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为什么要易箦。。。。。。。。。。。

当前位置: > >
古文观止--卷二 --曾子易箦
10:51:38 青华园教育网
原文:    曾子易箦    檀 弓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  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大意:   (一)自“曾子寝疾”至“童子隅坐而执烛”     记叙童子发现曾子用大夫之箦。   (二)自“童子曰”至“请敬易之”     记叙曾子要求曾元替他易箦。   (三)自“曾子曰”至“反席未安而没”     记叙曾子以为曾元之爱不如童子。主旨:说明君子爱人以德。(篇末(三))文体:记叙文。
扫一扫加关注曾子:“拼”字当头 弘毅人生
&&&& 来源:
曾子用几十年的独立生活实践,慢慢消化孔夫子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孔子学说的某些方面予以推进。尤其是在南武山下的自己家中,招收学生讲学,为孔子学说的沿袭播下星星之火。
  耘瓜顺父图
  “道传一贯”匾额   卢昱 摄
  □ 本报记者 卢昱 王磊  本报通讯员 薛海波
7月31日,一场久违的夏雨过后,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下,曾庙的参天古松与潮湿的地气,烘托出沉闷湿热的空气。一位老人光着膀子蹲坐在曾子墓外的林荫里,一边放羊,一边听收音机。
看到有人到来,他很不好意思地将上衣穿上,匆匆走开。2500多年前,在这块三山相抱的丰沃平原上,曾子也曾像这位老人一样生活,在礼与情之间修行。
“用现在的嘉祥方言讲,那个时候,曾子确实有些‘拼’。”同行的嘉祥文史专家沈效敏如是说。这给人闷头一棒,说人“拼”,在嘉祥人脑海里,往往浮现出愚钝、笨拙、傻气等一连串概念
一代“宗圣”也“拼”?这是玩笑,还是事实?带着种种疑问,在厘清曾子一生轨迹后,我们才逐渐信服:曾子当年确实“拼”,甚至正是这“拼”的性格才成就了“宗圣”。
曾子“拼”,不独今人如是说,就连孔老夫子也曾如此点评过这位爱徒。据沈效敏介绍,孔子评价曾子时就用了一个字来形容——“鲁”,“并非鲁莽,而是愚钝、憨直的意思,其实这与嘉祥当地方言‘拼’的意思不谋而合。”
他的这种“拼”,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正如《礼记》中记载,一年秋收后,物阜民丰的南武山下,百姓以物换物,自发形成集市。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她的儿子却跟在后面边走边哭,嚷嚷着要一起去。
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信以为真,高喊着“有肉吃了”,兴冲冲地跑回家。但当曾妻在集市归来后,并没有履行诺言,惹得儿子大哭起来。
此时,听到哭声的曾子急忙跑过来,听完妻子解释后,马上就奔向猪圈,抓到一头猪。曾妻立马上前阻止道:“家里就养了这么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个玩笑罢了,一会儿哄哄他就好了,别杀了。”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咋能撒谎啊。他们年幼无知,要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咱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出去骗别人。虽然你这个当娘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你的话了。这样一来,你想教育好他,就难了。”
曾妻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没过多久,曾妻就为儿子做好一顿丰盛的晚餐。
嘉祥曾子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曾子78代嫡孙曾令霞在谈到这段佳话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曾子自己对小孩子也不会轻易失信。他这么做,很多人可能觉得他太过较真儿,甚至有点傻,但正是凭借这股劲,为后代树立了典范,这也是曾氏家族世代兴旺的重要原因。”
“拼”是天性,但与曾家粗放的家庭教育也不无关系。
“曾子,本名曾参,字子舆。公元前505年,曾子出生在鲁国南武城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里,他父亲曾皙早先就跟随孔子学习。”据沈效敏介绍,孔子眼里的学生分为四种:道德水平高的中道之人、勇于进取却容易偏激的狂放之人、做不了好事也不做坏事的狷介之人、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乡愿之人,曾皙被划归为狂放之人。
这种狂放也赢得孔夫子的赞许。倡导“因材施教”的孔夫子,年轻时也是一个可以为自己理想、不惜终身奔波、贫病而死之人,可当他听到曾皙“沐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政治诉求时,却给予最大肯定。
天生一派“沐风舞雩”风情的曾皙,在讲究礼制的时代,着实有些另类。手握鲁国国柄的大夫季武子卧病在家,众人皆畏惧他,事之如君。独有士人蟜固,在服丧期间,穿着孝服拜会季武子。因为他认为士入国君之门才脱去孝服,入大夫之门就不该脱孝服,借此表明他不怕季武子,敢于矫正流俗之失。
蟜固的这种挑战,让季武子下不来台,只能言不由衷地赞扬:“你这样挺好!君子就要发扬被多数人丢掉的好规矩。”后来季武子病逝,曾皙就效法蟜固,遵循“国君之丧,士才废乐”的礼制,把季武子当作大夫对待,倚在他家门上唱歌,表示自己也是按照正礼而行。
曾皙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也不知不觉间用到教育孩子上。曾皙对儿子要求非常严厉,曾子六七岁时,就开始识字、读书。等年龄稍长,曾皙就把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六艺”知识传授给他,还让曾子参加农田劳动。曾子十三四岁时就独自到野外打柴,后来又学习犁地、驾车。
日复一日的劳作,塑造了曾子吃苦耐劳的韧性与“拼”劲。据传,一年酷夏,他与父亲一同在瓜地里劳作,瓜秧长势甚好。翻开瓜叶,黄澄澄的花朵下,已藏有指头肚大小的瓜蛋儿,曾子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子背部打去。
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曾子心里很是惭愧,在原地甘愿受罚。这一杖下去,曾子晕倒在地,过了许久才慢慢苏醒。结果,他一睁眼便想到父亲,担心父亲可能忧虑打坏自己身体,反而欢欢喜喜地爬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您费大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不适吧?”
见父亲似乎没大碍,曾子便心安地退回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歌声能传到父亲耳中,让父亲更加安心地确认自己身体无恙。
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打,当年曾子挨打的“耘瓜台”在明朝时还有遗迹。明万历《兖州府志》载:“其台有二,高仞许,南北相峙,南台约五亩,北台约三亩。”
“只可惜,在上世纪70年代,俺这的老百姓平整土地,把耘瓜台给夷平了,就在现在这片玉米地下面。”当地村民吴明生指着耘瓜台遗迹介绍道。
恢弘的曾庙大殿上方有木匾一块,上书“道传一贯”四个烫金大字。据曾令霞介绍,这块雍正皇帝御笔的匾额在“文革”时差点遭遇被毁的噩运,幸亏被附近村庄中一位叫曾昭旭的族人,偷偷搬回家,一直把光滑的背面当作床板睡觉,才得以保存。
“道传一贯”匾额保存下来,而此四字也形象地概括了曾子一生的功绩,正是曾子这个“桥梁”作用,才使得孔子的学说得以延续。“从17岁开始,曾子便跟随孔子学习,在孔子身边达10年之久。曾参是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鲁钝的天资,在学术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他弟子,他的思想却更深邃、更有耐力。”沈效敏介绍道。
曾子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态度深得孔子喜爱。他一贯注重自身修养,正如“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一样,每天多次反省:替人家谋虑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巩固了?
而曾子对学习也是不断坚持,正如他所说:“要珍惜光阴抓紧学习,学到的知识随时用于实践,不回避困难,不贪图安逸,天一亮就开始,晚上自我反思,以这种态度坚持终身学习。”
“曾子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勤学好问,他对遇到的问题总是要认真思考,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向老师问个明白。”沈效敏介绍道,曾子认为,有疑要问,想要有所作为就要向贤达仁人看齐。
《礼记》中有篇《曾子问》,记述曾子一次向孔子请教,问题达40多个。曾子在向老师请教问题中摸索出经验:要讲究轻重缓急的顺序,如果还没有弄明白,要趁着老师有空,察言观色再请教,假如老师不解答也不强求。
孔子周游列国14年,于公元前485年回到鲁国。四年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病逝,这使孔子非常伤心,痛哭捶胸呼喊:“老天要亡我啊,老天要亡我啊!”从此,失去了颜回这只“左臂”的孔子,更加注重对“右膀”曾子的培养。
曾子服侍孔子十多年,为学不忘父母。一天早晨醒来,想到父母双亲年纪衰迈,自己的奉养不够周到,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拿过琴来弹奏,唱的歌词是:“逝去了不会再返回的,是岁月;一生中不可能再次侍奉的,是父母。嘘唏感叹,还是回去耕种吧,来日安于垅亩,历山曲折而又高耸!”
孔子门徒众多,有成就者不胜枚举,但孔子临终前,把年幼的孙子孔伋(子思)托付给很“拼”的曾子。曾子不负师望,把孔伋培养成一代大儒,孔伋的再传弟子正是孟子。
曾子用几十年的独立生活实践,慢慢消化孔夫子的教诲,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孔子学说的某些方面予以推进。尤其是在南武山下的自己家中,招收学生讲学,为孔子学说的沿袭播下星星之火。
一则“曾子吃鱼”的传说也印证了他的自省理论。相传,曾子吃完鱼,还剩一些,便让门生把它煮了。弟子们劝他说:“煮了容易变质,吃后会使人生病,还是腌了吧。”
曾子听后,流下眼泪说:“难道我是有意想伤害人吗?我太缺乏知识了。”这种善于反躬自省的精神,已深入曾子的骨髓中。
从37岁开始,曾子开始到今平邑、费县、莒县一带开馆授徒。据传,齐国莒地在战国中后期还保留有曾子讲学的厅堂。孟子出游到莒地,曾登上曾子遗留的讲堂一边弹琴,一边唱歌,同去的几个弟子也合着节拍齐声歌唱。莒地老年人听见后说:“好多年没有听到这样的音乐了!”
公元前466年,曾子到卫国设教授徒,逗留达十年之久。这十年,是曾子人生境界的镀金期,他越活越有滋味。连崇尚“天道无为”的庄子都有如此评述:曾子住在卫国,穿着以乱麻为絮的袍子,上面满是补丁。面色浮肿,手上脚上都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常常连续三天不生火做饭,十年也做不上一件新衣服,想戴正帽子却连帽带也没有,捉住衣衿就露出胳臂,穿上鞋子脚后跟却又裂开了。
即使现实生活如此窘迫拮据,曾子的精神世界却充盈饱满:束发飘舞,咏唱《商颂》,声音充盈天地之间,宛如敲响的金石。虽贵为天子,却不能让他臣服;虽身为诸侯,却不能让他为友。
曾子除了“拼”,也多有变通。他到卫国教书时,子夏听说后,专程从魏国的西河来拜访。孔子殁后,两人天各一方,许久未见,谈得十分投机。眼看到了饭点,曾子热情地挽留子夏说:“请留下吃饭吧。”
子夏知道老同学的窘境,调侃地说:“那不是让您破费了吗?”曾子正色回答说:“君子有三种浪费,吃饭不包括在内。君子有三种快乐,钟磬琴瑟的乐音不包括在内。”
子夏立即收敛笑容,很真诚地虚心请教说:“我冒昧地问一下,什么是君子三乐?”
曾子回答说:“家里有父母可以敬服,上面有明君可以奉事,下有子女可以传代后世,这是第一种快乐。父母能够接受善意的劝谏,君主能够任凭臣下自由离去,子女能够虔诚听从教导,这是第二种快乐。有明君能够相互了解,有朋友能够相互帮助,这是第三种快乐。”
子夏赞同曾子的观点,又虚心请教说:“我再冒昧地问一下,对君子来说,三种浪费是指什么呢?”
曾子回答说:“少年时代废寝忘食学到的知识,到了成年时代都忘掉了,这是第一种浪费。奉事君主有功劳却又很轻易地背弃君主,这是第二种浪费。长期交往的朋友却中途断绝往来,这是第三种浪费。”
子夏听了老同学一番宏论,由衷赞叹说:“说得好啊!谨慎自身修养,努力奉行君子的话,胜过一生诵读,作为君子不可不晓得这个道理。以诚实的态度结交别人,即使身体离得很远但心灵是亲近的;以虚假的态度结交别人,身体离得很近,心灵却是疏远的;以诚实的态度与诚实的人交往,就会如胶似漆那样亲密无间;以虚伪的态度与虚伪的人交往,就会像薄冰见到白天的太阳,顷刻之间就会化掉。”
在卫国待到49岁,应家乡父老乡亲的要求,曾子回到南武城继续设教讲学。公元前443年,曾子长子曾元到鲁国都城做官,为便于一家人互相照顾,62岁的曾子也迁往鲁国都城。
在鲁都除设教授徒外,曾子晚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指导弟子们整理儒家典籍。他们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起来,在此基础上以子思为主编辑成《论语》,又以弟子乐正子春为主,编写了《曾子》一书。
“除此之外,曾子师徒还一起编写了《孝经》、《大学》、《主言》等典籍,为保留和传播儒家文献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沈效敏介绍道。
公元前435年,70岁的曾子在授徒和著述的操劳中不幸病倒。鲁国大夫孟敬子特地来曾府看望他。曾子真挚地对他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应重视的为人之道有三条:‘举止雍容大度,容貌谦和严肃,就可以避免别人对你的粗暴和放肆;脸色端庄正派,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这样才能容易使人相信你;说话时注意言辞和口气,就可以避免别人对你粗野和悖理。”
善言在临终前发出,尤显悲情。曾子的病情越来越重,长子曾元抚摸着父亲的头部,次子曾华抚摸着父亲的双足,对父亲的疾病无法好转而无可奈何。曾子叹息一声,对儿子们说:“我没有颜回那样的才华,能拿什么来告诉你们呢?”
稍微顿了一下,曾子又说:“虽然我没有什么能耐,但作为一个君子,对于紧要的事情总要有个交代才是啊!开花多而果实少,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说得多而做得少,这在一般人中间是常有的现象。鹰隼认为高山是低矮的,还要在山巅上做巢;鱼鳖鼋鼍认为深潭湖渊太浅,还要往更深处挖穴居住。”
“然而它们之所以被人捕获,就是因为贪食诱饵所致。君子假如不被利益所祸害于自身,那么耻辱怎么会落在自己身上?官吏往往在官场一帆风顺时松懈,疾病往往在病情稍有好转时加重,灾祸往往在松懈懒惰时发生,对父母的孝顺往往在娶妻生子后衰弱。”
“观察到这四方面的情况,人们就会像开始一样谨慎行事到最后。《诗》里面说:“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开始,可能坚持到底的就很少了。”
而如何破解这种难以坚持到底的情形?曾子用“拼”的一生来予以证明,时时刻刻自觉加强自身德行道义修养,孜孜矻矻,不断学习、内省。
不久后,曾子病得已经卧床不起。学生乐正子春来探视病情,见老师病危,当天没有回去,夜里坐在老师病床旁守护。曾元、曾申则分坐在父亲脚边,还有一童子手持火烛坐在角落里。
大家心中悲痛,相对无言。不料执烛童子突然打破沉默,指着曾子身下的席子说到:“真华丽明亮啊!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吧?”乐正子春很警觉,立即制止童子说:“别说了!”不料曾子已听到执烛童子的话,长吐一口气:“哎!”
执烛童子仍不顾乐正子春的制止,重复说:“真华丽明亮啊!这不是大夫用的席子吗?”曾子虚弱地说:“是啊!这是大夫季孙氏送来的,我没有能力换掉它了。曾元啊,快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
曾元回答说:“您老人家病得那么重,不能再挪了。还是等到天亮后,再换掉!”曾子生气地对曾元说:“你还不如这个童子呢。君子爱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小人爱人才是无原则的宽容。我别无他求,能合乎礼制规矩死去,就可以了!”
诸人别无他法,只好抬起曾子的身体,为他更换了席子,可还没把曾子放好,他就已经咽气。“拼”了一生的曾子,就这样匆匆离开了人世,享年70岁。
曾子在《论语·泰伯章》中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是儒家精神的最佳写照,曾子得孔子真精神。”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点评道,而这句话也成了曾子“拼”出一生的写照和注脚。
重大活动报道集>
10年之后的今天,面对新的传播环境,面对省委的新要求和读者的新期待,我们秉持10年来行之有效的办报理念,着力提升内在质量,彰显...
兖州市九州方圆小区,因一项规划方案的变更,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居民、开发商、政府部门之间展开了艰难的博弈。小区E区20号楼的居民向记者说:规划变更带来一系列问题,他们反映了一年多时间,却没有得到解决。在他们的反对、质疑声中,商业楼依然“拔地而起”,经济补偿则“一毛没拔”。曾子至孝传千年
日  来源:
  宗圣庙(资料片)
  “圣门弟子三千,其贤者七十有二人。”这是清朝乾隆皇帝在《四贤赞》一文中的开篇语句,其中“二人”之一就是曾子。  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子家族虽然并不像孔子家族那样声誉显赫,也不如颜子家族、孟子家族那样早膺世职,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舞台上,曾子家族绵延相续,后裔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  尤其是曾子后裔回归嘉祥,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后,嘉祥曾氏更加珍惜圣贤后裔的声名,恪守先祖遗教,以孝悌为传家之本,倡修曾氏族谱,以达敬宗睦族之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从而保证了曾氏家族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8月15日,从广州奔波了数千公里来到嘉祥县,曾志军老人带着一家五口前来寻祖认宗,祭拜祖先曾子。  在嘉祥县城南23公里的南武山南麓,一处青砖绿瓦的古建筑群坐落于村落之间。  “为了祭奠我们的祖先曾子,古代人在曾子的故乡建了这座曾子庙,在明朝嘉靖十三年曾子59代孙曾质粹奉诏由吉安返回嘉祥奉祀曾子祠墓。”嘉祥当地人曾令霞给曾志军做起了“导游”。  曾令霞是嘉祥县曾子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曾氏宗亲联合总会常务副会长。不过,从曾氏家族来说,她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身份:作为曾氏家族嫡系第78代子孙,她的爷爷曾繁山是从明朝以来曾氏家族世袭继承的翰林院五经博士。  曾令霞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翰林院五经博士是明朝嘉靖皇帝御赐封给返回嘉祥的“奉祀官”曾质粹的称号,随后世袭、传承。  曾子名参,师事孔子,于圣人之道独得其宗。曾氏家族自曾参以来,至15代孙曾据世居嘉祥南武山,或耕读,或出仕,可谓耕读仕宦之家,其家族世系也有了较为确切的记载。而曾参又因其传道之功,为历代帝王所尊崇,配享孔庙,规格居于其父曾点之上。  因此,明崇祯年间曾氏东、南两宗联修《武城曾氏族谱》时,就把曾参作为曾氏家族的开派祖先,视嘉祥为曾氏家族第一发脉地。  从汉代起,曾氏族人开始外迁,散居中原。据《武城曾氏族谱》记载,西汉有一位名臣叫曾据,是曾子第15代孙,因功加封关内侯。  汉元始五年,以宰辅之号扶持国政的王莽毒死汉平帝,选了一位年仅两岁的刘婴为“孺子”,而自为“假皇帝”,又称“摄皇帝”。初始元年,王莽改国号为“新”,正式建立新朝。  王莽以外戚代汉,为前所未有之事。虽然他打着禅让的幌子,但实际上无异于倒行逆施。他篡位后实行的恢复井田制、改革币制等措施,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  对王莽篡汉的行为,曾据极为不满。因“耻事新莽”,曾据于始建国二年十一月率族人渡江南迁,居于今江西省吉安市,随后以此为中心,不断向赣、闽、粤、湘、蜀、云、贵等地发展繁衍。  “曾据被曾氏后人尊为始迁江南之祖。”曾令霞向齐鲁晚报记者介绍说。  曾氏家族自南渡之后,大概在西晋永嘉年间曾有一支迁往会稽,即今浙江绍兴,但在汉代至唐代的很长时间内,曾氏族人主要是向东南方向的福建、广东一带移徙。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经济重心转移至江南,曾氏家族也开始迁居到江苏、浙江一带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时至明清,曾氏族人遍布全国,并远徙海外,成为中华望族之一。  拜祭过祖先,曾志军和家人在宗祠里认养了一株柏树,也终于了了自己心怀已久的这个愿望。他对曾令霞说:“此行让我们做晚辈的收获良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带着我的孩子们重新回到嘉祥,让孩子们回到最初的故乡,再来回顾一下我们一家老少寻根祭祖的故事。”曾氏家族的“孝经”  在曾子庙宗圣殿殿门上方的匾额上,清朝雍正皇帝御笔书写“道传一贯”四个大字,在学者们看来,这是对曾参儒学传承于孔子的“高度评价”。  因此,作为孔子儒家学说的“嫡传”,曾参被皇帝封为宗圣。  礼在孔子那里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克己复礼”是孔子实现“天下归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而将礼与仁贯通联系起来的,则是孔子格外重视的“孝”。在孔子的教化思想中,“孝”是施行教化、臻至德治的逻辑起点。  曾子天性至孝,逾冠之年随侍孔子,每次面见孔子未尝不问安亲之道,其孝心至诚,常为孔子所褒扬。  曾子对孝的理解,起初仅仅停留在敬而不违的层面,未能领会孝道的精神实质。《孔子家语·六本》篇记载了一则关于曾参行孝的故事:  曾参随父亲曾皙到山脚下瓜地里耕作。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稍一不慎,把一棵肥壮的瓜苗锄掉了。曾皙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儿子。曾参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曾皙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书房门外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便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曾皙看后,才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对于曾参“耘瓜受杖”而不知躲避的行为,孔子十分生气,但曾参尚不知错在何处,孔子以“舜事瞽瞍”的例子教训曾参说,如果只知道拘泥于“孝顺”的表面含义,“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最后只能是导致“身死而陷父于不义”的结果,又怎么能称得上孝呢?  孔子的严厉批评,使曾参恍然大悟,诚心诚意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研究曾氏家族的学者周海生认为,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其做法似乎有些极端,但恰恰说明曾子对父母的孝敬,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程度。曾子的孝,之所以被称为“养志”,就因为他对自身要求极为严格,一切行动都坚持“惟义所在”。  如今,在嘉祥曾子庙里有一处“涌泉井”。相传,曾参父母死后,曾参痛哭不止,别人劝也无用。由于天天哭,泪水流到地上,竟然出现一口井,如涌泉一样,后世称作“涌泉井”。  在孝行上,曾参为后代做了一个极高的榜样。作为曾氏后代,曾令霞从小就对曾家的“孝”行耳濡目染,深有感触。她说自己最好的榜样就是父亲曾祥符。  “虽然爷爷曾繁山是世袭奉祀官,但是他迎娶奶奶不久后就过世了,没有留下亲生孩子。”曾令霞说,按照曾氏家族的规定,奉祀官没有子嗣,需要过继叔侄,于是就过继给了曾令霞的父亲曾祥符。  “奶奶一家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杀害,因此父亲知道奶奶的辛苦,特别孝敬奶奶。”曾令霞说,奶奶年老时摔伤了身体,从那以后,父亲每天都推着车子带着奶奶出门散步,一直坚持了16年,直至奶奶去世。   为此,曾祥符的孝行也得到了当地的褒扬,被评为嘉祥县“十大孝星”。  如今,研究曾氏家族家风十多年的曾令霞对“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曾子常说父母死后即使用整牛祭祀,还不如在他们生前给他们杀只鸡吃好。”她认为,曾氏孝道是坚守家风的根源,“要想家风不掉,必须要讲孝道。”“三省吾身”重在修心  在曾子庙的偏殿,有一间“三省堂”。曾令霞介绍说,这是为了纪念曾子提出的“三省吾身”修身准则。  儒家注重修身,孔子常常说到“克己”,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  对孔子思想领悟较深的曾子,其思想的基本方向仍是继承孔子的思想主题,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曾子强调仁的观念,对仁给予了特别的重视,他告诫人们,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应当“以仁为尊”。  曾子对仁的体认,重视内心反省,提出了“三省吾身”的修身准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提出了每天必须自我反省的内容:为别人谋划、办理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表现?老师传授的文献有没有认真复习?  周海生解释说,以上办事、交友、学习等等方面的事情,自然不必每天皆有,曾子所说的“三省”,指的是多次反省之意,代表的是一种内省的态度和有过必省的精神。   孔子晚年招收的一个学生叫颛孙师,字子张。子张性格较为偏激,过分追求言辞仪容的盛美,在品德修养方面缺乏反躬自求的内省精神。孔子评价他“师也过”、“师也辟”,认为其行事不符合中道。对此,曾子不无遗憾地指出:“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在曾子看来,子张其人虽然不同凡响,但却难以和他一起行仁!  曾子也十分注重遵礼修身,他认为内在的道德省思要和外在的礼仪规范相配合,将外在形式上的礼转化为内在的情操,使内心的美德自然流露在外,形诸于容貌、颜色、辞气等方面,才具有文质相谐的道德意义。  《论语·泰伯》记载:曾子弥留之际,鲁国大夫孟敬子前去探望。曾子对他说,君子所看重的有三点:自身庄重威严,周旋中礼,就能远离狂暴无礼;容色端正,不虚妄,则接近诚信;能发号施令,臣民就不敢躲避背叛。至于陈设礼器之类的事情,要有专门的职司人员负责。  杀猪示信,与孩子诚实相待  说到曾氏家训,曾令霞讲了一个她从小就听父辈讲的故事,就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的曾子“杀猪示信”。   当时,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见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就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要去杀猪,妻子连忙阻止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向父母学习的。如今你欺骗他,这就是教他学会欺骗。”于是,曾子真把猪杀了。  “这个故事说明,父母要与孩子诚实相待。”曾令霞认为,从表面上看,为了一句戏言而杀掉一头猪,似乎是小题大做,但只有说到做到,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为了使子弟从小养成良好的德行,曾氏家族尤其注重教导子弟读书明理,勤俭持家。  《礼记·檀弓上》记载了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曾子病重的时候,静静地躺在床上。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他的脚边,一个小童子端着烛坐在角落里。  童子看到曾子身下铺的席子很漂亮,禁不住说道:“多么漂亮的席子啊,那是大夫用的吧?”乐正子春赶紧轻轻地说:“不要做声!”  尽管声音很轻,但还是被曾子听到了,他忽然惊醒过来,对儿子曾元说:“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啊,是当年季孙氏送给我的,但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赶快把席子换掉!”  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经很危急了,不可以移动,还是不要马上换了吧。您耐心等到天亮,我再给您换好吗?”  曾子听了,很不高兴,他强打精神,撑起身子对儿子们说:“你们爱我的心还不如那小孩子。一个有才德的君子,他爱别人就要成全别人的美德。我现在还有什么需求呢?我只盼像个君子那样循礼守法,死得规规矩矩。”  于是,儿子们抬起曾子,给他更换了席子,还没来得及把曾子放平稳,曾子就去世了。  周海生认为,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展现了他敦厚笃实的作风和注重晚节的高尚品德,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教育后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子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