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120mm等于多少厘米左右一面光滑一面有图案,是紫铜的.问下是哪个年代的

&精华&句容历史文物遗迹(值得一看)
查看: 3778|回复: 2
等级UID性别保密威望 点帖子在线时间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马上注册登录,不当潜水客,社区有你支持更精彩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句容地上地下文物丰富,但文物管理工作起步较晚。70年代初,县文化馆曾确定一名干部兼管,由于没有房屋,出土的文物,大都上交省、市博物馆收藏,总数达1000件以上。1980年起,配备了专职文物干部,设立了文物陈列室,开始收藏文物。藏有自新石器时代起历代的文物和标本,计656件。其中:陶器335件,铜器250件,化石42件,石刻17块,其他12件。
一、历史文物 南朝宋玻璃杯 1983年3月,在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出土。杯呈半球形,口径8.5厘米,腹径9.3厘米,高6.5厘米,口沿下一周凹进,肩部一周弦纹,器身表面是排列有序的菱形纹,器壁薄,透明度高,造型精巧。同时出土的有一对木棺,内有漆、陶瓷、铜木、玻璃器等计50余件,还有大量刻画字砖。
梁天监井栏 句容曾先后发现两件梁天监井栏,一是天监十五年(516年)井栏,一是天监十六年(517年)井栏。天监十五年井栏是清孙星衍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于句容城北守营署后发现,年间流入日本。天监十六年井栏是1981年5月在茅山北镇街农户家中发现,原系玉晨观前出土,井栏高63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98厘米,表面多洞隙,上有铭文:“此是晋世真人许长史旧井天监十四年更开治十六年安阑”。字多漫漶,书风类《瘗鹤铭》。经考证,似为南朝梁陶弘景书。
青瓷器虎头罐 1979年宝华乡凤坛村陆家院发掘东吴墓时收藏。罐口径11.2厘米,高20.2厘米,底径9厘米,突肩圆腹,肩部置双银锭形系,盖为伞形,釉光闪黄。
铜镜 现存西汉至明清各代铜镜160余件,其中汉镜较多,有神兽镜、画像镜等。有一面汉画像镜,直径22.4厘米,半球形大纽区内主题纹饰是人物像,间饰四个大乳钉,镜面微鼓,饰文外一周铭文:“周氏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云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告后世乐无极”。此铜镜形体大,较精致,光洁如新,为馆藏文物中之珍品。
郢爰 1979年从三岔乡赤山湖出土。“郢爰”又名“爰金”,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的金币。外形为长方形,两印相连,上有“郢爱”二字,含金量达97%,重量为29.2克。
青瓷虎子 1985年在石狮晋墓出土。体形如茧状,口部斜置前首,背部设綯绳状提梁,后接堆贴尾饰,腹侧划羽翼纹,腹下四足匍伏。长24.7厘米,高17.5厘米,宽13厘米,釉为豆青色。
鎏金龙 鎏金龙计三件,1985年茅山玉柱洞出土。其中一件长9.5厘米,前胸宽3.5厘米,腿、爪和尾部如虎形,嘴尖而长,龙身的鳞纹细如星点。通体鎏金,制作精美。其余两件为一式,长14.4厘米,胸部宽5厘米,躯体修长,龙头有角,身有鳞甲纹,爪和尾也与虎相似,形象生动。制作时代均为晚唐时期。
在上述三件鎏金龙出土的同时,同地还出土两件鎏金杯,其直径一为1.2厘米,一为1.4厘米。
陶砚、青瓷砚 1984年春,春城乡黎甲村六朝墓出土,一为青瓷砚,一为陶砚。青瓷砚圆盘形,环形砚池,砚心微凸,砚身青釉,下部有三足,足趾外撇,似牛趾,高4.2厘米,口径为13厘米。陶砚外形如青瓷砚,通体深灰色,浅盘,盘内微凸,底部也有三足,状似牛头,高约4.2厘米,口径15厘米。
1978年,开挖句容河出土隋代青瓷砚一件,体形大,下有17足,蹄形,略向外撇。上部圆盘形,砚心微凸。砚身通体青釉,釉色莹润。砚高7厘米,口径20.1厘米。
宋影青瓷枕 1978年,疏浚句容河时在环城乡杜家山工地出土。瓷枕作银锭式,造型规整,枕身略呈长方形。枕面边饰四道花线纹,枕身四周为对称的镂空花纹,在三道划线纹的边饰内有镂空花纹,除底部外,满施影彩釉,釉色莹润,胎质细白坚致,枕面长17厘米,头宽10.5厘米,腰宽7.8厘米,底长13厘米,高9.3厘米。经考证,当产自景德镇窑,属精品。
南齐刘岱墓志和南朝草书文字砖 1974年,在袁巷公社平地大队发现的一方南齐(479~502)刘岱墓志,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一方南齐墓志。361个字清晰无损,通篇书体的运笔和结构都完全离开隶字规范,结构宽绰,端庄平稳。
草书文字砖在春城乡一座古墓内发掘到10余块,砖长40厘米,宽16厘米,厚约5厘米,有的呈长方形,也有楔形,每块砖上有六七个字。一块砖上的文字记载为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所制。砖上的字都是当时社会低层的作坊工匠所书,用笔结构完全摆脱隶书,草字纵任奔逸,妍美流便。
南齐刘岱墓志和南朝草书文字砖的出土,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中国的书法已是隶、楷、行、草诸体同时流行了,特别是草书文字砖上的字,乃社会低层作坊工匠所书,比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年代只晚几十年。这对研究确定备受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的真伪,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被书法界称作“稀世瑰宝”。现收藏于镇江市博物馆。
晋墓出土文物 1971年上半年,郭庄公社清理晋墓一座,为砖室墓,已残,出土文物有青瓷罐、双鱼铜洗、双耳铜鉴。另有“晋元康五年”、“晋元康乙卯”两块字块。现收藏于镇江市博物馆。
西晋砖地券 地券为青灰石砖,句容行香中学出土。砖长32.8厘米,宽14.2厘米,厚4厘米,一面绳纹,另一面刻六行文字,铭文为“元康元年十一月戊午朔廿七日乙酉收鄱阳阳李达年六七今从天买”。现收藏于镇江市博物馆。
唐代铜椁、铜棺和银椁 1975年,在句容县行香公社朱古隍村北出土一只铁盒,内套装铜椁、银椁和铜棺。铜椁鎏金,椁前两面上圆,下近方形,底边稍宽出。前高6.1厘米,宽4.4~5.3厘米,后高4.6厘米,宽为3.4~4厘米;两侧前高后低,前高5厘米,后高3.9厘米,上边长12.2厘米,下边长10.7厘米。椁盖前宽后窄,盖长13.4厘米,宽3.8~5厘米。银椁形状与铜椁相似,前面高4.4厘米,宽2.6~3.4厘米,后面高3.3厘米,宽2.3~2.5厘米,两侧前高3.8厘米,后高2.6厘米,上边长8.5厘米,下边长8厘米。椁盖长10.6厘米,宽2.8~3.6厘米,椁周身錾齐精致的纹饰。铜棺,鎏金,前面高3厘米,宽2.4~2.9厘米,后面高2厘米,宽2~2.3厘米。两侧面前高2.3厘米,后高1.5厘米,上边长6.3厘米,下边长5.4厘米,盖长6.9厘米,宽2.1~2.6厘米。经鉴定,为唐代制作,现收藏于镇江市博物馆。
宋代镇江陈家镜 在茅山公社出土,共两面。一面为四方委角,小纽,镜背有“润州元本陈家青铜照子”戳印,铭文以下各饰草叶纹带,直径12.8厘米。一面为六瓣葵花形,小纽,镜背部铸有“镇江陈家青铜照子记”戳印,直径为13厘米。现收藏于镇江市博物馆。
元代青花瓷器 1985年春在县城东门房家坝出土3件,其中青花云龙瓷器通口20.5厘米,最大腹径33厘米,高28厘米,底径18.6厘米。青花云龙梅瓶两件同式,通口6.1厘米,最大腹径22.8厘米,高40.8厘米,足径14厘米。
此外,句容在修建水利工程时出土的文物,有许多被省、市文物部门拣选收藏,单镇江市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就有西周的铜鼎,东周的铜镰,汉代的铜盂、铜烛台、双鱼铜洗、方柱炳斗,东晋的铜砚,六朝的青龙白虎镜,唐代的双狮凤铜镜,宋代的海水仙人镜,湖州石十五部镜,蟹螺荷叶盏等178件。
二、革命文物 抗战到底茶壶 1942年,句容县春城私塾教师林腾芳掩护一位被日军追赶的新四军干部,这位被营救的新四军干部送一把茶壶给林腾芳,以作纪念。茶壶上刻有“抗战到底”四字。此壶现收藏于镇江市博物馆。
新四军铜证章 1984年秋,城镇一居民发现。1985年文物普查中征集收藏。证章为铜质圆形,直径3厘米,正面底为天蓝色,中部横行印“新四军”三字,上部有“国民革命军”五个小字,下部有“廿九年用”四个小字,在上下空处有国民党党徽图案和“276”字样。经考证,这种证章仅发到新四军团以上干部,至今全国仅发现这一枚。
中华苏维埃银币、铜币 日,句容县中学生徐广松在县建筑公司掏井挖出的污泥中,捡出中华苏维埃银币和铜币各一枚。中华苏维埃壹圆银币,直径3.8厘米,厚0.8厘米,重27克,含银成色88%,1932年由工农银行发行。它的背面中央铸有镰刀、铁锤图案,四周围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啊”的字样。铜币直径2.6厘米,厚0.12厘米,重12克。正面中央铸有“伍分”两字,两边以麦穗各一束相对称,背面中央铸有中国地图和镰刀、斧头。上方字样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两端各有一个五角星,下面为“每贰拾枚当国币壹圆”字样。银元与铜币现均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等级UID性别保密威望 点帖子在线时间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第二节 古 迹 一、古 建 筑 茅山道院 原有三宫五观,经过太平天国战争、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道院建筑物遭到极大的毁坏,现仅存九霄万福宫和元符万宁宫。
九霄万福宫坐落在茅山大茅峰顶部,俗称“顶宫”,原名圣祐观,创建于东汉明帝二年(公元59年),元延祐修建,勅额“圣祐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勃额“九霄万福宫”。门墙高大,圆拱门前有大石狮。院内太元宝殿建于明朝,清代重修。殿门圆拱形,周边大理石雕刻,门槛用子午石凿成。殿后有石台(飞升台),石坊上刻“三天门”。元符万宁宫位于积金峰前俗称印宫,地势开阔,始建于唐代,盛于宋朝。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勅额“元符万宁宫”。殿后有石台(万寿台)、石坊“三天门”,建于明嘉靖年间。
隆昌寺、铜殿、无梁殿 梁天监元年(502年),高僧宝志在此山结庵修持,始称志公庵。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释妙峰禅师扩建庙宇,建铜殿、无梁殿。明神宗勅额“护国圣化隆昌寺”,遂改名为隆昌寺。隆昌寺寺门朝北,在无梁殿下面是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群,原有房屋近千间,现存200余间。铜殿在隆昌寺内大雄宝殿右上,殿高7.67米,阔5米,深4.5米。梁、栋、栌、橱、窗、瓦、屏、槛,悉范铜为之,故名铜殿。外形如楼阁式,结构精巧,雕刻细腻。供观音大士于殿中,四壁刻画有如来诸菩萨及帝、释、天、人像。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为铜殿题写匾额“莲界云香”。殿前有大理石台、石栏、石阶。
铜殿两侧,为两座无梁殿,形制相同。无梁殿为单檐歇山瓦领顶,楼阁式,两层各三间,长7.6米,宽5.6米。《宝华山志》记载,其高为三丈二寸,与铜殿同时建造。砖石结构,外形仿木制结构,内部较简单,成拱券形,以砖券代替横梁,除券洞外,前后檐墙,两山墙砌法均较精致,殿的内楼砌石阶梯各十七级,宽0.6米,仅能容一人上下。下层有一门二窗,皆为圆拱形,门窗头上雕刻云纹、二龙戏珠等。上层与下层同,门的两边各有一长方形的窗,内为毬文格眼,以砖制成。1956年列为省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古 遗 址 城头山遗址 位于大卓乡本湖光里庙村,现为句容水库中的一小岛,南北长150米,东西宽约200米。南京博物院、镇江市博物馆等单位曾多次试挖,1983年正式发掘,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上层为湖熟文化层。出土的文物有:炼铜坩锅、夹沙红陶甗、鬲、泥质红陶罐、瓮、硬陶瓿刻槽盆等,以及大量新石器晚期和商、西周、春秋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他遗物。底层为良渚文化层,有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数以百计,随葬品相当丰富。出土的文物有:石奔、石鏃、纺轮、夹沙红陶鼎、夹沙红陶甗、泥质红陶釜、陶匜、夹沙红陶罐等。其中有一件双联鼎,两鼎并列,提梁相连,造型奇特,尤为珍贵。此处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不仅使句容的历史上溯到距今五千年以上,而且可构成与商、西周、春秋各时代一个完整的文化序列。
类似以上的古遗址,全县已发现有27处,列表如下:
句容县古遗址一览表遗址名称所 在 位 置遗址名称所 在 位 置华 家 边石狮乡华家边村神 仙 墩郭庄乡窦家边村西北城 头 山大卓乡本湖行政村光里庙村魏 家 墩郭庄乡魏家庄村北王埠乌龟墩二圣乡王埠村西神 面 山黄梅乡小心庄西三 台 阁环城乡瓜子沟村西北蒋家鸟龟墩葛村乡虬山东北山脚下王 家 山环城乡瓜子沟村西北下山地墩子葛村乡下山地村东[/td]和 尚 山环城乡瓜子沟村西北北 蟒 台葛村乡虬山水库内丁 沙 地宝华乡和平丁沙地村东北黄泥山猴 墩葛村乡山前村南小沈头山郭庄乡望仙桥东南刘家神墩葛村乡刘家庄东大沈头山郭庄乡望仙桥东南南 便 山葛村乡东坪村北大 山 墩郭庄乡小花茂村东北牌 坊 山葛村乡枕头山南蟹 于 山郭庄乡小花茂村东南培 墩葛村乡盛家边村南大 山 边郭庄乡岗头村南神 世 墩天王镇潦塘村南小 山 边郭庄乡岗头村南林 塘 墩天王镇赵家巷村东窦实小山墩郭庄乡窦家边村西北    三、古 墓 葬 1975年5月,在浮山果园发掘一群一墩多墓的西周土墩墓,出土有陶鼎、鬲、几何印文陶器、原始瓷器等共433件。其中有夹沙陶65件,泥质陶49件,几何印文陶71件,原始瓷器等248件。还有各种粮食痕迹一件,罐内盛有鸡、鸭蛋。这些出土文物,为研究西周时期吴越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全县有反映吴文化西周春秋时期的土墩墓千余座,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比较集中的地点有以下几处:
天王乡浮山果园以南至大路口一带地区;茅西乡前王庄至许家棚子一带地区;
茅山乡下袁至张家一带地区;二圣乡任家边黄泥山一带地区;
茅西乡后王庄至后白乡古村一带地区;
春城乡百培山一带地区。
此外,汉、六朝的墓葬也较多。1984年3月,在春城乡发现一座南朝宋元嘉年间的墓葬。宝华乡明代的墓葬较多。
四、古 碑 刻 句容现存的古碑刻有南朝梁萧绩墓石刻和隆昌寺、茅山道院碑刻及华阳洞宋明代摩崖石刻20余处。
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名“辟邪”(神兽),当地人称为“石狮”。位于县城西9公里石狮乡石狮沟村东。1956年,省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省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萧绩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第四子,天监八年(509年)封为南康简王,卒于大通元年(527年),谥号“简”,也称南康简王。墓前遗存石狮和石柱各一对,东西对称,翘首昂视,用一块整石雕成。体长3.7米,宽1.5米,高3.48米,连埋入土中基座共高4.45米,每只约重25吨,是我国现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宏伟的一处。石狮姿态雄伟,张开方形巨口,上下唇边各露出两颗显赫的牙齿,口中伸出长舌垂至胸际,上唇两端叠隆,正中圆鼻突兀,鼻孔撑张,双眼环睁,威武有神,两边自上而下刻有旋卷的毛纹,身有双翼,四肢硕大粗壮,足分五爪,骨节历历分明,长尾下垂抵基座,昂然作迈步前行之状。在石狮以北21米处有一对石柱,亦称华表,柱首罩有一圆盖,成仰复莲花座,座上有一小“辟邪”,柱基刻二龙衔珠图案,上立爪棱形石柱,石柱高6米多,二柱上部各嵌有一块神道碑额,碑文是“梁故侍中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康简王之神道”,字迹清楚,楷书端正。
1982年,在城镇第一小学发现宋徽宗书“大观圣作碑”,可惜仅存有“……明人伦……举不孝不……弟为悌善内……”等字残片,中楷,笔划细瘦,为“瘦金书”。
茅山乾元观现存的明万历年间的一块碑刻《乾元观天心庵碑记》,碑高1.8米,宽1.0米,厚0.2米,并有碑文。茅山元符万宁宫前牌坊上,嵌有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澍题“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砖刻。勉斋道院内院墙上嵌有清康有为书“众妙”两字的砖刻,以及康有为书写的葬母墓碑,均保存完好。
五、古 桥 梁 句容的古桥梁较多,现存的尚有29处。
句容县现存古桥梁一览表桥 名孔 数地 址建 造 年 代义成桥3二圣乡北河桥面宋建、清末重建芦江桥3后白乡芦江村清光绪十三年重建乐善桥1后白乡夏家边村东清光绪二十三年建中 桥1二圣乡任家边村北年代不详映月桥1天王镇街内清光绪四年建太平桥1石狮侯家边村东清光绪二十八年建高阳桥3郭庄乡高阳村内清乾隆二十一年水没望仙桥1郭庄乡望仙桥村内清乾隆四十四年建斩龙桥1春城乡太子岗村内清光绪三十三年建拱 桥1春城乡上岗村南年代不详玉贞桥1春城乡玉贞桥村清道光七年建胜石桥1行香乡高庙村清道光年间万年桥1磨盘乡段庄村南清乾隆五十九年建[/td]长安桥5磨盘乡唐谷村长安庙西南清乾隆五十九年建惠济桥1磨盘乡朱巷村西南清乾隆五十九年建允盛桥3三岔乡三岔街口清顺治十年建袁家桥1黄梅乡新塘村西南清代建扬当桥1黄梅乡东营房西年代不详石拱桥1黄梅乡西社村东南清光绪三十二年建先子桥1黄梅乡巫墅村南年代不详同道桥1黄梅乡南底西南年代不详红庙桥1茅山乡红庙村东年代不详东谢桥1亭子乡东谢村东年代不详坝头桥1宝华乡下坝村南清道光年间建寺 桥1东昌乡达巷村东年代不详平阳桥1东昌乡东村南清光绪二年建积善桥1大卓乡西岗村东南年代不详北页桥1陈武乡西村南年代不详迎仙桥1茅山印宫南年代不详  六、古 宅 第 句容的古宅第现尚存的有后白乡芦江村明代建筑张家祠堂。张家祠堂原有五进,现存中间一进。面阔五间,通长24米,深11米,七檩,墙厚0.5米,檐柱高4米,硬山式顶,屋顶坡度平缓。梁柱均为楠木,用料粗大。厅前后出檐较远,达1.3米。厅内立柱下有青石覆盆柱础,柱顶做券刹,梁作月梁形,斗拱外檐二攒一斗三升。整个建筑结构简明,形式古朴。此外,还有县人民医院内的华阳书院,城镇茅山路71号的清中期建筑。城镇立新村8号居民住房,相传为太平天国守城王府。
七、古树名木 1985年文物普查统计,全县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共67棵,品种有桂花、银杏、木瓜、老虎刺、木梨、柏树等。
桂花树 赤山圆寂寺一棵桂花树,树高约7米多,胸径0.4米。据推断树龄约500年。茅山镇五墟村一棵桂花树,树龄也有百余年。
银杏树 银杏树在县内较多,仅宝华山隆昌寺就有20余棵。现有的古银杏树,大都为明、清两代栽植。春城乡曹庄村东南原天宁庙院内(宋崇宁五年(1106年&建)有一棵银杏树,主干高5米,胸径1.20米,目前生长良好。黄梅乡莲塘村明代建造的真武庙内(庙已毁)有一棵银杏,生长良好,树高约20米,胸径1.5米,树龄约500余年。大卓乡云塘解巷村东有一棵银杏,树高约12米,胸围约5米。太平天国时期,树干曾被锯开三分之一,目前生长旺盛,果实甚多,锯痕已消失。东昌乡青山村一棵银杏,周长4.35米,树枝覆盖面积约2亩,传为南宋栽植,距今至少700余年。
木瓜树 东昌乡高家边村有一棵古木瓜树,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8年)进士光禄大夫右丞相高实栽植,作为自己拴马之用。树高5米左右,胸径约0.8米,生长良好,虽有些枝藤枯萎,夏季仍然结瓜。当地有说此树为北宋高俅所植,实为误传。宝华乡仓头村南陶洼口、亭子乡空青东道村各有一棵木瓜树,均为明末清初栽植,树龄约在350~400年,至今仍结木瓜。
老虎刺树 行香乡太平庄村头券门旁有老虎刺树一棵,高8米左右,胸径20厘米左右,目前生长良好,树龄300多年。相传太平庄原名长巷村,清康熙帝南巡,路过此村住宿,一夜无鸡犬声,御书“太平庄”,并立碑记,在村东、西两头各建券门一个,各栽老虎刺树一棵,现仅存一棵。
木梨树 葛村乡下葛村有一棵当地村民称为“龙树”的木梨树,高约15米,胸围约3米,树冠形如巨伞,有两棵小树盘绕树身,春开白花,结小梨,目前生长良好。此树何时种植,无从查考。
柏树 天王镇红旗行政村李塘有一棵柏树,高约15米,树围约3.5米。二圣乡林梅行政村有一棵柏树,主干周长2米,高8米,树冠较大,无正顶。据推测,两树树龄均在500年以上。
八、古建筑遗迹 崇明寺、大圣塔 位于句容城镇寺街巷内(现物资局大楼所在地)。崇明寺建于西晋咸宁年间(275~280年),句容人司徒舍宅为寺,初名义和寺。寺内有大圣院等三十六院,唐会昌年间(841~846年)全毁。天祐二年(905年)重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为“崇明寺”。民国15年(1926年)因遭火焚,庙宇被毁。建国初期遗址尚存。
崇明寺大圣院内的大圣塔原为木塔,因安奉大圣僧迦神像,故塔命名为“大圣塔”。,宋元祐癸酉(1093年)始建砖塔,七级飞耸,八面玲珑,檐牙装有响铃,迎风振响,悦耳动听。民国15年(1926年)11月14日夜遭火焚,塔内木结构及设备和周围庙宇遭焚毁,仅存砖结构残骸竖立地面。1970年5月,砖塔残骸被拆除,崇明寺遗址遂废。
崇明寺大圣塔残骸拆除时,在塔基下1米处发现石碑一块。该碑系宋元祐八年(1093年)建塔时立,高96厘米,宽66厘米,厚10.5厘米。
碑下有石匣一个,共5函。石匣内有铁椁、铜椁、银椁和金棺。银椁毛重886.7克,通高15厘米,长21.7厘米,宽10.8厘米,座长25厘米,宽15厘米。金棺毛重147.95克,通高5.5~6.2厘米,盖长11.2厘米,宽4.4~6.1厘米,座长13.5厘米,宽6~6.7厘米。金棺中藏银质贴金卧佛一尊,身长8厘米,重48.5克;还有一银质方胜片(方形饰品),长18厘米,宽10厘米,毛重10.7克,上镌“徐二娘舍”和“福德长寿”。
天王寺 位于县城南25公里天王镇。唐中和二年(882年)建寺,初名礼乐寺,供奉伽蓝神。伽蓝神即昆沙门天王,故后赐额改名为“天王寺”,天王镇也因此得名。建国后寺庙尚存,改作区粮库,“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
赤山圆寂寺 位于县城西南14公里赤山上。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景纶祖师建,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建般若寺、绛岩寺庙宇。现般若寺残存,余均毁。
三台阁 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位于县城西郊鸣鹤山(今瓜子沟村西)。乾隆《句容县志》载:“魁下六星曰三台”,故名三台阁。阁高三层,阁中有一匾为“兆文明焉”,以振全县之文运。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阁倾圮遂废。雍正十二年(1734年),绅士们为保句容“风水”,遂集资在原址改建。嘉庆初年移至西关龙虎桥重建阁。咸丰年间毁于战争。民国29年(1940年),邑人教育界名人黄执礼、南京国民政府审计官员杨宗炯等发起集资重建,并延请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题书“三台阁”额匾。重修的三台阁仍为三层,砖木结构。“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
百席厅 位于行香乡朱甲村。北宋晚期,村上朱姓财主雁公为显示财势,建造了延训堂。南宋初期,他儿子鸿公又建造了式谷堂。因能同时容纳一百桌酒席,故名“百席厅”。1969年被拆除。
古牌坊 明弘治《句容县志》载,自明永乐七年至弘治三年(年),全县为进士、举人建造的牌坊有46座。县城有牌坊8座,其中状元坊一座,为大学士李春芳立。直至解放,这些遗址大都存在。建国后,由于街道改建、房屋翻造等原因,先后拆除。
第三节 纪 念 地 新四军茅山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 该馆坐落在云雾缭绕的茅山主峰西麓,离县城21公里。1985年建成,同年9月2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正式揭幕。
陈列馆主体建筑由门厅和三个陈列室组成,庄重古朴,门厅上方的匾额上镌刻着张爱萍题写的馆名。门厅正中屹立着陈毅身着新四军军装,手持望远镜的紫铜色全身塑像。塑像后的绛红色布幕上,镶着陈毅墨迹:“东进东进”四个大字。
陈列馆以大量的文物、图片、实物展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坚持和发展的过程。反映根据地军民在极为险恶的环境中,顽强坚持,渡过难关,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壮丽情景,介绍茅山地区的革命先烈事迹。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韦岗战斗纪念碑 1985年建成。纪念碑位于镇句公路丹徒、句容两县交界处,韦岗战斗旧址。碑高25米,碑顶是一支古铜色的步枪模型,象征着我军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气势。碑身正面镶有铜铸碑名,底座镶着再现当年战斗场面的大型浮雕和陈毅、粟裕赞韦岗战斗的诗篇。
兆文山烈士纪念塔 (详见《民政篇》烈士陵园)。
第四节 名 胜 景 点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句容有“容山八景”,即“三茅秀色、九曲清流、青元丹井、崇明古塔、绛岭樵歌、秦淮渔唱、义台秋月、善桥夕照”。邑人王韶曾赋诗以赞:“密迩金陵景最奇,东南诸邑罕能齐。峰峦竞秀三茅地,泉水流清九曲溪,丹井一泓澄洞府,浮图七级耸招提,樵歌绛岭情遍适,渔唱秦淮兴欲迷,孝子台端秋月皎,义姑桥畔夕阳低。青云得路曾分咏,白首归田复总题。”以后历经沧桑,有的已经衰毁,如今茅山、宝华山景观仍名闻遐迩,被国家列为重点开放单位。
一、茅山风景名胜区 茅山风景区位于句容县城东南21公里处,以自然风景为主,革命史迹和茅山道教各具特色。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其范围,南起石墩头、金牛洞,北至乾元观、北镇街,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4公里,风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保护区面积28平方公里。景区风景秀丽,溶洞成群,其中华阳洞、玉柱洞、仙人洞(又名蓬壶洞),尤为历代游人所瞩目。
相传三茅真君得道于此。清康熙皇帝南巡,曾题赞诗:“天下洞天三十六,华阳第八称句曲”。华阳洞口上方留有名人雅士石刻20余块。“华阳洞”三字刚劲有力,相传为苏东坡手迹,面积达3.5平方米。
1978年以后,茅山道院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三天门”、“飞升台”等已经修复。新四军茅山抗日斗争历史陈列馆更为景区增色。各处景点开放以来,已接待香客、游客30多万人次。
二、宝华山胜景 宝华山,又名大华山,位于句容县西北部,宁镇山脉中段,连接三十六座山,居群山之首。北临长江、沪宁铁路。气势雄伟,景色秀丽。山中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堪称四大奇秀。南朝梁代高僧宝志结庵修炼,为纪念宝志,遂改名为宝华山。
宝华山有近代影响最大的佛教律宗第一道场—护国圣化隆昌寺,寺周苍松翠柏,林木蔽日。自古以来,许多达官贵人纷至沓来。梁武帝登山会见高僧宝志;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亲临此山,吟诗联句,御书匾额,赠银赐物。其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登临宝华山。
宝华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许多珍稀树种,198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江苏省自然保护区。
宝华山间常年云雾缥缈,环境优美,盛夏气候宜人,为避暑佳境,旅游胜地。
等级UID性别保密威望 点帖子在线时间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你好想问下你有没有关于杜家山历史遗址、传说之类的
快速回复山水句容温馨提示:和谐网络 文明用语
今日推荐 /1
青岛——华东最美的海滨城市,一个汇集了异域风情建筑之地!
一直认为,海滨城市有着特有的温情。
就像他,青岛,胶东半岛上的那一点,坐拥半亩海洋的万种温热。
7月10日,跟着小柒到青岛走一遭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0mm迫击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