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看的电影,国外的,应该是欧美的。内容大概是,一对母女去深圳游玩攻略,母女俩感情不太好。飞机途中有乘客

请输入图片中的文字继续访问来自子话题:
# Rewind Cinema Vol.9&br&# Dallas Buyers Club&br&&img src=&/d2bf2f22c918a65dc74a9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12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d2bf2f22c918a65dc74a9_r.jpg&&&br&## Prologue&br&&br&“欢迎来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 罗恩·伍德鲁夫(Ron Woodroof)&br&&br&《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从名字很难猜出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过当你看到影片中段,也许就会明白为什么这个俱乐部会起这样一个让人摸不到头脑的名字。&br&&br&自92年剧本完成后直到12年在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的新奥尔良(New Orleans)正式开拍,这个根据《达拉斯晨报》(The Dallas Morning News)上记载罗恩·伍德鲁夫生平的文章改编而成的剧本历经了20年的等待、以及伍迪·哈里森(Woody Harrelson)、布拉德·皮特(Brad Pitt)、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三任主角人选,成为了好莱坞历史上陷入停顿时间最长的电影计划。随着12年导演让-马克·瓦雷(Jean-Marc Vallée)和主演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的加入,这部电影才终于顺利得以面世。&br&&img src=&/bd628a778cdc9_b.jpg& data-rawwidth=&531& data-rawheight=&7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1& data-original=&/bd628a778cdc9_r.jpg&&&br&截止14年5月1日,5千5百万美元的票房加上金球奖奥斯卡的男主男配双料四冠,让这部投资五百万美元的影片赢得了票房和评论的双丰收。有趣的是,主角原型罗恩的姐姐直到麦康纳决定出演,才对影片有了些许信心,在她眼里,麦康纳和罗恩那自信心十足的气质更为相近。为了贴近身患艾滋的罗恩,麦康纳不仅停止了一切社交活动,在家里整整呆了六个月,还减了足足42斤体重,由此变得脸色苍白,视力变差,极度虚弱,于是我们看到了影片中瘦成杆儿的麦康纳,相比《真探》(True Detective)中身体壮实的拉斯特·科尔(Rust Cohle)警官,简直判若两人。&br&&br&正是这个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牛仔,建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延续了大量艾滋病(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br&患者的生命,并以一己之力与为保证自身经济利益,不肯让垂死病人自行选择药物的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对薄公堂。&br&&img src=&/7fc0a87c234c0e416ba2ea_b.jpg& data-rawwidth=&1350& data-rawheight=&7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0& data-original=&/7fc0a87c234c0e416ba2ea_r.jpg&&&br&## The Club&br&&br&“给你插播一条快讯吧。没任何东西能在三十天内杀了我罗恩·伍德鲁夫。” —— 罗恩·伍德鲁夫&br&&br&如果知道自己只有三十天可活,你会做些什么?&br&&br&当这个事实拍到罗恩脸上时,他连一个字儿都不信。但随着自己一再晕厥,他意识到医生所言非虚。他也试图用酒精与失足女性来麻痹自己,但日历那上一个月的期限始终盘桓在他的眼前,让他心绪不宁。他尝试求医,但根本无法接受在生死边缘的自己可能在对照试验中被分配到安慰剂(Placebo),甚至贿赂了医院的清洁员拿到了正在进行实验的新药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 (AZT))。&br&&br&在无法继续从医院拿到叠氮胸苷后,他前往墨西哥寻找据说可以弄到叠氮胸苷的瓦斯医生(Dr. Vaas),却从他的口中得知,叠氮胸苷具有毒性,会不加区分地杀死所有其接触到的细胞。罗恩接受了瓦斯医生以扎西他滨(ddC: Zalcitabine)和蛋白质缩氨酸T(protein peptide T)为组合的疗法,病情大为好转。&br&&img src=&/e5dab602fb1f83617d40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8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e5dab602fb1f83617d40_r.jpg&&&br&意识到商机的罗恩,开始以自用的名义将这两种未经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的药物带入达拉斯并开始向艾滋病患者人群进行贩卖。为了规避法律审查,他并不直接向患者销售药物,而是建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会员加盟的形式,在收取每人每月400美元的会费后,向他们免费发放这两种药物。这种行为虽然让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的可能,却毫无疑问动了医院和政府的奶酪。罗恩与这两者的对抗,也愈演愈烈。&br&&br&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一方面屡屡查禁俱乐部的货品,一方面禁止各国医生为罗恩开具购药处方,最后甚至动用政府关系出台了将一切未经自己许可的药物视为非法的法令,从而封禁了各地屡禁不绝的类似罗恩所设俱乐部的民间售药机构。在1987年,罗恩将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告上法庭,要求废除这一法令,他虽然得到了法官的同情,却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最终败诉,只得到了自行选择药物的特别许可。&br&&br&随着与政府的斗争,罗恩已经不再将俱乐部视为发财的捷径,在与众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同性恋者相处的过程中,他渐渐改变了从前对这一人群的歧视,同时也因自己的行为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在与病魔斗争了七年后,罗恩终于在1992年被其吞噬,但这在医学界对艾滋病所知甚少的年代,相比1985年医生为他所设下的30天寿命期限而言,已经是个奇迹。&br&&img src=&/bf96b11de_b.jpg&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bf96b11de_r.jpg&&&br&## Identity&br&&br&“我发誓,瑞,上帝肯定是挑错了该打扮的洋娃娃才会给你添上了这一对卵蛋。” —— 罗恩·伍德鲁夫&br&&br&瑞恩(Rayon)是罗恩第一次住院期间的病友,他是个同性恋,喜欢将自己打扮成妖娆的女性。在与罗恩接触后,以其在同性恋群体中的广泛人脉,为罗恩的俱乐部拉来了大量艾滋病患者,同时也带领罗恩走入了这个他曾经嗤之以鼻的群体。随着事业上的紧密合作,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一段罗恩从未想象过的友谊。在俱乐部现金流断裂,货品来源被政府以各种手段截断的危急时刻,瑞恩卖掉了自己的人寿保险,以支持罗恩的事业。最终因始终无法戒掉毒瘾,被艾滋病毒侵蚀身体,在被送入医院注射叠氮胸苷(仅一日,在自己要求后停止注射)后去世。&br&&img src=&/e872e5aba45dcd526ab58eaa2ccab0e1_b.jpg& data-rawwidth=&610& data-rawheight=&4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e872e5aba45dcd526ab58eaa2ccab0e1_r.jpg&&&br&瑞恩并非存在于罗恩的真实生活中,编剧集合在访谈中所接触到的同性恋群体与瘾君子群体的特征,创造出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展现罗恩在染上艾滋病后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变化。影片对这一点的描绘非常真实,在得知罗恩染病后,他失去了所有从前的朋友以及自己的工作,成为了社会边缘群体中的一员。在遭受社会驱逐后,他终于品尝到了从前被自己鄙视的群体所承受的尖刻眼光,并决定挺身而出为这个群体争取应得的权益。影片透过瑞恩这个艾滋病群体与同性恋群体的交集,展现了社会少数派所面临的来自家庭和常规社会体系的双重压力,对其人格中的缺陷与闪光点的描绘并立而行,让这个角色的形象异常饱满。&br&&br&杰瑞德·莱托(Jared Leto)为演绎这一角色,甚至以停止进食最终减重28斤。他对瑞恩的塑造,从行为习惯、神态、词汇各个方面展开,其中最为动人,是他在俱乐部陷入困境后,换下红妆,身着西服革履回到早已多年不再联系的父亲处,寻求帮助的一幕。对瑞恩而言,这意味着他对自己成为女性这一梦想的背叛、对社会规常的妥协,甚至可以说,是对于自身身份的放弃。&br&&img src=&/0ad96262dd_b.jpg& data-rawwidth=&1500& data-rawheight=&9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00& data-original=&/0ad96262dd_r.jpg&&&br&## Regular Life&br&&br&“我不聋,我是个该死的医生。” —— 夏娃·萨克斯医生(Dr. Eve Saks)&br&&br&面临身份困境的不止瑞恩一人,夏娃医生同样如此。作为负责叠氮胸苷人体实验的医生,她一方面对叠氮胸苷的临床效果产生忧虑,一方面又受国家医疗体系的挟制,无法认同罗恩擅自销售未经体系认可的药物这一行为。她的困境,既在于规常生活与医疗初衷的渐行渐远,也在于医疗体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已经动摇了其职业的正当性。而作为一个小小的医生,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对抗体制。罗恩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对抗深深触动了她,并让她最终作出了脱离已失去本意的体系的决定。当罗恩问她,失去了常规生活(Regular Life)之后的感受如何时,她回答道:“那是什么,它根本不存在。”&br&&img src=&/0fcf1db2b6c96ff34714aa_b.jpg& data-rawwidth=&612& data-rawheight=&3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2& data-original=&/0fcf1db2b6c96ff34714aa_r.jpg&&&br&在我们习惯了一种生活模式之后,便会随着惯性一直这样走下去,不再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所谓的“常规生活”,究竟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有一种我们可以依赖,甚至为此放弃独立思考能力的生活存在。就像国家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那些有违人道的法令以及法院那不近人情的判决,并不会因为他们的权威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合理性或变得公平一样,我们习惯的生活,并不一定就是我们不应去质疑的。若非瑞恩的死,夏娃医生也并没有动力去跟着罗恩一起,挑战走入歧路的国家权威。&br&&br&影片对经济利益绑架医疗体系的现实并未做过多渲染,其所着重刻画的,是身处国家医疗体系之内的成员,对规则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人命的冷漠亵渎。不论是认为罗恩抢了自己病人的塞瓦德医生(Dr. Sevard),抑或认为罗恩挑战了国家机构权威的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官员理查德·巴克利(Richard Barkley),都选择了对叠氮胸苷医疗效果进行片面化解读,故意忽视其有害的一面,同时三番五次查抄罗恩的俱乐部,将本可延缓病情发展的药物从持币待购的患者手中夺走。蕴藏在这些行为底层的潜意识,并不只是对社会体系的盲从,而是对这些患者所在群体生存权无言的蔑视与剥夺。&br&&img src=&/344b265a5b4eb6e93b42b_b.jpg& data-rawwidth=&2000& data-rawheight=&1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00& data-original=&/344b265a5b4eb6e93b42b_r.jpg&&&br&## Cowboy&br&&br&“让我更舒服?给我吊上一瓶吗啡,让我渐渐失去全部意识?算了。女士,对不起,我还是更乐意穿着这双靴子死掉。” —— 罗恩·伍德鲁夫&br&&br&罗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贯穿这个人物始终的,是一个牛仔的形象,在牛仔形象之下的,是他与身边人群的关系。他与国家体系的战斗,最初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其后是为了经济利益,最后则演化为争取社会边缘群体的权益。其间,他作为一个独立个人的思维层次,也从一个只知享乐、对边缘人群加以歧视嘲笑的电工,变为了一个精明的商人,并最终成为了一个为边缘人群争取权益的英雄。在他的变化过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他所接触到的一个又一个社会边缘人士,这里面既有和他共同打拼事业的瑞恩,也有抛弃为自己带来富足生活的医生职位的夏娃医生和瓦斯医生,还有免费为他提供办公用房的同性恋伴侣和一个个翘首以盼,等待着他为他们带来延续生命药品的同性恋和瘾君子们。他们在法庭内外支持着他,与整个行政体系的不合理决定进行战斗,并在败诉后为他鼓掌。&br&&br&真正改变罗恩的,并不仅仅是自己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而是这些身处社会边缘,不为社会所认同的人群。他们付出自己的一切来支持他,因为他也在付出自己的一切为他们争取生存的权利。与得知病情前过着自给自足生活的罗恩相比,成为斗士的罗恩虽然命不久矣,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他从未拥有过的一切:友谊、爱情和他所认可的人们的支持。让他在面对死亡时,能够挺直腰板,像一个牛仔一样,将死神紧紧压在身下,使其屈服长达7年之久的,正是他在这一过程中与这些人所建立的联系。&br&&img src=&/cfd300f0c6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9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cfd300f0c6_r.jpg&&&br&罗恩的觉醒与抗争,也从另一层面提出了在面对科学及权威时,人们应当拥有的态度。医疗体系、政府体系、法律体系与所谓的常规生活一样,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想化概念,而是由无数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公正。正如在医疗体系内,既有屈服于商业利益的塞瓦德医生,也有放弃行医资格,只为真正延长患者性命的瓦斯医生,还有曾摇摆于两者之间,最终选择了正视事实、抵制叠氮胸苷人体实验的夏娃医生。与之相对,罗恩对瑞恩经历了从歧视到为其而战的态度转变,社会体系中的许多罗恩的老朋友也经历了从对患病后的他进行驱逐排斥到同情帮助的过程。而促成这些转变的,是人与人之间以命相交的友情、对科学事实的正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br&&br&罗恩从一个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电工,开始研究自己的病症,到自瓦斯医生处学习,最终促成了医学界对叠氮胸苷使用条件的更改,他所依赖和遵循的标准,正是对临床结果真相的尊重。经济利益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在突破真实这一底线之后,最先受到伤害的,总是边缘人群,因为恰恰是这批人,最为缺乏必须的科学知识作为支撑理性判断的基础。社会主流人群对于边缘人群的伤害,并不仅仅限于歧视,更大的伤害源自对其知情权的严重剥夺,而这种剥夺完全是通过看似合理的途径(谨遵医嘱、遵守法规)实现的。若非罗恩通过瓦斯医生带来了迥异于现存疗法的另一种可能,这些身染艾滋病的边缘人群都将在大剂量叠氮胸苷疗法下失去生命。&br&&br&贯穿罗恩背后的牛仔形象,在影片首尾出现,它所象征的,正是人类在面对体制、规常、绝症这些力大无比,看似完全不可战胜的蛮牛时,那股追寻真相、永不屈服的开拓精神。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所应具备的精神,正是我们在陷入僵化生活、甚至面对人生的无常时,绝不应当失去的牛仔精神。&br&&img src=&/cae123d92d_b.jpg& data-rawwidth=&643& data-rawheight=&4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3& data-original=&/cae123d92d_r.jpg&&&br&## Epilogue&br&&br&“我只有一……一条命,对吗?我自己的。但我有时候也想过过别人的。” —— 罗恩·伍德鲁夫&br&&br&拉斯特与罗恩这两个角色其实有不少共通点:同为社会边缘人士、同样受毒瘾侵害。麦康纳在演绎这种边缘型人格时,自然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但罗恩相比拉斯特,更需要一股浑然天成的自然质朴,而非陷入哲思不得而出的深沉。他在无时无刻不离身畔的死亡威胁下,仍能顽强求生,甚至将整个边缘人群的福祉系于己身,所依靠的,正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坚韧与乐观精神。透过这个人物面对绝症的经历,影片对社会畸形意识与体系的僵化冷漠做了极为真切的描绘与展示。&br&&br&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只能活这一次。要怎么过,没有标准、模版可以参考、模仿,这个社会现有的体系也不一定就是合理、公平的。要如何过这一生,在自己身为边缘人士时,要如何面对歧视;在自己身处主流时,又要如何面对社会边缘人士,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我们所需要的,是如罗恩一样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追寻真相的态度,以及他对生活的那股永远不会消失的热爱。&br&&img src=&/4e70ee68bc39dabb26e251c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7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4e70ee68bc39dabb26e251c_r.jpg&&&br&就像罗恩说的:“我只想喝杯冰啤酒,再骑一次牛。”&br&&br&&a href=&/@hongyun198/5b5410a2bfa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wind Cinema Vol.9&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63b5dbe053e0d4e6a50f5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63b5dbe053e0d4e6a50f5_r.jpg&&
# Rewind Cinema Vol.9# Dallas Buyers Club## Prologue“欢迎来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 罗恩·伍德鲁夫(Ron Woodroof)《达拉斯买家俱乐部》(Dallas Buyers Club),从名字很难猜出这部片子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不过当你看到影片中段,也许就会明白…
来自子话题:
终于出现这个题目了,我要狠狠吐槽:《肖申克的救赎》地位&b&虚高&/b&的秘密。(涉嫌标题党)&br&&br&首先,从该片奥斯卡战绩来看。六十七届奥斯卡,寄予厚望的《肖申克的救赎》一无所获。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全球人民公选的NO.1居然一个奖都没有,除了一些技术性的奖项之外,来看看它当年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阿甘正传》和《低俗小说》。最佳男主角毫无争议,最大的争议来自于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但是:《阿甘正传》统统都赢了。没有说服力?那让《肖申克的救赎》赢了就有说服力了?&b&造成《肖申克的救赎》结果如此惨烈的情况只能怪94-95那个猛片井喷的神奇年份。&/b&&br&虽然《肖》一无所获,但正是这样的“冤屈”,造就了该片奥斯卡之后票房逆势上涨。奥斯卡这样选片,群众不干了。电影发行公司,正好利用群众这样的心理。在奥斯卡之后,扩大上映规模。从而也造成全民皆为之“鸣冤”的现象,IMDB瞬间窜到了首位,且常年霸占。&br&所以说,该片地位虚高的一部分原因不过就是电影发行公司的策略罢了。亲们,我们都上当了。这是其一;&br&&br&其二,还要先从94-95这个特殊的年份说起。94-95这一年份除了诞生一大堆牛逼轰轰的电影外,对于中国电影市场也是意义重大。94年,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被引进,中国群众真正见识到了什么是好莱坞的大片。《肖申克的救赎》也正是凭借着这股浪潮,俘获了众多影迷的心,成为国内观众开始接触的第一拨好莱坞的真正好电影。&br&&b&但是为什么同样优秀的《阿甘正传》却没有被影迷们天天挂在嘴边呢?这就要扒一扒影迷这个特殊群体的毛病了。&/b&&br&举一个我切身的例子(自我丑陋分析):《复仇者联盟》最开始传出要拍摄的消息时,我非常激动,成天跟人说要看这个片子,这个片子肯定很High。可是到了满大街该片的广告时,我就再也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了。反而向身边的朋友推荐《悲惨世界》。&br&影迷&b&或多或少&/b&都有这样的毛病:对于体制内的影片选择排斥,总是希望找到一些冷僻的经典。于是乎,“体制内”的《阿甘正传》被集体忽视,“体制外”的《肖申克的救赎》被捧上神坛。&br&——————————————————————&br&@黄继新 老师,【“体制内”的《阿甘正传》被集体忽视,“体制外”的《肖申克的救赎》被捧上神坛】这话其实说的有点过了,因为毕竟《阿甘正传》也是很多人所推崇的。&br&之所以说《阿甘正传》是“体制内”有两个原因:其一,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典型的美国梦,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第二:奥斯卡选择它大获全胜,这也反映了一种“体制内”。&br&而《肖申克的救赎》在这两个方面都是“体制外”的,第一,它歌颂的是自由,而且里面充满了对当权者的讽刺和揭露;第二,丫奥斯卡啥奖都没有。&br&所以人们选择把《肖申克的救赎》推上神坛,而同样优秀的《阿甘正传》(在我个人看来,《阿甘正传》比《肖申克的救赎》牛逼很多)则很少成为IMDB上的话题。&br&(人不都是喜欢和体制对着干嘛?)&br&&br&分析完毕。&br&PS:任何榜单都有可能造成马太效应,知乎不就是这样的吗?
终于出现这个题目了,我要狠狠吐槽:《肖申克的救赎》地位虚高的秘密。(涉嫌标题党)首先,从该片奥斯卡战绩来看。六十七届奥斯卡,寄予厚望的《肖申克的救赎》一无所获。是不是很奇怪?为什么全球人民公选的NO.1居然一个奖都没有,除了一些技术性的奖项之…
来自子话题:
知乎曾有一道问题:你的摇滚入门乐队是哪支?有不少回答提到Linkin Park,可见它在国内乐迷心目中的地位。再加上国内乐迷将Linkin Park与Nu-Metal(新金属)划等号,请允许我将这个问题略作拓展。&br&&br&新金属和“后摇”类似,是个很~~~宽泛的风格概念。简单的说,它是对传统金属乐的突破,那些“听起来不象传统金属乐的金属乐”都可以归入这个范畴内。新金属所涉及风格包括Hip-Hop、电子、工业金属、Post-Grunge、重金属、Alternative Rock…由于各个新金属乐队传承不同,所以即使两支乐队都贴着“新金属”标签,风格会相差很远。比如同样贴“说唱金属”标签的Limp Bizkit和Linkin Park。&br&&br&新金属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代表风格:以Rage Against the Machine、Korn、Limp Bizkit、P.O.D为代表的说唱金属,这也是乐迷对新金属的传统认知—需要说明的是,Rage against the Machine虽然最早使用说唱手法,但是否严格意义上的说唱金属还有争议;以Slipknot、Mushroom Head为代表的融合死亡金属、激流金属的金属核(Metalcore);以Dafttones、Incubus、Staind为代表的另类金属(Alternative Metal);以玛丽莲 曼森为代表的工业金属(Industrial Metal)。具体到每个乐队,可能风格差异极大。比如另类金属,本身也是宽泛概念,Linkin Park也算带有另类金属的特点。&br&&br&新金属其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受到关注。上述乐队的代表专辑或者说最受欢迎专辑大多出自九十年代中后期。比如Korn,口碑最佳的三张专辑发行于94-98年;Limp Bizkit的Significant Other发行于99年;玛丽莲 曼森饱受争议也反响最大的专辑集中于90年代中后期…总之,九十年代新金属百花齐放,虽然没有谁能达到Linkin Park的怪物级销量,但为Linkin Park的爆发打下了基础。&br&&br&至Linkin Park大受欢迎的&a href=&te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 class=&icon-external&&&/i&&/a&年,新金属其实已是强弩之末。Linkin Park的大受欢迎纵然让更多摇滚乐迷/非摇滚乐迷将目光投向新金属,但那只是黑夜中最后的花火,新金属作为一种音乐风格迅速被人遗弃。乐队们或解散或转型或一蹶不振。以Linkin Park为例,第二张专辑Meteora发行于2003年,我还在上高中。待到2008年发行第三张专辑Minutes to Midnight,我都大学毕业了!而且MtM的风格陡然一变,完全脱离金属风格,成为Alternative Rock。此后便是LP的漫漫转型路(期间还尝试了电音摇滚),专辑评论有褒有贬,但当年的人气已经不再。&br&&br&梳理完新金属大致发展流程,让我们说说LP。我之前说过,00年至02年以LP为代表的一众新金属乐队在主流获得欢迎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前人已开辟出一条道理,他们负责拓宽。但LP能成为最受欢迎的一支,自有其“取巧”之处:那就是LP的“平易近人”。&br&&br&首先,让我们欣赏一下新金属乐队们的装扮:&br&&img src=&/c943f62e4b0e7df13da08_b.jpg& data-rawwidth=&255& data-rawheight=&3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5&&Korn&br&&br&&img src=&/a6924fdbd5bbc5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a6924fdbd5bbc5_r.jpg&&Slipknot&br&&br&&img src=&/edd91c7a5c6d_b.jpg& data-rawwidth=&315& data-rawheight=&42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5&&Limp Bizkit&br&&br&&img src=&/251c44f772f23ca6f36d3a8b1eb8a092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6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251c44f772f23ca6f36d3a8b1eb8a092_r.jpg&&Marilyn Manson &br&&br&好了我这边还有更重口的,就不贴出来吓唬花花草草了。这一帮乐队个个打扮得跟黑帮分子/不良青年/连环变态杀人狂/反人类分子似的,有哪个家长会放心让孩子听这种歌!!??&br&&br&再看看LP:&br&&img src=&/56a814bfe291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56a814bfe291_r.jpg&&这还是乐队早期照片。没有脏辫,没有夸张的纹身,没有全身穿孔,没有面具,没有血迹斑斑,没有加大码运动服...除了衣服颜色深了些,形象干净!爽朗!我要含泪送上“文明着装”奖杯一座!被楼上怪蜀黍们吓跑的小姑娘们又围拢过来了!&br&&br&再看舞台风格。新金属乐队狂躁的舞台风格饱受争议,Limp Bizkit在99年Woodstock上煽动观众惹来批评;Slipknot在现场演出中可着劲的折腾自己(我觉得他们已经冲破“自虐”的极限,到达“自杀”的境界)...相比之下,LP简直可以获得“精神文明演出标兵”大红花了!!&br&&br&接着是歌词。新金属的歌词富有攻击性,暴力与性也是受争议的地方:死亡啊、末日啊、反基督啊、反政府啊...“垃圾!”“渣滓!”“Suck My Dick!”“Lick My Balls!”...而LP的歌词就干净多了,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前两张走新金路线的专辑封面居然连脏标都没有——匪夷所思啊!连水果姐的专辑封面都有脏标!倒是LP转型后推出的Minutes to Midnight有脏标。LP前两张专辑歌词多指向个人内心的迷茫和焦虑,没有对外攻击性,也没有脏字。你看,孩子们听这样的歌,家长很放心。&br&&br&最后是歌曲风格。虽然贴着说唱金属的标签,但其实LP简化了riff和solo,简单直接的风格更像post-grunge。更关键的是,LP在“躁”与“流行”中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很多没接触过摇滚乐的人刚听LP,觉得这就是“摇滚”的标准形式。如果再往上去到Korn、P.O.D那一层,他们就觉得太吵,过于非主流。
Chester的旋律段朗朗上口,易于广大人民群众传唱,说白了这其实是“流行”嘛。&br&&br&所以,在以上众多因素的影响下,LP成为新金属中最成功的一支乐队。Hybrid Theory卖过千万,这已经迈过“新金属”的地盘,进入“流行”的领域。并且还带动了国内摇滚乐迷对新金属的关注,我记得Evanescence、P.O.D、Staind的专辑国内有引进,我还买过正版磁带,这大概也是国人对年那一波新金属潮印象深刻的原因。呃...这么说来LP是五月天吗...不对,一定不是这样的...&br&&br&最后,为什么新金属会衰落?这我还不太了解。很多人都不待见新金属,比如我以前乐队的吉他手,他是金属粉也是grunge粉,就是看不上新金属(其实新金属从前两者吸取了不少营养)。同样,NME没少对新金属明嘲暗讽。现在转型的新金属乐队大多往alternative rock、alternative metal、post-grunge方向转型,新金属这个词也不大提及了。也许,当“突破”本身变为一种“定式”,那么“突破”就会被抛弃吧。
知乎曾有一道问题:你的摇滚入门乐队是哪支?有不少回答提到Linkin Park,可见它在国内乐迷心目中的地位。再加上国内乐迷将Linkin Park与Nu-Metal(新金属)划等号,请允许我将这个问题略作拓展。新金属和“后摇”类似,是个很~~~宽泛的风格概念。简单的…
来自子话题:
有图为证 &a data-hash=&e19ccee6f280fd56b0c7& href=&/people/e19ccee6f280fd56b0c7&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e19ccee6f280fd56b0c7&&@昆虫&/a&&br&&img src=&/eca0cbae2272_b.jpg& data-rawwidth=&317& data-rawheight=&6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7&&
来自子话题:
凡事美帝能做到的事情兔子都能做到。举例如下:&br&《天兆》中那个情报不准患有恐水症的外星入侵者根本用不着PLA动手,街委会大妈都能搞定;&br&《天际》中那种喜欢吸人的外星飞船来到中国,发现吸了一百万人还有一百万人,吸了一百万人还有一百万人,最后只好主动放弃了;&br&《洛杉矶之战》中,那种开着“皮卡”和美军打巷战,爆了指挥中心就团灭的外星恐怖分子,武警分分钟能搞定,而且不会因为对方是外星恐怖分子,就把人家活体解剖;&br&《超级战舰》中,没了保护罩的外星飞船连乌龟都不如,已经封存了若干年却能几秒内启用的二战老舰都能将其轰为齑粉,新青年应该够用了,大辽都用不上;&br&《火星人玩转地球》中,怕人类高音的火星人会在中国遇到无数喜欢飙高音的歌手,或许石头就能搞定,甚至无需动用李玉刚,更不要说什么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的学生了。今后《我是歌手》的现场会站一排火星人,谁的高音一次性爆的火星人多,谁就获胜。&br&《世界大战》中,外星人是被感冒病毒击败的,说到病毒,你觉得中国缺少吗?要是实在搞不定,我们还可以从非洲引进嘛。&br&《复仇者联盟》中,滑板外星人跟随巨虫入侵,要是PLA搞不定(这是剧情需要)就需要出动了天赋异禀生下来就会打怪的葫芦七兄弟了,老大力大无穷,老二耳聪目明,老三铜头铁臂,老四能喷火,老五能喷水,老六会隐身,老七有宝葫芦,不但人数比复仇者联盟多一个,而且个个神通广大。需要的话,还能合体成葫芦金刚娃!&br&《独立日》中的外星人是银幕上出现过的杀伤力最大的入侵者,最后被电脑病毒搞定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莫非外星人使用的电脑是微软出品?这样的话,蓝翔技校就可以搞定了。
凡事美帝能做到的事情兔子都能做到。举例如下:《天兆》中那个情报不准患有恐水症的外星入侵者根本用不着PLA动手,街委会大妈都能搞定;《天际》中那种喜欢吸人的外星飞船来到中国,发现吸了一百万人还有一百万人,吸了一百万人还有一百万人,最后只好主动…
来自子话题:
&b&先来回答问题&/b&(这问题不是一般的多啊)&br&&br&&b&谁更强的问题,其实从无定论。&/b&从结果来看,光明面更强,因为古往今来第一人是卢克o天行者,正宗的光明面使用者。但他本人也去研究了许多黑暗面知识的。黑暗面使用者被证明能够更快的掌握和使用原力,同样学一年原力,黑暗面使用者的确比光明面的更强。为什么呢,我的理解是:光明面使用者则得先研习原力的哲学,再来研习原力使用的技艺,与此同时黑暗面则直奔杀人技术去了。&br&&br&为什么犹达说要警惕黑暗面?因为黑暗面的诱惑力更强,更容易诱人堕落。尝试把原力理解为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一旦掌握,即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没有坚定意志的人,很容易就利用这种力量去无所顾忌的实现其欲望。从星战历史来看,很多堕落到黑暗面的绝地其实一开始本意是好的,但由于其肆无忌惮的去使用他的力量,导致最后被黑暗面俘获。&br&&br&前传电影中,其实从绝地内战(即KOTOR时期)起,绝地就开始被禁止研习黑暗面知识。原因如上述。但卢克重新建立起New Jedi Order后,研习黑暗面知识是被允许的。原因是卢克从自身经历(他也堕落入黑暗面过),以及他的父亲的历史出发,认为兼容并包,特别是认为只有了解才能抵抗的黑暗面的诱惑。其实就是如果知都不知道黑暗面,那么一旦诱惑显现,你也无从了解这就是黑暗面,也就无法抵御。&br&&br&旧绝地教团对平衡预言的理解有误,认为消灭西斯即实现平衡。但实际上,旧共中后期,光明面无比强大,黑暗面倒是弱小的可怜。而阿纳金实现预言的方式,就是先消灭强大的,再消灭继之而起的,最后实现光暗两面的&b&对等平衡&/b&。&br&&br&2007年KOTOR出现后,我们才知道先前的理解全部错了。西斯应该是特指西斯人(一种天生就具有黑暗面力量的红皮肤有角生物),以及在绝地分裂后与西斯人混血的那部分堕落绝地的后代。而自超空间大战后,西斯就未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我们(或故事主角)称为西斯的,应该统统算作&b&黑暗绝地&/b&,并非西斯。目前来看,只有在冷战时期的西斯,才算真西斯。所以帕帕庭不能被称为西斯皇帝(这个称谓另有特指),他充其量就是个黑暗面使用者,并沿袭了西斯之道。目前尚不清楚,创立了二人法则的贝恩是否是西斯,但不是的可能性更大。回到你的问题,超空间大战西斯帝国被灭后,的确有大量Jedi堕入黑暗面,较为著名的有纳德,艾克萨o昆,乌里克,瑞文,马拉克,以及大量绝地学徒,绝地武士等等。而最终能实现自我救赎回到光明面的只有瑞文,乌里克两人而已,由此可见黑暗面诱惑力之强。而从现有正史来看,从无天生的黑暗面使用者弃暗投明到光明面的例子。在SWTOR中有一个弃暗投明的&b&纯血西斯人&/b&最终加入旧绝地教团的故事&b&,&/b&但可惜从未被官方证实。&br&&br&如果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请在留言中指出。&br&&br&&b&再来说 &a data-hash=&eaf939b3d36d2469cafa6378fb74ddc0& href=&/people/eaf939b3d36d2469cafa6378fb74ddc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Clones& data-tip=&p$b$eaf939b3d36d2469cafa6378fb74ddc0&&@Clones&/a& 回答的错误&/b&(抱歉,无恶意,但部分内容实在是错了)。&blockquote&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前传里经尤达大师之口知道西斯武士「总是两个人,一师一徒」。这在外围作品里则介绍了是一千年前由达斯·班恩创立的制度。在这之前则和绝地类似是一样的有大规模的武士团。&br&&/blockquote&“外围作品”的官方术语是叫做衍生宇宙。在二人制度诞生之前,其实并不存在一个和绝地教团类似的西斯宗派。总的来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之前提到过的黑暗绝地(即大部分由堕落过去的旧绝地组成),二是西斯帝国。西斯帝国有两个,第一帝国(暂且这么说,实际没有这种官方叫法)是由西斯人和堕落绝地组成,在超空间大战后灭绝,存在多任西斯尊主(Dark Lord,国内无统一翻译,但一般不会被叫做西斯大帝)。第二帝国是由第一帝国的残余流亡组成,只有一任皇帝,维希埃特。最后应该是被旧共消灭,但目前仍无详细信息。继之而起的是西斯兄弟会,被旧共和贝恩联手消灭(主要是贝恩的思维炸弹),但他是如何而起的,组织规模具体如何,也没有详细信息。&br&&br&&blockquote&成规模的西斯武士和绝地武士之间反反复复的斗争是旷日持久的,西斯也曾几乎成功灭亡过绝地(就像电影前传那样),可以参见《旧共和国武士II》的游戏内容(这是我少数认真的玩了的RPG之一)。&br&&/blockquote&实际上西斯从未实现过真正消灭绝地,包括456的时代。绝地内战中,黑暗绝地虽然成功打击了绝地教团,但仍然存在大量绝地。而在456时代,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讲的:&b&衍生宇宙每多一个故事,66号命令之后残存的绝地数量就成倍增长,几乎超过克隆人战争之前的数量。&/b&&br&&br&&br&&blockquote&正因为没有看过小说或者漫画,所以没办法说没有西斯大帝永生或者复活过(谁知道会不会突然冒出个奇葩设定呢?……&br&所以从这些历史来看,除非某个西斯武士实现了永生,并成功躲藏到了银河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收束了自己的原力,完全的隐居了起来,不被绝地和西斯双方找到。那么也许确实西斯有能力永生。但这真的还是西斯吗?……简直就是扫地僧一样的世外高人,一点没有西斯奴役人民、建立帝国、威武辉煌的味道,不论西斯还是绝地都应该过来膜拜,这才是原力的平衡啊~~&/blockquote&成功实现永生的目前资料来看,有3.5&b&&i&个人&/i&&/b&。一个是西斯皇帝维希埃特,一个人是帝国皇帝帕帕庭,剩下的都是半个人:帕帕庭的师公泰尼布勒斯。他比较悲剧,虽然实现了永生,但却无限循环他被帕帕庭的师傅普雷格斯杀死的那一幕,他的肉体被埋葬于某个星球的矿场内。另一个是之前提到的艾克萨·昆,他通过西斯炼金术实现了类似西斯阴魂一样的永生,但被困于雅文4的神庙里,并在4000年后出来作祟(大概是在6之后),最后被卢克的徒弟杀死。最后半个人是思科奇尊主(Lord Scourge),他由西斯皇帝维希埃特通过西斯炼金术赐予永生,但肉体痛苦不堪,因此算半个(他的故事之后详细讲)。&br&&br&在星战里,存在两种类似永生的灵魂,绝地的叫做绝地英灵,西斯的就叫做西斯阴魂。犹达大师和奥比旺死后遗体消失,实际上是被转移到了一个叫做原力阴间的空间。其中有大量绝地和西斯的遗体,但分散于不同的地方。卢克应该是以活人姿态去过这个空间的。&br&&br&维希埃特值得详细讲一下,按时间线来算,他是第一个实现永生的人(官方资料上显示其为纯血西斯人)。超空间大战末期,他通过某种超大规模的西斯法术,将纳希玛上所有生物的原力(其中包含大量西斯尊主)全部吸收到了他的体内,从而实现永生。而纳希玛上的所有生物均被他吸干后死亡,并且成为了一个类似原力空洞的地方。任何人在此感受不到原力的存在,也无法使用原力。之后他带领第一西斯帝国的残余流亡到了某个古西斯星域,并蛰伏两千多年,最后派兵收复西斯帝国旧首都克里班,并攻克了科罗桑,与旧共展开多年冷战。瑞文和马拉克的堕落与他直接有关,瑞文和流放者(分别是KOTOR1和2的主角,瑞文官方设定为男性,流放者官方设定为女性)曾试图刺杀他,并得到了思科奇尊主的协助。可惜在最后,思科奇尊主通过原力预知发现此时并不能成功,要到300年后才会有一位绝地武士成功杀死维希而特。所以思科奇尊主临时反水,杀死了流放者,并帮助皇帝成功囚禁了瑞文。300多年后,预言中的绝地武士(官方设定为泰桑救星,Jedi Knight,无性别和具体姓名描述。他/她的详细故事在SWTOR中以Jedi Knight这个角色来描述)终于出现,并且在思科奇尊主的帮助下,成功杀死皇帝本体。皇帝似乎没有死,他的灵魂陷入永眠,之后似乎可以通过借助皇帝之音身体的方式实现复活。官方对此并无确认。&br&&br&&blockquote&至于空手放闪电,只是一种很直接的攻击手段,强不强还得看练习者本人的能力。杜库伯爵的闪电就打不着尤达大师,而西帝亚斯的闪电尤达就没能挡住。&br&但是也容易理解,这种「追求力量」「求捷径」的想法就和很多武侠小说里求快练武功结果走火入魔一样,练习黑暗面原力首先会让你变得很丑(对,就是西帝亚斯那样,玩《旧共和国武士》如果走黑暗面路线,你的人物的面貌就会越来越狰狞)。然后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变得「&b&利欲熏心&/b&」。&br&如果排除西斯大帝对徒弟的心灵控制,那么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被黑暗面统治」。&/blockquote&帕帕庭(他的西斯名应该是达斯·西迪厄斯),实际上是123中最强的原力使用者。犹达巅峰时期应该也不是其对手,3里面的与梅斯·温杜一战,实际是故意输的。他的脸部变化,是因为黑暗面力量的反噬作用。&br&黑暗面的力量越强,脸部就会越扭曲。但很多西斯尊主(特别是女性)可以通过西斯法术进行易容(SWTOR中,Sith Inquisitor的师傅是典型)。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帕帕庭还是阿纳金的眼珠颜色都是橙色的。然而,在SWTOR中,黑暗面初现时,眼珠是橙色的。在黑暗面最强时,眼珠是红色的。这与时间线越后,原力使用者越弱这一普遍看法相合。个人相信,以冷战时期的武力表现来看,随便来个人,都可以捏爆犹达,帕帕庭,阿纳金等等。卢克是特例,他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亲儿子没办法)。&br&&br&以上。
先来回答问题(这问题不是一般的多啊)谁更强的问题,其实从无定论。从结果来看,光明面更强,因为古往今来第一人是卢克o天行者,正宗的光明面使用者。但他本人也去研究了许多黑暗面知识的。黑暗面使用者被证明能够更快的掌握和使用原力,同样学一年原力…
来自子话题:
一个满足好莱坞左派 “白人负罪”(white guilt)情怀的史诗级烂片。
一个满足好莱坞左派 “白人负罪”(white guilt)情怀的史诗级烂片。
来自子话题:
本质还是因为他输了 所以恼羞成怒&br&他为什么会恼羞成怒呢?因为他认为他使用的的方法 是当时最牛逼的方法&br&当时普遍的学说都认为 局部最优会带来全局最优&br&比如电影提到的古典经济学认为 如果每个人都是利己的 反而是对社会最有利的 每个人做决策的时候并不需要考虑全局 只需要最利己就好了&br&他把这种思想放在了 围棋中 结果大败&br&这一次的惨败也促使了他的思考 也即局部最优并不一定全局最优&br&最后帮助他得到了博弈论的精髓 也即从全局来分析
本质还是因为他输了 所以恼羞成怒他为什么会恼羞成怒呢?因为他认为他使用的的方法 是当时最牛逼的方法当时普遍的学说都认为 局部最优会带来全局最优比如电影提到的古典经济学认为 如果每个人都是利己的 反而是对社会最有利的 每个人做决策的时候并不需要考…
来自子话题:
首先,“具备逻辑的美感”这个短语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音乐作品中当然存在逻辑,可是美感是哲学领域的分支,硬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本身就是很搞笑的;&br&&br&那么,究竟什么是逻辑的美感?或者说什么是(音乐上的)逻辑?&br&&br&现在非常可怕的一个事实是,有无数理工科的学生喜欢通过听巴赫来证明自己的逼格高超(其实这里面很多人甚至分不清JS巴赫,CPE巴赫和JC巴赫),同时更喜欢声明巴赫的音乐具有“逻辑性”的美感,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其实他们将“音乐上的”逻辑这个概念偷换为了“数理逻辑”这个概念)&br&&br&音乐作品存在其自身的逻辑,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的终极目的,不是追求好听,也不是追求被大众/市场所接受,而是在其所建构的逻辑框架能做到逻辑自洽。只要一首音乐作品能在和声、对位、曲式、配器上做到“自圆其说”,那么它就是合格的作品;倘若在此基础上,还创造了崭新的“音乐逻辑”(此类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将音乐从中世纪严格遵守的转调规则的逻辑中解放出来,还有勋伯格的十二音音乐和序列主义将音乐作品从调性体系的逻辑中解放出来等等),那就是毫无疑问的大师。&br&&br&更进一步,单纯从感性的欣赏角度出发,或许比较敏感的爱乐者能体会到巴赫音乐中的那种精巧、繁复的“工整感”,但是这距离真正从音乐理论的角度“理解”巴赫音乐作品中的逻辑,还差得很远很远。换言之,要说巴赫的作品具有“逻辑形式上的自洽”,就必须拿出切实的谱例、组合为具有逻辑说服力的论据,用于支持自己为何认为巴赫的作品“是逻辑自洽的”这个观点。&br&&br&说的残酷一点,凡没有接受过正统音乐理论教学的爱乐者,最好安分守己的听音乐就好。喜欢的、多听;讨厌的、少听。同时谨记“只说喜欢与否,慎说好坏与否”。音乐作品中的逻辑是存在的,要想切实的理解它,则需要掌握相应的分析工具——亦即和声、对位、曲式和配器,至于具体的逻辑分析方法,可以请教自己身边掌握了类似专业技法的专业音乐艺术从业者。&br&&br&作为一个爱乐者,切记不要针对音乐作品发表诸如“具备逻辑上的美感”这样矛盾的话语。音乐作品中的逻辑靠的是理性思维占据绝对主导的音乐作品分析;而美感则是与音乐理论八竿子打不着的概念,属于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事物。&br&而现在很多自以为很专业的爱乐者所犯的普遍错误就是:用感性思维去解释需要理性工具解释的音乐作品中存在的逻辑现象。比如说把“美感”和音乐作品的“逻辑”放在一起,这实在是很无奈的事情。真正的音乐作品分析中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主观、感性的词汇,光说逻辑的美感没用,你得说作曲家是通过运用怎样的和声横向运动和纵向对位来达到这样听觉效果的,才算你有资格说出音乐作品上的“逻辑”自洽这样的字眼。&br&&br&所以卤煮,以后再碰到跟你说巴赫的音乐具备“逻辑上的美感”这样近乎跳大神一样的装X言论之后,按以下顺序问他:&br&①你说的巴赫是JS巴赫还是CPE巴赫还是JC巴赫?&br&②你说巴赫的作品有“形式上的美感”,请就你最喜欢的巴赫一部作品进行音乐作品分析,给出能支持你观点的谱例,并组织为具备逻辑说服力的论据;&br&③请解释“音乐作品中的逻辑”与“美感”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感性思维来解释理性的音乐现象;&br&&br&我估计很多人连第一个问题都答不出来。&br&&br&一辈子只能站在感性的角度听音乐一点儿也不丢人,丢人的是:&br&明明这辈子就懂得感性的欣赏音乐,还非要给自己戴上自己是“理性的爱乐者”的帽子,&br&同时还要把自己对于音乐艺术发展的无知当作“现代音乐艺术竟然没有一部能与200多年前的贝多芬、莫扎特等人相匹敌的作品出现,真是一坨热翔啊233”,&br&以及“你们专业的音乐艺术从业者就是坨翔,除了满嘴高深名词以外啥都不会,好的音乐作品需要大众的认可!”&br&还有“为啥你们说的序列主义/原始主义/新复杂主义/极简主义etc都没人听过没人喜欢?大多数人没听过就是不行嘛2333”等神棍言论。&br&&br&要谈逻辑,就请按照音乐理论的规则来。拜托就算装逼,也请装的专业点好不啦?
首先,“具备逻辑的美感”这个短语本身就是个伪命题,音乐作品中当然存在逻辑,可是美感是哲学领域的分支,硬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本身就是很搞笑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逻辑的美感?或者说什么是(音乐上的)逻辑?现在非常可怕的一个事实是,有无数理工科的学生…
来自子话题:
看到这个问题立马想起三个月前很爱听的Usher和Juicy J的那首《I dont mind》还有看过的一个讨论..&br&听这首歌的时候很容易听到高潮部分的‘money money money... ’&br&还有rap部分的'i just want to see her strip, if you fuck me like you love me, shawty you may get rich' .&br&大致意思是主角如何爱这个钢管舞女~讲述他如何有钱 可以养他 但他不介意她去跳舞~&br&原谅本人懒 歌词翻译 音乐播放器上都有~&br&&br&为何很多歌曲里都是金钱美女和钱这些元素?我之前也在米国某论坛上看到一个人问这个问题~把答案发上来给题主参考&br&&img src=&/e6cad3efb166ddf47ed7_b.jpg& data-rawwidth=&1409& data-rawheight=&18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9& data-original=&/e6cad3efb166ddf47ed7_r.jpg&&&br&题目是这样~ 为什么黑人音乐视频里总在炫耀他们的money&br&&br&下面就是讨论了&br&&img src=&/59e2ac35f224692fbc8908_b.jpg& data-rawwidth=&1355& data-rawheight=&2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5& data-original=&/59e2ac35f224692fbc8908_r.jpg&&‘因为他们有钱,你知道,所以他们从口袋拿出来,给你们看,然后扔掉’ .....对 就是这么傲娇&br&&br&&img src=&/8cb9e3895cd3dab7afd5_b.jpg& data-rawwidth=&705& data-rawheight=&1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5& data-original=&/8cb9e3895cd3dab7afd5_r.jpg&&这个真心笑尿,&br& ‘为了让那些不是rapper的其他黑人们嫉妒0.0’&br&&br&&img src=&/9563cbee07a7ef145a03f10_b.jpg& data-rawwidth=&1009& data-rawheight=&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09& data-original=&/9563cbee07a7ef145a03f10_r.jpg&&‘因为他们就是爱炫耀他们的钱,让所有人嫉妒啊~’&br&&br&&img src=&/c837acbfa8a37b12db57a_b.jpg& data-rawwidth=&1357& data-rawheight=&3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57& data-original=&/c837acbfa8a37b12db57a_r.jpg&&这条回复的比较认真啊~大致意思是‘去吸引妞儿们啊,也是一种他们从无到有的一种理念,或者只是想表达我现在变得更好了(有钱了),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是rap和hiphop的文化精髓啊....'&br&原谅我懒 只翻译了这段评论的主要部分。&br&&br&&img src=&/db7ad2472eba467e11c01d_b.jpg& data-rawwidth=&763& data-rawheight=&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3& data-original=&/db7ad2472eba467e11c01d_r.jpg&&‘是MTV那些白人们逼他们的!︶︿︶’&br&&br&&img src=&/0552abbcee5e8cb91e519_b.jpg& data-rawwidth=&1346& data-rawheight=&6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46& data-original=&/0552abbcee5e8cb91e519_r.jpg&&又一条认真的回答来了!大致是‘有成见的来说,很多黑人穷,白人富又带有种族歧视。所以当黑人赚到钱,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来炫耀,就像是再说:我赚到钱了!就算你们不想我们赚到又如何!我就是比你们钱多,怎样。接受吧,社会! ’ &br&&br&后面的评论都基本上围绕以上这些云云,&br&只是参考~只是分享~
看到这个问题立马想起三个月前很爱听的Usher和Juicy J的那首《I dont mind》还有看过的一个讨论..听这首歌的时候很容易听到高潮部分的‘money money money... ’还有rap部分的'i just want to see her strip, if you fuck me like you love me, shawty you …
来自子话题:
&p&根据《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r Wars》(亚马逊有售,作者Michael Kaminski)的说法,卢卡斯最早只计划拍正传三部曲,包括在1977年的《星球大战》大获成功后,他依然没想过前传的问题。他草拟《帝国反击战》剧本时,写的是“第二部”。但是,1978年4月,他在改进《帝国反击战》剧本时,“维德是卢克父亲”的设定成为卢卡斯决定拍前传的关键因素。这个设定本身在卢卡斯创作1977年《星球大战》剧本时是没有的,当时他依然把维德和“卢克的父亲”设定为两个人。卢卡斯直到创作《帝国反击战》的剧本,才决定启用“维德是卢克父亲”的设定。&/p&&br&&p&这个设定启用后,卢卡斯逐渐把过去的一些背景串联了起来,包括“阿纳金是本·克诺比的好学生;阿纳金被皇帝诱入黑暗面后成为达斯·维德;共和国陨落,帝国崛起;维德追杀绝地”等等。这时,卢卡斯意识到,现有的三部曲无法承载这么多故事,应该用一个新的三部曲来讲述这些背景。所以,他把《帝国反击战》改为了“第五部”——这就是1980年《帝国反击战》上映时就出现“第五部”(Episode V)字样的原因。后来,1977年版《星球大战》在1981年重映时,“第四部”的字样也被加了上去。&/p&&br&&p&不过,后来的一系列变故导致卢卡斯直到1993年才决定创作前传三部曲。&/p&
根据《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r Wars》(亚马逊有售,作者Michael Kaminski)的说法,卢卡斯最早只计划拍正传三部曲,包括在1977年的《星球大战》大获成功后,他依然没想过前传的问题。他草拟《帝国反击战》剧本时,写的是“第二部”。但是,1978年4月,…
来自子话题: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
来自子话题:
卸腰。&br&&br&不同意这种说法。后世作曲家的作品一定是超越前辈的作品的。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显然没有贝多芬的作品伟大,因为贝多芬是通过学习这两位前辈的作品才成长起来的。但是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也总比身为前辈的萨马蒂尼和斯塔米茨要伟大啊。&br&&br&还是那句话,不要用自己的主观喜好来衡量别人的主观喜好或者客观评价。你可以说贝多芬的音乐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和享受是其他任何作曲家的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感受都无法超越的,但你不能说贝多芬的音乐是无法超越的。&br&&br&&br&__________&br&更新:下面的话是写在梁纪元的答案下的回复。我觉得也能代表一些我的主要观点,所以这里也顺便贴一下吧。&br&&br&不太能同意你的观点。“
音乐和其他艺术并不像数学,物理等这种自然学科,也不像哲学这种学科,后者总是连续发展,伴随着方法,工具,认识经验等的增加,也可以说是站在前人的肩上
发展的,比如亚里士多德之于柏拉图,爱因斯坦之于牛顿(俗吧这例子。。)。”不知道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但是,音乐创作上的发展,的确是每一步都是建
立在前一种技法和观念上发展起来的。每一种技法、风格、观念或者流派,或是受前人影响,在其之上发展创新,或是因为前一种音乐形态发展到了极限无法再发
展,于是表面上彻底打破,重新建立规则。但不管每一种新的音乐形态是如何发源的,它都是和前人的音乐紧密相关的。&br&&br&“古典之为古典,正在于它的不可超越性。”
这一条我也是不太能同意的。大家喜欢一些作曲家,我也喜欢,但真的没必要神化。音乐史上,没有谁是不能被超越的,真的。何必要下谁谁不能被超越这种论断
呢?如果音乐史上有谁是不能被超越的,那音乐这门艺术也太悲哀了,这才真的会是音乐的尽头。我不是想摆资格,但如果你问我学音乐这么多年有什么心得,我最
大的心得就是,视野拓宽、学习深入后,对音乐的看法变得客观和冷静了,看到了音乐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之前那些被神化的作曲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差不多
就是一个从神回归到人的过程。巴赫如此,贝多芬如此,任何一个拥有各种花哨头衔的作曲家都是如此。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尊敬他们。相反,我尊敬他们,因为我知
道他们好在哪。但他们也只是及其优秀的作曲家,不是不可超越的偶像。
相反的,很多人喜欢把某作曲家当神,张口闭口无可超越、巅峰、理性和逻辑云云,问其为何,也只能大谈音乐如何有神性、如何打动自己而已。我不是说不能把谁当巅峰,但说这种话的时候,至少你要知道,很多时候,你可能只是从审美方面出发的一种评价而已。说某某音乐理性又逻辑,充其量也只是在说听觉层面的协和而已。说某作曲家是巅峰无法超越的人,估计也就两种:一种是作曲家接触研究得少,一种是对大部分重要作曲家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然后才得出了某人是巅峰这种结论。&br&&br&有机会有时间你可以从音乐作品本身的演进这个角度去重读一遍音乐史,不要以音乐家角度去读。对着乐谱分析去读,这样的话,也许你能对各种音乐形态的承前启后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卸腰。不同意这种说法。后世作曲家的作品一定是超越前辈的作品的。海顿莫扎特的作品显然没有贝多芬的作品伟大,因为贝多芬是通过学习这两位前辈的作品才成长起来的。但是海顿莫扎特的作品也总比身为前辈的萨马蒂尼和斯塔米茨要伟大啊。还是那句话,不要用自…
来自子话题:
懂行的听众:&br&唔,这几个小节进行得有点快了,主旨句没太铺陈开。&br&首席小提琴不愧是首席小提琴,拉得真美!&br&诶哟钢琴加即兴了,够大胆的,话说加得还挺和谐哈。&br&高潮部分铜管应该可以再亮一些的,估计是太累了没劲儿吹ff了?&br&哪个傻X胡乱咳嗽的,真扫兴!&br&……&br&&br&不太听得懂但是有素质涵养的听众:&br&卧槽这首曲子听上去好好听!就是有点不明觉厉……&br&卧槽交响乐团真累啊幸亏我不是学乐器的……&br&卧槽这么长还没完……&br&卧槽从背影看指挥好像瞪了一眼长号那边这是发生了什么……&br&卧槽貌似这个乐章结束了我该不该鼓掌……&br&卧槽我不会忘了把手机关静音吧……&br&卧槽我要咳嗽了忍不住了怎么办……&br&……&br&&br&听不懂也没素质的听众:&br&这啥玩意儿连个鼓点儿都没有,这也算歌儿?&br&坐在左边的这群孙子怎么还没锯开!&br&指挥的袖子开线了哈哈哈哈哈哈!&br&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咳……&br&/*喂?喂?我这儿听交响乐呢,听不清你大点儿声儿!……*/ (感谢评论区网友指正,本句更多出现于电影院等场合而非音乐会,删掉)&br&Zzz……Zzz……Zzz……&br&……
懂行的听众:唔,这几个小节进行得有点快了,主旨句没太铺陈开。首席小提琴不愧是首席小提琴,拉得真美!诶哟钢琴加即兴了,够大胆的,话说加得还挺和谐哈。高潮部分铜管应该可以再亮一些的,估计是太累了没劲儿吹ff了?哪个傻X胡乱咳嗽的,真扫兴!……不…
来自子话题:
谢谢邀请……最近读书累死了,欠了好多问题没答,先从简单的开始……&br&目前出了两集,对漫画中角色的取用可以说是非常明显,基本就是直接塞到观众脸上说:“快看啊快看啊这角色以后就是漫画里那谁。”当然如果没看过漫画的观众,可能有些角色未必认识了。&br&&br&首先,Bruce Wayne(日后的蝙蝠侠)、Alfred Pennyworth、James Gordon、Selina Kyle(日后的猫女)、Oswald Cobblepot(日后的企鹅),Edward Nigma(日后的谜语人)、Ivy Pepper(日后的毒藤女,漫画里名字是Pamela Isley,电视剧为何改名不知道)、黑帮老大Carmine Falcone这些不用说了吧,就算不看漫画也知道,我就讲几个不看漫画的人不熟悉的和电视剧中有较大改动的&br&&br&1.电视剧中戈登的搭档Harvey Bullock,漫画中是戈登的手下,是个穿着长风衣总是叼着烟的胖子形象,酗酒,脾气暴躁,讨厌蝙蝠侠,不像电视剧中留着胡子,也不像电视剧中那样跟黑帮的瓜葛如此之大,总得算起来还是个好警察。&br&&br&2.电视剧中戈登的未婚妻Barbara Kane,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漫画中从未提到过她娘家的名字,电视剧中给她安的Kane这个名字大有来头。蝙蝠侠的创造者名为Bob Kane(还有个不被承认的创造者Bill Finger,这话说起来就长了,此处先不提),而漫画中后来发展出来的所谓“哥谭四大家族”中,也有Kane一家。此家族中的重要角色也不少,包括了布鲁斯·韦恩的母亲玛莎·韦恩(出嫁前名字自然是Martha Kane),两代蝙蝠女侠(Batwoman)Kathy Kane和Kate Kane等等。漫画中的Barbara因为戈登在《第一年》中的出轨导致两人婚姻产生裂痕,最后离婚,而戈登的再婚对象就是他当时的出轨对象Sarah Essen,漫画中的同事,电视剧中却被改成了顶头上司警察局长,不懂这里还有无出轨可能了……&br&Barbara和James育有一女一子,女儿随母亲叫Barbara,日后成了蝙蝠女(Batgirl),后来被小丑开枪打残后成为坐轮椅的先知(Oracle),2011年“闪点”重启后,先知这段经历被抹除,改成了被枪击一年后恢复行走继续当蝙蝠女。儿子随父亲叫James(尼玛这家人起名也太偷懒了),在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就在《第一年》中成为了证明“哥谭这破地方还有希望”的关键道具,可惜到了21世纪,长大了的他还是黑化了,成为了一个丧心病狂的高谭众多反派的一员,曾经差点弄死亲姐Barbara,对他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Black Mirror》和新52的《Batgirl》连载。&br&&br&3.Barbara在剧中跟哥谭重案组的警探Renee Montoya的一段对话着实把我吓得不轻,怎么说呢,对话中暗示着两人似乎曾经是:同·性·恋·人·关·系……当然我个人非常支持LGBT群体,可是我极其讨厌狗血三角恋。&br&Renee是漫画《Gotham Central》(“哥谭重案组”,强烈推荐阅读,可能是蝙蝠系写得最好的连载,没有之一)的重要角色之一,漫画中不是戈登的平辈同事,而是他的手下。Renee是DC比较有名的几个同性恋角色之一,曾经和二代蝙蝠女侠Kate Kane(是的这位也是lesbian)交往过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分手。在大事件“无限危机”后的《52》连载中,患上肺癌的问者(The Question,就是正义联盟动画中那位西装大衣无脸男)Vic Sage找到了退出警局的Renee,两人合作了一段时间,最终Renee从病死的Vic手中接过了面具,成为了二代问者,之后她凭着在最终危机中的惊艳表现一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女英雄之一。闪点后的Renee基本完全被洗,目前都还没出现过,Kate的女友也另有其人了……&br&&br&4.上面提到Renee退出警局,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她的搭档Crispus Allen了。Allen当然也是《哥谭重案组》中的另一个关键角色,后来在无限危机期间,他被腐败的警察Jim Corrigan(名字有点熟对不?)陷害,最终枪杀。搭档之死让Renee极度愤怒,最终按耐不住,冲进Corrigan家里,差点杀死他为搭档复仇,最终在Corrigan的哭求饶命下住了手,之后退出了警局。&br&而Allen的故事却还未结束,在他尸体还在停尸房里的时候,灵魂被上帝召唤,成为了上帝的复仇之灵“幽灵”(The Spectre)的宿主,行使上帝之怒,惩罚罪人,很讽刺的是,Allen本人生前是个不可知论者,常常怀疑上帝的存在。&br&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幽灵的最有名,占用时间最长的宿主名字叫……Jim Corrigan。这两个Corrigan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也没搞清楚……&br&闪点重启后,Jim Corrigan在魅影陌客(Phantom Stranger)的连载中,再次成为了幽灵的宿主,而Allen和Renee一样,并未出现。&br&&br&先写这些,其他我还没看出来,欢迎在评论里说说,我再来补。
谢谢邀请……最近读书累死了,欠了好多问题没答,先从简单的开始……目前出了两集,对漫画中角色的取用可以说是非常明显,基本就是直接塞到观众脸上说:“快看啊快看啊这角色以后就是漫画里那谁。”当然如果没看过漫画的观众,可能有些角色未必认识了。首先…
来自子话题:
說幾句題外話:搖滾演出「可以」隨時鼓掌 / 不保持安靜、古典音樂演出「不可以」隨時鼓掌 / 不保持安靜、這些都是社會性的禮俗規範、並不是說這些音樂本身的特性要求人們這樣。&br&&br&聽古典的很多人並不是 high 了想要鼓掌、只是覺得「這裏應該鼓掌」而鼓掌。反倒是被認爲「鼓錯掌」的人、或許真是因爲某段激昂的段落而不能自已。&br&&br&另一方面、去聽搖滾但身體穩如磐石的人、大概也會被人視爲異類或是「放不開」的傢伙。&br&&br&不要讓社會禮俗決定你聽音樂的方式。你爲了不影響音樂廳裡的其它人而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不鼓掌、這很高尚、但只是社會性的高尚。不要把這一點和「尊重音樂」聯繫起來。
說幾句題外話:搖滾演出「可以」隨時鼓掌 / 不保持安靜、古典音樂演出「不可以」隨時鼓掌 / 不保持安靜、這些都是社會性的禮俗規範、並不是說這些音樂本身的特性要求人們這樣。聽古典的很多人並不是 high 了想要鼓掌、只是覺得「這裏應該鼓掌」而鼓掌。反倒…
来自子话题:
&img src=&/ac274b70bc1d469e3ef7aab963d67fc7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ac274b70bc1d469e3ef7aab963d67fc7_r.jpg&&&br&Between Panels Vol.13&br&Pride of Baghdad&br&&br&&img src=&/d980ed12c40a815ebcbfc5e560c681a5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d980ed12c40a815ebcbfc5e560c681a5_r.jpg&&&br&《巴格达的荣耀》(Pride of Baghdad)这部图画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关于自由,我们已经听过了许多,对这个概念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但这个故事却有点不同,因为它讲述的,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人类自由,而是在某层意义上处于社会背面的另一种自由,为你我所忽视的自由。&br&&br&&img src=&/935cb645dcc6f11850ee40f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935cb645dcc6f11850ee40ff_r.jpg&&&br&日,以美、英为首的联合部队开始对巴格达进行空袭,并由此揭开了伊拉克战争的序幕。为避免伤亡,巴格达动物园的管理者于4月初进行了撤离,在撤离之前,他们为了避免园内动物饿死,将一些死驴扔进了食肉动物的牢笼之内。为期8天战斗结束后,来自南美的自然环保主义者才抵达巴格达,接手园中动物。此时园中喂养的近700只动物只剩下35只,大部分不是因饲料与饮水停止供应而死亡,便是为因联合国制裁早已短缺食物的市民所捕食,这些市民在夜里潜入动物园,将笼子撬开,要么将这些动物作为食粮吃掉,要么将其向别处贩卖,诺大的一个动物园,几乎被这些市民吃光抢光。联合部队的轰炸虽然让动物园管理者放弃了职责,遭到轰炸破坏的牢笼却也给予了不少动物自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四头狮子。&br&&br&&img src=&/b16db10e61eb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b16db10e61eb_r.jpg&&&br&故事背后的真实事件并不复杂,逃离动物园的这群狮子们遇了搭乘装甲车的美军小队,拒绝回到牢笼后遭到射杀。而在作者布雷恩oKo沃恩(Brian K. Vaughan)与绘者尼科o亨利根(Niko Henrichon)两人笔下,这段旅程却变得异常跌宕起伏。四头狮子不仅见证了统治者的毁灭,也失去了安稳舒适的圈养生活。面对从天而降的自由与环伺在侧的死神,他们的态度各异,是该庆贺重归山林,还是为打破的饭碗而哀伤,抑或睁大双眼,努力去观看这个铁笼之外的世界呢?&br&&br&也许三者都有,就像战后的伊拉克国民一样。&br&&br&&img src=&/c5ce76e1b69a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c5ce76e1b69ad_r.jpg&&&br&究竟应该将书名翻译成《巴格达的荣耀》还是《巴格达的狮群》,其实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我们都知道“Pride”是“骄傲/荣耀”的意思,但这个词同样可用作狮群的单位,大部分狮群是由一头公狮与若干母狮,以及他们生育的幼狮组成,故事中这一公两母一幼四头狮子,便正好组成了一个最小规模的狮群。齐尔(Zill)是唯一的一头成年公狮,他虽然很怀念在野外求生时看到的草原落日,却已经渐渐习惯了饭来张口的悠闲日子;萨法(Safa)这头年迈的母狮曾被其他公狮强暴并失去了一只眼睛,动物园的铁笼对她而言,与其说是束缚,倒不如说是一种保护;年纪较轻的母狮诺尔(Noor)是狮群中最为向往自由的一个,而她生下的幼狮阿里(Ali)则是唯一一头出生在动物园内,从未见识过野外生活的狮子。&br&&br&&img src=&/a5d58cadf8a33be90f8d5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a5d58cadf8a33be90f8d5_r.jpg&&&br&选取动物作为主角的漫画在以超级英雄为主导的美漫界并不多见,但这种寓言一般的笔法却像极了乔治o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作者笔下的四头狮子在现实中有着鲜明的所指:齐尔一如在萨达姆政权下的普通民众,虽然怀念过往的自由,却也安于专制下衣食无忧的生活;萨法则是从心底希望以自由为代价,免受政权斗争之下社会混乱的伤害;诺尔像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年轻一代伊拉克国民,希望能够脱离宠物一样毫无尊严的圈养生活;而阿里则是代表伊拉克未来的孩子们,战争虽然残酷,却让他们能够睁开双眼,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个世界。至于故事中遭到轰炸严重损毁的动物园,就像现实世界中分崩离析的萨达姆政权,四头狮子因生存理念的不同的冲突,亦如面对曾经的专制政权轰然倒塌,留下一片权力真空时,早已习惯了高压管制的伊拉克人民所产生的迷茫。&br&&br&&img src=&/2bb5d3a45db0e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2bb5d3a45db0e_r.jpg&&&br&当自由不是靠自己的斗争获得,而是被“赠与”而得时,它是否仍是我们最初拼尽全力去追求的那份“自由”呢?虽然这是整部作品最为重要的主题,作者却并没有试图在他们之中确立一个标准答案,每一头狮子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正如每一名伊拉克国民,都会对这场战争有自己的解读。作者对彼时伊拉克局势的寓言式解读有着数个方面的隐喻。往日稳固的平衡顷刻间为外力所颠覆,衣食无忧的生活为奔波流离所取代,齐尔虽然感到遗憾,却终究在萨达姆政权所豢养的黑熊法结尔(Fajer)威胁到整个狮群安危之时,挺身而出拼死奋战。正如他所说:“我并不是一个猎手,我是一个斗士。”(I’m not a hunter. I’m a fighter.)民众对于独裁政权表面上的隐忍,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心没有反抗的意志,更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拼死作战的觉悟。&br&&br&&img src=&/dbf8ff691a4dfe9f295f100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dbf8ff691a4dfe9f295f100_r.jpg&&&br&然而这种战斗却略显孤独。诺尔曾经在动物园尚未遭到轰炸时,试图说服羚羊与其合作,共同逃出铁笼(独裁政权的象征),但不同物种之间的互不信任让这一计划最终流产。这也正是伊拉克民众没有组建起一个真正能够代表这个国家意志的政权,最根本的原因所在:独裁政权在以举报、监管、相互揭发所营造的氛围中,早已将处于不同阶层、种群、文化的群落进行了隔离,即使美军的导弹能够轰炸掉动物园的铁笼,却也无法轰掉已经由一桩桩血案所建立起来的心灵壁垒。正如萨法年轻时经历野生狮群的强暴,并在反抗中失去了右眼一样,这种伤害让她无法再相信动物园之外的生活,在她眼中,动物园虽然限制了她的自由,却也保护了她的安全,换言之,最令她恐怖的,并非独裁统治,而是与她相似的普通民众。&br&&br&&img src=&/c0d254a9d117476aee61fafb81d9a7d9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c0d254a9d117476aee61fafb81d9a7d9_r.jpg&&&br&当一个民族已经习惯了相互斗争,它们便很难握成一个拳头,形成一个统一的意志,构成一个能够自我保护的政权。而当这个国家的人民如同羚羊、狮群、猴群一样相互猜忌、相互残害时,它们便没有办法抵御强如黑熊一般的攻击了,它们甚至会产生这动物园才是自己的避难所,让自己可以用自由交换安全。扪心自问,要你用人身自由来换取生存的机会,你会如何选择呢?正如皇宫中因食物被黑熊抢走而饿到奄奄一息的拉希德(Rashid),遭到豢养并不意味着衣食无忧,而是意味着将自己的生存权利完全交到别人手上,一旦对方不再具备提供饲料的能力,便只能坐以待毙。毕竟脖子上的那根链子,并不会因为豢养者的离去而有所松动,它的一端连着你对于外部世界的期待,另一端则已经在你自己的独立意志上生根发芽,将之勒得将要窒息。也许一开始拉希德是为萨达姆政权捕缚后作为宠物开始豢养的,但在政权倾覆之际,让拉希德无法走出过去的,并不是别人强加在他身上的铁链,而是捆住他生存意志的来自自己的枷锁。&br&&br&&img src=&/cefa003f88e5b4f5aad67cf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cefa003f88e5b4f5aad67cf_r.jpg&&&br&动物园之所以能够在无外力干涉的前提下稳固如斯,正在于其根基是建立在以铁笼将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区隔,让他们相互敌视。外力固然可以摧毁动物园,但象征动物园精神的黑熊仍然逍遥法外,而最终击败黑熊的,并非齐尔一狮之力,而是整个狮群的协作,以及为阿里所驱动的马群铁蹄。作者在此也隐隐表示了,在整个狮群的四种人格背后,真正能够团结伊拉克人民推翻萦绕在整个民族头顶的独裁意志的,仍然是如阿里一般充满求知欲,尚未经历上一辈相互残害惨剧的新一代伊拉克人。&br&&br&&img src=&/dd2af189b9ecb17f88e1ad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dd2af189b9ecb17f88e1ad_r.jpg&&&br&在处理射杀狮群的美国士兵时,作者亦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为反派,而是描绘出其发现受害者后的惊愕,也许这正是本着正义之心出发的美国士兵最难理解的事:如果实现自由的前提是给受到奴役的人们带来更多的伤害,追逐这份自由的我们,又是否是正义的呢?也许这种外力所带来的自由,不过是一片让伊拉克民众自身独立意志得以喘息和生根发芽的土壤,在上面能够长出什么东西,还要看这些经历了数十年奴役后,心智早已遭到扭曲的人们,是否可以摆脱过往记忆的幽灵,开启全新的生命。也许齐尔、萨法、诺尔做不到,但阿里仍然有可能做到,只是他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第二天的黎明了,播撒这层崭新土壤的过程,同时也是无差别破坏原有生态的过程,能够幸存的,也许并不是能够改变未来的阿里,而是那生性狡诈残忍的猴群。&br&&br&&img src=&/6cb08fdab1ae9256c9ee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6cb08fdab1ae9256c9ee_r.jpg&&&br&在故事的最后,四头狮子终于步上楼顶,沐浴在地平线上那如血的夕阳之中,不论看到这一景象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也不管下一刻他们是否就要面对生命的终结,相信此时在他们胸膛中满溢的,一定是名为“自由”的奇妙感觉。&br&&br&&img src=&/52b37613beb583cd1ef0f2_b.jpg& data-rawwidth=&768&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8& data-original=&/52b37613beb583cd1ef0f2_r.jpg&&&br&至于这“自由”是如何得来的,还重要吗?&br&&br&&a href=&/between-panels/between-panels-vol-13-b775eca70da7&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between-pane&/span&&span class=&invisible&&ls/between-panels-vol-13-b775eca70da7&/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img src=&/cd09acbcf91afb8cf63c7d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4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cd09acbcf91afb8cf63c7d_r.jpg&&
Between Panels Vol.13Pride of Baghdad《巴格达的荣耀》(Pride of Baghdad)这部图画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关于自由,我们已经听过了许多,对这个概念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但这个故事却有点不同,因为它讲述的,并非普通意义上的人类…
来自子话题:
老爷脑残粉来了!&br&要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蝙蝠侠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br&&br&&b&他自黑暗中来,却向光明中去。&/b&
老爷脑残粉来了!要让我用一句话总结蝙蝠侠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是他自黑暗中来,却向光明中去。
来自子话题:
开头的15分钟&br&&br&短短的15分钟,讲述了两人从相识、相知、相许、相爱一生的故事,简单、朴实、美满又捎带遗憾(没有孩子)。&br&&br&这也是我认为幸福的标准。
开头的15分钟短短的15分钟,讲述了两人从相识、相知、相许、相爱一生的故事,简单、朴实、美满又捎带遗憾(没有孩子)。这也是我认为幸福的标准。
来自子话题:
推荐一首交响童话《彼得与狼》。&br&大概是四、五年级的音乐课鉴赏内容,用于培养学生的乐器分辨能力。&br&&blockquote&为了使音乐更易于领会,富于独创性的普罗科菲耶夫别开生面地采用了交响童话的新体裁,即一边用管弦乐队演奏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一边用富于表情的朗诵词,来解说音乐内容的情节。这部交响童话中有很多角色,如彼得、小鸟、鸭子、猫、大灰狼、老爷爷及猎人等。&br&一开始,乐队把每一个角色分别以七种不同乐器,奏出七个具有特征的短小旋律主题:&br&&b&1、表示小鸟的主题音乐&/b&&br&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使妈咪和宝宝犹如看见小鸟在天空中愉快地飞翔,叽叽喳喳地唱着歌。&br&&b&2、表示鸭子的主题音乐&/b&&br&与唢呐相似双簧管的音色,和鸭子的叫声很像。因此,在中音区吹出的带变化音的徐缓主题旋律,具有悲歌性,表达鸭子后来被大灰狼吞掉的悲惨命运。由于鸭子是善良可爱的,所以吹奏出的鸭子主题音乐也是优美动听的。&br&&b&3、表示猫的主题音乐&/b&&br&猫在这部交响童话里是个调皮捣蛋的角色,因此,表达它的音乐,是用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br&&b&4、表示老爷爷的主题音乐&/b&&br&由于老爷爷讲话的声音低,并且说起话和走起路来慢吞吞的,又爱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所以就用音色浑厚的大管,徐缓地吹奏出较长的叙事音调。使妈咪和宝宝仿佛看到老爷爷唠叨样子。&br&&b&5、表示大灰狼的主题音乐&/b&&br&大灰狼是凶残可恶的,表达它的音乐是用三只圆号吹奏出来的,从音色、音量和音调上,都有一种阴暗的感觉。妈咪和宝宝会感觉到这是反面形象的音乐。&br&&b&6、表示猎人开枪的主题音乐&/b&&br&定音鼓急速密集的滚奏,表达猎人从树林一边走出,一边开枪。&br&&b&7、表示彼得的主题音乐&/b&&br&最后,乐队以弦乐奏出明快、进行性地音乐,生动地表达了活泼、勇敢的小朋友彼得的机智形象。&/blockquote&&br&&br&根据其改编的动画短片,获得&li&2008年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动画短片&/li&&li&2007年Rose d'Or Light Entertainment Festival(Golden Rose) Performing Arts&/li&&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v//v.swf&&&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032/441/874/p.jpg&&&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彼得与狼(奥斯卡获奖短片)&/div&
&div class=&video-url&&/programs/view/sivu4vA06lY/&/div&
&/div&&/div&&br&&br&配合动画效果更佳哦~&br&当不同角色出现时,乐器不同,这样就能对照上面的文章分辨出不同的乐器啦~
推荐一首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大概是四、五年级的音乐课鉴赏内容,用于培养学生的乐器分辨能力。为了使音乐更易于领会,富于独创性的普罗科菲耶夫别开生面地采用了交响童话的新体裁,即一边用管弦乐队演奏表达不同的音乐形象,一边用富于表情的朗诵词,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游玩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