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通过留学移民,请问除了加拿大天使miki还有哪些国家比较好?(希望找到宽容同性恋的国家)

以下内容为原创,禁止转载。英国1
英国的地貌英
国非常的美,特别推荐三个地方。一,是3月末四月初鲜花盛开的剑桥。二,是5月末六月初的苏格兰,5月末六月初是薰衣草在苏格兰开放的时节,漫山遍野的
lavender,印象最深的是六月初的苏格兰小港口 Oban,一面向海,三面环山,满是薰衣草的山上有一对秋千。三,是7月的 St
Ives的沙滩与海,和 在 Land's End 看大西洋的日落,这两个地方都在 Cornwall 。 2
英国的时尚英伦范,就是时尚。英国的女生非常会打扮,而且身材好(比林志玲好100倍),脸美(比林志玲美1000倍)。我也是来了之后才知道的:好莱坞女明星绝大多数都是西方的地摊货中的地摊货。大家到了英国之后可以证明这一点。3 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本
人是学经济学的,对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有点感触。英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收入(平均税前个人每年22,000英镑),另外算上购买力指数,工作强度,是否加
班,空气质量,生活压力,2013年大概是上海普通居民的3倍。美国是英国的1.5倍。考虑到移民要付出的巨大代价,目前移民英国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已经
基本没有吸引力了。除此之外,英国的贫富差距非常严重,富的人非常富,家里有马,马场,直升飞机,游艇。房地产的数据显示,英国最大的20个地
主,占有英国二个郡大的土地。伦敦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有1,000,000平方米的伦敦地产。富人和普通人的生活在教育,婚姻,住房,服饰,交通工具,饮
食等等方面都是割裂的。奢侈品那普通英国人对奢侈品的态度如何?由于阶级固化,普通民众基本认定自己的阶层无法改变,所以普通的英国人大多认为奢侈品不属于自己的人生。对于中国人购买奢侈品,普通的英国人会感到惊讶,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人生不该有也不会有的东西。4 英国的教育英国的教育刚才提到了,是割裂的。普通民众上公立学校,不要学费,教学质量一般。富人的孩子上贵族学校,一年学费至少30,000 英镑,除了教一般的语数外,还教社交,形体,演讲,就是积极培养富人孩子的领导力。而且私立学校不是有钱就能去的。大学学费一般是贷款,但是如果家里有钱的话,父母会替孩子支付。英国是免费医疗,退休之后养老金则是每月1000多一点英镑,所以英国人没有什么储蓄的习惯,大多数人也就没钱为孩子付学费。特别要注意的是,英国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这个自主招生黑的去了。比如同等成绩的情况下,贵族学校的高中毕业生被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等名牌大学录取比率是普通学校学生的 3 倍。而且这种自主招生在本科录取阶段对其他种族是非常歧视的。5
英国的本土烹饪英国本土的吃的就是糊口,提供热量。实在是难吃,比如有一次因为买的三明治里的叶子嚼不碎,我就吞下去了,之后过了一个小时胃里消化不掉,吐了。那
其他食物在英国很受欢迎?法国菜,意大利菜,日本料理是很受欢迎,但是相对较贵。中国菜和前三者相比比较便宜,但是英国人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不知道该怎么点
中国菜。有一次在中餐馆吃饭,看到旁边一桌的4个30岁左右的英国女人先是点了一瓶红酒,上了两份龙虾片,后来又要了一瓶红酒,没有点其他任何东西,吃完
龙虾片就走了。6 结婚英国结婚的婚礼费用是由女方支付,不多的,目前大约是16,000英镑。如果买房的话,男方的父母如果有钱会提供首付。其实天下父母都差不多。7 英国的博物馆大
英博物馆里什么都有,而且都是人类历史的精华(因为大英帝国称霸全球300年,抢劫了全球的文物),非常值得一看。当然去之前最好先做足功课,因为大英博
物馆对外展出的文物有60,000 件,走马观花去的话之后就会忘,不会有什么大的收获。最好和懂世界史并且懂艺术的人一起去。另外,伦敦有184个博物馆。8 伦敦亚里士多德说:”人们建立城市是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 如果你去伦敦就能验证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London is unreal. 这里推荐一些一般中国旅游团不会带你去,但是绝对值得去的地方。8.1 伦敦每天都有不同的音乐会。推荐去St-Martin-in-the-fields,听莫扎特的作品 K525,还有Royal Albert Hall。8.2
每条街都不一样。推荐 New Bond Street, Old Bond Street,Camden Town,Covent Garden。8.3
很多好莱坞的大片都会选择在伦敦的 Leicester Square 首映,比如最近一部的 The Hunger Games,是的,我见到了 Jennifer Lawrence 本人。8.4
在Harrods 附近能够看到各种名车。布加迪 威龙?在Harrods 后面的一条小街上就会有。8.5
夏天女王不在的时候可以去白金汉宫里面看女王的各种珠宝,其中有二顶全钻石的王冠,和价值数千万美元一幅的油画,包括伦勃朗2幅,鲁本斯3幅,提香2幅,等等。8.6
另外推荐雪后被白雪覆盖的 Greenwich Park,雪后的Greenwich 特别美。那里有格林威治天文台。9 英国的口音英
国每个地方的口音都不一样。以牛津音为标准音,因为牛津音是统治阶级的口音,英国历史上80%的首相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音最近比较流行,女王有几个单词
的音也从牛津音变成了伦敦音。但是伦敦还有其他口音,千万不要学伦敦东区的口音,伦敦东区是贫民区,其中的Hackney是整个西欧犯罪率最高的区域。10 英国人是否友好?英国人讨厌法国人吗?英国种族歧视严重吗? 英 格兰人表面上会和中国人打招呼,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和中国人在一起。但是英格兰人对法国人,德国人等西欧国家和一些其他白人国家的人就友好——对比之后就知道差别。其实到了英国之后,大家可以对比英国人对狗的态度和对华人的态度,相比而言,一般的英国人对狗更热情,这个自己在街上可以看到的。这个主要是因 为白人国家都有或多或少有种族歧视(具体 google 社会达尔文主义,这是种族歧视的错误的“理论依据”),并且英格兰的种族歧视是深埋在内心的,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知道什么是种族歧视的伙伴,还可以看这个两个链接。相比于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种族歧视也相当严重,但是在苏格兰,苏格兰人绝大多数不会和中国人打招呼(问路可以,但拒绝言语交流)——英格兰人是表面友好,背后骂华人煞笔。时间长了,就会觉得英格兰人的方式更伤害个人心理。伦敦人可能会比较友好,因为伦敦50%的人不是英格兰人。虽然英法在历史上经历过百年战争,以及之后几个世纪的对抗,但是英国人基本不讨厌法国人,但是有不喜欢法国人的,比例非常小。但是英国不喜欢法国人的前提是认为法国人是人,这个是地域歧视。虽 然在法律上种族歧视是非法的,并且由此导致英国人很少主动殴打或者辱骂其他种族(打其他种族的话会被判刑),但是除此之外,在入学,特别是好的大学,就 业,升职,恋爱,婚姻,等等法律无法管辖的范围,英国人的种族歧视非常严重,非常排斥其他人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也是英国人提出来的(具体自己 baidu 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雅利安人是人,其他人种不是人,没有进化好,是介于大猩猩和人之间的。英国人对白人(西欧和其他英语国家的人)总体 非常友善。10.1举个例子吧。有一次,一个我认识了1年多的朋友来跟我打招呼,我们平时关系就不错的,然后我们就开始聊天了。聊天中她说,她去过柬埔寨,菲律宾等国去帮助那里的人,在那里做志愿者,然后她问我我是哪里来的(我因为白而且脸长得像欧洲人)。我想,柬埔寨你都去了,我天朝大国说出来还不吓死你。于是我告诉她我是中国来的。她听了之后深吸了一口气,向后退了一小步。她的这个举动把我吓坏了,因为以前也有人因为我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他们就再也不和我玩了,见面之后只和我打招呼了。时间长了才知道,英国人表面上是很客气的,但是他们在说话之前绝对打量你的种族,然后选择和你说话的方式。他们到第三世界国家去做志愿者,觉得自己是去施舍的,给当地人吃点用点,装作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他们不喜欢那些地方的人。还有一个去过印度做志愿者的也是这个样子。10.2再举一个例子吧。有一次和几个关系不错的英国人打招呼,然后她们介绍了另一个英国人。后来我知道这个英国人在中国上的初中和高中,facebook 上的 hometown 还写着Beijing。呵呵,但是她决口不提她去过中国,而且对学校里的所有中国同学都无视,除了特有的英国式打招呼之外,一个字也不多说。从小在中国长大,中国的学校里又不会教小孩歧视中国人,那为什么还对中国人歧视呢?这个肯定是父母从小教育的。大多数英国人对华人表面上打个招呼,假笑一下(假笑的话,眉毛是不动的,自己以后可以观察),但是对华人的歧视深入骨髓。10.3有个中国同学硕士毕业之后花了1年又6个月才找到了工作(他们那届唯一一个留下来的)。工作地点在伦敦,为什么要强调伦敦呢,因为伦敦已经是英国最包容的地方了。然后上班了,上班之后发现,单位里除了去过东亚、东南亚的几个人之外,所有人都不和她说话。10.4以前有个室友是澳大利亚人(澳大利亚的白人),有一次问他,你觉得英国人是不是种族歧视。他说是的。于是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一次他在路上走,上来两个英格兰人要打他,他说:为什么要打我。两个英格兰人告诉他,因为他是(长得像)波兰人(斯拉夫人)。他说,我哪里是波兰人了,我是澳大利亚人,你们听,我的口音是澳大利亚口音(一种很奇怪的口音)。(澳大利亚以前是英国流放犯人的地方。狄更斯 在《远大前程》里有这样一段发生在伦敦金丝雀码头的对话。“诶?你不是被流放去了澳大利亚了吗?” ”是啊,我在半路上(那个时候去澳大利亚要几个月)逃跑了。“ 澳大利亚虽然在英国人看来使充军的地方,但是被流放的英国人也比斯拉夫人要好。) 于是,那两个英格兰人说,原来你是澳大利亚人。然后就没有打他,让他走了。对待白人都这样,想想他们内心是怎么看待华人的吧。10.5刚到伦敦的时候去借房子。找了几个房源,有一个在 Ealing (伦敦的一个区)。于是和房东约好了时间去看房。出了地铁站向右拐,就进了那个居民区。然后那个居民区里所有的白人(英格兰人)都用一种诧异和鄙夷的眼神看着我(我戴着眼镜的时候就是典型的中国人)。所有的人,包括12、13岁的孩子。找到了房子的门牌号,敲了门,发现房东还没来,于是在门前的马路边等。虽然从我到达,到房东来之前也就2、3分钟的时间(因为是约了时间看房的),但是正好有个穿迷彩服的士兵路过。他满是诧异的看着我,并且由于我站在路边不走(我等房东啊),于是用一种极度怀疑的眼神看我。我因为刚到伦敦,不知道当地人非常歧视华人,所以看见他的眼神之后不明白发生了什么情况,只是向旁边移了一步,避开他的眼神。这个士兵于是不走了,待在我身边。他身体的姿势变为 aggressive,不知道他想干什么。还好,这时房东来了,和我打了招呼,然后房东掏出了钥匙,打开了门。这个士兵只是因为房东打开了门,和我一起进了房子,他走掉了。他都没有意识到,他的行为绝对是对人格的侮辱,他的眼神和行为都已经种族歧视了。说实话,还好房东来了,因为2012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社区保安枪杀了一个黑人青年的事件,理由是这个保安觉得这个黑人青年在社区里逛,可能是罪犯(人家只是逛,就觉得他有罪)。白人和拉美裔混血的社区保安齐默曼枪杀黑人少年马丁的案件发生在日佛罗里达州的桑福德市,当时17岁的马丁从杂货店买零食后走回住所,被28岁的义工社区巡逻队长齐默曼认为形迹可疑。齐默曼跟踪马丁,随后两人发生扭打,齐默曼开枪击毙没有武器的马丁。 Read more at: 虽然这个房东愿意把房子中的一间,借给我,但是由于整个社区的人的眼神实在太可拍了(不仅仅是那个路过的士兵),我就没有借那个房子。不信的话,可以自己一个人去逛那个社区的,具体的地铁站在 Ealing 区的 Northfields Station ,出了地铁站向右拐(向北),Northfield Ave,路上有一个 Sainsburys Local。去了那个社区,当地人的眼神就会告诉你什么叫种族歧视,什么叫人性的恶。一般中国人出国都是和中国人待在一起的,我么除了和中国人在一起,还想了解西方的文化,想了解西方为什么比我们好。于是主动和白人接触。我也是因为在国内没人告诉我世界有多凶险,不知道西方到底是怎么样,所以才主动和白人接触。因为不知道,所以才找房源找到白人(英格兰人)社区的。在英国也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英国人所有的,60-70%表面上都很友好。但是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发现所有人中,95%都不喜欢中国人。英格兰人表面上最会装了。其他国家的人,比如苏格兰人,德国人,如果歧视你或不喜欢你,就不睬你;喜欢你的就对你笑笑。英格兰人不喜欢你也对你笑,搞得我以为他们可以和我做朋友,结果付出了很大的交际成本,弄得我非常不开心。英格兰人难道不能真实一点吗?虚假的姿态是要付出社会成本的。后来才总结出了假笑和真笑的区别。11
英国为什么被称为腐国英国被称为腐国,不是因为同性恋多。其实同性恋在英国是被普遍歧视的,只是英国的政治家假装同情同性恋(就跟同华人打招呼,背后骂中国人一样),允许同性结婚。接触过其他国家的西方人之后,从他们的谈话中听出,不仅英国,西方世界是普遍歧视同性恋的。那
为什么英国被称为腐国呢?因为英国人的滥交比例太大。就是每个星期到club里去,然后和从来没见过的人回家,第二天起床之后两个人再也不联系。有时候女
厕所排队,等的时间太长,英国女生就直接去里面有男生的男厕所。其实西方国家滥交的比例和英国差不多,东欧的比例比英国还高,西方世界都很腐。那中国人去
英国的呢?中国男生一般根本没人要,中国女生如果经常去club的话,也会有和英国女生一样的情况,我观察下来和英国女生情况一样的比例大概是1%。那不
是很少?比例是很小,但是中国留学生大多数是要回国的。
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她,在蒙古国待过一阵,蒙古离中国很近,乌兰巴托坐飞机到北京比上海到北京还快,而且以前还是中国一部分,但是去了才发现国人对蒙古的了解极其可怜1. 蒙古很传统。大部分人眼中蒙古是一个很传统的国家,人人都穿着蒙古袍,赶着牛羊到处跑。其实蒙古的西化程度还是很厉害的,乌兰巴托的西化比起国内任何大城市都要明显。一方面苏据时期老毛子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近些年由于蒙古富含矿产资源,西方国家纷纷进入投资,街头老外越来越多,国家的开放程度也日渐上升。国家领导人大都是在西方留洋的海归,所有银行清一水的外籍高管,城市街头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开放前卫,而且蒙古女孩儿身材都特好(一是高,二是我感觉平均绝对有C+,这里鄙视下所谓的google罩杯地图,完全不准),再加上蒙古的年轻人比较多(30岁以下年轻人占了人口的一半以上),所以街上逛逛还是挺养眼的。电影院里由于没有广电总菊,好莱坞新出的大片基本都会在第一时间上映。再说一个事,有次我去干洗衣服,约好第二天下午去取,结果下午3点我过去,人家窗户关着,上面英语写着“3:00-4:00 Tea Break",欲哭无泪啊,咱这儿哪个干洗的大姐会茶歇啊?2.蒙古比较穷相对来说蒙古还是比较穷的,但跟中国一样,几千年的东方帝国留下来的文化根基造成了个人逐权的特性。这种情况下即使已经实行民主20多年,腐败、特权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因此造成国家贫富差距很大。对于乌兰巴托的上层蒙古人(包括政治家、议员、资本家、明星)以及中上层阶级(包括外企中高管、高官、律师等)来说,生活非常舒适,大部分人都在郊外的特权地段有好几套别墅。中产阶级的车:另外由于免税,买车很便宜,中产阶级一般爱买进口二手车。我两个同事一个买X5,一个买陆地巡洋舰,价格都是1万多美元(全包,包括运费,没有什么关税购置税车船税),大概开了10多万公里,国外进口车况很好。中产阶级的房:每个年满18岁的国民都可以分到一块儿地,足以盖别墅,所以只要你有点银子就能盖房住别墅(当然大部分人就在那地上搭了个蒙古包)Armani,Dior,LV,Zegna也都在乌兰巴托开了店,价钱也不便宜(跟国内差不太多)。高档餐厅清一水是西餐厅。3.蒙古很欢迎中国人很多人在网上传说蒙古议员呼吁蒙古回归中国,事实是要有人敢这么提,轻则断送职业生涯,重则被揍死。蒙古选举都会拿对中国强硬说事,现任总统当时竞选总理时,由于出生地与中国很近,还被政敌攻击说他父亲是中国人,后来他奶奶在电视上一把鼻涕一把泪辟谣,加了同情分,才当选总理。中国驻蒙古上上任驻蒙古大使曾对蒙古记者说“成吉思汗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居然也惹怒蒙古人,并被媒体公开宣布为不受欢迎者。蒙古还有小部分右翼人士,穿戴纳粹军服,悬挂纳粹旗,我在蒙古经常遇见。这部分人经常对中国人暴力攻击,具体事件不多说了,罄竹难书,前两年中国援建项目居然工人被打了,最后工人还被蒙古警察抓起来了。中国人不受欢迎主要就是他们口中两点:抢资源抢女人。第二点其实就是说中国男性不喝酒搞事业尊重女性,所以不少蒙古女性愿意嫁给中国男。4.内蒙外蒙是一家其实内蒙人在外蒙日子也不好过,外蒙人没把他们当一族人,内蒙人在他们眼中还是中国人。不少内蒙人在蒙古给中国人当翻译,因此还被小部分外蒙人骂成汉人的走狗(包括在中国公司工作的蒙古人也是)。5.蒙古音乐都是传统民歌蒙古的音乐界简直完爆中港台,我们这边是什么爱情买卖陈奕迅,人家唱的大都是摇滚、hip-hop、舞曲,基本跟美国接轨了,而且还都挺好听。民歌基本很少人唱了,当然大部分人还是都会,但电视台里很少播放。6.蒙古人教育程度较低蒙古人民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最令我震惊的地方。蒙古的公立大学收费不比中国便宜,约合人民币5000每年(比我当时上大学贵),但是几乎所有父母都会想办法供孩子上大学。我有几个同事,家里都是外面的牧民,一年全家就能挣小几千块钱,但也会倾尽全力供孩子读大学,学习不好读不上公立大学也会送去读私立大学,而且蒙古大部分家庭都生好几个。实在供不起,就让县里领导带着到首都各个企业要赞助。这些人也实在,有一次来了一帮人,要的钱都不一样,有个就要500,一问说是家里凑了半天就差500,所以就要这个数。稍微经济条件好点的,就把孩子送国外。我另一个同事(一个40多的大姐,大学也是在波兰读的)和她丈夫一个月能挣1万块左右,三个孩子,一个送英国,一个送波兰,还有一个还没到读大学的年龄,准备以后也送出国。全公司包括司机,最低也是大学学历。做清洁的阿姨,是俄语老师,退休后来打工,很有涵养,后来让她做前台接待了。我接触的蒙古人大部分都比较有修养。大概就这些了,有啥想了解的我以后再补充以下不切题,随便补充点儿1.蒙古人的审美我经常跟蒙古的同龄人打趣,说你们的男性偶像,基本上都是光头(或者寸头),大胖子,戴墨镜,挂粗链。电视上清一色的男艺人都这幅打扮,虽说日韩对蒙古影响也挺大,但很难找到日韩范打扮的男性。 蒙古朋友告诉我,蒙古人看中男性的是纯粹原始的男性魅力,不带一点阴柔妖媚。过于注重细节打扮的男性不太吃香。另外蒙古同性恋(至少公开的同性恋)貌似比较少可能与此也有关系。2.蒙古人喝酒蒙古人和他们的北方邻居一样爱喝酒,街上到处都是醉鬼,每年冬天都有醉鬼冻死街头。不过蒙古人喝酒不会劝酒,这点我很欣赏。自己喝自己的,别人喝不喝随意
关于瑞士:先放一个在瑞士生活的外国人的博客(英语),相当有意思,曾读过一篇关于卢塞恩(Luzern/Lucerne)因节日封路车道上根本没车来往,但大家集体站在路边等绿灯的小事,但这在瑞士很正常还有两个了解瑞士的靠谱官方网站,都有中文版:swissworld:swissinfo:1、瑞士很富有,瑞士人很富有瑞士国家的富裕其实不关普通人什么事,普通人仍然要每周工作42小时赚钱过日子。因为相比周围国家,瑞士税率比较低,所以世界上很多富翁到瑞士定居,给人造成了瑞士人富有的错觉。瑞士人中穷忙族的比例不低,前几年我看到的数据是,一家人毛年薪低于8万瑞郎,就算穷忙族了,而当时我看到全国平均月薪大概在5200瑞郎,但各州工资水平是不一样的,有些州的平均月薪最多也就4000多,普通工人、职员月薪可能也就在瑞郎,苏黎世、日内瓦和巴塞尔等大城市工资才会比较高。而且瑞士人一般很低调,即使是有钱人也不愿露富,我曾读过报导,有的有钱人家有几部豪华轿车,但买的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只用一个车牌,周围邻居都以为他只有一辆豪华车(只用一个车牌上的牌照税也少)。需要指出一点,相同的商品在瑞士和邻国的差价可能达到30%(瑞士卖得贵),理由是瑞士人工资高,平民都觉得很不公平,因此住在边境地区的瑞士人常常去法、德、意购物,还可以退税,但有数量限制。最近新闻披露,BMW在瑞士的销价比在欧洲其它国家高出25%-33%,瑞士物价先生(Mr. Price)把BMW告上竞争委员会,BMW被罚款1.56亿瑞郎,但听说BMW要上诉通常女性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就不去工作,一家往往只有一份收入,按5200瑞郎的平均毛工资计(到手净工资大约为),一般一个四口之家每月的开支大致如下:房租:(瑞士法律规定每月的房租/房贷不能超过毛工资的三分之一,瑞士有房率大约为32%)医疗保险:500-800伙食费:800-1000交通费(含牌照税、车的保险、油费或火车费用):200-500孩子开销:50-200电信开销:80-200其它开销:剩余部分所以其实这样的工资,一家四口生活是不够的2、瑞士福利好这么说的人完全是不了解瑞士国情,瑞士的福利真正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瑞士法律规定,每个居民必须购买医疗保险,而这些年来医疗保险年年涨,大家也苦不堪言,所以快到年底知道涨幅以后,很多人都会换保险公司。如今的社会福利也是寅吃卯粮,因为瑞士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现在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性65,女性62,政府想提高,但在全民公决时未通过。其它的社会福利也是,有固定工作、工资达到一定数额才可以交,交过才可以享受,不交者就不能享受。失业救济也跟之前有工作时交的年限、数量挂钩,最长可以享受两年的失业救济(单身者拿前工资金额的70%,有小孩的可以拿80%),从未交过的人是没有失业救济可以拿的。至于对难民等人的救济,那是另外一回事,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严3、瑞士多银行只有苏黎世、日内瓦这类大城市银行才多,小地方银行并不多,国内最常见的银行也不是UBS或Crédit Suisse(并非每个城镇都有这两家银行),而是各州立银行和信用合作社Raiffeisen4、瑞士多山瑞士的山主要集中在德语区的乌里州和格劳宾格州、法语区的瓦莱州和意大利语区的提契诺州,大部分的德语区州是在平原(至多算高原)地区5、瑞士的名表印象当中,许多名表都是卖给外国人的,特别是游客,当地人倒是很少买价值连城的贵重名表,一般天梭是瑞士普通商店里最常见的表,很多人甚至只戴斯沃琪,劳力士这种都是相当少见瑞士人戴的表6、瑞士人是德国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组合瑞士人极讨厌被误认作德国人、法国人或是意大利人。瑞士人性格比较内敛,大多数都以自己是瑞士人而自豪。举个例子,一到欧锦赛,瑞士法语区人最爱穿、买的T恤上写着“Je soutiens l'équipe qui bat l'équipe de France”(我支持打赢法国的球队)。瑞士建国是在1291年,当时的三个州(乌里、施维茨、下瓦尔登,俗称“老三州”)为了摆脱哈布斯堡王朝(很有意思,这个王朝的原籍是瑞士阿劳(Aarau))开始结盟独立,慢慢越来越多的州加入进来,直到现在有26个州与半州。瑞士的版图正式确立与拿破仑·波拿巴有关,也是他正式接受了瑞士的中立地位7、瑞士是北欧国家对于瑞士总被人和瑞典搞混这点,瑞士人实在非常无奈……其实瑞士被法德奥意夹住,是个真正的西欧国家8、瑞士中立,所以没有军队瑞士其实全民皆兵(男性是义务,女性是自愿),以牢固的国防保证国家的中立。每周一、五现役兵全副武装乘火车去/返军营时算是瑞士一大胜景,以前弹药也是在家保存的,这几年改成枪支(步枪)还是在家保存,但弹药留在军营。我有朋友在铁路公司工作,说常有兵哥哥把步枪忘在火车上,后来回来找的事儿发生9、瑞士语瑞士没有统一的语言,官方语言有4种——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瑞士德语、瑞士法语、瑞士意大利语和罗曼什语(讲罗曼什语的人主要在格劳宾格州,人口不超过一万)。瑞士德语与标准德语(或曰高地德语)区别很大,而且每个地区有各自的方言,方言与方言间的区别也很大,最难听懂的方言是瓦莱州德语区的(这片地区被叫做“高瓦莱”)。我被告知,德国人最多只能听懂30%的瑞士德语。瑞士人念小学时一般都会学至少另一门官方语言,中学时再学另一种,所以一般瑞士人大都能讲三门或以上语言(包括英语,但英语在瑞士算外语),其中外语能力最差的是法语区人,所以跟德语区或意大利语区人交流时,常常“逼”得人家讲法语,或是大家都讲英语。服兵役时一般法语区人和意大利语区人会抱团,自称为“拉丁人”。在瑞士一般作公共服务工作的人都得会讲三、四种语言,这包括火车售票员、查票员、餐厅服务员等,对从政者也有这种约定俗成的要求。学校里学的德语其实都是高地德语,这造成使用上的脱节,比较不利于不同语言区间居民的交流。如今德语区有人提议从小学开始开设英语课,而不是法语课,国内辩论不少。德语区和法语区间有种无形分界线,被称作R?stigraben(“土豆饼分界线”,...),反映了不同语言区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的不同,一般在全国公投的时候体现得最明显10、原来雀巢和罗技都是瑞士公司以前一直以为这都是美国企业,来了瑞士才知道,原来它们都是瑞士企业,而且雀巢是瑞士最大的企业,员工人数也最多。但瑞士经济的支柱却是无数中小企业,各中小企业雇佣员工总数加起来,占到全国总工作人员的三分之二11、瑞士是欧洲国家,也使用欧元瑞士人其实特别担心加入欧盟,上个月全国公投的议题之一“还权与民”,就是怕政府背着国民悄悄加入欧盟,因此要求所有重要国际协约都必须交由全国公投。不过政府的回复是,加入国际组织这种协议本身都是需要全国公投的,而且必须是多重多数,即选民与州的多数。所以瑞士至今也未加入欧盟(特别是现在欧元危机,更加不可能加入了),国内货币是瑞士法郎,缩写CHF。不过欧元在瑞士也可以使用,只是一般用欧元付款时只能用纸币,硬币是不被接受的,而且找零是用瑞郎计算。另外瑞郎的硬币最小面值只到5分,没有再小面值了12、男女平等?尽管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的国家之一,但在欧洲,除列支敦士登外,它却是最晚通过妇女选举权的国家。直到1971年,妇女才允许参与联邦选举;1981年,男女平等权利才被列入宪法。 (来源:)虽然瑞士目前的七位联邦委员中有三位是女性,联邦总理也是女性,但在瑞士,感觉上其实男女还是不平等,尤其是在就业和工资上。瑞士仍然是个传统的国家,一般女性在结婚生育后,大多还是会选择在家相夫教子。而在职场中,男性和女性仍然同工不同酬,女性工资大约是做同样工作的男性的70-80%,特别是从事那些传统的男性职业的女性,在工资上是很受歧视的,我有位作建筑设计师的女朋友,瑞士人,就常常为工资的事跟我发牢骚。以后再想起来再补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拿大签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