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闲话少说快快溜" 猜上海中考体育项目目一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体育游戏:身心健康发展的调节剂
本文导读:体育游戏:身心健康发展的调节剂  摘要:体育游戏是有效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与身体素质,是各种活动技能的基础。体育游戏能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增进身心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作用。 …
体育游戏:身心健康发展的调节剂
  摘要:体育游戏是有效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与身体素质,是各种活动技能的基础。体育游戏能促进学生正常的生长发育,增进身心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作用。
  关键饲:体育游戏;全面发展;作用;身心健康
  1.问题的提出
  体育游戏内容多样,形式生动活泼,融趣味性、娱乐、竞争性、健身性和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体育过程中要注重体育游戏的教学。体育游戏不仅是小学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还是将竞技项目教材化处理的重要手段,是传授运动技能不可缺的环节。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发展如此的重要,本文对体育游戏教学中对学生身心发展作用进一步探讨,以更好地提高体育游戏教学的作用。
  2.体育游戏作用产生的内因
  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融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对于激发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能够改善和提高各种活动技能,如走、跑、跳跃、投掷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活动技能,能够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3.体育游戏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有那些
  3.1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
  体育游戏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身心锻炼活动。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身体锻炼手段,具有良好的增强健康的效果。体育游戏项目繁多,学校体育课上的大部分游戏都包括跑、跳、投等多种活动技能,有的还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动作,它对改善学生的身体状况,提高学生走、跳、投、攀爬等基本活动能力,发展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都有促进作用,使肌体接近极限,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这类有氧运动被科学证明对人的体能的增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改善学生的身体促进作用,并且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技术动作,为将来学习较复杂的动作和技能扣好基础。特别在低年级的体育课中,学生对游戏的兴趣浓,将体育课内容编进游戏里,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学习、进行锻炼,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收到良好的体育效果。
  3.2体育游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生在发育两次高峰之间的缓慢阶段,体育器官的发育尚未成熟,神经系统虽生长很快,易于兴奋,但也容易抵制,心血管系统发育还处于低潮,心机力量还比较薄弱,脉搏输出量较少,不得以教快的心跳频率来补偿,肌肉系统未充分发育,肌肉缺乏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胸腔的呼吸运动和四肢运动带来困难,骨骼还在基本能力来进行的,具有一定的活动量,因此它就能引起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系列变化,如呼吸和心跳加快,体温升高等。因此,非常符合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如果经常参加体育游戏活动,能促进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心肺功能的提高,有效地发展体育协调、灵敏、速度和弹跳力等身体素质。
  3.3体育游戏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游戏,有利于养成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对他一生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身高、体重、腿围、肩宽等方面都较有明显提高,怛肺活量、臂力、耐力、心肺功能相对差,学生中近视、扁平足、心血管系统紧张不全、兴奋和抵制过程不平衡,情绪很不稳定,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精神换散、容易疲劳等现象经常出现,这与学生缺乏运动有密切关系。体育游戏运动量一般都不大,大多是一些灵敏性练习,身体活动呈断断持续的状态,活动和休息经常是处于在交替当中,因此学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游戏而不感到疲劳,同时在游戏期间可充分享受游戏的乐趣。在这个年龄阶段,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高、反应快,关节软骨较厚,韧带的伸缩性大,再加上体内个器官系统发育还不健全、体力较弱,最适宜选择速度性和灵敏心高的活动。
  3.4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
  体育游戏的开展对于大脑的发育起到促进作用。喜欢游戏且一直坚持进行快乐游戏的学生独立性、快速灵敏地、创造性地处理当时所发生的问题的能力较不太参加游戏的学生强得多,并且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时善于体育锻炼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差,且各方面的能力表现强。因此学生在游戏中的一切身体活动对神经系统都是一个刺激信号,如果学生缺乏身体活动,从肌肉进入大脑的神经冲动就会减少,降低大脑的兴奋性,影响学生的神经系统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文献参考:陈雁飞 周志勇主编《阳光体育运动学生锻炼指导》 (中册)
  体育游戏的选择与安排
  摘要: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团结合作,增进了解,探索玩与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游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又是寓技术技能学习于游戏之中,寓趣味性、竞争性、德育于一体的新型体育课。它可以是以一个主题为背景的情景类游戏,也可以是以多个游戏组合的形式出现。
  关键词:游戏;学生喜爱;与同伴合作;身心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1、问题的提出
  游戏课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本身从技术性层面看,游戏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只有简单明了的规则、方法和趣味性很强。游戏不仅对学生速度、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作用很大,而且游戏活动参与者在玩的过程中心情快乐。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游戏方法、规则和目标掌握很好。游戏作为体育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与之发展变化,新的模式应侧重在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修养、各种能力等方面的共同培养,达到“丰收”而不仅仅是“收获”的目标,师生间的主客观关系更加明显,学生可在游戏中充分表现与发挥,有利于个性培养,更加贴近素质教育。
  2.体育游戏的选择
  2.1选择适合学生的游戏
  不同学生年龄段,他们心理特点、兴趣爱好是有差异的。如小学生特别喜欢集体性游戏,非常想表现自己的童心,而中学生,他们不那么喜欢集体性参与的游戏,而喜欢一些技巧性的,能够表现自己独特魅力的游戏。选择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从简单、有趣、孩子熟悉的活动人手,逐渐加入更多的,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的新颖游戏。
  2.2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游戏
  对于选择有利于达成或增进学生练习教学目标的游戏,使学生形成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体能,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动作,适应陌生的环境,表达自己的情绪等。因此,在选择游戏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尽量选择针对性强,难度不大,活动量适中,同伴交往频的内容。
  2.3选择新颖内容的游戏
  在体育游戏教学选择中,应该经常考虑游戏内容,不要固定游戏内容.要用丰富多彩,经常变化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孩子的新异感特别强烈,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能在不断更彩的教学内容中获得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育游戏的安排
  3.1游戏的导入目的
  教师对游戏的导入是否成功,是决定游戏完成的质量与学生在游戏过程的积极投入至关重要。教师要对整个游戏所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全方面的认识,即从游戏的背景、游戏的简介、情景设定、德育渗透几方面。一次游戏的成功与否不仅是看游戏完成的情况。还要看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游戏,投入了游戏。新课程着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那么学生在没有很好理解游戏就把游戏完成了。表面上身体得到锻炼。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参与了,但实际上学生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游戏导入方法艺术上一定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一定要帮助学生逐步进入游戏,引导他们去思考游戏。
  3.2游戏准备要充分
  根据体育游戏的内容、性质以及参加的人数和水平等情况.在课前充分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这是完成体育游戏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的必备条件。场地要平整无杂物,距建筑物要有一定距离,地面的标记、界线要鲜明。组距要合理,器材、教具要简单实用,投掷器材要放置在划定的区域内,为了保证游戏能安全顺利地进行,在场地布置完毕后,最好由教师自试行l―2次,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3游戏安排要与整堂课相协调
  游戏本身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教师要控制好节奏。游戏所需器材尽量与教材相一致,如,上完跳箱课就可以把跳箱看作障碍物进行游戏。增大器材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搬运损耗,游戏场地与教材学习场地要一致,减少由于来回穿越场地而造成的时间浪费;游戏时间与主教材时间应合理分配,主次分明,不因游戏而影响主教教材学习。游戏安排要讲求其科学性,做到合理安排,真正达到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的。
  体育游戏活动的形式千变万化,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游戏的教学目的,所要达到的教育任务目的不同。对任何游戏活动的开始都要精心地向学生讲明游戏的目的,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身体锻炼的作用。比如:奔跑类的游戏,目的是培养发展学生速度与奔跑能力;跳跃类的游戏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协调动作的能力,发展弹力;投掷类的游戏培养学生投掷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等等。只有学生明白游戏活动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在游戏比赛中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参考文献:
  1、《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张志富、钟秩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11月。
  2、《有效教学和谐课堂――体育、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阶段》编著:张福建、丘志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3月。
  3、《黄浦教育》,姚仲明主编,2008年5月。
  4、《德国中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及游戏》,编著:丁鹏(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5、《体育课程标准》,出版人:常汝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初探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注意力的
  策略与方法
  内容摘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因为课堂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完成,最终通过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本身的努力以及与教师的配合来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课堂中找出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做音乐审美的主体,让他们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喜爱音乐,并通过对音乐真善美的追求与认识,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 培养 注意力 吸引 兴趣 方法 策略 评价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一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因为课堂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完成,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本身的努力以及与教师的配合来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仔细观察我校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结果都是这样的:有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上音乐课,特别是在上音乐课前,学生都很喜欢跑到办公室和音乐老师交流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帮老师拿教具(如:录音机、课本、教具等等)到教室里整整齐齐摆放在讲台上等待老师的到来,为老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是,课后音乐教师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兴趣很难保持。一堂课40分钟,前20分钟学生都有兴趣学习音乐课的内容,后20分钟学生就开始出现注意力分散、精神不集中,如开小差、东张西望、分神等现象,不管老师怎样反复训练都掌握不牢,甚至同桌之间还在一起窃窃私语,兴趣提不起,懒洋洋的,从他们的眼神中看不到亮光,不够投入,学生这样的表现,会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影响着教与学质量,更是谈不上有效教学了。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又在我校中做了一次深入调查,调查的对象是我校的音乐教师和2-5年级的学生。首先向音乐教师发放《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自查评价调查表》和《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的现状观察记录表》,让音乐教师在自查表中和观察表中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自我评价,从这两方面寻找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向2-5年级学生随机发放170份《音乐课堂学习问卷表》,组织学生如实填写。在调查统计中,我发现有95%的学生答案是喜欢上音乐课的。这一切的迹象都能说明学生是非常喜欢上音乐课的,但又不能坚持听课,总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原因何在呢?我想,音乐教师应该更多去关注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在课堂中的发展,从课堂中找出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让学生做音乐审美的主体,吸引他们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喜爱音乐,并通过对音乐真善美的追求与认识,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在音乐课中培养学生注意力做了许多尝试和研究,初步探索出一些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策略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策略与方法之一
  在课堂中,有些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这就说明学生对你这节课不感兴趣,才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要想在课堂中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来说,兴趣就是学生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轻松、快乐、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力的空间,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要不断在课堂中 “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时时刻刻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实践教学证明,教师只要在课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很活跃,学习的欲望也增强了,就会主动参与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在学习音乐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也会轻松、愉悦的解决了。
  1、精心导入,培养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音乐课也是如此。导入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成败,也是能否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总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针对不同歌曲,不同特色,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手段,争取一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达到“先声诱人,引人入胜”预期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常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欣赏导入、多媒体导入、情绪导入、情趣导入等等。学生都会因我精彩的导入,而想知道接下来要学什么?做什么?让学生产生学习求知欲望,学生都会因我精彩的导入,而想知道接下来要学什么?做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就增强了。我及时利用学生现有的兴趣和欲望巧妙地将学生引导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中。可见,精心设计精彩的导入,能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在新课的开始就能迅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创造良好的开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创设有效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情境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音乐。在我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备好每一节课,还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想什么?喜欢做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出适合学生特点和所教学内容的特点的教学情境,从而激活学生的求知思维,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愉悦,快乐、轻松的学习音乐。如:我在二年级音乐课《雪花》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如何用感情唱好这首歌曲的环节时,我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的:“同学们,我们已学会唱这首歌曲,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歌曲中的‘雪花’,请你们闭上小眼睛” ,此时等学生闭上眼睛后,我吹了很多很多的泡泡飞遍了整个教室,然后请学生睁开眼睛,学生看见满教室的飞遍了小泡泡,个个都很兴奋、惊喜,欢呼声响遍了整个教室,学生都情不自禁的用双手接住飘落下来的泡泡,还有的学生仰头数着半空中的泡泡呢!在这样的情境下,在这样的心情里,我及时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心情来唱歌,学生很快的领悟我所说的,然后很自觉的,很投入地唱歌曲,学生就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领悟歌曲情感处理。有时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和时间去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我们只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和谐共处,学生也会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而感兴趣。
  3、力求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苏活姆林斯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所以要给儿童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目的是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知识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学生只有在优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会对音乐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即便是最枯燥的、最难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也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被学生轻松的掌握。如:我在二年级节奏教学中,节奏的学习对于二年的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在学习时,反复枯燥无味的训练使他们感到厌倦,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在节奏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尝试,我结合学生对打击乐器特别感兴趣的特点,开设“我是乐器的小主人”的教学活动,在每节节奏学习训练课中,当他们整体学会节奏时,我就会让他们轮流尝试用乐器来把自己刚学下的节奏敲出来,只要谁能用打击乐器敲出老师教的节奏,那谁就是这个乐器的小主人了。通过这个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对节奏的掌握情况。当他们发现自己对节奏还掌握不够准确时,我就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加强反复练习,反复尝试,争取下一次当乐器的小主人,学生也会因这样的目标而努力,为了想拥有这个乐器,个个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集中精神学习、训练,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掌握节奏情况。实践出真知,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音乐,也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4、采用激励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兴趣
  有这样的一句话:“孩子是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在教学中,我会抓住每个契机,很自然、很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赞扬。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所以,在课堂中,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只要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我都会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对学生来讲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欣赏,同时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的欲望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我对学生的激励有时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夸奖的话语,一个小小的礼物等等,这些激励方式能让学生感到被关注,足以让学生精神振奋,从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感动、快乐、满足的信息,在这种被关注的情形下,学生的注意力会及时被激活,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也会被轻松地接受了。
  5、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多媒体技术是集众多思维教学手段的优点于一身,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把金钥匙。所以说,多媒体的辅助是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图、音的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学生的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从而更好地认识抽象的音乐知识、音乐情境、音乐形象等等。教学中,我会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和感受音乐知识,如:在学习跳音记号()、连线记号(⌒),我运用多媒体的动画设置形象生动地出示这两个音乐记号,使学生从生动的动画中直接体会到这两个的记号的特点和唱法;在走进京剧这一课中,我通过媒体的音、画让学生直接感受和分辨出京剧中行当的角色,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音乐、审美音乐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还会根据课程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如了解各地文化、风情、民俗、美景以及一些以教材相关的视频、图画。所以,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策略与方法之二
  有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因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我在教学中,我会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我校学生的年龄和特点,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我最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
  1、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即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去学习音乐,组织学生参与游戏,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和音乐知识和技能。游戏教学法最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玩游戏而能够轻松、快乐的学习音乐知识和歌曲。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遇到难题就厌学,一堂课很难坚持到最后,所以在教学中,我必须创设一些游戏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边玩边学,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使他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如:在二年级《森林中的铁匠》的欣赏课中,为了让学生懂得乐曲中打铁的两种基本节奏型(小铁锤的节奏:0 ××| × 0|,大铁锤的节奏: × 0 |× 0|),我设计“我是小铁匠”的游戏,我拿出大、小的玩具铁锤,请学生当一回小铁匠,首先我请学生按着大小铁锤的节奏、力度,尝试敲打一下节奏(课前对这两组节奏已训练过),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跟乐曲中出现打铁旋律节奏玩铁匠打铁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两组节奏型互相配合,直至两组节奏和谐进行。学生就在游戏中把所学的节奏型得到巩固,同时也加深了对乐曲欣赏的印象,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很高,课堂氛围再次推向高潮。在唱歌教学,我还会设计一些游戏来引导学生唱歌曲,如接龙唱、对唱、表演唱等等。对于游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学生参与的兴趣是很高,但也会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现象,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玩游戏时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有序的进行,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这才是游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2、启发讨论教学法
  启发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教学中的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直至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并能在音乐课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在理解歌曲和欣赏教学时,我最常用的就是启发讨论教学法,比如,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表现意义,我启发学生结合歌词和自己对歌曲的认识来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可以是小组或师生、自由组合等),学生通过讨论获得了相应知识,懂得了歌曲的表现意义,对于学生的讨论的结果我都会鼓励学生和同学们分享、交流,让学生从交流中完整的理解歌曲。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时,启发讨论教学法也是常用的,因为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很仔细的听赏乐曲中的每一个环节,就如四年级在听赏民乐合奏《欢乐丰收而归》时,为了能够及时的完成教学任务,我启发学生根据乐曲的情绪、风格、结构、速度、力度等等的特点分次数一边讨论一边听赏:如你能说说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乐曲的曲式段落有几段?为每一个乐段起小标题,每一个乐段描述怎样的场景?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演奏?你能模仿哪些乐器的演奏?请你试一试哼唱出第三乐段的旋律。教学任务就在学生快乐的讨论的氛围中完成,学生通过讨论获得愉悦的审美音乐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乐曲的理解,进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同时,在创编律动、旋律、歌词时,也采用启发讨论法,教学效果也会不言而喻的。在教学中,讨论法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能促进他们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展教学法
  拓展教学法是通过拓展训练,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创新的成功。叶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在音乐课中,拓展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空间,教学时应该以多种形式参与,体验,拓展学生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教歌曲《节日里的歌》这节课时,我在学生已学会唱歌曲的基础上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为节日献歌,如春节歌、六一歌、国庆歌等等,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平时的积累,通过节日献歌,懂得音乐是节日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认识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4、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是在音乐课堂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把课堂归回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课堂中的互动形式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在互动中学习音乐,认识;生生相互讨论、交流、合作;生生一起表演;生生相互评价;音乐,如师唱歌谱,生唱歌词;师生为一首歌曲共同创编动作;师生一起律动表演师生相互评价;生生对唱;师生对唱;师生跟唱;生生跟唱等等,实践证明,师生通过这些互动,心情都很愉悦,师生共同分享互动的快乐,学生因此也集中精神参与到互动活动中。
  5、激趣教学法
  激趣教学法是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便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主动性也会因此而提高。在音乐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游戏、谜语、故事、谈话、情境、表演、欣赏、媒体等等,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目的是使学生把注意力移到学习的目标中,让学生自己想走进音乐课堂,走进音乐,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及时评价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策略与方法之三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评价就犹如春雨一样,慢慢的滋润着土地上的小草,让小草生机勃勃,所以,课堂中及时评价更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所在。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得到教师关注,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才能成为课堂的吸引力,深深地把学生吸引住。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于学生的评价有时候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夸奖的话语,一份精美的礼物,甚至一个大拇指都能使学生眼睛透发出自信、感动的眼神。因为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和欣赏,学生也会因此而积极、努力的学习音乐,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明显提高了,我想他们都想争取下一次的表扬吧!但是,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在评价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去评价,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低年级的评价中我通常用一些表扬性的评价去激励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如“你真聪明!你真厉害!小礼物属于你的啦!你真了不起!你真能干!我好喜欢你们呀!你真是小天才!你唱歌真好听等等。”这些语言都是我在低年级的课堂中常用的评价语言。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通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音乐,如“我发现这节课你有进步了哦,老师期待你下节课有更好地表现!回答的真不错!继续努力!我觉得你将来肯定是很不错一个作词家!我相信你一定能行!我想听你们唱好听的歌曲等等。”虽然这些都是一些最简单不过的语言,但是,就是这些简单的语言的影响力是最大,它能滋润学生的心田,打动学生的心灵,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所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在您的课堂中,一定不要吝啬你们的评价语言,只要您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那么,相信您和您的学生一定会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节课,这节课也会因你而精彩!
  参考文献:
  《儿童心理学》
  《音乐新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中小学音乐教育》
  让音乐课堂洋溢着快乐
  ――谈小学音乐课中的趣味教学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课中,趣味教学可称为愉快教学,它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新的方法。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出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采取形式多样、充满趣味的教学形式,引得学生来积极的参与与体验,享受音乐的愉悦,从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能在以愉快为核心的多种情感的激励下,促使其情知的紧密相融。那如何让音乐课洋溢着快乐,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谈话激趣
  这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其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启发,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接受新知识。如《彝家娃娃真幸福》一课,我曾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娃娃吗?生:就是刚生下来的小孩儿。(场内发出笑声)。 师:你们也是娃娃,我国南方把小孩称为娃娃,北方叫孩子,明白吗?师:你们看这个字认识吗?(板书:彝)。师:这个字念yí,彝族的“彝”。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人民都能歌善舞,其中彝族就是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住在离我们很远的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彝族小朋友和我们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歌《彝家娃娃真幸福》。
  通过这样简短而有风趣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新歌的欲望,而且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为学习新歌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二、谜语增趣
  猜谜语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我将音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编成形象、生动的谜语,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新课教学中请大家猜一条谜语:“大眼睛,宽嘴巴,身穿一件绿裤褂,水里田里都有它,唱起歌来呱呱呱”。孩子们靠着他们的经验和联想很快就会齐声答出是“青蛙”。老师马上鼓励孩子们:“你们说得太对了,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小青蛙找家》”。于是一首孩子们喜爱的儿歌就会在学生的蹦蹦跳跳中自然感受,轻松学唱了。
  三、故事添趣
  故事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它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音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情景,让学生轻松愉快进入角色,为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而且也便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体会、表现及创作。如教唱二年级歌曲《大鹿》时,老师给学生讲故事:在一个茂密的大森林,住着好多小动物,它们和睦相处,团结互助,无忧无虑的在这里玩耍,忽然有一天清晨,“啪”一声枪响,发生了什么事呢?听了歌曲你就会知道了。这样很自然就引入新课了。但要注意,故事不宜过长,应恰到好处,不能因故事冲击了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
  四、创设情景激趣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如在教歌曲《小雨沙沙》时,首先拿出一粒种子问“种子是怎样生长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欣赏一段美丽的春天景色的VCD片,然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边说、边画、边贴图,以有趣的故事情节自然地引入新课,在上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之中感受音乐,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如在五线谱识谱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在地板上画上五条线代表五线谱,让学生像跳格子一样,在上面边唱边跳,这样识谱既好玩又有趣,学生易于接受,识谱能力在玩中得到了提高。
  五、游戏增趣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其趣味性强,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活动,他们可以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游戏也是儿童的重要生活内容,如恰到好处的运用到课堂之中,定会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把1、2、3、4等唱名做成一张张小卡片,装入信封里,让学生每人抽一张。先跟琴唱一唱,然后听一听、辨一辨自己卡片上的唱名;接着游戏,听教师弹奏五度以内的旋律音程,听到旋律最后一个音是什么,那么持该卡片的学生就站起来边唱边做小鸟飞的动作。这样,使原来复杂的内容变的生动、简单,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与音乐融为一体,都能主动的去探索、去体验,既愉悦了心情又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律动添趣
  以“动”来带动听觉欣赏,即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音乐,使学生的思维在动作的支配下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注意力集中在听音乐上。律动就是请学生听着音乐,感受音乐,并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的变化,将整个身体当做乐器,有控制的做出各种幅度和力度动作,重新表达出他所听到的乐曲。在学生的眼里,音乐课是处于次要的地位,不需要动脑去想,用耳去听,用手去写,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喜欢东摸摸西敲敲,转来转去的。我就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律动教学。如在欣赏《赛马》后,我对他们说:“看,牧民们赛得可真起劲呀!让我们也忍不住想来试一试,同学们,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加入他们的队伍中呢?”听了我的话,同学们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耶”地一声,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会如痴如醉地模仿二胡演奏;会模仿骑马奔驰;会按乐曲的高低起伏、节奏变化做指挥动作;有的还会尽情地表演蒙古族舞蹈……这时的学生非常兴奋,在律动中体会了乐曲的意境和情感;并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愉悦了身心。
  总之,要想让音乐课洋溢着的快乐,只运用几种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多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多种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法进行教学,一定能使学生顺利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所规定的技能。我们教师要在每个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起主导作用,就必须创造积极的教学状态,发挥自身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上洋溢着快乐!
  刍议高效课堂
  ――教学《读100以内各数》有感
  保亭县第二小学李朝红
  摘要: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当今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要在新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指导下,要勇于不断地挑战自我,敢于不断探索和研究,才能在教学上收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目标明确、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实现提升、在反思中总结。
  新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走过了七年,已接近第八年的尾声了。它所提出的理念、精神、要求已经深入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的改革也促进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们都在积极地学习、探索、尝试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的模式。
  这个学期我县掀起了课堂教学教育改革,――《高效课堂》。其宗旨是帮助学生建立明确持久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其终级目标是: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对于《高效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否实用于每一堂课?许多教师抱着怀疑和尝试的态度,特别是对于我们小学低段的老师更是一种挑战。众所周知《高效课堂》的这种教学模式,最先是杜郎口中学的教学观。这种教学模式是源于中学。对我们小学是否也能同样适用?又应该如何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人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不能生搬硬套(每个环节在安排上要灵活)。
  近日本人上了一节高效课堂――《读100以内各数》感触颇多。下面本人想谈一谈本人在这节课的粗浅体会。
  一、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
  《读100以内各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的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是校级公开示范课首次推广《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也是本人采用这种模式的第一次尝试。(本人抱着对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低段能否推广使用的这态度认真地按照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因为高效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是展示目标。本人根据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又根据低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把本节课学生的总学习目标定位为:(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2)、感知100有多少,体会它比以前学过的数20大得多。
  (3)、了解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本人感悟到: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就更容易驾驭教学了。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就容易多了。(虽然目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不能够完全能理解一些目标的含义。但是明确目标――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希望。)
  二、自学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是――自学互动。本人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设计了《读100以内各数》。本人在展示学生的总的学习目标后,再根据学生的总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一地提出要求和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首先展示的第一个学习要求是:(1)、四人一组,一人数数,另三人评判。(2)、一根一根地数,每数十根捆成一捆。思考题是:(1)10个一是多少?(2)二十九的下一个数应该是几? 三十九呢? 八十九呢? (3) 100个一是多少?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后,再展示的第二个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1)、四人一组,一人数数,另三人监督。(2)、一捆一捆地数,数到一百。思考题:1捆是多少?2捆是多少? 3捆呢? 七捆呢? 10捆呢?
  从课堂教学的过程看,本人深有体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了学习别人的长处,学会了相互点评、学会了互相指正、学会了互相借鉴、学会了互相补充、智慧得到了启迪。掌握了探究一定的思想方法。体验成功后的乐趣。从而品尝到在参与中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实现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三、适时点拨――实现提升。
  高效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是――适时点拨。根据这个环节的要求本人对《读100以内各数》进行了设计。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是,本人是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进行展示的,把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难于掌握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的展示帮助学生由浅入难层层剥开这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难于掌握的内容。)。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给予肯定和表扬,本人就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本人给予补充;讲错了的,本人就进行启发让学生进行更正。
  在使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体会到了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也变得“有为”了,学生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的自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也促进了优秀生的提高。(因为优秀生通过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培养了学习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四、测评训练――利于反思总结。
  高效课堂的第四个环节是――测评训练。在教学《读100以内各数》的过程中,本人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练习设计。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达到了检查学生对学习的掌握情况。
  从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本人看到了:学生容易暴露出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学生和任课教师落实补救。教师有利于及时地反馈的教学上的遗憾,还能让我们教学上好的方法得到继续发扬,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促进了自己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自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总之,一节课下来,高效课堂给本人的感想多多。首先是高效课堂讲究的是民主性:教师已不在是高高的知识的统领者,也不存有话语霸权,有的只是师生的平等,师生之间只是学习上的伙伴。教师必须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利用学生、以发展学生为宗旨。其次是讲究的是合作性。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组和组之间的合作、还有优差之间的合作,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点评、互相指正、共同借鉴、互相补充,已达到共同进步。再次是尊重学生的创新性:高效课堂强调的是尊重学生奇特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求变、求异、求新、求奇,尽力营造一种标新立异、创新超凡的竞争氛围。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精神。总的来说,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是:把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当然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会有遗憾的!我们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自己每上一节课,都应该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都要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的“反思”中学习, 完善。在课堂上教学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谈学生品质养成的根源
  摘要:思品教师都应深入挖掘思品课的美育因素,寻找学生品质修养的根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去充分感受美、体验美,培养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陶冶
  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爱护环境卫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热爱美好的生活。
  关键词:美育 亲情 孝敬父母 以情激情 保持环境卫生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家蔡元培也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实施美育不仅仅是音乐课、美术课的任务;而是各科教学都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小学生的道德修养更离不开审美观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总所周知,小学思品课是小学中美育内容最丰富的一门课程。同时,美是存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更是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每个小学思品教师都应深入挖掘美育因素,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去充分感受美、体验美,培养他们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去创造美好的未来,热爱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名思品教学的教师我认为学生品德修养的根源在于教师课堂中的审美分析与审美把握。那么,如何做到?我想可以从以下三点进行。
  一、利用亲情,培养学生的品质
  如今社会,独生子女一直受到祖辈过分的照顾,他们认为孩子小,事事都包办代替,使孩子不爱劳动、吃不得苦,形成了“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缺乏独立性,更缺乏感恩心的不良习惯。《让爷爷奶奶高兴》是“关心你爱护他”中的一课。为了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一种情感,去感悟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境。我利用课文本身的美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在你们心中一定有最最爱你的亲人,请你们仔细想一想,按照他们对你关心的程度,把他们一一写出来,至少写四位。”学生们一个个冥思苦想,然后纷纷将他们的名字写在了本子上。然后,我指名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写这几位亲人的理由。接下去,我讲了母亲如何教育自己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亲人的疼爱,才使我们感到快乐、幸福。可是,请同学们想一想,亲人们不可能陪着我们生活一辈子,总有一天,他们会相继离你而去的,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残酷的事实,现在请你用笔把他们一一划去。”话音一落,一名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非得划去吗?”我故意冷冷地说:“一定要划。”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听我的口令,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随着我的口令,我发现孩子们的表情越来越凝重,久久不忍落笔,我环顾一下全体学生,好多同学的眼泪在眼圈儿打转,接着,我听到了抽泣声,越来越大,许多学生哭成一片……我强忍着将要流出的泪水,语气沉重地对他们说:“能谈谈你们此时此刻的感受吗?”班长刘晶晶泣不成声地说:“心里不好受,憋得慌。”佳慧哽咽着说:“我要跟亲人在一起,我不要他们离开我!”“小不点”王卫哭喊道:“我妈妈才不会离开我呢。”…… 我不失时机地说:“刚才同学们说的每一句话都令我感动不已,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爱他们呢?” “我要经常给妈妈捶捶腿,这样她的腿疼会减轻一些。”“我要多去陪陪奶奶,把我积攒的零用钱给她买好多好吃的,就像她对我那样。” “我要给爷爷洗脚,告诉他我不嫌弃他。”…… 我从孩子们那一句句肺腑之言中感受到他们对“亲人”的理解,更相信他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他们的亲人,回报他们。 通过这样的美育让学生体验亲情,学会爱他人,让“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实感、体验,以情激情来培养学生的品质
  现在的学生,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说话也往往从自己的角度,不懂得尊重他人。再加上 随着身体的发展,心理的成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只会越来越少,隔阂越来越明显,说话也就越来越不注意分寸,有时,还带有“呛人”的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丰富,孩子们有一种长大的感觉,有一种亲自体验生活的渴望,相关资料表明,学生眼前面就临这样的几个矛盾: 1.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2.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3.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要改变这样的矛盾就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以情激情。
  《有话好好说》一课便是能让学生体验情感的课。在上这节课时,我设计了激情的情境:说说你与父母之间曾为了一些小事争吵过或是你曾顶撞过父母的一件事。交流下来,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有一种长大的感觉,渴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大人,尊重她、理解她。有的学生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有的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在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但事实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也就与父母发生了争执或争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父母对他们的爱,我反复地让学生感情朗读品德课里的诗歌《母亲》――――
  “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极有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我花了很多时间,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 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擤鼻涕。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吗?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所以,我常常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是多么地令我怀念不已,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体谅我,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 让我再想一想。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孩子!吃饭时,会弄脏衣服,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地抖。所以,请你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不要催促我,陪着我,慢慢地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就象当年一样,只要与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上心头。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就这样通过一遍又一遍地诵读体验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父母,善待父母、不光要与父母有话好好说,在生活中还应该对哪些人有话好好说。是呀,想要营造和谐的课堂,需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品德课上教师可以是朋友、甚至可以是访谈活动的主持人。那样,学生就愿意向你倾吐心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此时老师是他们烦恼的倾诉的对象,是他们生活的引路人。
  所以,在课堂上,我很少去评价谁对谁错,或是要求大家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发大家的讨论,使大家产生情感共鸣,自己通过体验,交流,去认识,去反思,达到行为改善的目标。
  三、把握品德主题所包含的思想美来培养学生的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顺藤摸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触及学生的心灵,诱使学生情感升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目前,我国有些地方环境卫生很好,有些地方环境卫生很差,有的人环境意识很差,随便乱吐痰,随手乱仍废弃物,影响很坏。针对现实情况,教育小学生分清是非,从小培养保持环境卫生的好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保持环境卫生》一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清洁,愿意保持环境卫生的情感。在明确为什么要保持环境卫生的意义过程中,使学生从心里愿意做到保持环境卫生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采用低年级小学生喜欢的直观教学法,如录像、电脑制作的小动画、放大图片或投影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趣中自主地学习。还结合学生实际,如下课不乱扔废纸,不乱扔铅笔屑,不乱吐泡泡糖,不在墙上涂抹乱画等等。并通过学生讨论:优美的环境卫生给我们带来什么?得出结论:整洁、优美的环境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生活舒适;脏、乱、差的环境,有害健康,使人心情不愉快,生活不舒服。
  从而质疑:我们应怎样保持环境卫生呢?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 “奶奶和小娟在街心公园散步,奶奶给小娟买了一个雪糕,小娟把纸剥下来后…….”再让学生说说:小娟她是怎么做的?小娟为什么要把纸扔到垃圾箱里呢?进而得知,街心公园是老人们锻炼身体,孩子们愉快玩耍的地方,应该特别干净、优美,千万不能随便丢垃圾、废物,那样会破坏环境的。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王奶奶和奶奶说的话。最后小结:保持环境卫生是大家的事,人人有责。环境卫生搞好了,对大家的身体健康有好处,还能使人精神愉快。我们应该向小娟学什么?学生也就不难懂得:优美、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要靠大家去创造,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墙上涂抹乱画,从小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好习惯。由此一来,我们也就达到育人的目的!
  再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小学生,比较多的是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他们把父母对自己的爱看成是应该的,不知道父母也需要得到关心、照顾。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培养爱的情感应该从爱父母开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是不可能去爱别人,更谈不上爱祖国、爱人民。因此,我们教师有必要反复向学生进行爱父母的教育。
  如《为父母献上一份爱》一课就是教育学生不仅要“知恩”,还应该学会“报恩”。对于四年级学生讲,就是要理解父母的心情,关心父母的健康,以自己良好的行为给父母带来欢乐。
  开课前,我主要以“说一说”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父母的了解情况,父母的生日、工作和辛劳。这样导入是较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少学生虽然每天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对父母的情况不一定知道,特别是父母的辛劳,即使学生看到了,也很少去体会。通过“说”,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对自己的生日、爱好全都知道,而不知道父母的?这样导入新课,学生更易信服。
  教学中,我主要从课文故事中帮助学生认识三点:1.当梁新得知妈妈生病时,在生活上给妈妈以关心。如去医院看望妈妈,让爸爸给妈妈做爱吃的鱼,为妈妈择鱼刺等等。2.当梁新看到妈妈因病痛而伤心时,在情感上给妈妈以安慰。如主动安慰妈妈,妈妈过生日时给妈妈礼物。3.为了让妈妈高兴,梁新主动向妈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进步情况,以自己良好的行为表现给妈妈以欢乐,为妈妈献上了一份真挚的爱。
  课结束时,我通过播放传统美德故事录像《黄香温席》。让学生领悟:寒冷的冬天,黄香用自己的体温去捂暖父母的被窝;炎热的夏天,黄香用扇子将父母所睡的席于扇凉。这样的孝心是多么令人感动啊!这样一来学生也就知道关爱自己的父母,孝敬自己的父母,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理应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发扬光大的道理。
  总之,在思品课里,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教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一定能找到培养学生品质的根源,学生的品质就一定得到提升。祖国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灿烂!
  如何让学生乐学数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明代著名学者宋廉说:“余幼时即嗜学”。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人物指的就是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和忘我的人”,……。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实际上在于兴趣”。敬爱的于漪老师说:“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有成效。”有了学习兴趣才越学越爱学,成绩就有所提高。怎样使小学生爱学数学,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条件。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因此兴趣是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发生的,并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学生对数学的钟情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求,由探求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如此往复循环,推动数学学习的不断进步。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对学习数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这种特殊的情感中,学习起来才会有突飞猛进。
  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挖掘教学中的每一个能引发兴趣的因素,去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诱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
  一、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问题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需求,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既能体现学习数学的社会价值,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用圆形,改用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行不行呢?为什么?
  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是呀!为什么一定要用圆形的?究竟圆形有什么情景?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圆的兴趣与热情。
  二、巧用导言,引发学习兴趣
  导言是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精心设计的诱疑激起前后粘舍的导接性语言,导言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引爆点。教师如果在上课之前运用简短的导言,给学生创设一种积极主动求知的情境氛围,那就会立即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苦学”变“乐学”。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课本上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对学生问:“如果计算大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行吗?”学生齐声说:“不行”。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寻找一种既简便又合理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你们有信心吗?”学生这时的情绪很高,求知欲很强,这节课的新知就很容易被接受了。
  三、探索数学规律、引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种具体问题,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可以分割成二个三角形、其内角和是多少度?,“180°×2=360°”。五边形可分割成3 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180°×3=540°”……。依此类推,n边形的内角和即为180°×(n-2)。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习的兴趣。
  四、设计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能启发学生去探索,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往往从疑问诱发学生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请几位同学随便举出几个比较大的数,然后我逐一说出他们所举的数能否被2整除,最后让学生分组计算核实。我的判断是否正确。通过计算后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我的判断都是正确的。正当全班同学惊叹时,我抓住时机告诉他们:“老师能这么快地正确的判断,其实你们也能,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呢?”, “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回答。通过这样铺悬念,学生情绪高涨,从而达到全神贯注,勤奋学习、积极思考的效果。又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出三道除法题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第一题能除尽,第二题补“0”后能除尽,第三题则是补多少个“0”,也无法除尽。当学生计算到第三题时,纷纷举手,问教师:您是否把题出错了?有的同学甚至抱怨地说:这第三道题哪辈子才能算完呀?当估计到全班同学都已经算到第三题,并产生了很大的困惑时,最佳的教学时机己到,这时却入新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从中理解知识,领悟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讲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故事。我说猪八戒去找西瓜,当找到西瓜后,它把西瓜分成 四份和二份,孙悟空要了二分之一,猪八戒要了四分之一。我问学生:“谁要得多?”。学生不知道,正在学生一筹莫展时,又很想知道谁得的多,我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我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西瓜,指导学生把西瓜平均分成二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再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再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多,学生很快就发现二分之一大于四分之一,孙悟空得大,猪八戒得少。这是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喜欢看《西游记》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后,为了更好地掌握知识,我让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即在平行四边形图中,首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然后再量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后计算。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践领会了,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可以做分小棒的游戏:…“请大家都拿出8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怎么分都行。”那么学生会有四种分法。(如图)
  ||||||| | |||||| || ||||| ||| |||| ||||
  (1) (2) (3) (4)
  把这四种分法画出来后提问“看看大家分得对不对”?“这四种分法中只有一种分法和其他三种是不同的,谁能把它找出来?”随后指出“8根小棒分成两堆,每堆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再带领学生进行几次“平均分”的实践活动、自然的引入“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生通过边做、边想、边看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了知识。这就使原来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趣味性,从而促进学习的兴趣。六、评语激励法
  学生的每一次作业,作为老师必须批阅,不能只批改,评分而应该指出成功的一面,和不足之处,这就是评语的激励法。在给学生作业写评语时,应满怀对学生的无限爱心,找出他们的优点,缺点,注意语言褒贬适中,尽量以赞扬为主,适度用些中性语言,尽量少用冷漠的言辞,写出“亲切型,激励型”评语。
  如评一次作业做得很好的作业,不妨这样写:“你这次的作业做得很好,看来你确实下了一定的工夫,老师祝贺你,希望你再创辉煌,好吗?”。当一次作业做得很差的时候,你应该用这样语言:“或许你不小心,让你的作业不很美丽,但是老师有信心,下一次作业,你一定会做得很优秀,会让大家刮目相看,如何?老师等待你的好消息。”当学生看一则则充满情感,激励与期待的评语,我看到是一张张满意兴奋的脸,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睛。教师应该克服学生多的困难,尽一份爱心,才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师德。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成为今后的栋梁之材,才会让我们的教育发扬光大。
  七、体验成功,保持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解答了一道难题或比过去有所进步时,他们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所以,老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各类不同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当作业工整、正确率高,回答问题有独到见解时,老师都要及时进行肯定、表扬或发动全班掌声鼓励等。集体表扬最能温暖孩子的心,最能激发孩子勤学向上的求知欲,教师对学生“成功”的肯定,必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必将大大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如:教学“梯形的初步认识”后,要求学生用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梯形。注意观察学生拼的过程,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他们经常困难重重,一筹莫展,长此下去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那么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技能的训练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措施。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鼓励、及时表扬。使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才能培养稳定的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知识又蕴含着许许多多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学内容的新颖、教学方法生动、教学手段多样、教师语言幽默,认识学习的意义,获得优良的成绩,受到集体的表扬均能激起学生兴趣。这里所谈的要点,所举的例子只是教学中普普通通的一些因素。要在教学中充分的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待我们全体教师的挖掘,并把它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要地位。特别是数学新课程非常适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科之一,因为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会有多样化的情感体验,而在这些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学生的学习创新始于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堂好课不单单是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我认为更重要的,还要使学生的诸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如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解决生活中各项问题的能力等等。《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不但要完成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这些任务,而且还要之一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突破以往教学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各项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在力求教学体现创新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实现教学的一次创新,我的具体做法是:(1)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激发探究兴趣。要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能体验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真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教四年级上册“乘法?估算”这一课是,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秋游的情境,谈谈秋游前应做那些准备工作。第二,给学生们设疑:①带队老师必须为学生们准备哪些票?通过讨论,学生可答为“车票”和“门票”。②每一套票即车票和门票是49元,要想准备104套票,带队老师应准备多少钱?③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带队老师,估算一下自己大约要准备多少钱。学生通过具体实践操作,得出自己所认定的结果,然后把结果板书于黑板上。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选择最为符合实际的估算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在这一堂课这,既可以通过借鉴他人的方法而知道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可以有几种解法,而且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而选择符合生活实际的解法。学生的探究兴趣,由此可调动起来,我的教学模式也有所创新。(2)教学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很重要。教好一堂课,其设计过程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思考:①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培养观察能力。各学科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以直观的语言,形象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②借助较为直观的、具体的例子,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③注意引导学生从特殊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培养归纳推理能力。如讲“乘法笔算?积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例4,观察“6×2=12,6×20=120,6×200=1200”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例题,用式子:6×2=12和6×20=120,6×20=120和6×200=1200进行比较,哪些因素不变,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增大几倍,积也增大几倍。相同的,通过引导学生观察:6×20=120,6×10=60,6×5=30,比较后,学生可以发现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缩小几倍,积也缩小几倍。所以,我认为现代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形式多样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发展,学生才能从创新教学中,习得何谓创新。
  二、趣味化教学,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因子。
  改变原有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设计成生机勃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数学内容设计成趣味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无异是更好的学习模式。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能演示的过程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更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三、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创新从基础抓起。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基本的途径是如何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充分掌握,只有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充分掌握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对知识进行知识再创新。山村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对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无法理解透彻,加上乡村学生的知识面窄,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无法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言不达意,达不到教学效果,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让学生从真正的意义上去掌握知识,消化知识,那么教师不妨在课堂教学中来个生活实践,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数学,加于理解数学概念所表述的含义,这就是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无不贯穿生活实例于其中,处处体现生活实践。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源泉。生活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认知数学。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以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米、千米》的教学中,可以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伐,估计长度等。
  四、 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里特征,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年、月、日》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明至今已经读了三年级,但从出生到现在(2009年)只过了三个生日。大家猜一下,小明自己都10岁了读3年级,难道小明3岁就读三年级了吗?不会吧?究竟小明多少岁呢?正当全班同学都怀着期盼的心情等待老师揭开谜底时,我引入了新课,和他们共同学习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仍不失为”新发现“是一种”再创造“,这种探索过程,能形成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还给学生”自主权“,为学生创造一点思考时间,活动余地。如教学《正方形的面积》,我首先让学生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提问:①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它与正方形有什么差别?②要想验证上述的提问,请学生根据已准备的材料验证一下。结果实验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有两条长和两条宽,正方形有四条边,而且这四条边一样长。因为学生已掌握S(长)=长×宽,所以很快推出S(正)=边长×边长。这个知识是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再创造出来的,具有主动性和情感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到培养。
  六、 引发学生发散,求异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所提出的问题具有灵活性,发散性,有利于学生发散,求异思维。例如教《圆的面积》时,学生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指着公式问:“要求圆的面积要知道什么条件?“因为学生已经懂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r×r , r是圆的半径,∏是圆周率的半径了,所以这一问,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有的说,只要知道直径;有的说,只要知道周长,有的说,只要知道半径的平方。
  又如教学《口算除法》,我设计了这样一到题目“42÷3=口”这道题目的口算方法较多。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口算出结果后,我接着问:“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口算?”这一问,竟然有6种不同的口算方法:
  ① 42分成18和24,18÷3=6 24÷3=8 6+8=14
  ② 4分成21和21,21÷3=7 21÷3=7 7+7=14
  ③ 42分成36和6,36÷3=12 6÷3=2 12+2=14
  ④ 42分成27和15,27÷3=9 15÷3=5 9+5=14
  ⑤ 42分成33和9,33÷3=11 9÷3=3 11+3=14
  ⑥ 42分成39和3,39÷3=13 3÷3=1 13+1=14
  这样问,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灵活解决问题,同时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并经过自己探索,深化思维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会随着知识的增多而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
本文源自:网转载保留版权,源头地址
------分隔线----------------------------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欢迎您的光临与惠顾
欢迎您的光临与惠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