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明翻译成英文名字翻译成中文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全诗翻译赏析
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
⑴杳(yǎo咬):无影无踪。
⑵噭(ji&o叫)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 (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一个人走的)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
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里嗷嗷的鸣叫。
《晚次乐乡县》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由蜀入楚途中所作。首联写故乡已逝而孤征未止,已作乡思伏笔;颔联以&迷&、&入&二字点明身在异乡之处境;颈联写异乡日暮之景,并以荒冷氛围进而逗生乡愁;尾联先以此恨如何设问,旋又以夜猿长鸣而结,使乡思旅愁更为凄婉悠长,质朴的情思也就具有了无穷韵味。陈子昂的诗,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无论从结构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都在陈诗中别具一格。
&&& 陈子昂的诗,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无论从结构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都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本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ji&o叫)&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综上可见,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陈志明)
相关阅读:
------分隔线----------------------------
古诗文图片鉴赏关于名字的总结练习
关于名字的总结练习
一、课堂练习:总结全班同学姓名的特点
同学逐一介绍并解释自己的姓名(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每人准备纸笔,将同学的介绍简要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记录材料,完成一份关于全班同学姓名的总结文章。
二、总结引导
名字犹如水滴,折射时代社会的光芒。人的名字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个性符号,它传达了一个特定历史、个性化意义。如现在人们不再叫建国、卫国、忠军、爱红、秀英这些名字了,现在女孩即使来自农村,也不再叫桃花、桂花,男孩不再叫福贵、栓柱了。叫胜男、亚男、铮、岩,男孩叫宇、轩、乾、坤、昊、皓,女孩子虽然依然保留不少花草依人的名字,但却绝非门前菜园的寻常花草,而是薇、蕊、茜、楠等珍稀名贵花木。中国女性名字中的雅秀、贤淑、贤惠几乎再也找不见,然而韩国女性名字中却依然俯拾即是。
三、参考例文:一组姓名总结的文章
通过徐静蕾等明星看名字的时代特点
■三四十年代
代表人物:张爱玲
1930年改为此名的张爱玲,暗示着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股起名潮流:女性姓名大打“贤惠”牌。大街小巷的“淑兰、惠芳”,贤惠的名字体现着女人们对自己的要求,也符合好女人相夫教子、三从四德的社会要求。
■五六十年代
代表人物:邓建国
1959年出生的邓建国,如同大多数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透着政治色彩。50年代,我们身边出现很多“卫国、建国”,基于社会的需要;60年代“振兴、伟华”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在人名中体现。
■七十年代
代表人物:徐静蕾
多元化的名字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曾出现,只不过不太明显。1974年出生的老徐就是代表之一,“静蕾”,花蕾预示着希望,在安静中绽放。当时,中国社会正值改革开放,环境有所好转,为人们寻求多元提供了可能。作为时代“反光镜”的名字,很好地体现着70年代的时代背景:重新开始重视文化、重视名字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取名的四大新趋势
类似于以上几位名人,中国人过去的名字主要是给别人用的,体现的是秩序和流行。而如今,名字由众口一词的亦步亦趋,变得多元开放、生趣盎然。比如今年超女杭州唱区选手尹林光子虽是四字,但并非复姓。e时代,“赵一A”、“刘.com”、“李@”等名字或许将大行其道,武汉某媒体甚至还报道了“萨达姆·邓·非典”这样出格的名字。忍住,别笑!也许,她(他)就是你下一个单位的同事,或是你将来的邻居,而你将来的孩子和他们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有比这个更奇怪的名字。
新趋势一:符号化&
谁说中文名只能用文字?
符号学说,符号本身是固定的,而其所指的意义却是可变的。几年前看到@和.com以及ABCD,你能想到的无非是网络和英文字母,而今,这些奇怪的符号已经走进了名字,成了新新人类最喜欢的起名符号!
◎出镜者:赵一A&
大一学生。话说当年老爸为了让他年年拿第一,取名“一”,又怕不保险,日后学校制度西化不排名次,怎么办?再加上个“A”,以防万一。中学时的他相当争气,每次考试都上光荣榜,因为成绩好,名字出彩,一时间成了学校的明星,无人不知。
◎支持者:刘小A
◎起名心态:名字是最敏感的时代符号,就如同当年叫“建国”、“五一”一样,e时代当然要取一个紧跟时代潮流的名字!
&新趋势二:四字非复姓&
谁说四个字的名字就一定是复姓?
过去四个字的名字,大多因为复姓,司马、诸葛、欧阳……但瞅瞅现在拥有四字名字的孩子,可不那么简单,要么体现父母平等,要么就是为了避开重名。
◎出镜者:杨虞波罗&
刚刚毕业。杨和虞分别为父姓和母姓,波罗则来源于伟大的太阳神阿波罗。一般老师点名的时候,杨虞两个字念得还挺有底气,到“波罗”就小心翼翼了,生怕自己念错了,多数情况下,杨虞波罗会主动举手:“老师,我叫波罗!”
◎支持者:袁圣韵乐
◎起名心态:中国古代的复姓就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现代的我们当然可以创造新的复姓。四字名既有东方味道又不易重名,还能天衣无缝地嵌进父母的姓名,当然是个好选择。
新趋势三:中文姓英文名&
谁说名字不能中西合璧?
早些年牛群还开冯巩的玩笑,要给他的孩子起名叫“冯斯托罗夫斯基”。如今,这种中西混合的名字已经越发流行。这种名字不同于英文名,姓氏一般都是中国的,又带点洋味道。
◎出镜者:奥迪锐娜王&
乍看名字以为是外国人,其实人家把姓搁最后了。“起名时根本没有考虑是否像外国名字,完全是按照中文字面意思!只是起出来有点洋味。”刚上大学时,系体育部招新人,她可是部长亲点的人选,理由:叫奥迪的肯定跑得快。[Page]
◎支持者:张乔治、艾丽丝、戴维
◎起名心态:写字楼里都叫洋名,久了大家都习惯了,文化本来就是融合的产物。不如干脆起英文谐音名,省得将来还得为起英文名煞费苦心。
新趋势四:改名获得自我认同、追求时尚
谁说名字非要定终身?
一般改名字有三种原因:一是觉得父母给的名字太土,没有个性,不容易让人印象深刻;二是自己的名字读起来有歧义,容易被人误会;三是得不到自己的认同,认为改变名字才能改变自己的运势。
◎出镜者:大作家张斌&
原名张斌,他想改名的原因是自认为大学时期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几年前在一次摆摊售书中,无意中说出了“大作家张斌签名售书”,顿时感觉找到了失去很久的自尊心。
◎支持者:周游列国、奥古辜耶
◎起名心态:改名本来不新鲜,新鲜的是改的人越来越多。觉得不好当然要改,不能像上一代,不喜欢被叫“狗剩”还得被叫一辈子。我的地盘,当然我要做主了。
中国人姓名均有地区特点
中广网北京
9月18日消息不久前,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正式成立,经过五年的建设,中国(未含港澳台)近13亿人口身份数据已全部入库。
据人民网报道,公安部公民身份号码查询服务中心唯一指定运营支撑单位——身份网日前借助这一信息系统,对中国公民的名字进行了统计,并按照姓名所在区域进行了排序。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姓名均有所在地区的特点,而这些姓名的常用字,也会因为所在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别。
通过这份统计资料,体现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南北东西的文化差异居然也能在姓名上体现出来。比如,北京人女性多以静为名,哈尔滨人女性多以淑为名。
在广州,常用姓名则表现出粤文化的特质:受港台文化影响很大,特别是商业气氛带来了入世精神,广州前10名依次为陈志强、黄志强、李志强、陈伟强、陈俊杰、陈妹、梁妹、黄俊杰、陈志明、陈丽华。妹字的使用则带有当地方言的色彩。
由于文化不同,昆明人姓名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信息。昆明市排名前10位的姓名中有7个都是三个字的名字,“秀英”“桂英”等反映女性优秀品德的名字在同名同姓现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排名前5名的分别是李秀英、李桂英、李伟、李琼仙、李琼芬、李凤英。
&四川贵州都爱“勇”。
在成都,人们起名字好像更加偏爱勇字,排在前10名的姓名中有5个名字都是以“勇”作为名。从排在前三名的张勇、王勇、李勇,到排在6、7名的刘勇、陈勇,成都人在起名字时把一个“勇”字用到了极致,排在前10位的其他姓名,也是以强、敏、伟、静等反映人们品质的字作为名字。
与四川成都相临的贵州也有这样的特点,前10位都是两个字的,且分别有五个名字都是以“勇”作为名字。
& &&复姓“欧阳”人最多。很多地区姓氏非常集中,比如在湖南,排在前5名的姓氏分别是李、刘、陈、张、王,这五大姓氏占到湖南省总人口的32.5%,而在排名前10位的姓名中,姓刘的占到了7个席位。充分显示出多数人口集中在少数姓氏的特征。
另外,这个统计报告还对复姓人群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复姓欧阳的人最多,比如在湖南省,排名前10位的复姓全部是欧阳,而其中,名字则以建军最多,达到347人,名字为小平的占第二,达到339人。
中国姓名的历史与文化·近代的颓废与复兴篇
提着脑袋过活,名字求吉保平安
十大俗名:得宝 发财 富贵 有福 有禄天佑
拴柱 天顺 喜旺 吉祥
背景: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争,使各地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几乎中止。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
八卦点评:吃不饱穿不暖,整天还得提着脑袋过活,谁还在乎起什么名用什么字。民间有个土法,长辈唯恐娇嫩弱小的儿孙不能健康长大,就故意标示其卑贱,此为“贱物易养”。所以,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就连享有九五之尊的帝王们,也难以免俗。蜀后主刘禅的小名叫“阿斗”,宋孝宗赵慎的小名叫“羊儿”,明太祖朱元璋的小名叫“重八”。如今,小名可谓“隐退官场”了。不知当时,除了这些福禄富贵的官名外,是不是还盛行这些粗俗保命的小名。
在农村,我们直今还是能看到这些人的名字,真是纯朴、老实,对人的生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姓名文化会有历史烙印这很正常,毕竟姓名是人社会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影响者人们的很多行为。所以分析研究近代姓名文化特点,离开不开对历史的了解。
1949年——1953年建国初期
财政内忧外患,名字说事表意清
十大俗名:解放 新华 建国 爱国 国强卫国
援朝 抗美 国庆 朝生
背景:生产停滞,交通运输遭到极大破坏,城乡物资交流滞塞等,造成物价飞涨,国家财政也极度困难。为恢复经济稳定物价,政府首先恢复和发展国营工业,建立和发展供销合作社。
另外,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全国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捐款捐物支援前线。1952年土地改革后,开始对农业、私营工商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八卦点评:以前大事少,所以能凑成堆起同样的名字。搁现在,芝麻粒大的事,经多方一炒作都是一热闻,跟风起个名那要重样也不大容易。就说超女这一项,粉丝起出来的名可不止一打了,玉米、芝麻、凉粉等,现在连追捧网络写手的粉丝都有大名了,叫“明矾”。虽说没啥大意思,但这号召力可不是一般的,拉出来就能成一个部队,扛一杆大旗指哪打哪。
1954年——1957年发展时期
大锅互助萌生,名字简练为生产
十大俗名:建设 互助 和平 志方 京生振华
合作 改造 国栋 再生
背景:1954年随着国家工业建设的加速,粮、棉、肉供不应求,国家对粮、棉实行统购配给,对生猪实行派购配给。个体米业自行消失,油盐业的油也禁止私商经营,原油业也转营他业。1955年各种互助组、初级社连续跳跃升级到了高级社。大锅饭从这时吃起,真正做到“均贫富”、“共产化”。到1956年,所有私营工商业敲锣打鼓、放鞭炮,迎接“社会主义改造”。
八卦点评:记得电视剧《渴望》曾经火极一时,不过现在才明白“王沪生”的名字或许是这么来的。上世纪50年代,许多转战南北的干部,每走一地如果孩子生在这里就给他起名“沪生、京生、鲁生”等。这又让我想起,小品里常调侃的超生,那孩子名就叫“海南、营口、承德”,直接明了,不过好像少了一个关键的字“生”。少了这个字,意思可就多了,谁知道你是不是打“海南”的主意,作奸犯科呢?看来中国省市名的简称真的很有用。
姓名可以造就英雄,姓名也可以表现经济指标,这是中国姓名文化的特有现象。姓名的独有性、个体性完全被社会性独占,所以姓名是时代的表现,而不是个人,所以这个时期的名人也都是时代的代名词:“进喜”、“跃进”……
1958年——1959年大跃进时期
口号多胆子壮,名字赶超放卫星
十大俗名:跃进 胜天 红花 铁汉 卫星超英
超美 向阳 思改 学锋
背景:大跃进时期,工业提出“以钢为纲”,将赶超英国的目标缩短为7年、5年以至3年。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多快好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全国各行各业开始“浮夸风”,农业高产的喜讯捷报频传。随即农业部公布夏粮产量同比增长69%,总产量比美国还多出40亿斤。大伙一看国家都承认是真的了,榜样既出,各地纷纷效仿放“卫星”。
八卦点评:无数资料显示那时是相当地敢说,“卫星”是相当地敢放,但捋一遍那时的名字,还真没看到几个“卫星”。还照旧是板正的中国字儿,虽然后来和苏联掰了,但这时也没弄出几个“李屠格涅夫、王阿·托尔斯泰”或者“李亿斤”。
那时人们再怎么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其实还是相当保守的,要不然,怎么人家李咏就敢给闺女起个“跃进”的名——法图麦·李。
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
串联风揪斗潮,名字带“红”表忠诚
十大俗名:文革 要武 永红 卫兵 向红卫革
红梅 学军 向东 红卫
背景:身穿绿军装,佩戴红卫兵袖章的人满世界串联,红卫兵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到处煽风点火、乱揪乱斗,搞乱了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当时,见谁烧自家的东西,没啥奇怪,大字报什么时候贴自家门上也不是没可能,牛棚里来去都成了习惯。
八卦点评: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人给自个孩子起名“万岁”。这词儿也是当年的流行词。工人进厂前都得手捧红本本,举起拳头,高喊几声:“谁谁万岁。”
倒是后来,有对年轻夫妇,出于一种复杂的心态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万岁”。估计是想趁着现在没人自称万岁也没有人喊万岁了,捷足先登把“万岁”这两个分量最重、意味无穷的字占住。但“万岁”没喊多久,就遭到周围人和亲戚朋友的强烈嘲笑,后来简直就弄得无法让孩子见人,不得不重新给孩子改了个极其普通的名字。
[点评:]估计这个时候没有人提姓名权的问题,(当然,这个时候还没有相关法规)这个时候可能会因为姓名而导致牢狱之灾、杀身之祸,所以这个时候谁说姓名与社会关系,那是无知到底了。
1977年——1983年改革开放时期
繁复归于简练,“单名”引发重名高潮
十大俗名:刘波 李刚 李海 张勇 王军王勇
张伟 刘伟 王伟 李伟
背景:经过了动乱的十年“文革”,当时的社会从大萧条的局面中开始艰难扭转,人们也重新投身到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去。“单名风”也随之盛行,出现了大量的“李刚”等名字,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众经历浩劫之后,一心追求“简单”、“宁静”、“朴实无华”的生活。
八卦点评:即使你不叫以上的名字,你也总该认识若干个叫这名字的人,至少在你的单位,这十个名字总能找出一两个来。当然也不排除你们单位囊括了这十大俗名。刘波,据说全国有130万个,快赶上吉林市城区人口总数了。如果把这130万刘波集中到一起,那场面也许会相当壮观,在广播的大喇叭里一喊:“刘波!”130万个人一起响应:“到!”那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建议缺乏自信的人可以尝试进行这样的喇叭点到治疗,地点怎么也得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那里场子大、空旷,声音效果绝对不失真。
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姓名历来都是人类社会一个重要的个人识别标志.在交际活动中,人们通常以互通姓名开始.姓名是汉英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民族衍复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姓名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也是形形色色的.姓名,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如汉民族的"重姓轻名","男女各姓",英语国家的"重名轻姓","妇随夫姓"等,都反映了各自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反映了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在跨文化的国际商务活动中,了解中西方姓名文化,对于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进行,建立企业及个人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提高我们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在对外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减少误会与磨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姓名习俗不尽相同,这里主要是将汉族的姓名文化与英语国家的姓名文化进行比较,因为英语国家的姓名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
姓氏的来源
汉族的姓氏来源
中国的姓氏是非常多的,但究竟有多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完全准确的统计数字.宋朝人编写的《百家姓》收入常见姓484
个.严扬帆先生编辑的《新编千家姓》收姓3107个.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收入5730
个.台湾出版的《中华姓符》收姓6363个.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姓数量相当大,但现在常用的姓也就100个左右.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祖先的图腾为姓,即以所崇拜的动,植物名称为姓.如,牛,马,龙,熊,杨,李,林等.
以封地为姓,即以朝代名或国名为姓.如,赵,宋,秦,韩,齐,陈,管,曹,蔡,魏等.
以居住地为姓,即以祖先居住的地方为姓.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夫分别居住在都城的四隅,东郭,西郭,南郭,北郭,由此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由此便以西门为姓.传说中的伏羲居住在东方,他的后代便以东方为姓.
以官职为姓,即以祖先担任的官名为姓.如,"司徒"是古代掌管教育和文化的官职,"司马"是掌管军事的官职,他们的后代就以这些官名为姓.
以职业为姓,即以祖先的职业为姓.如,石匠姓石,制陶人姓陶,巫术者姓巫,屠夫姓屠,乐手姓乐等.
以颜色名称为姓,即以自然界的颜色作为姓.如,白,黄,蓝,青等.
中国女性无论结婚前后都保留自己独立的家姓,即男女各姓.但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按照传统习惯妇女结婚后一般都要使用丈夫的姓,即妇随夫姓.如,Marie
White 小姐与John Brown先生结婚,婚后女方的姓名为
Brown.香港地区的妇女结婚后往往将丈夫的姓加在自己的姓名前.如,徐小丽与张小刚结婚,婚后女方的名字为张徐小丽.许多去国外学习和工作的华人,也包括外语院系的学生,为便于与外国人的交往,往往给自己起一个"洋名",但姓是不改的.而许多来华学习或工作的外国人,为便于与我国人员的交往,常常给自己起一个汉语名字,不仅名是汉语的名,而且姓也是汉语的姓.
英语国家的姓氏来源
英语国家的姓氏体系基本上是一致的.英语姓氏主要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随着18世纪英帝国的殖民开拓的兴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但汉英姓氏来源却有着很多共通之处.英语国家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以职业名称为姓.英语中以职业名称为姓氏的情况同汉语情况相似,但职业范围要广得多,以职业名称为姓的人名比中国要多得多.如,常见的Smith姓,是英语国家中一个十分普通的姓,因为在早期的英国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工匠.如金匠Goldsmith,铜匠Coppersmith,铁匠Blacksmith等.其它还有面包师Baker,理发师Barber,渔民Fisher,裁缝Tailor,猎人Hunter,屠夫Butcher,海员Sailor,木匠Carpenter等都是常见的姓氏.
以居住地的地形,地貌为姓.如,Field田野,Hill小山,Brook小河,Lane小巷,Shore
海岸,Lake 湖泊,Bush
以自然现象为姓.如,雪Snow,雨Rain,雷Thunder,霜Frost,云Cloud,夏天Summer,冬天Winter,五月May
等.汉语中没有此类姓氏.
以动物名称为姓.汉语中也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但由于审美情趣不同,所选动物也不同.相比之下,英语国家以动物名称为姓的要多得多,而且有的确实还有点滑稽.如,有姓鸟的Bird,有姓鱼的Fish,有姓狗的Dog,有姓马的Horse,有姓羊的Lame,有姓公牛的Bull,还有姓鹅的Goose,姓夜莺的Nightingale,姓狮子的Lion,姓狐狸的Fox
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以表示人的外貌和体形的词为姓.如,Longman
表示高个子,Small指身体瘦小,Bunch
驼背,Fatt胖子,Strong指身强体壮者,Armstrong指手臂有力量的人等.汉语中没有此类姓.
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是一个世界民族的大熔炉,人们求新求异的价值观非常突出,凡事都追求标新立异,别具一格,他们的名字也是如此.如,有姓苹果Apple,桔子Orange,水稻Rice,小麦Wheat,玉米Corn
之类粮食水果之外,还有姓熏肉Bacon,火腿Ham,咳嗽Cough,毒药Poison,骨灰Ash的,真是有些稀奇古怪.
当然我们在翻译英语人名时都是采用音译的办法,即读什么音,译什么字.如,Mrs.Bird伯德夫人,Miss
Fish费斯小姐,Mr.Fox福克斯先生,Mr.
Strong斯特朗先生.
中西方的取名方式比较
中国人的取名方式
中国人名由姓和名组成,姓在前,名在后,即"重姓轻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和重视宗族裙带关系有关.姓有单姓,也有复姓,名有单名,也有双名.传统上中国人的名字有两个字,但现在一个字的越来越多.人们取名时,在意义上和形式上都有讲究,而且男女有别.男子的名字多用英武博大之词,普遍带有阳刚之气;而女子的名字常带有那种秀美,贤淑,可爱的形象.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方法很多,历朝历代各有特点,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和抱负为名.如,建国,治国,安国,定国,建华,永清,永康,永发,长生,超尘,招弟,志坚,志强,志高等.
以出生时的季节或天气为名.如,春生,秋生,冬生,雨生,雪生等.
以出生地点为名.如,衡(阳)生,京(北京)生,沪(上海)生,黄河,长江,湘(湖南)生等.
以植物,花卉为名.常用于女子名.如,梅,桃,菊,荷,莉,兰,花等.
以生辰八字为名.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的取名习俗,以生辰八字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对照排算,缺某一行则以该行之字取名.如缺水,名字中就要有水字或带"氵"的字;如缺木,名字中就要有木字或带"木"旁的字.
以孩子出生的顺序为名.我国周代称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为"叔",老四为"季".伯,仲,叔,季这四字此后常用于人名.
以历史事件为名.这主要盛行于当代.如,解放,新生,卫国,卫东,向东,跃进,振华等.名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也许是中国人名字的最大特点.
中国古代"名"和"字"是分开的.一个人生下来是取名,等到成年之后再命字.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都是有名有字,如,孔丘字仲尼.孔子在家排行第二,所以命字时用了"仲"字.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意思相近.一般平民百姓往往有名无字.社交活动中,尊敬别人时称字不称名,自称时称名不称字.一些文人学者除了名,字外,还有自己给自己取的"号".
西方人的取名方式
英语国家的姓名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名在前,姓在后,其排列次序刚好与中国的做法相反,即"重名轻姓".有的人只有一个名,有的人有两个或三个名.一般是首名+中名+姓,首名又称教名,中名一般不用,只在正式场合或签署文件时使用.如,Linda
Jame Smith, 为了方便,常写成Linda J.
Smith或 L.J.
Smith.西方人取名的方式与中国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父母亲朋的名字为己名.如,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Charles
Robert Darwin,他的父亲叫Robert
Darwin,他父亲的哥哥叫Charles
Darwin,在父亲的名字前面加上伯父的名字,即Charles Robert
Darwin就是他的名字.又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和石油大王洛克非勒都为儿子取了和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为了便于区别,就在儿子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Junior(小),通常缩写成Jr.
如,Franklin Roosevelt Jr. / John
D.RockefellerJr..
以名人,神话传说中的神名为名.如,Washington(华盛顿,美国开国之父),Lincoln(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Apollo(太阳神),Diana(月亮女神)和Mary,David,
Joseph, Peter, John等均直接选取自《圣经》.
英语国家的教名有昵称或爱称.如William的昵称是Bill,
Richard的昵称是Dick,
Elizabeth的昵称是Bess等.
在英语国家,取名也受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一点在一些传统名字中表现尤为突出.女子取名时常用象征美丽,优雅,可爱等词.这与中国女子取名有相似之处.如,Allen
意为阳光,Alice意为美丽,Anne意为高雅,Catherine意为纯洁,Emily意为勤劳,Jenny意为文静,Lily意为百合花等等.男子取名时常要求用名字表达他们坚强,勇敢,高尚等.如,Andrew
意为刚强,Frank 意为自由,Henry
意为统治者,William
意为意志,Robert意为明亮的火焰,Charles意为大丈夫等等.
中西方姓名的翻译
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特别是在跨文化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又学习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增加了解与信任,姓名的翻译至关重要.国务院在1978
年曾颁布了关于我国人名地名一律以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的决定,当然也有例外,如西藏就译为Tibet.
目前我国对人名地名的翻译遵循两条基本原则,即: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
中国人名的英译
中国人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文化意义,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民族语言风格,翻译人名时应采取以我为主的原则.
按照中国人名的顺序翻译.但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不妨适当照顾译语文化.姓全部用大写拼音字母.如,王小丽,可译为:WANG
Xiaoli.相信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外国人会逐渐了解和接受中国人姓名的排列顺序的.当然这种翻译方法也会带来文化的空缺,这也是不得已的事.
对已有的定译名,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再更正.如,宋庆龄
(Soong Ching Ling),陈嘉庚 (Tan Kak
Kee),孙逸仙(Sun Yat Sen)等.
英美人名的汉译
对英美人名的翻译同样要遵守名从主人的原则,要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风格.音译是翻译外国人名的最主要的一种方法.但为了使音译名词不致于过长,某些不明显的音可不译.如:Engels恩格斯(不必译成恩格尔斯),Elizabeth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丝);姓不必译成汉人的姓,以免引起误解.如:Tolstoy托尔斯泰(旧译"陶师道"过于中国化),Gogol果戈里(旧译"郭哥儿"也不妥);妇女的名字可以女性化.如:Anne
安娜,Mary 玛丽等.
按照外国人名的顺序翻译,即先名后姓.名与姓之间用圆点间隔符号"&"隔开.如:Carl
Smith卡尔&史密斯,Charles Robert
Darwin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对已有的定译名,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不再更正.过去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不是很规范,有按先姓后名的,也有按姓的第一个音节的发音选用中国人的姓氏翻译的.如:Bernard
Shaw萧伯纳,Leigton Stuart司徒雷登,Joseph
Needham 李约瑟,Vincent
Rurhnasearmy陆文星等.&
这些译名虽然常常引起不了解情况人士的误解,但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需再更正.
姓名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标志和符号,它的社会功能是人们藉以相互区别的标志.人们在选择姓名时有着种种原因和道理,所以它隐含着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信息.由于各自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之间形成了两种各自不同的姓名体系.姓名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姓名文化的对比研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同时对外来文化也有所认识,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往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双赢.
关于扬中市职教中心学生姓名特点的几点浅见
有人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姓名都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这个比喻非常的精当。姓名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两三个字,但是主旨明确、含义深远。有的姓名甚至能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而引领孩子走向成功。下面我想就我对我校3152名中学生姓名的调查研究和部分走访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首先,很多人的姓名中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或者是对孩子将来人生的规划。孩子刚一出生便承载了父母、亲朋、长辈太多的关心和期待,他们也把自己这一代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倾注在给孩子拟定的姓名之中。例如王鹤俊、郭冰清、吴兴帆、李乾坤、阚文浩、吴斌等。“鹤俊”的父母希望他将来长大了能“鹤立鸡群”,成为人中俊杰;“冰清”顾名思义,希望孩子冰清玉洁,出淤泥而能不染;“兴帆”则包蕴着希望孩子将来能兴旺发达,一帆风顺的意思;至于李乾坤,父母对他的期望值就很高了,他们甚至希望孩子将来能执掌乾坤,大有作为,光宗耀祖;“阚文浩”的父母非常欣赏民族英雄文天祥,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长大能拥有文天祥那样的一身浩然正气。吴斌的父母则希望他将来能够文武双全,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至于我,我的父亲给我取名朱亚慧,就是因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父母对我不敢寄予太大的期望,但又希望我将来有出息因此取了此名。“亚”是第二的意思,“亚慧”就是如果不太聪明,位居第二也行。或者是父母对我的期望不是很高,也或许是天分使然,我也就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直至现在。
其次,在当今家家户户都是独生子女的时代,很多孩子的姓名反映了父母双方家庭血缘关系的结合。从七十年代开始,为了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的情况,以防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直接导致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环境、资源的不足的矛盾,以致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我国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一个好”、“少生孩子多植树”,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绝大多数家庭都只生一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之后,夫妻双方也都是独生子女,男女双方两个家庭都是“一脉单传”。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血脉的传承,正所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时候他们的子女将来跟谁姓就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有些家庭处理不好这个问题甚至会产生矛盾,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家庭、婚姻的破裂。这时就有些人开始在姓名上做文章.孩子不仅仅只跟父亲或只跟母亲姓,而是母亲和父亲的姓的结合。例如朱沙、何孟、刘杨、吴柳莹、祝程、姚萧、李杨波、鲍洪玲、何康琳、卜杨晴雨等。这其中的有些名字不仅反映了两个家庭血脉的延续,又有深刻的含义。例如“刘杨”还蕴含着希望这孩子将来能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但有些名字就有些不伦不类了,例如卜杨晴雨,卜杨不是个复姓,这个生拼硬凑出来的名字不仅没有美感,反而可能会使孩子在学校、单位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从七八十年代开设,“追星热”开始在中国蔓延。当《甜蜜蜜》、《小城故事》、《我只在乎你》、《大约在冬季》、《冬天里的一把火》等流行歌曲传唱于街头巷尾的时候,一些耳熟能详名字如费翔、邓丽君、翁美玲也深深的烙印在人们心头。这一“追星”现象也出现在给孩子的取名当中。例如,童亚萍,他的父母就是乒乓球女王邓亚萍的崇拜者,自己是不可能象邓亚萍那样为国争光了,自然就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张凯伦的母亲是个言情小说迷,特别喜欢港台言情作家的岑凯伦的作品,索性就给女儿其名张凯伦,对其的喜爱可见一斑;再如还有些家长给孩子取名宋丹丹、李玲玉、殷秀梅、倪萍、孙文等等。或许父母心目中还有那么一点点奢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象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那样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能够圆了自己的“明星梦”。
第四,有些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时候,有可能是为了方面或是醒目,直接利用谐音或采用一些褒义词和一些代表美好事物的词语为自己的孩子命名。例如高雅,文明、杨梅、田野、文章、程功、许诺、冷静、杨柳等等。有些姓名干脆直接来源于成语,例如朱一鸣,有一鸣惊人之意;张婷婷,有亭亭玉立之感;张一帆,来源于成语“一帆风顺”等等。这种姓名既有深刻的寓意,又响亮悦耳,这种取名方式在学生姓名当中占有一定比例。
第五,还有些姓名和孩子出生的情况有关。
有的名字反映了孩子出生地的情况。例如梁苏,他是四川人,但是父母在江苏打工时生下了他,于是取名“苏”;再如唐月新,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个名字来源于成语“日新月异”,其实不然。这里的“月”是他的故乡安徽广德月湾乡,“新”他现在的新家扬中新坝镇,这小小的一个名字包蕴着父母浓浓的思乡之情。
有的名字则和孩子出生的时间有关系。例如苏晨露,“晨”交代了孩子出生的时间,父母希望她长大后能像早晨的露珠一样纯净。再如吴辰,是辰时出生的。苏月出生时正是一个明月高悬,秋高气爽的季节,因而以“月”为名。孙彩霞出生的时候是傍晚,当时窗外彩霞满天,因此取名“彩霞”。
有的名字则反映了孩子出生时在家族中的排行。例如朱元双、王志林、朱华燕等,这些名字当中的第二个字“元”、“志”、“华”就是他在家族中的辈分,也反映了一个家族血脉的延续。其实,姓名的产生形式——长辈为晚辈命名,它本身就揭示了一种家族关系,就是所谓的“传宗接代”。特别是人们长期按“字辈谱”命名的方式,更是有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文化特色,表达着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之间的血缘亲合关系,形成家族坚不可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但是,当代中学生父母给孩子取名字的过程中也有些缺憾和毛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取名的过程过于简单化,甚至什么名字流行就取什么,造成了姓名中重复的现象很多。例如我们学校的“张勇”就有四个,“王娟”就有六个,至于王军、李军、赵军、钱军,林丽娟,杜丽娟,王海燕,杜海燕,钱海燕等等的现象就更多了。同一个班级内老师只能以大陈云、小陈云,大王龙、小王龙这样的方式来区别两个学生。姓名本是区别别人的一个符号,相同的符号就使姓名失去了区别的意义,孩子也会在课堂上遭遇老师提问时不知道是不是叫到自己的尴尬。这样的姓名价值又何在呢?
其次,有些家长取名没有注意避免谐音,从而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例如,我班曾经有个学生,父母给他取名为杨伟。现在的中学生都是半大的孩子,一到下课同学们在一起嬉笑打闹时候就“阳痿阳痿”的大声叫唤他,甚至有的学生还开玩笑的称呼他为“伟哥”;还有一个学生的名字是“刘吉生”,恰巧他的成绩也不是很好,有些孩子甚至轻蔑的说他是个“留级生”成绩不好也是正常;再如张猛同学常被同学戏称为“蚱蜢”;温基美得了个
“瘟鸡”的“雅号”,梅军在同学口中成了“霉菌”。
再者,姓名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当代中学生的取名普遍追求意思主旨明确,文字通俗、书写便利,从而失去了他原本应有的文化底蕴。例如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孟浩然,他的名字就出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代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名和字都是很有来历的。他本人名泽东字润之,就出自《孟子》“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他的儿媳刘思齐的名字就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当然,像上述这些引经据典而来的名字,如果没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力是取不出来的。成语、俗语、名人警句具有言简意赅、含蓄隽永、传播较广等特点,利用它们进行取名,会收到典雅深沉、意趣盎然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人名字相对于前人的而言就过于直白、通俗,从而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韵味。就如同快餐文化,食之无味,也毫无营养价值可言,聊以果腹而已。
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和修养成果。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姓名文化这一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已经明显衰落。当通俗、直白的名字以千万、百万计,姓名文化就不但失去了文化底蕴,就连最直接的区别功能也荡然无存。
究其原因,这一代人的家长基本上都是6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50年代人上山下乡的再教育,没有像张铁生们将学业彻底荒废,但是他们亲历了文革时的大批斗,大动乱。这一代人普遍文化层次不高,上过大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种普遍比较低层次的文化水平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取名的质量和层次。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这种文化传承是和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将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屹立于东方民族之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文名字翻译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