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质力学所理论发张大型油田的时间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发展趋势与策略--《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发展趋势与策略
【摘要】:作为现代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开发工程的交叉学科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为提高油气田开发水平及技术应用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油气藏描述技术将以快速获得油气藏各尺度下的三维结构动态变化信息为目标 ,对油气藏物理化学、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及评价、控制技术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剩余油分布理论及预测技术、油气藏开发演变理论与控制工程将大有所为。复杂油气藏的认识将更多的依赖于地质力学、岩石物理学、界面化学、粘土矿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文章讨论了学科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指出油气藏岩石物理学、油气藏开发地球化学、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地质学、油气藏描述及开发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理论及开发工程是优先重点发展领域 ,强调必须狠抓典型基地建设 ,形成长期稳定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基地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E122.12【正文快照】:
1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产生若从 1 85 9年算起 ,现代石油工业已有 1 4 0余年的历史 ,然而开发地质学的出现只有 5 0余年的历史 ,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高速发展则是近 3 0年的事情。开发地质学的出现和萌芽时期 ,可以苏联М .Ф .钦克于 1 94 6年出版的《油矿地质学》和美国L .W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国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胡锌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武群虎;[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康毅力,罗平亚;[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吕兆兴;冯增朝;赵阳升;;[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期
蒋凌志,于德龙;[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孟庆生,何樵登,朱建伟,王德利;[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王蛟,姜在兴,操应长,邢焕清,王艳忠,罗文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孟元林;高建军;刘德来;牛嘉玉;孙洪斌;周玥;肖丽华;王粤川;;[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2期
滕吉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吕延防,付广,姜振学,陈章明;[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杨飞,龚铭,王琳,刘建,杨诚;[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田景春,付东钧;[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王永诗,徐国盛,胡远来;[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一伟;金之钧;曾溅辉;;[A];油气成藏机理及油气资源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李慧莉;邱楠生;金之钧;胡圣标;;[A];第三届隐蔽油气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恩华;[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陈遵德;[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彭真明;[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李继红;[D];西北大学;2002年
张光明;[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周路;[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黄文芬;[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张学庆;[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谢渊;[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毛宁波;[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晓军;[D];西北大学;2000年
姚瑞香;[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张延章;[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张小浩;[D];西北大学;2001年
李义军;[D];西北大学;2002年
龙玉梅;[D];西北大学;2002年
母智弘;[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伍新和;[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张克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吴亚军;[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俊艳,韩文秀,刘东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黄思静,单钰铭,刘维国,郑聪斌,罗安湘,王宏科;[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常熹;陆大卫;胡玉林;谭廷栋;;[J];测井技术;1992年06期
卢颖忠,黄智辉,管志宁;[J];测井技术;2000年06期
刘莉,崔丽颖,杨旭,张桂花;[J];测井技术;2001年05期
谢进庄,楚泽涵,李艳华;[J];测井技术;2003年03期
梁军彬;[J];测井技术;2003年04期
高楚桥,张超谟,肖承文,宋帆;[J];测井技术;2004年01期
郭宝玺,王秀琴,王喜梅;[J];测井技术;2005年03期
罗利;[J];测井技术;1999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蔚远江,杨起,刘大锰,黄文辉;[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1期
鲜学福;[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赵庆波,李五忠,孙粉锦;[J];石油学报;1997年04期
陈永武,胡爱梅;[J];天然气工业;2000年04期
李前贵,康毅力,徐兴华,徐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勇;周翠苹;李爱军;;[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金友;李红南;;[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宋志军;马杰;胡海峰;马玉书;;[A];第十八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翟志伟;[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海红;[D];西北大学;2006年
王璟;[D];西北大学;2005年
代磊;[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黄俊;[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朱克斌;[D];西北大学;2012年
马福军;[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李锦花;[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许辉;[D];长安大学;2010年
王雨;[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何星;[D];浙江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胡晓菁: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之争(下)
3、大庆油田发现中的地质学理论依据&&&
对于大庆油田发现中所依照的理论依据,许多学者都倾向于认为从在松辽盆地上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开始到松基三井出油,最大的理论依据应该是“陆相生油”说;认为“陆相生油理论”肯定了松辽盆地具备生油和储油的条件,预测了在松辽盆地找石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给在松辽平原上找油绘出了蓝图。此后的一切部署是遵循了这一理论依据的。1994
年黄汲清获得“何梁何利奖”,其中之一就是肯定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实现了中国找油的重大突破”(1994 何梁何利奖.1995.
北京:科学出版社. 26 页)。
关于“陆相生油”理论,1941 年,潘钟祥曾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会议上提出过。1943
年黄汲清与杨钟健、翁文波等人合写《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1947
年发表)报告中提出了“陆相生油论”和“多期多层生油论”。黄汲清得出初步结论,即“大型盆地的生油层是多期的,而沉积性质则往往是陆相的”,指出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油田。这是我国石油地质学家对于陆相生油理论的初步探索。
从1955 年开始进行松辽盆地的石油普查工作到松基三井出油,1958
年连续钻遇含油砂岩和油砂,进而通过对两口基准井的钻探,发现了多套生油层,肯定了松辽盆地的含油远景。松基三井出油,随着大庆长垣地震工作的完成,证实这是一个发育在重要坳陷内的二级构造带。
时任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回忆中说道,“大庆油田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一个地区有没有油,不在于它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关键在于有没有石油生成、运移、聚集和储藏的地质条件。只要具备这些条件,陆相地层不仅可能形成油田,而且有可能形成储量十分丰富的特大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陆相生油的理论。”[余秋里1996,页566-
参与过大庆油田开发的韩景行认为,“松辽油区的突破,大庆、扶余油田的发现,不仅证明中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也证明我国地质学家关于‘陆相生油’的观点完全正确,尤其证明可以形成特大油田。这是对唯‘海相生油’论和‘中国贫油’观点的有力驳斥。”[韩景行1999,页33-
李德生院士提到,“60 年代松辽盆地白垩系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大港油田
.的发现和开发,不仅证实了陆相生油理论,而且揭示了陆相生储盖组合可以形成大油田和特大油田的实践经验。”[李德生1995,页15],还有文章说道,“陆相生油是中国石油地质理论的最大特色,它已成为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地质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晶。”[吕华1994,页20]
与此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得益于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文革结束后李四光的亲友、学生为李四光编写了许多的传记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地质学家。搜集这些资料,我们看到,关于李四光和大庆油田,李四光的夫人认为:“解放初期,我国石油工作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仲揆根据地质力学的观点对我国地质构造的分析,认为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几条巨大的沉降带,对成油很有利,是有含油远景的。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一九五五年他就派地质部石油普查队到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始了石油普查工作。”[许淑彬、李林1978,
“一九五五年,地质部按照李四光同志指出的石油普查的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战略性的石油普查勘探,主要力量则部署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的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上。”“实践已经证明了,李四光同志提出的中国东部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几条巨大的沉降带对成油很有利,是含油远景地区的科学预见。”(地质力学书刊编辑部1982.纪念我国卓越科学家李四光同志九十诞辰.《地质力学所刊》.(2).1-8
此类文字还有很多。李四光的弟子和亲友始终认为,李四光和他的地质力学指导了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事实。有学者认为[张立生2005b,页87—98],“大庆油田是在地质学家李四光和他的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
的说法是源于1961
年李四光给何长工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松辽平原联系起来作为新华夏沉降带中三个段落的看法是正确的。这个看法,是完全与我部自1954
年初以来,迭次提出我国腹地油区预测和根据这种预测从1955 年以来我部石油勘探部署的方向是符合的。”
该学者认为,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并无可靠资料证明李四光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前并把“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松辽平原联系起来作为新华夏沉降带中三个段落”的看法,也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和勘探的部署是按照李四光的到“新华夏沉降带”找油进行的。2000
年4 月,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中国石油科学技术50
年》一书,明确写道,“大庆油田的发现推进了陆相油气地质理论的建立”。(《中国石油科学技术50 年》. 2000.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1 页)三、科学和政治:大庆红旗下的地质力学&&&
年地质部党组在给周恩来总理的报告中说,“地质部党组同意李四光同志的理论,地质部几年来的石油地质工作,就是按照李四光同志的意见部署进行的”,“李四光同志的理论是符合中国石油分布规律的客观实际的”,“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沉降带占有很大的面积。几年以来,我们已进行了不少工作,但还有许多地区需继续工作。”[李四光1998,页343]地质部在这篇报告中提到李四光及其地质力学,并把李四光提升到了率领广大地质工作者勘探出大庆油田的领导者和指挥者的地位。
国家正式对外公开大庆油田的发现是在1963 年年底。在此之前,出于战备等多种因素考虑,大庆油田会战是作为一项保密的工程进行的。1964
年1 月7 日,毛泽东主席在听取全国工业交通情况汇报时,指示要学习解放军、学习石油部,并表扬了石油部的经验和大庆铁人王进喜。同年的2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石油工业部关于大庆石油会战情况的报告的通知》,指出,大庆“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典型。它的一些主要经验不仅在工业部门中适用,在交通、财贸、文教各部门,在党、政、军、群众团体各级机关中也都适用,或者可做参考。”
1964年4 月20
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庆精神大庆人》(作者为:袁木、范荣康),指出:“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大庆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人,就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人。”同年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典型经验,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号召,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这里,“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就是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可见党和国家在当时把李四光定论为大庆油田的主要发现者。
大庆油田的发现正值我国经济在大跃进之后面临极度困难。地质专家和石油工人在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参加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大庆油田的发现是在不依靠外国力量,在我国人民自力更生情况下进行的,它的发现是我国工业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不仅为新中国脱去了“贫油”的帽子,也突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大庆会战是一场令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扬眉吐气的战役。所以说,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仅是我国工业建设上的胜利,也是一场政治上的胜利。大庆成了我国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面红旗,大庆的经验在新中国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大庆红旗对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和人心的安定起了鼓舞和模范作用。
随着舆论和媒体的宣传,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学大庆”运动,大庆一度是我国工业战线上唯一的模式。在大庆红旗下,跟着竖起了更多又红又专的旗帜,李四光和其地质力学理论因为受到大庆油田发现的影响,成为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做出了“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的结论,这在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之下是可以理解的。
首先,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建国初期,冲破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回归祖国,服务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这种勇气和行为受到党和人民的支持和爱戴,李四光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在当时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提倡“独立自主”,提倡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地质力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在国外也有相关的研究,但是在国人看来,却是中国人的独创,是了不起的学术成就,顺应了当时的时代和政治潮流。而李四光在当时又是地质部部长,担任了地质部的主要领导工作,因此,李四光被提名为大庆油田的主要发现者“顺理成章”。
其次,1957
年开始的“整风”和“反右”运动中,许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黄汲清和谢家荣在运动中都受到了冲击。黄汲清是个“漏网右派”,谢家荣被划为“右派”。在地质部“政治挂帅”的方针下,他们的工作及待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据黄汲清子女回忆,当时“因众所周知的原因,父亲离开了石油第一线,而且被内定为‘右派’,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子女都造成很大的影响。”1957
月,黄汲清“性格有了微妙的变化,说话小心了,自信和易于冲动的性格有所改变,在行动上似乎也比以前缓慢了。”[黄渝生1998,页172!
173]而谢家荣从1958 年起,不再担任石油勘探方面的工作。1959
年后虽然摘掉了“右派”的帽子,却也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那样的形势下,要把他们列为发现大庆油田的主要功臣几乎是不可能的。
随后的文化大革命的爆发,1966
年,谢家荣惨遭批斗,含恨自尽。黄汲清和谢家荣这些也曾参与过大庆油田发现的科学家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埋名。
也正是因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国家和舆论对地质力学的宣传幅度加大,地质力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势头高涨。1962
年,李四光的专著《地质力学概论》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内部发行。“《概论》出版后,接连办了三期地质力学进修班,培训了一百多名新生力量。这些人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厚,在生产、教学以及科研中,运用地质力学,推广地质力学,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地质力学。”[段万倜1989,页410]不仅如此,进入文革后,地质力学的发展达到了另一个高峰。为普及应用地质力学,70
年代赣南老苏区“共举办各种类型的地质力学学习班二百一十多期,参加学习的达一万二千余人次”(赣州地区革委会工交办公室1977.
我们是怎样普及和推广地质力学的.《地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力学出版社.137
页)。北京大学、武汉地质学院都创办了地质力学专业,且1975
年工农兵毕业学员达到一百多人。国家以及全国各地掀起了一片学习地质力学的高潮。这些推广和宣传扩大了地质力学在科学界和群众中的影响力,李四光以及地质力学成了科学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1974 年10 月17
日,人民日报发表《独立自主,高歌猛进———评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的文章,提到“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引下,……根据李四光提出的理论,在辽阔的国土上作了大量地球物理勘探……”。文革期间的这样一些宣传,使“李四光和其地质力学发现了大庆油田”的说法家喻户晓。1977
年10 月24 日的《人民日报》和同年第11
期的《红旗》在国家地质总局理论部的授意下发表《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向地球开战》以及《一面又红又专的旗帜》的文章,李四光和他的地质力学在政治形势的影响下,成为一面又红又专的旗帜被高高抬起。舆论和民众普遍接受了“大庆油田是在地质学家李四光和他的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这种说法。
地质力学理论从建立之初,是颠覆当时世界地质学界的传统观点而独树一帜的。李四光作为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地质力学的宣传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发展,是有必要的;但是,特殊的时代下为了顾全政治的需要而对某一门学科过度宣传则是不实的;而大庆油田的发现长期以来被概括成了某一个人的功劳也是不妥的。
四、理性地看待大庆油田的发现
文革结束后的二十余年里,舆论对地质力学的宣传幅度变小。与之相反,对黄汲清的宣传增多,由此引发的争议也不在少数,早在前文提到的《人物》之争之前,就曾引发过一次在司法界和学术界都有名的侵权官司。
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起因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之女李林院士诉《新生界》杂志社、何建明在《科学大师的名利场》一文中的严重失实侵害了已故父亲的名誉,并给李四光的亲属造成精神损害。
作家何建明在1995 年第3 期的《新生界》上发表文章《科学大师的名利场》。文中,对大庆油田的发现进行了考查,认为50
年代中后期以来流行的“大庆油田的发现是在李四光和其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下发现”一说有失误,认为大庆油田是在黄汲清的理论影响下发现的,和李四光以及地质力学理论无关。他在文中还发表了许多个人见解,认为李四光建国以后的举动过分政治化,并列举了一些地学界的传闻以作辅证等等。这些言论推翻了长期以来一直在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李四光发现大庆油田”的说法,并对李四光建国以后的个人行为提出质疑。李四光先生的后人对此文不予认同,因此,发生这一起诉讼案件。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科》文在描述李四光建国后在政治上的表现时,称其是‘被毛泽东敏锐地发现可以作为知识界的‘革命势力’,去担当起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理想人选,而李四光也无愧这种赏识,积极地充当了这种角色’。《科》文描述了李四光在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大骂地质界前辈丁文江的情节后,推测这是他为了保住地质部长的位置所为。《科》文中还把地质学家谢家荣被定为‘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自尽的遭遇,暗示成是李四光运用政治斗争手段来了结他们之间个人恩怨的结果。”何建明和《新生界》杂志社败诉。后何建明上诉,经过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何建明在其撰写的《科》文中,却从政治、学术、人品等方面对李四光进行了不恰当的描写,许多情节缺乏客观事实根据。《科》文的发表,客观上影响了公众对李四光的公正评价。”
判决书上避开了断定大庆油田发现是谁的功劳,也没有涉及裁判何建明描述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的细节是否失真,主要针对的是何建明文中所述“李四光在建国以后的政治表现”,认为何建明这方面的记载不实,尤其是书中的“大骂丁文江”一节,对李四光的名誉造成了损害。而何建明却认为自己的文章是根据历史事实,是为了歌颂老一辈的地质科学家的丰功伟绩,不存在侵权行为。
何建明在案件中败诉。但是,地质学界里有关大庆油田发现之说的争议却没有平息。
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自选集《根本利益》,再次发表了《科学大师的名利场》一文。在新版的《科学大师的名利场》中,何建明对旧文进行了删改,主要删去了旧文中列举的几项传闻:如李、谢二人的情场纠纷、谢家荣对李四光的怨言、李四光在地学界的名声以及所谓的“李四光大骂丁文江”一案等等。何建明在旧文中是要借此说明李四光建国以后的政治化行为,但为了避免争议,在新文中做了删节。但是,何建明的意见不是中立的,他仍然保留了旧文中引用的地质学家尹赞勋的一首七律如下:“章丁翁李四大家,今后地质遗响大;万人敬仰章夫子,戡乱战犯脚下踏;一分为二是规律,评人不要简单化;四人评价不定案,妄想地质向前跨;名列第四李四光,建国前后不一样;前尊后敬我有变,不知同行怎样讲……”[何建明2004,页293-
这首七律揭示了何建明的观点,何的文中虽然指出,其行文的目的是为了“用实事求是的冷静态度,去看待一些历史问题”,“为了明天和未来不再重蹈覆辙”[何建明2004,页319]。可是,不言而喻,何建明的看法是维持旧见。何建明要歌颂的老一辈地质学家无疑是黄汲清,并且文中认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是黄汲清的功劳。并借了这首七律来暗示李四光建国以后个人的行为打上了政治的烙印,等等。
这篇报告文学作为一篇文学作品而不是科学作品,不可否认的带有何建明个人的感情色彩,甚至添加了文学的想象。何建明的观点有一些偏激,执着于说明政治对科学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行文中难以避免有失实之处,由此,在地学界里引起的争议也很多。但是,何建明敢于标新立异,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试图挖掘科学事实,挑战权威、冲破传统的行为值得赞赏。
无论如何,争议的演变,成为一场“口水战”,上升到打官司争名利是我们所不乐见的。笔者认为应该理性地看待争议。
首先,放眼全局,大庆油田的发现离不开千千万万参与过大庆勘探开发的石油地质工作者们的功劳,大庆的成果凝聚着地质工作者和石油工人辛勤的汗水。李四光、黄汲清和谢家荣等地质前辈和他们主张的地质理论在大庆油田的发现过程中都曾起到过指导、建设性作用,诚然,在此过程中,某一项理论起到了主导作用,但是却不能为了抬高一种理论而全盘否定其他的理论。
其次,这场在地学界里引发的争议,从某一方面说,是文革结束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结果;是思想解放,广大的知识分子在沉默了十年之后重新开口说话的结果。科学的争论是为了真理而辨,历史上有着许多为了寻求科学真相而献身的伟大科学家,因为科学讲究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为真理而辨是有助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的。但是,在争议中过于偏激,执着于抬高某一个人和某一理论而否定其他则会导致争论的激化,导致争论演变为派别之争。
不仅如此,科学家总是有着带领和影响民众的作用。普通的民众承认并服从于科学家的权威。这种权威不仅能够给科学家,也能够给相关的许多人带来了很大的荣誉。他们和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受到人们的尊敬,被人们信赖,获得不错的社会地位。一旦科学家的某一项成果被推翻,科学家的权威将受到冲击,其在科学界中的地位和名声动摇,笼罩在科学家头顶上“荣誉”的光环不再,科学家的学生和属下的利益也将大受影响,由此带来的是一系列捍卫权威和荣誉的举动,这些举动引发的不良后果将对科学家和科学事业带来伤害。因此,由“争议”进一步演变成“争功”,由为科学的事实而争变质为为名利而争,变成维护科学家的权威、荣誉而争,是有害科学事业的发展的。
最后,特殊年代里的事实说明,政治左右科学对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政治的选择造成了不实的宣传,带来的是对科学家和科学事业深深的伤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石油地质动力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石油地质动力学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石油是流体,与固体矿产相比,有其独特的生成和聚集规律。石油聚集的地方并不是生成的地方,石油在生成后,必须通过运移才能聚集在有利的圈闭中。大量的勘探和开采实践,积累了很多有关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知识,逐渐形成这门学科。 在美国和日本等国,石油地质学的内涵更广,除研究石油和天然气成因、油气藏的形成和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从生成、运移到富集成为油气藏的基本原理外,还包括油气田地质学、调查和勘探油气的各种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油气田开发的地质学原理和工艺技术等内容。 18世纪中期,人们就曾经在油气苗位置上或其附近凿井,发现在一些背斜脊部有油渗出。背斜理论是加拿大地质学家亨特于1861年提出的。背斜理论一直为地质学家所遵循,指导着勘探的决策。特别是1920年地震反射法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构造的制图,更加强了应用背斜理论寻找石油的信心。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发现了巨大的东得克萨斯地层油藏之后,地质学家认识到不能简单地只靠背斜理论找油。为寻找新油田,除了应用构造制图外,还必须广泛地采用地层学方法。因此,在石油地质理论中引入了礁、不整合、逆倾斜的尖灭、岩相制图、枢纽线、三角、洲沉积等与地层圈闭有关的概念。 在19世纪初期,地质学家根据野外观察认为,石油起源于沥青质页岩,并被运移到砂岩中。在无机成因说;与有机成因说的长期激烈争论中,有机说者提供了很多重要证据,并且不断地对一些论点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1943年,怀特莫尔等根据从海藻中分离出含有19~34碳原子的一系列烃类的事实,指出海洋有机体一年所提供的6000万桶烃类,就足够形成在沉积岩中发现的总烃量。 1952年,史密斯通过对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烃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这种生油理论。他指出近代海洋沉积物中存在游离烃类,并在成岩早期阶段随着深度加大,烃含量急剧增加,非烃化合物含量显著减少。1963年,埃布尔森提出,石油是沉积物的干酪根在成岩过程的晚期经过热解生成的。干酪根成油说已成为石油生成的现代最重要的理论。马格拉除了强调压实作用为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外,还提供了粘上脱水异常压力和石油运移等方面的资料。此外,斯纳尔斯基指出,微裂缝对石油从不渗透油源岩中排出有重要的作用。蒂索、佩列特和赫德伯格等还认为,由于液态或气态烃类数量不断增加,生油层内压力增加,直到压力增至大于岩石强度时,则岩石产生微裂缝,烃类气体排出,随着地层内压力逐渐降低,使微裂缝闭合。随着烃类的不断增加,地层内压力加大,岩石又产生微裂缝,又有烃类排出,如此循环往复,就使烃类断断续续地排出。 1975年,蒂索等企图根据石油生成和运移的新理论采用盆地分析方法,确定盆地的石油远景和最有利的石油聚集带。70年代以来,许多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根据盆地类型、沉降史、沉积史、干酪根类型及其成熟度,建立石油生成模型,以便在空间和时间上定量地确定每一层油源岩的生烃潜力。 1975年蒂索等首次介绍了石油生成与地质时间呈函数关系的模型,即石油生成模型。1983年,迪朗还基于达西定律和相对渗透率概念,描述了二维二相单元数学运移模型。该模型提供了埋藏过程中沉积物孔隙的石油饱和度史和流体压力史,指出了石油运移的时间及油藏形成的可能部位。尽管这些研究工作还不成熟,但石油地质学家们的努力,使得石油地质理论已开始定量化和模式化。 石油地质学主要研究石油及其伴生物天然气、固体沥青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分类;石油成因与生油岩标志;储集层、盖层及生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包括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二次运移;圈闭和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条件。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化过程。能否有丰富的油气聚集,并且被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6项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充足的油气来源和有效的圈闭。 石油地质学与流体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等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这些学科的发展,以及色谱、色谱-质谱、红外光谱、电子显微镜和同位素分析等技术的广泛采用,为解决石油成因问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一些重要的油气藏与河道砂、三角洲砂、沉积砂和礁密切相关。而这些类型的砂体和礁的分布受沉积体系的控制,因此,只有通过研究沉积岩石学和岩相古地理才能确定储集岩分布的有利地带。 石油地质学与构造地质学关系十分密切。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受盆地区域构造和局部构造条件的控制,要想成功地找到与背斜构造、断裂构造,以及不整合面有关的油气田和油气聚集带,就必须深入掌握有关构造地质学的知识。 [编辑本段]石油地质学新进展 石油地质学是随着人类的油气勘探活动而诞生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既是人类对于勘探中对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认识的总结,又是指导人类油气勘探活动的理论武器。在全世界范围内,经过近100年的勘探活动,未经勘探的处女地所剩无几,容易寻找的油气田大多被发现。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勘探难度的越来越大,是摆在全世界石油勘探者面前的一大矛盾。世界石油勘探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向新的深度(深层勘探)、新的领域(天然气、非常规气、非构造油气藏)进军是当今油气勘探的总趋势。这种形势下,都迫使我们发展新的石油地质及油气勘探理论、油气勘探技术,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的新成果,以适应现代油气勘探形势的需要与发展。纵观近20余年来,石油地质学及油气勘探取得的进展,相关边缘学科(从大的概念上讲亦属于石油地质的范畴)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石油地质学的发展,提高油气勘探的效率。 1、板块构造学的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被誉为“地质学上的革命”,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全球构造的认识,同时也给石油地质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以崭新的面貌探讨了含油气盆地发生和发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以一种新的观点综合解释油气在全球的分布的富集规律,扩大了油勘探领域和人们找油的思路。  ①含油气盆地形成机制的认识、盆地分类的完善。  ②无机成因学说重新活跃起来,二元论,张恺  ③逆掩推覆体找油,大山底下找盆地  2、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与应用  层序地层学是在油气勘探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在沉积学、地层学和地震勘探技术不断发展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层序地层学是一种划分、对比和分析沉积岩层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使人们能更精确地对比地质年代,再造古地理,并在钻进前对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及潜在地层圈闭进行预测。  3、盆地构造研究的进展  ①盆地的动力学分类:张(伸展)、压(压缩)、扭(走滑)  ②构造样式概念的提出:一定构造环境和条件下的构造变形的基本特征(组合特征—剖面形态、排列方式等) 构造地质模型。盆地变形特点、构造变形规律的早期预测。  ③反转构造:指一个张性或张扭性盆地在后期经受了压和压扭性应力作用,盆地由拉张下沉到挤压上隆,断裂由正断向逆断转变,在剖面上形成下凹上隆、下正上逆的构造格局,后期的反转往往是油气构造圈闭的最后定型期,和油气的生、运聚有密切的匹配关系  4、储层评价技术的进展 储层评价技术的进展包括储层沉积学、储层成岩作用和储层地球化学方面的进展 石油地质学本身的研究的课题不外乎两大问题即成烃和成藏,这是石油地质学永恒不变的主题。在这两个方面九十年代以来的主要进展:  1.成烃理论  60-70年代-80年代初:干酪根生油理论  80年代后期-90年代:未熟低熟油理论,煤成烃理论是我国学者,特别是地球化学在成烃理论方面对石油地质学的突出贡献,开辟了我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2.成藏理论  对成藏动力学因素的重视,从温、压等动力的角度研究油气的成藏过程,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流体封存箱理论、成藏动力学呼之欲出。  3.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思想与方法进展  从定性—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系统、盆地模拟技术以及含油气系统的思想和方法。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质力学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