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青花小碟.有款二年有圆章吗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特征
核心提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特征&一、咸丰时期瓷器的概况
咸丰在位的十一年间,政治腐败,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咸丰一朝渡过了它的全盛时期,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清王室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等列强粉至杳来,与清政府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取得多种特权。在这些内忧外患攻击下,乾隆之后日趋衰落的清王朝,国力虚弱己极。
  此时,清政府集中了全国经济和军事力量,全力以赴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于歲供宫廷享受生活之用的御瓷烧制,己力不从心。御窑厂在咸丰初年还烧制过有限的御瓷和祭器,咸丰五年以后基本上停烧,加以江南各在处在太平军和清兵交战的军事腹地,景德镇的制瓷业倍受其影响,不仅生产数量减少,而且工艺水平随之降低;民窑亦不例外。据《清档》载:&元年钦命江西广饶九南兵備边督理九江关税兼管窑厂事,谨将咸丰元年分两次奉文传辨琢、圆瓷器名日件数及动用盈余银两,分别造具清册,呈送查实,需注册者,计開:琢器&&&。咸丰元年烧制的这批瓷器,多是神庙祭品,有白釉樽、罐、蹬和大盘,分置于北京景山&寿皇殿&和故宫&奉先殿&。另外,还有天青釉和黄釉的樽、簋、豆、蹬等礼祭器。
  咸丰二年所传令烧制的白釉樽、蹬和大小盘、碗类,亦为&奉先殿&祭祀所用,数量微乎其微,有的品种只烧几件,最多的也只有四十件。
  咸丰三年至四年,景德镇御窑厂正式恢复传统品种,如仿钧、仿官釉的四方杏圆双贯耳瓶。哥釉四方八卦瓶、天青釉太平象耳瓶、青花起弦玉壶春瓶、青花松竹梅玉壶春瓶、霁红釉玉壶春瓶等。除有限的琢器外,还烧制了传统的四十二种圆器类。各品种的数量不等,最多的有二百余件,最少的只的十二件,总共烧制两千一百余件。
  综上《清档》所载,咸丰一朝制瓷数量极其有限;故宫博物院所藏此时的器物,与其他各朝相比,亦相差悬殊。这些有限的器物,于咸丰未年英华联军烧抢圆明园时又遭厄运,也有的辗转流散于了间,因而现今所见的传世品伋为稀少。咸丰瓷虽然制作水平不高,但物以稀为贵,仍值得加以重点保护;对民窑制品亦然。
  咸丰瓷与道光瓷多有相同之处,其造型趋向拙笨。胎质貌似细润,实则粗松,一般胎体较前时厚重。釉质泛白,釉面薄厚不一:薄者,釉汁稀淡,表面光泽和滋润度不足,呈微小的桔皮坑;厚者,多同于道光时的波浪釉。这些时代特征,不仅道光、咸丰两朝有,也是清代后期的普遍现象。
  官窑器中的粉彩器较多,施彩与道光时基本相同;其中雪青紫色与佛头青蓝色,较之道光时的色彩浓烈,俗艳刺目,常被称为&色品&,鉴别时,有的仅凭这两种色彩的色泽就可初步断定。图案纹饰大体同于道光时期。
  咸丰后期,青花色调浅淡、漂浮;釉里红呈浅淡和粉红色,或乌暗的黑褐色;粉彩、色地粉彩、斗彩、三彩、素色釉及各色釉在描金品种,大体同于前朝,无甚新奇的变化。器型更了拙陋,只是官窑茶叶末釉器制作颇精,例如中国文物商店总店所藏在咸丰官窑茶叶末釉狮耳炉,釉面甚为光润,详视可见极细小的丝状纹,足内刻有&大清咸丰年制&款识,字体较大;此类品种追步前人成就,意在仿古,风格典雅深沉,堪与清代前朝之器相媲美。当时所制的扁方瓶、小梅瓶等,多摹刻&成化年制&或&雍正年制&四字方形款识。在鉴定时要从器型、釉面及款识上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咸丰时期的时代风格,辨别真伪。
  民窑所仿制的康熙五彩器,其造型己显臃肿,胎釉质粗,彩色浓艳无光,画凌乱不堪,与真品有天壤之别。
  流传于民间的咸丰民窑器物,有的仍在外销,国外的一些收藏家对此颇有兴趣,因而国内己较罕见。但是,作为清代制瓷历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实物应当受到重视和关注,有必要对此加以收集和整理,尤其是一些精细作品,更应得到保护。常见民窑器的造型多种多样,如六方瓶、狮耳瓶、圆形或方形帽筒,六方、八方、茶壶、盖碗、博古、花盆、哥釉、豆青、米色釉与于花组合的瓶等。品种以粉彩为王,其中有施彩浓深类似五彩器的一类。款识多用青花款或红彩篆书图章式款,也有刻印戳记的款,款识字体草率,有的字体笔划欠缺,不易辨认;还有的刻写&成化年制&的仿古款和满、蒙文款。
  太平天国也烧造了瓷器,见有青花平盖茶壶等,均署&太平天国&款识。下面介绍几件咸丰时期的精致作品:
  粉彩花卉茶壶。直口扁腹呈鱼篓状,盖为平面圆形,有宝珠式顶纽。
  由于覆烧,口部无釉。壶身一端有弯曲口流,对称的一端有滚圆的环形把。此器型在道光和咸丰时最为常见。壶身以浅淡的青花描绘缠枝莲,在回纹方形开光内,一面绘的兰石,一面绘有菊花、蝈蝈、彩色淡雅,画意幽静。器底施满釉,青花篆书&咸丰辛亥仲春退思堂主人制&款识。&退思堂&款识是嘉庆、道光和咸丰时期睿亲王自用的堂名,常见有署道光或咸丰纪年&睿邸退思堂&款识的器皿。
  粉彩仕女盖罐.器身通高28厘米,呈莲子形;盖如盔状,有尖状莲子形顶纽.盖与器口以下,肩部和足部以上,均绘紫地勾莲纹,腹部以洁白莹润的白釉为地,所绘三星、仕女主题纹饰,人物神态生动传神,十分精致.罐内、盖里及足内均施以豆辨绿釉;其釉较厚,色调较嘉庆、道光时深重,并泛黑绿,这是咸丰和同治时期豆辨绿釉的典型色调。器底有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官窑款识。
  粉彩长方形双耳斗杯。敞口外撇如簠。器壁有对称的环形耳式把手,四面斜直下行渐收,高足外撇。口部长28厘米,宽14厘米,器高10厘米。胎质细洁,釉白光润。施彩淡雅,口部涂金,器底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款识,现藏于河南省省高度文管所。所绘粉彩连景画面,为景德镇清代&御窑厂&全图,画面从工匠担挑瓷泥进入东辕门展开,依次对制坯成型。配制釉料、着釉绘画、入窑烧制等御瓷烧制的各个工序过程,如此真实地反映到官窑瓷上,尚属罕见,是帮助我们了解清代御窑厂制景图,最早的见于雍正粉彩大鱼缸,偶见以前嘉庆、道光时的民窑瓶、碗类亦有此图案,但均不及这一官窑斗杯精细。
  斗彩加粉彩缠枝莲盖碗。造型规整,敞口微撇,下部收敛,圈足。种形状的盖碗,胎薄体轻,釉面晶莹;碗外壁绘有缠枝莲花卉,以金彩勾描轮廓线,色彩淡雅,斗彩与粉彩并用,技法超俗,具有珐瑯的姣美效果,底部有红彩楷书&大清咸丰年制&官窑款识。
  咸丰瓷器造型与道光大体相同,笨拙的风貌有增无减,例如青花三友玉壶春瓶的的颈部明显粗短,有的已经成为晚清时的流行式样,传统的器物有起弦赏瓶。玉壶春瓶、杏圆贯耳带瓶。葫芦瓶、三莲瓶、花觚、香炉、盒、花盆、缸、荷叶盖罐、茶壶、盆、洗、杯、盖碗、碗、盘竺。民窑器中各类餐具较多。
  清代自嘉庆、道光之后,纹饰题材内容日渐匮乏,咸丰时更趋平庸。纹饰布局松散,即使精细之作,其人物的神采及背景的层次均远不及乾隆时期,民窑作品尤其如此。
  云龙、团龙、云凤、夔凤、云鹤、八卦、七珍、佛杵、寿、八仙、十八罗汉、三友、仕女、婴戏、二老图、三星、佛像、十二生肖、花鸟、葡萄、菊花蝈蝈、蝴蝶採花、三呆、缠枝花、缠枝莲、四季花、月季、兰草、莲花、桃花、博古、&喜&字、刻花把莲等。
  青花&&色调比较稳重一类,同于嘉庆、道光时有青花色;精细的器物呈色鲜艳;一般者为黑灰或淡青的蓝色,多显漂浮,釉面亦不够平整。民窑更是如此。官窑常见器有起弦赏瓶、三友玉壶春瓶、缠枝莲八宝花口樽、缠枝莲纹斗、云龙大盘、三友盘等。
  釉里红&&官、民窑器的器型都较厚笨,色泽均浅淡,极淡者似有似无;釉面呈波浪状,见有小盘、盒、洗之类及加绘青花的云龙花口盘类。
  三彩、五彩&&色泽不及前时鲜艳,红彩泛黑,黄绿彩同前。官窑器见有三彩或五彩的龙纹花盆、龙纹碗、月令花卉杯、小盘等。
  斗彩&&与道光时施彩风格相同,见有鸳鸯卧莲小碗。
  粉彩&&官窑器物制作精细,加绘斗彩和描金者较精,底部与器里涂豆辨绿釉者,绿釉较前时色深。官窑器见有黄地青花粉彩开光四季花卉瓶、山水寿星双耳瓶、紫地粉彩莲花海棠花盆、採花及山水盆、十二生肖盒、仕女小鸡盒、夔凤大碗、佛花碗、黄地勾莲盘、蓝地博古瓶、蓝地黄龙盘、八宝盘、碗与花卉杯等。民窑器中,日用的茶壶及盘、碗等各式餐具类尤为多见。
  绿彩&&有仿明代成化、弘治时的绿彩龙纹盘。此为清代的传统作品。
  金彩&&色调不及乾隆叶鲜亮,与道光时大体相同,见有粉彩、斗彩、蓝釉、冬青釉等描绘金彩纹饰的瓶、葫芦、盒、洗等。
  黄釉地绿花&&与光时大体相同,见有官窑黄釉地绿花花鸟、缠枝莲碗、盘等。
  蓝釉地黄花&&与道光时大体相同,官窑盘、碗多以青花为地绘龙纹,再覆以黄彩;青花色泛灰,不甚鲜亮。
  粉青釉&&釉面色泽有晚清时的特征,浅淡明亮,有新制品之感,见有官窑粉青釉花觚和豆青釉团花碗等.
  茄皮紫釉&&青面粗涩无光。见有官窑茄皮紫釉暗龙碗,亦为历朝的传统作品。
  仿官、哥釉&&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粉青色调相同,釉面有开光与无片纹两种。官窑仿官、哥釉的器型,有贯耳穿带瓶和琮式瓶。
  其它单色釉&&其中的窑变釉大体同于前朝的制作,仍能变化出蓝色,见有贯耳穿带瓶、霁红与霁蓝釉变无大的变化,多是盘、碗类。
  白釉&&见有官窑刻款的暗龙或莲纹的盘和碗类。莲纹大盘宽沿收口,为刻意仿宣之器,但砂底刻咸丰官款,制作水平较高。
  前朝类同于道光时期,后期粗松、笨重。琢器口沿处显厚,腹壁较薄,质疏不坚。圆器胎体亦欠坚致细密。
  与道光时基本一样,除个别细润者外,稀薄的波浪釉面更为普遍。前朝釉色较白,后期白中泛青。
  1.器型厚笨,胎体粗松,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2.粉彩器中较多地施加藕荷、紫彩及蓝色,色彩鲜艳夺目。轧道工艺渐少使用,即使制作也很粗率。所施豆辨绿釉色,较前朝明显加深。
  3.绘人物图案器,除少量精细品外,人物形形像大多生硬,尤其面部鼻骨高直隆起有勾。这种特殊夸张的手法,是咸丰典型的时代特征;同治时亦受影响。
  4.此时不署款的器物,较细的一类往往被划入道光时期,较粗的混同于同治时期,如不细究则难断代。
  5.瓷器署款一反前时篆书的习惯,开始较多地运用楷书写楷,字体以侧峰写出,类似于道光时的&慎德堂&款识、&退思堂&款,即有道光时的,也有咸丰时的。色釉器官款常暗刻于器底。
  6.咸丰瓷器传世较少,民国时多有仿制,其中所仿粉彩仕女婴戏莲子形盖罐颇似真品。但仿器造型较咸丰更显笨拙;釉面也更为松软;红彩,红中泛黑;所饰黑彩如漆,但并不匀净;款识书写不流畅,字体不真品秀美。同治时期瓷器的认识。
  二、同治时期瓷器的概况
  清末同治皇帝幼年登基,垂帘听政的叶赫那拉氏独揽国家大权;咸丰以来轻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在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告失败,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清王朝的封建政权,从而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民族工业从此日益衰退。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较前时更趋萎缩,工艺低下,制作粗糙。当时制瓷的窘况,从同治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坤的奏折中便可窥知,奏折中说:&咸丰时官窑厂被毁,同治时因兵变之后,从前各匠类皆流散,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选作法度诸多失主&&。&这时,瓷器的胎体比咸丰时更加厚重,胎质松釉色粉白或泛青灰;釉质较前朝显得粗糙。绘画办公室自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并从此成为晚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瓷器装饰的共同风格。从官窑瓷器乃至同时期的丝织等工艺品,多用福、禄、寿、喜等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作为主要装饰。
  同治七年,江西巡抚为为宫廷在景德镇烧造瓷器一百二十桶,计七千二百九十四件,作为同治皇帝大婚时的用品。其中绝大多数是黄釉粉彩器,纹饰内容有:万寿无疆、万寿花、金双喜、百碟、红&喜&字、长&寿&字、万寿万福、红地金&喜&字等。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载:这些品类分十分,每份二十四种,计六百七十二件。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黄酒碗、酒杯、和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餐具以一百四十八件为一套,是晚清官窑中式餐具的典型器)。同时,套具中还有盖碗、茶缸、粉盒、胭脂盒、花盆、水仙盆等,被通称为大婚礼型器。这些由各种形状所组成的成套食具,又通称为大婚造器,有一些己散失到民间,全数成套者不多得。成套的绿里粉彩博古餐具,自喜庆、道光以来民窑也有大量的制作。
  同治九年,御窑厂专为&体和殿&烧制了百只大鱼缸,其他器皿约万件,,皆署&体和殿制&款识。。其胎釉和绘画的精细程度近似于道光时著名的署&慎德堂&款的器物,造型除大鱼缸外,还有灯笼樽、各式花盆和圆形棒盒等。多以黄地或绿地衬托粉彩花卉,也有的绘青花云龙和竹兰梅菊或墨彩花卉;一些大件用五彩加粉彩或蓝釉加粉彩装饰。素黄釉暗刻四季花及墨彩花卉器,胎体较为厚重。民国时仿造&体和殿&粉彩较多;虽然晚清制作工敢已经欠佳,但后仿之器却仍然不可企及。仿品的胎体更显粗松,修胎不规,釉面亦不及真品细润平整,画笔滞拙生硬。
  官窑琢、圆器多承袭传统的造型,有的从规格到色彩和纹饰都类同于前朝。与此同时,在慈禧授意下,景德镇也烧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品种和造型,如&大婚礼造器&、&体和殿&陈设品及日用瓷,还有一些瓶、樽、缸、盒等,器型虽然规整,但略显笨拙。一般盘、碗、仍按旧时式样,红地锦纹开光龙凤碗的器壁高深,为此时新的型制。唾盂、灰槽等卫生用器甚为多见,常见的器型有赏瓶、玉壶春瓶、贯耳方瓶、琮式瓶、象耳方瓶、直口扁腹瓶、蒜头瓶、石榴樽、灯笼樽、圆盒、高足盘等。民窑有撇口瓶、狮耳瓶、瓜式罐、花盆、餐具等。清中期以来瓶类多加双耳的装饰手法,此时仍很流行,耳有夔凤、蟠螭、双狮等多种,民窑器尤为多见还有哥釉铁色花瓶等,多刻&成化年制&款。
  三、图案纹饰特征除继续沿用传统的龙凤、云鹤、八宝图案外,更为突出的是较多的采用吉祥内容的纹饰,如五蝠捧寿、长寿、万寿无疆、&喜&字、年景、麒麟送子等等。纹饰风格己图案化,画意庸俗、笔触呆滞拘谨。
  云龙、云凤、龙凤、夔凤、海水龙、云鹤八卦、八宝、九狮、云蝠、五蝠、三羊开泰、三星、八仙庆寿、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婴戏、二十四孝、年年有余、山水人物、松竹梅、&寿&字、缠枝&寿&字、福禄寿喜、缠枝莲、梅花、荷莲、菊花、海棠、瓜蝶、花蝶、花鸟、鸳鸯荷花、灵芝、四季花、葡萄、三叶、九桃、白菜、寿山福海、万寿无疆、龙凤呈祥、博古等。
  青花&&具有晚清时期的呈色特征、即有较清新明快色泽、也有黑褐色。与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漂浮的弊端,胎釉的粗松更加明显。常见器物有起弦赏瓶、玉壶春瓶、小缸、笔筒、花盆、盖盒、罐、水盛、盘、碗等。以&体和殿&款花卉盒为代表、其色清新、制作尚精、胎厚薄适中。民国时的仿品,往往胎薄体轻。
  釉里红&&由于铜红色料的呈色技术掌握不好,此时的釉里红多数色泽浅淡,并己很少用作大面积的主题纹饰。
  五彩&&仅剩传统的龙凤碗,但色彩鲜艳,与前后两朝的基本一致。民窑中出现了仿康熙的五彩器,但大器类色彩过于浓艳,施彩凝厚,缺乏光泽,纹饰粗率、甚至远不及以后光绪的仿制水平。
  斗彩、三彩&&与前朝类同。斗彩器有鸳鸯卧莲小碗,器壁很直,较咸丰时见拙;三彩器有康熙以来传统的紫绿龙纹碟等。
  粉彩&&各种色彩均较前时鲜艳,署&体和殿&款的器物彩色更为鲜亮。黄色浅淡娇嫩;浓绿色深翠;蓝色深浅有致,有的如佛头青色一样醒目,墨彩也与清代早期风格不同,轻描重绘,有多色阶的层次,但不加施玻璃白釉,表面暗涩无光。多用彩色为地是同治瓷的时代特征;或用淡黄色作地,绘以蓝、绿、粉红色纹饰;或在淡绿或淡紫地上绘粉红色图案。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同治粉彩加金百子婴戏图大盘,器外或绘双喜龙凤,或绘婴戏画面,盘心为婴戏龙灯,稚童游戏各画其态,儿童鼻部和咸丰时的一样夸张,较为宽大。又如黄釉地粉彩百子图贯耳瓶和八百件的大碗,画意都很细腻。黄釉地色凝厚鲜亮,又称作&明黄&。其他各类官窑粉彩瓶、罐、茶具、餐具等,亦具有一定的水平。
  红彩&&具有晚清时暗淡凝腻的色调,也有以淡红色为地留白纹饰的品种。其署&吉祥如意&款的红彩龙纹西餐具,以大小盘、碗、糖缸、咖啡壶等器组成,多连有盘托,器型为十九世纪西方流行的银餐具古老式样。胎体略厚,加绘金饰,成套器现己难见到。
  金彩&&在红彩地或白地上书写或描绘金彩&喜&字的器物,多是大婚礼用器,其金色仍很光灿。
  黄釉&&宫廷用瓷以黄釉器居多.同治黄釉器釉色较为浓深。装饰手法除素器与刻花外,也有黄釉作色地加彩的,如以黄釉色的饰各种体式的&喜&、&寿&字制作精细的盘、碗。此时黄釉色地饰彩描金百子穿带瓶,完全同于道光同类器。
  翡翠瓶&&是同治时创新的一种釉色。釉中白色和绿色的斑片混杂,自然浸透,似翡翠美玉一般,十分别致。它与此时常用的藕荷釉一样,虽颇新鲜,却不雅致。
  窑变釉&&此时的窑变釉面,己不再出现前朝同一品种呈现的那种由月白、蓝、红等色组成的五光十色条斑,而是以大面积红色为基调。间杂浅青的黑色或露胎体的白色,釉面光亮很强。这种色泽特点,是鉴别晚清窑变釉的主要依据之一。
  仿官、哥釉&&自咸丰以来,釉色逐渐演变为单纯的粉青色,名为仿官、哥釉,却有名无实。釉面或开片或无片纹,纹路有黑有白,底部多涂施黑漆以充&铁足&。器型为传统的贯耳杏圆川带瓶、八卦瓶等。
  蓝釉&&呈黑蓝色调。造型有方瓶、盘、碗等;其象耳方瓶,沿袭乾隆旧制。
  官窑器的胎质与咸丰时期的相近,洁白而精细;民窑器则胎质粗松厚重,也有的较为轻薄。以指轻叩圆器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时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特征。
  官窑器及署&体和殿&款的器物,釉面细润,具有珐琅器的效果;一般器物则因为胎质不够坚致,施釉稀薄;釉面多泛莹白,厚釉者更显得质松软,釉面的透明度及坚硬度都较差。
  1.官窑器制作仍很规范,薄胎器也是如此,只是器型见拙而欠秀美。民窑器多不规整,厚胎器更为粗糙,厚重笨拙。
  2.胎釉粗松,釉色泛白,釉面不够平净。
  3.粉彩色料中加施粉质较多而显浓厚,色泽纹饰用的绿彩,呈深翠色。绿里器的绿釉,色泽较前时的浓重,施釉较厚,釉面不够平净,但无细小的皱纹。
  4.纹饰己图案化,笔法稚拙,缺少生气,内容多事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窑器及&体和殿&款器绘画尚精;民窑书法则杂乱无章,绘工粗俗低劣。
  5.粉彩器款识多为红彩楷书。民窑器大都用篆书四字或六字印款。
  6.同治时期的瓷器,历史是未见有仿品,近年才有仿制。但赝品均露出现代瓷的特点。较易分辨。光绪时期瓷器的认识。
  三.光绪时期瓷器的概况
  自叶那拉氏在一八六一年十一月发动&辛酉政变&后,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腐朽的封建政权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得到暂时的巩固,进入所谓&同光中兴&的历史时期,以慈禧为首的政治集团,一方面不断出卖国家主权;另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以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从光绪元年开始,景德镇御窑厂陆续为清王朝宫廷和东西两陵烧制了不少精美的瓷器和祭器,使长期不景气的制瓷业稍有复苏。据《清档》记载:光绪元年和二年先后烧制过大量的青花、粉彩和各色釉大器。此外,为宫内各殿专烧的御用琢、圆器也不在少数,署款有&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等。光绪十年为慈禧五十寿辰赏赐用瓷的烧制,花费白银一万五千两;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寿辰大典,仅烧制头批瓷器就耗银八成九千九百两,第二批有补入三万一千二百两。仅一些大典,光是赏赐诸官吏和更换祭器而特制的瓷器,就用去了数十万两白银,它是光绪时期宫廷制瓷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造型式样几乎包括了传统的各类琢、圆器。其后,光绪三十年慈禧七十岁&万寿庆典&时,又耗银三万八千五百两,用于烧制成套的餐具和圆器类。以上见于《清档》有记载有历年御制瓷器,共用去白银三十万两之巨,实在令人震惊。
  当时,朝野的文人雅士特别推崇前朝的瓷器,论瓷之风颇盛,常常见诸清末的&笔记&、&札记&一类;又入侵者大肆惊略,前朝瓷器大量散失,数量稀少,有的己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价值可观。因此,古董商以此为趋利之道,竞相仿制,鱼目混珠;以赝代真,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景德镇的仿古作之风。此时,为了刻意摹古,不惜财物,著意提高质量,考究工艺,足以乱真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所推崇。摹古器品种有仿康熙的青花、五彩、洒蓝、孔雀绿、三彩、茄皮紫等;三彩器中以仿&储秀宫制&的云龙大盘为最。仿康熙的青花、粉彩、斗彩瓶、樽、盘等大器,造型笨拙,纹饰粗率。仿元代钧窑的器物,被称为&软钧&或&马钧&,釉面颇有元钧效果,但足底工艺过细,底部露胎或涂黑浆;仿钧的精品往往真伪难辨。
  晚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烧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在品种和数量上均居首位。此时官窑中的&吉祥如如意&款的西式餐具,还有承袭前朝型制的仿青铜器式样瓷制篷、豆、簋等祭器,以及署&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款的牡丹吸杯等,型制新奇,令人瞩目。官窑器款识,除了&大清光绪年制&青花或红彩款外,还有署&大雅斋&款的,画面上同时缀写&天下一家春&椭圆章式篆款。署&长春同庆&、&水庆长春&等款识的,也是官窑器中的精细之作。
  此时,还出现了一类新创品种:水墨五彩和软彩,色调淡雅..新罹山人等画意的人物花鸟和浅山水等画面,往往写有题句,并署有干支纪年款和作画人的姓名;其余的瓷器的绘画风格,深受同时代的赵之谦、虚谷、任熊、任伯年等名家的影响。以白瓷钻刻文字或纹饰的新工艺此时也较为流行,瓷塑和雕瓷的技术水平的所提高,其中李裕元的反瓷镂雕作品成就更为突出。光绪瓷也有后仿的赝品,应注意鉴别。民国时曾烧制过不少仿光绪的青花云龙、缠枝莲盘、碗,以及黄地、紫地粉彩万寿无疆图案的成套餐具;近年,景德镇也大量烧制这类餐具。
  除沿用传统样外,新创的器型有官窑荷叶式盖罐和加铜丝提梁的茶壶,以及器体较大的盘、碗、面盆、花盆及&大雅斋&款的瓶、盆之类,制作规整,大样较多。各种色彩地粉彩花盆、有圆、方、长方、四方折角、扇形、银锭、海棠等式,并配有盆奁相托。绘粉彩&玉堂富贵图&的大型花盆,又称&牡丹桶&。鱼缸、大瓶等大件器物,日常多见。嘉庆以来出现的各种帽筒,此时制作更多。有的青花盖罐,罐口现器盖以螺旋纹拧合。其他器型如贯耳杏圆方瓶,梅瓶、象耳方瓶、玉壶春瓶、壁瓶、荷叶罐、盒、成套食具、瓷板等,也有制作。仿康熙的棒槌瓶、花觚、鱼缸、盘、碗类,及仿乾隆的粉彩九桃天球瓶、鹿头樽等,烧制数量很多。仿器虽然注重工艺质量,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仍不免暴露出本朝制瓷地粗糙,造型笨拙不规,绘画草率,画意呆滞。
  九桃天球瓶&&&&为仿乾隆的粉彩器。有一般规格的大器,也有特大之器。除以粉彩绘九桃外,也有绘云龙、龙凤、喜鹊梅花等纹饰的,其泛青的白釉面,呈波浪不平状,色彩不甚鲜艳;纹饰布局松散,缺乏立体效果。成对的九桃天球瓶和九桃大盘组成一套,常常作为清末民初盛行的陈设物和陪嫁品。
  百鹿樽&&&&器体厚重笨拙,口薄壁厚;足部修胎粗糙;所施粉彩凝厚,色暗浓深;纹饰中山石树木层次不清,鹿神态呆滞,毫无活跃感,此类器大多仿乾隆篆书款识,很少写光绪款;仿写乾隆款的,字体粗大不规。
  螺口盖罐&&&&器型如同放大的梅瓶,里口螺母纹露胎,盖合后器口极其严密。此造型历来少有,见有青花器。
  烟壶&&&&器呈直桶形,小口,细颈,平肩。粉彩器所绘松竹梅三友园景,器底青花楷书:&光绪辛卯素云道人制&。其他青花、粉彩、色釉刻刻瓷等品种的烟壶,造型别致,风格各异。
  大碗&&&&器型及纹饰均摹元代。器口略向外撇,广底圈足。其用途或盛冰,或为祭器;所见青花器,里外均摹元代缠枝莲牡丹纹,青花色泽灰蓝。另见有珊瑚红釉凸花器。
  大盘&&&&呈收口式,口径约90厘米。器壁较厚,体型笨重,绘有云龙纹。这类大器,晚清以来己很少见,此时见有青花、绿地紫彩和黄地紫绿彩云龙品种,底部篆书&储秀宫制&款识。
  大缸&&&&此时制作较多,器口为圆唇,胎体厚重,器型规整,有青花、五彩、粉彩、蓝釉粉彩等品种。青花类多用缠枝莲、龙凤纹;五彩类有龙凤纹;粉彩类有粉地荷花、黄地墨葵、藕荷地梅花。蓝釉彩龙。多书&大雅斋&款。此类亦有后仿之器,一般都不规则。
  此时的图案纹饰仍以龙凤纹为主,寓有吉祥寿意的云蝠、&喜&、&寿&、万寿无疆、三羊开泰、江山万代等,甚为常见,并喜用绣球花、绶带鸟等题材新颖的花鸟画面。绘工有的细,有的粗糙。
  云龙、云凤、夔凤、夔凤牡丹、九子、云蝠、百蝠、桃蝠、五蝠、百碟、双鹿、鹦鹉牡丹、绶带鸟、牡丹、松竹梅、缠枝莲、石榴、荷莲、秋葵、桂花、喜鹊梅花、葫芦、樱桃、绣球、芍药、三果、九桃、葵花、四季花、十二月花卉、芙蓉、桃、梨、佛手、竹、菊、梅、茶、三羊开泰、花卉草、山水人物、八仙、五谷丰登、万寿无疆、水仙、八哥、鱼草、鸳鸯、麒麟送子、凤牡丹、金石文字等。
  青花&&&&具有清代晚期青花色料色泽的特征,呈黑褐色或浅蓝色,还有的呈明艳泛紫的洋蓝色。由于色调都有漂浮不定的时代弊病,因而所绘纹饰多不够清晰,线条含混,笔触呆板平庸。但仿康熙青花的一类,有赏瓶、玉壶春瓶、螺口盖罐、荷叶盖罐、大罐、青花开光双龙菱花式樽、龙凤纹茶壶、大海碗、云龙纹大般、缠枝纹成套餐具等等。仿乾隆青花器,有绘缠枝莲、三果、牡丹的蒜头瓶、鹿头瓶、贯耳樽、天球瓶等,其青花色泽黑褐、漂浮,器物形似而神非,民窑仿康熙青花尤多,工艺粗糙,款字草率。亦有施酱白釉桨胎青花器,胎黄釉稠,青花色漂浮。
  釉里红&&&&清末釉里红的呈色技术往往掌握不好,致色泽不一,有的较为浓紫,也有的甚为浅淡。多见民窑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器,除大件的瓶、樽类外,以烟壶为多。
  青花加胭脂紫料彩&&&&这一品种始自雍正,乾隆,传至宣统,其间光绪时较多。常见器物有八仙人物碗,规格大小及纹饰均同于前朝。此时,以青花绘八仙,空间处以釉上胭脂紫料彩满绘水波纹,二者组成完整的画面,其紫色彩浓艳悦目。
  五彩&&&&官窑器的色调与前后两朝相同,器型除传统的龙凤碗及缸类外,又新增加了龙凤纹赏瓶及仿古的鼎、餐具等;仿康熙五彩器,有白地彩绘与加绘青花两种;白地五彩器所施的红、黄、绿彩较为鲜艳、明艳;红彩表面干涩,显得淡薄,也有显厚色暗的.对于细致的仿品,鉴定时,应从五彩器胎釉的坚细程度和绘画精致等方面去区别.仿康熙的五彩加青花器,其青花色调过于艳蓝,色阶表现不足,画面层次较少.仿康熙青花、五彩的瓶、罐、盘、碗等器大多胎松、釉弛、青花色调浅淡漂浮;有的仿写明代各朝及康熙款或图记款,字体都很草率。民窑粗器,仿制水平低劣,较易识别。
  水墨五彩&&&&此时的创新新品种,是受同时代水墨画名家风格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工艺。色泽浅淡,笔法细腻,浓施淡抹,描绘出的山水人物等都很独特。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绘画精美的山水纹鱼。此品种的器型有方瓶、花盆、壶、面盆、盖碗等。
  斗彩&&&&与前朝略同,有贯耳樽、鸳鸯莲小碗、夔凤大盘等。
  粉彩&&&&此时色泽多较浅淡,不够鲜亮。但各种色地粉彩器制作工细,尚具有较高的水平。官、民窑器物很多,以署&大雅斋&款的粉彩器为最精;以精彩红龙为饰,署&吉祥如意&款的西餐具为此时创造的新品种;盛行的大器的赏瓶、天球瓶、龙凤樽等;光绪晚期多用含粉质较少的浅淡软彩,施彩较薄,色调柔和,层次清晰。&大雅斋&款器物多以黄、绿、蓝、红、紫等彩色为地,以珐琅彩中的蓝、白料彩绘纹饰。画面内容以鹦鹉、花鸟为主。用各种衬托墨彩绘画的也很多;在黄、绿色地上施墨彩花卉,其墨彩表面无光。&大雅斋&款的器物有瓶、樽、觚、盒、盖碗、盘、碗高足碗、碗等;大器有鱼缸和樽类,烧制颇为精细,绘画细腻的花盆是颇考究的观赏陈设品,型制很多,大小规格不一,托底的盆奁又可单独作水仙花花盆。
  清末民初,光绪官窑粉彩器及&大雅斋&色地粉彩器颇为世人欣赏,因而有大量的仿制品,虽然时代相接,但工艺不同,仿品较之真器胎质粗糙,釉彩不匀,绘工与署款草率,色彩多不艳美。官窑仿乾隆的粉彩器有百鹿樽、九桃天球瓶,造型拙笨,胎体厚重,纹饰层次不清。民窑仿乾粉彩、斗彩、胭脂紫彩、青花等器物很多,器型有瓶、樽、罐、缸、壶、盆等。常见的仿乾隆粉彩方瓶,多绘富贵图纹或仕女、婴戏、送子等人物,题材源于清代民间风俗版画;多署乾隆款识,也有随意写康熙款式的。此类器有共同特点是制作工艺低下。
  红彩&&&&清代晚期的红彩器,有贯耳方瓶、盘、碗、酒杯等;绘有云龙、龙凤、五蝠等纹饰,以红彩为地留出白色竹纹的装饰较为多见。光绪官窑加绘金彩火珠云龙较大。中型盘,红彩稍淡,釉面干涩,欠光润。
  金彩&&&&清末,红艳夺目、成色足赤的金彩,一般仅施于官窑器上;器型不规、款识草率的民窑器,多用成色不足的洋金彩,色调鲜亮,具有现代金彩的特点。金彩也常用于五彩、斗彩或蓝釉的玉壶春瓶、赏瓶、象耳方瓶、碗、盘等器上。金彩蓝釉器常绘有龙凤、云龙、皮球花、博古等纹饰。
  仿官、哥釉&&&&造型、釉色基本同于同治时期,釉面开有片纹,多呈粉青色。光绪时期的其他色釉品种,如云豆红釉、霁红釉、黄釉、天蓝釉、酱釉、酱釉青花等。大体同于前朝,胎釉尤具晚清时松软质粗的特征。官窑三彩和墨地三彩器,见有传统的盘、碗类。
  胎体仍显厚重,但与同治时相比,质量略有提高;瓷土筛炼较细,胎质较为慎密。仿康熙的器物,胎质粗细兼有,与康熙时相比,胎薄体轻,硬度不足。民窑器多粗糙不规。釉面:
  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质地松软,色调白中略泛青,也有部分釉面为纯白色,与现代瓷釉面相近。
  1.光绪瓷同清初的比较,质量不高,都显粗笨。由于属近代,官、民窑都有大量的器物流传于世;瓶、樽、缸、花盆、大地瓶等大器,更是晚清以来遗存最多的。
  2.清中、晚清以来的传统品种,如仿官、仿哥、窑变釉器等,此时的造型、规格、釉面等均与前朝同类器大致相同。光绪时创新的品种,如水墨五彩、软彩等,都具时代特色。
  3.胎体虽比同治时坚细,但与清代前期的相比则明显松软;民窑的更觉粗糙、笨重。
  4.釉面稀薄,釉色虽仍以青白为主调,但己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
  5.传统青花器,自明、清以来繁衍五个世纪之久,至光绪时己呈衰退之势,大多色调晦暗、漂浮;但也有较为鲜艳的一类,所用原料为同治、光绪时流行的洋蓝即&靛青&色料。所仿康熙、朝隆青花器,有的颇能惑入耳目,但大部分胎釉疏松,纹饰层次不清,足部露胎粗宽,不够坚细。
  6.光绪时期着意仿古的品种,如仿康熙青花、五彩的大鱼缸、大盘、瓶及仿乾隆青花、斗彩、粉彩的器物,至今仍较常见。在鉴定时,除应着重观察器型、胎釉和纹饰的差异外,也应注意器足的处理。仿品的二层多不齐整,有的有旋痕;露胎旋削处不够方正,而呈圆角状。这都是胎体疏松所致,是不可克服的时代通弊。个别精细的仿品,胎釉、色彩、纹饰及底部处理颇能乱真。故鉴定须仔细推敲,切记&大概&&可能&之类的,而应于细微处观察,即要掌握各时期制瓷的一般规律,也重视其特殊性,全面分析,归纳,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即使自己的判断是片面的,也能在失拙中得一着,鉴定水平因之提高。宣统时期瓷器的认识一、宣统时期瓷器的概况
  清末宣统一朝,历史虽短,却仍在烧制官窑瓷器(据《清档》载:宣统二年,为东西陵烧造供器豆、爵、罐、盘、碗一批,多为白釉素瓷)可惜品种有限,数量较少,故传世品不多,甚为珍稀。
  此时,官窑器的造型及品种,仍沿袭光绪旧制,但质地细白玲珑的胎体却更接近于现代的玲珑瓷器。就常见的宣统各类官窑器来说,其制作可谓少而精,瓷质优良,胎薄体轻,器型规严,绘工细腻,青花器的色泽甚为鲜艳,基调明快青亮;五彩和珐琅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准;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传统器仍很规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红、黄、白、蓝、绿、窑变、仿官、茶叶末釉等,虽然数量和品种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艺技法还有提高。
& & & &四、宣统时期瓷器概况
  清代光绪以后,瓷器制作从明、清以来的手工作坊式发展到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使宣统时期的瓷器展现出近代新瓷的特征;机制的器型更加规整;胎质高质瓷化和釉面的变化,使器物表面火光十足;部分印章戳记代替民耗费人力的手写款识;大量涌现的彩色印花代替了部分人工绘画。所有这些,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瓷器制作日益改进的必然结果。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宣统时期,瓷器过渡变化的时代特点较为明显,旧瓷与新瓷的诸多特征兼而有之。在鉴定时,我们只要明了更新换代时瓷器的发展的演变规律,掌握住其不同的时代风格,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宣统官窑瓷器,过去尚末见到仿品。近年国外有人己对它有了兴趣,恐怕不久将有复制仿品出现,应引起注意。宣统瓷器有其特定的时代风格,突出的一点是真品款识书写规整,排列有致,笔路圆润有力,青花色泽浓深、鲜亮,并不晕散。
  宣统时期也有仿古之作,如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宣统二年&继世堂&款青花山水人物香炉,其造型、胎釉、纹饰及青花色调,均与康熙青花十分相近,仿制水平甚高。二、造型特征
  造型与前朝规格一致,仍为传统的型制,如玉壶春瓶、赏瓶、琮式瓶、杏圆贯耳方瓶、盖罐等。只是胎体比以前轻薄,器型也更加规整。器型选例:
  赏瓶&&&&雍正时始有,贯耳制作于以后各朝,有青花、粉彩等各品种,粉彩器绘的云蝠、百蝶、夔凤纹。同治、光绪以来流行的蓝釉加金彩绘皮球花器,也很常见。
  玉壶春瓶&&&&胎薄体轻,绘有粉彩牡丹纹饰的,是晚清的新颖品种。
  纸槌瓶&&&&与传统的荸萎扁瓶式样类同,制作精巧,以茶叶末釉品种为多,釉色泛黄,于底部留有长方形淡黄色釉刻出的官款,又有青花红彩云蝠品种,青花绘流云,红彩绘蝙蝠;装饰与之相同有还有宣统官窑青花红彩荷叶盖罐。三、图案纹饰特征
  此时仍然承袭前朝传统的图案,多见的是云龙、龙凤、双喜龙凤、团龙、百蝠、百蝶、花蝶、梅雀、牡丹、桃花、折枝花、竹子、缠枝莲、松竹梅、荷莲、皮球花、八仙、八宝、海八怪、海水江芽、&喜&字等等。
  宣统官窑器的绘画都很精致,可同前朝相媲美,制瓷风格也甚为认真。四、各品种特征
  青花&&&&色调时艳青翠,超越光绪时期,如绘松竹梅、异兽纹的碗等,器型常见有赏瓶、玉壶春瓶、盖罐、大碗、杯、盘等;青花加胭脂紫彩八仙人物碗也同于前朝。
  五彩&&&&色彩艳丽,绘画细腻,有瓶、盘及传统的龙凤碗。
  粉彩&&&&大体同于前朝,制作颇精,色彩浅淡。见有绘夔凤、龙凤、云蝠、四季花卉、宝相花等纹饰的赏瓶、玉壶春瓶、纸槌瓶、荷叶盖罐及盘、碗等。
  三彩&&&&为贯穿整个清代的品种。宣统三彩龙纹盘的规格大小及胎釉纹饰均同于前朝,但所绘龙纹的色彩较深。
  绿地紫彩&&&&亦有烧制,其色浓深。
  红彩&&&&其色明艳,只是稍欠光泽。见有红彩龙纹和红彩地留白竹纹的盘、碗等,为雍正、乾隆以来的传统品种。加绘青花的器物,有纸槌瓶、赏瓶、玉壶春瓶、盘、碗等。
  三彩&&&&为贯穿整个清代的品种。宣统三彩龙纹盘的规格大小及胎釉纹饰均同于前朝,但所绘龙纹的色彩较深。
  紫地绿彩&&&&亦有烧制,其色浓深。
  红彩&&&&其色明艳,只是欠光泽。见有红彩龙纹和红彩地留白竹纹的盘、碗等,为雍正、乾隆以来的传统品种。加绘青花的器物,有纸槌瓶、赏瓶、玉壶春瓶、盘、碗等。
  珊瑚红釉&&&&色泽较浅,红中泛黄,器型有暗刻花纹装饰的大碗。
  白釉&&&&胎薄体轻,具有近代瓷器的特点,在白釉器上仅用青花或金彩饰边线或简单的碎花的装饰,尚属少见。
  宣统官窑,除以上品种外,还有斗彩的缸、盘、碗;绿釉紫彩的碟和黄釉彩的罐、碗。其他的一色釉器,有云豆红釉玉壶春瓶、盘、碗,窑变釉杏圆贯耳瓶;仿官釉杏圆贯耳方瓶,仿哥釉琮式瓶,蓝釉金彩赏瓶,黄釉&坤宁宫&祭祀的盖罐、盘、碗等。虽然数量有限,但仍具有宫廷制瓷的特征,可视为清代封建统治者奢糜生活用品的尾声。
  宣统瓷器的胎体多较轻薄,扣之可闻金属铜音,具有近代瓷的特点。
  宣统瓷器釉面一般匀净,稀薄,色白。
  1.造型规整,器体轻薄,制瓷数量虽少,却着重质量,工艺都很精细。
  2.胎体细密而莹润,有近代瓷质特征,烧结瓷化度较高,用手抚摸器口部时,往往有清越声音。
  4.纹饰画意较光绪时的细腻。
  5.款识以青花楷书六字二行为主,少有篆书,字体方正,笔法有力,青花色泽蓝艳,也有的写黑赭色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章有椭圆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