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实验用一个灵敏电流计证明神经冲动的传导细胞传导是双向的

&&&&&&&&&&&&
2011高考生物复习: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作业手册
动物稳态维持的生理基础第一、二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脑和脊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脑外包有骨骼,脊髓外无骨骼
B.脑和脊髓都与反射有关C.反射仅与脊髓有关
D.神经元细胞体都位于脑和脊髓表面解析:脑与脊髓外侧都包有骨骼,是反射的中枢。在脊髓中,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内部,而不是在表面。答案:B▲ 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解析: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A项中针刺双脚观察有无反应,检查的是此人的躯体感觉中枢;C项通过膝跳反射是否正常可以判断此人脊髓的腰骶部是否损伤;D项通过复述医生的一段话,可以判断此人的语言中枢是否正常。而B项,血细胞数量的变化则与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无关。答案:B2.下图表示的是某反射活动的示意图。其中
分别表示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与抑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图中的效应器有两个,感受器和效应器不能存在于同一个组织上B.图示中的兴奋传导时,伸肌兴奋,而屈肌受到抑制C.上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在突触间的传递的方向有所不同解析:由题图可知,效应器和感受器都可以存在于伸肌上,故A错误。答案:A3. 神经冲动在神经中枢内的可能传导途径是(  )A.树突→突触→神经元细胞体→轴突
B.轴突→神经元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神经元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神经元细胞体解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课双向传导,但在突触结构中单向传递,所以树突→突触不对。答案:C4.(2009·兴化模拟)如图是较为复杂的突触结构,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2个突触B.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
制性递质C. b处给予一个刺激,其膜外电位是正电位→负电位D.若ab=bd,如果刺激c点,则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2次解析:B受刺激,C兴奋,而A、B同时受刺激,C则不兴奋,说明A、B受刺激使C的作用结果相反。c点受刺激,因突触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所以d点能兴奋,a、b点均不会兴奋,所以指针只偏转1次。答案:D5.(2009·湖南名校联考)神经递质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直接或间接调节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造成离子通透性的改变,进而改变细胞膜电位。假如某一神经递质会使细胞膜上的氯离子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由此会(  )A.使细胞膜外电位变负,膜内电位变正
B.使膜电位差维持不变C.使细胞膜外电位变正,膜内电位变负
D.抑制细胞的兴奋解析:兴奋时膜电位是外负内正,Cl-大量进入细胞内改变了原来的膜电位差,导致细胞兴奋的抑制。答案:D6.(2009·广州模拟)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A. ①②
D.②④解析:"沉默突触"说明兴奋传递有障碍,②④是有可能的,但①中的细胞核可能存在于突触小体所属的神经元的胞体中,突触小体中有无细胞核不能确定;③中有无受体对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无影响。答案:D7.下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C.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解析:a代表突触小体,③代表突触小泡,④、⑤、⑥分别代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兴奋只能由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这是因为树突和细胞体内没有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所以兴奋不能由树突或细胞体传到其他细胞。神经递质有两种: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难以兴奋。答案:B8. 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离子转运载体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  )解析: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中钾离子外流,出现膜外正电荷较多,膜内负电荷较多(即外正内负),从而在膜的内外形成电位差,产生静息电位。钾离子的外流与Na+-离子转运载体无关,故A项正确。答案:A9.(2009·上海浦东区)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可引起同样的反应,这说明(  )A.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结构基础相同B.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是可以发生改变的C.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性质是相同的D.无关刺激已经转化为非条件刺激的信号命题意图:考查条件反射建立的机制及相关概念。解析: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在大脑皮层上建立了一个新的联系,这样,"无关刺激"就转化成为"条件刺激",通过这个联系,条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射。例如,每次给狗喂食物,狗就流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现在每次喂食物之前给一次铃声,这样多次结合之后,只给铃声狗就流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这是因为无关刺激(铃声)已经转化成了非条件刺激的信号,即成了条件刺激。这时只给铃声与喂食物效果相同,即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可引起同样的反应。答案:D10.(2010·山东日照质检)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a和b,在图中的刺激点给予较强的电刺激(如图所示)。依据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所绘出的曲线是(  )解析:电刺激传到a时,a点变为负电位,然后恢复原来的正电位。电刺激传到b时,b点变成负电位,然后恢复原来的正电位。答案:C11.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实验人员欲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简图如下图),在除去突触小泡的前提下自①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②处给予恒定刺激,③、④两处分别为感应测量点。测得不同浓度Ach条件下③、④两处感受到信号所用时间如下表所示。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Ach浓度(mmol·L-1)③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④处感受到信号的时间(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0.45.005.24A. 图中的⑤、⑥与⑦共同构成一个突触B.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C.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能促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D.表中数据说明Ach浓度的增加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无明显影响解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表中数据说明高浓度的Ach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无明显影响,但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促进作用;实验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相关因素的干扰。答案:B▲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C.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D.结构②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E五部分。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也能产生反应;但是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答案:B▲ 如图为一些细胞间的联系,a、b为置于神经细胞B和神经细胞D的膜外的电流计的两个微型电极,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图表示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兴奋的传导途径是细胞E→细胞D→细胞C→细胞B→细胞AB.给皮肤细胞A一个刺激,电流计的指针就一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该图中共有四个突触,神经细胞D和神经细胞C之间的信息交流需要消耗ATPD.相同体积的细胞D和细胞E,后者的细胞膜面积和高尔基体的量通常小于前者解析:本题测试的知识点是"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体现了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内容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明确反射弧的结构、神经细胞的特点,其次必须理解兴奋的产生、生物膜电位变化等特征。该图表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其兴奋的传导途径应是细胞A→细胞B→细胞C→细胞D→细胞E;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细胞才能产生兴奋;该图中共有两个突触,分别在细胞B与细胞C之间、细胞C与细胞D之间;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D是神经细胞,其具有许多的突起,能分泌神经递质,细胞E是肌肉细胞,其不具突起,也不具备分泌神经递质的功能,故相同体积的细胞D和细胞E,神经细胞D的细胞膜面积和高尔基体的量通常大于肌肉细胞E。答案:D二、非选择题12.下图所示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的突触。(1)突触是由图中的______________构成的,①中的物质称为______,这是一种化学信号物质,肌细胞对该物质的识别功能与肌细胞膜上的______有关。(2)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细胞膜形态具有明显的特点,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递质的作用。(3)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速度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需要相当的时间(约0.5~1毫秒)。答案 (1)②③④ 递质 糖蛋白(或蛋白质) (2)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 (3)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13. 下图甲表示人体脊髓反射弧模式图。乙表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甲图中,刺激结构④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 ]________,该结构在组成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图中的C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兴奋不能从C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乙图中,若刺激A点,电流计B将偏转________次;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静息状态,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4)甲图中,提供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必要的实验用具,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单向传递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甲图是一典型的人体脊髓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从图中可看出,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乙图中C为突触部分的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冲动只能由前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而不能逆向传递,即:单向传递。在乙图中若刺激A点,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指针要偏转两次。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细胞中ATP量不足),则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内负外正的状态,说明离开了ATP,带电离子就不能通过细胞膜,所以,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要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单向传递,也就是说只能由前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后一个神经元,而不能由后一个神经元传递给前一个神经元,所以,先用电刺激②(或②上一点),测量④上有无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④(或④上一点),测量②上有无电位变化就可以了。答案:(1)⑤ 效应器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树突膜或胞体膜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2 主动运输 (4)先电刺激②(或②上一点),测量④上有无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④(或④上一点),测量②上有无电位变化14.(黄冈质检)如图所示,分别将灵敏电流计按图连接(甲图为神经纤维,乙图含有突触结构,甲、乙图中ab长度相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静息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状况是________,在这一电位状况时膜外________浓度高于膜内,膜内________浓度高于膜外。(2)甲图灵敏电流计现在测不到神经纤维膜的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甲图所示,当a处受到刺激时,电流计将怎样偏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现同时在甲、乙图中a处给予一个刺激,观察指针摆动,指针反应时间落后的是________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图是神经纤维上某点静息时的电位,画出它受刺激以后的电位变化。答案:(1)外正内负 Na+ K+ (2)把灵敏电流计的一个电极插入膜内 (3)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4)乙 甲的冲动只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乙的冲动经过了突触间的化学信号转换(突触延搁作用) (5)如图15.(2009·潍坊模拟)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许多有机磷杀虫剂是专门抑制昆虫的乙酰胆碱酯酶。在有机磷杀虫剂的作用下,昆虫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神经细胞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至死亡。有机磷杀虫剂对人体也可能有毒。请你设计一个动物实验,探究有机磷杀虫剂对动物神经传导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1)实验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设及预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用品:剥制好的两个相同的青蛙神经-肌肉标本、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4)实验步骤:第一步:取两个培养皿,编号1、2,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将青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对实验假设要通过课本知识和题干提供的信息确定,对实验步骤的设计要注意对照实验,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应有两种结果,如果是验证性实验,结果则只有一个。答案:(1)探究有机磷杀虫剂对动物神经传导的影响(2)如果有机磷杀虫剂对动物神经传导有影响,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后,神经-肌肉标本表现为震颤不已;如果有机磷杀虫剂对动物神经传导没有影响,使用有机磷杀虫剂后,神经-肌肉标本表现收缩正常(4)第二步: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纤维,肌肉组织兴奋收缩,并及时舒张第三步:在1号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2号培养皿加等量的生理盐水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给两个神经-肌肉标本施加适当的电刺激第五步:观察标本的收缩情况(5)如果1号标本震颤不已,2号标本正常收缩,则说明有机磷杀虫剂对动物神经传导有影响;如果1、2号标本都收缩正常,则说明该杀虫剂对动物标本没有产生影响=当前位置:
>>>下列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兴奋传导时的膜..
下列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兴奋传导时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B.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C.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中间是通过突触来传导的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福建省月考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兴奋传导时的膜..”主要考查你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2、神经元按照用途分为三种: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连体神经。3、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又可分:①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或称传入神经元(afferentneuron)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肤和肌肉等处,接受刺激,将刺激传向中枢。②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或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neuron)多为多极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脑、脊髓和植物神经节内,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③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多为多极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人神经系统中的中间神经元约占神经元总数的99%,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复杂网络。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2)从结构上来说,突触可以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表示为: B.轴突——细胞体表示为:(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a、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神经递质的种类: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c、神经递质的去向:迅速地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d、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e、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f、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g、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突触传递的比较:
知识点拨: 1、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2、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3、判断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方法已知突触结构图时,膜内有突触小泡,则该膜为突触前膜,否则为后膜。 4、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促进或抑制。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糖蛋白识别。&知识拓展:一、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次数的判断 1.在神经纤维上 (1)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1)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二、兴奋的传导方向、特点的分析判断与设计1.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判断与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导致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只能由传入神经传人,由传出神经传出。 2.兴奋传导特点的设计验证 (1)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法设计:电刺激图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兴奋传导时的膜..”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73534102807107459990338944998117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原有的突触小泡)。图甲是图乙中E处的放大。(1)写出图中标号所指的名称:③____;⑦____。(2)下表为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刺激B点后,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Ach浓度(mmol/mL)C处(ms)D处(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3)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4)靠近突触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有关。(5)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____。-乐乐题库
&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知识点 &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习题详情
282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7.6%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原有的突触小泡)。图甲是图乙中E处的放大。(1)写出图中标号所指的名称:③&&&&;⑦&&&&。(2)下表为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刺激B点后,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Ach浓度(mmol/mL)C处(ms)D处(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①C处数据说明了&&&&。②D处数据说明了&&&&。(3)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4)靠近突触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有关。(5)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③神经递质&&⑦特异性受体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图中③是神经递质,⑦是特异性受体。(2)刺激B点,C处感受信号,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刺激B点,D点感受信号,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随Ach浓度的升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加快。(3)由于突触小泡产生神经递质,为了排除突触小泡中原有递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需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4)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属于吐,依赖于膜的流动性。(5)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缺碘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患者表现为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说明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难度中等,理解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知识。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主要考察你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与“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相似的题目:
美国人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的多巴胺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兴奋部位的电位特点是外正内负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神经中枢神经元神经系统
(8分)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一)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请据图回答:(1)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一)中&&&&调控,而呼吸中枢是&&&&。(2)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这是一种&&&&(“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3)在肺牵张反射过程中,兴奋在图(二)神经元①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向的。(4)尽管大部分递质是小分予物质,但仍通过&&&&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5)研究发现,人体平静呼吸时,肺活量不太大,肺牵张反射几乎不起作用,只有当肺活量增加至800毫升以上时,才引起肺牵张反射,由此分析可知反射发生的基本条件是&&&&。&&&&
“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原有的突触小泡)。图甲是图乙中E处的放大。(1)写出图中标号所指的名称:③____;⑦____。(2)下表为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刺激B点后,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Ach浓度(mmol/mL)C处(ms)D处(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3)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4)靠近突触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有关。(5)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乙酰胆碱(Ach)是一种神经递质,为了研究神经细胞里乙酰胆碱(Ach)的含量与神经细胞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实验人员设计了以实验:在图乙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原有的突触小泡)。图甲是图乙中E处的放大。(1)写出图中标号所指的名称:③____;⑦____。(2)下表为注入不同浓度的Ach,刺激B点后,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Ach浓度(mmol/mL)C处(ms)D处(ms)0.15.005.560.25.005.480.35.005.31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3)在轴突中除去原有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4)靠近突触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递质的释放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有关。(5)长期缺碘,成年人会表现出喜热、畏寒等体温偏低现象,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作用是____。”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经传导速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