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中文难吗惊叹中文难学的七大原因

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外国人惊叹中文难学的七大原因
发表时间:浏览量:36682评论数:73挑错数:68
本文并不是什么好文美文,但很有意思,因为从一个普通西方人角度看中文的文章并不多见。原文作者可能接触过大陆中文、香港中文和台湾中文,还有一些古文,所以几乎被搞懵了,可以理解,呵呵。
在一些外国人看来,学习中文已成为他们最为头疼的事情。汉语的语调和汉字好像都是个难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文这么难学的呢?
原因一:书写方法简直是天方夜谭
汉字的美丽,无可争议。不过这种表意文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很实用。汉语之所以难学,就是因为要学的汉字实在太多,这也是绝对的事实。还有,汉字的拼写方式也不是很规则,也就是说,如果从一个汉字的组合方式中得不到任何显而易见的语义提示,或者其中没有包含什么有用的偏旁部首,就会把一个汉字的写法忘得干干净净。
原因二:汉语是不能用通俗意义上的字母顺序来排列表意的
英语之所以好学,就是因为掌握英语书写方法所需要的技能也就是26个字母而已,而且只要沿水平方向、从左到右、从页面的一边写到另一边,词与词之间留个空格就可以了。相比之下,尽管中文也有组成汉字的那些共用的偏旁部首,却没有英文字母那样的顺序规则。可以说,汉字的偏旁部首是可以按两个方向来排列组合成汉字的,而不象字母那样只按一个方向排列,看起来很整洁。(原文作者如果看过中文古籍,就会更加惊叹汉字还有更牛的排列方式了——译者)
原因三:即使在字典中查汉字也是非常复杂
学习汉语最莫名其妙的困难之一,就是即使仅仅学会怎么查字典,也要耗费一个秘书学校整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汉语一定是地球上最精于运用字典的语言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字典实在太多。
原因四:中文里面还有古汉语(文言文)
如果说,现代汉语再难也不过是让你无所适从而已,那么古汉语就简直是故意让人永远也别学似的。古汉语确实含有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宫廷秘闻,用词简洁扼要,简直象某种密码,只适合那些天生的知识精英,他们不但懂得文学史的全部,还能预知文学的未来。(最后这一句很难懂,请高手指正——译者)
原因五:(罗马式)拼音方案太多且都让人精疲力尽
也许听起来有些刺耳,但汉语的拼音方案确实太多,而大多数的拼音方案不是什么文字委员会提倡的,就是语言学家提出来的,更糟糕的是由那些语言学家组成的文字委员会提出来的。当然,要发明一种罗马式拼音方案确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高难度工程,尽管各种方案各有千秋,但任何方案都无法凭直觉来拼读。
原因六:汉语语调稀奇古怪
在学汉语过程中,最容易听到的抱怨正是这一点,西方人对汉语最害怕的也是这一点,简直是妇孺皆知。如果不是从小就会说汉语,那你就等着不停地去死记那些元音辅音吧。真正的难题还要等你真的要用汉语进行表达的时候才会出现。汉语的那些语调和强调习惯简直是与生俱来的,根深蒂固的,简直不可思议。
原因七:存在文化差异
东方、西方相互之间文化分隔的时间太长,这也是汉语对于西方人来说为何那么难学的主要原因。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有了广泛的接触,然而,中国人的知识和思想浩瀚如海,西方人却无缘享用。即使有朝一日西方人想和中国人融合成一体,其障碍往往也并非只是语言一个方面而已,最大的障碍是巨大的文化差异。
(江天梦 编译)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有谁认识插图中的这个“字”?请贡献你的智慧!
to 江天梦:
这个字念作“biang”,康熙词典中有这个字。关中民谣:&一点撩上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钩挂麻谈糖,推个车车逛咸阳&。就是写这个字的顺口溜。
  注解:此字为陕西名吃biang,biang面的专用字!古称渭水biang,biang。是古时人用渭河之水和面,做成宽如裤带的面条,也是陕西八大怪之一,犹以咸阳的最为正宗。
外国人对中文有这样的理解很不容易,江大哥翻得好。
楼上讲的民谣有意思,学习了!
如果说现代汉语只不过是很难啃而已,那么文言文简直就是故意不想让人学。文言文实在就是一堆用精炼而又吝啬的手法写出来的,包含了数十世纪的秘闻轶事以及笑话的代码。它们只能在一小撮了解整个文学的前世今生的天才书呆子间流传。
2楼,boxi:真有你的!太谢谢了!据说这个字是汉语最难写的字,不知是否属实?我数了数,好像有55划!
那个字稍微有点阅历的人都认识吧~~以前看过一个店名字就叫biangbiang面~~在农村类似的字还有几个~~都有口诀帮助记诵的
OMG!惭愧之至!让五楼见笑了,我确实没见过这个字,真是才疏学浅。即使今天学会这个字,我都快疯了,直埋怨祖先怎么想出这么个字,哈哈……
但是,仍有着浩如烟海的知识和思想仍未为双方的文化所共享
当中国人和西方人走到一起的时候,遇到的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障碍,还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壁垒。
组成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按照两个方向来排列的,而不象字母那样只按一个方向排列,看起来很整洁。
---
可能是指单个汉字的结构。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
呵呵,作者写的第一条中就有问题:“汉语之所以难学,就是因为要学的汉字实在太多”。
常用的汉字是7000左右,《红楼梦》只有3000多个汉字,《毛选》是2000多。相比英文单词,简直太少了。
没有预知未来的意思吧, 是“始末”的意思吧。
不必过度渲染“汉语难学”这个概念。
师大学士:我估计原文作者接触得最多的可能是台湾或香港的中文,所以才提出这么些难题来,呵呵。
文字就是组合的艺术,汉字创建伊始,就以形义相近作为原则;而西方文字,则是用符号替代。
前者是高级的组合,后者是简单的组合。
汉字的字根、单字虽多,但基本上是万物元素的镜像,因此无论事物如何发展,汉字都能在这几千个文字中组合出合适描述文字;而西文虽只有26个字母,但单词是以简单代号的方式表达事物,一旦有新事物的出现,就无法避免要创建新的单词了。现在英语的词汇量快有几百万了吧。所以在西方,所谓专业人士,那的确就真的是专业人士了,那些专业词汇,非专业人士那是真不懂啊。
汉字因为复杂而简单,西文因为简单而复杂。
莱布尼茨说过,汉字是世界上最好的组合。
不但懂得文学史的全部,还能预知文学的未来
---------
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还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这里讲汉字的各部件排列包含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两个方向,而不是像英文单词的字母从左到右一个方向。你理解错了。
而且汉字不是直接表音的,这意味着你经常会完全忘记字的写法。如果结构中明显的表意偏旁,表音偏旁是毫无意义。
是不是说笔画笔顺的问题
| 29分钟26秒前
不但懂得文学史的全部,还能预知文学的未来
---------
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还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
是说要通晓典籍掌故吧。
| 1小时1分钟前
一旦有新事物的出现,就无法避免要创建新的单词了
-----------
请问,汉语里对新生事物难道不是用新词来命名的吗
是从头到尾、从尾到头,滚瓜烂熟。
现代新字创造已经基本停止了,转为创造词组了。最近连创造词组都跟不上了,直接混用外文的情况在增多。
音译的词组居多
&& 因为从一个普通西方人角度看中文的文章并不多见。
作者不像是个西方人,at least not 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老外最少有一点应该感谢党:废除繁体字。
to 阿巴亚巴度:你说得没错,汉语是靠新词来命名新生事物,不过汉语的新词大都是用旧字组合出来的,而英语却大都是新生单词。举个例子,比如英文rocket,中文叫“火箭”,这个“rocket”可是个新生单词,这“火箭”里面,“火”和“箭”可都是我们认识的字吧?火箭不就是以火驱动的箭吗?您可能会说,那英文也可以用汉字的这种组合啊,可以倒是可以,就怕人受不了:“FIRE-DRIVEN-ARROW”,多长多拗口啊,是不是?
川底下 那个 “C/Chuan” 怎么写来着?
(译者注:原文作者可能读过古装版的中文书: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的编排方式。)——跟这个没关系,人家说的是字体内部偏旁部首元件的排列。
“原因四:中文里面还有古汉语(文言文)”——有多远给我滚多远!英语里外来的词汇和词根不要太多,远到希腊语拉丁语近到法语德语,还有盖尔语威尔士语爱尔兰语的影响……
“古汉语确实含有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宫廷秘闻,用词简洁扼要,简直象某种密码,只适合那些天生的知识精英”——麻烦你再给我滚远点,你们西方人那么喜欢用人名或地名等专有名词给事物命名,这tm才是多年累积起来的密码,只有知识精英才搞得清who是who。看数学定理就知道了,全tm人名。毕达哥拉斯定理——丫是谁啊?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一看就知道这个定理讲啥;还有国际象棋的开局,也全是地名和人名,古印度开局,乌克兰变例,尼姆佐维奇防御——这都啥玩意啊?而中国象棋开局都是按棋形特点命名的。
换句话说,中国人命名东西喜欢通过概括特征来命名,优点是名字本身就蕴含了有关事物内容的信息,缺点是相近的东西太容易混淆了;而西方人喜欢用相关的人名之类来标记,不容易混淆,但名称本身和事物的内容缺乏关联,而且往往需要维护一个n长的列表(而且不光是专有名词、术语这样,英语让人很无语的一点就是,一种动物n种叫法:猪的总称Pig公猪Boar母猪Sow仔猪Shoat猪肉Pork/meat),往好了说叫精确,往坏了说叫死脑筋。不是有个语言笑话么,家里来了客人,男主人叫妻子开门,中国人直接说“来客人了”,英国人得想一下客人是单数还是复数,德国人还得分男女,碰上人数多的话法国男主人开始做起四则运算了……
“尽管各种方案各有千秋,但任何方案都无法凭直觉来拼读。”——所谓“直觉”不就是老外自己根深蒂固的拼读方式么(就跟用汉字谐音来标注外语一样),所以谁也别怪谁!日语算比较容易用罗马字拼写的吧?老外照样能读得很别扭,要是能靠直觉来拼读的话,学外语还有什么用……另外别忘了,汉语拼音方案主要是给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用的。
“存在文化差异”——这个是双向的,正是需要互相学习借鉴,互相体谅的地方啊。中国人去外国还不是一样入乡随俗。
其实繁体也没什么,但正如老外所说,要命的是古汉语,尤其是先秦之前的那种,别说老外了,就连我们自己看也觉得受不了。不过凝练精简的古汉语实在有不同凡响的魅力。短短千文的《孙子兵法》,翻译成英文,就不知道字数是翻了多少倍啦,哈哈。我认识一个外国留学生,他是这样描述古汉语的,“这相当于是一种文字和语言的解码压缩技术,古老而先进,利用得好的话,其实还可以当成是密码”
Izual_Yang 说的对
原因二中的汉字不是指文章的布局方式,这个倒是相对比较容易适应的,现在也有很多文字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从上向下书写不会太难应付。关键在于汉字的部首有上下、左右分布,讲究一个书写笔画,这很难记住。我到现在也没完全记住一些常用字的部首组成具体书写顺序
miserly code for dissemination among a small, elite group of intellectually-inbred bookworms who already knew the whole literature backwards and forwards
-------------------------------------------
只有那些熟知典故的老学究才看得懂的密码。
中文太会意了,所以翻译其他国外名著,那个意境基本可以体会,又加之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且一直保持与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往,这也催促着汉字表意不断的更新。
汉字到底还是象形字,所以甭(不用)提哪种语言优势更强,最重要的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运行着相同的幸福使命。
单词与单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这种猜测不对。我想他的想法是:汉字基本分部分,或上下,或左右等,但英文字母就不这么分,写起来容易,看上去也整齐顺眼。
哇塞!大家讨论得好热闹啊!!
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从作者的角度看问题,不能想当然。这句话翻译的尽管没什么大错,但却有些与作者愿意相背的地方。“最需要借助用词典来学习掌握的一种语言之一”。
大家的讨论比原文更有意思
&backwards and forwards&
这个词的意思是“来回的,反复的,翻来覆去的”
不是“过去和未来”的意思
各位都是精英,由衷赞叹!今天彻底明白什么叫抛砖引玉了!谢谢各位!学到了很多很多,很感动!
读者在阅读本文的时候,请一定要看看眉批。“批友”们的意见非常中肯到位,衷心感谢!
为什么我在上面19楼说这不像外国人写的文章?看看一些明显的英文瑕疵:
Top Seven Reasons【for】Why Chinese is Difficult to Learn
Editor:May | 【这是一个教外国人中文的网站】
In some【foreigners eyes', -- apostrophe 放错位置】the learning of Chinese【has become】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for them. The【tones of Chinese and Chinese characters】all【seem to be a difficulty】. 【Then】what【has made】the learning of Chinese difficult?
【Top 1】Because the writing system is ridiculous【It may be ridiculously difficult, but not ridiculous.】
The beauty of【the】characters is indisputable, but these ideograms【weren't】too practical for daily use. It is absolutely true that Chinese is hard because of the huge number of characters one has to learn. And Chinese is not【very】phonetic, which means that often you just completely forget how to write a character, if there is no obvious semantic clue in the radical, and no helpful phonetic component somewhere in the character.
这篇文章原文的原始出处找到了!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写的,但我翻译的这篇是经过第二个人压缩、改写而成的。原文原始出处请看这里:/readings/texts/moser.html
换作“体系”会不会更好?
压缩改写不是简单地把一些字句抽掉就行:
..... these ideograms【were sort of like bound feet -- some fetishists may have liked the way they looked, but they】weren't too practical for daily use.
原文用 were 和 weren't 是对的,抽离出来之后就错了。
对jiantou的认真提出表扬!对你的“慧眼识中英(中式英语)”表示钦佩!其实我很想把这篇真正的原文翻译出来,但是这篇文章太长了,而且学术价值不大,所以只好作罢,呵呵。
因为中国国家安全部部长亲自指示搞无神论,所以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届领导人都不是神。
源语的三个“difficult”或者“difficulty”,可以在译语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以达“音美、形美、意美”之境。呵呵,纯粹鸡蛋里挑骨头。
“汉字之美,无可争议”如何?
疑似有更简洁的译语。
中国人在饱受了学英语的折磨之后,终于看到外国人抱怨中文难学了。抱怨难学至少说明他们想学啊,国人的虚荣心在此得到了莫大的满足,此文的高关注度就是证明。
翻译者在翻译原因2时,我觉得有一个理解上的错误。
原作者在提到的是偏旁部首的书写顺序,而不是字的书写顺序。也就是说。是单个汉字的笔画书写顺序,而不是译者理解的一行字的书写顺序。
汉字的书写顺序至少有两种基本书写顺序,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此外,还有办包围和全包围等等。外国人在写口字的时候,习惯一笔画完,我们上小学的时候,不也常常被批评笔画顺序不对吗。
我们叹他们语言难学,他们叹我们语言难学!彼此彼此!
第一条没错,和字母对应的是单字,然后才能组词,老外学汉字单字最少多花100倍的功夫。
第四条不幸言重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来从来也没想过怎么把文字弄得简单点,让所有的人都有权利学习、使用。普及教育从来也不是语言文字的任务,这一点几乎是一种“故意的共识”。相比之下,英文里的“道道”要少得多了。
按译友江天梦提供的原始网址查看,原来是赞成“一个中国原则”的台湾人办的学习汉语及其拼音的网址。
为了保持各位读者、译友对本文的眉批、评论的完整和依据,也为了后来读者的方便,我只修改了拙文中最明显的错误,其他的多处错误就不再修改了。非常感谢各位高手和仁人志士的批评指正!
祝贺江大哥状元,这篇文章is soooooo hot!
看你的点击量升得那么快,真为你高兴,不愧是我的大哥,呵呵呵。
大家的热议,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将继续努力,为译言和更多读者贡献这把老骨头。希望各位继续支持!
总结的真好
我现在教老外中文头都大了...光纠正发音就很痛苦 那汉字就更不提了 学的快得在班上基本上都是绘画高手.
谢谢 受教了!
楼上的,你雷到我了。
为啥我的画画水平不咋地?
呵呵,开玩笑。
推荐老外读读林西莉的《汉字的故事》,换个思路也许就好学很多
呵呵,拙文如果能让49楼得到教育老外的灵感,倒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不过,咱中国老祖宗早就总结出“书画同工”的至理名言了。
现在老外学中文只学发音,也就是拼音。大多数老外只求听得懂,不求看得懂。真佩服江兄,每次扔出的都是重磅炸弹。
嘿嘿,很有意思
谢谢各位的指正或赞誉,惭愧!拙文在网站上不知被引用和转贴多少次了,连大名鼎鼎的《信息时报》也不打招呼就大大方方地刊登了,可是只有2%的转贴提到本人名字。中国人“饮水思源”的古训在这个时代怎么显得如此软弱无力?恭请各位读者行行好吧,转贴请记得注明出处,难道我这个小小的要求过分吗?你最多只多用几秒钟时间,可换回来的不仅仅是中国整体形象的提高,更是对译者的最大鼓励,说不定能因此读到更多更好的文章。举手之劳,何乐不为呢?!
楼上叫译言的同学帮你出面处理这事。
的确,中国文言文涵盖了几十个世纪的妙趣横生的奇闻轶事,尽管这些文学作品通常使用了一种晦涩而又诙谐的笔调,但它们却常常被一小批早已学贯古今文学的,寒窗苦读的精英人士所浏览和传阅。
我们方言里也有一个民谣关于一个古字,可惜记不全了。有所谓“一点一横长……你也扭,我也扭,中间加了个言字口,你也长,我也长,中间是个马代王。二郎担山射太阳。”这是个字谜,问你谜的人会问,这是个“啥”字?你答不上来。其实像脑筋急转弯一样,它的发音就是“sha”,我们方言的音调与普通话并不一致,按一般音转的对应关系,可能是二声,但是不是这样,到底古字有没有这个字,我也说不上来。不过,乡民是能写出这个字来的。我原来也会,现在都忘了。呵呵。
私以为,tens of centuries of 译为 数千年来 确实比较excellent~
这最后一句的关键在于对backwards and forwards的理解,他的意思应该是,完全地、彻底地。这句不妨译为:他们对整个古汉语的文体已了如指掌。
这句话的关键是对backwards and forwards的理解,这句话可译为:他们对古汉语的全部文体已了如指掌。
最好译作:声母和韵母
这里的stress译作“重音”为好。
second-nature是与habits联系起来的,有这样的说法Habit is a second nature.习惯就是第二本性。所以,这句话可译为:简直就是此种语言的第二本性。(本性难改呀!:))
&who already knew the whole literature backwards and forwards.他们不但懂得文学史的全部,还能预知文学的未来。(最后这一句很难懂,请高手指正——译者)&
我认为应该译成“他们已经熟知文学艺术的来龙去脉。”
根据原文本意,改为:也就是说,如果从一个汉字的偏旁部首(radical)中得不到任何显而易见的语义提示,或者在该汉字中没有任何有用的表音部分( phonetic component ),就会把一个汉字的写法忘得干干净净。
译为“秘文野史”更好
楼上提出的这个译法本人超赞同!后生可畏!表扬!
再一次对继续在眉批内提供很多中肯意见的译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译言的眉批功能确实很好,可就是得进“几道门”以后才能看清楚,呵呵。
像这样直接在评论这里指正,好象也不错啊。
作为母语,我以前还从来没考虑过笔划的问题,因为从来就没有把汉字看作是比划的顺序组合,而是一个个整体的语素。这个与顺序书写字母的语言决然不同,他们是将WORD看做少量符号的顺序组合,然后再行组合成语言的其他结构,分了两步;而我们的语言是大量符号直接进行组合。
不管采用那种方式来进行组合,要么是单字的符号多(数千个),要么由少量符号组成的单词多(数千个),但这些只是基本的语言能力。当要成为语言学家时,数量级都要上一级,都极为困难。(二进制尽管只有2个符号,以机器的运行特点来看,却在信息处理上表现地非常强大,如果假设未来智能机器要优于人类,这也算作一条吧)
另外作者谈到文化的问题,我觉得知识是标准的、容易共享的,而文化、思想、风俗等等事物是多样的,共享的效率(价值/成本)则不如知识来的更容易,这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动力不足、汉语教学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吧。所以,要输出文化这类事物,首先要能大量的输出标准普适的新知识。远至希腊人、近到欧美文明在世界的扩张,或者汉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都是这样的。比起大炮承载的武力,书籍里蕴藏的知识,其力量更为强大。培根不也说:知识就是力量。
不知道这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侵蚀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这样的字实在是没有认识的必要了。不提倡使用生僻字。
该处改为“字形”比较适当
意译为“艰涩”就能很好的表达。
&who already knew the whole literature backwards and forwards.他们不但懂得文学史的全部,还能预知文学的未来。(最后这一句很难懂,请高手指正——译者)&
我认为应该译成“他们已经熟知文学艺术的来龙去脉。”
know something backwards and forwards: also know something inside out
to be extremely well informed about something After 30 years in the fashion business, she knows it backwards and forwards. He knows New York inside out.
--------
楼上:是在太感谢你了!有依有据,令人信服!在眉批里也有一位译友提出了类似的意见,都接受了!一并感谢!
lz客气了,“他们已经熟知文学艺术的来龙去脉。”意思说到了,但不够简洁。建议翻译为:他们熟谙古今文学。”艺术“就不要了。
“古汉语确实含有数千年来积累起来的各种宫廷秘闻,用词简洁扼要,简直象某种密码,只适合那些天生的知识精英,他们不但懂得文学史的全部,还能预知文学的未来。” 
但从整段来看,这里的“literature”应该是&文献&的意思(见美国传统词典literature一词的第四条释义),因为文中提到“有很多宫廷秘闻”和“只适合知识精英”,按照文中逻辑,这些精英不仅熟练掌握汉语,还要了解许多知识背景,才能破解那些“用词简洁扼要,简直象某种密码”的古汉语。这情况和我们现代人学习古汉语也差不多,要了解古代官名、地名、制度、礼仪和伦理等才能读懂古汉语,比如古汉语里头常用人的籍贯或官名来指人――杜甫――》杜工部,因杜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在近代还保留这个习惯:袁世凯――袁项城,他是河南项城人。
剥离了文化内涵的文字只是符号而已,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又阿Q了――我祖上阔过),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当然就大了。这也是老外人认为中文难学的原因。反之亦然,我们学习英文,也要了解其文化,才能算掌握英文。扯远了,不好意思。
所以用“文献”比较适合。文学面太广了。
这句应该是“他们熟谙古今文献”。
严正声明+严重慨叹:拙文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几乎被引用疯了!请看我粗略统计的数据:不加引号输入本文题目,得到55700个结果,除了题目被修改个别字眼外,内容则一模一样;其中提到作者“江天梦”的只有917个网页,提到“译言”的只有6600个。
国内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其中最迟引用(5月10才发布)而阅读量最大的是腾讯教育频道:仅仅跟贴就超过5500条!估计阅读量应在100万以上。其他的如新浪网、搜狐、中青网、沪江……都不在话下。
我有些心酸,除了给自己一点点安慰,更多的是欲哭无泪!谁能拯救中国的知识产权?
诸位看客,给个主意吧。
朋友,这样的严正声明,与外交部的严正声明并无二致。
不要太过认真为好。同一件事情,就看你从那个角度去审视,角度不同,结论截然不同,心境也会大相径庭。如果说由于自己的付出换来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阅览,这难道不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吗?难道不会感到其中的成就感吗?这远比无人问津要好啊!对一个“大学士”来讲,也许这才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再说,这是译文,还毕竟不是原创。其实,大多数人来到译言找点文章译译的目的,更多的还是展示能力、切磋技艺、探讨未知,以利自我的提升。所以,其它的就看淡一点吧。:)
楼上说的有一定道理,我也这么想过。但是这种不尊重他人劳动的国民作风确实很不利于大家一起进步,这才是我从知识产权角度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
另外,如果说我这毕竟是译文,人家就可以随便拿去用,那么如果我辛辛苦苦到山里面找到一根木头再加工成家具,是不是别人就可以随便拿去用呢?啊,我很安慰:我做的家具这么多人喜欢,可是99%的人都不知道能工巧匠是谁,这有利于社会进步吗?
唉,也就是发发牢骚罢了……我知道屁用没有,甚至落个“不够高风亮节”的俗名。何必呢?
这里有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是整个社会对待他人劳动成果和权利的尊重;一个是个人对待自己劳动成果和权利得失的权衡和感受。就社会而言,只有形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社会氛围和风尚,才会鼓励更多的人去劳作、去创造,才会积聚起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个人而言,劳动成果有时候是需要奉献的,权利也并一定都要去主张,甚至需要放弃。这种放弃既是一个人对社会的报偿或付出(有时候,因为他喜欢你或喜欢你的作品,就足以让你去奉献,让你心甘情愿地放弃你的权利),也是自我社会责任感的升华。
我说“毕竟是译作”,并不是说其中所包含的译者的辛劳和智慧不值得去尊重,而是说我们译者更多地还是做一些文字上的转换,在这种劳动成果受到某种侵害的时,相比原创,内心受到的委屈可能会稍稍轻缓一些,也更能想得开一些(纯属自我心里排解法)。
一家之言,权当切磋。
那么多媒体转载你的这篇译作,有那么人青睐你的才华,我为你感到高兴。同时,我自己也希望能有你的这种才华和“艳遇”。:)
嗯,有你的理解,心里舒坦多了。确实,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只能从我做起,看样子讲奉献确实不是一句空话。接受!
加你为朋友了,握握手吧!理解万岁!
握你的手,很高兴与你交友!!:)
看开点,中国式拿来主义太强大了,有的人连“转贴”、“引用”之类的词语都懒得打上去,别说是“译者:某某某”了
真没想到这篇文章在发表4个月后仍在网上不断流传!这不,新浪网不断变换方式登出,大洋网又在今天再凑热闹;李阳也不甘寂寞……
是了如指掌的意思。backwards and forwards是说从后往前,从前往后知道个遍!
中国文化之复杂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像那样复杂的字注定要被人们遗忘。很奇怪的是,一些国人钟情于繁体字的复兴,实在难以理解。
繁体好看是好看,但是你没写过就是体会不了。我现在要学日语了,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有些繁体字真是写到你抓狂的!对此,我对港澳台同胞和日本人民表示同情。。
其实先秦时期文言文基本上就是口语。
还没有人赞过这篇文章
为帮助自己及更多的同胞耳聪目明而战……
Copyright & 2014 yeeyan.org
公司全称: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阜安西路望京SOHO-T1-A座-2202室
联系方式:010-
京ICP备号&&京公网安备99号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七大难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