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拍摄《甜蜜的事业》的重庆cos外景地地,那个糖厂还有没有

CCTV-电影频道-相聚——《流金岁月》
播出时间:CCTV-6电影频道 每周一 19:35  推荐阅读:欢迎关注,
聚焦进口食品、休闲食品、红酒、白酒、乳品、食品机械、食品添加剂、饮料、保健食品等最新行业大事件!网址:  
责任编辑:娜娜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 持有异议,请与本网资讯频道联系。联系电话:8
上一条:下一条:
相关资讯:
相关热点:
本栏目更新
本行业更新
人物访谈热点
尽管是全球最大的味精制造商,阜丰集团上半年营收29.88亿人民币,同比增幅依然达到45.4%,远超出10%左右
2015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将发送旅客2.89亿人次。按铁路部门规定,多数动车、高铁乘客均可凭车票免费领取一瓶330毫升的“西
随着春节的临近,又到了白酒、红酒的消费旺季。然而,近日多家超市、批发市场、专卖店却发现,白酒普遍大降价,个别品牌的价格甚
近日,中粮集团进口酒业务部被曝在云南举办奢侈品酒会,一顿喝掉数万元红酒,且住宿和餐饮严重超标。中粮子公司中国食品有限公司
资讯频道联系电话:8
食品商务网 版权所有
ICP证:浙B2-新闻报料:
  注:图片只接收小于1M的JPG格式!
日期搜索:
高级搜索:
纠错邮箱:
相关新闻平沙糖厂厂房拆除进入尾声 昔日仓库变为马厩
本报讯(记者郑振华)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解到,曾经显赫一时的珠海最大糖厂——平沙糖厂即将彻底告别历时舞台,昔日的“甜蜜车间”已被夷为平地,拆除工作进入尾声,仅有3栋仓库作为临时马厩得以保留下来。据透露,仓库最终可能被改造为大型影棚,供影视拍摄之用。  
厂房大都成废墟  
12日下午,记者在平沙一路五一三广场路口看到,平沙糖厂昔日鳞次栉比的厂房大都变为了一堆堆废墟,只剩下三四栋建筑物被暂时保留下来。围墙内仍有几台挖掘机在残檐断壁间轰鸣作业。从糖厂东侧的小门进入厂区,未拆的建筑物墙上标着醒目的“仓库重地,严禁烟火”等字样。有两名工人正在用砖块、水泥对幸存仓库的一处小门进行封堵。“这里不拆,里面养马。”两位工人解释说。  
转到仓库的前门,棚区隔出的围栏就是马厩,里面赫然栓着几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还有一匹白色小马卧地不起,马厩的地面上散落着马粪和马尿。旁边的另外两栋仓库大门紧锁,看不到里面的情况。  
将成文化产业园  
据了解,平沙糖厂成立于1957年,曾是珠海市最大的糖厂,鼎盛时期日榨甘蔗3500吨,年生产销售“平沙牌”一级白砂糖5.5万吨,年销售额2亿多元。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知名电影《甜蜜的事业》也在平沙糖厂拍摄取景。2013年11月厂房开拆时,曾引发当地不少网友感叹。据平沙镇相关人士介绍,平沙糖厂旧址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提供拍摄电影等服务。  
记者看到,糖厂的正门前已经挂起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牌子。一位看守厂区的门卫称,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建成后仍会继续养马。  
记者17日从平沙镇相关人员处获悉,文化创业产业园设想以影视拍摄为基础,扩展与文化创意相关的其他产业。目前,详细的规划尚未最终确定。据透露,平沙糖厂保留下来的仓库将改造为大型影棚。  
珠海新闻网设计制作
欲查询详细内容,请进入珠海新闻网
建议使用 IE 6.0 以上版本分辩率浏览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 电影《甜蜜的事业》海报
电影《甜蜜的事业》,是一部计划生育题材的喜剧故事片。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汉语普通话语种,彩色普通银幕,时长85分钟。影片通过两个农村家庭围绕生儿育女、恋爱结婚、生产建设所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告诉人们,应打破陈腐的传统观念,将自己的小家与社会主义大家的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本片导演谢添,编剧周民震,摄影黄心一,美工陈兆明,作曲吕远、唐珂,录音魏学义、张治安,剪辑邵养珍,副导演刘秋霖,置景朱振江、张瑞和、宋致文,绘景马兆仁,照明杨永纯,化装胡纯美、雷军,道具张世纯、谢庆衡,服装刘玉衡,制片梦鹤。片中主要演员:李秀明饰唐招弟,李连生饰田五宝,凌元饰田大妈,马琳饰唐二婶,刘钊饰唐二叔,马泰饰田大伯,饶岚饰田四秀,钟勇饰杨爱甘,李唐饰老莫,秦志钰饰阿芳,吴素珍饰大嫂子队长,彭名燕饰李满姑,石小满饰小豆,苏曼意饰阿婆,薛建设饰阿凤,熊塞声饰老奶奶,李雪饰来弟,王潞饰盼弟,李蕾饰梦弟,王天虎饰小英,李赞志饰小秀。影片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分别由于淑珍、关贵敏演唱,本片音乐由北京电影乐团演奏,指挥冯光涛。影片充分采用巧合、夸张等艺术手段,使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形象幽默诙谐,让人们在笑声中领会到更深刻的思想内涵。该片获1980年第3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主演李秀明1979年获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
&&&&&&&&&&&&&&&&&&&&&&&&&&&&&&&&&&&&&&&&&&&&&&&&&&&&&&&& &
&&&&&&&&&&&&&&&&&&&&&&&&&&&&&&&&&&&&&&&&&&&&&&&&&&&&&&&&&&&&&&&&&&& 电影《甜蜜的事业》剧照
三、剧情梗概
故事发生在我国南方。某城市糖厂司机田五宝与光明大队社员唐招弟恋爱已三年,但招弟却想帮爸爸唐二叔把甘蔗芽片育秧试验搞成功后再结婚。招弟的妈妈唐二婶虽已是五个女儿的母亲,最近又生下第六个女儿。五宝的妈妈、糖厂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委员田大妈赶到医院劝说二婶做绝育手术,二婶却表示不生个儿子决不罢休。招弟为此十分烦恼,与二婶发生争吵,并表示今后不再嫁人,永远留在母亲身边。田大伯让女儿四秀去劝说招弟,四秀却提出男到女家、婚事新办的建议,使招弟茅塞顿开,并说服二婶去做绝育手术。田大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同意了五宝去唐家落户。可二婶却看见田家在布置新房,误以为田家反悔,十分气恼。这时唐二叔的甘蔗试验成功,公社送来奖状;生产队长和社员们误以为二婶已做了绝育手术,特地送来营养食品;田大妈也将五宝送进了家门 。唐二婶目睹此情,羞愧难当。当田大妈带着失落感回到家时,惊喜地发现女儿四秀的恋人、农科站技术员杨爱甘也落户到了田家。&
&&&&&&&&&&&&&&&&&&&
&&&&&&&&&&&&&&&&&&&&&&&&&&&&&&&&&&&&&&&&&&&&&&&&&&&&&&&&&&&&&&&&&&&& 电影《甜蜜的事业》剧照
四、电影插曲简介
本片插曲为《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和《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均创作于上世纪的1979年。其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集体作词,吕远、唐诃作曲,由著名歌唱家于淑珍演唱,此歌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种灵、周民震作词,吕远、唐诃作曲,由著名歌唱家关贵敏演唱。
&&&&&&&&&&&&&&&&&&&&&&&&
&&&&&&&&&&&&&&&&&&&&&&&&&&&&& 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于淑珍演唱)视频
&&&&&&&&&&&&&&&&&&&&&&&
&&&&&&&&&&&&&&&&&&&&&&&&&&&&&& 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关贵敏演唱)视频
&&&&&&&&&&&&&&&&&&&&&&&&&&&&&&&&&&&&&&&&&&&&&&&&&&&&&&&&&&&&&&&&&&&&&&&&&&&&&&&&&&&&&&&&&&&&&&&&&&&本页(完)
&&&&&&&&&&&&&&&&&&&&&&&&&&&&&&&&&&&&&&&&&&&&&&&&&&&&&&&&&&&&&&&&&&&&&&&&&&&&&&&&&&&&&&&&&&&&&&&&&&&&&&&&日志主人:吴锦标
阅读(112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中国经典电影《甜蜜的事业》',
blogAbstract:'&&&&&&&&&&&&&&&&&&&&&&&&&&&&&&&&&&&&&&&&&&&&&&&&&&&&&&&&&&&&&&&&&&&&&&&中国经典电影《甜蜜的事业》
&&&&&&&&&&&&&&&&&&&&&&&&&&&&&&&&&&&&&&',
blogTag:'文革后影片,老影片,喜剧片,电影插曲',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9,
publishTime:9,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1,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true,
hostIntro:'',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最后的糖厂:珠海蔗糖产业兴衰历程全记录
南方都市报
核心提示:公开数据显示,鼎盛时期,平沙糖厂年生产销售“平沙牌”一级白砂糖5.5万吨,年销售额2亿多元,曾在全国制糖行业效益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日上午11时,天空阴霾密布,平沙镇沙美社区一间上世纪70年代遗留下来的破旧出租屋里,45岁的李启荣坐在门口发呆。“没想到糖厂这么快就倒了,你说我干什么好?养殖,没钱,只会种甘蔗。”沉默片刻,他吐出这句话,倏地站起,烦躁地在院子里踱步。
李启荣老家云南,是珠海最后的蔗农。2005年在平沙承包了40多亩地,开始种植甘蔗。“当时很多本地人不愿种甘蔗,糖厂为了激励大家,给蔗农开保底价,基本上都能挣钱,我第一年就赚了五六万元”。
李启荣的好运持续到了去年,这一年,李启荣预感到乾务糖厂快不行了,但他以为还能撑个两三年,“可没想一过完年就接到通知说今年不收甘蔗了”。
李启荣不安地用脚踢着地面,有些愤愤地说,他那几十亩地如今还有租约,但眼下却没想明白该种什么,如今春天就要过去,自己和家人一直闲着,眼睁睁看着地撂荒,太心疼了。很多蔗农都陷入了同样的彷徨、迷惑。
曾经的辉煌
珠海制糖业崛起
盐碱度太高不适宜种植庄稼,试种甘蔗收成很高,随即大面积推广
珠海制糖业可上溯至日,这一年以余炳生为代表的18名从广东省粤中区抽调的干部,来到平沙正式建立“中山县国营平沙机械农场”,后更名为“广东省国营平沙机械农场”。
已经80多岁的余炳生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平沙条件很差,除了海滩,就是一人高的芦苇和红树林,基础设施近乎为零,他们暂时居住在髻山下的石头茅草房里,首要任务不是围海造田,而是对付成群结队的蚊子,由于蚊虫猖獗,他们开会都要在蚊帐中进行。
田刚造好,由于盐碱度太高,不适宜种植庄稼,第一批农场工人打听到解放前曾有人在髻山附近种植过甘蔗,或能适应当地土壤条件,遂选择了400多亩围垦地试种,发现收成很高,随即大面积推广,由此拉开了珠海后来持续近半个多世纪的蔗糖业的繁荣。
现年52岁的黄启光与他的父亲都是平沙糖厂的工人。他回忆说,1957年,仅平沙的甘蔗种植面积就有上万亩之多,由于运输不便,大量的甘蔗运不出去,农场遂决定建设平沙糖厂,当时没有任何设备,平沙糖厂的工人们就用人工和牛来牵引石磨,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将甘蔗榨成汁水,然后熬成红糖,直到
1963年才引进了一套榨糖的工业设备,日榨糖量为500吨,其后,平沙糖厂不断壮大,产量由500吨提高到2000吨,再到3000吨,直至鼎盛时期的日榨糖4500吨。平沙糖厂也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工厂一跃成为全国糖业的龙头大厂之一。
公开数据显示,鼎盛时期,平沙糖厂年生产销售“平沙牌”一级白砂糖5.5万吨,年销售额2亿多元,曾在全国制糖行业效益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以把女儿嫁给糖厂职工为荣
那时房价才几百块一平米,糖厂很多人可以买几套房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为了解一时之急的“违规产物”竟然开启了一个时代的到来。在平沙糖厂的影响下,珠海之后陆续建立了红旗糖厂、乾务糖厂、白蕉糖厂和五山糖厂四家糖厂,蔗糖产业一度成为珠海市的经济支柱之一。
蔗糖业的繁荣首先让糖厂的工人们尝到了“甜头”。平沙糖厂创办人之一伍海山之女伍小平多年后向南都记者回忆,由于蔗糖产业效益好,工人们待遇很高,以至于平沙农场当时在广东有“小香港”之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物资还很匮乏,同龄人连吃一口糖都很稀罕,但她已经吃腻了;一般人那时很难吃上一顿肉,但平沙农场的普通知青一周就能吃到两顿,“后来去广州读书时,同学们听说我是平沙农场来的,都很羡慕”。
在平沙糖厂工作30年的老工人黄启光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糖厂的效益非常好,普通工人每个月光奖金就有120多元,加上工资有近200块钱,而当时县长的工资也不过几十块钱,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人们的工资已经涨到了2000多元,工厂变着法儿发奖金,奖金的门类五花八门,有传统的绩效奖、先进个人奖,也有顺利奖(庆祝糖厂顺利开榨),连每周还有攻关奖,一年下来光奖金就有6000多元,而当时沿海打工的收入也不过几百块钱。
“那时商品房刚刚出现,平沙一套房每平米的均价才几百块,我们糖厂很多人都可以买几套房。”黄启光不无郁闷地说,只是当时糖厂给职工分房,工作一定年限的工人都有房子,大家那时还没有投资买房的意识,钱最终都攒在手里贬值了。
鼎盛时期,平沙糖厂用工人数达到1600多人,除榨糖外,还兼营发电、乙醇、香料、酵母、造纸等衍生产业。在今天的平沙镇,平沙糖厂给工人建造的宿舍仍占据主城区东北方的大片区域,当地大量的地名仍与糖厂有关,比如糖厂新村一巷、二巷等。
不止平沙糖厂,珠海其他四家糖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因为高效益、高福利而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当地很多人都以把女儿嫁给糖厂职工为荣,连很多公务员也都为了进糖厂工作而挤破了头。“如果关系不够硬,没有厂长一级的人打招呼,外边的人根本进不了”,黄启光说,自己1980年高中毕业进厂工作,还是因为父亲是糖厂老职工,当时有政策,职工子弟可以进厂,不然也要吃闭门羹。
珠海西区遍布蔗林
经过多地探访,电影《甜蜜的事业》在这里拍摄
蔗糖厂的繁荣也带动了农户种植甘蔗的积极性,蔗田犹如海浪一般迅速席卷了珠海的农村、田园,至上世纪80年代,整个珠海西部地区(斗门、金湾、
高栏港)都是一望无际的蔗林。据介绍,至上世纪90年代,最高峰时珠海甘蔗面积达30余万亩,其中仅平沙镇就有13万余亩,甘蔗年产量140多万吨。
黄启光等当地多名老工人回忆,当时珠海的农村除了种植少量的水稻,维持日常口粮,余下的土地全都拿来种植甘蔗,从珠海市区到西区,只要过了珠海大桥,沿途所见,都是蔗林,绵绵不绝,犹如置身青纱帐,当海风吹拂,蔗林摇曳,蔚为壮观。
由于当时陆路交通不便,蔗农们大多走水路运输,一到每年12月至翌年3月间,当甘蔗收割时,珠海西区的水道上几乎都是一条条运输甘蔗的船舶。“河道上几乎都是跑运甘蔗的,密密麻麻,一条接一条望不到边。”直到2000年,蔗农赵有明依然能目睹这番胜景。
广袤的甘蔗也成就了珠海的一景。上世纪80年代,国内知名导演谢添决定拍摄一部反映劳动者工作的电影,取名《甜蜜的事业》,经过多地探访,最终将拍摄地点敲定在了平沙农场。平沙糖厂和当地不少老蔗农至今依然记得,电影拍摄时,演员们在蔗林里钻来钻去的情景。后来,凭借这部电影,谢添在第三届“百花奖”评选中荣获“最佳导演”。珠海蔗糖产业和蔗林也一度声名鹊起。
除了电影《甜蜜的事业》,珠海的蔗糖产业也吸引了不少文化名人。如风靡一时的本土方言剧《七十二家房客》中的“裁缝佬”的扮演者卢家全早年下放知青时,就在平沙砍甘蔗。
国画大师关山月之女关怡1963年也被下放平沙,与蔗农一起劳作。多年后,她向媒体表示,“那段知青生活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改变了过去在城里娇生惯养的生活”。
最后的时光
工业吞噬蔗林
国外的廉价糖浆、白糖进入国内,糖厂利润不断下滑
1978年,改革开放后,工业和城市化浪潮席卷全国,地处特区珠海的甘蔗种植也难逃吞噬的命运,逐渐被工厂、楼盘、鱼塘、果园取代,种植面积逐年萎缩。各大糖厂也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数据显示,高峰时,珠海甘蔗种植面积30多万亩,但到了2003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只剩下12
.68万亩,至2004年,萎缩至不足7.5万亩。
林平就是2003年转型的一名蔗农。“种甘蔗太辛苦,又不挣钱。”林平介绍,其当时种了10亩甘蔗地,每亩可收获甘蔗5吨,但收购价当时很低,
才180多元一吨,一年才挣9000块钱,刨除人工、化肥,几乎不挣钱。这一年,27岁的林平将甘蔗地交回社区,自己进了珠海市区一家工厂打工,一个月收入有1400多元,远比种甘蔗强。
“现在的游艇工业区、红旗联港工业园以前都种满了甘蔗。”黄启光不无失落地说,当年的青纱帐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甘蔗面积的急剧萎缩,导致糖厂开工严重不足。平沙糖厂过去收购的甘蔗足够生产四五个月,后来因原材料不足,只能压缩产能,开工的时间也锐减至两个月,一年中大部分时候机器只能闲置,亏损也日益严重。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 T
O,国外的廉价糖浆、白糖涌入国内,进一步冲击了已经尽显颓势的国内糖厂,利润不断下滑。内外交困之下,1999年,珠海五山、白蕉糖厂最先支撑不住宣布政策性破产。2003年,建成于1960年的红旗糖厂也停产了。
自救努力泡汤
种甘蔗没钱挣了,即便是糖厂的保底价也无济于事
曾经在珠海繁荣半个多世纪的糖业迎来了最后的时光。2009年,苦撑6年的平沙糖厂也宣布停榨。黄启光说,在这之前,平沙糖厂曾经试图自救,于2006年左右进行了改制,从国有变为民营,激活创造力,又努力进行技术改造,将过去主要生产原糖,逐步引入了炼糖设备。
2008年左右,平沙糖厂还与仅剩的乾务糖厂合作,由前者出资承包后者的运营3年,试图解决珠海甘蔗种植面积大减,原材料不足的窘境,摆脱过去两家糖厂竞争甘蔗原料的局面。为了避免更多农民放弃种植甘蔗,糖厂还推出蔗糖价格挂钩制度,即在蔗农种植甘蔗时,提前一年给出一个保底价,以保护蔗农的生产积极性,待蔗糖出厂上升后糖厂按相应的比例给予蔗农。
但这些努力仍然敌不过时代的洪流。“种甘蔗没钱挣了”,越来越多的蔗农们认识到这一点,即便是糖厂的保底价也不能挽回他们放弃种甘蔗,改种其它经济作物的决心了。珠海知名网友“@关注平沙”就是一名蔗农子弟。他说,父母原籍茂名,1993年来平沙立新社区种植甘蔗,每到甘蔗收割的日子,早上5点多就要起床,在甘蔗地里砍甘蔗、捆成一扎,扛到码头过磅卖,是他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回忆,一天要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手不断被磨出水泡,挤破了又磨出来,肩膀也肿了,饶是如此,一家三口辛苦劳作,2008年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只有8000块钱左右,又累得很,这一年,家人就改种香蕉了。
数据显示,2008年,珠海甘蔗种植总面积仅剩2万多亩,总产量不足15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平沙糖厂日加工甘蔗3500吨的产能需求,造成产能浪费严重,没有甘蔗可榨,一个榨季下来糖厂亏损1000多万元。几经挣扎,曾被珠海人视为名片的平沙糖厂最终倒下。
“甜蜜事业”过去
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终究难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日上午,南都记者再次来到平沙糖厂,昔日高耸的烟囱、厂房已经被推平,即将上马房地产项目,只余几间大仓库和少量建筑物保存下来。糖厂的招牌早就被撤下,换上了崭新的珠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牌匾,还盖着红布。在糖厂工作了30年的一名老保安正在一个年轻人的带领下,打扫门前的卫生,下午这里将举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揭牌仪式。据透露,余下的仓库将主要用于影视剧拍摄。
早些时候,在斗门黄洋河畔矗立了50多年的白蕉糖厂同样被拆迁,按照规划,地面上腾出的600多亩空地上或会引进大型楼盘和大型商贸城,使之成为除井岸镇以外的又一个城区商业居住中心。
日,最后一个糖厂———乾务糖厂也宣布停榨,持续半个多世纪的“甜蜜事业”就此成为历史。无论曾经如何辉煌,一旦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糖厂终究难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再度走进乾务糖厂,高耸的黑色烟囱和涂满岁月痕迹的斑驳老墙,处处散发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古味儿,仿苏联时期的建筑风格在远处现代化厂房、楼盘的映衬下,独具特色。同行的摄影记者感慨,这里真有沧桑感和工业美感。人们唯独感受不到市场的气息。
最后一家糖厂终止在“33岁”
建于1981年的乾务糖厂实际上早在2002年破产后就不存在了,只是被湛江一家公司收购后,摇身变成了珠海恒信糖业有限公司(下称“恒信公司”),不过由于厂址没变、巴士站名没改,乾务糖厂也就一直叫到现在。
空无一人的厂区
去年5月,时任斗门蔗糖办主任的黄德贤对南都记者说,他估计再过一两年,珠海最后一家糖厂也要关门了,恒信公司的副总经理林燕也有这个心理预期,但他还是告诉蔗农,糖厂会坚持到2017年。但今年2月14日,糖厂贴出《收榨通知》,宣告从3月5日中午12点起正式收榨,这也意味着,从这一天起,珠海最后一家糖厂从历史舞台上退出。
一个月前,糖厂里还是机器声隆隆,码头上停靠有船舶,货车也不断从厂门进进出出,一批批甘蔗被运进来,过磅、传送、提汁、清净、蒸发、煮糖,工序一个不落。
3月13日,南都记者走进厂区,发现里面空无一人,高大昏暗的厂房里堆放着笨重黝黑的机械,若不是有保安老林陪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怖的联想。早几年的确有剧组曾想在厂区拍电影,不清楚究竟是恐怖片还是枪战片,反正趾高气扬的导演不仅不提场地费的茬儿,还对厂方提出了诸多要求,副总经理林燕一生气,不让对方拍了。
年轻小伙变白发大叔
乾务糖厂建于1981年。建厂前对外招工,吸引无数大好青年报名,21岁的老林凭借本地人、初中文化、人比较精明等优势顺利进厂,他当时究竟战胜了多少竞争者他不清楚,只知道竞争“很激烈”。要知道,乾务糖厂可是国企,职工捧的可是铁饭碗,工资比公务员要高一截不说,200多人的工厂,厂长可是正科级干部,对应到地方就相当于一个镇长了。
老林不愿回忆糖厂的辉煌时期,比较愿意谈的是他在糖厂里足足干了33年,像一颗被拧死的螺丝钉。33年,他从年轻小伙变成了白发大叔,即便
2002年糖厂破产下岗了一大批人,他还是被留了下来,工作内容从之前干了21年的“绑甘蔗”变成了“看大门”。糖厂收榨停产了,接下来他何去何从,老林又不愿意谈了。
过地磅“油水”特别多
对比老林,在井岸镇一家工厂当保安的老邝很愿意谈以前的辉煌,特别是糖厂最风光的那些年。不像老林21岁进厂前已经结婚了,二十出头的老邝
1979年进入五山糖厂时还没有女朋友,而从他捧上“铁饭碗”之后就变身成了一个“香饽饽”,前来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他的父母都觉得倍儿有面子。
老邝刚进厂时的工资不到30元,但对比地方公务员还是要高出5元左右,最主要的是,他的“油水”特别多。
“过地磅知道吗?说多说少那可不一样。”老邝说,他和另外七八名职工就是负责过地磅的,糖厂里只有一个地磅,先过谁、后过谁中间就有“油水”可捞,比如很多蔗农雇船运甘蔗过来,在河道码头里挤了一堆,“懂事的”会送几包好烟或塞一个红包的,就会先过磅,先回家,“不懂事”的就被一直晾在那里,哪怕早上第一个来,没“表示”照样可能在下午下班时才给过。另外,过磅的过程也可以捞“油水”,一大推车的甘蔗摞在地磅上,可以根据实际重量随口多说或少说几个数字,差别可就不一样了,比如说过磅的职工说,甘蔗的根、叶子、绑带太重,每100斤扣5斤,那么就跟说每100斤扣半斤差别大了去了,要知道,每个蔗农每次运来的甘蔗都是十吨以上的,中间的账自然谁都懂算。
即便有“油水”,老邝也没大富大贵,因为一年的榨期只有11月下旬到次年3月前,时间太短,加上那时的人“心不黑”,职工们谁也没想过捞太多,
如果有人塞个10块钱的红包,他们看到后,还要趁别人没注意给人家塞回5块钱。另外,每年除了榨期,其它时间几乎都是半休假状态,请假出门十分容易,老邝跟朋友也花掉不少,至于家里也添置了不少东西,远远超过他的收入,所以,有差不多六七年,老邝都不敢领人到他家做客。
老邝所在的五山糖厂在1999年就政策性破产,老邝这些年当保安,深感“赚钱不容易”。
建糖厂博物馆留念想?
斗门区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收榨的乾务糖厂正在办理移交手续,将乾务糖厂的资产交还给区政府,至于下一步糖厂的土地有何用途,还要区里进一步商讨,不过听闻外界有人建议将糖厂留一部分区域,用来建设糖厂博物馆,未来让大家有个念想,这个或许也会作为考虑之一。而早在几年前,就有开发商想买下这块
300多亩的地皮开发楼盘,但当时时机不成熟,接下来如何还要看情况。
“别说蔗农、制糖业没有了,再过10年你来看,斗门南部可能连农业都没有了。”斗门区政府部门一位负责人说,斗门北部被划为水源保护区,农业肯定会一直保持下去,只是会走观光农业、新型农业、高科技农业的道路,至于南部则要走工业、服务业的路子,加上城市化只能往南拓展,各村的自留地将不再搞种植,比如井岸镇新堂村现在只有100多亩农田,其它的全都建起了楼房、商铺,过不了几年这100多亩地也可能要建起第三产业的项目了。
新堂村原村书记林智仔年过七旬,去年刚刚卸任,他对南都记者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早已证明土地里种什么的收益都不如“种房子”,因此,随着斗门南部的进一步发展,农业彻底消失也不是不可能。
无用的“一身武艺”
48岁的蔗农赵有明不知何去何从
种了差不多20年甘蔗,来自四川的赵有明和妻子董世林今年决定必须要转型了,而此时他们才发现,在特区打拼24年后,练就的“一身武艺”今后恐怕没了用武之地。
赵有明已到了尴尬的48岁———上面有两个老的,下面还有四个小的,最主要的是,除了在甘蔗地里刨食,他们别无所长。
24年间,夫妻俩见证了西区5大糖厂的衰落、退出历史舞台,最近的就是今年3月5日,乾务糖厂正式停榨。
10亩地一年曾赚十多万
1990年,结婚不久的赵有明和董世林从四川达州老家刚到珠海时,赵有明发现珠海工厂少之又少,而要进工厂打工的人大多,想挤进去很难,况且在工厂里每天加班干足12个小时,一个月也只能拿到300多元,反倒是帮人家种地一个月也有同样的收入,而且自由度大,还没有加班一说。
“那时候,(从市区往西区方向)过了珠海大桥就全是甘蔗地,种的人很多”。
赵有明说,外来工不愿来到特区还是种地,所以他和妻子没费什么劲儿就找到帮人种甘蔗的工作,有时也种种香蕉。
经过年的“十年磨一剑”,赵有明和妻子从2000年开始自己当起了农场主,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两万元,又从老家的银行贷款7万元,加上手里的1万元,承包了十多亩地开始种甘蔗。
“到(2000)年底把钱全还上,手里还剩一点。”赵有明说,第一年就有这样的收益,他感到很满意。
董世林记得,早些年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间,斗门、金湾发达的水网上就会布满运甘蔗的船只,然后密密麻麻地挤在各个糖厂的码头前,场面蔚为壮观,从2006年之后,由于陆路交通成为主流,加上河网有不少因为城市建设被填平截断,这样的场面才渐渐消失。
物价暴涨种甘蔗艰难
由于华南、西南和东南亚一带糖厂众多,糖价也很透明,因此每次糖价有波动,甘蔗的收购价也会跟着变化,变化最大的一年是2008年,那一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
2008年,平沙糖厂曾口头承诺给蔗农,说等开榨时保底收购价是300元/吨,但到了年底由于国际糖价大跌,糖厂开始按180元/吨来收,那一年赵有明亏了2万多。
“什么都涨价,很难做的!”董世林说,她和丈夫注意到,金融危机至今物价暴涨,比如尿素和化肥现在都是145元一袋,比2000年时增加了足足
100元,人工也是,早些年收割一吨给22元,现在按一吨60元来请人,还未必能找到人做,虽然糖厂也将收购价提高到了500元/吨,但却又指定了专门的人来负责运输,每运走一车约5吨的甘蔗,要收50元的运费,蔗农们实际上是按450元/吨的价格销售,特别是早年百斤甘蔗的根、叶和绑带大多计算成半斤,
近几年都按3到5斤来计算,被扣掉不算钱。
夫妻俩认为,糖厂只剩一个就形成了一定的垄断,蔗农们没了选择权,自然就没了议价权,加上各种成本的增加,即便乾务糖厂继续开,他们种甘蔗恐怕也难以为继了。
最后该坚守什么
在特区种地的打工者也不少,赵有明的四川老乡之前就有20多个种甘蔗,但2004年工人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有一些老乡选择进厂打工,流失了一批,最近一两年由于种甘蔗风险太大,老乡们全线撤退,坚守到最后的只有赵有明夫妻俩。
凭着好年景,赵有明这些年交了数万元的计生罚款,终于在生下三个女儿之后,“追到”一个男孩,还在乾务镇城区买了一套140多平米的商品房,孩子们在读高中之前都在乾务的学校读,高中则不得不回老家,目前大女儿已经嫁人,剩下三个还在读书的让夫妻俩压力很大。
13日中午,站在斗门区乾务镇石狗村的一块百余亩的蔗田旁,赵有明说,这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种甘蔗了,等到年底收割后就转型种香蕉,或者是番石榴,不过还要考察考察,必须慎之又慎。另外,这块地的5年租期到今年也该到期了,如果租金涨太多,他恐怕无法承受,两口子可能会回归到刚来珠海时的模样,给大的种植户打工。
简而言之,转型是必须的。赵有明发愁的是,年前种下的甘蔗已经长到了半米多高,推倒种别的要损失很大,时间上也赶不及,而如果不推倒,收割时又该卖给谁。
休戚相关的命运
“就像是被工厂突然抛弃了”
最后一批下岗的工人异常落寞
黄启光是平沙糖厂最后一批下岗的工人。他至今依然记得,2010年5月接到工厂因无甘蔗可榨停产,要求大家自谋职业的通知时的落寞,“心里当时空落落的,对前途很迷惘,就像是被工厂突然抛弃了”。
黄启光1980年高中毕业,18岁进厂,下岗时在工厂干了30年,当时已经48岁。他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奉献给了工厂,工龄满40年的就可以退休,工厂垮了也不受影响,但他只差了十年,年龄不上不下,找工作很艰难,当时跑了附近几家工厂,都只招30岁以下的工人,他的年龄严重招标,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来跑到上海给亲戚开的酒楼打工,没多长时间又回到清远老家,跟几兄弟投资300万开了一家养殖场,但坚持了3年,还是觉得不对劲,只好回来,
如今在高栏港一家知名钢铁企业工作,“还是托熟人介绍,否则根本进不去”。
离开糖厂至今,黄启光不断折腾自己,他说自己眼下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踏实,人一直在漂,安定不下来,“虽然2000年之后,工厂效益就不好了,待遇还是2000多元,跟上世纪90年代一样,但干了这么多年,毕竟有感情了,哪怕待遇少一点,也不想再换”。
44岁的糖厂车间女工于秀群也有同样的感受。她2009年10月下岗后,在家待业了一年多,直到2010年11月才在当地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对年龄相对宽松的后勤岗位,干不长又跳槽到金湾一家保安公司当保安,如今在珠海一家小区物管公司工作。“再就业真难”,她这样总结下岗后的境遇,随即有些愤懑地向南都记者抱怨,糖厂领导缺乏才干,才让这家曾在全国都响当当的大企业最终走到了这一步,害苦了工人。
有些已退休的工人仍沉浸在糖厂昔日的荣光里。当南都记者来到糖厂对面的一个工厂老宿舍采访仍居住在这里的老工人时,一位老工人听到南都记者说到
“没落”两个词,不由动了怒气,说怎么没落了,糖厂好的时候怎么不过来,他随即摆手拒绝采访,“你要问就去问厂领导,我只是一个普通工人”。
询问了几名糖厂工人下岗后的境遇,不少都进当地环卫部门当起了清洁工。“总得要工作,总得要生存。”一名下岗女工说,起初还有些不好意思,如今都适应了,干什么都只是一份工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步之遥外景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