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克的和田玉手镯多少元

和田玉鉴定
玉牌的雕刻与鉴赏
玉牌一般呈长方形,也有椭圆形和圆形,但以长方形居多。玉牌分为两个部分,牌头和牌身。并不是所有的牌子都有牌头。牌头是牌子顶部的穿挂绳的部分,因为有时候在牌子方正的边缘不方便打孔或者穿绳,人们便想办法将牌子的顶部多做出一部分并雕刻出不同的花纹形状,比如如意头、吉庆头、祥云头等,即美观又方便穿挂。
好的牌头设计能让整块牌子的艺术价值得到很大的提升。以寓意呼应完整为好。玉牌的大小规格没有一定的规定,完全是按照玉料的情况而定,但大体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黄金比例,比如4厘米*7厘米、5厘米*6厘米的,是大家在长期的制作和把玩中总结出来的最合适最美观的尺寸。
牌子的雕刻表现手法很多,有平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用皮等。一般以平雕和浅浮雕者居多,这是因为牌子的表现面积很小,在上面做设计一定要符合其特性。用浅浮雕和平雕最能把握整体,同时也不会让牌子显得繁琐不堪。浅浮雕是牌子最常用的雕刻方法,这种手法既让牌子的表面平整利落,又有一定的空间和层次感。让人在把玩的同时又有回味的余地。
好的玉牌品评标准有4个方面,总结出来应该是:
首先,好料是基础,料好,这个牌子就具备了一多半的收藏价值,细腻油润自不必说,最重要的是料要整,不能有绺裂,很干净的底子才具有发挥空间。
其次,整体比例要好,长宽高的比例要协调,外形轮廓感觉舒服。
再次,设计和制作工艺一个也不能少。好的玉料通常都会有好设计好做工,评价好的设计就是画面优美,生动传神。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加工工艺,再好的设计也不会体现出来。好的加工工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雕刻和打磨。雕刻要求雕刻师完全理解设计师的意图,线条流畅,各部分结构交代明确不拖泥带水。这里特别提及的是,好的打磨工艺是很多人都忽略的问题,好的打磨是怎样的呢?通俗来说,就是直是直,圆是圆,拐角是拐角。打磨成品应该没有制作时牌子上留下的工具痕迹。有些不负责任的打磨工人因为不能够理解设计和雕刻意图,会把原有的精彩打磨得平淡无奇。
另外,用皮要巧。从目前来看,子料牌子的收藏升值空间显然要大于其它玉料。因此子料的标志——保留玉皮往往成为了现代子料玉牌的常用手法。皮子的保留有很多形式,比如背面的满皮,侧面的留皮和正面的俏皮,玉皮的颜色多种多样,在设计上俏色技法的使用就很关键,皮子做得好,牌子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会增高不少。
浅谈“子料”称呼的问题
按和田玉产出的情况,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现代玉石行业则根据和田玉产出状态的不同情况,将其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
山料又称矿料,指开采于山上的原生玉矿。山料的特点是块度大小不一,呈棱角状,表面粗糙,断口参差不齐,玉石内部质量难以把握。山料是各种玉料的母源,同时也是玉石的主要来源,不同的玉石品种都有山料,如白玉山料,青白玉山料等等。
山流水名称由采玉人命名,即指原生玉矿石经风化崩落,并经洪水冲刷搬运至河流中上游的玉石。山流水的特点是玉石的棱角稍有磨圆,地质学称为“次棱角状”,外形与山料较接近。
子玉又名“子儿玉”,是指原生玉矿被流水冲刷搬运到河流中被“磨圆”的玉石,它分布于现代或古代河床及河流冲积扇和阶地中,玉石露于地表或埋于地下。子玉的特点是形态为卵石形,一般块度较小,表面光滑,因为经河水长距离和长期的搬运、冲刷、磨蚀,保留了玉石中最为致密坚硬的部分,所以子玉一般质量较好,内部质量容易把握,材料出成率高。子玉和山料一样有各种颜色和质地,主要产于昆仑山水量较大的几条河流,如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和河、叶尔羌河和克里雅河以及这些河流附近的古代河床、河床阶地中。
目前对于山料、山流水料的称呼行业内没有异议,但是对于子料的称呼却有不同,常见的有“籽料””、“仔料”、“子料”等提法。那么具体哪种说法较为合适呢?从词意上看,尽管“籽”、“仔”和“子”的含义相似,认真区分也有不同:
“籽”一般是针对植物而言,指植物所结的种籽,“籽”会生长发芽,有被包含和孕育的含义,是植物生命的一个过程,构成文字的偏旁从“米”字。“仔”主要是指动物,有两层词意:一是读“zi”,指“幼小”的意思;二是读“zai”,与“崽”同意,泛指幼小的人或动物,构成文字的偏旁从“人”。把和田玉的子料称为“仔料”、“籽料”的情况在平时比较多见,可能是因为“仔”、“籽”字反映了和田子料外形圆润、个头小的特征。但仔细推敲,称其“籽料”或“仔料”都不全面,不能准确地反映和田玉子料的本质。
“子”字所代表的含义广范而全面,有“种子”、“子女”、“幼小”等意,它没有物性之分。因此,用“子”来表示和田玉卵石料,不仅能够反映卵石玉料外形的特征,更从成因上体现了与山料的因果关系。“子料”是由母体分离出来的玉石,在“遗传”了母体山料质地特性的同时,再经过河流长距离搬运和长期的滚磨、风化磨蚀、流水冲刷浸泡的“孵化”,去粗取精,造就子料晶莹圆润的独特品质,成为和田玉的精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和田玉卵石玉料的称呼,应当使用“子料”、“子玉”为妥。《新疆的宝石和玉石》、《中国的宝石和玉石》等传统的珠宝玉石学术专著也都使用这样的表示方法。
古玉的鉴别古玉投资最大的难点在于鉴定新旧和真伪。
新旧玉器的特征:由于旧玉器流传多年,边角会产生小腐蚀点,长时间的手汗把玩,这些腐蚀点变黄或变红,边角的腐蚀带着残迹,手一触摸没有锋利的尖角,手感自然、舒适,残痕过渡也十分自然。新玉有用工具做出的边角的残痕,有锋利的尖角,触摸时会有明显的扎手之感。
工艺上的区别:旧玉的加工是人工琢磨出来的,弧线非常流畅,阴线宽窄若一,深浅一致,线边平整无崩裂,外观温润舒适。而目前新制作的玉器,线条过渡不均匀,深浅不一致,以致线条两侧过于锋利,或有崩裂的痕迹。
本质区别:旧玉多有润感觉,玉质极好。玉可分为白玉、青玉、黄玉、碧玉、墨玉几大类。白玉为上品,产于我国新疆和田。而现代制作的新玉器由于用上等的白玉成本昂贵,一般都用青白玉,边角料或其他地方玉,有的用化学合成品代用,因而造成市场上鱼目混珠。鉴定古玉主要是对玉质和制造年代的鉴别,两者之中,鉴别制造年代更难一些。因为一些作伪者挖空心思,方法之多,技术之高,令人难以判断。
古玉作旧早在北宋就有,清代和民国达到鼎盛。据记载,玉器作旧的主要方法有:把玉件用火烧烤,使其颜色发白,称为“伪石灰玉”;把活羊腿割开,置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有血色细丝,称为“羊玉”;用乌梅水煮质地松软的玉,冒充水坑玉;将玉器用铁屑拌之,用热醋浇之,埋土经数月取出,宛如古玉。还有很多种方法。
古玉作伪在现代,使用高科技手法更是层出不穷,作伪者常常使用氢氟酸进行强化处理,但只能腐蚀表面,不能沁入内里。经化学处理过的假玉器,是不能收藏的,因其对人体有害,严重的可以致使人的中枢神经受损。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物市场开放后,假古玉的制作呈泛滥之势。有的在器物做成后侵色、染色,或涂抹红土色、黄土色,以假冒出土物;有的把纹饰做得模糊,或故意伤缺一处;所以,古玉器收藏爱好者,必须掌握基本的辨伪技术。
鉴定古代玉器要通过对古玉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玉质、器型、纹饰、工艺特点等的比较归纳,同时还要把该玉器同处时代的古玉特点仔细比较后方可断代。玉器的断代是确定某件玉器的年代,而辨伪除确定年代外,更主要的是要确定物品是否是真品。辨伪主要方法如下:
掌握玉器断代技术,必须从玉料、形状或纹饰等方面来找出伪作的破绽:
1、从玉质上辨伪,古代玉器特别是商代以来玉器,凡贵重器物,都是用优质玉料,如和田玉、南阳玉等,如用次的玉料来制作,就很可能是假货。
2、从浸色上辨伪,伪造古玉者为达到古色效果,使用蒸煮烧烤、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但这都表现在玉器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显差异。
3、纹饰上辨伪,伪造假玉器者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素面旧玉器上加刻纹饰以求高价出售。但因其雕琢纹饰与玉器非同一时代,故其刻纹处与没有刻纹表面沁色和新旧程度是不同的,即雕琢纹饰处色新,而原器未刻表面色旧。
古玉的沁色是鉴别古玉的重要标志,为此许多古玉制假者往往先制作沁色,让人以为玉有沁就是古玉,何为古玉?古代玉器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受地压、温度、湿度以及各种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色变,被称为沁色。黄色沁称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仿古者为达到以假乱真,往往人工仿沁。仿沁也在北宋时初现,及至明清,仿沁的手法各种各样,极难辨认。
但凡出土或传世的古玉真品,光泽如新者极其罕见,其上多带有一种非人为造成的沁色,因为它的沁色丰富多彩、绚丽斑斓,故而为历代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考古学中的某些方法,还是可以把握一些玉器受沁规律的,这主要应从地理位置、埋藏环境、葬具结构等几方面来验证。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势西高北东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碱性。反之,东部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并呈酸性,因而对玉器的腐蚀和色变不尽相同。同理,以北纬32度为界,南温北寒,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埋葬环境是古玉各种色沁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新石器时代,入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侵染了朱砂并深入玉器内部,美其名曰“宝石红”、“孩儿面”。其余例如铜沁、朱银沁等,一望名称即可知其然。
葬具中的棺一般为石质和木制的,石棺耐用但其封闭不严,故细泥沙水随水会渗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会重于上部。木制棺椁是用榫齿构成,时间一长便会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会出现满沁现象。当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制葬具,即使朽尽塌陷,玉器却能保存完好,但在古玉接触地表的一面沁色严重,而没有接触地表的一面则基本无沁。
绚丽的沁色是历代伪古玉者追求的对象,最晚从明代开始就有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冒充玉沁的,而经常有卖得高价的记载,其后的清、民国乃至当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给无比灿烂的古玉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
综上所述,古玉的沁色是鉴赏古玉的核心之一,也是仿制古玉的关键,真假之辨却无非只在玉器的“自然”方面审视。这需要多看书、多看物、多请教、多思考才能掌握要领。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样必会有所收获和提高。
玉雕作品的品鉴方法
& 1、看质地
这是白玉成品鉴别的最主要内容。什么叫质地好?就是陈性《玉纪》中所言:“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一块好的白玉,给你的感觉首先就应该像一块“凝脂”,像羊脂、像猪油,油油的,糯糯的,酥酥的。白玉与翡翠不同,翡翠要求鲜明光亮,光泽外射,而白玉则要求“精光内蕴”,光泽蕴含在里面,就像一个人,气质内在而不外露。由于“体如凝脂”和“精光内蕴”,所以又使人觉得它“质厚温润”。这个“温润”是我们形容白玉用得最普遍的两个字,很重要;所谓“温润如玉”,玉往往成为“温润”的代名词。“温”和“润”都是一种感觉,白玉刚贴在睑上是冷冷的.但接下来的感觉很愠和;
“凝脂”当然有“润”的感觉,而不是干。“脉理坚密”是指它的质地结构坚实细密,反映在感性的认识上,一是外观很细腻,二是坚硬不吃刀。一块白玉.如果符合陈性《玉纪》中所说的这四个标准便是好玉,反之便是劣质玉。
&&& 2、看颜色
一般来说,在质地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白玉中以白色为贵,但颜色对于白玉的重要程度,不及对翡翠来得那么突出,翡翠颜色相差一点,价值就是差别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白玉则主要看质地,除非是羊脂白玉,一般颜色相差少许不会有那么大影响。但不管怎么说,颜色终究是鉴别白玉优劣的标准之一,即便都是白色,也要看白的程度和纯度,白中闪青或白中带灰,都会影响到玉的价值;白的不滋润,俗称“死白”,同样也影响它的价值。
&&& 3、看雕工
白玉玉器的评价与翡翠工艺品的评价重点是不一样的,翡翠工艺品主要看它的“种、色”,它的雕工相对降到了次要地位;而“玉不琢不成器”,雕工作为评价白玉器件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有时要超过“包”。
对雕工的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去看:
一看工的新旧
由于白玉开采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不同时代的玉器,做工也不同——纹饰不同,造型也不会相同,由此就可以判断做工的新旧,从而推断出作品的制作年代。玉器的年代越久,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越珍贵,珍贵的程度往往会超过玉器本身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时代、玉质相同的前提下,有工的价值肯定要超过素面的很多,例如同是汉代玉器,有工的兽纹璧就要比素璧价值高。但是,人类早期曾崇尚过“大器不琢”的素面玉器,这种古玉的价值更高,也应该引起重视。
&&& 二看工的内容
雕工是一个时代审美理想、艺术趣味和工艺水平的体现,它不仅可见出工艺师的才能与智慧,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凡是有创意,艺术张力强劲,或内容独特,讨口彩,为喜庆吉祥图案的,价值就高。
三看工的精细程度
做工越是精细,所下功夫也越深,越费时费力,价值自然也越高。
除了质地、颜色、雕工三个要素外,玉器尺寸的大小、品相的好坏也是评判白玉成品价值高低的标准。一般来说,在质地、颜色、雕工相同的前提下,尺寸大的总是比尺寸小的价值高;品相好、完整无缺的总是比品相差、有残缺的价值高。有些玉器,
玉质雕工相当不错,似有绺裂,或有残缺,未免让人感到遗憾。残缺部位虽然可以通过雕工掩饰,但行家一眼便能看出。尺寸大小很容易判断,品相好坏要仔细鉴别,因为它往往被巧妙的雕刻掩饰掉,这需要多学习多看多实践。
& 1、看质地
这是白玉成品鉴别的最主要内容。什么叫质地好?就是陈性《玉纪》中所言:“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一块好的白玉,给你的感觉首先就应该像一块“凝脂”,像羊脂、像猪油,油油的,糯糯的,酥酥的。白玉与翡翠不同,翡翠要求鲜明光亮,光泽外射,而白玉则要求“精光内蕴”,光泽蕴含在里面,就像一个人,气质内在而不外露。由于“体如凝脂”和“精光内蕴”,所以又使人觉得它“质厚温润”。这个“温润”是我们形容白玉用得最普遍的两个字,很重要;所谓“温润如玉”,玉往往成为“温润”的代名词。“温”和“润”都是一种感觉,白玉刚贴在睑上是冷冷的.但接下来的感觉很愠和;
“凝脂”当然有“润”的感觉,而不是干。“脉理坚密”是指它的质地结构坚实细密,反映在感性的认识上,一是外观很细腻,二是坚硬不吃刀。一块白玉.如果符合陈性《玉纪》中所说的这四个标准便是好玉,反之便是劣质玉。
&&& 2、看颜色
一般来说,在质地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白玉中以白色为贵,但颜色对于白玉的重要程度,不及对翡翠来得那么突出,翡翠颜色相差一点,价值就是差别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白玉则主要看质地,除非是羊脂白玉,一般颜色相差少许不会有那么大影响。但不管怎么说,颜色终究是鉴别白玉优劣的标准之一,即便都是白色,也要看白的程度和纯度,白中闪青或白中带灰,都会影响到玉的价值;白的不滋润,俗称“死白”,同样也影响它的价值。
&&& 3、看雕工
白玉玉器的评价与翡翠工艺品的评价重点是不一样的,翡翠工艺品主要看它的“种、色”,它的雕工相对降到了次要地位;而“玉不琢不成器”,雕工作为评价白玉器件的核心内容,其重要性有时要超过“包”。
对雕工的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去看:
一看工的新旧
由于白玉开采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在中国,不同时代的玉器,做工也不同——纹饰不同,造型也不会相同,由此就可以判断做工的新旧,从而推断出作品的制作年代。玉器的年代越久,它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越珍贵,珍贵的程度往往会超过玉器本身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在时代、玉质相同的前提下,有工的价值肯定要超过素面的很多,例如同是汉代玉器,有工的兽纹璧就要比素璧价值高。但是,人类早期曾崇尚过“大器不琢”的素面玉器,这种古玉的价值更高,也应该引起重视。
&&& 二看工的内容
雕工是一个时代审美理想、艺术趣味和工艺水平的体现,它不仅可见出工艺师的才能与智慧,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为之付出的辛勤劳动。凡是有创意,艺术张力强劲,或内容独特,讨口彩,为喜庆吉祥图案的,价值就高。
三看工的精细程度
做工越是精细,所下功夫也越深,越费时费力,价值自然也越高。
除了质地、颜色、雕工三个要素外,玉器尺寸的大小、品相的好坏也是评判白玉成品价值高低的标准。一般来说,在质地、颜色、雕工相同的前提下,尺寸大的总是比尺寸小的价值高;品相好、完整无缺的总是比品相差、有残缺的价值高。有些玉器,
玉质雕工相当不错,似有绺裂,或有残缺,未免让人感到遗憾。残缺部位虽然可以通过雕工掩饰,但行家一眼便能看出。尺寸大小很容易判断,品相好坏要仔细鉴别,因为它往往被巧妙的雕刻掩饰掉,这需要多学习多看多实践。
关于和田玉名称、原产地的讨论一、法律、标准方面
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的原则:在珠宝玉石国家标准中规定产地不参与定名,同时对于玉石的命名,规定带有地名的天然玉石基本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也就是说“和田玉”“岫玉”“独山玉”等名称并不特指某一个产地的玉石品种。由于我国传统珠宝行业习惯用产地来命名一些珠宝玉石品种,其中如“和田玉”从古代沿用至今已被广泛接受,进而演变成为天然玉石的品种名称,因此2003年的新版国家标准中规定这些由产地演变而来的玉石品种名称已不再具有产地含义(标准释义原文)。简单的说,就是使用“和田玉”这一名称与产地无关。这一项规定保证了国家珠宝产品命名的统一性,对于规范珠宝玉石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软玉(和田玉)作为最重要的玉石品种,应该遵守国家标准的规定。
“和田玉”的原产地保护不符合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含义:2005年国家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替代了原产地保护的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所称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内容产品包括:
(1) 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
(2) 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
3. 珠宝玉石的原产地保护观点与国际惯例的冲突: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 宝石手册》中实用规则 第一条
总则(b)项规定:在商业文件中不应指示原产地。第二条
实验鉴定报告(c)项:宝石的原产地不必说明(原文)。以上规定出现在国际权威组织颁布的鉴定规则中,是这些国家多年以来对珠宝玉石市场规范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宝玉石采取了原产地保护办法。
和田玉名称通用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在2003年11月修订后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中,重新明确规定了可以使用“和田玉”作为鉴定名称。代表着“和田玉”已演变成天然玉石品种基本名称,已经不再具有产地含义。这对于和田玉从此继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有重大意义,也有利于和田玉在商业贸易上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公认的著名玉石品种。
二、和田玉原料来源的客观情况
产地分布广泛,来源众多:目前在新疆,和田玉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喀什、和田、巴州三地州,其中玉石原料开采产地有三、四十处之多。仅仅在若羌县,已经取得采矿权的玉石矿就达到7家。而且同一个产地,同一处矿山不同矿段的原料也不尽相同。目前新疆每年和田玉的产量超过1000吨,但是白玉所占比例比甚少,大部分是青玉和青白玉等价值比较低的品种。除了部分籽玉原料外,和田地区玉石产量不如喀什地区和巴州地区的产量大,说明和田玉不是一个地方性玉石品种。
新疆以及和田并不是最主要的产地: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新疆出产的原料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缺少优质白玉原料。目前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来自青海和俄罗斯的软玉(和田玉)原料,可以说如果没有青海料和俄罗斯料就没有和田玉行业今天的发展。目前青海软玉的年产量在吨,其中白玉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俄罗斯软玉的情况也类似,而且俄罗斯软玉产量和质量都比较稳定,据海关统计,俄罗斯软玉的进口量在500吨以上,以白玉为主。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众多的产地和来源造成了一个事实,即使是最有经验的专家也无法准确辨识来自不同年份、不同产地和不同矿山的原料。有些人标榜自己可以准确区分产地,只能说明他了解的矿山有限,见过的玉料太少。
三、市场运作和经济利益方面
大量新产地的原料进入玉石市场,有利于玉石加工、玉器销售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珠宝玉石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和田玉产品的销售范围,使普通消费者也能够买得起玉器。新疆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和田玉产品的集散地。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炒作和田玉“原产地保护”,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争议,也就是说新疆人在宣传“原产地”,而国内其他地方的同行持反对意见,不断的“口水仗”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
推广和保护原产地的初衷是希望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如果保护的就不是客观存在真实的原产地,由于不断的争议而破坏了行业的发展,那么原产地保护就没有实际意义。新疆的哈密瓜原产地保护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政府或任何组织都无法阻止大量的非新疆出产的优质玉料进入市场,也无法阻止在加工和贸易的过程中各产地玉料的混和利用,也无法影响消费者对优质玉料的选择。
四、鉴定和检测技术方面
对于和田玉的鉴定,在品种鉴定和分类上具有科学的依据,不同的实验室可以得到相同的鉴定结果。但是对于产地的鉴定则多数依据主观经验,这样就存在严重的误判风险,不同的研究鉴定机构之间将会产生大量的有争议的结论。
由于产地判断可能导致的经济上的影响,消费者将更多地面临被欺诈的风险,由于没有充足的证据推翻产地鉴别的结论,某些检验机构受利益影响可能会伪造产地证明。
由于产地不易确定,检测结果也不可验证,检测机构的公平和诚信也无法保证,一些违规操作的“黑心”检测机构反而会赢得更大的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混乱局面。
鉴定证书必须依据国家标准鉴定,如果要求检测机构鉴定产地,鉴定机构并无标准可以依据。国内数十家鉴定检测机构对和田玉的认识程度不同,检测人员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鉴定检测参照的实物标样的配备也有很大的难度。
五、和田玉需要规范名称方法
目前和田玉分类命名方法的来历:目前新疆鉴定机构使用的鉴定和分类命名方案将和田玉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黄玉、糖玉、碧玉、墨玉7大类,依据糖色或颜色特征划分为14个小类。并普遍将白玉的优质品种划分为“白玉-羊脂白玉”或“白玉-羊脂玉”。这项方案是新疆岩矿宝玉石产品质检站1996年提出,1998年开始正式使用的。这种鉴定和分类命名方案与1985年出版的《新疆的宝石和玉石》、1989年出版的《中国玉器概论》基本一致,唯独增加了糖玉的品种划分。
2. 国家标准GB\T16552目前使用的软玉名称:软玉, 和田玉, 闪石玉,白玉,青玉,青白玉。
没有列入基本名称的重要品种有:碧玉,黄玉,糖玉,墨玉,羊脂白玉。但是在权威的《系统宝石学》中对这些品种名称都进行了划分和描述。
3. 目前来自各方面的一些异议:
羊脂白玉的品种划分:一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羊脂白玉不能作为一个品种来鉴定,认为羊脂白玉应该仅限于新疆白玉的极品。(在全部玉石没有在一起评比之前,如何选出极品?)
有人认为羊脂白玉仅仅存在于子料中,子料是独特的地质作用形成的。还有人认为羊脂白玉子料是火山喷发的产物。这些观点不符合自然常识,不值一驳。
有人认为目前羊脂白玉界限确定过低。羊脂白玉的界限经过了大量实践的统计和分析,已经被业界普遍接受。现在玉石经营商户大多数可以熟练地掌握标准,准确程度不亚于鉴定人员。
和田玉的名称使用:有学者反对“和田玉”的名称,认为有误导和歧义。建议使用“透闪石玉”“闪石玉”“软玉”等名称,这主要是一些岫岩玉的鼓吹者和青海地方产地希望推出所谓的“河磨玉”、“昆仑玉”等品种。在他们看来“和田玉”让新疆人占了便宜。
4. 和田玉命名的普遍认同:
鉴定名称标识为“透闪石玉”“闪石玉”“软玉”,不利于推广和宣传玉石文化,不利于消费者和商家、行业之间的沟通,不利于消费者和商家准确的掌握和田玉的知识。有时候,甚至会产生误解。其中“闪石玉”不符合矿物学的基本概念,因为闪石是很大的一族矿物,其中直闪石、锂蓝闪石都有工艺玉料出产,均与和田玉无关。“软玉”不是中国玉石的传统名称,是一种“舶来品”,在矿物学上早已建议废弃。“软玉”可以用于珠宝玉石的地质学、矿物学方面的研究和交流,并用于描述该类玉石的大类划分,在向社会出具的鉴定报告中不推荐使用“软玉”一词。
国家标准虽然没有对和田玉进行详细的分类,但是和田玉的品种分类是客观存在的,毕竟标准不可能涵盖一切方面。对此,国家标准给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原则。以下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权威解释:根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准则》规定的有关内容:
第10.3条:没有国际、国家、行业、地方规定的检验方法时,实验室应尽可能选择国际或国家标准中已经公布或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公布的方法,但应经实验室技术主管确认。
第10.4条&&
需要使用非标准方法时,这些方法应征得委托方的同意,并形成有效文件,使出具的报告为委托方和用户所接受。根据以上条款,各个检测机构可以在国家标准的框架内制定自己的检验细则,并建立相关的标准样品库。
直接使用“和田玉”作为鉴定结果,容易引起误解和歧义。“和田玉”会让消费者望文生义,将名称与产地联系;“和田玉”没有品种特征,不利于推广中国玉文化;一些商家利用“和田玉”
的歧义误导消费者,对检测机构的声誉也有不良影响。因此建议鉴定证书在使用“和田玉”这一名称时,应该注明“和田玉名称与产地无关”。
5. 和田玉作为软玉的商业名称符合珠宝玉石命名的规律:
名称优美、响亮。名贵的宝玉石品种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宝石、翡翠、碧玺、海蓝宝石就是很好的例证。一些宝玉石例如:尖晶石、托帕石、坦桑石等,由于中文名称冷僻,难以理解,不利于推广和销售。
名称知名度高。和田玉外观的美丽使其产地获得显赫名声,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又给那些特殊的玉石品种也带来了极高的知名度。
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田玉的名称使人联想到冒险和浪漫,唤起人们对悠久的历史文化、繁荣的乡村、崇山峻岭、戈壁沙漠和异域风情美妙的联想。悠远的历史与珍贵的玉石密切相关,使得美玉的产地已经变成了富有神话色彩的地方。
(4) 选择和田玉以及和田玉的分类名称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6. 和田玉分类鉴定的基本观点:
  主色系列(三类):白玉-青白玉-青玉 -(黑青玉)
  彩色系列(四类 ):黄玉、糖玉、墨玉、碧玉。
  和田玉作为总称,鉴定证书应该直接使用分类名称。凡是单独使用和田玉命名的鉴定证书应该注明“和田玉为品种名称,不具有产地含义”。
六、对于推广玉文化,规范玉器行业,促进珠宝玉石行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国内大多数鉴定检测机构在玉石鉴定方面只能区分玉石大类,尚不能准确划分品种,当务之急是加快推广和田玉鉴定与分类命名,以保证鉴定证书的准确性,帮助消费者了解和田玉的不同品种特质,了解不同颜色种类的和田玉所代表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健康理性的消费。
区分产地是不现实的,但是提出一套规范的分类方案和品质评价的方法确是值得探讨的。目前和田玉的鉴定是“分类不分级”,但是随着珠宝评估业务的开展,一部分和田玉需要鉴定评估的要求就显得比较突出。
和田玉产品市场仍然有一些不健康的现象:多数消费者只认识羊脂白玉,“唯白为美”;对于子料的崇尚达到近于痴迷的程度,导致人工滚磨仿造的假冒子料占据大部分市场,大量的染色的和田玉原料和产品充斥市场;很多产品的加工工艺粗制滥造;在很多游客集散地,成百上千的街头小贩,兜售劣质或假冒的玉器、古董,不少游客和消费者上当受骗。因此推广正确的消费理念是鉴定检测机构和行业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的当务之急。
4. 对于行业的规范和保护,应该提倡企业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和田玉名优企业,由优秀企业带动行业经营水平的整体上升。
青海软玉的研究(全文)
自1994年以来,新疆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产于青海省的软玉制品,由于其特征与传统和田玉有明显的不同特点,供货量大,价格相对低廉,一时对软玉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同时在命名和销售上也出现了一些混乱。本文根据几年来收集的资料,结合宝石学的研究,对青海软玉的主要商业品种及其外观特征,岩石学矿物学特征等方面,做一次系统的研究,并与传统和田玉品种进行比较,并将与本次研究相关的调研结果,一同提交给业内人士供参考。
  本项研究所用样品是从宝玉石经销和加工企业中收购的成品、半成品和部分原料。
一、产地介绍:
  青海软玉产于青海省格尔木市西南、青藏公路沿线一百余公里处的高原丘陵地区,至今已开采的矿点大约有3处。当地海拔高程虽高,但相对高差不大,交通较为便利。该地产出的玉料以矿采山料为主,少量山流水(戈壁)料,未见典型仔料。产出地段属昆仑山脉东沿入青海省部分,西距新疆若羌县境约300余公里,与东昆仑山沿线、尤其是若羌、且末等地产出的和田玉,在地质构造背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主要商业品种及外观特征:
  青海软玉在产出早期,被称为昆仑白玉、昆仑玉、青海翠玉(翠绿色品种)等不规范的命称。依据国家标准GB/T16552《珠宝玉石、名称》中的名称原则和条例,结合软玉分类命名的惯例。青海软玉按其颜色特征分为白玉、青白玉、青玉等品种。商业品种与和田玉基本相同,其颜色特征较为丰富,例如青海软玉中的翠绿色、烟灰-灰紫色品种在传统和田玉品种中都是少见或罕见的。现将各品种及特征分述如下:
白玉:青海软玉的主要品种,也是早期产量最大的品种。一段时间内习惯称为“青海白”。为灰白—腊白色,半透明,透明度明显高于传统白玉。质地细润,产出块度较大。原料中以灰白—腊白色品种为主,也有不少达到羊脂白玉。业内人士根据其不同的外观特征,形象地描述为:奶白玉、透水白玉、梨花白、米汤白等品种。青海白玉质地细润均匀,块度大,属上等好料,但其多数透明度偏高,凝重质感不足,
做薄后尤显轻飘。主要内含物特征有:白色石脑、僵花、灰白色絮状棉绺、灰色半透明—透明的“水线”、黑褐色—黄褐色斑点状、树枝状的翳点。(照片1、2、3、4)
青白玉:为浅灰绿—青灰色,浅黄灰色等,颜色淡雅清爽,半透明,质地细腻均匀。透明度明显大于和田青白玉,水头足,油性好,很受业内人士欢迎。常被形象地称为:透青白、淡青白、鸭蛋青。主要内含物特征:白色石花石脑,絮状棉绺,黑褐色斑点、翳花。(照片5、6)
青玉:青灰—深灰绿色、色调较闷暗发黑,半透明,质地细腻均匀。透明度和质地优于和田青玉,水头足油性好,适宜制作大中型摆件、器皿,做薄后色调转阳、庄重典雅、声韵铿锵,为近年来少见的质量上乘的青玉。近年青海产青玉中有一种暗绿色品种,有人称呼为“青碧玉”,玉质细腻坚硬,很收欢迎。主要内含物特征:白色絮状棉绺,夹有石线,灰黑色斑点团块等。(照片6、8)
烟青玉:浅—中等灰紫色、烟灰色、紫黑色。烟灰色中略带紫灰色调,色暗。颜色极为特征,在传统和田玉品种中罕见。半透明、质地细腻滋润。有人称其为紫罗兰、藕荷玉、乌边玉、乌青玉等。因颜色特征明显,可以说是青海软玉的一个标志品种。该品种有呈独立的薄层产出的,也有在白玉料边缘形成黑边白玉、黑皮料等具产地特征的白玉料。因其颜色浓重,本文认为其归属于青玉类比较合适,称为烟青玉,紫色调重的可称为紫青玉。烟青玉丰富了软玉的俏色品种,制成品中的青虾,鸽子(灰雨点),黑白双欢(獾)等都很有创意。颜色黝黑的可以制作玉佩小件,外观可以与传统的墨玉媲美。(照片8、9、10、11、12、13、14)
翠青玉:浅翠绿色,其绿色特征似嫩绿色翡翠,与青玉、碧玉的绿色有明显的不同。这部分绿色软玉很少单独产出而是附于白玉、青白玉原料的一侧或形成夹层、团块,分布常与絮状、斑点状石花有关。其制成品中有全绿(翠)的,也有在白玉、青白玉雕件饰品中构成俏色,这在以往的和田玉产品中罕见。其全色和俏色产品一时成为玉石收藏的热点。业内有人称其为青海翠玉,昆仑翠玉,这样称呼不符合国家宝玉石名称标准,容易产生混乱。应该称为翠青玉、归属于青玉一类。其内含物特征是与绿色有关的沙点状、絮状、斑点状石花。(照片15、16、17)
糖玉:青海软玉中也有糖色玉品种。主要为浅黄褐色比较均匀的糖色浸染和斑点状的黑褐—黄褐色翳色糖。其糖色要么集中形成黑褐色斑点,要么色浅又散(俗称串糖),对俏色贡献不大,对玉质破坏不少,可利用价值较低。
其他品种:青海软玉中的其他品种,产量小,价值也较低。绿碧玉与其主产地产状不同,类型有别,在本文不再赘述。
三、青海软玉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1、结晶学、岩石学特征
经过研究,青海软玉是一种由微晶透闪石集合体构成的单矿物玉石。玉石中透闪石含量多数大于99%,杂质矿物较少。只有质地不佳、石花、棉杂物质较多的品种中,杂质矿物才有所增多。
经X—射线粉晶衍射测定,将测定值与和田玉的测定数据对比如下(见表:3—1)
①②:《中国和田玉》地矿局测试中心葛建新测试
③:1994年8月李忠志、岳蕴辉测试
④:据《西伯利亚软玉》H、科列印斯尼科、1965
表3-1 青海白玉与和田玉X—射线粉晶分析数据
和田青玉①
和田白玉②
青海白玉③
西伯利亚软玉④
通过以上测试结果,可以看出,青海软玉(白玉)与和田玉、白玉X—射线粉晶衍射测定数据相同,其主要粉晶谱线为:3.117(310)、2.934(151)、2.698(151)、1.576(0.120)。与透闪石的粉晶谱线一致。
偏光显微镜下观察:青海软玉薄片在偏光下均为无色,正交光下干涉色呈灰白—黄白色,最高可达Ⅱ级。透闪石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呈纤维状、叶片状交织生长呈毡状、束状、放射状结构,单个透闪石微晶呈他形,外形轮廓难以分辨,依靠消光现象大致可以区分,但同一微晶体的消光现象也不一致。在某些样片中有定向分布的特征。团块状、缠结状或呈线状、细脉状穿插的定向排列的纤维状透闪石形成被称为“水露”、“水线”的玉性特征,在个别样品中还形成“猫眼”状闪光条带。
通过采集的几十个样品的研究分析,确定青海软玉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
⑴显微叶片状变晶结构;⑵显微纤状变晶交织结构(毛毡状结构);⑶显微纤状、束状变晶结构;⑷交代残余结构。
其构造以块状构造为主,另有板状、片状、层状构造。
与和田玉相比,青海软玉结构均匀度好,矿物定向性弱,粒度稍粗。和田玉以显微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为主并向隐晶质结构过渡,矿物粒度一般在0.02~0.008—0.005~0.0015mm之间,青海软玉以显微叶片状变晶结构、显微纤状变晶交织结构为主,矿物粒度稍粗:0.1~0.015—0.03~0.05
2、成份特征:
⑴化学成份:为了准确地分析青海软玉的化学成份特征,我对青海软玉的样品进行了分类,挑选其纯净度好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分析。避免了杂质成份对化学分析结果的影响。以下是化学分析结果与和田玉及世界其它产地软玉的比较:
由表3-2可见,青海软玉的化学成份与和田玉、青白玉基本相同。而与玛纳斯碧玉、加拿大软玉等类型相差较大。
3-2 青海软玉与其它产地软玉化学成份比较:
软玉⑴
软玉⑵
表3-3 青海软玉不同种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QH-01:翠青玉
QH-02:烟青玉
QH-12:青白玉-白玉
QH-20:淡青白玉
QH0102:灰白色玉石碎料
3、物性特征:
使用珠宝折光仪测定青海软玉光滑表面的折射率值为1.60-1.62,平均1.61左右。用油浸法测定青海软玉的折射率值:NP'=1.605,Ng'=1.625,因测定条件限制,测值精度稍差。
青海软玉的密度测定采用静水力学法,平均测定值为:2.96~2.99/cm3,其中青玉相对密度略高,其结果与品质优良的和田玉相当。
使用维克硬度计测定其显微压入硬度。在多件青海软玉具有代表性的白玉样品的10个测点中,变化范围:
566~675kg/mm2,相当于摩氏硬度5.6~6.0,硬度比和田玉约低0.5个摩氏硬度级(和田阿拉玛斯白玉6.3~6.5)。硬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所检测的透明度较好的青海软玉样品粒度稍粗,属显微叶片变晶结构,测点处透闪石矿物晶体受力发生了轻微解理。这一测定结果并不代表青海软玉普遍硬度较低。
青海软玉中杂质矿物含量较少,其含量随不同品种而异。在薄片中所见主要杂质矿物有白云石、石英、粗晶透闪石、透辉石、磷灰石、黄铁矿、帘石类矿物、铁锰质等。杂质矿物成份与和田玉基本相同。为研究杂质矿物与玉质的关系,在切片中专门选取了一些石花、“水线”等玉性、内含物特征部位,通过研究:
(1)构成石花、石脑、絮状棉的矿物主要是粗晶透闪石、白云石、石英,其次是透辉石和帘石类矿物;
(2)黄铁矿及氧化铁矿物浸染形成黑色杂质及“翳花”;
(3)“水线”、“水露”是由于呈脉状、条带状、团块状分布的,平行排列的透闪石纤维状晶体造成;
(4)当有较大范围的纤维平行排列的透闪石晶体分布时,则形成“猫眼状”的闪光条带。
4、青海产软玉的鉴定、鉴别特征:
青海软玉在宝玉石学的鉴定指标上与和田玉完全相同,因此在其种属鉴定分类上不存在障碍。但因为产地的地质和成矿环境的差异,造成其具有较为特征的产地标志、在贸易与鉴定中比较容易掌握其与传统和田玉的区别。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⑴透明度:多数青海软玉透明度较好,尤其是白玉,透明度明显高于传统和田玉,呈半透明,通透而有灵气。另外由于经常有“水线”、“水露”纹的出现,局部透明度不均匀。
⑵颜色:青海软玉与和田玉略有不同。多数白玉呈灰白——腊白色,少量黄灰色,称为“米汤色”,有灰暗不正的感觉。其青玉灰绿色调“闷暗”不明快。另外翠绿色、烟灰——烟紫色玉料常与白玉共生一体也是一个典型的颜色特征。
⑶质地:软玉玉质要求细腻均匀,质纯而无杂,“精光内蕴、厚重不迁”。青海软玉结构、粒度均匀但稍粗,质感不够细腻而略显“嫩”,常见“糖晶”、“冰晶”结构。呈腊状光泽,缺乏“凝脂”般的温润光泽。因此其白玉产量虽大,其中达到“羊脂白玉”品级的却比较少。
⑷玉性:青海软玉中质地不纯者,往往有白色“脑花”状石花,絮状棉绺。半透明的“水线”“水露”,黑褐色翳状斑点。
“石筋”“石钉”等。在透明度较好的玉质中分布白色团块状“脑花”、“絮状棉绺”是其常见的玉性特征。另外,由于透闪石矿物定向排列、透明度较好而形成的猫眼状闪光带也是一种常见特征。
⑸硬度:青海软玉尤其是白玉硬度偏低约0.5个摩氏硬度级。在实际中用单面刀片的折断角刻划青海软玉较光滑的表面,可见轻微的划伤痕。通过经验积累,熟练的鉴定、贸易人员可以很快掌握这一点。另外,由于青海软玉多属显微叶片状变晶结构,结晶粒度稍粗,矿物晶体之间抱和不够紧密,因此玉石的韧性也略低。
⑹原料特征:青海软玉原料以新开采的山料为主,块度大,断口参差但大面较整齐。片理、劈理化现象较少。原料有黑皮料(烟青皮),白石皮料、透白、透青料,未见颜色浓重的红褐色糖色。以山料(坑料)为主,山流水也属棱角状,未见子玉料。这与原料在原地风化、开采,未经河流长途冲刷、搬运、磨圆、磨蚀作用有关。
四、青海软玉与传统和田玉品种的关系:
青海软玉是一个新产地软玉,被市场接受是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最初一些商家对经营青海软玉有不少顾虑,1994年开始有不少信誉好的珠宝商行将青海白玉制品送到宝玉石检测中心做鉴定。有些商家在年期间宣称不经销青海玉,以向消费者宣示其经销和田玉制品的品质纯正。也有行业内人士担心青海白玉会毁了和田玉市场;玉石收藏者和消费者也对青海软玉产品心存疑虑。在近年的珠宝市场上,一些青海白玉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常因为担心市场接受程度而不愿言明原料产地。但同行不难发现在这些雕件上看到的“烟灰色的云雾”(烟青玉)和“翠绿色点缀”(翠青玉)正是青海软玉无法掩饰又不忍丢弃的“胎痣”。
造成青海软玉在市场上不易被接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产出地带行政区划属青海省,在新疆销售是冠以“和田玉”名似乎名不正言不顺,称“青海玉”消费者又难以接受。关于青海软玉的名称问题有过许多争论,鉴定机构为此也颇费心思。
第二:产量大,1994年~1995年以及2003年以来是青海软玉生产的高峰期,其中又以白玉为主,产量达到每年数百吨。因此造成玉石价格滑坡,矿山白玉料几百元/千克,成品批发价也很低廉。而同期产出的新疆于田白玉山料价格就高得多,是青海白玉料的
5~10倍。原料几度出现供大于求,使商家不敢囤货。
第三:品质不佳,青海软玉的主要品种是白玉,多数青海白玉颜色呈灰白——腊白色,质嫩色新,被称为新坑料,不太符合和田玉评价的传统眼光,一时难以被同行接受。其中也有例外:青海产青白玉、青玉因其质地细润,水头好、有灵气、杂质少,其价格并不比新疆产青白玉、青玉低。
第四:矿山开采成本低,管理无序。青海软玉产出地属于高原丘陵地区,相对高差小,又靠近青藏出路,交通较为便利,因此开采成本大大低于新疆的玉石矿区。又加上经营秩序混乱,没有合理地调节、分配资源,开采速度过快。造成原料低价倾销,加上产品多数粗制滥造,影响了青海白玉市场的声誉。据新闻报道,青海省格尔木市的国土资源部门竟然以13万元的价格拍卖了一处主要矿山二年的开采权,这样无疑会造成矿老板进行“竭泽而渔”的破坏性开采。
第五:科学研究不足,缺乏正确的宣传,没有及时地研究和推广。
1999年以来,情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青海软玉白玉、青白玉的优质老坑料在市场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加上资源日益枯竭,货紧价扬,优质青海白玉原料价格达到/元千克,在新疆和各地的珠宝玉石商店和展销会上,青海白玉的产品,尤其是手镯销售良好,平均批发价元/只,达到了和田白玉批发价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且最为可喜的是青海软玉的白玉填补了目前市场上中档白玉的大量空缺,其销售价格与目前玉石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适宜,受众广泛。
通过几年来的经营实践,一些业内人士逐步接受了青海软玉。主要关心的不再是其产地问题,因为所谓新疆和青海的边界仅仅是行政区划而已,在人类文明之前,大自然早已经安排了矿产资源的分布。真正行家的眼光是以质地、颜色,工艺水平上来评价一件玉器。
许多新产地的宝玉石品种在最初进入市场时都经历了一些曲折。澳洲蓝宝石最先被介绍为泰国蓝宝石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直到后来其产品市场占有量达到70%才逐渐在国际宝石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缅甸蒙素的红宝石1992年在泰国市场大量上市时也被怀疑为新方法合成红宝石,而今蒙素红宝石已占有国际市场的多半天地,蒙素也成为缅泰红宝石的主要替代产地。
在条件落后的古代,人们在河流中采拾“子玉”,而在技术先进,经济发达的当代,子玉的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子玉产量不足和田玉总产量的百分之五。随着许多新产地矿山的发现和开发,和田地区早已不再是和田玉的主产区。例如且末县已成为青白玉的主要产区,(且末县属巴州地区),在乌恰会上且末县打出了这样的标语:“天下美玉出和田,和田美玉在且末”。1997年若羌又产出一批优质白玉,成为又一白玉新产区。来自不同产地源源不断的原料供应、保证了和田玉几千年对中华古老的玉石文化的巨大贡献。
从宝石学的角度来看,当其质量达到了和田玉分级分类公认的一般通用要求时,青海软玉不必也不允许单独分类命名,可以与且末、若羌、喀什、叶城等地的玉石一样,列入和田玉的范畴。依据GB/T—16552有关“产地不参与定名”的规则,在做具体玉石产品鉴定时由于产地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也不区分产地。由于我国传统珠宝行业习惯用产地来命名一些珠宝玉石品种,其中如“和田玉”从古代沿用至今已被广泛接受,进而演变成为天然玉石的品种名称,因此2003年的新版国家标准中规定这些由产地演变而来的玉石品种名称已不再具有产地含义(原文)。简单的说,就是使用“和田玉”这一名称与产地无关。此项规则也符合宝玉石鉴定和贸易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国际珠宝首饰联合会《CIBJO
宝石手册》中实用规则:第一条 总则 (b)项:在商业文件中不应指示原产地。第二条
实验鉴定报告(a)项:鉴定报告对宝玉石应仅做以下说明:材料分类、专业词汇中的商业名称、颜色、尺寸、重量、形状;(b)项:内含物质颜色深浅不必说明;(c)项:宝石的原产地不必说明。(原文)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宝玉石鉴定检测机构均严格遵守这一规则。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对和田玉给予了明确的科学涵义:它是指分布于中国昆仑山、阿尔金山一带(包括古代所称呼的昆仑山),主要由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及部分超基性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软玉,包括了以白玉为代表的多种软玉系列。以发展的眼光看,市场最终认可的是玉石的质量。
“泰山不让土壤而成其大”,和田玉家族不但可以接纳青海软玉,也需要更多的品质优良的新产地软玉加入其中,以保证充足的后备资源,使中国这一源远流长的古老玉石文明长盛不衰。
五、总结与讨论:
青海软玉的产出是1990年以来玉石市场上的一件大事,其中青海白玉以其巨大的产量,优良而又多样化的质地震动了和田玉的市场。当我们回顾几年来青海软玉在玉石行业内引起的争论和困惑,许多人是抱有遗憾的。没有及早地认识青海软玉,没有在其价位低廉的时候做出大胆、明智的投资而错失了商机。这也反映了封闭的门户之见会影响我们在贸易中敏锐的眼光。
综合前述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
1、青海软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分、产状、结构构造特征上基本相同。只是在产出特征,结构,物性的某些方面与传统的和田玉略有区别。
2、青海白玉具有产地不同而形成的鉴别特征:
& ⑴比较好的透明度;
& ⑵灰白—腊白色、黄灰色的白玉,特征的翠青玉、烟青玉品种;
& ⑶比较特征的石花、脑花、絮状僵花,“水线”、“水露”、“翳状斑点”较为常见;
& ⑷透明度较高的白玉和粗晶的白玉有稍低的硬度;
& ⑸原料以山料为主,没有仔料;与产地地理和地质环境有关的原料皮色。
3、青海软玉,尤其其中白玉在近几年全国珠宝市场低迷的逆境中价格一路坚挺,每年增值幅度均在30%以上,具有较高的收藏投资价格。
4、青海产软玉完全符合和田玉定名的涵义,可以接受青海软玉为和田玉家族的一员。
参考文献:
(1)《中国和田玉》唐延龄等 1994年
(2)《新疆于田县阿勒玛斯白玉矿成矿地质条件研究》陈葆章等
(3)《系统矿物学》王濮、潘兆橹等1982年
(4)《软玉(和田玉)鉴定及分类、命名方法》岳蕴辉 1998年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田玉的鉴别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