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有冠的鸟.翅膀处有黄黑色条纹.狗叫声大全很嘶哑

57 / 124 页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0:48 上传
10:48 上传
渔雕体长61~68厘米。头部为灰色。中央尾羽呈暗褐色,先端色彩较淡,次端呈黑褐色,并有宽斑。其余尾羽杂有白色。  
渔雕也是较大型的猛禽,但比海雕类要小一些,体长为61—69厘米。头部和颈部为灰色,腹部白色,其余均为灰褐色。虹膜为亮黄色,嘴为暗角褐色,基部铅蓝色,蜡膜褐色,脚和趾为淡黄色或淡灰白色,爪黑色。爪的底面上没有海雕类所具有的沟,但它的外趾能向后转动。尾羽为圆形,具有宽阔的黑色端斑,中央尾羽为灰褐色,外侧尾羽的基部的三分之二缀有白色和褐色的斑纹,末端三分之一为黑色。
渔雕是一种在森林中栖息的猛禽,活动于山地森林中的河流与溪流两岸,偶尔也到2000米左右的山地湖泊地带。喜欢停留在大树上或岩石上。“啊,啊”的叫声十分响亮。几乎完全以鱼类为食,只是偶尔吃一些爬行类等动物。渔雕捕食的时候不是采取其他雕类和鹗等所采取的从空中猛扑入水的方式,而是静静地站在水边的树上等候时机,一旦发现水面附近有鱼类漫游,就从所栖的树上悄悄地滑翔而下,紧贴水面作高速飞行,然后迅速地伸出爪子,将鱼抓起,并不在水面上击起浪花,显得非常迅速而从容,堪称神出鬼没。如果水面附近的鱼类较少,它也能潜入水中去猎捕。渔雕通常栖息于靠近河流或海岸的森林地区。主要以捕食鱼类为食,也吃蜥蜴、蛙类等小型动物。
  渔雕繁殖于20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地区,营巢于森林中河流两岸高大的乔木树上,偶尔也在山脚农田和草地中孤立的树上筑巢。繁殖期为3—6月,此时更加喜欢鸣叫。一般3月份开始产卵,每窝产卵2—3枚。由雄鸟和雌鸟共同育雏。
渔雕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喜马拉雅亚种,仅分布于海南,是极为罕见的冬候鸟。
11:12 上传
11:12 上传
别称: 黑鹰、腰玉
大型猛禽,身长76-84 cm,翼展200-250 cm,雄鸟体重 g,雌鸟体重 g。   嘴稍细,头细长,颈也较长。空中展开双翅达2米长,张着一双凶狠发光的眼睛。雌鸟羽似雄鸟,但体型稍大。   毛色:上体暗褐色,头顶赭褐色,羽毛呈矛纹状并具淡棕色条纹;颈部的羽毛较长,呈披针形。肩部羽具棕色条纹,下背和腰羽端棕黄色,尾羽中间具一道宽阔的白色横带斑。下体棕褐色,各羽具淡棕色羽端。喉淡棕褐色,羽干黑色,具白色条纹。尾羽为圆形,特点也很明显,主要在暗褐色,但是在中间具有一个宽阔的白色横带,宽约10厘米,并因此而得名。飞行时黑色的次级飞羽翼下的浅色中覆羽并黑色楔型尾与浅色基部成对比。   虹膜淡灰黄色到黄色,嘴暗石板黑色或铅色,蜡膜和嘴裂淡色,脚和趾暗白色、黄白色或暗黄色,爪黑色。 响亮尖叫。繁殖期甚喧闹。
   玉带海雕栖息于有湖泊、河流和水塘等水域的开阔地区,有时亦见在水域附近的渔村和农田上空飞翔,活动高度在海拔3200米至4700米之间,无论是平原或高原湖泊地区均有栖息,在湖泊岸边吃淡水鱼和雁鸭等水禽。在草原及荒漠地带以旱獭、黄鼠、鼠兔等啮齿动物为主要食物。偶尔也吃羊羔,特别在4-5月产羔季节为甚。   玉带海雕叫声响亮,主要以鱼和水禽为食,常在水面捕捉各种水禽,如大雁、天鹅幼雏和其他鸟类,也吃蛙和爬行类。捕鱼主要在浅水处,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的尸体,有时偷吃家养水禽和偷窃其他鸟类的食物。经常长时间地站在树上或岸边,一动不动的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有机会就立刻出击。它特别喜欢吃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有“油条子”之称的旱獭幼仔。常在旱獭的洞口外面10多米远的地方等候,而且非常耐心,有时会一动不动地等上1—2个小时。一旦那些没有经验的旱獭幼仔从洞口中跑出来,就立即扑过去将其捕获。它们起飞时的声响很小,因此捕食的成功率很高。在外贝加尔地区生活的玉带海雕主要以鱼为食,兼吃一些鼠免和鸿雁。到了鱼类洄游产卵的季节,它就会成群地来到河流或湖泊的沿岸附近去捕食鱼类。   玉带海雕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聒噪,这种鸟叫声响亮,翱翔云霄时几公里外都能听到它的高唳,繁殖期内更甚。
玉带海雕繁殖期从11月到翌年3月,于3月间开始营巢,一般在高大树上。通常营巢于湖泊、河流或沼泽岸边高大乔木树上,偶尔也在渔村附近或离水域较远的树上筑巢,偶尔也有在芦苇堆上营巢的。在缺林地区则在苇丛中地面或高山崖缝内筑巢。以粗树枝搭成巢,内铺细枝、兽毛、马粪等。巢的结构较庞大,主要由枯树枝和芦苇构成,巢直径约1米,高65厘米左右,深20厘米。有时侵占乌鸦等其他鸟类的巢。每窝产卵2—4枚,白色壳具光泽,光滑无斑。主要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为30—40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抚育70—105天后离巢。
  玉带海雕的尾羽是非常珍贵的羽饰,因此它常遭到人们捕杀,玉带海雕在?中国很稀少。年青海鸟类调查中在玉带海雕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如青海湖、玉树等地),尚能见到2—3只;但在以后多年在青海、西藏的鸟类调查中,很难见到。   日,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其克库勒湖东岸记录到3只玉带海雕。   1995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启动了首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2004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玉带海雕仅发现几只。   致危因素:草原大面积灭鼠灭虫以及玉带海雕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破坏,是玉带海雕的主要致危因素。相关报导
  日《河北日报》报道,2月15日中国河北衡水市阜城县两少年在自家的房屋后面,发现一只深褐色的大鸟伏在地上。出于好奇,他俩用小棍捅了捅,大鸟一动未动 ,他们就试着抱住大鸟,将它“请”回家里。2月20日,林业局认定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玉带海雕”身长80厘米,随即把这位“不速之客”请到市人民公园调养。据市林业局介绍:“玉带海雕”是一种候鸟,属全球性濒危动物,在中国繁殖于新疆中西部、青海、内蒙古东北部等地,迁徙经过中国中部,于内陆湖泊、沼泽、高原及贫瘠地区河流捕食鱼类。这只“玉带海雕”估计是迁徙途中因饥饿或疾病落于地面。
分布于亚洲中部,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缅甸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和静、喀什,青海青海湖、天峻、玉树,甘肃兰州、合水、天水、河西走廊及天祝,内蒙古伊克招盟、呼伦湖,黑龙江齐齐哈尔,西藏那曲、阿里、拉萨、山南、日喀则、昌都,四川松潘、若尔盖、红原、石渠等地。但各地均罕见,其中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甘肃为夏候鸟,吉林、北京、河北、山西、四川为旅鸟,上海为冬候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3]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   (图片:概述图—图8[4]、分布图[5])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6:29 上传
16:29 上传
又叫白尾雕、芝麻雕、黄嘴雕等
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厘米,体重克。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
体大(85厘米)的褐色海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白尾海雕
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吠声,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分布范围:格陵兰、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及日本至印度。   识别特征:头顶、后头、耳羽、后颈淡黄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斑纹,尾上覆羽杂有白斑;颏、喉部淡黄褐色,胸部淡褐色,具暗褐色羽轴纹和淡色羽缘,其余下体褐色;飞羽黑褐色,翅上覆羽褐色,具淡黄褐色羽缘;尾较短,呈楔状,颜色为纯白色;尾下覆羽淡棕色,具褐色斑;翅下覆羽和腋羽暗褐色。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跗 和趾黄色,爪黑色。
  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栖息地及习性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以及某些岛屿。繁殖期喜欢在有高大树林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及河流地带活动。非繁殖季节,有时可离水很远,活动于草原或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白天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各种鸟类以及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白尾海雕的食物很多,有鱼类、鸟类和腐肉,有时它们亦会捕猎一些小型的哺乳动物。很多鸟类只吃腐肉维生,有时去抢水獭和其他鸟类的食物,而白尾海雕亦是一个很强的猎手。有些白尾海雕会跟金鹰争夺兔和野兔,因为它们两者都会吃捕食这些动物。在繁殖季节期间,若它们有了胎儿,它们每天需要500至600克的食物。在冬季的月份,它们不大想活动,这时它们的食量就会降至每天吃200到300克的食物。   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白天活动,雄鸟和雌鸟的叫声明显不同。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飞翔时两翅平直,常轻轻地煽动一阵后接着又是短暂的滑翔,有时也能快速地煽动两翅飞翔。休息时停栖在岩石和地面上,有时也长时间停立在乔木枝头。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边。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免、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如猫、狗、羊等。常通过在空中翱翔和滑翔搜寻猎物。它忍耐饥饿的本领也是猛禽中较强的,可以连续45天以上不进食。
  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湖边、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树上,比较固定,一般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巢可使用很多年,在欧洲甚至有使用长达26年和30年的,但每年都需要进行维修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通常初建的巢直径不过1米左右,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的结构也越来越庞大,直径达2米以上。巢多置于树木顶端枝汊上或粗大的侧枝上,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5—25米。偶尔也有营巢于悬崖岩石上的。   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树枝构成,里面放有细小的枝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为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偶尔带有少许不清晰的赭色斑。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换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35一4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70天,即可飞翔和离巢。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的多种栖息环境如河边、湖泊周围及沿海。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周围,可能在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还有繁殖。有越冬在贵州草海、南西北部及江西鄱阳湖的记录,北京附近每年有少量越冬个体出现。   由于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乱捕滥猎等人类压力的增加,种群数量在它分布的大多数地区均已明显减少。   柏林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研究所的学者对三个联邦州的自然保护者,在1999年到2000年这两年的时间内,收集并冷藏起来的120个死的白尾海雕,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他们确定出了90多只鸟的准确死因。   常常是为了看上去容易得手的猎物,而注定了德国这种最大鹰科鸟的死命,因为白尾海雕经常落到铁轨上,以食用被火车压死的野物。这种时候,它们经常过晚才觉察正在靠近的火车。假如它们还是有幸飞起来,试图逃避的话,它们那一对巨大的、展开之后宽达两米以上的双翅,便成为它们的陷井。庞大的双翅,为呼啸而过的火车所造成的强大气流,提供了很大的作用面积,使得这些鸟常常是在转眼之间,便被吸到了滚滚车轮之下。   一部分白尾海雕也成为铅中毒的牺牲品。当它们捕食到被**击中的水禽时,铅这种重金属也就随之进入了它们的身体。就是哺乳动物体内的剩余枪弹,也可以在白尾海雕身上造成铅中毒。鸟的胃里酸性很强的胃液,可以溶解铅,使其进入血液,流向全身。受铅影响最厉害的,主要是鸟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以及平滑的肌肉组织。铅中毒的最先症状,是胆囊、胆小管和肝脏的病态变化。   野外的高压电线,也经常是死亡事故的发生地点。白尾海雕很喜欢飞到高压电线杆上休息。但是在它们重新起飞时,那宽大的翅膀常常会碰到电线,使它们触电身亡。   白尾海雕最经常的“自然”死因,是由于受到寄生虫的侵袭,比如肝片吸虫。或许,在铅中毒和肝片吸虫感染之间,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柏林的野生兽医克罗讷猜测道,假如肝脏已经受到了铅中毒的影响,那么,寄生虫的袭击,便会给肝造成更大的伤害。柏林学者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畸形生长和食物缺乏,看来难得为白尾海雕带来死亡;就是成年鸟之间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斗架,显然也不是常见的死因。   原本已经减少的白尾海雕数量,从20世纪50年**始,又进一步受到环境毒素滴滴涕的影响。在1972年禁止使用滴滴涕之前,农民们把这种剧毒的杀虫剂,大量地喷洒到农田里。青蛙和小鸟食用了中毒的昆虫之后,自己又成为白尾海雕的猎物。因为白尾海雕是这一食物链的最后一环,所以,这种毒药在它体内富集得尤其厉害。沉积在脂肪中的滴滴涕,会影响到钙质的新陈代谢,使得鸟蛋的壳变得非常薄,孵蛋时在母鸟的重压下,往往会破碎。
  科学家们建议,应当及时从铁轨上,清理掉被火车压死的野物,以减少铁路事故的数量。禁止使用滴滴涕,以及在保护鸟巢方面采取的大量措施。在打猎用的子弹中,应当使用其它合金或者塑料材料,以取代有毒的铅;同时,也应改进电线杆的设计,使其不再伤害白尾海雕。   大量措施,使得德国的白尾海雕情况有所好转,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勃兰登堡州、萨克森-安哈特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大约有360对可以孵育后代的成年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鸟纲
  短尾信天翁、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朱鹮、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拟兀鹫、胡兀鹫、细嘴松鸡、斑尾榛鸡、雉鹑、四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红胸角雉、黄腹角雉、灰腹角雉、虹雉(所有种)、褐马鸡、蓝鹇、白颈长尾雉、黑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黑颈鹤、白头鹤、丹顶鹤、白鹤、赤颈鹤、鸨(所有种)、遗鸥&&
白尾海雕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白尾海雕较为罕见, 其中新疆为1992年首次发现的新记录, 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一4月离开越冬地。
16:38 上传
16:44 上传
别称: 白腹雕、白尾雕
白腹海雕是大型猛禽,体长为70—85厘米;翼展178-218厘米;体重约克。翼宽长型,尾短,头部、颈部和下体都是白色,背部为黑灰色。尾羽呈楔形,呈褐色,端部白色,是它与其他海雕相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除飞羽和尾羽的基部为黑色外,其余全部为白色,黑白分明,极为醒目。虹膜为褐色,蜡膜和上嘴为红灰色,下嘴蓝灰色,尖端黑色,嘴裂为红蓝色,跗跖和趾为淡肉色,爪黑色。头、颈及下体白色,背羽灰褐;尾楔形,基部l/3为灰黑色,其余白色;肩及翼覆羽与背羽同色,飞羽黑褐;翼下覆羽近白,飞翔时可见前白、后褐的翅。嘴铅黑色,脚黄。幼鸟上体暗褐,下体棕褐而微具淡纹,尾近白
白腹海雕为留鸟,活动于海岸及河口地区,有时也出现在离海岸不远的丘陵和水库上空,但一般不远离海岸,因此是典型的海岸鸟类,也是海上和陆地上出色的捕猎者
通常单只或成对沿着海岸在水面上低空飞翔,两翅煽动缓慢而有力,有时也在高空翱翔和滑翔。当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的时候,两翅常上举成“V”字形。有时也栖息于开阔地区的树上或地面上较高的地方。它既在海上觅食,也在陆地上空寻找食物,常沿着海面飞行。   捕食鱼类、海蛇、野鸭,也在陆地上捕食蛙、蜥蜴、野兔和蛇,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偶尔捕食家禽。主要在白天觅食,尤其在早晨和黄昏最为频繁。   叫声:“啊,啊”,较为简单。
   白腹海雕的繁殖期从12月到翌年3月,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等地则通常在5—10 月。一般营巢于海岸边高大的乔木树上或悬崖岩石上,也营巢于内陆沼泽地带的小树上、没有树木的岛屿的地上或岩石上。巢的结构较为庞大,直径可达250厘米,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放有一些绿叶,也喜欢利用旧巢,通常一个巢可使用多年,但每年都需要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也变得愈来愈大。在印度曾发现一个直径达270厘米,高达180厘米的巢。每窝通常产卵2枚,偶尔为3枚。卵为白色,形状为卵圆形。亲鸟轮流孵卵,但以雌鸟为主,雄鸟仅在白天替换雌鸟。领域性甚强,也是由亲鸟共同来保卫
  1、栖地丧失,食物减少。   2、过度猎捕,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
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中的岛屿上,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台湾等地,但各地均极罕见,其中海南为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记载,台湾为偶见的迷鸟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6:55 上传
16:59 上传
别称: 虎头雕、海雕、羌鹫
虎头海雕体长90—100厘米,翼展203到250厘米,雌性的体重介乎于6.8到10千克之间,而雄性的体重则仅介乎于5到6.5千克。根据有关的记录,身体最重的一只虎头海雕重达12.7公斤,翼展2.6米。因头部为暗褐色,且有灰褐色的纵纹,看似虎斑,因而得名。体型硕大,特征为有一黄色的特大鸟喙,它的体羽主要为暗褐色,虹膜、嘴、脚均为黄色,爪黑色。前额、肩部、腰部、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以及呈楔形的尾羽全部为白色。它的尾羽有14枚,比同属的其他海雕多2枚。飞翔时从上面看,腰部、尾羽和两翅前缘的白色与黑色的两翅以及其余上体呈鲜明的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翼缘,白色的尾下覆羽和尾羽与黑色的下体的对比也很强烈。虹膜-褐色;嘴-黄色;脚-黄色。飞翔时,翅膀伸展,可见到双翼缘、尾下覆羽、尾羽的白色羽毛,与深色的身体形成强烈对比。他们锐利的双眼虹膜、强而准确的爪,以及威猛有力的喙,都呈现鲜艳的橘黄色,无论凌腾高空,或是停歇于枝头、海滨,都展现出王者的不凡气度与神气。
  &&虎头海雕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谷地带,有时也沿着河流进入到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叫声深沉而嘶哑,能使人联想起猛虎的狂啸。飞行缓慢,常在空中滑翔、盘旋或者长时间地站在岩石岸边,乔木树枝上或者岸边的沙丘上。冬季成群活动。是海湾上空中最大型的猛禽,时常滑翔、盘旋于天际,行动极为机警。 虎头海雕主要的食物是鱼,尤其是鲑鱼和鱒鱼,除了鱼类外,它们亦有时会捕猎一些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吃腐肉。它们也会捕猎年轻的海豹。虽然很少有人对其觅食的习性进行研究,但它们的食物大致跟它们的近亲白头海雕和白尾海雕相同。但不象渔雕、鹗等那样食性比较专一,也吃野鸭、大雁、天鹅等大中型鸟类和野免、鼠类、狐等中小型哺乳类,以及甲壳类动物、幼海豹和鱼、海兽等动物的尸体等。   叫声:粗哑吠声kyow-kyow-kyow,争夺食物或停歇时发出强烈的kra, kra, kra, kra叫声。
  &&虎头海雕会在数棵树上和数个岩石上筑巢,鸟巢高度一般约为150厘米;直径最多可达250厘米。2月到3月间是求偶季节,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海岸附近的林区河谷地带,偶尔在海岸岩石上营巢。巢多置于高大乔木顶部枝杈上或较粗的侧枝上,较为固定,一般多年使用,它们会不断轮流使用这些巢。但每年都要进行修理和补充新的巢材,巢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庞大。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枯枝构成。每窝产卵1—3枚,通常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稍微缀由绿色。孵化期为38一45天。雏鸟为晚成性,幼鸟孵出,其绒羽呈灰色或白色。在成长期间,绒羽会转为棕色的羽毛。大约经过70天后离巢。在约4到5岁时,幼鸟才正式开始踏入性成熟的阶段。到了8至10岁时,小虎头海雕才正式长出成鸟的羽毛,此时亦正式踏入成鸟的阶段。
鹰科中的一种大型的猛禽。虎头海雕不仅分布区狭窄,而且数量已经极为稀少,估计在全世界仅有只,在中国更为少见,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部分虎头海雕在冬季来临时都会往南迁至日本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越冬。
 虎头海雕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谷地带,有时也沿着河流进入到离海较远的内陆地区。叫声深沉而嘶哑,能使人联想起猛虎的狂啸。飞行缓慢,常在空中滑翔、盘旋或者长时间地站在岩石岸边,乔木树枝上或者岸边的沙丘上。行动极为机警。主要以鱼类为食,但不象渔雕、鹗等那样食性比较专一,也吃野鸭、大雁、天鹅等大小型水禽和野免、鼠类等中小型哺乳动物,以及甲壳类动物和鱼、海兽等动物的尸体等。 虎头海雕不仅分布区狭窄,而且数量已经极为稀少,估计在全世界仅有只,在我国更为少见,所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朝鲜及库页岛、阿穆尔河三角洲、堪察加半岛。越冬于日本北海道、琉球群岛,阿留申群岛、科迪亚克岛和朝鲜。中国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有人认为没有亚种分化,也有人认为它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极为罕见,仅记录于河北滦南、山西榆次、辽宁大连和营口、吉林珲春、黑龙江抚远,以及台湾新竹和嘉义等地。除台湾为迷鸟外,其他各地的居留情况也尚不清楚,其中吉林、辽宁可能为夏候鸟,河北可能为冬候鸟,山西可能为旅鸟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常见的鵟、鹫类
16:37 上传
16:37 上传
是鹰科鵟属28种猛禽的通称。代表性物种普通鵟,体色变化比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斑或纵纹,尾羽为淡灰褐色,具有多道暗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大多单独活动,有时也能见到2一4只在天空盘旋。性情机警,视觉敏锐,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左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以各种鼠类为食,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
形似老鹰,尾不分叉,全身褐色,尾部稍淡,两翅下各有一白色横斑。常飞翔高空或栖止在高树梢。吃鼠类,为农田益鸟。俗称“土豹”。 属于鵟属(Buteo)的几种猛禽。但在北美,亦指属于新域鷲科(Cathartidae)的各种西半球鷲类,尤指红头美洲鷲(Cathartes aura)。真正的鵟属于鹰科(Accipitridae)鵟亚科(Buteoninae)。宽的翅膀和散开的圆形尾易与其他猛禽区分。飞行时缓慢有力地拍打著翅膀,优美地翱翔。大多数种类上体暗褐,下体白色或斑褐色,尾和翅下羽毛通常有横斑。然而甚至一个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亦有著很大颜色变化。捕食昆虫和小哺乳动物,偶尔袭击鸟类。于树上或悬崖上营巢。巢坚实,由树枝构成,内垫以柔软材料。每窝产卵2∼5枚,卵呈白色,具褐色块斑。最知名的普通鵟(B. buteo)分布自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向南到地中海。其他种类见于北美、欧、亚和北非的绝大部分地区。”。  
  鸟纲,鹰科,鵟属(Buteo)各种的通称。在我国分布较广的普通鵟(B. buteo burmanicus),体长约51㎝。通体羽毛褐色,尾部稍淡,两翼下各具一白色横斑,飞时显露似鸢,但尾圆而不分叉。常翱翔高空,或栖止田野高树和电杆上。主食鼠类,为农田益鸟。在我国东北一带及(前)苏联西伯利亚南部等地区繁殖,迁长江以南地区越冬。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6:44 上传
16:44 上传
别称: 土豹子、土豹、鸡母鹞
鹰科鵟属的中型猛禽,体长50-59cm。体色变化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食量甚大,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部分为冬候鸟、部分旅鸟。春季迁徙时间3-4月,秋季10-11月。
体色变化较大,有淡色型、棕色型和暗色型3种色型。淡色型上体多呈灰褐色,羽缘白色,微缀紫色光泽;头具窄的暗色羽缘;尾羽暗灰褐色,具数道不清晰的黑褐色横斑和灰白色端斑,羽基白色而沾棕色。外侧初级飞羽黑褐色,内翈基部和羽缘污白色或乳黄白色,并缀有赭色斑;内侧飞羽黑褐色,内翈基部和羽缘白色,展翅时形成显著的翼下大型白斑,飞羽内外翈均具暗色或棕褐色横斑;翅上覆羽通常为浅黑褐色,羽缘灰褐色。下体乳黄白色,颏和喉部具淡褐色纵纹,胸和两胁具粗的棕褐色横斑和斑纹,腹近乳白色,有的被有细的淡褐色斑纹,腿覆羽黄褐色,缀暗褐色斑纹,肛区和尾下覆羽乳黄白色而微具褐色横斑。 暗色型全身黑褐色,两翅与肩较淡,羽缘灰褐;外侧5枚初级飞羽羽端黑褐色,内翈乳黄色,其余飞羽黑褐色,内翈羽缘灰白色。尾羽棕褐色,具暗褐色横斑和灰白色端斑。眼先白色,颏、喉、颊沾棕黄色,髭纹和整个下体黑褐色,翼下和尾下覆羽乳白色,覆腿羽黄白色。 棕色型上体包括两翅棕褐色、羽端淡褐色或白色,小覆羽栗褐色,飞羽较暗色型稍淡,尾羽棕褐色,羽端黄褐色,亚端斑深褐色,往尾基部横斑逐渐不清晰,代之以灰白色斑纹。颏、喉乳黄色,具棕褐色羽干纹;胸、两胁具大型棕褐色粗斑,体侧尤甚、腹部乳黄色,有淡褐色细斑。尾下覆羽乳黄色,尾羽下面银灰色,有不清晰的暗色横斑。 幼鸟上体多为褐色,具淡色羽缘。喉白色,其余下体皮黄白色,具宽的褐色纵纹。尾桂皮黄色,具大约10道窄的黑色横斑。   体重♂575-950g,♀750-1073g;体长♂500-590mm,♀482-560mm;嘴峰♂21-24mm,♀21-25mm;翅♂365-408mm,♀363-419mm;尾♂220-288mm,♀235-250mm;跗蹠♂70-76mm,♀73-78mm。[1]   (注:雄性—♂;雌性—♀)
普通鵟部分迁徙,部分留鸟。在中国大小兴安岭及其以北地区繁殖的种群为夏候鸟,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部分夏候鸟部分留鸟,辽宁、河北及其以南地区部分为冬候鸟、部分旅鸟。春季迁徙时间3-4月,秋季10-11月。   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多单独活动,有时亦见2-4只在天空盘旋。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   主要以森林鼠类为食,食量甚大,曾在1只胃中发现6只老鼠。除啮齿类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鸟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有时亦到村庄捕食鸡等家禽。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   捕食1米以上的大蛇时, 蛇能在空中用身体缠绕它的双脚,这时它就一边飞翔,一边用脚将蛇蹬开,从空中抛落下来,然后飞扑而下,再次将蛇捕获,带到空中,直至使蛇失去反抗能力。它在民间被称为“土豹子””,可能就是因为它们都有十分凶残的本性的缘故吧。不过,普通鵟虽然凶猛,却也常常成为雀鹰、游隼等猛禽的猎捕对象,可见自然界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是十分错综复杂的。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或森林中高大的树上,尤喜针叶树。通常置巢于树冠上部近主干的枝桠上,距地高7-15m。也有营巢于悬岩上的,有时也侵占乌鸦巢。巢结构较简单,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垫有松针及细枝条和枯叶,有时也垫有羽毛和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60-90cm,内径20-30cm,高40-60cm,深10cm。5-6月产卵,每窝产卵2-3枚,偶尔也有多至6枚和少至1枚的,卵为青白色、被有栗褐色和紫褐色斑点和斑纹,大小为50-61mm×41-48mm。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约28天。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40-4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11种)[3]   1、Buteo buteo buteo 分布于欧洲东部到芬兰,罗马尼亚,土耳其,马德拉和利比里亚。   2、Buteo buteo arrigonii 分布于科西嘉岛和撒丁岛。   3、Buteo buteo rothschildi 分布于亚速尔群岛。   4、Buteo buteo insularum 分布于加那利群岛。   5、Buteo buteo bannermani 分布于佛得角群岛   6、Buteo buteo vulpinus 分布于斯堪的纳维亚北部,俄罗斯欧洲部分,高加索,亚洲中部(阿尔泰山,天山),非洲撒哈拉沙漠。   7、Buteo buteo menetriesi 分布于克里米亚南部,高加索,土耳其和伊朗。   8、Buteo buteo japonicus 分布于贝加尔湖地区,蒙古,中国东北,萨哈林,日本的千岛,西藏,印度和日本。   9、Buteo buteo refectus 分布于中国西部,喜马拉雅山脉。   10、Buteo buteo toyoshimai 分布于日本伊豆和小笠原岛。   11、Buteo buteo oshiroi 分布于大东岛(琉球岛的中部和东部)。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毛脚鵟   
16:52 上传
16:52 上传
别名:雪白豹、毛足鵟   
中等体型(54厘米)的褐色鵟。体重650—1100克。似普通鵟。上体呈暗褐色,下背和肩部常缀近白色的不规则横带。尾部覆羽常有白色横斑,圆而不分叉,与鸢形成明显差别。尾羽洁白,末端具有黑褐色宽斑。翼角具黑斑,头色浅。有些浅色型普通鵟的尾也色浅,但翼下色也浅。毛脚鵟的深色两翼与浅色尾成较强对比。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鵟为白,与黑色翼角斑成对比。雌鸟及幼鸟的浅色头与深色胸成对比。幼鸟飞行时翼下黑色后缘较少。成年雄鸟头部色深,胸色浅。颏部为棕白色,并有黑褐色羽干纹。喉部和胸部为黄褐色,具有轴纹和大块轴斑。腹部为暗褐色,下体其余部分为白色。跗骨被羽毛。   虹膜-黄褐;嘴-深灰,蜡膜黄色;脚-黄色。
习性: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飞行时似大型鹞类。毛脚鵟栖息于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和原野、耕地等开阔地带,并常和普通鵟一起活动。毛脚鵟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极地区,是较为耐寒的苔原针叶林鸟类,因此具有丰厚的羽毛覆盖脚趾。   捕食: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小型鸟类为食,也捕食野兔、雉鸡、石鸡等较大的动物,捕食方式除在开阔地低空飞翔盘旋觅找和捕猎食物外,也通过埋伏在地上或站在电线竿和树上等待,当猎物到来时再突然出击的方式。   叫声:叫声似普通鵟,但更强而有力。
  毛脚鵟繁殖于北极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繁殖期为5月末至8月初。通常营巢于苔原河流或森林河流两岸悬崖峭壁上,或者干涸的河岸悬崖上和潮湿苔原地上,有时也见在树上营巢。通常在5月末雪还未完全融化时即开始筑巢,巢的结构相当庞大,呈盘状,主要由枯枝和干草构成,每窝产卵通常3—4枚,在鼠类等食物丰富的年代有时多至7枚,在食物贫乏的年代通常为2—3枚。卵的颜色为灰白色或黄白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有时雄鸟也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为28—31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到35天左右体羽已经基本长成,但一直到41—45天左右才离巢出飞,开始独自觅食。
  全北界。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西北部的新疆,西南部的云南,以及东部的山东、江苏、福建等省区。   分布状况:罕见的冬候鸟及候鸟。指名亚种越冬于中国西北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kamtschakensis迁徙时经过(或越冬于)新疆西部、东北各省、山东、陕西及江苏,越冬于云南、福建、广东及台湾。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7:01 上传
17:01 上传
雀鹰的俗称。古名“鹬子”、“笼脱”,今通称“鹞鹰”、鹞子 。形体像鹰而比鹰小,背灰褐色,以小鸟、小鸡为食。如:鹞坊(唐代宫廷饲养鹞的官署);鹞琴(装在纸鹞上、放出时发声的竹簧琴);鹞雏(幼鹞)   2. 鹰科,鹞属各种鸟的通称,如:白尾鹞;鹊鹞;白头鹞
体细瘦,体羽单色不鲜豔,腿长,尾长,低飞于草甸和沼泽上,觅食鼠、蛇、蛙、小鸟和昆虫。体长约50公分(20吋)。喙小,面上的羽毛呈脸盘状。每窝产4∼6枚污白色或淡蓝色的卵,最著名的是白尾鹞(Circus cyaneus,英国称鸡鹞,),繁殖于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和北方地区以及南美洲的南部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7:17 上传
17:17 上传
白头鹞身长48至62厘米,几乎和鵟一样大,但是比鵟要瘦,翅膀比较窄。它的翼展达130厘米,雄鸟平均重540克,雌鸟平均重740克。雌鸟比较大,也比较重,羽毛全身为深褐色,肩膀和翅膀的尖端白色或者淡黄色,头的上部和喉部也是淡黄色。从眼睛到脑后有一道深色的条纹。雄鸟羽毛红棕色,翅膀的中部银灰色,翅膀的尖端黑色。尾部长,灰色,头部淡灰色,有深色的条纹。   白头鹞比其它鹞健壮,翼展要大。在滑翔时它们和其它鹞一样翅膀呈V形。
  幼鸟孵出后不能飞,也不能走,它们只有在头上、躯干上和大腿上有绒毛,绒毛无法覆盖住身体,因此可以看到粉色的皮肤。新孵出的白头鹞上喙是黑色的,下喙是肉色或者粉色的。喙的边缘是红色的。随着幼鸟逐渐长大它们的喙边缘和腿变成黄色,眼睛边上的皮肤成为黑灰色,喙完全黑色。在变色的过程中喙根一开始是淡蓝灰色的,然后慢慢变黑。
  白头鹞的叫声类似凤头麦鸡,只有在孵育地,尤其是在它们刚从过冬地区回来后,能够听到。它们主要用来吸引对偶或者保护领域。雄鸟在俯冲时发出鼻音的hij&e、qui&或者kj&h的叫声。在抵抗对手保护领域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比较软的鼻音的guig。雌鸟在孵蛋的时候会发出沙哑轻轻的psie...的声音。
雄鸟上体黑色,下体色淡,头颈部有黑褐色纵斑。翼背面的初级飞羽基部有灰色部分。张开翼时初级飞羽先端的黑色羽十分鲜明。雌幼鸟全身暗褐色,有纵斑。白头鹞比白尾鹞大,而且腰部无月牙形白斑,可以很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栖于沼泽地低湿地带或水边有苇草的地带,嗜食昆虫蚱蜢、蝼蛄、蛙及小鸟等,有时也盗食卵和雏鸟。繁殖于东北及河北省北部,在华北一带为旅鸟,在华南一带为冬候鸟。
白头鹞使用低空、翅膀呈V行、左右摇晃的滑行来寻找食物,它们试图出其不意地袭击,一般它们在地面上袭击,很少在水上或者空中。它们的食物中70-80%是鸣禽和水禽如鸭科、黑水鸡和骨顶鸡(水禽一般是幼鸟)。假如有足够多的田鼠的话它们的食物组成部分也可能包含大量田鼠。此外还有少量小哺乳动物(至麝鼠大小)以及鱼、蛙、蜥蜴和比较大的昆虫。   虽然在它们的食物中鸟类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在它们的巢附近很难找到猎物的羽毛。一般它们就在抓到食物的地方吃,这往往就在旷野或者在树桩上,不像其它一些猛禽那样它们没有专门进食的地方。
  从三月和四月开始可以观察到雄鸟的求偶飞行:它们对雌鸟俯冲,然后突然向旁边斜飞出去。
巢一般筑在水面上芦苇密集的地方或者沼泽地植被多的地面上,偶尔也会筑在麦田里,很少筑在草地上。其它对偶可能会再次使用过去的鸟筑的巢。巢由一大堆树枝、芦苇和类似的物质组成,白头鹞的巢比其它鹞属鸟的巢大。几乎只有雌鸟参加筑巢的工作。   白头鹞每年只孵育一次。在中欧它们从五月初开始生蛋,晚的可能性到六月才生。一般每巢有四至五只蛋,非常大的巢也可能有八个蛋。蛋椭球形,表面光滑,没有光泽,蓝白色,在孵蛋的时候往往被筑巢用的东西染成其它颜色。只有雌鸟孵蛋,在孵蛋期间熊鸟喂雌鸟。孵蛋期为31至36天。
每个幼鸟孵出的间隔不等
  幼鸟刚孵出的七至十天里雌鸟非常照管它们,在这段时间里幼鸟和雌鸟全部由雄鸟喂。雄鸟会飞过巢时在飞行中把猎物投下,也可能降落到巢边交给雌鸟。此后两只成鸟都开始狩猎。21至28天后幼鸟羽翼健全,35至40天后它们能够飞。在刚飞出后的十四天内它们依然徘徊在巢附近。一般要到23个星期后它们才完全自立。
  白头鹞是徙鸟。八月底至十月初它们通过法国、西班牙、直布罗陀然后沿非洲大西洋海岸飞往它们的越冬地,有些甚至飞到塞内加尔,有些也在西班牙和法国过冬。三月中至四月初它们返回孵育地。
  从19世纪末开始由于狩猎、偷蛋和破坏孵育地区白头鹞的数目大量减少。从1970年**始其数量又开始增加,原因是全年保护以及禁止使用DDT等化学药剂。由于生活地带的破坏(沼泽和湿地派干)它们依然受到威胁。
  白头鹞在芦苇丛中筑巢,近年来由于全球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水慢慢的渗进芦苇丛中,芦苇丛能忍受一点盐分,但当海平面上升的越来越高时,大量的盐分会使芦苇丛大量枯死,少了栖息地,白头鹞就无法繁殖,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面前白头鹞的处境正岌岌可危。
  白头鹞指名亚种(学名:Circus aeruginosus aeruginosu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分布在北非、欧洲(除不列颠群岛外)、亚洲(西亚至库页岛和朝鲜)以及新几内亚、留尼汪、马达加斯加和科摩罗有白头鹞孵育,主要地区是俄罗斯的平原地区、北欧和中欧。它们尤其典型出现在芦苇丛中。
17:22 上传
17:22 上传
又称灰鹰、白抓、扑地鹞、灰泽鹞和灰鹞、鸡鸟、鸡鵟、白尾巴根子、扑地鹞等
中型猛禽,体长41一53厘米,体重310—600克。体形似雀鹰,雄性全身灰色,腹和翼下面为白色。翼的初级飞羽黑色,与其它部分色差很明显,腰部有月形白横斑,为本种显著特征。幼鸟全身浓褐色。雌幼鸟下体色淡有黑褐色细纵斑。栖于开阔田野及池沼畔边,也常栖落在地面上,飞行迅速而轻捷,喜低飞捕食地面草丛中的动物。嗜食鹑等小型鸟类,有时也食昆虫及其他啮齿动物。灰色或褐色,具有显眼的白色腰部及黑色翼尖。体型比乌灰鹞大,比草原鹞也大且色彩较深。缺少乌灰鹞次级飞羽上的黑色横斑,黑色翼尖比草原鹞长。雌鸟褐色,与乌灰鹞的区别在领环色浅,头部色彩平淡且翼下覆羽无赤褐色横斑。与草原鹞的区别在深色的后翼缘延伸至翼尖,次级飞羽色浅,上胸具纵纹。幼鸟与草原鹞及乌灰鹞幼鸟的区别在两翼较短而宽,翼尖较圆钝。  
 前额为污灰白色,头顶灰褐色,而且具暗色的羽干纹,后头为暗褐色,具棕黄色的羽缘,耳羽的后下方向下至颏有一圈蓬松而稍微卷曲的羽毛所形成的皱领,后颈微蓝灰色,常缀以褐色或黄褐色的羽缘,上体的背部、肩部和腰部等都是蓝灰色,有时稍微沾褐色,翅膀的尖端为黑色。尾上覆羽为纯白,中央尾羽为银灰色,上面的横斑不明显,紧接着的两对尾羽为蓝灰色,具有暗灰色横斑,外侧的尾羽则是白色,杂以暗灰褐色的横斑,尾上覆羽为白色,所以被叫做白尾鹞。下体的颏部、喉部和上胸部均为蓝灰色,其余部分为纯白色。虹膜为黄色,嘴黑色,基部蓝灰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的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部和黑色的翅尖也形成鲜明的对比。雌鸟的上体为暗褐色,尾上覆羽为白色,下体为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常贴地面低空飞行,滑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并且不时地抖动。
  白尾鹞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飘浮在草地上空,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有时也落在地上不动,并且密切地注视着草丛中猎物的活动情况。  
 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白天活动和觅食,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叫声宏亮。捕食主要在地上。常沿地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
 喜开阔原野、草地及农耕地。飞行比草原鹞或乌灰鹞更显缓慢而沉重。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区,冬季有时也到村屯附近的水田、草坡和疏林地带活动。   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飘浮在草地上空,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有时也落在地上不动,并且密切地注视着草丛中猎物的活动情况。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主要在白天活动和觅食,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叫声宏亮。捕食主要在地上。常沿地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
  繁殖期为4—7月,开始时常见雄鸟和雌鸟在空中作求偶飞行,彼此相互追逐。营巢于干枯的芦苇丛、草丛或灌丛间的地面上,偶尔在悬崖上营巢。主要由芦苇、蒲草、细枝等构成,形状为浅盘状。每窝产卵4—5枚,偶尔少至3枚和多至6枚。   卵刚产出时为淡绿色或白色,被有肉桂色或红褐色的斑点。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29—31天。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被有短的白色绒羽。通常在孵出后的头几天由雌鸟在巢中看护,雄鸟外出觅食,2—3天后,雌鸟也经常外出捕食,饲喂雏鸟,大约在35—42天后雏鸟才能离巢。繁殖于东北和新疆西部,迁徙时,遍布全国境内,为旅鸟和冬候鸟。
保护措施:升金湖、武夷山(福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鼎湖山、赤水桫椤、麻阳河、草海、习水、茂兰、董寨鸟类、济源猕猴、洪河、凉水、兴凯湖、后河、东洞庭湖、莫莫格、大丰麋鹿、鄱阳湖、武夷山(江西)、桃红岭、双台河口、老秃顶子、白芨滩、白芨滩、天龙山、庞泉沟、芦芽山、五鹿山、灵空山、绵山、历山、高黎贡山、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赛罕乌拉、黄河三角洲、额济纳胡杨林。
 分布于非洲、古北界、印度、中国北部及小巽他群岛。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可能在中国中北区也有繁殖。罕见候鸟记录分散于中国北方各地。西藏东南部也有其分布。繁殖于全北界;冬季南迁至北非、中国南方、东南亚及婆罗洲。主要见于湖区山地丘陵和湖滩洲地,数量稀少。   白尾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猛禽,在国外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北部,美洲北部和中部,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为夏候鸟,在吉林、辽宁、宁夏有一部分为留鸟,在北京、河北、山东、陕西为旅鸟,其他各省、区则均为冬候鸟。春季迁到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3月末至4月初,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11月。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1:40 上传
11:40 上传
又叫喜鹊鹞、喜鹊鹰、黑白尾鹞、花泽鵟 等
中型猛禽。体长42—48厘米,体重250—380克。虹膜黄色,嘴黑色或暗铅蓝灰色,下嘴基部黄绿色,蜡膜也为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橙黄色。它的体色比较独特,与其他鹞类不同,头部、颈部、背部和胸部均为黑色,尾上的覆羽为白色,尾羽为灰色,翅膀上有白斑,下胸部至尾下覆羽和腋羽为白色,站立时外形很像喜鹊,所以得名。
体比白尾鹞小。雄性上体黑或灰白色,雄幼鸟体色变化较大。雌鸟全上面赤褐色,下面淡色,有赤褐色与黑褐色纵条纹;尾灰褐色,有几条黑带。常栖于近水草原及低湿地带,以昆虫、蜥蜴、蛙、小鸟为食,繁殖于我国东北长白山等地,迁徙时沿海地区可见到。
飞翔时,从上面看,翼尖和从头部至背部为黑色,翼上的小覆羽和尾上的覆羽为白色,其余为灰色,&&
甚为醒目;从下面看,翼尖和头部、颈部的黑色与白色的体羽及灰白色的翼下也成鲜明对比。
  鹊鹞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草地、旷野、河谷、沼泽、林缘灌丛和沼泽草地,繁殖期后有时也到农田耕地和村庄附近的草地和丛林中活动。常单独活动,多在林边草地和灌丛上空低空飞行,飞行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两翅不动,慢慢地飘浮在空中,时高时低地进行上下和向前的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和身体或者短暂地鼓动几下翅膀。上午和黄昏时为活动的高峰期,夜间在草丛中休息。平时叫声并不响亮,只有繁殖期才发出洪亮、尖锐的叫声。主要以小鸟、鼠类、林蛙、蜥蜴、蛇、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常在林缘和疏林中的灌丛、草地上捕食。寻食方式主要是低空飞翔或长时间地飘浮在草地上面缓慢地移动,注视和搜寻地面的猎物,发现后则突然降下捕食。
  繁殖期为5—7月份。进入繁殖地后,常成对在林缘和林间路旁的疏林及随丛和草甸上空进行求偶飞翔,雄鸟在空中作圆形的盘旋,然后不时地俯冲,奔向雌鸟,交尾则在地面上进行。5月初开始营巢。巢多置于疏林中灌丛草甸的塔头草墩上或地面上。巢呈浅盘状,由干苔草的草茎和草叶构成。如果没有干扰,巢可以多年使用。每窝产卵4—5枚,卵的颜色为乳白色或淡绿色,通常没有斑点,偶尔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形状为卵圆形。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流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如果雌鸟死亡,雄鸟则全部承担起孵卵任务。孵化期约30天,雏鸟为晚成性,亲鸟共同抚养大约一个多月后才能离巢。
  鹊鹞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繁殖于俄罗斯,蒙古和朝鲜。越冬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也较为常见, 其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为夏候鸟,在北京、河北、山西、山东为旅鸟,其他省、区均为冬候鸟。到达东北繁殖地的时间在4月初至4月中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10月末至11月初。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鹫(鷲)jiù,一种猛禽,毛色深褐,体大雄壮,嘴呈钩状,视力很强,腿部有羽毛,捕食野兔,小羊等。亦称“雕”。
11:55 上传
11:55 上传
又名“座山雕”、“狗头鹫”
 秃鹫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100~118厘米。头部有暗褐色的绒羽,头后部羽色稍淡。颈部裸露,呈铅蓝色,皱领为白褐色。上体呈暗褐色。翼上覆羽为暗褐色,初级飞羽为黑褐色。下体呈暗褐色,胸前具有绒羽,两侧有矛状羽。胸、腹部有淡色纵纹。尾下覆羽为褐白色。嘴为黑褐色,脚为灰色,爪为黑色。  
 秃鹫通常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高山裸岩和草地环境。一般为单个活动,觅食时则集结成群。喜在高大的乔木上筑巢,巢穴以树枝为材料,内铺小树枝和兽毛等。繁殖期间每窝可产卵1~2枚,雌雄均参与孵卵,孵化期约55天左右。秃鹫主要以各种鸟兽的尸体腐肉为食,有时也捕食小型的鸟类。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陕西,北部的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南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西藏、台湾等省区。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2:04 上传
12:04 上传
乡土名:蛇鹰
大冠鹫在台湾乡野被称为吃蛇鸟或是蛇鹰。但若以它的鸟形,蛇雕之名会更适合。
蛇雕又叫大冠鹫、白腹蛇雕、凤头捕蛇雕等,形象十分威武,是体形中等的猛禽,体长55—73厘米,体重克。上体暗褐色或灰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头顶黑色,具显著的黑色扇形冠羽,其上被有白色横斑,尾上覆羽具白色尖端,尾羽黑色,中间具有一个宽阔的灰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端斑。喉部、胸部为灰褐色或黑色,具暗色虫蠢状斑,其余下体[1]皮黄色或棕褐色,具白色细斑点。飞翔时从下面看,通体为暗褐色,翼下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细小的白色斑点,尾下亦具宽阔的白色横带和窄的白色尖端,极为醒目。站立时尾羽常左右摆动。虹膜黄色,嘴蓝灰色,先端较暗,蜡膜铅灰色或黄色,跗跖裸出,被网状鳞,黄色,趾也是黄色,爪黑色。
产于台湾的大冠鹫为台湾的特有亚种,为普遍的留鸟。广泛分布于全岛的中、低海拔山区,在阿里山海拔2,300公尺处曾有观察记录。常栖息于已开垦的山地或森林,或伫立于视线良好之高树上静候猎物出现。较常见到一、二只,偶尔三五成群飞行,山区之茶园、蔬菜园或森林边缘较空旷处,都是它们最佳的猎场。大冠鹫为典型的雕类体形,即体型大、翼广且长,通常仰赖热气流飞翔。但因飞行不灵巧,虽称之猛禽,却常被较小之鸟类,如乌须或乌鸦等追逐。
蛇雕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森林及其林缘开阔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在高空翱翔和盘旋,停飞时多栖息于较开阔地区的枯树顶端枝杈上。叫声凄凉。主要以各种蛇类为食,也吃蜥蜴、蛙、鼠类、鸟类和甲壳动物。蛇雕是一种珍贵的大型猛禽,春天是蛇雕孵卵抱窝的季节。   蛇是一种难以捕捉的动物,由于身体细长、滑溜,很不容易抓牢,而且抓住一部分之后,蛇体的其他部分会反过来卷缠,其巨大的缠力,往往使冒险者窒息致死。如果是毒蛇,还有一副难以抵御的毒牙,更使很多进攻者望而却步,因此专门以蛇为食的动物并不多见。而在蛇雕的跗跖上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象一片片小盾牌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能够抵挡蛇的毒牙的进攻;它的身体上长着的宽大的翅膀和丰厚的羽毛,也能阻挡蛇的进攻;它的脚趾粗而短,能够有力地抓住滑溜的蛇的身体,使其难以逃脱。所以当蛇被擒获之后,很难对蛇雕进行反击,这就是蛇雕之所以能成为捕蛇能手的主要原因。   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先是站在高处,或者盘旋于空中窥视地面,发现蛇后,便从高处悄悄地落下,用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于地面,以保持平稳。很多体型较大的蛇并不会俯首就擒,常常疯狂地翻滚着,扭动着,用还能活动的身体企图缠绕蛇雕的身体或翅膀。蛇雕则不慌不忙,一边继续抓住蛇的头部和身体不放,一边不时地甩动着翅膀,摆脱蛇的反扑。当蛇渐渐不支,失去进行激烈反抗能力时才开始吞食。   由于捉到蛇后大多是囫囵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嘴没有其他猛禽发达。但它的颚肌非常强大,能将蛇的头部一口咬碎,然后首先吞进蛇的头部,接着是蛇的身体,最后是蛇的尾巴。在饲喂雏鸟的季节,成鸟捕捉到蛇后,并不全部吞下,往往将蛇的尾巴留在嘴的外边,以便回到巢中后,能使雏鸟叼住这段尾巴,然后将整个蛇的身体拉出来吃掉。   蛇雕将蛇吞入之后,往往要停下来,歇一会儿,同时做出一个十分古怪的动作:首先朝着太阳的方向,不断地挺胸和扬头,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太阳,就象人在进食的时候被噎住的表情一样。对于这个有趣的现象,从前民间大多认为这是蛇雕由于得到了美味的食物,而向太阳神进行顶礼膜拜。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事实上,这是蛇雕为了抵抗吞咽下去而又没有完全死亡的蛇体在腹中的扭动,不得不抬头挺胸,用胸部的肌肉去抑制蛇体的活动,同时扩张自己的气管而不至于受到窒息。
  繁殖期为4—6月。每个雄鸟都占有自己的领地,如果其他同类入侵,就会将头部和颈部完全伸出,双翅保持着向上向前的特殊姿态,并且发出近似疯狂的叫声。营巢于森林中高树顶端枝杈上。巢由枯枝构成,形状为盘状,每窝产卵1枚,白色,微具淡红色的斑点。由雌鸟孵卵。孵化期3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抚养60天左右才能飞翔。
蛇雕在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等地,在我国分布于辽宁、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台湾、海南等地。蛇雕共分化为20—21个亚种,我国有4个亚种,其中云南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西藏墨脱等地,为留鸟;东南亚种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在辽宁为迷鸟, 其他各地为留鸟;台湾亚种为我国特产亚种,仅分布于台湾,也是留鸟;海南亚种也是我国特产亚种, 是仅分布于海南的留鸟。所有亚种均不常见。
  我国古人称蛇雕为“鸩”,并由于其所吃的蛇类中有很多是有剧毒的种类,所以它也被误认为是一种有毒的鸟,将它的羽毛浸泡在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因此有“饮鸩止渴”的成语,比喻只顾眼前,不虑后患。《汉书·齐悼惠王传》中有:“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的记载。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禽部中记载其毛有大毒。入五脏,烂杀人。不过,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些说法都是荒谬的。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   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   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150天漫长的操练。   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   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   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的拔出来。   当新的指甲长出来后,它们便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   老鹰开始飞翔。重新得以再过30年的岁月!
UID23720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在线时间6534 小时注册时间性别保密帖子精华14积分183554
10:32 上传
10:32 上传
鸟中的“清道夫”
是生活在非洲荒漠草原上的一种数量非常多的大型旧大陆鹫,它体长约1米,展翼可达2.7米,它因裸露的头部两侧悬垂着粉色肉垂而得名。肉垂秃鹫是唯一能撕开猎物毛皮的秃鹫。   肉垂秃鹫背部羽毛黑色和褐色间杂,尾楔型,腹部长有大量白色绒羽,使它们看上去像一个领系餐巾、衣衫不整的嬉皮士。说起它们的行为,人们常用两个字形容——“贪婪”。原来,肉垂秃鹫非常霸道,不论是不是它们先发现的尸体,在争斗中它们总是占上风。如果其他秃鹫不肯让出尸体,它们就会用武力驱赶。肉垂秃鹫取食时也有严格的顺序,总是个体大、身体强的秃鹫先进食。进食时,它们原来粉红色的脸和颈因兴奋会渐渐变成红色,极度兴奋时甚至可以变成紫红色。肉垂秃鹫进食完之后,一般都会把位置让给埃及秃鹫。给可笑的是,霸道的肉垂秃鹫在鬣狗来夺食时,却不敢出声地乖乖退到一旁,等待着吃一点“残羹剩饭”。
57 / 124 页
地藏缘亿万大共修2012年荣誉勋章
Powered by
X2.5 Design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叫声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