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海涛社会语言第二部教育背景是什么音乐是什么

刘海涛老师小班日关于常用的几种情节模式的学习、讨论
刘海涛老师小班日关于常用的几种情节模式的学习、讨论&&发起人:刘天平老师
  参与人:刘天平老师以及全体刘家班学员(旁听学员二人)
  课题:关于情节型的小小说写作方式的讨论
  时间:日19点至22点半。
  地点:刘海涛学员QQ群
&&& 刘天平老师
  大家都来了哈
  福建林美兰
  刘老师好!等候多时。
  刘天平老师
  大家可以先下文章来看哦
  福建林美兰
  好。正在看。
  山东南鲁
  我也在读
  刘天平老师
  上一周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人物型的小小说,这周我们讨论情节型的小小说。
  关于小小说的情节模型,刘海涛教授总结了五大类型,在这里我们简单地作讨论,如果大家需要详细了解,可以找他的著作《规律与技法:转型期的微型小说研究》、《历史与理论:20世纪的微型小说研究》来学习。今天我们挑几种常见的小小说情节模型来讨论,希望能做到举一反三,对大家的情节构建有一定的启发。
  大家可以先看《麦琪的礼物》和《永远的蝴蝶》这两篇。
  湖南—谢林涛
  刘老师好
  刘天平老师
  林涛好
  刘天平老师
  这两篇属于刘海涛总结的情节模型中“艺术突变”一类。“艺术突变”一般表现为“突变—发现—吃惊”的情节模式。它的最大特色是“突”,即突然。这种突然变化有可能是正向的升华,也有可能的反向的转折。
  福建林美兰
  此文是用散文式意识流化的表述方式来叙述故事的。它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没有障碍、没有冲突、也没有惊愕的结局。但这篇作品却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这主要是它本质上的情势吸引了我们:一个将要和自己结婚的情人,却在雨中死在自己的面前,而她手里拿着一封自己写给母亲的,告诉母亲要与这位女子结婚的信。文章优美的语言,虚实结合的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凄美的氛围营造以及引发读者对主要人物的强烈的同情心,是这个情势得以顺利开展,让读者甘愿去接受的关键。这是不以情节取胜的《永远的蝴蝶》,而是以动人的情势取胜的作品。
  刘天平老师
  呵呵,这篇的取胜的最大法宝确实是情绪,以情动人。但小小说都难以脱离情节,它还是有一个情节模型在里面的。
  湖南—谢林涛
  今天事情有点多,刚刚把老师提供的几篇范文打印出来,先抓紧学习下
  福建林美兰
  就是反转情节模式的。以开头跟结尾,情况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以艺术突变为特征。
  刘天平老师
  美兰说的不对,艺术突变有可能是反转的,也有可能是正向升华的。
  刘天平老师
  你看《永远的蝴蝶》,就没有反转。只是文末的那一句话,将那份伤感进一步升华了,给积蓄已满的悲情一个倾泻的出口。
  福建林美兰
  我再看。
  只是一直表现一种意绪,最后才抖底:是要告诉母亲关于他们要结婚的事。
  刘天平老师  嗯,但这里没有反转,是一种升华。用字母可以这样表述:A——AA
  如果是反转,应该这么表述:A——-A
  你看看这篇:钱包(许行)
  从饭店里走出来已是十一点多钟,街道上人、车都稀少了,特别是在这条狭窄小街上就更显得有点幽暗和冷清。他感到很累很累,一天忙下来筋疲力尽,仿佛连骨头都有些酥软了。他不断地搓擦双手,那两只手整天载着不透气的胶皮手套泡在水里,都有点红肿了。他想再干两个月,如果能攒下两千元钱,,就可以维持一个学期的生活,也许还能多吃几次廉价的火鸡肉……。苦,他都不怕,他一个三十好几的人,挣扎到这个份上就凭这个“苦”字了。忽然一个从后面匆匆走过来的人撞了他一下子,见鬼,这么宽的路还往人身上撞,眼睛长哪儿去啦?“Sorry.。”.一个小个子亚洲人忙三火四地向前走去。他不由一惊,马上警觉地摸摸装在裤兜里的钱包。呵!没啦!好家伙偷到他这个穷学生身上了。“站下!”他一着急竟用中国话喊了一句。那个人不知听懂未听懂,却加快脚步向前走去。他自追上去忙用英语喊:“walletwal_let”(钱包钱包)那人一回头猛地跑开了,他连忙追过去。他的钱包里的钱不多,大约只有十几元钱票和几枚硬币。可这也是钱呵!在中国店里买方便面也够吃一阵子的了。多少天了在裤兜揣着,连一罐可口可乐都未舍得买,他不能轻易撒手。打量前面这个矮小的家伙,也不是他的对手,就凭他这个砣儿压都要把他压趴下。他想他可能是个越南难民,只有他们才这样干,白人、黑人他们都不敢动,专在亚洲人身上打主意。他越想越来气,这个坏蛋,他非抓住他不可!“赶快站下,把钱包拿出来!”他用英语喊。他越这样喊,那个人就越慌张,跑得也越快。他象兔子朝贫民区跑去,这更加肯定了他的判断。他决定咬住不放,他想他这个穷鬼谅他也没有枪。那个人绕着树跑,企图以灵巧的身躯摆脱他,他也绕着树追。追!一定得追上他!他一身疲惫的细胞,这时已经全部调动得兴奋起来。那个人拼命奔跑,他也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猛追。就在他要追上他的时候,那个人一看实在逃不过去,便扔了钱包就跑。“真是鼠辈!就这么点本事也当小偷?”在昏暗的路边上,他捡起钱包,装进衣兜。为了防止意外,他不能再追了,得赶紧离开这是非之地。于是,他一路小跑,回到了住处。由于惊慌和猛烈的奔跑,一直到进了屋子,他的心还怦怦地直跳。坐下来后,他猛然想到得看看钱包,别让人把钱拿去,自已捞了个空的回来。他后悔当时有点粗心大意,未能就地打开看看。“咦!这哪里是我的钱包,这家伙到底调包了……”可他翻开那被汗水浸得湿乎乎钱包,一看愣住了;那里有八百多元的美钞,几枚不同面值的硬币和一张工资结算单。原来他也是在一个店里打工的人,刚刚拿到这份最低的工资。这时他看看裤子,一下子想到早起后换了裤子,自已的钱包还在原来的裤兜里呢!
  福建林美兰
 我知道了,《永远的蝴蝶》是骤升式的,艺术渐变最后才有相对于前面有了更大的变化。以此震撼人心。
  刘天平老师
  许行的《钱包》,就是一个很经典的反转。
  湖南—谢林涛
  学习下
  如果是反转的话,那么《蝴蝶》这篇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先是有误会的情节,然后悲剧发生,最后解除误会。
  刘天平老师
  以为路人是小偷——追小偷——发现路人不是小偷
  是小偷(A)——不是小偷(-A)
  《永远的蝴蝶》这篇是同向叙述,没有误会,难以解释成反转。
  福建林美兰
  这是误会。把那人当小偷,结果是自己把钱包忘家里了。
  刘天平老师
  嗯,先是误导读者,然后再给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
  福建林美兰
  对。《永远的蝴蝶》我没读透。现在知道是艺术渐变,骤升模式。
  刘天平老师
  艺术突变与艺术渐变的区别是一个是突然间变化,艺术渐变是一步步变化。骤升,我把它理解为艺术突变一种特殊模型
  湖南—谢林涛
  《钱包》是反转,〈蝴蝶〉不是。这对比很明显
  刘天平老师
  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只要掌握几种我们理解透的模型就好了。
  福建林美兰
  即反转、骤升、曲转较常用到的模式。
  刘天平老师
  大家看《麦琪的礼物》,也不太符合“A——-A”这一规律。虽然结局出人意料,但也不是完全的反转。
  这是我用表格总结这篇小小说的主要情节,大家能看懂吗?
  福建林美兰
  我写2篇读刘老师《规律与技法》的。
  湖南—谢林涛
  呵呵,高明
  山东南鲁
  图比较直观
  刘天平老师
  呵呵,这里的突变在于:德拉和吉姆想方设法得到了最好的圣诞礼物,却都无用了。在这个巧合中,突显了他们坚定饱满的爱情。
  福建林美兰
  他们很穷,但他们各自有宝物,德拉的头发无与伦比,吉姆的金表也是家里的宝贝,结果穷得无奈,他们各自卖掉自己的宝贝,为对方买圣诞礼物,结果都失去了它们,派不上用场,但它们收获爱情。是曲转情节模式。
  刘天平老师
  所以“艺术突变”的“突”不能理解为“反转”,而是“突然变化”的意思。嗯,美兰对这篇小说概括得很到位。反转的话,开头与结尾一定是明显相反的。
  福建林美兰
  是。他们个为对方准备了礼物,突然发现都派不上用场。一下逆转的。
  刘天平老师
  嗯,这就是艺术突变了
  福建林美兰
  这就是突然变化。
  刘天平老师
  许行的《立正》才是艺术渐变。一个平凡的“立正”动作,通过多次的重复强调而获得了无穷的表现力,并且毫无疑问地使这个“立正”动作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细节。在一次次的重复强调中,这个“立正”的动作也被赋予了非同一般的内涵。
  福建林美兰
  读书札记
&&&再读刘海涛《规律与技法》二
  “渐变与突变”理论符合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刘海涛如许说。
  小小说叙述的“突变”。应该说,无论是“量变带来质变”、还是“质变带来突变”,只要这个小小说变化的叙述最后在高潮位置上,能够把它本身的“艺术能量”释放出来,能够让读者阅读到此刻,突然醒悟,突然领会,忽然要调过头去重新阅读、重新回味,此刻,那种思想上的启迪,情绪上的感染便会油然而生,这就可以说:小小说的“渐变”或“突变”都成功了。这篇小小说就有“小说味”了。
  再读刘海涛的《规律与技法》,进一步深刻了解到骤升情节模式走的是“量变带来质变”的路子,是采用“艺术渐变”的方式而最后完成“艺术突变”的。骤升情节的两端不像反转情节方向相反,也不像曲转情节方向不同,它是朝同一的方向去的,明显让人感到情节末端的事件比初端已呈现一种放大的发展趋势,呈现A_AA骤升(扩大)情节变化。不过,值得记住的是:它竟也能(像反转、曲转模式一样)产生意外结局。骤升情节模式的明显标志:(向同一方向延变时,)一件事变成了更大的一件事。这种作品是骤升型结构模式,刻画的人物是聚点式人物(通过人的一生写一点,或通过人的一个片段写一点。如举例的骤升式情节的3个篇什,写的都是聚点式人物。)
  当小小说在它的高潮位置上总爆发的核心细节,与前面累积、延宕叙述的几个细节仍有相同的内容时,那么这个叙述链中的几个细节,只有量变没有质变,这就叫“叙述渐变”。
  说说我对骤升式情节的小小说“艺术渐变”的理解:它是小小说叙述的单一事件(或通过单一事件描绘的单一性格元素),由好几个细节单元组成的,这些细节的基本内容没发生根本变化,但在数量上会“增量”,或外观上会“换形”,几个相同内容的“增量细节”或“换形细节”,一旦构成一段完整的阅读流程,那么,量变的累积会加深、强化,读者对正在叙述的单一事件的感知与理解逐渐升级,而骤升情节却在最后那个核心细节里一下“增量”了,或一时“换形”了,量变才转化为质变,“艺术渐变”才就此升华为“艺术突变”了。尽管在流程中我们做了叙述延宕处理,作为前面的几个一般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仅是后面这个核心细节的铺垫与渲染而已,但在骤升情节的延变过程中,通过叙述延宕进行了相应的积累,逐渐完成了蓄势,让读者的阅读期待心理受到“瞬间发作”爆发力的刺激,然后突变就在骤升情节的最高潮处总爆发了。这就是骤升情节产生的独特的情节趣味。
  无论是反转、曲转,还是骤升情节模式,虽然情节延变的方向各不相同,但都在短暂艺术时间内迅速形成对读者的速率刺激,都能制造出意外结局,就有一些相同要求与规律:其一,无论哪一种方向的延变,都要有“突变”的因素和形式;其二,三种突变现象都是偶然又必然的。这就是我们写骤升情节模式的小小说是要遵循的规律。
  骤升式情节的内涵:是抓住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元素来制造延伸发展的情节链时,(既不让情节朝相反的方向变化,也不让情节做不同方向的运行,而是)让情节朝着一个同一方向,逐渐增大第一个细节单元的艺术含量,最后的细节还突然发生一种倍增式变化的结局。综述它之所以也会产生意外结局主要原因在于:情节最后的放大骤升细节往往超过了读者预料的范围。忽然骤升的“瞬间爆发力”,从同一个方面满足了读者阅读的新奇感,令读者一下顿悟了深刻的社会生活本质。其机妙是由于读者一般只从相反、不同的方向去推想造成的,所以骤升情节链才被“出乎意料”歪打正着了。
  我们谈名篇许行的《立正》。开篇就先写长期在国民党部队服过役的连长,一听到蒋介石的名字,就“叭”一声“立正”,作为要完成的这一个艺术变化围绕的中轴点(其实是这个人物思想情感的聚焦点的一种表现):就是这个根深蒂固的坏习惯,使他在接受共产党、解放军部队首长的思想改造时、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如此表现出来,一有条件反射,马上“叭”一声“立正”,因此在文革中他为这个立正,付出了被红卫兵打断双腿的沉痛代价,只好坐轮椅了。但更可悲更可恨的还是:他坐在轮椅上,一听到教导员说他这辈子被蒋介石给坑了时,他的上身居然向前一挺,还要做出立正的动作。真是名家,许行最后写的这个典型细节,可谓是把原国民党连长极其凄惨的人生遭遇推到极致了。这个故事情节的4个细节呈现一个步步高升的运行轨迹:立正——立正——再立正——最后在轮椅上还身体向前一挺,终于一辈子无法改变这坏习惯。这4个细节单元把国民党连长的条件反射下的立正细节做了放大式的艺术处理,谁也没料到,他竟为这么一个坏习惯付出断腿的代价,甚至坐在轮椅上依然改变不了了,太可悲可恨的事情震撼人心呀!深刻的立意就让人领会并顿悟了,我们就尤其痛恨国民党军队的“魔鬼式训练”和极其残酷的精神折磨了。
  再说袁炳发的佳作《身后的人》,写老将军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故事核):一次他在敌人追捕下,苇子沟的张妈把他掩藏在夹墙里,使他免遭一难,但张妈的儿子却被敌人押走,至今,仍不知张妈及儿子的下落。就因为有这个往事,退休后的老将军一直有个幻觉:身后有人。开篇点出“最近,将军总感到他的身后有个人站着,待他回头时,这个人又无影无踪了。”第一次是他仰靠在软椅上想往事,蓦地就又感到身后有个人站着,他急转身看,那个人又无影无踪了;第二次是将军想起那个往事,又因为无法找到张妈及她儿子时哭了,就又感觉那个人又站在了他身后,这次有点变化了——他没有转身去看;第三次就有大变化了,将军从银行领出几万元存款(或许是他的全部积蓄),汇款给苇子沟的民政部门,感谢在战争年代,那些站在身后的人,为解放全中国而做出的牺牲。这3个将军幻觉身后有人的细节,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只是稍有相应变化,但到了最后终于有很大的变化:不变——稍有变化——再拿几万元汇给当地民政部门,以聊表寸心。一个幻觉几次出现,最后骤升成一种特别的感谢方式,这或许是读者没料到的事,才给人出乎意外的感觉。
  两篇名篇里最后的那个核心细节,从内容上看,与前面的两、三个一般细节比较一下,是一件事变成了更大的一件事,就感觉它的质量、力度大大加强了,虽是“艺术渐变”,但是在短时间里迅速完成“一件事变成了更大的一件事”——“瞬间发作”产生的爆发力、冲击波刺激了读者,也就有了“突变”的因素与形式。而且这种只朝同一方向更大变化特征的“艺术突变”越明显,那么给读者的震惊和意外感觉就越大。所以我们在提炼和设置骤升的延变情节时,一定要先发现和孕育一个(比原来的细节单元)更高的细节(倍增的、放大的、扩大的,陡起的、换形的、爆发的……),让一次完整的艺术变化的骤升延变情节符合“瞬间发作”的艺术要求,而且让这次变化变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刘天平老师
  呵呵,美兰说得也有道理。《蝴蝶》在前面确实是作情感铺垫。
  湖南—谢林涛
  写法上的别致
  一.以对话开篇,现场感极强,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二.首段即切入主题,给读者痛快淋漓之感。
  三.行文有张有驰,前文经历了两次起伏后,接着插入时代背景这个舒缓的舒述,为最后的高潮部分储势。我读《立正》后的一点感想
  福建林美兰
  我这篇就谈到立正这篇。讲骤升情节模式。
  刘天平老师
  呵呵,读了一下,这个谈得很好呀!
  福建林美兰
  小小说的刘海涛对你的博文《读书札记再读刘海涛《规律与技法》二》发表评论0:20:19[回复][删除]这篇读书札记能用很特别的小小说理论语言把小小说情节的独特魅力给说清楚了,分析的两篇小小说名作比较对路。作者的作品《优秀是一种素质》,构思不错,3个细节确实是延宕发展的,隐含的立意质量较高。
  我于7月份在《青春》杂志发的现实主义篇什:《优秀是一种素质》,就是写聚点式人物的,采用的是骤升式情节结构。银行柜台多付她一笔巨款,但她三次去还钱时银行都说不差钱,第三次不行时她就先放在“110”警察那儿,并办理了接交手续,最后经历一番曲折才把钱给还了。还钱——还钱——通过警察最后再还给银行。写的都只是她还钱的细节,第一、二个细节单元基本没发生变化,第三个细节是通过警察,经过折腾一阵子才还了钱。还钱过程的细节单元的扩大式,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比较充分、细致地渲染、铺垫了,她前前后后通过与警察还钱的较深刻的思想变化经历,用力写深、写透她执意要还钱的表层及深层的思想感情的“渐变”,揭示她美好的内心世界,最后要还钱的情节才转化为终于还了钱的“艺术突变”,进而让人知道她从小就有优秀的素质,小学三年级拾到一位大华侨价值连城的钱包,毫不犹豫还了的事情确实震撼人心(故事核)。骤升情节链突然引起“换形”变化而“瞬间发作”爆发了,使读者感到震撼与意外,有“原来如此”的感觉,也有顿悟感了。
  本来小小说篇幅“惜墨如金”的,可偏有“相同内涵的细节”一而再、再而三的延宕叙述,虽然作为前面的几个一般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仅是后面这个核心细节的铺垫与渲染而已,但这仍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规律在发生作用:即突出该突出的——让读者累积阅读印象,并在高潮位置上总爆发。
  刘海涛的《规律与技法》为小小说的理论扎下坚实的根基。长期以来,给我们的学习小小说写作的实践,以现实的、不一般的指导意义。谨此感谢刘海涛!
  小小说
&&&优秀是一种素质
  我费劲千辛才爬上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竟搭错了墙头......
  这是我从银行领三千元竟取回三万元,三次上门还款被赶出后的迷惑。
  “我真的没想到退还现金这么难!”
  那天我去取钱时,已是下午4点半了。当时拿着几天前存进三千元的存折,站在那个花枝招展的女孩柜台前要求全部取出。完成了她打单我签名的手续后,她把钱放进一个袋子递给我。我当时感觉有点不对劲,但念头一闪:“人家银行的柜员都是训练有......”由于瞥见时钟指针已指在5点处,我拿到袋子只往包里一塞,就急急忙忙地去超市上班了。
  我到超市时方把刚才领的钱掏出点数,一下惊呆了,发现自己原本取三千元,竟变成了三万元,整整三捆未开封的百元大钞.
  “多出的二万七千元不是我的,我肯定不能要的。”我的心在说。我也设身处地替那女孩想,她意外多付这么多钱,不但要承担责任,恐怕还要受处分吧?眼前晃动那女孩漂亮的身影,我不禁疼爱她,就向店长请了假,急忙返回银行还钱。
  我算是个有心人,半道上喊来一个朋友做证人。一进门两人尚未说明来意,银行的人,大概是现场经理吧,就蛮横地将我们赶出大门,随之“哐当”一声关上门,还隔着不锈钢栅门喊:银行下班了。
  一会儿,一辆运钞车来了。银行大门一开,我们又进银行要还钱。这时银行的一位痩痩的行长翩翩走过来,我对他说明来意后,他“嗯”一声也没听我说完情况,就傲慢地挥挥手,保安便把我们推出门外了。
  可我跟我的朋友说:第一条理由嘛,二万七千元不是我应得的,我不能要;第二,还记得许霆一案,柜员机多付的钱不是能随便拿回家的,否则是要受法律处理的。一想起那晚看电视节目,出狱的许霆发表深刻感言在我耳边如鼓擂响,我似坐在火山口上焦灼万分……顿时,我不想成为下一个“许霆”!我像遇见危险般连忙打“110”电话“求救”。警察快速来到,我将取款的过程复述了一遍。我们又跟着警察第三次找银行要还款,然而银行的工作人员冲着我们大声说“银行不差钱!”推推搡搡地又把我们几个人赶出大门外。
  小时受到的良好教育和亲历亲为的事,使我活了大半生都懂得如何面对钱财。一时记得不久前听到的一句话我便忍俊不禁:这世界最好的职业是孩子,可以不必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可.......我们都是成年人啊!”我想。但“银行不差钱!”因而“我真的没想到退还现金这么难!”然而权衡再三,我终于懂得如何处理这桩麻烦事儿了,便把二万七千元现金暂时交“110”警察保管,并办理了移交手续。
  回到家里,正忿忿不平地告诉家人,银行行长跟他的下属们都是一副“不差钱”的刁样,很激动地说了开头那一句深感自己不合时宜的话时,“嗖……”,一辆运钞车急刹车停在我低矮的房门前,那痩痩的行长进了门,说银行结账发现少了二万七千元,根据银行会计记录,又查看监控系统,把嫌疑人定在我身上,便找过来了,而且兴奋地说,没想到,马上找着了。
  我嘟着嘴,不高兴地诘问行长:“你们不是都不差钱?”
  我带他们一起去“110”警察那儿,行长拿回二万七千元钱,只说是新手操作发生失误,然后却铿锵有力地对我说:银行里有电脑记录、客户资料,同时有严密的监控系统,客户就是多拿钱也跑不了,法律还会追究不还钱的人的责任等等,竟连一声“谢谢”之类的话都没说,更别说“道歉”了。
  “不是自己的血汗钱,我一分钱都不要。虽然我下岗了,现在手头也很需要钱。”我听人家最后讲的那几句混蛋话,赌气地做出回应,再不理他们了。此刻在这些人面前,我依然迷惑不解,那种搭错墙头、吃错药地怪味弥漫我舌头的味蕾……
  只是这时我无不骄傲地大声对他们说:读小学3年级时,我在旅游胜地开元寺捡到一个价值连城的大钱包,就毫不犹豫地如数交还那位丢包的大华侨,因此获得市“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
  (2012年7月发于《青春》杂志第515期)
  刘天平老师
  美兰对这个情节模型理解得很透析。
  福建林美兰
  我在10几年前认识老师,他送我的书读得快烂了。但还是不行啊。
  刘天平老师
  根据时事,使用恰当的情节模型,写出了这么一篇小小说。
  福建林美兰
  年、老师推荐发表黑地鼠,他有辅导我一、二年。我是因企业停产、为某生停了近10年。耽误了。
  本来小小说篇幅“惜墨如金”的,可偏有“相同内涵的细节”一而再、再而三的延宕叙述,虽然作为前面的几个一般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仅是后面这个核心细节的铺垫与渲染而已,但这仍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规律在发生作用:即突出该突出的——让读者累积阅读印象,并在高潮位置上总爆发。这就是刘老师一直提醒我们的。
  湖南—谢林涛
  即突出该突出的——让读者累积阅读印象,并在高潮位置上总爆发。
  刘天平老师
  如果你能将叙述延宕放在高潮部分,效果会更佳。
  福建林美兰
  那句是刘老师的原话。
  刘天平老师
  这样主线会更明显,变化会更强烈。
  福建林美兰
  是的,可积蓄力量,做最后的冲刺。更震撼。
  福建林美兰
  我还可再改。
 刘天平老师
  例如许行这篇《立正》,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重复立正这个细节。只是每次都会增添新的外围信息。
  每次“立正”的缘由,这些缘由构成了一组由弱至强的外围信息,这些外围信息在作者的别有用心的设计之下对核心细节进行修饰和限制,使得“立正”的意味由“本能的反应”渐渐转变为具有历史批判精神的控诉意象,这个意象的内涵就是对政治和战争给人性及尊严的残酷摧残提出了严历的拷问
  大家再来看《化妆》这篇。在《麦琪》中作者设置了误会,而在这篇中作者则设置了一个悬念。
  福建林美兰
  他这篇较不同的是,写这人双腿被红卫兵打断了,但一听到蒋名字,坐在轮椅上,还想立正,这是写得深入骨髓了。
  刘天平老师
  嗯,“国民党”、“蒋介石”、“红卫兵”这些信息有许多言外之意。“深入骨髓”是作者自行从这些词中品味到的。《化妆》这篇有误会,有悬念。
  福建林美兰
  化妆,写315宿舍的打学生对每天爱化妆的小璐的误会。悬念是小璐为何那么爱化妆?
  刘天平老师
  先是误会,到后来的不解。周末有人接,误会她化妆是要当“小三”;而当从辅导员口中得知她是去看病时,就对她的化妆不解了,这就是悬念了。
  福建林美兰
  直到她请假,才知道她的身体状况。
  刘天平老师
  嗯,后来去了医院,才知释她化妆的真实原因,悬念解开。此时小小也达到了高潮,出现集体为小璐化妆的感人一幕。
  我们可以图来表示这个情节。
  大家看②和⑤报区别
  江苏-孟怀芹
  突变?
  刘天平老师
  是反转。这种模型称之为释悬反转,悬念解开,结局反转。  深圳—徐建英
  从不解到理解
  刘天平老师
  对,潜水的都出来。
  福建林美兰
  对,315的同学开始对她每天爱化妆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但到她手术失败后,看见那化妆师为她化得不行,就都激动了,集体为她化妆。
  深圳—徐建英
  老师,我是旁听生。不敢说话。
  河北-陈玉兰
  迟到了,见谅。
  刚溜进来蹭课。
  刘天平老师
  要是我出话题,你们来讨论,那才是最好的,呵呵。
  河北-陈玉兰
  刘老师好。
  福建林美兰
  这是反转,小小说最常见的模式。情节两端的相反延变给读者早成一种惊奇。
  深圳—徐建英
  美兰姐发在论坛的贴,把我的心拨得痒痒的,陈师姐别见怪我会钻。谁让我想向刘老师偷师呢。
  刘天平老师
  这种方式叫做“出奇制胜”,也可称之为“欧亨利式”的小小说。
  福建林美兰
  刘老师,大家都说这种讨论模式好!
  刘天平老师
  美兰,他们当然说好了,就是累倒咱俩啦。
  河北-陈玉兰
  讲课该收费了,哈哈,
  江苏-孟怀芹
  我所以加了两个师妹,因为这两个师妹也是好学之人,我就自作主张开了门。呵呵,老师一个也是讲,多几个也一样讲课。
  刘天平老师
  欢迎。
  福建林美兰
  欢迎你们!
  河北-陈玉兰
  欢迎徐,衣袂。
  福建林美兰
  对,“艺术突变”的作品结尾往往给人震惊,有独特的情节趣味。
  河北-陈玉兰
  我喜欢结尾出乎意料,
  刘天平老师
  很多小小说是把人震惊一把,大家看看岳勇《邻居坠楼》,看看有啥不同。
  怀芹把这篇小小说说给大家听听
  河北-陈玉兰
  端茶大家品味。洗耳恭听。
  江苏-孟怀芹
  前面写的大部分是胖子怎么坠楼的,看着我就在想,这是小偷。
  江苏-孟怀芹
  独到后面部分,真的是小偷,再看结尾又不是,那个拿包的人才是小偷。这样的情节安排很合现代的社会现实
  福建林美兰
  对比手法,搞出结果,后来那男人竟是小偷。揭示现在邻里关系冷漠的问题。
  河北-陈玉兰
  是的。
  刘天平老师
  我用图把这篇的主要情节展示给大家看看。
  江苏-孟怀芹
  刘天平老师
  从中间开始
  江苏-孟怀芹
&&&邻居坠楼
  这天,吃过晚饭,正在家看电视,忽听院子里传来“砰”一声响,急忙跑出来一看,好家伙,只见楼前的水泥地面上趴着一个人,男的,一动不动,地上还溅了一些血迹,看样子应该是从楼上坠落下来的。
  我心里一格噔,第一个反应就是:“哎哟,不好,有人跳楼了!”
  趴在地上的那男人闻声动弹一下,抬起半边摔肿的脸,有气无力地说:“哥们,别瞎嚷嚷,我、我不是跳楼,我是四楼的……不小心从上面摔下来了。”
  一楼另外几家住户听见响动也开了门,三三两两的就有人围了过来。住在我家右边的啤酒肚瞧了那坠楼男子一眼,点点头说:“嗯,他的确是这楼里的,昨天我还在楼梯口碰见他来着呢。”
  那坠楼男子似乎摔得不轻,吐了一口血水,两颗门牙落在水泥地面上叮当作响。他解释说:“今晚我老婆出去了,我回家没带钥匙,就想从阳台爬进屋,谁知一不小心就跌了下来,要不是我抓住了一根电视天线,早就没命了。”
  既然是邻居,那当然就得帮一把。我说:“你摔得不轻,手上都出血了,咱们送你上医院吧。”
  住我家左边的邻居胖子也热心地说:“对,对,坐我的车去。”
  坠楼男子艰难地坐起来,揩揩身上的血迹说:“多谢各位好意,我没啥大碍,这医院就不用去了。”他挣扎着想站起来,结果不知是腿折了还是脚崴了,一起身,又哎哟一下,跌倒在地上。
  住楼梯口旁的眼镜扶住他说:“还说没事,都摔成这模样了,赶快送医院。”
  胖子把他那辆金杯车从车房里开了出来,大伙七手八脚去抬那位四楼邻居。四楼邻居推脱了一下,面露尴尬地说:“各位,实不相瞒,我老婆管得严,我身上一分闲钱也没有,这一去医院没个千儿八百下不来,还是别……”
  啤酒肚打断他的话说:“咳,钱是小意思啦,命才是最重要的。没钱咱几位先帮忙垫着,谁叫咱住一栋楼呢。”
  “就是就是。”我和另几位也表示赞同。
  四楼邻居瞧着大伙,感动得直想哭。
  大伙七手八脚把他抬上车,又一拥坐在车里。胖子也不耽搁,开着车直奔医院。
  到了医院,医生说:“先交八百元押金吧。”
  啤酒肚一翻皮夹,只有四张百元大钞。眼镜赶紧掏了一百,胖子和另两位也掏了口袋,我被这帮邻居们的义举感动了,立马将剩下的一百八十元缺口填上了。
  进了病房,医生开始忙活起来,打针的打针,接骨的接骨,上石膏的上石膏,一直忙到后半夜。
  几位邻居也睏了,买了些水果吃的放在四楼邻居的床头,就纷纷告辞退出。
  临别,四楼邻居眼里噙着泪花说:“哥们儿,多谢了。等我老婆回来,麻烦告诉她一声,顺便叫她把各位的钱还上。”
  我们都说:“看见嫂子一定转告,钱还不还都没啥大不了,你就安心在这养伤吧。”
  回来的路上,一聊,才知道在我家右边那家住了三年多的啤酒肚姓杨,在外贸局当点小官儿,住我家左边的胖子邻居姓程,个体户,倒腾服装的,眼镜姓章,在报社工作。
  车开到院子里,一抬头,隐约看见四楼有灯光透出,心想:大概是四楼那位女主人回来了,她丈夫出事的消息得告诉她。邻居几个又噔噔噔往四楼奔,刚要敲门,门却开了,从里面走出个男的,手里提着个皮包,看样子正要下楼。
  我们一下子愣住了,四楼邻居不是说这屋里只住着他夫妻俩吗,怎么又撞出一男的,长得还蛮帅,难道……
  那提包男子一见我们这么多人一齐盯着他,也吃一惊,停住脚步问:“几位是……”
  我问:“你是这屋里的?”
  他点头。
  我们邻居几个相互瞧了一眼,已隐隐觉出有些不妙,把那坠楼男子的事跟这位四楼住户一说,他的脸色当即就变了:“哎哟,我才是这家的男主人,你们被骗了,那人八成是个小偷,想爬到我家偷东西,结果失了手……”
  啤酒肚的脸涨成了猪肝色:“难怪我这几天总在楼梯口碰见他,原来是在踩点呀。”
  我急了,一跺脚:“还愣着干啥,去医院抓小偷去呀。”
  金杯车又风驰电掣般驶往医院,一进病房,还好,那小子还在。
  胖子冲上去就是一记老拳:“狗日的小偷!”
  那坠楼男子也蒙了,捂着脸问:“干吗呢,哥几个,谁是小偷呀?”
  “你还不承认?”我一把捋住他的衣襟,气咻咻地把刚才那提包男子的话复述了一遍。
  “哎呀,那人呢?”坠楼男子忙问。
  我一怔:“他?他没跟来。”
  坠楼男子往病床上一挺,差点晕过去。
  “他才是小偷呀!”
  刘天平老师
  这里不只一次反转了。
& & 林美兰
& & 甩2个包袱,即2个眼位。
  江苏-孟怀芹
  就是人在热心的外表下藏着冷漠。两次冷漠
  刘天平老师
  住在同一栋楼,居然不知道哪个是小偷。大摆两次乌龙。这种表述既符合题材和主题的需要,又极富趣味。
  江苏-孟怀芹
  这里的情节具有典型性,符合时代的大背景
  刘天平老师
  刘海涛老师把这种模型归纳为“多重反转”模式。
  江苏-孟怀芹
  福建林美兰
  麦琪的礼物,是曲转吧。刘老师。
  刘天平老师
  是呀,虽然这有夸张的成份,但这更能表现时代特色。
& & 为方便理解,我把曲转缩进艺术突变里了。
  江苏-孟怀芹
  老师的书我还没看完
  刘天平老师
  这里只是抛砖引玉,我没有把老师书中的内容全部展现。
  福建林美兰
  聚点式:通过人的一生写一点,或通过人的一个片段写一点。立正就是。
  河南-高峰
  名篇,不仅写了什么,而且还有怎么写。
  刘天平老师
  有了模式归结的方式,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经典之作的成功。对名篇,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好,而要知道好在哪。
  我个人认为创作是从模仿到创新的。
  河南-高峰
  我分析《苏七块》《花婆》《陈小手》的结构很没劲
  刘天平老师
  从模仿中理解创作,然后形成独特风格。
  河南-高峰
  很费劲
  这三篇读着就是好,但是不知道好在哪儿
  江苏-孟怀芹
  这几篇也有共同点
  刘天平老师
  有时分析人物型的小小说的情节,确实很费劲。
  福建林美兰
  苏七块是聚点是人物。陈小手是变点式。
  江苏-孟怀芹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河南-高峰
  后来,我为了好几,就拙劣的概括“工作总结式”,其实我是为了好记。
  刘天平老师
  这种类型的小小说都以人物为主,其细节(情节)的变化均为人物服务,而不是为事件服务。所以有时较难形成鲜明的情节模型。
  福建林美兰
  只要自己感觉方便就好。
  老师讲得有理。
  河南-高峰
  我分析不清的是,开始篇章的三分之一都是“概括描写式”的
  刘天平老师
  我们都知道,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而人物类型小小说的情节就跟这个有点类似。
  河南-高峰
  后三分之二才到具体
  刘天平老师
  人物就是“神”,细节(情节)就是“形”。有时细节串起来不是一件事,而是几件事。
  河南-高峰
  刘天平老师
  而我们归纳的情节模型是一件事的。是一条连贯的发情线索
  福建林美兰
  刘老师的叙事策略论,不也讲到概略叙述与具体叙述现结合吗?我认为,不一定全要以细节铺排。
  河南-高峰
  因为工作总结有个套路——“理论句,数目字,加上几件典型事”。大到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小到估计单位的总结,都是。
  福建林美兰
  这似乎符合套路。
  河南-高峰
  我就看《苏七块》《陈小手》《花婆》很像工作总结的结构
  福建林美兰
  老师,讲《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河南-高峰
  小小说写作知识(2)
  ——“工作总结”式结构的小小说(歪理邪说,仅供自己学习)
  我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指文学创作;我们常说“文有定法”,这是指公文写作。譬如:工作总结大体结构套路是“理论句,数目字,加上几件典型事。”大到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小到股级单位的年终总结都是这个套路。这个套路的优点是能够集中鲜明地反映工作成绩。
在阅读经典小小说的时候,忽然发现有的结构类似于工作总结,为了便于记忆和学习,我姑且叫做“工作总结式结构的小小说文体”。这种结构的小小说在结构上大体分为两层:第一层是“概括”描写主人翁的一个性格元素或几个同质事件,第二层是“具体”描写主人翁的这个性格或事件。这里的“概括”描写就明显的与其他的小小说结构区别开来了。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这里分析两篇精典名篇。一是冯骥才的《苏七块》,一是王奎山的《红绣鞋》。
  【原文】
  苏七块
  冯骥才
  1、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2、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人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3、人有了能耐,脾气准各色。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4、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5、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6、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龇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7、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8、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分析】
  《苏七块》共有8个自然段。
  1-3自然段是概括描写苏七块一个性格特点“坚守他的规矩”——“苏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和一个同质的数个事件“接骨干净麻利快”——“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到底多少人来看病?文章说了“逢到有人伤筋断骨”,看来是很多次,还包括“洋人”。即,很多人来看病,都是“七块”。
  4-8自然段具体描写给张四接骨。给张四接骨仍然是“七块”和“干净麻利快”。
  这样的“无数次”和“张四的一次”就构成了“概括”和“具体”的结构形式。使得苏七块丰满、圆润、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现代小小说人物画廊里这种能立在读者面前人形象很多。如:汪曾祺的《陈小手》里的陈小手,原非的《花婆》里的花婆,幽兰的《八爷》里的八爷等等都是这种结构塑造的人物形象。
  试想,如果苏七块和洋人接骨,与张三李四王五幺六接骨都具体描写,将是什么样子。
  这样结构也正是小小说理论家说的“单一事件”的具体运用。
& & 福建林美兰
  佩服高峰的研究精神
  刘天平老师
  先看高峰的文章
  福建林美兰
  其实,只具体描述一件事。
  河南-高峰
  当然,我的说法很肤浅
  只是共自己理解和应用的
  福建林美兰
  其余是概略叙述,大致介绍而已。
  河南-高峰
  刘天平
& & 美兰,在一件具体事之前,就得有很好的铺垫
  福建林美兰
  那他就是介绍了,不是向下面具体描述一件事。
  河南-高峰
  这儿的概括叙述就是“理论句”。
  福建林美兰
  我也这样理解。
  河南-高峰
  我还看了一本小册子,是天津一个小小说函授学校的教材
  福建林美兰
  会不会冯是大家,他怎样写都说好。
  文无定法呀!
  河南-高峰
  他分析《花婆》《苏七块》《陈小手》的结构说:是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才有个“背景式的概括”
  我想这也有道理
  福建林美兰
  那是必须的,不然人家看不懂。
  河南-高峰
  美兰说的很有道理,大家的就是范本,但是不可否认,很好读很耐读。
  福建林美兰
  我想只要讲了一个好故事,又写出了独一无二的哪一个,他就成功了。
  河南-高峰
  比如《陈小手》背景是的概括介绍里,就融进了“人物和人物的性格等要素
  福建林美兰
  不拘于文法。人是活的,文是死的,不必拘泥。
  河南-高峰
  还是请刘天平老师接着讲吧
  福建林美兰
  我想,我们还是照老师那些理论去实践,这些留给理论家们去深入研究。
  刘天平老师
  今天总结了几种模型,下次大家可以反观下自己的创作中主要用了哪些模型,或者哪些篇章可以根据这些模型进行改进?
  福建林美兰
  山东南鲁
  四川-袁媛
  潜水一晚上,全程聆听了刘老师和同学们的发言,应该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下来慢慢领悟。谢谢刘老师!谢谢同学们!
  刘天平老师
  谢谢大家。
  福建林美兰
  好吧。老师周五讲什么,先安民告示。
  湖南—谢林涛
  可不可以讲讲作业?
  刘天平老师
  我也是学了刘海涛老师半星点儿而已,很多东西还讲不到位
  河北-陈玉兰
  对,讲哪篇,我好提前预习。
  刘天平老师
  这周估计不行呀,下周吧。
  这周太忙了,对不起大家了。
  福建林美兰
  那好。老师,你是拔尖的。
  河北-陈玉兰
  好的。
  福建林美兰
  我们听你的。
  刘天平老师
  工作的事,家里的里,都聚一块儿了。抱歉!
  山东南鲁
  老师辛苦了
  福建林美兰
  辛苦你了。谢谢!
  湖南—谢林涛
  老师辛苦
  河北-陈玉兰
  老师辛苦。
  刘天平老师
  谢谢理解,我一定尽快看大家的作业。
  福建林美兰
  也可布置作业。
  河南-高峰
  谢谢刘老师
  河北-陈玉兰
  徐,衣袂好。
  福建林美兰
  谢谢高峰。
  山东南鲁
  也谢谢高峰老师,林老师你们都辛苦
  河南-高峰
  我们是同学
  谢谢刘老师才对
  山东南鲁
  您都是榜样
  河北-陈玉兰
  高,快出道了。祝贺。
  福建林美兰
  那别客气。刘老师晚安!
  刘天平老师
  最近给学校的征文当评委,要看300多篇文章;还有参加一科研课题,也要赶一篇论文;家里最近也事多。争取今周把这些事搞定,下周给大家看作业。
  四川-袁媛
  刘老师,辛苦了!晚安!
  福建林美兰
  好吧。下课。
  刘天平老师
  谢谢大家理解。
附 蓝蓝解读《永远的蝴蝶》
情感和生命永远是文学作品不朽的两大主题,而这两者又构成了如蛛网般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宿命性矛盾。文中所选取的意象——蝴蝶恰是两者悲剧性的结合体:情感美丽且绵长、生命短暂而无常。本文就这样展示了这样一个“凡人的伟大痛苦”-----悲剧。
  作为一篇散文化的情绪小说,全文除了选取蝴蝶这一饱含情感的意象外,还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从多方面营造了悲剧性意境。文章通过情节的跌宕、场景的铺陈写实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对于“我”和樱子的爱情状况则只字未提,但细心的读者却不难从字里行间中体察和想象到两人平淡而绚丽的爱情。“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文中仅有的一句似怨还喜的娇嗔立即发生出一片审美的想象空间:只有恋人才会明知下雨却只带一把伞。春雨绵绵之中互相依偎着躲在伞下的一对情侣会是怎样的柔情蜜意啊。“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即使是突兀而血腥的车祸也被“我”感性地展现为一个生灵优雅地滑落,不愿让自己的恋人受到一丝伤害,这又是怎样刻骨铭心的爱情啊。文中没有交代“我”为什么让樱子去寄信,却给了读者填充的空间:是享受爱人怜惜的美意?
是一念千古的扼腕?是想让爱人分享幸福的过程?还是想揭谜底给回还的爱人以惊喜?……无论哪种答案,告诉我们的都是爱情的美丽。
  无字处最是文章。作者实写了生命的消逝却对两人的情感进行了虚化,但却处处充满了指向美丽爱情的暗示,从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而读者对两人爱情的共鸣性体验在相反的方向又加深了对生命的理解与感喟,由此虚实相生,情思隽永。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ad2012 背景颜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