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好还是私塾教育好?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相关知识说明

1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试论述教育优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1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试论述教育优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09-01-29 &匿名提问 发布
近年来,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诸多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分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国外短期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探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关问题,无疑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 从世界范围来说,高职教育起步并不很早,它的快速发展大都始于本世纪60-70年代。这一时期,实施高职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的地位不仅得到了确立,而且由于其鲜明的办学特色,日益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欢迎,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美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遍及全美各地的社区学院,虽然它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建立了,但由于其办学目标仅仅是为本科院校输送高年级学生,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因而在最初的几十年一直未能得到稳定的发展。直到二战以后,特别是从60年代开始,社区学院改变办学方向,确立了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职能,同时兼顾其它适合自身的教育职能,因而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60-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人数增加的主要渠道,为美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而走向普及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进入80年代以后,迫于国际经济竞争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美国政府再次加大了职业教育改革力度,其重点是发展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美国加强了高中段与高中后职业教育的贯通与衔接,即把高中段二年的职业教育作为高中后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二者互相衔接。鉴于社区学院办学特点,美国把它作为实施&2+2&模式的重点,由此更加巩固了社区学院在实施高职教育的地位。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社区学院已发展成为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并兼顾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转学业教育等多种职能的所在社区的文化与教育中心。数以千计的社区学院不仅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而且因其办学特色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德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高等专科学校以及校企联办的职业学院。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是在60年代。这一时期。为适应经济起飞对高职人才的大量需求,联帮政府采取在原有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其法律地位,发展了一种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高等专科学校。它们大多是由原德国工程师学校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改制而成的。脱胎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高等专科学校,仍保留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其表现为:专业设置侧重应用技术,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各类技术型人才为主。目前全德共有125所高等专科学校,其在校生已占大学生总数的1/5左右。根据德国国立专科学校校长常设会议的建议,到本世纪末,高等专科学校的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在校生人数继续增加,以便让更多的人能进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德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另一主要机构为校企联办的双元制职业学院。它们创建于70年初期,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这类教育机构已发展成为以专科层次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目前,德国已在9个州开办了这种学院,其总数已超过30所,职业学院沿习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传统经验,注重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优势。校企的分离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自有利的条件。在企业,学生能在实际的氛围右获取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能亲自经历技术的、经济的与社会的变革,也能学会各种职业的与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而在学校,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又能为学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敏捷的思维能力与掌握科学的方法。两方面的结合,使得毕业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所以学生就业比较顺利,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就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合同,被提前录用。 在英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多科技术学院。这类教育机构诞生于《罗宾斯报告》之后。这一报告曾设想把高等教育的扩充集中在大学,即在使高等技术学院升格为工科大学的同时,增加原有大学的科目与招生人数,但这些措施仍满足不了社会与公民的需求。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扩充,成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经过近两年广泛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战后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已使传统大学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有别于传统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职业与技术的训练,以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终于在1966年签发了题为《关于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的计划》的白皮书。白皮书明确宣布:通过合并现有的有关学院,建立少量的多科技术学院,并提出,多科技术学院不再是大学的候补者,而是与它们平起平坐的院校。 多科技术学院的特点可以用&灵活多样&来概括。一是课程灵活多样,学院既有全日制课程,也有工读交替制课程,还有夜校、脱产短训班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部分时间制课程。二是证书灵活多样。学院不仅提供各种学位课程,而且还鼓励学生选修形式多样的证书--学生毕业以后可以拿到国家证书(National Diplomaor Certificate)、高等国家证书(Higher National Diplomaor Certificate)以及学院证书(College Diplomaor Certificate)等。灵活多样的课程及证书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正是这些特点赋予了英国多科技学院强大的生命力。在进去的二十多年中,这些学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仅以牛津多科技术学院为例,从1970年到1980年这十年间,学院&系科数目翻了一番;全日制学生人数几乎翻了两番;国家技术文凭委员会批准的全日制课程与部分时间制课程的数目从零增加到五十以上……申请入学的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① 在日本,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是比较多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短期大学和学制为5年高等专门学校。 60年代是日本职业教育,尤其是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一方面,短期大学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取得了应有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日本又逐步增设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1961年日本制定的&日本专门学校设置基准&使原来的学制&变形&,前三年为高中阶段,后两年为高等教育阶段的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虽然创建的背景不同,专业设置与教学组织形式也各异,但其基本职能都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 短期大学是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办学特点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短期大学专业设置灵活多样,并且职业针对性强,因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为日本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与其他国家发展短期高等教育目的有所不同的是,日本短期大学主要是为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而开办的,因而,学校的专业以应用文科为主。 高等专门学校的宗旨是&教授高深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培养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实行5年一贯制,把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连接起来实施职业技术教育。与短期大学相反,高等专门学校所招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男生。由于采取小班制教学,进行个别辅导,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而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很受用人部门的欢迎。据统计,1989年,企业对高专毕业生需求量是毕业生总数的19倍数。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70年代成立的几所技术科学大学,开始接受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插班入学,使他们有机会继续深造,为高等专门学校的继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纵观战后美、德、英、日四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各国高等教育都进行了大规模结构调整,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正如英国学者巴巴德波勒斯(George S. Papadopoulous)在回顾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经验时说:&调整教育目标以适应数量上的新压力及新的社会需要,主要的途径是进行教育结构的改革。&② 二 上述四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它们在兴起的背景及发展的条件等方面却不乏相似之处。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国际上看,在本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率先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它不仅使科学技术体系发生了革命,而且也导致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就科技体系而言,新技术革命突出的特征是&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这一特征使现代科学与技术在更高的基础上趋向统一。换句话说,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如果不以&科学&作基础,现代技术是无从产生与掌握的。显然,科技的这一变革使得原有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经验型人才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于是 需要开办高职教育来培养新型的技术型人才。就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而言,新技术革命使得生产的智能因素空前提高,既表现为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的高度智能化,又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智能密集型企业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其发展势头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变革,使就业人员中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结构模式在50年代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前,就业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经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结构模式呈金字塔型,到战后,逐渐演变为椭圆型,而在某些高技术企业党政军出现了倒金字塔形。总的趋势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者急剧下降;而脑力劳动者持续上升。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对战后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发展重点是在普及中等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其次,以高职教育为主要职能的短期高等教育兴起又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产物。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往往用大学入学人数一适龄人口的百分比以及大学生社会成分的分配情况来衡量一种教育制度的民主化程度&。③战后短期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办学特点是与教育民主化密切相关的。 国外短期高等教育兴起的动因之一,就是为了让更多的青年特别是家境困难的青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各国短期高等教育在办学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1)地方政府筹资兴建。一方面,这类教育机构主要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容易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政府愿意投资办学;另一方面,这类学校大都规模不大,投资相对较少,地方政府也办得起。以政府投资为主,使这类学校收费都相对较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上得起,能满足这部分青年求学的愿望。(2)办学形式多样,能广泛适应各种求学者的要求。一方面,学校面向各地区招生,学生就近入学,实行走读,学生免交食宿费,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多种形式办学,既有全日制,又有部分时间制,既有学历教育,又要非学历教育,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多招生。(3)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为主要目标,入学门坎相对较低,为那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以及成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些做法既是以发展学术为宗旨的传统大学难以做到也不愿做的,而短期高等教育恰恰适应了这一需求,受到社会青睐。短期高等教育的产生与迅猛发展,增加了国民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原来极为突出的教育不公平状况得到了极大的缓和。在50年代初,除美国外各工业发达国家没有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同龄人的5%,但时隔二十多年,它们大多超过20%。入学率的成倍增长,不能不归功于以职业教育为主要职能的短期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 再次,推动发达国家短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有来源于广泛的社会与个人需求所形成的强大动力之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即政府的扶持以及自身不可被替代的办学特色。 需求是发展的动力,但仅靠需求是无法解决高教结构单一及办学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短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干预。从各国短期高教发展历程来看,政府主要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加大对它的投资。60年代风靡一时的人力资本理论,带来了人们对教育的新认识。这一理论从定量的角度揭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受其影响,各国政府与经济界对教育发展更加重视了,开始更多投资于各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短期高等教育。事实证明,短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各国政府对它的大力扶持。二是通过立法等多种形式,为短期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可以说,以法律形式来推动、发展、巩固短期高等教育的贯彻实施,是各国发展短期高等教育一大宝贵经验。美国在二战后,通过立法确立了社区学院的地位,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社区学院的发展。日本政府继1961年通过了《学校教育法部分修改法案》确立高等专门学校制度后,又在1964年再次通过了法案,正式承认短期大学的法律地位,这两个法案的颁布与实施,也大大加快了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发展步伐。与此同时,日本还分别制定了短期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的《设置基准》。对于专业设置、教员资格、学生定员、授课时数、学分、毕业条件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使办学者有可章可循。这对于规范教育管理、保证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提出的是,建立与完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与资格鉴定制度是一些国家促进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英国1991年5月发表白皮书《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提出实行新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制度,这些证书与普通教育相应的资格证书、文凭等值,从而结束学术性资格与职业资格的人为划分,以便青年人能继续受到最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总之,各国虽然干预的途径与措施不一,但目的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高等职业教育和发展受到法律的保护与制约,推动它们健康有序的发展。 既然高等教育是分层次与类型的,那么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等学校必须具有自己的个性,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它才能在高等教育结构中谋求自己的地位。各国发展短期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强调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形式。短期高等教育的历史大都比较短,其办学条件与传统大学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缺乏灵活的办学机制与适合的体制,就艰难生存,更不要说发展。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我科技术学院,都以课程设置灵活、实用性强,能适应各类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著称。德国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高等专门学校,则是以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型工艺型人才而独树一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尽管高职教育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但决不是专科层次简单地向普通大学本科层次过渡,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情况下,开辟培养更高层次高职人才的渠道,否则,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三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与上述几国短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颇为相似。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实施高职教育的机构类型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国外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形式。既有类似于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大学,又有类似于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五年一贯制高职班,还有一大批与国外同名同性的高等专科学校。现有的这几种形式,为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奠定了比较好的物质基础,从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来讲,我国提出的&三改一补&的方针不仅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而且也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在&三改一补&中,重点是要抓好各类学校改革,通过改革,真正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就目前而言,普通高专通过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普通高专数量很大,不少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师资设备基础较好,管理也比较规范,最有条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好高职教育重点是要把高专改办为高职。当然,校名改不改并不重要,关键是调整培养目标。值得肯定的是,为提高高职品牌与规模效益,一些省市有意识地在一二所重点大学创办了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实践证明,这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声望起到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可增加号召力与影响力,吸引一些素质较高的生源。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办职教学院就是很好的例证。另外,有意识地让一部分重点大学办职教学院,还可以逐步做到本、专科职业技术教育的纵向衔接与贯通,为少数成绩优异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符合国际上高职发展的趋势。 考察国外发展短期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它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是,必须确立&大职教&的观念。职业教育是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它在适应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历程中,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系统,成为各层次、各类型教育的连接点,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多种办学形式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多种、多次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根据国外高职教育的招生对象来看,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招收中等职教毕业生,还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五年。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显得更加重要。与国外高职兴起的动因略有不同的是,我国地高职教育的呼唤更多是出自职教系统内部。其理由是,高职院校招收中等职校的毕业生,有利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应该说,这一看法是有道理的。实践证明,高职与中职的贯通,既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又为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创造条件。由此看来,高职目前招收中职毕业生是必要的。当然,为了使普通高考落榜生在走向社会时有一技之长,高职教育在抓好正规学历教育的同时,要把职业培训重点放在高考落榜生上,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基本职能。 国外短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依法教,即通过立法确定短期高等教育的地位,明确办学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使短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法律的保护与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与实施已经明确高职的地位与作用,对于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说,关键是要加强政府的调控与管理,从扶持的角度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目前现状来看,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调控与管理主要体现在:第一,制定与执行法律、法规以规范高职教育的发展;第二,通过投资、评价等手段引导高职教育发展符合社会需求与保证教育质量;第三,调节与规范劳动力市场,打通毕业生就业渠道;第四,沟通高职院校与生产(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使生产部门能参与办学,加强产教合作,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回答的首要的基本问题。与这个基本问题密切联系或者说是它重要组成部分的另一问题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否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问题是整个20世纪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不断被提出,又不断加以回答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境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的重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有东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但没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以往理论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观点的研究不够甚至忽略了,其实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他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只限于西欧。如果有人要把这种概述“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马克思恩格斯把目光转向东方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他们与俄国年轻革命者保持频繁的书信联系,需要回答他们提出的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问题。二是马克思为写《资本论》第3卷的“地租篇”阅读了大量东方国家的资料,东方国家奇特的生产方式和古老的国情吸引了他们,马克思曾打算写一部关于东方社会的巨著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笔记、摘录(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笔记或历史学笔记)。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观点就散见在这些笔记、摘录和这一时期的书信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上述重要理论观点既不能忽略,又不能拔高。应该说忽略已经被纠正了,但不能拔高。比如,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有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甚至有的认为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指导下取得胜利的,等等。列宁提出并论证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这一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列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从本本出发,决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根据20世纪初俄国是当时国内外矛盾的焦点,在革命的主客观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为现实。邓小平曾高度评价列宁不是从书本而是从实际中,在一个落后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然而正因为如此,列宁遭到了国内外机会主义者的猛烈攻击。其始作俑者是第二国际的中派代表和理论权威考茨基以及孟什维克的苏汉诺夫。列宁驳斥了他们的攻击并在此前提出的“一国和多国首先胜利论”的基础上,论证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的立论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人类社会是沿着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这并不排斥一些国家或民族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二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革命主客观条件成熟时可以先夺取政权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这“前提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权。应该说列宁的论证是正确的有说服力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深化,因为这两条理由还不能解释大多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为什么没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虽然我们不能苛求前人的论证都要面面俱到,但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战中提出的鲜明观点时,要考虑到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亚洲一系列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达到15个。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在凯歌声中胜利前进,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此为标志,这一世纪性重大课题就转变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世纪性重大课题的初步回答。面对苏东剧变的冲击我们党处变不惊,并且用初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有力批驳了敌对势力的诘难,从而对这世纪性重大课题做了初步的回答。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高屋建瓴地指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中就包括胜利的必然性和发展的曲折性。“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383页)邓小平还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稳住阵脚继续前进关键要抓两条。一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二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键是要抓好党的建设。党的十四大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以及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九个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党的十四大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摘要:目标管理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本文详尽介绍了目标管理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强调目标管理的精髓是追求创造性的成就,从而将目标管理提升到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本文是应领导要求,为中层干部进行讲座而精心写作的。关键词:管理  目标管理……一、什么是目标管理。研究一门科学,介绍一种知识,总要先从定义入手。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就可以使研究者,介绍者以及听众,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否则,言者滔滔,听者昏昏,彼此间不知针对的是不是一件事,那就白白浪费了精力。我们要谈目标管理,首先也要做这件事。但是,最为困难的,不易简单地说清,并作出一个科学定义的,也是这件事。因为,要阐述清楚,要真正理解,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甚至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不然的话,很可能甲所称的目标管理和乙所称的目标管理,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拿现在的实际情况来说,在我们的周围,管理干部中对目标管理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差别。不仅如此,许多书籍,中国的,外国的,往往都有各自的定义。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说,目标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的哲学,其次才是管理的方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说什么是管理。1、什么是管理。《现代汉语词典》在“管理”条下介绍了三种含义∶①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②保管和料理;③照管并约束。《词海》没有“管理”的条目,只在“管”字之下说,管含有管理、管辖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管理呢?研究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这也是一个难以确切定义的词汇。我们认为,以下两个定义,或可参考,虽然它们不是定义管理,而是定义了“企业管理”。接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经济委员会的决定,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编写的《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在第153页中说:“企业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知识出版社1983年3月编撰的《管理知识手册》在第153页上说:“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对工业生产技术经济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这两个定义,都是从企业管理的职能出发去定义的。国外的专著很多也采用这种方法。例如被称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他在谈到管理时,也是界定了它有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因此,我们就这样理解它吧。我们是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人,有这种理解也已经够了。2、什么是目标管理。关于什么是目标管理,也有很多定义。《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第230页中是这样定义的:“目标管理:让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管理制度。”如果简化一下,就成了:目标管理:一种管理制度。哈佛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出版的《最新企业管理大辞典》第851页上说:“目标管理系统乃是一种广泛被一般企业所爱用的一种管理程序;在此一程序下,上司与下属将联合设定组织的共同目标及确定每一个人对预期成果的责任范围。”如果也简化一下,就成了目标管理:一种管理程序。我们认为,目标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的哲学,其次才是一种方法。《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在上述引文之后又说:“目标管理制度在世界各国应用较广,特别适用于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故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这个意思,指出了广泛性,又指出了它的层次,和我们的看法,有接近之处。我们说它是一种管理的哲学,就在于,它的深度,它的广泛适用性,这是和其他冠以“管理”二字的管理理论不能相提并论的。例如,有财务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甚至还有各种行业的管理等等。如果分一下层次的话,最接近业务工作具体特点的,是诸如“合同管理”、“计量管理”、“现金管理”这一类。它们的应用范围最直接,最具体,当然也就最局限。“现金管理”,就不能直接运用到“车辆管理”中,没有互换性。第二层次,是对这种各类直接的业务管理概括出来的,具有比较大的广泛性的管理理论。如全面质量管理。国家经济委员会正式颁发的《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二条,规定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是对产品从设计,试制,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的质量管理。”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囊括了“现代工业生产”,“产品设计”、“试制”、“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而更高一个层次的概括,即是管理的哲学了,我们认为,目标管理就是这样的理论。它不仅适用于现代工业生产,而且适用于非工业;不仅适用于对企业的管理,而且适用于对非企业的管理;不仅适用于由他人组成的群体的管理,而且适用于对自己的管理。除此而外,目标管理的应用,几乎是无条件的。这是我们和许多人很不相同的看法。例如,水利电力系统领导干部岗位培训教材,《电力生产企业现代管理》(河海大学出版社)在第203页上专门用了一大段文字来解释“推行目标管理应具备的条件”,并且有五条九款之多。我们所称的一种管理哲学的目标管理,若附了这些条件才能应用,也就不称其为管理的哲学了。现在大家可以大体感觉到给这样的称为管理的哲学的目标管理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是有很大困难的。其实,涉及到比较深刻的定义,都是很难下的,比如,谁能说出什么是“时间”?这个最习以为常的概念,就极难定义。说到这,还是没有回答什么是目标管理。但是我们已经足够地强调了它的哲学性。若真能使大家理解它是一种哲学,并且力求从这个角度去掌握它。那么就不难掌握它。否则,只把它看成是一种制度,一种程序,必定要走向形式主义。那样的“目标管理”,必须要加上“”号,并且,必定毫无成效。《哈佛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第638页、643页上讲:“行为科学家、心理学家、人事专家甚至宣布说:‘目标管理体制已经在企业管理中消失了。’”也许和这有关。目标管理的理论,虽然是一种管理的哲学,如前引文称之为“管理中的管理”,但并不难懂。我们强调的是,要抓住它的精神实质,抓住它的精髓。它的精髓,就是它的主动性,创造性,条理性。“歧路亡羊”,这个成语很多人都知道,它出于&&列子o说符&&。扬子的邻居丢了羊,全家和僮仆一起出动去寻找。扬子问:“为什么要去那么多人呢?”回答说:“路上岔道太多了,岔道上又有岔道。”后来,羊还是没有找到。扬子听说以后,很不高兴。他的学生问他:“丢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不高兴呢?”扬子说:“学习大道(指真正的道理)也是如此啊!”扬子这个人,据孟夫子说,是提倡“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现在为了人们学习真理却走到支节上去而感慨万分。足见学习而不掌握精髓是多么令人遗憾了!我们看到,一些学说,初期没有那么多论述,可是道理却是深刻又显而易见的。后世的学者,又是注,又是疏,又是考证,弄得洋洋洒洒,结果倒失去了本来面目。除去其中打着某某学说的旗号贩卖自己私货的假冒产品,因追求表面的形式或细枝末节而走入歧途的也很常见。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目标时,千万不能仅注重形式和细节一定要在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目标管理,在发达国家,有人提倡,在一些企业也取得了成功。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谈论管理的译著多了起来,目标管理也成为时髦的词汇被人引用。产品一好,就难逃被假冒的命运。目标管理这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也难免被滥用,而失去其本来面目。失去了精神实质,剩下了皮毛和外壳,这种情况下,还要它起作用,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二、要认真学习管理理论。我们是提倡目标管理的,今天我的任务也是要向大家介绍目标管理。但是,扩大一些说,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当然应该掌握目标管理,但也要掌握其他的管理知识。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人认为,管理能力是一种天赋。它有一定道理。但有天赋的人在一起,其中肯虚心学习认真领会管理理论的人和不虚心学习,不认真领会的人相比,还是肯学习的人,水平要高一些。对一般人而言,比如我们这些凡人,学习的效果就更明显了。我们认为管理的能力主要在于培养,水平的提高主要在于学习实践煅炼和自觉总结经验。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学习管理,许多干部原来是搞某一项专业性生产技术工作的。为了掌握这项技术,要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要念小学六年,中学六年,还要念大学。在学习专业时,不但要念书本,还要做习题,做实验,通过习题实验来掌握它,达到学以致用。如此这般,苦干了许多年,才成为某一生产技术的行家里手。可是转到搞管理,就不同了。常常是技术专家立即自命为天生的管理专家。一走上负责管理的岗位,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当然,也有成功者,可确实有不少人是失败了。这种失败,在市场竞争不算激烈的情况下,或在一些可以用官僚主义态度来应付的部门,常常不能显现出来,对那些不能掩盖的失败者,如果问一问,你在学习管理方面花费了多少时间?常常得到的回答是:“太忙,没有时间。”那么,搞技术可不可以不学习就自命为专家呢?显然不能。怎么到了搞管理,对象更复杂,变化性更大,倒不需要学习了呢?我们认为,大量的失败,确实是由于对管理的无知造成的。还有的人,也念过几本管理方面的书,也能谈一些管理方面的名词术语。但在工作实践中,完全看不到运用这些知识的痕迹。如果也像学习生产技术知识那样,又做习题,又做实验,还要出外考察,现场实习,认认真真地领会生产技术的理论,那么,学习管理知识,掌握这些知识的实质,效果就会有根本的不同。管理工作的成效,也必定会是很显著的。总而言之,干管理工作,却不学习管理,不用心体会管理理论,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也许有人说,“我的文化水平低,学不了管理。”我们说:“你试了吗?”不妨先试着学一学,再下结论。我们认为,谁学习,谁受益,而且只有学习管理才能搞好管理。我们要大力提倡学习管理。从生产力发挥水平来说,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有许多劳动者共同组织协作,就需要管理。“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7页)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总负责人韦伯博士在总结时说:“我们没有使用一项别人没有的技术,我们的技术就是科学的组织管理。”(《管理理论入门》第15页)现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已经成为世人所知的道理。管理,就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日,美国往返于马萨诸塞州和纽约间的火车相撞,死亡一名列车员,一名乘客,还有17名乘客受伤。这件事引起了很大震动。在议会的推动下,铁路公司进行了改革,老板只拿红利,铁路由管理专家进行管理,开创了先河并且迅速推广(《领导科学基础》第2页)。这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管理人才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我们正处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管理理论,并真正掌握它运用它,努力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三、管理者的基本责任。虽然目标管理可以广泛地应用在各个方面,但在介绍目标管理时,我们仍然主要是对管理者进行介绍。管理者总要有一些下级人员或部门。这时管理者的基本责任,除了将来还要谈到的以外,必须做到:“明确责任,理顺关系,奖惩严明,及时兑现”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是搞好一个企业或部门的必要条件。下边我们分别来谈谈这十六个字的具体含义:(一)明确责任明确责任,可以指部门的责任,也可以指岗位的责任。从组织的观点来看,指的是组织体系中的节点的责任。常常听到有人发牢骚,或是训斥别人,说:“你是干嘛吃的!”其实,无非是认为对方没有尽到责任。可是,认真一考察,一分析,不知道“干什么吃的”的人,还真比比皆是。比如,领导者常干一些不该自己干的事。本是下级应该完成的任务,却自己动手去干,不但忙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而且下级还怨气冲天,觉得被忽视,被瞧不起。一次两次,下级还可能认为这个领导“身先士卒”,长此以往,这个下级就放下自己的工作不管,由你这个领导自己去忙吧,而他还要挑毛病,看笑话。又如,发生了事故就互相推诿,互相指责。受到了批评就找客观。其实都是打“责任不清”的算盘。可见责任不明,不是少见的事。明确责任,从组织体系来讲,主要是明确各个“节点”的任务,主要回答,该做什么事。反过来说,如果出现了不愉快的结果,例如承包的工程亏损了,经营项目失败了,设备损坏,人身事故等等,哪个“节点”应该负责任。明确责任,要从组织的整体功能为出发点去考虑。要从整体功能是如何实现的这个动态过程去考虑。要使工作无一遣漏,又没有重叠。遣漏了,某些事就无人管;重叠了,也要发生争执和扯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