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排名2014th于tu的区别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大学列表中没有德国的大学?
为什么世界大学排名前 50 有 5 所澳大利亚的,一大片英国的学校,但是一所德国大学都没有?德国的大学那么不好么?为何德国的工业和科技水平还那么高?
按投票排序
德国就几乎没有综合型大学。所以各个大学之间只有专业排名,没有学校排名。所以在国际上按照专业排名的话,德国很多大学排名极其靠前。比如计算机领域的KIT(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机械类的RWTH Aachen(亚琛工业大学)等等。大学不收学费,但是政府投入极高。(比如说上面提到的KIT每年的预算大约为8亿欧,2万3千学生。)对学生来说,具体到的是专业,相比学校排名,专业排名其实更为重要。除此之外德国还有大量的顶尖科研机构,一般独立于大学。有名的比如说: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协会拥有八十个分支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德国,涵盖所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并雇用12,000名人员,另经常约9,000名访问学者于此工作。每年的经费预算为17亿欧元左右。),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是德国最大的科学研究机构,由17个各自独立的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中心组成,员工总数有约31,000人,年经费超过30亿欧元。)所以德国大学的特点是综合性较弱,专业性极强,同时有着极高的政府投入和顶尖的科研机构。不过比起美国的顶尖名校差距依旧很大。美国高校钱更多。---------------------------------------------------------------------------------------------------------------------------收到一些私信之后更新一下。大学的综合排名本身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毕竟学生在大学里只念一个专业。举个国内的例子可能会更形象些。比如同济,在国内口碑这么好的大学最近几年竟然排名会跌出中国前20。(我个人对同济印象很好,这里绝对没有任何黑的意思,只是举个例子。)很多人看了一定觉得很难理解。但是你要是对综合排名的算法有所了解之后就会释然了。综合排名高需要大学的专业覆盖全,尤其很多国外排行榜为了鼓励相对工科不赚钱的文史类的发展,会额外加重文史类专业的权重。而德国的几乎所有的工业大学(TU)对文史类的投入都是相当少的。很多TU甚至根本就不开设相关专业。这自然会影响德国大学的排名。而且影响相当大。同样的,同济的文史类专业相对较弱,投入不足,自然也影响了同济的综合排名。相应的,德国大学对论文的要求数量上并没有太多的要求(教授终身制)。所以自然在按论文数量排名的榜单上相对吃亏。其实世界大学排名本身就是对学生择校来说就是一个非常不理性的参考标准。不仅仅是因为各个地方的生活水准不同,更关键的是学生读书出来毕竟还是要工作挣钱的。德国每年都会统计毕业生工作之后的平均薪水。这个榜单我相信对大家更加有参考价值。出来赚的钱多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我觉得对一个普通学生来说最有意义的。这几年经常性的第一是Uni Mannheim的BWL专业。在BWL失业率这么高的大背景下我相信这会让很多人吃惊的。另外很多人估计都没听过这个大学。但是这个大学的研究团队对欧洲经济学界的影响,绝对不会比剑桥低。德国绝大多数州的财长都是这个大学毕业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学生择校的时候,还是得有一个综合考量的。
1855年,一位美国观察家曾经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一个民族像德国人那样对自己的大学教育制度的发展付出了如此多的思考和艰辛——没有一个民族从大学提供的服务中获得如此大的益处,也没有一个地方能使它们在国民的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在德国,“精英”是一个可疑的概念。从2006年起,德国政府为了提高大学的竞争力,陆续选了9所“精英大学”出来,海德堡大学名列其中。“这只是政治家的选择。”海德堡校史专家彼得·默斯伯格教授告诉我,“德国人真正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每所大学固然都有独特之处,但总体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很相似,并无优劣之分。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这与美国大学体系不同,你没法拿哈佛、耶鲁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大学相比。在我们看来,不公平的教育体系本身就是对人权的侵犯。”另外一个关于德国的答案里提到过这段,觉得还是值得单独再说一次。出处:,三联生活周刊做的。对德国教育有兴趣的,一定要读一读这篇东西,即便只是一面之词。
谢邀看了这么多个答案,只有 一个人的是靠谱的。看了很多其他的评论,我再补充说说吧。学校排名关你学生什么事?你在欧洲见过哪家公司是根据你学校排名给你开工资的?毕了业能拿多少钱才是关键。像我这样本科德国,硕士申请英国TOP2其实非常简单,只要你肯付学费就好。实话实说,我硕士就是去玩的,顺便学学英语。英国硕士和德国差不多水。身边德国人和我一样去英国的绝对不少。但是从我了解的情况下来看,你学生去英国读书能留下来的凤毛麟角。回国找不到合适工作一大把。(家里有钱有权的就不要说了,到哪里都是混的开的。)对一个一般人来说,起步在欧洲好还是中国好?这个不用我说吧。德国硕士毕业在德国找不到工作的是因为你自己实在太差。在英国硕士毕业,就算TOP2的,也有相当部分是找不到工作的。普通大学我就不去说他了。希望留学生自己好好权衡一下。我不推荐家境普通的中国人走德本英硕这条路。这条路要看家庭条件的。排名,我们招人的时候反正是不参考的。对普通人来说,毕业有工作,有钱拿,才是关键。当然,你说你去TOP2里面是想把自己嫁出去,那你当我没说。
QS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世界排名229.。就拿车辆工程来说。前面228所院校。能有几所比斯图汽车强的。难说。斯图汽车在德国也算数一数2的。拥有全德国大学唯一的单独汽车系。可见其实力。德国其他高校都在机械系下面。不过也有点地理优势,就是保时捷奔驰都在斯图加特。慕尼黑工大汽车变速箱教材都是斯图编的。和德国汽车能抗衡的也就是美国和日本了。美国三大理工学院之一佐治亚理工还不是来和斯图搞机械硕士合作项目。看综合排名对于德国院校参考意义不大。顶多看个专业排名就行了。说白了。就如同上面同学举的例子。你说是去同济大学念土木工程还是文科类专业好。就是这个道理。来德国就老老实实搞学问好了。整排名是美帝英联邦的喜好。体制不一样。教育目的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排名的东西对于德国人来说比较虚,德国人比较务实,招聘的时候都是看成绩和实力。德国人是拿教育培养人才的,不交学费,培养人才基本所用的费用都是国家掏,英联邦和美帝都是拿教育赚钱的,每年交学费都交几十万,够德国留学生好几年的开销。英国人自己排着玩就算了。德国就没必要凑热闹。有本事美国英国也搞个德国大学3次考试不过的淘汰制度。。在体制环境背景一样的情况下排名才有用。。。而且那些排名都是看参考文献,论文,教授什么的。和我们学生关系不大,除非你读博士,就和具体的导师学校挂钩了。本科硕士生你该怎么学还是怎么学。而且德国主要是注重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不怎么注重论文,举个简单例子,你学压缩机,你知道原理,你也知道结构示意图,拿你知道怎么成产,知道怎么为了减少成本使其结构简单不影响使用情况下生产吗?我个人觉得发论文固然重要,但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更重要,就像这个压缩机一样,与其把压缩机原理什么的写成论文,不如把它改进,生产出来来的实际,这就是德国大学目标之一,和工业界联系的很紧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但是不注重发论文这个缺点也导致德国学校排名不高.并且德国大学资源比较平均,大学差距不像中国美国那么大。不像美帝和英联邦。好资源都集中这么几所大学,排名自然高了。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的数量英国排第2,但是世界大学排名前500名的数量德国排第2,足以充分说明德国的大学比较平均。德国搞的是平民化教育,英美搞的是贵族顶尖教育。但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为他们工业界用他们大学严格的标准输送了一批批人才,正是这批人才成为了德国工业界的脊梁,才使德国制造业于不败之地。德国学生上学都是上离家近的,和我们初中小学按片划差不多个意思。因为学校难度资源差距不大。自最后总结一句,有钱就去美英。因为毕业比德国快,没钱就来德国老老实实奋斗。
从个人经历谈谈这个问题吧,在SJTU,德国KIT,英国Warwick三所大学念过机械工程,都算是排的上各自国内前十的学校了,谈谈体会与比较。先抛出结论:就工科而言,德国大学的科研水平可能较弱,但教育水平很高。大学排名,各有各的标准,但如老毕的答案所说,德国强的地方,在各个排名都权重都很低。那德国的工科强在哪里?职业化培养。我在KIT交换半年,印象最深的是两个课程:1,一个是为期4个月的Group Project,当时组中2个中国人(1男1女),2个德国人(2女),1个文莱人(男)。在国内工科大学做过Project的都明白,所谓group project就是几个人抱1到2个人的大腿。如果按这个思路的话,可以说是我们3个亚洲人抱了2个德国人的大腿,因为她们俩实力高于我们。
但是!实际上,我们5个人最后都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做出的是以下这个东西。
其中我做的部分,比起两个德国妞来说是比较少的,主要是以下部分的右半边,变速器:看似也不是很厉害,但每一个gear的尺寸类型材料,bearing的排布方式规格,sealing的类型材料,都是经过计算,优化,并且有理有据可循的。看似也不是很厉害,但每一个gear的尺寸类型材料,bearing的排布方式规格,sealing的类型材料,都是经过计算,优化,并且有理有据可循的。我们5个人每周都需要多次见面会议讨论,并严格轮流会议记录,各种查阅资料,利用课程知识和工具。每一个月,学院会组织一次presentation,安排一个高年级的助教来验收我们的成果,每次4小时。专业程度略低于实际工作。2,Mechanical Design(机械设计) 课程,前两年每个学期都有,从MD1上到MD4一共上两年。我只上过MD4,课程内容设置十分贴近工业界应用。上文说的project就是这个课程的一部分。学机械的都懂,阅读三视图的能力是多么重要。在交大上类似课程时,说句实话,“制图课”更像是“抄图课”,画了一根轴,却不知道轴上面都是什么玩意。但在KIT的时候,不仅要求会抄图,还要求说出图的内容,还是拿一根轴为例,需要说出轴上哪块是轴承,哪块是密封,哪块是外壳,轴承用的是X排布还是O排布,为什么用这种排布(从受力角度分析)。期末考试内容是花4个小时在A1纸上按文字描述的要求设计并绘制一个变速器的工程图。就像这样差不多(此图片来自网络)。没上过技校,不知道是不是技校才学这些,但我在参加工作后,就觉得,在德国学的这些真心有用,难怪德国的工程师一直都那么强。------------------------分割线----------------------------再谈谈比较:学习氛围:KIT&SJTU&WARWICK学生质量:SJTU&KIT&WARWICK教学水平:KIT&WARWICK&SJTU (差距不大)通识教育:SJTU&&KIT=WARWICK≈0毕业难度:KIT&SJTU&WARWICK生活服务:WARWICK&SJTU&KIT国际化程度:WARWICK&KIT&SJTU其他如科研水平什么的,我不太了解,就不妄加揣测了。以上的比较也都是个人感受。
"德国的大学那么不好么?为何德国的工业和科技水平还那么高?"答:大学排名主要是依据论文的档次与数量来的。但是:一、实用性学科的智慧的结晶往往不是以论文的形式给出的。一家大的高科技公司手上专利无数,但是论文很少很少。你能说这家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没有资格带徒弟么?同理,一个超大规模跨国企业的财务总监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发表过会计学论文,而一个中国的三本大学会计系老师发表过几十篇论文,请问你觉得哪一个更有资格教出好的会计师?二、很多论文仅仅是形式上很炫,极可能没有使用价值。即便有使用价值,也是N年之后。关于这一点,请看“左一南”先生的回答。“左一南”先生说的是机械业,我举一个商科的例子:一个数学很牛逼但是一分钱东西都没有卖过的人有机会发表顶级市场营销论文,但是这个人一辈子都不会也不能将这篇论文应用于实际。(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去把顶级营销学杂志的论文给公司里的销售总监看)三、科研强不等于教学强。关于这一点,请看“泊塔”先生的回答。如果在生源质量相当的前提下,在实用性强的行业(尤其是工科),论文牛逼的大学一定能培养出更牛逼的学生么?我是不信的。世界前五十名大学没有德国大学,但是德国工业很强,就是一个生动的反例。关注这个问题的人都要思考————1、实用性学科中,智慧的结晶是否等同于论文?2、科研论文中是不是有相当比例根本没有实用性或者要在N年后才能实用?3、有没有一种可能,一个论文很多的教授其实无法很好的承担该行业的实战性任务?而一个论文少的人反而可以承担该行业的实战(刘国梁比乒乓球硕士更适合当国家队主教练已经说明了问题)——————————————————————————————(分界线)还有一种很粗暴的说,排名高就是有理由,排名低的不要扯东扯西。对于这种说法,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更粗暴的话回击——在工科领域,只要国家的企业表现牛逼,没有排名高的大学又何妨?你有大学排名榜,我有人均GDP排行榜、化工企业排行榜、汽车企业排行榜。。。。。。我的榜比你的榜粗暴有力多了。
你看的应该是QS排名。这个是英国人做的排名,当然要把英国大学排在前面了。
就好象前几天的俄罗斯国际坦克竞赛,中国坦克射速最快,而且19发全中,火力遥遥领先。可人家比的是哪国坦克跑圈快…
好多世界排名前一百的大学毕业的同学在回国后发现,卧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怎么在国内企业这么少啊,找了大半年没找到合适的,最后靠父母关系落户国企,据说唯一特长是会英语。好多在德国随便上了个硕士德语还特烂的同学,一回国之后发现有四五个offer,每天问别人:我是该去宝马呢还是奔驰呢还是大众呢。总结,还是父母好啊,能帮你进国企!
大学排名是笑话?请问还有第二个比较各国大学水平的指标吗?不能因为你所在的大学或者国家,排名低就声称排名没意义。(如果你剑桥耶鲁之流的,说排名是玩笑就算了)正如gdp不能完全反应经济发展的状况,但没有其他指标可以用来代替gdp。大学排名不能完整说明各国大学的水平和具体情况,但这是现今比较各国大学实力的唯一的客观方法。在一个排名中排名低不能说明问题,在多个排名中排名低就是问题了。排名低不是问题,但排名连年下降就是大问题了,以tu Braunschweig 为例德国科研牛逼是依靠马普所之类的地方,工业牛逼依靠较低的经济自由度和优秀的职业教育。这些和大学没什么直接关系。补充:就这个话题衍生开的其他话题发表下我的看法。1. 国际大学排名的标准是否客观?不同的世界大学排名指标有些不同,但基本上考虑到了,教学、科研、国际化程度、校友等情况,这些指标在排名中也占不同权重。虽然这些排名无法100%考虑到各国不同大学的一些特殊情况,但我认为,排名还很反应大学的实力。2这些排名是否偏向英语世界(包括新加坡香港)的大学,刻意打压非英语国家地区大学的存在?剔除英美澳加新加坡香港这些地方的大学,在世界前200中,有不少荷兰比利时瑞士日本的大学,也有韩国,北欧的大学。如果排名是刻意为了展现大英帝国的辉煌成果,那为什么排名中几乎见不到南非,印度的大学呢?3 我上大学只上一个专业,那综合排名有意义吗?综合排名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利用资源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某种程度上说,综合排名反应了学校的氛围,你可能遇见的同学的质量,你能遇见的老师的质量。学生是只需要学一个专业,但在学习期间,你可能需要学一门其他学科的课以满足兴趣,充实自己。你也不可避免的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打交道,以开拓视野。4 选择就读学校时,看排名有必要吗?我持这种观点,排名高的学校不会烂到哪去,排名低的学校好不到哪去。在看排名时,不能只看某个学校排名多少,还得看背后的指标如何,看看这些因素是不是你所看重的。如果你未来就在自己专业的小圈子就业,排名无足轻重。但如果你未来寻求更广泛的事业空间,排名则很重要。一个名校的学历不能保证一个好的工作,但可以保证在简历筛选时,不被踢走。5 大学排名中综合性大学吃亏,所以德国大学排名低?我个人认为很多德国大学的学科算比较全的了。如果说排名中学科全面的综合性大学占便宜,那伦敦政经,帝国理工,MIT这些是怎么回事。6 德国大学不参与大学排名?那德国大学为什么会出现在排名上,排名中需要的数据很多都是大学自己提供给排名机构的,何来不参与之说?如果直接说大学排名是扯淡笑话的,我只能说你自己的学校实际的排名比自己的期望的排名低很多,不敢直视,或者没有仔细看过这些排名的methodology,就下出结论。
实名来反对包括第一名
在内的若干答案。:)作为一个在德国读完一个工科diplom(还是在Sven盛赞的学校之一,谢谢夸奖),拿了若干家Sven赞过的TU博士offer的学生来讲,首先我爱我的母校,感激母校给我的教育和资源,我永远为我的母校骄傲,无论她在国际排名榜上掉到多少位。这么多年来我也习惯了在各国朋友面前报出母校的名字之后欣赏对方迷茫的眼神——不要紧,反正因为我,至少我现在就读phD的program里,所有人都认为我母校的教育是杠杠的。但是我想很诚恳地说一句:各位留德华们,母校要热爱,现实也要正视。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专业覆盖不全上,那MIT怎么解释?说德国大学吃亏在不在英联邦国家,那ETH怎么解释?说专业排名高,不妨自己去看看哪怕是机械工程,德国大学的排名是不是如想象的那么辉煌,电子和计算机就别提了。产研结合=发不出paper都拿来当个理由说……更别说日本,中国,一票欧洲小国,甚至北朝鲜都在榜单上有一些令人骄傲的纪录或进步,难道放眼世界,凡是搞排名的都是仇恨德国人的?难道全世界就德国大学最委屈?德国大学的现状是,拥有大量世界一流~二流的院校(看top50很难看,看top500可就风光无限了),但是缺乏顶尖院校,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德国整个高等教育的模式所必然导致的。这一情况未必就是耻辱,但如果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必然意味着整个高等教育界的大改革——对,德国已经着手在做了。影响德国大学在各类榜单上竞争一线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平均主义这里一个是指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平均主义,一个是指学校内对学生的平均主义。前者体现在:缺乏对个别大学的重点扶持,官方资源过于平均地流入许多所一流大学,亦使得其中任何一所都缺乏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实力。这一点德国官方已经有所认识,并且开始推行精英大学的计划。(其实真想拼顶级大学的话,有精英那么十所八所的力气,集中精力砸一砸LMU和TUM,新一代的牛剑都砸出来了。)后者体现在:学校给学生分配的精力非常平均,耗费了大量精力和中等学生死磕,一方面淘汰率极高导致中上等学生缺乏精力和底气自由发挥,另一方面师资大量花费在折腾中等学生到底过还是不过上面,缺乏对优等生的重点栽培。不得不指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全世界的顶尖大学,学生质量上的reputation都不是靠中等生打出来的,而是靠优等生……许多顶尖大学给予优等生的资源之丰富是难以想象的,楼上许多说德国大学教育好的,我不得不说,对于平均水平的学生,德国大学的教育确实扎实一些,相对比较少出现“水过”的现象,毕业生更有保障,但对于有余力的优等生,其重点培养的力度远远低于一二流的美国大学。平均主义的好处是,德国的大学生in general质量是不错的,这也是德企喜欢要德国毕业生的原因——相对有保障。但平均主义的坏处是,顶尖的人才很容易就被虚耗掉,甚至埋没掉了。而一所学校要出成绩,总是要指望这些顶尖人才的作为的。我想通过楼上一些同学的描述,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包括一线投行在内的工作单位,要人是倾向于美国ivy league+top10这样的配置(最好的那些研究生院也有这个倾向,当然他们的short list和投行不完全重合),这里面一部分的原因是:那些投行和研究院要的是顶尖学生,他们在乎的是一所大学能把尖子生拔得多高,而不是一般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保障。2)自我封闭总的来说,德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并没有太惨不忍睹。但相比于这个国家应有的学术实力,国际地位,意识形态来讲,就有点低得令人发指了。国际化程度偏低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削弱德国大学的学术影响力:2.1)语言不通+旧学制变态 = 国际生源不足 = alumni网络在国际舞台上极其薄弱语言不通这个没办法,学制这个现在德国已经在拼了老命地改了,真是可喜可贺。旧学制不仅仅是吓退了许多留学生,逼疯了许多留学生,最糟糕的是,导致德国的基础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博士)的衔接模式完全无法和国际接轨,严重伤害了国际学生参与德国科研,以及德国学生参与国际科研的热情。反倒是post-doctor这个级别的人才流动要上规模得多。alumni的重要性不需要多说了,令我惊讶的是,“国际化对大学的重要性”这么人尽皆知的事实,对德国很多大学生来说都不是常识。我不止一次在和很优秀的德国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仍然认为大学国际化仅仅是人才短缺的国家补充人才的方式,而不能意识到人才的全球流动本身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2.2)晋升制度坑爹+年轻教授缺乏助力 = 对青年科研领袖缺乏吸引力 = 科研活力下降+后备力量薄弱这个(前一半)不是我说的,而是德国人,堂堂正正LMU出身,最后投身MIT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Wolfgang Ketterle公开表示的……K教授当年被MIT看中,获得了大量的科研起步上的帮助,使得他迅速搭建起需要的实验设备,并且做出了辉煌的成果。后来K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被问到德国和美国的科研环境哪个好,人家直接说了,美国的AP制度确保大量活力充沛的年轻人能够获得领导科研小组,自由选择课题的机会,同年龄段的德国科研生力军绝大部分没有这么好的机遇。当然机遇也意味着压力,实力强大的K教授喜欢AP制度,换了另外一拨人,又不会这么想了。不要说美国是怎样丧心病狂地用AP制度挖掘各国科研人才并榨取他们的价值,连近在咫尺的ETH也没有松手啊,稍微对科研圈里的动向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ETH从德国挖人下手有多狠吧?同样的,地处欧洲的ETH还能从美国吃进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但德国大学即使吃进来了,也腾不出位子留人家。在我的领域,我不止一次听到优秀的中青年教授表示“ETH如果有机会去,非常值得考虑”,德国呢?目前还没有听到任何一所学校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这里面有经费的差距,但绝不止经费的差距。2.3)经费短缺+思维惯性 = 不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 国际影响力下降+科研活力下降关于经费很多人都吐槽过了,这里主要说德国大学的思维惯性。很多教授自己年龄也不小了,他们不是没有好成果,也不是抗拒发paper,实在是跟不上形势。国际学术界的通用语言是英语,无论哪个领域,想加入国际学术交流,必须养成英语作为第一工作语言的习惯;同样的,学术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英文的学术期刊。德国有很多大学paper数不高,并不是像楼上有些人说的,做的都是工厂的东西发不出来(工业中使用到的技术,一般是比科研晚的,如果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绝大多数的“科研成果”都是工业成果,那……),而是还有大量的paper发在了德语圈子里。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学校,文章喜欢发在本国期刊上,自己数得不亦乐乎,国际上基本搞不清楚数的都是些啥。很悲剧的是,德国很多大学也在干类似的事情……虽然可以想象德语期刊的质量比国内的期刊高,但……你发在那里,外人看不到啊!!!除了少数交流能力极强的组,大量的德国科研组都很习惯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德语圈子里玩,最多跟附近几个国家一起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参与国际交流的欲望。其中最无奈的工科,由于德国长期以来在工业上的领先地位,很多人甚至认识不到自己和世界前沿有差距,进而不觉得自己需要跟歪果仁玩……而与此同时,英语世界的大学马不停蹄地组队出去满世界扫荡,传播自己的名声,吸取别人的新想法,把自己的毕业生卖出去,把别人的好生源买回来……我可以想象,当年德国科研雄霸全球的时候,在德语圈子里玩是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如爱因斯坦当年应邀去德国的段子所说:全世界才几个人读得懂相对论?可是,他们中大多数都在德国。但今天的世界已经不同,德语圈子再高贵,再严谨,再血统纯正……也必须承认自己只是世界科研圈子里的一个分支,而在地球已经成为地球村的今天,无论科研还是经济,都必须从自己的comfort zone走出来才能照亮前方。3)差钱,但差的不光是钱。楼上很多人都提到了,德国的大学不收学费,所以科研经费短缺blabla。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然后发现自己大大地错了。谁家科研经费从学生的学费里出啊……真要算起来,德国起码工科很大一块科研经费都找几家巨头公司报掉了,比美国AP们苦哈哈地投NSF宽裕多了。钱差在哪里呢?或者不如问,美国大学抢了学生那许多学费,都花哪去了呢?除了奢侈的gym和dorm(dorm还是另外收高昂的住宿费的,花不了学校太多钱),除了傻闹傻闹的本科生活动,我能够回忆起的有几项德国大学不太花,但美国大学花得很爽快的开销:本科生发paper的版面费;学生开国际会议的差旅津贴;招博士生时发放的安家费;邀请外校/外国教授来访的费用;举办seminar的catering;定期为研究生举办的,旨在促进跨组/跨学科交流的茶话会;校内学术交流活动(poster session)费用和奖金;各类奇奇怪怪,用于招揽学校心仪学生的奖学金;宽裕的administrative人手;完善的校园信息服务;……说句难听话,美国大学可能更懂得利用人的欲望和需求去刺激和推动人们去交流去工作。这些钱花下去,不是直接作用于科研的,但却极大地刺激了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相比之下,我德国的母校连给博士生们添个咖啡机都要挨骂……除了少数圣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想过好日子的。除了少数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能够被一些特定的手段驱动的。而美国大学深谙此道。4)总结你可以说美国大学功利,实际,奉行精英主义……但仍然没有办法否认,要催生“世界顶级大学”,必须执行这一套——本来就是么,所谓“顶级大学”,就是精英主义的东西,你要是真看不上这一套,就别盯着自己年年下滑的排名伐开心啊。是挤上精英的赛道,还是做好原来的自己,是整个德国高等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选择。而且看起来,这次他们已经选好了。关于题主的另外一部分问题——为什么排名不高,但工业和科技仍然很逆天,在前面我其实已经部分回答了,但在这里不妨再说得清楚一点:首先,工业(尤其传统工业)不是单兵作战,它需要的是一个成熟优质的系统,和系统里大量靠谱的螺丝钉(人力)。比起单个精英人才,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质量更依赖大量的合格人才。德国大学无力冲进顶级的圈子,并不妨碍他们贡献出大批量合格的毕业生。其次,工业技术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我开口喷自己母校“吃老本”未免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请原谅我用这样的委婉的方式说:除了积累成分很重的传统工业,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中,德国真的还如传统工业一般所向披靡吗?5)后记喷了这么多,我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被某些留德华喷了……但我要说的是,我的母校是我此生的真爱。我看着她从方正保守到歇斯底里一般地拼命国际化;我看着她从小心翼翼地试水本硕分离到大动干戈地参与学制改革;我看着她的改革,从一个一个研究所萌发,到一个一个系连成一片;我看着她骄傲地把人类工业史上群星闪耀的名字镶在大教室的门头上。那些令人心疼和激荡的往事,我看着她一桩桩走过,荣则共荣,辱则共辱,伤则同伤。我是她最后一代的Diplom,除了那些延期毕业的,在我之后,不会再有几个由她签发的Diplom-Ingenieurin走出校门,我想我看见了一个时代的远去。我也曾经对母校年年下挫的国际排名耿耿于怀,曾经试图跟人解释“我的母校其实是很强的……”但德国人从来不需要我解释,德国之外的人从来不在意我的解释。直到毕业之后,我终于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指望母校光环开路的求职者,而是用自己的成绩刷新母校reputation的校友。我无法忘记自己被教授称赞“本年度唯一值得拿A的学生”的时候,在走廊里被其他教授叫住说一句“well done”的时候,那些微笑着问我“Where did you go to college”的面庞,我看着他们略带生疏地重复我母校的名字,心里想着,如果母校终有一天要广为人知的话,总会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早知道她,记得她吧。我不知道下一个时代会怎样,会有很多挑战,会有很多机遇,也许是翻身大作战,也许是默默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我只能祝福我的母校一切安好,哪怕排名又跌了(汗),我仍然是爱着她的,after all this time,always。0826 PS:写太投入了,都忘了写我要反对Sven的是哪一点了。。。我主要反对的,是"综合排名跟学生关系不大,因为你只读一个专业"这种说法。事实上,任何一个排名对学生都是重要的,也都不是全面的。大学择校本来就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像综合排名这么重要的一个侧面,轻易认为它和自己关系不大,未免草率。综合排名实际上给你反映的,是一个学校的大氛围。top tier的那些,不一定在你的专业上是执牛耳者,但往往拥有极为强悍的管理服务能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广博的心胸眼界,积极进取的挑战精神,以及许多为了理想而拼命的人。这里有很多因素对人的影响比所谓的专业学术大得多,说直白一点,这些学术上的东西能给本科硕士生带来的福利到底有多大,还要看各个大学组织管理的能力,而这又恰恰是更容易被综合排名所反映的。择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人一生的发展是更复杂的事情,我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说句"过来人"的傻话:有时候,你自己的变化,比你自己想象得更快,不要太急于把自己所有的可能性都关闭掉。
英国大学是产业化的。专门针对排名努力。德国的是公立的,搞的是专业化。中国的是不伦不类。
因为大学排名中几个重要的指标德国大学表现都很惨,而德国大学强的地方在指标中的权重又很低。仅以笔者有所了解的德国的工科大学(TU)为例来分析。截图为wiki中TIMES排名的指标(其余排行榜可做类似分析):我们一条一条来看德国工科大学相应的表现:工业界投入:德国工科大学研究所与企业紧密合作,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工业界(占2/3甚至以上),这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点,但这一条权重很小。国际化:教职员工里国际人员太少了,国际学生比例也不高(相比美国大学)。教学:课程一般内容多难度大,淘汰率高(特别是Diploma的年代),调查出来的reputation低我觉得不奇怪。研究:如上面所提到的,大量项目是为工业界服务(与国内横向课题类似),成果直接转化到企业中;而来自政府等的纵向课题也往往以实用为导向,不追求与国际上前沿的科研方向接轨。能够公开检索到的成果以报告、专利、会议论文为主,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很有限。一个有数十个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er(可以理解为博士生)的研究所一年能检索到的SCI论文没有几篇,不要说和美国高校比,与中国高校比也是少得很。在追求前沿的学术圈中地位有限,估计得分又不高了。研究影响(论文引用数):接上一条,论文本来数目就少,高IF论文少之又少,在这一条中得分非常低,怕是要垫底。而这一条占了1/3的权重!综上。德国的TU们最近几年也有各种努力来提高国际化水平,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检索度,但变化很缓慢。=====22.08.14晚更新=====感谢各位知乎的赞同,看了大家的评论,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此处与原问题无关了,不感兴趣的可以略过)。我对德国大学排到什么水平倒真的是不care,只是想从这个独特的现象里试着思考一些东西,特别是中国(理工科)高校能否借鉴这个体制,有朋友也提出这样的想法,但遗憾的是目前的形势下怕是做不到。首先在神奇的天朝,为了公正与透明,只有去评价那些可检索度好的成果,比如SCI论文数,这个趋势短时间扭转恐怕是不可能的;其次就是博士生与青年教师的待遇差距太大,有横向项目与论文的双重压力。第三个同时也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国内工业界研发所占的比重低,提不出那么多横向项目,一些大型企业还好,大量的中小企业都很少与高校合作。慢慢改变吧,先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开始。
主要是制度设计的不如美国合理,激励机制不够,说的不好听一点一些体制还基本停留在19世纪,大学里除了少数学校读博士基本不要求sci论文,博士Habilitation之后熬成教授以后工作基本靠自觉了。近年来也开始引入类似与美国tenure的制度,Junior Prof.-& Prof.,看看吧。要说说历史原因的话,德国是个传统的有长时间分裂历史的,大陆联邦国家,讲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 人与人之间的均衡和保护弱势(德国特色的大锅饭),大学都是州办的,州里给的钱太少了,又不收学费。国际上有钱的大学要么是私立大学,收高额学费,要么是中央政府斥巨资办的,德国都不满足。就最起码一点,教授待遇,德国就没法和英美名校比,德国多数教授年薪到手5-7万欧,比一般公务员高不太多,美国,瑞士很多学校教授年薪2,30万美刀的很多。另外在德国只有教席的领导才是教授,一个领域位置太有限,导致这样的话能吸引过来的人才太少,形成不了美国名校某个专业'大牛成群'的效应,我们应该知道,'大牛成群'对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利的。这说大了可能是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的区别。海洋国家(美,英,澳,荷)讲究物质利益,遵守契约。大陆国家(中,俄,德,法),讲究道德传统,社会的长幼尊卑,知识分子要有自觉,有操守,要不为金钱折腰,要鞠躬尽瘁, 甘于清贫。。。但是这一切都败在英美的制度设计和金钱刺激之下了! 老美开出个好工资单(当然还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把德国精英爱因斯坦,哥德尔、海林格、冯.卡门,兰德,勒威,纽格堡,冯诺依曼,埃米.诺特等等都照单全收了。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人才仍然络绎不绝的往美国跑。不得不说海洋国家制度设计的好。出于这个原因全世界排名高的大学基本都是海洋国家和海洋国家的追随者办的(美英加荷澳新港)。另外即便是学术也有一个评价体系的问题,有人为参与的东西难免有偏见,何况是学术成果这么只有少数人能够触及和评价的东西, 即便是数学这么因果律确定的学科也有价值判断的问题。什么结果结论比较接近真理,什么比较不接近,有时候很难讲。注意世界各学科主流期刊及主编大半在美国(这个也是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强势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学术,必须承认美国在期刊运营上很专业),这就导致美国本土主流学者及学术关系及观点追随他们比较紧的学者相对比较容易发表和被引用, 一些次主流观点不容易发表,或者发了没人引,一些非主流观点甚至没有地方可以发表, 你能说非主流观点就一定不科学? 很多新理论都曾经是非主流观点。德国,乃至欧洲大陆科研界在跟随美国主流观点方面明显不如英,澳,港,新(还有近年来的中国大陆)等国家地区积极,但不意味着研究本身做的不好。 另外英美大学的研究工作效率,发表数量的确强于欧洲大陆的大锅饭。另外,排名只看直接成果不考虑学派思想源头,号称数学界红色普林斯顿的莫斯科国立只在数学QS国际排名里排50名左右,但是多少菲尔兹奖得主出身该校啊。那么为什么德国大学工科排名也比不上英美澳? 其实很好理解,看看两派大学的比如机械系都在研究什么典型德国机械系研究举例: 发动机燃油喷射的改进,轨道交通的控制,车刀的切削分析,轧钢的力学分析,汽车底盘动态分析。。。。 (好吧,不能发sci论文但是对工业界有点用)典型英美澳机械系研究举例:软物质作人造器官,储能储氢材料,石墨烯做人造肌肉,纳米管杀菌,人造蜘蛛丝材料。。。。(能发sci论文,目前没用可能若干年后有用?)。看见了吧,德国研究不以拿funding发sci论文为导向,主流研究的东西都是传统行业'老掉牙'的,很难发sci论文, 当然工程科学国际排名也比不上英美澳的机械系(后者研究的内容太创新了,太学科交叉了,让人怀疑还是不是机械系, 在英美澳那里估计一切涉及到受力变形和运动的东西全都可以成为机械领域的研究. )。英美澳的机械系研究的虽然目前看来没用,但说不定什么时候申个专利就来了个技术革命就创造个大产业。一切都要辩证的看。。。。 但是,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澳洲大学机械系如果研究车刀,发动机什么的估计既没什么用,又发不了sci论文,不如研究点能发sci论文的。至于作为读基础阶段的留学生哪边收益更大,举个例子德国大学教机械设计这门课的教授基本上就是研究机械设计方面的理论,方法,实践的 ,他所在的就是机械系机械设计教席, 尽管不怎么能发sci论文, 不有助于提高本大学的排名,
但是他的教席通常跟企业有良好的合作美英澳大学教机械设计这门课的教授说不定是研究怎么用软物质做人造器官的,他教机械设计是因为作为教授他不得不有教学任务,在机械设计领域全部的知识说不定只是来自于他事先备过课而已, 本科生又不学怎么用软物质做人造器官, 当然作为本科生你有机会课余跟他研究怎么用软物质做人造器官......学传统机械的东西,德国较好,学怎么做创新,美英澳较好。想在工业界发展的话,不要看学校排名,看学校的业界评价。所以其实看起来,德国大学的产出,和学生受教育的质量,跟投入比,还算是不错的了; 德国大学作为为德国工业,经济源源不断培养后备力量的教育机构的角色也是相当合格的(对比澳港新沙特)。对于留学毕业想找个工作的同学,德国大学还是不错的(德国的工业实力比只有灌水发sci论文的澳港新沙特甚至英国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何必纠结排名呢。对于以后想搞学术的朋友,即便有江湖派别的问题,德国作学问扎实的风格,思辨的传统也使你做出不懈的研究上的努力后有学术上良好的收获(我这个领域就有德国普通学校的博士在斯坦福当教授),又何必太在乎排名呢,导师的实力和自己的努力最重要。但最后又说到最后又带出这样一个问题,科学发现是不是通过物质金钱刺激带来的产物? 某种程度上是又不是。你能说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数学家证明某个定理是为了钱? 兴趣和信念居多。但是通过钱,能给研究人员更好的待遇,能买到更好的设备仪器, 可以吸引人才。德国大学要再次崛起,恐怕还要在制度上作文章,比如在不影响教育公平性的前提下,一些财团可以牵头搞几个高质量的私立大学?针对第二个问题,只能说科学和技术不是一回事。
见到QS和THE就说都是英国人排的,当然把德国往后排,看看笑笑就好了。见到US News就说是美国人排的,当然把德国往后排,看看笑笑就好了。见到上海交大排名就说这是中国人排的,更是不靠谱极了,看看笑笑就好了。好嘛,全球四大权威榜单在部分人眼里,全是笑话。如果单个榜单里德国大学表现不佳只是个案,为何四大榜单不约而同的都很难在前五十里找到德国大学的身影?大部分人仍在把炮火集中在排名公平与否上,而没有意识到or不愿意正视德国大学确实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的事实。鉴于知乎上已有类似问题在先,故原因不再累述。那么母校排名对我们留学生而言到底有怎样的影响?部分领域如投行、咨询业的领袖企业内部都有一张target school清单,不在大名单上的学校的毕业生是不会考虑录取的,基本也就是美国Ivy、top20+英国G5或者全球top20的商学院,很遗憾德国大学和商学院暂无此实力。HR收到海量的简历后,单单看毕业大学排名就开始刷人也已是常态。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大陆和北美尤甚。如果说大学排名对德国人来说并不重要,但对我们外国留学生而言,实在是希戚相关。若您在德国就读理工科,且打算仅仅、永远在德继续工作,那大学排名对您而言,或许是无关紧要的东西。但若您考虑离开德国,回国or赴英美澳新港等地区发展,以获得全球择业资本,那就不得不关心一下你的母校排名了。毕竟德国大学知名度确实有限,一旦离开面积如四川省大小的德国,哪怕在隔壁法国,就没多少人听说过你的学校了。在华德企也大都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如今都是全球招聘,海归英才济济,手握德国文凭不代表就比手握英美文凭的同胞们更会受德企青睐。倒是很多留德学生来德仅读两年硕士,德语不甚精通,但英语又几乎忘光,竞争力完全被削弱。以下再补充补充些个人亲身经历及感想。在德国某顶级文科校就读本科,所读专业亦具备全德第一,全球前五十之实力,但在Columbia读过冬季大学后,表示德国大学和常春藤的差距之大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无论师资,生源,国际化程度还是校友对世界之影响皆不可同日而语。纵观当代世界,能够影响全球发展的政商顶级人物也大都出身自英美教育,除了历任德国总理,似乎找不到第二个例外。能够响当当叫得出名的留德海归,除了二战期间留德的季老和上世纪八十年代留德的科技部长万钢,再无他例。想来大多数留德生不愿正视且不以为然也纯属正常,毕竟能在德国求学的同时,又去英美顶级名校里体验一下震撼的机会是寥寥的。我个人比较重视校友人脉的建立,实话说留德圈和英美名校圈(仅限名校)在生源,背景,眼界,履历丰富度等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导致我个人不考虑在德继续就读硕士。周围好友里,在德国小城读到一半转学去英国前十的,或者德国名校本科毕业后赴英美港就读硕士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没必要一见到世界大学排名里德国大学的糟糕表现就为其开脱找借口,拿评选主宾国(“都是英美排的自然偏袒英语国家”)和语种(“小语种国家当然要被英语国家排挤”)说事,只是自欺欺人的鸵鸟心态罢了。默克尔连任后,新一届大联合政府下的联邦教育部就宣称要提高德国大学的国际排名,以及,德国政府评选精英大学的初衷,也正是为了首先重点扶持这几所高校,以它们提高声望和国际排名来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可见德国政府自身也对本国大学排名低下并不满意,作为客居他乡的留学生,更没必要盲目为德国开脱了。顺便补充一点,隔壁荷兰弹丸小国,能有5~6所的大学杀进前百,瑞士法国同为小语种国家都有能够稳居全球top30的牛校,德国仅有3~4所能跻身前百,前五十更是罕见。单论德国的传统强项电气和机械,也仅有TUM一所能挤进top30,能挤进top50的基本只有两所左右(来源:QS ranking,THE ranking 2013-14)
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不说英语。排名高的美英澳加都是英语国家,而排名中非常关注的论文引用、国际化程度这些和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普及率有很大关系。即使一篇再牛的德语论文引用数也会不敌一般般的英语论文。
.......排名是靠科研撑的,德国平均主义,哪来的牛校
排名不是按照也没法儿按照学生整体的成就来排名。
基本上世界大学排名都是不靠谱的,特别是大英帝国所谓的QS,泰晤士之流,原因之一举个例就是把国际化这个因素的权重算的其大无比,弄得英联邦一堆傻逼学校排在前面。按区域看大学排名比较靠谱,因为区域的大学基本是一个路数,方便对比,比如usnews的美国国内排名,或者东亚高校排名德国的问题推荐@sven的答案;另外德国的research机构大头不是大学,是比如马克普朗克学会这样的巨头。。。。-------------------------看了评论补充两点,国际化有international faculty和student两项指标,光student这项直接导致香港,澳洲和英国很多高校这两项达到满分,这个5%的权重已经可以不小了更奇葩的是 这个指标:Employer Review ,权重40%左右,不但可以重复ID刷分,泰晤士在计算的时候甚至按照地区胡乱权重,进而出现北大工科世界前十,港大完爆伯克利,多伦多这样的奇葩现象
在德国做过一学期的交换生 我学的是商科 去的是WHU 在德国它是最好的商学院 有强大的师资、校友、企业网络 学费是5000欧/学期 所以在WHU的学生家境都很好 学生自身能力也十分出色 毕业生去向主要是投行等金融机构 咨询 创业等 很有竞争力 但是WHU的名声仅限于欧洲 就是因为它的教学仅局限在商科这一领域而非多个学科交融的综合性大学 只有圈内的人会关注 学机械等工科去德国还是不错的 要看你追求的是专业的深造还是综合性大学的氛围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大学学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