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的大学有多美好

19世纪末年满清政府有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和公学等设置,但实际上直到以后,我国才正式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大学。20世纪20-30年代,我国的大学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杭、广州和一些通商口岸等地区;大学和规模逐步走向现代化、正规化。此后20年间,我国各大学先后培养出了几十万名大专毕业的专门人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从此,进入大学校园读书,成了每一个平民子弟的梦想。 通常认为,在所谓“旧社会”,上大学几乎是富家大户和贵裔子女的专利,一般劳动人民无力负担那样昂贵的学费,因而对于大学校门难以问津。那么,20世纪30年代我国各类大学需要多少学费呢?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负担多大的代价呢?下面笔者用第一手史料准确地给出答案。 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分为三大类:国立大学,私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学费最便宜但是也最难考取的,是清华、北大、北师大、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这样一些主要由国家教育专款支撑的国立大学;而被称为“贵族大学”的协和、燕京、辅仁和上海圣约翰、沪江等等,这些具有西方(特别是美国)背景的非常洋气的教会大学,近乎为外国大学的分部,学费特别昂贵;另外一些借助捐赠和基金会补贴的私立大学,如天津南开大学、北平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上海复旦、大同、大夏、光华大学等,学费介于两者之间。 20世纪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 1932年修订的《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简章》,其中第14条明文规定--北京大学学费每年银圆20圆,分两期,于每学期开学前交纳:第一期自9月至次年1月,交10圆;第二期自2月至6月交10圆。又,体育费每学期银圆1圆。这就是说,北大学生每年交费共22块银圆。宿费全免。 30年代清华大学以及北平医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等等的学费跟北大基本一样。 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等,学费都是每学期10银圆,每年20银圆;但此外须交宿费12圆。铁道部所属的交通大学(总部在上海、而在北平设有分部)的学费为每学期20银圆,每年40银圆。 1936年制订的《国立北平(北京)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本大学不收学宿费”,“入学新生除办理注册手续外,须交纳保证金20圆”,“本大学学生所交纳之保证金于毕业(或病故)时发还,但自请退学或因故由学校令其退学者,已交纳之保证金概不退还。” 全国各地的师范学校一律不收学宿费。 30年代教会大学的学费 1934年修订的《燕京大学本科教务通则》中关于纳费的规定:“本大学学生,每学期须于注册时,依照下列费用表纳费-- 本科正式生学费55圆;特别生附习生学费每学分5圆(学生以学分为交学费标准者,每学期至少需交学费15圆);宿舍费(电,炉,水等)20圆;医术费(药费另计)2圆 ;体育费 2圆 ;杂费 2圆;” 这就是说,30年代燕京大学本科正式生的学费每学期银洋81圆,每年162圆。此外一些著名的教会大学,如北平辅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以及广州岭南大学的学费,跟燕京基本上一样,每年大约160银圆。 30年代私立大学的学费 私立天津南开大学的学费,据吴大猷教授回忆:“南开的经费,学宿费为一主要来源。学费每年60圆,宿费两学期30圆(每年共须交费90圆),这与国立大学(如北大)之学费每年约20圆钱,自是很高的;但与教会大学(如燕京岭南等)比较,则是平民化的了。” 北平市私立平民大学学费第一学期26银圆,第二学期25银圆,每年共51银圆;私立北平大学(私立铁道学院)学费每学期29圆,每年58圆。 又,1934年制订的《私立中法大学组织大纲》规定:“本大学本科学生每年应该纳下列各费(甲)学费全年30圆,分两学期交纳,每学期各15圆;(乙)实验费每学期5圆,不足补交,有余退还。此外,须交纳保证金10圆。”这个学校是由留法预科改办的,不必住宿,所以学费比较低,合计大约45圆。 1933年制订的《北平私立朝阳学院学则》规定:各科系学生每年纳费如下--学宿费52圆,讲义费10圆,图书费2圆,制服费2圆,体育费2圆,新生入学费2圆,杂费1圆,共计交费71银圆。 年上海市最著名的四所私立大学,被公认为学费比较昂贵,(因为当时上海市生活程度为全国最高):复旦、光华、不同、大夏,所收学费如下--上海复旦大学每年学费100银圆;上海光华大学每学期学费50银圆,每年100银圆;上海大同大学每学期学费60银圆,每年120银圆;上海大夏大学每学期学费45银圆,每年90银圆(以上如住校另收宿费)。 总之,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收费情况大致分为3种:国立大学每年约22-40银圆,师范类甚至不收学费;私立大学每年约45-120银圆不等,中间数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每年约160银圆。 30年代学费占平民家庭收入的份额 30年代我国民众各阶层的收入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年进行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数据,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为16-33银圆之间,平均约为22银圆;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所以,一般民众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交大、北师大等等,或免费的师范院校。30年代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师大有许多大学生来自普通家庭,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史实。 而私立大学或“贵族化”的教会大学,对于工农子弟来说确实是上不起的。 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贵族化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占平民家庭生活费的份额为35%,即三分之一;或者说,教会大学的昂贵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年工资的三分之二。怪不得当时有人说,教会学校是培养“高等华人”和“精神贵族”的温房;而北大、北师大则洋溢着“平民意识”。 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一般为50银圆;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银圆。一般从事脑力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阶层,如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编辑,职员等等,月薪在100-200银圆之间。大学教授平均月薪为350银圆;一级教授最高月薪可达500-600银圆。这些人群组成社会的“中产阶级”,而当时我国的大学生们多数来自这个阶层。原因之一是这个阶层热爱知识,并且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原因之二,是他们的劳动所得能够保障子女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一般说来,大学学费不高于他们一个月的薪金。他们中间,收入稍低的可以把子女送入国立大学,收入较高的可以把子女送入私立大学。 从货币购买力看大学学费 为了便于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作定量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早就提出了“生活费指数”、“生活程度”、“物价指数”和“货币购买力”等科学概念。有学者由统计数据计算出:30年代银圆1圆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力,约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30元。这个基本换算率,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举几个形象的例子:在30年代,1块银圆可以买6斤好猪肉,或20张公园门票,或两本不太厚的书;北平1块银圆足可以请客涮羊肉,上海1块银圆可以买两份西餐。最豪华剧院的入场券为2银圆,梅兰芳等“国剧大师”的票价为1银圆;一般电影票价为2角-8角银圆。读者很容易把这些价格与今天的情况作一参照。 如此说来,在20世纪30年代国立大学每年约22银圆的学费,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660元;私立大学每年约90银圆的学费,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2700元;“贵族大学”每年约160银圆的学费,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4800元。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47楼别说民国了。现在西部边远地区,国家编制的教师还是比较少有人原意去,为啥,条件太艰苦了 69楼70楼75楼76楼也就是说,民国,县长还算是比较合格的(特别是考试出来的县长)但农村的乡长,城里的保长,基本都是流氓了民国时期,谁最苦---自耕农最苦。受冲击较小的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革命最主要动力是农民。最安逸,最不原意革命的,是小资产阶级因为他们安分守己,但没有抗动乱的能力。当然,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不是坏人,也没有作恶,不应该成为革命的对象。 革命,向来都是洪水猛兽,泥沙俱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就是革命队伍内部,也因为各种原因,时常进行大规模的清洗与杀戮。暴力革命,往往都是社会问题集中出现,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社会动荡,而又没有可行的办法去改良,只能使用暴力手段,摧毁现有社会,在其废墟之上,再照原样重新建设一个。所以,历代思想家、改革家,都不推崇进行暴力革命,认为不流血的改良,才是正道,可以避免革命过程中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但是,中国社会向来极端化,非黑即白,非良即恶,根本不存在政治改良的土壤,因此,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复制前朝的悲剧,摧毁一切,推倒重来。
37楼47楼别说民国了。现在西部边远地区,国家编制的教师还是比较少有人原意去,为啥,条件太艰苦了 69楼70楼75楼所以这不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当然,也不完全是苛捐杂税而是农村政权流氓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民国,县长还算是比较合格的(特别是考试出来的县长)但农村的乡长,城里的保长,基本都是流氓了民国时期,谁最苦---自耕农最苦。受冲击较小的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所以,革命最主要动力是农民。最安逸,最不原意革命的,是小资产阶级因为他们安分守己,但没有抗动乱的能力。当然,特别要强调的是:他们不是坏人,也没有作恶,不应该成为革命的对象。
26楼我还没听说过民国时期因为家里穷,没法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而父母羞愧自杀的!(在民国,只要考上大学,都会有各种接济办法读书,比如申请政府免息贷款,而一般大学都提供住宿和伙食,所以仅仅是筹10-20元学费而已,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而且可以分期交,并非像现在大学开学前必须交数万学费(一年收入),否则不让你读书!) 37楼47楼69楼70楼不要说脱产读书,就是半耕半读,全国80%的家庭,都无法维持的下去,吃饭都成问题,还谈何读书认字。民国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像吸血一样,将农民榨的一干二净,分文不剩。即使富裕地区教育资源投入较高,也无法普及到更多的人群,就单单那点学费,就不是吃糠咽菜的赤贫老农,能够付出的起的。
26楼我还没听说过民国时期因为家里穷,没法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而父母羞愧自杀的!(在民国,只要考上大学,都会有各种接济办法读书,比如申请政府免息贷款,而一般大学都提供住宿和伙食,所以仅仅是筹10-20元学费而已,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而且可以分期交,并非像现在大学开学前必须交数万学费(一年收入),否则不让你读书!) 37楼47楼69楼70楼看看张恨水的《现代青年》还有什么啼笑因缘,就知道民国大学生的踏实了,呵呵
共和国之前,我们这里一直都是独立王国存在,还有私自拥立的苗王与苗后,受到一方百姓膜拜,国民党县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束手无策。平时,都是半年为良,半年为匪,平日耕种山林,青黄不接之时,就落草为寇,周边县区,深受其害。不过这也是迫不得已,苗疆穷山恶水,瘴疠弥漫,自古五谷不生,依靠种粮耕织,根本活不下去,只能感谢杀人越货的勾当。苗区太穷,根本抢不到什么东西,土匪们就流窜到湖南、广西、云南甚至四川,去跨省作案,到处流窜,地方政府也没什么办法。我祖上就是这样,自清末以来,就是惯匪,一直为祸一方,一直到抗战,才被政府招安,参加了国军,守土抗战。苗疆民众,对于国民政府,认同度很低,很多都不知道国府为何物,县政府只是摆设,苗民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司法、教育、文化模式,俨然一个独立王国,民国三十几年,对于苗区的影响,几近微乎其微。一些深山老林,到现在还保持着明清的装束,有的寨子男的还留着长发,挽着发髻,穿着明朝的衣服,连满清都没有能够对其完成渗透。我祖上是直到北伐时期,才知道中国已经变了天,国民党已经执政,之前,满清都灭亡十多年了,山里边还以为现在还是大清王朝,用的光绪年号。以至于国民党的收税官来了,寨子里的人,还在询问他们,是不是天地会的,太后是不是还在世,义和团是不是还在闹。我说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民国作为一个时代,既短暂,又混乱,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几乎全是负面的,对于中国很多地区,影响微乎其微,几乎都是政治遥控。现在一些人,片面的强调民国的所谓“贡献”,大书特书,大吹特吹,其实,除了网上的无知青年,凡是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的人,都是他们所骗不了的。23楼本文内容于
13:28:48 被hmh33编辑 类似楼主这种傻B的论调非常荒唐!是一种没落了的封建地主阶级残渣余孽们的自慰!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往往是不平衡的,尤其是社会科学。往往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转轨期最混乱的时候,社会科学最活跃,人们都在探索社会、国家、民族的出路,所以开创性的人才和成果比较多。比如法德英美,无论哲学、文学、艺术或者是自然科学的创新性人才都是出现在由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时期以及文艺复兴后的十八、十九世纪。俄罗斯的托尔斯泰等一大批文豪以及巨著大部分是处在19世纪的农奴制沙皇时期。中国自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更是中国的转轨期,所以出现了鲁迅等一大批人才——也包括楼主列举的那些人才。——这与民国的教育没有关系,民国22年,哪里有安静的教育环境?二、楼主列举的这么多人名,凭良心说,有几个是拥护你们的国民党“民国”的?倒是民国的暴政成就了他们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巨人,大多数人选择的社会主义,部分分本身就是共产党人。像钱学森、李四光等人,在“民国”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早就离开了“民国”。而新中国一呼唤,他们毅然归国。他们的成就也是在回归祖国后取得的。三、按照楼主的逻辑,民国的军事教育最成功——因为从毛泽东开始,到十大元帅、十大将、成百上千的将军们——都是出生在民国、战斗在民国啊!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20楼21楼24楼民国时期中国人用的是洋火,洋油,洋腊,洋瓷碗,洋铁皮,东洋车,洋铁桶,洋铁壶,穿的是洋布,洋毛衣,真可怜啊!这么大一个中国,连自行车都不会制造,还谈什么教育。除了洋鬼子,就是奴隶。
43楼可有的人,偏偏说,乱世就是比治世好,民国三十七年,天下大乱,九州副裂,远远胜过当今,共和国一统天下,海内混一。
21楼26楼我还没听说过民国时期因为家里穷,没法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而父母羞愧自杀的!(在民国,只要考上大学,都会有各种接济办法读书,比如申请政府免息贷款,而一般大学都提供住宿和伙食,所以仅仅是筹10-20元学费而已,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而且可以分期交,并非像现在大学开学前必须交数万学费(一年收入),否则不让你读书!) 37楼47楼69楼读书,不只是教育投入就可以了。一个家庭,脱产读书,不是一般家庭负担的起的这是当年中国的社会现实但民国读书的人不像现在孩子那么浮躁,踏实,也是事实
20楼21楼26楼我还没听说过民国时期因为家里穷,没法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而父母羞愧自杀的!(在民国,只要考上大学,都会有各种接济办法读书,比如申请政府免息贷款,而一般大学都提供住宿和伙食,所以仅仅是筹10-20元学费而已,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而且可以分期交,并非像现在大学开学前必须交数万学费(一年收入),否则不让你读书!) 37楼47楼某些货色,不是连篇大牍的说,民国的教育成就比共和国大么?怎么共和国连如此偏僻闭塞的山区,都能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而教育程度如此高超的民国,整个县连一所学校都没有,识字的不超过五十个人。这,难道就是民国的“教育成就”么?
20楼21楼26楼我还没听说过民国时期因为家里穷,没法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而父母羞愧自杀的!(在民国,只要考上大学,都会有各种接济办法读书,比如申请政府免息贷款,而一般大学都提供住宿和伙食,所以仅仅是筹10-20元学费而已,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而且可以分期交,并非像现在大学开学前必须交数万学费(一年收入),否则不让你读书!) 37楼64楼呵呵!民国如果真的重视教育,还会搞出中国90%的文盲率来?我们一个县,当时,识文断字的,不超过五十个人,这就是民国的“教育成就”。
26楼我还没听说过民国时期因为家里穷,没法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而父母羞愧自杀的!(在民国,只要考上大学,都会有各种接济办法读书,比如申请政府免息贷款,而一般大学都提供住宿和伙食,所以仅仅是筹10-20元学费而已,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而且可以分期交,并非像现在大学开学前必须交数万学费(一年收入),否则不让你读书!) 37楼64楼65楼66楼但是那时只要你聪明优秀,读书好,都会有机会得到出头,很多民国大师,甚至本朝50年代的科学家都是靠了蒋介石民国的教育制度才成才。====================================================================================胡说八道,真的聪明优秀,读书好,民国时代就能得到出头?那为什么那些所谓民国培养出来的科学家在民国时期却鲜有大的科学成就?反而到了新中国却能屡屡有大成就?真的聪明优秀,读书好,怎么民国时期的国民政府高官和国军高层将领都是些昏庸无能之辈?好说什么只要你聪明优秀,读书好,国人文盲率高达90%以上,难道民国时代百分之90以上的人都是不聪明优秀的?民国蒋公治下,就算一个人聪明优秀,如果不肯当老蒋独裁统治的帮凶,那也是没机会出头的,就算有了一定的成就,也很有可能因为触怒了老蒋而英年早逝,闻一多难道不聪明优秀,难道读书不好?可他却被老蒋手下特务暗杀了,朱自清难道不聪明优秀,难道读书不好,却最终贫病而死,难道要靠美国配额救济粮才能活下去也算出头?
21楼26楼我还没听说过民国时期因为家里穷,没法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而父母羞愧自杀的!(在民国,只要考上大学,都会有各种接济办法读书,比如申请政府免息贷款,而一般大学都提供住宿和伙食,所以仅仅是筹10-20元学费而已,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而且可以分期交,并非像现在大学开学前必须交数万学费(一年收入),否则不让你读书!) 37楼64楼65楼但是那时只要你聪明优秀,读书好,都会有机会得到出头,很多民国大师,甚至本朝50年代的科学家都是靠了蒋介石民国的教育制度才成才。现在是:你学习好是一回事,你还得有钱读得起,考验,读博还得给导师拉关系走后门,毕业后找工作更要靠关系拼爹。50年代的科学家毕业后到偏远地区工作也很普遍,大家不会有太多顾虑,而现在要你去偏远山区,你得考虑房子,孩子教育,医疗福利等等问题,户口制度这一5000年来中国最重大的发明,让人过得猪狗不如!
20楼21楼26楼我还没听说过民国时期因为家里穷,没法给孩子交大学学费而父母羞愧自杀的!(在民国,只要考上大学,都会有各种接济办法读书,比如申请政府免息贷款,而一般大学都提供住宿和伙食,所以仅仅是筹10-20元学费而已,相当于一个月工资,而且可以分期交,并非像现在大学开学前必须交数万学费(一年收入),否则不让你读书!) 37楼64楼秀下限得有个度,民国时期乃至古代大部分人读书是想都不敢想的,如何活下去都是个大难题,哪还有时间去想什么念书的事。民国时代90%以上的文盲率难道是民国时期的孩子都不想念书么?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20楼21楼26楼37楼中国自古以来只要想读书都可以读,古代穷秀才中举的多的是,只有现代父母因为孩子读不起书而自杀!自古未有!
最有意思的是楼主这些数据绝对是拼凑的,即并没有拿出每年的具体数据,而是摘抄,案例说是应该提供每年的具体数据然后横向比较的。也好让大家看看全貌,然而我估计楼主是不会拿出来的。另外,贫富差距也很大,这点也是楼主刻意回避的,其实这些写手往往拿着所谓真相说事却不愿意拿出具体的横向的刻意参考比较的数据,就是为了某个不良的目标。当然今天国内的学费或者说教育是有问题的,但是即便如此,比起民过来还是差异很大的,原因是中小学大学教育基本上配置还算合理,而且数量也巨大,这是民国怎么也比不了的。
——活脱脱又一个芮成钢第二!中国的教育啊!
第二个,你所说的每年工人家庭中需要生活费是4口之家为454元,那么必须两人工作(每人每月16---22元),很好,那么你告诉我当时谁家是4口人?当最大的孩子16岁的时候,他家里至少有2---3个弟弟妹妹了吧?这时已经是6口之家(还得爷爷奶奶早早就死了),那么他是去读20块钱的书,或者免费的书,然后看着家里的人饿死,还是去打工?
45楼50楼51楼关键就是占人口90% 的农民,乃至部分农村的地主因为没有教师所以,农村基本没解决,也是事实所以,才有“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中国职教社等等 54楼民国时期城市化率不到10%所以,能享受到教育资源的主要也就这些人这些人绝大部分能找到相对安定的工作,乃至比工人的生活更惬意一点也就是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这部分人不是坏人,但是,他们对革命是没有热情的。如果没有日本入侵这种亡国灭种的战争,他们也就过着小日子但,本来是城市稳定因素的他们(我党城市暴动难以进行就是因为缺乏暴动的基础),因为物价飞涨失去了原有的稳定的小日子所以国民党自毁根基,被赶下台了一个社会,其实最稳定,最核心的该是这种人(小资),社会才会稳定(巨富和赤贫都会导致社会革命)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6楼8楼杨振宁等人只不过是在中国读的大学,但却是美国获得的成就,这就是“民国”教育的成功?如果你的这种逻辑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现在美国硅谷等高科技研究基地里的许多中国留学生,都是在国内接受的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是不是就说明了中国教育的成功呢
45楼50楼51楼关键就是占人口90% 的农民,乃至部分农村的地主因为没有教师所以,农村基本没解决,也是事实所以,才有“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中国职教社等等 问题是县城当时有几口人,民国我县人口约25万,县城就5000来口人,这还是清朝的府城。如果算上1930年以前的清化镇(北伐后从我县划出,成立博爱县)的近20万人口。就是40多万人,县城就5000多。
52楼无地可耕者| |||25亩以下者| | 9| 10.925--49.9亩者| | 8| 32.850—99.9亩者| | 7| 68.6100--299.9亩者| 302| 2.1| 4| 153.5300—300亩以上者| 33| 0.2| 1| 469.1总计| 1| 0| 22.2定县是河北富庶之区,所以以保定为代表,来研究河北省的土地问题,较为合适。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曾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协同合作,在保定作过一次农村调查,调查者计有10村,凡1565家,其中65%的农家,不是无地可耕,就是耕地不足。保定土地分配表(10个代表村中之地主与农民,1930年)类别|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地亩百分比|每家平均地亩地主| 58| 3.7| 3 392| 13.4| 58.5富农| 125| 8| | 56.3中农| 362| 23.1| | 23.2贫农与雇农| | | 6.6总计| | 2| 16.3以每个农家占有耕地的平均数而论,定县实较保定为多①。定县的多数农民,每家都有25亩以下的土地,即贫农每家也有10亩土地。而保定的贫农与雇农,平均每家不到7亩地。所以65.2%的农家只有耕地的25.9%,反之11.7%的地主与富农,却有土地41.3%。在保定60%以上的地主,人口占村民2.36%,虽然自家管理产业,但不从事耕种。其中有3%以下的土地,占地10.57%,是雇用无地或土地不足的贫农与雇农②来代他们耕作的。——————————————————————————————————①定县每家平均较保定多36%。②保定的雇农和普通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劳动者不同,他们自己都占有一些土地。所调查的203个雇农农家.有6%是有一些土地的。扬子江下游的情形与河北省大不相同,在扬州与杭州之间的地带,地主完全是收租的。自己经营的地主,甚属少见。在杭江平湖,很多大地主,该处土地多为地主所独占的,地主以3%的人口,而占有土地80%。在平湖,因为尚有4%以下的耕地未曾开垦,所以地主占有耕地的百分数,显见得是耕地分配之十分不均。中小地主占有耕地40。52%,大地主占有39.56%。占有千亩以上的地主,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因为在扬子江流域中,中小地主实占主要地位。平湖土地分配情形表(1929年)产业量|农家数目|占有地亩|对全耕地的百分比小地主(1~99.9亩)| | 11.63中地主(100~999.9亩)| 380| .89大地主| 66| .56总计| | 80.08在江苏无锡,千亩以上的地主仅有耕地8。32%,中小地主却有耕地30.68%。该地9%的土地,属于地方公团、庙宇及各宗族。只有余下的52%的耕地,为600000农民所有。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曾在无锡调查20个代表农村,在1035农家中,其土地分配情形如下表。无锡土地分配表(1929年20个代表村)类别|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地亩百分比|每家平均地亩地主| 59| 5.7| | 54.5富农| 58| 5.6| | 20.8中农| 205| 19.8| | 6.9贫农与雇农| 713| 68.9| 965| 14.2| 1.4总计| | | 6.6无锡的地主,仅有5%是自己经营田产,他们在农村户口中只占6%以下,却占有耕地47%,其余69%的人家,都是贫农与雇农,他们占有的田地,仅为14。2%。在杭州西边的临安土地分配,也很不平均。在1930年全国建设委员会曾派十人赴该地调查,据他们的报告,十亩以下的贫农很多,临安不及无锡富庶,贫农占全人口48%,所有耕地仅13%。临安士地分配表(1930年)耕地量|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土地百分比1--5.99亩| | 16--10.99亩| | 111--50.99亩| | 251--100.99亩| 646| 6.4| 6101-200.99亩| 382| 3.8| 7201--500.99亩| 75| 0.7| 3501亩以上| 17| 0.2| 2总计| 1| 0在淮河流域或扬子江流域之间的山地,土壤的硗瘠,更次于临安。这一带的土地,分配的更不平均。河南南阳县,有65%的人口都是贫农,他们所有的耕地,仅当全农地l/5。该地占有25亩的农家,通常也算作贫农。中农通常有土地50亩至70亩,富农平均享有农田百亩。南阳土地分配表(1933年)产业量|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土地百分比1—4.99亩| 4| .25--9.99亩| 2| .010--49.99亩| 3| .350—99.99亩| | .9100--199.99亩| 850| 0.8| .3200亩以上| 244| 0.2| .3总计| 0| 0关于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西南诸省的土地分配情形,现在没有详细报告,(广东省农业调查报告)一书上卷于1925年由广东大学刊行,下卷于1929年由中山大学农院刊行;该书对广东土地分配情形虽略有叙述,惟对于土地占有情形,则毫未说明。两位热心的苏联学者,佛林(M.Volin)氏与约克(E.Yolk)氏,曾于1926年夏季到广东,搜集材料,以便研究农民问题。根据这些材料,匈牙利人马季亚尔(L.Magyar)氏对广东土地分配情形,曾有一种估计。佛约两氏的材料,完全是从当时的农民协会搜集而来,该会为富农及中农所主持,因之马季亚尔氏的估计决不正确。因为材料来源的限制,所以他对于贫农的经济情形,没有充分注意。马氏说广东的贫农之家,平均有田五亩①,是远于事实的估计。————————————————————————————————①广东的“亩”本比保定为大,南阳的亩本比临安为小。以公亩为单位来计算.则保定亩等于6.40公亩。定县6.15公亩,临安6.144公亩,平湖5.728公亩,无锡则为5.616公亩。马季亚尔的文章发表于1927年,至1929年重加订正,并有以下的叙述:“大略计之,西南诸省的地主,占有耕地60—70%,扬子江流域占有50—60%,河南陕西占有50%,山东占有30—40%,湖北占有10—30%,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省占有50—70%。”因为地主与无土地者同时并存,并且在广东省无土地者尤独多,所以广东省的土地分配情形,我们应重新估计如下:广东省土地分配表(1933年估计)类别|农家数额|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土地百分比|每家平均地亩地主| | | 203.3富农| | | 24.8中农| | | 6.0贫农及雇农| | | 2.o总计| 0| 0| 7.874%的贫苦农家,占有耕地不及1/5,同时2%的人家,却占有耕地l/2以上。这是广东省的普遍情形。广西的东部,有七县在1926年经塔汉诺夫(Tahanoff)调查过,当地的2%的人家占有土地71%,25%的人家仅有土地29%,其余70%的人家,则贫无立锥之地。(二)耕地的分散少数懒惰的地主,占有大块的土地,集合许多贫苦农夫来耕种。土地分配的不均,在其他各国固然也不是没有,但在印度与中国是更加显著,因为该两国度内的贫农百分数很高,而且耕地太分散了。同时贫农更因为土地的分散,而更加渴望土地。在德国的巴登,小农田很为普遍,每家农田的平均面积是3.6公顷(Hectare),日本最贫困农民的农田面积是0.49公顷,但在江苏无锡,所调查的700户贫农,他们的农田的平均面积,只有0.29公顷;河北保定的870家贫农之中,每家农田的平均面积有0.53公顷。即以所有农民的农田混合计算,无锡的农家平均只有0.42公顷,保定农家平均不过1.06公顷而已。每家耕种平均面积表地方|所调查的农家数目|年份|每家平均占有本地亩数|每家平均折合公顷数定县| 790| | 1.59保定| | 16.54| 1.06无锡| 963| | 0.42资料有点多,其实就是告诉你,在北方,10亩地只能叫贫农而不是富农 10亩地的肯定不能是贫农,土改分地算是平均了,人均就亩把地,当然和各地的情况有关系,地广人稀的地方相对就宽松些,中原腹地10亩地不得了了
定县的土地分配表(134村,年)耕地量|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地亩百分比|每家平均数无地可耕者| |||25亩以下者| | 9| 10.925--49.9亩者| | 8| 32.850—99.9亩者| | 7| 68.6100--299.9亩者| 302| 2.1| 4| 153.5300—300亩以上者| 33| 0.2| 1| 469.1总计| 1| 0| 22.2定县是河北富庶之区,所以以保定为代表,来研究河北省的土地问题,较为合适。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曾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协同合作,在保定作过一次农村调查,调查者计有10村,凡1565家,其中65%的农家,不是无地可耕,就是耕地不足。保定土地分配表(10个代表村中之地主与农民,1930年)类别|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地亩百分比|每家平均地亩地主| 58| 3.7| 3 392| 13.4| 58.5富农| 125| 8| | 56.3中农| 362| 23.1| | 23.2贫农与雇农| | | 6.6总计| | 2| 16.3以每个农家占有耕地的平均数而论,定县实较保定为多①。定县的多数农民,每家都有25亩以下的土地,即贫农每家也有10亩土地。而保定的贫农与雇农,平均每家不到7亩地。所以65.2%的农家只有耕地的25.9%,反之11.7%的地主与富农,却有土地41.3%。在保定60%以上的地主,人口占村民2.36%,虽然自家管理产业,但不从事耕种。其中有3%以下的土地,占地10.57%,是雇用无地或土地不足的贫农与雇农②来代他们耕作的。——————————————————————————————————①定县每家平均较保定多36%。②保定的雇农和普通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劳动者不同,他们自己都占有一些土地。所调查的203个雇农农家.有6%是有一些土地的。扬子江下游的情形与河北省大不相同,在扬州与杭州之间的地带,地主完全是收租的。自己经营的地主,甚属少见。在杭江平湖,很多大地主,该处土地多为地主所独占的,地主以3%的人口,而占有土地80%。在平湖,因为尚有4%以下的耕地未曾开垦,所以地主占有耕地的百分数,显见得是耕地分配之十分不均。中小地主占有耕地40。52%,大地主占有39.56%。占有千亩以上的地主,并不是普遍的现象,因为在扬子江流域中,中小地主实占主要地位。平湖土地分配情形表(1929年)产业量|农家数目|占有地亩|对全耕地的百分比小地主(1~99.9亩)| | 11.63中地主(100~999.9亩)| 380| .89大地主| 66| .56总计| | 80.08在江苏无锡,千亩以上的地主仅有耕地8。32%,中小地主却有耕地30.68%。该地9%的土地,属于地方公团、庙宇及各宗族。只有余下的52%的耕地,为600000农民所有。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曾在无锡调查20个代表农村,在1035农家中,其土地分配情形如下表。无锡土地分配表(1929年20个代表村)类别|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地亩百分比|每家平均地亩地主| 59| 5.7| | 54.5富农| 58| 5.6| | 20.8中农| 205| 19.8| | 6.9贫农与雇农| 713| 68.9| 965| 14.2| 1.4总计| | | 6.6无锡的地主,仅有5%是自己经营田产,他们在农村户口中只占6%以下,却占有耕地47%,其余69%的人家,都是贫农与雇农,他们占有的田地,仅为14。2%。在杭州西边的临安土地分配,也很不平均。在1930年全国建设委员会曾派十人赴该地调查,据他们的报告,十亩以下的贫农很多,临安不及无锡富庶,贫农占全人口48%,所有耕地仅13%。临安士地分配表(1930年)耕地量|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土地百分比1--5.99亩| | 16--10.99亩| | 111--50.99亩| | 251--100.99亩| 646| 6.4| 6101-200.99亩| 382| 3.8| 7201--500.99亩| 75| 0.7| 3501亩以上| 17| 0.2| 2总计| 1| 0在淮河流域或扬子江流域之间的山地,土壤的硗瘠,更次于临安。这一带的土地,分配的更不平均。河南南阳县,有65%的人口都是贫农,他们所有的耕地,仅当全农地l/5。该地占有25亩的农家,通常也算作贫农。中农通常有土地50亩至70亩,富农平均享有农田百亩。南阳土地分配表(1933年)产业量|农家数目|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土地百分比1—4.99亩| 4| .25--9.99亩| 2| .010--49.99亩| 3| .350—99.99亩| | .9100--199.99亩| 850| 0.8| .3200亩以上| 244| 0.2| .3总计| 0| 0关于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西南诸省的土地分配情形,现在没有详细报告,(广东省农业调查报告)一书上卷于1925年由广东大学刊行,下卷于1929年由中山大学农院刊行;该书对广东土地分配情形虽略有叙述,惟对于土地占有情形,则毫未说明。两位热心的苏联学者,佛林(M.Volin)氏与约克(E.Yolk)氏,曾于1926年夏季到广东,搜集材料,以便研究农民问题。根据这些材料,匈牙利人马季亚尔(L.Magyar)氏对广东土地分配情形,曾有一种估计。佛约两氏的材料,完全是从当时的农民协会搜集而来,该会为富农及中农所主持,因之马季亚尔氏的估计决不正确。因为材料来源的限制,所以他对于贫农的经济情形,没有充分注意。马氏说广东的贫农之家,平均有田五亩①,是远于事实的估计。————————————————————————————————①广东的“亩”本比保定为大,南阳的亩本比临安为小。以公亩为单位来计算.则保定亩等于6.40公亩。定县6.15公亩,临安6.144公亩,平湖5.728公亩,无锡则为5.616公亩。马季亚尔的文章发表于1927年,至1929年重加订正,并有以下的叙述:“大略计之,西南诸省的地主,占有耕地60—70%,扬子江流域占有50—60%,河南陕西占有50%,山东占有30—40%,湖北占有10—30%,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省占有50—70%。”因为地主与无土地者同时并存,并且在广东省无土地者尤独多,所以广东省的土地分配情形,我们应重新估计如下:广东省土地分配表(1933年估计)类别|农家数额|农家百分比|占有地亩|土地百分比|每家平均地亩地主| | | 203.3富农| | | 24.8中农| | | 6.0贫农及雇农| | | 2.o总计| 0| 0| 7.874%的贫苦农家,占有耕地不及1/5,同时2%的人家,却占有耕地l/2以上。这是广东省的普遍情形。广西的东部,有七县在1926年经塔汉诺夫(Tahanoff)调查过,当地的2%的人家占有土地71%,25%的人家仅有土地29%,其余70%的人家,则贫无立锥之地。(二)耕地的分散少数懒惰的地主,占有大块的土地,集合许多贫苦农夫来耕种。土地分配的不均,在其他各国固然也不是没有,但在印度与中国是更加显著,因为该两国度内的贫农百分数很高,而且耕地太分散了。同时贫农更因为土地的分散,而更加渴望土地。在德国的巴登,小农田很为普遍,每家农田的平均面积是3.6公顷(Hectare),日本最贫困农民的农田面积是0.49公顷,但在江苏无锡,所调查的700户贫农,他们的农田的平均面积,只有0.29公顷;河北保定的870家贫农之中,每家农田的平均面积有0.53公顷。即以所有农民的农田混合计算,无锡的农家平均只有0.42公顷,保定农家平均不过1.06公顷而已。每家耕种平均面积表地方|所调查的农家数目|年份|每家平均占有本地亩数|每家平均折合公顷数定县| 790| | 1.59保定| | 16.54| 1.06无锡| 963| | 0.42资料有点多,其实就是告诉你,在北方,10亩地只能叫贫农而不是富农
45楼50楼看怎么算一般县城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能来城里有房子的,基本生计是能解决关键就是占人口90% 的农民,乃至部分农村的地主因为没有教师所以,农村基本没解决,也是事实所以,才有“梁漱溟乡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中国职教社等等
45楼够用吗?够用连小学教育都无法普及?
45楼3楼45楼军校在33年以后并入教育经费里面的。私立学校也很少,但有不少省立和县立学校,但都不多,省立学校一般是中学,一个省就十几家而已,而且大多就几百学生。县立一般是小学,偶尔也有中学和师范的,但县立的一个县最多是一到二家,规模更小,很多都是一二百学生,而且省立、县立学校大多是延续晚清建立的学校,其经费是省或县财政开支,其实主要靠晚清留下的官地、学田和民国没收的寺庙的土地的田租维持。其他教育靠私立和简易小学(私塾改的),教师相当于以前民办教师,工资极低。私立的规模都不大,而且时开时停。
39楼42楼文盲进共产党的队伍要学习文化,多少能识几个字;文盲进了国民党的队伍就是给长官们供血,文盲还是文盲。所以准确的说是半文盲把文盲撵到小岛继续范去了。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20楼21楼26楼37楼其实就是,没读书的想读书。读了书的都离开那地方,剩下的还是没法读书,因为没人教呀再简单点,能不当文盲的都走了,留下的还是只能当文盲。读书这行当,除了钱,还得有人教别说民国了。现在西部边远地区,国家编制的教师还是比较少有人原意去,为啥,条件太艰苦了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35楼简单的说:民国的特点是特大城市西方化,中小城市开始现代化,农村流氓化民国时期教育投入是不少,但能覆盖的也就是城镇一级了,4亿人,能享受到这待遇的,也就是不到10%市民了。上海的公交司机起码可以买书看了(《一面》,写鲁迅的。中学语文课文),所以,市区文盲律就比较低.即使培养了不少的师范生,但也只能覆盖到城镇一级文盲律高的其实还是在农村。可悲哀的现实是。即使是农村子弟读书,也是离开农村,然后成为城市的一份子。留下的还是文盲。
因为,私立学校钱不算这里出,有的钱是地方财政支。然后学校也有其他收入来源。然后军校是其他的支出。所以,还是够用的。
就和历代的乱世一样,人不如太平犬。
39楼最后文盲把那些大师、范撵到小岛上继续范了,改成民主范了。
世界最高、世界最大、世界最强、世界最快凭的是综合实力,怎么就不能夸耀?你让印度、菲律宾搞出来试试。
结果教育出来一大堆文盲。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20楼21楼26楼放屁!我祖上每一代人,都想有个识文断字的,亦或有个童蒙出身的,能够光耀门楣,光宗耀祖的,可惜,都未能如愿!原因无他,地方太偏僻,根本没有文化因素,一个县都找不出几个识字的,所以只好当成梦呓!做土匪的时候,对什么人都凶,唯独对教书先生客气,因为那是文化人,都想沾点文曲星的气。某些人说民国如此重视教育,为什么民国37年,我们县楞没一所学校,都快解放了,山旮旯子里的愚民,还以为还是大清朝。
——活脱脱又一个芮成钢第二!中国的教育啊! 刺伤汝的国母了,难怪汝不高兴。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蠢蛋,那你解释一下,那么重视教育,咋教出了8-9成的文盲来啊!
就事论事不如个人经历更有说服力,并且这也是目前研究社会科学的重要范式,英文叫做Constructionism,认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是了解和搜集人类活动的感受和经历,研究者通过语言交流和切身体会来了解各种感受和经历,然后构建理论。闲话少叙,家父现已年届八旬,童年和青年时代生活在福建,家父介绍当年生活在福州时因为家境贫寒,小学只念了三年就辍学了,然后到闽清农村亲戚家一直生活到解放,在闽清期间没有接受教育,每天只是砍柴和帮着干农活。解放后因为政府帮助爷爷找到了比较稳定的工作才又回到福州,得以继续学业。上了初中后因为家庭收入较低,一直得到学校助学金的帮助,后来助学金一直伴随着他到厦门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后因为成绩优异被分配到国家统计局工作。当然之后父亲的人生经历被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左右跌宕起伏。但是他常常对我讲解防后,所居住的福州台江平民区出了不少家境一般的大学生,比如......很多都是他童年时代的小伙伴。所以不管工作以后的境遇如何,作为一名生在清贫人家的孩子,父亲衷心感谢共产党给他和同时代的一批人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来了他们的人生。设想如果他的整个青年时期生活在民国时代,照他老人家自己的推测大概要在闽清农村呆上一辈子了。还是要回到方法论上来,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不能够紧紧凭借几个条件,几个假设,几个理论进行逻辑推演,也不能提出几个假设来论证某一理论。这种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被认为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现实世界。社会科学了解现实的重要研究方法是通过访问,观察和亲身体验等手段。民国的一些情况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无法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了解了。不过幸好还有一批老人健在,抓紧时间访问他们,取得第一手资料还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奉劝80后,90后的年轻人多通过这种办法认识过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过去非常有助于认识现在,把握未来!28日夜写于墨尔本本文内容于
18:55:14 被长长的白云编辑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20楼21楼26楼1931年,蒋介石的笔杆子、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的主笔陶希圣感叹说:“从小学到大学的几层等级,逐渐把贫苦子弟剔除下来,最贫苦的农工子弟们没有受初等教育的机会,其中升入中学的少数青年,大抵出于中资或富裕的工商业、地主、官僚家族,大学则是所谓的上层社会,即大地主、金融资本家、工业资本阶级的领域,他们的子弟是最能住进大学的。”陶希圣的描述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基本没有。事实上,即使穷人家的孩子硬撑着上了学,最好可能还是会因为家里接济不上而被迫退学。1935年寒假,著名诗人臧克家收到他的一个农村学生的来信,信上说:“今年旱灾、虫灾,弄得五谷不收,我家经济破产,下学期我爸不让我再上了,我一直哭了三天也没法,老师,你想想这是个什么世界啊!”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20楼21楼26楼民国教育经费太充裕了,呵呵。民国30年代每年教育文化等所有支出只有万,取其平均数是4500万吧,文化如图书馆、博物院等怎么不花500万?就剩下4000万了。而且这里面还暗藏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每年的费用约万,就算1000万,就只剩下3000万了,一个教授平均一月350,一年4200.那全国教育费就算不修教室,不付办公费。也就够7000多教授工资。如果加上中学教员就算按你说的最低每月100,每人1年就得1200元,3000万,也就够25000中学教师工资。如果小学教师是60元,够4万多小学老师的工资。如果各分三分之一,那只够最多2500个教授,8200名中学教师,14000名小学教师的工资。但如果加上办公费,房屋修缮,教育部门的工资,职员的工资等,这些人很可能还要减半。当然,如果像您说的那样免费食宿,那估计教师又要少一半了。如果只有1000多个教授,那他们能教几个学生呢?
——活脱脱又一个芮成钢第二!中国的教育啊! 主人被匾,忍不住了啊。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还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20楼21楼26楼既然民国教育水平高,为何民国文盲率还是95%?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期间教会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