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黄淮有抗2015水稻保护价稻瘟病品种吗

201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201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 && && && && && && && && && &&
&&您当前所在位置:>>>>
&&&&&发布时间:日&&&&&&&&&&&&&&&&&&&&&&&&&&来源:病虫害测报处&&& 第&1 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日 &&201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年月日至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各省(区、市)测报人员和有关专家对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根据病虫源发生基数、冬春季全国气候趋势预测和作物种植情况综合分析,预计年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总体维持多发、重发和频发态势,全国累计发生面积约亿亩次,以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威胁最大。水稻两迁害虫、水稻螟虫、小麦蚜虫、玉米螟重发区域广,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存在流行的风险,小麦条锈病、粘虫、二点委夜蛾、飞蝗和草地螟总体发生平稳,但局部地区有重发可能。一、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在华南、西南南部、江南、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大部稻区偏重至大发生,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区大发生概率高,西南北部和江淮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亿亩次。稻纵卷叶螟在黔、湘、鄂局部稻区大发生,华南和江南大部、西南东部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偏重发生,西南西部、江淮和华南南部稻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亿亩次。两迁害虫境外虫源地具备较为充足的虫源基数,其中,越南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和严重发生面积分别较年增加和;稻飞虱发生面积较年减少,接近常年。目前我国华南、江南、长江中游稻区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大,栽插期、生育期不整齐,桥梁田多,加之水稻主栽品种仍以粗秆大穗、优质高产型为主,生长量大、田间郁闭,易形成适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两迁害虫的发生繁殖。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华南、西南稻区年冬季和年春季,温度偏高℃,降水偏少成左右,总体有利于两迁害虫越冬,对春季两迁害虫的迁入无明显不利影响;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春季温度接近常年,降水偏多,有利于两迁害虫的迁入和繁殖。二、水稻螟虫水稻螟虫在西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总体偏重发生,湖北等局部早稻主产区大发生,华南、西南南部、江南和东北稻区中等发生;大螟在长江中下游稻区有明显上升态势。全国发生面积亿亩次。据调查,二化螟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的冬前基数高于年,华南、西南和东北稻区略低于年。其中,江南、长江中游、东北南部稻区亩活虫数为头,西南、东北中北部稻区为头,长江下游稻区为头,具备中等以上发生程度的虫源基数。三化螟在华南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头,其中华南东部较年减少近,华南西部与年接近。大螟在长江下游稻区冬前亩活虫数为头,其中江苏较年增加。我国主产稻区机收面积不断扩大,残留稻桩高,有利于水稻螟虫的越冬、发生和繁殖。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冬季和年春季,华南、西南稻区温度偏高℃,降水偏少成左右,高温低湿条件有利于螟虫越冬;东北中北部稻区温度偏低℃,降水偏多成,对螟虫越冬和春季存活有不利影响;江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降水偏多,温度接近常年,对螟虫越冬和存活有一定抑制作用。三、小麦蚜虫小麦蚜虫发生最重的区域为河北、山东,可达大发生,华北、黄淮的其他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四川、宁夏达偏重发生,西南、西北的其他麦区中等发生;全国发生面积亿亩次。冬前各地调查,江淮、黄淮、华北和西北麦区蚜虫普遍发生,大部麦区秋苗虫量高于年同期,接近常年水平。平均百株蚜量,山西、河南、安徽、陕西、山东、北京、河北、宁夏分别为头、头、头、头、头、头、头、头,与年同期相比,北京偏低,其他大部省区偏高;与常年同期相比,北京、山西分别偏低、,其他大部麦区接近。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冬季,除华北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略偏低外,长江中下游和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对蚜虫的越冬总体有利;西南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成,有利于蚜虫冬季发生为害。年春季,华北、黄淮北部、西南和西北大部气温偏高或正常、降水接近常年,对以上地区蚜虫发生为害有利;黄淮南部、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多,对蚜虫种群上升有不利影响。四、玉米螟一代玉米螟在东北北部偏重发生,东北其他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亿亩;二代在新疆南部和伊犁河谷偏重发生,东北、华北、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亿亩;三代在河南东部局部偏重发生,黄淮海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万亩。据各地冬前玉米螟基数调查结果,平均百秆活虫数,黑龙江、吉林、新疆为头,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和湖北为头,天津、河北、山西、陕西为头,其中,吉林比前年平均值、年值增加、,内蒙古比年增加,天津、湖北比近三年平均值分别增加、其他大部省份数量低于近几年。近几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为玉米螟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寄主食料条件。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春季,东北东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对当地一代玉米螟发生为害有利。五、粘虫一代粘虫在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麦区偏轻发生,二、三代粘虫在黄淮、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中等发生,西南和北方其他大部地区偏轻发生,但不排除在局部地方有高密度集中为害的可能;全国发生面积为万亩次。据各地高空测报灯监测,年夏末秋初,我国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均诱到粘虫成虫,其中,辽宁彰武、内蒙古通辽、北京延庆、天津宝坻、河北栾城、山西万荣、山东莱州、上海奉贤、江西万安、福建霞浦、广东蕉岭累计诱虫量在头以下;山东北隍城岛月份诱虫量为头,远远低于年万头和年万头,为年以来的最低值;四川安县月份累计诱虫量达万头。近年来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为二、三代粘虫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食源,作物布局有利于粘虫的发生为害。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冬季,华南、江南和西南等南方地区气温正常或偏高℃,对粘虫越冬和发生有利;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大部气温正常,降水偏多,上海、江苏、安徽、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浙江北部偏多成,对一代粘虫发生尤为有利。六、二点委夜蛾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大部地区中等发生,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山西南部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万亩。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省(市)市(区)发生,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省冬前查见越冬虫源,虫源面积为万亩,比年增加。平均每亩虫口数量,山东为头,安徽为头,河南、山西为头,河北为头,其中河北邯郸、山东东营、山西运城、安徽宿州、江苏徐州等地最高在头之间。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冬季,黄淮海大部气温和降水接近常年,对二点委夜蛾越冬无不利影响;年春季,河北中南部、山东中北部气温偏高,其他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对二点委夜蛾春季发生为害有利。七、飞蝗飞蝗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250万亩次,达标面积为1330万亩次。东亚飞蝗在黄河滩区大部及环渤海湾、华北湖库部分蝗区中等发生,其他蝗区偏轻或轻发生;发生面积约2000万亩次,达标面积1150万亩次。其中,夏蝗发生面积1110万亩,达标面积715万亩,河北南大港、海兴、安新,山西芮城、永济,山东东明,河南中牟、巩义、濮阳,陕西秦都,海南东方等地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西藏飞蝗在川藏大部常发区中等发生,金沙江、雅砻江、雅鲁藏布江等川藏河谷地区局部有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的可能;发生面积160万亩,达标面积130万亩。亚洲飞蝗总体偏轻发生,主要发生在北疆阿勒泰、塔城等边境地区和南疆阿克苏、喀什部分湖库湿地,黑龙江和吉林局部苇塘湿地仍可能发生高密度群居型蝗虫,不排除境外飞蝗迁飞入境为害的可能;发生面积90万亩,达标面积50万亩。据监测,2014年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秋残蝗面积和密度低于近几年,其中,东亚飞蝗秋残蝗面积831.7万亩,比2013年、近五年平均值和近十年平均值分别减少4.5%、6.1%和12.8%;平均亩残蝗密度11.0头,比2013年和近十年平均值分别减少12.5%和5.8%;河北南大港、海兴、安新,山西芮城、永济,山东东明,河南中牟、巩义、濮阳,陕西秦都,海南东方等地发现每亩100头以上的高密度残蝗点片,合计面积为8.1万亩,比2013年、近五年平均值和近十年平均值分别减少17.1%、55.6%和72.3%。亚洲飞蝗残蝗面积30.0万亩,比2013年减少29.6%,每亩残蝗密度大于21头的面积为1.8万亩,比2013年增加1.3倍,比2012年减少58.1%;平均亩残蝗密度3.2头,比2013年减少16.3%。西藏飞蝗残蝗面积73.9万亩(四川农区残蝗面积2.9万亩),接近2013年值,平均亩残蝗密度6.6头,略高于2013年和近年均值。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冬季,主要蝗区除新疆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外,其他蝗区气温较常年接近或偏高,降水正常或偏少,对蝗虫越冬有利。2015年春季,亚洲飞蝗、西藏飞蝗发生区和华北及华南东亚飞蝗发生区气温正常或偏高、降水正常,有利于以上地区飞蝗的发生为害,黄河及以南东亚飞蝗发生区降水偏多,对此区域飞蝗发生有不利影响。另外,近几年,黄河滩区和华北湖库区水位下降,东亚飞蝗宜蝗范围扩大、区域增多,蝗区生态环境有利,增大了局部地区高密度发生为害的可能。八、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偏重流行区域在四川西北部、甘肃陇南及陇中、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新疆北疆、西南和西北其他大部、河南南部、湖北江汉平原等地中度流行。全国发生面积约2000万亩。2014年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小、总体病情轻。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主发区发生面积251万亩,是2001年以来最小的一年,其中,甘肃陇南、陇东、陇中、宁夏南部山区、陕西关中多以单片病叶至小型发病中心为主,各地平均病田率为20%-40%,平均病叶率多在0.1%以下,仅平凉市庄浪县、定西市临洮县、甘南州临潭县、宁夏原州区、彭阳县部分田块发病较重。青海省乐都、尖扎、化隆、贵德、循化5县查见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平均病叶率0.5%-2.0%,是近年来发生较重的一年。新疆伊犁、阿克苏2州(地区)的2个县零星见病,发生面积0.03万亩,病情是近五年以来发生最轻的一年。四川北部绵阳、广元、凉山州3个市5个县2014年冬前见病,属于发病较早的年份,但晚于2013年,见病点也少于2013年;湖北襄阳市枣阳县于12月2日始见,云南、贵州、重庆、河南等西南和汉水流域的其他冬繁区尚未见病。据国家气候中心趋势,2014年冬季和2015年春季,西南麦区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对条锈病冬繁和春季流行不利;湖北北部等汉水流域和江淮地区气温正常,降水偏多,对病害冬繁和春季流行有利;西北等北方麦区春季气温偏高、降水正常,对病害流行无明显不利影响。九、草地螟一代幼虫在新疆阿勒泰、内蒙古中西部偏轻至中等发生,西北、华北、东北大部轻发生,发生面积约万亩。如果夏季境外虫源大量集中迁入,不排除二代幼虫在局部暴发的可能。据秋季草地螟越冬基数调查,我国内陆主要越冬虫源地为内蒙古中西部和东部盟(市)旗(县),宁夏石嘴山市县(区),陕西榆林市府谷县和河北张家口市康保县;四省(区)越冬面积分别为万亩、万亩、万亩和万亩;越冬活茧加权平均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头、头、头和头;全国越冬总虫量为亿头,与近年越冬基数相比,仅高于年,远低于其他年份,仍为年以来较轻的年份。此外,新疆阿勒泰地区个县(市)调查发现越冬虫源,越冬面积万亩,越冬活茧加权平均密度为每平方米头,越冬总虫量为万头,远低于近年。目前没有年俄罗斯及周边国家草地螟严重发生和越冬基数大的报道,因此,周边国家为我国提供大量越冬虫源的可能性较小,但不排除一代成虫集中迁入造成二代幼虫重发的可能性。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春季华北、西北大部等草地螟主发区气温、降水正常,对寄主植物生长、越冬代成虫的羽化、宿留、繁殖和一代幼虫发生为害较为有利;东北地区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低温潮湿的气候条件不利于草地螟的发生。十、气候型流行性病害稻瘟病在西南东部、江南南部、长江中下游局部稻区存在大流行的可能,东北大部稻区偏重流行,江淮以南大部常发区中等流行;发生面积为万亩次。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大部偏重流行,黄淮麦区、新疆伊犁河谷为中等流行;发生面积为万亩。玉米大斑病在东北、华北偏重发生,局部感病品种可达大发生,西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为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在西北、东北、华北和西南等主产区有偏重流行可能,以西南东部、甘肃中南部、内蒙古东北部、山西北部和黑龙江中西部等地区流行风险最高;发生面积约万亩。据分析,目前各地主栽的作物品种均有利于上述病害的发生流行。其中,西南常发区和东北北部稻区稻瘟病抗病品种种植比率下降至。我国小麦品种除鄂麦、扬麦、宁麦系列对小麦赤霉病有一定抗性外,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和华北麦区主栽品种多不抗赤霉病;江淮麦区引种北方高产品种,加大了此区域赤霉病流行的风险。东北、华北主栽玉米品种对大斑病抗性普遍较差。全国马铃薯主产区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在以上,且由于多年连茬种植,病菌群体的变异导致抗性减弱。稻瘟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和马铃薯晚疫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各地病害发生期的气温条件多适合,水稻分蘖和抽穗期、小麦抽穗扬花期、玉米拔节至抽穗期和马铃薯开花期是易感病期,此时期的降水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阴雨连绵或雾多雾浓,田间湿度大,病害会大流行。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年春季,长江中下游、江汉、江淮、黄淮麦区降水偏多-成,且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偏多-成,小麦抽穗扬花期连续阴雨日超过天,赤霉病则会大流行。&&&&&&&&&&&&&&&&&(病虫害测报处供稿)名称大小类型修改日期下载量451.24KPDF 17:15:3202MPDF 17:15:4102MPDF 17:15:4902MPDF 17:16:050『』『』
主办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邮编:100125技术支持:广域齐民公司欢迎来到3456.TV
当前位置: >>
>> 2014年国家审定通过黄淮粳稻品种
2014年国家审定通过黄淮粳稻品种
&&& 水稻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近年来我国水稻种子研究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的黄淮粳稻部分的水稻品种有哪几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7&&& 品种名称:徐稻8号&&& 申请者: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育种者: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徐21596/镇稻99&&&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6.5天,与对照徐稻3号相当。株高103.1厘米,穗长16.4厘米,穗粒数137.1粒,结实率88.3%,千粒重25.2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3.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01%;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4%,垩白米率33.3%,垩白度2.4%,直链淀粉含量16.0%,胶稠度82.5毫米。&&&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8.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1%;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70.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39.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7.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5%。&&& 栽培技术要点:1.淮北地区手插稻5月初播种,机插稻5月22~26日播种。2.手插稻秧龄30~35天移栽,行株距25厘米×13.3厘米,穴栽2~3粒谷苗,亩基本苗6~8万;机插稻秧龄20~22天移栽,行株距30厘米×12厘米,穴栽3~4粒谷苗,亩基本苗7~9万。3.亩总施纯氮量18~20千克,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5:3:2。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早施重施分蘖肥;穗肥分2~3次施用。4.浅水插秧,薄水分蘖,适时烤田,抽穗期保持浅水层,以后间歇灌溉,收获前7天断水。5.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38&&& 品种名称:光灿1号&&& 申请者:获嘉县友光农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获嘉县友光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豫粳6号//豫粳7号/黄金晴///东俊5号&&&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粳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60.4天,比对照徐稻3号晚熟3.7天。株高99.6厘米,穗长14.8厘米,穗粒数134.8粒,结实率85.4%,千粒重26.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2.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1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6%;抗稻瘟病,高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垩白米率42.8%,垩白度4.4%,直链淀粉含量16.9%,胶稠度83.5毫米。&&& 产量表现:2011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试,平均亩产616.5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0%;2012年续试,平均亩产686.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7.1%;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51.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1%;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0.6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底至5月中旬播种。大田亩用种量3~4千克。2.秧龄35天左右,栽插株行距14厘米×28厘米,每穴栽插3~5苗。3.一般亩施纯氮20千克左右,基肥50%~60%,分蘖肥30%,穗肥10%~20%;配合施用磷、钾肥。栽后7天追施分蘖肥,早施孕穗肥。4.薄水栽插、浅水护苗、活水促蘖、适时搁田、薄水孕穗,后期干湿交替,忌断水过早。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纹枯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稻飞虱、螟虫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3&&& 品种名称:津稻372&&& 申请者: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育种者: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镇稻88/津稻100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6.4天,与对照徐稻3号相当。株高94厘米,穗长18厘米,亩有效穗数21.4万穗,穗粒数131粒,结实率89.1%,千粒重24.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0,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12.5%;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2%,垩白粒率26.3%,垩白度2.6%,直链淀粉含量17.6%,胶稠度78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5%;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03.6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4.3%;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1.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3.9%。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4.7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1.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秧龄35天左右,栽插株行距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株。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注意干湿交替,确保有效穗在20万左右。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4&&& 品种名称:阳光600&&& 申请者:郯城县种子公司&&& 育种者:郯城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镇稻88/旭梦&&&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4.6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8天。株高101.1厘米,穗长16.7厘米,亩有效穗数21.4万穗,穗粒数144.4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3.8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9,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4.03%,中抗稻瘟病,高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5.1%,长宽比1.8,垩白米率24%,垩白度2.5%,胶稠度8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7%,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2.4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7.6%;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24.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7.8%;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3.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7.7%。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7.8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稀播匀播,培育壮秧。2.栽插行株距25厘米×14厘米,每穴2-3苗。3.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补施微肥;早施促蘖肥,轻施保蘖肥,增施促花复合肥,酌施保花肥,喷施谷粒肥。4.浅水插秧,深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足水孕穗,浅水扬花,湿润壮籽,黄熟落干。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螟虫、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5&&& 品种名称:新稻25&&& 申请者: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育种者: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郑粳9018/镇稻88&&&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5.5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天。株高103.9厘米,穗长17.5厘米,亩有效穗数18.6万穗,穗粒数163.2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3.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9,穗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7%,中抗稻瘟,高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9.5%,垩白粒率20.8%,垩白度1.6%,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8.2%,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7.7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8%;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20.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0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7%。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7.7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5.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淮麦茬稻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秧田亩播种量35千克。2.秧龄35~40天,宽行窄株栽插,株行距13.3×30厘米,穴插3~4苗,亩基本苗6万左右。3.多施用有机肥,适当配施磷、钾肥。4.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至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不宜停水过早。5.注意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4046&&& 品种名称:金粳818&&& 申请者: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育种者:天津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津稻9618/津稻1007&&& 特征特性:粳型常规水稻品种。黄淮稻区种植,全生育期155.4天,比对照徐稻3号短1.5天。株高101.1厘米,穗长15.5厘米,亩有效穗数20.5万穗,穗粒数136.2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3.5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9%;中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8.4%,垩白粒率19.8%,垩白度1.9%,直链淀粉含量17.8%,胶稠度80毫米,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产量表现:2010年参加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3.0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3.2%;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597.4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1.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5.3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2.5%。2012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84.1千克,比徐稻3号增产3.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带蘖壮秧。2.秧龄35天左右,栽插株行距26.6厘米×13.3厘米,每穴栽3-4株。3.氮、磷、钾、锌肥配合使用。4.干湿交替,确保有效穗20万左右。5.播前药剂浸种,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病;注意及时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文章标签:
相关新闻:
最新资讯:
最新农资招商企业
最新供求信息
最新农资招商产品
版权所有 WWW.3456.TV- Copy Righ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水稻品种】新稻25__科技快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您好;欢迎光临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网站!
热门点击????????
科技快讯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快讯
【水稻品种】新稻25
点击数:4次&&更新时间: 10:51:34&&& 新稻25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继超级稻新稻18号之后育成的又一创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等优点,与新稻18号相比:产量更高,米质更优,抗性更强,适应更广。2015年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
&&& 1 特征特性
&&& 1.1主要农艺性状
&&& 该品种属常规粳稻品种。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株高103.9厘米;熟期适中,全生育期平均155天左右;叶片直立、深绿色;分蘖力中等,穗半直立,抽出度较好,籽粒颖尖色为黄色,无芒;谷粒为阔卵形,成熟落黄好;抗倒伏,丰产稳产性好。平均每亩有效穗数18.6万,穗长17.5厘米,每穗总粒数163.2粒,结实率85.6%,千粒重23.5克。
&&& 1.2抗性
&&& 由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指定鉴定单位接种鉴定,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3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2.67%,高抗条纹叶枯病。
&&& 1.3米质
&&& 由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统一送样,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该品种主要米质指标为:整精米率71.8%,垩白粒率12%,垩白度1.1%,直链淀粉含量17.4%,胶稠度81mm,达国标优质2级。
&&& 2 产量表现
&&& 2010年参加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试验黄淮组,平均亩产607.7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8%,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续试,平均亩产620.26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6%,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0千克,比对照徐稻3号增产5.7%,增产点比例95.5%。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97.65千克,较对照徐稻3号增产5.66%。
&&& 3 适宜地区
&&& 据国家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表现,该品种适宜在黄淮稻区的河南省、山东省中南部、江苏省中北部、安徽省沿淮及淮北地区等地种植。
&&& 4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 4.1育秧:黄淮麦茬稻区一般在4月底至5月上旬播种,播种前采用药剂或生石灰进行浸种,湿润育秧方式,每亩秧田播种量30~40公斤。
&&& 4.2移栽:6月上中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5~40天,栽插规格以13.3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为宜,穴插3~4苗。
&&& 4.3肥水管理:在亩施有机肥2方,水稻多元素复合肥30公斤作为底肥的基础上,每亩再追施纯氮17公斤左右,本着前重后轻的原则分3~4次施入。水浆管理上应做到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分蘖,够苗晾田,孕穗打苞期小水勤灌,灌浆至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不宜过早停水。
&&& 4.4病虫害防治:及时做好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新乡市新二街518号
联系方式: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稻瘟病防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