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胞双受精的生物学意义义是什么?

芽胞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_百度知道
芽胞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产生芽胞的细菌都是革兰阳性菌,主要有需氧芽胞杆菌属和厌氧芽胞梭菌属珐绩粹啃诔救达寻惮默。芽胞的意义:1可在自然界存活多年,成为某些疾病的潜在传染源;故如怀疑病房、手术室等被能形成芽胞的细菌污染,必须封闭房间进行彻底灭菌;2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故芽胞是否被杀死可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或评价某一种消毒灭菌方法效果的根据;3细菌芽胞的形状、大小、位主等随菌种而异,具有重要鉴别价值;4有些芽胞能产生毒素或其他有毒物质。
减数分裂的过程很复杂,它包括2次连续的细胞分裂。一般来说,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体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不变的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进行了交换和重组。经过减数分裂,由1个精母细胞形成了4个精细胞,进而变态形成4个精子;由1个卵母细胞形成了1个成熟的卵子和3个不孕的极体。这种不均等分裂使卵子有足够的营养以供将来发育的需要。减数分裂对维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遗传物质的分配和重组等都有重要意义,这对生物的进化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
其他类似问题
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为您推荐: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作者:陈嘉琳 李振玉 何 健 曹小俊
&&&&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卫生防疫站,湛江 524037
&&&&关键词:热力消毒;远红外线;杀芽胞作用;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金黄色葡萄球菌;HBsAg
&&&&中国消毒学杂志990313 提要 HD-75A型消毒柜容积75L,分上、中、下3层。以远红外线加热30min,柜内温度达152~216℃,再降回室温需275min。该过程对柜内各层玻璃片上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率均为100%,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杀灭率为99.91%~99.95%,可将不锈钢片上HBsAg抗原性完全破坏。
&&&&OBSERVATION ON GERMICIDAL EFFICACY OF HD-75A-TYPE DISINFECTOR
&&&&Chen Jialin et al.
&&&&Zhanjiang Municipal Sanitary and Anti-epidemic Station, Guangdong Province, Zhanjian 524037
&&&&Abstract HD-75A-Type Disinfector has a capacity of 75 L and 3 shelves inside, i.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Heating with far infrared rays for 30 min can raise the temperature inside the disinfector to 152~216℃ and 275 min is required for the temperature dereasing to room temperature. This process killed 100%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99.91%~99.95% of 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 var. niger on glass slide located on various shelves, and destroyed completely the antigenicity of HBsAg on stainless steel coupon. ......&&&&百拇医药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兽医微生物学――第十二章 革兰氏阳性产芽胞杆菌
第十二章 革兰氏阳性产芽胞杆菌
  产芽胞的细菌是一群差异很大的细菌,本章仅介绍兽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芽胞杆菌科(Bacillaceae)。
  芽胞杆菌科是一大类能形成芽胞的细菌;目前主要包括6个属。
      属Ⅰ:芽胞杆菌属(Bacillus)
      属Ⅱ:芽胞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
      属Ⅲ: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
,也称为梭菌属
      属Ⅳ:脱硫腊肠样芽胞杆菌属(Desulfotomaculum
      属Ⅴ:芽胞八叠球菌属(Sporocarina)
      属Ⅵ:颤螺菌属(
Oscillospira)
  在以上6个属中,与兽医有关的是属Ⅰ、属Ⅲ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Bacillus)
  芽胞杆菌属(Bacillus)是一群能产生芽胞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共有40多种,其中对人畜致病的比较少,只有炭疽芽胞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强烈的病原菌,侵害草食动物及人,引起动物和人类炭疽病。类炭疽杆菌(形态与炭疽杆菌相似)是实验室常见的污染菌,偶尔也能致病。枯草杆菌(B.subtilis)与蜡样杆菌(S.cereus)也是本属的两个重要成员,在环境中常见。
  本节重点介绍炭疽芽胞芽胞杆菌。
  炭疽芽胞杆菌,俗称炭疽杆菌,人畜共患病原体,在医学和兽医学上都相当重要。
一、形态与染色特征
 1、G+杆菌,长而且粗大,长3.0~8.0um,宽1.0~1.5um;无鞭毛。
 2、体内和体外培养有较大形态差异。
 (1)体内(即病料中,如血液、组织)形态:
   ① 单在或短链状(一般约2~5个),似竹节状;
   ② 形成荚膜;不形成芽胞;
   ③ 相连的菌端平截或微凹,游离端钝圆,本菌属的其他细菌接头为钝圆,如蜡状芽胞杆菌。
 (2)体外(培养基)形态:
   ① 长链状(几十或上百个);
   ② 形成椭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或近中央,直径小于菌体;
   ③ 普通培养基上不形成荚膜。
 (3)对炭疽杆菌的形态特征要注意几点:
   ① 慢性局部炭疽病料: 菌体形态常不典型,呈细长弯曲或捻转的杆状
   ② 血琼脂、血清琼脂或碳酸氢钠琼脂上,10~20%CO2条件下可形成荚膜;
   ③ 病料腐败后,菌体分解,但荚膜抗腐败能力较强,荚膜仍可残留,称为“菌影”。
二、培养特性
 2、最适温度37℃,pH7.2~7.6
 3、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1)强毒株菌落为粗糙型:扁平、灰白色不透明、干燥、无光泽、边缘不整齐,低倍镜或放大镜观察菌落的边缘呈卷发状(主要是长链组成)
 (2)弱毒株或无毒株则多形成光滑型菌落。
 4、血琼脂:一般不溶血,个别菌株轻微溶血;而该属其他成员多有明显溶血;
 5、肉汤:24h,上清透明清朗,管底絮状沉淀,不形成菌膜和菌环;
 6、明胶穿刺:呈漏斗状液化明胶,形似倒立的松树状;
 7、在含青霉素(0.5IU/mL)的液体培养基中,易形成原生质体而相互连接成串珠状,称为“串珠反应”(该属其他细菌无此现象);当青霉素加至10IU/mL时,则炭疽杆菌生长受到抑制,不生长或微弱生长,而该属其他细菌一般不被抑制。
三、生化特性
  生化试验不是炭疽杆菌的主要鉴定项目。
  我们可了解一下内容:分解葡萄糖,VP试验阳性,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H2S,H2O2酶阳性。
四、抵抗力
 1、繁殖体:抵抗力不强;
 2、芽胞体:抵抗力非常强,对热、干燥等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在室温中干燥后可存活十年,在动物皮毛上能活数年,混入泥土中可活存数年至数十年,每到春夏时期地面长出青草时,可将泥中的芽胞带至地面,牛羊食入而受感染。牧场一旦被芽胞感染,传染性可保持20-30年。炭疽杆菌的芽胞对碘敏感,1:2500碘液10分钟即可杀死芽胞。
五、抗原结构
 炭疽杆菌的抗原主要有:
 1、菌体多糖抗原――与毒力无关;
 2、保护性抗原――炭疽毒素的成分,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3、荚膜抗原――与毒力有关,仅见于有毒菌株;
 4、芽胞抗原――具有抗原性。
六、致病性
&   &&& 吃&&&&&&&&&&&&&&&&&&&&&&
   动物─→含本菌芽胞的饲料或青草─→肠出芽增殖→血→败血症,脾大发黑→炭疽(病程短而急,数日死亡)。
 1、易感性
 (1)绵羊、牛、鹿最易感――急性败血性,尸僵不全、血凝不良、天然孔出血,臌气;脾脏急剧肿胀,比平常大3~4倍;
 (2)马属、骆驼、猪、山羊次之――多为慢性局部感染,如咽部;
 (3)狗、猫及食肉动物抵抗力较大――多表现肠炭疽;
 (4)禽类通常无易感性
 (5)人类感染:因侵入途径不同而出现
 2、毒力因子
 (1)荚膜:炭疽杆菌的荚膜能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在机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
 (2)炭疽毒素:主要由3种成分构成。
  ① 水肿因子(edema factor,EF):脂蛋白
  ② 致死因子(lethal factor,LF):蛋白质
  ③ 保护性抗原(protective antigen,PA):蛋白质,是一种辅酶
&&& 此三种成分单独对动物没有毒性作用。若将前两种成分混合注射家兔或豚鼠皮下,可引起皮肤水肿;后两种成分混合注射可引起肺部出血水
肿,并使豚鼠致死;三种成分混合注射可出现炭疽典型中毒症状。毒素的产生受治疗基因的控制,失去基因毒素不能产生。炭疽毒素的毒性主要是增强微血管的通透性,改变血液循环动力学,血液呈高凝状态,因此DIC和感染性休克在炭疽中均常见。此外,本菌本身有可能堵塞毛细血管,使组织缺血缺氧和微循环内血栓更易形成。
 3、致病类型
&&& 可致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所致疾病分为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和败血性炭疽。
(1)皮肤炭疽:最常见。病菌经皮肤小伤口进入,经12-36小时局部出现小疖,继之形成水泡,脓疱,最后中心形成炭色坏死焦痂,&炭疽&之名由此而得。患者有高热、寒战。轻症2-3周治愈,重症发展成败血症而死亡。
&&(2)肺炭疽:由于吸入炭疽芽胞所致。病初似感冒症状,进而呈严重的支气管肺炎,痰中带血并伴有全身中毒等症状,2-3 天内可死于中毒性休克。
&& (3)肠炭疽:因食入未煮透的病畜肉制品所致。有连续性呕吐和便血,全身中毒症状严重,2-3天内死于毒血症。
七、微生物学诊断
 1、采取标本
&&& 按不同病型采取标本,动物尸体仅能割尾、耳或舌尖。一般常取水泡、脓疱内容物、焦痂、咯痰、粪及血液、脑脊液等供检。
 2、细菌检查
&&& 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鉴定。
 3、抗原检测
&&& 阿(Ascoli)氏热沉淀试验。将病兽皮革或尸体组织切碎后,加水煮沸过滤,取滤液滴加于小管内的免疫血清面上,室温或37℃放置十分钟后,如见两液接触面出现白色沉淀环,即为阳性,证明滤液中有炭疽杆菌的多糖质抗原。此法可对腐败尸体及皮革进行追补诊断,但特异性不高,可以出现假阳性反应。
 4、抗体检查
&&& 比较恢复期和急性期血清特异性抗体升高情况,确诊或流行病学调查用。
 5、检验时必须注意:
 (1)病料镜检时一般有荚膜,如无荚膜则不要过早下结论,必须经分离培养后接种实验动物后再进行形态学检查。
 (2)诊断时注意与类似的细菌鉴别,如蜡状芽胞杆菌等。
 (3)对疑似炭疽死亡的家畜严禁剖检,因其血液不凝(可能与Ca2+代谢障碍和使菌失去荚膜,产生溶血素),血溅流地面,血中细菌遇空气即生成芽胞,芽胞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造成该地区长期的疫源。如必须检验时,只可取兽耳或尾,密封送检,死兽焚毁或深埋。
&&& 云南宝山县1976年8月,某农民前往1965 年曾流行过绵羊炭疽的草原驮肥料,每天驮一次,往返8次。末次途中,一骡发病,随即死亡,农民们立即将死骡抬至河边剖剥,并将肉分给其他人食用,在剖剥处把骡血及粪便洒在地面,并用河水洗骡肉及工具,使环境和河水遭到严重污染。河水经过的12个生产队,先后发生炭疽爆发,发生人皮肤炭疽20例,家畜患炭疽计175头,病死65头,造成严重损失─说明受染动物不可随便剖剥,以免污染环境,细菌芽胞抵抗力强,不易彻底消毒。
八、防治原则
 1、防─接种菌苗
 2、治─青霉素等抗生素,必要时可用特异性抗血清。
  炭疽的预防关键应加强家畜炭疽的防治。及时发现病畜后,立即予以隔离或宰杀。病畜尸体应焚烧或深埋于2米以下。毛、革必须消毒处理。 对易感染家畜进行预防接种。对疫区牧民、屠宰员、兽医和皮毛等加工人员以及接触牲畜的其他有关人员,应预防接种人用炭疽减毒活疫苗。与牲畜经常接触者应每年接种一次。
第二节 梭菌属(Clostridium)
  本属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多严格厌氧,少数微需氧;形成芽胞,芽胞直径多大于菌体直径,使菌体呈梭状,故名“梭状芽胞杆菌”,简称梭菌;
但不是所有梭菌都呈梭状,如破伤风梭菌。 梭菌在
自然界广泛分布,常存在于土壤、水、人和动物肠道以及腐败物中;共包括80余种细菌
,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病原菌(约11种)。病原菌通常以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使动物发病。这里我们只介绍与兽医有关的几种梭菌。
一、气肿疽梭菌(Cl. chauvoei)
  又名费氏梭菌、黑腿病梭菌,是牛、羊黑腿病病原;
 1、形态及染色特征:G+、两端钝园杆菌,单个或成双,有芽胞并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而呈汤匙状。
 2、培养特性:厌氧。37℃,pH7.2-7.4。普通琼脂上生长不良。血清或血液培养基中生长旺盛。石蕊牛乳中产酸凝固产气。
 3、生化特性: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不产生H2S,不产生吲哚,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蔗糖,不分解甘露醇、水杨苷。
 4、分型:有荚膜抗原、菌体抗原、保护性抗原及芽胞抗原四种成分。
 5、抵抗力:常用消毒剂、常用浓度可杀死繁殖体,但芽胞的抵抗力很强。
 6、致病性:
 (1)毒力因子:产生外毒素和酶,主要有α毒素(溶血性和坏死性)、透明质酸酶以及DNA酶。
 (2)感染:消化道或创伤感染;
 (3)症状:肌肉丰满部位发生气性肿胀、肌肉暗红。马、猪、猫、鸡等一般无感染性,6月-2岁的牛最敏感,在肌肉丰满的部位发生气性水肿,肌肉呈暗红色或黑色。人不感染。
二、腐败梭菌(Cl.septicum)
  又名:恶性水肿梭菌
 1、形态与染色特性:
  人工培养的腐败梭菌为细长棒状大杆菌,单在或成双,多为短链,肝触片呈无关节的长丝状。可形成卵圆形芽胞,在菌体近端。
无荚膜,有鞭毛。
 2、培养特性
  在葡萄糖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半透明、淡灰色或无色、微隆、有不规则柔弱网状分枝从中央向四周延伸的菌落,边缘不齐,弱β溶血。表面潮湿易融合成片。熟肉基中最初混浊产气,后形成灰白色块状沉淀,上清清朗,肉块红色。石蕊牛乳中产酸凝固产气。
 3、生化特性
 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产生H2S,不产生吲哚,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水杨苷,不分解甘露醇、蔗糖。
 4、致病性
 (1)毒力因子:产生4种外毒素和多种酶,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
 (2)感染与致病:?创伤感染(马、牛、绵羊、山羊及猪等多种动物的恶性水肿);消化道感染(羊快疫);鸡偶尔引起坏死性皮炎;人也可感染
 (3)实验动物:家兔、豚鼠、小白鼠等
三、产气荚膜梭菌(Cl.perfringens)
  又名魏氏梭菌,镶边梭菌;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气性坏疽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感染,以局部水肿、产气、肌肉坏死及全身中毒为特征。病原菌约有6~9种之多,常为混合感染。以产气荚膜梭菌为最多见(约占60~90%),其次是水肿梭菌和败毒棱菌,其他还有产芽胞梭菌、溶组织梭菌和双酶酸菌等。
 1、形态学特性
  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梭菌,3~4×1~1.5um。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也可成短链排列。芽胞呈卵圆形,芽胞宽度不比菌体大,位于中央或末次端。培养时芽胞少见,须在无糖培养基中才能生成芽胞。在脓汁、坏死组织或感染动物脏器的涂片上,可见有明显的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
 2、培养特性
  厌氧程度不如破伤风梭菌要求高。在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较大、灰白色、不透明,边缘呈锯齿状,多数菌株有双层溶血环,内环是θ毒素的作用,而外环不完全溶血是a毒素所致。在疱肉培养基中肉渣不被消化,有时呈肉红色。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生成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海棉状碎块。管内气体常将覆盖在液体上的凡士林层向上推挤,这种现象称为“暴烈发酵”或“汹涌发酵”,是本菌的特点之一。能分解多种糖类,如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乳糖,产酸产气,不发酵甘露糖或水杨苷,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不能消化已凝固的蛋白质和血清。
 3、生化特性
  液化明胶,还原硝酸盐,产生H2S,不产生吲哚,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分解水杨苷不稳定。
 4、致病性
  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
  毒素的毒性虽不如肉毒毒素和破伤风毒素强,但种类多,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等12种,和具有毒性作用的多种酶,如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DNA酶等,构成强大的侵袭力。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差别,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成A、B、C、D、E、F 6个型。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型,引起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C型则引起坏死性肠炎。在各种毒素和酶中,以α毒素最为重要,α毒素是一种卵磷脂酶,能分解卵磷脂,人和动物的细胞膜是磷脂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可被卵磷脂酶所破坏,故α毒素能损伤多种细胞的细胞膜,引起溶血、组织坏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高,造成水肿。此外,θ毒素有溶血和破坏白血球的作用,胶原酶能分解肌肉和皮下的胶原组织,使组织崩解,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有利于病变扩散。
  本菌能由消化道或创伤侵入机体内,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其中最重要的是气性坏疽。
 (1)人和家畜――气性坏疽或肠毒血症
  以局部剧痛、水肿、胀气、组织迅速坏死、分泌物恶臭,以伴有全身毒血症为特征的急性感染。潜伏期较短,一般只有8~48小时。芽胞出芽大量繁殖,形成荚膜能抵抗吞噬,产生多种毒素及侵袭酶,损害肌肉组织引起厌氧性肌炎。由于本菌分解组织中的肌糖,产生大量气体充塞组织间隙,造成气肿,挤压软组织,阻碍血液循环,进一步促使肌肉坏死。同时毒素还可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浆液渗出,形成扩散性水肿,以手触压肿胀组织可发生“捻发音”。疼痛剧烈,蔓延迅速,最后形成大块组织坏死。细菌一般不侵入血流,局部细菌繁殖产生的各种毒素以及组织坏死产生的毒性物质被吸收入血,引起毒血症而死。
 (2)人类的食物中毒
  某些A型菌株能产生肠毒素,食其污染的食物后,可引起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约8~22小时,发生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较少呕吐,一般不发热,1~2日内可自愈。中毒机理类似霍乱肠毒素,激活小肠粘膜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导致cAMP浓度增高,使肠粘膜分泌增加,肠腔大量积液,引起腹泻。
 (3)人和禽类――急性坏死性肠炎
  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致病物质可能为β毒素。潜伏期不到24小时,发病急,有剧烈痛、腹泻、肠粘膜出血性坏死,粪便带血;可并发周围循环衰竭、肠梗阻、腹膜炎等,病死率达40%。
 5、微生物学诊断
 (1)直接涂片镜检:从伤口深部取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并有荚膜,常伴有其他杂菌,白细胞甚少,形态不规则,这是气性坏疽标本涂片的特点。
 (2)分离培养与鉴定: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于血球脂平板上或疱肉培养基中,厌氧培养,观察生长情况。取细菌培养物涂片镜检,并进一步用生化反应鉴定。
 (3)动物实验:常用的动物有豚鼠、小白鼠、鸽、家兔和幼猫等。取培养液0.5~1ml给动物静脉内注射,10分钟后杀死动物,置37℃ 5~8小时。如动物躯体膨胀,即行解剖,可见脏器和肌肉内有大量气泡,尤以肝脏最为明显,称“泡沫肝”。取内脏或心血涂片镜检或分离培养,可发现有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并有明显荚膜。
四、诺维氏梭菌
根据本菌产生的外毒素,可分为A、B、C、D四个型:
            
A型菌:又称为水肿梭菌、第II恶性水肿梭菌
            
B型菌:又称为巨大杆菌
            
C型菌:又称为水牛梭菌
            
D型菌:又称为溶血梭菌
 1、形态学特性:诺维氏梭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屑,为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可形成芽胞,不产生荚膜,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2、培养特性:本菌严格厌氧,
 3、致病性:可引起绵羊、牛的气性坏疽和恶性水肿等。
             A型菌:人气性坏疽,绵羊大头病 ;
             B型菌:羊的黑疫;
             C型菌:水牛的骨髓炎;
             D型菌:牛的血红尿。
 4、常用实验动物:豚鼠、小白鼠等。
五、肉毒梭菌(Cl.botulinum)
  肉毒棱菌(Cl.botulinum)为腐物寄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动物粪便中。
 1、形态与染特性
  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有时可见短链状。有周身鞭毛,无荚膜。芽胞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菌体似网球拍状。
 2、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30-37℃,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直径3~5mm不规则的菌落。血液琼脂培养基生长旺盛,菌落依不同型有差异。
 (1)血琼脂平板:上呈圆形、灰白色、半透明,β溶血;
 (2)巧克力琼脂平板:菌落周围培养基彻骨内半透明状;
 (3)疱肉培养基:能消化肉渣,使之变黑,有腐败恶臭;
 (4)乳糖牛奶卵黄琼脂平板:除G型菌外,乳浊沉淀与彩虹层。
 3、生化特性:差异较大。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果糖,产酸产气。液化明胶,产生HzS,不形成吲哚。
 4.抵抗力:80℃30
min,100℃10min可杀死繁殖体,但芽胞的抵抗力很强,100℃5-7h。肉毒毒素耐酸不耐碱,pH8.5以上被破坏。
 5、致病性
  厌氧条件下可分泌强烈的外毒素――肉毒毒素。据肉毒毒素的抗原性,可将肉毒梭菌分为:A、B、C、D、E、F、G等7个型,其中C型还可分为Cα和Cβ两个亚型。毒力最强的是A型菌产生的A型毒素。肉毒毒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耐热,对酸性及蛋白酶抵抗力较强,pH3~6时毒性仍保持稳定,不被胃肠液破坏。毒力是目前已知生物毒素中最强的一种,比氰化钾强1万倍(1mg可致死2000万只小白鼠);毒素被人、畜禽食入后,可出现特征性的神经中毒症状,引起软瘫和麻痹,呕吐腹泻。
  A型:引起人和动物中毒。
  B型:马、牛。
  C型:马、牛、羊。
  D型:南非和澳大利亚牛,绵羊。
  A、B、E、F型:人。
 6、微生物学诊断
  主要作毒素检测(小鼠),标本为食品、病人粪便或血清。毒素检测主要是接种小鼠,主要表现为竖毛、四肢瘫痪、呼吸困难、呼吸测绘功能风箱式、腰部凹陷、宛若蜂窝状,死于呼吸麻痹。或用已知抗肉毒血清在小白鼠体内作中和试验,或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7、免疫防治:
治疗是注射类毒素。预防的原则是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多价抗毒素血清可作紧急预防和治疗。
六、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该菌是引起破伤风的病原菌,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
 1、形态学特性
  破伤风梭菌菌体细长,长4~8um ,宽0.3~ 0.5um ,周身鞭毛,芽胞呈圆形,位于菌体顶端,直径比菌体宽大,似鼓槌状,是本菌形态上的特征。繁殖体为革兰氏阳性,带上芽胞的菌体易转为革兰氏阴性。
 2、培养特性
  破伤风梭菌为专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7.0~7.5,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培养24~48小时后,可形成直径1mm 以上不规则的菌落,中心紧密,周边疏松,似羽毛状菌落,易在培养基表面迁徒扩散。在血液琼脂平板上有明显溶血环,在疱肉培养基中培养,肉汤浑浊,肉渣部分被消化,微变黑,产生气体,生成甲基硫醇(有腐败臭味)及硫化氢。
 3、生化特性
  一般不发酵糖类,能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形成吲哚,不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对蛋白质有微弱消化作用。
 4、抵抗力
  本菌繁殖体抵抗力与其他细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强大。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能耐煮沸40~50分钟。对青霉素敏感,磺胺类有抑菌作用。
 5、致病性
  破伤风梭菌芽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自然条件下,其易感性为:马>猪、牛、羊、犬,人也易感,禽类及变温动物不易感。
  可由伤口侵入机体,发芽繁殖而致病,但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一般伤口中不能生长,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窄而深的伤口(如剌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或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或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均易造成厌氧环境,局部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破伤风梭菌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即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或称神经毒素(Neurotoxin)。破伤风毒痉挛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为蛋白质,由十余种氨基酸组成不耐热,可被肠道蛋白酶破坏,故口服毒素不起作用。在菌体内的痉挛毒素是单一和一条多肽链,分子量15万。破伤风毒素的毒性非常强烈,仅次于肉毒毒素。破伤风梭菌没有侵袭力,只在污染的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一般不入血流。当局部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后,引起全身横纹肌痉挛。毒素在局部产生后,通过运动终板吸收,沿神经纤维间隙至脊髓前角神经细胞,上达脑干,也可经淋巴吸收,通过血流到达中枢神经。毒素能与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工苷脂结合,封闭了脊髓抑制性突触末端,阻止释放抑制冲动的传递介质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从而破坏上下神经原之间的正常抑制性冲动的传递,导致超反射反应(兴奋性异常增高)和横纹肌痉挛。
 6、微生物学诊断
  破伤风梭菌分布广泛,如果病人或病畜无临床症状,即使伤口找到破伤风梭菌也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故破伤风的诊断主要根据有无创伤病史和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作微生物检验,仅在必要时才进行检验。取创伤渗出物或坏死组织镜检,或加热80℃经20分钟以杀死无芽胞杂菌,接种血液琼脂培养基或疱肉培养基中,在厌氧条件下培养24~48小时,挑选可疑菌落进行鉴定,也可取培养滤液0.1毫升接种小白鼠,作毒力和毒力保护试验。
  破伤风一旦发病,治疗困难,应以预防为主。
 (1)紧急预防:如遇严重污染创伤或受伤前未经全程基础免疫者,除用类毒素加强免疫外,可再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即在一臂注射抗毒素,另一臂注射类毒素,6~12周后再注射一针类毒素。实践证明,同时注射抗毒素和类毒素,预防效果好,且互不干扰。
 (2)特异治疗一旦发现病人或病畜,应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要早期足量,每次可肌肉或静脉注射6~10万单位,注射前必须作皮肤试验,防止马抗毒素血清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国外已开始用人的破伤风丙种球蛋白(Teatanus immunoglobulin, TIG)进行治疗,既可避免过敏反应,还可提高疗效。
 (3)大剂量的青毒素(或四环毒)能有效地抑制破伤风梭菌在局部病灶中繁殖,并且对混合感染的其他细菌也有作用,故亦可用于治疗。
 (4)若已确诊为破伤风时,应及时采取给予适当的镇静剂和肌肉解痉剂等措施,以预防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死亡。
梭菌属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必须以厌氧环境进行分离培养;
  2、对不同致病性的梭菌诊断时应区别对待――
   (1)有的需以分离和鉴定病原菌为主
   (2)有的则需以检测毒素为主
   (3)有的则需分离细菌并证实其产生毒素能力
  3、测定厌氧菌生化特性也必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
主要病原性梭菌的生物学性状鉴别
形态学特性
硝酸盐还原
气肿疽梭菌
两端钝圆的较大杆菌,单在、成对,有芽胞者呈梭状或匙状。
卵圆形、在菌体中央或近端
圆而中央隆起的纽扣状或边缘有突出的葡萄叶状、灰白、半透明,弱β溶血
最初一致混浊产气,
继而上清,有灰白松散沉淀,肉渣淡红色
产酸凝固产气
培养菌呈细长棒状大杆菌,单在或成双,多为短链,肝触片呈无关节的长丝状。
在菌体近端
半透明,淡灰色或无色,微隆,有不规则柔弱网状分枝从中央向四周延伸,边缘不齐,弱β溶血。表面潮湿易融合成片
最初混浊产气,后形成灰白色块状沉淀,上清清朗,肉块红色
产酸凝固产气
粗而短、两端稍方、直正大杆菌,单在、成双或呈短链,组织片中有荚膜。
卵圆形、在菌体中央或近端,很难形成
呈圆或椭圆形、隆起、光滑、淡灰色、湿润菌落,也可形成锯齿边缘者表面有放射状条纹的圆盘形菌落,有双重溶血
迅速生长,一致混浊,大量产气,肉渣淡红色
暴烈发酵,
产酸凝固产气
诺维氏梭菌
较细长正直大杆菌,单在或成双,不成链。
卵圆形、在菌体中央或近端,但不易产生
灰白、半透明、光滑、扁平、边缘分叶状,溶血
混浊产气,
渐渐产生絮状沉淀,
肉渣粉红色
正直或弯曲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或3~4个菌链。
灰白微隆或菲薄,易扩散生长的不规则的菌落,溶血性不定
正直或弯曲较细短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成链。
灰白、半透明、 隆起而光滑、边缘稍呈根状突出,不规则的菌落,弱或不溶血
较细短杆菌,多单在或成双,间或有短链。
椭圆形,近端,不易形成
圆或不规则、灰色、半透明、表面粗糙,边缘呈波状,低隆起,有2~8mm不全溶血区
有絮状沉淀,
产多量气,有酸败味
或缓慢凝固
溶组织梭菌
与溶血梭菌相似。
椭圆形,在菌体中央
边缘整齐、光滑小菌落,无溶血
臭、混浊、肉变黑被、消化
凝固、消化
分解蛋白质性菌型
粗大、两端钝圆,
单在或成对
在菌体近端
圆而隆起、不透明、灰白色、边缘呈根状、表面暗或略闪光,溶血
一致混浊,
有灰白沉淀,
肉呈泥状变黑
不分解蛋白质性菌型
较小,圆而稍不规则,微隆边缘分叶状,光滑或略粗糙,溶血
一致混浊,
有灰白沉淀,
肉不变黑,不消化
最小、圆整、隆起,光滑、闪光、溶血
有灰白沉淀,
肉不变黑,不消化
破伤风梭菌
细长、两端钝圆、正直、微弯,有芽胞者呈鼓槌状,多单在。
扁平灰暗、半透明、边缘有羽毛状细丝的蜘蛛样菌落、湿润融合成片、微溶血
有颗粒沉淀,肉消化、微黑,产气少、有臭味
需氧芽胞杆菌与厌氧芽胞杆菌的区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物生物学的学习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