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太低被GULC拒,该怎么argue的用法

来自子话题:
年年如此,法国人装逼乃是世界第一 ( 除去小部分中国人的话 ),对待这样的问题,法国同学们第一反应是用尽自己所知道的法语里能用来装逼和装点门面的词汇,来组织一篇 & 自命清高 & 的文章。 &br&&br&比如让你评论卢梭,你不需要对他有多了解,只要先把卢梭假意尊敬一番,然后对他的观点进行大肆批判,越彻底越好,越到位越好,然后你就很有可能得高分了 ( 还要看你的文章的语言水平等等 ) 。 &br&&br&再说一说我了解的法国中学 & 备战 & BAC 的情况,说比中国的高中备战高考的紧张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决不是夸张,而且部分学校还更加功利,从早到晚都按照 BAC 考试的内容来做题训练的学校很多。应对 BAC 基本上大家都有一套多年积累下来的应试经验,照着复习就行,书店里也有成套的教辅。。你想象一下《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那种书的法语版就能体会一二了。
年年如此,法国人装逼乃是世界第一 ( 除去小部分中国人的话 ),对待这样的问题,法国同学们第一反应是用尽自己所知道的法语里能用来装逼和装点门面的词汇,来组织一篇 " 自命清高 " 的文章。 比如让你评论卢梭,你不需要对他有多了解,只要先把卢梭假意尊敬…
来自子话题:
他们说得对,你就同意。说得不对,你就反驳。多简单的事啊。
他们说得对,你就同意。说得不对,你就反驳。多简单的事啊。
来自子话题:
残念的说,题主遇到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br&从其他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我国国民,尤其是在外的国民是非常善于自责和内省的,&br&总会觉得是自己同胞的所作所为给友邦添了麻烦,同时与同胞划清界限,以显示自己的“适应和融入”。&br&&br&日本一般民众获取信息渠道十分单一(只有日语渠道,異論は認めません),&br&日本没有GFW这样的阻隔,但是大多日本一般民众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主动地去搜寻信息,因此和中国(网民)民众质疑一切官方新闻的倾向相反,日本一般民众倾向于相信影响力大的媒体(マスコミ,泛指电视报纸等)的报道。&br&而日本影响力大的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具有明显负面的倾向性(比如集中报道中国各种东西爆炸的新闻&a href=&http://matome.naver.jp/odai/795270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爆発シリーズ【中国で爆発したもの一覧リスト】チャイナボカン&i class=&icon-external&&&/i&&/a&),网络中讨论中国的帖子里也被大量的ネトウヨ(net右翼,&a href=&/ja/%E3%83%8D%E3%83%83%E3%83%88%E5%8F%B3%E7%BF%B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ネット右翼 - Wikiwand&i class=&icon-external&&&/i&&/a&)占领(特别是2ch,yahoo news)。&br&&br&可见日本一般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中,关于中国的消息很大概率是负面的。因此除了少数自发的想了解真实的中国(并有能力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的民众之外,大部分日本一般民众在媒体的长期有倾向性的宣传之下,又没有和中国人深入交流的机会,没有客观判断的条件,自然地会对中国有负面的先入观,对于首次接触的中国人的起评点会是负分。注意很多时候这并非没有敌意的无知而是偏见。&br&&br&再者日本一般民众会有意无意的以先進国自居(虽然确实是),对中国这样的発展途上国&b&并不会平等地看待&/b&(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也加深了这种负面的印象(比如我们对朝鲜,越南和菲律宾)。&br&&br&※再三强调“日本一般民众”是因为我有深交的东大生,庆应生这样的高学历群体(样本数量大概20人)绝大多数并没有这种情况,但是接触过的一般民众,包括可爱的老奶奶,确实多少都会有上述的情况出现。&br&但是他们根据你的social statue预判你是(他们眼中的)高素质群体(比如名校出身,比如是大手日企社员,比如是外资系社员这样的标签)后起评点还是很高的。&br&不过前提我们自己不能有劣等感。&br&&br&欢迎讨论
残念的说,题主遇到的情况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从其他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我国国民,尤其是在外的国民是非常善于自责和内省的,总会觉得是自己同胞的所作所为给友邦添了麻烦,同时与同胞划清界限,以显示自己的“适应和融入”。日本一般民众获取信息渠道十分单…
来自子话题:
我在美高读书第四年, 之前在上海读初中&br&泛泛而谈, 美国名校高中的孩子比大陆名校高中的孩子成熟....&br&我针对New England私立高中来作答吧..&br&&br&NE的私立高中以高教学质量和环境优美闻名, 整体而言属同一个风格, 学校之间的差异在于环境、规模、宗教、教学质量、和体育运动的侧重。&br&&br&我认为两个地方的学生质量不能被准确评定。两种教育环境下都有很有趣的人在生长(尽管美国更集中), 你或许可以说SAT&ACT&AP考的是智商..但是不能否认刷题也可以刷出高分..还有另一些人的才能是无法用传统考试来衡量的(比如说不擅长考试但是其他领域超级聪明的人, 运动员和青年艺术音乐家啊什么的)..&br&&br&我来美国第一年的时候就是每天都在发出&不是吧这样也行!?&的感叹..诸如 - 课堂气氛竟是这么轻松? 师生关系怎么会这么好? 同学你这么穿衣服不怕性骚扰吗?(哈哈) 等等超过100年的bechstein钢琴我真的可以随时用来练习吗? 过万圣节老师你怎么玩得比学生还嗨? ....&br&同学们很有趣, 很多样..打冰球的同学平时穿得温文尔雅, 可是到了球场上就是野兽横冲直撞; 上课老是抢着回答问题, 但是质量却不高的同学持有小飞机飞行执照; 同上一节绘画课, 头发乱糟糟的韩国同学已经拿过多次国际钢琴大奖; 每次去健身房会看到一个中东模样的小胖子, 过了一学期知道是xx公司老板的儿子, 但是生活上却很独立。虽然同学们平时学习运动和活动都很忙碌, 但是总有些坚持了很久的爱好和习惯。一开始觉得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国际生没什么特色的感觉T^T 后来在老师同学的接触中才变得自信起来..&br&&br&-&br&环境&规模&br&NE的学校规模从150-1000不等..年级从9-12(一些学校设有复读年级post-graduate)..从混校(大多数)到男校(少)到女校(少)不等..男校通常具有宗教背景..女校..通常比较女权吧...(我在说Emma Willard的吗哈哈)..上海高中是从10-12, 好像没有男校&br&环境在rural, suburb, town, 小city这样的。建筑风格英式。dress code蛮preppy的..伴随场合的变化着装选择很重要, 显示尊重。&br&举例Kent School - 名校差不多就是类似这样的环境了。大学校么建筑再分开一些, 小学校么再迷你一些。Kent有500多人, 沿河, rural. 旁边有一个小镇。&br&&img src=&/d04dbe8c109b6abeceddf79_b.jpg& data-rawwidth=&733&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33& data-original=&/d04dbe8c109b6abeceddf79_r.jpg&&嗯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读书....&br&&br&&br&-&br&教学&br&和学校资产有关联..资产雄厚的学校facility齐全质量好, 名校毕业的老师愿意来授课&br&学校和当地社会联系紧密, 在另一方面也就是说 - 这个地区富饶, 高中有名望, 学生绅士淑女品学兼优, 毕业生去有名望的college, 收到endowment很多..&br&上课可以有圆桌讨论啊, 可以在校园里的草地上读书啊, 班上人少的甚至可以在咖啡店闲扯..一堂课30人最多..私立学校的师生比都很可观&br&最重要的(也是和大陆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师生关系&。老师尊重并且试图理解学生, 做为老师的目标之一便是发掘学生的潜力, 再完善地培养优秀的学生。同时学生和老师建立起一种能使双方共同进步的&友谊&。也有可能有些老师会有一些距离感吧..但是一定要学会沟通..还有有些老师真的很聪明, 并且很乐于帮助学生。我十年级的欧洲历史老师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人, 并且现在在大学申请时帮我写了推荐信。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使学生在这个逐渐认识社会, 认识这个世界的年龄培养出了一个健全的价值观 - 学会沟通和理解, 学会认知和质疑, 学会frame of reference。随后在大学生活中会逐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或是仍旧在那条路上努力着。&br&&br&再补充一下教学吧。&br&课程压力随着年级增加..睡眠时间也逐渐减少。周一至周六都上课。每节课55mins。每天都会有free block。到下午四点开始校队运动。周三周六下午校队主场或away比赛。&br&不少老师都有ivy和其他牛校或牛哄哄的lac背景。我们学校从9年级开始每人有平均5-7门课。基本上是一门humanity一门英语一门外语一门science一门数学再加上selectives。humanities和英语阅读量很大(像honor这样的课会很好玩, 老师布置的阅读比较有深度)..学校的AP课程就是在教怎么应对考试..课上不会讨论什么有趣的内容..拿5分很容易, 但是要在学期末拿A那真是考验精力和毅力了..自学AP除非感兴趣否则不鼓励。关于课程看什么书看多大的量怎么吸收因人而异, 就是有些东西时间要花费很久, 像写paper就是需要找老师改了又改。&br&数学...说实话美国老师教数学教得思路非常清晰。我10年级时学习微积分, 老师是S校毕业的, 上课和我们开好多美式玩笑(老家伙一把年纪脑袋还超级灵活)...老师的考试安排如此 - quiz(一周一次)基本都很简单, test(一个term两次)需要花时间复习的, exam(一个erm一次)。&br&长时间的积累使我的收获很多..写作方面直接一点的体现就是SAT写作一看到题目就能哗哗哗地写, 写黑塞的小说, 写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和哲学关联的idea, 那种感觉给阅卷老师秀文笔的感觉还是蛮爽的...哈哈哈....&br&再提一下AP, 理科的考试对大陆学生来说都不难, 况且容错率那么高...就是学校AP课程拿A很难, 会影响GPA。语言AP对于GPA还不是很稳当的同学还是量力而行, 尤其是拉丁语..&br&&br&&br&-&br&运动&br&和NCAA一样, 高中之间有体育联赛。New England Prep School Athletic Council按学校规模将此划分为Class A, B, C and D. 超过250个男生的学校加入Class A...如果某些理应打Class C or D的高中规模很小全校只有200个人但是体育很牛x, 也可以打Class B...在校队表现出色的同学可以与大学签约继续打NCAA I什么的或是直接打职业...btw运动是进ivy的一块很好的敲门砖.....&br&足球也好篮球也罢冰球也ok...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是一方面, 感受激情是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赛中体会输赢的滋味...有些情绪体会到了才能进步。&br&我在上海的一些同学很喜欢踢足球, 在上海自发组织了很多球队和比赛, 但是遭到家长和学校一定的干涉造成了一些比较尴尬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家长认为踢足球会影响高考...&br&&br&先写到这里..想到什么或是各位有何问题再继续添加好了。
我在美高读书第四年, 之前在上海读初中泛泛而谈, 美国名校高中的孩子比大陆名校高中的孩子成熟....我针对New England私立高中来作答吧..NE的私立高中以高教学质量和环境优美闻名, 整体而言属同一个风格, 学校之间的差异在于环境、规模、宗教、教学质量、和…
来自子话题:
道听途说。&br&某位学长,GT考完之后又去世界名校蓝翔技校,不是学挖掘机,而是学了一个月美发速成,留学期间在学校附近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给人理发赚生活费,据说收入颇丰。
道听途说。某位学长,GT考完之后又去世界名校蓝翔技校,不是学挖掘机,而是学了一个月美发速成,留学期间在学校附近搭了一个简易的棚子给人理发赚生活费,据说收入颇丰。
来自子话题:
感谢某人邀请。 &br&&br&每当我弯下腰寻找书架最下两排的书时,都会下意识地四下张望,确定10秒内无人靠近才敢弯腰,否则选择蹲下。&br&&br&这里的常态是多数人迷茫的狂欢后逐步建立的利益相关的小圈子,这里的利益分别有:专业相同,寝室相近,同省同城,未来发展,空虚寂寞冷。除此之外,情侣游离在各“党”之外逍遥自在。在留学前,通常人们会通过一款即时聊天工具联络感情,互暴照片。其实说话的永远都是那几个人,偶尔有陌生人加入,第一句话往往是[请问你们也去xxx吗]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第二句[你们怎么去啊]做铺垫。可惜这些话都会埋没在[入群先暴照]的骚动中。&br&&br&这里有富帅富美纸醉金迷般的乡村爱情,也有工薪家庭的城市迷失。有人能在自家冰箱们等地壕掷千金,有人穿着他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打折店的大B外套背着P牌皮包,也有人与城市低保用户在圣诞节后疯拥牛津街两侧的橱窗。大部分姑娘带来的是国内的素颜,带走的是不成熟的化妆模仿。他们在国内或许只能用到Dior,在这他们会在娇兰与双C中徘徊,是选择装贵妇还是选择装名媛。人们喜欢在考文特花园买一兜马卡龙回家干嚼,并且在网上四处炫耀,真特么齁。实际上当他们知道马卡龙是蘸意式浓缩的时候,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人们意识到冲锋衣UGG是美屌的绝配,而在这是笔挺的西装与打折的巴宝莉。这里的赌场虽然不如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但世界杯的狂欢背后是多少人的50便士的随风而去。&br&&br&并没有到过骑士桥的哈罗德的人们蜂拥而入的是奥斯曼大街上的老佛爷;还未见识过方廷斯修道院的背包客喜欢在圣托里尼沐浴全世界最美的日落。穷游客们旅行的意义是22岁22个国家,在他们认为有限的国外生活要肆意挥洒他们的青春,在夕阳下奔跑的背影,面向大海齐膝短跳,再不疯狂,他们似乎就老了。的确,他们已经老了。&br&&br&还有一类人,看起来是可笑的。他们每天都在忙碌,人们问他在干什么,他也说不出来,好像说出来他的命就被问者索去。偶尔他们说出来了,谈论他们的学习境况,人们普遍反应是[卧槽,大学霸][你这么屌你导师知道吗?][这回考试有着落了][我又认识一个博士][学霸求大腿][学渣给跪了]。随后他再也不想说话。看,这人多可笑呢,多不合群呢!&br&&br&当然也有我这样的,上知乎找些朋友,聊聊天,去看看别人的生活。私下里,读读书,看论文,跟希腊哥吹牛逼被打脸。&br&&br&======&br&希腊哥今天给我煮希腊咖啡,看到我桌子上的amplituhedron的论文,惊诧地问我[你怎么读这个?这个你应该完全不感兴趣],我跟他说[看,这个类似quora,你知道quora吗?],他摇头,我说[类似mathoverflow,但low很多的general knowledge的q&a,我读这篇论文为了回答一个问题&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评价 Amplituhedron 的发现?&/a&。]他赞许地坏笑下。&br&&br&我安静地装模作样读了一个下午,之前有看过scattering amplitude那篇review的前两章,也听过amplituhedron的报告,可惜依旧没读明白这篇paper,应该说这篇文章背景太复杂。后来装不下去了,准备回家,告诉希腊哥我一点没读懂,希腊哥呵呵了下。
感谢某人邀请。 每当我弯下腰寻找书架最下两排的书时,都会下意识地四下张望,确定10秒内无人靠近才敢弯腰,否则选择蹲下。这里的常态是多数人迷茫的狂欢后逐步建立的利益相关的小圈子,这里的利益分别有:专业相同,寝室相近,同省同城,未来发展,空虚寂…
对澳洲的移民略有了解,希望可以帮到你。&br&&br&澳大利亚技术移民。&br&首先看一下你的专业是否在列表上&a href=&/so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澳大利亚技术移民职业列表 Skilled Occupation List (SOL)&i class=&icon-external&&&/i&&/a&,注意这个列表更新很快,这份是2013年的列表,最新的请到澳大利亚移民局网站查询 &a href=&http://www.immi.gov.au/Pages/Welcome.asp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and Border Protec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
搜索SOL就可以找到。&br&和你专业类似的我可以搜到:材料工程师/Materials Engineer 和 冶金或材料技术员/Metallurgical or Materials Technician。&br&然后再看自己的分数&br&&a href=&/special/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3澳大利亚技术移民打分系统(在线自测)-移民&i class=&icon-external&&&/i&&/a&&br&一般来说分数上60基本就可以申请PR (Permanent Resident, 永久居民), 65分没问题,70分绝对没问题。具体分数是根据你的专业而不同的,有的专业分配名额多分数线就低,有的反之。另外如果你的配偶也满足SOL和分数的话,他还可以给你加5分。&br&PR享受的福利和Citizen基本一样。权利就是没有被选举权,不能进敏感部门工作等很少的一般人用不到的权利。拿到了PR后,Citizen就指日可待了。&br&&br&新西兰技术移民&br&新西兰PR的特点就是不会过期,据说这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提供不过期PR的国家,缺点是拿到后的两年内要待满一年,不过对你们这种就是要移民的人基本不是什么问题。&br&新西兰移民申请比较简单,也是先看下自己的职业是不是他们的紧缺职业&a href=&http://www./post-8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新西兰技术移民指南21]-附件2:新西兰672个可移民职业清单&i class=&icon-external&&&/i&&/a&,再看自己分数,到100分就可以提交申请了。&br&&a href=&http://www./PointCheck/&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14新西兰技术移民打分系统(在线自测)&i class=&icon-external&&&/i&&/a&&br&当然保险起见还是去新西兰移民局看一下&a href=&http://www.immigration.govt.nz/migrant/general/formsandfees/formsandguides/residence.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Residence forms and guides&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新西兰的科研不清楚,澳大利亚的大学不少,教师薪酬也很丰厚,只要英文可以找个教授工作应该不难。
对澳洲的移民略有了解,希望可以帮到你。澳大利亚技术移民。首先看一下你的专业是否在列表上,注意这个列表更新很快,这份是2013年的列表,最新的请到澳大利亚移民局网站查询
&p&&b&1、&/b&&/p&&p&昨天她屁颠屁颠跑到办公室,问我,「你看我朋友圈没?」&/p&&br&&p&我没理她,敲着键盘,「看了啊,就是那条现在初二的小朋友就考虑出国成绩单的状态?」&/p&&br&&p&「哎呀,你去看最新的!」&/p&&br&&p&「得得得,马上马上。」我瞄了一眼,是几张她在母亲节送她妈妈的礼物——一台崭新的 Kindle Paperwhite 以及为她购买的正版书。我有些嫉妒,思量着自己还没闲钱修 Kindle 3 的碎屏。&/p&&br&&p&「我终于和他们摊牌了我在外面工作的事情,」她开始习惯地自夸了,「现在爸妈终于知道我几小时的工作就可以买一台中国官网的 Kindle 了!我告诉你哦,我昨天上午下了个单,晚上机器就到了,我大手一签,那感觉不要太棒哦!」&/p&&br&&p&她和父母的沟通有着90后们典型的「交流障碍」,由于所处时代、所受教育的不同,她不欣赏父母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她和父母的话也远没有和同龄人那般多,但是她却有自己的一整套观点。&/p&&br&&p&有一次,她便拿这样的思想教育起了她闺蜜,「这世界上能理解你的人本身就少之又少,父母给予你良好的物质基础已经不易,你又凭什么强求他们的理解?」&/p&&br&&p&大概是因为这般道理,她在外面工作的事情没有告诉她父母,每每父母提醒她「你还靠我们养着呢,当然要听我们的意见」时,她都挺憋屈。这一次终于能靠母亲节这个契机,表达自己的爱意,同时呈现自己的价值!我打心底里为她开心。&/p&&br&&p&&b&2、&/b&&/p&&p&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刚好结束美国本科的申请,好友叫上我和她一起组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MCM),在思南公馆那边见面,我瞧见她在马路对面,不高、偏瘦的个子,脸上有着典型高一女生的清新,但是话语间又反映出不俗的思考。&/p&&br&&p&我们去了我垂涎已久的 Funky Chicken,我还记得我和好友各点了一个
quarter,她要了一杯红茶,那是我前18年人生里,见过的最贵的国产立顿茶包冲泡的红茶。那杯茶上桌时,我们看着廉价感的塑料杯,和黄牌茶袋,都大呼「奸商」,随后每次想起这事我都笑作一团。恩,她的饮料选择能力从此不再被我信任。&/p&&br&&p&那次「高中生资料寻找和论文拼凑大赛」(MCM)中,我们做得并不出色,比赛末了,便知道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她一直是年级里前10水平的学神(我后来才得知小升初时她竟免面试拿「华育」保底),有着非比寻常的荣誉感和好胜心,一个失败的比赛结果对她来说便会是大家讨论的话题,她丢不下那种脸面解释自己的错失,因为往往越描越黑。&/p&&br&&p&那件事我的确挺抱歉,在这里和你道声对不起。&/p&&br&&p&&b&3、&/b&&/p&&p&她高一那年数学极好,准备 MCM 时便翻着什么图论、Operation Research 之类的教材硬啃,以至于她每次说到「文史哲才是真爱」时,我都以为她在装腔作势。&/p&&br&&p&这一年来我才知道她对文学的挚爱,她谈起弗吉尼亚·伍尔芙、茨威格头头是道,她撰写题目解析时遇到伊迪丝·华顿的文章便会花整个晚上读完她的《Summer》,又因为没有中译本而决心和挚友一起翻译、争取发表,有次她甚至读着14年题目的文章便知道是村上春树的作品,着实令我惊讶。&/p&&br&&p&她中文水平也极高,经常能译出诸如「那座崎岖山崖如同阴沉的岩壁从Eagle Range缓慢的斜坡升起……正如船只向漩涡深处任意漂去,随后被岩石拦截、撕扯、堆积,最终伴随着雨与黑暗重新席卷村庄」这般令人拍手叫绝的文字。&/p&&br&&p&有一次她给我看申请哥大的 supplement,她巧妙地将《Nothing to Envy》一书中北朝鲜大学的经历与自己阅读《The World of Yesterday》时的体验相比较,作出一篇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Epiphany》,我读罢便感叹哥大 AO 一定会爱上她。&/p&&br&&p&&b&4、&/b&&/p&&p&她对哥大、耶鲁和芝大的爱,让人觉得可爱又厌烦。出结果前的一整个月,便天天碎碎念着它们的好,就像澡堂子里的男生,花痴般天天夸女神一般。&/p&&br&&p&哥大的 Lit-Hum 课程、芝大的 Geeky Spirit、耶鲁的极佳文科、地理位置和
Bull Dog,这些组成了她一日中谈论事物的80%,不夸张地说,我的耳朵在3月末已经进化出了自动屏蔽这些关键词的能力。&/p&&br&&p&说来也算天公不作美,今年附中的申请出了些事故,她被这三所 dream schools
全部 wait-listed,但是最后还是能够录取哥大的女校,两所学校间大部分课程都共享,毕业证书上还是有哥大的抬头,我也不知她算是幸运还是倒霉。&/p&&br&&p&不过倘若这三封信中有一封是以「Congratulations!」开头,那么她肯定会自我表扬好一阵子,虽说这绝对幼稚,但我也肯定为她打心底开心。不过好在她给学校寄去的新材料藏着不错的手腕,保佑她能脱离等待名单吧。&/p&&br&&p&&b&5、&/b&&/p&&p&她全都是优点?那也未必。&/p&&br&&p&她有着可怕的拖延症,当我得知她在1月初还在赶一些学校的 supplements 时,不禁指责她拿申请当儿戏!我记得上个月去了一次外地,临行前催促她赶紧把补充材料发给那三所学校,耽误了可得出大事,结果一周过去后,她竟还拖着没完成!&/p&&br&&p&她是个话唠,经常能跟你在工作时扯着不相干的琐事,说上好一阵,直到她发现你已经不搭理她时,便回到先前的思绪开始工作。&/p&&br&&p&她特别 needy,从来不一个人下楼买东西,几分钟前还说「wagas 太远了,你要是一起去,我就去吃」。天哪!Wagas 就离我们的办公室70米,真是没救。&/p&&br&&p&&b&6、&/b&&/p&&p&不过对我而言,她最重要的身份,还是伴随着 SACH 成长的 partner,她无条件地每天朝十晚十地呆在办公室,撰写着详细到令人惊叹的 SAT 题目解析,耐心地回复着考生的疑问。&/p&&br&&p&我每次想到自己高三毕业时,撒着泼到处骑行、旅游、找姑娘,玩到想念上海时再找一机场赶回去,就觉得她这般对事业的奉献太让我感动。&/p&&br&&p&她一开始撰写解析的水平也不算太差,但没有少被我批评,不过她对细节的渴求始终令她进步,几分钟前她竟开始职责我的小错误。&/p&&br&&p&她的职人精神经常让我折服,大年初三的早晨,她便离开节日的喧嚣,一头埋在电脑屏幕前,这是我在中国过的印象最深的春节。&/p&&br&&p&我一直没有好意思问她为什么愿意和我们做这件事,毕竟大好青春,何不尽兴挥洒?&/p&&br&&p&现在我才明白,她在骨子里就是一个认真、严肃的人,她认定的事情,便要追求最终的高度和深度。些许是这点上的一致,我们常能一拍即合。&/p&&br&&p&&b&7、&/b&&/p&&p&哦,对了,她是一个性情中人。&/p&&br&&p&上个月我们工作到深夜肚子都咕咕叫,便说走就走,去吃了一整只烤羊腿!她吃起肉来可真是没有压力,吃不胖的人最让人羡慕。&/p&&br&&p&几天前我们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便决定临时庆祝,于是瑟瑟下楼,买好佳酿和佐餐,一醉方休。&/p&&br&&p&她可真是激不得,我只嘟了句「你这小口也算喝酒」,便一饮而尽,直到最后她趟在沙发上说着胡话、挥斥方遒。我当时甚至担心她爸妈一定得大骂我一顿,说我们带坏了她们家纯洁的小姑娘!&/p&&br&&p&&b&8、&/b&&/p&&p&所以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p&&br&&p&我不敢全部说尽,但是从我认识她的三年来看,她肯定是个不同于同龄人的女孩,是个泯泯众生中独特的存在。&/p&
1、昨天她屁颠屁颠跑到办公室,问我,「你看我朋友圈没?」我没理她,敲着键盘,「看了啊,就是那条现在初二的小朋友就考虑出国成绩单的状态?」「哎呀,你去看最新的!」「得得得,马上马上。」我瞄了一眼,是几张她在母亲节送她妈妈的礼物——一台崭新的 …
来自子话题:
个人经历有限,和其他学的校横向比较略有不足,权当抛个砖。&br&本科生的生活貌似和PhD有些区别,无论是圈子还是生活习性,相交不大。我主要说说后者。&br&&br&&br&&b&学术气氛&/b&&br&最大的特点是你可以跟同学们在任何场合自然地讨论学术问题。而不用担心在超市讨论高斯过程就被人当成高级装逼犯。思考这件事是(而且本来就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哪怕是跟自己不那么相关的研究课题。依个人经历,在国内哪怕是还不错的大学,也不会有许多同学愿意跟你一直聊学术问题(要么不感兴趣要么嫌累要么听不懂要么觉得太装逼)。&br&另外,如上面一位朋友所说,我们学校的seminar很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我在实验室的室友08年搞过一个网站,专门搜集学校管饭的seminar(后来10年的时候CMU也搞了个类似的),发现几乎每天的午饭,都有两三个不同口味可以选。。。&br&&br&&br&&br&&b&跨学科研究&/b&&br&而且因为学校小,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人。广义上说我算是学data science这个万金油的手艺,所以可以接触到 种细胞 (developmental biology)、养苍蝇 (neuroscience)、磨铁片 (material science),挖石油 (geology),看星星 (astro-physics) 等等各个领域的同学 的实际问题。而另一方面,我自己有了问题,也不会憋在自己实验室里,而是出去找数学、心理、EE的同学老师们讨论。&br&跟接触过的一些其他美国大学,感觉这种lab之外的横向合作算是本校特色。&br&&br&&br&&b&院系设置&/b&&br&学校的院系设置比较奇葩,虽然六大块(生物、化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地学和行星科学、人文社科、物理数学和天文)的划分倒还是挺稳定,但是经常会新瓶装旧酒排列组合一下,把几个已有的教授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program&。这样灵活的重组大概只有规模比较小的学校才能方便做到(其实这块儿我了解不深,求反例),但学校小了之后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并不是所有重要领域都有带头教授,尤其是考虑到人事变动。比如前几年有个machine learning的教授回老家结婚,跳槽去了ETH。另外一个教machine learning的老教授又轮到sabbatical leave,结果就直接导致有一年开不出machine learning的课。放到当今big data的大背景下,这事儿要是真发生了的话,实在会有些令人发指(最后老教授的sabbatical推迟了)。&br&另外就是敝校没有统计系,这事儿总被人吐槽。&br&&br&&br&&b&学生素质&/b&&br&这个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吧。为了讨论方便,这里简单把学生按照是否懒和是否笨分成4类&br&1. 又懒又笨&br&2. 懒但聪明&br&3. 勤奋但笨&br&4. 勤奋且聪明&br&没上过美国其他学校,只好横向跟国内大学相比。&br&第1类:在Caltech几乎不存在,因为毕竟如果笨人一直懒着,一开始就不会有足够强的理由被录取。第2类:非常少,因为同行压力很大,比如动不动就听说,隔壁组的王二虎又发了篇nature,下个月就要毕业了;楼下的李狗剩刚拿了best paper,招呼着请吃饭呢。天天被这种消息包围,稍微有点好胜心的人,都不愿意只拿8成力量和别人拼。更何况早点毕业永远都是自己的事儿。&br&第4类:很多。。。真的很多。。。并非人人都是天才,但真正的天才总会动不动就让我有种“我来这里是不是招生委员会搞错了?”的疑问。在Caltech前两年,这种事情每周或者每两周都会刺激我一下,不过好在还有另外一部分人能让我有自信地活着。&br&第3类:这类同学的数量其实不少。大概这一点是外人误解最多的吧。&br&有一阵因为上两门课,我总是上午被几个天才虐得想自杀,下午又看到比我更笨的同学就在身边才安下心来。久而久之甚至让我猜想,是不是在任何系统里,人类的智力总会最后趋向同一个分布呢?&br&&br&&br&&b&校园环境&/b&&br&因为学校实在是太小了(横竖各两个街区),又不差钱。再加上南加州一年四季都是阳光,所以校园很像一个小花园。和Stanford的宏伟又不一样,这边的风格更小桥流水,需要用心发掘才能看到,比如在铁栅栏上焊着几个苯环,墙壁的浮雕上的各种样本生物,水池里x射线衍射下的DNA双螺旋结构,还有据说是被爱因斯坦漆成大红色的公寓门。我最喜欢的还是趴在乌龟池边上“什么都不想”的晒太阳的乌龟。&br&&br&&br&&b&课余生活&/b&&br&仿佛国内同胞因为Big Bang Theory,都一股脑说我们很nerdy。但其实学校提供的课外生活机会足够让你挑花眼,从话剧表演,摇滚乐,合唱团,古典乐团,铁人三项,登山,冲浪,攀岩之外,我们的篮球队前段时间又赢了一场呢~&br&&br&&br&最后说说大家关心的&b&基友校&/b&问题&br&总有人拿Caltech跟MIT比,我们跟the other institute互黑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说起来,总有人拿偷大炮来说事儿,但是其实那个大炮的锁还不如自行车锁难撬。所以偷大炮是体力活不是技术活,不应为我等理工技术男所齿。倒是学校书店里卖的MIT T-shirt(请自行Google),窃以为是个更高级的prank。&br&如果尽量保持中立,我觉得其实这事儿就是文无第一,关键看你用什么指标了。比如去年Nature发表文章数,MIT 199,我们63,如果比总数我们输定了,如果比人均我们赢定了(论资产Caltech是MIT的1/6,论人口是1/10)。&br&&br&&br&===补充===&br&突然想起来,连日本小众漫画Maria Holic都在声援敝校,上个图&br&&br&&img src=&/4c81a9eb67e38259c0bcd_b.jpg& data-rawwidth=&389& data-rawheight=&88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89&&
蟹妖~ 个人经历有限,和其他学的校横向比较略有不足,权当抛个砖。本科生的生活貌似和PhD有些区别,无论是圈子还是生活习性,相交不大。我主要说说后者。学术气氛最大的特点是你可以跟同学们在任何场合自然地讨论学术问题。而不用担心在超市讨论高斯过程就…
来自子话题:
在医学院上班的人来说一下:他们确实是整天都在看书,休息的时间极少。很多人有运动的习惯,是为了保持充沛的精力。美国的医学院学制四年,第二年结束的夏天要考执照考试的Step1,基本上从前一年圣诞节就要开始紧张准备了。Step1是个非常非常折磨人的考试,当天要连着考8小时(食物和水自带),考试内容是医学院前两年所学的全部知识。经过漫长的复习备考和当天的8个小时,考下来可以说是蜕了一层皮的状态。。。第三年第四年是在医院实习,也是非常的累,每天10+小时是常事,而且写chart等工作会占去大量的时间。第四年的时候要考个Step2,也是一样的折磨人。然后就要开始residency的申请和面试,在全国到处飞。。。&br&&br&且不说医学院的学生了,美国本科的premed学生也是相当辛苦的。premed的必修课有:&br&一整年的无机化学(含实验课)&br&一整年的有机化学(含实验课)==& 大多数premed学生都倒在了有机上面&br&一整年的生物(含实验课)&br&一整年的物理(含实验课)&br&半年的生物化学&br&一整年的英文写作(!)&br&两年的其他人文社科课程(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等)&br&&br&以上的课程,必须保证3.5以上的GPA,申请医学院才有望。这就意味着必须在课堂之外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学完了所有的premed课程,还有个拦路虎mcat(医学院入学考试)在前头。这还不够,医学院的申请不仅仅是看分数的。大多数premed学生业余时间还要在医院诊所里做volunteer,在实验室里做RA,来积攒临床经验、科研经验和推荐信(所以必须好好表现)。&br&&br&我说这么多,是想告诉楼主:国外(这里只说美国)的医学生之所以可以长期保持紧张的生活节奏,是因为他们从本科时候就一直这样。没有强大的毅力和自制力,是根本进不了医学院的。
在医学院上班的人来说一下:他们确实是整天都在看书,休息的时间极少。很多人有运动的习惯,是为了保持充沛的精力。美国的医学院学制四年,第二年结束的夏天要考执照考试的Step1,基本上从前一年圣诞节就要开始紧张准备了。Step1是个非常非常折磨人的考试,…
来自子话题:
都挺好,最近也准备移民,目前万事具备,只差双色球!
都挺好,最近也准备移民,目前万事具备,只差双色球!
来自子话题:
先说学校。&br&优点:&ul&&li&如果你是个文青/装逼犯,你来对地方了。连绵不断的雨水会一下子让写诗的感觉将你充满。&br&&/li&&li&美丽的校园。尤其是3-4月绝美的樱花。还没武大那么多人围观,随便拍。校园就在华盛顿湖边,景色很好。&/li&&li&波音微软亚马逊都优先在华大招生。高科技酷公司很多,西雅图本来就很酷。&/li&&li&基本上你想到什么课什么专业,文科理科工程医学,华大都有,而且质量还都比较高。这一点看似没什么,但实际上对于一个大学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其中生物类(包括医学、护理学、药学、生物工程、生化等)是全球顶尖水平。&/li&&li&公共交通非常发达(这一点LA真的要跪了)。公交车网络很密集,基本上去哪儿公交都能到。学生用upass坐公交免费。如果你不想买车,totally fine,绝对也能过得很舒服。&/li&&/ul&缺点&ul&&li&如果你不喜欢下雨,你最好不要来。尤其是10-4月的雨季,出太阳的次数绝对不到每周一次。&/li&&li&宿舍非常渣。我不太了解在西校区新建的那几栋新公寓(据说贵的吓人),但西校区的老宿舍和北校区的那几个宿舍,尤其是McCarty和Haggett那两座地牢,我诚心不推荐。研究生能摊上Hansee,但房间很小。周边公寓市场自从中国本科生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后,都被中国人包圆儿了。房租一年比一年高。不过西雅图的房租比起其他大城市可是相当低廉了。&/li&&li&over-enroll问题。每年的budget cut都让学生们蛋碎了一次又一次。600人的大课,一节课25个TA这种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研究生当然要好很多。不过学校没钱,你想在华大拿到钱也是近乎不可能的事儿。&/li&&li&学校太大。无论是人数上还是面积上。广场上总是挤满了人。&/li&&li&华大使用numerical grading。是好还是不好,因人而异吧。&/li&&/ul&气候、环境、周边、购物、吃饭&ul&&li&雨,雨,雨。不过不要带伞。带一把也行,雨天别打。&/li&&li&基本不下雪。一下雪就停课。西雅图对应雪天的机制就是这么糟糕。&/li&&li&空气OK,如果你要跟洛杉矶、纽约这种地方比的话。&/li&&li&周边的两大国家公园:Olympic和Rainier。建议无论如何也要去一次Olympic。&/li&&li&从一个国家的左上角出发是注定了去哪儿都觉得远。但温哥华、波特兰这两个开车三小时内的还可以。温哥华需要签证(现在貌似有10年的了),波特兰没消费税。&/li&&li&滑雪的地方很多。另外有一个小镇叫Leavenworth,有点意思。&/li&&li&买中国人的东西,可以去Lynnwood或Kent的大华(东部没有喔),和Chinatown。Chinatown比不上温哥华,加州和纽约的,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该有的都有。&/li&&li&中餐厅,Bellevue有很多(鼎泰丰),Chinatown有很多。学校周围的Ave上基本上是大杂烩,中国的日本的越南的韩国的印度的泰国的巴基斯坦的阿富汗的德国的美国本土的意大利的希腊的哪国菜基本上都有。&/li&&/ul&&br&先想到这么多。一会儿再补。&br&&br&欢迎来UW。哈士奇欢迎你。
先说学校。优点:如果你是个文青/装逼犯,你来对地方了。连绵不断的雨水会一下子让写诗的感觉将你充满。美丽的校园。尤其是3-4月绝美的樱花。还没武大那么多人围观,随便拍。校园就在华盛顿湖边,景色很好。波音微软亚马逊都优先在华大招生。高科技酷公司很…
来自子话题: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来自子话题:
呃,谢邀……&br&&br&我毕业五年多了,留学的事情已经不太关心,况且自己也只是国内本科、德国 FH 硕士,还都是二流学校,毕竟我出国念书不是为了念书而是为了出国……总之这题目有点无从下手,勉强说说我的理解吧。&br&&br&首先我知道这个问题延伸自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小白现在德语水平大概为a2,大学非985,读了一年就出来了。想申请德国的大学,中介推荐我去fh亚琛,靠谱么?&/a& ,但那个问题读完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要找中介」?申请德国大学真的不能再简单了,看要求,准备材料,寄信,有什么不明白的,直接写邮件问校方……这些事情真的自己搞不定??&br&&br&—叹—息—线—&br&&br&先请弄明白德国人区别设立 FH 和 Uni 的意图:简单粗暴地说,FH 主要培养工、商科的专业人才,跟公司和产业界联系比较紧密;Uni 则培养各科目的研究型人才,跟科研院所联系比较紧密,其中 TU 更偏理工一些。当然凡事都有例外,FH 也有人在做科研,尤其是工业方面,但 FH 不能授予博士学位,所以研究人员一般要挂靠在其他 Uni 才行;Uni 自然也有和业界公司的合作,而且往往都是大项目。&br&&br&其次是「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以前德、瑞、奥地区的高校只有一个八到十学期的学制,叫做 Diplom(或者 Magister)。九九年开始推行博洛尼亚进程之后,三国逐渐与世界接轨,将学制转为本硕两段,本科六到八学期,硕士两到四学期。&br&&br&在〇七年博洛尼亚进程全面完成之前,FH 的 Diplom 课程紧,但是相对简单一些;Uni 的课程相对较难,但是时间也宽松。所以那时候 Uni 的人认为 FH 的人笨,FH 的人觉得 Uni 的人懒。分开本硕之后,这种情况相对缓和,但是旧制的惯性仍旧存在。&br&&br&弄清这些之后,就可以理解这样一件事:选择 FH 的话,对将来的目的应该非常明确:进公司开始做专业工作。事实上,大部分 FH 学生在毕业前就找好工作了。漫山遍野的中小企业是德国的一笔财富,追求的是在某个特定领域专业化经营(这话不是我说的,不过我应该可以找到出处),所以 FH 的人才很受欢迎。Uni 毕业生的路则更多样一点:就业,或者继续做研究。&br&&br&所以希望任何想要寻求此问题答案的同学,先弄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要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总之,如果「捷径」就是指「更快地抵达目标的路」,那你先得弄明白目标是什么。笼统地说想要「就业」还不够,本科毕业就去做一线是就业,念到博士搞科研也是就业,那你自己喜欢哪一种呢?毕竟,至少在德国,只论积累财富的话,后者真的不一定能比前者多。&br&&br&&b&dr&/b&&br&&br&如果打算去 FH,最好抱着毕业一定要找工作的心态,而不要读了 FH 的本科再去读 Uni 的硕士。就算一定想要读,至少先工作两年。
呃,谢邀……我毕业五年多了,留学的事情已经不太关心,况且自己也只是国内本科、德国 FH 硕士,还都是二流学校,毕竟我出国念书不是为了念书而是为了出国……总之这题目有点无从下手,勉强说说我的理解吧。首先我知道这个问题延伸自
来自子话题:
建议你毕业后留在德国工作一段时间。学好德语,硕士千万要找对方向。不要偷懒尽选些容易过的课。&br&&br&顺便把国籍换了(最少换个久居)。&br&&br&大众要是我没搞错是中国唯一一个德语当工作语言的德资大企业。(当然,上海大众是合资的,技术上用德语。)&br&&br&你在德国留学的经历不算什么的,真正工作过回去的经历才是值钱的。&br&&br&对同济项目不了解,但是对德国国籍外驻中国的待遇很了解。对于普通家庭的人来说,换个德国籍外驻中国是真的好啊。&br&---------------------------------------------------------------------------------------------------------------------------&br&还有一点就是将来有孩子,德国国籍会方便很多。&br&---------------------------------------------------------------------------------------------------------------------------&br&恩,刚刚看了其他人的回复,还想说句,在德国尤其是大公司里面,女孩子其实比男的要好混一些。关键愿意升职的女孩子本身就少,还得专门留点职位给女孩子。这点对女孩子肯定比国内要好。男孩子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到什么高度啦!&br&---------------------------------------------------------------------------------------------------------------------------&br&我一女孩子,换德国籍在中国工作也是慎重考虑过的。&br&&br&在这边很真诚的建议大家,要是可以的话至少换个久居。保险很多。将来子女的压力也小很多。&br&&br&我也是从前备受高考摧残过的人。希望以后子女能够开开心心过童年,然后不费力也能进个好大学。可能是我想的比较低俗吧。大家鄙视我下我也接受啦。(还有一点就是回国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受不了中国公司的竞争压力了。强度真是太大了。)&br&-------------------------------------------------------------------------------------------------------------------------&br&最后拜谢 &a data-hash=&b1ff7a723cdb8af4ceef49d& href=&/people/b1ff7a723cdb8af4ceef49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b1ff7a723cdb8af4ceef49d&&@zongwengao&/a&和 &a data-hash=&aae3ece94ed6f& href=&/people/aae3ece94ed6f&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aae3ece94ed6f&&@Sven&/a&两位大神给我的评论留言。谢谢两位啦!
建议你毕业后留在德国工作一段时间。学好德语,硕士千万要找对方向。不要偷懒尽选些容易过的课。顺便把国籍换了(最少换个久居)。大众要是我没搞错是中国唯一一个德语当工作语言的德资大企业。(当然,上海大众是合资的,技术上用德语。)你在德国留学的经…
来自子话题:
作为今年NYU法学院毕业生,请允许我分享一下在NYU读书的体验。不过事先声明,我的体验是针对法学院,且是基于个人主观感觉的,所以定有些许偏颇。&br&以下是NYU总体给我的感觉:&br&1. NYU is rich。这是定义NYU的最大特点之一。校友有资金,学校有fund,学生家里殷实,校园也处于富庶的downtown。&br&2. NYU的学生普遍文艺。这一点感受颇深的实在yankee stadium的毕业典礼上,无论还是学生,还是演讲嘉宾,从穿着,到表达信息的形式都颇为文艺。&br&3. NYU无校园。NYU可以称为主校区的就是在华盛顿广场一片,没有校门,但是那里确是我认为纽约最美好的地方之一。&br&4. NYU学生数量大,国际化程度高。在纽约,一个人国际化的程度越高,已经不是个性,而是共性。另外,NYU和诸多学校一样,华人很多。 &br&&br&以下是NYU法学院给我的感觉:&br&首先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法学院分为T14, T6和T3。NYU目前是在第六名。我认为从整体大学的实力来说,NYU比前列的哈佛耶鲁斯坦福差距还是有的,但是能够常年稳居T6,其独特魅力如下:&br&1. 财大气粗。NYU法学院的师资,尤其是在我从事的国际法领域,是丝毫不逊于任何法学院的。之所以能吸引来这么多老师,最重要的是钱多。&br&2. 行政人员服务效率极高。在NYU法学院,从录取你开始到毕业结束后,联系行政人员,不说秒回也基本上是当日回复。不说事情百分百解决,也只是能把你找到下家。笔者很负责任地说,比较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法学院里,行政人员这么有效率的实属罕见。&br&3. 国际法资源丰富。国际公法的Prof.Alvarez, Prof.Kingsbury,国际仲裁的Prof.Franco,国际贸易的Prof.Howse,国际人权法的Prof.Alston, Prof.Goodman,欧盟法的Prof. De Burca国际私法的Prof. Fox,基本就是国际法梦之队。虽然笔者很反对排名说事,但是很难想象还能有什么超越这个组合的搭配。据说公司法的Stephen Choi和Kahan也是业界大牛,所以商法类也是很厉害,因为不是专攻,不好评价。&br&4. 免费午餐很多。基本上在学校一周怎么也得吃上三顿免费午餐,考bar法学院免费送餐。&br&5. 校友资源广。去任何panel,基本上沾亲带故地都能扯出一个NYU校友。这点在法律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br&6. 给奖学金很少。如同前言,大概默认大家都很有钱,所以给奖学金情况较少,除非特别特别出色。
作为今年NYU法学院毕业生,请允许我分享一下在NYU读书的体验。不过事先声明,我的体验是针对法学院,且是基于个人主观感觉的,所以定有些许偏颇。以下是NYU总体给我的感觉:1. NYU is rich。这是定义NYU的最大特点之一。校友有资金,学校有fund,学生家里殷…
谢邀。不过,你想听听我为什么选择不再全职做留学顾问了么?供你参考。也供那些正在选择留学机构的人参考。这是我之前转行的时候写的日志。叫做《&strong&受不了留学行业的氛围,我转行了&/strong&》。&br&&br&致我的followers:谢谢你们肯定我的回答。如果你能帮我把这个回答点一个赞的话,我会有更多的兴致接着在知乎免费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当然,你完全可以,也有道理认为我是抱着宣传自己业务的邪恶居心的^_^)。谢谢~&br&&br&--------日志全文如下-----------------&br&&br&&p&留学行业的氛围实在有点儿恶心,或者换句话说,大部分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实在有点儿恶心。他们恶心到一定境界,以至于我都不想跟他们竞争,更别说跟他们共事了。 &/p&&br&&p&话说当时进入留学行业也挺意外的,或许是没有好的选择吧。如今老板放弃留学咨询公司,我深感公司没有前途,也就准备跳槽了。当时第一想法还是留在留学行业(即便老早就有转行的念头,但是这个确实是需要很大决心的)。 &/p&&br&&p&其实在留学行业的资质算很不错的,所以我也没考虑别的公司,直接去投了行业内我认为最大的和最好的两家公司。毫无疑问,两家公司都给我面试了。 &/p&&br&&p&第一家是最大的。我在预期薪水里面很谨慎的写了个1.5W/月。招聘的HR给我的印象很差,pretty and dumb(或者说是pretty dumb)。她也很直接:你填的这个期望月薪会把我们吓到的,我们这里连这个数字的一半都给不了你。感慨:一年9万都挣不了的人,怎么能把留学这个事情做好?我深深的为他们的客户感到担忧... 因为本质上,留学咨询的服务水准是由咨询师的水平决定的,一年9万都挣不了的人,还怎么给别人做咨询呢?! &/p&&br&&p&第二家是我认为最好的。其实不应该说他们是最好的,我觉得更合适的描述是:他们是留学行业里众多烂公司里烂得比较轻的(除极个别的小公司之外)。他们提供的薪水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要求我做全职销售,预期的年薪能有20多万到30多万吧(看业绩)。但是后来我还是放弃了他们。在解释我放弃他们的原因之前,我得&b&稍微解释下典型的留学公司的工作模式&/b&。 &/p&&br&&p&在绝大部分有规模的留学公司,顾问都大概分为三种:销售、策划、文书。策划需要解释一下。他们的工作内容包括策划申什么方向,申哪些学校,以及完成一些流程上的事情。其实大部分策划顾问因为工作压力大,不得不“懒”一些,所以前两项就随便搞定了。所谓的策划顾问其实只是填填网申,交材料,交推荐信等体力活。这三种顾问个人能力的高低其实就很清楚了。策划做体力活,那么只要稍微培训一下,脑子不是很笨的人就可以胜任了,他们拿的工资也是最低的。文书的话,其实英文稍微过关就行了。公司为了节省成本,一般不会请英语特别好的人。但是文书顾问,因为有其专业技能,一般收入要比策划高一些。销售,那必然是收入最高的了。当然,也是能力最强的一批人,通常由另外两种顾问里做得比较优秀的人升职而来,也有本身个人能力强或者背景比较华丽而直接做销售的。这批人,一般比较懂留学的各个细节和要点,努力通过口才和专业知识为公司带来直接效益。签约的客户的留学申请工作,实际上是由那些水平次得多的策划顾问和文书顾问来完成申请。当然,销售顾问在销售的时候必然会告诉客户“你的申请是我全程都参与的”(这当然是骗人的)。有规模的留学公司的这种做事方式自然有其先进性,但是局限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我对这种工作模式的产品质量感到担忧(因为不同的顾问对一份申请材料、一个申请者的特点有不同的想法),流水线的工作方式会让整个申请者的特点很难有机的表现出来,而这个我认为是申到一个更好的学校很关键的一点。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责任心还可以、同时还有些自我感觉良好(自然对别人的信任就会小一些)的人,我是很难说服我自己放心的把我销售来的客户交给那些笨蛋(我上面已经矜持很久了,我不得不爆发一下了)去做的,我觉得他们很难,也没有能力实现我在销售的时候给客户许下的承诺(尽管我对许承诺这个事情非常慎重和小心)。 &/p&&br&&p&以上是关于工作模式的探讨。我对这个行业的反感不仅仅局限于工作模式的不认同,还表现在看不起业内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上。本质上,留学行业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其实和房地产中介有些类似。从房地产中介的名声可以多少估计一下留学行业的名声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事实上,这个行业的人做起事来,也是挺没底线的。很多公司的宣传中包含大把大把的虚假信息。顾问做销售的时候,连哄带骗的乱给承诺;大部分公司都说自己的大部分员工都是985、美国名校毕业。我自认为我这两年做留学做得非常牛逼。这么解释吧:我把大把只有北邮水平的学生送到了清华档次的学校。但是在别的公司,他们说顾问都是MIT毕业的,几百份牛逼案例,全是把哈尔滨佛学院水平学生送到了哈佛,并且还能给你展示几百份录取通知书!跟他们比,我简直弱爆了。我对这种虚假宣传的行为是非常的憎恶。我不愿意跟这样的人一起共事,因为进入一个氛围不好的又稍有规模的公司,你不得不多少屈服一些,按照他们的风格做事,否则就是找死啊。我也不愿意跟这样的人竞争,因为在我不违背我个人底线的情况下,我永远占下风,以前经历的血泪史多了去了,我都不想多说。事实上,有段时间我在考虑这个问题:既然我是这个行业里面做得最牛逼的人之一,那么让一个要出国的学生选择我提供的服务对他/她来说会是最好的结果。为了他/她好,我是不是可以采取一些不是那么得体的手段(比如欺骗)呢? &/p&&br&&p&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最近也在考虑。我拿到第二个公司的offer之后决定转行做互联网产品经理。但是转行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后来找工作的过程也证明了这一点,期间多次对自己产生了很强烈的怀疑,这是我少有的心理状态。我投了有五六百份简历(包含好几个朋友的内推,虽然内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换来三个面试,其中两个都极其不靠谱(我英明的拿下了惟一的那个靠谱的^_^)。期间最绝望的时候我是这么想的: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去那个行业内烂得相对轻一些的公司吧。能够说服我自己接受这个结果的理由是:一方面,我找不到更好的选择;另一方面,说服那些有意找留学机构的学生选择这个烂得相对比较轻的公司已经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结果了,如果他们去别的公司,死的会更惨。这个哲学级别的问题,是不是和上面的那个问题挺像的? &/p&&br&&p&回到正题。转行确实可能会有收入上的降低,但是我认为我做了我应该做的选则,毕竟让自己对自己更有认同感才是我茁壮生活下去的理由。我也会继续接留学的私活,所以收入并不会降低(多少),这也是我勇敢转行的原因。&/p&&br&&p&-------------------------&/p&&br&&p&PS:我公众微信上有更多的文章和更新的咨询,欢迎关注!&/p&&p&公众微信账号:anadconsultant(一只留学顾问)&/p&&img src=&/e68d7b676d9d_b.jpg& data-rawwidth=&860& data-rawheight=&8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60& data-original=&/e68d7b676d9d_r.jpg&&
谢邀。不过,你想听听我为什么选择不再全职做留学顾问了么?供你参考。也供那些正在选择留学机构的人参考。这是我之前转行的时候写的日志。叫做《受不了留学行业的氛围,我转行了》。致我的followers:谢谢你们肯定我的回答。如果你能帮我把这个回答点一个…
来自子话题:
不能带肉。&br&我悲摧地曾经因为桂圆肉被拎过小黑屋。&br&解释过无数次那是果脯,可是,可是,包装上为毛要印Longan Meat!Meat!Meat!&br&死板的黑大娘!
不能带肉。我悲摧地曾经因为桂圆肉被拎过小黑屋。解释过无数次那是果脯,可是,可是,包装上为毛要印Longan Meat!Meat!Meat!死板的黑大娘!
来自子话题:
详见之前在 &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有申请过香港各所大学研究型硕士的盆友嘛,难度如何?&/a& 下的回答。比较懒,没删减。&br&&br&====Ctrl+V====&br&写过一篇博客,主要针对授课式,供参考:&a href=&http://inath.me/study_in_hongko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香港留学全攻略&i class=&icon-external&&&/i&&/a&&br&研究型其实算是一种工作了,难度高于PhD(下文有说)&br&&br&&br&&strong&—————WHY—————&/strong&&br&&p&&strong&Background&br&&/strong&香港有八所大学可以招大陆学生读硕士: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br&一般而言,我会把他们分成三个梯度:1st: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2nd: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3rd: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br&以上梯度没有歧视成分,完全从排名和学校名气的角度来说。具体专业还是要看专业排名,比方说浸会的传媒、理工的酒店管理,牛叉的一塌糊涂,这个不再赘述。如果你是想要回大陆就业的话,在考虑课程设置的同时,我会强烈建议你选择名气大的学校。名校情节永远是大陆人过不去的坎,不但对你,更对于用人单位。如果你背景不是惨不忍睹的话,一般而言,个人建议2nd保底,1st为上。&/p&&p&&strong&MSc or MPhil&br&&/strong&关于by taught还是by research的问题,似乎总是任何留学论坛上英联邦国家板块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br&也有一些人问我怎么选,OK,答案很简单,看你想干嘛。假如你要拿个硕士文凭就工作,家庭条件又不是特别困难的话,我会建议你选MSc,省时间。假如你是冲着研究去的,或者死命想拿个香港的硕士文凭而家庭条件又很困难的话,那么自然是MPhil(读了MPhil以后突然不想搞研究的人除外…) By the way,假如你想搞研究,强烈建议直接申请PhD,某教授说,PhD更好申一点…&br&别跟我说什么MSc给钱就能上之类的话,诚然地讲,比MPhil和PhD好申很多,但你看看中大网站上申请结果列表里那一堆堆的NS就知道到底容不容易了。毕竟英语和GPA的硬性要求还是摆在哪的,只是因为名额会比MPhil和PhD多一点,所以申请上的概率相对大一点而已。更何况还是那句话,两类课程针对的受众就是不一样的,我不认为有太大的可比性,选择适合你的就OK。&br&至于攻读难度,MSc其实课业压力说大大,说小小,看你想高分还是只想毕业了…MPhil则完全在导师,至少我觉得某MPhil哥比我们轻松多了…&br&关于认可度的问题,貌似一般正常点的企业还是会一视同仁的,最新消息是以工行杭研为首的若干单位会不承认境外一年制硕士(其实我好奇的是,假如我故意挂一门,把修读时间人为的拖到两年甚至更长,他会不会承认…& MIT的一年制他承认么?)。至于造成之前有人所谓MSc和MPhil就业差异的原因还得更多的考虑到个人因素的存在。一方面,普遍来讲,MPhil的学术背景要好于MSc,同时,另一方面,说这种话的人往往又会刻意去放大两者之间的差异。至少我所接触到的同学,到目前为止,相当多的一部分已经搞定工作的问题。关于这个,同时多说一句,任何学校的任何学位都不能保证你能拿到一个好的offer,所以还是稳扎稳打该干嘛干嘛吧…其他神马都是浮云…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现在有些国外投行或者其他牛叉闪闪向太阳的单位会倾向于要本科生或者MBA,所以要是觉得来了香港就能进投行或者成为金融金领的话,嗯,醒醒先…当然,个别牛叉闪闪的人除外…&/p&&p&&strong&Advantage&br&&/strong&以下内容针对by taught而言:&br&总结一下:省时省钱省力。&/p&&ul&&li&&strong&省时:&/strong&一般而言,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个别两年的除外。相对于国内研究生的两到三年,MPhil的两年,省时是显而易见的。&/li&&li&&strong&省钱:&/strong&相对于英美留学一年几十万来讲,十万港币上下的学费不算贵。而如果和国内研究生比的话,假设国内硕士2年制花费5W,香港1年制花费15W,毕业后找到一份起薪10W的工作就已经足以涵盖多出来的费用。而这还没有考虑到提前一年工作所带来的职业发展的优势。而且我也不认为MPhil和MSc同样出来找工作的话会有多么大的薪水差异。&/li&&li&&strong&省力:&/strong&假如你只想混个文凭,说真的,毕业不是很难…好好上课,好好写作业,好好做project,好好准备考试…可能要比国内累一点,但是你收获的也会多一点…&/li&&/ul&&p&&strong&—————WHO—————&/strong&&/p&&p&如前所述,想要接受西方教育、家庭不是特别困难但又难以承受欧美高额学费或者想要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一个所谓世界名校硕士文凭的人…&br&当然,还有由于其他因各种原因就是死命想来香港读书的人…&br&据我所知,还有拿香港做欧美保底的人…&br&至于要求,别问我,问官网…官网是什么?别问我,问谷哥,问度娘…(植入式广告一枚:其实,搜搜也可以,搜搜更懂你~)&/p&&p&&strong&—————HOW—————&/strong&&/p&&p&&strong&Before&br&&/strong&申请过程其实挺简单。简单粗暴而言就是中介和DIY。&br&个人感觉没必要中介,1W+的中介费挺黑的,这是一个暴利的行业以至于我曾经萌生过自己干中介的念头。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申请不放心,也可以给中介一半的费用给我这个所谓有经验的人士,让我来帮你申请,我是很乐意这么做的,嗯,假如你通过正常渠道看到了这篇文章,我想你也一定可以得到我的联系方式的。当然,我也非常非常欢迎你为我介绍客户,嗯,提成神马的你懂的。&br&DIY的过程类似找工作的网申,各种材料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txt文档,复制粘贴就OK。然后一般而言你会需要如下材料:&/p&&ul&&li&CV:写过简历吧?嗯…就那玩意,你得让教授知道你是谁吧。当然,有些学校不需要你单独提交,但其实你前面填的一大堆表格已经自动生成一份比你自己的CV还要详细的CV了。可能个别学校的个别专业需要PS,这个自己发挥就可以了,我没写过,不多说。&/li&&li&成绩单及在校证明/学位证明:GPA是个老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个没有太明确的坎。至少你得按照学校要求能开出个B级以上证明吧,我就不信你平均分60几能让学校开出这个证明。当然,一般而言80+/100还是要的,假如你本科学校不错或是有丰富的项目经验或者获奖的话,那么75+的要求也还是要的吧。容我老人家唠叨几句,成绩单记得去学校开官方出国成绩单和学校盖章的英文版在校证明(往届生应该是学位证明、毕业证明之类的),一般而言万恶的社会主义学校会把开成绩单当作一个便捷的敛钱途径,所以请千万记得带足银子再去教务处。&/li&&li&英文成绩证明:雅思、托福、CET,具体看官网要求。10年的经验是除了港大和科大只能雅思或者托福,其他可以用雅思/托福/CET-6,同时有听闻个别牛人拿CET-4成功申请了某校MSc,待考证…相信我,这个东西满足最低要求即可,不用追求极致。另外会有部分专业要求GRE/GMAT,请自行查找专业要求…&/li&&li&推荐信:一般是两封,有些学校会有固定的格式,还是那句话,看官网,显而易见的,没有写的就没格式要求了,嗯~ 其实据说香港教授也都明白大家的推荐信是怎么来的,所以也不一定要花太多心思…&/li&&li&各类获奖证书及其他证明:非必须,但个人感觉除非一些极度不靠谱的证书,这类东西一般不会起什么反作用的。我个人当时就附件了具体的专业ranking,还有一堆各种证书证明,有用没用的图个心安。个别专业可能会要求其他诸如作品集之类的东西,根据要求来就可以了。&/li&&/ul&&p&填完表格,上传完各种资料,你还需要一张开通网上支付的VISA卡来缴纳申请费,一般而言100多香港刀,PolyU杀猪会狠一点,没记错的话是400HKD。也可以用汇票,去中行开一张港币汇票快递到学校。或者你懒得话可以去淘宝或者拍拍找找外币代付的,嗯,找我也可以(当然不是义务劳动,赚点汇率差你没意见吧~)…&br&部分学校会要求邮寄书面材料,推荐顺丰速运(给不给广告费!!),30块钱吧貌似,寄中大贵一点,加收20的偏远地区附加费(MB不就爬个山么)…或者可以用DHL或者EMS的留学快递,当时问了这两家从杭州寄到香港的价格是100RMB左右,不过留学快递貌似不是每个城市都有。&/p&&p&&strong&After&br&&/strong&印象中是09年12月收到理工offer,10年2月收到中大offer。一开始都是电邮来的。然后会让你准备各种材料,填各种表格,反正跟着做就成了。以中大为例,大概五六月份会收到学校寄出的package。包括你的VISA签注,offer以及其他各种资料。&br&收到材料后带着所有材料去公安局办通行证,貌似半个月左右可以搞定。&br&收拾行李什么的就不用我教了吧,嗯,尽量精简,小心航空公司罚你钞票…当然,作为学生,你还是可以享有一定量的行李超重特权的,这个就全看给你办托运的叔叔阿姨当时的心情了…&/p&&p&&strong&Tips&/strong&&/p&&strong&&ol&&li&选择好申请时间。原则上说,越早申请希望越大。但是由于offer是按批次发的,各个学校会有自己的时间差,offer来了之后往往又会催你缴纳留位费,自然假如你不去的话这笔钱是不会全额退给你的。所以需要掌握好申请的时间,以及做好offer的取舍,以免给学校贡献这笔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的留位费。这可是我自己花了5K大洋买来的教训,听不听由你…当然,假如你是铁了心一定要当年就走且不在乎这点钱的话,你完全可以把我的话当作耳旁风的。&/li&&li&鉴于中国邮政神奇的效率,你收到package的时候很有可能已经离校了,所以假如你没有收到的话,记得跟小米确认一下邮包是否寄出以及收件人地址。假如寄到学校的话,记得去学校收发室找找,别耽误了办通行证…我的package就是在我回到家之后才慢慢悠悠晃到杭州的,这里再次谢谢小瑶童鞋,复习考研的同时帮我在学校跟死板的后勤大妈沟通邮包的问题。&/li&&li&办通行证的时候,建议顺便办下护照,去澳门或者出国要用,你会发现在这边想出国贼容易,当然,纯粹来读书的孩子们可以无视这一条的… 不要听信什么持香港留学签的人去澳门不用办澳门签注之类的鬼话,事实证明,假如没有护照也没有专门的澳门签你是进不去澳门的,顺便同情下被遣返回港的飞飞同学…&/li&&/ol&&/strong&&p&&strong&—————WHAT—————&/strong&&/p&&p&得到了什么?&br&OK,首先,一张名校的硕士文凭。在这个学历社会,其实挺有用的,虽然它真的只是一张纸…&br&实质性一点的,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不同于国内的学习模式,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艰辛,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一堆相当给力的朋友们。当然,每个人的收获是不同的,就比如马七童鞋还多收获了一枚小蘑菇…嗯…每天“深受其害”的孩子们是不是应该号召一下让他们请客吃饭的说…&br&回到每个人都关心的就业问题,诚然的说没有粤语基础留香港即便能留你也会很痛苦。或者你可以牛到进投行这类完全不用粤语的单位或者你只是单纯的想找家公司做coding…只是你需要想好以后的职业发展问题…虽说无论在大陆或是在香港你都会从底层工作做起,但是在职业晋升和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至少个人感觉香港能给你的只是所谓的海外工作经验而已(个人能力特别牛的除外,P.S.个人能力不是你自己判定的,需要公认…来了以后你会发现什么叫天外有天…)。当然假若你就是冲着熬7年等ID来的,那么whatever,不用想,不择手段地留下吧。回大陆就业的话,目前看来并不是特别难找工作。虽然找工作的过程会同样纠结,不过找到一份工作应该不是那么困难。至少我知道的有公务员,有银行,有IT,有四大。普遍来讲单位都还不错。这个有空单独再写…&br&还有一个选择是继续读PhD,让我打击你一下,除非你成绩极其牛叉,否则忘了这条路吧…由于培养目的的不同,你再去搞定PhD的概率和你本科毕业时直接拿下PhD的概率大致是相同的。当然,你也可以去搞定老师先,去年IE还是什么专业有位童鞋MSc期间开始跟教授做项目,最后转成了MPhil,再次重申,不要押宝,概率极低。当然,更大的一种可能性是即便你抱着读PhD的目的过来读,你会发现经过一年的蹂躏你已经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和激情了…&/p&&p&&strong&—————OTHERS—————&/strong&&/p&&p&很多人问我费用问题…一般而言你准备15W(包含学费,个别专业除外)差不多够花了。当然,假如你要生活的奢侈点的话这个数字是上不封顶的…反正有钱不愁没处花…另外,假如15W会给家里造成极大压力以至于父母不得不砸锅卖铁供你读书的话,真的,听话,别来了…老老实实在家找份工作或者窝国内继续读研或者拿奖去欧美亚读书,然后好好孝敬你的父母吧…&/p&&p&另,To 那个准备去美国的小孩…&br&选学校记得整理份目标院校的文档出来,至少得包括专业、要求、学校地址、学校官网之类的吧。假如你懒的话我可以帮你做份表格先,你自己去填。还有就是,以移民为目的的话慎重选择学校所在地。&br&先好好准备语言考试,还有你的作品集,尽早开始准备,至少想想要怎么设计排版。&br&不要过多设想以后的生活,先稳扎稳打搞定申请再说,同时做好万一出不去的准备。两条腿走路总是会更稳当一些的,找好侧重点就可以了。&/p&&p&&strong&—————SUMMARY—————&/strong&&/p&&p&好吧,其实唠叨这么多真的不是我的风格…假如你看到这一句,那么,恭喜你,你的耐心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br&假如你看完这个有那么一丁点收获,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p&
详见之前在
下的回答。比较懒,没删减。====Ctrl+V====写过一篇博客,主要针对授课式,供参考:研究型其实算是一种工作了,难度高于PhD(下文有说)—————WHY—————Background香…
来自子话题:
利益相关:UCL硕士毕业生。现已离开UCL,与师兄师姐们保持着不错的关系。&br&&br&因为UCL是伦敦大学&b&学院&/b&啊……这妥妥的不是自己招自己黑嘛,一个本科985的学生,去哪里不好,去一个&b&学院&/b&读硕士……&br&还因为,还因为UCL是&b&UC&/b&L嘛……我拿到admission之后还真的有人问我,“你去UCL?真的不是UCLA吗?不是UCLA的话真的不是山寨野鸡大学吗?”这叫我怎么回答……&br&————&br&好吧这是戏言,虽然这的确是国内很多人判定学校的标准,我还真的在拿到毕业证以后被人指着鼻子说“你就是一个英国山寨野鸡大学出来的硕士”,那我也没法说什么不是。&br&题主也说了,UCL在英国是G5的行列,G5是什么情况,媒体形容这五所学校叫做“super elite”。在英国政府收紧教育研究经费的时候,G5的学校反而大笔地领到经费,光这一点就不简单。在G5里,UCL本校(也就是在和伦大合并之前)是第三所成立的学校,历史比LSE和IC久,而且UCL的医学院是英国第一所基于医院的教学医学院,仅为于牛津剑桥两家之后。后来UCL和KCL合并成立的伦敦大学,可以说代表了当时英国平民阶层能够接受的最好的教育水平。伦大出来的著名人物我在这里也不赘述了,伊藤博文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虽然这个形象不怎么正面吧……&br&至于国际上,综合排名的话,UCL基本在全英境内维持第三到第六的水平,当然大学排名有些是塞钱就能往前调的这点我们就真的别黑了。就综合排名来说,LSE和IC这种偏科校是肯定不会超过UCL的,所以LSE和IC能比UCL好的,就是专业方向的排名。另,这几年的排行榜里,我还没见过UCL综合排名跌出全球前二十的呢,这已经连美国藤校中的某些都可以碾压了。&br&伦敦大学建校与扩张历史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她把各个学校的优势分割开来了——LSE和LBS(伦敦商学院)着重于商科,曾经在伦大的IC注重于理工类。UCL在商科、经济学、政治学比不过LSE,工程类比不过IC。UCL的强势专业,反而是国内学生并不算很注重的专业——大量的文科与社会科学(文学、语言学、哲学、考古学)、医学/药学,以及建筑学。UCL的考古学(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博物馆学)水平绝不亚于剑桥,甚至在某些方面高于剑桥,英国的埃及考古就发源于UCL(当时已经是伦敦大学了),我硕士时的室友之一就是考古学的,她们每年有field trip,有博物馆实习,直接和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联动;医学不用说,UCL是靠医学建校的,建筑学则是除了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以外无出其右。问题在于,这几个专业都并不是国内出国留学的热门专业,国内医学本身培养时间长,就很难出国深造,建筑学也并不是很多人,至于文科类……我就不说什么了吧大家都懂。&br&至于UCL本科生水平和教学水平如何,别的我不多说,就举一个例子:2013年入学的在剑桥读语言学硕士的这群学弟学妹里面,最强的那个女生我认识——是的,我在UCL读硕士的时候,她是语言学本科生。&br&UCL的金融和计算机类的确不是传统优势。但是我们那年()出了一个项目,好像是叫Financial Computing还是叫什么的,是全英国第一家。听这个专业的同学说,他们上一年的硕士生,刚毕业就被一家咨询公司全签走了,实习月薪3000镑(暑期实习三个月,9000镑),干得好给转成T2工签。让我们这帮搞语言学的羡慕嫉妒恨了好久。&br&————&br&然后再发点牢骚。&br&UCL的本科的确非常厉害,研究类专业(MRes、MPhil/PhD)也的确非常厉害,起码在我这个专业里的确是这样的。但是硕士,怎么说呢,在我所接触的专业里,授课质量和研究水平都相当不错,就是招生太饥不择食了一点,生怕自己招不满学生似的,尤其是中国学生。大家入学的时候都知道,成文的规矩是雅思6.5成绩单85/100,不成文的规矩是一定要211或以上,结果依然招了非211的学生进来,招了雅思成绩不够的学生进来。我们那年在班里四处折腾事拖后腿的,就是这拨人。当然班里也有特别优秀的学生,这个项目毕业之后去G5某两所高校深造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但是,我要是不知情,我也会黑这所学校——谁叫你们把真正有潜力的学生和这种人搁在一起呢。&b&不过,除了名字起得太磕碜,以及对中国学生的录取太过宽容以外,我目前还真的没找到UCL到底有什么可以黑的地方。更何况这学校还出了Coldplay呢。&/b&&br&以及,如果题主真的去了UCL,拿着回来的文凭被人质疑的话,我觉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那个人拉黑。都从UCL硕士毕业了,还不明白“少和蠢货打交道”的道理吗。
利益相关:UCL硕士毕业生。现已离开UCL,与师兄师姐们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因为UCL是伦敦大学学院啊……这妥妥的不是自己招自己黑嘛,一个本科985的学生,去哪里不好,去一个学院读硕士……还因为,还因为UCL是UCL嘛……我拿到admission之后还真的有人问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到拒信如何argu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