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清安禅制毒龙,我必修得,心若调试,道可得矣

  虚元堂扶鸾书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4月29日圣示:久别诸贤生,念甚!利用今夜著书开头,先予探候。又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四月初二日第一章 识明真心复良知心者,道之根也,虚灵明觉,具足诸理,而应万事,运用自在,不假外求,此乃先天之真我,未出生前之良知,纯然至善也。世人往往不识,不承认此真心,反误以情欲为真心,且不知情欲乃受外诱所生者,苦也。试问世人何者无心?有谁能识?如能识此心,才能归复本心之妙明,本心如空,不断不变,圣佛是心,心是圣佛。今之世人迷失已久矣,不知己心即是圣、是佛,不识自性是真法,以为心外有圣、有佛,性外有法,流浪心路,丧失良知,迷失幻化,不观己心,纵放失落,良可叹也。回心者,即是收拾回归此真心,不让它随尘凡而流落在外,将本来的良知蔽昧无存。那道则无从学习,无以精进,更不用说其道成也,盼世人能悟明之。韩湘子仙翁 降  & 中华民国95年5月6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四月初九日第二章 知心识性明道修道之事,在于能把持住其心,使良心显现,若心失不回,则必背道驰,违情逆理,善恶不分,为非作歹,陷入于痛苦之中,无以自拔。心与性不可离分,心是天之理也,性是物物各具之天,最神圣、最灵明、最庄严、最朴实、最平等,而且最难以捉摸者也,心离则性无,性失则心荡然矣。故心性当合而为一,修道无他,在修心性,清净性天,存心养性,修心炼性,明心见性,心与性应互为表里,才能入道之真也。若心偏而唤不回,则性流离失所,无有归宿,心性既失,道则乱矣。回心即是回归真心的本性,善良之根本,这是每个人应走的路,上天所赋予之本性,怎可失落而渐走渐远呢?让自己汩没在痛苦之中,无以出头,死生无踪。弃黑暗就有光照,能明心即可见性,知悔醒就可了悟,现在不为,更待何时?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5月13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四月十六日第三章 拾回心路,认理归道学道修身,主在悟此心体,明无心道,不可心上加心,外向求道,着相而修,皆是恶法,非真正实质之道也。若供养十方圣佛仙神,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之人,无心者,无一切心也。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似虚空,不寒不碍;如如之体,无能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一般修行者不敢入此法,怕失落而无栖泊之处,望崖而退,故求知者如凤毛,得悟者如麟角,实足惜也。修行当理以真空无碍之理,行以离相无尽之行,以大慈、大悲、大智为心志,此等人人皆有,不离一心悟而得之。但现今修学道者,不拾回己心,向自心去悟;反而外向着相取境,皆与道背,必无以成之。所谓恒河沙者,沙是道法。虽诸圣佛仙神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纵是马、羊、牛、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金银珠宝落于沙上,沙也不贪;粪尿臭秽流于沙,沙也不恶。此等之心,即是无心之心也。拾回己心,归臻「无心」之境,灵性自可光明,返回上乘之本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5月20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四月廿三日第四章 回心息妄归真心如有妄,心则失矣,真心难回。真心体用,人人皆有,真心圣凡,本无不同。凡夫妄心识物,不净本性,因此之故,所以真心无法显现,如暗中树影,地中流泉,有而不识耳。圣者则无妄心,心朗畅达,本性光明。凡夫因受妄心所覆,有而不觉,烦恼缠扰。是故,真心于尘劳之中,而不受尘劳所染,如白玉之入泥,不变其色也。心妄如何治之?以无心之法治妄心,无心者,心中无物,无心于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也。然诸多世人对此并无法深入去了解,做起来困难处处,但是息妄都是有方法的,首先让念不起,如有念起,及时觉破,后念不生,生妄可息矣。由而可明虽身处尘劳,如此历炼,又何患所有尘劳之常围绕。然妄者心念之不正所起,故当纠其偏而归正,久久习明,自能息妄矣。所谓「无明灵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意思是说,能把无明之心灵,炼至与佛性同也;如能空其幻化之身,即是所谓的法身也。如能达此境,何来之妄?何来之心失呢?本真之心,即可收回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5月27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五月初二日第五章 明心识道行修欲免轮回,跳脱火宅,终必向道学圣。圣佛是心,心是圣佛。心毋须外觅,不离己身中。色身是假,唯心是真,是故,人死百骸溃散,唯有长灵,盖天盖地。嗟夫!世人迷失已久矣,不识己心是真圣、真佛,不明己性是真法而向外求法,远推诸圣,求佛而向外寻之,是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偏执此念,纵历万劫苦炼修行,如蒸沙作饭,徒劳无功耳。世人学道,当识自心,恒沙法门,千万妙义,不求而自得矣。一切众生,皆具圣人妙慧;一切众生,种种幻化,均有圣佛妙圆之心。过去一切佛、菩萨,都是明心底之人;现在诸圣贤仙神,都是修心之人;未来学道者,当依如是法,莫向外求,心性无染,离诸妄缘,自可圆成也。世人当知,心外有法,生死轮回;心外无法,生死不弃。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无一切他法,一切由心作,故而,当心无所欲,心不见心,自可一切境灭,境灭不生,心不作矣。盼悟理明之!韩湘子仙翁 降  & 中华民国95年6月3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五月初八日第六章 回心修持,参禅了悟心乃人之神也,神藏于心,道心存焉;心发于外,则为人心。诸般视、听、言、动,驳杂不清,危殆不安,即所谓:「人心惟危」。人神不定,必须收回,道心始现。必须精至为一,神合于气,气合体真,诸神收回矣。夫持斋礼佛,不求心性,其何所益?听经闻法,须修心炼道,方合其宜。俗子求圣求佛不求心,圣人求心不求佛,内障抛开,扫退外缘,心地光明,清净性天,神入定,意随安。学道之道无他,但求心性;参禅不外,惟养精神;明善复初,知本来面目;觉迷返本,悟元始之真如。学道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之说,不明于世已久矣。何谓性?原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何谓命?先天精诚,一炁氤氲是也。然性无命不立,命无性难存,在天谓之性,在人谓之命,两者密不可分也,性命要能知守,返回原真。回己心修持性命,安禅了道,明悟真理,这就是回心思道之真谛,盼世人能明醒行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6月10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五月十五日第七章 回心归真,十六心传心为万物之中心,万事之主宰。人心之识神,乃是污染之妄心,即是后天质性之性,有善有不善也。人心之识神,情欲丛生,人心阴阳参半,非善即恶,非偏即倚,偏于阳则散乱,倚于阴则昏沉,动荡不安,所以说:「人心惟危」。道者天地之始,包罗万象,众生之祖也。道者,智性也,清净妙明之真心,如能使之归于心,则必可明真也。所谓道存于心,乃微妙莫测,无法明言,所以说:「道心惟微」。精者明也,一者诚也,惟精可除昏沉,惟一可解散乱,精而明之,明而精之,惺惺寂寂,定慧相资,智体圆明,性本虚静,危者可安,微者可着矣。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而明,明而诚,此即是去妄存真,明善复初之功用,所以说:「惟精惟一」。允执者,笃信安顺,遵守礼教,事能执其中则和,人心能执其至中,则万缘自消,杂念妄想自灭。厥中乃真空妙有之心,不偏倚,依正道而行,以心印心,自可得其妙矣。所以说:「允执厥中」。回心于儒宗十六字心传,自能归心、归道,成圣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6月17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五月廿二日第八章 作圣作佛,回求于心圣贤仙佛,苦口婆心,度化世人,无非要世人能出迷津,同归觉路。盖人不知心,则无以明道,回心即是收回已发之游心、放(荡)心、及诸杂念之心,使之寂寂不动。守其心,定其心,收其心;守其未动,定其必动,收其已动。此即是治心的方法,最后使心空无一物。修心之道,儒曰:正心,释曰:明心,道曰:炼心。心皆一心,法皆一法,无分别也,虽修持上稍有小异,其证果则同归也。作圣、作佛、作仙、作神,在回求于心,从心起修,从心收拾,一真一切真,一得一切得。收修此心,使之寂寂不动,昏昏默默,不见生死,杳杳冥冥,不内不外,无丝毫之念起,故收回此心,不为外诱,不为习染,不为外动,除却物心、人心,回归道心、天心。心不回,则无心,无心道必不明,道不明,灵永被蒙蔽,无法明真,故而,回心即是收回已失之各种心,使之归一圣途。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6月24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五月廿九日第九章 心弃欲利求道心世人求道,主在于求回己心之道,回何呢?即是能收回尘凡欲利之心而臻于道心,有了道心,才是真正学道之人也。若一心想冀妄成仙,或因忿怒,或贪安闲,藉道之名而安顿己身,非旦无法回心,更是虚幌而已。世人往往五蕴未空,四相未除,外表俨然衣冠,内里几近禽兽,欲利之心不能断,是非之念常存于心,欲望难息,总怕衣食不如人,而贪图所有的一切,虽言回心,实未了道,惜焉!要能别人所不能,别人不能忍者我必忍之,能者在于能去利欲,忍者能忍饥寒,使内心空虚至无人我之境,如此方属真正已回心之人也,否则空乏其言。尘凡欲利之心愈深,愈难回心,就无法深入真道里头,唯有抛开尘缘的一切,那真心始可寻到,体会出真心的妙谛,盼世人勉行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7月1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六月初六日第十章 回明心性归真心者,为人生不可离之灵明、之机体,其心原起于性,性起源于天。天者,至灵、至虚、无声、无臭之体,灵明朗照无为。心为一切知识之泉源,灵明朗照,为万事万物之借镜。寂而不动谓之性,动而朗照谓之心,心与性乃一物之两面也。世人往往以血肉之心为心,而失本心不知求之,即是放其心而不知求也,奇哉!犬、鸡之失而知求之,己心之失不知求。意思是说,人之良心已失而不知求,苟或犬鸡失之而求之,本末倒置,犬鸡乃物失,而关系不大,如心失则性无存,关系则大也,见小而忘大,真异也。回心,回何心呢?即是佛心、道心、良心,名虽差异,实则一也。求回心之时,当先了解心之来源、本质表现与究竟,才能悟出全体大用之妙则自明矣。心明而回,心性自归,心性归则真道可成,回者之重要由而可见一般,为何强调回心其理在此也。盼世人能整合出合乎自己回心之道以成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7月8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六月十三日第十一章 回心安忍人与人之间必须靠回心安忍的德性,才能化解争执;依相互之间的谅解,才能消除仇恨的良策。回心安忍的主要意义,不但可除争执,还可设身处地发自内心的原谅别人,使人人实践,以达到人与人相处的最高境界。回心安忍是锻炼心性的良机,是人生生命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态。忍人所不能忍,耐人所不能耐,才能达到理想,成就事业。不可因一时气盛,不容于人,你争我夺,此乃不忍之人,是为非作歹之念也。修身主在于修心性,慈善之人,忍而不狂,烈火不升,为人着想,不争名利,皆是回心而修其忍也。千万不可一时气忿,造横怨于一时,构遗祸于终身,甚者倾家荡产,累及父母、妻子、儿女,其祸害无以尽言也,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回心于「忍」之一字,其受用无穷也,更不可须臾离也。千古圣贤,为人处事,前后一辙,乃治世之法也,岂可轻忽哉!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7月15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六月二十日第十二章 回心八德八德者-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也,为人处世,皆宜知之,方是道也。如孝于亲,悌于长,忠于国,信于友,礼于众,义于人,廉于明,耻于身,是其大要。人非草木,知恩报本,对上则尊,对长则敬,对下则爱,乃理之常也,如不知以八德为重,禽兽不如也。回心八德,以表彰人性之光辉也。父母深恩,昊天罔极,故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爱,死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不悖德,不悖礼。事兄悌,顺移于长,忠也,孝为悌之本,悌为忠之根,是以,兄友弟恭,融和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人有信,如车有轮,如鸡司晨。礼当有质有文,涵养其性也,克己复礼以归仁,恪守四勿而不怠。公理属道,不为私利,不贪不取,利众清俭,不贪不义之财,笃信好学,死守善道,维护人之本性、良能,方可止耻也。心若不回八德,为人处世无以存焉,浪荡己身,难归正道,将沦落而不复归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7月22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六月廿七日第十三章 发心修道发心就是动机,就是契机,也就是希望的意思。因发心的不同,所以其结果就有差异,现今世人发心概略分为下列三种:一、发精进心:求好、求改进的心愿,希望在现世生活上、身体、事业、居家环境、经济等能有所改善,亦希望来生也有所改善,很多的出发点是为了改善,是对的,这种为了改善而修道者普遍都是,但是其层次不高。二、发出离心:求了脱生死,超出三界的心愿。为了彻底究竟而发出离之心,很多人发出离心之心愿,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很难做到。发出离之心,要在真理上彻底去探讨与在日常上仔细观察与思考,这还不够究竟,还得经常在无常上体验,才能了脱生死,渐次脱离。但这只是个人的问题,在发心上还不算是最上乘的。三、发菩提心:除了自己要好,还要别人和我一样好,同时达到了脱生死,超出三界的境地,这也是至高无上之大乘心愿。道有深浅的分别,依每个人的根基去修养,就可达到目的。世人当知-发精进心,只求人天果报;发出离心,在于求个人的超生了死;发菩提心,才是真正上乘之心。如何回发己心?则有待个人怎么去努力了。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7月29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七月初五日第十四章 斋心存养修其心湛然纯一谓之斋,肃然警惕谓之戒。盖人生活于宇宙之间而求生存,道早已包括在内,不但要吃斋,心无杂念亦曰斋,戒除贪、嗔、痴、爱、恶、欲,以及色、声、香、味、触、法等一切不良之习性。何谓「心斋」?一若志,无听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者,虚而接物者也,唯道集虚,心虚之谓心斋。五蕴皆空,盖于六度,除去心中之毒,五蕴:色、受、想、行、识,六度:以布施度悭吝,以守戒度邪淫,以忍辱度瞋恚,以精进度怠惰,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大定则必静,戒除杀、盗、淫、妄、酒,不杀他、不自杀、不为我杀,隐恶扬善,去浊存清,了因果,养慈悲,醒世明焉。世人当知,圣佛在心莫远求,此心就在己身里头,遵守自我戒律自可得之。抱朴守矩,朴者,刻苦耐劳,低声下气,彻底做到,可免轮回之苦;矩者,不骄、不贪、不妄、不痴,遵守这四条,则本性可光大,回心完人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8月5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七月十二日第十五章 回心仁道仁者何?仁者人也。仁远乎哉?不远也;我欲仁,则斯仁至矣。万物以仁为核心,仁由两个人所合成,一个是真人,一个是假人;秉天性即是真人,凡躯人身即是假人。是以,能行为人之道者,必能全性命者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谓之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是以,仁最能显现人类的道德性。仁者博爱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人之心也。上天有好生之德,慈悲万物;人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秉仁德之心,而行仁德之事,则吉星佑之,灾厄远之,百老天年,必登圣域而成圣人。反之不仁,存不道德之心,贪图口腹,恣意杀生,胡作非为,死后,必受地狱之惩也。仁乃是人之心德,心德是灵性的良知,良知即是天理,天理乃是人之元性,故当保守此性,而复还天理至正之公心,是以,回心仁道,乃是必须之课题,岂可疏忽哉!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8月12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七月十九日第十六章 回心义行所谓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是故,在行事之先,必须详加考虑,若其合于理,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若其不合理,再大的利益,不为不行也。夫人生赖以养,草木赖以滋,禽兽赖以育,原无差别之殊。然持此说,皆不明义之理也,自古圣贤身于天地之中,游之不外乎根苗,在诸德中学一可立名者,由一己而推之于万物,由一时而推之于万世,至其广大而尽精微,极其明而节中庸,持其环中,超乎象外,放之则弥于六合矣。治道之要,在于修身,由一身起,由一己而渐次扩大,由人而天,以至诚以格上天化育,劫难不闻,瘟疫不见,水旱不灾,由黑暗之世界而成为光明之世界,岂不善哉。君子之于天下,无过也,无莫也,遵人情群情,见苦救苦,见贫救贫,存心公理而无欲,存心仁慈而布施,惠及于大众,知本报恩,即可回心于大义行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8月19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七月廿六日第十七章 回心孝道孝之事,老生常谭,易懂、易明,但行之则难也。尤其欧风东渐,「孝」已荡然无存久矣,道德亦因而渐次沉沦矣。现今之人为何常悖理逆行?皆因不能修行孝道所导致者也。孝也者,百行之本,百万源也。孝之一字,半老半子,意言亲已老,入土半矣,子女为其手足,以供养扶持。三教四民,六艺九流,贫贱富贵,男女老少,谁人不是父母所生?谁人不是爹娘所养?你又是从何而来?思及至此,就当恭敬奉养。然百善孝为先,能回心复孝,就是无尽之妙道。孝也者,善体亲心,不敢违逆,以尽其礼而尽其心,以敬其诚而尽其孝养,诸事顺从,不敢违逆。上天所重者「忠与孝」,故绝不可轻忽孝,能孝者,必蒙受天降其福,且能成大功、立大业。现今之人都是因为不能回心于孝道,所以一切均偏离道德,德不修不正,哪来之安身立命呢?是以,回心于孝,乃是当前甚为重要之课题,千万不可忽视而认为是古板老套,那如此,你将永远无法翻身也。盼能明悟勉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8月26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闰七月初三日第十八章 收回人心,思归道心人心者,贪婪、爱物、执着、情欲炽盛之血心是也。因不能澄清,所谓「人心不灭,道心不彻。」人心不灭,即是人不能看淡俗情,唯恐衣不华丽,食不鲜美,名不彰扬,不能看破世俗,时而有求福之心,时而有晏安之意,时而有贫困之怨,时而有奢侈之思,此即是人心也。因不能看淡世俗,俗缘不弃者也。凡人皆有真性,可成大器道基也,因不能看淡世俗,故而道心不彻。道心者,淡有淡无也,淡得淡失也,淡美淡丑也,淡毁淡誉也,淡生淡死也。能看淡一切,即是道心,依此而修,修可成也,降魔则魔自消也。欲要返本还原,莫着四大苦海相,酒、色、财、气皆空,养心清静无境,空无所空,收人心而归道心,历久而不退其志,砌磋琢磨其功,运用三气以发道心,成证圣果。是故,如能明白圣、凡之差异,即可明白收回凡之血心而归圣心,道修可成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9月2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闰七月十日第十九章 回心伦常诗曰:失序伦常惹祸由。逆天悖理实堪忧。浩然正气宜存养。善恶是非任尔修。夫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伦常大道,乃天人之性与命也。盖逆天天不容,悖理理不存,伦常乃是人伦之大纲、大经、大法,至理正气也。如天失去其浩然之气,则天地倾颓;人若失去正理,则人道难立,立见消亡矣。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世人失其正气伦常,惹祸者众也。善良本性,失迷昏昧,礼、义、廉、耻拒为身外之物,视为口头之传而已,道德尽失矣,事事利欲熏心,日日沉迷七情六欲,酒、色、财、气到处肇祸,不觉被金、木、水、火、土五魔所分裂,被天雷、地雷、阳雷、阴雷、法雷所轰身,正理尽失,正气荡然,所剩余烬,俟恶贯盈满,性灵消亡,世人能不戒乎哉!时值物极必反之际,回心伦常,重作新民,速将正气伦常恢复其实,庶免遭灾受劫。吉人天相,孰是、孰非,善恶、曲直,任尔自行择而修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9月9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闰七月十七日第二十章 回心纯朴之真试观今日世态衰微,伦纪废弛,人欲横流,只知追求其假而忘其真,你争我夺,几近陷入不可收拾之边缘,不知悬崖勒马,可不危乎!追朔往昔,古风纯朴,人人安份守己,秉天理至正而行,诚敬待人,契善天机,人我同体,纯净安良,和风世界。曾几何时人心恶化,贪嗔痴弥漫,七情六欲炽盛,三纲五常失坠,横恶相欺,变本加厉,善道难行,日渐昏庸,古风难觅,颓风难息,纯朴失真,苦不堪言。如今之计,欲挽狂澜,唯有寻找回心之路,挽化人心,同登彼岸,谆谆告诫,修身养性,内仁外义,通真达妙,本性纯良,照见一切真假,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意诚无欺,重整纲纪,诚敬天理,普度收圆。纯朴乃人性之元真,至正之天理,如果不挽回此心,必将沉沦矣,能不慎乎哉!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9月16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闰七月廿四日第二一章 回心思善「善」乃人性之元真,致福之泉源,是转祸为福之方法。一心念善,天地神祇、祥风和气,皆在于此。心若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是故,起心动念,无一不善,神人共喜之。世人转祸为福之方法,止于自己痛心之悔改而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若执迷不悟,甘愿受祸,虽圣佛仙神亦无可奈何也。圣佛仙神教人避祸,不要往地狱走;教人为善,教人往天堂行。每于世人甘愿往地狱走,而不愿上天堂,真是痴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欲仁则斯仁至矣,转祸为福,有何难哉!世人每惮于为善,善门不开,何以呢?恐破费财也。太上曰:「.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每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此等之三善,何需花费一分钱呢?如此便宜之事,何乐而不为呢?真是福薄之至也。习学道者,必须学善,善功全备,道自成矣。词:「夜半扪心细想,平生罪孽重重,自忏自悔自摸胸,枉得人身何用?」细思勉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9月23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八月初二日第二二章 回心宗教宗根于道,即万宗一理。人生于天地真理之中,性为万宗之宝。盖天地之造化,无微不至,天地为人身一大父母,人身为一小天地,是三才之一,是万物之灵长者,禀太虚之炁,凝结为灵、为光。自世道人心,日趋日下,灵光失真矣。上天不忍,是以,诸天圣人受命降世,设宗立教传道,使亿万生灵洗心涤虑,以培养灵芽,以性修道,性以静养,心以静明,心明皎洁。性圆为一玄之始,契道、合德、玄守,复本于无极,归还天地之造化,万宗一理也。教本乎德,三教大同也,圣人设教,代天传道,以道德伦常、性命之理示喻。欲明明德于天下,齐人心以行天,合天之德,存心养气,道契合于天心,德合于天,学无为之道,证超越之德。三教名虽不同,道德则一-存心养性,执中贯一;修心炼性,抱元守一;明心见性,万法归一。三教之法,总修此性于还原,三教至理,皆指此心为贯一。当今世道颓微之际,回心于宗教,可贯一于道,复原本先天之大道。是以,回心宗教之目的,要能悟其真谛,坚心赴而行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9月30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八月初九日第二三章 心去魔障学道之人,道与魔并立,若遇一番魔考,生一番之智慧,有一番的智慧,能生一番的道益。若遇魔障时,不能一一照破,则大事坏矣。初学道者,学习难忘,左右常有诸魔相随,酒、色、财、气引迷,所以刚学道之人,首先要着重于一个「静」字。一切情识在将忘未忘之际,定有诸魔发生,顺者贪爱,逆者恐怖,此时值得慎言观察,勿让心念坠入邪魔,要知只有我心,别无他境,如能一一照破,魔自灭矣。若学道不明,不管新学或旧学、久学或未学,在自心之中或多或少都有魔障存在。可叹的是,莫如数年受学之人,妄称是教长,佯称是神,无知愚人,误以为真,相互煽动,越说越神,大家着魔,难以回头,生作魔民,死作魔鬼,五教门中,多生魔事。是故,有心彻学之人,一定要明白道理,遇事不强制其心,若有魔障者,必定是不明正理,盲修瞎炼之辈。所以说,一切魔障都是由心念偏离所导致,能不慎乎哉。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0月7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八月十六日第二四章 回心精进「精进」乃是事业与修行克抵于成的勇气与毅力。纯一无杂谓之「精」,勇往直前谓之「进」。一切事业的图谋,大道的进修,道德的实践,在在都须要精进,凡事没有不劳而获的,有耕耘就有收获,心中常存此心念,精进之心自然生起。圣人教人精进,包括善念未起令速起,善念已生令增长;恶念未起令不生,恶念已生令断绝。学道之人,其精进有三:一、披甲精进:学道者,如将军出沙场,一人要面对百万敌人,故挂铠出阵,人心中有八万四千烦恼就是敌人,故要披甲出阵,勇往直前,不畏艰难,才能克敌致胜。二、摄善法精进:继披甲精进除去烦恼之后,还要完成善法,学道善法,但不可操之过急、或过缓,适可而止。三、乐利有情精进:学道之人,除了要净化自己而外,还得发大慈悲心度化众生,但众生甚多,如何度之?就是要乐利有情,精进不懈。人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当常有呼吸不再来的醒觉与警惕,努力修持不怠。修道是一个大事业,当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勇于改过,勇于从善,以达至善之境界。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0月14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八月廿三日第二五章 心不淫乱试观今日世界,人心激变,反古之道,忤逆十恶悖行,弃道德于不问,废纲常于无闻,所以纵情动欲,廉耻不顾,节义无存,乖背伦理而丧德,实比禽兽犹不如也。怪象丛生,幽冥沉沦,良可悲也。慨叹欧风东渐之毒素,使男女沉迷,崇尚自由平等,偏向淫乱,习以为常,恋爱离合,自杀残害,为所欲为,时有所闻,造成千古之臭名,而不知痛改前非、复古礼教,造成昏暗世界。上天造物,男女平等,会为娼作妓者,乃父母因为贪财,受人迷惑,或自甘堕落,栖身于秦楼,依足于楚馆,行无定所,四处飘泊,可说是残花败柳,平淡视之,乃同胞姊妹也。好色之徒,少年不戒,及长,为了落花流水,遂而辱之贱之,于心无愧乎?人生功名、事业在于生命,淫害生命者,如钢刮水火,尘情趋之若鹜,甘之如饴,人之动情也,是以,说是非淫害生命者乎。男儿以健壮有用之躯,沉迷于温柔之乡,遂至形消骨立,淫之祸害深也。自古而今,淫乱之家,好色之徒,不是家破人亡,就是妻离子散,昭彰报应,如影随形,图一时之乐,而受万劫之苦,世人能不醒乎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0月21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八月三十日第二六章 心归三教德者,乃灵性至善之良知。无极而太极,无中生有,此乃自然无为之真理、道也。道能生人,而后生万物,万物即是天地所生,必合道体。醒人修道,须合道一体,须存慈心,体神意,办圣事,做道行,当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儒曰:「善养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则充塞于天地之间,人得此正气,灵性良知之德也,直养而无亏,良心返本复初,与天地相通,动鬼神,君子所尊之德也。圣人教人以明明德,以止于至善,能止即能定,能定则性灵平安自在,劝人清虑良知智慧,此即是修道进德也。道曰:「清静」。道本无形,至清至静,天至清,地至静,人能体天地之清,静而养己之性,谓之德也。人神要清,而心扰之;人心要静,情欲牵引。人往往不明道而执着,人心不能澄清,情欲炽盛,痛苦烦恼,心受其惊,而受痛苦煎熬。此等之人生何处为乐?何处可得性灵之平安自在?是故,至善不能定,则失本来面目。道教人静心养德,以合天心,教人以灵养静慧,开人生明路。静坐,参禅,立德。释曰:「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佛大慈大悲,欲度众生灵性上回西天,故下凡尘传说般若波罗蜜。南者,心性属火,识心炽热,空思妄想,痛苦难挨。习故,则必沉沦;迷故,则造诸业,无量劫无以见天日。佛曰: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度灭之,希望众生能造心南无,即阿弥陀佛,即显出佛性,与佛同等,此即是佛妙慧之德也。人生思归,当归三教,明以修心养性,造就己身之完美。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1月4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九月十四日第二七章 明心真我人之色体是二五之精,父精母血妙合而凝,单是此体,尚不足称为人也。复有三五之性和合而成。盖二五相交性命全,三五凝结贯人天,太上合元始之形,日月照木生之德,绵绵八节,默默四时,恍恍之气,如如九转,炼成假体,成其真我。以我人本之真,以合天地之真,诚如是,则我之精神与天地之精神相往来也。所谓「二五成形,三五成性。」性是真我,身是假我。人死后,埋于黄土,随即腐烂。又人常云言:我冷、我热,我痛、我痒,我饥、我渴,皆是假我。唯天性是真我,天性在人身之中,主行善行恶。行恶者,受千万人之唾弃;行善者,盖曰行忠孝,行节义,受千万人敬仰。又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即欲心识神,皆为恶也;假中有真,天性真神,皆为善也。夫真之归性,曰还元;真之归命,曰还丹;真之归化,曰还虚。七返九还,此皆是天之真性,以全人之真,人天共证,物我全真,全我之至真,合宇宙之至真,无成无毁,无生无死,以求宇宙之至常,是曰「真人」。真人者,圣凡两超,神形并妙,独处于玄冥之境,逍遥于恍恍之乡,形于象之上,成于玄之造化之先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1月11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九月廿一日第二八章 心归禅道安禅不论住行,到处悉宜。内障除开,扫退外缘。中庸道践,三乘法修,清净性天,光明心地。清池皓月,照于灵台,慧剑明灯,悬于宝塔。松观静雅,妙听秋蝉,神入定;竹径清幽,静观晓雁,意归安。修道之道无它,只求心性;安禅不外,惟求精神;明善复初,返回本来面目;觉迷知悟,求元始之真如。禅是悟的,不是学的,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是自度自悟,清净自己,在悟中去体会如如自在的生命,完全明白生命的究竟与生活的本质,求得永恒的妙境。心归禅道,可洗涤烦恼,恢复心灵的自由,披露生活的真实,开拓智慧的领域,创造真正的智慧,圆满人生的光明。心归禅道,可绽放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完全认识生命的实体,看到了真正的自我。心归禅道,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把一切无知、烦恼、不合理的欲望放下,把个人的意见放下,把情感放下,把人际关系与一切都放下,求得真正的智慧。心归禅道,可提升精神的真实,孕育真实美满的人生。心归禅道,可开启心灵的空间,启发灵性,净化自己。心归禅道,可除色相所牵,外缘所获,真正在尘劳中跳脱出来。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1月18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九月廿八日第二九章 体心内圣外王盖「中庸」为天下最高之原理,「大学」为天下最高之原则。中庸多言道,重于内圣,是存养、省察自己的法要;大学多言德,重于外王,是立身、治世、化人之大道。两者合一并进,不可偏废,是故「学、庸」乃是天下之大经,圣人之大本,人生为人处世之大法,不论智、愚、老、幼,人人均当研究之必要。「内圣」是明明德,自诚明谓之性,其性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能载物,高明所以能覆物,悠远所以能成物。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远无穷,是以故,不教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是以君子动而世,则为天下法;言而世,则为天下则。远之而有望,近之而不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过恶。「外王」为亲民,自明诚谓之教,其教之有曲,有曲则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惟天下之至诚,乃为之化也,能转轮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法,明天地之化育,此乃圣佛动化之极也。体心内圣,道可修;体心外王,可全德。内圣外王并进,则道果可证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1月25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月初五日第三十章 炼心诚一夫一者理也,贯者通也,以无极一贯之理而通三极,化育而生天地万物。于人而言,灵源一炁流行贯通全身,而有知觉运动,此乃一本而散万殊也,即顺行之道也。人自有生以来,受后天之习气,六贼反为主,情欲丛生,败德造罪也。圣人以返本还原之功,守静回光返照,六神归一,万殊归于一窍之中,久而久之,情欲断,人心死,道心生。此乃一而生天地万物之根源,修道归一,乃万根归祖,此乃一理而无二致也。一在天为天理,在地为地理,在人为性理,在物为物理,在事为事理。所谓理一失即埋,穷理万事灵通。天失一则星辰乱度,地失一则山崩海枯,人失一则沉沦生死。人若得之,可贯通宇宙之理,守而修之,可复命归根,返回无极本来面目。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物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是故,一之理精微奥妙,人若得之,可作贤成圣矣。欲要了解一之根源,非诚心修道不可,因修道后,才能明白一之来历也。所谓:「讲道不离心,打铁不离砧。」反求诸己,即可成之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2月2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月十二日第三一章 明心天道、地道、人道道乃理之假名。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藏于密,无所不包,无所不贯,弥纶天地,贯彻十分,万物之真宰也。道发于天曰天道,发于地曰地道,发于人曰人道,相互传授曰圣道。道乃万物之成轨,万有不可离也,离则险象丛生也。何谓天道?道乃生成万物之基本,为宇宙真正之本体,体用合一,实有不可思议之神妙,难言其实质,乃赋于物性,造成形形色色之境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同的现象,井井有序,不爽丝毫。熙熙万物,芸芸众生,错综复杂,如无道之主宰,岂能井井有序、不爽丝毫者哉!故曰天有天道。何谓地道?地大纲五,由金、木、水、火、土凝结而成球,上应大气五行之变,下循地质五质五行之性,故万物五族分野。天地以三百六十度相运应,周天以二十四节节度,故万物有万殊之差别,天有不测之变,地有成、住、坏、空,纯乃依其法度,如无道主之,不知其所以矣,故曰地有地道。何谓人道?乃人类自然之道德律,为人处世之根本,为人人应负起之道德,由个性推为群性,圆整道德世界,循此道德之本,人情和谐、家乐国治、天下大同矣。明乎三道,效乎天地,明正人伦,道可成修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2月9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月十九日第三二章 明心善恶所谓善者,行为发自良心,光明正大,大公无私,利人损己之事也。所谓恶者,行为昧性,心地暗,私欲动,其间含藏许多蔽情,损人益己之事也。恶有大小,大则如伤生害命,小则口是心非。害物命,冤必缠,口是心非,行必愆,造诸恶因,皆是昧性欺心而来。人性本善,心如燃灯,明可质鬼,暗则不能见物,迷心昧性,皆由物欲所蔽,七情所惑,以致为非作恶。人为万物之灵,有良知理性,心明知私欲欺心,心暗则任意恶行流浪,终必受恶报,是善是恶,自可分明矣。盖天地至公,福善祸恶,如影随形,不爽丝毫,故人当择善而固执,莫作恶孽行,一失足成千古恨,能不戒乎。一个人若能修心向善,恪遵伦常道德,身心自必舒适,行事明达无畏,平生修善造德,善气宏扬,天必格之,人必敬仰,自然移凶化吉,所谓善者昌也。倘若心不善,胡作妄行,奸诈贪婪,乱伦败德,为非作歹,见财动心,造罪造业,见色起邪,妄造孽案,或利欲熏心,倾人家产,种种恶因,冤冤相报,赎罪于世,坎坷不全,必受恶报之惨,贻祸子孙,千古臭名,所谓恶者亡也,诚非虚言。明乎善恶,诸恶不作,端正己行,福必自临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2月16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月廿六日第三三章 明心净化人生所谓「净化人生」,简言之,即是自觉、觉他,唤醒醉生梦死,发扬利益人群之启示,消灭世乱纷扰及人类灾劫之良剂。人身难得,道法难闻,既得人身,必须净化人生。净化人生,应以学道为快捷方式,最重要的是:三教唯心,万法唯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真道法。出世法与入世法是积极的自觉、觉他的精神来普度众生,先独善其身,而后兼善天下,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有救人济世之心,而无真学实才的智慧亦无法弘道,因无智慧,有时难免会走火入魔。欲要净化人生,必须严守佛之五戒、儒之五常。人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业的清净;不妄语-是口业的清净;不饮酒-如戒酒、意不昏乱,以防患未然。」以此各戒得度,就可净化人生,排除一切烦恼与忧患。世界不断的战事,皆因「杀、盗、妄、邪、淫」交炽而成,由不守「仁、义、礼、智、信」而来,只知弱肉强食,不知悲天悯人。欲要达到乐利的世界,必须净化自己,恪遵五戒、五常,确实奉行,安贫乐道,自可跳脱,成就自我。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2月23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一月初四日第三四章 明心真假而忘我学道之人,先须辨明真假,才能入道;学道者,一切当观之、思之,才能悟道。世间一切有为法,你来哄我,我来哄你,颠颠倒倒,悟者观之,即可入道矣。又人如一臭皮囊而不自见之,待油尽灯熄,种种形态皆归于无而醒,在智者观之,则可悟道也。学道之人要知一性是真,万缘皆假,日常之养生万物,皆是尘世间之灰尘,何须与愚庸争多寡,此即是美德与尘垢之分也。然智与愚之分,在于能否有悟?能悟者为智,不能悟者愚焉!学道之人,当知「我」为万私之根,无我根断,万私不生矣。人若有心制行,若有一不为我者、不利我者,虽功略盖世,亦见之度外,置之不理。若有利我者,升斗锱铢,裂身殒形亦徇之。由而可见「我」之为善者甚大也,无我,则形骸俱忘,有何物之累乎?索尽形骸之内,何物有我?既见无我,得大解脱。若妄执有我,我见坚固,贪、嗔、痴、爱染着。了无自性,万物皆空,一切万缘,无一真实,四大五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内外推求,究竟无我。学道之人,若能明辨真假而忘我,自可入道之宅矣。明勉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5年12月30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一月十一日第三五章 天在我心天地为一有形、有道之体,以大道而言,天地是无形,甚至具有暗妙之机,其义浩大,非等闲可悟之也。世人均知,天生我形,天赋我性,人之内外全属于天,所以言动,不可不慎。或有人问曰:人生何处?天在何处?即曰:人在天中,天在我心,宜效天地之清静,率天性而行,日省己心,与天德相应,存含我性。人生日常,一动一静,人生之气,一呼一吸,均与天地相配,有如日出东方,属阳而动,日落西方,属阴而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理在也。然天枢机可造化万物,人枢机乃性命之源,天生地成,天地乃世人之大父母,宜爱其亲,圣贤为世人之大教师,时时合其天德,天在我心,谁敢不敬乎!畏敬既久,自可明心,自可见性,明心见性,成圣成贤有何难乎?只怕一味沉迷坠落,不思道在何处?终究无道可归也,盼世人能明悟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1月6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一月十八日第三六章 悟心仁中之道仁者人也。人若不仁,欲为真人,无有是处。儒之所谓仁,乃佛之所谓舍利,乃仙家之所谓金丹也。心为仁之舍,仁为心之主,如能将此心打扫干净,随觉元气复来,四肢百骸无不充畅,旋视万物,无不自得之象也。故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仁为天地,生生之理,人俱有之,故曰之谓仁,取其能生之意。果实之核为仁,亦取其能生故也,世人为何不能将此生生之意存养于心哉!仁者寿,可持之观天下之人,凡气温和者寿,质善良者寿,量宽宏者寿,貌厚重者寿,言简默者寿。盖温和、善良、宽宏、厚重、简默,乃仁之一端,其寿也宜,如能将五者并俱而行,其寿之长,不问可自知矣。仁者乐山,山者为物,亘古不迁,盖万物之最寿者,莫如山也。山能常静,仁者亦常静,静则能神凝气结,精形满固,岂有不寿之理哉。克己复礼,行干之道,令其一切断灭,所谓顿教也。居敬行恕,行坤之道,循序渐进,所谓渐教也。自古而今,此义教道,谁人敢不遵乎哉。明悟仁之真谛,行乎其理,义正己心,可道成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1月13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一月廿五日第三七章 道心安乐乐莫乐于得道,士民得道,其乐过于王侯。苦莫苦于失道,王侯失道,其苦大于乞丐。是故,一日学道,一日快活;日日学道,日日快活;终身学道,终身快活。不但可以成己,更可超拔祖先也。学道是安乐之法门,故智者学而不倦,实事求是,是乐也。君子有三乐,一谓天伦之乐,二谓性分之乐,三谓名教之乐。其乐在天与我之间,我不强求之,若乐在于我者,故不尽意乎哉。今人有不受人役者乎?有不受物役者乎?有不受形役者乎?若能除此三役,始可言乐矣。试观茫茫世人,东奔西跑,南来北往,筋疲力尽,若能放下,便觉快乐。学道之人,一旦放下,其乐倍于世人万倍也。为人当素位而行,便能无心而自得焉!凡愿外之心,均属无益,一切攀缘业债,是非功过,均是愿外之心念起,能不慎乎哉。学道是安乐法门,世人多视为是苦;名利是极苦之事,世人反认为是乐。本末倒置,难以理解,慧眼与凡眼,就在此之差别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1月20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二月初二日第三八章 && 了生了死夫生死二字,生非长生不老,亦非长生不死。一个人若不闻至道,就有生死。至于以旁门之法,以希长生不死,皆非道也。盖长生、短生,皆是有生,有生就有死,何故?盖人禀天地生,配乎三才,就与天地同体,何以有死?盖人禀天赋之性,寅会投东,性与寅均属木,性落于后天变为魂,魂喜生,藏于肝,肝亦属木,木逢春则生,逢秋则凋零。命属金,而陷于坤,坤化为坎,坎中满,坤为地,坎为水,命陷沉沦。又入地府化为魄,魄喜死,藏于肺,肺属金,木逢金克,所以有死。人死之后,三魂无倚,七魄无依,茫茫慌慌,又入阴曹,依生前所作,善者有福以赏之,恶者有祸以报之,善恶分明,后再阳世投生,是以有生。世人欲要有生之理,务须求领修之道,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别人难苦我能苦,别人难学我能学,别人难忍我能忍,别人难度我能度,多立功,广培德,性命双修,有朝一日,功德圆满,脱壳飞升,直上九霄,是曰「超生」;不再投东,不再下生,是曰「了生」。了生了死,一点灵光超乎三界,不落乾坤之中,逍遥自在。天地虽广,难包其身;日月虽明,难比其光;炼成纯阳之体,不生不灭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1月27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二月初九日第三九章 省察存养省察者,反省与查察己心,省察在内或在外,如能常以此心学道,才能有着力处,否则免谈「学道」二字。省察就是觉照,克制就是改过,存养就是主敬,因道不学无以成证。世情非日日消磨才可,一个人的心在内又是谁底心?忽在外,又是谁底心?必须清楚明白,才能下手行之。须知省察要细心,克制要果决,存养要宽恕,三样能常存于心,即可近道矣。存与养,原不可离,不能存,何来之养呢?存其心而养其性,未发要存养,己发要省察,意念要克制,克制毕,又要省察,三者递相为用,一刻不可离也。而此心非努力去持持,而是要能清静寡欲,须知此心觉即来,不觉即去,久之自然常觉,只要能自提撕,分寸积累而去,自然连续,久之打成一片。精、气、神三宝,得其所养长则生,失其所养消则耗。试看一日之中得其养有几何?失其养又几何?生死自可知矣。学道之功,在于一日密如一日,一时密如一时,才能与道会真。世人若能内观,神气全归于内,神气既归于内,岂有不延龄而却病之理。此即所谓即心即理,即心即佛,与道合真。世人不可半途而废,失去良机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2月3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二月十六日第四十章 学道守戒学道之人,必须守戒,若不守戒,无以道成。人一生之年均以情欲用事,习染已久,一旦改过,求得清净,并非易事。况且红尘滚滚,迷障重重,非立定决心无以为功也。欲求清净,首以守戒为先,净修三业,三业者何?身、口、意业是也。不杀、不盗、不淫,是净修身业;无妄言、无绮语、无两舌、无恶口,是净修口业;除贪、除嗔、除痴、除邪念,是净修意业也。而四勿-视、听、言、动,是守戒之至也。克伐怨欲,是无宪之不行,乃守戒之初也。君子有三戒,盖谓常守慎独之心,一生不为血气所使。又君子有九思,盖谓君子之心常惺惺,不守戒而无所不戒,宜摄心为戒,戒而后能定,由定而生慧。净修三业是禅门之戒,四勿与九思为儒之戒,学道之人不得不刻刻遵行,已到家之人,不得不桩桩扫却。学道之下手工夫在于守戒,戒不守则品德乖张,学道之患也。若能虚心置腹,以戒律而修,则可业消断绝,神气归根而入道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2月10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丙戌年十二月廿三日第四一章 炼心至诚所谓「择善固执」,是存诚之事也;参赞化育,是至诚之功也。至诚之谓圣,天道也;存诚之谓贤,人道也。法天才能成人,尽人才能合天,及其成功者一也。天地惟诚,所以能生万物;帝王惟诚,所以能化万民;圣贤惟诚,所以备万物。慎独致,是日用间,存诚是最紧要之事也。至诚可动天地、泣鬼神,盈天地间无处不有鬼神,人虽不见鬼神,未尝不见天地。鬼神者天地之灵,天地者鬼神之迹也,故君子畏天命也。世人敢不为善者,只畏人知,不畏天知。畏人知者,虚伪也,小人也;畏天知者,君子也。去尽虚伪,是为至诚,至诚谓之圣也。道家炼尽阴私,则存纯阳,纯阳者真人也。诚不知真即是诚,诚即是真;世上无二法,至诚无二心,诚是言哉也。天下之至诚,惟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即可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即可尽物之性,则可参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2月24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正月初七日第四二章& 心诚明道归性大道修持,先究元理之通,既通元理,不通禅奥,易受固执之病;若通禅奥,不通真理者,易生狂慧之人。是以,欲求禅之明澈,必修大道,不但现今无几人,上古以来亦鲜有人也。今观众生,虔心奉道,不知何行何究,瞎炼迷惑,不知真理,虽一心礼敬,得之只不过消灾之安身而已。无常一到,欲登极乐,非所言之容易。只求物质之享受,不求精神之安乐。欲望无底,天本一无私,而人各所其言,清浊难分,至而迷失本性,坠入私心,有私则见惑,有惑则不宜其事,故人诸行所事,必须先见无私,无私则见公,公则利益他人,无私正义存心,则理必见,理见适当,则不但可成己,亦可成人,尧天舜日可显矣。是故,人当秉诚心而行,心诚则可明性,性明即可归真,归真返本还原,何患道之不成乎!世人修学道,当养至诚之心,则道可顺达矣。新春开着之初,以此题勉诸贤生及世之修道者,盼能悟理而胜出。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3月3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正月十四日第四三章 悟心人生人生在世不过数拾年光景,犹如南柯一梦,一年过了又一年,增岁无有百岁人。人海茫茫走西东,多少田产总是空,为争富贵予儿孙,终归亦是空。为业奔驰,不知一性圆明之贵,昧而不醒,沉溺于情爱而不舍,实可叹也!凡人不知自足之乐,只贪幻影,随日西落而沉沦,此乃世人认苦为乐之误。人生虽有花前絮语,月下谈心,亦随影而过。花卉之艳,乃日月普照而向荣,此乃大道真理,循环枢机之大自然,非人可自羡之也。人生厌苦,但总不知人生都在四苦中度过,生离死别、生老病死之苦,实在可叹!自古而今,谁能跳脱出在世之苦呢?任君堆金积玉,难赎不死之术哉。而今之人,古风扫尽,崇尚西洋风气,不守人伦道德,不遵圣言规箴,乱闯天罗地网之苦而哀嚎有何用?一旦黄土一堆,此身有何益哉?盖不论长寿短命、英雄豪杰而今安在?人生之死有何差别?盼世人能禅悟真理,可免怨生叹死之苦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3月10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正月廿一日第四四章 心归斋素素者乃单纯之意也,斋乃清戒之藉。弃腥污以洁身,戒杀生以养性,循天道、地道,人性自然经常之理而成。人烟尘中,人性众立,各具其性,善恶亦然,都是由自修、自得、自化而来,谁人也不能勉强推行斋素者,依天理道义论述,理炽于公,道义亦公理,此乃天下一家之体也。因此要相互利生,此乃道义之大本,杀彼以饱己者,实有违忠恕与道义矣,此其一也。又斋素者,即断鱼肉,每天以豆类菜根佐餐,其体质与食肉者差别多也。斋素者,血气通关达节,畅循周身血脉,脸色红润,活气润身,先天之性浩然碧青,此其二也。斋素者,当以是否诚心真意而定,认真修持者,与家人分别用餐亦可,若受私欲或其它因素而发口愿持斋者,就是自备碗箸亦枉然也,其功德不大也。心归斋素,性可清,灵可明,身健康安,无忧无虑,何乐不为呢?勉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3月17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正月廿八日第四五章 明心天道人生之初,本性至善,出生之后,先天炁泯,后天气接,性与后天之气合为气性。渐长,受环境污染,物欲所蔽,气性变为质性,愈变愈昧,本性遂失。质性所为,恶多善少,故天生人以道随之,藉教化以清涤身心,回归本性,以达美好的世界。是故,真道应运而生,三代以上,人民浑厚,教化易行,道义无庸粉饰;三代以下,人心渐坏,圣人降世,大行其道。但无知后世学者,虽苦修道学,不明真义,以为晋身之工具,不知身体力行才是读书要素。后来佛教随之而生,以出世之法暂解之,奈何欧风东渐,人心不古,三教沦丧,欲加挽回,已是不可收拾。故大道普降,飞鸾宣化,尽其显现,让世人知有天而不敢妄为,让世人知有神而有所畏惧。佛光普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藏于密。人之一举一动,莫可隐瞒,因果报应,无时不爽。人定固可胜天,天亦必能胜人,若不知顺天应时,抱道奉行,天时一到,悔之晚矣。希世修之男女,得之有真,修之得诀,真修实炼,方可成之。学永生之法,在于静观;修不死之功,在于绝念。菩提云非树,明镜说无台。真空无物,乃是哲学之理,精神无相,则是性命之法。道之、德之,自得圆明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3月24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二月初六日第四六章 心修归静心修之道,以静为要。静之,上可参赞化育;静之,下可包罗万象。就只一个静字,不但可修真悟行,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用之。一切妙理,皆在一个静字,为何言静者多、而知静者少?乃在于不明静之本体,故欲静而无以静之。静之本体,乃无名无相之体;静之门,在于斩断妄念;静之极,不静而自静矣。静为三教之命脉,释之明心见性,非静,定不能明与见也。儒之穷理尽性,非静,无从穷与尽也。道言修真养性,无静,何来之修与养也。非旦如此,一日非夜之静,何以白昼之动本;四季无冬之静,何来春之动本。真道本乎静,自然之理也,道本自然,舍静无以入门,故静为三教不离之功也。学道之人,以静为伊始,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父母能静,则子自孝;君王能静,则臣自忠;兄弟能静,自然和睦;朋友能静,相互信实;夫妇能静,夫唱妇随;炼明清静,玄机自明。又学道之人,不可在表面上修,亦不可在口头上修,此皆非道也,离道甚远矣!更不可在旁门或浮气重上修,那更违背道之理也,即是费尽功夫亦无法得道之妙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3月31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二月十三日第四七章 心归浩然人生四十而不惑,四十而不动心,此乃上下一理,一贯之传也。因人在中年时,血气方刚,对性理研究者少,及至四十,人生一切酸甜苦辣均已尝过,一留意到道德,恍然一悟,自然无异的一顿足、一点头说:「是了、是了,尘凡非家乡,肉体非我身,生时空手来,去时空手去,阎王路上无老少。六十年一甲子,现已剩下三分之一了,及早回修,有何不可呢?」浩然者,大也,浩浩其天,无声无臭之气,其为气,游乎万物之所始终,常其性,合其德,真虚而实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即佛之所谓真性如来,其妙难言,因道乃无形,性乃无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浩然之气,乃至刚至大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由人之至诚所感召,诚一合德,配乎乾坤,朗朗照照,光明无比,人心归养之道气可存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4月7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二月二十日第四八章 心归善本善也者,太极一动所生之阳也,人得之以为性,故曰:人性本善。积善之家,要养得阳,配合阳天,乃规中之真息也。善如天堂,恶如地狱,因报之分,丝毫不爽,只在现在与来世之差异耳。故人心当上达坦荡荡,日进高明,有如天堂,随无非之乐,福谁能比之。又如心常下达长戚戚,沉溺于卑污,有如地狱,业随其身,苦莫大焉。盖为善、为恶之际,就是受福、受孽之时,快如闪电,即刻报之也。善恶成境,欣怖于心,善恶无思量,但求了一心自然无,勤修己身不忘本,恪遵伦理道德不违逆,即是善本,人性之脚注,天命之第一关也。心归善本,阳性归元,人性归真,真息光明,道和归正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4月14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二月廿七日第四九章 道中心德现今之人成道者稀矣,非道之难得,乃在于知之未真,守之不固也。入德之功,在知其初;崇德之功,在诚意始;修德之功,在迁善始。圣贤常诰守德之原,比如赤子,人生之初,谁非赤子哉!惟能弃尽习染,复回赤子之初,圣人之德如斯而已矣。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乃天下之达道,舍此五者而言道,外道也;「智、仁、勇」为天下之达德,舍此三者而言德,悖德也。古人以一恕而安天下,今我以一恕而安己身,是为至勇,智者醒而不迷,仁者纯而不杂,三者全备,至德成,而大道凝矣。固执于德,一得可永得而不失矣,久则熟,熟则化而为仁。德者得也,行道者是有得心也。修学道者当时时勤加检点,是否有真知乎?是否有真行乎?所见所闻,不可浮浮泛泛,方有德心也,盼醒明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4月21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三月初五日第五十章& 明心安命与立命今之世人学道,何以成道者不多?盖因时运未到,明师难遇,真道难逢,不得其门而入,无法知命,更不知立命。于今,上天慈悲,大开普度,明师应运降世,真道普传,有缘者得闻大法,修真明心见性,明心即知命,见性即可立命。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若能知行合一,即可安身立命矣,是故,为圣为佛,或是堕入四生六道,皆操之在自己心中。一切福田,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积善则命移。性虽由天赋,命则由己而立,若能修道立德,多办善功,可超凡入圣,与圣神仙佛同行。人若能尽伦常之道,即是尽性,能尽性即可立命。富人乐善好施,贵人导人向道,贫人则安贫乐道。助人行善,即可长天命,进而推己及人,普度众生,代天宣化,行功立德,引人出悟,找到回天之道,教人体悟真道之妙,即可与仙佛同齐。仙佛凡人做,是故,想成证仙佛,惟明心知命与立命耳。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4月28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三月十二日第五一章 理明尘世摇动之谓尘,变迁之谓世。世有治乱,治世贵才而见,乱世贵德而隐;人有老少,少年贵学而勤,老人贵养而静。世人孰忧孰乐,迷悟之间;孰清孰浊,正邪之分耳。人生处世,若有陷坑处,宜知避之;良驹虽捷,常受风霜之苦;鳖龟虽灵,难免受刮肠之厄;像彼飞鸟,顺风而起,择木而栖,何其适也,但因贪食,误入鸟笼,求脱不得。人之爵禄,亦是人之樊笼,古人所行之淑慝,与今人所行之是非,并所行之得失,均属过往,全属尘世之迷惘也。尘世中的一切,说之何益?念之何益?不说不念,心自清静,静心便是道。今日之洒脱处,是异日不如意所得来;今日之不如意处,安知非异日之洒脱时。心静便是道,可见道不远人,而人自远之,今人之不如意,是高人之洒脱时,静观自得。理明幻化尘世,清明定静自我,安怀己身,人生和详自在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5月5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三月十九日第五二章 道学圣行人人皆可为圣人,圣人可学而能之,圣人要能无欲,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学道就是学圣人。道我固有,不从外来;圣非绝德,可学而至。人之性与圣人同,若能尽性,可为圣人,深信自己与众生皆能为圣人,故当学不厌,悔不倦,以圣人之行化天下,以圣人之道教后世,成就功果,成圣、成佛、成仙不难也。人若能唯一不二,可为圣人;不为人欲,为人所不能为,可以作佛;若能定、能静如山者,即可成仙。放下即佛,提起即仙。圣人之道难学,碍于习气之难改,并非难改,而是不肯除,若能除之,当下便休了,何也?因一切习气皆属妄也,迷者似有,悟者则无,本来无故也。「儒、释、道」以无欲而成,若有贪欲,百无一成,此乃修者之座右铭也。圣非绝德可学而至,精神贯注可成也。勉之!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5月12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三月廿六日第五三章 明心就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以仁智之道,上下俱尽,内外兼修,直到道明,德成而后能成己与度人也。修道当学禅家之参悟,以道家之工夫及儒家之品行,可使心性明彻,神气相守。莫失心性之道,精妙出世、入世之法,三教真法,明彻精微,使迷者悟,邪者正,愚者明,柔者强,挽救世风。世人当知「善正则万物无以扰其心,心明则知天下之理;外忘名利,内忘思虑;外忘名利可身安,内忘思虑可心安;身安便是福,心安便是道也。」若思虑未忘,名利未断,则难长久归正矣。明心就正,可安然而入道,内正不邪,内无思念,了无牵挂,道心可升华,可成全道果。若心就正,则无妄念,诚敬不伪,求得真心,可返回真如天性也。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5月19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四月初三日第五四章 慎心事之可为否人生在世,事事缠身,若有事不可行于身者,就不可萌诸身;有不可为人言者,就不可告人知。以上二点,时时检点,即可近道矣。天下之事,每遇事来,诚敬以对;可诿时,不可自诿,自诿则无功;有不可为者,不可强为,强为必败也。凡事之来,均有其理,君子只论是否,小人则论利害。是故,人在无事之时,要把心时时放在胸上,不可胡思妄想;事来时,要把心放在理上,不可强固私念。有云:「醒世身上有二难,过海与上阵。」过海与上阵均甚为危险之事,有人为之。修道则反求诸己,即可得之,甚为容易,有天理则自安,吉且安之事,世人却少有人行之,奇也。君子之事都由外来,遇事了事,不生事;小人之事则由自己内生,就事多事。聪明之人遇事以理应之,愚痴之人遇事以私应之,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也。慎心于事之可为与不可为,就可明理而正道,道心可灵明,明则几近道成矣。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5月26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四月初十日第五五章 省心修身世人修道,在于为人处世,修其缺点,明其真理,此并非一蹴可及,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最后才能达到目的,倘若不修,不明真理,那是无法步入圣境的。修道首先必明八德,去自私自利的心意,存养亲爱仁慈、善良博爱、恻隐慈悲的心念,知天理之正,明人之欲,宜理之当行,行事辨邪正,明是非,诚识正理,通达事理,不骄不馁,不蒙蔽己心;不论人之长短,专心致诚,不偏不移,善事父母,无违亲心,尽诚以孝养,洁身自爱,寡欲不贪,廉节自持,不愧己心;公正无私,安份守己,坚志奉行,浩然正气存焉。若违八德,即丧失天理良知,结怨于人,自造罪孽劫难而成,欲除罪孽灾劫,必须修道,遵德以光明心性,省察过失而忏悔,则罪孽自消,灾劫自弭,身心自净矣。识明修身关键之所在,明白省心修身之要点,坚志奉行,何患道之不成乎。韩湘子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6月2日圣示:吾今夜降着:『回心思道』。&& 岁次丁亥年四月十七日第五六章 明道合德成人夫道者,神异之事,灵而有性,虚而无相,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其然而然,至圣得之于古,妙道传之于今。道有深力,生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是为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以道通,是故无生死,隐则形与神同,显则神同于气,故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以身作则模范作,循循善诱用工夫,刚柔权威揣情度,和霭因人须作出,人虽得道,但明道者鲜矣,故道不明,何以能归根认母也。是故,以为前贤者,先觉觉后觉,正己化人,己达而达人,进而兼善天下,九二同归。如无法全人者,或一言不中节,则无法使人明理,反招致影响他人前途。故全人者,必先正己,才能作范以度人,但度人并不能一概而论,当因各人而有所善异,慢慢诱之,因时制宜,才能达到成人之效果,故度人、教人当明理以行之。(全书完)南极仙翁 降    中华民国96年6月9日圣示:吾今夜降为『回心思道』一书作跋。 岁次丁亥年四月廿四日跋夫心失则身丧,身丧则品不端、德不正,一切行止穷斯滥矣。又心失,离道背理,违仁逆义,无以维系本真之性,天良荡然矣。现今世道衰微、人欲横流,追其假,忘其真,失其道,不知悬崖勒马,岂不危哉!岂料世风日趋恶化,道德沉沦,百出多样,若不教而斥,无以挽回既倒之狂澜,惟回其心,正其道,养其性,正其本,才能清其源也。欲转沉沦,启人觉路,维持世道,匡正人心,挽回颓风,消弭蔽害,以此部圣书为指引之楷梯,心体力行,方不负此部圣书之着。简为跋。南极仙翁 跋于无极禅化院?南天虚原堂天 运 丁 亥 年 四 月 廿 四 日西华帝君 降    中华民国96年6月16日圣示:吾今夜降为『回心思道』一书作跋。 岁次丁亥年五月初二日跋观今世态,人心反古,三纲五常失坠,酿成空前之劫难。横恶相欺,良善难存,道德无以维持,人心已失敦厚,觉路开启无门,良可叹也。道乃至高无上之真理,导人倡造真、善、美之德风,开利生之路,启化愚蒙,使众生回假向真,求得性命双修之果,倘若心失,真道难回,灵性无以纯善也。韩湘子仙翁体天宣化之怀,缔着「回心思道」,普济群黎,泄尽真理,修性养命无不备也,精细无不到,体用无不周,文浅意深,心易知,学易达,明道之精华也。盼能潜心精研,明理悟行,必能受益匪浅也。简此跋。西华帝君 跋于无极禅化院南天虚原堂天 运 丁 亥 年 五 月 初 二 日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态平衡阀流量调试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