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男生想学昆曲小生,刚入门。《韵学骊珠电器》怎么用?怎么熟悉曲调?

第三方登录:【精品专业论文】《韵学骊珠》研究,历史,文学,考古,文献解读,期刊论文,博士论文,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韵学骊珠》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转载]昆曲:高贵美丽的大雅之音
  博主按语: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昆曲于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并名列榜首,至今已八周年了。6月18日至26日,文化部在苏州召开了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为使网友了解昆曲国宝的价值,本博客特编发此期“昆曲入门书与新书专辑”,由博主撰写的此文发表于《深圳特区报》日,整版,配有昆曲演员顾卫英舞台艺术照。
昆曲:高贵美丽的大雅之音
——昆曲入门书与新书介绍  
世界上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感情。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骄傲和自信的源泉。那么,我们中国人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引以为荣、最能体现华夏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美学品位的雅乐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早在400年前,就有人回答过。一代“曲圣”、明代嘉靖年间的戏曲改革家魏良辅说:“唯昆山为正声”,明末秀才徐树丕说:“四方歌者皆宗吴门”,清代戏曲理论家焦循则说:“梨园共尚吴音”。三人共同崇尚的,就是当今被称作“百戏之祖”的昆曲艺术。昆曲原名“昆山腔”,形成于元末明初,是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的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她与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的乳汁曾经哺育过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等众多的地方戏,因此她又被尊称为“百戏之师”。在华夏文化史上,昆曲这株散发着古韵芳香的幽兰,其迤逦之声已经回响了六百余年。她曾经是古典戏曲的一座高峰,是明清音乐的一座高峰,还是古典舞蹈的一座高峰,被文人士大夫视作“大雅”、“国剧”,雄居霸主地位两百多年。明清时代,制曲、度曲与顾曲是官僚贵族阶层和文人士大夫的一种雅好,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渐渐远去的辉煌。昆曲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优良传统,曲词典雅艳丽,唱腔细腻、婉转,身段动作优美,载歌载舞,即使是在当代,她仍然是最能代表中国戏曲美学高度的一种雅乐,是中国戏曲的范式。
  随着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榜首,这个高贵典雅、精致美丽、有六百年历史的东方艺术,再一次走进了世人的视线,学唱昆曲、清赏昆曲同样成为当代人、尤其是有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生活追求。正像余秋雨先生所说,唐诗、书法与昆曲已成为中国文人的三大痴迷。因此,向广大曲友或普通的昆曲爱好者介绍一下昆曲的入门书、最新研究成果与当代有代表性的昆曲艺术家的传记,就显得非常必要。
1、幽兰雅韵:昆曲入门书与工具书  
&&&&昆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博大精深,囊括了音韵学、古典诗学、词学、古典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学、美术等门类。要想全面地了解昆曲艺术,最好的入门书,是《中国昆剧大辞典》。这是第一部全面总结昆剧艺术的大型工具书,由昆剧研究专家、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新雷主编,俞为民、顾聆森副主编,全国百余名学者历时10年精心编撰而成,总计310万字,分12个栏目,收辞条5600多条,另列附录5种,系统地梳理了昆剧600多年发展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昆剧在文学、音律和舞台演唱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昆曲继承了自唐诗、宋词、元曲以来的古典诗学传统,曲词是典雅的长短句,属于曲牌体,有大量文史典故,因此,要欣赏昆曲,必须先读懂其曲词。这就要先读南戏与明清传奇,因为那是昆曲的文学脚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像《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作品。可以说,明清传奇是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这类工具书有《明清传奇鉴赏辞典》,蒋星煜、齐森华、赵山林主编,收录南戏与传奇剧作168种281出,有注释,每一出配一篇鉴赏文章,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要想学度曲,最方便的是《振飞曲谱》。昆曲的乐谱原为工尺谱,但一般人看不懂,京昆大师俞振飞幼承其父、一代“曲圣”俞粟庐先生之庭训,继承了清代叶堂开创的清曲唱法,被誉为当代南昆大师,“俞家唱”芳名远播大江南北。振飞先生六岁习曲,对其父的《粟庐曲谱》研磨良久,上世纪80年代根据生平舞台演出和清唱的实际情况,精选四十出昆曲,将其译为简谱,与其学生一齐编辑了《振飞曲谱》,分上下两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书前附有俞先生的《习曲要解》与《念白要领》,详细阐述了他七十多年来积累的度曲经验,对唱曲中的咬字发音,如四声阴阳、尖团清浊、四呼五音、中州韵、十三辙,以及昆曲的腔格、用气、节奏、表达曲情,以及念白要领,作了详细的讲解。
  另一本较好的昆曲曲谱是由江苏省戏剧学校戏曲研究室的昆曲学者王正来先生编辑的《曲苑缀英》,系该校昆剧班教学用书。原书为工尺谱,后译为简谱。该教材分“南曲唱段选粹”、“北曲唱段选粹”、“南北合套选”、“时剧选”、“吹腔选”几部分唱腔曲谱。书末附南、北曲牌与笛调相配一览表。曲文标注阴阳四声,详解唱腔口法、习曲要旨,对于昆曲初学者是很方便的工具书。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2004年4月出版。线装上下两册。
  昆曲是最讲究唱功的艺术,讲究咬字发音与字正腔圆,除丑、净二角的苏白外,昆曲的舞台语音,既不是当代的普通话,也不是苏州方言,而是苏州——中州韵,这就要求度曲者,必须首先念准字音,才能学唱。昆曲唱白的发音,这方面的工具书,最权威的是清代沈苑宾所撰的《韵学骊珠》。昆曲无论是填词还是唱曲,都要求字字平仄阴阳分明,句句合辙押韵。自明代以来,大凡曲韵“必南宗《洪武》,北问《中原》”。这种南北分别依据不同韵书的情况,给填词者和度曲者都带来了不便,清乾隆时人沈苑宾用了五十年时间,编成一部合南北音韵于一书的《韵学骊珠》,分平、上、去三声为21部,入声单立为8
部,于每一韵部中,平、去、入三声各分阴阳,此韵书南北字音分明,讲究阴阳洪细,收音归韵,无论对填词的平仄押韵,还是对度曲的咬字吐音,都有法度可循。此书一问世即为曲坛所重视,并成为后世曲界填词度曲所遵循的韵书,为昆曲学唱者必备的工具书。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一版。
  中国戏曲自原始社会的歌舞、春秋战国时期的俳优与巫觋表演、汉代的角抵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金代的诸宫调,宋元的南戏和杂剧,明清的传奇,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有两个高峰,一是元杂剧,二是明清传奇。要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首推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其中,对昆曲的论述甚为详备。若要只了解昆剧的历史,则胡忌、刘致中编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出版的《昆剧发展史》是一部不错的书。此书由赵景深先生作序加以推介,很有学术价值,探求昆剧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组织结构、演出形态、文学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成就及对社会的影响。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体" COLOR="#、幽兰新叶:近年昆曲书籍举要  
随着昆曲“申遗”成功,政府加大了对昆曲的投资,学界也对昆曲的研究掀起了一个热潮,各地曲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学曲人士越来越多。相应地,一大批介绍昆曲的新书也进入市场。吴新雷、朱栋霖主编的《中国昆曲艺术》,从昆曲源远流长的春夏秋冬到古往今来的经典剧目,从生旦净末丑五大角色的星云流变到曲谱声律的舞台表演,600年来昆曲史上的风云盛事都在书中得以尽情展示。配有800多张精彩图片,图文并茂,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书中许多老照片都是第一次面世。俞振飞、周传瑛等传字辈与继字辈等众多名家大师的风采神韵都可由此得以再现。
  周兵、蒋文博主编的《昆曲六百年》是为同名8集电视纪录片所撰写的解说词,以再现、纪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由高福民主编的《姹紫嫣红——中国昆曲遗产》,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的一种,旨在介绍及普及昆曲艺术知识,促进昆曲遗产保护。
  《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纳书楹曲谱版》,全套4册,包括《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清代乾隆年间叶堂选辑校订。这部曲谱被称为昆曲皇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一直受到俞粟庐、周传瑛的重视。此书原为工尺谱,由昆曲音乐家周雪华译成简谱,装帧精美,值得珍藏。
  目前,昆曲研究最系统的一套,是“昆曲与传统文化研究丛书”,共十本,春风文艺出版社版。分别是:王安葵、何玉人的《昆曲创作与理论》,顾聆森的《昆曲与人文苏州》,刘桢、谢雍君的《昆曲与文人文化》,吴新雷的《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熊姝、贾志刚的《昆曲表演艺术论》,宋波的《昆曲的传播流布》,王廷信的《昆曲与民俗文化》,周育德的《昆曲与明清社会》,王宁、任孝温的《昆曲与民间乐伎》以及《中国的昆曲艺术》。这套丛书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的内容,是一套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昆曲著作。丛书以昆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多角度、多方位加以论述。作者是北京、南京、苏州等地著名的专家、学者,老、中、青三代共同合作的结果。对昆曲进行理论与文化多角度的深入探讨,这体现在每个专题的研究中,一方面它提升了昆曲研究的学术水平,同时也呈现了昆曲作为戏曲它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的深厚。这套丛书的出版,无论从对昆曲的保护、继承,或历史文化的认识,或作为现实当代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同时也拓展了戏曲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其中,《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吴新雷著,是考察20世纪前半世纪昆曲研究情况的专著。书中结合时代背景,联系昆曲的演唱实际,对1901年以后至1949年之前有关昆曲的著述和剧评进行了总的评估。其中涉及昆曲的认识问题和思想问题,涉及理论界的交锋和争鸣,涉及报章杂志上的评论和剧谈,书中作了历史性的回顾与反思。对吴梅、王季烈等众多昆曲家的曲学成就,对于南北专业昆班和业余曲社的演出评论,对于昆曲的文献整理和专题研究状况,也都广搜博采,取精用弘,探幽发微、确考时地。本书前半部分先介绍昆曲研究的历史渊源,后半部分则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昆曲研究的新气象。以点带面,前后呼应,理出头绪脉络,给读者勾勒了昆曲研究的整体态势。
  另外,郑雷的《昆曲》,是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一本,写了昆曲的历史、美学特点、现状、代表性的传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上海记者刘建春、姜浩峰的《中国昆曲地图》,较全面地介绍了昆曲在苏州、上海、南京、杭州、昆山等全国各地的流布与演出情况,也都值得一读。
3、幽兰绽香:精彩的昆曲艺术家传记丛书  
昆曲艺术是附着在人身上的非物质形态的遗产,必须通过艺人的口传心授,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目前,全国有七大昆曲剧院,演员有近千人。传字辈老艺人只剩下101岁的倪传钺一人。像张继青、汪世瑜等继字辈、世字辈的艺术家也多迈入了七旬。目前活跃于戏曲舞台上的,是一批40多岁的中青年演员。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的《昆曲艺术家传记文献丛书》,也是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力图将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代昆曲艺术家的艺术生涯和艺术经验进行真实而鲜活的总结和集中展现。第一套已经出版的有《青出于兰——张继青昆曲五十五年》(南昆)、《巾生今世——岳美缇昆曲五十年》(上昆)、《大武生——侯少奎昆曲五十年》(北昆)、《楚辞兰韵——李楚池昆曲五十年》(湘昆)。
  朱禧、姚继焜编著的《青出于兰》,详尽地叙述了被誉为“中国昆曲旦角祭酒”的一代南昆大师张继青先生的人生历程和从艺经历,并收入艺术家阿甲、张庚、王朝闻等人的评论文章。有“新中国昆剧第一女小生”美誉的岳美缇撰写的《巾生今世》,艺术地再现了她跟随俞振飞先生学习昆曲,进而成长为一名著名的昆剧表演艺术家的人生道路和艺术历程,岳美缇表演时有一种温润的书卷气质和儒雅风度。而由侯少奎、胡明明写的《大武生》,第一次全面地介绍了北昆表演艺术家侯少奎从艺五十年的经历以及“北昆侯派武生艺术”的形成过程。侯少奎一家四代从事昆曲表演艺术。清末时期爷爷侯益才唱男旦,民国时期父亲侯永奎唱武生。他和妻子王燕菊以及大女儿侯爽晖(侯爽)都是昆曲演员,小女儿侯晓牧(侯小奎)从事的是舞蹈表演艺术。这个家前后四代跨越百年历史,与昆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侯少奎现任北方昆曲武生艺术极其重要的传承人。其代表剧目的表演、身段、唱腔、锣鼓、服饰、脸谱等在近一百年的传承关系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规范性、系统性的侯派昆曲武生艺术风格。李楚池和李沥青,被昆曲界誉为“湘昆二李”,他们使行将消亡、几成绝响的湘昆艺术起死回生。张富光的《楚辞兰韵》为我们介绍的就是李楚池这位享誉全国的湘昆艺术家的传奇一生与艺术道路。
   另外,“官生魁首”蔡正仁、“巾生魁首”汪世瑜的传记书籍,有关方面,也在组织人员撰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骊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