 1.9 个百分点。全年天然气对 外依存度达 21.6%,较上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同比增长率 (%) 00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120 100 80 60 40 20 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5 2011 年以来我国天然气累计进口量(万吨)25 (二)液化石油气:进口呈现新特点 1、净进口量明显下降 2011 年,我国液化石油气的进口量达 340.8 万吨,同比增 长 6.6%,而出口 117 万吨,净进口量明显下降;2004 年,液化石油 气进口达到 639 万吨的峰值,2008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降到最近 10 年 的最低点,仅有 260 万吨,2009 年突破 400 万吨,2010 年再度下降, 去年虽小幅提升,但仍没有恢复到 2009 年的水平,仅为历史最高值 的一半左右;LPG 进口依存度从 1999 年最高的 46%降到去年的 10%, 到今年已降至 9%以下。进口量(万吨)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2 05 08 11 260.02 481..61 626..12 535.64 405.46 409 320 340.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6 中国历年液化石油气进口量 2、进口来源:中东冷冻货占 92% 2011 年 1-10 月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液化石油气 252 万吨, 占总进口 量的 92%,其中卡塔尔由去年的第二位跃居为中国今年最大的进口来 源国, 进口量为 78.57 万吨, 占总进口量的 29%, 2010 年增长 35%; 比26 去年排第二位的伊朗下滑至第二位,进口量 59 万吨,占 21%,同比 减少 18%;阿联酋保持在第三位,进口量 50 万吨,占 18%,同比增长 40%。第四位为科威特,进口量为 44 万吨,占 16%,同比增长 169%。 沙特则由去年的第四位下降至第五位,进口量为 20 万吨,占 7%,同 比减少 37%。2011年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10年尔 卡塔伊朗 阿联酋 科威特 阿拉伯 大利亚 澳 沙特韩国其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7 2011 年 1-10 月我国液化石油气进口量来源(万吨) 中国从亚太地区进口 20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 7%,其中排第一位的是 澳大利亚 10 万吨,占总进口量的 4%,同比下跌 59%;第二位是韩国 5 万吨,占 2%,同比下跌 12%。另外还有 3 万吨的液化石油气是从美 国等其他国家进口的,占总进口量的 1%。27 澳大利亚 4% 沙特阿拉伯 7% 科威特 16%韩国 2%其他 3%卡塔尔 29%阿联酋 18%伊朗 2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8 2011 年 1-10 月我国液化石油气进口来源比例 3、进口到岸均价比 2010 年上涨 19% 2011 年全国 LPG 进口到岸均价为 855.52 美元/吨,较去年同期 上涨 19%。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9
年全国进口液化石油气到岸价格对比28 (三)进口预测 1、天然气进口预测 2011 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刚刚突破 1000 亿立方米,近年来天然 气产量上升速度很快。即使这样的发展速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但仍 然满足不了国内消费增速。国家发改委提出 2015 年天然气消费量 2600 亿立方米,有 900 亿立方米天然气需要进口,届时对外依存度 将达到 30%以上。 从世界范围看,截至目前,世界天然气的资源潜力已超过先前 的认识,全球至今仍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2030 年中国理想的天 然气消费量目标为 5000 亿立方米, 而届时国内产量大致为 2500 亿立 方米,还需从国外进口天然气 2500 亿立方米。 2、液化石油气进口预测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有超过 1.5 亿吨的新增炼油能力建成 投产,国内液化石油气产量将继续上升,到 2015 年预计将达 2350 万 吨以上,其中中石化约占 47%,中石油约占 30%,中海油及其它生产 企业约占 23%。 此间液化石油气的需求量也将逐年增加, 2015 年预计达 2880 到 万吨(不含二甲醚) ,国内供需仍有缺口,但进口量呈逐年缩小趋势。 二、中国天然气出口情况分析 (一)天然气出口 2011 年受国内供需矛盾紧张影响,我国天然气出口量明显有 所下降。2011 年 1-10 月,除 1 月和 3 月的单月出口量同比有所上升29 外, 其余单月出口量均出现大幅下降, 不过由于年中天然气价格高企, 6、7 月份虽然出口量有所下滑,但出口金额还是有所增加。 表9 2011 年我国天然气出口情况 单位:万吨、%、万美元 日期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月 出口量 27.34 10.73 23.37 16.99 17.59 21.87 18.50 15.03 23.23 19.23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二)液化石油气 1、出口量继续增长 2011 年进口气因受国产气低价打压,一级码头进口商倾向转 出口贸易来维持利润。全年液化石油气出口 117 万吨,比 2010 年同 期增长 27.6%,连续 6 年出现正增长。我国液化石油气的依存度为 9.31%,与 2010 年相比减少 0.69 个百分点。中国的液化石油气出口, 依然以保税仓转出口贸易为主,占总出口量的 90%以上。 同比 30.0 -43.9 20.2 -44.7 -21.6 -7.6 -11.3 -28.9 -30.5 -28.3 出口金额 3.96 3.29 8.65 7.86 5.71 同比 49.4 -48.1 15.8 -58.9 -23.1 46.4 22.1 -41.8 -15.1 -14.330 出口量(万吨)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02 05 08 11 1.56 2.10 5.62 2.40 3.19 2.67 15.10 33.80 67.52 85 93 117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0 我国历年液化石油气出口量 2、国产气市场份额扩大至 90%以上 2011 年由于国际液化石油气冷冻货成本持续高位,令国内进 口商购货谨慎, 且倾向转出口贸易为主, 进口气资源国内销售量有限; 国产液化气持续增量逐步挤压了进口气在民用领域的市场份额, 新建 的炼油厂产品品质有所提高, 替代了部分进口气在工业和车用领域的 市场,国产液化气在国内市场达到近 90%以上的占有率,并有继续增 长态势。 3、国产气与进口气价差扩大 由于 2011 年进口成本上升,致使一级码头进口气批发价格维 持高位运行,整年震荡区间为
元/吨;反观国产气方面, 由于国内炼厂布局日趋均衡,北气南运的需求有所下降。充沛的国产 气供应量压制了价格的上扬,国产气与进口气价差顺应扩大,国产气 凭借低价抢得市场定价主导权。31 (三)出口预测 近年以来,国内液化石油气市场在国际市场以及替代能源的冲击下, 市场需求正逐渐萎缩。 尤其是随着西方国家债务危机的蔓延, 世界经 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增大, 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不利影响, 尤其 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性加大,令进口液化石油气成本走势难以捉 摸, 这将进一步考验液化石油气进口商的采购议价能力, 因而对国内 液化石油气价格也将带来不明朗因素。第三章 城市燃气行业竞争状况及发展特征第一节 行业竞争状况分析目前,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参与者主要有三大类:首先是国家石油 公司,诸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壳牌、BP 等跨国企业, 它们主要集中在上、中游领域,但有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掌握的上游资 源,打通下游分销渠道来达成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其中包括中石油和 AEI 公司等企业。其次是香港上市公司包括港华燃气、新奥燃气、华 润燃气、中国燃气等,它们主要集中在下游城市燃气领域,通过对城 市燃气项目的参股、并购,进行集团化运营与资源整合。这些公司通 常拥有较灵活的体制和较先进的服务与管理理念。最后,大型国有公 用事业企业,如北京燃气、上海燃气、重庆燃气、广州煤气等企业同32 样实力不容小觑,它们大多立足于城市燃气发展较成熟的大城市,雄 踞一方。 目前阶段,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具有需求稳定、波动小、赢利稳 定、风险小和自然垄断性等特点,吸引着众多投资商。2004 年以来, 我国推进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城市燃气资本多元化,使得 城市燃气市场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竞争强烈的格局。 一、进入壁垒:政府干预程度是行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 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在进入该产业中时所遇到各种不利因素和 限制。产业组织理论认为,进人壁垒可以分为经济壁垒和政策壁垒, 经济壁垒又可分为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 目前,在国内,城市燃气供应属于公用事业范畴,各种行政干 预因素较多,城市燃气市场进入壁垒主要有资源及政策管制、资金、 技术、地方利益等。城市燃气行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子行 业,受政府控制、干预影响最大,行业进入壁垒的关键是政府开放程 度。 目前行业上游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 3 家经营,具有很强 的资源控制优势及政策限制;投资巨大、技术难度高,进入的资金、 技术壁垒较高 (高压天然气管网造价在 100 ~ 200 万元/km, 700~800km 的长输管网总投资需 1 4~ 16 亿元) ,陆上骨干网及 LNG 接收站等的 建设和运输仍由三大公司垄断。33 二、退出壁垒:专业性高,资金退出困难 退出壁垒,就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市场时所遇到的限制等, 很显然,进入壁垒的因素和退出壁垒的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讲,进 入壁垒高的行业,退出壁垒也较高。由于城市燃气企业的投资较大, 特别是输配管道的用量随着企业业务量的增长需要持续追加。 另外燃 气的储存、监控、安防等设备也具有专用性,固定成本较高。因此, 城市燃气行业属于进入和退出壁垒均比较高的行业。第二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一、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根据在于其内在的竞 争结构。在一个行业中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行业中现有企 业间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用户讨价还 价的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这五种竞争力量的现状,消长趋势 及其综合作用强度,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行业获利能力。34 图11 行业竞争结构 (一)上游供应商有很强的议价能力 城市燃气的上游供应商主要为中石油集团、 中石化集团和中海 油集团,三大集团占据了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属于原油加工产品) 产品 98%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行业为寡头垄断,且上游原材料行业 对燃气生产和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三大集团的议价能力处 于很高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煤气产量呈现逐步递减趋势,煤制气正慢慢淡 出城市燃气的主流舞台。而对于上游煤炭供应商而言,由于近几年来 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治理整顿,将一些中小型民营煤矿收归国有,从而 提高了行业集中度和规模优势,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炭企业的议 价能力。 (二)行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激烈 港华等港资企业与大陆合作时间较长,较早进入城市燃气市 场;新奥燃气等民营企业一般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中石油等中 央企业及大城市之国有燃气企业具有强大的资源、资金和运输优势; 地方国有燃气公司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实力不断增强;美孚等外资 企业具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和雄厚的资金、技术优势,发展生产、输送 和销售一体化服务,上、下游一起发展。35 表10 国内城市燃气市场主要竞争主体分析表 公司名称 港华煤气 百江燃气 中国燃气 华润燃气 企业性 质 港资企 业 港资企 业 民营企 业 国有企 业 市场占有率 16 个城市的管道煤气专营权 8 个城市的管道燃气专营权 8 个城市的管道燃气专营权 13 个地级市的专营权39 个城市的管道燃气专营权,市场占有份额 民营企 新奥燃气 居国内同行首位, “西气东输”下游 8 个城市 业 的专营权 京、沪、津、渝、穗、地方国 城市燃气销量占整个城市燃气行业的 39% 蓉、沈 企 中央企 23 个地级区及以上城市的管道燃气专营权, 中石油 业 城市燃气销售量占整个城市燃气行业的 13%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国家统计局 (三)下游用户讨价还价有所增强 城市燃气行业下游集中在管网设备制造、 管网建设、 管网改造、 计量设备制造、燃气供应等方面,民营企业、港资企业进入下游领域 较早;中石油等国有企业携资源优势进入城市燃气市场,加之“西气 东输”一、二线等主干管网建设背景,下游议价能力也有所增强。 (四)外资不断涌入 目前,中国燃气市场竞争主要集中于地方市场,行业的进入壁 垒处于中等水平,高景气度吸引大量的资本不断进入该行业,尤其是 外资资本。 外资不断加速在国内市场的扩张, 在广东等燃气进口大省, 外资在仓储、大型码头建设领域几乎形成垄断。36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商业和住宅燃气消费增长迅速,中国 燃气市场需求不断高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急剧的增速,将吸引 更多外资企业投资燃气供应业, 同时也会吸引部分民间资本进入燃气 行业。 (五)行业替代品的威胁不大 天然气的可替代品包括煤炭、成品油、液化石油气和电力等。 煤炭在燃料和化工原料方面都是天然气的主要竞争对手, 煤炭价格的 变化对天然气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西电东送的低价对城市燃气 市场形成一定威胁。 二、行业当前竞争特点总结 通过对城市燃气行业的竞争结构分析可知,目前行业竞争状况 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上游天然气供应商总体议价能力相对较强。 2、在未来需求增长的刺激下,行业内企业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主要表现在“占地盘”的形式上,一旦进入了某个城市的燃气供应, 新来者就很难再进入。竞争并不是市场层面上的竞争,而是一种公司 综合实力的竞争。 3、由于行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 大。 4、未来煤炭会替代部分天然气,但由于人们生活习惯及城镇化建设 的影响,总体威胁不大。 5、由于城市燃气的公用事业特征,受各种行政干预较多,发展规划、37 价格体系等,企业缺乏一定的自主性。 6、区域垄断型特征,该行业具有极强的区域垄断型特征,一旦某家 企业进入了某个城市,其他的天燃气企业很难进入,一家一户不可能 拥有两套天然气供气系统,在城市里设置多套供气系统,也是不安全 的,同时也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企业间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对企业 间的整体收购上。 第三节 行业经济周期分析产业生命周期是指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 变过程,一般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 段。识别产业生命周期所处阶段的主要标志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 长潜力、产品品种多少、竞争者多少、市场占有率状况、进入壁垒, 技术革新和用户购买行为等。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2 产业生命周期 目前,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正处于行业发展的成长期。市场需求38 不断扩大,销售水平日益增长,国内外各种投资主体争先恐后的涌入 燃气行业,现有大型燃气企业(包括:民营资本)也着力扩大生产规 模,扩大经营领域和范围,改进经营管理来降低生产成本,以面对现 有及新进竞争对手。 尤其在政府对燃气行业施行开放市场、多元化经营的行业政 治环境下,城市燃气企业必须增强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合理控制价 格体系,广开渠道。 第四节 一、发展速度快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天然气产量突破 1000 亿立方米, 达到 1025.3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约 6.90%。行业资产规模达 2289.33 亿元,同比增长 18.95%,比 2010 年提高了 3.43 个百分点;全年行 业共实现利润 296.24 亿元, 同比增长 43.62%, 2010 年提高了 10.86 比 个百分点。 二、从业公司众多 目前,我国各省市县都已开放了城市燃气领域,并出台各种 政策鼓励城市燃气行业发展。从事城市燃气行业的公司众多,全国有 约 200 家,可以分为大型跨区燃气公司、地市级燃气公司和县区级燃 气公司。其中,大型跨区燃气公司有中国石油昆仑燃气公司、中华煤 气、 中国燃气、 新奥燃气、 华润燃气等; 地市级燃气公司有北京燃气、 上海大众燃气、深圳燃气等。39行业发展特征 三、发展不均衡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涩-宁-兰、西气东输和忠武管道等一批国家重点天然气工程的相继建成投产和开工建设, 为城 市燃气的大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国城市燃气和发达 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目前全国有配气管网的城市很少,大多数城市 的燃气配送以罐装为主,配送的燃气主要包括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 和天然气三种。 其中液化石油气所占的比例最大, 约占用气人口 63%; 其次是人工煤气约占 23%;天然气所占的比例最小,约为 13%。 四、天然气在悄然改写历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天然气开发和利用有了快速的发 展。但是从全国来看天然气使用存在利用水平低,发展不均衡问题。 在气源丰富的四川地区消费水平不仅高于国内的平均水平, 而且也远 远地高于日韩等发达国家。目前我国的天然气主要用于工业,如化肥 生产和天然气发电等,民用的比例依然较低。随着我国对于能源结构 的战略调整,西部大型气田喜报连连,天然气的开发力度必然会进一 步加大,西气东输管线建设必将为下游天然气利用提供绝佳的机会。 北京、杭州、郑州、兰州等城市正在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加快管网和 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天然气在城市燃气中的占比。但是如果站在 世界角度来观察我国的燃气利用,特别是天然气的利用,还有不小的 差距。40 五、气源供应保障能力普遍不足 随着天然气消费量的日益增长,延续发展初期那样完全依靠 长输天然气管道保证气量供应和各种调峰、 应急状态下的供气的做法 是行不通的。目前,各燃气公司,特别是小型燃气公司,解决日峰、 小时峰和事故应急供气的措施和能力普遍不足, 急需增强气源供应保 障能力。 六、安全运营管理水平有待加强 城市燃气行业直接服务于居民, 安全运营关乎千家万户的基本 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重大。 近年来, 不仅是小型燃气公司, 大中型燃气公司也屡屡发生城市燃气供气管道爆炸等严重的安全事 故,各城市燃气运营企业的安全运营管理应进一步加强。第四章 城市燃气行业产业链分析第一节 城市燃气行业产业链介绍燃气产业可分为上游生产、中游输送及下游分销三个环节。上 游生产主要包括油气开采、净化(某些情况也进一步进行压缩或液化 加工) 。中游输送是将生产出的燃气产品由加工厂或净化厂送往下游 分销商经营的指定输送点(一般为长距离输送) 。下游分销指各城市41 燃气公司向终端用户提供城市燃气产品。 城市燃气行业作为资源产业和公用事业,其终端用户的行业 分布十分广泛,从交通运输、钢铁、化工、机械制造、餐饮娱乐等典 型用能企业,到家庭生活中采暖、烹调,均离不开城市燃气行业的重 要影响。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3 城市燃气行业产业链简图 第二节 城市燃气上游行业运行状况一、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行业 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是城市燃气行业的直接上游, 为城市燃气 行业提供基础的油气产品,对城市燃气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截 至 2011 年 12 月末,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规模以上企业 276 家,累计42 总产值 1.3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32.2%,占全行业总产值的 11.78%。 2011 年, 油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 2720.35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2.2%, 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 19%。进出口总额 2085.47 亿美元,增长 47.2%, 占行业进出口总额的 34.35%。 (一)油气开采业销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长 2011 年以来,根据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我国石油和天然气 开采业工业品出厂价格维持在相对较高位, 再加上油气需求的不断增 加,保证了该行业销售收入的快速增长,2011 年我国石油和天然气 开采行业销售收入达 12466.49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9.19%,全年 前 3 个季度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均维持在 30%以上。2010年分季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2011年分季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 2010年同期增速 2011年同期增速
00 0 1-06 1-12 70 60 50 40 30 20 10 0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4
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销售收入变化 (二)油气开采业继续维持高盈利,盈利能力略有下降 2011 年,由于国际油价仍保持在相对高位,使得油气开采业 利 润 继 续保 持高位 。 全 年石 油和天 然 气 开采 业实现 利 润 总额 达43 4044.29 亿元,同比增长达 44.79%,同比增速较前三季度上涨 3.59 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累计) (亿元) 00 00 0 0 1-06 1-12 2011年同期增速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5 2011 年分季度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变化00 00 00 500 0 03 06 09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6
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变化 从盈利能力上看,由于国内油气资源的紧缺及垄断,我国油气 开采业继续保持着极高的销售利润率, 利润率水平远高于全社会平均 水平。不过,由于油气勘探开发越来越难、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税收44 不断加重等,导致该行业的盈利能力和绩效有所下降。2011 年全年, 我国油气开采业销售利润率为 32.44%,较前三季度下降 2.62 个百分 点。同时,其下游炼油行业销售利润率则仅为-0.35%,较前三季度下 降 0.3 个百分点。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 - - - -
05 08 11 02 05 08 11 03 06 09 12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图17
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销售利润率变化 二、液化石油气行业 (一)行业产量增速放缓 2011 年 1-12 月,全国液化石油气的产量达 2180.9 万吨,同 比增长 6.31%。从各省市的产量来看,2011 年 1-12 月,山东省液化 石油气的产量达 342.5 万吨,同比下降 1.79%,占全国总产量的 15.71%。 紧随其后的是广东、 辽宁和黑龙江, 分别占总产量的 11.35%、 8.93%和 7.60%。 表11
年全国液化石油气表观消费量45 单位:万吨、% 年份 2011 年 2010 年 增减比例 表观消费量 8 5.5 进口量 340.8 320 6.6 国内产量 .3 出口量 117 92 27.6数据来源:世经未来46 表12 2011 年全国主要省市液化石油气产量 单位:吨、% 地区 全国 山东 广东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浙江 上海 陕西 河北 天津 湖南 湖北 海南 广西 新疆 吉林 河南 甘肃 安徽 北京 四川 江西 内蒙古 福建 青海 宁夏 2011 年
703.8 557.9 768.2
953 818.9 081 900
845 213.4 120 340
同比增速 6.31 -1.79 9.95 -0.95 8.25 17.45 0.93 10.76 0.09 6.24 34.7 -15.3 -7.77 9.27 214.44 1.38 56.25 -10.22 53.18 2.44 -8.33 1.1 -12.35 14.02 -26.82 14.15 -40.55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二)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LGP)人均商品用气量很低,只有几47 公斤,而世界人均用量为 30 公斤,发达国家一般为 40 至 50 公斤。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LPG 的人均消费量增大将成为必然趋 势。另外,随着 LPG 用作汽车清洁燃料的推广使用和一些轻工行业对 LPG 需求的增加,我国 LPG 市场发展潜力很大。未来城市,尤其是距 城市天然气管网较远的城郊居民小区将成为 LPG 需求量增长较快的 市场。在这方面,企业与城建商合作投资,可解决 LPG 出路问题,并 且效益显著。并且由于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今后几年将是清洁燃料 汽车大发展的时期,LPG 作为清洁燃料的一种,从长远看,这将成为 LPG 需求新热点。 三、上游行业对城市燃气行业的影响分析 上游油气开采企业是城市燃气行业气源获得的主要渠道, 油气 资源的规模直接决定了城市燃气行业行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因此,上 游油气开采企业的发展,可以直接促进中游输送规模的发展,但也可 能影响中游输送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目前,随着城市燃气产量的逐年增加,较快增长,城市燃气行 业供不应求的状况有所缓解, 但未来随着城市燃气产业产业范围的不 断扩大,以及城市燃气下游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供需矛盾仍是制 约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城市燃气供应行业应继续关注气源供 应,从源头上抓紧,从而确保天然气供应充足。所以一方面城市燃气 与行业正在积极拓展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的建设, 不断提高天然气在 城市燃气中的比例;同时也想办法应对天然气供不应求的局面。强烈 呼吁国家尽快建立天然气储备制度。尤其是在国内天然气资源短缺、48 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更应尽快把储备建立起来。从境外进 口天然气颇受地缘政治、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风险很大。而目前我国 天然气主要都是单管供气,是城市燃气供气安全另一大风险。现在国 内天然气上游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公司各自建立自 己的管道向城市门站供气。相当多的城市是单管单气。这种配置方式 的最大风险是一旦天然气干管因资源枯竭或因事故即会造成城市无 气可供,势必会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由于我国 还没有建立天然气储备制度, 如果某一天然气供货大公司发生上述情 况,城市燃气企业无法解决应急气源。从理论和实际要求来看,保障 城市燃气企业确保城市供气安全是必须考虑的最大因素, 这也是责任 所在。 此外,由于城市燃气行业的垄断性质很高,上游的石油和天 然气开采企业凭借资源优势, 在城市燃气的供应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 决策支配权,在气源、价格、产量等方面极大地牵制了城市燃气供应 企业,上游行业不断向本行业渗透,使得与油气巨头讨价还价的能力 成为增强城市燃气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建议一是尽快建立天然 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 使天然气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格实施科学的 管理,防止天然气产业价值链出现断裂,这一点对于拓展和完善天然 气市场至关重要。二是要完善天然气上下游价格协调机制。城市燃气 是天然气产业链的终端市场, 城市燃气企业比较了解天然气市场需求 结构和承受水平的变化。三是应建立政府价格补偿机制。目前,当上 游大幅调高供气价格时,受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城市燃气企业及时49 跟进的难度较大,销售价格难以及时到位。因此,根据市场经济运行 规则,如果由于政府价格政策,造成城市燃气企业不能弥补经营成本 或获得合理投资收益时,政府应建立补偿机制,对城市燃气企业进行 适当的补贴。 第三节 城市燃气行业下游产业分析一、燃气汽车发展情况分析 燃气汽车是指用压缩天然气(CNG) 、液化石油气(LPG)和液 化天然气(LNG)作为燃料的汽车。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机动车辆 保有量迅速增加,城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社会共 同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以其价廉、 安全、资源丰富等原因成为目前我国首选的清洁汽车燃料。推广压缩 天 然 气 汽 车 CNG(compressed natural gas) 、 液 化 天 然 气 汽 车 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是解决城市污染的重要方法,是世界走 向电动汽车化过渡过程的最佳选择。 2011 年中国天然气汽车的保有量约 100 万辆,居世界第七位, 加气站约 1700 座,并仍在不断发展。我国燃气客车的使用区域主要 集中在气资源开发较早、 储量较为丰富的中西部三大产气区的周边省 市和燃气运输发达的经济发达地区。 截至 2011 年 7 月份,天然气市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重 庆、天津、四川省、海南省、哈尔滨、长春、西安、乌鲁木齐、广州、 银川、济南、青岛、廊坊和濮阳等多个城市(地区)为清洁汽车重点50 城市(地区) ,大致可以分为:川渝区域、东北区域、长江三角洲区 域、京津区域、中原区域、广深区域和海南区域等。LPG 客车的主要 使用区域为广州、哈尔滨、长春、北京;CNG 客车的主要使用区域为 四川、重庆、乌鲁木齐、北京、西安、济南,CNG 的区域市场范围更 为广泛。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天然气汽车产业链,逐步形 成了四川、重庆等一批天然气汽车产业化基地,示范推广城市天然气 汽车行业的年产值已经超过 150 亿元,直接参与企业有 800 多家。技 术方面,累计有 450 个燃气汽车车型及底盘进入国家机动车产品公 告,天然气汽车生产企业的数量超过 60 家,整车产量超过 8 万辆; 加气站设备全面实现国产化,国产设备的市场份额在 90%以上,部 分产品达到 100%。 目前,中国天然气汽车已经形成产业化,并且以市场为主导的 技术发展路线已经初具成效。 未来要继续推进我国天然气汽车行业的 发展,要着重对一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加快天然气发动机关键技术的研究 电子控制技术。应用先进的电控技术对天然气发动机的燃料供 给、点火定时等进行精确控制,是实现天然气汽车发动机高效率、低 污染燃烧的关键之一。 空燃比控制技术。为协调发动机排放(NO/HC)、气耗率和可靠 性(排温),空燃比在整个万有特性图上的快速与精细控制是关键。 优化燃烧技术。 发动机燃烧技术和高能点火技术及其协调优化是实现51 最佳性能的必要条件。 先进的后处理技术。由于欧Ⅲ排放法规不仅要求限制天然气 发动机的非甲烷碳氢(NMHC)而且要求控制总碳氢排放(THC),先进的 氧化型后处理技术就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二)改善供气能力,加快加气站基础设施的建设 利用“西气东输”和进口天然气的管网建设在沿线和周边城 市改善供气能力,为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提供必要条件。影响天然汽 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加气站的建设。 发展天然气必须有大量适 用的加气站网点作保障。 天然气汽车的发展要有计划有步骤的作好发 展规划,逐步实施。各大城市,特别是有条件建设的城市应将天然气 汽车加气站的建设列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 并尽早投入经费建立天然 气的供气系统。 (三)贮气瓶的研制 研制储存量大、耐高压、轻质的车载复合气瓶已是一个必须解 决的重要关键技术。这方面国外已经成功地研制并生产了压力大于 25MPa 的复合材料气瓶,且其 P/V(质量/容积)仅为 0.6。我国应尽 快开展这方面的研制工作。 (四)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影响燃气汽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许 多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在价格,税收,投资,补贴等方面 制定优惠措施, 积极鼓励燃气汽车的发展。 我国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 积极发挥引导、支撑和排障的作用,如在法律方面予以保障,在燃气52 汽车生产、改装、零部件生产、加气站建设、燃气汽车购买和使用等 环节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上海市政府对新增天然 气公交车进行补贴,政府投资进行加气站建设,由委托企业经营等, 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燃油税改革,实行税改后, 燃油价格将上升,对燃气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计划布局中仍将大力支持包括代用燃 料汽车在内的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在新启动的研究项目和 示范项目中, 对代用燃料汽车动力总成、 各类代用燃料混合动力汽车、 代用燃料增程式电动汽车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力争建立多元化、健 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标准体系和相应的产品体系。 二、燃气发电发展情况分析 天然气发电对环境保护贡献突出,且发电效率高,运行灵活, 启停方便,有利于用燃气发电是最稳定的分布式供能方式之一,优秀 的冷热电三联供发电系统能够把燃气发电的有效率提高到 95%以上。 在 2011 年 8 月国家提出的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中,国家首次提 出到 2015 年全国天然气发电装机达 6000 万千瓦的目标。为此,我国 将对天然气发电站投资 2000 亿元,国家未来将力推天然气发电设备 产业化发展, 以市场为依托, 以突破天然气发电核心技术为主要任务。 我国目前的天然气发电规模为 2800 万千瓦。6000 万千瓦发电规模的 提出, 意味着 5 年内我国天然气发电规模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实现翻倍 增长。 事实上,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关注着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此 前,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就曾表示: “十二五”期间将考虑发挥价53 格杠杆调节作用,鼓励以气代油,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将天然气占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至 8%。 而天然气分布式发电也已成为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的重点 之一。到 2011 年我国了建设 1000 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国家提 出,到 2020 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城市推广使用分布式能源系统,装 机容量达到 5000 万千瓦。 与传统的火电相比, 天然气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燃煤电 厂的 42%,氮氧化物排放量则不到燃煤电厂的 20%,环保效益明显。 此外,建设燃气电厂占用的土地面积小,一般仅为燃煤电厂占地面积 的 54%,这就有可能在用电紧张的城市负荷中心建设电厂,以实现 就地供电。 2011 年国内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中亚天然气、LNG 进口持 续扩大,新建管线陆续投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应对 目前的结构性电荒,短期内能弥补核电、火电的天然气电站审批有望 加快, 而国外天然气资源获取和西气东输等输气网络建设也为天然气 发电的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 作为较为清洁的一次能源发电形式,天然气发电有望迎来发 展黄金期。 三、下游行业对城市燃气行业的影响分析 城市燃气是城市居民、工商户的生活能源之一,用于炊事、 制冷等。城市燃气的下游行业是燃气消费利用的行业,主要有燃气汽 车、燃气空调、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燃气发电等。54 作为城市燃气行业的消费端, 下游行业对城市燃气行业的主要 影响是对燃气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直接影响到燃气最终消费量的 变化。目前,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游市场的需 求状况,下游行业的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燃气企业的生产效 益,以致整个行业的效益问题。 随着燃气汽车、燃气空调的推广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燃气发电逐渐取代燃煤发电,燃气热水器、燃气灶的普及,这些带来 的燃气利用的增长将带动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第五章城市燃气行业企业竞争力分析第一节 行业内企业竞争情况分析一、企业规模特征分析 2011 年 1-12 月, 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 829 家。 其中,小型企业个数最多,为 690 家,占 83.23%;其次是中型企业, 为 132 家,占 15.92%;大型企业数量最少为 7 家,仅占行业总数的 0.84%。 与 2010 年相比,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企业数量有所减少,其 中,大型企业数量保持不变;中型企业数量增加了 16 家;而小型企55 业数量减少了 133 家。这说明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集中度有所 提高,规模化生产有所加强。大型 0.84% 中型 15.92%小型 83.2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8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企业规模分布情况 (一)中小型企业资产规模占据主导 2011 年 1-12 月,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共实现总资产 3389.33 亿 元,同比增速为 18.95%。具体来看,行业内中型企业对全行业的资 产贡献最大,其资产规模为 1456.66 亿元,占 42.98%,增速远低于 行业平均水平,为 12.11%;其次是小型企业,资产规模为 1393.70 亿元,占行业的 41.12%,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达到了 26.56%; 大型企业资产规模最小为 538.97 亿元,占行业的 15.9%,同比增长 20.12%。从平均资产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最大,达到了
万 元,远高于中小型企业平均资产规模。56 表13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资产情况 单位:亿元、%、万元 全国 大型 中型 小型 企业个数 829 7 132 690 资产总计 .97 3.7 同比增长 18.95 20.12 12.11 26.56 比重 100 15.9 42.98 41.12 平均资产规模 962.79
20198.5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大型企业综合竞争力较强 从收入情况来看,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中,大型企业 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260.28 亿元,中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 入 1051.39 亿元;小型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1823.93 亿元。小 型企业收入最强。 利润方面,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中,大型企业盈利为 29.75 亿元; 中型企业利润总额为 96.80 亿元, 小型企业利润总额为 169.70 亿元,小型企业利润最高。 在销售利润率方面,大型企业最高,达到了 15%;中型企业 次之,为 14.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中小企业。 而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中大型企业以占行业 0.84%的企 业数量实现了占行业 8.3%的销售收入、10.04%的利润。综合竞争力 相对中小型企业较强,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表14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盈利情况 单位:亿元、% 企业类型 销售收入 同比增长 利润总额57同比增长销售利润率 全国 大型 中型 小型.28 3.9331.39 26.76 25.15 36.01296.24 29.75 96.8 169.743.62 57.52 43.9 41.299.45 11.43 9.21 9.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中型企业亏损情况相对较为严重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收入和利润均实现增长的同时,行 业亏损情况也有所好转。 从亏损面来看,全国亏损面达到了 12.55%,中型企业的亏损面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达到了 21.97%;小型企业的亏损面则略高于 行业平均水平,为 10.87%;从亏损总额来看,中型企业的亏损情况 最严重,亏损总额为 4.97 亿元,占行业总亏损额的 55.38%,不过亏 损增速同比出现了负增长,为-39.8%%。58 表15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内不同规模企业亏损情况 单位:个、亿元、% 类型 全部 大型 中型 小型 企业个数 829 7 132 690 亏损企业 104 0 29 75 亏损面 12.55 0 21.97 10.87 亏损总额 8.98 0 4.97 4.01 同比增长 -35.87 -100 -39.8 -2.37 比重 100 0 55.38 44.6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所有制特征分析 (一)所有制形式众多,外商企业数量最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于城市燃气行业内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划分 可以看出,在我国城市燃气内企业的所有制形式众多,包括:国有企 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和港 澳台投资企业等,涵盖了我国现存的大部分企业类型。 从数量上来看,2011 年,在我国的 829 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外 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数量达到 234 家,占比达到 28.23%;其次是私 营企业,数量达到了 167 家,占比为 20.14%;其他类型企业数量也 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为 31.72%;而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 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数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小。59 其他 31.72%国有企业 13.63%集体企业 0.72% 股份合作企业 1.09%股份制企业 4.46%外商和港澳台投 资企业 28.23%私营企业 20.1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9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内企业所有制类型分布 (二)外商和股份制企业平均资产规模较大 2011 年 1-12 月,我国城市燃气行业内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 资产规模均有一定程度上地扩张。 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前三名依次是外商和 港澳台投资企业、其他企业和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分别为 1377.46 亿 元、 837.74 亿元和 821.94 亿元, 占比分别为 40.64%、 24.72%和 24.25%。 从资产规模增速来看,股份制企业的资产扩张速度较快,达 到了 29.29%;其次是外商企业,增速为 22.10%;其他企业的扩张速 度最慢,增速仅为 13.33%; 综合来看,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中外商企业和股份制企 业的平均资产规模较大,优势较为明显。 表16 2011 年 1-12 月全国城市燃气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规模对 比60 单位:家、亿元、%、万元 企业个数 资产总计 同比增长 比重 平均资产规模 国有企业 113 821.94 17.96 24.25 72737.93 集体企业 6 18.55 21.79 0.55 30919.32 股份合作企业 9 4.01 13.55 0.12 股份制企业 37 195.22 29.29 5.76 52763.02 私营企业 167 134.41 16.45 3.97 8048.61 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 234 .1 40.64 58865.67 其他 263 837.74 13.33 24.72 31853.4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国有企业亏损额最大,股份合作制企业亏损增长最快 从亏损额看,2011 年,全国城市燃气企业亏损总额有所下降, 同比下降 35.87%。其中,国有企业亏损额最大,它以占行业 13.63% 的企业数量实现了 3.14 亿元的亏损,占比为 34.91%;其他企业的亏 损额也相对较大,占比达到了 37.81%。 从亏损增速来看,股份合作制企业同比增速最快,达到了 65.52%;其次是其他类型企业,增速为 5.36%;其余企业的亏损情况 均出现了负增长。 从亏损深度来看,国有企业亏损深度最大,其次是股份合作制企业。 表17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亏损情况 单位:亿元、% 国有企 集体企 业 业 实际值 8.98 3.14 0 亏损总 同比增 -35. -43.17 额 长 87 占行业 100 34.91 0 指标 全部 股份合 股份制 私营 外商和港澳 其 作企业 企业 企业 台投资企业 他 0.05 0.09 0.53 1.78 3.4 5.3 65.52 -71.31 -4.98 -59.25 6 0.54 0.96 5.93 19.85 37.61 比重 亏损深 度 实际值 3.03 8.97 上一期 4.5 15.28 0 0 7.8 10.52 0.13 4.26 0.33 3.78 1.43 2.1481 5.9 6 8.8 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股份制企业盈利能力最强 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均表现良好,销 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有所提升。 从销售收入看,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中外商企业收入 占比最高,达到 34.99%,其次是外资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占比分别 为 24.73%和 17.85%;增速来看,国有企业增速最快,达到了 40.66%; 其次是私营企业,增速也达到了 38.67%。 从利润分布来看,2011 年,全国城市燃气行业中外商企业和 股份制企业利润贡献最大,占比分别为 41.98%和 22.03%;从增速来 看,国有企业、其他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增速均超过 40%。 综合来看,2011 年,我国城市燃气行业中股份制企业以占行 业 4.46%的企业数量实现了 478.62 亿元的销售收入和 65.27 亿元的 利润总额,占比分别为 15.26%和 22.03%,综合盈利能力相对较强。 表18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内不同所有制企业盈利情况 单位:亿元、% 股份 股份 外商和港 国有企 集体企 私营 其 指标 全部 澳台投资 合作企 制企 业 业 企业 他 业 企业 业 产品销售 实际值
18.16 11.56 478.6 195.0 62 .6 同比增 31.3 40.66 长 9 占行业 100 17.85 比重 296. 实际值 34.95 24 同比增 43.6 利润总额 83.72 长 2 占行业 100 11.8 比重收入22 25.93 34.9932.87 -10.16 37.57 38.67 0.58 1.55 0.37 15.26 6.220.62 65.27 12.51 124.37 29.27 41.987.02 -10.35 48.13 40.55 0.52 0.21 22.03 4.22.4 28. 76 24. 73 56. 97 58. 58 19. 2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企业集中度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市燃气的生产布局日趋合理,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 提高。企业数量从 2010 年的 946 家,但到 2011 年减少到了 829 家; 近年来,随着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和城市燃气公用事业的逐步放开,港 资、民资、国际跨国公司资本竞相涌入,加上改制后得以壮大的原国 有燃气公司等各路资本的云集, 使得现有城市燃气市场资源的争夺日 趋激烈。为了能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最近几年行业内兼并重组 不断, 一些拥有资金及技术实力的大型跨区域燃气集团开始通过并购 扩大规模;有些下游经营企业也通过并购或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增 加与上游的博弈资本;比如 2011 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就相继并购了国 外的一些公司。这些纵向、横向一体化发展的行动将促进城市燃气行 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行业内上市公司分析截止 2012 年 4 月, 城市燃气行业中已披露 2011 年全年财务信63 息的上市公司中,按利润总额统计排名,排在前五位的是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中国神华、东方电气、新奥燃气;负债合计居于前五的企 业与资产前五位的企业保持一致。 从营业收入来看, 中国石化、 中国石油、 中国神华、 东方电气、 申能股份位居前五位,实现了较高的收入,其中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 均实现了超过 2 万亿元的收入水平。 表19 2011 年城市燃气行业上市公司企业一览表 单位:亿元、% 简称 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 中国神华 东方电气 新奥燃气 申能股份 港华燃气 中油燃气 天富热电 深圳燃气 通宝能源 京能热电 新海能源 宝新能源 富春环保 中裕燃气 滨海投资 利润总额 6.38 650.93 35.44 23.27 22.17 10.34 6.46 5.47 5.15 5.06 3.73 3.33 2.34 2.24 1.86 0.86 营业收入 56.83 .17 150.68 228.37 43.21 43.91 23.98 81.12 54.53 30.99 101.17 35.15 11.66 17.94 11.68 资产总计 00.53 .43 268.88 352.53 181.83 71.02 74.9 92.51 66.8 113.53 106.22 81.19 21.04 28.37 16.09 负债总计 5.28 .36 198.42 106.87 85.68 43.42 51.27 51.36 34.41 76.84 87.98 48.12 1.96 17.48 10.71数据来源:世经未来64 第三节 一、申能股份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于 1996 年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注 册资本 60 亿元,主要从事电力、燃气等生产供应和能源基础设施的 投资、建设和管理,是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资监管的国 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1、企业特点 公司秉持“锐意开拓、稳健运作”的经营理念,在产业结构、 资产规模和企业效益等方面保持了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 基本形成了 “电气并举、产融结合”的发展格局。 表20 申能股份分支体系 企业名称 申能(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2、企业竞争力 申能股份是上海最大的集制气、销售、调度、管网为一体的城 市燃气龙头, 并携手中石化、 中海油联合成立了上海石油天然气公司。 与此同时,公司还大力进军风能领域,中标了长兴岛 20MW 风电场项 目。 表21 申能集团企业竞争力分析 公司主业 发展趋势 一是电力、燃气为主的能 公司相继进行太阳能、风能的新能源项目以及煤 源产品生产与供应;二是 炭、运输等产业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努力成为65分支公司 上海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 上海天然气管网有限公司 投资与资产管理(能源及 国内电力能源行业中要素组合合理、资源配置优 相关服务业、金融企业股 化、管理体系健全、核心竞争力较强,具有鲜明 权) 。 特色的上市公司。 优势 劣势 公司煤耗水平逐年下降, 高参数、大容量、低煤耗 未来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的核心竞争优势得到充分 体现。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二、新奥燃气 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原新奥燃气,股票代码 2688.HK)于 1992 年开始从事城市管道燃气业务,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分 销商之一。 公司以“倡导清洁能源,改善生存环境;提升系统能效,创 造客户价值”为使命,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依托长期积累的清洁 能源储运资源,通过系统能效技术平台,为国内外用能客户量身定制 最优用能解决方案。 1、企业特点 目前,公司在全国 15 个省、市、自治区成功运营 100 个城市 燃气项目, 为超过 610 多万居民用户及 21000 多家工商业用户提供清 洁能源产品与服务,敷设管道逾 17000 公里,天然气日供气能力近 3000 万方,覆盖城区人口 5800 多万,在 50 个大中城市投资运营 203 座天然气加气站,在 20 多个大中城市规划和实施清洁能源整体解决 方案。66 表22 新奥燃气分支体系 企业名称 新奥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分支公司 桂林新奥燃气有限公司 烟台新奥燃气发展有限公司 长沙新奥燃气有限公司 东莞新奥燃气有限公司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2、企业竞争力 表23 新奥燃气企业竞争力分析 公司主业 发展趋势 初期以经营液化石油气为主营业务。 通过全面信息化、 后 市场与战略绩效机 来进入城市管道天然气领域, 是国内首 制等先进管理手段, 持续优化运营机 批从事城市管道燃气运营的民营能源 制, 不断提高卓越运营能力, 努力成 分销商。 为受人尊敬的国际能源分销商。 优势 劣势 新奥的伟大之处在于: 她是在最成功的 时候开始做管理变革的。 这种围绕管理 未来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运营能力升级的持续管理变革, 为其战 略实施与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三、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号:384)是一家在香港联交 所上市的天然气运营服务商,主要于中国大陆从事投资、经营、管理 城市天燃气管道基础设施,向居民和工业用户输送天然气,建设及经 营加油站和加气站,开发与应用石油、天然气相关技术。 中国燃气的主要股东有:国台办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中国石 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Sinopec)、阿曼国家石油公司(OOC)、印度燃气67 公司(GAIL) 、亚洲开发银行、阿曼政府投资基金和荷兰国家开发银 行(FMO) 。 1、企业特点 中国燃气是一家燃气运营服务商,主要于中国大陆从事投资、建 设、经营城市燃气管道基础设施,燃气码头,储运设施和燃气物流系 统,向居民和工商业用户输送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建设和经营加油 站和加气站,开发与应用石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相关技术。 表24 中国燃气 SWOT 分析 具体内容 优 近几年业务发展迅速,拥有上中下游一体化的业务格局,多元化经营成 势 效较为显著 机 公司拟收购中裕燃气业务,煤层气等新兴项目发展迅速 遇 劣 面临中华煤气和新奥燃气等行业巨头的直接竞争, 城市燃气布局规模相 势 对有限 威 面临收购不确定性因素的威助 胁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目前燃气项目覆盖全国十七个城市,八个长途管道项目,直 接向大型工商用户供气,管线网络超过 2.89 万公里,总共为四百二 十万名居民,和逾三万个工商业用户提供服务,海峡金融控股为公司 大股东。在既有的布局区域,中国燃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在城 市布局拓展方面, 中国燃气将面临中华煤气和新奥燃气等其他企业的 竞争压力。68 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 )是于 1999 年 11 月 5 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成立的股份有限 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 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 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 1、企业特点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 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 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中国石油是中国销售额最大的公司之一,广 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有关的各项业务,包括: 原油和天然气勘探、 开发和生产原油和石油产品的炼制、运输、储存和营销(包括进出口 业务) 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的输送、营销和销售。 ; 2、企业竞争力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表25 中石油 SWOT 分析 优 势 机 遇 劣 势 威 胁 具体内容 是行业龙头;石油天然气储量充足;现金流充足;具有明显的全产业链 优势;品牌著名,信誉优良。 我国经济可望继续平稳较快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将保持上升趋势,油 气行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国家政策鼓励石油企业“走出去”投资,有 利于公司海外油气业务较快发展。 目前,公司所披露的原油和天然气储量数据均为估计值,公司油气储量 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陆上石油勘探难度加大。 国际业务可能受到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冲击;政府关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的某些政策如资源税的开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开采领域等可能会69 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影响。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五、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 Sinopec Group)是 1998 年 7 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 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 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 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 、销售和综合利用;石油 炼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发;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 销售、储存、运输;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设计、施工、建筑安装;石 油石化设备检修维修;机电设备制造;技术及信息、替代能源产品的 研究、 开发、 应用、 咨询服务; 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 1、企业特点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制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 商,石油炼制能力位居世界第三。现有分(子)公司 30 家,主要分 布于东南沿海、 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中国经济最活跃、 最发达的地区,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需求旺盛。主要产品有汽油、煤 油、柴油、润滑油、化工轻油、燃料油、溶剂油、石蜡、沥青、石油 焦、液化气、丙烯、炼油苯类等。 2、企业竞争力 表26 中石化 SWOT 分析70 优 势 机 遇 劣 势 威 胁具体内容 拥有国内最完善的成品油和化工产品经营网络;是我国最大的石化产品 生产商;在国内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拥有战略性的市场地位;一体化的 业务结构,拥有较强的抗行业周期波动的能力。 境内对石油、天然气和化工产品需求将稳定增长;作为国内最大的石化 产品生产商,公司发展前景好。 上游资源供给不足,原油自给率低;在参与国外行业时,缺乏足够的海 外竞争经验,导致国际竞争力不强。 炼油、化工新增产能陆续投产,市场竞争依然激烈;成品油价格机制不 完善导致石油加工经营情况不佳。 数据来源:世经未来 六、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是 1982 年 2 月 15 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 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 ,负责 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中海油自成立以来 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由一家单纯从事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 司,发展成为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油气 勘探开发、 专业技术服务、 化工化肥炼化、 天然气及发电、 金融服务、 综合服务与新能源等六大良性互动的产业板块。 1、企业特点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是中国最大的国 家石油公司之一, 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 中国海上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业务;天然气及发电产 业;炼化、化肥、沥青产业;沥青与燃料油;化工化肥;金融产品。 高科技是海洋石油工业的重要特征,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一直 坚持以科技引领未来方向,不断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以为社会71 提供清洁、可靠、稳定的能源供应。72 7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然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