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或国外的研究生或博士生导师带研究生吗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没当过研究生或博士,所以想问一下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是需要向本科生一样每天上课还是只要做实验写论文就可以了?有没有考试,或者说会不会有GPA或类似GPA这样的考核呢?如果做得不好,会不会被学校淘汰或者开除,标准又是什么?是需要交学费还是能自己挣工资?国内的或国外的都可以,两者都有最好。
只说说澳洲的吧,本人化工背景,但博士生课题选的显微镜学(microscopy),主要觉得化工已经高度自动化,再说搞化学的中国人也不缺我一个,既然读博就读些新颖的东西。澳洲博士学时三年半左右,大部分人都是从荣誉学士学位直接升上来的,类似国内的直博。澳洲的博士是根本就不用上课的,只有一些必须要去的研讨会,但是不去也没人管。从开始的第一天就开始做研究。没有明确的开始时间,愿意哪天开始就哪天开始,从你开始的那周开始付你的奖学金。有3次考核。第一次是第一年年底的考核,这个考核对硕士生来说叫transfer,如果过了的话可以转成博士,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转;对博士生来说叫做confirmation,如果过了的话可以继续读博,类似国内的开题。第一次考核需要做一个20分钟左右的演讲和一份8000字左右的报告。第二次考核是第二年的年底,叫做mid-candidature review。这个考核比第一次简单,基本上20分钟谈谈自己两年做了什么,然后交个10页的报告即可。如果2年内出过一两篇论文的人随便复制粘贴一下就能交差。第三次考核叫pre-submission review,就是要交博士论文前做个20分钟的演讲,然后就安心写论文就是。这个时候过不过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已经做了三年了,并且前两次考核评委会们会严格把关。澳洲没有什么硬性的规定说一定要发多少文章发什么样的期刊才能毕业,一篇没发但是博士论文能过照样也能毕业,但是之后找得找不到工作就没人管了。工作量方面要看导师,一般中国导师是很严的,一个大组十几个人然后学生挨个榨干。有的老师很松,对学生也很好,一个组就5,6个人,效率高的学生一周工作20个小时就能搞定。但有些也看个人,比如我导师对我要求很松,但是我还是想多发些文章以后找工作方便,所以有时问他要活干。澳洲的生活节奏一直是很缓慢的,第一年老感觉干不成什么事,慢慢看到大家全这样也就无所谓了。学校每年资助一次国际会议的费用,所以大家都爱找美国欧洲的会议去晃荡一圈。如果一年想多去几个会议,老板觉得有必要也会资助。奖学金很给力,一年有2万4千刀,然后做助教也有额外收入。一个人花是没有任何压力的。要养老婆的也不会有太大压力。我第一年就是和我女朋友一起用的奖学金,没啥大压力,第二年我女朋友暂时回北京工作,我一个人用更没压力,基本上三天两头就给女朋友和父母从网上买东西。如果拿了工业项目奖学金那更舒服,基本上是一年3,4万刀,还不用交税。但是,有一些拿不到全奖也要读博的人,这些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拿不到全奖的压力是很大的,因为他们不能免学费,生活费也拿不全。不得不感叹中国的家长实在是望子成龙心切,拿不到全奖就不要逼自己孩子读,家里再有钱但是读博士的人心理压力大。再说下自己的感受吧,读博难主要是一个心理,因为工作的话有劳动合同保护,工作期间也积累了工作经验,被公司解雇了大不了再找,或者不喜欢干了就辞职跳槽,毕竟是有了经验的人。但是读博这东西是一锤子买卖,你三年读完后的前途未卜,谁都不知道这个时间投资值得不值得,这就是为什么博士生们不断的push自己,因为大家都想毕业后更好。出文章人际交往什么的也是压力,因为直接牵扯到以后找工作。奖学金的确是缓解压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至少解决了经济压力,如果你看到同龄人都买房开车生孩子了你自己手里再没点奖学金花花,我相信没几个人能撑下来三年。再就是科研的不确定性,换课题的换导师的我见的多了。我们这最倒霉的一个就是自己做了两年的东西准备发表了,结果美国一个组提前几个月把一模一样的东西发了,结果这哥们悲催的改了课题,现在已经整了4年了,有一阵子没见他了,可能在赶论文。还有换导师的,比如导师为了个人发展或者同事上司的矛盾换了学校。换了好学校还好,学生都喜大普奔,能成好学校的毕业生了。要是导师去了差点的学校那就坏了,学生是肯定不愿意在那个差些的学校毕业的,就要换导师。导师一换,课题自然换。不确定性还包括对某个课题可能出现的结果的错误判断,学生死活做不出来想要的东西,那还是得换。我的课题就稍微转了一下方向,因为实验结果和预想的不一样。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科研本来就不确定性太强。
哎呀,我的知乎第一长答案估计要来了。本人国内理工科博士在读,所以只能说说国内的情况。理工科和人文社科的情况差别较大,读硕士和读博士也有一定差别,不同高校之间也有差异,我了解的我会尽量多说一点,但会偏重我自身实际的情况。1、上课&科研需要上课,培养计划会规定需修满一定学分。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研究生的课程普遍比较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部分认为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规定,起到的实际作用并不大。主要是由于研究生的具体研究内容通常是一个很具体的课题,而上课能学到的东西是比较宏观的方法论的东西。我自己五年制直博,第一年就把大部分学分修满了,从第二年开始主要进行科研工作。研究方面,硕士生由于学习年限较短(两年到三年),进行的不会很深入,尤其是我了解的某些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硕士生,整个研究生阶段都几乎没有做什么研究工作,上课之余的时间都用来实习了,最后一个学期做一个学位论文即可。而理工科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上课之外的时间就是天天在做实验、看文献、写论文,偶尔去参加学术会议。这种生活很考验人。我所在的实验室氛围还算宽松,人员构成相对简单,硕士、博士加起来十个人左右,有时会有一个博士后,就一个导师,没有什么大老板、小老板的(研究生普遍把导师叫老板,我倒不觉得这是铜臭气,有时候甚至觉得是亲昵的称呼,这取决于跟导师关系如何吧)。老板跟我们的关系很融洽,也没有严格规定上下班时间,大家一般九点左右到实验室,晚上十点十一点离开。这期间也不是完全工作状态,刷微博、看八卦什么的也是有的。但忙起来的时候也有人通宵做实验的。据我所知,有很多实验室的管理更为严格,上下班刷卡,迟到、玩游戏等要扣工资(工资的事后面再说)。2、考核&淘汰考核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课程成绩、发表论文情况、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课程考核这个基本都没什么问题,及格就行,我所在的学校即使评奖学金什么的也基本上不看成绩。但也听说过,有个学校某门数学课特别难,但老师人特别好,如果你考试不及格的话,他就会给你打电话,让你找导师开个证明,说生病啊或怎样,这一年的成绩就不算数,下一年重新修。有一年某个导师三个学生这门课都挂了,都去找导师开证明,导师快气炸了。发表论文情况通常是研究生院的规定、院系的规定和老师自己定的规定一级比一级要求高。我们这的硕士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博士的话,研究生院的规定是两篇SCI或者一篇影响因子3以上的,院系的规定貌似是三篇(哎呀还貌似,我自己都搞不清楚规定还想不想毕业了),而我们导师的规定是在达到院系规定的基础上要发到指定的几个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上才可以(不过我们导师人好,之前有人并没达到要求也毕业了)。最终拍板的人还是导师,导师让毕业才有可能毕业。很多人是这个环节没过去而延期的,像我们五年制的,延期到第六年还可以有奖学金抵扣学费,超过第六年就要自己交学费了,最多可以延到第八年,超过八年就无法得到学位了。我们学校八年抗战的人也是有的。谢天谢地,目前为止我们实验室还没有延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位论文的评审及答辩。硕士论文的评审专家不少于两人,至少要有一名校外专家;博士的评审专家不少于五人,至少要有两名校外专家,而且是匿名评审哦!你不知道你的论文被谁审,评审的专家也不知道审的是谁的论文。收回的评审意见中,如果有一名评审专家持否定意见,则再增加一名评审专家。在全部收回的论文评阅书中如有两名或两名以上评阅人(含增聘评阅人)持否定意见,本次申请无效。恭喜你,再来一次哦!评审过了的话就是答辩了,硕士的答辩委员会应由三人以上组成,指导教师如果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至少应由四人组成,答辩委员会应以校内专家为主;博士的答辩委员会应由五人或以上组成,指导教师如果参加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至少应由六人组成。答辩委员会应以校内专家为主,并包含至少两位校外专家。答辩委员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对是否通过答辩进行表决,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方为通过。通不过的话,答辩委员会再次表决,如果三分之二或以上同意的话可以半年或一年内再来一次哦!如果还没通过的话,如果满足硕士毕业的要求的话,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这是正常的考核和淘汰的过程,当然也有一些人中途退出,在我身边不算多。我见过最奇葩的一件事是一个学生搞砸了一件事,被老师勒令休学一年,一年之内不准出现在实验室 =。=!3、学费&收入我印象中,我开始读研的那个年代,研究生是分公费的和自费的,入学成绩排在前面的才能享受公费,另外一些专业硕士好像也是自费的。我所在的学校,所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有学业奖学金,分为不同等级,硕士的最低一级正好cover学费,上面两级算下来每个月还能有几百到一千块钱生活费;博士的扣除学费之后都还能有生活费,一千到两千(按十个月计)。听说从14年起所有新入学的研究生学费都将自费,我大概看了一下政策,其实和我们现在差不多,虽然说是学费自费,但会有补助,还是能够cover学费的。有些导师科研经费充裕,学生参与课题导师会另外发一些劳务。我知道的某个计算机科学的实验室是按学生的工作量发工资的。人文社科的导师通常没那么多经费,我有个朋友读英语相关专业的硕士,元旦还是什么节日啊,课题组一起吃饭,吃完之后导师说:“要不咱们AA吧?”他们慌忙说:“老师,我们请您!”在这个问题 下面,西南交大的老师说中午少吃点,晚上让导师请客。我说我看到问题有个标签是文科,所以题主不要听@徐腾飞 老师的,文科导师有些是请不起吃饭的(笑另外,如果你是学霸,会有各种名目的奖学金,年入几万轻轻松松。即使我等学渣光靠着学业奖学金也觉得可以自己自足了,毕竟学校里的伙食和住宿是很便宜的。不过我也有读硕士的朋友靠在外兼职攒了几万,我等也只能羡慕嫉妒恨了。4、其他考研和毕业有没有潜规则?我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我真的没见过,而且我相信越是好的学校就会越干净。博士是不是都很呆?是不是像TBBT里那样?女博士是不是第三种人?很遗憾,不是。我认识的博士都挺正常的,谢耳朵基本是科幻作品。我认识的女博士也都挺正常的,只是理工科女博士没空打扮自己,做实验也不能穿高跟鞋、短裙。我认识的女博士也都没有难嫁,当然,大部分女博士都还是嫁给了男博士,主要男人太容易自卑了嘛!当然也不是人人都正常,我一个读哲学系博士的女同学就跟我抱怨说哲学系的男博士们看起来怪怪的(啊喂,你个哲学系的女博士竟然还敢嫌弃哲学系的男博士!)我不是来黑哲学系的,轻拍。===========================================================================9.14 update哎呀,没有见过世面的我第一次收到这么多赞,还是挺诚惶诚恐的。下面的评论中知友说到:至少我们这(CAS)研究生第一年在研究生院的课程一点都不水,各种专业课(研究生院本部的老师或请研究所或外校的老师讲授)除介绍研究进展外还要求提交几次课程相关的文献阅读报告,一些选修课可以学习各种数据和文献整理软件的使用,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讨论课,要求阅读相关文献然后课堂做PPT报告再回答来自不同所的同学的问题,最后同学打分。另外夏季学期还请很多研究所和学校的老师甚至院士来做讲座。第一年虽然未进实验室,却能学到不少东西,并阅读了大量文献~我认为中科院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挺好的,第一阶段集中在研究生院或各教育基地进行课程学习,第二阶段在研究所进行论文研究和科研实践。而一般高校的模式是,即使是研一,同学们还是要一边上课一边做实验的。尤其我所在的院系,几乎全部的本科应届生源都来自于保送,大四上学期就已经确定下来了,所以大部分大四下学期就已经来到将要就读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和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进行接轨了。所以,有一部分导师会认为科研比较重要,上课不重要,他们自己上课也不认真、考核不严格,学生也会倾向于选比较“水”的课。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当然我也承认还是有很多老师备课认真并且讲得好的,我们也从各种听讲座、做presentation中得到了很多收获和锻炼。我承认我可能挖坑了,最近事情会比较多,我想讲的也大部分都讲了,所以可能不会再写太多了。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提出,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国外/PhD/高能物理实验方向,先上张图:
↑ 这基本就是我每天工作的缩影。。。上课的话,想上就可以去上,不过要经过老板approve,有时候老板会建议你不要上太“没有用”的课。。。我们的required courses是我知道的学校最少的,五年phd只要上四门课就可以了,有课就可能要期末考试,和本科没什么区别。真正的phd考试,也就是qualify exam,难度每个学校每个专业不一样。我觉得我们学校我们专业的qualify算是相当变态的那种。。。三年要考三次,第一次是普物+各种知识,第二次是四大力学,第三次是专业口试,我们组就有一个印度小哥今年因为没考过qualify就拿了master走了。。。学费的话因为phd时间比较长,而且事实上phd学生已经在贡献工作了,所以一般学校的phd都是免学费+每月奖学金或者工资,一般都比一月的真实日常支出要多一些。更新&&&&&&哈哈有人说要我更一下催命符related的故事,哈哈都是泪QAQ第一个邮件的话我是用mit邮箱(转存了cern邮箱)和gmail两个mit邮箱就是接受mit和cern的内容,平均每天!每天!100+的邮件!开会啦!填doodle啦!Confirm啦!填表啦!一切一切你要从100+封邮件里选择出和自己有关的并且处理掉记得当年第一次回国,爽了几天回来,然后回来就一边哭一边check邮件。。。gmail都是工作无关的事,各种网站的注册啦什么的,所以每天还有100+的邮件几乎都不用看直接read&delete就好第二个这个叫Vidyo这个是用来开会的,不知道除了cern还有没有别的地方的小伙伴也用这个软件有人把CMS叫成Continuous Meeting Society这是有道理的!QAQ最忙的时候平均每天两个meeting,我小老板更多记得当时我做一个analysis,是有MIT, CERN和Korea University三个组,位于迥然不同的时区那时候快要approve是最忙的时候每天开analysis meeting,MIT 5pm最舒服,CERN是11pm虽然有点痛苦但是也还好,最痛苦的首尔6am……每天,早上,六点,开会第三个是skype这个还有个我刚进组的时候闹了笑话我本科做的是低能核物理实验,每个组人都很少,每个课题最多就两三个人一起做想要讨论什么或者联系的话当面说了就行并不需要一个online的实时文字沟通软件但是做高能这样一个软件是非常非常必要的比如传一个网址啦,问个问题啦,就一两行的东西,email就太慢了然后我刚进组的时候一个美国小哥问我以前用什么软件(现在有的人喜欢用skype,有的人喜欢用gtalk,所以他才会这样问)我想了半天。。。轻轻地。。。吐出一句。。。QQ。。。。后来因为做HIN这边大家一般用skype,所以我就用skype了为什么说这是催命符上班你可以朝九晚五出现在办公室,但是你的online联系方式必须全白天+周末是available的做硬件的有的要求手机必须随时能联系到你据我们组土耳其小姐姐八卦,AMS那边有个地方因为手机联系不到有关的人而没能及时修理所以取数据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错误。。。好辣就酱!以上!
Microscopy/FIB-SEM/AFM/TEM国外念博士是否很美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国外念博士是否很美好?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我的美国研究生留学生活(原创)
地球的另一面同样精彩
作者:曹科
作者简介:曹科,品格留学美国海外顾问。弗吉尼亚大学博士在读。
我是在中国完成本科学业后来到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
UVa)读研究生,UVa坐落在离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弗吉尼亚州(Virginia)的夏洛兹维尔(Charlottesville)小镇,因此也被称为“夏村”。8月初到的美国,至今已有近四个月的时间,此次到“山姆大叔”家做客还是第一次,也是我出国的第一次。诚然,在不同的国度里必然有不一样的感受,可是有时候却发现有几分相似。以下就让我从我的经历分学习和生活两大部分来简单谈谈这四个月来的体会吧。
弗吉尼亚大学
University of Virginia
先从教授的角度来说,和国内一样,教授基本上都会肩负教学和科研的任务,有些还会做一些行政工作;不一样的是,这里的教授都很平易近人,只要学生有问题要问,他们都能预约到教授的时间来讨论问题。教授在办公室办公时均开着门,和国内很多教授关起门来抽烟办公反差很大。每位教授的课的人数有多有少,比如我上的一个《量子力学》课,整个班一起只有5名学生,这样的课程在国内几乎是不会开设的,比如在我本科学习的学校,一个课程选课人数不到20人则这个课程会被取消;我担任助教的《物理化学》课是一个所谓的大班课,整个班也只有将近60人,这样规模的班在国内的大学只能算是小班规模了。
再从学生的角度看,在我们以前的印象中,美国的学生应该负担比较轻,有较多娱乐时间。但当我担任了助教有几周的时间之后,我发现我之前的认识是错误的。这里的学生和中国国内的一样,都有热爱学习的,每天忙功课的;也有混日子的,逃课不交作业的。UVa有一项从建校起流传至今的Honor Code制度,学生在完成作业、考试及论文之后会宣誓(Pledge)自己没有作弊且没有帮助他人作弊。
宣誓(Pledge)
学生在课堂上比较自由,可以自由离开教室打电话而不用举手报告老师。另外在来美国之前一直知道非开卷考试的话,带小抄则算作弊,到了美国当我监考了一场考试之后,我才知道什么是小抄。同学们在考试前可以将一些公式等写好在一张一定规格的纸张上,并带入考场以便考试时参考。这样的方法在国内我从来没有见过,个人觉得带小抄能增加学生的心理安慰,这样考出的是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而非死记硬背的一些东西。除了带小抄外,这边还有很多作业以及考试是“带回家做”的,学生们可以参考任何资料甚至互相讨论来完成,这才是生动的学习。
某场考试,照片中左一男生考卷前放着小抄
生活方面主要就是衣食住行,其中,“行”给我的印象和感触最深。美国是一个“生活在车轮上的国家”,私家车在每个家庭中几乎是必不可少的。在UVa会有公交车覆盖大部分的地区,且UVa的学生可以免费乘坐,给没有车的同学带来实惠,但是很多公交车的发车时间间隔很长,且路线比较绕,另外公交车在节假日可能停止运行。如此若在节假日出行,则需要提前准备,找有车的朋友接送。这边的公交车比较有意思,有些车不会报站名,和国内差别最大的是这里的公交车都有一根绳子,如果想要下一站下车的话,就等过了现在这一站拉一下,系统就会提示司机“要求停车(Stop Requested)”,然后司机就会到下一站停车开门;下车时一般前后门都能下,且会和司机说“Thank you”道别。
公交车停车绳
一些地方是没有公交覆盖的,比如机场,且这里的机场与国内不同,因为没有与国内类似的机场大巴,也许是因为在“小村落”的缘故吧。这边如果打出租车会比较贵,大型的超市都是不允许建在中心区的,因为超市外面都会免费提供大量停车位,如果建在市区则会造成拥堵。如果自己没有汽车又要出行,很多同学会上网发信息求拼车,然后只需付给车主一定的油费。比如我去华盛顿单程拼车只付了10美元,如果是买一些公司的巴士车票,不仅时间多花两个小时,且价格也翻一倍。
除了汽车,中短途出行可以选择的就是火车了,这里的火车票价格会像机票一样随时节变化,与国内的廉价火车票相比,这里的火车出行大多只有富人才会选择,因为火车运行的时间比巴士快不了多少,但价格却是巴士的两三倍。长途出行一般就是选择飞机了,这里有很多比较价格的网站,可以让我们拿到很低价的机票,当然要眼疾手快,也得看运气。飞机和国内差不多,没有特别新鲜的地方。
最后介绍一下自行车。这里的自行车都是变速车,因为这里坡很多,非变速车根本骑不动。在这里骑车,法律规定是必须戴头盔的,另外后面是不会有载人的座位。和国内差别最大的是,这里的自行车拥有与汽车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因为很多道路没有设置自行车道,所以自行车有权利占用整个机动车道,但也同时须遵守法规,拥有和汽车一样的义务。这边的交通规则给我的最大感触是非常人性,且以人为本,时时刻刻注重生命安全。刚才提到的汽车的义务,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得避让行人,有时候可以看到很远飞驰而来的汽车稳稳地刹住在斑马线前,让行人通过;而行人可以完全毫无顾虑的低头穿行任何斑马线而不必担心被车撞。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这边常见一个叫“停止(Stop)”的标志,它会设立在某些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处,因为整个美国大多是地广人稀的,如果每个路口均设立红绿灯,则会造成资源浪费,且汽车得多等待一些时间;而设立了这个标志后,汽车只需要到达路口时刹住,确认其它方向没有来车及没有行人通过,则可以踩油门开动通过。从这个标志我们也能看到美国交通的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停止(Stop)标志
说完“行”来说说“吃”,美国是个文化大熔炉,这里有各式各样的餐厅,美国菜、中国菜、意大利菜、墨西哥菜等应有尽有。虽然种类很多,但是像我们一样吃惯了中国菜的中国留学生,可能就比较偏向于中国的传统食物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按照美国人的口味设计的,绝对不比中国国内的来得爽口;另外不熟悉的食物尽量不要一次买大量的,有次我买个很大的苹果派当早餐,结果发现很腻,甜度很高,无奈只好整个扔掉喂鸟了。如果是在华盛顿、纽约、加州这样的华人聚集区,中国店或中国餐馆随处可见,但是如果在夏村,就只有两三家中国店可以选了,且外面的食物都卖得比较贵,不如自己买原材料自己做饭。有句笑话说得好,“出国就像去新东方,你以为是来学英语的,其实你是来学做菜的”。我在国内一次也没有自己做过饭,到这边却很容易上手并且爱上了做饭。值得一提的是“酒”,我个人是很憎恶饮酒的,来到这里发现再适合我不过了。美国法律规定饮酒得在21周岁以上,且提供酒时需要查看饮酒人的证件,若给21周岁以下的人提供酒则是违法。另外美国人请客通常是请到家里去的,因为“家宴”是美国人最高规格的宴请,这与中国人请去高级餐厅吃饭不同。
我的北美料理——卤肉饭
我的北美料理——香芒虾球
“穿”的方面和国内差不多,其实很多衣服你都会发现是“中国制造”。我个人在这边买衣服不多,同学们说这边衣服质量比较好,不容易褪色,且就算容易褪色,在我们买衣服的时候,也会看到“可能易褪色”的提示,非常人性。买衣服比较疯狂的应该是前不久的感恩节打折吧,当然平时也会有各种商店各种品牌的促销信息,女生们对这方面比较在行。另外这边与国内不同的是通常大家都用卡消费而非付现金,因为现金带着不安全且嫌找零比较麻烦。在冬天的时候由于屋里及车里都会有暖气,所以很多学生会穿着夏装,然后外面披件厚外套出行,可以说是即要风度也有温度吧。
“住”的方面,本科新生第一年是被要求必须住宿舍的,其他同学则可自行选择,如果住宿舍可能整个一层楼只有一间公用厨房,且住宿费比租房贵,因此大家能租房的都会找同学合租。这边的新床很贵,旧床一般不轻易买,因为可能有螨虫。其它一些家具可以买二手的,不是很贵;所有的日常用品都能在超市买到,价格都还合理。所有的厨房都会有电炉或者瓦斯炉、冰箱、烤箱等,有些还会包括微波炉,因为在美国没有这些电器炉具就不能被称为是厨房。另外让我很惊奇的是,在这里居住完全找不到蚊子,因此我带来的蚊帐成了无用之物。
最后说说业余生活吧,虽然学生们学习很忙,但还会经常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大家熟知的周末派对(Party)之外,还有各种社团演出,以及橄榄球赛。值得一提的是橄榄球赛,每次比赛都是座无虚席,很多UVa的校友从千里之外赶回来为学校的橄榄球队加油呐喊,虽然UVa的橄榄球队在全美学校排名不是很出名,但是也算是个“输人不输阵”的坚毅球队吧。另外美国对野生动物保护有力,在UVa,除了最常见的松鼠,小浣熊和鹿也偶尔可见。最可爱的当然属松鼠啦,而且经常是三五成群的出现,不怕生人,有时候会主动靠近人,因为它以为你会喂它食物呢。
来美国学习生活确实感触颇多,不胜枚举,以上只是我学习生活的一个小部分,希望能分享更多的美国生活的点点滴滴给大家。
品格留学独创“专家指导+过来人领路”的咨询模式,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一位目标院校或相似背景的留学生作海外顾问,进行个性化的咨询和辅导,确保你的留学之路畅行无阻。
留学咨询:
&话:010-& 010-5289
010-转9058
&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银网中心A座7层706室
欢迎来电来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院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