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我家院里来→伙殃歌队列

您(@)目前可用积分:147979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原创] 《百姓家史》:春华秋实之断梦零云
9664 次点击
16:46:52 发布在
春华秋实之零云断梦    一 美丽家园&&&&在老家忠县,只要上了年纪的人,没有人不知道“春华秋实”的。这里说的春华秋实不是成语词典里的那个春华秋实,而是一个大院的名字,准确地说就是我们陈家大院的别称。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从各地寄来的信件,不需要写街道门牌,只要写上忠县春华秋实六个字,邮递员就能准确投递到我家。我父亲和四伯父少年时曾双双就读于“四川省财务人员训练所”(简称财训所)。名曰所,其实是一个高等财政专业学校,六十多年后的1989年,我在成都偶然发现了一本该校印制得非常精美的毕业纪念册,父亲和伯父着学生装的照片赫然在目,令我惊讶的是,照片下的通讯地址,竟都写着“忠县春华秋实”而没有写我家的门牌。 &&&&&&&&&&&&&&&&&&&& 春华秋实还原图&&陈俊德画 2009年春华秋实大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占地约十余亩;外围是高高的弓形封火墙,墙体内外皆饰以大幅壁画,墙头檐角高翘势欲腾飞;除了围墙所有院落均为木结构,一根根浑圆通直的木柱将整个建筑群托起,全部窗户都是精美的木雕,每一扇窗户的雕花图案异彩纷呈各不相同。大院南面是隔长江相望的巍巍翠屏山,站在院坝里就可以看见翠屏山上郁郁葱葱的竹树和翱翔于山水间的一群群白鹭,以及那终日萦绕于竹树丛中的袅袅云气。西面当街处是一个高大的石门枋,上横额“春华秋实”四个斗大的楷书字,书法遒劲浑厚气象庄严,望之令人肃然起敬。大门为双扇木门,门板高约三米,厚近三寸。由于年代久远,厚厚的门板已经变成了棕黑色,一条条清晰的木纹像老人的皱纹一样凸现出来,缓缓推动厚重的木门,便会发出一种深沉而古老的嘎嘎之声,满是沧桑之感。大门外左右两边是一对像石鼓一样的左右对称的门墩,黄昏时分,街坊上的老太婆们便坐在那里唠唠叨叨地话家常,老人们无非说些针头麻线之类的琐事,可是却一个个乐在其中。根据山势的变化,大院随物赋形建成了五个不同造型和风格的小院,五个小院单独成立而又相互呼应,里面点缀着小桥流水楼台亭阁。进大门过厅房,便来到了春华秋实的主体院落。这是一个四四方方的院落,院落的四角各是一个六边形的直径两米高一米的花台,分别种着丁香、紫荆、珠兰、桂花。丁香树后来枯萎了,就另种了一棵梧桐代替。梧桐树不知从哪里移来的,足有三四层楼那么高,树干笔直如同高高的桅杆,一直到两丈高的地方才分枝,像一把高高撑开的巨伞。每年春天,梧桐树长出大片大片嫩绿的叶片,叶片间随风飘出丝丝白絮般的东西,那东西放到嘴里一含即化,居然还有点甜;秋天,梧桐树的叶片慢慢变黄时,枝头的梧桐籽也成熟了,一颗颗如同豌豆大小的深黄色的梧桐籽被秋风吹落到地上,小孩们拣起来办“姑姑筵”。炒熟后剥开坚硬的外壳,里面是一颗圆圆的芯,吃起很香呢。桂花树远远高过大院的封火墙,树冠郁葱如云,树干蟠曲粗壮要两个人才能合抱,遍体隆起团团的疙瘩,犹如佛祖头上的发髻。开花的时候,桂花树的花香随风飘街过巷,周围很远都清香扑鼻。这是我生平所见的最大的桂花树。若干年后,有人吹嘘著名佛教胜地梁平双桂堂的桂花树有好大,我跑去看了不禁十分失望,把双桂堂的桂花树几棵捆在一起都不如我们家的桂花树大,我们家的桂花树发出的分枝都比双桂堂的桂花树大得多。紫荆和珠兰就不一一讲了,总之都是郁郁葱葱高大繁茂亭亭如盖。在四棵树之间顺墙排的四排彩釉大花盆,组成了一个口字形,花盆里是品种不同的四季花草,一年四季次第开放,香气四溢美不胜收。从这个主体院落往北边登上八级约宽三米的整齐石阶,便是另一个小院。院门两边是左右对称的两个约两米见方的石雕花窗,门里是一块长长的石坝,我们叫它长地坝,跨过长地坝再上三步石阶,便是顺着山势横排的五间房子,中间是堂屋。陈家的神龛就设在堂屋里,神龛正中供奉着黑底金字的“陈氏历代昭穆神位”,终日香烟袅绕,堂屋里三面摆设的尽是雕花大木椅,庄重华贵。堂屋前面的洒金屏风上,是著名书法家刘孟伉先生(1949年后任四川省文史馆长)手书的《朱柏卢治家格言》,龙飞凤舞气韵生动。堂屋背后,是一个圈着石井圈的清澈见底的水井,那时水质清冽没有任何污染,足够家用。从主体院落往东,是转折相连的两个小院。下几级台阶便是第一个小院,院里也种满了花草,其中有两棵树特别醒目,一棵是两米多高的山茶花树,一次能开上百朵红艳艳的山茶花,一棵是两层楼高的柚子树,深秋时节黄灿灿的硕果压满了枝头。再折向南下几步台阶便是第二个小院,这个小院最有特色,院门是一个两层的楼台,楼下是一个正六边形的大门框,楼上是一个六角形的亭子,紧靠楼台的却是一个三层的楼阁,俯看长江,四面来风。在整个大院的东北角,是一大片后花园,一条清清的小溪穿园而过,小溪上面是一座精致的石拱桥,桥旁是一棵极其伟岸的黄葛树,关于这棵黄葛树,我曾经在《故乡的黄葛树》里这样写过:“忠州城里最大也是我生平所见最大的黄葛树却是我家后门口那棵。那棵黄葛树恐怕有十层楼那么高,由于太苍老,树心已经空了,空空的树心竟可挤进去十来个小朋友捉迷藏。这棵黄葛树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动物世界。树上栖息着多种鸟类,其中最多的是麻雀,至少有千只以上吧,每到黄昏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而树顶上那群鸦鹊却爱在深夜鸣叫,听起来有几分凄婉;树顶有一个比水桶还大的蜂窝,老是随风晃动着像要掉下来似的;树根底下是黄鼠狼和“花鼻梁”(花面狸)的洞穴。有一次,一只倒霉的“花鼻梁”深夜窜进我家大院,不小心掉进了我家的水井,结果让我们美餐了一顿。这棵黄葛树像一尊神似地挺立在那里,成为一道奇特的风景,在长江上很远很远都能看到它的雄姿。”我爷爷兄弟四个,分别是大爷爷陈德甫字兴泽、二爷爷陈润甫字兴濂、八爷爷陈言甫字兴泳、幺爷爷陈霖甫字兴沛,就分别居住在四个小院里,他们都是能诗善文的儒雅之士,月白风清之夜,兄弟四个便坐在桂花树下,一边赏月饮酒,一边吟诗作赋,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二 书香世家家族中古老的列祖列宗原本都是有记载的,由于文革时的疯狂焚书,所有祖传典籍均化为灰烬,如今已无可稽考。我们仅从父亲口中知道一些零碎的传闻,据说,我们的远祖是元朝末年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陈友谅,陈友谅中流矢身亡,其弟妇马氏为避捕杀率三子流入蜀中,改马姓,遂为入蜀之始祖,称马氏祖婆。传祖婆路经忠州江家场(今高洞场)一碗水,口渴思饮,取出随身所携金盆盛水解渴,前行里许,忽然想起金盆遗忘井边,急返回寻找,而金盆安好无恙,祖婆感动,认为是天意相留,于是以金盆易资筑寨定居于此,后祖婆去世亦葬于此,即今颇为知名之金盆寨。祖婆之后三世,料朱明王朝已无追杀之意,始恢复陈姓,此后,陈氏视马氏为一家,两家互不通婚。此即忠县陈氏之由来。据《忠县志》(民国版)载:“溯自陈氏移忠以来,公孙进士、兄弟孝廉,或先后选拔、或一榜列庠,或官京卿及牧令,人文蔚起,难以殚详。本志《人物》《选举》篇可资查考。迨民国虽不能比前代之盛,而子弟尚知负笈省内外及欧美各国,刻苦求学亦人所难能也。年来拥貔貅营垦殖及出膺民社者,尤不乏人,此又不可谓非忠县之名族矣”。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是《忠县志》中陈宏谟和陈瑞父子的记载。陈宏谟被载入《忠县志.隐逸》,其小传曰:“陈宏谟,逸其字,郡诸生,进士陈瑞父。性恬雅,不求闻达,日孜孜以济物利人为事。有司以孝廉方正举,不就。常营草庐于云根驿之西偏,诗酒外非所知,即子瑞官少卿,宏谟亦自K然,初不以此介意也”。 陈瑞被载入《忠县志.仕绩》,其小传曰:“陈瑞字辑五,成化壬戌进士。拜给事中,疏劾中官郭镛,乞罢,仁坦俨坏貌位瘛I霞文芍I饴磺洌虢⊥肌展醇凹跎莘训仁隆:笫∏椎雷洹l胂缦汀薄从短小的文字中可知,陈宏谟“日孜孜以济物利人为事”,终身隐逸,志存高洁;陈瑞则考取了进士,当他金榜题名捷报传到忠州时,忠州城南门内的一座石桥正好落成,乡人就将石桥命名为“折桂桥”,此事亦载于《忠县志》:“折桂桥位于治南门内醒狮路,明成化辛卯科县人陈瑞易魁登乡荐,报捷至日,适桥落成,因以名”。陈瑞进入了中央政府,他就职的光禄寺,是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馐的机构,该机构设置于明洪武元年(1368),从三品衙门,设卿1人,少卿2人,下属,大官、珍馐、良酿、掌醢四署,大官署供祭品、宫膳、节令筵席、蕃使宴犒之事,珍馐署供宫膳肴核之事,良酿署供酒礼之事,掌醢署供厨料之事。用现在的话来说,陈瑞所掌管的工作是很有油水可图的,可是他却“请禁浮图、罢国醮及减奢费等事”,可见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人。陈瑞在忠州历史上影响较大,有一个发生在清代的传奇故事颇能说明其影响,《忠县志.谈异》载:“清乾隆中,州学博周景[夜梦一伟男子,长髯方面,具明代衣冠。进谒曰:‘我陈瑞也,奉帝命,简司此土,请于署前为我营宅。’周诞之,入夜,梦如初;翌日假寐,亦如之。因为之建祠于署前槐树侧,内设木主,题乡贤陈公瑞土地神位九字,是夜梦陈来谢”。 清乾隆是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 ,明成化是公元1464年――1487年,相距约300年,而州学博周景[竟因梦见陈瑞而“建祠于署前槐树侧,内设木主,题乡贤陈公瑞土地神位九字”,梦境之真假无可稽考,而建祠却是千真万确的。《忠县志.谈异》载:“清末,诸生陈钊、陈鹤年等,即其后裔,岁逢清明、冬至,必率族人诣祠致祭。今祠已荒废矣”。这里的陈鹤年就是我的曾祖,亦即我爷爷德甫公之父。作为进士,陈瑞诗文俱佳。《忠县志.艺文》载其《题严颜桥诗》云:“炎汉运未终,蜀井火再红。何人续东汉,大耳隆准翁。刘璋本昏聩,况坐山之穷。孔明溯流上,不曾折一弓。巴州有老将,初不臣枭雄。守陴誓不降,斫头继蔓公。桓侯一兵子,而有国士风。长跪以请曰:‘将军勿。刘主非汉贼,取蜀岂江东。得蜀可延汉,失汉总愚忠。’将军起用命,佐蜀见奇功。至今城东涧,一桥尚如虹”。《忠县志》论其“写将军壮烈凛然有生气,诗格苍老,当与此桥并传”。陈瑞的孙子陈策也是进士,《忠县志.仕绩》载:“陈策字胪三,乡贤瑞之孙,嘉靖壬辰进士,任杭州推官。事无巨细,悉亲治之。岁饥,邑令以直朴不见许于大吏,欲为民请粟,恐其阻免,策代问之,并达其素守。粟发,全活甚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策也是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乡人为了纪念陈瑞和陈策,于明代隆庆(公元)年间,在孔庙里为他们立了“公孙进士坊”,坊刻进士罗青霄题联:“两朝宠锡黄门第,百代恩荣进士家”,坊额为“公孙济美”四字。此坊毁于文革浩劫,惜哉。陈瑞和陈策之墓“在治东二十五里涂溪龙滩河”,今已不可寻。陈策之后可考的是子昭公陈钊,《忠县志.隐逸》有传:“陈钊,字子昭,郡诸生。世居城东马路口,明光禄寺正卿瑞十一世孙也。清同治三年入郡庠,毅然屏去帖括制艺,壹生肆力于史鉴、方舆、周易等学。设帐授徒,娓娓不倦,箪瓢屡空,晏如也。年六十有四卒于家”。子昭公之子就是我曾祖乾安公了,《忠县志.文苑》有传:“陈鹤年原名宏图,字乾安(又字虔安),别号冰鹤老人,郡诸生。两踬乡闱,退而设帐授徒。鼎革后,主讲县立中学校文史凡十有六年,积劳成疾,年甫五十有七卒。生平善饮工诗,教授外不涉他事,著有《聊复尔尔轩诗存》,待印”。 三&&曾祖乾安公乾安公的时代距我们不远,所以我们对他的了解就多一些。乾安公生于清代同治九年(1870),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初的大转折时期,为郡诸生,早年设帐授徒,新学堂兴起后,一直任忠县县立中学国文教师。他的《聊复尔尔轩诗存》亦毁于文革浩劫不可复见,好在《忠县志.艺文》中收有部分他的诗词,民间亦偶见他的诗词遗存,2003年,忠县政协出版了《近现代忠州名人诗词集》,其中收录乾安公诗28首,词4首,所以我们还能从一鳞半爪中窥见这位祖宗的文彩风流。乾安公的诗词具相当工力,辞彩典雅,气象开阔,或慷慨悲凉,或沉着雄浑,且题材广泛,怀古感时,咏物言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试看他的《庚申和李峙青感世八首》太息中原万派波,星霜驰逐易蹉跎。田间夥计骞鸿鹄,马上雄威喷鬼魔。沧海横流鱼鳖祸,绿林随处虎狼多。吾生不幸膺时变,痛哭乾坤唤奈何。 回首清廷系我思,主愚臣暗不胜悲。摧残帝业归华族,堕落人才赋黍离。乐国翻无干净土,吟坛犹演太平诗。茫茫大地英雄少,笳鼓声中树义旗。&& 老贼阿瞒仗鬼雄,汉皋返旆计谋工。收回劲旅窥神器,巧逼雏王退后宫。南国经纶花委地,北廷冠盖日当空。痴心欲践天皇祚,拱受群臣拜下风。&& 劝进纷纷来阙下,诸公裘马炫轻肥。陈吴自谓膺昌运,刘翟无端呈义威。百万军声呼负负,八旬帝梦入非非。苍天怒夺奸雄魄,直使援兵各解围。&& 云龙风虎又纷争,跋扈将军一剑横。欲假虎威倾粤垒,原攀龙尾附欧兵。华人守壁犹观望,德帅降幡已会盟。可惜金瓯凭手掷,瞽人无相总伥伥。&& 满州沉坠帝王星,憔悴阿禅老后廷。黠帅弄兵多诈术,伧夫复辟昧常经。黄陂出走苍生泣,南院空悲碧血腥。大乱已如原上火,当年何不救荧荧。&& 德让珠岩合我收,谁知倭寇复栖留。申言割地窥齐鲁,无计筹边想富欧。热血诸生甘废学,惊心列辟誓同仇。谁知大帅盟城外,忍割燕云十六州。&& 东南浩劫总成灰,愁锁夔关杀运来。誓逐黔军归故土,只缘蜀地产英才。穷民满地寒入雪,战鼓惊天猛似雷。引领诸军齐解甲,九霄云汉赋招回。在这组诗中,乾安公纵论天下大事,但凡辛亥以来的政局更替风云变幻尽驱笔下,甚或国际时事亦在咏叹中,颇令我惊讶的是,乾安公身居三峡之内,在交通非常闭塞的时代,平生足迹所至恐不会太远,何以竟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且能进行高屋建瓴之评论,按理说,峡谷里的读书人大多是信息不灵目光短浅而且陈腐冬烘的,而乾安公这组诗,足证其襟怀识见非比一般。诗中对推翻帝制,冯玉祥逼宫,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五四运动,黔军乱蜀等等都有记载和批评,堪称史诗。犹为难得的是,乾安公完全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写作的,他大义凛然痛斥袁世凯的窃国劣迹,并对袁世凯81天的皇帝梦做了无情的嘲弄(八旬帝梦入非非。苍天怒夺奸雄魄),对那些丑态百出的劝进者进行了辛辣讽刺(劝进纷纷来阙下,诸公裘马炫轻肥),在咏叹五四运动时,他对那些爱国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热血诸生甘废学,惊心列碎誓同仇),可见身在三峡内的乾安公随时是心忧天下而且能顺应历史潮流的。据说乾安公考秀才多次都时运不济名落孙山,直到30岁才考中,因此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荣誉,由于积劳成疾,他只活了57岁就去世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成都时,曾听细姑婆(乾安公之季女)讲过,乾安公临终时迟迟咽不下气,仿佛有什么心思丢不开,吃力地指着衣柜说不出话。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牵挂什么。我曾祖母忽然明白了,赶快打开衣柜取出乾安公考中秀才后戴的顶子给他端端正正戴上,乾安公遂瞑目而逝。乾安公虽然只活了57岁,但是他很欣慰,因为他去世前已经儿孙满堂家业兴旺。我爷爷已经在文坛上很有名,完全继承了他的衣钵甚至超过了他,而且已经担任著名川军将领杨森的幕僚并连任三县县长,我爷爷的三个弟弟也都在事业上各有所成。乾安公的葬礼极其隆重,前来吊丧的人络绎不绝。当时驻忠县的川军杨春芳部一个团的官兵全部列队前来致哀,士兵们队列整齐,全副武装,每个人的枪刺上戴着一朵白花,蔚为壮观。文人们送的挽联太多,开始还一副副挂出来,后来没地方挂,就一个个叠着挂,只露出左边的下款,就这样都挂出大门外很远,白花花一大片。出殡时,按事先选定的出殡路线,要出家门上考棚(现县政府宿舍),过万寿宫、丁字街、十字街,到下南门,再从下南门下河,将灵柩运往20里外的长江南岸复兴乡西流村陈氏祖茔。这差不多等于在忠县城里绕个圈,先从大门右边上路,走到下南门时又走到大门的左边来了――下南门离我家很近。父亲给我讲过很多次,当出殡的前列绕过县城走到下南门时,后面的人还没走出家门,可想当时给乾安公送葬的队列有多长,也可由此想见乾安公德望之高。《忠县志》载有四川最著名的大律师、四川高等审判厅民庭庭长熊福田为乾安公撰写的《陈宏图墓表》。其文略云:“----君于行次居长,勤勉向学,自其幼时己然。及长,博闻强记,尤肆力诗古文辞,不屑屑趋时好,故困于场屋,年三十始补郡学生员。君亦厌薄仕进,不复赴科名之会。清廷变法,遂与同郡诸生创学校,导启邑之文化,隐然负国家作人之任。君持教甚严,然雅量,诲人不倦,主各校讲席凡三十余年,生徒靡不畏而爱之。民国建元以还,寇盗如毛,群氓凋瘵,君与杨处士建屏倡建善堂,疾病医药之穷乏周恤之,不赡则岁时伏腊,更解囊以倾之。十二年,邑不戒于匪,城陷,州人惊溃相藉,君独率家人,怡然闭门不去,匪亦卒无害于君也。君敦孝友,教子弟治家,均有法度。母夫人尝寝疾十年,痿w不能运肢体,君候意侍色,晨夕匪懈,久而愈敬。下逮弟妹婚嫁,子侄诲育,靡不仰借于君殷勤以迄事。君持躬峻整,言动不少苟,故子孙心仪之,相率莫敢为非。晚年好学尤笃,著有《聊复尔尔轩诗文集》行世----”从熊福田所撰墓表中,我才得知我的曾祖乾安公不仅“博闻强记,尤肆力诗古文辞”,而且在“寇盗如毛,群氓凋瘵”的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与杨处士建屏倡建善堂,疾病医药之穷乏周恤之,不赡则岁时伏腊更解囊以倾之”。犹可称道的是,当土匪攻陷县城时,“州人惊溃相藉,君独率家人,怡然闭门不去,匪亦卒无害于君也”。可见我这位老祖宗对平民则急公好义,对土匪则从容淡定,颇有大丈夫气概。熊福田是民国时期四川最富盛名的大律师,其为共产党四川省委张秀熟案的成功辩护,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张氏对熊福田感激不尽,亲赠银盾一面,上镌“于法有光”四字,熊福田于是名闻遐迩,此事已经载入四川近代史。熊福田能慨然应诺为乾安公“拜撰”墓表,亦属难得。乾安公夫人是县城巨贾刘阁仙先生之女。《忠县志》里有“清光绪癸卯科举人署剑阁县知事沈树槐撰并书”《陈母刘太安人墓志铭》,其文略云: 太安人刘,忠郡巨室、廪生阁仙公之长女也。幼性端谨,秉母傅礼教深,年十九归郡增生陈君乾安。家贫,忍操井臼,勤苦特甚。时翁业舌耕,姑病痿痹,养赡恒不济,安人能先承意志,醵会权息以助之。继治两丧,悉出已蓄。夫弟三夫妹一,少赖抚育,长为婚嫁,尤不吝以母遗奁具补其阙。至遇群从子女,爱诲弥笃。栊羟琢冢韪ブ芸巍V勺釉箦ケ玻褂胁懈厝碳⒁胖宰舳粒皇剐浮3赡旰螅鞣偌郑糜啾厍髦锰镎涑尚】导摇C癯酰灿牖蓖髦行#阄嗟榔湫校匝蕹浦C袷瓴恍沂攀溃仃莅踩擞恰T矫髂辏>赂σ跃Τ鲈卓兀保僮魅绻剩薰傧啊J喻栋福刂龀鲆源认椋嗟露篮瘛M硐砜こ枪收校葡セ毒墼妓氖耍叫宋窗园踩烁J偎鸵病I郧逋尉拍晔辉率迦眨庖悦窆晡逶氯眨媚昶呤幸弧P菰眨∶唬合驮沾四福患摇⑹屎牛丝斯⒗罴瑁胖舸镂迨谎岵痪搿R愿R允伲宰铀镏喽髯嗥淠堋?旖の徽瘢媾迨缫枪诳ぶ汕铡3率习偈乐溆醒暮酰从文中可以看出,我的曾祖母是一个非常贤惠善良勤劳的传统女性,其中的细节“稚子泽濂辈,夜有残羹,必忍饥遗之以佐读,不使懈”,尤令人感动。正是在她的苦心经营下,陈家才“卒成小康家”。后来我爷爷当上了开县县长,将她接到开县。她经常教育我爷爷,“视鞫案,必嘱出以慈祥,培德独厚”,可谓忠厚之至。我是在乾安公去世后25年才出世的,我当然无缘叩拜这位祖宗,我只是从照片上瞻仰过这位祖宗的风采。小时在幺爷爷霖甫公家里常常见到乾安公夫妇的照片,一张照片足有两尺多高,照片上的乾安公戴着当年很时髦的顶子帽,着对襟衣,儒雅端庄。幺爷爷说这两张照片是他去湖北宜昌放大制作的,为了怀念乾安公,幺爷爷一直把照片供奉在家里。另外,我在二爷爷(乾安公次子)润甫公家还见过乾安公用过的一个景德镇产的非常精美的雪白如玉的瓷茶壶,上面除了图画还烧制着“乾安雅玩”的题款,下款我已记不得了,大概是一个文坛上的朋友送给乾安公的礼物。&&&&&&&&春华秋实1932年全家福 左起:陈懋智(我父亲)、陈懋藩(我五姑)、陈懋新(我幺叔,前排小孩)、蒋仲娴(我奶奶)、赵成凤(我四伯妈)、刘太安人(我曾祖母)、陈懋m(我三姑)、陈德甫(我爷爷)、徐树隆(我表哥,怀抱者)、陈懋贞(我大姑)、陈懋蘅(我六姑。时至今日,照片中的人物只有四伯妈健在,她已经96岁高龄,其余都已逝去,包括当时怀抱中的婴孩。文革初“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时,家家都发疯一样砸瓷器,那天我正好在堂兄诞安(二爷爷之孙)家玩,诞安兄一眼瞥见了书案上那个“乾安雅玩”的瓷茶壶,就拿到外面双手举起往石阶沿上狠狠摔下。我当时站在他身边,只听见砰的一声,想不到那瓷茶壶像皮球一样跳了起来,居然没有摔破,只是缺了点皮。诞安弯腰拣起来再摔,居然又跳了起来,溅出了星星碎片,真是奇了。诞安兄说,这个茶壶怎么这么经摔,拣起来使足了劲再双手摔下,那茶壶才砰然开裂了。诞安兄心里没有什么不安,那时我14岁,他16岁,直到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是一个全民发疯的时代,全国人民都中邪了。乾安公夫妇的照片也是那时由幺爷爷亲手烧掉的,烧掉父母的遗照,幺爷爷一定很伤心,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就像那个瓷茶壶一样,你无法保护它,你不摔碎也会有人来摔碎的,与其让人来侮辱,不如自己先毁个干净,幺爷爷一定是这样想的。&&&&&&&&&&&&&&&&&&四&&爷爷德甫公我爷爷德甫公(名兴泽)是乾安公的长子,天资聪颖,悟性过人,其《四遗录》 自述:“余年四岁,从先大父读于牟氏借园,大父命读《诗经》《书经》《尔雅》,讲《左传》《国策》,读《史论略》《唐诗三百首》。又教余作对联与试帖诗,恩德之大,不啻二天。”他所说的先大父即他的祖父子昭公,当时子昭公在城东牟家教授牟氏子弟(牟氏庭园名“借园”,牟庚先有《借园记》),可见我爷爷很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光绪三十年(1904),爷爷参加县试,即考秀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那年他只有13岁,由于习字未精,字迹潦草未能通过。次年清廷下诏废除科举创办新学堂。光绪三十二年,重庆创办了第一所正规 德甫公手书原文&&&&&&&&&&&&&&&&&& 的师范学校――官立川东师范学堂,生源由川东道所辖36县选送。该校为重庆市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学堂,也是当时的最高学府。爷爷被县上选送入学,求学期间,深得恩师周文钦、文伯鲁、温少鹤之器重。1962年,爷爷临终前犹对几位恩师念念不忘,在《四遗录》中说:“巴县周文钦、文伯鲁、温少鹤诸师和赵资生前辈对余培养备至,在末世不可多得,余未能分别图报,愧孰甚焉”。爷爷从川东师范毕业回乡后即出任劝学所视学,大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局长,从此开始在地方崭露头角,成为一方青年才俊,他可传之事甚多,这里只举一例。民国七年(1918年),进驻四川的滇黔军与川军开战,双方争夺城市,搅得四野不宁。当时滇黔军军帽为红边,俗称红圈军;川军军帽为灰色,俗称灰圈军。土匪则见机行事,时而扮成红圈军,时而扮成灰圈军,劫掠城镇无恶不作,忠县屡遭荼毒,百姓叫苦不迭。民国八年春,灰圈军攻陷忠县城,赶走县知事刘赓唐自设知事,忽然听说红圈军打来了,又马上弃城而逃。六月,这支灰圈军又倾巢来犯,刚进入县城,红圈军又来突袭,灰圈军于是劫杀知事刘旭后仓惶逃去。七月,红圈军营长胡国正、连长唐庆澜盘踞县城,大肆抢劫并“捉肥猪”,县绅杨建屏、易绍侯等被捉者难以数计,唐庆澜并自兼征收局长大肆搜刮民财。胡国正、唐庆澜二人实为土匪,受滇黔援鄂军司令方化南招安,由方化南手下团长谭楹安率领来到忠县。时忠县知事为谭楹安保委的邱云龙。八月初,方化南司令因事变自杀。胡国正、唐庆澜遂匪性复发,阴谋哗变,因而与邱云龙和谭楹安发生矛盾。县人江晓城、刘干廷遂乘机招集匪类数百人,联合胡国正唐庆澜打击邱云龙谭楹安,秘密约定当月二十七日拂晓入城会师。邱云龙谭楹安侦察到这一消息,遂黑夜渡江而去。刘干廷不守时间,闻之即率所部火急由十三坎攻进县城,胡国正唐庆澜突然听到枪声,以为邱云龙谭楹安还在县城,便开枪射击,唐部乘乱劫民财物。等到天亮后短兵相接,才知道双方都是误会。这时江晓城按照约定时间率部由 井进入北门,进驻县署,自号靖国军司令,仇杀县民汪景轩,并焚毁署内二百余年来之档卷。唐庆澜驻北门内节孝祠,清点人数,才知道夜里阵亡了六人,不禁勃然大怒,向江晓城估索命价,并声言将屠城泄忿。当时情形万分危急,战火一触即发,城中乡绅闻讯纷纷逃往乡下。爷爷惟恐生灵涂炭,毅然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独自往返唐庆澜与江晓城之间调停,终日奔走游说,不惜口干舌燥。唐庆澜开始杀气腾腾不肯讲和,经反复开导,才提出三大条件限江晓城两小时裁答,一、江晓城自号靖国军司令必须取得正式委状;二、双方去年在四望山也发生过冲突应立即疏解嫌怨;三、死者命价每名需银千元。爷爷一慨应允,愿意去说服江晓城接受条件,回头又苦口婆心面劝江晓城,终于使江晓城妥协。接着他安排双方在唐庆澜任局长的征收局相见,条件的后二三两条当即迎刃而解,第一条因为江晓城本人无法确定暂时搁置,双方于是休战。假使当时没有我爷爷左右周旋,恐怕忠县城将会成为灰烬。当时爷爷尚是一未满28岁的青年,乃敢只身拯救忠县城于水火,免却县人血光之灾,其临难不苟免之操守,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胆略,不计个人安危而心系苍生之襟怀,均可为后世子孙楷模。且于双方剑拔弩张危机四伏之际从容调停,亦可见他的魅力与才干足令悍匪折服。仅此一事,可谓有功于县人也。爷爷一生喜欢急人之难,曾经多次临危救人,有很多次是在刑场枪决的最后关头救人。爷爷的好朋友秦仲文1在忠县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可是,如果不是当初爷爷三次在生死关头解救他,也就不会有他后来的传奇人生了。秦仲文的哥哥秦曦文早年参加同盟会奔走革命。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秦曦文到北京开展秘密活动,联络直省军民一致声讨袁世凯,不幸泄露消息,被捕杀于北京菜市口,横尸街头。其妻襄阳人孙少兰来忠县守节。第二年,北京同乡会来信,告诉了秦曦文被杀害的真相,原来就是孙少兰向袁世凯政府出卖了秦曦文。秦仲文知道后决心为哥哥复仇。他谎称有事将嫂子孙少兰带到江边,挥刀杀之抛尸江头。事发后,县政府火急缉捕秦仲文,秦仲文仓惶出逃慌不择路,经过复兴场(今复兴镇)时,不巧撞到土匪汪吉三。汪吉三和秦仲文素有仇隙,立马抓住,欲杀之以泄愤。爷爷得知后立即赶往复兴场,向汪吉三求情,希望刀下留人放秦仲文一条生路。汪吉三气势汹汹,坚决不肯放人,爷爷苦口劝说,一连三昼夜,不惜舌敝唇焦,终于说服了汪吉三。秦仲文才得以脱身趁夜色逃往乌杨镇彭家场亲戚家躲避。不料,县府也得知了秦仲文逃往彭家场的消息,次日清晨即派兵前往抓捕。爷爷听说后十万火急赶往彭家场营救秦仲文。到达时,县府的兵已经先到了,秦仲文在无可奈何之际,不得已到当地一个土匪那里入伙了。这伙土匪的的兵力十倍于县府派去的兵力,县府的兵不敢贸然交战,怏怏而返。之后,秦仲文就只好暂时留在土匪中。不久土匪流窜到武陵(今万州武陵镇),县府又发兵前往,意在捕获秦仲文。我爷爷得知后先一步赶到武陵,将秦仲文悄悄藏在农村,又到匪部去规劝他们接受招安,秦仲文于是借机脱离了匪窟。秦仲文潜逃到南充投奔川军第五师师长何光烈麾下。十年后以军功升至旅长,很少再通音讯,爷爷置之坦然,并不在意。爷爷民国十二年(1923)入川军第2军某师幕府,随军转战。由于战事紧张,师部为防敌探,随时到旅店查号。一天,师部副官黄九皋在富顺城外板板桥旅店抓到一个敌探,当即押回师部,将敌探衣被银钱马匹全部吞没,并报师部核准枪毙。这个敌探是广汉人,名叫黄涛字浪仙,他一再喊冤,说自己并非敌探,而是办事路过此地。黄九皋不由分说,下令绑赴刑场执行枪决。我爷爷偶然在刑场上见到黄涛,观其容貌,很像广汉老朋友黄宗耀的模样。上前询问,果然是黄宗耀的胞弟,的确不是什么敌探,于是叫黄九皋暂缓执行,马上报告师长,请求释放黄涛。师长大怒,痛骂黄九皋朦报,命令当场释放并退还钱物。第二年,黄涛出任涪陵知事,对我爷爷的救命之恩只是信口称谢而已。像这样临危救人的事例,爷爷的《四遗录》里还有很多,有一次他就从刑场上救出了30多人,这里就不列举了。爷爷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乃一方大儒,他一生勤奋,写作诗文甚多,有《随缘文集》《随缘诗集》等多种,还著有川剧《卓文君》《巴蔓子》等,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可惜所有著作全部焚毁于红羊之劫,当我长大后,已经找不到他的任何遗著。1975年,我堂兄俊德路过新生公社(现新生镇),与新生诊所一位叫万公羽的老中医偶然谈起我爷爷,万公羽竟脱口背诵出爷爷的《五十自寿诗八首》,并自称能背诵爷爷的几百首诗词。俊德兄将《五十自寿诗八首》录回,我抄录保存至今,诗如下:览揆初度小阳天,牢落一生徒自怜。白发平头消岁月,青山过眼幻云烟。匡时枉对刘策,壮岁空扬士雅鞭。五十到头吾老矣,未完心事寄余年。两代胶庠得意全,百年先后老青毡。明知遗训能希},怎奈庸才不象贤。小院风和春诏鲤,过庭声寂感啼鹃。承欢侍膳嗟无暨,坐对寒窗独惘然。杖履悠游七十秋,萱庭日暖正添筹。家贫未展瑶池宴,世乱徒增杞国犹。竟日难逃文字役,频年端为稻粱谋。须眉七尺浑无状,碌碌空遗百代羞。宦海茫茫不计程,随风飘荡一帆轻。河山破碎龙蛇斗,冠盖纷腾雀鼠争。逐鹿高原同走险,燃犀y水自分明。年来历尽烟尘苦,不怨升沉怨甲兵。烽火连天夕照红,举家仍聚一堂中。敲门自有催科吏,当道谁怜避世翁。白酒千樽F块垒,青灯一盏课儿童。吾生不作安危计,看破尘凡五蕴空。&& 重炮轻机迤逦来,江南江北哭声哀。衣冠文物归夷化,城郭山川付劫灰。三百年来无此战,八千里内有奇灾。桃源古洞今何在,翘首苍天问几回。嫁得黔娄事事差,鬓毛今已着霜华。裥接胁∷敬犊啵烈┪耷粼荷蕖绕膝诸孙争进镊,关心游子未还家。同徵五十期偕老,伫看亭亭玉树花。满纸楸枰一局输,当年策划似糊涂。未闻党国敬三老,翻以儒冠挂五都。日短不堪人寂寞,夜长无奈鬼揶揄。诗成一洗江淹憾,庾岭春回万象苏。我万分激动,心想可以通过万公羽先生找回爷爷的诗词作品了,于是1976年1月的一天,我从100多里外的显周公社回到县城,又乘船40里去新生公社诊所拜望万先生。那天晚上,我叩开了万先生的房门,在狭窄昏暗的屋子里见到了万先生,他穿着显然已经不合时宜的臃肿的棉布长袍,戴着厚厚的陈旧的皮帽,手里握着一支三尺多长的烟杆,面向一个火盆坐着,淡漠的眼神从有些模糊的眼镜中透出来。我恭恭敬敬地向万先生自我介绍:“我是陈德甫的孙子-----”,但是他却没有什么激情,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然后仔细审视着我。当我说明来意后,他很明确地回答:“德甫先生的诗词我都不记得了”。这使我极为失望,如同被当头泼下冷水。我一再请求他背诵一些爷爷的作品,他都说记不得了。他将我看了又看,眼神中透出几分轻视和不信任。那时我二十多岁,在万先生眼里是一个十足的毛头小伙,他一定不屑于和我谈诗论文,而且我也实在有些冒昧。我急得不行,恳请他再想想,他犹豫了一会,提笔在一张废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三首七律,却是《敬和德甫先生五十自寿诗原韵》,“德甫先生自寿诗八首,当时很多人唱和,我也和了八首,四十年了,记不得了,就这三首”。其实从他一挥而就的敏捷就可以想见,他记忆是很深的。诗如下:振翮高飞万里程,昂头天外羽毛轻。豺狼当道恣残害,龙虎乘时起斗争。世界纷纭忘坎桑坛苟赐x明。我怀圭璧人何忤,太息何年始解兵。山头眺望夕阳红,宇宙都归感慨中。避役江边惟钓叟,逃名雪里有诗翁。弹琴竹馆来知己,沽酒杏村问牧童。是乃幽人游物外,顿教眼底俗尘空。&&&&一坠红尘局便输,争名争利更糊涂。惟将功业垂千古,更有文章炫五都。日永若教贪嗜好,宵深难免鬼揶揄。今呈下里巴人曲,哪及阳春气象苏。万先生在我爷爷面前是晚辈,他称赞我爷爷“惟将功业垂千古,更有文章炫五都”,而自称“今呈下里巴人曲,哪及阳春气象苏”,非常谦虚,其实他的诗也具相当功力,诗中用典娴熟,对仗工整,感慨深沉,和韵浑成,通篇无冬烘之气,宜乎与我爷爷唱和也,只可惜八首中还有五首未录出。&&&& 我不死心,一年后硬着头皮再次到新生诊所拜访万先生,还想从他那里挖出一些东西来,不料万先生已经辞世。我不禁潸然泪下,爷爷诗词作品的最后线索从地球上完全消失了。爷爷是家族中的老大,他是恪守孝悌忠信之人,对长辈极孝顺对行辈极亲爱,他在外面做过三县县长,经济收入远远高于他的几个弟弟,但是他却坚持不分家,四兄弟三代三四十人共灶吃饭,他觉得我二爷爷二奶奶比我奶奶更会当家,竟把自己的收入交给二爷爷二奶奶掌管,我奶奶要用钱反而要找二爷爷二奶奶。这也造成了许多不快,奶奶有时就觉得很委屈,自己的丈夫挣的钱给人家管起了。但是我爷爷不这么看,他认为兄弟友爱才是最重要的,对于不可避免的矛盾,他总是尽量调停,委曲求全,使大家庭的格局一直维持着。到了晚年,爷爷回忆往事,心中对奶奶颇感愧疚。他在《四遗录》中说:“仲娴(即我奶奶)性本忠厚,二十年前,关于大家庭一切事件,皆由我父子兄弟商酌办理,不许仲娴参与,仿佛视之若路人。其后患风瘫,又不曾大量治疗,终致身手足拘挛,余之罪也。”1928年,爷爷被杨森委为开县县长。一天,杨森忽然电令他三天内筹集一万银元,他觉得款额太大,如果强行摊派,势必怨声载道,他不忍荼毒百姓,便挂冠而去,日夜兼程逃回忠县。杨森大怒,将当时在军部任军需的我八爷爷抓起来问罪,并开价一万银圆放人。爷爷为了营救八爷爷,只好设法凑足一万银圆,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字,我爸爸多次给我讲,他那时还小,但是记得清清楚楚,爷爷和家人把一叠叠银圆整整齐齐地码在我家的大书案上清点,银圆发出的光辉和叮当叮当的声音几十年来一直印在他心里。我爷爷当年就是这样的爱护自己的弟弟。《忠县志.谈献》里对爷爷兄弟四人记有一段文字,题目叫《陈氏四难》:“清末民初,治城陈氏兴泽、兴濂、兴泳、兴沛昆仲,各勤职业,家不中资,同居数十年,休戚与共,迄无间言,时人称曰陈氏四难”。&&我的童年是在爷爷的膝下度过的,爷爷的孙子很多,但是却最喜欢我一人,这可能也是我们祖孙的缘分。我小时是和爷爷同睡一床,每天晚上,调&& 爷爷父子三人在老宅里&&&&&&&&&&&&&&&&&&皮的我要在爷爷床上做10个前滚翻才肯入睡,爷爷在一旁为我数数:“一、二、三----”到了十个他就叫:“好了,十个了,睡觉”,于是我就乖乖地睡下。夏夜炎热,要在院坝临时搁凉床,这就不方便做前滚翻了,爷爷就背着我在大院的长地坝里来回走,那时院子里还能看到萤火虫――我们那里叫亮火虫,夏夜里亮火虫发出的亮光像红色的火花一闪一闪,爷爷唱着老家的儿歌哄我入睡:&&春华秋实1955年春节全家福(前面那个穿花格裤子的小子是作者)“亮火虫,羞啊羞,下来我给你织个篼啊篼”,直到我趴在他背上入睡。我们孙辈的兄弟姐妹特别喜欢坐成一排听爷爷讲《聊斋》里的故事,他讲得出神入化,我们仰着头,眼睛盯着爷爷,听得如痴如醉,生怕听掉一句。大约五岁时,爷爷教我认字,他把废报纸裁成三寸见方的纸片,用毛笔楷体写上一些简单的汉字,有厚厚一叠,这是我识字之始,等到我七岁入学时,我已经认识了不少的字。我稍稍识字就开始翻看爷爷书房里的藏书,什么《西游记》《水浒传》等,有许多字认不得,就跳过去,只看里面的情节。最早知道诗的概念就是在这时,因为书里每讲到精彩之处就会说“怎生见得,有诗为证”。有一次爷爷忽然发现我在看《西游记》,惊讶地说:“哦,你看《西游记》了”。我上小学后才知道有一种家庭成分叫“地主”,凡是地主都是坏蛋。让我震撼的是,我爷爷就是地主。但是,我无法把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地主和爷爷联系起来。老师把所有地主都说成青面獠牙妖魔鬼怪,可是我爷爷却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他怎么会是地主呢?但是爷爷的确是地主,在1951疯狂的土改运动中,他被关押在东云乡木莲洞附近,那些惨无人道的民兵连续七天不让他吃饭,想要饿死他。在生死关头,一个善良的素不相识的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每天偷偷给他送饭,让他侥幸度过了难关,这件事也写进了《四遗录》,爷爷叫后人寻访那位不知名的农民报答救命之恩。我父亲曾经去寻访过,可是当地没有一个人知晓。在大饥荒的岁月里,极度的饥饿使他患了严重的肿病,全身肿得发亮,痛苦万状。 1962年夏天的一个深夜,我父亲和叔叔牵着我的小手走到爷爷面前,爷爷躺在床上气若游丝,我向他最后一次问安,几分钟后他就与世长辞了。我有幸和爷爷在这个世界上一起生活了十年,那短短的十年差不多决定了我后来的整个人生,换句话说,爷爷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无形中给予我的熏陶于我有潜移默化之功,使我后来和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这一点是爷爷本人所未能预料的,因为我在他眼中只是个小孩子。爷爷在《四遗录》中对每个儿孙都有“遗训”。第21条是写给我的,只有简短的18个字:“仁孙学业操行俱不落后,惟拗性太强,应改正”,他撰写时我还不到10岁,还真被他说准了,我几十年来的确是“学业操行俱不落后,惟拗性太强”。我辜负了他的期望,一直没有改正拗性,今已年近花甲,愧何如之!日脱稿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延伸阅读|最新热帖
[剑门碧玉]
[悫悫小书斋]
[唾弃猫屎]
[1加2等于3]
[今夜无人失眠]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7:51 &&
您好,感谢您的参与,您的文章已经收入【百姓家史】板块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6:43:26 &&
<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03625.gif"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53:25 &&
写的好!不愧书香之家。读后感慨有二。一是几代人古诗写的好,乾安公的古诗,真有史诗的分量。德甫公和万先生的古诗也都很不错。二是那个时代人的道德、心性文明似乎远比现在人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是民众的心性)被文革破坏的一塌糊涂!
本版块主题总数:2790235 / 帖子总数:
今日论坛共发帖:29945 / 昨日发帖:28441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原创] 《百姓家史》:春华秋实之断梦零云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戴河海梦缘渔家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