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步骤,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有哪些步骤

  第一,根据结构动力学的方法(精确法或近似法)计算出烟囱的自振特性。
  第二,根据计算出的烟囱自振特性,应用反应谱理论计算烟囱的各个振型下的水平地震作用。
  第三,按照结构动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各个振型水平地震作用值作用下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Sj(剪力和弯矩)。
  第四,将各个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应Sj按照平方和的平方根方法进行组合,即得出所求地震作用效应。 责任编辑:soso
延伸阅读:
收藏分享:
&&&&&&&&&&
超值优惠套餐,适合基础好、时间充裕、自学能力强的学员
报名、考试不过,下一期免费学,适合提前备考的学员
高清智能交互课件,适合基础薄弱、希望高效备考的学员
签署协议保障通关,适合零基础、时间紧的学员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建设工程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ppt3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3.4结构自振周期及振型的实用计算方法 3.4.1能量法 3.4.1能量法 3.4.1能量法 3.4.2折算质量法(等效质量法) 3.4.2折算质量法(等效质量法) 3.4.3顶点位移法 顶点位移法是根据在重力荷载水平作用时算得的顶点位移来求解基本频率的一种方法
3.4.3顶点位移法 补充: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 3.5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 3.5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 3.6竖向地震作用 3.6.1高耸结构及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 分析结果表明: 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竖向第一振型的地震内力与竖向前5个振型按“平方和开方”组合的地震内力相比较,误差仅在5%--15%。
竖向第一振型的数值大致呈倒三角形式 3.6.1高耸结构及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 (1)竖向反应谱及竖向振动周期 3.6.1高耸结构及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 竖向振动周期: 计算结果表明: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竖向振动周期较短,基本周期在0.1~0.2s范围内 小于场地的特征周期Tg
《建筑抗震规范》直接取竖向地震影响系数:
3.6.1高耸结构及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 (2)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底部剪力法 3.6.2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大跨度结构:跨度大于24m的钢屋架和预应力混凝土屋架,各类网架和悬索屋盖 3.6.3悬臂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 悬臂结构地震作用:估算 《抗震规范》:
长悬臂和其它大跨度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8度和9度可分别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0%和20%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时,可取该结构构件重力荷载代表值的15%。
3.8建筑结构抗震验算 3.8.1地震作用及计算方法 3.8.1地震作用及计算方法 3.8.2重力荷载代表值 重力荷载代表值:取结构或构件永久荷载标准值与有关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3.8.3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 (1)构件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动力时程分析
时程分析法又称直接动力法,在数学上又称步步积分法。顾名思义,是由初始状态开始一步一步积分直到地震作用终了,求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从静止到振动以至到达最终状态的全过程。它与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最大差别是能计算结构和结构构件在每个时刻的地震反应(内力和变形)。
当用此法进行计算时,系将地震波作为输入。一般而言地震波的峰值应反映建筑物所在地区的烈度,而其频谱组成反映场地的卓越周期和动力特性。当地震波的作用较为强烈以至结构某些部位强度达到屈服进入塑性时,时程分析法通过构件刚度的变化可求出弹塑性阶段的结构内力与变形。这时结构薄弱层间位移可能达到最大值,从而造成结构的破坏,直至倒塌。
作为高层建筑和重要结构抗震设计的一种补充计算,采用时程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规范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弥补反应谱法的不足和进行反应谱法无法做到的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时程分析法的主要功能有:
1)校正由于采用反应谱法振型分解和组合求解结构内力和位移时的误差。特别是对于周期长达几秒以上的高层建筑,由于设计反应谱在长周期段的人为调整以及计算中对高阶振型的影响估计不足产生的误差。
2)可以计算结构在非弹性阶段的地震反应,对结构进行大震作用下的变形验算,从而确定结构的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以便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
3)可以计算结构和各结构构件在地展作用下每个时刻的地震反应(内力和变形),提供按内力包络值配筋和按地震作用过程每个时刻的内力配筋最大值进行配筋这两种方式。
总的来说,时程分析法具有许多优点,它的计算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能更精确细致地暴露结构的薄弱部位。
时程分析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1、恢复力特性曲线;
恢复力特性曲线应用于计算必须模型化,常用的有双线型模型与退化三线型模型;退化三线型模型(附图)能较好地反映以弯曲破坏为主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的特性,所以适用于此类构件计算。
2、结构计算模型及分析方法;
3、地震波的选用;
4、时程分析计算结果的处理。
时程分析要依靠计算机及软件,作为一般的工程设计人员,只需要了解1、2两个问题的内容,为软件的选用及前期数据准备做基础。问题3、4的内容,特别是问题3的内容,设设计人员能够把握的,也是能否得到良好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
目前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模型主要有三种:三维空间模型、二维平面模型和层模型。
从理论上讲,三维空间模型最接近结构的实际情况,是较理想的分析模型,计算精度也高,但由于这种模型计算工作量巨大,在目前的微机硬件资源条件下,大型结构设计中很少采用。
二维平面模型和层模型对结构作了较多的简化处理,二维平面模型是将结构离散成一系列相互独立的“榀”,这种模型适用于刚度分布均匀、几何布置规则的结构。仅就独立的一榀而言,二维平面模型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理论研究比较成熟,计算工作量有限,效率和精度都比较高,但由于建筑造型的多样化,结构不规则布置是经常的,将二维平面模型应用于不规则布置的复杂结构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层模型是一种利用力学等效方法的简化模型,它是把结构按层静力等效成质量弹簧串,然后再进行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层模型把许多动力计算问题事先用静力方法处理了,所以,分析效率提高了,但计算精度有所损失。
它是把结构按层静力等效成质量弹簧串,然后再进行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层模型只能通过时程分析找到薄弱层,不能找到具体的薄弱杆件。层模型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层静力特性计算,这部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Push-
analysis计算程序,采用增量法和能量法相结合,逐层计算结构的层间全曲线,并拟合成恢复力骨架曲线,为动力响应分析提供三线性骨架曲线的三个控制点,从而完成把结构简化成以集中质量、串联簧形式描述的层模型的层参数统计工作;后一部分是动力时程响应计算,基于集中质量、串联簧形式描述的层模型,采用Wilson-θ法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
3二维平面模型
二维平面模型针对的是结构的一个局部——“榀”,对一棍框架进行时程分析,直接找出薄弱的杆件。这种模型的精度主要取决于把结构离散成“榀”这一模型化过程。若结构的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几何布置比较规则,正交或接近正交,结构各榀之间影响不大,把结构离散成相互独立的“榀”精度损失不多,可以采用二维平面模型进行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反之,若结构的刚度分布不均匀,几何布置不规则,很难分成“榀”,或即使可以分成“榀”,但各榀之间相互影响较人,把这种结构离散成相互独立的“榀”时可能有较大的精度损失,对于这些结构不宜采用二维平面模型。
现有分析方法综述:
(1)等效剪切型计算程序:这种计算模型是以结构层为计算单元,忽略梁的变形,结构变形集中在竖向抗侧构件上,因此可将各层所有的抗侧构件等效为一个总的层间抗剪构件来进行计算。该模型的优点是计算简单省时,能够快速、扼要地提供工程上所需的层剪力和层间位移。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仅适用于以剪切变形为主的规则结构,并且采用这种计算方法只能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宏观反应,无法提供具体构件的内力和变形及由于地震作用引起的竖向荷载变化对构件屈服的变化。
(2)平面杆系计算程序:采用的计算模型是由可带刚域的杆件组成的平面框架结构,它克服了剪切模型的诸多弊端,杆件可同时考虑轴向、弯曲和剪切变形,框架节点有水平、竖向位移和转动三个自由度,杆件恢复力特征曲线有弯曲屈服型和压弯屈服型两种。采用该程序可求得各杆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全过程,判断每根杆件的开裂和屈服与否,以及各杆件屈服的先后顺序,从而了解整个结构的破坏形态。用平面杆系计算程序进行弹塑性分析时,需对原结构进行简化,或是取出一榀框架进行分析或是将整个结构捏合成一榀等效框架进行分析。
(3)空间计算程序:近年来国内外在地震作用空间非线性分析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由于数据录入与处理较为烦琐,难以使工程界接受。
(4)非线性静力分析程序:也称为“静力弹塑性分析法”(push-over),主要用于进行变形验算,尤其是大震下的抗倒塌验算。通过非线性静力分析计算可以求出塑性铰位置和转角,找到结构薄弱部位。采用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花较少的时间和费用达到工程设计所要求的变形验算精度,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5)模型振动台试验:建筑科学是一门试验科学,不管当今的力学计算水平如何发展,试验技术仍然是工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特别是当结构非常复杂、现有计算理论又无法圆满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只能借助模型振动台试验,用以替代时程分析,直接对结构的地震反应及破坏形态进行观察。模型振动台试验有两点有待做进一步的研究。一是构件应力状态的模拟,二是构件抗力的模拟。原型结构的自重较大,模型材料的弹性模又不能太小.因此棋型结构的自重往往会超过台面允许的最大负荷,一般通过减小模型自重和提高台面加速度来解决,这样模型构件的应力状态与原型结构的应力状态并非完全等效,破坏也较实际结构更为严重。振动台试验时需对地震波的时间轴进行压缩,压缩比例较大;另一方面地震作用下结构的破坏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如果振动持续时间太短,构件裂缝内未完全发展振动就结束了,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模拟地震作用下的震损过程。
选用合适的数字化地震波(即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选择的原则是使输入地震波的特性和建筑场地的条件相符合。主要参数有:地震烈度、地震强度参数、场地的土壤类别、卓越周期和反应谱等。选择地震波时应选其主要周期与建筑场地卓越周期接近的地震波。要满足地震活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有效峰值(按规范所列地震加速度最大值采用)和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持续时间(一般为结构基木周期的5-
10倍),这三者均要符合规定。
规范要求:选用数字化地震波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两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目前,国内关于时程分析法输入地震记录的选取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对实际地震记录进行修正,使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规范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而另一种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在大量的实际地震记录中选取一些满足规范要求的地震记录,以供时程分析法使用。
一 有关实际地震记录的修正
1强度修正。将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及所有的离散点都按比例放大或缩小以满足场地的烈度要求。
2滤波修正。可按要求设计滤波器,对地震波进行时域或频域的滤波修正。这样修正的地震资料不仅卓越周期满足要求,功率谱的形状和面积也可控制。
3卓越周期修正。将地震波的离散步长按人为比例改变,使波形的主要周期和场地卓越周期一致,然而,在改变离散步长的同时也将改变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在弹塑性反应中有时会产生不安全的后果。因此,修正的幅度不宜过大,在结构构件进人塑性的程度较大时最好不用此种办法。
有关输入地震波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的控制
对于反应谱的控制采用两个频段:一是对地震记录加速度反应谱值在[[0.1,
Tg]平台段的均值进行控制,要求所选地震记录加速度谱在该段的均值与设计反应谱相差不超过10%;一是对结构基本周期T1附近〔T1-△T1,T1十△T2〕段加速度反应谱均值进行控制,要求与设计反应谱在该段的均值相差不超过10%。△TI和△T2的取值,由于需进行时程分析的结果其T1多在2SEC以上,以取值△T1≤&#.5SEC为宜。有些文章没有谈到对第一频段的控制,个人认为可根据计算结果的拟合情况决定。
三 有关输入的地震记录应反映抗震建筑所在地的场地特性的控制
根据地震记录的反应谱卓越周期来选择输入的地震波,选择其主要周期与建筑场地卓越周期接近的地震波
对于时程分析计算结果的处理,日前我国尚末提出明确的方法。按G 850011-
2001规范的规定: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的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小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的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小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
目前可以采用以下3种处理方法:
1)经验判定修正法。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将时程分析法与SRSS法或CQC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某楼层采用SRSS法或CQC法计算所得的层剪力或层弯矩明显小于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所得的层剪力或层弯矩,则对该层的配筋应子以调整,适当加大。
平均反应值法。根据所选用的多条地震波的反应结果的平均值,求得相应外力,加在结构进行内力计算,求出构件的配筋,然后和采用SRSS法或CQC法的计算配筋作对比,对构件的整体配筋作适当调整。
3)最大包络值法。从所选用的多条地震波的计算反应结果求得其外包络值(即最大值),作为外力加在结构上进行内力计算,求出构件的配筋,这个方法求出的配筋值最大。
若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小于采用SRSS法或CQC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则不必再返回计算配筋,直接采用SRSS法或CQC法的计算结果即可;若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所得的结果大大超过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考虑扭转藕连影响的CQC法的计算结果,则应重新考虑结构方案。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的确切含义及特点
结构弹塑性变形分析方法有动力非线性分析(动力时程分析)和静力非线性分析两大类。动力非线性分析能准确而完整地得出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全过程,但数值计算过程中需要反复迭代,数据量大,分析工作繁琐,且数值结果受到所选用地震波的影响较大,一般只在设计重要结构或高层建筑结构时采用。
我国抗震规范提出“弹塑性变形分析,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非线性分析或动力非线性分析”,这里的静力非线性分析,主要指push-over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是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的一种简化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静力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规定的分布方式模拟地震水平作用惯性力的侧向力,单调加载并逐级加大,一旦构件开裂或屈服即修改其刚度,直到结构达到预定的状态(成为机构、位移超限或达到目标位移),从而判断结构分析模型是否满足相应的抗震能力要求。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建立结构荷载一位移曲线,然后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基本工作步骤为:
第一步:准备结构数据:包括建立结构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
第二步:计算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第三步:在结构每层的质心处,沿高度施加按某种分布的水平力,确定其大小的原则是: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前一步计算的内力叠加后,恰好使一个或一批件杆开裂或屈服;在加载中随结构动力特征的改变而不断调整的加载模式是比较合理有效的模式。
第四步:对于开裂或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后,再增加一级荷载,又使得一个或一批杆件开裂或屈服。
不断重复第三步、第四步,直到结构达到某一目标位移(对于普通push-over方法)、或结构发生破坏(对于能力谱设计方法),push-over方法确定结构目标位移时,都要将多自由度结构体系等效为单自由度体系。
对于结构振动以第一振型为主、基本周期在2sec以内的结构,push-over方法能够很好地估计结构的整体和局部弹塑性变形,同时也能揭示弹性设计中存在的隐患(包括层屈服机制、过大变形以及强度、刚度突变等)。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表明,在一定适用范围内push-over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特征,对于层数不太多或者自振周期不太长的结构,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弹塑性简化分析方法。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特点:1)由于在计算时考虑了结构的塑性,可以估计结构的非线性变形和出现塑性铰的部位;2)较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其输人数据简单,工作量较小,计算时间短。
对于二维push-over方法,随着加载模式、目标位移以及需求谱等方面的日趋完善,应用于规则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能够较好地满足工程设计要求。但是,随着建筑造型和结构体型复杂化,某些结构平面和竖向质量、刚度不均匀,因此将结构简化为二维模型分析将不能正确模拟结构的反应,尤其是对于远离结构刚度中心的边缘构件更是如此,因此,push-over方法向三维发展是必然趋势。
对于长周期结构和高柔的超高层建筑,push-over方法不再适用。
我的更多文章:
( 15:08:19)( 15:57:39)( 15:52:26)( 15:44:01)( 16:29:30)( 08:00:59)( 14:20:36)( 14:12:1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成松。作&&&&者马成松出版时间
书 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作 者:马成松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本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08版)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编写,内容包括:地震基础知识,场地、地基和基础,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隔振与消能减震等。内容简明扼要,注重实用,既重视基本概念的阐述,又强调抗震理论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工程抗震设计、施工和相关科技人员参考。1 地震基本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2 场地、地基和基础
3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4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5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6 单层厂房抗震设计
7 多层钢结构抗震分析
8 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附录A 我过主要城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和设计地震分组*
附录B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
参考文献书 名: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作 者:钱永梅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开本: 16开
定价: 38.00 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按照最新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2008版)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编写的,注重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书中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动力反应新的计算方法以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规范相关规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地震有关基本知识及抗震设计要求、场地与地基的抗震设计、结构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多高层钢结构抗震设计、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抗震设计、单层厂房抗震设计以及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适合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各类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第1章 绪论
1.1 地震的破坏作用1
1.2 地球的构造及地震的成因8
1.3 地震波、震级和烈度10
1.4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和设防目标15
1.5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18
第2章 场地、地基与基础
2.1 场地22
2.2 天然地基与基础25
2.3 场地土的液化27
2.4 桩基的抗震验算36
第3章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3.1 概述38
3.2 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分析38
3.3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及其反应谱42
3.4 多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分析47
3.5 多质点体系水平地震作用和地震效应55
3.6 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扭转影响的计算61
3.7 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62
3.8 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的近似计算65
3.9 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75
3.10 建筑结构抗震验算76
第4章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4.1 震害及其分析80
4.2 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84
4.3 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88
4.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104
4.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115
……书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版)
定 价:¥32.00
作 者:李国强 等编著
出 版 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版 次:3页 数:292字 数:459000 印刷时间: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8I S B N:8包 装:平装本教材自2002年第一版以来,被许多高校采用,七年来已重印十余次。200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结合国家和建设部规划教材的建设,作者对本教材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后抗震规范的局部修订进行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场地与地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多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单层厂房抗震设计、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等。
本书可作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各类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第1章 绪论
§1.1 地震与地震动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3 地震灾害概说
§1.4 工程抗震设防
§1.5 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第2章 场地与地基
§2.1 场地划分与场地区划
§2.2 地基抗震验算
§2.3 地基土液化及其防治
第3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3.1 概述
§3.2 单自由度体系的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3.3 单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与反应谱
§3.4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3.5 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地震反应与水平地震作用
§3.6 竖向地震作用
§3.7 结构平扭耦合地震反应与双向水平地震影响
§3.8 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分析
§3.9 结构抗震验算
第4章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4.1 多层砌体结构的震害特点
§4.2 多层砌体结构选型与布置
§4.3 多层砌体结构的抗震计算
§4.4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4.5 底部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第5章 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
§5.1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
§5.2 选型、结构布置和设计原则
§5.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
§5.4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5.5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5.6 高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5.7 例题
第6章 多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
§6.1 多高层钢结构的主要震害特征
§6.2 多高层钢结构的选型与结构布置
§6.3 多高层钢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6.4 多高层钢结构的抗震计算要求
§6.5 多高层钢结构抗震构造要求
第7章 单层厂房抗震设计
§7.1 震害分析
§7.2 抗震设计
§7.3 抗震构造措施和连接的计算要求
§7.4 计算实例
第8章 隔震、减震与结构控制初步
§8.1 结构抗震设计思想的演化与发展
§8.2 隔震原理与方法
§8.3 减震原理与方法
§8.4 结构主动控制初步
附录A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附录B 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与地震分组
参考文献书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二版) 定价: ¥15.00元 出版/发行时间: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书名: 新世纪高职高专土建类系列教材
作者: 苏永强,刘晓敏
ISBN: 7-03-
开本: 1/16
页数: 165本书是《新世纪高职高专土建类系列教材》之一,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编写,主要讲述常用的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的抗震设计原理、概念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内容包括:抗震概念设计,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多层砌体房屋、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单层厂房抗震计算。
书中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为了便于读者掌握书中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各章均附有典型例题和思考题,供读者参考。
本教材主要针对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学生编写,同时可作为建筑类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以及成人教育的师生参考。出版说明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震害概况
1.1 构造地震
1.2 地震震害
1.3 近年来我国的震害情况
第二章 抗震概念设计
2.1 地震烈度
2.1.1 震级
2.1.2 地震烈度和烈度表
2.1.3 基本烈度和烈度区划图
2.2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与抗震设防标准
2.2.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2.2.2 抗震设防标准
2.2.3 抗震设防目标
2.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3.1 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2.3.2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4 建筑场地和结构体系的选择
2.4.1 建筑场地的选择
2.4.2 抗震结构体系的选择
第三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3.1.1 建筑的场地类别
3.1.2 场地选择
3.2 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
3.3 地基土的液化
3.3.1 液化的概念
3.3.2 影响地基土液化的因素
3.3.3 液化的判别
第四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4.1.1 地震作用的特点
4.1.2 地震反应分析理论的发展
4.1.3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任务
4.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反应谱法
4.2.1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4.2.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4.2.3 计算地震作用时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4.3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4.4 自振周期及振型的计算
4.4.1 能量法
4.4.2 折算质量法
4.4.3 顶点位移法
4.4.4 矩阵迭代法
4.4.5 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基本周期
4.5 多自由度体系水平地震作用近似计算法――底部剪力法
4.6 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4.6.1 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高层建筑
4.6.2 屋盖和屋架
4.6.3 长悬臂和其他大跨度结构
4.7 地震作用计算的一般规定
4.7.1 各类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应符合的规定
4.7.2 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的方法
4.8 结构抗震验算
4.8.1 截面抗震验算
4.8.2 抗震变形验算
第五章 多层砌体房屋
5.1 多层砌体房屋的震害及其分析
5.2 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5.3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计算
5.3.1 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5.3.2 楼层地震剪力在各墙体上的分配
5.3.3 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
5.4 多层黏土砖房的抗震构造措施
5.5 多层砌块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5.6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实例
第六章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6.1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震害及其分析
6.2 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6.3 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及位移的近似计算
6.3.1 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6.3.2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与位移的计算
6.3.3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6.3.4 内力组合
6.4 构件截面抗震设计
6.4.1 一般设计原则
6.4.2 框架梁柱及节点的截面抗震设计
6.5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6.5.1 框架梁
6.5.2 框架柱
6.5.3 框架节点
6.6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6.6.1 抗震墙的厚度
6.6.2 抗震墙的分布钢筋
6.6.3 抗震墙的轴压比限值
6.6.4 抗震墙的边缘构件
6.6.5 连梁
6.7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第七章 单层厂房抗震计算
7.1 单层工业厂房的震害及其分析
7.2 单层厂房的横向抗震计算
7.2.1 计算简图
7.2.2 集中柱顶处的质点重力荷载Wi的计算
7.2.3 横向基本周期的计算
7.2.4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7.2.5 排架内力组合
7.3 考虑整体空间作用时横向水平地震作用的折减
7.4 单层厂房结构构件的抗震验算
7.4.1 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及牛腿的抗震强度验算
7.4.2 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的横向抗震变形验算
7.4.3 单层砖柱厂房结构中砖砌体构件的抗震强度验算
7.5 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措施
7.5.1 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7.5.2 抗震构造措施
7.6 单层砖柱厂房的抗震措施
7.6.1 单层砖柱厂房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7.6.2 主要抗震构造措施
参考文献书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作者:杨德健//李亚娥
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
开本:16开
页数:257页
出版时间: 第1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者杨德健、李亚娥)是交通版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之一,是根据国家最新颁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及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共分九章:绪论,场地、地基和基础,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多层砌体及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抗震设计,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以及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各章附有例题、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材,也可供从事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参考。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震基本知识与地震震害
第二节 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第三节 地震动特性
第四节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第五节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第一节 场地
第二节 天然地基与基础的抗震验算
第三节 场地土的液化与抗液化措施
第四节 桩基的抗震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抗震验算
第一节 单质点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反应
第二节 单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反应谱法
第三节 多单质点弹性体系水平地震反应——振型分解法
第四节 多质点体系水平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第五节 底部剪力法
第六节 结构的扭转耦联效应计算
第七节 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第八节 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的简化计算
第九节 结构抗震验算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第一节 场地选择
第二节 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第三节 结构材料
第四节 加强结构整体性与控制结构变形
第五节 非结构构件处理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 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一节 震害及其分析
第二节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第三节 框架结构抗震计算
第四节 框架一抗震墙结构抗震计算
第五节 抗震构造要求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 多层砌体及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第一节 震害及其分析
第二节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第三节 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第四节 抗震构造措施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 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抗震设计
第一节 震害及其分析
第二节 单层厂房结构布置及抗震构造要求
第三节 单层厂房的横向抗震设计
第四节 单层厂房的纵向抗震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一节 震害及分析
第二节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三节 单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 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结构隔震设计
第三节 结构消能减震
第四节 结构主动减震控制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
参考文献书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李英民//杨溥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开本:16开
页数:196页
出版时间; 第1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李英民等编著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以及国家教育部大学本科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要求编写的。
全书共7章,分别为地震及抗震设防,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地震作用,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地基基础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等典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步骤,以及结构控制和初步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的学习参考书。1 地震与抗震设防
1.1 地震基础知识
1.1.1 地震的成因
1.1.2 地震的类型
1.1.3 几个名词
1.1.4 震级和烈度
1.1.5 地震活动性
1.1.6 世界地震分布
1.1.7 中国的地震环境
1.2 地震灾害与抗震防灾
1.2.1 地震灾害
1.2.2 地球与地震灾害并存
1.2.3 中国的地震灾害
1.2.4 抗震防灾
1.3 地震动
1.3.1 地震波及其构成
1.3.2 地震动
1.4 建筑抗震设防策略
1.4.1 地震中的建筑行为与抗震设防思想
1.4.2 建筑抗震设防目标——三水准要求
1.4.3 建筑抗震设防目标的实现途径——两阶段设计
2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1 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特点
2.2 抗震设防类别及标准
2.2.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2.2.2 建筑抗震设防标准
2.3 结构设计地震动
2.4 概念设计及要求
2.4.1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2.4.2 场地选择
2.4.3 结构规则性
2.4.4 结构体系
2.5 抗震设计计算分析基本要求
2.6 非结构构件抗震基本要求
2.7 结构材料及施工基本要求
3 地震作用
3.2 结构地震作用
3.2.1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3.2.2 地震反应谱
3.3 设计反应谱
3.3.1 设计反应谱的定义
3.3.2 影响因素
3.3.3 场地类别划分
3.3.4 抗震设计反应谱
3.3.5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作用
3.4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3.4.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4.2 底部剪力法
3.4.3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3.4.4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3.5 竖向地震
3.5.1 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
3.5.2 大跨度结构、长悬臂结构
3.6 建筑结构的扭转地震作用
3.6.1 运动方程建立
3.6.2 结构体系考虑扭转影响的地震作用
3.6.3 效应组合
3.6.4 双向地震作用
4 建筑抗震设计方法
4.1 两阶段设计方法
4.1.1 地震作用计算及地震作用效应调整
4.1.2 第一阶段抗震设计
4.1.3 第二阶段抗震设计
4.2 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
4.2.1 性能化设计要求
4.2.2 性能化设计的计算要求
4.2.3 结构构件抗震性能设计
5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5.1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原则及要求
5.2 地基抗震验算
5.2.1 天然地基的震害特点
5.2.2 地基抗震验算
5.3 不良地基抗震设计及其防治
5.3.1 液化土地基
5.3.2 其他不良地基
5.4 基础抗震验算
5.4.1 天然浅基础的抗震验算
5.4.2 桩基的抗震验算
6 典型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步骤
6.1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6.1.1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震害现象及分析
6.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一般要求
6.1.3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6.1.4 抗震墙结构抗震计算与构造
6.2 砌体房屋抗震设计
6.2.1 多层砌体房屋的震害及分析
6.2.2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
6.2.3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计算
6.2.4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6.2.5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
6.3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6.3.1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主要震害特征
6.3.2 多高层钢结构选型与布置
6.3.3 多高层钢结构抗震计算及设计
7 结构控制初步
7.1 隔震原理与方法
7.1.1 隔震原理
7.1.2 隔震结构分析模型
7.1.3 常用隔震装置
7.2 减震原理与方法
7.2.1 耗能减震原理
7.2.2 耗能减震装置
7.2.3 吸振减震原理
7.2.4 吸减震装置
7.3 结构主动控制初步
7.3.1 基本概念
7.3.2 控制原理
7.3.3 结构主动控制装置
附录A 中国地震烈度表
附录B 我国部分城镇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地震动参数
附录C 结构自振周期与振型的计算方法
附录D 结构阻尼比的确定方法
附录E 多层抗震框架设计实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