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1微电影,就是花开头的名字走段秀的那个,叫什么名字

专家评《沂蒙六姐妹》电影
[这是临沂市委室传部的朋友从qq上传给我的为阅读方便转贴于此]
大郇 15:16:02
“一部最没有主旋律腔调的主旋律大片”
——电影《沂蒙六姐妹》专家评论系列之一
作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重点影片,电影《沂蒙六姐妹》掘取了崭新的角度叙事,被众多专家高度评价为“一部最没有主旋律腔调的主旋律影片。”
饶曙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照片
《沂蒙六姐妹》从多个层面上突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的惯性思维,确实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应该弘扬的真正的主流电影。
它找到了一种个性化的和人性化的角度叙事,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我们过去之所以对英雄形象有距离感,甚至有些天然的排斥,就在于我们将其与个人的追求、幸福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分离。与之相反,这部影片把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个人对幸福的渴望跟整个国家的命运、跟民族的命运非常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它不是一种泛人性化,这种表现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甚至有山东地域特定的内涵。
我也去过沂蒙山,对那里有一点独特的感受,沂蒙人的那种质朴、受孔孟之教的影响、传统的牺牲精神都在这部影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可以说该片的主创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叙事点。
很多历史不是纯粹的历史,而是个人情感集中的历史,这个影片其实给我们展示的就是情感记忆的历史,其实这种情感记忆既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原点,也是我们艺术创作的终点。只有这样的情感记忆,才能够达到观众的内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影片是一部个人史诗电影,因为它不是整个历史的全景展现。这种史诗表现的是个体,其实是找到了个人与国家的平衡点。这是我们主流电影特别需要研究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沂蒙六姐妹》把说教的意味降到了最低,但是对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却没有任何损失。我们现在看主旋律电影,最大的一个排斥就是太多的说教,这种说教让我们产生了一种拒斥心理。而这部影片就很好的弥合了这个问题,没有说教,但核心价值观包括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崇高的品格在这个影片中却没有一丝一毫的降低。如果我们的主流价值得不到有效表达,就无法感动今天的观众,也就不可能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所以这是该片让我们最应认真思考和借鉴的内容。
这部影片还突破了战争题材作品对于战争的表现和追求,而还原了战争本身的历史真实和某种残酷性。过去的战争题材电影我们回想一下,一开始胜负已然决定,所有的部队行军也好、还是其他什么都是井然有序的,直至最后欢呼战争的胜利,完全缺乏对战争本身的审视和反思。这个影片做了很多文章,尽管战争场面并不是很多,让我们感受到战争中真实和对于某种残酷性的预示,实际上就把人物的命运充分展现了出来。
路海波:(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主任)
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我自己拟了一个标题“像蒙山沂水一样质朴”,这部电影里面表现的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他们内心世界和他们的情感都给我这样一种感觉。首先是说这个片子的风格,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和其他所有主创人员,对整个片子都把握非常好。一开始就是远山、沉闷的氛围,有一点零星的炮声,接下来各家各户,每个人物出来。
我还有一个小的副标题“整体和个体”。所谓整体这场战争是怎么赢的,为什么中国革命胜利?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当时的战争应该讲是前途未卜的,蒋介石从全面进攻变成重点进攻,山东作为进攻重点应该说吸引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目光。《沂蒙六姐妹》让我们贴切地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轨迹和情感,又让我们通过这几个人物想到更多的沂蒙人,乃至整个历史转变。关于影片中所说的人文价值问题,还有一个更草根的表述就是山东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家里已经没有粮食了,却仍是首先想到前线,从革命的角度去解读,也可以这样来讲,战争中的前线和后方没有什么区别。
沂蒙老区的普通老百姓家庭都是在为了民族命运而战,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先国后家的道理。老百姓觉得这个战役是为我们自己而打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去,为什么这么多女人要去?她们的丈夫在前线,她们的儿子在战线,她们的亲人在前线,所以必须要去。所谓沂蒙六姐妹是站在整个老百姓,站在整个她们觉得革命跟我们命运所系,跟我们向往的幸福所系的大背景下面,而且不是空泛的概念化的东西。影片高明之处就是,从头到尾都没有正面喊出这个大道理,而是通过六个沂蒙女性的坚韧行动、朴实语言和平民精神来阐释了这个道理。
实际上通过六姐妹能让我们感受到整个沂蒙的老百姓,而沂蒙的老百姓代表了全国的老百姓,这就站在了对革命历史叙事的新角度,人物命运的叙事、情感的叙事,另外还有更细微的地方,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琢磨的东西,给我们带来非常清新的感觉,主旋律的应该讲是非常重要的革命历史题材,但是它又不是脸谱化不是说教。为什么很多人都被感动了?最后我们很多人几次忍不住自己的眼泪,很简单的解释就是这个片子是非常成功的。
仲呈祥:(评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
看了这个电影我很受感动,这是我参加电影审片以来让人感动的难得的一部优秀影片。用我学习的美学观和历史观来说,我愿意称这部电影是一部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和谐统一的佳作。
之所以这样下一个判断,是因为这部电影对于战争的表现,对人性的开掘,对中华民族优秀品格、革命者的人格精神和人民性的反映,它都是审美化、艺术化,没有丝毫的说教气,没有公式化概念化的任何痕迹。行云流水般地通过“六姐妹”在孟良崮战役这个大背景下,她们的所遇所思所为所感,以及她们独特的人生追求和情感追求,包括她们对两性之间最微妙感情的追求,都是艺术化的、审美化的。因此我认为这部影片符合恩格斯所讲的“最高的标准”,它首先经得起美学的评析,它是一个艺术品。
这是一部经得起美学评析又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符合与时俱进的唯物史观的好影片。
第一,还原真实的再现。还原了孟良崮战役时沂蒙山区的历史氛围和历史环境,让人感到非常严肃非常精致。从场景选择、舞美设计以及道具使用,细微之处使影片中营造的历史氛围达到了相当的真实性高度。
第二,对历史事件的铺叙推到背景之后。从孟良崮战役的历史事件走向到所反映的民心走向都表现得非常到位。历史事件的发展走向完全是真实的。
第三,活跃于历史氛围当中,并且决定历史事件发展走向的以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都是非常真实感人的,这就与过去那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划清了界限,对影片中人物的刻画是入情入理。
这三点共同构成这部影片的影像品格,历史氛围真、历史事件真、活跃于历史氛围当中决定着历史事件走向的人物有个性,有品格。
不仅讲了故事,片尾还把人物原型的照片播放出来,这个尤其有意义。因为那场战争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的年轻一代越来越不能理解,他很可能认为是你们编出来的,原型照片一出就把精彩的一笔带了出来,让人印象深刻。这样一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会永远铭记共和国得来不易,永远记住他们的无私奉献。这种好作品一定要让它走向民心,要让大家看。我作为一个老观众也是一个在中国电影研究中心工作了多年已经退休的老职工,应该说恳求我们的发行战线包括媒体应该多多宣传这样的影片,这是中国电影的光荣。
李掖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在整个的过程观影过程当中,我情不自禁、不知几次地留下了眼泪,一方面是被这个电影感动的泪水,另一方面也是被这样精彩的主旋律影片激动的泪水。
大家都知道,没有人怀疑我们的影像产品、电影、电视剧应该弘扬主旋律,应该为我们的和平盛世留下过去战争的那些红色珍贵的革命记忆,也毫无疑问主旋律的影像产品这些年来也有很多优秀的佳作迭出。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它仍然陷入了一个好象很难突破的怪圈当中,那就是主旋律必须是充满了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的,由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来担当、诠释主旋律的使命。而且里面的人物形象总是要有一些能够提升格调和境界的豪言壮语。当这些大话已经成为模式性的表演元素,近乎所有的主旋律影像产品的时候,它让我们对它的生活意义,对它的真实和人性的这种亲和力产生了一种怀疑。看完了今天这个电影,它让我松了一口气,就是说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抓住了诠释主旋律的一个最佳角度,他用“六姐妹”的普通生活,在真实感人的细节中生动地、富有亲和力地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英雄永远是无名的,这部影片第一次让他们用真正的无名状态显现了有名的革命历史和伟大的沂蒙精神。所以我想这一点的确给我们的主旋律的影像产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启示。它告诉我们主旋律的阐释将有可能沿着既艺术又真实、既生活又个性、既民俗既国家又非常地能够勾连人们普通的生活经验和富有亲和力的这种表现手法。
这个电影让我感动的另一点就是其在艺术上的精良制作,保证了对沂蒙精神的诠释能够是思想价值和审美功能共重并举的一个优秀作品。这个电影实事求是地说,几乎是没有这个可以挑剔的毛病的。它采用的是一种散点式的叙事方式,因为沂蒙六姐妹是这个影片的主角,但围绕着六姐妹的其他人也同样有着相当的份量。从影片中的表现来讲,应该说沂蒙精神是体现在所有沂蒙人民身上的,也是由他们来升华的。所以这种叙事结构保证了沂蒙精神的形成在民间,却具有着整体的中华民族力量和精神品格的表征、象征的意义。
同时,这部电影一改过去战争片的残酷和充满着激、血腥的暴力展示,用一种温暖的诗意向我们展示了在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中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伟大和高尚。一方面展现了沂蒙精神在民间形成的根基,另一方面也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表征和诠释,保证了这部电影在主旋律、战争片中都是别具一格的。
大郇 15:16:12
“这是一部励志的红色青春偶像剧”
——电影《沂蒙六姐妹》专家评论系列之四
影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唯美抒情地为我们展现了沂蒙六姐妹经典动人的青春偶像。“这部主旋律影片更象是一部红色青春偶像剧,能够带给大家更多美感。”
张震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儿童电影学会副会长)
看完影片我特别激动,两个原因。第一,我是沂蒙山的媳妇儿。第二,我是沂蒙地区军人的家属。我爱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他是幸福的一代,而他的父辈,他们那个村庄据说在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被日本鬼子扫荡,男人们除了参加革命的基本没有了。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1947年、48年,沂蒙人民的苦难和奉献在他们家族里面都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至今我没有去过沂蒙地区,但是看这个片子我泪水直流。
看这个片子之前我一直有一个困惑,这两年我一直在参加电视电影的剧本创作论证,后来又参加剧本的审查。我第一个困惑是,这几年出了很多应该说不错的片子,但是我自己的内心总觉得是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这个危机是什么?我们怎样在主旋律特别是反映革命战争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取得表现模式上的突破,比如共产党将军系列,我们拍了这么多,但是好像永远突破不了三大战役、几位领袖、几位将军的模式,我们很难突破旧有的传统创作模式。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应该这部影片的策划、编剧和导演致敬,向所有演职人员致敬,是你们实现了这个突破。
第二点,我的困惑还是一个突破问题。从去年参加少年儿童电影学会的工作,主要也是关心儿童电影研究,最近国家五部委每年都有一个向校园推荐儿童片,给少年儿童们拍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占主要部分,其中有成人的也有儿童的。就创作思想来说,我们是要告诉他们革命历史斗争是怎么发生的,那个年代的儿童是怎么进行革命的(当然他们是和成人在一起),但现在看,越来越多的片子让今天的孩子一看就不信,更甚至让孩子因为看了粗制滥造的片子而对历史产生疑问。
看完《沂蒙六姐妹》除了个人感动之外我还非常感谢。影片对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突破让我看到了光明。当我们再给孩子们拍革命历史革命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有一个可循的出口,这部片子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深深的祖国爱。一个是在影片里面所表现的沂蒙人民纯朴、奉献、牺牲,对于革命的纯洁;同时又不光是沂蒙人民,而是当时中国四亿人民为求得解放的一种奉献和牺牲。另外一方面值得尊敬的是创作人员,包括所有演职人员和影片的策划制片投资,他们这种认真对待历史的态度是非常真诚和令人崇敬的。
小视角、大叙事;小人物、大英雄。当影片开头出现娶媳妇过门,后来部队又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儿时看的《南征北战》又回来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叙事和六个小姑娘的角色让我感到一种大气势。在这一点上,小视角、大叙事,说明了主创人员的胸怀;小人物、大英雄,这个英雄不是董存瑞式的英雄,而是六个小女子承托起来的沂蒙人民的缩像,是四万万中国人民的缩像,它已经超越了沂蒙山区。从艺术的追求来说,主创人员是在努力展现一种战争背后的诗情画意,比如说新媳妇月芬在山坡上寻找她的丈夫的场景,那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再比如说,当嫂子春英回家告诉婆婆说南成回来的时候,那个奔跑又是一首诗、一幅画,既有浓浓的战争大气势又有非常诗情,史诗一样的东西,这种艺术的追求和体现能深深打动每一位观众,这也才是真正可以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接受的青春励志的红色影片。
张新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学教研室博士)
关于这部电影的题材,我个人是这样给它定位的,就是红色、励志、青春偶像。这部电影选取了六个沂蒙姐妹作为典型来诠释沂蒙精神,其英文片名的意思可能更直接,就是“战争中的六个女性”,她们代表的是战争中的所有沂蒙女性。
以前曾经有一句话非常流行——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我看了这个电影之后,我觉得战争非但没有让女人走开,它在几乎把所有男性推到战争前线的同时,也把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卷入到战争当中。从这部影片当中看到,不管是白发苍苍的母亲,还是像花一样年龄的六姐妹,都把她们的青春、她们的生命、她们的爱情,包括她们的亲人、她们的丈夫、她们的儿子全都奉献给了战争。所以我觉得这种对沂蒙精神的诠释是非常透彻的,更凸显了沂蒙精神的伟大,而这种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在诠释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的时候,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堪称完美。影片没有一点说教,不说教也不煽情,它也没有刻意地哗歌,整个片子让观众觉得一点都不枯燥。没有那种以前我们经常看到的主旋律电影里面的“假大空”的东西,整个电影是由一些真实的细节组成起来的,所以让整个电影显得非常真实,也非常立体,所以就形成了整部电影一种非常唯美的、非常抒情的、非常干净、非常大气的纯朴的这样一种外在的风格、一种整体的风格。而且我觉得这种整体的风格跟影片诠释的那种沂蒙女性非常坚韧、非常内敛、非常质朴的奉献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也就是说它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我觉得这是影片最可贵的一点。
看完影片后,几乎所有观众都被感动得哭了,我也哭了。但是我在哭了几次之后又笑了,而且笑得非常地开心。我觉得整个电影除了外在的那种非常崇高、非常悲壮的风格之外,它还有一种很浪漫、很乐观、很坚强的气息。比如说像兰花和四喜的爱情,比如说六姐妹们间斗嘴的时候,都充满了那种小儿女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非常地真实、很自然,没有一点夸张的成份。所以我觉得,观众的笑是发自内心的,这是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地方,这种浪漫的非常乐观的这种风格和气息,与它整体的唯美的、干净的、崇高的、悲壮的风格是融合在一起的,这是影片的另外一个特点。
而且,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这部影片一改过去努力塑造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而侧重于诠释积极向上的精神。即使是从最狭窄的主旋律的概念来说,《沂蒙六姐妹》这部电影也可以称得上是主旋律当中的主旋律。我认为这样的主旋律作品是越多越好。因为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被“六姐妹”的这种精神、这种意志所深深打动,能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启示。这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整体感觉。看完《沂蒙六姐妹》,我觉得我更加热爱我们的沂蒙女性,更加热爱我们的沂蒙老区,也更加热爱我们的山东电影。
大郇 15:16:30
一部把革命背后的女人推向前台的优秀作品
——电影《沂蒙六姐妹》专家评论系列之二
战争让女人走开。但电影《沂蒙六姐妹》集中展现了沂蒙女性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想,女性成为决定那场战争胜利的又一重要因素。影片让人看到了战争中女人生命之花的怒放。
赵葆华:(原《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著名评论家、剧作家)
这部影片没有正面写山东革命根据地,不正面写孟良崮战役,而是从沂蒙根据地农民特别是女性的角度折射沂蒙人民对于革命的贡献,这六姐妹写的又是各具性格,她们承担起影片的全部大意。
我整理出三句话,六姐妹都有幸福的期待、都有深深的牵挂、都有坚强的肩膀。所谓幸福的期待是对革命胜利后幸福的期待、幸福的向往,无论是新媳妇儿月芬也好,还是兰花也好,都有自己对战争结束时和平日子的一种向往。有了这种向往战争才有力度,有了这份向往才有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动力。这种幸福的期待向往背后又有了一种深深的牵挂,片中月芬为了看自己从未谋面的丈夫南成,那份奔跑打动了每个观众,这就是一份牵挂。但不论期待也好牵挂也罢,最后都落实到她们的肩膀上。“六姐妹”的肩膀都倾注了牺牲,倾注了痛苦,倾注了磨难,而且担当起老区人民对革命一种贡献。正是有了六姐妹的坚强肩膀,也就是老区人民的肩膀,才扛起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是中国革命最坚强的一种动力,也是共产党最坚强的基石,也是共产党人继续将革命目标进行到底的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可以说,从这一独特的角度刻画出百姓和军队的关系,百姓和革命的关系,也体现了党的宗旨、革命的宗旨、部队的宗旨,可以说微言大义。而且这种写法不是主旋律作品往往过去写的很沉重,我把这个作品概括为情感化属性,用深深的情感包裹老区人民为革命进行到底做出贡献这样一个崇高的题旨。“六姐妹”也就成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百姓的缩影体现,这部作品既精致又深层又有微言大义在里面。
我本人作为编剧和评论人员为我的同行表示骄傲,《梅兰芳》为中国电影赢得尊严,《沂蒙六姐妹》为中国电影赢得骄傲,中国电影人在国庆60周年喜庆大庆的日子献上这份厚礼,同时给老区人民沂蒙人民献上我们深深的敬意。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很多年以来尤其商业文化发达以来,我们很少把女性对革命的正面贡献关系表达出来,而女性在所有的叙事当中更多的是展品或者是被观看的对象,她本身已经不是一个主体。《沂蒙六姐妹》是这几年来少有的把革命背后的女人们推向前台的一部优秀作品,而且用这样一个视角表达了共产党和革命背后的一群女性之间的关系,是一部主旋律精致化、精品化的影片。
比如“女子火线桥”那一幕,众多沂蒙女性站在水里面,用肩膀扛起门板搭成桥让战士们通过,这作为党的教材特别合适,以后党的生日和国庆的时候都可以把这些片断剪给大家看一看,让大家记住,共产党的胜利不光是用枪杆子打下来的,同样也是战争背后的女人们用肩膀抬过来的,让我们能够牢牢记住肩上承担的责任。
这个片断的象征性非常强,做得非常好。甚至个别地方稍微做一些加工,让外国人看一样会被感动,因为它把非常鲜明的意识形态的单一性进行了融合,更多表现在一个国家要获得新生时,精神上文明对它做出的贡献和牺牲。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制度,但是这种牺牲精神和个体跟国家和民族间的关系是共通的。这一点是我最近看的所有主旋律影片中,这种普实性最明显的,而且观众也是最认同的。
这部片子从编剧到导演到制作到演员每个人都为它加分,最后变成这部精品,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好的东西表现出来,它是凝聚了这种情感最后变成的一个产品。我很少遇到看电影时观众自觉鼓掌的情况,但今天我也却一连多次听到掌声,这就是影片成功的最好佐证。
陈晓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北京电影学院院报》执行主编)
这部电影除了感人之外,还唤醒了我们内心沉睡了几十年的记忆,就是关于沂蒙山的记忆。其实在我们中国电影主流的英雄叙事和革命历史叙事或者战争叙事当中,它的主体基本是男性叙事。从嘉兴游船上的开天辟地到延安井的叙事都基本不能脱离男性叙事。上世纪80年代我们曾拍过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可见思考战争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多把它和男性结合在一起讨论的。由此,电影《沂蒙六姐妹》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为这类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在中国电影里面讨论战争和女性关系的电影是非常少的。原来有《红枣的故事》,现在又有《沂蒙六姐妹》,而且女性是绝对的主角。这样的叙事里面更多注入关于个人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其实我们观众对于中国电影的英雄塑造一直是抱有更高的期待,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之前塑造的英雄大部分性格比较单一,不丰富。因为女性本身的特点,包括该片的编剧也是女性的原因,她给这些角色注入更多的个人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以往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是没有的,而且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更多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角色。
另外,这样一种角度的切入更显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因为我们看到英雄叙事的时候更多会被英雄的悲壮所打动,但是其实我觉得英雄的悲壮当然是很打动人心的,但是我们以前的电影经常忽略了另外一个更容易打动我们内心的东西,这个就是当那些英雄悲壮的去世以后牺牲以后,留下来的母亲们、女儿们将面对更多的生活的痛苦和艰难。“一门三寡”,其中一个甚至从来没有跟丈夫见过面,也就是说活着的女人们要比牺牲的英雄们面对更多的困难。所以说,《沂蒙六姐妹》为当代中国电影或者说为我们的献礼片创作,也为中国的主流电影创作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就是主流电影不仅仅是告诉我们主流的价值观,更多是通过它的叙事,通过塑造非常丰满的形象来潜移默化把这种价值观渗透到观众内心中去。
李准:(著名评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
看这个片子确实很受震撼,不仅仅因为我是一个山东人,我父亲就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因此从我的角度对历史记忆比较多。
第一,这个片子是对沂蒙人特别沂蒙妇女对中国历史伟大贡献的一个新的发现,视角选的非常好,了不起。现在大家都可能对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牺牲了多少战士,其实老百姓的牺牲也是很重的,除了在战争环境下艰难而牺牲,就是直接死在支援战场上。准确地说,新中国的诞生、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全国人民特别是沂蒙人民、沂蒙妇女用她们的生命扛起来的。孟良崮战役这一仗确实打出了全军的信心。这个信心就是沂蒙妇女用她们的生命铺垫出来的,铺垫出战争的胜利和潇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沂蒙六姐妹》也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贡献。
第二,《沂蒙六姐妹》是对革命传统精神的宣传。革命传统精神已经宣传这么多年,到了现在应该有新的。这部片子就有很显著的突破,用现代人类普遍性的、永恒美好的人性视角,用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视角来重新解读这种革命传统情怀。虽然支前的代价很惨重,但也同时让人感到大多数人争取生命解放和生命自主权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非常令人震撼。
第三,《沂蒙六姐妹》主要写了六位女性或者写了后方支援。包括对以“六姐妹”为代表的诸多人物进行了细致刻画,展现了沂蒙女性的奉献精神。她们不是干扁扁的,她们不是没有判断力,她们特别热爱生命、热爱和平,出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所以她们才希望战争不要发生,既然打起来就要取得胜利。怎么办?尽力支援战争。这里面有很多对她们的生命欲望的刻划是非常精彩非常入骨的。是用人物性格发展和人物性格的碰撞来带出来情节,推动情节发展,这是真正高的审美艺术。
吕双燕:(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好的一副作品是一个生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杰作更是这样子。《沂蒙六姐妹》给我的最大感受就非常强烈的生命感。观看过程中,我一开始是带着很放松的心态来看一部比较积极向上,比较主旋律的电影,但随后我就被剧情吸引,然后深深地沉醉于其中,跟着它获得了一次情感上、美学上、精神上的好久没有过的至深的体验、至美的享受。
这部戏的魂是什么?根是什么?肯定是沂蒙精神,我们也一直在研究什么是沂蒙精神,在这个作品给我提供的答案是沂蒙精神是一种人性。沂蒙精神通过这个作品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温暖的,给人深深的安慰的、深厚的,而且坚实的生命的力量。这部电影显示出了这种对生命的极大的毋庸置疑的尊重,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能够在战争中沂蒙人以生命来奉献生命,以生命来捍卫生命。
这部作品还展示了真正的生命的状态。那就是,我们沂蒙的姐妹和战争对撞出了绚丽的生命之花。战争情景下这些沂蒙女人:姑娘、媳妇和老妈妈们,战争情景之下这些女人生命之花的怒放,让我感觉到了花的气息和花的芬芳,以及看到了花的颜色。这一个个的女人,就像一朵朵的生命鲜花,而且这个生命之花可能在平时没有看到什么,但是在战争这个情景之下,她们以生命奉献给战争,生命像鲜花怒放。她们的生命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些生命的爱的美丽、爱的温暖,感觉到了沂蒙的女人们给我们的战争,给我们踏上桥板的战士们的巨大的生命支撑。有这样的女人在背后默默支撑着,我们的战士肯定是勇往直前,我们的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是毫无悬念的。
在这部电影中,所有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充满着真情,我觉得只有这种真情才能使人不知不觉中流出感动的泪水。
大郇 15:16:40
让您一看。
好啊!谢了!
大郇 15:17:08
一部看不到敌人的战争片
——电影《沂蒙六姐妹》专家评论系列之五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离不开残酷的敌我厮杀场面,电影《沂蒙六姐妹》独辟蹊径成为“一部看不到敌人的战争片”,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吴冠平:(《电影艺术》主编)
刚开始,我是抱着专业的态度来看这部电影的,看了20分钟的时候,我这个专业的态度完全转变了,眼睛的潮红经常让我出离专业的判断,这确实是一部感人的作品。
第一,这部影片是革命战争题材形象谱系的突破之作。前一段刚好在军艺开了军事题材影视研讨会,我在那个会上对咱们的革命战争题材形象谱系做了小小的总结,在以往的革命战争形象谱系中一共分成四类,第一类英雄形象,比如董存瑞等等,英雄的成长体现了我们这种意识形态和我们的国家和政党带给人的转变、社会带给人的转变,或者叫英雄成长。第二类是普通一兵的形象。第三个是领袖形象,大量这样的革命战争题材都是这样。第三类军属形象,我在那个会上一直找不出很好的例子。今天看了《沂蒙六姐妹》终于又找到了一部作为军属形象系列的代表之作。我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想表达一个概念,我们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创作中,应该从过去的题材想象转化到形象创造的思维中来。我们过去老是想这段历史怎么拍,这个事件怎么拍,毋庸讳言,这样的思维也创造了一些优秀作品。但是在当下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显然这样一种题材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国家主流电影创作的需求。在国家主流电影中我们塑造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形象的感染力和普通百姓的情感联系和思想联系在哪儿。《沂蒙六姐妹》刻画战争背后的军属形象恰恰弥补了过去我们在革命战争题材形象谱系中的缺憾,这是一个突破之作。
第二,这部电影是主流电影不断改变叙事策略进程中的作品。其实从2000年以后,我不愿意用主旋律这个词,我们的主流电影不断在探索改变叙事策略,这个改变的终极目的就是让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体现出更高的价值来,跟更广大的人民建立起联系,有更多更深广的世界意义的普世价值。这部影片应该说是这一系列改变叙事策略当中的一部作品,不能说它是里程碑,至少也是一个路标之作。今天我们这样一个国家主流电影能够采用这样的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一方面当然体现了我们从政党史观向国家史观的引进。同时在这样的引进过程当中,我们努力在叙事策略上体现传统人文的观念,也就是道德化问题、情感化问题和审美化问题。在不断的叙事策略改变的过程中,《沂蒙六姐妹》做到了最好,每个小点上都能找到非常有意思的创作手法和创作观念的突破。
高尔纯:(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审片组组长)
这部影片无论从策划、编剧还是导演,都应该说是对战争题材特别是类似题材创作的突破。过去我们看战争硝烟弥漫和战场上铁血男儿的形象比较多,但是这部影片不是正面的去写孟良崮战役,它是从根据地的军民之间的关系上写,刻画这场战争胜利的必然规律。没有描绘战场上战士们与敌人的壮烈厮杀,而是写了女性对于战争的理解和她们在战争当中的奉献,体现了人民战争必然会胜利的前景,这一点和其它同样题材是完全不一样的。战争的威力在于民众当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好。
影片成功塑造了中国革命当中最普通女性的美丽形象。“沂蒙六姐妹”她们是真人真事,把真人真事在银幕上再现出来很不容易,比如做军靴、送军粮、抬担架,这些情节我们在其它的很多影片当中也看到了,为什么这部影片那么感动?就在于它把这些普通的在其它影视作品当中表现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发掘,把很多细节个性化了,把好多细节情感化了,这是这部影片人物能够那么鲜活感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新媳妇儿跟大公鸡成亲,本来有机会见上丈夫一面错过了,一个家里面三个男人死了,类似这样的镜头使我们非常感动。由于影片对细节的个性化和情感化处理,让我觉得有一种感染人的能力,对观众起到强烈的感情震撼作用。
王源:(山东艺术学院艺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革命历史、革命战争,往往首先是关注什么?关注军队、战士、军人、男性,在这样一个血肉纷飞的战火当中,他们如何去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出奉献。这往往是我们对英雄的一种阐释,但是话又说回来,真正的战争我们称之为什么?人民战争。如果没有人民,那么这些英雄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英雄从哪里来?从人民当中来,人民是他们最坚实的后方,一个支撑,一个后盾。我觉得电影《沂蒙六姐妹》让我感觉特别新鲜的一点就是没有表现战争而重点表现人民,而且这个人民的主体是女性。那么在这其中女性是一个绝对的主角,她们是最核心的一个群体,她们在用她们柔美但极具韧性的力量来支撑着这场战争。
孟良崮战役虽然取得胜利,军队付出了很惨重的代价,但当我看完这个电影后最直接的一个感受就是,如果没有我们这些人民,尤其是这些女性支撑起来的另外半边天,后方的半边天,这个战役是拿不下来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电影确实是选择了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那场战争。也让我们知道在战争中除去那些真的到前线打仗的男性之外,还有女性在后方默默给予他们精神上、物质上的巨大支持。虽然对于战争来讲,可能这种力量没有那么强势,但是它却更深远。
同时,这部影片说对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是一种有血有肉的、人性化的、又极具有亲和力的一种阐释。这种阐释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是大爱和小爱的这种结合。影片结尾处那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那个特写的匾额上写着“满门忠烈”。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人最本质的民族精神在支撑着这些女性。在她们心里,小家的团圆很重要,但是这个民族的存亡更为重要,应该像敬重民族英雄一样敬重她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开头的英文名字 女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