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个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老王》中的老王

真实的意义与虚构的力量——苏教版必修三《老王》与
真实的意义与虚构的力量
——苏教版必修三《老王》与《品质》对比阅读课堂教学实录
& (上课时间日22日共2教时)
浙江省慈溪中学& 黄孟轲
一、教学设想与思考:1、苏教版语文教材是按照人文主题选排课文的,所以有的老师只顾及人文主题而忽略了相关的文体。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其文体的意义同文章要表现的思想情感都有密切的关系。2、作为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与小说,我们好多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是混淆的,都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我认为这样的教学不只是混淆不同作品的体裁特征,特别是损害对作品本质意义的理解。通过《老王》与《品质》对比阅读教学,试从散文与小说的不同文学文体的性质的比较赏析,让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在不同体裁的文本中所蕴含的不同的意义,感悟作品的内涵。理解非虚构作品散文的文体与思想情感的意义,以及虚构的小说其文学艺术的价值意义。3、这里,其实也涉及现在新课程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诸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确立,教教材用教材教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审美性、精神性因素,文本细读中的必要的深度解读及多元解读等等。通过两篇文章的教与学,以体悟散文与小说不只是一种体裁一种技巧,真实与虚构的也不只是表现方法的问题,它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学生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与精神性的东西也不断的生成。我们应该把散文当作散文来教,把小说当作小说来教。
一、散文的《老王》与小说的《品质》
师:你们最早接触的有感受的文体大概是……
王语: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笑)
周小军: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大笑)
李宇:《哈里.波特》应该算小说吧?
方红波:我记得是小学里的鲁迅的《百草园》影响比较深,文体好象是小说吧,因为有人物与故事。
叶柳:应该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师:那么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多人:塑造人物形象的是小说。
师:像《老王》与《品质》属于什么?
学生多人:是小说吧,刻画了靴匠与三轮车工人的形象。
王语:《老王》是散文,课文注解说选自《杨降散文选》,《品质》大概是小说,因为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多数是小说。所以《老王》是散文《品质》小说,(笑)
师:哦,散文小说的理解你是以这种三段论式推导出来的。(笑)先能够说说散文的特点?
学生多人:“形散而神不散”(笑)
师:应该没有错。我的大学老师也这么教的。但好的散文的“神”可是多元的,它思想情感复杂、结构多样、形式自由、角度多变。散文的自由是其本质,抒情写景叙事议论不拘一格;从而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主观情感的流淌,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渗透,从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一颗怎样的灵魂。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是可以获得许多启迪的。
师:那么小说呢?
学生多人:是写人物形象。
学生多人:虚构的,有故事情节。
师:是的。小说是形象性为主的。小说人物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独特的个性和灵魂,散文的形象性一般服从于抒情性的需要,而小说的抒情性服从于形象性的需要。叙事散文的叙事,实际上也是一种抒情方式,不同于小说中的为塑造形象而服务。
邹宏天:黄老师我不明白,《老王》是散文,它叙事都是为了表现老王这个人,哪有抒情?(其他学生也茫然)
师:有点不明白?这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小说与散文的一个区别点。你们先思考一个问题:《老王》中的老王这个人在文章中他是怎样存在于生活中的。
刘季红:是靠蹬三轮车活着的。
师:这没错,但这一切是怎么让我们读者感受得到的……
刘季红:是文章中的“我”,即杨绛她回忆中来显示的。
师:是否可以这样说,是作者杨绛在与老王的生活交往过程中,在“文革”那个特定的时代中两个不幸的人的痛苦的灵魂碰撞中,老王那善良的品格闪现出来。那么《品质》中的格斯拉呢?
范天宇:虽然也有交往,向他订购靴子,发现他的对自己手艺的热爱,但没有杨绛那样的心灵的碰撞。
生多人:他是个旁观者,应该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同我们以前学过的孔乙己、祥林嫂、索科洛夫等一样。
师: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里主人公,很好。我们已经大体明确了人物在小说与散文的一些初步的不同的特点。我们再了解一下散文与小说的一些区别。
有人用很形象的比喻形容了散文与小说的区别:散文就像人在走路,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而小说就不同了,就像你被别人踹到了水里,波澜起伏,而你挣扎在其中。(笑)
写散文,可以随心所欲,有感受而发,不受体裁限制。借花草树木抒情,以人情世故述怀.。但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学生:真实。
胡明杰:真情实意,或是本身经历,即使是他人故事也是自己灵魂中闪现出来的。
师: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样式,有一些要素。
学生多人:人物,情节,环境。
师:对,这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小说可称得上一个“世界”,因为它容量大,能够比上述文学样式更多方面、更为细致地刻画人物思想性格,展现人物关系和命运变化,能够更为完整地表现错综复杂的生活事件和矛盾冲突,能够更加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正如黑格尔所说,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板书:小说、散文)
二、小说的“格斯拉”与散文的“老王”
师:《老王》它重在叙事,看似都是为了表现老王这个人,没有抒情,语言也很平和朴实,细节写人出神,不见一丝儿刻意斧凿之迹。
学生多人:很自然
刘季红:语言非常朴实。我这本参考资料说有人评论是“朴而不拙,素而见美。”
师:评得好。我在阅读中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涌动着作者对一个小人物命运的感叹,对善良的歌颂,对人性的拷问。大家觉得文章最核心的一句在哪里?
马梅娇:结尾一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很好,这句话贯穿全文,是作者对自己灵魂的拷问,是在与老王卑微的灵魂碰撞中“我”感悟到自己的另一种“卑微”,所以我的回忆老王的精神形象凸现。这同鲁迅的哪一篇小说,有的认为称其散文更合适?
胡文雯:是《社戏》
张亮:是《故乡》中的“我“也有这种灵魂的拷问。
岑均杰::我觉得《故乡》中的“我”这种灵魂的拷问主要是知识分子在找路。
师:在探寻一条新路。
岑少杰:是,而杨绛是回忆老王的几件与我们有关的小事中,对比老王幸运的自己的一种忏悔
师:一种忏悔,比文章的“愧怍”更切近文章的情感内涵。
好,刚才,我们围绕散文的《老王》讨论得多了一点,下面我们是否可以集中两点来继续探讨:第一、这两篇文章都是以人物作为叙述对象,你觉得两篇文章所运用的写法共同点与区别点在哪里?第二、两篇都是写底层的小人物,凸显他们身上高贵的品质。就这一点我们谁来说说看,《品质》和《老王》有什么不同?
徐克城: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明白《品质》是小说,《老王》是散文,关键不是有没有人物,而是思考这人物是怎么来写的。
师:那你说说看,小说和散文在写法上最主要的差异是?
李宇:小说的内容是虚构的,散文里都是真实的。散文里的东西是直接来自于生活的而小说,如讲到的,我认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塑造,运用虚构的写法。(板书:生活&&
师:同学们注意,刚才李宇翔说到了一个关键词:“虚构”(板书:虚构)。那么请再继续思考一个问题,人物在小说里和散文里有什么不同?(板书:人物)老王和格拉斯这两个形象在写法上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何小栋:就是真实的与虚构的不一样。
师:对不起,我冒昧的问一句,你的父亲是做什么的?
何小栋:(有点突然,有点难为情的)我爸爸……原来是农民……现在在老家街上修理电动车。
师:我也是农民出身。你爸爸为什么改行修理电动车了?什么时间?
何小栋:他觉得种地赚钱太少生活很困难。时间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大概刚刚出生,就改行了,因为很多人不种地了,种地好象没有出息。
师:哦,当时我也有过这种想法。我读大学,教书之前也是农民,所以对农民的生活十分熟悉。农民最看重的是什么?
何小栋:赚钱。(笑)
张亮:弄烂泥吧(笑)
胡明远:我想应该是土地,农民是地里的一棵稻秧——这是我爸常说的。
师:“农民是地里的一棵稻秧”太形象了,你爸爸像诗人。我知道农民看重土地,还应该是看重力气、酒劲。一起吃饭,谁最能喝,谁是英雄;一起挣工分,别人扛两百斤,谁能扛三四百斤,那就是英雄。因为重力气,所以农民有两处肌肉最发达,肱二头肌和胸肌。谁的结实,其它人都会羡慕地上去摸摸。我现在不行了,以前19岁当农民时这块肌肉也是硬邦邦的(右肘部弯起,作拍肱二头肌动作,生大笑)。
师:那么,如果你把你父亲写成文章将会怎样写呢,小说和散文中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何小栋::散文。因为写的都是生活里的真事儿。
师:简略地构思一下你打算怎样写你父亲?
何小栋::(沉思片刻)他的性格很朴实,只会埋头干活,他身上有农民那种品质,我会像杨绛写老王那样找很多日常生活的小细节来写他的这一特点。
师:你会在文中写父亲由种地到修电动车的转行经历吗?
何小栋::会。这是他,也是我家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师:在改革开放之后,许多农民都放下锄头,干起别的职业。有的修理电动车,有的做小买卖、开公司什么的。有的像我一样去读书,脱掉草鞋穿皮鞋。如果要你不单单写父亲,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农民形象写出改革开放背景下一个朴实农民的命运变动,你会怎么写呢?
何小栋:那我可能会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别人的事例,像邻居的、我小叔舅舅的,也加在这个形象上。
师:那么这样塑造出来的形象,还是不是你父亲呢?
何晓栋:基本上是的。不过也有别人的影子,这样更加使人物象形好一点,就是丰满一些。
师:对,但这个“他”同你前面要写的父亲已经……
何小栋:不一样了,我爸爸只是一个原来的模特儿了。
学生多人:已经是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了。
师:很好,已经不再是何晓栋父亲在生活中的真实面目了,而是若干和他命运相似的这一代农民的缩影。
同学们:当写作时现实生活的一些真情是感的一些细节有时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要表达的某种理念时,就常常要借助其它形式,比如虚构的小说,比如抒情的诗歌。这就是散文与小说中的人物的本质不同。请具体说说。
李宇:《老王》中的老王这个人物是生活真实存在的,是杨绛笔下的人物,是作者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令她难忘的人。而《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大工业生产冲荡着小作坊小手工业生产的社会背景中,处于城市底层手工业者坚守着自己职业品质的日耳曼人的形象,一个时代的缩影。
三、真实的意义与虚构的力量
师:这里其实有两个概念,即人物真实的与虚构的。在文章当中真实的与虚构的关系到这两篇的写法的共同点和区别点,我们可以继续探讨。
翁佳丽:共同点,我想,首先都是写小人物,从小事去揭示人性,发掘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其次,都通过“我”的视角去发现低层劳动人民普遍的苦难和善良,蕴涵作者对人生苦难的点滴情感和奈落。
周鑫之:区别点:前者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具一定夸张和表现手法,因为要寄托作者高尔斯华绥的创作理想。后者是散文,真实的。
师:归纳得很有深度。再进一步看。
周鑫之:再进一步看,这就是高尔斯华绥的创作中所寄托的人文理想。小人物身上有优秀的品格。虚构的力量使文章更具震撼力。《老王》中在那非常时期,我和老王都是不幸的人,人物形象通过我的回忆闪现出来,表达真切的苦难悲离,更具感染里。
师:从我们前面提到的真实与虚构的观点来看。记得评论家谢有顺说过:作所谓真实,一个是眼睛的真实,一个是心灵(精神)的真实。那些心灵不在场的写作是不真实的写作。如卡夫卡小说中的甲壳虫的真实,博尔赫斯小说中的迷宫的真实,现代体验都是在一个虚拟性的结构与环境中展开的,但我们依然会感到他们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真实。
方红波:《品质》中人物是虚构的,但虚构有它的意义与真实有时所达不到的意义。真实的意义在于它是来自生活的,是鲜活的,像上面何晓栋讲到的他爸爸扔下土地去修电动车,我爸爸考上了师范,做小学老师,我以前写我爸爸完全是真实的,初中老师还说我胡编乱造,杨绛的文章我感动的是他的真实。相比《品质》总读来有一点不信服,格斯拉兄弟这种人在生活当中不可能有,太理想化了。
方红波:哪里理想化?像我的爸爸没有像人家那样扔下土地,一直在种地,我觉得他也是在坚持卫守着一个农民的精神。我觉得我爸爸很了不起。虽然我家生活比不上有钱人。
师:是令人尊敬的一种人,我写过《黑土里的爹》就是写你爸爸这样的人。
徐叶少:生活中是有这样的人。我还想说,虽然虚构有他的意义,弥补生活的不足,但高尔斯华绥终究只是他的一种理想而已。老黄,不黄老师,常常说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这个人在散文作者的笔下,是一种力量。比如,我以前当我读到贾平凹说“听灵堂上的哭声就可辨清谁是媳妇谁是女儿”一段话时,我深深觉得这是一个作家用心观察世界的多么了不得的真实呀!他的叙事,也是洞察人心的叙事,也是上面黄老师讲的散文中的叙事也是一种抒情。但在小说中它的力量终究不足。
师:是否可以这样去理解虚构,它是告诉我们生活是应该怎样的。是一种有形式的艺术。因为生活本来是缺乏形式的,不完整的,没有逻辑的。而作家的虚构可以使它完整。小说的虚构就是这么显示它的意义。格斯拉兄弟这种人在生活当中不不一定有,是作家的理想的寄予。但他意义也在其中。所以小说有其散文所不能取代的艺术魅力。有评论家说(板书:“它也许就是作家的心性和心力所能达到的最远的真实,又是一个跟我们心灵无限接近的精灵。)但真实的现实同样是一种力量。《老王》我们所以觉得其有意义,就是其真实的把“生活是这样的”再现出来。同学们觉得《老王》中哪一段很重要,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真实的特点?(板书:真实的意义&&&
虚构的力量)
学生多人:“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四、悲壮味与悲悯心
师:是,我记得不知是哪个作家说过“天地贯通以后的人才能写散文,才能写出好散文”,这话是一点都没有错的。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的散文才是好散文。同样……
张亮:小说的后面站着一个人的小说才是好小说。从曹雪芹雨果到鲁迅卡夫卡无不如此。
师:是呀,刚才讲到《老王》,它所以令人心灵震动,是杨绛对人生一种深切的体悟,灵魂的感悟。所以结尾一句“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是从她一生当中悟出来的一句话。我经常同大家谈到读她的最近的两本书
生多人:《我们仨》,《走到人生的边上》。
师:还有她另外的散文代表作《洗澡》、《干校六记》体会,杨绛与钱钟书是真正的天地贯通以后的人呀!
周梦:我赞同刚才两位同学的观点,但我同他们的想法不一样。譬如黄老师您讲到《品质》创作的时代背景时与人物形象时说,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大工业生产冲荡着小作坊小手工业生产的社会背景中,处于城市底层手工业者坚守着的一个缩影。我们知道《老王》的背景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而《老王》的意义只是两个人物的交往来写人性的善良,而《品质》格斯拉兄弟身上的东西虽然不一定在现实生活中有,但这个形象的意义更令人深思。或者说更伟大,更值得人敬仰,产生的作用不是更大吗?
叶振超:这我们上个学期学《边城》我们知道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山美水美人性更美,老师您还让我们发现一个细节,是说课本130面里连吊脚楼的婊子也有情。那是沈从文心中的一个美丽湘西世界,是他一块“神圣的地方”,为什么写这个世界,因为他在抵御他正身处的城市里的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他像一个面对着现代化城市的灯红酒绿的乡下人,是借边城的美在寄托,在捍卫,在坚守一种理想。那么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这种人是像前面王语菲等同学讲的是太理想化了。但这背后站着的“人”不是更有一种力量,作者身上甚至有一种很悲壮的东西。(鼓掌)
李宇:我们看文章有一句话“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
师:这三个“没有”“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怎样理解?
周艾妮:就是一种浓重的悲剧味。还有像课本里先后对橱窗里的靴子的三次描写:第一次,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靴子陈列在橱窗里,十分美观。第二次,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几双靴子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第三次,他的姓氏不见了,照样陈列着几双靴子,但格斯拉已经死了。
师:这是不是一种退避,甚至一种投降?看46页还有一句“是的,”他说,“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
傅豪:他的心中是一种悲哀,凄凉,但决没有退避,更不会投降。我们可以看结尾处两句,“但是饿死——”“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
弟弟是饿死的,虽然没有写他哥哥怎样死,应该也是同样吧。好象一个将军死在战场上一样。
孙浩泽:很悲壮!不是一般的悲剧。
师:这个比喻真好,好象一个将军死在战场上一样。多悲壮呀!我想到了,刚刚前几天看的一部电影《集结号》中的谷子地,当然谷子地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悲壮的力量,他的意义是在于寻找人的价值,军人的尊严。格斯拉兄弟是……
生多人:是坚守。
孙浩泽:我认为是执守。在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手工业生产。而作为一名底层的手工业者,格斯拉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但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靴子梦”——做结实、舒适、美观的靴子。他从不偷工减料,一丝不苟地工作,宁可挨饿也要做出最好的靴子。但他最终因饥饿而死去,如此崇高的品质就这样被工业革命的大车轮碾死了。
李鲍:“被工业革命的大车轮碾死了”说法是不是欠妥,好象他是逆历史潮流的。他同谷子地有相似处,只是兄弟两个在固执的守卫着,悲壮的守卫心中的一双美丽的靴子。
罗凯喻:我也昨天刚刚看,这部电影里的谷子地身上我看到了格斯拉兄弟,他们都有一种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正在慢慢消亡的东西,这就是精神,人的尊严。精神不一定只就会在伟人身上发生。格斯拉兄弟面对大公司的挑战与压力,不言放弃,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敬业精神,屡败屡战的谷子地与屡败屡守的格斯拉同样伟大。《品质》第二段有一句,“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品质,确实在模范品。”
师:这是一个重要的句子,小说的生命在于细节,请大家再仔细阅读文章,举几个例子:
王语:“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要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象在迷恋着理想。”这里“像皮革制成的人”“朴实严肃的风度““好象在迷恋着理想。”我读到正是一种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哪里只是一个鞋匠呢。
傅霞君:“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这里缝到靴子里去的“本质”就是他的品质,一个匠人的生命与追求。
师:悲壮味,有人殉国,殉情,他是以生命殉一个手工匠人的艺术,正如格斯拉说的“手艺”。这里寄托了高尔斯华绥他的一种理想。高尔斯华绥同沈从文一样,他也在抵抗,也在执守。他借助虚构的力量,把这一切融进格斯拉兄弟两个形象当中。执守难呀,鲁迅说悲剧是……
学生多人: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师:他身上是悲壮味。(板书:悲壮味)多少人在困厄在灾难退避,甚至投降了。我们再来看《老王》,我们前面讨论到他的身上也是一种品质,也是表现一种生命的悲剧味,但应该怎么看?
学生:老王身上也有这种可贵的品质,他也在抵抗,也在执守。只是与格斯拉兄弟不大一样。什么又讲不清楚,我读他觉得很可怜,有很尊敬。譬如,写到“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傅霞君:我看他身上有一种悲悯的意义,他对杨绛一家有怜悯,杨绛对他有怜悯。但不是一般的可怜“你还有钱吗?”死前还送香油鸡蛋这是一种发自心底的人性的善良。杨绛身上也同样有这种善良。在我们中国,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善良太可贵了。
师:这种悲悯善良,多少人把它扔掉了,我经常给你们提到的思想家顾准从“反右”到文革打成反革命坐牢,妻子离婚,儿女划清界线,来就在邻近的母亲也没有去看过他一次,他其实是孤独绝望中死的。而老王是红红的工人阶级,却避嫌,处处关心……
李宇:没有了杨绛他所以会永远记得这么一个卑微的三轮车夫,所记得也许是正是这一点。还有文章写到,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他是省下来舍不得吃而留给我们吃。可是他自己第二天就死了。
师:“我不吃。”这三个字,同《品质》中的“这是一种手艺”一样背后站着一个大写的“人”。但在《品质》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壮的虚构的力量,体味到生活应该是这样的,“人”应该有这样一份坚守,这是艺术的魅力。《老王》中我们在不多的几处描述中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更多的是悲悯的人生味,同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是文章中自然地通过我的情感过滤波澜不兴地叙述而来。理解这一点,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小说与散文的美丽与魅力。(板书:悲壮味&&
五、两个“我”的意义
师: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是从“我”出发,小说中我的出现,以加强艺术的真实性和抒情的感染力,如必修二中的小说
生多人:《流浪人若到斯巴》、《一个人的遭遇》
师:里面的“我”有区别吗?
学生多人:《一个人的遭遇》里的“我”主要是叙述人,而《流浪人若到斯巴》中的我是作品主人公。
师:作为小说叙述线索的人物,是见证者,是观察者,也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如《故乡》、《祝福》,而有些……
学生多人:如《孔乙己》《品质》中的“我”是主人公生活遭遇的见证人……。而散文的我有别于以上情况。“我”在我们《品质》《老王》这两篇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不是一样的?
宁豪:《品质》是小说,所以文中的“我”也是虚构的,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是高尔斯华绥写作的一种方法。
周鑫之:在小说中通过“我”与格拉斯兄弟交往的经历,来叙述见证了“他们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的精神。格拉斯兄弟的悲剧命运与高贵品质是以我的口吻呈现的。
学生:《品质》里的“我”只起到了叙述者的作用,见证了格拉斯兄弟的遭遇与执守的品质,不实际参与故事情节。
生多人:《老王》里的“我”就是作者杨绛自己,叙述的是她自己亲身经历的。
叶灵娜:“我”是为情节发展而设置的,相当于一个故事推进的见证人,是情感连缀的叙述者。生:老王是散文,人物真实。《老王》里“我”和老王都是主角,我是见证人与亲历者,其实,他们都是不幸的灵魂,从文章中我们读到杨绛一家在文革中也很困难;不过,“我”比老王稍微幸运一点,老王的命运更悲惨。他们之所以不幸,是因为碰上了文革这个时代。他和“我”当时同是低层人,老王没有嫌弃我们,而是同情关心。而这一切都是通过“我”回忆与情感过滤,老王的灵魂才得以从生活形象,塑造成为散文的艺术形象。
师:叶灵娜提到这样几个关键字:“虚构”与“真实”、“叙述者”与“亲历者”。我们明确两篇文章中的“我”有共同之处,都是以“我”作为叙述人,透过“我”的眼睛来写人物的品质,虚构的力量与真实的意义体现其中。
六、作品的精神资源
师:我们再回到《老王》的结尾所写的“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前面我们同学已经谈到,是我在与老王卑微的灵魂碰撞中“我”感悟到自己的另一种……,
学生多人:同情性。
学生多人:这种同情性在老王身上同样存在,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篇关于同情性的文章。杨绛她的愧怍心中不是在呼唤同情心。因为同情心正在离我们远去。同情性是一种可贵的品质精神。
师:大家理解越来越深入,沈旋你还没有发表过意见,你说说开……
沈旋:其实《品质》中的“我”,以及后来兼并了格斯拉兄弟的靴子铺的那个商人也有同情心的,课文结尾他说的一番话可以看出。
陈鲁劼:你再读读,我看哪里有同情心,“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多冷漠呀。(许多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祝福》里的那短工,那群看客们差不多,心底里的冷漠。
范天宇:我来说说“愧怍”,这里是一个令人心热的词语。它比同情性还要深入人的内心。老王作为一个底层人物,对杨绛一家倾心付出。等到他临死时,把鸡蛋、香油送给杨绛,并不要求报酬。杨绛却误会了他,用钱来答谢这个临终的人的好意,所以她觉得愧怍。
师:所以写这篇文章因为我是是无法释怀。“幸运的人”“不幸者”如何理解?
学生多人:“幸运的人”是指有家庭、有爱、有知识的“我们”幸运地得到一个一无所有的老王真情的照顾。“不幸者”是指老王这个淳朴善良的人却因孑然一身,困窘、疾病缠身而过早去世。全句表达了作者对老王人格的敬重以及自己误解老王的惭愧,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师:对,这是全文的“文眼”。为什么杨绛会感到“愧怍”,因为老王的不幸实际上是时代的不幸,作者之所以对老王感到愧疚,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没有尽到一个知识人一个相比幸运人的责任——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弱者和不幸的人。这是在两个不幸的灵魂碰撞后,作者对自己和时代的反思。这是作品的精神内涵。人要有愧怍之心呀。兼并了格斯拉兄弟的靴子铺的那个商人身上没有吧?《品质》的精神内涵怎么看?。
毛俊波:我觉得格斯拉兄弟有愧怍之心呀,他时时怕失了一个手艺人的品质。45页20一句话,“我完全可以想像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
师:格斯拉感到愧怍呀。21段,一句“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一个鞋匠的理想不能够实现他是宁愿死,就是前面讲到的执守。
毛俊波:我看执守这个词很好。格斯拉身上有一种很悲壮的东西在文中流淌,格斯拉做靴子的手艺很高,如果他随波逐流,不但不会饿死,而且还有可能发财去兼并人家。然而,他却在一步步的退,课文三次橱窗里的靴子的描写就证明这一点。但他宁肯饿死也不放弃一个鞋匠的理想追求,一生只为登峰造极的靴子,
学生多人:大概他的灵魂中一直在说:这是我的艺术。
师: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味道。只“艺术”这个词儿用在格斯拉身上很好。但他心说不出这样的话,他用了哪个词儿?
学生:“手艺”。
杨钠:对,实际这就是一种艺术。工业革命来了,为牟取暴力粗制滥造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格斯拉兄弟仍然执守着自己的坚韧的原则,对靴子的质与美精益求精。这不但是对靴子品质的保卫,更是对自己人格品质的执守。
何小栋:格斯拉兄弟的悲剧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罗凯宇:面对残酷的现实,仍然坚持奋斗,这就是他们的悲剧,高尔斯华绥写作追求的意义,。其实《老王》一文也同样思考人的灵魂能够善良,真实的再现生活中的动人的往事。
师:世人常常以现实论英雄的,谁赚得钱财多、谁官势大,谁就是英雄。但这两个小人物,却不是为了钱财,把为人的品质放在一切之上,甚至把命都搭进去了。这种小人物的执着,比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反而更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我们甚至可以给两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叫……
孙浩泽:小人物的执守,或者“坚守”。
叶宇宁:英雄的精神外史。
沈楼杰:底层的善良与光辉。
师:都有一定的见解。好,我们归纳一下两篇课文的蕴含的思想与精神内涵。(板书:精神内涵:执守品质善良愧怍)其实副标题还是不加最好,因为我们知道作为文学作品靠的是形象,思想应该靠形象来表现,一加把思想明晃晃摆在那里,形象反而损伤了。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一些小人物呢?如果叫你写一篇文章,你将怎样来切入,怎样来表现人物?我以前曾经给大家发过我写的几篇小文章,小说《黑土里的爹》《阿朋别传》,散文《阿德哥》《旮旯里的“花”》。可以供大家参考。好下课!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概括人物性格的词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