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师丁亥一枝春指的是是何人

贾维克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贾维克
贾维克,男,汉族。1979年生于青岛,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青年。从小便显露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本科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期间受到了吴冠中老师的教导。作品《凡高》入选清华大学教材。2007年以《华夏龙脉》大型雕塑群轰动雕塑界,开创了中国高速路的新文化,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东方时空》等多家电视、报刊媒体报道。雕塑创作之余,还不断尝试探索艺术的新领域,对中国的材料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睿智儒雅的气质、宽厚善良的品德使贾维克的艺术作品在独特的优雅中流露出一股浑然天成的大气。另有人造心脏名。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出生地青岛出生日期1979职&&&&业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主要成就中国高速路文化青年艺术家
2002年《大都建典》《大都鼎盛》 2005年《金章宗雕塑群》2006年青铜雕塑《竹藤》2009年大型石材浮雕壁画《羌·源》2010年陕西汉阴县《汉阴三沈》
贾维克1979年生于青岛,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出生于艺术世家的贾维克从小便显示出过人的艺术天赋,1998年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学习期间受到了吴冠中等多位名师的启发与教导,作品多次被清华大学收藏,其中《凡 高》入选清华大学教材。毕业以后的贾维克在艺术的道路上也没有一刻停歇,先后担任了北京家本阳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部主任及出版社美术总监等多个职务。负责了北京市第一个奥运人文景观,也是北京市最大的雕塑群和壁画——《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设计和施工。在平面和雕塑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较大成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7年他以《华夏龙脉》大型雕塑群轰动雕塑界,并开创了中国高速路的新文化!前面的努力和积淀都在《华夏龙脉》诞生的一刻全面爆发。作品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东方时空》等多家电视、报刊媒体都对《华夏龙脉》做了详尽的报道。但成功的背后有多少血泪相信只有贾维克自己知道。
2008年,贾维克又回到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重新沐浴学术的春风。学习之余,他还不断尝试探索艺术的新领域——纤维艺术、玻璃艺术,并对中国的材料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睿智儒雅的气质、宽厚善良的品德使贾维克的艺术作品在独特的优雅中流露出一股浑然天成的大气。2002年12月—2004年10月,任北京家本阳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设计部主任,负责北京市第一个奥运人文景观,也是北京市最大的雕塑群和壁画墙——《大都建典》和《大都鼎盛》,
2005年7月,为北京后花园旅游风景度假区设计大型山体雕塑群《金章宗雕塑群》。
2006年9月,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创作青铜雕塑《竹藤》,设计灵感来源于“竹”,作品以象征手法表现我国检察机构刚正挺拔的高尚气节和人品的清逸。
2006年12月—2007年9月,创作国内最大花岗岩雕塑群《华夏龙脉》。雕塑群以写意的雕塑手法、独特的魅力展示于世人面前。
2008年,为陕西洋县创作青铜雕塑《蔡伦造纸》,为黑虎崖地区创作石雕动物雕塑群。
2008年12月,参与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大型标志性展项设计制作第56 标段(一层东大厅大型标志性展项)投标并中标,创作了《科技联动世界》的新型材料大型浮雕。
2009年4月,为宁强地区创作60米长大型石材浮雕壁画《羌·源》以及表现羌族歌舞及生活的花岗岩人物圆雕9个。
2010年,为陕西汉阴县创作《汉阴三沈》纪念雕塑。
2010年,作品《葵》参加从洛桑到北京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并收入《从北京到洛桑——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作品集》。
2011年受聘于四川省遂宁市河东新区五彩缤纷路和联盟河观音文化园艺术总指导,规划设计河东新区公共艺术及雕塑。项目基地位于遂宁市河东新区西南面,紧邻涪江,与老城区隔江相望,是联系新老城区的纽带。汲取“舞动”的灵魂涵义,使用“张扬”的设计手法,去寻求文化、商业、空间、生态的突破与回归。深刻剖析遂宁的经济态势与历史文化,通过设计为项目与城市之间找到了一个嫁接兴奋点。立足于项目的优势,借用新生地带去阐述遂宁作为一个千年城市的“城市复兴”。
陈忠实评论《华夏龙脉》
你让我荡气回肠
——群雕《华夏龙脉》读记
这是一组令人激情难抑,荡气回肠的花岗岩雕塑群。在我游览欣赏的过程中,无意识间涨起关于一个民族的豪壮之气和骄傲情怀,脊梁顿然挺直起来。
也许历史太过沉重。大小王朝的兴起和颠覆都演绎着杀戮,都是以无以数计的生灵涂炭为代价。如果以理性和情感的双重视角审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都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不容苟且的严峻。然而,我不想沉湎在明杀和暗陷的阴影之中,却倍加珍惜且十分敬仰的是历史进程中的阳光。世间一切有生命的物种都仰赖太阳,一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的开创和推进,是由那些出类拔萃有建树的人完成的。他们就是我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撒播阳光的人。这组群雕所选取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包括神话传说的盘古,以及开凿隧道架铺栈道的工匠,都是富于建设和创造意义的阳光英雄。此刻,我便心领神会,这组石雕的创意思维与我看取历史的心情不谋而合。
这些名为《华夏龙脉》的雕塑群镶嵌在秦岭腹地,恰切而又传神。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横亘在华夏大地中腰巍峨雄浑的秦岭,是相伴母亲河——黄河的父亲山,正恰如既威严持重又摇曳多姿的龙。秦岭把中华大地诀隔为南北,形成北国岭南无限风光的万千气象,更哺育和影响着华夏悠久文化和文明的进程,造就了中华文明独秀于世界文明的个性与风采。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人,始祖炎帝和黄帝族居之地以及陵寝,都紧依着父亲山——秦岭的北坡。盘古当是后人创作的神化和概括了其精髓的英雄。石雕群中遴选的人物,都是对华夏文明具有开创意义和对中国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英雄,即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也是龙的精神的彰显和象征。他们组合在一起,镶嵌在秦岭,构成了一部简约的华夏文明史,更张扬体现了秦岭内在的脉象——龙脉。
巍峨雄浑的秦岭,史圣司马迁冷峻地视为“天下之大阻”,在中国第一浪漫派诗人李白眼里,竟然是一唱三叹为“难于上青天”。今有四万筑路专家和工人,以富于创造性的智慧和无坚不摧的成就事业的雄心和毅力,把一条最直接便捷的高速公路铺展在秦岭之间,成为岭南岭北人民的阳光坦途,也为秦岭这条华夏龙注入了新的血液,让这龙脉更富于活力和灵气。无疑是深得古今神韵的大手笔,着力铆劲处可见刀锋利刃粗犷的刻痕,精雕细刻处显现着绣花裁纸的丝丝入扣的纹路,可以猜想艺术大家对民族精英的敬仰之情,也可感知横溢着的才华。这样,就有了一组震撼人心的《华夏龙脉》的雕塑,与作为龙的象征的秦岭溶为一体,铸成永久。
日于二府庄
西北大学文学院刘炜教授评《华夏龙脉》:
西汉高速公路竣工记
丁亥年初秋,西安至汉中高速公路历数载营建,如期竣工。西汉高速执事诸君,为予具言筑造始末,嘱予作文以记其成。予喜极而呼:“何其速也,诗仙有知,当掷《蜀道难》,笑望秦山巴水,酣饮三百杯!”
夫交通之于国计民生,关涉大矣。昔远古洪荒之世,海内荆榛遍野,八方物流未畅,百族往来实艰。由黄帝命竖亥以启道路,唐尧督臣工以辟康衢,天下格局始有变焉。嗣后周兴砥行,秦为驰道,汉通西域,隋凿运河,唐拓丝路,宁造巨艨,明航南洋,清兴铁轨,次第各有作为,事功匪小。自公元二十世纪以降,革命先辈孙公逸仙、毛公润之等肇造共和,前赴后继,而筹划民族复兴大业,无一不重交通。改革开放而后,我国家继往开来,政通人和,诸业竞力展采,固非畴昔可拟;而公路日新月异,最称盛况空前。
秦岭者,中华名山华夏之龙脉也。其脉自西奔东,驰千里,贯三省,浩浩古国,始分南畛北域。群峦之间峰谷参差,林木蓊郁,物华丰灿,胜境星布,向称国中天然公园,天下莫匹矣。然亦由嶂叠峦构,厄繁险多,致一岭南北,地有分野;渭川汉上,人烟两殊。行径其间,进退局促;政务商事,碍滞尤多。忆予少时阅历代诗文,知五丁开山、石牛粪金、天梯石栈、木牛流马、嘉陵漕运诸事,讶天地造化之神奇,思先民拓山之不辍,而最叹且慨者,实子午、骆谷、褒斜、陈仓诸道之“难于上青天”也。今幸逢盛世,国力大增,九州道路之造、车舆之通,始可心兴而作从矣。故西汉高速之建,不惟政府便利民生之举,亦我国家能量郁勃之一表征也。斯道北起涝峪,南抵元墩,总二百又五十余公里,穿谷越岭,犹河灵之擘华岳;架桥连隧,变鸟道而为通途。遂使万古山川,更新气象;猿猱愁哭,转成欢歌。北人南达勉郑,易如列予御风;南产北运入肆,何异嘉物馈邻?
予又闻,兹路施工难度之大、酬资之巨、用材之良、取法之精、工艺之湛,规模之宏,实我三秦迄今路史之绝无仅有者也。数载营造之间,西汉高速主事者、施工者、监理者及岭北山南民众,无不并肩携手以荷其任,栉风沐雨以速其役,以其为千载工程,贻福子孙矣。至若注重沿途环保,避扰道观佛寺,惜爱山水花木,呵护鸟兽虫鱼,亦颇费思用虑,筹方运法,务求尽善尽美,不遗后憾。故今毕工之高速大道,质相双美,有如素锦描卉;南北一线,宛若矫龙腾云。比来中外传媒,嘉言馈誉者夥矣,曰国优工程、世纪工程、生态环保工程、又曰人文关怀之路、历史文化之路云云。予详悉其所成及所由成,益知此说不虚矣。
值斯秋高气爽之季,予同文友驱车由西汉高速入谷,绕层峦、驻溪水、闻山鸟之啁啾、醉木叶之纷披,赏大道之坦阔,览车流之奔涌,心旷神怡,留恋不去;抚今追昔,兴感如潮。乃为绝句赞曰:
嵯峨一岭驻神州,石栈千秋愁。驰道而今穿绿障,名山从此更风流!
乙酉年初秋,商州刘炜评撰于西北大学文学院。
公元2007年9日
壮哉秦岭,巍巍乎拔地而起,若神龙之舞威虎之踞,看不尽层峦叠嶂、锥天铆地、腾挪纠纷。南抵巴蜀,北抱三秦,西接祁连,东望中原,日月之行皆出其中,文史之灿尽纳其里。主峰太白,高耸云表,巉崖奇绝,伸手触天而揽月,如巨笔写尽华夏风采,横披千里展呈于中国之中。洋洋乎仁者志在高山,汤汤乎智者意在流水,噫吁兮,天下名士无不称奇!依秦山而面,乃成就长安千年帝都,迁延十三朝煌煌伟业,中华历史假此地以为舞台。代代风流人物,处处风云际会,演绎一幕幕史诗威武雄壮。有道是,京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随国威远扬也!
嗟夫,斗转星移,千年兴替已成往事。而今西汉高速,逶迤通向历史云烟处。金线一条穿南北,关中汉中蜀中,无不天府;金盆聚宝万千年,渭水汉水岷水,汇通有路。朔方古塬、江河腹地、彩云之南,华北西南成一统,通江达海辟新途;塞上九曲,汉江莲船,川滇花灯,西安成渝金三角,千年期盼变通途。曾千古惊惧秦蜀道,不意路有灵犀一点通。自此天涯成比邻,可决胜千里可运筹帷幄。
流连七亩坪,怦然撼心魄。极天群雕览众山,拱日伴月何气派。中国魂、炎黄脉,岁月光阴开天关!拾段风云演华夏历史,拾捌典故道古往今来。盘古开天地,宇宙序井然。惠王率秦军,攻蜀起血战。萧何追韩信,千古美名传。汉武上林苑,骑兵大操练。诸葛计出木牛流马,黄忠斩将定军山前。李白才吟《蜀道难》,贵妃得宠荔枝路上绝尘烟。无声史剧似有声,文采风流永绵延。栩栩群雕励今人,华夏乐章新谱新韵响云天!
须晴日,偕三五友朋拜山访水,但见群峰空濛,浓荫匝地,林壑岩褶,开暝有度。车流驰进历史韶光,艳阳嬉于清泉飞瀑。熊猫觅食林下,朱鹮翔于云中。大千寂寥,天籁传音,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好一派万物化醇景象。余语诸友,华夏龙脉者实有三谓,曰秦岭云横之脉,曰高速纵贯之脉,曰群雕凝聚华夏文史之脉。三脉聚汇,含茹四方风水,礼迎八方宾朋。誉称中国中央公园秦岭之中央会客厅,名至实归也。
众皆赞曰:好一道莽莽苍苍大秦岭,好一条洋洋洒洒西汉路!祈吾泱泱之中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龙脉恒远,千秋咏赋!
肖云儒撰文书丹
公元贰仟零柒年玖月
不散居人类历史上首个进行人造心脏移植的人。1982年,美国医学中心的威廉.德夫里斯博士领导一个手术小组,给克拉克植入一颗名叫贾维克的人类第一个人造心脏,开创了人造心脏移植的先河,震惊了世界。日 18:00 北京晚报
今年6月,美国科学家为一名心脏病患者植入世界上第一颗可以完全代替心室功能并能完整植入体内的人造心脏,尽管这名患者在手术两天后状况恶化,出现肾衰竭、糖尿病和心脏病发作等病症,但这次手术仍被认为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心脏技术中的一大飞跃。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心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世界上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越来越多,但是全世界每年捐献出来的心脏还不到2000个,许多患者因此失去了生存机会。因此科学家一直研制代替心脏功能的人造心脏。此次的人工心脏由美国丹佛的“无机医药”(Abiomed)公司制造,重近1公斤,呈柚子状,材料是塑料和钛。手术由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外科大夫拉曼.格林和罗伯特.多林在当地的犹太人医院完成。据这家医院称,接受人造心脏的患者在术后7小时内,各项指标正常,但是他们并没有透露患者的姓名和性别。
这一新型人造心脏由四部分组成,即金属钛制成的心脏本体、一个微型锂电池、一个计算机控制系统以及外接电池组。人造心脏本体将取代患者心脏的左右心室,微型锂电池和控制系统将植入患者的腹腔,外接电池组不植入人体,而是通过安装在腹部表皮下的插座向植入的微型锂电池充电。
这个人造心脏有两个替代左右心室的腔室,它有四个接口,分别连接左右心房、主动脉和肺动脉。其中右边的腔室接肺动脉,并通过右心房接体静脉。左边的腔室连主动脉并通过左心房接肺静脉。两个腔室中间是电动机和泵,在心脏与血管的接口部分装有活塞,以代替心脏瓣膜的功能。
人造心脏的一个完整工作循环包括两个步骤:首先是静脉血由体静脉经右心房进入右腔室,由微型泵把静脉血输送到肺部。然后,在肺部吸收氧气后的动脉血由肺静脉经左心房进入左边的腔室,由泵输送到主动脉。
植入人体的微型锂电池的电能足够人造心脏“跳动”1个小时,病人甚至可以参加游泳等剧烈运动,锂电池能量耗尽的时候由外挂电池组充电。人造心脏在实验中曾创造了1.6亿次无故障跳动的纪录,相当于输送200万升血液、使患者生存5年。不过据研究人员称,目前完全植入体内的人造心脏仍处于试验阶段。
心脏病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大敌,然而千百万心脏病患者却无法得到捐献的健康心脏。科学家正在研制全植入、全功能、长寿命的人造心脏,如果这种人造心脏研制成功,就有望使众多的心脏病患者摆脱病痛。1982年,美国医学中心的威廉.德夫里斯博士领导一个手术小组,给克拉克植入一颗名叫贾维克的人类第一个人造心脏,开创了人造心脏移植的先河,震惊了世界。
这颗人造心脏是由犹他医疗小组成员罗伯特.贾维克设计的。它通过两条2米长的软管连到体外的一部机器上,压缩空气维持着这颗人造心脏的跳动。克拉克在手术后不久就能够站起来走几步路,自己吃东西。这颗塑料心脏在他的胸腔里跳动了将近1300万次,维持了112天的生命。
后来又陆续给另外4名病人移植了贾维克人造心脏,全都死了,其中活得最长的一个活了620天。从此,人造心脏移植处于停滞阶段。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1984年规定:只能用贾维克人造心脏移植作为过渡,使垂死病人延长生命,等待移植人心。该局1990年又作出更严格的规定:除急救外,禁止使用贾维克人造心脏。人造心脏的研究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然而科学家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在继续摸索前进。
1991年1月美国医学中心和梅德福特研究基金会联合成立卡迪奥威斯特公司,在贾维克人造心脏的基础上改进后推出卡迪奥威斯特人造心脏。
日,医学中心为一名46岁的妇女移植了第一颗卡迪奥威斯特人造心脏作为等待人心脏的过渡手段。一两个月后人造心脏取出,医生给她移植了人心。
日,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研究所宣布,他们研制成功第一颗永久性的人造心脏。这种新的人造心脏已在小牛身上进行了试验,它能搏动体内血液循环,使小牛成活。该人造心脏不同于“贾维克”的机械心脏,它能植入人体体内,并维持病人一生的生命。“贾维克”机械心脏是在人体之外,只能在心脏移植到病人体内之前维持病人的生命。日,一位64岁的英国退休电影制片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接受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的人。这次手术是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里夫医院史蒂夫.韦斯塔比医生主持实施的。植入的永久性电动人造心脏的设计者是美国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制造者是美国热动力心脏系统公司。
这颗价值8万英镑的电动人造心脏大小如同拳头,两侧安装有两条导管。其中一条与古德曼的右心房相连,另一条与左心室相连。血液从左心室流出,经电动人造心脏加压后流入右心房,这样就帮助心脏完成了血液循环的任务,减少了心脏的负担,从而为心脏康复提供了可能。电动人造心脏每分钟最大可供血10升,足以满足人体血液循环的需要。
该电动人造心脏固定在古德曼的腹腔内,通过从胸部引出的导线与体外的电池组相连。电池组既可安装在肩部的背带上,也可安装在腰带上,可提供5至8小时的电力。因此古德曼必须不断地更换电池组。另外,与体内相通的导线可能造成的感染也会威胁古德曼的生命。这种人造心脏只有拇指大小,可植入人的心脏内,并能根据人体的活动情况自动调节泵的压力和速度。它通过无线电波从体外的电池组中获得能量,省却了导线,即安全又方便。
1998年底,美国得克萨斯州著名的外科医生迈克尔.德巴凯和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共同研制成功一种只有三号电池那么大的全植入式人造心脏。它可以植入患者的胸腔内,每分钟转动1000次,帮助因病症而丧失部分功能的心脏把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其余部分。心脏病使一位奥地利患者的左心室几乎无法正常工作,无力向身体其他器官输送血液。这种人造心脏装入患者体内后,可以源源不断地把左心室中的血液送入主动脉,然后流经身体的每一个部分。
此后,美国科学家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合作研制出了可能取代心脏移植的“贾维克2000”人造心脏。它每分钟可输送多达10升的血液。科学家正计划近期进行这种人造心脏的手术。如果这项手术获得成功,这种装置有可能取代心脏移植,并挽救成千上万因得不到器官而死于动脉堵塞患者的生命。(姜岩)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小云栖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小云栖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小云栖”,为绍兴市历史名寺,市级文物保护点。与杭州为姐妹寺,承脉云栖宗,以净为教。小云栖,始建于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距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小云栖,初名“道林院”,则为律为教。至唐鸟窠禅师重兴,则为禅。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赐“兴教院”,以禅为教。宋未年(1279年)寺毁。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则为净。由明以来二百余年,其间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复不少。清顺治元年(1644年),莲池大师徒孙内衡铨公复兴,移建于会稽迎恩门外娄江,改名“兴教禅寺”,以净为教。清乾隆年间,因白莲教事发,致“兴教”二字犯禁,遂更名为“云栖”。后为有别于杭州之云栖寺,改称娄江云栖为“小云栖”(杭州云栖寺现已无存)。民国十五年(1926年),住持源湛募资重修,历时四年,寺复中兴。时有殿宇三进50间。日,周恩来回乡曾参观“小云栖”。1989年,“小云栖”旧址被列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1990年后,寺院修复并启动重扩建工程,同时恢复“云栖寺”名称。现绍兴市越城区云栖寺“小云栖”旧址,为明末白洋朱佩南舍院第而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外文名Xiao Yunqi Temple景点级别市级文物保护点历史称谓道林院 兴教院 兴教禅寺&云栖寺创建时间晋天福四年 939年 距今1000多年修建时间1990年扩建时间2006年寺院性质开放寺院 1999年登记交通地址绍兴市越城区胜利路西端云栖村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小云栖”,为绍兴市历史名寺,市级文物保护点。与杭州为姐妹寺。
该寺始建于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距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初名“道林院”,则为律为教。至唐鸟窠禅师重兴,则为禅。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赐“兴教院”,以禅为教。宋未年(1279年)寺毁。
明末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则为净。由明以来二百余年,其间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复不少。
清顺治元年(1644年),莲池大师徒孙内衡铨公复兴,移建于迎恩门外,地名娄江,时有房屋12间,改额为“兴教禅寺”,以净为教。“兴教禅寺”,即现绍兴市越城区云栖寺“小云栖”旧址,为明末白洋朱佩南舍院第而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年间,事发,“兴教”二字犯禁,遂更名为“云栖”。后为有别于杭州之云栖寺,故称绍兴娄江云栖为“小云栖”。
民国十五年(1926年),住持源湛募资重修,净土宗十三祖代作募修大典疏。募资工程历时四年,寺复中兴。时有殿宇三进50间,邑人徐生翁题“小云栖”额。
日,回乡时曾参观“小云栖”并在寺内就餐。
1989年,“小云栖”旧址,被列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1990年后,寺院修复并启动重扩建工程,同时正式恢复“云栖寺”名称(杭州云栖寺现已无存)。唐代牛头宗高僧。农历二月十日,是鸟窠道林禅师圆寂纪念日。
《绍兴宗教》称“鸟窠禅师又称圆修、道林禅师,富阳人”。
《景德传灯录》卷四《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三:
唐代牛头宗僧,俗称鸟窠禅师。杭州富阳人,一说福州福清人。俗姓潘(或说翁)。诞时异香光明满室,因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具足戒。后赴长安,师事西明寺复礼,学《华严经》、《大乘起信论》等书。大历三年(768),径山道钦奉敕入京,师往谒之,契悟心要。
其后南归,入钱塘孤山永福寺。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灵隐寺韬光乃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入秦望山,见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其侧有鹊筑巢,故人亦称鹊巢和尚。
元和年间(806~820),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闻师栖止巢上,乃前视而问曰︰‘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位镇山河,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白又问︰‘佛法大意如何?’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言︰‘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翁翁行不得。’白氏叹服,数从问道。长庆四年示寂,世寿八十四。敕谥‘圆修禅师’。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唐僧和悟空、八戒师徒三人,过了乌斯藏界,来到浮屠山,有位乌窠禅师在香桧树上一柴草窠中修行,“左边有麋鹿衔花,右边有山猴献果。树梢头,有青鸾彩凤齐鸣,玄鹤锦鸡咸集”。乌巢“禅师见三众前来,既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他口授唐僧《多心经》一卷,又讥讽八戒“野猪挑担子”,悟空是“多年老石猴”,然后化金光径上乌巢而去。以悟空之棒沉与神力,举铁棒望巢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显然法力胜过悟空甚多,最起码也是位修成正果的菩萨。
《西游记》中所说的这位禅师,实际上就是《五灯会元》卷二“鸟窠道林禅师”:鸟窠道林禅师,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 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 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复有鹊巢于其侧,自然驯狎,人亦目为鹊巢和尚。……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师于长庆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 “吾今报尽。”言讫坐亡。
根据《景德传灯录》、《释氏稽古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等典籍的记载,鸟窠和尚也称道林禅师,杭州富阳人,本姓潘,母亲朱氏,本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南归,栖于秦望山之树,有弟子会通(吴元卿也即布毛侍者),长庆年间曾与白乐天说禅,圆寂于长庆四年二十日(公元824年),寿84,僧腊63。
《祖堂集》中又记载了牛头宗道钦禅师的弟子道林禅师的故事。他因曾栖止在浙江绍兴东南边秦望山的古松树上,因此世称「鸟窠和尚」,刚好这棵松树上还有喜鹊筑巢在禅师身旁,鸟儿与禅师同居一室,驯顺可爱,自在戏玩,于是人们又称他为“鹊巢和尚”。一次他的侍者来辞行,道林禅师问他打算到哪里?侍者回答要到各地去学金山寺窗画:白居易与鸟窠禅师习佛法。禅师回答他:「若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许。」侍者还不明白,问:「您的佛法是什麼?」禅师便从衣服上抽出一根棉絮给他看,侍者立即就领悟了。
当时的绍兴作为江南的佛教中心,若耶溪畔有云门寺、法华寺等名寺,鸟窠和尚慕名游学,结茅为寺,作为道场,传播佛学。禅寺建在悬崖峭壁之上,面对茂密的森林,名“鸟窠石寺”。而寺本身也极像鸟窠寄居在悬崖上。是“鸟窠石寺”名从“鸟窠禅师”,还是“鸟窠禅师”名从“鸟窠石寺”,则不得而知。
众人常说的鸟窠道林禅师不仅是牛头宗第六代传人,更引来当时名流来说禅,如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期间,专程去看望他,并写了《鸟窠和尚赞》、《赠鸟窠和尚诗》等诗,江苏诗人魏朴也专程去寻找他,并且还带着陆龟蒙与皮日休再次来寻他。
鸟窠禅师与大诗人白居易的故事广为传颂,除在《五灯会元》卷四“白居易侍郎”有记载外,在元·视觉按《释氏稽古略》卷三、明·何乔原《闽书》卷六种均有记载,唯禅师的栖息处,《闽书》中先为白屿山(一名“陈田绍兴会稽秦望山山麓山”)鸟窠岩,后“游杭,巢木杪而居”。在明代有《鸟窠禅师度白侍郎宝卷》,说白居易前身是金妃宫太子,鸟窠禅师是布袋罗汉。可见这位佛门高僧为人很奇特,传说也很奇特,并与文学之士结下甚深法缘。
根据竺岳兵先生在《唐诗之路行迹考》中《白居易三入浙东考》的记载,“白居易曾三次来浙东,第一次是来避难,第二次是任杭州刺史时应元稹之邀,第三次则是怀念浙东而来的。”所以白居易来会稽拜访鸟窠和尚顺理成章。而鸟窠禅寺就在秦望山上,且唐代绍兴的佛教非常繁荣,宗派四起,相互交融,是江南的佛教中心,所以说鸟窠和尚曾隐居绍兴似无懈可击。此外,从白居易对鸟窠禅师处地环境“住处甚危”的描述来看,白居易与鸟窠和尚的交往地就在“鸟窠石寺”。(公元年),讳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大师闻语感动,遂寄心净土,书“生死事大”于案头以自警策。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师决志出家修行,与妻子汤氏决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汤氏洒泪说:“君先走一步,我自会打算。”大师作一笔勾词弃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发。其妻随后也削发为尼。
莲池大师受具足戒后,策仗游方,遍参知识。参学遍融禅师,老禅师教喻:“勿贪名利,唯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大师拳拳服膺。后参笑岩宝祖,辞别向东昌的归途上,闻樵楼之鼓声忽然大悟。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见山水幽绝,遂结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时常伤害村民,大师慈悲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亢旱年,村民恳请大师祈雨,大师手击木鱼,循田埂念佛,一时,雨下如注。村民及信众们自发地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大丛林。
莲池大师是从永明延寿以来,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主唱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教下讲师,依文解义,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弥陀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大师以华严一即一切的圆融理念诠释念佛法门,认为念佛是大总持法门,含摄菩萨六度万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义。由是,大师不主张阅藏,应一心念佛。
莲池大师明因慎果,深悲末法众生,业深垢重,教纲衰灭,戒律松弛,此时修行,应以戒律为根本,以净业为指归。因而,大师整饬清规,在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的情况下,大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师为证明。已受戒者,半月诵《梵网经戒》及《比丘诸戒品》。其住持的道场,规条甚严,出《僧约十条》、《修身十事》等示众。各堂执事职责详明,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丝毫无错。大师策厉清规,严明梵行,并亲自著述,阐发戒律精义,以救末世疲弊之习。大师极力戒杀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设有放生所,救赎潜游蜎飞诸生物。大师《戒杀放生文》盛传于世。
莲池大师朴实简淡,虚怀应物,貌相温和,声若洪钟,胸无崖岸。自奉俭朴,自有道场以来,未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便施散给其他寺庙的和尚。施衣药,救贫病,常行不倦。大师生平惜福,年老还是自己洗衣,净溺器,不劳烦侍者。终身一袭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
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来参大师。大师见到童子便问:“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童子说:“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大师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大师道行境界于斯可见一斑。
莲池大师道隆德盛,感动当时。李太后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大师书偈答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喻如锦上花,重重美无尽。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莲池大师深感净宗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普摄诸根,仰赖佛力,圆证菩提的无上大法,故殷殷普劝念佛往生净云栖莲池大师著作土。其言曰:
“盖此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但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间无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 火急念佛,九品往生,华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莲池大师一生精修,广弘净土,临终前半月预知往生的时间。到城中告别诸弟子及故旧朋友,只说:“吾将他往。”回寺用茶汤供养众僧,告诉大家明日将行。七月朔晚,大师示微疾,瞑目无语。城中诸弟子赶到,哀请留嘱,大师睁眼开示:“老实念佛,莫换题目。”说完,向西称佛名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入塔于五云山麓。
莲池大师著述甚丰,主要有《阿弥陀经疏钞》、《云栖法汇》、《竹窗随笔》、《往生集》、《净土疑释》等流行于世。莲池大师墓铭
初住云栖,即灭虎患,早请念佛雨慰盼,村民咸感叹。庀材开办,道场重兴建。
幼闻念佛意颇快,末诫门徒莫捏怪。行为世则言世法,注重净土及规戒。砥柱狂澜契理机,阐明佛心祛蜂虿。普令具缚诸凡夫,仗佛慈力登莲界。[1]
明末至清顺治元年(1644年)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兴教禅寺”,移建娄江,则以净为教。
清初,莲池大师宏法孙智铨法师住寺“兴教禅寺”,同弟子惟圆鸠创殿宇,使“兴教禅寺”被“越郡推为教下第一旃檀林”。“小云栖”为云栖宗(净土宗),以净为教,祖师尊为云栖莲池大师。与杭州云栖寺并称姐妹寺。杭州云栖寺(20年代照)
莲池大师德荫后世,道感千古,厚德流光,独步千古,诚为净土宗一代宗师巨匠。大师往生之后,大师的弟子们经过仔细的讨论,认为自延寿大师至莲池大师行化于世,中间相隔六百四十年之久,此间教法式微,禅宗暗昧,净宗不振。虽然这当中也有弘宗演教,盛赞净土的高僧大德出现,但均收效甚微。独莲池大师,对净土宗的弘扬,对教法的振兴,居功最伟。故众弟子一至推举莲池大师为莲宗八祖,“莲宗之祖,匡山逮永明而七……至是,诸大弟子周发谘谋,协于克一,定以师为莲宗八祖。”
按照宋代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计》卷二六中,所列莲宗七祖为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为莲宗七祖,其中延寿大师为第六祖,莲池大师著作集第七祖应是省常大师。这也许是当时对莲宗祖师的谱系的排列各不相同的缘故。事实上净宗对祖师的谱系直至民国时期,才最后由印光大师拟定,成为海内的共识。
莲池大师净土宗八祖的确立,古杭云栖寺也随即成为净土宗的八祖道场。自此灯灯相传,焰焰相续。自莲池大师中兴云栖寺至民国初年的三百多年间,古杭云栖寺法嗣连绵,法筵不息。
明·吴应宾《莲宗八祖杭州古云栖寺中兴尊宿莲池大师塔铭并序》《云栖法汇·手著》第十三册
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绍兴“兴教禅寺”,以净为教,承扬云栖宗教义,宗风远播,脉承至今。莲池大师以念佛得力,著述甚丰,泱泱大观,主要弘扬东林净土和南山戒律,著有《弥陀疏钞》四卷、《戒疏发隐》五卷。另外又编撰了《禅关策进》一卷,阐述禅净双修,不出一心的“禅净一心”思想。大师一生笔耕不辍,其中有很多是对弟子的警策之语。大师向来教诫弟子:“贵真修,勿显异。”所以大师很多灵验、奇异的事迹并没有记录下来。
除上述三种,大师的代表作还包括:《佛遗教经节要》、《诸经日诵》、《竹窗随笔》、《往生集》、《西方愿文略释》、《净土疑辩》、《具戒便蒙》、《沙弥要略》、《尼戒录要》、《僧训日记》、《缁门崇行录》、《楞伽经摸象记》、《华严感应略记》、《皇明名僧辑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录》、《放生仪》、《戒杀放生文》、《正讯集》、《直道录》、《山房杂录》、《云栖遗稿》、《云栖共住规约集》等等,大约有三十余种(连同附件近四十种)。大师往生后,由受业弟子大贤法师及居士邹匡明等搜录遗书,编集成《云栖法汇》三十二卷,分为释经、辑古、手著三类。
此外大师还修订了《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瑜伽焰口》和《朝暮课诵》等流传至今。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比丘智瑛募资将《云栖法汇》刊为方册,共三十四册行于世。《阿弥陀经疏钞》现今流通的版本则为清朝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由金陵刻经处重刻刊行。[2]
莲池大师主要有以下著作流存于世并广为传颂:
《弥陀疏钞》(《阿弥陀经疏钞》)四卷
《戒杀文太上感应篇合刊》
《戒疏发隐》五卷
《禅关策进》一卷
《沙弥律仪要略》(《沙弥要略》)
《禅关策进》
《缁门崇行录》
《往生集》《太上感应篇合刊》
《竹窗随笔》
《竹窗二笔》
《竹窗三笔》
光绪十八年 金陵刻经处 精刻本
《西方发愿文》
《西方发愿文解》(《西方愿文略释》)
《弥陀疏钞事义 问辩》
《弥陀疏钞续问答 答问》康熙刊同治订《沙弥律仪要略增注》
《答净土四十八问》
《净土疑辩》(《净土疑释》)
《劝修净土三章》
《僧训日纪》
《皇明名僧辑略》
《正讹集》
《直道录》戒杀文太上感应篇合刊
《戒杀放生文》
《普劝戒杀放生》
《佛遗教经节要》
《诸经日诵》
《云栖净土汇语》
《具戒便蒙》
《尼戒录要》光绪十八年 金陵刻经处 精刻本
《缁门崇行录》
《楞伽经摸象记》
《华严感应略记》
《皇明名僧辑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自知录》
《放生仪》
《山房杂录》
《云栖遗稿》
《学佛行仪》
《云栖共住规约集》
《云栖法汇》
《七笔勾》
《僧约十条》
《修身十事》
《伤足自规》
《警策大众八条开示》窎窠禅寺又名道林院、兴教院。在鉴湖镇下谢墅村窎窠山。初名道林院,五代後晋天福四年建,相传窎窠道林禅师结茅於此,作为道场,俗呼窎窠石寺。宋治平二年改称兴教院。宋末毁。清嘉庆年间重建。民国二十六年尚有寺舍十二间。1995年,当地信众重建。1996年,登记为保留寺院。
从绍兴至平水公路下谢墅段一个路口进去,一路浓荫夹道,鸟语花香,寺依陡崖,峭然壁立,抬眼望,岩壁间许多黑洞,时有羽族出入,或许正是鸟窠。在绍兴寺院中,罕有险峻如此者。
地址:九里方向,往平水的公交都可以乘坐,在下谢墅站下车,能看到马路边上有&鸟巢禅寺&指示牌,沿指示牌穿过山门,里面另有天地,石壁上所建了一排黄色庙宇即是&鸟巢禅寺&。历史上的娄江“兴教禅寺”及“小云栖”四面环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达,现因地源变动而变为陆地。
娄江“小云栖”乃当时绍兴会稽境内最大寺院,以净为教,宗风远播,“越郡推为教下第一旃檀林”。为当地大户人家烧香拜佛之宝地。
地址:历史上的娄江“兴教禅寺”及“小云栖”处地即现位于绍兴越城区胜利路西端的云栖村。
空山浮人影,茶闲万碧青。
云栖竹寂处,莲池映佛心。
莲池大师墓在杭州市云栖竹径内,灵塔离云栖寺遗址约百米,圆形的墓冢前面是九十年代立的碑,原碑被移到右边,绿草掩盖。圆形的墓冢后是一座佛塔,正面刻有一尊佛像。
墓前有大树围绕的平地,拜台是青石的,没有垫子,摆了香炉和烛台,都被烟火熏得黝黑,看得出来,很多信众没有忘记这位了不起的高僧,万水千山地来朝拜他,在灵塔面前点上一炷香,燃起蜡烛,虔诚祈愿大师再来,弘化娑婆,不舍苍生。
三月二十二日,是佛祖径莲池大师的涅磐日,也是十五纪念日。
日,浙江省杭州佛学院师生与中天竺法净寺常住以及护法居士100多人从中天竺法净禅寺步行至云栖竹径莲池大师墓前祭祖。
  会稽郡(会,读若快,注音:ㄎㄨㄞˋ,汉语拼音:kuài;吴语读为贵),中国古郡名。
秦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
汉初曾为韩信楚国、刘贾荆国、刘濞吴国领地。
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
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
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
隶属于扬州刺史部。
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
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城区),领十五县[2]。
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部)、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衢州、金华一带)。
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
隋文帝灭陈,废会稽郡,置吴州。
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
唐初置越州,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肃宗时复为越州。
“小云栖”前身“道林院”、“兴教院”遗址,处地秦望山,位于绍兴市城南鉴湖镇下谢墅村鸟窠山山坡上。
历史上的“小云栖”位于会稽娄江,处地方四面环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达,现因寺庙所在地地源变动而变为陆地。“小云栖”当时乃绍兴会稽境内最大寺庙,是境内大户人家烧香拜佛之宝地。
“小云栖”旧址,现位于绍兴越城区胜利路西端云栖村(绍兴市胜利西路西段新一中旁),沿越城区胜利西路段朝西过铁道即右转约一百多米处。该寺南濒鉴湖,北枕运河,东临绍(兴)漓(渚)铁路,西望石堰诸山。建筑环境:
胜利西路云栖村,东临漓渚铁路,西接老年活动中心, 南为绍兴市预备役团。
环境印象:
寺院东首被一条矿山铁路专用线所隔;
西、北两侧又被高层建筑障碍,所幸距离尚远;
寺院进出只有南向一条小路,凸显逼仄。
寺院印象:
云栖寺虽无名山大刹之雄伟、庄严,但绝不失清雅、古幽之气。寺院中只有大雄宝殿保存较为完整,且建筑风格能较好的体现整个寺庙的明清建筑风格。
历史建造至今保存下来的有山门(山门已改建)、大殿、藏经楼、东西厢楼, 系民国建筑。整体坐北朝南。
由于历史原因,寺院部分建筑已不见当年风貌。
大殿又称大雄宝殿,系民国建筑,坐北朝南,共三开间,通面宽13.40米,通进深13.40米。
明间东西缝五架抬梁造,边贴穿斗式,前后置廊。
东西厢楼:
东西厢楼系民国建筑,东西二侧布置,各有厢楼各六间。明间东墙上嵌嘉庆八年《文昌帝君救世文》碑一通。[2]山门:
山门共五开间,通面宽17.80米,通进深7.30米,穿斗结构。山门后天井,东西有厢屋各三间。
藏经楼五开间,通面宽21.80米,通进深11.80米,明间脊檩下墨书“中华民国癸酉年仲秋吉日 住持静悟监院源湛印朋心副事智祥领四众人等捐助建造 ”。药师殿、地藏殿、西方殿、韦驮殿、僧寮及斋堂。
修缮扩建后,云栖寺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占地1600余平方米。天王殿、钟楼、鼓楼、放生池等建筑。
2006年6月,绍兴市政府同意扩建云栖寺。
2010年云栖寺扩建工程启动,计划占地面积21.4亩,预算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据《全唐诗补编》等古籍记载,唐代有个叫道林的高僧,云游到会稽山,发现了这长松蟠曲如盖的鸟窠迹,便在这里结寺修行,自号鸟窠禅师。.多少年后,道林僧竟能呼鸟唤鹊,他还将截去尾巴的螺蛳放入池塘,养殖出了一种断尾螺蛳。鸟窠迹在唐代很有名气,当时江苏有个叫魏璞的人,慕名寻访该处,留下了&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的名句。
据《绍兴佛教志》和《绍兴宗教》记载,绍兴市云栖寺,始建于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初名“道林院”,位于绍兴市城南下谢墅村鸟窠山山坡上“鸟窠寺”遗址,初以律为教。
印光大师代源湛师作募修大殿疏中记载:唐鸟窠禅师重兴,作为道场,则以禅为教。
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赐“兴教院”,则以禅为教。宋未年(1279年)寺毁。
明天启五年(1625年),“兴教院”僧宝舍移建于梅山岭(今属萧山市)。明代诗人萧昱撰有《兴教寺》诗曰:“迢遥寻古刹,寂寞见群峰。好竹无人扫,繁花对客红。云垂僧院静,雀下佛坛空。兴尽方归去,春山落照中。”诗人王野撰有《兴教寺》诗曰:“古柏寒松是处逢,门前山色倚层空。老禅定后谈元寂,一树酮花落午风。”
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则以净为教。
清顺治元年(1644年),莲池大师徒孙内衡铨公复兴,移建至会稽娄江,时有寺屋12间,改额为“兴教禅寺”,则以净为教,宗风远播。法孙内衡铨藏灵骨于其中,后移于会邑称山建塔。
清初,朱佩南妻张氏及女雪照皈依云栖莲池大师宏法孙智铨法师,遂请孙智铨住寺。智铨卓锡“兴教禅寺”后,同弟子惟圆鸠创殿宇,法席甚盛,一时“越郡推为教下第一旃檀林”。
清乾隆年间,因白莲教事发,“兴教”二字犯禁,遂更名为“云栖寺”。后为有别于杭州之“云栖寺”,故称绍兴娄江云栖为“小云栖”。
道光九年(1829年),曼香置田6亩9分作为寺产,并立碑记之。后其徒彻凡继席云栖,一时名流雅集,不少文人墨客在寺内多有题咏,留呈墨宝。一度成为越中颇有文化气韵的寺院,其盛不逊兰亭禊游。曾有明代刘宗周提额,清代画师童二树的墨梅图壁画。时乃绍兴会稽境内最大寺院,境内大户人家烧香拜佛之宝地,处地四面环湖,需要用船才可以到达。
清末,“小云栖”梁栋腐败,椽木差脱,殿舍寮悉颓。
民国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小云栖”。
历史上的娄江小云栖
民国15年(1926年),住持源湛规划募修大殿。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撰有《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大殿疏(代源湛师作)》文稿。
民国15年至民国19年(1926年至1930年),住持源湛募资重加修饰,募修工程历时四年,寺又中兴。时有房屋50余间。邑人、书法家徐生翁题“小云栖”额一方,并为“小云栖”撰联,曰:“翠竹团云栖,台榭屯荫圆色相;莲花开兴教,池涛漾玉净禅心。佛日高悬光明世界,法轮常转普利人天。”庄严佛世界,左右二莲花。大殿外有石雕,甚古疑,系宋元古物。寺内有王文治联,有《东升老人内衡铨法通记》及“慧焰长辉”匾。
1937年-1945年,抗战期间,僧印西一度主寺。
日,已故国家总理周恩来回乡时,曾到“小云栖”参观,并在寺内就餐。
1945年抗战胜利后,源湛复主寺20余年。
1949年解放后,寺院完整,佛事兴盛。
1965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停止宗教活动,经籍、字画悉数被抄,部分房屋破败不堪,寺舍多作云栖村厂房。
1989年,云栖寺内“小云栖”旧址被列为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1990年,正式恢复&云栖寺&名称。
1990年后,厂房逐年腾空,寺产逐一归还并恢复重建,寺院同时恢复宗教活动,僧慧鑫、增瑞先后主其事。古建筑尚存大殿、藏经楼、东西厢楼及山门(山门现己改建)。
1993年,光如法师任云栖寺住持,为发扬佛教教义,历载化缘,得到众居士支持,相继重修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地藏殿、西方殿、僧寮及斋堂。
1999年,云栖寺登记为开放寺院并对外开放,修复建成后的云栖寺,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为该寺题“云栖禅寺”额。
日,云栖寺举行全堂佛像开光法会。
2000年古钟归还云栖寺。
2002年天王殿落成,四天王金身塑成。
2006年6月,绍兴市政府同意扩建云栖寺。
日,云栖寺扩建一期工程开工,扩建工程占地面积21.4亩,预算总投资3000万元,一期工程投资1000万元。[3-5]
现越城区佛教协会处地云栖寺。
据史料记载,现绍兴市云栖寺内“小云栖”旧址,为明末白洋朱佩南舍院第而建,初名“兴教院” 又称“兴教禅寺”。小云栖的历史建筑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该寺佛气萦萦,梵音绕绕,儒雅清幽,菩萨普照众生,是非常难得之佛教胜地。形羸骨瘦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作者:唐代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作者:唐代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作者:唐代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作者:唐代 见《祖堂集》卷三为访名僧迹,言寻小曲阿。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
道法传驯鹊,禅机显化螺。空潭山色印,谁与证维摩。
作者:唐代魏璞 (江阴唯一入选全唐诗的诗人)重探灵迹到空山,山下茅庵几扣关。
不为白云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经年静,仙岭松声镇日闲。
拟约高贤同结社,好移竹室住前湾。
作者:唐代魏璞 (江阴唯一入选全唐诗的诗人)迢遥寻古刹,寂寞见群峰。好竹无人扫,繁花对客红。
云垂僧院静,雀下佛坛空。兴尽方归去,春山落照中。
作者:明代 萧昱古柏寒松是处逢,门前山色倚层空。
老禅定后谈元寂,一树酮花落午风。
作者:王野白居易侍郎出守兹郡,因入山谒师。
问曰:“禅师住处甚危险。”
师曰:“太守危险尤甚!”
白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
师曰:“心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
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作礼而退。
作者:宋代 释普济次韵东沤太史雨窗寄怀
秋风起江村,秋渐满庭户。
幽人生还怀,寂坐一窗雨。
掌中杯未斟,膝上琴先抚。
目送天际鸿,飞飞没云树。
彼美在空谷,离立含冰霜。
地幽作花早,春风生古香。
盈盈一涧水,孤客遥相望。
不采何忍舍,采之用无方。
愿得赠之子,佩以罗绮裳。
中道勿捐弃,千载留芬芳。
和季贶寂寂原韵
林坳深树不知门,寂寂斋居避客喧。
贫到乱离都作达,道能忧患更称尊。
住山长策书千卷,遗世高怀酒一樽。
除是纵游岩壑兴,行踪不出水云村。
饱吃香厨嫩蕨芽,也凭无事读南华。
纸窗一线春风入,吹落瓶中供佛花。
作者:彻凡 见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九十三。炉烟茶活一房清,
云散斋钟夕梵停。
黄叶满林帘拂地,
乱山堆裏听翻经。
李慈铭(年)初名模,字式侯,后更名慈铭,字爱伯,号莼客,晚署越缦老人。[6]印光大师《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募修大殿疏(代源湛师作)
如来调御众生,随机说法。由众生根机不一,故所说法门无量。求其汇归统一,唯律、教、禅、净四法。律小云栖募修大殿疏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净者佛境。律、教、禅、净,行人归宿之所。亦究竟圆成佛道,普度一切凡圣之法也。四法并非各别。必须法法圆通,法法俱备,方可以上续佛慧,下化众生。不过约其注重者论,遂立律、教、禅、净四宗之名而已。
兴教禅寺,创建于晋,则为律为教。至唐鸟窠禅师重兴,则为禅。明末莲池大师徒孙内恒铨公复兴,则为净。善知识观机逗教,因时制宜。但取益物,不执陈迹。故令一切众生,咸沾法益也。由明以来二百余年,其间住持法道之高人,亦复不少。清末以来,法道式微,殿堂寮舍,悉形颓败。而大殿为安住如来法身之所,亦属四众祈福之场。栋梁腐败,椽梠差脱。若不设法修葺,必至直下倾覆。湛住持其中,心常惊惧。以故特述愚诚,遍募护法檀信,恳祈各舍净资,成就善举。俾含空宝殿,指日成工。满月金容,经劫常住。将见佛天云护,吉庆骈臻。富寿康宁,现身获箕畴之五福。高爵尊徽,后裔纳伊训之百祥矣。惟冀不吝,共登芳衔。(民国十五年丙寅)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
作者:民国印光法师[7]千年古刹云栖,始建于晋,是古城绍兴一座文化氛围颇为浓厚的禅寺。
历任住持曼香、彻凡、源湛等皆为诗僧,著有《嫩江楼诗草》、《慕梅精舍诗钞》等传世佳作,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影响。不仅如此,明末著名儒家学者刘宗周、清代高僧印光大师、清代画师童二树、近代书坛公认艺术大家徐生翁、现代书画家李鸿梁、著名学者朱仲华等文人墨客都曾作客云栖,或题额或作疏或绘画。曾有明代宗周提额,壁有清代画师童二树的墨梅图。[8-9]
史载清道光、咸丰年间,诗僧曼香及其徒彻凡先后继席云栖,吸引当时不少名流前来雅集,其情景不逊兰亭禊游。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一代高僧弘一大师,即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李叔同,竟与云栖寺也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据他的高足李鸿梁先生回忆:弘一大师的字画及其书画、书籍曾寄存于小云栖寺。
云栖寺历代保存的经籍、书画,究竟有多少?有一个传说:清朝有一个水师将军彭玉林,其人酷爱书画,来寺院看,竟看了三天三夜。寺院收藏之丰,由此可见一斑!
云栖寺曾呼吁各界查找历史遗失的经籍、书画的下落。
新建的云栖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为寺题写匾额。绍籍著名书画家沈定庵、郭子美、甘稼泥、蔡旺林等为各殿堂题额。民国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时有房屋50余间。邑人、书法家徐生翁题“小云栖”额一方。绍兴名刹小云栖寺旧有藏经楼,高悬“九莲阁”一匾,为李鸿梁先生手书,篆书兼有隶意,气势宏伟,为先生不可多得之篆笔,惜也毁于文革。先生晚年极少再书大字,唯所见题画行书款,炉火纯青,有人书俱老的境界。[9]彩壁绘画是云栖古寺文化积淀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绍兴乃至全省佛教禅寺中首屈一指,从小云栖的彩壁绘画寺院的殿、堂、廊、庑及山门等壁面上,乃至神龛背景,重彩丰富艳丽、形象传神逼真的壁画随处可见,完全没有一般庙宇的沉闷。分殿内,墙面采用大面积壁画补白:空中祥云缭绕,优雅轻盈的飞天播洒着满天缤纷的香花,庄严祥和的佛佗正在护法簇拥下讲法布道……恍若置身灵山。
小云栖寺彩壁绘画内容也不限于佛教文化,在这里,可以见到“虞舜孝感天地”等一组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古代孝图,传统伦理和隐逸称道的人物和山水题材占了相当比重,让人感悟“禅意人生,智慧之旅”。  丰富多彩的壁画,既传递出佛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又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繁荣、和平、幸福的向往,还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丰富的藏书使云栖寺更象一座图书馆。囿于场地,云栖寺尚无藏经楼,但藏经室收藏佛教典籍之齐全,令人叹为观止,经卷浩繁足有万册之多。其中不乏精品,以汇集佛教一切经典的全书大藏经为例,就有日版《大正新修大藏经》200册、《乾隆大藏经》168册、《大藏经补编》36册等。一排排书架上,一本本大部头的“天书”,使得面积不足百余平米的藏经室显得过于局促。尽管云栖寺历代保存下来的书画和经典在文革期间悉数被抄,但书画的文化传承却在云栖寺绵延不绝。稍加留意,堂额、殿柱、殿侧、钟楼、神龛等都有书法名家题词作对,如“云栖寺”寺额就是由原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享有“诗僧”之称的茗山法师所题,而绍兴著名书家如沈定庵、郭子美、甘稼泥、蔡旺林等题写的古雅朴厚,禅意通灵的书法,让人分攘中求得菊的淡雅,物欲中求得兰的高洁,功名中求得荷的清香,尘嚣中求得竹的宁静。加之寺院保存的其他大量绍兴书法名家作品,到云栖,如临书法圣地兰亭,置身净土,别有一番脱俗返朴的心境。云栖寺大钟文革期间曾经被红卫兵拿走,挂在府山顶上望海亭里,钟上铸有&云栖寺&大字,是历代云栖寺之宝,1993年归还寺院。清道光七年(1827年)小云栖自刻本
著者简介: 曼香(年),俗姓王,名兴宏,释兴宏,号卍香,浙江绍兴人。清中期浙东名僧,西园吟社成员。七岁出家鉴湖之兴教禅院,历主绍兴平阳、开元及云栖诸丛林,后退居小云栖寺,尤以小云栖最久。今存《懒云楼诗集》、《懒云楼诗草》等。
清道光七年(1827)小云栖自刻本。
是书为清中期绍兴诗僧释与宏(卐香)诗集,多为与浙东文人诗画相酬以及游历记闻。扉页题“道光丁亥镌/小云栖藏板”,前刊道光己巳高第序,末刊道光丁亥邬鹤征跋。白纸刷印,原装保存,品相完好。绍兴市云栖寺的有缘人,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有鸟窠(道林)禅师、莲池(袾宏)大师、内衡铨、孙智铨、诗僧曼香、彻凡、印光大师、源湛、弘一大师(李叔同)、朱仲华、茗山,诗人白居易、魏璞、萧昱、王野,儒学大师刘宗周,画家童二树、徐生翁、李鸿梁,书法家王文治,居士朱佩南等都与云栖寺关系密切。
明末著名儒家学者刘宗周、清代高僧印光大师、清代画师童二树、近代书坛公认艺术大家徐生翁、现代书画家李鸿梁、著名学者朱仲华等文人墨客都曾做客“小云栖”,或题额或作疏或绘画。
史载清道光、咸丰年间,诗僧曼香及其徒彻凡先后继席“小云栖”,吸引当时不少名流前来雅集,其盛景不逊兰亭雅集。
弘一大师的字画及其他书画、书籍寄存于“小云栖”。
周恩来1939年3月底来绍兴,是月30日中午曾受邀在“小云栖”用餐。
此外,据说康有为、蒋介石、李先念等也都与“小云栖”颇有渊源。蒋介石以前和寺院长老关系很好,蒋在世时常便装来此,以前有寺院长老和蒋介石合照挂于寺内,后因历史原因遗失。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人,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明朝末年著名理学(心学)家。其学之要,在“诚意”,在“慎独”,人称之为“千秋正学”。曾经做过仪制主事、右通政使、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左都御史等官。学者称他为蕺山先生。著有《刘子全书》。他著作甚多,内容复杂而晦涩。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清初大儒黄宗羲、陈确、张履祥等都是这一学派的传人。刘宗周的思想学说还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天下敬仰为“泰山北斗”。
刘宗周还是一个极富民族气节的爱国者。清军攻陷杭州,宗周先生正进餐,一听此消息,推食恸哭,自是绝食23日而逝。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山甚至认为,刘宗周绝食而死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命脉都发生了危机,且延续至今。
刘宗周曾为“小云栖”提额。童钰,清代画家。字璞岩,一字树,又字二如、二树,别号借庵、二树山人、树道人、梅道人、梅痴、越树、栎树、树树居士、太平词客、白马山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终身布衣。善山水,以草隶法写兰、竹、木石皆工。尤善写梅,宗扬无咎法,“使气入墨,奇风怒云,奔赴毫端(袁枚语)。”兴之所至,常在月光下濡墨作画,纵横欹侧,皆成妙品。生平所作不下万本,故有“万幅梅花万首诗”小印。童钰画梅苍老古朴,墨气雄厚。惟千篇一律,苦无迢逸,笔不能变化从心,终觉失之板。工诗,亦以咏梅为胜,世称“二绝”。有“绝笔梅花绝笔诗”之誉。其《画梅》诗云:“十丈炎威十丈尘,毫端犹见雪精神。莫嫌拂袖多寒气,我是人间避热人。”又有“空山突见古时月,老树忽先天下春”之句,论者谓奇情逸气。兼工草隶,爱蓄古铜印章,精篆刻。尝预修《豫省志》、《扬州志》,著有《二树山人集》《香雪斋馀稿》。
传世画作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作《墨梅图》轴,现藏广东省博物馆;四十四年作《墨梅屏》六条著录于《知鱼堂书画录》;四十六年(1781年)作《月下墨梅图》轴藏扬州市博物馆;另有《墨梅图》大幅藏西泠印社。
童钰曾为“小云栖”作“墨梅图”壁画。释印光法师,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当年在庐山修行的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圆寂后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因为大师的种种神迹,佛教徒深信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印光大师永思集》中有相关记载)。大师化人无数,最被人称道的是,无论是谁,只要写信请教,大师都回信指点迷津,由其回信集结而成的《印光大师文钞》,被认为是佛教徒尤其是净土宗信众的修行宝典。
印光大师在1926年因受小云栖寺源湛法师之请,为“小云栖”作《募修大殿疏》,刊在《印光大师文钞》三篇卷四889页。徐生翁,邑人、书法家,早年从外祖姓李,名徐,号生翁,以号行。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字安伯,浙江淳安人,世居绍兴。精楷隶,由颜真卿入手,得力于北朝碑版,形成简、质、凝、稚的“孩儿体”书风。亦能篆刻、绘画,风格如书。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二十年代出版的《中国现代金石书画家小传》第一集,评述徐生翁先生:“大江南北,佥称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书画,横极千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徐生翁先生晚年所作画,萧疏淡远,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徐生翁先生在1964年1月临终前数日,竟闭门烧毁不少作品,在老人的心灵中,他唯一的冀求,就是要将最完美的艺术品献给社会。
民国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小云栖”。徐生翁题“小云栖”额一方。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日出家后法名演音,即佛教中赫赫有名的弘一大师,晚号晚晴老人。他生于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迁到天津,因其生母本为浙江平湖农家女,故后来李叔同奉母南迁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纪念其先母。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日在福建泉州开元寺圆寂。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那首很有名的歌曲《送别》就是他作的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丰子恺、潘天寿、李鸿梁都是大师的高足。
弘一大师与“小云栖”关系非同一般。据弘一大师高足李鸿梁先生回忆:“弘一大师曾把自己的字画及其他书画、书籍寄存于小云栖寺---”(资料来源《浙江文史集粹·社会民情卷》)。周恩来,字翔宇,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指挥长征,西安事变中,他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国国民党签订合约,共同对日作战。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49年至1958年间兼任外交部部长。日,病情日益加重,至1976年逝世。
周恩来最早了解绍兴文物古迹,有三条渠道,一是在长辈的闲谈中,二是小时来绍所见,三是在流传于族中的高祖周元棠的《海巢书屋诗稿》中,因诗稿写到了绍兴的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就有《越中十二景》。
1939年3月,周恩来因抗战机缘来到绍兴,顺道去了卧龙山(府山)、秋瑾烈士纪念碑、大禹陵、东湖、小云栖、快阁、兰亭、王明阳墓等8处古迹名胜。30日中午,周恩来在“小云栖”就餐。李鸿梁,大,15岁进绍兴府中学堂求读,时鲁迅先生曾任该校学监。后又到杭州浙江两级师范深造,有幸得到李叔同先生(即出家前的弘一大师)的谆谆教导,李鸿梁不负师教,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卓越的书画篆刻家。
李鸿梁是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爱徒,也是鲁迅先生的学生。
李鸿梁先生曾为“小云栖”藏经楼手书“九莲阁”一匾。朱仲华,曾担任复旦大学学生自治会会长,经邵力子介绍参加中国国民党,四次晋见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横幅相赠。历任绍兴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他笃信佛教,皈依印光大师,任绍兴佛学研究会会长。
朱仲华曾与王子余、周星白等集资请购《大藏经》赠云栖寺,抗战前曾在“小云栖”讲过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法师为寺题写匾额。清初住持。
清初,朱佩南妻张氏及女雪照皈依云栖莲池大师宏法孙智铨法师,遂请智铨住寺。
智铨,俗姓张,字内衡,别号最胜予,又号东升老人,为云栖莲池大师株宏法孙。曾主绍兴樊江广救寺、称心资德寺,研习《法华三昧》,著述甚丰。卓锡兴教院后,法席甚盛,同弟子惟圆鸠创殿宇,一时“越郡推为教下第一旃檀林”。诗僧,道光年间住持。
曼香,俗姓王,名兴宏,曾主绍兴乎阳.开元及云栖诸丛林,尤以小云栖最久.著有《嫩云楼诗草》。道光九年(1829),曼香置田6亩9分作为寺产,并立碑记之。诗僧曼香之徒,咸丰年间住持。
释彻凡号称晚清越中三诗僧之一,字寄云,东山谢氏子,能诗,交游多名流,居兴教寺多年而终,
彻凡与邑人李慈铭善。咸丰七年(1857).彻凡撰《慕梅精含涛钞》,翌年,李慈铭为其作序(存绍兴图书谊)。民国期间,住持。
民国11年(1922年),僧源湛重修“小云栖”。民国15年(1926年),住持源湛谨疏《兴教禅寺募修大殿疏》。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撰有《绍兴偏门外娄江村兴教禅寺大殿疏代源湛作》文稿。民国15年至民国19年(1926年至1930年),住持源湛法师募资重加修饰,历时四年,寺又中兴。
抗战胜利后,源湛法师重新住持小云栖20余年。
源湛法师医道精湛,常用针灸为四周农民治病。在为村民诊治时,不取酬劳,赢得四方口啤。1990年后住持。1990年后住持。1990年后住持。1993年至今住持。
释光如法师,1941年出生于甘肃省甘谷县渭阳大王庄。他童贞入道,深受多位根深德厚长老熏陶、喜爱、精心教授真传,布施身心,佛法造诣在同辈中实属佼佼者。1970年,他礼西安兴教寺上心下祺法师为师,成为一名正式的佛弟子。1986年,法师又于五台山碧山寺受具足戒。此后,光如法师陆续到全国各地的佛教圣地礼佛,曾参学于南京栖霞寺、扬州高旻寺、西安卧龙寺禅堂等地,又在密参师座下参学数年。
1993年,光如法师受佛教协会指派到绍兴市云栖寺担任住持。期间广播佛教教义,历载化缘,呕心沥血,得到众居士支持,相继重修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地藏殿、西方殿、僧寮及斋堂等。
释光如法师,现任越城区佛教协会会长。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
绍兴秦望山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是从庐山下来乘船顺长江而下,经马安山、当涂等地,巡视会稽郡郡治吴中,会稽郡守与属下官员百姓出城十里跪迎,争相称颂始皇帝功德。始皇下车,接见地方乡老,细心询问郡情,得到的答复自然又是百姓归心、安定太平之类的颂德之声。后到杭州,因钱塘江水波汹涌,难以成行,便向西行120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秦始皇在会稽山上“立石刻颂德”,这是他第五次出巡以来的第七块刻石、也是最后一块刻石。据《越绝书》卷八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之会稽。……以正月甲戊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西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望山若耶溪云门寺嘉祥寺等整体图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王勃仿兰亭之&曲水流觞&遗址、五云溪、白乳亭、五云山亭、火者塔、溪风阁墓、日本杉木祖师墓、雪峤和尚塔、“云门卓立”石牌坊、“云门古刹”石牌坊等等文物建筑景点。迎恩门又名西郭门,位于绍兴古城的西大门,是历史上从杭州进入绍兴的主要水陆要道。在这块占地51公顷越城区西郭迎恩门的土地上,千年古运河缓缓流淌,讲诉着悠远的历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因修建公路,迎恩门城楼等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在原址重建了迎恩门,现成了免费景点,让人感到绍兴古城厚重的历史气息。登临迎恩门城楼,远眺迎恩门以东环境已建设的很美,迎恩桥以西正在拆迁,相信这是市政府的一个大手笔,期待着更美的景色展现在大家面前。迎恩桥位于绍兴市区西郭运河进城口子处,它是古代绍兴水路进城的西门户。西郭运河之迎恩桥
古代皇帝驾临绍兴,百官迎候在此,故取名迎恩桥。孙中山来绍兴时,绍兴各界也在此欢迎。此处是一重要船埠和市场,此桥也称菜市桥。该桥为七折边石拱桥,石级桥面,两边石级分别为13与14级。桥跨径近10米,是绍兴市跨度最大的七折边石拱桥。
现桥为明天启六年(1626)重修,始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桥长19米,桥面宽2.7米,桥拱高3.77米,桥南石阶11级,桥北石阶18级。雍正十一年(1734)的桥碑记上刻有“见龙在恩”四字,碑已不存。
此桥为市文物保护点,收录于《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望海亭相传为防卫强吴起见,越大夫范蠡在绍兴府山之巅,建有飞翼楼。该亭一度又名望海亭。望海亭(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望海亭为绍兴市历史名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府山之巅。
望海亭原为春秋末期的飞翼楼故址。历代曾易名为五桂、越望、镇越。屡圮屡建。
望海亭,后建于唐代。
1981年重建,仍名望海亭。
日拆望海亭建飞翼楼。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城西南,为浙江名湖之一,俗话说“鉴湖八百里”,可想当年鉴湖之宽阔。鉴湖是一处适合观八百里鉴湖水系风光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江南水乡型风景名胜区,由东跨湖桥、快阁、三山、清水闸、柯岩、湖塘6个景区和湖南山旅游活动区组成。鉴湖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之增色。地区:浙江省绍兴市
区划:越城区
街道:府山街道
处地:亭山乡云栖村
邮编:312000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云栖村位置
沿胜利西路朝西过铁道即右转约一百多米处
公交:绍兴603路公交(南门-大香林景区)
绍兴39路公交(客运中心-高桥)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年春天 是指 的春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