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滇川黔渝)的律师利益冲突突

旅游资源丰富 西南各省合力打造大西南旅游圈(附图)
· · · ·
旅游资源丰富 西南各省合力打造大西南旅游圈(附图)
中国网 .cn  时间:
“大西南旅游圈”展露峥嵘
记者从刚刚结束的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第18次经济协调会上获悉,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四川、云南、西藏、广西、贵州等西南六省区市正积极挖掘旅游资源,推进跨省区之间的区域旅游协作,使“大西南旅游圈”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扩展。
目前,西南六省区市已共同推出包括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昌都——林芝——拉萨旅游线、桂林——广西三江——贵州黎平生态风情旅游线、四川邛海——卫星发射基地——攀枝花——云南泸沽湖——丽江——香格里拉——四川稻城亚丁生态风情旅游线等多条旅游线在内跨省区精品线路。
据了解,除促销共同的旅游线路外,西南六省区市还将联合开发建设跨省区的生态旅游区。桂黔滇生态旅游区、川滇藏毗邻地区生态旅游区、渝川黔生态旅游区等,将成为今后西南旅游开发的重点。此外,六省区市还将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和森林公园建设、健全旅游信息网络等方面携手合作。四川、云南、西藏旅游局的负责人共同宣布,经全面整合和包装旅游资源,将在今年11月的上海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正式向海内外推出世界级旅游精品——“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钢说,西南是我国旅游资源特别是精品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是中国旅游业实现跨世纪大发展的后劲所在,这里的旅游业发展与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紧密相连,是西部大开发最具潜力的新增长点之一。他说,西南各省都已经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发展,跨省区、地区合作是一个战略方向。
去年,西南各省区的旅游战略协作如火如荼:西南各地均组团参加在昆明举办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集中展示和宣传了西南地区整体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形象;川黔渝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生态旅游区被正式列入国家综合开发的议事日程;重庆与贵州在“乌江旅游开发联席会议”上达成协议,共同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推出旅游线路。
近年来,大西南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增长极和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去年,西南六省区市共接待中外游客2.3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100.15亿元、外汇收入12.67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15%。
西南旅游:通江、达海、出境
日前,广西“梧州”号高速客轮在广西防城港至越南 下龙湾高速跨国客运航线上试航成功,广西将沿着试航航线开通防城港至下龙湾跨国高速客轮旅游航线。广西旅游部门表示,西南游客只要乘3个半小时客轮,就能欣赏素有“海上桂林”美誉、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8大自然遗产之一的下龙湾的美景。
以西南出海大通道为代表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彻底改变了过去西南众多旅游资源因交通不便而“藏在深闺人难识”的旧貌,“大西南旅游圈”在向“通江(长江、珠江、雅鲁藏布江等)、达海(北部湾)、出境(广西、云南的中越边境)”拓展,旅游产业跨省跨国合作和市场互动,给西南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西旅游局市场处副处长李广军说:“便捷的交通把西南旅游品牌输送到国内外,是大西南旅游圈的“骨骼”。去年,成都至北海、全长1709公里的西南公路出海通道建成通车后,从贵阳乘汽车北赴成都、重庆,南往广西北海,均可一天内到达,便捷的出行为跨省、跨国旅游创造了前提条件。
近年来,沿海沿边沿江的西南大力构筑出省、出海、出边的立体交通网络。南昆铁路、内(河内)昆铁路、西南公路出海通道等的建成通车,实现了西南旅游通江、达海、出境的梦想。此外,云南正积极进行泛亚铁路前期准备工作;西南另一条出海通道渝湛公路,预计2004年全线建成通车。航空客运方面,目前西南地区已有20多个营运机场,一批机场改扩建、新建项目完成,预计到2005年西南地区运营机场将有40个左右。
大西南:江山如此多娇
大西南是我国旅游资源、尤其是精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具有特色鲜明,种类多、分布面广等特点,真可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游客竞折腰”。
大西南旅游资源的种类主要有:瑰丽多姿、秀甲天下的山水奇观;气势超群、形肖神似的峰林和山地景色;鬼斧神工的岩溶洞穴景观;惊心动魄的瀑布奇观;富含各类有益于人体的矿物质的冷、热、温、奇泉:绚丽多姿的滨海风光:浩瀚林海的森林公园;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历史悠久的古迹和众多的革命纪念地;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壮、藏、瑶、苗、侗等少数民族民族风情以及宗教寺庙文化、侨乡风光以及独具魅力的南国边关风貌等。
大西南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品位非常高,特点突出,其中有些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和垄断性:如广西境内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风光、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桂林兴安灵渠、世界奇观——龙胜龙脊梯田、“千古之谜”的花山壁画、北海银滩、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云南境内的香格里拉、昆明世博园,西藏境内的“佛教文化”、雪域风情,四川境内的卧龙大熊猫等。
生态:西南旅游永恒的主题
徜徉在长江和珠江之源,层峦叠翠、鹤舞猿啼;漫步在漓江和泸沽湖畔,鱼翔浅底,碧水蓝天。近年来,长江、珠江中上游所在的祖国大西南各省区市一面加强生态保护,一面大力发展旅游,奏响了一曲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的和谐乐章。
云南、贵州、 四川、广西、西藏、重庆等西南各省市地处长江、珠江中上游,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系统多样,生物物种丰富,自然风光旖旎,是一块开发旅游的沃土。同时,这里的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保护生态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四川省环保局副局长谢天说,西南地区只能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是开发旅游的前提,旅游业又反过来促进生态建设。西南各省区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重点的生态保护。
去年,四川省的2.88亿亩森林得到有效管护,全年减少森林资源消耗量1100万立方米,退耕还林183万亩;西藏去年完成植树造林23.37万亩,这个自治区的长江上游三县的“天保工程”、拉萨及周边的造林绿化等工程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西藏实施方案》已获得国务院批准的120万亩天然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将得到保护;重庆去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0平方公里,保护天然林资源3500多万亩;广西完成珠江防护林工程51万多亩,退耕还林16.5万亩,13个石漠化治理试点县和5个林业局试点县完成人工造林22万多亩,封山育林420万亩;云南造林480多万亩,封山育林440多万亩,全省9个退耕还林试点县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0多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41万亩;贵州完成造林360多万亩。
西南各省区市还纷纷重拳治理环境污染,为长江和珠江水系筑起又一道生态屏障。广西、贵州和云南协作保护红水河流域、珠江水系的水源林,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环保能源,目前已建成沼气池约200万座;四川、重庆等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的省(市)制定了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水污染整治规划,“关停并转迁”了大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淘汰了一批“小火电”;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一期工程已完成1.4亿元投资,有关项目建设正在推进。
在构筑生态屏障的前提下,西南地区联合打造大西南生态旅游圈。目前,西南各省区市已开辟省内及跨省的著名生态旅游线路25条,如西藏的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罗布林卡-哲蚌寺-色拉寺“佛教文化”旅游线、昆明-珠江源-胜景关-黄果树-贵阳旅游线、成都-自贡恐龙-宜宾蜀南竹海-云南水富-泸州佛宝-贵族赤水-重庆江津四面山生态旅游线等。此外,西南六省区市还将联合开发建设跨省区市的生态旅游区,把桂黔滇生态旅游区、川滇藏毗邻地区生态旅游区、渝川黔生态旅游区等作为今后旅游开发的重点。
文章来源: 新华社
责任编辑: 用户
| 法律顾问:
| 对外服务: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贵州服务业产业增长极的选择-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经济/市场
贵州服务业产业增长极的选择
贵州服务业产业增长极的选择郝瑞峰 彭爱杰(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4)摘要:贵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贵州的旅游业快速发展,贵州已将旅游业作为龙头和支柱产业来进行规划和发展。
关键字:旅游业;产业增长极;优势Selection of guizhou tourism IndustrialPoles of GrowthHao Ruifeng
Peng aijie(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 )Abstract: Guizhou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of Guizhou, Guizhou had taken tourism as a pillar and leading industry fo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industrial growth pole theory and the industry lifecycle theory, by the use of Business location analysis, it is demonstrated form theoretically the feasibility of industry growth pole which Guizhou cultivate tourism as. And the problems of cultivating industry growth pole is discussed ,which heavily hampers the Guizhou tourism, so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se problem.Key word: in superiority
1.理论概述1.1增长极理论和产业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多?佩鲁提出“增长极”的概念,后来经法国的经济学家布代维尔、瑞典的经济学家缪尔达尔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和城市经济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从不同角度发展和丰富了增长极理论,使得增长极理论成为研究不发达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1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增长极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出发点的。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是平衡发展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地区经济发展会出现不平衡,总会出现少数的有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成为经济中心即极点。(2)增长及理论重视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长极的形成有赖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所在地区不仅有相对优势的区位条件而且能作者简介:郝瑞峰 (1985-) 男 河北石家庄人 Email:
区域经济学硕士彭爱杰 (1986-) 女 江苏泰州人
区域经济学硕士集聚相对规模的资金、技术、人才,从而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3)增长极理论包括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向极点的集聚。扩散效应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由极点向外围的扩散,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从不同方面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在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随着扩散效应的不断加强最终扩散效应取得主导的地位,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1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经过布代维尔、缪尔达尔、赫尔希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补充和修正,推动了“增长极”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但是后继经济学家对于增长极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增长极的核心,没有对佩鲁提出的“推动型、创新型产业”的研究。后来造成了对增长极概念的认识混乱。出现了许多与增长极概念相关的其它术语,如:增长点、组织焦点、增长核、增长区等术语。佩鲁1985年发表的《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中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一文中纠正增长极理论在传播和应用过程中的各种误解,对增长极概念作了“最新、兴许是最准确的论述”。他把增长极定义为:“经济空间中起支配作用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在经济空间中,各个部门相互作用,一个或一组部门对其它部门起支配和推动作用,这种部门是具有一种优势的经济单位,它的优势增长或创新会推动其它经济单位的增长,即是“产业增长极”。根据佩鲁的重新界定,表明了增长极的核心就是以所谓“推动型产业”为中心的,意味着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联系在一起的。佩鲁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这其实就是表明了经济增长或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先以某些产业的发展为先导的,然后通过这些产业的扩散和带动作用,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佩鲁在表述其增长极的内涵后,其他经济学家对其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有了更严格的含义:增长极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工业的集合体。21.2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其他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即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一个产业也会经历一个与产品生命周期相似的生命周期,即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其主要是根据该产业在全部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大小及其增长速度变化来划分的。在某个产业的起步期,该产业在所有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增长缓慢。(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上表现为产业产出增长缓慢,斜率变化不大)产业进入成长期其产出在整个产业系统中的比重迅速增加,并且促使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越来越大。(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上表现为产出上升较快,斜率较大)产业进入成熟期则产业发展速度变缓,市场容量日趋饱和和稳定,对产业结构变化所起的动力基本得到发挥。(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上表现为曲线平缓,斜率较小)产业进入衰退期则该产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比重开始减少,发展速度变为负数。出现新兴产业替代该产业。(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上表现为曲线不断下降,斜率为负)若以Y表示一个产业的产量,X表示时间。则产业生命周期如下图:12陶云.旅游产业增长极理论―以安徽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8-9 冯奇才.重庆产业增长极的选择与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12
1.3增长极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与旅游产业关系旅游产业同样服从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可以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阶段要求旅游业达到不同的规模。(1)起动规模,指在旅游产业的起步阶段针对旅游量增长缓慢而进行的营销开拓市场所对应的产业规模。(2)起飞规模,旅游业由起步期的缓慢增长到起步期的快速增长所对应的规模。(3)成长规模,旅游产业由成长期像成熟期转变的拐点所对应的规模。(4)成熟规模,旅游业在成熟期首次达到最大产出量所对应的的点。(5)淘汰规模,旅游业在衰退期被其他产业所代替而产出量下降所对应的规模。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某地区要把旅游业作为区域产业增长极。必须选择其在产业周期的成长期或成熟期。地区旅游产业先实现“点”的突破,即积极推动某知名旅游区的发展即极化效应。在实现“面”的突破。即扩散效应,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贵州旅游业作为产业增长极的可行性分析2.1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势分析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其优异资源禀赋,具有其天然优势具体如下:2.1.1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独特的自然风光。贵州省年均气温15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评为国内惟一的“避暑之都”。贵州多山地,山地和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87%,其中70%以上是喀斯特地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单体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截止2007年底,贵州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这些自然风光充满奇异的色彩,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被誉为“亚太奇观”的地下明珠――安顺龙宫;享有“举世无双”的岩溶博物馆――织金洞;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荔波茂兰,及佛教名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梵净山。2.1.2红色旅游资源地位显赫。贵州可作为红色旅游区开发的资源有60多处,如遵义会议会址、乌江天险遗址、四渡赤水渡口遗址、娄山关战役遗址等。在《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贵州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区。这些宝贵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难得的优势条件。 2.1.3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贵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开发程度低,一些民族特色村镇的格局保存的相对完整,许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完好地保存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把其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个保护圈之列;从1995年开始,在挪威政府援助下,贵州陆续建立了六枝、隆里、镇山、堂安四个“生态博物馆”。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贵州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如苗族的“飞歌”,有“天籁之音”之誉的侗族大歌,布依族的“织布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等。贵州的民族建筑如吊脚楼、土司庄园、芦笙堂、鼓楼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这些民俗文化,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2.1.4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中国作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酒文化。香飘四海的茅台酒,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当代,在中国酒文化史上辉映了两千多年,是我国名酒之冠,享有“国酒”、“外交酒”的美誉。在长期的酿酒和饮酒过程中,贵州茅台镇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酒文化,这为发展以酒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12.2贵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分析近年来贵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创收持续上涨,在第三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重。具体数据如下:贵州近十年服务业主要产业的产值
数据出处: 贵州六十年
12何律琴.贵州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上旬刊.24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六十年[M].贵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上表作曲线图如下:
由以上图可以明显看出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迅速增加。产值快速上升,并且促进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贵州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由第三产业的曲线可以看出贵州的旅游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内。这就为贵州省选择旅游产业作为产业增长极提供了可能性。2.3贵州省旅游业的优势评价分析2.3.1贵州省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中要选择出优势产业也可以运用区位商分析法进行分析。为在贵州省服务业中选择出优势产业,使用区位商分析法对贵州省服务业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对于服务业各行业区位商的计算,涉及到规模优势系数、效率优势系数、效益优势系数三个变量。对于某服务行业而言,将该行业的规模优势系数、效率优势系数和效益优势系数进行几何平均,即得到该行业的比较优势系数(CCAij)。选用服务业增加值的区位商来衡量规模优势系数,选用以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的区位商来衡量效率优势系数,选用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区位商来衡量效益优势系数。由于旅游业还未纳入服务业行业分类体系,不能计算其增加值,而旅游业在贵州省服务业发展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要测算旅游业的比较优势。选用了接待省外(包括境外)来贵州旅游总人数的区位商来衡量旅游业的规模优势系数,选用旅游总收入与接待旅游总人数的比值的区位商来衡量效率优势系数,选用来自省外(包括境外)的旅游总收入的区位商来衡量效益优势系数。规模优势系数的计算,采用公式:Sij?式中sijsi?sjs sij和sj分别为贵州省和全国第j行业的增加值,si和s分别为贵州省和全国的服务业增加值总额。式中,如果Sij?1,说明贵州在j服务行业生产上有规模优势,反之则缺乏规模优势。效率优势系数的计算,采用公式:Eij?eijejeijej
式中为贵州省j服务行业劳动生产率,为全国j服务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Eij?1说明贵州在j服务行业生产上具有效率优势,反之则不具有效率优势。效益优势系数,采用公式:Pij?pijpjpijpi?pjp式中和分别为贵州省和全国第j服务行业的利润总额,pi和p分别为贵州省和全国的服务业利润总额。如果Pij?1,说明贵州在j服务行业生产上有效益优势,反之则缺乏效益优势。对于某个服务行业而言,将该行业的上述规模优势系数、效率优势系数、效益优势系数进行几何平均,即得到该行业的比较优势系数:CCAij?Sij?Pij?Eij
利用近五年全国和贵州服务业统计数据,测算上述利用关键指标分析、因子分析和关联度分析三种方法选出的所有主要行业的比较优势系数,具体见下表:贵州服务业中各行业比较优势系数
表出处:贵州优势产业竞争力报告2.3.2贵州优势服务业的选择通过区位商分析法研究。若某服务业的势,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CCAij?1,则该行业具有全国意义上的比较优CCAij=1时,表明该地区这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与全国相当;CCAij?1,说明该地区这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需要从区域外引进该行业或者输入该行业的产品以满足区域内的需要。从上表可以看出,只有旅游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个行业的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但由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属于非营利性行业,因此,可以判断目前贵州服务业中仅有旅游业这一个优势行业。1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具有其优异的资源禀赋,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其天然的优势。贵州省旅游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内,并且贵州旅游业具有在全国意义上的比较优势,所以贵州省选择旅游业作为产业增长极是可行的。3.培育旅游业作为产业增长极的政策建议3.1贵州旅游业发展所遇的挑战尽管贵州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贵州省已将旅游业作为龙头和支柱产业来进行规划和发展。但在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上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1.1景区景点资源缺乏整合,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够。贵州省各地度旅游区景点,由于产权关系不清、地方和各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景区缺乏统一规划。各个景点开发、经营分散,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有效合作。影响和制约了贵州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贵州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3.1.2旅游业的产业链条上还存在薄弱环节,基础设施滞后。贵州的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与旅游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配套。贵州很多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使游人缺乏安全感,更谈不上舒适感和亲切感。这些都制约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3.1.3旅游产品的营销和开发力度不够。贵州旅游业宣传整体形象不突出,没有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不利于形成强大的品牌。在贵州旅游产品的宣传中缺乏文化内涵,没有突出贵州特色。譬如,在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营销策划中,在模仿《云南映象》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高于生活的舞美色彩浓郁的《多彩贵州风》,使消费者不停的在与《云南映象》作比较。其结果,一是广泛宣传了《云南映象》;二是使未来过贵州的旅游者对真实的多元的贵州民族文化习俗产生了困惑。3.1.4专业化人才奇缺。贵州旅游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差,整体素质低,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员,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及会展人才。3.2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3.2.1积极促进各地旅游资源的整合,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明晰各地旅游景点的产权。整体规划整合全省旅游资源,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合作,按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从整体上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多元化旅游市场网络。 1陶谋立 潘康等,贵州优势产业竞争力报告[R].贵州省统计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课题.30-313.2.2完善产业链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出台相关政策积极促进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抓好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厕所、通讯、住宿、餐饮等设施的配套。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3.2.3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是旅游业开发的重中之重。旅游业的宣传营销要突出贵州特色,注重策划精品路线、黄金路线。在宣传和营销过程中要树立品牌意识。贵州旅游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喀斯特地质文化、长征文化、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国酒文化等。在宣传中应该注重宣传这些突出亮点,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体改旅游业的竞争力。3.2.4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一样,旅游业的竞争说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要提高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就特别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那些综合能力清的旅游规划设计人才。贵州各高校的旅游管理及相关院、系、硕士点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努力培养出能适应国内、国际旅游形势发展、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能力的旅游复合型人才。同时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改进用人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贵州旅游业服务,培养一支适合现代化旅游产业的高素质旅游业人才队伍。3.2.5.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以资源为载体,交通为枢纽,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分工,促进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形成多生特色路线,共同发展,多元互动的市场格局,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
参考文献:[1] 陶云.旅游产业增长极理论―以安徽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8-9[2] 冯奇才.重庆产业增长极的选择与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12[3] 何律琴.贵州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年2月,上旬刊.243[4] 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六十年[M].贵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5] 陶谋立,潘康等.贵州优势产业竞争力报告[R].贵州省统计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课题.30-31[6] 杨蜜蜜,肖进源.贵州省旅游资源特征及合理开发思考[J]。特区经济.-134[7] 郭睿.贵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旅游与金融.2009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律师利益冲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