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从此,我不再……"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一篇记叙文600字

2009年高考导向作为&精编
⑴ 请以“做一个文化青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⑵ 请以“一种文化对我的影响”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提示:一种文化,可以特指一种精神财富、物质文明、一种文学现象、一种社会习俗以及一种大众活动等。
我所理解的“禅文化”
香火袅袅的庙宇前,虔诚的身影长跪不起。而那神圣过千年的佛像,面目慈善,高高在上。这时候,我自也不可免俗地跪拜下去:愿一切善良的心灵受到庇佑,愿所有苦难的灵魂得到救赎。
立身合十,佛像含笑如常。
我不知道它们千百年间听过多少各异的祈求:平步青云、金榜题名抑或与子偕老。于我,佛学是一门文化,
以关爱为渊、悲悯为源的禅文化。
林清玄说,当年释迦牟尼于菩提下所悟得的禅理,乃是以对众生平等的爱为起步。我于是相信:用生生不息的爱编成馨香四溢的花环,予众生以芬芳,便是禅文化的不二宗理。
在敬老院,为老人擦净身上的污物,我看到阿婆的笑容如菊花嬿婉,“好伢子,我又多了个孙女啊!”在孤儿所,送给那里的孩子几串鲜艳的风铃,风拂铃动,我听到属于童年的乐音终摇曳而出。在重症病房,跟那个同龄的女孩子讲学校的故事,一直安静的她睁着漆黑如墨的眼睛,目光里有了亮亮的憧憬。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禅文化”了:用一点点的热去捂暖旁人的寒冷,哪怕是一点点的光也要去点亮暗处的明灯。佛的慈悲正如其掌上甘露,即便给不了整个春天,所润之处却也萋萋胜碧、花木扶疏。
丰子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顽童一脚踏碎蚂蚁百只,我劝其不要。今日处决了与他一样天真无知的小小的蚂蚁,这点残忍之心若扩而散之,日后毁坏的便将是同胞的亲人和家庭。”而几百年前,净土宗的莲池大师告诫弟子:“一芒触而肤栗,片发拔而色变。己之身人之身疼痛痒宁有二乎?”众生灵与你我一样,同有父母,同有血气,同有知觉,我们因为无知的好玩,却造成多少生命的悲歌呢?
这些信奉“禅文化”的大师,冥冥之中是如何强烈地感动着我,影响着如我一般的后来人。是心怀中的爱与善带来灵魂的故乡,在我们内心被惊凉的时候,可以找到幸福而温暖的归宿感。
在这有缺憾有苦难的人间游行,事无全美,福无双至,我们其实都是那瘸腿的铁拐李啊。若不是互赠灵药,相互依持,又如何走得踏实、活得相濡以沫?佛经上有则故事:陀山大火,群鸟“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以为群鸟以羽毛沾水,水太微薄,是救不了火的。鸟们却说:我们筑巢于陀山,朝朝夕夕,与之情深似海,怎忍心让它被火烧光呢?”天神受了感动,弹指间灭了山火。鸟们对陀山的情怀,扩展开去,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亟需的彼此扶持的大爱,哪怕力有所不逮。
每每看到晚照下两位老人相携而过,都羡慕他们的背影,此情此景和谐而美好。反观当今社会,青年男女常聚也依依、散也匆匆。总用想于事业、地位、金钱、爱情等上,索要太多,去填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壑。我试着理解人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临老了,什么最重要?彼此依赖,相与扶持,就好像个人只有半条生命,两人携手才是生活的完整。
看到蹒跚的老人请多伸一双援手,遇见抖瑟的孩子请为他披上春衫。“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人心己心,丝丝相触,旁人的痛和苦楚就会蔓延上我们柔软的心房。
如佛所言,我们都是在大化的岸边同饮一溪水的人。我也愿自己内心有甜泉甘醴,与你携手溪岸,且听风吟。
“文化”以及“语文素养”的话题,应理所当然地被2009考场所看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拓宽文化视野,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获得,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已是教育也是社会颇为切迫的事情。现时,当代青年颇多拒绝传统文化,追捧外来文化,且不加取舍的现象。基于这样的考虑,2009年作文命题应有“文化”上的关注。
“做一个文化青年”“一种文化对我的影响”两题,一个设计为命题作文,一个设计为材料作文,走向上同中有异,核心是“文化”。这两个命题,切合当前中学生的实际,时代感也较为强烈。让青年来讨论“文化”,这也是很有意义的。至于2009年高考作文在“文化”上如何命题,则要看具体的情形了。
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化”是多样与多元的,是一个大题目。写这样的大题目,考生要学会大题缩小做。“文化”考生如果能从“文化”里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较小的点切入,来谈一种“文化”、一种“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的一个认识或态度,就变大为小了。审题正确而且集中,作文就能从心所欲。
⑴ 请以“持守”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请以“慎独”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要写成诗歌 。
智者说“一花一世界。”佛家云:“一叶一菩提。”人生本来是个奇迹,身处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太需要有心的宁静,去持守一种道德的高尚、精神的富有。
都市繁华,浮生若梦,灯红酒绿,此刻,让我们的心灵回归,屏弃浮生的嘈杂,淡远逐利的喧嚣。或许没有人会给你特别的束缚,而我们应当有自觉的谨慎和人格的守候,生活并不从此就自由放任。
古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有时会妨碍我们在社会中正确的辨识。在无人监督的时候,罔顾王法,伸出手去,拿自己不该拿,得自己不当得,古今中外,子孙不绝,大有人在。虽说伸手之时,的确没有人知,但心灵的尺度失去把持,道德的堤防已经坍塌。
东汉人杨震往东莱郡赴任,路经昌邑县,遇先前己所推荐秀才,现任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拒所赠十斤重金。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面对利益的诱惑,杨震算是持守了高岸的人格,他做了千古慎独的榜样。
生活中,赠金的事,并非总在发生。但这样那样的让我们有所迷失的事儿,是无所不遇。少了父母师长的监管,我们会耐不住寂寞,去打开电脑,在网上作百无聊赖的神聊;我们会守不住清素,去牟取小利,哪怕是不择手段……
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试验:事先在礼堂内藏了录音机,老师领着100多名学生进来坐下,礼堂里十分安静。当所有的老师借故离开后,礼堂里马上沸腾起来。十分钟后,老师返回,打开录音,录音机里充斥着不堪入耳的脏话、粗话!这当然不是说孩子品德有多坏,但至少说明同学们缺乏心灵的持守。
人的故事都是自己来写,这就像掌纹,故事虽然曲折,可终究一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清代礼部尚书张伯行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他随处随时都看重名节,做了一个很能掌握自己的人。我们都有离开父母的那一天,谨慎不苟便是我们人生的标竿。树立人生的标竿,我们才能无时无处不持守。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做人的标准或尺度并不是全由别人来限制你的。它其实是一种来自心灵的自我鞭策。无论尘世喧嚣、也无论人生孤寂,我们都不妨谛听自己心跳的声音,或许,我们不能成为大圣者,但毕竟,可以无悔,此生!
这样,在世人面前,我们有的,不是欺于暗室的不择手段,也不是乐于苟且的一味钻营;而是一份开朗豁达,一种宁静致远。做定慎独的人生,无怨无悔!
纵观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非常关注现时的社会、人生。仅有全国卷Ⅱ、北京卷、海南卷继续在寓意纠结的材料里兜着圈子,其命题指向不甚明了。而以浙江卷“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为代表,纷纷要求考生的作文能贴近生活,认识社会,规划人生。2008年作文命题的这种追求,应该成为2009年作文命题的一种风向标。
“持守”与“慎独”,所关注的是青年的内心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如何“持守”如何“慎独”,究其根本,关乎的是人在社会上行走,如何去做好人生的规划。
如:2008年全国卷Ⅰ,所给材料是汶川地震发生时,种种“爱心表达”。提示考生,不要纠结于灾难性事件本身,做喋喋无休的叙说,而应从事件中跳出来,谈“爱心表达”对社会、尤其是对青年成长的深远影响。入题不难,难在立意行文要关乎心灵,并对社会以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持守”给考生的提示是:人其实是一种历史性和现时性的存在,如何面对历史的传承、面对时代的进步,进而有所持守,持守住精神层面上的真善美,对成长着的青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持守的可以是文化的、精神的,历史的、现实的,也可以是群体的、民族的……能这样思考,我们就豁然开朗了,思想不再局限于持守的表层意义上,大可以借此认识社会、评判人生、感受成长等等。
“慎独”的题目开口相对狭窄。在审题上,“慎独”不要偏向“独处”,而应注意材料中“无人监督”“无人注意”的字样,并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的高度来谈。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样的作文题,对学生素材的积累,要求是较高的。
⑴ 请以“阅读的体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温家宝说: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时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读书能给人很多。
请以“人与读书”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永恒的阅读
文字,凝结着古往今来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能量。阅读,跟随着文字、思想飞扬,成为对往日的记念、对现世的体验抑或是对未来时光的思考。
我在文字里百般寻找,勾勒着连绵起伏的大漠的身形。
《敦煌游记》里有一片沙漠,铺天盖地地,亘古苍凉。黄沙深处有一处奇美的石窟,一钩千年不沉的月赐予它圣洁的光华,种种神话般的传说似乎都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一幅又一幅似真似幻的壁画,在静默里,昭示着中华这个古老国度的不朽文明。千百年里来,它以巨大的能量吸引着虔诚的人们前来朝拜,风沙也阻遏不了他们对于信仰的追寻。于是,在天地之间,人走进了本原,无缝无隙地锲入自然,一切都变得古老,神秘,意蕴无穷。
敦煌,不因其偏处一隅,而躲过民族的劫难。文字告诉我朝圣的队伍里混进了豺狼。斯坦因,一个披着传教士外衣英国人,双手合十,假装虔诚,深入河西走廊,发掘古楼兰遗址,并最终叩开了敦煌文明的大门。利用留守人王道士的无知,赚取藏经洞出土的敦煌写本、绢画和丝织物等几十大箱。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一捆捆圣洁的经卷,被席卷而去。历史不幸把一份天大的家当交给了一个文化程度极低,光有虔诚宗教信仰的汉子。我透过历史的烟云,便看到,壁画上所有的神灵们,都痛苦地低下了他们的眉目,绝望地看着这赤裸无耻的掠夺。耳畔,历史的风远去,没留下一点声息。
我不再是用眼阅读了,心中有难以言表的悲怆。
今天,有识之士指出,敦煌文物大批外流,的确是让国人心痛的事。但是,痛心之余仅去指责王道士是没有意义的。从藏经洞的发现到文物的流失殆尽,整个事件显示的是社会的愚昧。而这种愚昧来自贫困和教育的严重不足,如果它不能经由民生富裕和教育普及加以改善,则类似的情形必然会不断重演。与其指责王道士之流,倒不如自省我们现在的社会,自省我们现在的教育。
觉醒的人们终于知道,敦煌绝不仅是一处万世景仰的名胜,更是一个民族兴盛、衰朽重又崛起的见证。也许,远离繁华的敦煌,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执意让人们用无休止的长途跋涉赎罪,进而慢慢为自己疗伤。沧海桑田,敦煌无言地伫立,撑起一片清淡孤远的天空。它依然伤痕而华美,富有而远藏吗?
我仅仅捧着一本书,阅读了你呀,敦煌。在领略了亘古的大漠风情,触摸了深沉的无情岁月之后,思考着我们——飞天的后人对于这片土地的责任与使命。
阅读一个民族的时候,灿烂并痛苦轰响着的过程里,有我们的思考与感悟。过往成为永恒,未知成为永恒,现时呢?我们这一代人,把握它吧! 
对青年来说,读书是一个很有普遍意义的话题,以此设题,针对性很强。
目前,国人尤其是青年,能读书且读好书的越来越少。很多人都在说没有时间。毫无疑问,一个国家要进步,一个民族要进步,且要建创新型的国家,就要提高人口素质,能读书,读好书,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共识,温家宝才会说: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以“阅读的体验”为话题作文,所关注的正是人应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的体验”重在“体验”,而这个“体验”源自所读之书。从文章构思的角度来看,可以写读书的感受、思考,以及书对你的影响。写这样的文章不容易偏题,但最忌泛泛而谈,人云易云。要写出新意,先要求手中所持之书颇有特色,书既别致,由是引发的讨论也就别致了。
《永恒的阅读》一文,可谓独具慧眼,所阅读的书是《敦煌游记》这样的画册,文化底蕴是很好的,也就便于发散性思维。再据自我历境不同,感受既别,讨论民族落后而教育缺失的问题,因而思想够深刻。
&&& ⑴
以“分担”为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消息一:某大城市,中程公交车的始发站,每天天未亮就有许多老人排着长队,早早的为乘车上中学或大学的儿孙占个座位。
消息二:为照顾重病的母亲,一个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毅然放弃了学业。第二年,母亲生活能自理了,他重新考上了重点大学。
在社会中,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它们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雏鹰的责任
18岁的少年已是羽翼渐丰的雏鹰,然而振翅高飞之前,可曾回望,看一看你的家,想一想你对生你养你的家的责任?
搏击长空的梦想,不只是雏鹰的,也是雏鹰父母几多梦中的期待。
老张,一个普通的父亲,每天为他的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不知停歇地蹬着那辆老旧的三轮车。一个清秋的早晨,邻友发现他在车上静静地睡着了,暗暗欣慰于他终于有片刻的休息。然而,老张再也没有醒过来。“他是活活累死的。”女儿泣不成声。
我们,震撼于老张的爱,他为了圆儿子的梦,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儿子呢?是否曾称量过生命与梦想的重量,是否为这个家、为父亲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是否知道生活的担子在父亲的肩上,太重太重——而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父母的爱,使少年习惯了索取,当他们终致用生命的逝去警醒了儿女冷漠的心时,曾经的关爱与幸福已然难再。乌鸟尚知反哺,人何能忘却自己对家的责任?
听过这样一个“笨”女孩的故事,本有机会保送至北方的名校,她却欣然走进邻家的那所普通大学;本有机会踏入外省的大公司,她却执著地留在家乡。每个人都说她傻,不是吗?然而,少有人知道她那瘫痪在床的妈妈,至今离不开她的照顾和关爱。
人哪,有时候,爱与责任比远方更美丽。人人都知道生命无价,却总是将自私包装成精美的借口,轻视了别人的生命。女孩微笑着接纳了这一切,感恩着这一切,亦因责任而愈加成熟和美丽。女孩在家旁有了自己的公司,正坚定地去圆自己的梦想。她知道,有梦想决非放弃责任的借口,只要不懈追求,无论何处,都可以创造梦想,高傲地飞翔。
真正勇敢坚强如鹰般的青年,带着责任上路,才能更清晰地品尝出生活这盏清茶,是苦涩后带着甘甜的余香;才能看到父母欣慰且更轻松的笑颜。
不可否认,教育投资的过高支出,已成为许多父母们生活的重担,只有全家人共同扛起它,苦与难才终能变为甜与美。生活的枯涩有时不可避免,但亲情的彼此担待,应该是永恒的火把,照亮并温暖我们的人生。只有高举了这火把的少年,才能真正领悟实现梦想的时候,有一份爱不该在攀涉的路上遗忘。
考虑到199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为“责任”,故“责任”的作文题应不再进入命题层的视野;但与之相关的作文题,以求变的方式出现,仍为可能。
例如⑴⑵
两题,或为命题作文“分担”;或为材料、话题作文,以“亲情”的考量出现。这两个命题,似更贴近现时的生活,时代的气息也浓郁些。
要未入社会的青年来承担“责任”,这多为成人世界的一厢情愿,强加给他们,是很不实际的。1995年上海市出了“责任”一题,是不被看好的。但如果有所变通,例如以⑴⑵
两题的形式出现,就全然改观了。
让青年有所“分担”,而不是“责任”的全部,命题见其亲和力,也充分尊重了青年的独立人格,似更符合实际。
近年,“亲情”的话题愈来愈被重视。以上⑵题有两则消息,说的无非人间真情。一是长辈对晚辈的爱,一是晚辈对长辈的爱。两爱同在,这世界才完整和完美。还可以这样审题,老人的付出,带来的是儿孙的享用;儿子的孝敬,折射的是人性的光辉。人在世间行走,且不论当为不当为,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做人。
⑴ 以“珍爱生命”为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⑵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临海城市,飞来4只白天鹅,雌雄天鹅和它们的两个孩子。雄天鹅遭人枪杀,石滩上,两只幼鹅依偎妈妈,有几天它们不吃不喝,也没飞翔。(专家称:天鹅雌雄成对,幼鹅与双亲一起呈家庭式生活。伙伴失踪,家庭成员会在原地等候)半个月后,3只天鹅飞去。
白天鹅惨遭射杀事件,引发社会深度而热烈的讨论,有识之士指出:人应该深刻反思,且认识不应停留在自然环境保护的层面上。你怎样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有一颗为善之心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置身纷繁复杂的世间,起起伏伏,不变的应是一颗为善之心。
善,不仅是对自我以及至亲的人关心,更是对他人、众生乃至一切生命的大爱,而善的最根本,是对生命的尊重。
当你在餐桌上,对枪杀来的鹅肉大快朵颐的时候,是否曾想过天鹅的家庭成员失去至亲,也会有凄苦的泪水?诚然,鹅类之于人类,是多么弱小啊!它们无法报复,快意恩仇,只能在原地全然无助地守候,末了盘旋三圈惶然飞去。
人呐,就这样泯灭了为善之心,失落了对生命的尊重,将罪恶的枪口抬起……人也就不能称其为人了。人所扼杀的,仅仅是一只无辜的天鹅吗?
我不这样看。史怀哲在《我的呼吁》里说:“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子弹出膛,便注定了这是悖善行恶,生命由是被践踏。在世间,天鹅与人,同为生命,没有天赋之权,让我们人类,可以无端地伤害他类的生命。史怀哲举例说:农人在牧场割草喂牛,可以割一千棵花,可是他不可以在回家的路上,为了消遣而蹂躏路旁的花朵。因为这样做已违善的伦理,是对生命的犯罪。
善待万物,尔后能善待人类自我。2008年这场五十年难遇的冰灾及汶川地震,摧毁了房屋,斩断了电线和通讯,破坏了道路,却也让善和爱在人间传递。这种彼此善待的存在,便有了总理亲临灾区,向受灾群众表达亲切的问候;有了民众自发组织车队,前往灾区送衣、食及药;有许多曾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为善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天灾面前,炎黄子孙没有退却,十三亿华夏儿女心系一方,神州大地上,人们用一颗颗为善之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无数亮点。
为善而不为恶,其实并不难。它不需要上天入地,也不需要倒海翻江;不需要腰缠万贯,也不需要权倾一方。有时,它需要的,多是力所能及的参与和付出,哪怕是一个快乐的眼神,一个关切的微笑,一双把跌倒的孩子扶起来的手。
余秋雨曾写道:“像城头飘来的歌,像枝头栖息的鸟,我们迟早都会消失……惟有善和爱才能永恒。”是啊,我们若都有一颗为善之心,继而将它辗转传递,扩而散之,让它生生不息,这善便如泽物之水,涓涓流淌。为善的好,往小处说,或许能产生改变个人的力量,让他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美好;往大处说,何尝不能成为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这世上,或许不再有扼杀生命的枪口,不再有践踏伦理的罪恶,或许不再有硝烟弥漫的战场,而人人内心永是和平。
让我们都来为善吧,一颗为善之心,该是人间弥足珍贵的财富。
高考作文有一种声音,要始终关注现实生活,远离甚至悖离生活的话题,应当也必然被高考命题所扬弃。
作文当然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人生,思考自我的健康成长。并且这个“珍爱生命”的话题,是一般青年人能有亲历的。在人生的旅途,人不能是独行客,总会有种种的生命之爱,需要我们去面对。问题是,现实中,我们常因小错而酿成践踏生命的痛悔。由是,可以延伸、拓展我们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这显然是意义的。
⑴ 以“也说活法”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⑵ 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放羊娃与提问者对答:你放羊为啥?挣钱。挣钱为啥?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生娃长大了干啥?放羊,……
当代青年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答:爸妈希望我干啥?念好书。念好书为啥?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为啥?有出息。有出息为啥?……
两个对答颇多相似,你有什么看法呢?请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活着,如根
“厚德载物”用来形容土地,换一个字眼,“厚德成物”用来形容根,是再恰当不过了。根的成人之美的活法,一如君子,令人折服和神往,活着,当如根。
因为有了根与干,枝叶得以在地面上茂密地生长,很有些怕人不知的意味;根没有这样的做派,根与地面的万物无争。但它并不卑怯。以最谦恭的姿态不吝力气地向下生长,繁衍它的族群,以造就枝干。
根,似乎是植物所有器官中最无所求的。它把从泥土深处吸收来的水分和养料,全部运送到了干、茎和叶,它不像叶子那般过于娇贵,需要修剪和除虫,也不像枝条那般不能独立有所依附以攀升。它甚至连泥土都不需要太多,只要有处安身,即使在悬崖峭壁间,也要为了并非属于自己的生命的绿色而奋斗。
如根的活法,有千古君子的司马迁,以士子的良知、史家的生命,去还原历史的真面。为求真理而开罪天子。他将自己打入地下,最终让精神的花朵常开不败。如根的活法,有《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面目极丑而心地最善,永远生活在阳光照射不到的社会阴影里,却用近乎虔诚的爱美之心奉献上社会地层人无我的宽容。如根的活法,有巴金笔下马房里的老周和门房里的赵大爷,以卑微的身子做着社会金字塔的底层,却用高尚的心之灯,照亮了他人的世界。
活着,如根,建树大而默无声。根的静是平淡,永没有倦怠;根的静是稳重,从不会慵懒。根长埋在泥土中,为枝叶的绿色而付出。根的个性,如泥土般总有牵挂,平平凡凡,厚厚沉沉;如春水般不停施惠,清清爽爽,坦坦荡荡。作家贾平凹曾赞赏过绿叶的一句话,我觉得换一两个字,拿来形容根更贴切些: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的来,长我的须,现我的形;到该朽的时候,我痛痛快快的去,让别的根又从我的腐烂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在我看来,根是近乎完美的。既然生来就是被忽略的根,那就一辈子好好地做根吧!
根是什么?是寂寞地承受,是谦逊地付出,是顽强地奋斗,更是宁静守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根,厚德以成物。梁遇春曾在他的文集中说过,人生来就肩负着两种任务,一是个体的生存,二是种族的生存。但很少有人真正做到。人可以平淡,可以平凡,但不能碌碌无为。平平淡淡面对世间荣辱,平平凡凡做好该做的事情。
当人将自己置入地层,融入社会,或者能体会,根就做到了这一点,根是君子,活如根!
2005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是“位置与价值”,再用“人生的价值”作题,可能性仍是不大。稍作改变,从“人的活法”上延伸思考,或许更有新意些。
以问题的形式出题,是耐人寻味的。我们真该思考和探讨“活着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也真该提升生活的质量。活着,不光是生命过程的简单重复,也不就是生存欲望的基本满足。活着的内里,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全部意义。为未来创造,为社会承担,为他人奉献……生命所在,应该有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高贵、人间的美好。一个生命,果真能有利于他人、社会、民族,那么为什么活着,就有了答案。
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质量及其追求,思考的当然还是生命的价值。人生活着,总有一定的精神的支撑。活法,不仅是一种选择、一种需求、一种安排,更重要的是,它关乎生命的、精神的、未来的……青年的进步。能这样思考,我们就豁然开朗了,思想不再局限于物质的表层意义上,大可以借此认识社会、评判人生、感悟生命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Bad Request (Invalid UR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此我不再放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