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经一个叶,叶上有白几道白道彬叫什么花?

验孕试纸用了之后 出现三条线 2红 一白色 白色的在中间 2红线分别在白线的上面和下面 是什么情况?有了还是没有?
验孕试纸用了之后 出现三条线 2红 一白色 白色的在中间 2红线分别在白线的上面和下面 是什么情况?有了还是没有?
阳性:出现两条红色条带。一条位于对照区C,另一条位于检测区T,表示已怀孕。 阴性:仅在对照区C出现一条红色条带,在检测区T无红色条带出现,表示未怀孕。 无效:5分钟在对照区C无红色条带出现,提示测试失败或试纸已失效。
什么是对照区C 检测区T?
就是你说的 白色线的上下区域。& 下面一条红的是检测区。上面一条是对照区!
哦 那恭喜我吧 我有儿子了 可悲的是 我还没结婚 怀上的 是我女朋友 现在该怎么办?
先恭喜你吧!!& 不过哥们啊 ,你有了孩子该怎么办怎么能问我呢,是不& 。呵呵
谢谢了 是该考虑下了 不小了 呵呵
不用谢!& 觉得可以的话 就多给点分撒& 呵呵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手工艺领域专家/link?url=mlfNIc8RgPcrKR5YiHOV_CVtRbXsqdBV4RfdbpfCEHYN9_pNnoPxex09SR4BOYlWIkvm1sOt0moumrTJfsFnJyDCyqMlkEpZz2XgQwSpFS6J9fQZIqLBhDSvznnici75JuW4xPErp4iIL--a26k0lK
系统错误!一副完整的骨架,呈黄褐颜色,不过姿势却是十分的怪异,俯面向下,脊背朝天。怎么会这样?当地可从来都没有这种风俗 【鲁班尺神作(第一部·上半)】 – 【人人分享-人人网】
一副完整的骨架,呈黄褐颜色,不过姿势却是十分的怪异,俯面向下,脊背朝天。怎么会这样?当地可从来都没有这种风俗 【鲁班尺神作(第一部·上半)】
  第一部
  建安十三年(公元年),夜,倾盆大雨,许昌城北死牢。
  飘忽不定的油灯光下,一个清癯白须的老者将一个布包交给牢头,轻声道:此可以活人!那牢头悄悄将布包揣入怀中。
  一千七百年后,有游人至江苏沛县华佗庙,庙门前一副对联曰:
  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
  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说的是,当年三国神医华佗将其毕生心血凝著《青囊经》,临终前夜传于牢头,那人竟不敢接,华佗无奈将其付之一炬,致使该医经失传至今,令人扼腕叹息。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此事早已湮没在漫漫尘世之中了。
  第一章&祖坟
  年暮秋,江西婺源南山脚下,一株高大的老槐树下,围着一群村民,大家都仰着脸瞧着粘贴在树干上的一张布告。
  布告上写道:
  根据县革命委员会指示,凡位于通往灵古洞方向的坟墓须于十五日内自行搬迁,届时仍未搬迁的坟墓将视为无主坟,由镇革委会组织基干民兵统一铲平,希革命群众踊跃配合。
  落款是婺源县南山镇革命委员会,下面盖有鲜红的大印。
  寒生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匆匆向家里跑去。
  朱寒生今年二十岁了,平日里在家中跟着当赤脚医生的父亲学徒,做些上山采药、捣臼配伍等琐事,虽然性格内向但人却老实忠厚,村里的老人们都很喜欢他。
  村东头的三间茅草房是他的家,门前种着些党参柴胡等中草药,大黄狗懒洋洋地伏在门槛上。
  老爹,镇上来人贴了告示要限期搬祖坟啦!寒生未及进院就先喊了起来。
  噢。屋内应声道。
  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医术一般,但医德很好,周围十里八村的老乡都找他来看病,一般的病都不去镇卫生院。
  屋内光线暗淡,父亲坐在椅子上手握石杵在药缸中捣药,四下里散发出一股植物根茎的土气。
  老爹,为什么要把灵古洞前面的坟墓都搬走呢?寒生问父亲。
  父亲摇了摇头。
  我们朱家祖坟葬在灵古洞那儿有好多代了吧?寒生憧憬着说道。
  是啊,年代太久远,我们也只能管到曾祖父那一辈儿了,让我看看,明天是庚戌日,适宜破土迁坟,我们就明日辰时去吧。父亲手指掐算着说道。
  寒生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是父亲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将他拉扯大,靠着一点祖传的医术来勉强度日。旧时的中医,多少都涉及点风水堪舆,以前父亲也给别人相过阴宅,后来文革时候说是封建迷信,遭到了批判,打那时起,父亲就再也没有提过这档子事了。
  老墓里能有点什么就好了。寒生自语道。
  咱家穷,老墓里除了一把骨头还能有什么?别胡思乱想了,对祖宗不敬。父亲瞪了他一眼。
  当晚,寒生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睡去。挖老坟是个稀奇事,想到此,他就兴奋不已。
  清晨,院子里的雀儿叽喳个不停,寒生早早地生火,煮了些红薯稀饭。日子虽艰辛,他还是多抓了把米放进锅里,今天可不同于往常。
  吃完饭,他和父亲扛着锄头铁锹,拿上雨伞和几条布袋子就出发了。
  婺源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放眼望去,松竹连绵不断,掩映着白墙灰瓦、飞檐翘角的徽派明清古建筑,炊烟袅袅,静得像是一幅田园山水画。
  翻上一座山头,回眸眺望西南方向,当年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二十四棵(寓二十四孝之意)古巨杉,至今已逾八百余年,依然默默地矗立在文公山上。
  跟上,快要点了,别误了时辰。父亲在前面催促道。
  寒生恋恋不舍地转身跟上。难怪有人说,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这是断然不假的。
  前面是一片碧绿的毛竹林,从竹林中穿过,就是有名的灵古洞了。这一带的山体都是石灰岩,江南雨水又多,侵蚀出许多的溶洞,灵古洞是其中最大的,据说从未有人进到底过,单单站在洞口,就会感到有一股阴风袭来,小孩子更是不敢接近,传说那黑黑的洞口会把小孩子吸进去的。
  竹林里已经见到零零落落的坟墓了,有些墓碑东倒西歪的,那是地底下到处横行的竹鞭拱翻的。朱家的祖坟还在前面,就在灵古洞口不远的地方。
  嘎嘎。两只乌鸦站在荒草萋萋的坟头上望着这边。
  到了,这就是你曾祖父的墓。父亲说着放下了扛着的锄头,那墓碑也是歪倒着的。
  寒生大喊一声,轰走了那两只黑兮兮的乌鸦。
  寒生,你要记住,刨开棺材板时要屏住呼吸,密封好的棺材里有尸气,吸进去会生病的。父亲举起了锄头。
  尸气有颜色么?寒生问。
  有,但是一般人看不到。父亲回答。
  都是什么颜色?寒生饶有兴趣地追问。
  嗯,一般是淡灰色,也有黑色的,像浓烟一样,很邪门,最可怕的是红色的尸气,沾上就没救了。父亲说。
  寒生听罢,心中一阵惧意。
  竹林里雾气沼沼,一团团的伊蚊扇动着翅膀,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两个热血的人类。寒生不由得打了个哆嗦,这种蚊子咬人无声无息,叮的包不大,但是奇痒,你恨不能把那块肉都抠出去。
  父亲一锄锄地掘着土,额头上冒出汗珠。寒生递过毛巾,顺手抢过锄头干了起来,毕竟是年轻人,体力壮,速度明显快了许多。
  父亲坐到一边,抽起了烟,香烟味儿弥散开来,蚊子群退回到了竹林里。
  寒生用力地刨着,四周已经堆起了高高的土,就在这时,突然手下感觉有异,咚的一声,锄头一沉,手腕翻转用力,竟硬生生地扯出一块黑褐色的木板来。
  有黑气,躲开!身后一声暴喝,父亲凌空跃起,一手扯住寒生将他推了上去。
  寒生回头望去,只见父亲身体摇晃了几下,一只手从怀里摸出一粒药丸塞入了口中,原来父亲已有准备。
  寒生躲在圈外,仔细瞧着坑内,却是什么也看不见。
  父亲继续清理着浮土,然后用力撬开棺材盖,随即跳了上来,张着嘴大口地喘息着。
  老爹,我看不到黑气呀。寒生搀扶住了父亲。
  当然,你还没学过堪舆观气之法,自然看不见了。父亲说道。
  寒生踮起脚,向土坑内看。
  等等尸气散了再下去。父亲又点起了一支烟。
  老爹,曾祖的棺材里怎么会冒黑气呢?寒生不解地问。
  父亲叹了口气,说道:你曾祖也是个郎中,大概是怕有人盗墓,里面放了蟾蜍曼陀粉。
  蟾蜍曼陀粉?这东西也能产生有毒的尸气?寒生问道。
  这味药只是有麻醉的功效,一旦结合了尸体分解时的腐败气体,便会产生剧毒的黑色尸气。父亲解释道。
  那么最厉害的红尸气呢?是怎么出来的?寒生感到越来越刺激。
  老爹悬壶一世,至今还没有遇见过。父亲说道。
  辰时到了,一缕阳光斜斜地射下来,照到了土坑里。
  父亲跳了起来,抓起雨伞,站在土堆上,把雨伞撑开遮住了阳光。
  先人的骨殖见不得太阳光的,寒生,尸气已经散尽,你下去替曾祖敛骨吧。父亲鼓励寒生道。
  寒生拿起一条布袋,壮着胆子跳下了坑。
  一副完整的骨架,呈黄褐颜色,不过姿势却是十分的怪异,俯面向下,脊背朝天。怎么会这样?当地可从来都没有这种风俗啊。
  寒生皱了皱眉头,目光扫视了下棺内,也没有发现任何的随葬物品,棺材底部有一些极细的尘土,掩埋了部分骨殖。他嘟囔了一声,蹲下开始敛骨,平生第一次钻进了棺材里,心里慌慌的,忐忑不安。
  骨殖一根根地装进了布口袋,骨骼之间的筋膜早已消失,所以连接处都是分离的,捡起来很容易。最后捧起骷髅头,小心翼翼地塞进口袋里。
  老爹,捡完了。寒生喊道。
  江南的晚秋,天气变化无常,刚才还有阳光照下来,此刻却是乌云蔽日,哗哗下起雨来了。
  寒生,辰时已过,我们回去。父亲看了看铅灰色的天空,摇摇头说道。
  那其他的墓怎么办?寒生问。
  再找吉日吧!父亲拉住寒生的手,拖了上来。
  父子两人照原路返回,等赶回村东家门口时,浑身衣裳都已经湿透了。
  草屋前的大香樟树下,站着几个人,焦急地四处张望,一见寒生父子,赶忙迎上前来。
  朱医生,我家婆娘就要生产了,麻烦您赶紧跑一趟。那为首的中年男子焦急地说道。
  好,我收拾一下就去。父亲进屋去取药箱。
  寒生,今天不一定赶得回来,你在戌时把遗骨清点一下,然后用白布条扎紧放在西屋壁龛上,记住点上三炷香。父亲背起药箱,叮嘱寒生道。
  知道啦,老爹早去早回。寒生应声答道,走进西屋放下布口袋。他知道,接生不同于看病,有时产妇折腾一两天还生不下来,父亲就得在那里随时看着,今晚肯定又得自己独自吃饭了。
  晚上掌灯时,寒生自己胡乱扒拉两口饭,看看时钟已经点。戌时到了,他来到西屋壁龛前,取下布口袋,开始遵照父亲的嘱咐在油灯下清点骨殖。
  自幼就跟着父亲行医,十多年的耳濡目染,寒生对人体并不陌生,他知道人体大大小小有二百零四块骨头,但是听说外国洋人有二百零六块,他们的第五脚趾骨比我们多一块,不过父亲也没见过。
  一百七十五,一百七十六,一百七十七寒生口中念叨着,咦,怎么没啦?他倒过袋子,里面空空如也,一根也没有了。
  缺失了哪些呢?一共少了二十七块,他想了想,干脆摆起来看。说干就干,寒生将所有的骨头按人体顺序拼了起来,戌时尾,当钟声敲响点的时候,人体骨骼拼接完成了。
  曾祖的骨架安静地躺在了西屋的地上,唯独缺少了一只右手掌
  第二章&千年古墓
  寒生望了望窗外,雨已经停了,云缝中可见寥寥星辰,月光散射,山间一片朦胧。
  缺失的手骨一定还在棺底的尘土之中,只怪自己当时粗心大意,曾祖啊,不是我对先人有意不敬,而是不行,我要去把它们取回来。
  寒生想到这儿,站起身来,取出手电筒,另拿了一只布袋子,扛着铁锹出了门。
  村里的人家早已经拴上了门,由于村庄还未通电,为了节省灯油,村民们一般都是吃罢晚饭,便早早地上床休息去了。
  山间的小路崎岖不平,月光时隐时现,竹林中时不时传出咔咔的响动。寒生知道,那是毛竹拔节的声音。学医的人一般是不大信鬼神灵异的,但是一个人行走在黑漆漆的竹林中间,心里头还是发憷,寒生此刻真的开始后悔了。
  他把电筒光柱晃动着射向林梢间,赫然发现好多乌鸦蹲在竹枝上,睁着红色而邪恶的小眼睛盯着他。他赶紧快行几步,不敢回头看。
  总算出了竹林,白天挖开的墓穴还在那儿,土堆被雨水冲刷过,留有几道小水沟。
  寒生蹑手蹑脚地走近土坑,月亮又隐入了厚厚的云层里,天地间骤然暗淡下来。
  手电筒的光线很微弱,电池已经用了很久,父亲总是把用旧的电池搁在火塘边上烘烤,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时间,今晚可千万别熄灭啊!
  得抓紧时间了,寒生不容多想地跳入了坑内的棺材里。
  棺材里有一点积水,与尘土搅和成了黏稠的泥浆,寒生一只手握着手电,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扒开稀泥。在棺材的中部底板上,他发现了掌骨的端头,总算找到了,心里也松下来。
  他轻轻地捏住掌骨的一头拽出整个指骨。微弱的光线下,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口露了出来。
  金井!穴之魂
  听父亲说过,以前有钱人花重金聘请风水师寻找一块好的阴宅地,但大多数也只是择吉时葬下去了事,只有极厉害的风水师才懂金井术。
  寒生怔怔地望着棺材底板上那个垂直的洞,一股阴凉的气味儿自洞内透出,那可能就是地气了。
  父亲说,金井内一般都装有墓主人平生喜爱之物,譬如珠宝之类的贵重物品。当年慈禧太后寝殿棺椁的脑后位置就有一口金井,内里珠宝无数。
  曾祖,一位穷江湖郎中,居然棺内也有口金井,那里面能有什么呢?
  寒生想着竟暗自兴奋起来。
  夜已深,乌鸦们大概都已经睡去,竹林里寂寥无声,偶尔看得见一两处到处游荡的绿光,那是鬼火,墓穴中尸体腐烂时分解出来的磷,在空气中自燃。
  寒生不敢直接伸手到金井内,手电光也越来越微弱了,照不到那洞到底有多深。他从坑里爬上来,走到竹林边,折了根竹竿,捋去竹叶,握着这一人多长的竹竿重又回到坑里。
  寒生小心地将竹竿轻轻地插入金井内,慢慢放下去,就在竹竿将要没到顶时停住了,看来洞深也就在一人左右。怎么办?手电筒即将没电,四下里黑沉沉的,一个人也没有,静寂得连心跳都听得出来。
  漆黑的夜空,云层裂开了,月光透下来,照得坑内明晃晃的,十分清晰。
  寒生好奇心占了上风,说干就干,他关掉手电筒,抄起了铁锨。
  借着月光,一锨锨的土甩了上来,寂静的山林里,只听得见寒生呼哧呼哧不停的喘息声
  他沿着金井里的竹竿向下挖掘了近一个多时辰,坑越来越大,但是金井里却什么都没有发现。哪怕有个什么金戒指或耳环手镯也好,唉,他叹了口气,咬紧牙关继续往下挖。突然,他听到一种空洞厚重的声音,铁锨头触到了与土壤不同的物质。
  寒生蹲下来,用手拂去浮土,月光下,露出一层白森森的东西,取下来一块托在掌心细瞧,原来是白色的石灰膏,厚约两寸。
  寒生精神大振,下面一定有东西!
  他奋力铲碎石灰封面,扒拉到一边,伏下身再瞧,下面赫然又是一口棺材!
  棺下墓
  他一屁股坐在了那儿。
  自古以来,选择阴宅尤为忌讳棺下压墓,此乃万分的不吉利,迷信的说法,被压之墓怨气上升成煞,不但毁去风水,而且迁怒上面墓主的后人,甚至带来血光之灾。
  可是曾祖的墓地是经过了高人指点的,甚至还设了金井,怎么会建在他人的墓穴上面呢?
  听父亲说过,墓棺埋在土里每年都会有一定的沉降,有的下降毫厘,有的寸许,随土质的密实结构而有所不同。此地处于山间,土壤极密实,若是自然下沉至两三米深,岂非需时上千年?如此说来,曾祖择穴时根本就没有发现其下有墓,金井也只是吸地气而用,此地看来定是一块风水宝地。事隔千年,竟有人点中同一穴口,实在是机缘巧合啊。
  寒生此刻已经断然不疑,这是一座千年古墓。
  古墓的棺盖是一块整板,呈青赭色,纹理细腻,透出一股淡淡的香气,寒生识得这气味儿,这是香樟木,内含的樟脑油可驱虫防蛀,如此棺盖,这棵老樟树必是有千年以上树龄。
  寒生清除干净覆土与石灰膏,最后设法开启棺盖。他先合掌对古墓三鞠躬,行了大礼,然后将铁锨铲下。
  棺盖尽管木质优良,但是毕竟年代久远,多少有些腐朽,在铁锨的铲击下,骤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淡淡的红色尸气自裂口处逸出,寒生根本看不见这道气,只觉得鼻子嗅到了一股甜甜的味道,然后身体慢慢地软了下去,趴倒在了棺材板上,脸部覆在棺盖的裂隙处。
  惨淡的月光下,紧随着红色尸气从缝隙中爬出的是数十条白色的细丝,缠绕着爬到了寒生的脸上,那些细如菌丝的东西从寒生的鼻孔中钻了进去
  古时风水师替人迁墓最怕的就是尸气,一旦不慎吸入,轻则生病,重则丧命,人们大都误解为鬼魂附身,实因普通人肉眼看不见的尸气所致之故,当然有些半吊子风水师自己本身也是瞧不见的。尸气中最邪门的当属红色尸气,但极为罕见,此气沾上即毙命,根本无法医治。
  世上之事,本是诡秘莫测的,凡毒物者数丈内必有解毒之药存在,正所谓相生相克是也。这剧毒的红色尸气的克星,正是那白色的菌丝,名为白陀须,是一种寄生在腐尸身上的真菌。此物生长极为奇特,须在密封和恒温的环境下才缓慢发育并处于休眠状态,见空气则迅速生长。
  寒生吸入红尸气,本应无救,碰巧白陀须遇空气则从裂隙处向外生长,正好迎上寒生的脸部,于是从其鼻孔中钻进,反而解去了剧毒的红尸气,这也算是机缘巧合了。
  寒生徐徐醒来,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刚经历过九死一生。
  我怎么打了个盹?他自言自语道。
  第三章&青囊经
  月色迷蒙,寒生感觉到鼻腔处有点痒,随意地用手揩拭了几下,白陀须的菌丝擦断了,几缕细如毫发的长丝飘落下地,他并没有发现。
  抬头望了望天空,西北方浓厚的云层飘了过来,看情形要下大雨。得抓紧时间了,寒生想。
  寒生手握铁锨,将锨头插入方才铲出的棺盖上的缝隙中,用力压下,随着嘎吱嘎吱的声响,已朽的棺材盖板承受不住撬力,破碎了。他清理掉上面破碎的木板,抓过手电筒朝黑洞洞的棺材里面照去。
  一个长满白毛的人形物体静静地躺在棺材里
  寒生吓了一跳,这具千年古尸怎么长满了白毛?他定睛细看,不禁心中一紧,那白毛竟然还在生长!细如蛛丝的白毛正奔着盖板的缺口而来。
  寒生眼角瞟向棺材角落,是一个长方形的木匣,约有三十几公分长,上面落满了细细的尘土。
  寒生的心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他小心翼翼地将铁锨伸过去,轻轻地挑起那木匣。
  当他抽回铁锨抓住木匣时,发现那些白色的菌丝已经快要长满了整个棺材,他来不及细看那木匣,赶紧爬上土坑。
  月光下,那些白陀须摇晃着伸出棺材,继续向上攀升。寒生大惊,放下木匣,抓起铁锨,拼命地往坑里填土,盖在那些白色的生物上。
  当夜空中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时,墓坑已经完全被填平了,那千年古墓也未留下一丝痕迹,寒生擦去脸上的汗,终于松了一口气。
  四下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寒生揿动手电筒开关,灯丝一红,然后就不亮了,电池终于耗尽了。
  雨下得大了起来,竹林里的竹叶击打得簌簌直响,寒生将木匣放入布口袋,那里面还有寻回的二十七块手骨,他背起口袋,拎着铁锨,摸着黑往回走去。
  雨雾下,竹林里的鬼火已经不见了,那些乌鸦大概也闭上眼睛睡了,寒生只有一步一步摸索着前行,不时撞上粗大的毛竹,散落下一大堆雨滴。
  一两个时辰后,寒生才跌跌撞撞地摸回了家。
  大黄狗笨笨不像往常一样凑上来摇头晃尾,似有恐惧地嗅着空气,嘴里发出低嗥,身子颤抖着后退,缩进了堂屋的角落里。
  寒生心中兴致勃勃,根本无心理睬笨笨的异样表情,径直走进西屋,父亲果真还没有回来。
  他放下布口袋,点燃油灯,来不及脱去身上湿透的衣裳,迫不及待地就从布口袋里拿出那只木匣,凑到油灯下仔细观看。
  木匣上的尘土已经被雨水冲刷掉了,露出黑红色的木质颜色,是一只紫檀木匣。木匣沉甸甸的,没有折页和锁,是滑盖匣,滑槽的边缘都封了火漆,起到隔潮和密封的作用。寒生试了试抽不动,便起身到灶间找了把小尖刀,在灯下一点一点地抠去封口火漆。
  刮了老半天,终于抠干净了,寒生抑制住狂跳的心,端坐好身体,深吸了口气,然后小心翼翼地将滑盖慢慢地抽出
  匣子里面放着一个白色的麻布包,看上去质地较粗糙,布包上面摆着一张发黄的纸片,上面写有黑黄色的字迹。寒生小心地拿起纸片,在油灯下细看,原来是一封信,字体是隶书,笔法苍劲古朴,信上写道:
  建安十三年秋白,丞相斩旉于许昌,旉于牢中托付《青囊经》一部及阴阳尺一把,谓得此经者可活人。吾乃吴徽州府婺源南山人士,今嘱后人此经随葬于耳,此经他日若得见天日,得经之人当悬壶以济世,切不可道其之来历,然父母子女亦不可言之,切记,不负旉之托也。魏黄初七年暮冬。
  寒生越看越惊,冷汗自两颊滴落。
  他从小就听父亲说过,《青囊经》相传是三国时神医华佗所著,当时他被曹操囚于魏都许昌死牢,自知命不久矣,便将毕生医术写成一本《青囊经》,交与狱卒,希传于后世,不料狱卒死活不敢接受,万般无奈之下,华佗将其呕心沥血之作付之一炬,可惜一代神医毕生医术就此失传,那华佗单名一个旉字。
  难道,难道说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青囊经》还在人世?
  油灯下,寒生颤抖着手慢慢地解开包袱皮
  布包一层层地打开了,呈现在寒生眼前的是十几张零乱而颜色发黄的纸片,匣底斜躺着一把青色的尺子。那些纸片质地粗糙,正反两面写满了蝇头小字,最上面的那张纸片的开首处潦草地写着三个隶书字青囊经。
  这就是《青囊经》?
  寒生起先困惑不解,但略一思索便已明了。造纸术出现于西汉年间,那时使用的都是黄色的麻片纸,面前的《青囊经》纸张虽黄但并非黄麻所制,应该是经东汉蔡伦改良后的树皮纤维纸。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纸张是稀缺之物。华佗囚于狱中,只能东凑西凑到几张纸片,为节省而以蝇头小字写就此经,更没有可能线装成册,看来这十几张粗糙寒酸的纸片,必是华佗当年的手迹无疑。
  寒生精神为之一振,再低头凝目往下看。经中接下来所述,使得寒生更加确信这就是失传一千七百多年的《青囊经》。
  但见纸片所述:
  麻沸散主用曼陀罗花,亦称风匣儿、山茄子,气味辛、温、毒,秋季采曼陀罗花,阴干。药用一升,另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热酒调服三钱,乃令既醉无所觉,跨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前洗,除去疾秽
  寒生阅到此处,不觉血往上涌,热泪盈眶,喜不自禁,这可是千百年来国医圣手、江湖郎中梦寐以求的宝典啊!
  他知道,曼陀罗花即洋金花,国内野生分布甚广,原来竟有此妙用。
  寒生如痴如醉地阅读下去,不知不觉鸡鸣三遍,天已经亮了。
  这时,大黄狗笨笨兀自轻吠了起来,院子里有人站住了,扯起嗓门叫道:朱医生,小队通知,今天各家开始迁坟啦。
  寒生急忙收好《青囊经》,装进匣子里,将紫檀木匣塞入床上的被褥下,然后揉了揉眼睛,走出门去。
  来人三十来岁,中等身材,虎背熊腰,寒生认得的,是南山村的小队长朱彪。
  老爹给人接生去了,等他回来吧。寒生告诉他。
  好,不过你们家要积极点啊,可别落在革命群众后面了。朱彪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然后走掉了。
  哼,小人!寒生心里嘟囔了声,因为出身成分问题,这个队长总是找老爹的茬儿。他家是祖传医生,土改那阵儿,也不知道怎么就给划成了富农,听说是爷爷曾经治好了国民党县太爷的病,属于为反动阶级服务。
  到了黄昏,老爹仍没有回来。
  要不要告诉老爹自己得到了《青囊经》呢?寒生想起古墓主人的那封信,最后决定还是先不说,人家既然托付经书时有要求,自己就应该遵守,况且还是千年老前辈!
  想及此,寒生继续废寝忘食地阅读起来。
  第四章&鬼胎
  天色渐渐黑了,寒生点起油灯,准备挑灯夜读。
  大黄狗又叫了起来,院子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寒生忙藏好经书迎出门去,是一满头大汗的中年人,想起是昨天前来求医的那个产妇的家里人。
  朱医生让我前来取药。那人气喘吁吁地说道,手中拿着一张便签,那是老爹开的药单。
  怎么,还没有生么?寒生问道。
  麻烦啦,就是生不出来,也不敢送医院,十几里山路怕婆娘受不了。来人涨红了脸,眼泪都快要出来了。
  好,你等会儿,我这就去抓药。寒生接过单子,迅速配药,一会儿便抓齐了药,拎出房门。
  我同你一起去。寒生说道,他担心父亲身体吃不消,想去帮忙。
  两人急匆匆离开家门,留下大黄狗看家。
  此去产妇家需行走七八里山路,好在月明星朗,山路清晰可辨,走起来也快。那人一路上把产妇的情况说了个大概。
  产妇是第二胎,前日中午去地里送饭,晕倒在山中的一爿荒坟地里,之后就一直昏迷不醒,而且羊水破裂,症状像是临盆。朱医生赶到后,用了很多办法,一直未能让产妇醒转,胎儿已进产道,可就是不露头,全家人都焦急万分。
  一个时辰不到,他们已经赶到了那座农舍。草房四周是黑兮兮的一片毛竹林,屋内亮着油灯,不时地有人影在窗前晃动着。
  进得门来,寒生看见了老爹眼圈发黑,疲倦地倚靠在竹椅上,一夜之间似乎苍老了许多。
  老爹。寒生心中酸楚,一时语塞。
  鬼胎。父亲小声说。
  什么?寒生一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道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