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540g溶质质量分数公式为 10g氯化钾溶于90gチ9モ6中,将所得溶液 平均分成4 20%的氯

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固体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乐乐题库
&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识点 & “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习题详情
28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8.8%
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固体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03-河南
分析与解答
习题“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固体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根据方程式求出氯化钾的质量,然后依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
解:设混合物中K2CO3的质量为x,反应后生成KCl的质量为y.根据题意,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18.9&g+149&g+36.5&g-200&g=4.4&g&&&&&&&&&&&K2CO3+2HCl═2KCl+H2O+CO2↑138&&&&&&&&&149&&&&&&44x&&&&&&&&&&&&y&&&&&&4.4&g138x=444.4g&&&&x=13.8&g&&&&&&&&&&&&149y=444.4g&&&&y=14.9&g&&&&&&&&&&&&&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9g+(18.9g-13.8g)200g×100%=10%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解题时在求反应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时候,要看清原混合物中的另一种物质是否是反应后的溶质.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固体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固体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主要考察你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知识点的认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公式有如下3种:1.溶质质量分数的一般计算公式是:2.特殊计算公式(使用于饱和溶液)是:3.变形公式有:值得注意的是: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表示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并不代表具体的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比值,没有单位;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③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式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单位必须统一.④计算式中溶质质量是指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的质量,没有被溶解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⑤当计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即该温度下该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大值)时,才可以使用特殊计算公式来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题型包括以下几种:1.已知溶质和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求算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只要将已知的质量代入相应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2.已知(暗知)某温度下的某物质的溶解度,求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此时,首先要确认该溶液是饱和溶液,并制定该物质的溶解度(有时从溶解的曲线上或括号内的补充说明中寻找),如果将溶解度代入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特殊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3.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或溶质)的质量,求算溶质(或溶液或溶剂)的质量.此时,可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液的质量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注意:溶剂的质量是溶液的质量与溶质的质量之差).4.已知某温度时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算该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可以将已知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代入相应的变形公式中,进行计算即可.5.溶液稀释前后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此时,由于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若设浓溶液质量为m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n g,则等式m g×a%=ng×b%成立,加入水的质量为ng-mg.6.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特别是,在计算反应后溶液中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需要注意的是:①如果某溶质反应前有,反应生成物中也有,并且反应后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那么该溶质的质量应该是原来的质量与反应生成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之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即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组份的质量之和-气体的质量-沉淀(或杂质)的质量;然后将所求的两个质量相除,再乘以100%,就可求得反应后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②如果反应后的溶液已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此时,会给其溶解度或有关信息),那么判定饱和后,就可根据所给的溶解度来计算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了.【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来考查学生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与溶解度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的分析、推断、计算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并且,经常将其与“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等关联起来考查.当然,有时也单独考查之.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并且,经常以计算题或计算型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的能力,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质量守恒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固体溶解度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质量守恒定律的综合考查,是近几年中考的重中之重.【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和理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及其有关计算方法,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意义,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使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解等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阅读、分析题意等,联系着生活实际,细心地进行探究、推理,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认真地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爱心提示:在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综合性计算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下面所对应的物质质量不能直接写成溶液质量,一定要写参加化学反应的溶质实际质量.2.若已知溶液的体积或求溶液的体积,要用m=ρV这个公式进行换算.3.计算过程中,单位一定要统一.
与“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固体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似的题目:
烧杯中盛有不纯的锌粒7.0g,加入50g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2g.(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前后都不溶解)问:①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②所用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③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往5g盐酸中加入8g15%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碱性;再加入5g9.8%的稀硫酸,恰好把过量的碱完全中和,计算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将Xg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所得蓝色溶液中加入W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物质仍是W&g.则原先加入的氧化铜质量X的值是&&&&,加入铁粉的质量W的值至少是&&&&.(2)某地出产的石灰石里所含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为测定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现进行下列实验:称取25g石灰石放在质量为115g的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0g稀盐酸,反应恰好完全,这时称得烧杯及其中物质质量共为231.2g.求:①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②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准确到0.1%).
“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1向100g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中加入3gNaCl固体和12g水,使其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
2有100g10%的盐酸溶液,要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取的方法是&&&&
3在20℃时,从200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取出5g溶液,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比较,下列有关量中没有变化的是&&&&①溶质的质量②溶剂的质量③溶液的密度④溶质的质量分数.
该知识点易错题
1为了探究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分别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100g,甲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8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全部消失;乙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16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有剩余.下列有关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2实验室用密度为1.84g/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500g&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用多少mL的量筒量取多少mL的浓硫酸?&&&&
3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下列方法能配制出该选种溶液的是&&&&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固体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常温下,将18.9g氯化钾和碳酸钾的白色固体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似的习题。(2007o宿迁)(1)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催化作用.(2)实验室也可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某同学想用实验来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他设计的下列实验步骤中没有意义的是①.①将高锰酸钾晶体加热分解,所得固体质量减少②观察氯化钾溶液没有颜色,表明溶液中K+无色③在氯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未见明显变化,表明锌与K+不反应④在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锌粉振荡,静置后见紫红色褪去,表明MnO4-为紫红色(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也能用来制取氧气:Na2O2+2H2O=2NaOH+H2O2 ;2H2O2=2H2O+O2↑已知:当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24%时,酚酞显无色;H2O2具有漂白性,能使有色有机物氧化褪色.现将0.39g&Na2O2溶解在10.0mL过量水中,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先变红,片刻后红色褪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①甲同学认为红色褪去的原因是由于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过大,此种说法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假设过氧化氢完全分解;水的密度为1g/cm3)②乙同学认为红色褪去的原因是由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过氧化氢存在.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解答:(1)因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故答案为:催化作用 &&&&& (2)要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就要在溶液中进行实验,而①始终是固体,故没有意义.&&&&&&&&&&&氯化钾溶液中有K+,但没有颜色,故表明溶液中K+无色,②有意义.&&&&&&&&&& ③的目的是为④创造条件,③中说明锌与K+不反应,④中加入锌粉褪色,说明不是K+作用,运用了排除法.故③④都有意义.故答案为:①(3)①解:设 将0.39gNa2O2溶解在10.0mL过量水中,生成NaOH的质量为X,O2的质量为Y&&&&&&&& &&写 &&&&&&&&&&&& 2Na2O2 +2H2O=4NaOH+O2↑&&&&&&&&& &&找&&&&&&&&&&&&&&156&&&&&&&&&160& & 32&&&&&&&&&&&&&&&&&&&&&&&&&&&0.39g&&&&&&&&X&&&& &Y&&&&&&& && 列&&&&&&&&&&&&&&&& &&&&&&&& & 解&&&&&&&&&&解得:X=0.40 g&   Y=0.08 g&&&&&&&& 则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00%≈3.9%&&&&&&&&&&&&&& &因3.9%<24%,故红色褪去是由于NaOH的质量分数过大引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故答案为:不正确.&&&&②证明过氧化氢存在,可联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2H2O22&.&2H2O+O2↑.&&&&&& 也可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出发,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变蓝色,而石蕊试液本身是紫色,若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也褪色,那就说明是过氧化氢的作用.故答案为:(答案一)&取反应后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粉末,然后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红色褪去的原因是由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过氧化氢存在.若木条不复燃,说明溶液中不含有过氧化氢,红色褪去的原因就不是由于过氧化氢存在引起的.&&&&&&&&&&&& (答案二)&取反应后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紫色石蕊试液,若看到溶液由紫色先变蓝色,然后褪色,说明褪色的原因是由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过氧化氢存在.若看到溶液变蓝后不退色,就说明褪色的原因不是由于过氧化氢存在引起的.(1)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2)要证明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是MnO4-的颜色,而不是K+的颜色,就要在溶液中实验,而①是固体反应,故没有意义.若加热高锰酸钾晶体完全分解后,把剩余物溶于水,观察颜色的不同,就可以了.(3)要判断是否是由于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过大,而引起的颜色变化,只要计算出反应后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看是否大于24%即可.已知过氧化钠的质量,氢氧化钠的质量很容易计算,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需要注意反应过程中逸出了氧气,应为加入的总质量减去氧气的质量.&&&& 要判断是否是由于反应后的溶液中有过氧化氢存在,而引起颜色的变化,只要证明溶液中有过氧化氢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向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看是否产生氧气即可.&&&& 也可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当NaOH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24%时,酚酞显无色;H2O2具有漂白性,能使有色有机物氧化褪色来考虑,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变蓝色,而石蕊试液本身是紫色,若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也褪色,那就说明是过氧化氢的作用.10g氯化钾溶于90g水中,将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那么第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将第二份溶液_百度知道
10g氯化钾溶于90g水中,将所得溶液平均分成4份,那么第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将第二份溶液
稀释至100g则其溶质质量数___;欲使第三份溶液溶质质量数减原半加水___g;欲使第四份溶液质量数增倍加入氯化钾___g或蒸发水___g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10g氯化钾溶于90g水所溶液平均<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5f份第份溶液溶质质量数__10%_;第二份溶液稀释至100g则其溶质质量数_2.5%__;欲使第三份溶液溶质质量数减原半加水_25_g;欲使第四份溶液质量数增倍加入氯化钾__3.125_g或蒸发水_12.5__g
10%2.5/(100+25)*100%=2%125g5g62.5
10%2.5%25克3.125或12.5
其他类似问题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1o茂名)氯化镁是制取镁的原料之一.现要测定某化工产品(含MgCl2和KCl)中所含的氯化镁质量分数,进行实验:先将10g样品完全溶于水,然后把50g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平均分五次加入样品溶液中,充分振荡,实验所得数据见下表:编号12345加入氢氧化钾溶液的质量/g1010101010生成沉淀的质量/g0.58a1.742.322.32请分析上述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a为1.16.(2)样品中的氯化钾属于化肥中的钾肥,可回收利用.(3)所用的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1.2%.(4)计算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解:(1)由表中1、3两次的数据可知,10g氢氧化钾溶液与氯化镁反应能生成0.58g沉淀,因此20g氢氧化钠溶液能生成1.16g沉淀.(2)氯化钾提供的主要营养元素是钾元素,属于钾肥.(3)设10g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钾的质量为x.MgCl2+2KOH═2KCl+Mg(OH)2↓&&&&&&112&&&&&&&&&& 58&&&&&& X&&&&&&&&&&&0.58克X=1.12g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1.2%答: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1.2%(4)设原混合物中含有MgCl2的质量为x.MgCl2+2KOH=Mg(OH)2↓+2KCl&95&&&&&&&&&&&58x&&&&&&&&&&&&2.32g&&=,x=3.8g&&则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是×100%=38%答: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是38%(1)对比表中前三组的数据可以得出X的值.(2)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3)分析表格可以发现,当生成0.58克沉淀时,氢氧化钾溶液中氢氧化钾全部参加反应;可求得10g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钾的质量,进一步可求得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4)由生成沉淀的总质量根据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氯化镁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质量分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