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荟萃中国足的至上励合那首歌好听是什么

董路/周文渊:体坛周报是如何超越足球报成为业内霸主的
15回复 1016浏览
主楼是董路写的,二楼是周文渊写的我记得1997年我的一些稿子开始陆续登载在了《足球》报上,那曾让我兴奋不已几乎难以自持。      <font color="#ff年前后,《足球》在国内足球最普及的地域之一――广东省广州市横空出世粉墨登场。与之相应的是当时中国刚刚掀起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运动,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成为了这第一家国内足球专业报迅速走红大江南北的原动力。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足球》一直是这个领域里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老板严俊君的英名威震四方,陈伟胜、谢奕、雷青峰等“本报记者”常有精彩文章见诸报端;毕熙东、汪大昭、王俊、张路、秦天、葛爱萍、马申等“京沪名记”也定期出手祭出风格各异的评论;同时,在国内足球重点省市所聘用的“特约记者”基本上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头牌写手,均属于第一代中国足记,比如:上海的杨仁杰、山东的尹波、四川的廖本强、云南的杨嵘、大连的叶元等前辈。      曾经弱势的《体坛周报》将目光投向年轻足记      在《足球》问世数年之后,一份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名字起得蛮大的《体坛周报》偶尔会在报摊上出现。最初看到报纸的所在地是湖南――一个足球贫瘠落后的地域,多半专业一些的读者就会产生某种不屑一顾的感觉。毕竟在那个年代来历真正做到“英雄莫问出处”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中国职业联赛的初期,也就是年那段时间,在《足球》报网罗天下足记英才的同一时期,《体坛周报》也开始在各地寻找特约记者。“老字辈”给《足球》写稿,“小字辈”给《体坛》写稿,这在当时可谓是中国足球记者圈子里的一条规律。      既然一等名望的老一辈足记都被同样名声显赫的《足球》报先下手为强地霸占了;弱势的《体坛周报》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将目光转向新一代年轻的足记身上了。我记得1997年之前经常给《体坛周报》写稿的各地记者包括:成都的李承鹏、上海的姬宇阳和郭宪春、广州的龚晓跃、西安的贺晓龙、重庆的熊远树、济南的王兴步以及北京的王咏还有我,基本上都是第二代中国足记。      说到这里,我必须感谢《体坛周报》在我作为足球文字记者的初始阶段为我提供了一方可以施展的舞台,我想后来《足球》报之所以看中了我,多半也是源自于看到了我在《体坛周报》上的稿子。      当然,<font color="#ff年面对《足球》报的邀请,我还有李承鹏、姬宇阳集体变节抛弃《体坛周报》成为《足球》的特约记者,多半也是一件可以理解人之常情的事情――我表达过,我们这代人有着很深很深的《足球》情结,那不是一个稿费标准高与低的问题,而是至少在当时,我们都无力抵抗为《足球》写稿的巨大诱惑――因为那意味着一个梦想的实现,也意味着一种作为足球记者档次上的提升。      想起来着实有趣,我从1998年起一直到现在都是《足球》报的特约记者和专栏记者;而随着《体坛周报》的日益强大,许多事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始料不及的变化,现在《体坛周报》的编辑偶尔也会约我写些诸如评论的稿件。有时同一天出版的《足球》和《体坛周报》上会同时都有我的稿子出现――好比是,梦想在继续,情谊也在继续,对此我常常感到欣慰无比……      今天,《足球》和《体坛周报》是中国体育媒体领域里两个光荣的名字,是其他同类纸媒体难以撼动的两位江湖大佬,都拥有着各自鲜明的风格特色与强大的底蕴实力。当然,先后或同时作为《足球》和《体坛周报》的特约记者,并且以旁观者和业内人士的身份,我和许多同行甚至读者一样,见证了两家报纸旷日持久的一场激烈的行业竞争。    《足球》和《体坛周报》的竞争过程一如“龟兔赛跑”      如果你十几年来一直关注《足球》和《体坛周报》的发展史,结合如今的现状,你会发觉两家报纸的竞争过程一如“龟兔赛跑”――《足球》是“兔”,《体坛周报》是“龟”。事到如今,后者凭借无人可及的发行量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第一体育(足球)纸媒。      实际上至少在1999年之前,情况不是这样,《足球》在业内长时间占据着龙头老大的地位,掌控着有关中国足球最大的话语权。当年当《足球》以大气的版面被国内各地足球读者争相传阅的时候,《体坛周报》只能以类似《参考消息》的样子以老家湖南为根据地小心翼翼地向周边辐射着。      “全面的国际足球资讯+独特的国内足球评论+明确细致的编辑思想”,使得《体坛周报》早期得以躲在巨人《足球》的背后在江湖拥有立足生存的一方之地,并为日后的发展壮大保留了一片生机。      1998年―1999年,《体坛周报》开始大面积地招兵买马,相对灵活的体制确保其可以为投奔而来的各路编辑记者提供更为优厚的物质待遇条件。1999年中国国奥队参加九强赛的新闻战役,《体坛周报》便向《足球》发动了强有力的挑战。从此,中国体育媒体传媒江湖进入了两强对峙的格局。      实际上在整个中国足球新闻大战中,并不是没有其他报纸有机会成为两者之外的“第三强者”。1997年十强赛期间,辽宁《球报》突然有了爆发的势头,发行量急速增长,甚至一度超越《体坛周报》、逼近《足球》,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分析个中原由,首先是中国队的主场在大连金州,属于《球报》主要控制的东北三省范畴,拥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再有就是《球报》以精诚合作的态度赢得了当时中国队以戚务生为首的教练组的信任,从而得到了许多其他媒体很难涉猎的球队内部的核心新闻和独家消息。当然,《球报》以戴洪光、张锦桥、金焱等为代表的一干主力记者资质不凡勤劳敬业,大作不断声势浩大,也成为了报纸吸引国内众多读者眼球的重要保证。      遗憾的是,那届十强赛中国队以惨痛的失败告终,球市的骤然下滑让《球报》失去了乘胜前进的基础;更遗憾的是。有意无意间过分强化的地域色彩使得《球报》始终难以摆脱“地方小报”的本性,难以真正实现“冲出辽宁、走向全国”;而辽沈大地经济发展的长期滞后又使得报纸缺少足够的广告收入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支持……于是,每况愈下的《球报》发行量逐渐萎缩,人才纷纷出走,一两年之内就彻底失去了与《足球》、《体坛周报》抗衡的力气,直至今天,当初的影响力已全然不在。      让我们不完全历数一番多年以来国内的体育(足球)类的报纸:辽宁的《球报》、《体育天地》、天津的《球迷》,四川的《足球风》,广州的《羊城体育》,大连的《足球周报》,广西的《体育周报》,北京的《中国足球报》、《北京足球报》、《新报?北京足球》、《青年体育报》……      2000年创刊的《南方体育》和2002年诞生的《21世纪体育报》是国内体育媒体向《足球》和《体坛周报》所发起的最后两轮冲击波,很遗憾,最终的结果都只有两个字――失败![ 此帖被天边司令员在 08:50修改 ]
如果你喜欢
的文章,可以。& & & &
周文渊:就像我在1995年,中国职业足球刚刚掀起盖头,形势还一片大好时就著文“中国足球大参考”,预言了后来的衰败一样,<font color="#ff年时的《体坛周报》已然超越了《足球》,成为中国体育媒体的新老大,但那时我就预警了体坛危机。还用书面语言,而非背后说怪话的方式把瞿优远比作胡志标,而这个书面语言还只有瞿优远及张敦南等极少数体坛高层才能看到,兄弟我是不是很牛逼,或者说很猖狂?先解释一下,一般人都认为直到2001年十强赛时体坛才正式超越足球报,以李响事件为标志。其实在圈内,一般认为,经过1999年国奥队九强赛一役,双方的地位已经逆转,不论是报纸发行量的直观比较,还是记者这一媒体最重要资源的流动趋势都很明确地显示世道变了。那一年,原本根本看不起体坛、看不起瞿优远的金焱终于决定定居长沙(我只是客居,小金却是定居,后来还娶了一个湖南妹子)。而在双方直接的较量,即在争夺大连记者金松、上海记者严益唯一战中,体坛又获得完胜,其中金松是在与足球报基本谈妥的情况下被体坛“截胡”的。此后两年,体坛在这场中国体育传媒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完全由市场导向的人才大战中又连战连捷,接连把韩力、文涛和傅亚雨等原效力于《中国体育报》、《中国足球报》和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的记者,以及赵震、张贺等地方豪强都收入旗下。瞿优远如此咄咄逼人,足球报却反应缓慢、应对无力,伟大的严俊君严老板也没辙了,不得不黯然下野,且还是被拿下。所以在我看来,李响事件其实只是这场人才大战中的一个片断而已,只不过有100万、有“零距离”才很轰动,谁都爱听豪门艳事嘛。李响之事发生在2001年7月,8月初国家队从昆明抵达上海,参加十强赛前最后一场热身赛,体坛随军记者团也一同抵达,瞿优远则从北京飞来,约我到龙柏饭店谈话。其他记者都去看国家队训练了,我们单独谈了两个小时,除了关于十强赛报道方面的一些事务,主要就是李响事件。因为此事所产生的轰动效应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在体坛内部也引起强烈震撼,有人号召记者编辑们“起义”。你想啊,李响才签了3个月就可以拿100万,我们这么辛辛苦苦算个啥呢?瞿优远解释道,十强赛在即,这一次出线希望很大,我们要吸取上一届的教训大胆出击,头号目标就是米卢了。我也考虑过比如用10万美金搞定米卢,不过米卢是个老狐狸,出再多钱也未必搞得定,所以就想到了李响。同样花这点钱(10万美金)搞定李响还是可行的,再通过李响搞定米卢就比较有把握了,同时还可以打击足球报。在原则上我是同意瞿优远这一大胆举措的,应该说还很佩服。事实也是如此,挖角李响不仅让体坛成为十强赛新闻大战中的最大赢家,还让李响成为压垮足球报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份一度天下独尊的牛逼报纸从此就边缘化,此后两年竞争主要在体坛与后起的《南方体育》中展开。不过我也坦承了我的忧虑,即3个月100万实在太夸张,兄弟们必然会有想法有牢骚,毕竟李响不是李承鹏、黄健翔,一年前,这位同学还是一个连越位都不懂的菜鸟。可是瞿优远却沉浸在成功喜悦中,根本不把我的忧虑当回事,仅仅以发给前线记者每人2万津贴了事。但这事也没有搞好,某因他事没有参加这次采访的主力记者听说没他的份后很生气,他也很鬼,没有直接向瞿发难,而是向报社“借”2万元,后来一直不还,瞿优远居然也就算了,由此可见管理之混乱。这还是小插曲,后来瞿优远又如法炮制,用70万签字费的代价挖来了南体的编辑部主任魏寒枫(魏自己只承认30万)。70万挖一个编辑,瞿优远真是疯了,要知道在各大体育媒体中,体坛一向以编辑力量强大著称,甚至可以说是靠编辑立国的,比如张路平、李胜、黄澍捷和蒋飞舟等堪称国内最优秀的中国足球编辑,现在瞿这么做不是打那些老编辑的耳光么?其实魏寒枫人绝顶聪明,很有鬼才,但足球方面的底蕴实在太差,如果说有底蕴的话。说个小故事,那时我们常常聚在编辑部里看足球直播,魏也会看,可是在我们狂呼乱叫时,此君却歪在椅子上梦游四方。就这德行,瞿优远竟然赋予他主持报纸大改革的重任,一度还主编头版,连张敦南都靠边站。这么乱搞,魏寒枫固然在报社内部恶评如潮,最终沦为一个普通编辑,瞿优远自己也日益成为孤家寡人。魏寒枫成为瞿优远系列人才收购案中最失败的一个案例,却远远不是最后一个,而70万的坏账,按后来的“行情”看纯属小事一桩,比如与央视合作搞高尔夫频道花费了数千万,最终连浪花都没激起几朵就打了水漂。在投资、管理等方面一次又一次的败笔让瞿优远的光环逐渐消退,我只是比较早地看清瞿优远就是一个农民企业家,靠个人英雄主义做小企业时很强悍,却根本无力管理经营一个现代化大企业的人而已,其他人要么毫不知情,要么不敢说出来或不敢相信。以我的经验,任何一个帝国或企业,一旦出现这种独裁状况,那么败亡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
我也是见证了体坛周报崛起的一个读者。俺选择体坛抛弃足球的原因,俺粗粗想了想,还是因为体坛的新闻的细节挖掘和勇于开炮的风格,比起足球报的老好人风格,更值得买更值得看。 那时最喜欢看的就是周文渊的文章,招招见血,让人痛快
请记得我,在你漫长的生命里,有这么一个人,曾经来过
跟这些没关系不大吧,我记得有段时间市面上只有体坛周报容易买到。
主要还是足球本身自己开始渣了,而篮球因为姚明加入nba开始火了。其他体育赛事无关痛痒。
93年还是92年,第一次看到体坛周报的时候,我就直接放弃了足球报,把体坛奉为心里的第一媒体,大概一直坚持买到八九年前吧。
我的感觉还是随文章走的,好记者,好文章让人欲罢不能,体坛版面处理上感觉更好一些。足球后期稿件的质量很一般。
我选择体坛放弃足球那时候自己还很小,所以思想也很简单,第一:体坛版面颜色多彩,足球报颜色单一;特别是98年法国世界杯那年,体坛周报的做工更精良更美观!第二:姚明带火了一代人!主要就这两个简单的理由!
体育是生活最好的调味剂!酸甜苦辣,应有尽有!
南方体育真正是可惜了,风格自成一派,嘻笑怒骂皆是文章,八卦狗血都不缺少,还有南方系的大腿,居然搞不下去了…发自手机虎扑
飞翔时伤悲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足球就是太正统了,写出来的东西四平八稳,不能吸引眼球!
体坛崛起 的比董路说的早的多,至少95年以前足球就干不过体坛了。
2000年以前一直看足球,对其一众名记的文笔风格印象很深刻,后来去了外地上大学买不到足球了被迫转向体坛,从一开始不接受到慢慢习惯,放假回家再买来足球看发现从前的名记不再了,文采差的太远,排版什么的视觉效果也被体坛完败。当然体坛现在也离死差不多了发自手机虎扑
2000年以前一直看足球,对其一众名记的文笔风格印象很深刻,后来去了外地上大学买不到足球了被迫转向体坛,从一开始不接受到慢慢习惯,放假回家再买来足球看发现从前的名记不再了,文采差的太远,排版什么的视觉效果也被体坛完败。当然体坛现在也离死差不多了发自手机虎扑
版主不管管吗?
  董路的nc粉新注册个小号  如果只是一个帖子发出尚可理解 可一篇文章分段发出 刷得满屏都是 国区是粉丝群吗?不删帖至少也该整合下吧?
@coraline  @zbetter  @robben456  @开水没温度
一开始一直买的是足球报 从没看过体坛 对体坛至然无爱 看见别人买体坛还绝的怪怪的 奇怪为什么不买足球
97年的一个夏天 偶尔有一天我去晚了 足球报卖光了 只剩下体坛了 就买了一份体坛 结果这一看 就再也没有买过足球报 对比体坛 足球报差的太远了 作为一个球迷 读者 当然要买更好的看
从此以后 一直是体坛迷
足球报为什么会被很多球迷给抛弃 要多找自身的原因 97年没有李响 没有米卢 我依然抛弃了足球 绝的足球报比体坛 差远啦
[url=/?s=6uyXnP][img]http://service..cn/widget/qmd//ed77d116/2.png[/img][/url]
一开始一直买的是足球报 从没看过体坛 对体坛至然无爱 看见别人买体坛还绝的怪怪的 奇怪为什么不买足球
97年的一个夏天 偶尔有一天我去晚了 足球报卖光了 只剩下体坛了 就买了一份体坛 结果这一看 就再也没有买过足球报 对比体坛 足球报差的太远了 作为一个球迷 读者 当然要买更好的看
从此以后 一直是体坛迷
足球报为什么会被很多球迷给抛弃 要多找自身的原因 97年没有李响 没有米卢 我依然抛弃了足球 绝的足球报比体坛 差远啦
[url=/?s=6uyXnP][img]http://service..cn/widget/qmd//ed77d116/2.png[/img][/url]
“伟大的严俊君严老板也没辙了,不得不黯然下野,且还是被拿下”。纠正一下,伟大的严俊君早在一年前就被大贪官(黎xx后被拘捕)强行调走,并迫严出镜,显示传帮带、顺利交接;严老板没有参加过你们所谓的较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47人参加识货团购179.00元58人参加识货团购149.00元136人参加识货团购355.00元160人参加识货团购339.00元143人参加识货团购279.00元68人参加识货团购608.00元155人参加识货团购438.00元134人参加识货团购119.00元349人参加识货团购599.00元83人参加识货团购948.00元243人参加识货团购198.00元256人参加识货团购688.00元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有这么一条特殊的内容:它虽然未必能直接提高中国男足的世界排名,也无法一夜之间帮我们胜日破韩、大杀四方,但论及提升全民对中超联赛关注度,恐怕没有什么措施比发行中超足彩更立竿见影了。但中超开彩这个敏感话题的背后,还隐藏着太多待解的悬疑。
  一,中超为什么开彩
  一年百亿资金
  青少年足球翻天覆地
  特约记者曾子晨报道 对于足球彩票,中国球迷和中国彩民都并不陌生。在2001年10月,体彩中心就开始发行足球彩票,可惜的是,出于对国内足球联赛环境的顾虑,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足球联赛始终没有出现在中国足球彩票的视野中。
  但如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将发行以中超为竞猜对象的支持,究其原因:要推动足球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是职业联赛外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更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钱从何处来?足彩作为彩票的一种,其功能之一就是筹资。
  2014年体彩的竞猜型彩票全年销量大增81%,达600多亿元,筹集的公益金超过100亿元,其中仅竞彩就筹集了将近80亿元的公益金。可见中国足球彩票的市场潜力和筹集能力。而这还只是在竞猜国外足球、篮球赛事的情况下,倘若中国自己的足球联赛加入竞猜,这些数字还将扩大。
  如果中国联赛足彩走上正轨,全年将有1000多场各级职业联赛赛事可供竞猜,其市场规模未必小于现有竞彩销量。这么简单一算,中国联赛足球全年将可筹集数以亿甚至上百亿的公益金,只要拿出其中的十分之一用于发展青少年足球,中国足球的根基就有望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足球的发展也就有了强力的保证。
  二,中超开彩怎么玩
  以14场和任九作为发行起点
  特约记者曾子晨报道 彩票的另一大功能是娱乐,而足球彩票的娱乐性更强。一旦中国足球联赛彩票发行,联赛的关注度将提高数倍。中超彩票确定发行后,许多人关注的焦点立刻转移到了中国足球联赛彩票何时能猜、该怎么竞猜这些问题上。
  回顾中国足球彩票的发展历程,可为发行中国足球联赛彩票提供很好的参考。在2001年发行之初,足球彩票只有13场胜平负一种游戏,而后进球彩、任选9场、半全场等游戏开始出现,2005年奖池型的单场竞猜又开始在北京、天津和广东三地发行,到了2009年以固定奖金为特色的竞彩发行后,中国足球彩票已彻底开始和国际接轨。
  现在的中国足球彩票已从当初单一的大盘奖池型游戏,发展到现在既有奖池型游戏又有固定赔率游戏、既有大盘游戏又有单场竞猜游戏,在玩法品种上更是包含有猜胜平负、猜进球数、猜比分、猜半全场等多种游戏。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国足球联赛彩票的游戏方式。
  发行中国足球彩票也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如果考虑国内足球联赛的环境,担心以往国内足球的假球黑哨是否会对其造成负面影响,前期可以考虑只推出TOTO型游戏或多场过关游戏。台湾运动彩券就规定,在竞猜台湾棒球联赛时,在选择一场当地棒球联赛外还需竞猜一场或多场其他赛事。中国足球联赛彩票的发行也可采取类似方式,先从奖池型的14场胜平负、任选9场开始,将中超联赛的竞猜纳入现有足彩体系,然后再推出奖池型的单场竞猜,待市场环境成熟后再推固定奖金的单场竞猜。
  此次足球改革将是足球与彩票的双赢。足球与彩票的联姻,不仅将为中国彩票市场增添活力,更将为足球发展提供动力。在彩票市场快速发展之际,足球也该加快步伐了!
  三,开彩顾虑在哪里
  制度好定 人心难安
  在体坛微信投票中,得票最高的是&缓一缓再开&的选项,超过半数,再算上赞同开放的26%,实际赞同开放的近8成。这说明大部分球迷都支持开放中超足彩,只是由于对目前监管和大环境的不信任,希望能缓一缓,等各种制度都完善后再从容上马。
  可即便各种监管理论上都做到尽善尽美,中国足彩就能即刻上马么?最好也不要,原因无外乎八个字:制度好定,人心难安。这人心不是俱乐部管理者的,也不是球员的,恰恰来自普通人。
  中国足球从&假赌黑的狼藉&中走上正轨才不过一两年,普通人聊起中国足球,类似&踢得假又臭&的论调仍然挂在嘴边,而那些一直深切注视着中国足球的球迷,对于&假赌黑&则仍是心有余悸。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足球改革方案》出台后,公众对其中大部分细则一片叫好声,却唯独对中超开彩有零星质疑的原因。
  这个国家从来都是阴谋论的沃土。看看去年巴西世界杯,与&上天台&齐飞的热词就是假球论,即便世界杯从未坐实过一桩被操纵的比赛,但中国彩民不会管这么多,他们只会愤怒,&哥斯达黎加怎么能赢意大利?&&德国为什么能打巴西7个?&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凡是比赛不按我买的走,就都有假球的嫌疑。
  本报当时甚至找来博彩公司员工从专业角度告诉大家,博彩公司操纵比赛从风险和收益的角度并不划算,他们恰恰是最希望比赛公平进行的。可又有什么用,相比于承认错误,人们当然更愿意相信是外力的违规导致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在这片见惯了&假赌黑&的阴谋论沃土,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点燃愤怒。
  想想今年中超第一轮,广州恒大对阵石家庄永昌,恒大险些阴沟里翻船。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开了中超彩票,而恒大最后踢输了,球迷与媒体关注的焦点可能不是卡纳瓦罗的执教能力,而是这场比赛究竟是不是假球。彩民朋友带着球迷一起开始捕风捉影,并乐此不疲,更令人担忧的是,恒大根本无法自证清白。
  建立信任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毁掉却只需一瞬间。★王玮晨
  四,开彩好处在哪里
  1、增加群众对中超的关注
  中超彩票的开设不仅能吸引球迷购买,同时还能吸引非球迷关注中超。巴西世界杯竞彩销售达到129亿元,&上天台&等词全民热议,足彩和世界杯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2、资金收益
  去年彩票总销量3800亿元,其中竞猜型彩票销售615亿元,同比增幅超过81%,这种巨幅增长背后,是群众对足彩的巨大需求,而这种需求带来的销售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巨额金钱。
  3、助力青训与联赛
  有了这笔钱,直接获益的将是青少年足球发展。校园足球基础设施建设都将会有资金保证,中超各俱乐部也将分红受益。
  4、境外一直有开
  你不开,照样有人开,你不赚这钱照样有人赚,网络跨境赌球每年从我国内地抽走超过一万亿元的赌博资金,其中官方不开设中超彩票无疑为其贡献不小。
  五,开彩危险是什么
  1、&假赌黑&
  中国足彩十几年的难产史,也是一部与&假赌黑&的纠葛史。倘若中国足彩出现丑闻,对中国足球的打击超乎想象。
  2、监管问题
  由于社会性的监管机构都处于一种效率低下又极度不透明的情况,加上足球问题又格外尖锐,所以大家对中超彩票开放后,监管部门是不是有能力预防和打击假赌黑持怀疑态度。
  3、默契球
  有的俱乐部不踢假球,但踢默契球。足协调查后还无法取证处罚。这类默契球的存在,让中超彩票也存在一定风险。
  六,开彩是一时兴起
  14年漫漫开彩路
  2000年 国家财政部曾召集中国体育局有关部门及七个省市体彩管理中心主任,召开&中国足球彩票上市论证会&。
  2001年 时任体育总局局长的袁伟民曾说,&足球彩票要一炮打响。&但最终事与愿违。当时国内足球联赛开始曝光一连串&假球黑哨&,有关负责人称,影响甲A成为足彩竞猜对象的原因,一是赛制缺乏稳定性,二是还没做好准备。
  2003年 澳门彩票有限公司在未与足协沟通协商的情况下为末代甲A开盘设赌,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客户需求。随后,中国足协对外宣布,将把足彩当成商务开发的重要内容。
  2004年 中超元年,由于甲A假赌黑盛行,中国足协自然不希望中超只是换个马甲重新再来,时任体彩中心主任孙晋芳表示,目前国内联赛很敏感,并不具备竞猜条件,但总有一天会推出。
  2009年 体彩中心考虑新赛季中超纳入足彩竞猜范畴的可能性。并在4月与11月分别出现了中超球队亚冠竞猜以及中国国家队对黎巴嫩的亚洲杯预选赛竞猜。
  2010年 新赛季伊始,有5场中超比赛进入国内单场足球彩票竞猜,可惜此后就没了声响。
  2012年 全国&两会&,许家印提出把中超和中甲列入足彩竞猜。而足协当时韦迪仍在任,也曾讨论过中超彩票的问题,当时甚至号称要在2013年就推出。
  2015年 全国&两会&,辽足投资人王宝军重提中超开彩,他认为由于中国足球产业没有持续盈利能力,一旦国有企业或某些民营不投了,自己不能创造效益的足球市场就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危险,于是提出了两点关于彩票的建议:第一,在中国体育彩票框架内开设中超彩票;第二,透明使用中超足彩公益金,夯实职业足球和校园足球经济基础。
  七,球迷怎么看开彩
  @老徐 任何事都有双面性,如果因为担心假赌黑,那联赛都没必要再办下去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引入民间资本,利大于弊。
  @一叶知秋一梦十年 开放彩票,那不是又要在中超球队中诞生一批面具领奖男么?
  @最爱薛蟠 关于彩票,在其口碑不太好的环境下强行上马,欠妥。何况中超刚正常没几天,浮躁气没有沉淀下来,哪一天和乒乓球一样全民参与,那时才水到渠成!当然,只能限于玩,拒赌。
  @王宁 主要还是担心相关部门监管不力,让假赌黑有机可乘。
  @■:监管机构低效官僚不透明,球员素质不高根本不可能完全自律,俱乐部高层法制意识淡薄思维守旧侥幸心理强,各种球庄赌客利欲熏心,中国足球自上而下从内到外的整个大环境远未到能开放彩票的时候,能开彩的赛事多了去了,没必要非在中超搞,更重要的一点,福利彩票取之于民,呵呵。
大家正在看
Copyright & 2008-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湘B2-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灰姑娘唱的那首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