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黄土高原地图生长的最快的树

供水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生长的影响--《陕西林业科技》2003年03期
供水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生长的影响
【摘要】:采用人工供水的方法,研究了水分条件对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油松、侧柏、刺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水促进了树木的生长,油松在1.0倍处理时,树高、胸径、材积增加最大;侧柏在1.0倍和1.5倍处理时,分别对树高和胸径影响最大,材积在1.5倍处理时效果最显著;1.5倍供水处理下,刺槐胸径和材积增幅最大。生长季中,油松和刺槐的适宜灌溉水平为2.1~2.4m~3/株,侧柏为1.2~2.1m~3/株。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725【正文快照】:
黄土高原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极其哈弱耸蔽待协决的地区之一。多年来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植被的伙复和建仅龙只二,、,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农林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对于集约经营的人工林,灌水的增产效益是明显的,然而关于灌水的技术指标研究却很少,仅有的研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葆芳,朱灵益;[J];林业科技通讯;1997年04期
刘奉觉,郑世锴,臧道群;[J];林业科学研究;1988年02期
刘淑明,孙长忠,孙丙寅;[J];陕西林业科技;1998年04期
刘淑明,范升才,孙长忠,窦延玲;[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银芳,杨戈,蒋进;[J];干旱区地理;1997年01期
李银芳,王东,阿迪力·吾彼尔,阿依古力,李君,买买提.艾买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年01期
毛小强,张新荣,王文全,刘丽华,朱雅君;[J];河北林果研究;1997年03期
王文全,张立军,李炜波,刘丽华,刘凤革,赵军会,张振江,张勇,陈俊生,崔凤莲;[J];河北林果研究;1997年03期
刘奉觉;郑世锴;臧道群;;[J];林业科学;1989年04期
刘淑明,孙长忠,孙丙寅;[J];林业科学;2004年06期
王葆芳,朱灵益;[J];林业科技通讯;1997年04期
刘奉觉,郑世锴,臧道群;[J];林业科学研究;1988年03期
刘奉觉;[J];林业科学研究;1990年02期
王世绩,刘奉觉,郑世锴,柴修武,张文庆;[J];林业科学研究;199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岳忠;[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淑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曹军胜;[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闫丽;[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郑培龙;[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郝亦荣;[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淑明,孙长忠,孙丙寅;[J];陕西林业科技;1998年04期
王丛虎;白建华;;[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培兴;[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李红勋;[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俊杰;[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吉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李吉跃,张建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杨建民,王中英;[J];果树学报;1993年01期
徐化成;易宗文;;[J];林业科学;1979年02期
郑世锴;刘奉觉;臧道群;;[J];林业科学;1988年03期
王葆芳,朱灵益;[J];林业科技通讯;1997年04期
刘奉觉,郑世锴,臧道群;[J];林业科学研究;1988年02期
高丽春,赵荣堂,徐焕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郭连生,田有亮;[J];生态学报;1992年01期
孙长忠,黄宝龙;[J];生态学报;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志军;谭玉屏;王森林;张德全;;[J];山东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李晓丽;;[J];现代园艺;2011年10期
王玉山;邢世岩;唐海霞;冯殿齐;;[J];林业科学;2011年07期
赵红军;杨晓磊;刘洋洋;陈静徽;王利兵;夏晓燕;;[J];河南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朱志金;;[J];贵州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王亚明;邢世岩;董章凯;付茵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周建青;张少华;林建荣;;[J];林业科技情报;2011年03期
邓宝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8期
马金春;;[J];中国林业;2011年16期
梁璐璐;鄂白羽;郑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玉兰;段安安;王秀荣;;[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李晓储;黄利斌;吕祥生;王伟;李玉良;;[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隋德宗;王保松;施士争;教忠意;;[A];第六届全国林木遗传育种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于冠所;效文娟;;[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李铁平;;[A];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辽宁省昆虫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研讨会(西安)论文集[C];2011年
沈熙环;陈晓阳;;[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刘海骞;;[A];辽宁省农林业无害化生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翟洪波;李吉跃;姜金璞;;[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邢世岩;马颖敏;王玉山;韩晨静;唐海霞;;[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陈晓阳;丁美美;苏海联;沈熙环;;[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泊头市泊镇林业站 郑秀影;[N];河北科技报;2011年
中条山国有林管理局
夏小岗;[N];山西科技报;2011年
王建军;[N];晋中日报;2010年
杨英杰 高小全
梁冬;[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薛建荣 通讯员
苏舒婷;[N];发展导报;2011年
丛培国;[N];朝阳日报;2010年
张辉 张旭;[N];辽宁日报;2011年
庄新明 程哲;[N];济宁日报;2011年
王永平 苏舒婷;[N];吕梁日报;2011年
王金堂 通讯员
杨志民;[N];保定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贵斌;[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景茂;[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史建伟;[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谢宝东;[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闫明;[D];西南大学;2007年
那守海;[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李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尹华军;[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李俊清;[D];东北林业大学;1988年
姚瑞玲;[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左园园;[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5年
蔡金峰;[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王晓冬;[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杨传强;[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童德文;[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仲应喜;[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杨静;[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郭林;[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兰传亮;[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王婷;[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温带果树是指果树生态适应于温带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温带落叶果树。主要包括:苹果、梨、葡萄、桃、柿子、枣、板栗、核桃、杏、李、山楂、樱桃、梅、银杏、草莓、沙果、无花果、石榴、山核桃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特别以苹果、梨、葡萄为大宗。据统计,上述三大温带水果的产量,约占全国水果总产量的58%,构成了我国水果的主体。
苹果是温带最重要的乔木果树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地区最广、产量最多的果树之一。它同葡萄、柑桔、香蕉一起被列为世界四大水果。苹果生产之所以如此重要,这与它的生产特点和经济价值有密切关系。首先,就生产特点来说,苹果树是一种既适应性强,又丰产高产的果树。其结果期虽然较迟,但是旺果期长,品种繁多,早、中、晚熟品种兼有,成熟期迟早不一,加上具有耐贮藏运输的特点,特别是中晚熟品种,一般可贮藏到翌年5―6月。如果采用先进的冷藏设备,以及二氧化碳气体贮藏法,苹果可成为周年供应的水果,有利于调剂市场,保证供给。其次,从苹果的经济价值看,苹果果型美观,大小适中,甜酸适中,色香味佳,有“温带水果之冠”之称。另外,苹果营养丰富,是增进人体健康的大众果品之一。据测定,苹果中的果糖含量居所有水果的首位(表2─1)。
此外,苹果中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等,对人体补益殊多。
苹果除当水果之用外,还可以加工制成罐头、果干、果脯、果粉及酿造苹果酒,用途极广,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因此,大力发展苹果生产,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是促进食品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一) 苹果栽培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是指苹果树生长的生态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日照、降水及土壤等因素。其适宜程度与苹果的高产优质关系密切。
在落叶果树中,苹果相对较耐寒,其适宜的栽培温度为年平均8―14℃,或最冷月平均气温-10―10℃之间,特别是4-10月生长期间,要求平均气温在12-20℃范围内为宜。然而,在不同的季节,由于苹果所处的生育阶段不同,因而对温度的要求也有差别。
①冬季。苹果处于休眠期,只有通过这一感温阶段,才能正常发育。据观察,苹果必须在7.2℃以下度过50天以上才能完成其自然休眠,否则,就会影响到春季发芽不齐。由于苹果的休眠期较长,因而冬季一般能忍耐低温。但如果冬季温度过低,也会使树枝、花芽等遭受冻害而致死。从我国的苹果现状分布看,大部分地区的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都在-14℃以上,只有东北的中、北部,新疆北部和青藏高原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4℃以下。因此,在这些寒冷地区发展苹果生产时,必须注意选择抗寒的砧木品种。
②春季。当平均气温达8℃时,苹果生长最活跃。如果春季温度低,就会推迟苹果的开花期。我国各地春季增温很快,4月份以后,全国各主要苹果产区的月平均温度都在8℃以上。但是,我国北方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4月份的上中旬有时也由于北方寒潮袭击,可能使气温下降至-5℃以下。因此,苹果树有遭受晚霜冻害之威胁。
③夏季。温度对苹果树的主要影响是新梢生长、光合作用等。如果夏温过高,苹果树的寿命缩短;如温度低,热量不足,则影响品质。我国各地苹果花芽分化期大致在5月下旬至8月下旬进行,而花芽分化期间最适宜温度是20-27℃,高于27℃时,则对苹果树生长有危害。而在我国,夏季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除黑龙江、内蒙古北部和青藏高原在20℃以下外,其余广大地区都在20℃以上,特别是从华北大平原到江南丘陵,月平均温度都在26℃以上。只有南方的局部地区出现28℃以上,形成了高温区域。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温度都有利于苹果花芽的形成,而局部高温对花芽分化的影响也不大。
④秋季。是果实发育和成熟期。在这个季节内,我国各地的温度是白天高,夜间低,日较差大,一般为13-16℃,这样有利于提高果实含糖量
,红色品种着色好,果肉厚,耐贮藏。
综上所述,我国的温度条件完全能够满足苹果树生长发育之需要,适宜于苹果的栽种。特别是辽宁南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东部及新疆中部和南部的温度条件对发展苹果生产更为适宜。这些地区4-10月的平均气温均在17-20℃,气候特点是季节性鲜明,夏季有足够的高温,冬季有适当的低温,果实成熟时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苹果产量和质量。
苹果属喜光果树。日照的长短、强弱对苹果果实的色泽及品质有直接影响。就全国各地一年日照总时数来看,除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因云雾多,年平均日照在1200小时以下,日照率仅为30%外,全国大部地区都在1500小时以上,有利于苹果生产的发展。如我国苹果主产区的辽宁南部、华北、西北等地区,日照充足,一般年日照在小时之间,日照率为50-60%,极有利于苹果花芽分化和果实发育。特别是高原、山地,由于海拔较高,光照强,有利于果实糖分积累和维生素含量的提高。另外,果实着色好,果皮紧密,贮藏性和耐运性增强。
降水是供给苹果水分的主要来源。然而,苹果在一年的发育周期中,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如新梢生长和叶面增长的旺盛时期(5-6月),需水量较多。若供给不足,就会使新梢停止生长,座果率低,产量下降。通常认为,年降水量在500-800毫米之是,即为苹果栽种的适宜区。当前,世界上苹果的主产区,大都集中在降水量600毫米左右的地区。而我国的苹果产区,除西部的青海、甘肃、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地区年降雨量都在400毫米以下,气候十分干燥,苹果栽种必须依靠灌溉外,东部产区年降水量都在600-700毫米以上,能够满足苹果生长的需要。而不利的方面是,我国降水深受季风的影响,季节分配不均,尤其是北方地区,雨量多集中于夏季,冬春雨量少,常常出现因干旱而加重苹果冻害,或引起落果。因此,果园必须适时灌溉,确保水分的供给,显得十分必要。相反,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雨量过多,特别是花期逢霉雨季节,也是影响座果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苹果树能适应的土壤类型较多,无论栽种在黑钙土、栗钙土、棕色森林土,或黄土、红壤等土地上,都能生长。现在,我国苹果主要产区的华北、东北,多数苹果树栽种在河流的冲积平原及沙荒地、丘陵坡地上。这里地势较平坦,土层较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有利于苹果树的发育生长。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在丘陵建立苹果园坡度较陡,当坡度大于15°时,必须修筑梯田,以防止土壤冲刷。在土壤的诸因素中,影响苹果生长的主要因素是酸碱度。按苹果树生长的要求,PH值一般为5.5-6.5,含盐量在0.1%以下为宜。但是,在淮北平原的草甸盐渍土含盐量有的达1.5%左右,渤海湾的盐碱土有的含盐量为0.13%的情况下,苹果树也生长良好。但作为大规模生产则不适宜。另外,江南丘陵、西南山区的红壤,其土性粘重,有碍于根系生长,加上排水不良及气温过高,病虫害多,品质差,因此,也不宜于发展苹果生产。
上述苹果生长所需求的温度、日照、降水及土壤等生态因子,对苹果生长发育,各有其独特的影响,不可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综合作用的。因此,在规划各地苹果栽培时,要从当地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逐步实现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充分发挥地区自然优势。
(三)我国苹果生产现状及分区
(1)生产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的苹果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面积或产量都大幅度上升。据统计,解放初期的1952年,全国苹果种植面积仅有46万亩,到1985年,全国苹果园发展到1298.1万亩,增长27.2倍,同期产量由1952年的236万担,增长到1985年的7228万担,约增长
29.6倍。这种迅猛的发展速度,是其它果树无法比拟的(表2―2)。
从表2―2可见,苹果的增长速度约相当于柑桔的4倍,葡萄的5倍,梨的6.7倍,是全国果品平均增长速度的近10倍。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速度也是有差异的。
从1952年到1965年间,我国苹果产量增长速度相对较缓慢。若以1965年与1952年相比,产量的增长1.69倍。而进入70年代以后,苹果生产节节上升,产量大幅度增长,到1975年,突破了3000万担大关,达到3166万担。1980年上升到4726万担,分别比1965年增长10.4倍和19倍。特别是最近几年来,由于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国苹果生产又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苹果园不断扩大,产量日益增加,平均每年以18%的速度增长,开创了我国苹果生产的新局面。
随着苹果生产的飞跃发展,苹果在我国果品构成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表2―3)。
表2―3表明,苹果在全国果品中占有比重1952年仅占4.83%,到1983年则提高到37.3%,成为各类果品之首。
苹果生产迅速发展带来的另一重大变化是,使我国苹果的生产布局随之发生变化,全国涌现出许多新的商品生产基地。如陕西秦岭北麓、甘肃河西走廊、华北平原的黄河故道等地区,都先后建立了苹果商品生产基地。特别是黄河故道苹果园的建立,规模达100万亩,成为我国主要苹果产区之一。这对于改善我国苹果的生产布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解放前,我国苹果生产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地区,其次在甘肃河西走廊、伊犁河谷也有少量栽植。此外,在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也有零星栽培。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苹果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不断培育出各种优良品种,使我国苹果栽种区域逐步向北向南推移到北纬48°―23°之间的广大范围内。现在,我国的苹果种植几乎遍布全国24个省、区。其中,产量在100万担以上的有:山东、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山西、江苏、甘肃和新疆等9个省、区,产量共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93%,尤以山东、辽宁两省产量最多,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8.2%和23.6%,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
①北部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一部分。本区位于我国北部,纬度较高,年平均气温一般都在6℃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常低于-16℃,绝对最低气温低于-30℃。冬季低温时间长,生长季节短。因此,目前只宜栽培小苹果和新培育的中小苹果,面积不大,产量不多。
②长城沿线区。主要包括辽宁西北部、长城沿线的张家口、晋北、陕北、宁夏银川以北和长城南部山区。其主要特点是,低温少雨,年平均气温在8―9℃,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4℃,绝对最低气温≥-30℃。土壤以漠钙土、淡栗钙土和褐色土为主,偏碱性,不太适宜苹果生长。有利的是,这里海拔较高(700―2000米),光照充足,夏季冷凉干燥。目前,主要栽培金帅、元帅系、国光等早、中熟品种和一些抗寒性强的晚熟品种,着色浓艳,糖分高,硬度大,极耐贮藏。但因局部地区霜冻较重,易造成产量低而不稳。冬春低温、干旱、风大,常导致幼树抽条。
③渤海湾区。主要包括辽东半岛、辽西走廊、河北唐山地区和胶东半岛等。这里气候适宜,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9―12℃,一月份平均气温在-1℃以上,生长期4―10月的平均气温在20℃左右,光照也好,热量条件有利苹果生长发育。降水量适中,且多集中于夏季降落,秋季少雨,光照足,夜温较低,利于晚熟品种的着色和糖分积累,品质佳,耐贮藏。目前,本区是我国苹果栽培面积最大的老产区,现有面积269万亩,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年产量22.2亿斤,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是以晚熟品种为主的商品生产基地。
④黄淮海及秦岭区。它包括的范围,北起太行山北段,南至淮河,东迄连云港,西抵陕西宝鸡。主要包括华北平原大部和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地区。种植面积470.2万亩左右,约占全国的43.6%,年产量16亿斤,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4.1%,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苹果商品生产基地。本区的生态条件是,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12―15℃之间,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0℃,生长季节平均气温≥20℃,夏季平均气温24―27℃,年降水最550―940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500小时。有效积温高,生长季节较长,有利苹果早期丰产。但因成熟期较早,因而不便于贮存。
⑤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晋中,宁夏引黄灌区、陕西延安以南及铜川市、咸阳以北地区和甘肃省的天水、兰州、庆阳、平凉,青海省的湟水流域等。本区年平均气温9―12℃,夏季平均气温19―22℃,年降水量200―600毫米。土壤多属黄绵土、垆土,生态环境极有利于苹果生长发育,是我国苹果生产的最适宜区。特别是夏季冷凉干燥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果实的着色和糖分积累。目前,栽种的中、晚熟品种,果实鲜艳,果肉松脆,甜酸适口,硬度较大,耐贮藏,产量高,品质优。如国光亩产5000斤以上,元帅系亩产在3000斤以上,在全国性鉴定评比中多次名列前茅。然而,本区位于黄土区,土壤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因而,果园建设必须注意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局部地区还需做好防止春季霜冻。
⑥甘新产区。包括甘肃河西走廊、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南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哈密等。本区地处我国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12℃,夏季平均气温24―28℃,年降水量约50―60毫米,气候干燥,土壤多为漠钙土、淡栗钙土,且盐碱含量高,不宜于苹果生长发育。目前,主栽的元帅系、金帅、国光等品种表现较差,惟有当地品种夏力业等表现较好。
⑦西南高原区。主要包括以云贵高原为主体,北接四川的凉山、西昌,西及西藏雅鲁藏布江中下游谷地和昌都地区,东连广西百色高山区。本区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温度的年较差小而日极差大。年平均气温8―15℃,一月份平均气温为2―7℃,6―8月平均气温仅为20℃,年日照时数的2000小时,年降水量650―1100毫米。土壤以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居多。苹果树多种植在1600―2900米之间。由于夏季冷凉,夜温较低,月温差小,日温差大,紫外光强,因而,中晚熟品种的品质好,着色艳,糖分离。但因开花期早,常有春霜冻害,影响到产量低而不稳。
⑧江南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东南沿海等地,主要包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南部,广东北部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区和四川盆地等。本区气候温湿,年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6―8月平均气温高达26―28℃,一月平均气温在3―5℃,年降雨量大都在1000毫米以上。特别是花期之际,正逢霉雨季节,对座果有很大妨碍。中晚熟果实发育成熟期,又遇到伏旱加高温,降低果实的含酸度,影响着色、日烧等。生态条件不太适宜。本区苹果生产多数是新发展起米的,面积不大,种植分散,多为早熟品种。在海拔600―800米以上的山丘上,也可栽种中、晚熟品种。
梨是我国各地广泛栽培的主要果树之一。其经济特点是①树命长,产量高。在全国各地年岁过百的大梨树,屡见不鲜。200―300年生的梨树,也并不稀罕。它们年纪虽大,但树叶繁茂,结实累累,产量可观。如山东莱阳慈梨,安徽砀山酥梨,河北正定的鸭梨,百年生的大梨树,单株产量都在2000斤以上。辽宁鞍山200年生的安梨,年结果高达6000斤。梨树之高产与长寿真不愧为“高产之王”、“百果之宗”,②梨果肉脆汁多,酸甜适口,风味佳美,营养丰富。据分析,鲜果每100克含糖量8%,最高达2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向来是人们喜爱的果品。
梨果除鲜食之外,还可加工制作成梨干、梨脯、梨膏、梨酱、梨汁、梨罐头,或酿造成梨酒等食品。梨果是重要的中药材,具有生津益肺、清热润喉、化痰止咳之功能。特别是春秋季节,梨糖浆、雪梨膏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良药,疗效显著。梨皮、梨枝也可入药。
(一)我国梨树栽培的自然条件
梨树是一种典型的乔木果树,种类众多,它们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各自形成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梨树是一种较耐寒的果树,但是不同的种类和品种,对温度的要求则不同。一般砂梨系统对温度要求最高,白梨系统和西洋梨系统次之,耐寒能力可达-30―32℃。秋子梨系统对温度要求最低,耐寒能力更强,能抗-52℃的低温。然而,同一种类的梨树,因其品种的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有差异。如东北延边地区著名香水梨的正常生育和结果需要的温度必须大于15℃的日数约135天,而安梨则需要150―160天。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为梨树栽培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我国的东北地区,虽然位置偏北,气候寒冷,生长季节较短,尤其是冬季气温很低,极端最低气温在-32―-40℃,不利于梨树越冬。但是,可选栽生长期短,耐寒能力强的秋子梨系统的品种,长城以南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黄河、海河和淮河流域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约200天,日照充足。
1月份平均气温为0―10℃,7月份平均气温大多在23.6―29.6℃,适于性喜冷凉、较耐低温的白梨系统和西洋梨系统生长;广大的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地处亚热带、热带气候区内,气候炎热,年平均气温15―22℃间,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为28℃。在这种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下,虽不宜于秋子梨和白梨系统的生长发育,但却十分有利于原生于温暖多雨条件下的砂梨系统的品种生长;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冬夏气温变化大,年平均气温多为5―15℃,l月平均气温为-5―-10℃,无霜期多者达275天,少者为125天,气候干燥,夏秋季节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显著,有利于促进梨果的肥大成熟,增加糖分,提高品质。
由上述可见,仅从温度(光热)条件看,我国东西南北
各地的光热条件均能满足梨树生长发育的需要,都适于梨树的栽植(见上表2―4)。
水是梨树生长基本条件之一。为了保证梨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不同品种对水分的要求,适时、适量供给水分。首先,对水分的需求量而言,砂梨系统的品种需水量最多;白梨系统和西洋梨系统相对较少;秋子梨系统的品种需水量最少。然而,梨树生长所需的水分来源,大多是依靠天然降雨。因此,降雨量的多寡及其分布状况,对梨树的生长及其分布有重要影响。我国降雨量,由于受季风、海陆分布及地形的影响,因而在地区分布上差异性很大。大致沿大兴安岭西麓,经黄土高原,斜向青藏高原一线,将我国分为东部湿润区和西部干旱区两大部分。在西部干旱区,大部分年降雨量尚不足100毫米,多者也不超过350毫米,气候十分干燥,梨树栽培必须依靠人工灌溉,且以栽种较耐旱的秋子梨系统品种为主。在东部湿润区内,雨量丰沛,可满足梨树生长需要。但是,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南方,年降雨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尤其是华南地区,年降雨量达1500―2000毫米,十分有利于砂梨系统品种的生长;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等,年降雨量为600―700毫米,适宜于对水分要求较低的白梨系统及西洋梨系统的生长发育,特别是黄河流域早就成为我国西洋梨系统的主要产区;东北地区的年降雨虽不及华南与华北,大多为500毫米左右,也适于栽植需水量较少的秋子梨系统品种。我国降雨的另一特点是,雨量多集中于夏季(6―8月)降落,南方地区夏雨约占全年的50%,北方地区约占全年的60―75%。在这个季节内,正值梨树生长盛期,需水量多。所以,多雨与高温紧密配合,极有利于梨树的生长。
土壤是梨树生长的物质基础,而梨树对土壤条件的要求并不高。无论瘠薄的山地、红壤丘陵、砂土地、盐碱地、低洼地和滨海滩地等,梨树都可栽培。但在梨树各系统中,尤以秋子梨系统的品种对土壤条件要求最低。即使在土层极浅薄、贫瘠的荒山秃岭上,也仍然能生长。这显然与梨树根系深,适应性强有密切关系。梨树适应性强的另一表现是,耐酸、耐盐碱和耐涝。据调查,在土壤pH值为5的酸性土上,砂梨树也能获得丰产。西洋梨可在含盐量不超过0.3%的土壤上栽种。总之,一般桃、苹果树不能生长的盐碱地和涝洼地,梨树都能正常生长。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概括地说,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除东部较湿润地区发育森林土壤,属微酸性外,绝大部分地区属中性或碱性土壤,pH值在6.5-9.5之间,越向西北其碱性越强,盐渍土分布越广泛。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数自然土壤质地粘重,普遍呈酸性。我国不同特性的土壤,为梨树生产发展提供各种有利的生态环境。如当前,我国北方梨区的梨树多栽种于棕壤、冲积土和黄土上。其次,也有的栽种于黑钙土、灰钙土和漠钙土上;南方砂梨系统的栽种,则以红壤、黄壤或紫色土居多。
梨树对土壤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土壤质地对梨果品质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轻质壤土栽种的梨树,其果实质量最佳。如山东的莱阳、安徽的砀山所出产的梨果品质佳美,固然与其品种优良分不开,但是,产地的砂土土质出是促成品质优良的一大因素。又如,我国北方著名的鸭梨,对土壤质地的反应也非常敏感。辽宁北镇栽种在砂质壤土上的鸭梨,果实肉质细,果心小,甜味浓。但是,栽种在粘重土壤的鸭梨,果实肉粗,果心大,水分多,味道淡。
葡萄是重要的浆果类果树,也是美丽的绿化树种。无论是果园还是篱笆、庭院随处都可看到它那袅娜的枝蔓。
葡萄珠圆玉润,汁多味浓,一直被誉为“果中之珍”。葡萄果实不仅形美味佳,而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果实中含糖分15―30%,有机酸0.5―1.4%,蛋白质0.15―0.9%,矿物质0.3―0.5%。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葡萄在医疗上具有利筋骨,治瘘痹,倍力、强志等功能,还是治疗神经衰弱和疲劳过度的良药。“身热发病食之能解渴”,因此,历来葡萄是身体虚弱者的良好滋养补品。
葡萄不仅是鲜食佳品,而且是制酿酒的重要原料。目前,全世界年产葡萄12000万担,占世界水果总产的23.55%,居各种水果产量的首位。其中,约有80%以上用于酿酒。法国的“白兰地”、“香槟”等地都是盛产酒用葡萄的地方。我国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就指出:葡萄酒能“目暖、腰肾、驻颜色”,近代医学还发现葡萄酒具有治疗贫血的作用。产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葡萄还可以晾晒葡萄干。
葡萄具有适应性强,结果早,产量高,树命长等特点。一般栽培后两年结果,三年株产可达20―30斤。葡萄蔓基部很容易萌生新技,可利用新枝更生老蔓。在优良的栽培环境下,葡萄的结果年限为几百年。1893年,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曾发现一株葡萄,年产16000余斤。当时,这株葡萄已有51岁,但生长发育都很旺盛。我国辽宁省的旅大市,也创造了老树单株高产2000斤的纪录。在新疆南部的洛浦县抗桂乡阔纳抗桂村第一生产队,还发现一株百年葡萄树,年产2000斤,名叫“木纳格”。它最粗的一枝树干周长1.3米,整株葡萄枝叶覆盖,面积达176.6平方米。
由于葡萄早产、高产,寿命长,用途大,经济价值高,因而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国的果树栽培中,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目前,全世界葡萄种植面积约15000万亩,产量达120000万担,占世界水果总产的23.55%,居各果树之首。
(一)我国葡萄栽培的自然条件
葡萄虽然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苛求,但是,为了获得优质高产,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必须根据葡萄的生态特点,选择最适宜的栽培区,做到因地制宜,发挥地区自然优势。
首先,就气候条件而言,葡萄是一种喜温果树,本性固好温和气候,耐寒能力较差。当气温10℃时才开始生长,整个生长期要求温度在18℃以上为宜。但是,不同的发育阶段,需求的适宜温度也不相同。萌芽期为10―12℃,新梢生长和花芽分化期为28―32℃,开花期25―30℃,若温度低于15℃时,则影响传粉受精。7―9月浆果成熟期,温度必须在24℃以上为宜,若低于15℃时,果实则不能充分成熟。葡萄的耐寒能力也因植株的部位不同而异。其中,最不耐低温的是根系。当温度下降到-5―-7℃时,即有冻死之虞。因此,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葡萄一般难以越冬生存。但是,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坑埋蔓滕的防寒方法,使葡萄在-20℃也能安全越冬。可见,仅从温度的角度看,我国除了地理位置极北的黑龙江北部和地势高寒的青藏高原,因气温较低,不适合葡萄生长、发育外,其余地区均适宜葡萄栽培。
葡萄的另一生态特点,是喜于忌湿。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叶原色深,同化作用强,浆果含糖量高,滋味浓,产量高。如果光照不足,则相反。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虽然在葡萄生长季节气温高,但是,由于湿度过大,因而不仅病害多,而且影响葡萄的发育生长,造成枝蔓徒长,结果不良。特别是长江流域一带,每年初夏的梅雨天气,阴雨连绵,既妨碍花果受精,又使病害蔓延,对葡萄的生育与结果影响很大。而我国的华北、西北大部分地区,在葡萄生长季节,气候干燥,阳光灿烂,年平均日照都在2500小时以上,气候十分有利于葡萄的生长发育,产品质量好。因此,从光热、水湿条件看,我国的华北、西北葡萄栽培的自然条件远胜于南方,是集中建立、发展我国葡萄商品生产基地的好地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年降雨较少,多者为500―600毫米,少则只有50―100毫米,这与葡萄生长需要年降雨量600―800毫米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加上雨量季节分配不均,造成春季干旱,土壤中水分不足,不利于葡萄前期生长,必须及时进行灌溉。尤其是雨量稀少的西北干旱区,葡萄园的布局,宜选择在水源充足,有灌溉设施的地方。新疆吐鲁番葡萄沟就是一例。它之所以能够生长在这个年降雨果仅有50毫米,气候炎热、干燥的地方,其奥妙就在于这里有一条长十余里,宽一里多的沟谷,名叫葡萄沟,沟中有484眼泉水,滋润灌溉着沟两侧的葡萄,以保证它的茁壮生长、丰产。
其次,从土壤条件看,葡萄对土壤具有耐瘠薄,适应性广的特点。无论是土层深厚的冲积土,还是瘠薄的砂质壤土或砾质壤土,或是盐碱土等,葡萄都能生长。这对于开发利用我国西北、华北的大片砂荒地和瘠薄山地丘陵,发展葡萄生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解放以来,我国在这一方面已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如安徽省萧县、砀山县以及河北正定县,利用河床故道的沙土荒地兴建的葡萄园,创高产。而河北昌黎县则开垦山地丘陵,在土层薄,石块多的砂砾土上栽种葡萄,发展生产。地处沙漠、戈壁边缘的甘肃敦煌和青海省的诺木洪农场,充分利用戈壁的土质、气候条件,发展吐鲁番葡萄,结出丰硕果实。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葡萄产区的土壤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适宜发展的土地资源面积是广阔的。
根据酒用或生食葡萄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全国大致可分为最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①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其北界东起大连,向西穿过河北昌黎-唐山-保定-山西介休-陕西延安-甘肃兰州直至青海民和-西宁一线,大致与冬季绝对最低气温21℃等温线吻合。南界位于上海-杭州-铜陵-霍山-随县-房县-万源-马尔康一线以北。在此区内,不仅葡萄越冬不需覆盖,各种生态条件十分适合欧洲葡萄生长发育,可获得高产优质,而且由于不需覆盖,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较少的投资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是我国发展葡萄生产的宝地;②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最适宜区的南北两侧,介于最适宜区与不适宜区之间。其北界为吉林通化向西,经辽宁开原-内蒙古赤峰-河北围场-山西大同-陕西神木-宁夏石咀山-甘肃张掖-酒泉一线以南。这里冬季绝对最低气温为-25―30℃,栽培葡萄防寒费用大,投工多,成本高,一般仅能栽种欧洲种的早熟品种。南部次适宜区的南界大体位于温州-建阳-遂川-新田-全州-独山-昆明-碧江一线以北。本区气温较高,雨量较多,特别是4―6月间为梅雨季节,容易遭受病害,需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③不适宜区:分布于次适宜区的以北及以南地区。因生态条件不宜于一般品种的栽培,需采取特殊措施或选择特殊品种才能种植。
至于制干葡萄品种的最适宜区,主要是新疆的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和田,以及甘肃的敦煌等。这些地方,在葡萄生长季节期间的积温高,年降水量少,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极有利于自然气温制干。
其它温带果树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果品资源中,桃是一宝,有天下第一果之称。桃树繁茂,桃花艳丽,桃果形美肉甜,别有风味,营养丰富,多食鲜桃,有益于身体。自古以来,就有“桃保人,杏伤人”的谚语。因此,千百年来,我国人民一直把桃果比喻为美好、吉庆的佳兆。桃果除供鲜食外,还可以加工制成蜜饯、桃脯、桃干、桃酱、罐头,是我国重要的外销物品之一。特别是我国出产的黄肉桃及其加工品,历来畅销国际市场,誉满五洲。
我国是桃树的故乡,其最初发源地在我国西部。据调查,陕西、甘肃、西藏东部、云南西部、河南南部及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等山地,都发现有野生桃树。然而,我国人民利用和栽植桃树已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十世纪《诗经?魏风》中写道;“园有桃,其实已淆”,这表明在距今三千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人工栽培桃树已相当普遍,并且具有一定规模。长切以来,人们在利用桃树资源的过程中,又不断选择培育出绚丽多彩的桃树新品种,丰富了我国的桃树资源。现在,我国拥有桃树品种约800余种,做到一年春、夏、秋、冬都有鲜桃上市,成为“四季桃乡”。
桃果故乡,名桃荟萃,风味万千,誉满中华,驰名海外的优异品种有:①肥城桃。形美质细,汁多肉甜,气味芳香,果实硕大,单果重250―300克,最大达900克,是世界上最大的桃;②上海蜜桃。结果早,产量高,果形椭圆,果肉黄白色,肉质致密,甜中沁酸;③黄金桃。果肉金黄,肉质致密强韧,气味浓郁芳香,适于鲜食和加工制罐。此外,著名的品种还有,蟠桃、奉化玉露、青州水蜜、渭南甜桃、新疆油桃等,真是不胜枚举。
我国栽培的桃树,按其起源可分为北方品种群和南方品种群两类。随品种的不同,对气候、土壤的适应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在桃树的生态条件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冬季休眠期间的温度。据观察,桃树冬季(12―1月)必须在7.2℃以下度过一个月,才能很好地完成休眠期。如果冬季温度过高,第二年开花不齐,萌发很晚;如果冬季温度过低,出现绝对最低气温低于-25℃以下时,桃树则遭受冻害。从桃树这一生态特性来看,我国冬季(12―1月)7.2℃的等温线大致是东起浙江温州,向西经建阳-遂川-新宁-全州-独山-兴义-昆明直到碧江一线。在此南北两线范围内,无论温度、光照、水分及土壤条件都十分有利于我国北方品种或南方品种的桃树生长,是我国桃树经济栽培的最适宜区。就品种的适应性而言,北方品种群适于黄河流域的夏湿冬干,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的生态环境;南方品种群则适于春夏高温多湿,土壤质地粘重的南方地区。除上述地区外,我国西部甘肃的张掖、敦煌,新疆的喀什、叶城、墨玉、和田、于田及西藏的林芝、米林、加查、朗等县,也都是适宜桃树栽培的地区。除了局部严寒和酷热的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桃树栽培,发展潜力很大。
桃树是我国栽培最普遍的果树之一。分布极其广泛,特别是建国以来,随着桃树园艺科学的发展,各地创造了许多新的栽培技术。如在气候严寒的东北和新疆北部,劳动人民创造了桃树匍匐栽培法和桃树防寒栽培法,使桃树的栽培界限大大向北推移。目前,我国桃树的分布,南自广东,北迄黑龙江的哈尔滨,东起台湾,西抵新疆喀什,在这广阔的范围内都有桃树的足迹。就省区而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皆有栽培。其中,以华北、华东居多。主要桃区有:浙江奉化、杭州、上海、江苏、苏州无锡、山东临沂、肥城、河南周口、四川成都、河北深县、北京及辽宁旅大等。但是,不同的品种,其分布也有差异。北方品种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中一带,尤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及湖北、湖南等省、区居多。北方品种的特点是,既耐旱,又耐寒,早、中、晚熟品种兼有。最早熟的有,山东齐河的四月半;早中熟的有,华北的五月红、五月鲜、三月鲜、新疆的大甜仁桃、兰州的平顶子等;最晚熟的有,华北的冬桃、冻桃等。南方品种群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区,其中,以江苏、浙江、云南等省栽培最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桃树生产虽然比过去有很大发展,但是桃的生产数量不多,商品率低,而且以鲜食桃为主,不适宜加工制罐。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要,今后,在大力发展桃树商品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调整品种,选择适宜地区,扩大罐桃栽种面积,建立商品性生产基地,开创我国桃树生产的新局面。
(二)柿树
柿树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柿科柿属,全世界约有250种,我国拥有30种。其中,经济价值最大的有食用柿。柿树生长旺盛,能适应各种土壤,寿命长,产量高,病虫害少,栽培管理容易,投工少,成本低,收益大。柿果色泽艳丽,姿态美观,滋味甘美,营养丰富,历来是很受群众欢迎的大众化水果之一。柿饼可代粮充饥,故有“木本粮食”之称。柿果不仅是珍贵食品,而且还是稀有中药。如柿霜对治疗肺热燥咳、咽干喉疼、口舌生疮等症有显著功能。柿叶还可加工成柿叶茶,适于患有肝炎、肾炎、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病人常年饮用,具有稳定血压、软化血管和消炎去热的疗效。柿漆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见,柿树及柿果用途十分广泛。
我国是柿树的故乡,野生柿树在云南、四川、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皆有分布。今天,我们所栽培的柿树,是我国劳动人民把野生柿树培育而成。在我国,人们栽培柿树大约开始于周朝,至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古籍《尚书》、《神农本草》、《尔雅》等均有记载。长期以来,通过人们的采集和选择,特别是采用了嫁接技术,培育出琳琅满目的柿品种。目前,全国各地栽培的品种约有200―300个。这些品种由于长期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因而反映在生物学特性上各有差异,大致可分为北方型和南方型两群。北方型柿树耐寒力较强,喜凉耐旱,果实皮层薄,果色浅黄;南方型则耐寒力较弱,抗旱力差,果皮厚、果色浓。
柿树原产于气候温暖的长江流域,生长要求的温度较高,但也具有相当的抗寒能力,其栽培适宜区的年平均气温必须大于9℃,绝对最低温必须在-20℃以上。如果温度降至-20℃以下,柿树就会因冻害而死亡。如1948年,陕西西安一带,出现-22℃低温时,使多数柿树被冻死。柿树又是一种喜光照果树,只有在阳光充足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品质佳。所以,柿树栽培应选择在向阳坡为宜。柿树属于较耐干旱的果树,常栽在丘陵坡地等水分较少的土地上,仍能正常生长。通常栽植于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的地区,则可以不加灌溉。但是,座果期正值炎夏来临,如久旱不雨,必须及时灌溉,以防落果,保证丰产。柿树的根系发达,吸水、吸肥能力强,对土壤适应性强,无论山地丘陵,或沙薄瘠地都能生长。但一般以质地较粘重、土层深厚、呈中性的土壤为宜。
由于柿树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因而分布极广。除极寒冷的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外,其余各省、区均有栽培。其分布北界大致沿燕山山脉南麓至昌平转向太行山东麓南下,经山西壶关─隰县进入陕西宜川─洛川─长武向西直抵甘肃平凉;西界北起平凉,沿六盘山东麓南下,经天水至四川甘孜,直达云南省境内。在这两条线以南、以东范围内,年平均气温在10℃以上,年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上,光热、水分及土壤等自然条件都有利于柿树生长发育,特别是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北西南部及河南、山东两省中部,这里气候冷凉、干燥,更有利于柿树生长。栽培的柿树产量高,品质佳,驰名全国。如大磨盘柿,单果重达200―300克,果肉橙黄,汁液甜腻,耐运易贮,鲜果可贮至来年二月。产于陕西富平的尖柿,单株产量多达1500―2000斤,黑色橙红,果肉致密,浆液浓,味甘美,大部分无核,最适于加工柿饼。此外,还有河北易县的甜心柿和山东青岛的金瓶柿,也是适于鲜食和加工柿饼的优良品种。
我国柿树的地理分布,不仅受纬度制约,而且也与海拔高度密切相关。纬度越高,分布的海拔高度越低。如位于北纬27―28°的四川安宁河流域,柿树分布上限达2800米。而到了北纬33°59′的陕西太白山,则分布于海拔760米处。这主要是由于纬度升高而温度递减的缘故。
目前,我国的柿子生产遍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等18个省(市、自治区)。盛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和山东五省,尤以陕西产量最多,约占全国17%。其次,是河北和河南,分别占全国的15%和13.6%。
李是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果树,栽培历史已有三千余年之久。今天,人们所栽培的李树,是由野生李树经长期人工选择,逐步进化而来的。目前,我国栽培的李树种类主要有中国李、杏李、欧洲李及美洲李。由于它们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不同,因而在地区分布上也有差异。中国李适应性特强,分布范围极广。从南方到北方,几乎全国各地均有栽植,但其中,以长江流域及华北各省区最多。杏李原产北京市怀柔一带,现以昌平、怀柔及河北省北部山区栽培最多,是一种用李树与杏树嫁接的新品种。它具有果大色红、滋味甜美、芳香沁人心脾之特色。美洲李性耐寒,因而多分布于东北的黑龙江、吉林省一带。欧洲李仅分布于沿海局部地区,种植数量极少。
在我国各地栽培的李树中,具有许多优良的品种。如栽培历史已有二千五百年的浙江桐乡d李,果硕大,皮色殷红,果肉橙黄,艳丽夺目,味甘爽口。其次,浙江的还有黄果李、红美人李、白美人李;盛产于福建的有芙蓉李、胭脂李、蜜李;在四川也有鸡心李、鸡血李、朱砂李;在东北有牛心李、红干李、秋李、黄干李及大红袍等品种,这些均属中国李。而在杏李中,则以香扁、雁过红、腰子红等品种较驰名。
杏原产我国,属于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杏树适应性较强,抗寒、抗旱又耐瘠,无论平原、丘陵、山地、砂荒地等都可栽植。我国是杏树的起源地,现今在东北的原始森林里和西北黄土高原1200―1800米干燥多石的山坡上,都有天然的野生杏林分布。杏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远在四千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已把野生杏树培育为栽培杏树。经过千百年来的努力,已培育出食用杏、仁用杏和观赏杏三大类,约150O多个品种。目前,我国的杏树多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尤以黄河流域各省为主要产区。解放后,北方各省产区都重视杏树栽培,加强管理,提高产量,同时,还创造了瑰丽多采,风味万千的红杏新品种,为我国杏树生产增添了光彩。
(五)山楂
山楂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特有的果树,也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果品。现在,地球表面上山植属植物,约有1000多种,但能食用的不多。在我国的山楂种类有:山楂、大山楂、猴楂子、山东山楂、云南山楂和野生山楂等6种。其中,尤以山楂及其变种大山楂为栽培最广,食用价值最高。著名的品种有:河北省兴隆县生产的红瓤大楂,果肉鲜红,味甜酸而糯。其次,是山东福山的大金星,果大肉厚,肉质致密,色粉红,酸甜适度。还有辽宁软核山楂,以种皮软而薄,果小肉厚,连种子都可以嚼食而驰名。除此之外,还有土黄果、红口山楂、大白果、方果山楂、畅口山楂等。山楂树在我国分布甚广,北自黑龙江,南至广西、云南,无论是低海拔的谷地,还是海拔1800米的高山薄地,到处都有栽培。其中,就省、区而言,以山东、河北、辽宁、山西、河南等省产量较多,特别是山东省产量占全国首位。
(六)樱桃
樱桃是早熟的名贵水果,因上市季节正值鲜果最少的时期,故有“果中之珍”的誉称。樱桃在植物学上属蔷薇科,李属,约有100余种,其中,食用樱桃只有中国樱桃和西洋樱桃两大类。樱桃的分布因品种而异,中国樱桃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各省、区,尤以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南、河北等省居多;西洋樱桃多栽植于烟台、青岛一带。这种分布特点与其生态条件和发展历史有着密切关系。中国樱桃原产于长江流域,习惯于温暖湿润的生活环境,抗寒能力较弱。据调查,在我国北纬35°以南的广大地区和山东半岛,都有野生樱桃分布,特别是四川大渡河上游大炮山麓的原始森林中,尚分布着成片的野生樱桃。在高山地区,其垂直分布上限为海拔3850米。至于中国樱桃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据《周礼》记载:“以含桃先荐寝庙”来推断,大约在三千年以前,已作为珍果来栽培。西洋樱桃起源地在亚洲西部及欧洲,大约于公元1870年前后由美国传入我国山东烟台,然后逐渐传播到各地。由于要求在清凉干燥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抗寒力也较强,因而适宜在我国华北、西北及东北南部栽培,发展历史也较晚。
(七)枣树
枣树是我国特有的果树。枣果是人们喜爱的果品,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制成枣泥、枣酒或晒制干枣代替粮食。在医药上枣的用途也很广泛,红枣有养胃健脾、益血壮神之功能,有“脾果”之称。枣仁、枣肉、枣核以至枣树皮、枣树叶都可以入药治病。
我国枣树生产的特点是:
①资源丰富,品种优良。枣树是鼠李科、枣属落叶乔木,是我国特有的果树。全世界有4000多个种,而我国有1000余种,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其中,具有重要栽培意义的有普通枣、酸枣及毛叶枣三种。今天人们栽培的枣树,是由野生枣树进化而来的。野生枣树植株矮小,果实不大,肉薄味酸,然而经过长期的培育,演变为植株高大,产量高、品质佳、味甘甜的栽培枣树。现在,全国各地的优良枣树品种已达400余个,居世界之冠。其中,有许多风味特异的品种。如驰名中外的河北沧州金丝小枣,色美肉厚,核小,含糖量高达25―30%,且耐贮运;产于山东乐陵的无核小枣,是我国科学家培育出来的三倍体新品种,枣核退化为胶质薄壳,皮薄肉厚,味甜色美;还有河南新郑的大枣,具有个大,核小,肉厚皮薄,味甜等特色。此外,还有大荔圆枣、灵宝大枣、山西相枣等,都是我国的名枣。
②栽培历史悠久。我国是枣树的故乡,自古栽培很盛,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古籍《周礼》、《诗经》等都有关于枣的记载。如《诗经?魏》中有“圆有棘,其实之食”之句,《战国策》中有“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的记载。从这些记述中,可以看出远在三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已有成片的枣林,当地人民已把它作为重要的木本粮食来栽培。据从湖南、长沙、四川昭化的西汉古墓中发掘出来的枣核、干枣遗迹考证,早在两千年以前枣树的种植已发展到长江流域。综上所述,我国的枣树生产,无论在品种资源或栽培历史上,都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难以相比的。
③分布广泛。目前,枣树在我国分布相当广,除东北的极寒地区外,北起辽宁本溪、朝阳一带,南至广东,西从新疆、甘肃,东抵江、浙一带,到处都有枣树栽培。其中,大面积的经济栽培区多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的长城以南地区。在这些地区内,还涌现一批产枣的重点县(表2―7)。
在全国主要产枣区中,尤以河北阜平县为典型。在全县181个村庄中,有60.9%的村庄产枣。河南的新郑县,枣园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0%。
枣树在我国的分布之所以如此广泛,这与枣树的生态特性密切相关。枣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平原、丘陵、河滩、滨海等瘠薄土地都能生长,甚至在高山上也可栽植。如山西太谷的南山,海拔1100米处,四川沪定烹坝海拔1500米处栽培的枣树,都生长良好并获得丰产。枣树对温度的适应范围也甚广。目前,我国枣树栽培区的年平均气温从9.2℃到20℃左右,即使气温降低到零下22℃也安全无恙,枣树真是既抗寒又耐热。如辽宁的产地兴城,一月平均气温为-9.2℃,绝对最低温为30.4℃,枣树仍能生长。地处南亚热带边缘的粤北连县,一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枣树的种植也很多。枣树的另一特性是耐早、耐湿。正如群众说:“晒不死的枣子”。但是,在多雨地区也能生长,如年降雨量多达1500毫米的浙江义乌、金华、浦江等地也是我国产枣的有名地区。
目前,我国的枣树生产多集中于年降雨量约500毫米的半干旱地区,尤以华北平原,黄河、渭河两岸为我国枣树生产两大产区。这里出产的枣产量高,品质佳。这显然与其优越的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
枣树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寿命长,投资少,收益大的经济特点,加上我国自然条件适宜,因此,必须大力提高栽植枣树。这既有利于市场供应,又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真是一举多得。
(八)核桃
核桃是一种极古老的栽培果树。它不仅是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的名贵干果,而且还是优良的木本油料。核桃仁含油量高达50―60%,相当于油菜籽的2倍。由核桃仁榨成的干性油,除供食用外,在工业和医药上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核桃原产于中亚细亚,由此向西传播到欧洲各国,向东传播到亚洲西部及印度等地。核桃在向东传播过程中,大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引进中国,然后逐渐繁殖,成为今天我国华北、西北一带普遍栽培的果树。由此可见,核桃在我国栽培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解放以来,我国核桃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生产核桃的主要国家之一,年产量达200―300万担,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核桃不仅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干果,而且也成为重要的外销果品。
在我国,核桃的分布地域很广。除极寒冷的地区外,其余各地都有栽培。尤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南部及贵州、云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较多。其中,有不少县(区)被列为全国盛产核桃的重点县,如北京市的门头沟、怀柔;河北省的卢龙、涉县;山东省的历城;山西省的汾阳、孝义;陕西省的商洛;云南的漾濞;新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等。
建国以来,我国核桃生产虽有较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相比,还是很不适应。为此,除了加强对原有核桃树的经营管理,提高单产和品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我国丘陵、山地面积大的自然优势,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土地资源,扩大核桃树的栽植面积。这既不与粮棉争地,又有利于发展山区商品生产,繁荣经济,增加出口,利国利民。从核桃树生态适应性看,也是可能做到的。核桃树属温带树种,性喜温暖的气候环境,最适宜的经济栽培区一般要求年平均气温10―14℃,低温不低于-16℃,高温不超过38℃。冬季绝对最低气温降到-20℃以下时,雄花芽、叶芽和枝条就会受冻害;夏季绝对最高气温超过38℃时,则会使果实被灼伤,以致形成空壳。早、晚霜以及干旱对核桃栽培也是一大威胁,它是一种抗旱性较差的果树。核桃生长发育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一般要求年降水量在400―1200毫米才能生长良好,结果正常。特别是要求7―8月多雨,更有利于果实生长和品质提高。我国属于温带气候类型的地域十分辽阔。在这些地区内,气候温暖、凉爽,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年降水量大都在500毫米以上,且多集中于夏季降落。因此,极有利于核桃树的发育生长,是我国核桃栽培的最适宜区。目前,我国核桃的分布北限已达北纬41°左右。从海拔高度看,云南省为1600―2500米,四川省为1300―2600米,湖北省西部在2000米以下,华北在500―1000米以下。由此看来,充分利用我国丘陵、山区的自然资源,发展核桃生产前程似锦。
(九)板栗
板栗是原产我国的珍贵干果,经济价值很高。栗果含蛋白质5―10%、脂肪
2―7.4%、糖分10―20%、淀粉62―70%,其营养价值可与大米相媲美,并且具有小麦、大豆之长处,是人们喜食的珍贵干果。其次,板栗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栗果有治脾补肝,强壮身体之功能,粟壳、栗花、栗树皮、栗树根等,都是重要的中药。
我国栗树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六千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采集、食用和贮藏野生栗果。然而,何时开始栽培板栗呢?据古代的文字记载: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相当广泛种植栗树。正如《诗经》中写道:“有栗”,“树之榛栗”等,《周礼?天官》中说:“馈食之笾,其实枣栗”,《吕氏春秋》中也说,“果之美者,江浦之桔,箕山之栗”,等等。这些记述都说明远在古代,我国黄河流域及华北平原广大地区都有种植栗树,栗果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到了秦汉时代,栗树的栽培更为旺盛,正如《史记》(公元一世纪)记载:“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在这里把千树栗与当时的大地主千户侯相提并论,可见其规模之大。唐宋以后,栗树生产逐步向集约化生产发展,表现在陕西、河北等地建立了许多规模较大的官营栗园;另一方面,北方各地的大地主、寺庙主也都积极建立栗园。如北京南口著名的庆寿寺,“有栗园规模计千余顷”,是金、元时期庞大的栗园。其面积之大,栗树之多,在我国果树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但是,解放前我国板栗生产遭到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疯狂破坏,损失惨重,特别是板栗的主要产区华北各省受摧残更加严重。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把板栗作为主要树种来抓,先后在各地建立了许多板栗商品性生产基地,促进了板栗生产的飞跃发展。如安徽板栗生产的重点产区广德县,现有板栗园2.5万亩,比解放前增长一倍。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了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实行了板栗树管理责任制,采取了定产到树,包产到人的办法,果农的干劲倍增,使全国板栗生产出现了好势头。如京东板栗故乡的河北迁西县,1982年产量达1400万斤,比1981年增长50%。这里生产的板栗不仅以产量高居全国首位,而且还以含糖量高,味美色正驰名中外,每年出口的板栗数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
现在,我国板栗生产分布很广。北起辽宁的千山,向西经河北北部、西部往南,包括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直至南方的浙江、福建、江西、“两湖”、“两广”以及贵州、云南各省、区皆有种植。其中,以华北各省栽培最多,特别是河北的遵化、迁安和山东的临沂、泰安、莒县以及北京的怀柔、昌平、房山等山区产量多,品质佳,为我国板栗的盛产区。
我国板栗生产不仅历史悠久、分布广,而且品种也冠全球。栗子是世界上重要的干果,目前,年产量50―60万吨,主要生产国有意大利、日本、土耳其、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希腊、苏联以及玻利维亚等。其中,以中国产量最多,品质最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这样拥有绚丽多彩,品质极佳的板栗品种。原产我国的板栗品种,主要有茅栗、锥栗和板栗三种,尤以板栗分布最广,经济价值最大,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佳的板栗品种。其中,脍炙人口,驰名中外的有:①明栗。产于河北省北部和西部山区,坚果硕大,果皮鲜亮,肉质细腻,风味甘美,是市场最畅销的产品;②大油栗。产于山东郯城,果皮紫褐,种仁淡黄,果大形美,味道甘甜,品质优良,且适于沙滩地栽种;③明简栗。产于陕西长安县,成熟早,品质好,颗粒大,高产稳产。此外,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优良品种。如早熟高产的泰安曹栗;成熟晚,个儿大的广西青栗;一年两次结果的河北迁安双季栗,以及陕西镇安栗和山阳栗;江苏太湖洞庭西山的“九家栗”等等也都是驰名的品种。生长在燕山南麓的板栗,多系甘栗,味道特别香甜,用它加工的糖炒栗子,是广大群众喜爱的食品。日本人也喜欢我国燕山南麓出产的栗子,每年都要求增加出口供应量。这些品种的果实,无论在糖分含量上,或是形、色、香、味上都是日本栗、欧洲栗和美洲栗所望尘莫及的。
板栗是我国的重要干果,营养丰富,味道甘美,产量高,用途广,适应性强,且具有“一年种多年收,一代种,多代享”的特点,素有“摇钱树”之称。板栗又是我国的重要出口物资之一。因此,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栗树生产,充分利用我国山地面积大,适应范围广,品种珍贵等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栗树种植,并选择适宜区域,建立商品栗生产基地。这对于开发广大山区,改变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银杏
银杏为史前遗物,亦为现代的“活化石”,仅存于我国。据资料分析,大约在三万万年以前的古生代二迭纪早期,属于裸子植物中的银杏开始适应当时陆生气候条件而逐渐崛起,到了三迭纪,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我国西南部、非州南部、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都有银杏分布,成为遍布大地的茂密森林。由于地球上气候骤然变冷,到了地质年代第四纪,北半球辽阔大地为巨大冰川覆盖,银杏遭到灭绝性灾难。荣幸的是,当时我国的华北及华中等地区没有被大片冰川覆盖,只受到局部寒冷气候的影响,因此,原生长在这一地区的银杏或多或少被保存下来。所以,目前只有在我国号称“天然植物园”的浙江省西天目山海拔400―1000米的幽深狭谷里尚保留着少数野生银杏树。它们在自然界中渡过漫长岁月,久经风霜,傲然独存,成为远古名贵植物的“活化石”。
银杏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远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把野生银杏培育为栽培银杏。秦汉时代苍劲的银杏树无论在我国的南方或北方都有栽培,到了唐代银杏几乎遍及中原。宋代银杏又大批向长江以北及黄河流域各地移植,发展成为人民十分熟悉的珍贵果树。今天,我国银杏树已分布很广。北起沈阳,南到广州,东起浙江舟山普陀岛,西抵甘肃河西走廊,大约有21个省区都有银杏栽培。其中,以江苏、浙江和广西等省、区最为集中。其中,主要的种类有圆底佛手、长柄佛手、大马铃和大梅核四大类。银杏树是一种寿命长,结果多的高产果树,又是观赏树种。因此,多栽培银杏树,既有利于美化环境,又可收获白果,真是两全其美。
除上述温带果树外,还有梅、草莓、沙果、无花果、石榴、山核桃,等等。
(选自沈象仁等编《中国果树地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土高原黄河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