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丰 字维城一之子女中有叫周英的吗

日,在百度中输入关键字“山寨春晚”已有篇网页显示,“山寨春晚”借助网络越搞越大。
  中新网2月3日电 美国《世界周刊》刊出文章说,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山寨元年”。中国的“山寨文化”中掺杂草根精神、民间智慧和平民情怀,它的出现既有漠视智慧财产权的因素,也有民间需求表达渠道长期被少数人把持、垄断和压抑的因素。对于“山寨文化”,中国人爱恨交加。 &  文章摘录如下:  
  1月25日是农历除夕,祖国的父老乡亲围炉守岁,在享受丰盛的年菜的同时,以“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心情,等待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大戏的登场。20多年来,“春晚”有如年菜中的鸡肋,让他们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
  不过年前北京媒体爆出的一条消息,让他们为之一振:除央视的“春晚”外,今年除夕他们总算有另一个选择─“山寨春晚”。
  山寨春晚,并非在山寨上演,也并非只演给山野草民看,而是相对于央视的所谓“主旋律”、程序化与草根脱节的那些阳春白雪的娱乐节目,以不入流,甚至自我调侃的下里巴人的面目出现。
  向央视叫板 百姓叫好
  那些因为眼睛、耳朵被央视霸占许多年,却莫可奈何的普通百姓,来不及弄清山寨春晚到底是什么玩意儿,就忍不住先叫好,因为总算有人出来为他们出头,向央视叫板。他们总算不用再忍受央视那位长脸主持人拿腔拿调地朗读一长串来自天涯海角的贺信了,终于有机会在欢天喜地的时刻,不用再陪着央视主持人挤出眼泪,向年度模范人物的孤儿寡母致敬了。
  姑且不说山寨春晚的制作效果会是怎样,光是由5岁小男孩以天津口音领头的开场白就别开生面和让人倍感亲切:
  明年开春,你要算计好。能在家创业,别往外面跑,城里的工作,不一定好找。
  你要去炒股,当心被套牢。大盘的形势,一直不太妙。一会儿往上升,一会儿往下掉,什么时候到底儿,谁也不知道!
  勤俭持家,肯定有回报。出门少打的(出租车),便宜是公交。家里买了车,不能随便跑。油价太贵,实在受不了。
  而已曝光的10余个可能上演、有些恶搞和另类的节目,听来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例如:
  《有奶不一定是娘》 表演者:三鹿、蒙牛和伊利集团负责人
  《谁说山西好风光》 表演者:山西煤矿矿难家属
  小品《老虎来了》 表演者:陕西周正龙(周老虎)
  群口相声:《钢铁是怎样也练不成的》 表演者:臭脚中国足球队
  豫剧:《我比窦娥还冤》 表演者:河北奶农
  杂技:《火车也疯狂》 表演者:火车两次出轨的山东铁路局
  参加演出的明星,当然都不可能是本尊,而是一年来相继崛起的“山寨明星”。
  去年11月23日,在北京流浪、自称“北漂一族”的四川人老孟,在一篇博客文章中一声吆喝,就把“山寨春晚”引入高潮,他还旗帜鲜明地以“不假唱”、“不潜规则”、“不拼设备”向央视春晚叫板,一字一句都点中央视的要害。
山寨现象被捧成文化
  无论“山寨春晚”最后是否成功,它都以最激烈和最壮观的方式,把中国2008年最引人注目的“山寨文化”发挥到极致。
  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山寨元年”,“山寨”成为这一年的流行语之一。“山寨”这种集合模仿、复制、廉价生产、平民化和另类创新等特质的做法,还被提升到“文化”的层级,被赞扬和追捧。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顾名思义,是指旧时绿林好汉占据、不受政府管辖的山中营寨,后来被人们用到消费领域,指那些制作仿冒坤包、盗版手机的无牌电子厂、小作坊甚至“地下工厂”。
  在中国,那些杂牌手机以价格低,功能多或酷似正版,迅速击溃正牌手机,攻占市场。例如山寨版iPhone叫Hiphone,价格才1000多元人民币。有人统计,2007年山寨手机的销量至少1.5亿只,去年远销海外的山寨手机更不低于2亿只。后来又出现山寨电器、山寨笔记本(手提电脑),也是价格低得令人不敢相信,功能全都超过正品。
  雅虎(Yahoo)、谷歌(Google)搜寻网站出现后,中国出现的“百度”,其实就是山寨版的雅虎、谷歌。去年,一批“太有才了”的玩家更理直气壮地打出新的山寨搜索网站的旗号──“百谷虎”搜索网站(baigoohoo),把3家搜寻网站的内容一网打尽。除了搜索引擎,中国的开心网、校内网、海外网,几乎所有的中文小区网站,无一例外都是小区网站Facebook的山寨版。
  中国的经济学者把山寨消费品大行其道的现象,称为“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支持者认为,山寨让消费者能以低廉价格享用品牌机的功能,同时山寨也有创新,例如手机双卡双待功能、手机电视,都是山寨机首先开发的。而NOKIA和山寨版的NCKIA就有着本质的区别,山寨版的iPhone甚至比正版iPhone功能更强,价钱却只有六分之一,他们认为山寨产品的热销,是老百姓“用人民币投票的结果”。
  反对者批:丢中国人的脸
  反对者则认为,所谓的“山寨现象”只是把中国盛行多年不尊重智慧财产权、不鼓励原创精神的仿冒、剽窃之风,华丽地包装起来,简直是“强盗文化”代名词,“丢中国人的脸”。
  而五花八门的“山寨药”出现,更让反对“山寨化”的人找到着力点。杭州民生集团副总裁裘自良说,该药厂的龙头产品“21金维他”自品牌创立以来,就不断出现山寨版产品,全国15个省市已发现20多种,有“新21金维他”、“21维他”、“21金维也”等等。而疗效好的普通药品、常见病、慢性病类药品被“山寨”的情况则更为严重。不少药品已卖到英、美等国,目前英国正对这些“山寨药”进行调查。
  “山寨”进入文化领域,是在长相酷似刘德华的山西小伙贺刚在模仿刘德华一炮而红之后,紧接着“山寨周杰伦”、“山寨刘翔”、“山寨周华健”、“山寨李宇春”被如法炮制,“山寨明星”因出场费和代言费相对较低,颇受广告商的青睐。
  同时,“山寨现象”也悄悄侵入建筑领域。去年2月,杭州双溪景区村民用800根竹子,以20比1的比例,仿照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鸟巢”手工编制出“竹鸟巢”,作为乡村运动会会场。数月后,这个鸟巢被追封为“山寨鸟巢”。
  11月,一组“通州惊现山寨版天安门”的照片在网络上引发争论,那个“山寨版天安门”充其量是一个景观微缩而已,让人啼笑皆非。此前网络曾出现被称为“山寨版白宫”的安徽阜阳市颖泉区政府办公楼和被称为“山寨版美国国会大厦”的华西村大楼等,均引起不少争议。南京还出现“山寨街”,把世界名店一网打尽,因涉及侵权,没等到开张就被取缔。
  “山寨”被称为“文化”,代表以调侃、反判、戏谑主流文化为表现形式的草根文化和娱乐精神,是在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新闻联播”、山寨版“诺贝尔奖”出现之后。去年,自学历史的大学生韩江雪因两次被央视当红节目“百家讲坛”拒之门外,于是自掏腰包,制作长达6小时的山寨版“百家讲坛”─《靖康耻.风波亭》,放在博客上,叫板央视,赢得大批“寨迷”和“寨粉”。
  网络恶搞: 民间表达的渠道
  曾在3年前恶搞知名导演陈凯歌和电影《无极》的网络名人胡戈,去年12月再次出手,拍摄一部山寨版的“新闻联播”短片在网络上疯传,穿着皱巴巴西装的胡戈播发的几条新闻,全和去年中国社会热点挂钩,把大学生就业、汽车实行单双号进城等话题疯狂恶搞,笑料不断。
  比如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时,短片中标新立异宣布,中国将在博士学位后增设“壮士、勇士、圣斗士、斗牛士、武士、爵士、的士、猛士、劳力士、披头士”等学位,以缓解就业压力问题。
  中国的“山寨文化”中掺杂草根精神、民间智慧和平民情怀,它的出现既有漠视智慧财产权的因素,也有民间需求表达渠道长期被少数人把持、垄断和压抑的因素。因此对于“山寨文化”,贸然褒贬都失之草率。相反,如果以平常心,将它看作是普罗大众最真实声音的一种表达,或许更为合适。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家长怎样教育孩子――先成人后成才(一)-宁城县八里罕高级中学
欢迎访问宁城县八里罕中学网站
&点击:3981次&发布时间: 【字体:
――八里罕中学关工委家庭教育教材之一& &(崔国臣)
前&&&&&& 言
如今,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视孩子如掌上明珠,几乎家庭的生活核心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但很少去想用什么的方法去培养孩子才能使其健康成长。大家知道,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不外乎“做人”、“做事”,即“成人”、“成才”教育。但作为家长最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智力而非情感,是灵性而非人性,是“做事”而非“做人”。但大家是否想过,我们把智力、灵性、做事放在首位,孩子长大后,将成为什么样的“家”?什么样的“才”?许多父母在孩子仍在襁褓中时,就给孩子准备了房子、票子,却没能给孩子准备一些做人的最基本的品质。
曾记得陈毅元帅讲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大意是: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这段话极为深入浅出。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就如同一部车子,“才能”是动力,“道德”是方向,方向错了,油门越大越糟糕。先成人后成才,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啊,而成人的关键要素,是德。陈毅元帅的话令人深思。
没有哪个父母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成龙成凤的关键是让孩子先要做人,再谈怎么成才。做人要通过做事来体现,做事要通过做人来引导方向,提供动力,保证后果。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先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成人优于成才。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曾播放的《“神童”的成长》节目中,讲述了一位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成长故事。这个“神童”4岁进小学,8岁上中学,13岁读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可是,尽管他智力超群,但自理能力特别差,最后不得不被中科院退学回家了。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纵然不可取,然而重智轻德同样也不行。举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2000年浙江金华市学生徐力用铁头打死了生他养他的母亲;浙江教育学院周英民用裁纸刀杀害同学洪某并将同学石沉西湖等等,这些层出不穷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一直在向人们敲着一声声的警钟。因此,我们做家长的应强调,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应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而后再成才。
我们需要知识、能力,更需要要道德,有德无才,有才无德,都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党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而把德育放在首位。其实,这就给我们每位家长摆正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在学校应首先教育孩子知道尊重老师,见到老师积极主动地打招呼;在家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应先让爷爷、奶奶吃;大人生病知道问寒问暖、端水送药、送饭等等。即不管一个人将来成为怎样的“才”,都必须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些必须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一个人一生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影响,但谁又无法把人的全部教育任务都承担起来,三者必须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合力。而家庭教育的执行者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是家庭教育诸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人从做父母的那一天起,就自然而然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教育子女的责任。父母不仅是子女的首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对子女所负的责任是多方面的,不仅要保证子女的身体健康,而且还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对其子女实施教育和影响,培养他们“成才”、“成人”。
古代对有才的男子称为才子 有才的女子称为才女。怎样给人才下一个定义呢?传统上我们把饱读诗书、博学多才之人称为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实际上“人才”是由“人”和“才”两个字组成的,是说既要成才,又要成人,而成人在先,比成才更重要。
而现代竞争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认识与界定,是否拥有职业素质成了人才的一个基本标志。 对于一个事业或企业来讲,人才是那些认同本单位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本单位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一个清洁工人,能够长期地把地扫成世界一流,就是人才。一个员工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持续不懈地提高工作效率,也是人才。对于一个事业或企业来讲,人才是那些认同本单位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职业素养和较高工作技能,能够持续地为本单位创造价值的人,就是人才。上过大学而无所作为的人也称不上人才,而没有上大学但有所造诣的人也照样是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各级各类人才。一个职高学生抻得一手好面,比头发丝粗细,外国元首看了都惊叹不已,他就是人才;一个初中毕业生成为“神六”的电焊工,也是人才。所以,人才是各行各业的的优秀人物,能在自己在本职工作中做出贡献的都是人才。其实,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给每个人开创了更多的成才渠道。上大学可以成才,上不了大学同样可以成才。当然,我们是要鼓励孩子上大学的,但万一考不上大学也不要责备孩子,大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成才,只要孩子有能力,有真才实学,总会成才的。在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中,人才不见得都出自科学家,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状元,这些状元就是人才。因为他们靠劳动吃饭,无论是干什么,一样拥有光荣,一样在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在我国,只要全心全意为社会尽职尽责,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工程师当然好,能把孩子培养成人能尽其才的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也不坏。所以,培养孩子就象木匠处理、使用木材一样,能做梁的做梁,能做檩的做檩,能做椽子的做椽子,即使弯木也可做犁吗?只要能尽其才、能自食其力,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给社会添乱,不给家庭抹黑,就是家庭的幸福。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能走出教育的误区,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有效地提高家教水平,使孩子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的人才。
二0一三年二月十八日
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说:“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意思是说,做父母的,不害怕对孩子不慈爱,而是害怕知道对孩子慈爱而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目前,父母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误区,只知对孩子一味地迁就、溺爱、满足,或者最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智力而非情感,是灵性而非人性,是做事而非做人。但大家是否想过,我们把智力、灵性、做事放在首位,孩子长大后,将成为什么样的“家”?什么样的“才”?
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先成人后成才,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啊,而成人的关键要素,是德。
做人要通过做事来体现,做事要通过做人来引导方向,提供动力,保证后果。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先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成人优于成才。
家庭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那么,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成人”即“做人”的教育,结合现实生活,我仅谈谈自己的看法,但愿能对每位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能有所帮助和启迪。
成“人”即做“人”品格的修养,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品德教育和美德熏陶。使孩子成为社会的人而不是自然人,成为具有“仁”德的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信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这一段话是说,孔子将“仁”分为五种道德规范。恭指为人要庄严自重,宽是宽厚,信指诚实,敏是勤快敏捷,惠指慈惠。有此五条,做为统治者,就会得到百姓信任,施行仁政,做为百姓,则具备了成人的标准。做为一个人,能不能成才,都应该成人。孔子还说“仁者爱人”。那么,在成人的过程中应修养哪些品格呢?
有子(孔子的学生)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这里的仁也可理解为人)的根本啊!”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敬兄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的《三字经》说到,“首孝悌,后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是告诫我们首先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入则孝,出则悌,然后再学习知识。
孝,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善事父母曰孝;引文所说的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刻度,善事兄长曰悌。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花费了无数心血,辛勤抚育我们成长。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我们要永远牢记父母的恩情,热爱父母、体贴父母、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当父母有困难时,做子女的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父母排忧解难;当父母生病时,做子女的能端水送药,探询病情、并尽一切所能为父母治病。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古代,人们把“孝悌”做为仁的根本,同时也是立国的根本、治天下的根本、为人的根本。从子游对孔子的问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所谓的孝,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够了。然而又说,就是狗、马都能够得到人的饲养。如果对父母只是做到奉养而没有一片孝敬之情,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孝敬之情其实就是发自儿女心中的一种纯朴的感情,是一种心态,它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一种对父母的心灵的精神慰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阳光心态。
清朝康熙年间,灵寿县知县陆陇其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他从小死了父亲,对母亲十分孝顺。有一天,一位老婆婆到县衙告发自己的儿子不孝。陆陇其告诉老婆婆:“先让孩子留下来,过些日子您再领回去吧。”陆陇其的做法是,一刻也不让这青年离开自己。早晨,陆陇其站在母亲的房外静候老人起床。然后侍奉母亲洗漱,再进奉茶点。午饭时,他站在母亲饭桌旁,随时听候母亲的吩咐。只有等老夫人吃完饭,其他人才能吃饭。晚饭也是这样。陆陇其下班后,便到老夫人房里,给他讲些有趣的事儿,让老人高兴。老太太有病时,陆陇其更是侍候周到,送药端水,擦脸捶背,从不嫌累。这样过了几个月,突然有一天,青年人跪在陆知县面前,请求回家探望母亲。并声泪俱下地说,从前,我不懂得孝敬母亲,想起来真后悔啊!”于是,陆知县派人叫来他的母亲。青年人痛哭流涕,表示悔改。母亲也感动得掉下泪来。陆知县便让老婆婆领着自己的儿子回家去。从此,这个青年人像陆知县那样孝敬母亲,成当地有名的孝子。康熙皇帝也曾说过:“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美国,说有一个小学生每天上学都给途中经过的一个开商店的老太太一个笑脸,这个老太太由于儿女不孝顺每天心情都不太好,每当看到这个小学生的笑脸后,这个老太太就心情舒畅,高兴一天,以致于这个老太太每天都准时等待这个笑脸。一天,这个小学生突然接到法院的传票,说是美国老太太的遗嘱,原因就因为你每天给她一个笑脸,使她每天都活得挺愉快,所以老太太决定在死后,把她所有的遗产给你。由此可见,这孝原本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同等重要,对于老人不仅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从以上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孔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对孝顺的理解都是相同的。孔子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悌”的代表。孔融,东汉末年鲁县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聪慧敏捷,很有教养,在七个弟兄中他数老六,与兄弟相处,处处谦让。4岁时,有一天,兄弟们一起吃一盘梨。哥哥让他先拿,他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父母又问:“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体现了兄弟之间谦恭礼让、先人后已的中华传统美德,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当然,关于孝敬父母、顺从兄长本来就没有明文规定,所以,我们孝顺父母要应根据父母的需求,而不需要强求一律相同。但不管如何做,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传统美德是值得我们发扬和肯定的。
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现举一两个例子。
故事一:“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子骞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子骞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故事二:“扇枕温席”。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9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就是《三字经》上所说的“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黄香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时任魏郡太守。一年,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是阶级统治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现在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仍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因为它是全人类最基本、最自然的德行,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德观。在古代,人们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同时也是立国的根本、治天下的根本、为人的根本。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培养一个人“孝悌”伦理观念,追求道德完美,显得尤为重要。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正规的,但涉及到做人确实很差。前不久电视上曾播出过一起发生在现代社会的真实故事,说一个老太太由于丈夫早亡继承一大笔遗产,但儿子在自已的溺爱下很不争气,没考上学,也没找到工作,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且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啥坏事都干,并不时和老母要钱,随意挥霍,不给,就对其母轻则骂,重则打。一日,又向其母要钱,不给,就把其母绑了起来,之后,走出家门,致使其母,一天没有吃东西,若不是家里养的一条狗解开了绳索,老太太有可能被饿死。之后又一次在向其母要钱遭到拒绝后,其子恼羞成怒,竟想用绳子勒死他的母亲,好在又被狗看见,咬了老太太儿子一口才得以幸免。儿子急了,非治其母于死地不可,于是挖了一个坑将其母亲活埋,还是这条狗将老太太从土堆里扒出来。狗多次救了自已,没有这条狗,老太太就活不到今天,于是,这个老太太怀着对狗感恩的心在临终前,立下了遗嘱,在她死后,谁为她养活这条狗,就把家产送给谁,也做为对其不孝儿子的惩罚。
原国家副总理李岚清说过:“家庭教育应当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孩子怎样正确做人转变……”。试想,如果这位老太太从小就注重孩子做人的培养,即使他的孩子没有成才,也不至于连人也没做成――来害亲自养育他的母亲。俗话说,惯子如杀子,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故事一:李女士一生就生一个男孩,从小对孩子爱得过分,爱得无原则,真是放嘴里怕化了,放头上怕吓着。凡事都由着孩子,好吃的孩子先吃,吃剩下才轮着家长,碰着好玩的不论多贵,只要孩子要就从不问价。结果从小养成了娇纵任性的性格。一年春节杀猪,由于孩子愿意吃猪蹄,四个猪蹄竟然由儿子分四次全部吃掉,父母一口也没吃着。
这是典型的家庭教育的溺爱型。我想这是否有点过分,父母是否太奴隶?他们的儿子也吃得下?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告诉孩子交往的规则,把孩子爱吃得猪蹄均分给家人,然后告诉孩子,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一人独占。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儿子早已娶妻生子,父亲过世,母亲也步入老年。母亲牙口不好,总想吃点软烂的,但儿子儿媳总按年轻人的口味做饭,有时葱沾酱当菜也是一顿饭,母亲咬不动葱就只能干抱碗。一次,儿媳擀的面条又粗又硬,母亲实在吃不了,就重新做了一碗。当面条就要煮熟时,儿子气的下地连马勺带面条仍到了当院,并破口大骂――这面条别人能吃,你就不能吃?此事件后,母亲再也不敢提饭硬的事,只能做啥吃啥,稍有迟疑就撤桌了。
几年后,母亲实在受不儿子、儿媳的虐待,提出分家另过,儿子、儿媳欣然同意,条件是地由他们种,秋收后给母亲一定的粮食,但烧柴成了问题,地里种的大多是玉米,结果在地里,儿子、儿媳就把桔杆给卖了,然后再从娘家拉柴烧,母亲要用,儿媳说这是从她娘家拉来的,你不能动。母亲只好到野外去捡,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视力越来越差,乡亲们可怜,就主动把破烂柴火送给她一些。但总不是长法,母亲 的日子异常艰难……
母子之情,是人类最亲的亲情,有道是羊有跪哺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在我们人类当中为什么有人连动物都不如而视父母如雠仇?这是不是父母的直接责任?其母亲从小对孩子的教育虽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但溺爱也将出现教育上的“零效果”和“负效果”。事实证明,溺爱是一种没有理智的爱,失去原则的爱,最终造成的是孩子的自私,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它的结果往往既害了孩子,又害了家长,为人父母者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啊!
孙老汉和老伴一生养育了四个儿子,现已儿孙满堂,正是享清福的时候,妇夫俩商量,自己年龄大了,不如跟四个儿子轮着过日子,于是就把家产都分给了孩子,结果四个儿子待父母轮到自己家时,都吃最破的,有时从这家出来,到那家不是关门就是闭户,两位老人实在无法忍受,一天,双双喝农药死在一个破砖窑里……
当然,类似现象只是个案,但类似事件却大有人在。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我想,还是从家庭教育上多找找原因。我奉劝天下的父母,即使我们的孩子不能成才,也要让他们成人――承担起家庭、社会责任的人。
由于父母家庭教育不当,从小忽视做人的培养,确有一些孩子做人的能力很差,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通过中日中学生开展的夏令营活动中,中日学生的对比差异,日本人推测,中日一旦发生摩擦、对抗,中国孩子不是个儿。如在旅游时随地吐痰、说脏话、乱扔垃圾、无责任意识、自救能力差等,这应该引起我们每位家长的深思。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他们身上应体现着父母的良好品格和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我们的孩子都是独 生子女,他们的好坏关乎着家、国未来,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 孩子,将来不可能做到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他们若不行,父母的希望何在?我们民族的希望何在?因此,我们不能输在孩子身上,让我们学校及每位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孝”、“悌”的道德意识,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中华民族素来是文明礼貌之邦,温文儒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美德,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讲文明树新风,更是当代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礼”的好处在于它不是强制的法律规范,而是基于人民的自觉自愿,它的本质其实是人们的道德之心。
懂礼、知礼、学礼、用礼,能提高人们的素质,提升社交能力,这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温暖,越有活力,越有人情味,生活也就更美好,人生也就更有意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如果不讲文明礼貌和基本礼节,我们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试想,一个人不讲礼,见人忸怩羞怯,或轻慢他人,怎能显示他具有高贵的品质,他又怎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呢?一个人只有做到学礼、知礼、行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讲礼,不仅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讲礼可以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甚至可以化冲突为和睦,化干戈为玉帛。小到同事之间的“ 对不起”,大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可能体现礼的价值。“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礼的作用,以保持和谐为贵。这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作为家长或教师应大力提倡学礼、知礼、行礼,营造和谐的社会礼仪文化,促使人际关系和谐,家庭和睦,社会祥和,世界和平。
孔子倡导礼行天下,他自身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 个恭谨,讲礼的人。冬夏早晚的穿衣有规矩;居家进食时定量;生活起居,“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上朝时间,行走站立,恭敬严肃,彬彬有礼。在一次乡亲们饮酒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拄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决不与老人抢行。孔子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作给别人看,而是一种内心使然,一种自我修养的提升。
据说,一天孟子回家看到她的妻子衣服没有穿好,且分开两腿坐着,很不高兴,并状告他的母亲,说她妻子不知礼。是的,妇夫只有在卧室中才是妇夫,一出卧室,就不是了,要么是孩子的父母亲,要么是婆婆的儿媳或母亲的儿子,没有伦理道德观念,岂不在家庭中乱了分寸?
就目前来看,在我们的学生或孩子中,行为规范总体是好的,但也遗憾地发现,还存在着一些极不文明的行为。如:不讲公共卫生,随地吐痰,随地便溺,乱扔乱丢,污言秽语,课间喧哗,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不遵守作息时间,夜不归寝,上网游戏、聊天等等,作为每位家长和学校,应及时并不间断地在孩子中进行“学会尊重”和“文明礼貌”的教育,让孩子从小知礼,长大后成为一个纤纤君子。
要求孩子自觉地使用“礼貌用语”,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便溺,不随手扔废弃物,学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候,学生进办公室先报告,向老师道别时要敬礼,课堂上有问题请教老师时,请举手示意,经允许后起立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解答完毕允许后再坐下,会使用“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使孩子从小就明白:由我们一个个的人,组成一个家,一个个的小家庭组成的一个大家那是国。所以,一个国家中人最重要。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我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等警示牌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人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中国人的脸都丢到国外去了。
还记得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现在,我们的孩子和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他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影响到他们自身的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二桃杀三士――失礼惹的祸。
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率师征服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子有斩鼋救主之功;由田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赐“五乘之宾”的荣誉。
有一天,贤相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 便去晋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
&&& 一天,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招待外宾,大家开杯畅饮,其乐融融!晏婴认为机会来了,微微一笑,对齐景公说:“主公,后面桃树上的桃子都熟了,何不摘几个让大家尝尝呢?”不一会儿,桃子摘来了。看盘中只有两个熟透的桃子,果然与众不同。个大,色美,好桃!晏婴说:“桃子不多,就让各位外宾论功行赏吧!”齐景公点头称是。
还没等大家张口,三位勇士就抢先了。公孙捷第一个站起来:“主公南山游玩,从树丛里窜出一只猛虎,是我飞步上前,三拳打死猛虎,救了主公,我应该得一只桃子。”紧接着,古冶子站起来说:“主公出国访问,我随主公乘船,一只大鳖挡路,是我跳进河中杀死大鳖,救了主公,才让访问成功了,我才最应该得一只桃子。”田开疆大吼一声,也站了起来,说:“外国军队犯我边境,哪一次不是我率兵出征、镇守边关,论功劳谁能比得上我呀!桃子已经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说完,田开疆拔剑在手,想要自刎。公孙捷、古冶子二人都觉得自己的功劳确确实实不如田开疆,各自便都拔出宝剑,自刎而死。田开疆见自己争桃子,羞死了两位同伴,惭愧不已,心想:我真是没脸做人了呀!便也自刎了。
就这样,为了两个桃子,守护在齐景公身边的三个勇士,都自刎了。但追起根本原因还是失礼、不知尊重惹的祸。齐景公念及他们的功劳,把他们厚葬在一起。
亲爱的家长朋友:你必须告诉你的孩子,他们代表民族未来,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要他们怎样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家长朋友们,我们每播下一个动作,将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将收获一个品格。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上,时时刻刻与文明交谈,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千万不要把文明行为习惯看作小事。让孩子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学生,做文明孩子。请他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他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他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孩子,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明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生活中最主要的是文明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一切的学识都重要。我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中,文明礼貌地处事待人,是我们每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修的一课。因此,我们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同学们,孩子们,我们是21世纪建设祖国的主力军,共同担负着创造物质文明的重要使命,更担负着创造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做一个文明人,心中牢记文明礼貌,争做社会小标兵吧!
仁德是人相互间的仁慈、关爱的品德,是对他人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历来推崇仁政,认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仁德是人的高尚情怀,若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贫富之际,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安之若泰的。是的,一个人只要从小首先教育孩子品德修养,养成了仁德,在家有什么新鲜好吃的东西,应先让爷爷、奶奶吃,大人生病知道问寒问暖、端水送药、送饭;在学校应首先教育孩子知道尊重老师,见到老师积极主动地打招呼;到社会要做到不打人骂人,不乱扔果皮、杂物,不随地吐痰等等。而这些 必须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那就会从心里产生一种崇高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和人类使命感,就不会去做坏事,就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一个人只有心存仁德贤厚,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真正地吃大亏、被欺负。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用心险恶,手段卑鄙都不会有好的下场;只有行为光明正大,内心平和仁德,才有成就大事、行之久远的正确的做人做事途径。一个人有了才,对社会起促进作用,还是起破坏作用,要靠道德来把握。
在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里,记载有一位古代传说中的圣贤,他单名叫舜。因为他的眼睛与众人不同,有两个眼瞳子,又名重华。他的母亲过早地去世了,父亲瞽叟又是个糊里糊涂的人,他有个后母,还有一位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后母心地褊狭,兄弟傲慢蛮狠。舜在家里的地位和处境,自是不言而喻了。可舜体贴父亲,原谅后母,宽容弟弟。尽管劳动辛苦,又缺衣少穿,他毫无怨言。乡亲们都说:“能够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人,将来必定有出息。”可是有几次,家里的人却想害死他,舜只好逃了出来,跑到历山脚下开荒种地。历山下的乡亲们,主动让出了土地和渔场。舜在历山下,用水和泥制作成许多盛水用的陶罐,分给乡亲们,乡亲们爱他,乐意跟随他,只要他住过的地方,便很快成为熙熙攘攘的村镇。
舜的生活好起来了,他主动接双亲和弟弟来历山居住,照顾他们。舜的这个举动,传到了统治天下的尧的耳朵里,当时,尧帝年老,儿子丹朱却愚钝无能,难以继承天下的大事,所以他决定物色继承人。助手们异口同声地推荐舜。于是,尧帝送舜一张琴,还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乡亲们见尧帝如此信任舜,都很高兴。弟弟象却怀着鬼胎,他想害死哥哥,霸占两位嫂嫂。于是便和母亲商量,叫糊涂的父亲把舜找来,说是要修补谷仓,待舜爬到仓顶时,立即撤走梯子,并从下点起火来,舜手持斗笠跳下逃脱。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弟弟又要父亲去找哥哥,说要打一口井。舜明知弟弟不怀好意,还是带着斧子、铲子和绳子去挖井。他在井里先挖出一个横向的洞穴,然后继续下挖。突然,只听轰轰隆隆响声不绝,一块又一块的石头砸下来,舜赶忙躲进洞穴。过了好久,舜听上面没有动静,才摸着绳子爬出井躲起来。弟弟的阴谋又落空了。
过了好长一会儿,舜踏着月色回到家里,从门缝里听见弟弟向父母吵嚷着。弟弟说:“哥哥已被我用石块砸死了,我要与你们分家,哥哥的琴和两位嫂子归我,其余的牛、羊、粮食也有我一份。”话音未落,只听得吱呀一声,舜推门进来了,他若无其事地拜见过父母,然后转身说道:“弟弟,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以后你多多帮忙料理家事吧!”弟弟听罢,禁不住热泪盈眶,表示今后要悔过自新。双亲也觉得很惭愧,对不起舜。从此家里和和睦睦。舜是人,我们也是人!古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是说,一个人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还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唯有这个思想,唯有每个人都做到仁,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元朝人郭居敬辑录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一书,把舜之孝做为二十四孝之首。尧帝经过多年的观察考验,见舜果然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人,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便把帝位禅让给他。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泰伯(周代始祖古公父的长子)可以称得上是品德高尚的人了,三次以天下相让,老百姓都不知如何来称赞他了。相传古公父知道三子季历 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
泰伯完全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苍生为重,三次把王位让给有才德的人,这种精神可以称得上大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古今中外,能做到这样的人为数不多,然而,为争权夺位、骨肉相残、为非作歹的人却比比皆是。这些人在古人面前应感羞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最终自己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严重的损失。因此,我们做炎黄子孙,应发扬先辈们的美德,尤其是哪些掌权者,应多向古人学习,从自我做起,要坚决 杜绝这种行为的发生。
春秋前期,旧礼犹存,战争有规则可讲。两国打仗要宣战,偷袭是要被人看不起的。又不能趁着人家有国丧的时候开战,陈成公卒,正准备伐陈的楚军闻丧乃止;晋国的士丐率军侵齐,听说齐丧,立刻还军,都是例子。当然也有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如秦国。
宋襄公与楚国交战,宋军已经成列,楚军正在渡过泓水,军官劝宋襄公击其未济,他不同意。楚军既已渡河,尚未成阵,宋襄公又一次拒绝进攻。直到楚军结阵已成,这才鸣鼓而攻。宋军大败。
那时车战用方阵,战阵十分重要。当年周武王伐商,每行进十来步,就要停下来整顿队形,并不是为了样子好看。战阵不整而致失败的例子很多,如著名的鄢陵之战中的楚军。
宋襄公是在遵守古义。其中一条便是“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宋襄公是骄傲的人,在他看来,自己是中原旧国,商王之后,楚国是南蛮子;与楚国打仗,如果不讲身份,岂不把自己降低到对手的水平?
打了败仗,国人抱怨宋襄公。他辩解说:“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擒捉头发花白,即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攻击尚未成阵的敌车。我不忍有违这些古礼”。
可见,宋襄公是一位非常仁德的人。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视其为“重信守义”之榜样,曾经把齐国世子姜昭继位之事托给宋襄公。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其“仁义”之战虽成后人笑话,宋襄公本身也称霸不成反丧其身,但就是由于他实行“仁义”之战而被史学家所称颂,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且做春秋首霸。
《三国演义》书中说到,刘备在荆州,替刘表打败张武,得到张武骑的千里马,名叫“的卢”。刘备骑的卢时,荆州幕宾伊籍,劝他不要骑这马,因为的卢注定要害死主人(作者注: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伯乐《相马经》&& ),张武就是为此马而丧命。刘备不信。的卢不但没有妨着刘备,反而救了刘备一命:不久,荆州大将蔡瑁设计要杀刘备,刘备骑着的卢逃到檀溪,拦住去路,那檀溪阔数丈,水通襄江,其波甚紧。玄德到溪边,见不可渡,勒马再回,遥望城西尘头大起,追兵将至。玄德曰:“今番死矣!”遂回马到溪边。回头看时,追兵已近。玄德着慌,纵马下溪。行不数步,马前蹄忽陷,浸湿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卢,的卢!今日妨吾!言毕,那马忽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玄德如从云雾中起。” 使刘备脱险。后来,有谋士单福见到刘备骑的马,也说的卢终必要妨害主人,并说已为刘备想出一个避免的办法。刘备问什么办法,单福说:“可以将此马送给与你不和的人,等它妨害过别人,你再骑就没事了。”刘备听了勃然变色说:“你一来就教我做利已害人的事,我不敢闻教。”单福却笑了,称赞道:“早就听说你很仁德,未敢轻信,特地以刚才的话试探你,现在我信了。”
刘备以仁德待人,得到身边众多谋臣良将以及百姓的拥戴。终成蜀国霸业,并能与吴、魏两国抗衡,成三国鼎足之势。
&&& 佛教讲因果报应,一个人若一生积善修德,必将有大福善报。据《德育古鉴》载,明代正德年间,安徽茶商王志仁,四十岁还没有儿子。那一年快过年了,他去请一著名相士看看明年能否生个儿子?相士一看就说,你还想儿子?你过不了年就有大难要凶死。他听后非常震惊,独自一人赶赴外地去办理结帐手续。回家途中,住宿旅店,傍晚时想到自己命将尽,惶惑不安,沿河散心,这时忽见一年青妇女抱着小孩一边哭一边跑向河边投水自尽,他一见便大喊“救人”,并愿出二十两金子救人,重金之下便有人下水把那妇女救了起来。询问妇女因何故寻短见,妇女哭述因卖猪受骗,所得银子全是假的,怕丈夫回家生气要打她,不如一死了之。茶商见状,如数将价款送给那妇女。这妇女万分感恩,问明茶商姓名后回家。第二天,她丈夫回家知道了这些情况,非常怀疑,一定叫她带路来找茶商。这一天,天色已晚,茶商已经睡下,妇女来到茶商住处前去敲门,茶商在室内说,你是单身妇女,我是单身男人,又在黑夜,我不能开门。妇女说是同丈夫一道来的,茶商这才起床开门。正当茶商起身离开床时,床旁的围墙突然倒塌,床当即被压垮!众人大惊,为茶商庆贺:做善事,免灾难。茶商回家过年后,又去找相士。相士说,你有大阴德,这一下你不但不会死,还要享高寿。果然,他后半生不仅生了十个儿女,还活至96岁,而且晚年福报非常好。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理应比封建社会更加重视德育。但目前我们的教育把全面素质教育只是停止在口头上,而忽视了德育,即使培养出了一批学习尖子,但这些孩子缺乏民族观念、国家意识,这又有什么意义?试想,如果在和平时期,或当今社会,每人都积善事、讲究仁德,办事和乎规则,社会就会井然有序,祥和共处,不会有奸诈、欺骗的事情发生。现在我们是法治国家,虽然把“以法治国”作为我国治国方略,首次完整、准确地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标志我国在治理国家和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手段上将由过去主要靠政策、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靠法制手段。但我们也决不可忽视道德层面的力量。实践证明,道德的力量往往比法制的力量更加有效。
大家知道,小羊吮母液,膝落地,姿态如敬礼;据《本草纲目》记载,有一种叫“慈乌”的鸟,初生时,其母哺育六十日,在其长大后,反哺其母六十日,后人常用“反哺”一词来形容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正所谓羊有跪哺之恩,鸭有反哺之情。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
亲爱的家长朋友: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们,一定要懂得感恩,尤其是父母,因为父母为自己的成长做出了大量的牺牲,从婴儿的“哇哇”坠地到哺育你长大成人,父母花去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你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光和热,燃烧着自己,点亮着他人。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而你对父母做了些什么?做过多少家务?我觉得每位父母都为自己的子女过过生日或至少记得子女的生日吧?而我们做子女的有多少人为父母过过生日?能记得父母生日的人又有多少?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做子女的缺少一颗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有的同学甚至连自己本身就应该搞好的学习都没有做好,他不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
只有从小知道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人,将来才能感恩祖国、感恩社会。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该如何感恩生活。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 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 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为报 “三顾茅庐”知遇之恩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力图光复中原,兴复汉室,毕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2009年第2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八里罕中学举行过一次感恩活动,同学们纷纷给老师写信。
来信一:“我曾是一叶迷茫的小舟,在可怕的漩涡中打转,是您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我曾是泥泞的石头,肮脏掩盖了本身,是您洗涤了我的心灵……您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您用你有限的生命,成就了无限的莘莘学子,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您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虽然我不是您最听话的学生,可您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的无私,您的大义,您舍已为人,您的不辞劳苦,永远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漫漫人生路上,您象守护神一样,陪我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许九月的天比昔日的更蓝,九月的微风比昔日更加和煦,因为这一天是您的节日,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请允许我向您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来信二:“如果秋天走了,我会在雪地里等您。如果世界老了,我会在天堂里爱您。如果我走了,我会在心中思念您。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全世界都在呐喊:‘老师,您辛苦了,祝您教师节快乐!’”
通过这次活动,展现了学生尊师爱师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是知道感恩的。
学校地址: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
版权所有:赤峰市宁城县八里罕中学 备案编号:05 总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英中官方微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