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苏联电影,校园小说男主角名字曾是一名士兵,求名字

俄罗斯电影《白虎》:一部关于战争的寓言
&&&&&&&&&&
俄罗斯电影《白虎》:一部关于战争的寓言
俄罗斯影片《白虎》根据伊利亚-波亚索夫小说《坦克手》改编。2012年第 62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入围影片。201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参赛影片。
20世纪40年代中期,苏德大战结束前夜,苏军前线15辆坦克神秘地被全部轰毁。只有一名烧伤达90%以上的坦克手,经野战医院抢救,三周后竟奇迹般地痊愈。但却因“逆行性遗忘症”而丧失所有记忆。仅从简略档案中知其名字为纳东诺夫。苏军反情报局副局长费多托夫少校在与其交谈中却惊异地了解到纳东诺夫目睹苏军坦克被德军新式装甲车“白虎”轰毁的情景,以及他见到坦克上帝,并被坦克上帝护佑且通晓坦克语言的特殊技能。尽管少校副手夏波列夫上尉视纳东诺夫为疯子、神经病,费多托夫还是坚持组建三人小组,纳东诺夫任司令,技能超群的科宇夫任炮手,贝德耶夫任装炮手。由他们驾驶刚刚制造出的实验坦克T—34—85。但在一次审讯德军装甲车检查长总部的俘虏时,费多托夫却又得知德军并没有研制出新式坦克。对夏波列夫的质询,费多托夫没有明确表示。不久,卡尼沃斯森林地区苏军的坦克和大炮又奇异地被轰毁。费多托夫和夏波列夫带纳东诺夫实地考察。纳东诺夫确定是“白虎”所为,并坚信“白虎”就潜藏在树林里,且一定会来找自己。“白虎”在等待,等待着发起攻势。费多托夫按纳东诺夫要求,调来斯莱波夫中士驾坦克在树林中吸引“白虎”,而实验坦克则隐蔽在工事里。果然,“白虎”出现,它轰毁了斯莱波夫的坦克后,科宇夫确认“白虎”已消失,纳东诺夫坚持它就在身后,瞬间,“白虎”炮轰实验坦克T—34—85后神秘消失。苏军在维瓦斯森林地毯式搜查,没有“白虎”踪迹,但坦克部队刚进入树林,“白虎”突然从天而降,轰毁所有的坦克后不见踪影。纳东诺夫三人小组驾着实验坦克冲进密林,在一荒废的村落,炸飞隐藏在民宅的坦克,击中突然现身的“白虎”,“白虎”拖着燃烧的机身逃匿,纳东诺夫跳下坦克,愤怒地用手枪击射,“白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德陆军司令向苏军签署停战协定,费多托夫在空无一人的营地,找到已修复好十几辆坦克的纳东诺夫,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纳东诺夫平静地说:“除非我烧了它(指“白虎”),战争就没有结束。它在等待,10年,20年,100年,它又会出现。你知道结束,它一定是销毁了。”
《白虎》是编导者的一部形象化的战争寓言。“白虎”和纳东诺夫是两个极具象征意蕴的意象。“白虎”的象征性非常明确,那就是战争。它离人们似乎很遥远,但它却会随时随地降临到人们的身边,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对它的降临与否一无所知,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接受与忍耐。费多托夫少校称纳东诺夫是“战争机器”,“战争的化身”。经过战火的洗劫,痊愈后的纳东诺夫剥离出全部的人性,抽象化成一尊战神。他可以直面坦克上帝。聆听训导,也可以通晓坦克语言,得知战争的走向,更可以目睹“白虎”的真身,去追寻它的踪迹。影片中这一形象的意义有两个:其一,复仇。他说,被“白虎”轰毁的坦克们要他为他们报仇,所以,他“希望活下去”。影片的最后,他仍然在修复坦克,因为他知道“白虎”虽然被击中,但并没有被烧毁,所以,“白虎”还会卷土重来,他为坦克们复仇的使命远没有完成。其二,对世界的昭示。影片最后纳东诺夫的话是令人深思的,“白虎”在等待,多少年后,它会再次出现。只要“白虎”存在,敌对的营垒存在,战争的危险就永远存在。编导者在向渴求和平的人们呼吁: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但战争的阴影并没有消散,消灭战争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在现实的世界中,永久和平的实现,将是人们长久奋斗的目标。影片把“白虎”与纳东诺夫作为战争的两极,有意地淡化战争的性质和对交战双方的是非判断,极力地把它渲染成两种力量的较量。似乎战争也就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必然。正象影片最后那为德军战俘在战后表述的那样:“战争是件自然平常的事,战争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战争就是生活本身,战争就是起始点。”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冷峻。几乎所有人物的面部都毫无表情。从始至终很少出现笑脸。即使是在德军投降,苏军战士押着缴械的德军官兵穿过颓败的街道,围观的苏军士兵、民众,甚至作为战胜者的费多托夫、科宇夫等都面部木然,这种场面处理和几乎所有同类题材的影片所呈现出的欣喜若狂,乃至喜极而泣,而悲的气氛大相径庭。这大概和影片所表现的战争观念有关。“战争就是生活本身”,惨绝人寰的二次大战结束了,接着降临的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面对这样的未来,谁又能笑得起来呢?
影片广泛运用了长镜头。特别是开始的战场和最后苏军胜利的场景,绵长而完整的画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影片所要表现的战争的正常性和残酷性有了更为直观而真切的感受。
&影片最后镜头缓缓地摇过一组暗绿色的裸体女人画面的屏风,推过高大、宽敞、豪华的房间在齐墙的山水壁画和壁炉前,几十年前的那位在德军装甲车检查长总部任职的俘虏回忆当年的战争,感慨万端的一段表白,和盘端出了编导者拍摄《白虎》的用心。现附录于下:
“战争输了,我知道不止输了,整个欧洲都被毁了。但你能想象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吗?悲惨的德国将会受魔鬼的诅咒,德国人将受到惩罚。成千上百的书将会记录,成千上万的文件将会发现,成千上万的回忆将会出现。而我们,德军与我,我们都将会站在世界面前,接受世人的评判。我们会发现让欧洲人活下去靠的仅仅是勇气。我一直说,如果你想,最终一定会做。就象外科手术,开始很疼,但最终能结束身体的疼痛。难道我们没有发现每一个欧洲人的神秘梦想吗?难道它不是战争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但甚至最亲近的人都不敢告诉,我们说的很清楚,这是为了服务联合国,他们一直不喜欢犹太人,他们一直害怕那个黑暗的东方国家,那个欧洲的野蛮中心——俄国。我说,那就解决这个简单问题吧,一次性排除后患。我们发明新东西了吗?我们只是把福利带到欧洲需要帮助的地方。就是这样,地球绕者太阳转,就会带来冷、热、风暴、阳光,只要还有战争,包含人民与国家的战争。如果人们呆在天堂不出来,他们就会腐败,人性就会暴露出本色。多亏了战争,战争是件自然平常的事,战争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战争就象生活本身,战争就是起始点。”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找一部俄罗斯的动作电影_百度知道
找一部俄罗斯的动作电影
电影一开头是恐怖份子劫持了一列火车,并且把火车上的士兵全部给杀掉了,杀士兵的一个镜头是恐怖份子的枪的红外瞄准器对准了车上所有的士兵,就记得这么多
提问者采纳
失莉亚在戴夫上校(乔治·克鲁尼饰)的陪同下来到东欧,本片采取男女“混合双打”的模式;演.hiphotos。基德曼表现出她不仅具有美貌;(&nbsp、俄国边境美国直升机追缉大卡车,男主角更胜一筹;(马塞尔·尤里斯&nbsp:&本片讲的是坏人从俄国偷运核弹头的惊险故事。编导为了避免人物脸谱化;Marcel&克罗地亚语&&Leder&&/zhidao/wh%3D450%2C600/sign=e251fe2a2ecfc92b6e521/d0a20cf448de33cb76094b36acaf995c;George&美国&nbsp,渲染战争对他带来的伤害.&咪咪·莱德&nbsp:&俄语&&nbsp,故意给反角拌入了同情的调料,这名政客实际是一名核恐怖分子;Nicole&nbsp,怕的是买一枚的;The&&nbsp,尽管这是一部不太需要头脑的影片;英语&nbsp:&/zhidao/wh%3D600%2C800/sign=4a897aafa61ea8d38a777c02a73a1c76/d0a20cf448de33cb76094b36acaf995c.hiphotos,除了开场戏以外:&nbsp,首先杀死在车位站岗的士兵然后将一车厢的押运士兵全部爆头;他是军队系统的人://b;&nbsp:&Aleksandr&nbsp。影片的前三分之二都一直隐埋反角的真实身份;&nbsp。影片的另一组坏人是受金钱驱使,还有维也纳街头追车://b;Baluyev)&区;&nbsp。女主角聪明绝顶,但通过女主角埋下伏笔,通过艰苦的调查终于查明.jpg" esrc="&剧情简介、曼哈顿街头成千上百名警察捉拿一个人等情节;主&美国白宫反核走私情报部门的朱莉亚·凯利博士(妮可·基德曼饰)怀疑俄罗斯境内造成重大伤亡的核意外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故;日&Kidman)&Peacemaker&Iures)&nbsp.baidu。<img class="ikqb_img" src="&nbsp,他们经历失败之后又把核弹头盗卖给波斯尼亚的一位政客
提问者评价
谢谢了~!
其他类似问题
动作电影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月14日 11:12有一部苏联电影里面有一个女狙击手,二战时期对德战争,主要讲狙击,片名是什么?
有一部苏联电影里面有一个女狙击手,二战时期对德战争,主要讲狙击,片名是什么?
09-06-10 & 发布
片名 敢死连之无名高地 导演 维亚切斯拉夫.尼基福罗夫 Вячеслав Никифоров 编剧 尤里.切尔尼亚科夫 作曲 瓦西里.尼古拉耶尼亚Василий Николаеня 主演: 维多莉亚.托尔斯托佳诺娃Виктория Толстоганова(奥尔嘉/奥莉娅Ольга) 阿列克谢.恰多夫Алексей Чадов (马拉霍夫Малахов) 弗拉基米尔.雅各雷奇Владимир Яглыч (玛留京) 安德烈.戈鲁别夫Андрей Голубев(伊诺泽姆采夫) 阿纳托利.科特 Анатолий Кот (舒利津) 亚历山大.帕舒金 Александр Пашутин (别宋诺夫) 阿纳托利.古辛 Анатолий Гущин (普罗霍尔) 尼古拉.钦加伊金Николай Чиндяйкин (叶果罗夫) 叶卡捷琳娜.乌利谦科Екатерина Вуличенко (丽达) 亚历山大.萨莫伊洛夫 Александр Самойлов (涅费多夫Нефедов) 娜杰日达.维诺库罗娃Надежда Винокурова (阿霞) 安娜.卡兹尤奇茨 Анна Казючиц (卡佳) 伊万.帕甫洛夫 Иван Павлов (斯捷潘) ----------------------------------------- 1944年。白俄罗斯西部。红军已经推进到苏联国界线。 某团补充了有生力量,其中包括:柯里亚.马拉霍夫——前劳改犯,主动要求上前线,希望“以血赎罪”、换得自由;狙击手奥尔嘉(奥莉娅).波兹德涅耶娃;中尉安德烈.马留金。这支部队由伊诺泽姆采夫少校指挥,它即将参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为此,师部派来一个代表,他的任务是收集敌方的重要军事数据。可是,该团所在地区有个德军狙击手在秘密活动,此前他已经打死了团长和师里最好的狙击手。而现在,即将和德军神秘狙击手展开决斗的是奥尔嘉.波兹德涅耶娃——她曾经是全苏联射击比赛女子冠军。姑娘和侦察员们(柯里亚.马拉霍夫是其中一员)一道,接受了这一困难而又危险的任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估计你说的是兵临城下,不过那部片子主要讲的是个男狙击手瓦西里的故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知道对不对,因为讲阻击手的是《兵临城下》,是最近的戏,如果是讲女战士的,就是老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面全是女战士,只有一个当头的是男的,不过那些女的是炮兵,不是阻击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兵临城下》或又名《最后的较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四十一》剧情介绍  国内战争的年代,由政委叶夫秀柯夫率领的一支突围的红军幸存部队中有一名女战士玛留特卡是个神枪手,她已打死了40个白匪军。政委令她与另两个战士把撤退途中俘获的一名白匪中尉从海路乘渔船押送到司令部去受审。途中,起了风暴,两名战士被卷入海中,玛留特卡和白匪中尉漂到了孤岛上。本来就迷恋中尉的“蓝眼睛&的玛留特卡与中尉相爱了,但他们的观点立场迥然不同,经常发生争吵。一天,当中尉奔向朝孤岛靠近的一艘白匪的小船时,玛留特卡劝阻不住他,就举枪打死了她的“第四十一&个敌人。紧接着她又站在海水中抱着她的“蓝眼睛&哭泣……影片评价  根据鲍·拉甫列涅夫的同名小说改编。  《第四十一》获197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这是当时的青年导演格·丘赫拉依的第一部影片,丘赫拉依是《列宁在十月》《但丁街凶杀案》的导演米·罗姆的学生。他是“苏联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而《第四十一》被国际影评界公认为这股浪潮的首部力作,也是导演人性三部曲之一。丘赫拉依参加过卫国战争,曾好几次爱过伤,在拍摄《第四十一》的时候,他身上还有弹片未取出来。扮演玛留特卡的是依·伊兹维茨卡娅,她曾主演过《动荡的青年时代》;白匪中尉的扮演者奥·斯特里仁诺夫曾主演过《牛虻》。摄影师谢·乌鲁谢夫斯基曾拍摄过《第一次军用列车》,在《第四十一》之后又拍摄了《雁南飞》,创立了“乌鲁谢夫斯基摄影学派&。  《第四十一》问世后,曾引起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玛留特卡爱上白匪军官这件事有损红军女战士的形象,即使她最后打死了他,也得不到观众的谅解,因为她根本就不应该去爱一个敌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玛留特卡这个人物真实可信,她既有红军女战士坚定的立场,又有少女丰富的人性。这个人物的色彩不是单一的,在她身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复杂性和时代的矛盾。她和中尉的爱情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在孤岛上,除他们两人外,没有别人,谈不上有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之分。在打死中尉之后,玛留特卡又为他而哭泣,这也是真情流露,因为她打死的这“第四十一&个终究与她相爱过。为“蓝眼睛&而哭泣这场戏原小说中没有,是影片编导添加的。影片细腻地展现了玛留特卡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人性与阶级意识在她身上的尖锐冲突。影片的摄影十分精彩,画面上的自然景物传达出了人物感情的汹涌波涛和矛盾冲突的紧张尖锐。  背景:解冻时期的苏联电影概况  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召开,时隔整整20年。会上总结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20年中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并结合苏共二十大对于文艺创作所进行的批评,提出了反对粉饰现实、落后现实;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反对“个人迷信”的文艺创作。同时,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也逐渐放宽了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各种流派、思潮涌入苏联,文艺创作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活跃时期。文学界以奥维奇金的特写集《区里的日常生活》和爱伦堡的《解冻》为标志,开始了“解冻”时期的创作。并就有关“写真实”(典型环境)和“正面人物”(典型人物)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电影界也迅速地作出了反映,在继承着革命电影优秀传统的前提下,一改过去银幕形象单一,正面人物完美无缺,反面人物脸谱化等弊病,创作出了符合这一时期苏联文化艺术表现特征的优秀的影片,并在创作中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新的电影制作者,如:邦达尔丘克、丘赫拉依和塔尔柯夫斯基等等。他们在罗姆、格位西莫夫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的支持下,对于苏联电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产生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新变化。  苏联电影在创作上的突出变化,首先反映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卫国战争,苏联人民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他们牺牲了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个数给战后苏联人民的生活留下深刻的精神创伤。文艺工作者也同样,他们从自身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孤儿和寡母的眼泪没有干”,而冷战的状态又随时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他们极为自然地将视线集中在卫国战争的题材,并承担起谴责战争,呼吁和平的重任。一大批反映卫国战争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电影作品就这样诞生了。卡拉托佐夫拍摄了《雁南飞》(1957年);邦达尔丘克拍摄了《一个人的遭遇》(1950年);丘赫拉依拍摄了《士兵之歌》(1959年);塔尔柯夫斯基拍摄了《伊凡的童年》(1962年)。这是这一时期这类电影的最杰出的代表作品。这些影片与过去的《卓姬》和《青年近卫军》等那些表现真人真事、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的影片不同,虽然同是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影片,但却是以饱经战争创伤的小人物、普通人为银幕主人公,并将作品与揭露“战争的真实”结合起来,试图全面地、真实地揭露战争对于个人生活所带来的灾难和深远影响,从而揭示战争的残酷和对于人性的践踏。他们的战争片。不是把战争作为“胜利”的过程来表现的,而是从不同的侧面揭露战争对于整个社会,对于所有人的冲击。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高喊口号,无所畏惧的英雄,他们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人。在敌人的炮火下他们也胆怯,在战争中他们也有个人的思考,也有情感的变化。他们尽管也建立了功勋,也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但是,他们是普通人、是诚实的人。  战争题材的影片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雁南飞》获得了法国第十一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金棕搁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士兵之歌》曾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送选影片奖”和在国内获得了“列宁文艺奖金”等。继默片时期的蒙太奇学派之后,苏联电影又一次为自身的民族电影赢得了荣誉。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特别是战争题材的影片创作,在追求拓展主题、内容的表现的同时,更加强调了电影在形式、技巧上的革新。《雁南飞》中,那段表现鲍里斯临死时的主观镜头的运用,那场疯狂的空袭与狂乱的钢琴弹奏,在视听声画上的结合;《——个人的遭遇》中,巴布洛夫从战俘营里逃跑和驾车冲破敌人的防线,回到苏军阵地等,大量的移动摄影的使用,那段德国民歌唱片与巴布洛夫的强烈的情绪冲突,以及从唱片到炸弹的剪辑手法运用,等等。这些在形式、技巧上,对于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的成熟。同时,这一时期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水平也与三、四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形成了明显的区别。五、六十年代的苏联电影出现了题材、样式的多样化。电影创作者们解放思想,冲破了多年清规戒律的束缚,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作品充分地体现了艺术家们不同审美角度和创作个性。除了战争题材的影片之外,这时期的重要的影片还有:歌舞讽刺喜剧片《狂欢之夜》 s反官僚主义的抒情喜剧片《忠实的朋友》;抒情正剧片《生活的一课》;刻画人物心理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第四十一》;此外,还有儿童片、惊险片和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等等。形成了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电影创作的繁荣局面。同战争题材的表现一样,这些影片也是去描写普通人,表现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格拉西莫夫拍摄的《人与兽》(1962年) 、《记者》(1967年)和《湖畔(1970年),作为他在这一时期,现实生活题材的三部曲,更是以普通人的命运,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为影片创作的中心,并将人物刻画与对环境、对社会的描写交织在一起,使作品令人深思、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50年代以后的苏联电影的创作特点,突出了苏联电影工作者,对于认识苏联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和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等方面的兴趣。并在作品的表现上,无论是内容的深度、题材的广泛、形式的革新,以及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都有了极大的突破。对苏联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不可否认,在这一时期随着创作思想的空前活跃,在创作者的头脑中也出现了某种混乱,他们对一些基本的创作理论和创作实际的看法时有分歧,不同的观点相互交锋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文艺创作的活跃和混乱,实际上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潮的反映,而这时期的政策本身也是很不稳定的。  1962年,苏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进对艺术电影发展的领导的措施”的决议,指出了电影创作“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并提出了“要对破坏社会主义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展开不调和的斗争”。1963年,赫鲁晓夫接见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学艺术要和人民生活保持紧密联系”的讲话,开始大抓创作自由他的苗头。一些原来受到过赞扬的作品,这时却遭到了批判。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在他那“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指导下,国民经济进行着调整和改革,文艺政策再次发生变化,在强调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多种措施的实施,使电影进一步纳入了党的政策的轨道。1965年,苏联第一次电影代表大会召开,仍旧强调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指导原则。这时苏联电影机构也有所改变,成立了苏联国家电影委员会,电影直属苏共中央领导。此后电影再次走入创作低潮。1972年,苏共中央重新思考了发展电影事业的政策,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电影事业的措施”的决议。因而出现了70年代中期的电影四大题材的创作热潮。  四大题材:  (一)、战争题材:伟大的卫国战争成为苏联电影工作者不尽的创作源泉。以罗斯托茨基拍摄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年)、培柯夫拍摄的《只有老兵去作战》(1973年)和邦达尔丘克拍摄的《他们为祖国而战》(1974年)等影片,标志着苏联电影理论界曾称之为的“第三代”战争题材影片的出现。这些战争片同40年代和50年代的创作又有所不同:有“既唱人道主义挽歌,又唱英雄主义赞曲”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没有战争的二十天》等;有规模空前的“形象战争史”的《解放》和《围困》等;还有把“孩子和战争”联系起来的,揭示那幼小的心灵受到重创的《受伤的小鸟》等等。使战争片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更具有现代特征。  (二)、政治题材:从70年代初开始,这类题材配合苏联对内对外政策,有表现拉美人民革命斗争的《黑暗笼罩着智利》、《谁也不想死》等;有宣传本国政策的〈礼节性的访问》、《目标的选择》等;80年代以后,还有范围更加广泛的《四三年德黑兰》、《岸》、《列宁在巴黎》、《红钟》等;以及揭露我国文化大革命的《海上的人们》等影片。这些影片的特点常常是政治议论式的,追求纪实性风格的表现。尽管这类影片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如:真实的纪录镜头的插入和剪辑按真实事件时间顺序上的编排等等,但这类影片一般不受观众欢迎。  (三)、生产题材: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经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科技革命的时代。因此,这一时期生产题材的影片较之四、五十年代又有所不同,突出了“实干的人”,“现代企业的领导”人”的“科技时代的主人公形象。这类作品有《金奖》、《反馈》、《希望与支柱》、《干线》和《第二梯队开始行动》等。作为直接贯彻党的政策的作品,影片难免给人以枯燥无味的感觉。  (四)、道德题材:这是四大题材中为数较多的,也是电影艺术家们深感兴趣的一类影片。这类影片的创作与当时苏联社会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那些“市侩主义”、“物质病”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增长,使得人们对于精神和道德因素对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关注。电影艺术家开始从各种角度探索有关道德主题的表现,这时有塑造正面形象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个人问题访问记》等;有揭露社会问题的《辩护词》、《审讯》和《没有证人》等;有通过剖析人来剖析社会的《红莓》和《白比姆黑耳朵》等;有对人物个性和行为进行思考的《古怪的女人》和《个人问题》等;还有反映青少年精神面貌的《恋人曲》和《野孩子》等等。事实上,对于道德主题的探索,不仅仅局限于道德题材的影片中,在其他三种题材的影片中也具有道德因素方面的表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好老的片子啦,是中苏关系解冻时进入中国的一大批苏联二战电影的一部名字就叫做《狙击手》,女主角是个亚裔,明显不是斯拉夫人,(黑头发、单眼皮),淘宝上有卖的,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片头洗澡的女兵裸体被德机扫射.......同时期还有一大批不错的片子:《名令不许开火》,《空降兵》,《红日》等等1943年秋天,刚刚走出中央女子狙击学校校门的阿利娅和她的好姐妹们一起被派往与德军对峙的前沿阵地。在摸黑前往四营阵地的路上,阿利娅与同样被派往四营任指导员的巴尔曼中尉走到了一起。 在四营和斯杰番大叔一起战斗的日子里,阿利娅开始尝到了亲手击毙德军狙击手的欣喜滋味,而斯杰番大叔的牺牲更是激起了阿利娅仇恨法西斯的怒火。1944年新年刚过,围歼德军最后一个军事工地的战斗打响了。在科姆巴特少校光荣牺牲后,阿利娅振臂一呼,第一个冲进德军的阵地,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阿利娅在战斗中却光荣牺牲。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女子狙击手们,阿利娅被授予苏联女英雄称号。 本片将把一位英姿飒爽、有爱有恨的女战斗英雄的光辉形象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容简介配音: 国语字幕: 中文(简体/繁体)详细内容: 从苏军狙击手学校毕业的阿利娅,结束了实习团的生活,来到了前线,德军也派了一名叫戈廖克的狙击手 ,他经验丰富,枪法极准,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消灭德军狙击手,阿利娅在老兵斯杰番的帮助下,想 出了许多对付敌人的好办法,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打死了德军的狙击手·碟数:1·区域:6·DVD面数:1·DVD层数:1·条码:8·文像进字:(号·ISRC:CNG·出版社:峨眉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包装:简装·介质:DVD·Color:彩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主角名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