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文艺片排行榜 第一字是山

华语文艺片开启黄金时代 《夜莺》等作品获关注(1/8)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今日热门图集◆
责编:李瑞芳
《夜莺》导演:费利普-弥勒
搜狐娱乐讯 《白日焰火》赢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时,更多引来的是影迷和业内人士的目光,而当这部电影在内地经历20日的放映后最终票房突破1亿元人民币时,已经成为“现象级”全民热议之作,这部电影也是自情人节档后至今唯一一部票房过亿的华语电影。以往文艺片与“票房毒药”被画上了等号,从2014年开始,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或将开启一个文艺电影的黄金时代。
电影|电视剧文艺片是类型片吗?怎么定义「文艺片」里的「文艺」?
按投票排序
这个话题算是老生常谈了,我试着把我的想法写下来,不是提供最终答案,算是提供一个思路吧。一 “文艺片”的含义“文艺片”:1. 华语电影特有类型(参见magasa回答)。为了方便区分,暂时把这种类型改称为“文艺戏片”或者“文艺戏”。2. 被错误地用来描述“艺术电影”。3. 被用来轻蔑地描述叙事糟糕的电影。4. 用来描述那些不能用“华语类型电影词汇”归类的电影。二 为什么“艺术电影”常被错误地描述成“文艺片”?先说说“艺术电影”吧。电影的“艺术性”这种东西很难量化,因此是见仁见智的。非要定义也可以,大抵分两种。第一,形式主义的艺术。也就是常说的“实验电影”,探索“电影工具”(cinematic apparatus:镜头,包括构图,景别,镜头运动,镜头长度;镜头关系,即剪辑。)的艺术可能性。比如艾森斯坦的[十月]探索蒙太奇对观众认知的影响, 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探索剪辑在电影时空构建上的多重可能性。第二,现实主义的艺术。探索电影“重现现实”的能力。比如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如,让雷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好莱坞的如奥森韦尔奇。这两类的“艺术电影”相对商业电影来说,故事性被弱化了。形式主义艺术电影尤其如此,故事基本不讲究因果逻辑,往往也是支离破碎的。现实主义艺术电影有故事,通常也是完整的,只是“戏剧性”没那么强,有很多类似“跑题”的段落及看似“啰嗦”的镜头运动(显得更加真实)。为什么用“文艺片”描述“艺术电影”?原因是“艺术电影”的概念不普及,而“文艺片”又被广泛地用来描述那些不那么“商业”(即故事性不那么强)的电影,因此更近一步被用来描述更加不商业的“艺术电影”也在情理之中。三 当他们说“文艺片”的时候,说的到底是什么?上面提到“文艺片”被广泛地用来描述那些不那么“商业”(即故事性不那么强)的电影,这里广泛地把“文艺片”当作一种类型片标签使用的是电影爱好者和影评人,这里的“文艺片”应该像其他电影类型标签一样作为电影产业生产实践的语汇,对电影内容(即类型化的角色设定和情节轨迹)给出明确的指示信息,进而指导观众的观影选择。但多数的情况是,如果你告诉另外一个小伙伴,这是一部“文艺片”,对方对电影内容仍旧是一头雾水。当前语境下我们耳熟能详的“类型片”,其含义并不是单一的。“类型片” 的产生大抵分成两种。第一种是片商用来推广产品,降低风险,普通观众用来指导观影选择的商业行为。它一开始的流通范围是制作发行电影和看电影的人,后来电影学者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总结,并把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商业行为在前,理论研究在后。我们最熟悉的电影类型片,大多属于这一种:西部片,黑帮片/警匪片,喜剧片,恐怖片,惊悚片,科幻片,战争片,动作片/武侠片,体育片,自传片,历史片(如清宫戏)。这类类型片的名称都是简单粗暴,没有歧义,童叟无欺的。第二种是学者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并定义,而后因为种种原因在电影评论界及影迷中被广泛使用的。这类“类型片”包括了“文艺戏片”,“黑色电影”[Film Noir] 和“通俗情节剧”[Melodrama]。这类“类型”概念的产生是明显滞后于市场行为的。比如“黑色电影”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46年夏天,研究的对象却是40年代初的好莱坞电影(参见)。其次,这类“类型片”的名称基本上是使用引申含义而非字面含义,因此有较大的歧义。比如,“文艺戏片”并不是字面意思“文学”和“艺术”的简单加成;“黑色电影”并不是说指颜色是黑色的电影;melodrama字面意思是指起源于18世纪的戏剧形式,melo-词根意思表示音乐,字面理解是“配乐戏剧”。发散式的命名原则使得这三种“类型”始终没有明确的,公认的类型定义,而更多地被认为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创作趋势”或“创作模式”。“文艺片”标签的泛滥化是有实效意义的,因为它恰好补全了“华语类型电影词汇”的空缺。“华语类型电影词汇”中有本土的,如武侠片,香港警匪片,而大部分是外来的。有一个好莱坞经典类型片概念没有进入“华语类型电影词汇”,恰好是melodrama(这里说的是商业版melodrama,而非学术版melodrama),翻译成中文叫做“通俗情节剧”。几乎没有人会把一部华语电影叫做“通俗情节剧”,相反,很多应该属于melodrama的电影都被描述成“文艺片”。(注:正宗的melodrama和“文艺戏片”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不是一回儿事儿;不过两个学术概念推广泛化之后指的恰好是一类电影。)简单地说,商业版本的melodrama,或者更广泛地被简称为“drama”,是一种角色推动型的电影类型(character-driven genre),相比情节推动型电影类型(plot-driven genre)对角色的脸谱化处理,melodrama 强调角色的“变化”,或者“成长”,而这种“成长”是主人公通过与和其他角色的关系(爱情,友情,亲情)获得的。“华语类型电影词汇”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去描述这种故事场景设定很“真实”,角色挣扎和情节轨迹很“现实”,更关注“人”而非“戏剧化的情节”的电影。“文艺片”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更好地把“艺术电影”,“文艺戏片”,和“文艺片”的概念区分开来,更准确地使用“文艺片”去描述一种可以明确定义的电影故事类型。“类型片”说白了都是商业片,只不过melodrama和“文艺片”的商业性不那么重而已。反叙事的实验片=艺术探索,反叙事的故事片=坑爹。注:简体商业版melodrama/“文艺片”特点。-主人公是女性的的时候比较多。当然也可以是男的。-主人公的危机是内部的,通常是首要的生活危机,比如爱,失去(至亲,健康,事业)。-一个无能为力(powerless)的主人公 v.s. 一个强大的权利机构。比如黑人在白人的世界,移民在本地人的世界,女性在父权主导的世界,等。- 情感深度上从恶俗(肥皂剧)到深刻(悲剧)不等。- 截然对立的价值观碰撞。道德困境。- 一段改变主人公的关系至关重要。- 角色与角色之间互动提供了故事的张力。例子,[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主人公危机:aids 晚期。主角目标:自救- 强大的权力机构,药监局,医院:控制药物的流通,主人公和其他患者没有办法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获取药品自救。- 道德困境:采取非法的手段救人是否合乎道德?- 一段改变主人公的关系:with Jared Leto 练习:[逆光飞行]典型的“文艺片”,典型的“melodrama”。
文艺只是标签,不是类型,类型片是指有成熟的、可复制的叙事方式,有清晰可辨容易归类的题材和主题,甚至在视觉呈现上也有很多共性的电影。而“文艺”这个标签并无标准可言,就像“美女”一样,每个人的定义不一样,因此所谓的文艺片,千差万别,有的人觉得很商业的电影,没准别人觉得很文艺,反之亦然。
「文艺片」是一种类型。文艺片 ≠ 艺术片,但在现下的语境中,「文艺片」经常被与「艺术片」的概念混用,或用来指代某种难以明确界定的「小资」、「清新」、「温情」、「浪漫」、「不包含激烈动作」的商业味较淡的商业电影。包括知乎「文艺片」标签下的定义实际上都是成问题的。下面谈的,是对「文艺片」的历史概念较为正本清源的介绍,而非现今通行的那种理解。艺术片可以被视为一种产业和创作的模式(mode),而「文艺片」,则是一种中国电影特有的类型(genre)。所以这两个术语实际上是不同层面的应用,但经常存在交叉。「文艺片」一词,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经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意译为melodrama(情节剧),一种是音译为wenyipian。两种译法都有问题,音译法老外听不懂,还得解释它的意思,而意译出的「情节剧」也是一个涵义十分模糊的术语,你用一个含混的词解释另一个含混的词,误差经常会很大。翻译上的为难,正好佐证了「文艺片」这一类型,是华语电影独有的这一事实。「文」字面上是文学,「艺」字面上是艺术,「片」就是电影,为什么文学加艺术加电影,就成了情节剧?按照西方人对电影情节剧的理解,一般是讲家庭、爱情的故事,人 物多愁善感、经历多灾多难、情节巧合夸张、音乐凄婉动人,所以又有women's
picture之称,甚至直称「哭片」(weepie)。这确实和我们传统的「文艺片」是差不多的,怪不得这么翻译。在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中,文艺电影历来被作为一种特定的准类型范畴,蔡国荣著《中国现代文艺电影研究》(1985)一书中,将文艺片定义为「偏重情绪、情感」的类型,将之限于言情、浪漫主义的范畴中。但叶月瑜认为:「文艺片」和「通俗剧」两者其实很不相似,「通俗剧」讲究戏剧性的展示、情感的夸张表现;「文艺」的概念和文艺小说有着很深的渊源,要实践一定的社会文化功能;回溯至1910年代,文艺小说特别指涉的是俄国、法国等翻译小说。此外,「文艺」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推进西化的工具。「文艺」一词事实上是外来语,源自日本,1902年随着鲁迅翻译日本关于欧洲小说的评述,将「文艺」这个名词引入中国的语境。1911年,「文艺」一词在中国已经是普遍被文学界接受的名词。小说理论里面有几个重要特点,跟后来文艺片的产生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中国的鸳鸯蝴蝶派小说。这些特点包括:人物的崇高性、善恶分明的价值判断、讲述域外的风土人情、现代形式与风格,同时必须易读,和日常语言有一定的链接性。总的来说,「文艺」是一个非常具有扩展性的复义词汇,包含文学、艺术、文化;「文艺」是西方的、翻译性和现代性强;「文艺」是现代的、向上提升的,有一定的启示和启蒙作用。五四时期的文艺特别含有浓重的社会性、社会性,力求resist西方列强的侵略,建立一现代的民族民主国家。「文艺」是一个跨语境的实践(a translingual practice),也是跨文化、跨学科的。1924年出版的由徐卓呆编译的《影戏学》(On Shadowplay),已经将「文艺片」列为第十二种电影类型,指称文艺片是把文学(特指西方高尚的小说)电影化后的作品,如托尔斯泰的《复活》。但这个概念在20年代似乎还未得到普遍应用,提及者少。(叶月瑜:「文艺」作为华语电影研究的概念)20年代上海流行的「文明戏」——即根据日本「新戏」本土化改造成的一种舞台戏——也是文艺片的源头。文明戏具备很强的情节剧特征,经常取材爱情、冒险、犯罪的故事。早期中国电影在上海的萌芽,多借鉴文明戏,像郑正秋的「社会片」《孤儿救祖记》,这两者的关系,翻开任何一本中国电影史教科书都会有,不必详述。「社会片」开了30年代「进步电影」的滥觞,猛力批判社会现实,有《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这些电影。随着日军全面侵华,「进步电影」烟消云散。在「孤岛时期」,电影创作者特别爱改编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在当时「文艺片」就是指这类从文学改编的电影,而且这一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1946年,吴性栽在上海徐家汇独资创办文华影业公司,秉持一条从中小型题材入手,着重表现人物细腻感情的制片方针,大戏剧家曹禺便曾担任文华公司编导。这时,「文艺片」开始专指文华公司出品的这类作品。通常被认为代表中国电影最高艺术水准的《小城之春》,就是费穆为文华所拍,结合其类型特征,称其为「文艺片」当无不可。另外还有曹禺的《艳阳天》。1948年,内战形势紧张,《小城之春》这种「文艺片」被左翼批评家认为消极、无用,于是「文艺片」退潮,社会政治题材的电影变得更为吃香。1949年后,「文艺片」这种类型毫不意外被新成立的政府打入冷宫,《小城之春》在束之高阁三十多年后方才重见天日,幸而「文艺片」的香火由港台电影人尤其是香港延续下去。五六十年代香港国语电影中著名的「文艺片」包括《不了情》(邵氏,陶秦,关山、林黛)、《蓝与黑》(邵氏,陶秦,关山、林黛)、《星星·月亮·太阳》(电懋,易文,葛兰、尤敏、叶枫)、《何日君再来》(邵氏,秦剑,陈厚、胡燕妮),粤语文艺片有《黛绿年华》(电懋,左几,紫罗莲、梅绮、吴楚帆)、《魂归离恨天》(电懋,左几,张瑛、梅绮)。根据学者张建德的总结,这个阶段的爱情文艺片,比较注重遵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讲究发乎情、止乎礼,男女主人公并非强烈的反叛者,他和女主人公的爱情多受到社会或家庭或道德观念的阻挠,但两人总是保持着情感的纯洁。男主人公在体格和人格上都十分文弱,这或许是受到更早时期「鸳鸯蝴蝶派」中公子哥形象的影响。所以在当时,这种得到女性观众青睐的文弱型男演员十分流行。众所周知,60年代中期,邵氏启动阳刚革命,从此武侠片一统天下,于是「文艺片」慢慢式微。从类型的含义上,「文」与「武」的对立开始凸显,「文艺片」渐渐有了凡是不含武打的影片均算作其中的概念。70年代的香港仍产「文艺片」,只是不如武侠那么醒目了,像《小楼残梦》(邵氏,楚原,凌云、井莉)便是其中代表。我们现在经常说武侠/功夫片是华语电影特有的类型,其实,「文艺片」同样如此,两个类型隐隐然是分庭抗礼的。随着邵氏的阳刚转型,华语电影的「文艺片」中心移到台湾,导演主要是李行、白景瑞、刘家昌等等,编剧主要是琼瑶,演员主要是「二秦二林」,因为国民党的兵败心理,台湾特有的乡愁文化,使得台湾文艺片比起香港来更加哀怨愁弱。80年代以后,香港电影进入一个新的腾飞期,被压制多年的「文艺片」开始复兴,许鞍华、张婉婷、陈可辛、关锦鹏……都是「文艺片」代表性导演。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卫,在国际影坛上,他一直是被视为华语「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但如果用类型眼光来看,不妨也将他看作「文艺片」传统的延续,特别是《花样年华》,应该是将「文艺片」传统和「艺术电影」模式结合得非常好的典范。至于现在为什么「艺术电影」和「文艺片」两个概念的使用被混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香港电影产业长期高度单一化的特征,一直未能孕育出「艺术电影」这种制作模式和市场,所以香港人喜欢把艺术片用他们更熟悉的「文艺片」概念来笼统指代,反正艺术片基本都不涉及武打,也符合「非武即文」的认知,而大陆又受到香港人习惯的影响,故有此说。
就我而言,区分文艺片靠感觉,跟cult片一样,定义看不懂,全靠看片过程中的感觉来分辨。举个栗子:男人在大街上对女人一见钟情,一笔带过怎么要到电话或者怎么找到女人的细节,重点拍男人对女人展开攻势的过程,开豪车接送上下班啦,吃大餐啦,鲜花攻势啦,中间再穿插写大战情敌之类的桥段,直到最后推到女神。。。这是商业片男人在大街上对女人一见钟情,一路尾随女神,注意要拍的唯美,不能拍的猥琐,从公车转到地铁,穿过大街小巷,最后可能跟丢了,也可能跟着跟着男人突然发现自己看走眼,也可能一路跟到家,女人打开门邀请男人来一发,不管哪种结局,这都是一部文艺片
不是类型片,无法定义
在IMDB的电影类型分类添加“文艺片”这个标签之前,我是不会同意它是类型片的。但它确实将电影分为两类,亦即“商业片”和“文艺片”。
类型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目的和原则,这样看来文艺片应该不属于类型片的范畴。我们一般认为的文艺片,注重表达而情节、手法较为小众,但也不能因此说小众的就是文艺的。影片的种类很多,各分类之间经常有交集,所以也没必要非要下一个定义。
文艺片也是从受众角度定义的,中国有“文艺青年”这一群体,但现在这一群体也在泛滥,中国的文艺片也一样。去百度搜“文艺片”会给你列出什么中国十大文艺片,真是鱼龙混杂。这都是些电影工作者和影评者的水平低下的问题,天天在网络上发稿的大部分是一些不会看电影的人,常把个人喜好当做评判标准,不够理性。
文艺片于我更像是在夜里骑车略过,夜晚的力量像是拍击着自己一样,走着走着就想看看天上,然后有光,呼出一口仙气来。所以我很喜欢有夜晚镜头感的片子,比如 无法触碰,午夜巴黎,说一个不是电影的,叫做东京残响有个骑摩托车音乐响起的场景,一瞬间就契合进去了访问本页面,您的浏览器需要支持JavaScrip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山之中一亩田打一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