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加标点符号练习题的题

查看: 525|回复: 6
想弱弱的问一下标点问题
一般战友, 积分 1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2 积分
在线时间54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2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178,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2 积分
那个断标点是需要必须顿号都好冒号引号一致 还是断开就行了呢?
高级战友, 积分 52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35 积分
K币4945 元
在线时间2806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52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35 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5265,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35 积分
K币4945 元
晕哟 我并没有按照标准的标准符号来断句!但是我觉得我断句做得还可以,如果这道题zero分,简直打击死我~
&-sina_sign,,6cf4cab8,1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高级战友, 积分 50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94 积分
K币4085 元
在线时间391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开府仪同三司
高级战友, 积分 50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94 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50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994 积分
K币4085 元
考句读之后年年都有人这么问,一般来说只要断对停顿处即可,不同太担心的。
“我自调心,干卿何事!”……
高级战友, 积分 35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77 积分
K币3065 元
在线时间83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35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77 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3523,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77 积分
K币3065 元
我相信全部都是句号和逗号、、断对的话至少应该有8成分数吧!!一共12分,也就是2、3分扣掉的事情、、、不必担心
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文化发生,文明进步,端赖交流。黑夜之中,岑寂之下,只有友朋的声音、思想的流动,才赋予时间以意义。在往复,交流第一,真诚至上。
K币11261 元
在线时间3599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历史会记住这个小卒曾经存在
K币11261 元
断句题今年有送分的意思,居然出近代史史料,其实都是大白话
K币8271 元
在线时间952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公元前44年的3月15日
K币8271 元
齐鲁小卒 发表于
断句题今年有送分的意思,居然出近代史史料,其实都是大白话
要是我去年考到近代史的断句就好了,句读是我软肋。
永远的五胡乱华
开国大老, 积分 106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19 积分
K币9281 元
在线时间2958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开国大老, 积分 106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19 积分
开国大老, 积分 1068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19 积分
K币9281 元
daybyday70 发表于
要是我去年考到近代史的断句就好了,句读是我软肋。
你考那么好的分数……
欢迎楚学所的新孩子们
考研论坛2012年上半年优秀版主
考研论坛2012年上半年优秀版主
站长通知 /3
2015年考研不论是悲、是喜,都已落下帷幕;现在你可以拿起手中的笔,敲响手下的键盘,写下考研心路,让曾经的努力不再默默无闻!
最近帮帮发起《考研复习进度大调查》,共收到近8000份问卷。根据这些问卷整理发布《2016考研基础期复习进度调查报告》来帮助考研er更好了解整体复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复习节奏。
考研复习时你经历了怎样的苦楚?现在忍心看16年的学弟学妹如你当初一般吗?Jion us, 加入拯救学弟学妹行动吧!
Powered by Discuz!标点问题争鸣
  并列的书名号或者引号之间是否用顿号?并列连用的书名号或者引号之间,可以短暂停顿,也可以不停。不停,当然可不用顿号。对此,基本上没有分歧。麻烦出在短暂停顿中,用顿号?不用顿号?双方各执一词。从讨论中看,肯定方与否定方都有一定道理。根据目前颁布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在此处用顿号表示短停是绝对可以的,但在实际运用中为了方便和美观,存在着大量用例在此不用顿号表示短停,而且这种用法已经为不少权威教材和文件认可,有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并列的书名号或引号等标号标明了句中词语的性质或作用,使这些词语自然地在线性的语流中区分为不同的意义片段。意义片段是语气停顿的重要依据,交际中的合理停顿必然出现在语流中的意义片段之间。因此人们很容易将由并列的书名号或引号等标明的意义片段的界线和停顿联系在一起,认为在这些地方是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停顿的。停顿,固然表意清楚;不停,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没人会在这些表示并列的、已由书名号或引号标明性质的意义片段上产生理解障碍。当然,不排除在此有必须要停的情况,否则会有歧义,但那只是极少数,完全可以个别处理。因此,我们认为,从表达上看,只要不会产生歧义,并列的书名引或引号之间是否用顿号是两可的;而在阅读中,此处加顿号的应一律理解为有停顿,不加顿号的应一律理解为不停顿。我们不赞成在理论上认为书名号和引号有表示停顿的作用,因为那样可能会混淆标号和点号的区别,产生逻辑上的混乱。单指标题用书名号还是引号?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用书名号的三条理由朱睛方愚以为用书名号为好。理由是:虽是单指标题,但它是一部书或者一篇文章的代表,指的就是一部书或者一篇文章。譬如《咬文嚼字》2002年第3期所引句子“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天才”不是单个的名词,而是代表一部小说,理当用书名号。其次,既然是“题为”,已经指出是“题”,是名称,就应该用书名号。其三,引号一般用在强调、突出,或者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目的在于使所引对象“显豁”。而书名号本身就有“显豁”的作用,没有必要改用引号。不能有法不遵陈鹤翔我只知道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日批准、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中关于书名号的使用是这样规定的:“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这里是说得很清楚的,凡是“名”均用书名号来标示。“标题”当然也是“名”,为什么不用书名号而偏要用引号?关于引号的使用,《标点符号用法》上是这样规定的:“引号,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这里并没有说“标题名”可以用引号来标示。《标点符号用法》是国家标准法,为何有法不遵,而要另立自己的“格式”?从我所看到的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来说,不管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新闻的标题,绝大多数都是用书名号来标示的。用引号不合适张燕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来标示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引号用来标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以及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而“天才”是小说的标题,是篇名。它既不是着重论述的对象,也并非有特殊的含义,所以在“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中用引号不合适。只有用书名号,才能说明“天才”的性质。书名号可定出标题的特殊性李& 聿过去我也以为,单指标题用引号为好,理由是这有利于将一本书、一篇文章与它们的标题(因为标题是不包含书或文章内容的)区分开来。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还是用书名号为宜。理由有二:(一)标号主要起标示的作用,引号标示的范围太广,无法突出“标题”的特殊性,不如用书名号更能明确标示出有关文字是文章标题。(二)书名号,顾名思义当然是标示书名或文章篇名的,而标题就是篇名,用书名号是名正言顺的。《毛泽东选集》是这样处理的曹& 政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题注:“这是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全书题注中,凡是涉及标题时,都是采用这样的处理方法,即用书名号。我查过《毛泽东选集》的竖排本,同样的内容原来用的是引号。《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是非常严肃的。由原来的引号变为书名号,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种处理方法,可供我们借鉴。一般用书名号的比较多刘一玲行文中说“题为某某”“以某某为题”等,某某指书、文章等名称时,某某有用引号的,例如:(1)1996年春夏之交,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索卡尔在一家文化批评的先锋刊物《社会文本》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越过边界,迈向量子引力的变革性诠释学”的文章。(2)文章以“小荷才露尖尖角”为题,含蓄,得体。也有用书名号的,例如:(3)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4)40年代,我写了一个七八十万字的长篇,描写抗战中男女知识分子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有一些章节曾在香港刊物上发表,起名叫《山山水水》。(5)1996年9月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世纪之交中国古典文学与丝绸之路文明”国际会议。会上,我提交了题为《罗布泊探险考察一世纪》的论文。用引号,表明引号中的这些词语是作为特殊名称用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的;用书名号则更明确了它们是书名或文章名等而不是别的名称。因此这种情况用引号和书名号都是有道理的。只是一般用书名号的比较多。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用法》王惠明同为“标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指具体的书、报、刊等的名字,一是指名字所代表的书、报、刊等实体。《标点符号用法》4.15.2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它说的显然是后者,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理解。单指具体书、报、刊等的名字的不在其列。单指具体书、报、刊等名字的,当用引号标示。“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应为“一篇题‘天才’的小说”。如用书名号,则侵犯了引号的职权。书名号可视为引号的特殊类型,但毕竟与引号有不同分工,那就是,引号一般标示单纯的文字内容,书名号标示代表书、报、刊等实体的名称。题目和文章不是一回事余双人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后边举有四个例句,其中《红楼梦》代表“书”,《孔乙己》代表“篇”,《人民日报》代表“报纸”,《中国语文》代表“刊物”。就拿《孔乙己》来说,它代表鲁迅的一篇小说,所以用上书名号。但是小说的题目并不等于小说本身。如果有人要解释这个题目,即鲁迅为什么用“孔乙己”三字作题目,就不能用书名号,只能用引号了。试比较一道语文试题的两种标点法:1.以《与时俱进》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2.以“与时俱进”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显然,前者用书名号是不妥的,因为教师命题时和学生审题时,还没有写成文章呢。“与时俱进”仅仅是一个题目,当然应该用引号。比较两个句子李家君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加上了书名号,它所表示的意义已不再只是这个词或短语的意义了,而是指以这个词或短语为名称(标题)的特定的一本(套)书、一篇文章、一种刊物、一部影视片、一首歌曲等。如果一个词或短语加上了书名号并不具备上述功能,那么这里使用书名号就不合规范。请看下面两个句子:①《子夜》是别有深意的一部力作。②该书以《子夜》为题是别有深意的。例①中的“《子夜》”指的就是以“子夜”为题的这部著作,书名号使用是正确的。例②中的“《子夜》”指的仅是“子夜”这个标题本身,而不表示以“子夜”为题的这部著作。因此,例②的书名号使用是错误的,应改用引号(系对标题的直接引用)。我的观察魏鉴文我觉得用引号为宜。不妨看一些实例:“《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为题,运用呼告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们寻觅周总理急切而深沉的感情。“(《语言美》)前者指作品,用书名号:后者指标题,用引号一清二楚。相反,明明说的是标题,偏偏用书名号标示,看来就十分别扭。例如:”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大雁情》中的四个小标题分别是《她……》、《她?》、《她。》、《她??》。“(《语言美》)全都是书名号,相互关系显得很乱。就我所见,比较严谨的出版物大都趋向于这种认识。高中语文教材(实验修订本·必修2000 、2001年版)第二册第11页注①“选自中译本《物种起源》,原题是‘导言’,有删节”。第30页注⑤“〔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左联’五位作家被捕遇害的消息,《文艺新闻》第三号以‘在地狱或人世的作家?’为题,用读者向编者打听五位作家下落的方式,首次透露出来”。第三册第147页“给材料作文(1)根据下列材料,谈谈自己的见解。题目可定为‘“扫一屋”与“扫天下”’(也可另拟题目)”。本人是语文教师,对语言文字标点的特殊地方特别留意。199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试题作文试卷:“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这试题就明确地用引号标示标题。高考被称为“指挥棒”,其试题自然具有权威性、规范性。不可使用书名号俞敦雨句中指文章标题的词语,究竟用书名号还是用引号,在教材中也有分歧。如上海高级中学语文课本(H版):1.有一篇题为《也谈“逆境成才”》的作文,为了证明文中提出的“顺境更有助于出人才”这一观点……(高三第二学期《语文》第177页)2.本文题为“白鸽”,为什么先写晨景,继写乌鸦,然后才写白鸽?(高一第二学期《语文》第20页)书名号尽管叫书名号,但单指书名,不可用书名号。因为“书的名称”和“书”是不同的概念。标点的正确用法是,在行文中谈到某一部书、某一篇文章时,要用书名号;如果不是指书或文章,而指书的名称或文章的标题,不能用书名号。为了表示突出,可以用引号。外指、专指和自指刘大为大致可以这样说,一个词语在不加标号的情形下使用,是在按固有的词义进行外指;在加上书名号的情形下使用,是在按特殊约定进行对书的专指;在加引号的情形下使用,是在对词语进行自指。那么单指书的标题时该用书名号还是引号呢?显然单指书的标题意味着我们需要指向的是这个标题也即充当标题的词语本身,属于自指,当然应该加引号,如果加书名号就会指向这个标题所指向的书了。让我们用这样三个例句来显示词语用于不同指向时相应的标号使用情况:(1)19世纪末物理学界出了许多天才。(不需要加标号,“天才”按固有的词义指向具有天才特征的人。)(2)小说《天才》我早就读过了。(加书名号,“天才”指向以“天才”命名的小说。)(3)一篇题为“天才”的小说引起了他的兴趣。(加引号“天才”指向作为小说标题的“天才”这个词语自身。)书名号不如改为作品号斯& 言我也同意用引号。出现这一问题,我觉得和书名号这一名称有关。我建议书名号改为作品号。其理由有二:一是书名号的概括性差,书名号的适用范围,不仅仅是书,报纸、刊物以及电影、戏剧、歌曲、绘画、美术等等,凡作品之类皆用书名号,那不如干脆称之为作品号;二是书名号容易引起误解,似乎只要是名称,就可用书名号,实际上它指的是包括名称在内的整个作品,用书名号容易把名称和整体混为一谈,改称作品号则可避免这种情况。编者附言单指标题用书名号还是引号,曾是长期困扰编者的问题。开始用书名号,有读者提意见;后来用引号,还是有读者提意见。在处理稿件时,往往无所适从,书名号和引号混用。在这次会诊之前,编者曾请教过一些专家,包括研究标点符号的权威人士,并没有统一意见。这次会诊,百家云集,高见迭出,同样没有统一意见。相比之下,编者认为用书名号的清晰度虽高,但不如引号准确。以后本刊碰到这类问题,一律以引号为规范,顺告各位读者、作者朋友。(这组争鸣文章可与《审读之窗》中《“题为……”“以……为题”等用语和书名号》一文相参照)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如何处理?一概省略?全部保留?还是……?纯属多余赵 乙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如何处理,在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文件中的例句,其实已经提供了答案。请看例句:“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这里省略号前后都没有其他点号。我觉得应该照此办理。道理其实很简单,既然连文字都省略了,标点符号还留着干啥?大势所趋:不用娄 底我查了鲁迅的《呐喊》,省略号共用了二百多处。多数是点号用在前面,如“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一部分干脆不用,如“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而用在后面的最少,只有《药》三例,《明天》二例。如:“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由此可见,省略号前后标点的用法,确实是个问题,不但各人的处理方法不同,就是同一作家,也会“随心所欲”。依我的看法,不用是大势所趋。不用,既不影响读者对语言的理解,又符合方便经济的原则,何乐而不为呢?顿号可省李美仙请看下列句子:“走进商场,琳琅满目,家用电器空调、冰箱、电视机、录音机、……可谓应有尽有。”这里,省略号前的顿号是应该省去也是必须省去的。这是因为,顿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既然“录音机”后面的词语已省略,顿号也就同时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因为词语和标点符号是不能并列的。而这样的差错并不鲜见,如袁珂校注的《山海经》:“巫咸、巫即、……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省略号前的标点同样应该省去。省略号是标号孙 山我想提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省略号是标号而不是点号!省略号虽然也能起到停顿的作用,但这种停顿的提示是不明确的,因为省略号也可能省掉的是个别词语而不是整个句子,因此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人们往往会犹犹豫豫,不知如何掌握停顿和语气。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质量。请读读下面这句话:“我想,你应该去看看黄哥、李姐……他们这一家人,早不是先前的景象啦!”一般人读到省略号处,总要试探地看看能否和后面连在一起,不敢轻易停顿。与其让读者猜谜,还不如干脆加上点号。一概加上容易规范,而视情况具体掌握,则难免继续出现混乱。不要舍本求末钱 翱标点符号是文化发展的产物。郭沫若曾说过:“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如何处理,关键要看这些点号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有助于理清句子的结构,方便读者的阅读,那是万万省不得的。比如:“这几年里,我去过山东、福建、浙江、安徽、四川、辽宁……福建、浙江的水,四川、辽宁的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省略号后面如果不加一个逗号或者句号,两个句子便有“粘连”在一起的感觉,造成视觉上的困惑。为了省一个标点符号而导致行文眉目不清,岂不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请看两个例句陶廷桢在说出我的观点以前,请大家先看两个句子:一、该厂可以生产电机、电表、电线……多种产品。二、该厂可以生产电机、电表、电线……,多种产品在省级评比中获奖。在第一个句子中,省略号后是不能加点号的,因为“多种产品”和“电机、电表、电线”是同位结构,它们是“生产”的宾语,中间不能用点号断开。在第二个句子中,省略号后是不能不加点号的,因为“多种产品”和前面的句子没有关系,它是“获奖”的主语。只有在省略号后加上句号或者逗号,这个句子的结构才清晰无误。因此,我的观点是:有时,省略号后的点号是省不得的。问号、叹号不可或缺宏 波省略号前面的句子,如果是疑问句或感叹句,其疑问或感叹语气自然紧附于后,同后面省略的内容无关,那么一定要用上“?”或“!”。且看曹禺《日出》中的一个例句:“(连忙打电话)喂喂,是新报馆么?我姓潘,我是潘四爷呀! ……我找总编辑张先生说话。快点!快点!……什么?出去了?他刚才?……哦,他刚出去。……你知道他上哪儿去了么?……不知道?……混蛋!”这个句子中的省略号,是为了表现通电话时断断续续的说话过程。在省略号的前面,既有叹号,也有问号,这就把“潘四爷”说话时的神态和腔调完全表现出来了。我认为这样处理是合理的。若是把这些符号去掉,非但达不到现在的表达效果,甚至连句子都会读不通顺。句子是否完整刘理忠省略号前的点号如何处理,关键是看前面的句子是否完整。如果是个完整的句子,问号、叹号毫无疑问应该保留,即使是句号同样也应该保留。因为省略号不能改变前句既定的语义和语调。不然,既会破坏前句的准确与完整,而且还会影响后句与前句的衔接和贯通。省了一个标点,导致如此后果,这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情况便大不一样,不仅顿号应删,逗号、分号同样应该删去,因为这些标点只表示句内停顿,而紧随在后的省略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保留这些点号,只会隔断文气,影响阅读。冒号酌情处理李 思省略号前如果是冒号,我认为应该酌情处理。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省略号在引号内,冒号必须保留。如:“出发前,王班长语重心长地说:‘……一定要记住我们班的传统。’”二、省略号和冒号直接连接,省略号后面还有其他文字,冒号应该保留。如:“赵老师多次说过:……提问的人傻五分钟,不提问的人傻一辈子。”三、省略号和冒号直接连接,省略号是引号内的最后部分或者在段末,冒号不宜保留。如:“在这关键时刻,我想起了革命烈士方志敏曾经说过……”特殊语气 特殊处理周其五问号和叹号是用来表示特殊语气的,在省略号前应该保留,在省略号后同样应该保留。否则,表达的意思可能适得其反。“他去过北京、南京、上海……”和“他去过北京、南京、上海……?” 一个是陈述句,一个是疑问句,如果去掉后者的问号,怎么分得清楚?有时,句子中也许有疑问词可以起到提示作用,如“你怎么知道他去过北京、南京、上海……”但还是以用上问号为好,增加表述的清晰度。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举过两个例子:“你以为……?”“这未免太……!” 这两个句子都没有说完,但作者为了表达特殊语气,用上了问号和叹号。我认为这样处理是正确的。以不省略为上策李 坚有人说,连内容都省了,省略号后的标点为什么不能省?其实话不能这么说。问号、叹号不能省,毋庸赘言,就是句号也不能省。因为句号一省,两个句子就会“剪不断,理还乱”,相信读书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非但如此,我现在想说的是,在省略号后面,连逗号、分号之类也以不省略为上策。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分清句子内部的结构,知道到哪里是正常的停顿,把内容省略和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之类区别开来,不至于因为缺一个点号而曲解了作者的意思。话说例外吴 柳省略号前后能否保留标点符号,我基本上是个保留派,但仔细想想,也有例外,特提出以下几点,供各位参考:一、省略号用于句首,前后都可不加点号,如“……同志们,这张党员登记表的历史就是这样”。二、省略号独占一行,标示该行省略或整段省略,前后都可不加点号。三、省略号标示沉默不语,前后都可不加点号,如“‘……’张闻天痛苦地摇摇头”。四、省略号是引号内的最后部分,为了避免标点太多,版面显得琐碎,省略号后可以不加点号。五、省略号位于段末,无“后顾”之忧,除特殊语气外,省略号后可以不加点号。一个点号足矣郑维栖省略号前后的点号如何处理,我的体会是可以全都不用,却不能全都用。标点的作用是使文章眉目清楚,用上一个点号,足以达到目的。如果前后都用,就会三个符号并列,有时还会出现引号,就会四个符号并列,实在有点“不堪入目”。举个例子:“1964 年,作者回到北京,写出了一部长篇,还改编了一个剧本,……。‘文革’开始,大祸临头。”省略号前的逗号,实在是不必加的。编者附言本以为是一个小问题,谁知讨论起来却是众说纷纭,而且很难一言以蔽之。编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两个前提:一是这里讨论的是省略号前后的点号问题,引号、括号等标号可以照常使用,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二是点号是指本该有的点号,如要表现说话断断续续之类,原本没有点号可言,也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经过讨论,编者倾向于接受以下的观点:省略号前的点号,关键是看前面的句子是否完整。凡是完整的句子,问号、叹号、句号均应保留,因为后句不应改变前句既定的语义和语气;如果是不完整的,除冒号要酌情处理外,逗号、分号、顿号皆不必或不该保留。省略号后的点号,除处于段末或引号内句末者外,原则上皆应保留。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分清句子的结构,提高表达的清晰度。这也正是我们使用标点符号的目的。冒号究竟管多宽?是“眼前有两个字:危险,写得又高又大”,还是“眼前有两个字:危险。写得又高又大”?一种常见病邱振宝冒号最常见的用法是提起下文,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管得太宽,读者不知道哪里可告一段落,结果文章显得拖泥带水,层次不清。请看原刊于《光明日报》上的这段话:上海文艺出版社最近隆重推出了“当代文坛大家文库”:《巴金七十年文选》、《冰心七十年文选》、《夏衍七十年文选》、《施蜇存七十年文选》、《柯灵七十年文选》,这五种书凝聚着作者毕生的智慧和情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当代文坛大家文库”是一套丛书的名称,在它后面用冒号,是要引出这套丛书的具体品种。这套丛书一共有五种,照理在说到《柯灵七十年文选》后,已经罗列无遗,应该用句号结束,可惜作者用的是逗号。结果冒号犯了“越位”的错位,和后面的内容纠缠不清。类似情况,俯拾皆是。冒号管得太宽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危险”后面应是句号张福祥“候诊对象”中的例句,我认为应以后者为规范,即“眼前有两个字:危险。写得又高又大。”冒号究竟管多宽?其宽度应和其提示相等,既然提示是“两个字”,那么只能管到“危险”这两个字。“写得又高又大”,是指字的形状,和“危险”不能混在一句话中。记得《咬文嚼字》有一年“咬”作家,用过“目标:王蒙,放!”这样的标题,“王蒙”可以成为“目标”,而“放”并不是“目标”。这个标题中的冒号显然也管得宽了,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在“王蒙”后面用句号。避免尴尬的三种方法王惠明从道理上说,“眼前有两个字:危险。写得又高又大”这种处理方法是对的,但句子读来总有点尴尬。问题出在哪里呢?就在于“危险”后面这个句号把文意割断了,后面的“写得又高又大”没有主语,显得十分突兀。为了避免尴尬,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取消冒号,“危险”两字加引号,即:“眼前有两个字‘危险’又高又大。”一是冒号改为破折号,即:“眼前有两个字——危险,写得又高又大。”这两种方法,均不必在“危险”后面用句号,可保证句子的流畅性。还有一种方法,便是改变语序,比如:“眼前有两个写得又高又大的字:危险。改用句号太可不必王国锋“眼前有两个字:危险,写得又高又大。”有人主张“危险”后面改用句号,我看大可不必。一是有书为证:1.苏东坡游赤壁,用了八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总结了赤壁的风景。(老舍《怎样丢掉学生腔》)2.绿柳丛中,露出雪白的粉墙,黑漆大书四个字:“鸡鸭炕房”,非常显眼。(汪曾祺《大淖记事》)3.史书对他的评价是三个字:“老而黠”,简洁地概括了一个真正到位的流氓型小人的典型。(余秋雨《山居笔记·历史的暗角》)二是有理可说。无论是“候诊”的“危险”二字,还是上引例句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它们既是上文的说明,同时又是下文的主语,句子之间有着紧密联系,逗号改为句号,显然是不符合表达需要的。以不造成歧义为限李& 聿冒号的管辖范围,应以不造成歧义为限。就讨论提供的例句来说,我认为两句都没有问题。“危险”后面改用句号,自不必说;即使仍用逗号,前面写明是“两个字”,冒号的管辖范围,也只能是到“危险”为止。如果换一个句子:“眼前有几个字:此处危险,请行人注意安全。”这就有点难说了。如果牌子只写“此处危险”四个字,那在这四个字的后面,一定要用上句号。然而,不造成歧义,只是一个“对不对”的问题,还有一个“好不好”的问题。相比之下,“危险”后面用句号,才符合有关文件的规定和人们对冒号管辖范围的认识。一般说来,冒号应该管到结束性的标点符号(通常是句号)。《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个例句魏虹波在讨论冒号管辖范围的时候,我觉得《毛泽东选集》中的一个例句,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在《毛泽东选集》新版中,在说了三个“不注重”以后,“应用”后面的逗号改成了句号。高中语文新版第四册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也相应作了同样的改动。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因为“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是对“三方面的情形”的概括性的评价,而不是“三方面的情形”自身。“三方面的情形”是总说,冒号后面应该是分说,说完以后就用上句号。可以管到分号高东升冒号不能只管到逗号,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可以管到分号。请看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个例子:“中间挂着一块扁(即匾——引者)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是“扁”上的文字,读来一清二楚;这和后面的画是两码事。那么,能否仿照此例,“候诊”的例句也用上分号呢?“眼前有两个字:危险;写得又高又大。”——我看是可以的,只是这个句子比较简单,分句内又没有逗号,给人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还是不用为宜。编者附言本期讨论,几乎是众口一词:一是认为冒号管得太宽的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了标点符号运用中的一种常见病,有组织会诊的必要;二是认为冒号的管辖范围应视文中的提示而定,并不和句子的长短成正比;三是以不造成歧义为底线,但要力求规范和流畅。编者同意这些看法。2000年,本刊“众矢之的”一栏,曾以“目标:××,放!”为题,现看来,逗号应改为句号,在此一并更正。栏目名加书名号还是双引号?是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还是“焦点访谈”栏目?是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还是“夜光杯”栏目?请发表高见规范“缺席”导致混乱孙& 咪& 潘新华199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但对于栏目名是否用书名号没有明确,因此,栏目名究竟是用书名号还是引号,在实际运用中相当混乱。电视栏目用书名号已较普遍,如:李岚清解释说:“另外,我一边‘听’《新闻联播》,一边练篆刻,可以收到一个手脑并用的效果,对健脑有好处的。”(《文萃报》日)但也有用双引号的,如:安徽卫视有个“周末断案”栏目,去年10月23日播映的是该栏目三周年特别节目《调解当事人》。(《咬文嚼字》2006年第2期第9页)在报刊中,栏目名的标点使用就更加混乱。同一张《中国教育报》上,同为栏目名称,“教师书房”用引号,《文化视野》又用书名号。同样是语文刊物,《语文月刊》在介绍自己的栏目时,均用引号;《学语文》在介绍自己的栏目时,则用书名号。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一混乱,必须完善标点符号的用法规范。此亦可,彼亦可王国锋栏目名加书名号还是双引号,语文权威们尚无统一的意见。吕叔湘先生《语文漫谈》、陈原先生《重返语词的密林》中用书名号标示报刊栏目名,周有光先生《语文闲谈》中则用引号标示。《现汉》词条“栏目”中有“报纸增设《假期生活》栏目”的语例,而语法学家邵敬敏《标点符号要诀》(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则明确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很受欢迎”中的书名号用错了,应用引号。要说理,都有理。书名号和引号都属于标号,能起标明词语的性质的作用。199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既规定“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又规定“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拿书名号说,它可用于书报刊名,也可用于影视剧、话剧、戏曲、歌曲、图画之类的艺术作品名。既然如此,属于书报刊、电视组成部分的栏目,其名称用书名号不是顺理成章吗?有人担心栏目名加书名号会让人分不清哪是书报刊名,哪是栏目名。其实,栏目名后常跟“栏目”二字,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栏目”,误会不了。拿引号说,既然它可指“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那用它标示某个词语是书报刊栏目名或电视栏目名,也完全是照章办事。看来,二者都不错。语言使用中,有不少灵活的东西,规范,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生死抉择。小心自乱阵脚李秀芬& 文 非虽然在国家规范明确之前,两种用法都不能说是错误。但是,栏目不同于书报刊,也不同于歌曲、图画等艺术作品,其名称不宜加书名号。栏目名与会议、活动、节日等名称的性质相同,都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应该用引号标示。如果品牌、会议、展览、奖状、奖杯、称号、机构等等的名称都用书名号标示,那就把书名号用滥了,完全失去了书名号的特性。其实,栏目名加引号标示,已清楚地说明了栏目的特殊含义。如《大众电影》的自我介绍写道:“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的《大众电影》……辟有‘星河写真’、‘银海帆影’、‘推拉上镜’、‘影人手札’、‘幕后蒙太奇’、‘慢镜头回放’等栏目……”栏目名用引号,清楚明了;滥用书名号,自乱阵脚。高考语文的标准答案汤晓彤“今日说法”“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这些栏目名到底该用书名号还是引号呢?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会碰到这个问题。高考语文卷已经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用双引号!2004年高考全国卷(广西、内蒙古、陕西、海南、西藏)有一选择题,考查的是标点的用法,其中的C选项是这样的:19岁的女大学生在《幸运52》节目中连续七次夺魁引起了媒体的好奇。……该选项有标点错误,是个错误的选项。高考命题专家余闻在解析中说“幸运52”不是书名,用书名号错了,应改为双引号。争论归争论,高考可不是闹着玩的。栏目名应加引号,所有的学生都应明确这一点。用书名号的三个理由李名隼高考试题不应涉及有争议的问题,否则只会增加混乱。从实际运用中看,栏目名用书名号至少有三个理由。一、《现汉》(第5版)解释“栏目”:“名报纸、杂志等版面上按内容性质分成的标有名称的部分:小说~|每逢寒暑假,报纸增设《假期生活》~”。这个词条中“栏目”名加了书名号。二、《中国电视报》期发行量超过400万份,该报凡涉及栏目名均加书名号,这已为广大读者接受。如:日前,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超市大赢家》栏目打破以往常规,前往昆明、重庆两地,选拔当地主妇参与节目录制……(《中国电视报》日)三、一个必须用书名号的例子:3年过去,已经有100多名学科泰斗人物走进《大家》的演播室,有人说:人必须有非常之性情才有非常之成就,“大家”之所以“大”,是因为他们志存高远,他们坚持不懈,他们淡泊名利,他们无欲无求。(《中国电视报》日)上例中《大家》是栏目,“大家”则指教科文领域的学科泰斗。如果栏目名也加引号,两个“大家”就容易混淆了。行业的约定曹& 政1997年3月,第二届中央部委产业经济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发表于当年4月9日《新闻出版报》。这个《细则》虽然不是国家法规,但它反映了新闻出版行业约定的标准,值得重视。该《细则》载有:“除了书名、报纸名、刊物名、篇章名可用书名号以外,下列文化产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影片《红高粱》|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独舞《月光下》|黑白摄影《救死扶伤》|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石雕《和平》|湘绣《龙凤呈祥》|特种邮票《中国皮影》|相声《钓鱼》|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报纸上《人民子弟兵》专栏|北京文艺台《周末三人谈》专题节目”。最后两例,与本次“会诊”直接挂钩。试想,一个栏目包含若干文章,一本书也包含若干文章;书名用书名号,栏目名不是可以仿照书名也用书名号吗?这种类比大概就是《细则》如此规定的理由。看看鲁迅怎么用厉国轩鲁迅作品标点运用精当,历来为学习典范。我们不妨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为栏目名加标点的。《申报》上的《春秋》……有一天竟在卷端的《点滴》里,教人吃西瓜时,也该想到我们土地的被割碎,像这西瓜一样。(《“这也是生活……”》)《春秋》为《申报》副刊,《点滴》为《春秋》专栏。显然,鲁迅先生的选择是书名号。用书名号,还有一个好处。当报刊与栏目同时出现,可采用加间隔号的方法标示,就像书名和章节同时出现一样。如《文汇报·虚实谈》《益寿文摘·文史博览》等。这样,可以少用标点,收到简化版面、避免烦琐的效果。更系统、更清晰、支合理陈林森栏目为报纸、杂志所特有,具有报纸、杂志的基本特征:名称固定,出版时间也基本固定;内容不固定,内容的性质基本固定。而且,更重要的,栏目与报纸、杂志,与图书一样,是经过编辑加工过的精神文化产品。如果不嫌机械,我们可以得到图书和报刊构成层级之间大致的对应关系:丛书—书—章节—篇目报纸/期刊—栏目—篇目这个基本完整的书报刊层级系统中,栏目用书名号显然比用引号更能体现出系统性,其精神文化产品的性质也能表达得更清晰。当然,栏目与书报刊之间并不是简单对应的关系,它们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南方周末》原是广东《南方日报》的周末副刊,后来演变为一份独立的报纸。还有央视的《实话实说》等栏目,后来也出版了相应的图书。栏目与图书、报纸、杂志的关系是如此密切,统一用书名号来标示它们的名称,显然更加合理。“书名号”应改为“作品号”汤晓彤“书名号”,从字面上看,似乎只能标示书名,其实它的使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书名。书名号的实际运用范围已经与它的名称所提示的使用范围“名实不副”。如果认为栏目不是书,就不能用书名号,那是上了“书名号”名称的当。2004年高考题认为“《幸运52》”的标点运用有误,就是一例。为了避免类似的误解,让书名号的名和实彼此相副,不妨将“书名号”改为“作品号”。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产品都可称是“作品”,为这些作品的名字加上“作品号”来标明它们的性质,那才真是名正言顺呢!将“书名号”改为“作品号”,还能帮助我们避免它的滥用。如品牌、展览、项目、活动、课程、团体等都不是作品,它们的名称都不能用“作品号”。同样,我们可以轻松地判断《新闻联播》的用法正确,因为《新闻联播》这个栏目是经过编辑而成的作品。而《中央电视台》的用法则是错误的,因为中央电视台是机构,不是作品。标点符号的用法比较复杂,国家的规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如果国家标准能更完善,有更恰切的名称(如将“书名号”改为“作品号”),人们的实践将会更方便,更准确。编者附言栏目名既可用引号,又可用书名号,两种用法都有理。由于规范的“缺席”,看来短时间内,两种意见很难统一。我刊提到栏目名,多加引号,偶用书名号,也不统一。但是经过讨论,我们认为,从系统性、逻辑性的角度讲,用书名号能更清晰地标示栏目的性质──精神文化产品,能更好地体现书报刊层级系统的一致性。因此,我刊决定,从本期起,碰到栏目名统一使用书名号。栏目名与丛书名的标点使用情况很相似,都是引号和书名号混用,都是缺少明确的规范依据。2003年6月,我刊曾讨论过丛书名的标点使用,当时的选择是书名号,而出发点也是标点符号应用的系统性。另外,我们也认为将“书名号”改为“作品号”更合理。让我们共同期待,国家标准能早日完善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定。别把标点不当回事标点不是文字,但重要性并不在文字之下。陈望道先生说过:“标点可以神文字之用。”老到的文字,加上得体的标点,往往会使作品神采飞扬。当年郭沫若曾有一个绝妙的比喻:标点犹如人脸上的眉目。一个作者把标点处理到位,就会给人留下眉清目秀的印象。胡适在《新青年》上举过一个例子,中国京剧中常有演员这样问道:“当真?”另一个演员回答:“当真。”这个演员又问:“果然?”另一个演员再答:“果然。”这四句台词记录下来,如果没有标点,谁能看得明白?标点不容小觑,也和使用频率有关。在现代作品中,文字和标点的比例约为十比一,平均每十个字出现一个标点。古代作品用文言写作,文字相对简略,两者比例更高一点,可以达到五比一,平均每五个字便出现一个标点。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没有掌握,一般来说出错的概率是比较低的;但如果一个标点没有掌握,完全可能在使用中频频出错,其结果自然不是“眉清目秀”,而是“鼻青眼肿”,狼狈不堪。何况,标点本身便是一门学问。整理古籍有三大任务:标点、校勘、注释,标点是第一位的,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阅读力、理解力和判断力。鲁迅曾经慨叹过“点句的难”,他说:“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其颜色显出来了。”几十年的寒窗苦读,也许会在一个标点上卡壳。《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十个字,你可以标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可以标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可以标点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同的标点体现出不同的思想。作为一个严肃的作者,岂肯随意乱点?然而,在当前语文生活中,标点符号无疑已成了一个“重灾区”。无论是街头标语、电视荧屏,还是商品包装、平面设计,标点常被当作装饰符号,而忽视了它的表达功能;特别是广告宣传,创作者往往有章不循,随心所欲,置标点规则于不顾,弄得不少标点面目全非。以下六种标点,“受伤”尤为严重。一是书名号。书名号是标号之一,其功能是标示作品的名称。但由于其形态曲折有致,具有对称美、平衡美,因而经常被设计者移作他用:楼盘用书名号,会议用书名号,奖品用书名号,活动用书名号,甚至一家墓园的名称也用上了书名号,让人见了啼笑皆非。二是引号。引号有单、双之分,横、直之别,但设计者一概懒得答理,爱咋用就咋用,全然没有一点章法。比较常见的是,分明是横排文字,却用上了直排引号,这也许是直排引号富有美学效果吧。最近又有人看中了横排引号,觉得那两点犹如蝌蚪一样活泼可爱,于是不管合理与否,动辄用上一对,甚至一半用在左上角,一半用在右下角,破坏了这一符号的正常形态。三是括号。按照规范的用法,括号中的文字应是注释性的文字,但实际使用中并非如此。比如,在书写信封时,总有人把某某收的“收”字用括号括起来,仿佛这样更加耐人寻味似的。笔者本人收到的信,有时信封上的“先生”二字也被用括号括起来,能否称“先生”还在斟酌之中吧。昨日见到上海一家房产公司的大幅广告,其中有一句是“首付九万起”,这个“起”字竟然也加了括号,真不知商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四是破折号。作为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明确规定:破折号是一条横线,占两个字的位置。现在却像魔术一样变幻莫测,长的占四个字以上,短的只占一个字,更多的是两条短线,反正电脑里出来咋样就咋样,“衣冠不整下堂来”,压根儿没把“规范”二字放在眼里。五是间隔号。我个人认为,这是当前用得最乱的一个标点符号。翻开报纸,几乎每个版面都可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圆点。电影有《如果·爱》,这个圆点想表达什么?日前那英、莫文蔚开演唱会,取了个“爱那莫深”的名字,云遮雾罩,故弄玄虚。报上的广告又在中间加了一个圆点,什么“爱那·莫深”,简直成了天书。八月中秋开演唱会,会标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生明月”误为“升明月”已经错得有点离谱,中间还要真的升起一个“月亮”,煞是有趣。诗人张九龄若在世,岂不要气个发昏?六是标年号,也称省年号。这一符号是最新舶来品,严格来说还没取得合法资格。标年号的正确用法,应标在左上角,如“2006年秋交会”可写作“'06秋交会”,省掉“20”和“年”的字样。不少人对这个符号有浓厚的兴趣,但用起来却不守规矩:或者符号用反,写成“‘06秋交会”;或者位置后移,写成“06'秋交会”;或者保留了不该保留的“年”字,如“'06年秋交会”……总之是各行其是,乱成一团。突然想起了王尔德。这位唯美主义的文学家,留下了一则关于标点的掌故。一次,他用半天时间苦苦琢磨,删去了诗中的一个标点;可他再继续琢磨半天,又把这个标点改回来了。一个标点的沉浮,可看出作者的美学追求。在读者眼中,诗也许还是这首诗;可在作者心中,尽管是同样的作品,却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我想,我们如果不能像王尔德这样敬重标点,那至少也应该做到:别把标点不当回事。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标点符号练习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