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关于电影发展为什么变得龙珠猛烈冲击2

一部山寨电影引发的反美浪潮
伊斯兰世界对美国大中东政策长期积聚怒火的又一次集中爆发
9月11日,一个劣迹斑斑的美国导演仅用一部14分钟长的电影预告片就点燃了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怒火。从利比亚到马来西亚的30多个国家都有伊斯兰教徒上街抗议、示威,甚至砸烧美国在当地的外交机构。
奥巴马曾就职演说中说:“面对穆斯林世界,我们寻求一条新的前进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可是,他真的找到了吗?
一部山寨电影在全球穆斯林国家引发反美浪潮。
为何一部山寨电影能把仇恨之火烧到全球穆斯林国家?
山寨导演拍出山寨电影,《穆斯林的无知》让春天变冬天
有一首歌叫《野百合也有春天》,而文艺骗子拍的烂电影,会让春天变冬天。其实,这部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电影《穆斯林的无知》是个山寨导演排出的山寨片。先说导演,巴奇莱是加州的房地产开发商,曾有银行诈骗前科,坐过牢,也并非电影导演出身。据他自己交代,他在狱中“创作”了电影剧本。据朱新伟文章报道,2011年8月,美国“信基督传媒”非盈利组织为其取得拍摄许可证。该组织的宗旨是向全世界“散播耶稣之光”,主席已失踪。影片号称制作费500万美元,费时3个月,动用了65名演员和45个技术人员;但据工作人员透露,实际拍摄时间仅有两周,制作成本约10万美元。从上传的片花来看,这是粗制滥造的“山寨”电影。拍摄效果极为粗糙,几乎毫无“技术”可言。
丑化穆斯林先知暴露美国人对于伊斯兰世界的无知与恐惧
这部去年就完成的电影,即使将片花传到Youtube上也几乎没有引起外界任何反响。在美国,每年不知会制作多少部同样规格的业余电影。后来该预告片的阿拉伯语配音版本被上传到YouTube的同一频道,直到一名以猛烈抨击穆斯林出名的埃及裔美国科普特教徒通过一篇阿拉伯语博客文章和一封英语电子公开信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预告片的关注,后来埃及Al-Nas电视频道播放了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将事态进一步发酵。也就是说,《穆斯林的无知》从头至尾都没有完整版本放映过,人们能看到的仅仅是13分钟左右的片花。影片的主角穆罕默德被设定为一个好色鬼、同性恋和恋童癖。先知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们被描绘成视财如命、杀戮妇孺的一群恶棍。影片制作非常粗糙山寨,毫无技术可言,反映了美国人对于伊斯兰世界的无知与恐惧。
美国宪法保护表达自由 无法预防反伊斯兰宣传品
美国将电影划归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言论和新闻出版自由之中,电影表现的内容,作为娱乐和艺术,通常情况下被归为非政治言论之类。在美国宪政实践中,表达自由被确认具有优先地位,政府无权因表达所传递的信息、思想、主题和内容而限制表达。也就是说政府不能对任何影音制品进行内容上的删减,只能进行受众人群的限制,而最高一级的电影分级(NC-17)是“限17岁以上人群”观看。1960年代以前,美国各州曾设立电影审查委员会,一些被审查者视为“不道德”、“亵渎神圣”或者“有害”的电影,会被拒发放映许可证。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电影审查制度逐渐放宽,以至于美国现在在法理上无法预防反伊斯兰教人士的宗教宣传品。
艺术也是战争,文明冲突不是日渐消亡是愈演愈烈
可以说各种艺术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摆脱过政治,孤芳自赏地存在过。艺术与政治若即若离的关系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为常态。那么《穆斯林的无知》、《撒旦的诗篇》算不算艺术?当艺术已经畸形、遭到异化、抛弃了本质,融入更多文明冲突,甚至文化偏见,那么这样的艺术作品无疑会成为“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一朵朵蘑菇云。
2005年,丹麦漫画家发表亵渎先知漫画,遭伊斯兰世界追杀
2005年,丹麦漫画家韦斯特加德在《日德兰邮报》上发表了12幅漫画,将先知穆罕默德刻画成头戴炸弹头巾的形象,激怒了伊斯兰世界。他被指责亵渎伊斯兰教先知,遭到一些极端教徒的追杀。2010年1月,一名男子手持斧子闯入韦斯特加德的家中企图行刺。5年来,韦斯特加德一直在警察的保护下生活。后来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媒体论坛上,韦斯特加德被授予波茨坦媒体奖,以表彰他“在坚持言论自由中的不屈精神”。但也有评论称,这是西方对穆斯林文化的不尊重和无知无畏。当时波兰伊斯兰教协会主席托马什-米希凯维奇强烈要求转载亵渎伊斯兰教漫画的波兰《共和国报》公开道歉。米希凯维奇在致《共和国报》总编辑的信中说,言论自由不能践踏宗教感情,不能挑动仇恨。
诺奖文学家创作《撒旦诗篇》,侮辱伊斯兰文化遭霍梅尼追杀
世界知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创作的《撒旦诗篇》,因包含了诸多对先知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大不敬的言论和情节,在英国出版后引起了当地乃至全世界穆斯林的抗议,最后导致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对作者发出追杀令。日,伊朗宗教革命领袖霍梅尼以拉什迪借小说《撒旦的诗篇》渎神和背教为由,根据宗教法律下令诛杀之。收到死刑令追杀20年后,尽管已经不用再东躲西藏,但印度裔英国大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说,仍然感到“有东西套在脖子上”。 BBC文艺记者劳伦斯?波拉德说,“但拉什迪事件开始促使人们思考,言论自由是否应该有个限度,以避免侵犯多元文化社会里的宗教感情。”
“有毒”艺术是定时炸弹,文化熔炉如何面对“异己”
电影、著作和漫画等艺术形式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当这些载体内部被注入“病毒”,那么发病的艺术很可能会成为引发矛盾甚至是点燃战火的导火索。艺术也是战场,一个不小心,后果将不堪设想。尽管历史上从来不乏怀有大同理想的人,但“他者”,甚或是“敌人”,常常却是界定“自我”所必需。在二十一世纪头几年中,对于标榜自由、平等、多元化,且素有“熔炉”之誉的美国社会,“他者”是个绕不过的话题。而这个他者,很大一部分就是以穆斯林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族裔文化。
9-11撕裂美国社会仇视穆斯林成潜意识 文化的无知更可怕
1993年夏季号的美国《外交事务》发表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作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百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观点受到广泛认可的同时,也受到不少质疑。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就认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论无论如何是片面的,而且是为美国战略服务的。虽然他他敏锐观察到某些由于“文明”引起冲突的现象,例如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等,但分析起来,最基本的原因不是由文化引起的,而是由政治和经济引起的。亨廷顿死了,奥巴马就职了。他在就职演说中,已对这一挑战作出了口头回应:“面对穆斯林世界,我们寻求一条新的前进道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尊重为基础。”
可是奥巴马真的找到这条路了吗?还是在原来的道路上越行越远?20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伊斯兰教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宗教,穆斯林人口不断增长,由于美国人口普查不统计宗教信仰,目前没有确切的官方统计数据。但据多数美国穆斯林组织的研究估计,现居住在美国的穆斯林总人口为700~800 万之间,伊斯兰教已成为继基督教之后的美国第二大宗教。但对穆斯林的歧视,几乎成了部分美国人的集体潜意识。“9-11”已经彻底撕裂了美国社会,美国内外的 “文明的冲突”不仅十年未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美军焚烧《古兰经》、以色列裔山寨导演制作山寨的亵渎伊斯兰先知的电影……种种现象表明美国社会对伊斯兰文化几乎还处在无知的状态里。所以在全球反美浪潮中,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落得和卡扎菲一样的下场之后,美国社会茫然失措。希拉里的讲话也佐证了这一点:“今天,不少美国人都在问,其实我也在问自己:怎么会发生这种事?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解放的国家?怎么会发生在一个我们帮助免遭毁灭的城市?这个问题反映出这个世界是多么复杂,有时又是多么使人不知所措。”
2012年8月,知名智库“美国进步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过去十年,美国有7个基金会动用逾4200万美元,在美国煽动反穆斯林的仇恨。报告将美国人对穆斯林的歧视部分归咎于这些右翼团体。报告披露,目前只有37%的美国人对伊斯兰有好感,这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奥巴马上任之初积极缓和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试图实现“文明冲突”的战略转向。然而,根深蒂固的“穆斯林恐惧症”却几乎逆转了他的努力,一次又一次置他的“不与穆斯林为敌的口号”于尴尬。
美国政府处理完大使身亡的后事后,也在思忖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一种恐惧感渐渐笼罩:此类暴力袭击只是中东危机转向新危险的开端。“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新政府由于统治能力差、忠诚度低以及安全机构不力,阿拉伯地区实际上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更令人恐惧的是,近日的反美暴力袭击只是中东危机转向新危险的开端。《时代周刊》称,这些仇恨煽动者构建了一个“全球怒工厂”,不停地“生产愤怒”,频繁利用宗教,在美国及阿拉伯世界这些极易燃烧的地区点燃火把。美国帮助利比亚等国家推翻了独裁政权,正走在国家重建的道路上,可是为何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依旧如此糟糕,根基如此脆弱,以至于一部上寨电影就可以轻易点燃穆斯林世界的怒火?野心勃勃的总统竞争者罗姆尼需要思考,志在连任的奥巴马更有必要好好思考了。
我来说两句
【利比亚抗议者:美不能因帮实现民主就能侮辱信仰】
对于这场席卷伊斯兰世界且仍在向网络空间蔓延的反美怒火,中东问题专家、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19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的解读是,从表面上看,这部亵渎伊斯兰先知的电影是此次反美浪潮的导火索。但从深层中看,这是伊斯兰世界对美国大中东政策长期积聚怒火的一次集中爆发。【】
精品栏目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珠猛烈冲击2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