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全,新辈分,以后大爷是什么辈分

朱元璋后代因何流放东北宁古塔(之二)&&&&&&&&&&
发布者:&|&
浏览(12785) 评论
&|&发布时间: 10:15:23&最后更新时间: 10:15:23
本作品所属分类:
文章类型:普通
朱元璋后代因何流放东北宁古塔(之二)
宁古塔地方——明太祖朱元璋、宁献王朱权、辅国将军朱议滃的后代子孙
研究成果的新发现——来自朱德岐的给博主的信
日,笔者发表了一篇博文,即“采访:朱元璋后代因何流放东北宁古塔”的博文。
/s?ie=utf-8&bs=%E6%A0%97%E7%94%B0%E7%A7%80%E5%AD%90%E7%8E%8B%E9%94%A6%E6%80%9D%E9%99%88%E7%A7%80%E5%A7%90&f=8&rsv_bp=1&rsv_spt=3&wd=%E9%87%87%E8%AE%BF%EF%BC%9A%E6%9C%B1%E5%85%83%E7%92%8B%E5%90%8E%E4%BB%A3%E5%9B%A0%E4%BD%95%E6%B5%81%E6%94%BE%E4%B8%9C%E5%8C%97%E5%AE%81%E5%8F%A4%E5%A1%94%E2%80%9D&rsv_n=2&rsv_sug3=1&inputT=2125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在东北生活、江西生活、北京生活的朱氏家族后人纷纷打来电话,询问朱氏家族后代的研究探索发现成果。
特别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宁古塔地方朱议滃的后人,朱德岐老先生,也是研究其家族历史数十年,取得了丰富的、详实的研究成果,并且专门写了一篇回复文章给我们,使我们不仅更加清晰清楚地看到了读到了真实的朱家后裔历史,也纠正了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内以往许多的错误理解和错误看法。朱德岐先生的研究成果是最权威、最接近真实于历史实际的。我们期望朱德岐先生以后会把其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文字、图片等资料发表出来,让各位博友一饱眼福!
下面,是朱德岐先生写给回复两位笔者的亲笔信,一字不差,原文誊抄,以示笔者对朱德岐先生的尊敬之情!以示博主对朱氏家族后裔能够“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学术研究真情!
同王锦思和黄明超先生及其友人商榷——宁古塔朱氏家族来历的是与非
王锦思并黄明超先生:
我在寻根问祖中发现,宁古塔(今黒龙江省宁安市)朱氏家族备受社会关注。二〇〇〇年以来,相继看到多篇有关朱氏家族的文章和专论。二〇一一年在哈尔滨发現黄先生的《大朱家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一书。今年八月十五日,在网上看到您的友人王先生,发表的《朱元璋后代因何流放东北宁古塔》(以下简称《流放宁古塔》)一文。一些社会人士,以新頴的素材、丰富的內容、直扑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如数家珍般的展現宁古塔朱氏家族相親相顾,团结奋進,艰苦创业的大家风范和始祖朱议滃流放宁古塔的记述,令我惊奇,让我感动!对朱氏家族而言,是善举,我感謝各位的深情关注。此间,也看到一些类似的文章。我惊奇、感动之余,也发現一些与史实不符的类同“误筆”。外姓人士,探讨另一个家族的历史,何而为之?善也,难能可贵。“探硏”嘛,就是在孰是孰非之中,探幽寻胜,是非并存,錯断、误筆再所难免。如果载入《史志》,孰是孰非,则不可信筆由之。&
最近,我打开“网页”,相关《流放宁古塔》的转载,一时间“扑天盖地”。&此前,类同的文作,也有所见。这本是扬我家风,助我善举,謝之不及。但&文中“永丰人”等误筆,有成“不易之论”之势。原本朱氏家族在两部(1924年、1989年)《宁安县志》中就有“云南人”&和“浙中人”之误,如今,又有“永丰人”之嫌,令人百思不解。
著名历史学家謝国禎先生在《清稗类鈔》的序言中提醒:对历史資料“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若不经过检查,后人引用,就难以置信”了。
不能否认,您的善举,“不经过检查,”起到了道听塗説、以讹传讹的效果。
黄先生并王先生:
寻根问祖,其实就是探硏历史。我不是文史工作者,在历史面前只不过是一个过客,我只想把“历史”留给宁古塔朱氏后人。历史是什么?是(昨天)以前发生的实亊。“实亊”,要深入实际,不尚空谈。不能扑凤捉影,道听途说。历史更不能借题发挥,信筆由之!
朱氏家族到底是哪里人?
二十余年的探索求证,历史鉴证:宁古塔朱氏始祖是朱氏盱眙始祖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第十世孙朱议滃,明辅国将军,清骑都尉。其父,朱统鋚,鎮国将军。祖父,朱谋垅,建安郡王。祖籍:(江苏)盱眙
王锦思并黄明超先生:
历史的生命在于真实,历史的价值在于民知、民用。这是我寻根问祖,探硏历史的最大感悟。
恕我冒昧,就《全传》和《流放宁古塔》中的几处“误筆”,&提出我的浅見。不塞不流,为流而塞,以正是非。
一、“浙中人”之説&&&&&&&&&&&&&
黄先生在《全传》中并沒有正面提及此案,只是在《全传》的封面上首冠“朱三太子后裔”&。虽了然一目,宁古塔(大朱家)朱氏,是“朱三太子后裔”。&却是“误筆”一则。
宁古塔朱氏家族有“云南人”&之说,早有耳闻,载于一九二四年《宁安县志》。时过境迁,不予赘言。
“浙中人”之説,我是二〇〇〇年见到的。《宁安县志》载:宁古塔朱氏“受‘朱三太子
案’牵连,流放到宁古塔,‘浙中人’”。&早有“云南人”&一说,又有“浙中人”之载,一时间,令我不知所以。
后来,发現《宁古塔满族》一书,书中直言:“朱氏先人原为浙中汉人。因康熙年间发生‘朱三太子案’,&受此案株连的朱姓,携家属被清廷流放宁古塔”&。又臆度:“他们之中有朱氏皇族之后,也有非皇族的朱氏(诬为朱皇室后裔)人也被流放至宁古塔”。&但不见任何历史佐证,怎能取信于人?该书为使宁古塔朱氏与“明王朝”&接轨,断章取义的将朱氏二十个派字(辈分排字)中的“明国”&两派字臆造称:“意味着朱氏家族系明王朝,即朱氏王族的后裔”&。单凭一个“意味着”&一词,&就把宁古塔朱氏家族推進了“明王朝”的大院。又将派字中的“荣毓富嘉厚”&误写为“荣玉(御)富家后”,&并曲解为“即朱氏王族的后裔”&。試问,剩余的派字又该如何解读呢?众所周知,派字的解读是严谨而有规律的。如此断章取义,曲解臆造怎么能证实“朱氏先人原为浙中汉人”&哪?又怎么能与“朱三太子案”&相“牵连”&呢?&&
既如此,倒不如简言之:因为姓朱,就“意味着系明王朝,即朱氏王族的后裔”&;因为姓朱,又流放在宁古塔,你就“受‘朱三太子案’牵连,流放到宁古塔,”,“原为浙中汉人”&!
据我所知,史称“朱三太子案”,&自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禎帝自缢煤山殉国之后,扰壤不息,发生多起。“清兵入关,攻城略地,屠戮之惨,人理灭绝”。两次“剃发令”&,使清初民族矛盾异常激化,“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惨绝人寰。抗清战爭风起云湧,如火如荼。“朱三太子”&成为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使清朝统治者风声鹤唳,饱受惊恐,有如芒刺在背,荒荒不可终日。乃至顺治帝谕:“对故明宗室,无少长尽诛之”(《清史编年》第一卷順治朝三年四月初三日)。“尽诛之”,使“朱三太子”真假难辩。所谓浙中“朱三太子案”&(見《清稗类鈔》第三册&狱訟类),仅是其中一例。該案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至九月间,发于山东,审于杭州,断于北京。判语曰:“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一句莫名其妙、不合天理的判语,&使“朱三太子”全家,满门绝命。不存在“朱三太子”&一脉&“流放宁古塔”之说。所谓受“牵连”&者之中,也沒有直言有朱姓者流放宁古塔等地之说。怎么能说,宁古塔朱氏“受‘朱三太子案’牵连”&流放到宁古塔的‘浙中人’”&哪?&&&
据《宁古塔朱氏家谱》和《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全宗号三十一·第一册·第十二卷·九十五至&九十六页)载:宁古塔朱氏始祖朱議滃“于康熙元年因亊流放到宁古塔”&。在浙中“朱三太子案”&案发前四十六年,近半个世纪。且,该案发生時,我始祖朱议滃已病故(康熙四十五年&既1706年)三年了。宁古塔朱氏“浙中人”&一说,实属子虚乌有,无稽之谈。
但,“浙中人”之说载入《宁安县志》,其影响不容小视。在其影响下,有以“浙中人”之名为朱氏论文评说者,也有冠以“朱三太子后裔”为朱氏著书立説者,还有,把康熙十二年的“朱三太子案”与此“朱三太子案”混為一談而论者。一時间被炒得沸沸扬扬,令人不可理喻。受其影响,现今,朱氏宗门却真有自称&“浙中人”&的,还有以“浙中人”&标榜,自立“家谱”的。问其源由:“《书》上这么说的”。更有,以自称&“浙中人”&者和自立的“家谱”反証:“朱氏家族真的是‘浙中人’”&。&一误再误。凡此种种,这一历史的“误筆”,&已成不刊之误,实则是误人非浅。
黄先生:“浙中人”之说,該是“啼笑皆非”呢,还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呢?也許您会说:“有《志书》为证”&!这只是您的直扑和善良。如果您早知道,两部《县志》各执一词,一说“云南人”,一说“浙中人”時,您又該如何选择呢?
“历史”,有時还真的会“开玩笑”!&但,我以为,这样的“历史”,不该有生命。可它却存在于“历史”之中。“后人引用,就难以置信”了。
“浙中人”之説,误人非浅,苦哉!痛哉!但它,使我领悟了“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教诲的深远意义!
二、“永丰人”之说(祖籍、原籍、籍贯、出生地)
&&黄先生:您的友人王先生在《流放宁古塔》中称:宁古塔朱氏始祖议滃“出生在永丰”,
“原籍永丰”。
祖籍、原籍、籍贯、出生地互相关联,詞典有释。对朱明宗室而言,要從明太祖朱元璋
的出生地、祖籍和明制去考証确认。&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陽,祖籍(江苏)盱眙。江西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载:“朱氏盱眙始祖&明太祖&元璋”,其祖根在江苏盱眙,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就在盱眙,《&明史》等史志也如是説。据此朱明宗室子孙之祖籍或原籍是盱眙或凤陽均可。
据明制,“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朱明王朝设宗人府,理朱明宗室于一谱——玉牒,其祖籍、原籍、籍贯不能因出生于藩地不同而改变。藩王府亦立宗谱,要与玉牒保持一致。江西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冠以“盱眙”表明,宁藩宗室之祖籍是江苏盱眙,无可非议。
明太祖朱元璋,为使其江山永固,君临万代,“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施行封藩。把
子孙派往藩地就国,世代承袭近三百年。亲王(藩王),单字封藩,以藩屬地域的简称命王,如:秦王、晋王、燕王、宁王等等。不乏有古代国号含意与其中,亦为地域之简称。郡王以复字封王,如:靖江王(太祖长兄元镇之孙,守谦),宁藩宗室有临川王、乐安王、弋阳王、建安王等等。郡王受封后,在藩王府址立郡建府。如:宁藩建安郡,郡王府在江西南昌府高士桥东坛巷。郡王与藩王(亲王)不同,不是说“建安王”,就到“建安”&去称王建郡。所以,其子孙(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无论爵位高低,都居住在藩王府地。我始祖议滃自然是生在南昌,长在南昌。与永丰何缘?
据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载:淸初,三都(北都北京、中都凤阳、南都南京)沦陷,江西亡,宁藩宗室“明祚式微,改姓易氏,匿迹销声,东奔西走,各逃生命”。纷纷逃离南昌各投生路。&宁献王九世孙,辅国中尉朱统(上林下金)(既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江西亡,自南昌出逃,先削发为僧,后遁入道门。攻画书法,自修一派,成为清初“四大画僧”之首。逃出宁藩府地的朱门宗室,也有“起兵山中”&的,也有效力于南明王朝的,“东奔西走,各逃生命”&。
藩王就藩之地也有変迁者,太祖十七子楩,始封岷王,就藩于岷州(今甘肃岷县),后改派云南,因亊废为庶人,复爵后又北迁湖南武冈县,依然称岷王。我之先祖,太祖十六子权,洪武二十四年封宁王,二十六年就藩大宁(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附近),永乐元年,改封南昌,依然称宁王,只是因府地南昌,俗称“南昌王”。&他们的祖籍或原籍都是盱眙。宁藩子孙世居南昌府,祖籍:盱眙。
如果说,辅国将军朱议滃“出生在永丰”,“原籍永丰”&,豈不是说,其父,镇国将军统鋚、祖父,建安郡王谋垅也居住在永丰,建安郡王府也在永丰了吗?
那么,“永丰人”之说从何而来呢?
《南明史》载:议滃,“自永丰畔(叛)降于淸”&。“永丰人”之说,是据此分析臆断的误筆。别无其源。
对始祖议滃而言,“自永丰”只是“降清”的起点,又是“起兵山中”&的终点。怎么能说议滃“出生在永丰”,&又“原籍永丰”呢?試想,当年傳作仪在北京宣布起义投誠,总不能把北京说成是傳作仪的原籍,更不能说他出生在北京吧?&&
有人说:“老朱家,那可是大户!”可再大,也不能大到五十年“云南人”&,三十年“浙中人”&,如今又有“永丰人”&之嫌。如此传闻臆说、信筆由之,再过几十年,宁古塔朱氏家族真的有可能又变成“永丰人”&了。那时,又将如何“探研”&呢&?
综上所述,议滃是“永丰人”之说,实属臆断,在“三史”&(家史、方志、国史)之中置身无地。
三、“边垦”之说&&&&&&&&&&
&&“边垦”之说是“永丰人”&之说的后续。“永丰人”之说,已置身无地,“边垦”之说,岂有立足之地?
&由于历史的原因,清朝“对故明宗室,无少长尽诛之”,“禁故明宗室出士,不准参加科举”&等杀令、禁令,遮天蔽日。然而任何一个新王朝,为尽快平息战火,以岂“太平盛世”&,都会以软硬兼施、恩威并举的“谋略”,分化、瓦解或收买敌对势力。清廷的“谋略”&尤为直白。顺治帝直言:“朕惟自古帝王底定万邦,皆恩威并用讨贰怀服,乃能使人心乐于归往蚉享太平”。在此前后,相继出台了“定岁给故明宗室赡养銀两地亩”;“凡故明亲王、郡王均送至京师,‘分别畜养’,镇国将军以下各照原籍编氓,一体输税当差”,并警告故明宗姓均应“悔祸革心,偕游化日,勿犯王章”&。顺治十八年,“定以后故明宗室投诚者,亲王、郡王仍照前起送来京养赡,鎮国将军以下依投诚功绩酌量录用”等软硬兼施、恩威并举的“新政”。
《流放宁古塔》文中以“永丰人”之说为基础,以“镇国将军以下各照原籍编氓,”&为依据,把原本出生在南昌,长在建安府的辅国将军朱议滃“下放”到永丰县去了。又以“边垦优惠”分析推断:“朱义滃一族回江西永丰县归农输税当差了。清政府提倡关内闲散平民赴东三省开垦土地,为户部增加粮食收入。同时解决生齿日繁,给牛具种籽,盖好房子,提供路费,安家费等诸多优惠条件,新垦土地三年不纳税。在这样的形式下,朱义滃率族,经政府批准,于康熙元年间遣移宁古塔地方”
据上所证,“永丰人”&之说己无地置身。如此主覌臆断的“边垦”之说岂有立足之地?
王先生并黄先生:
宁古塔朱氏家族有十部家譜。
一部沒計時年的老譜载:“先世(议滃)京居,漢军正黄旗,骑都尉”&。
同治八年(1869)漢满两文譜载:“本京人”&,“骑都尉”&。
光绪十七年(1891)满文《甯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譜》序载:原籍京都漢軍正黃旗關勝保(实为张啟龙)佐領下人氏始祖朱義翁賞襲騎都尉世職於康熙元年間因事由京遣移甯古塔地方佔據產業後&於康熙&四年間奉到恩詔着將被事官員等赦回原籍給復原官充差我始祖系因人口有多兼以戀土難移&請由甯古塔衙門轉詳籲懇我聖祖仁皇帝念惜奴才距京路途窵遠無力回京情願就近歸入甯古塔旗籍充差復准部文准入甯古塔正黃旗三福(有误待査)佐領下當差並開復原官以遣於後世知悉哉
康德四年(1937)谱载:康熙四年,盛华(议滃长子)“由京至宁古塔接父,奉诏囬籍”&。
这些“京居”、“&京人”、“&京都”、“&由京”、“距京”、“回京”&等記载充分証实:宁古塔朱氏始祖朱议滃是康熙元年因事由京都流放到甯古塔,而不是由南昌,更不是由永丰。
历史已经証实:宁古塔朱氏始祖“议滃宁王裔,江西亡,起兵山中”,“顺治十五年十二月率众降清”,“康熙元年授拜他喇布勒哈番”,隶“京都汉军正黄旗张启龙佐领下人氏”,“&於康熙元年因谢某某讦告由京流放到甯古塔”。与“边垦”&之说,毫无“缘分”。&
至于顺治十六年至康熙元年间,议滃在何地,又作些什么?始祖议滃又怎么到的京都等等,仍需历史鉴证,不敢妄言。宁古塔朱氏家族还有许多待解之谜,只能到历史的书山文海中去探索求证,只有历史才能回答清楚。
另有,《流放宁古塔》称:“议滃十世孙德成&、德海”。&误也。谱载系第八世“广”&字辈,虽有“德”&字为记,确为议滃第八世孙。
看來,要想全面准确的了解一个家族,还需全靣解读其家谱。一部完整的《家谱》相当于一部《志书》。谁能明明白白地说清楚自己的来龙去脉,谁就是一部历史。
寻根问祖,就是探硏历史。
王锦思并黄明超先生:
以上浅见,供您参考。为此,寄《历史鉴证&&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调硏報告一份,只供参阅,不供发表。
该《调硏報告》得到北京、黑龙江、辽宁、江西等地有关专家、学者的认证,并载入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笫11期)。光绪十七年满文《宁古塔地方正黄旗朱姓全谱》(满译汉)被辽宁省民族硏究所征集,已编入《淸史工程》(宗谱类)。
二〇一一年、二〇一二年,朱氏族人,先后四次赴南昌市新建县石埠乡璜源村調硏考证。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八日,宁藩宗亲认同宁古塔朱氏家族是同宗同族,同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孫、宁献王朱权后裔。七月十八日,接纳《宁古塔地方新正黄旗朱氏全族之宗谱》编入《盱眙朱氏八支宗谱》。适时举行颁谱仪式。届时宁古塔朱氏家族,寻根问祖,认祖归宗园满完成。
余不赘言。
祝吉祥快乐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或立场)
想问一下啊&
宁安朱家 这一枝里&
辈份最高的是 什么字&
最低的排到什么 字&
:朱氏后人&
&( 17:03:26)&
1 篇, 1 页 1
(必填)&&&&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发表(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廖家湾是淮南市境淮河之滨廖氏聚居地,因辛亥以来名人辈出,故而在1985年淮南市制定地方志工作规划时,将编纂《廖家湾村志》列入政府工作规划,并明确田家庵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村志的编纂工作。田家庵区人民政府聘请廖氏后裔廖光达为村志主编。而在此之前,省、市政协在组织沿淮五市三县协作收集“淮上军”活动历史资料的同时,已提出编写廖家湾村史的动议,廖光凤、廖麟、廖光达等已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村志实施编纂阶段,廖光达与廖氏知名人物廖运周、廖运泽、廖运升、廖传枢等人多方联系,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考虑到村志无成例可循,以及廖家湾村的实际情况,确定村志以记人为主,旨在保存资料,故不受既有体例的拘泥,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而是以廖氏子弟的行踪为线索。全书共分为概述、廖家湾村由来、廖氏子弟行踪、解放后的廖家湾、文化教育体育、人物等主要编次,计13章68节。       淮南廖氏系明代兴国功臣楚国公廖永安后裔。明建文四年(1403年),燕王起兵发动“靖难之变”,弑建文帝自立为皇帝,史称明成祖。时大学士方孝孺反对燕王谋篡,不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而被诛杀,祸及十族并明令不准收尸。永安之子廖升以及怀庆侯永忠(永安弟)之孙廖镛、廖铭等不忍先师尸骨暴露荒野,悄悄予以收埋,由此获罪被杀,子孙充军广西。英宗正统年间赦还。但楚国公之孙廖承庆借口患有眼疾,拒受朝廷官职,又触怒皇帝,被贬守凤阳皇陵。嘉靖年间,永安第七代孙廖柳溪举家徙居至淮上,建立廖家湾庄园。       廖氏素来崇尚民族节义,有强烈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思想传统。从20世纪初,廖氏子弟参加了辛亥革命、大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多有建树。清末,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入侵,国事日非。江淮英杰多参加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集会于安庆、芜湖等地,在柏文蔚、常藩侯等先贤领导下筹建岳王会组织,聚集有识之士,秘密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廖氏青年廖少斋、廖海粟、廖璞纯、廖盘箴、廖子宾、廖梓英、廖瑞然、廖楚珍等率先响应,加入同盟会,投考安庆武备学堂,参加了熊成基领导的安庆马炮营起义。起义失败后,廖氏诸兄弟回乡,参加了张汇滔、袁家声领导的革命团体信义会,筹划寿州四顶山庙会起义。辛亥武昌起义后,廖氏子弟积极参加皖省同盟会领导人张汇滔、袁家声等领导的淮上军起义,光复寿州;寿州起义成功后,淮上军挥兵东向,廖氏子弟为先锋,在蚌埠小南山阻击清江督张勋,廖璞纯等壮烈殉国,后受到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追祀;二次革命开始,廖氏子弟积极投身讨袁战争,与袁世凯在皖的爪牙倪嗣冲展开决战,廖少斋、廖海粟献出年轻的生命。大革命时期,廖氏子弟投身黄埔军校,参加东征北伐、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组织在淮上建立后,廖家湾一度成为党组织活动的中心,从民国17年(1928年)到民国23年(1934年)先后建立了中共区委、县委,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氏子弟中的爱国将领廖运泽、廖运升、廖运周、廖传枢等浴血疆场,转战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斗争,在战壕中迎来胜利的曙光。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部队的廖氏将领因厌恶内战,先后率部于战场起义,毅然走上自新之路,投入人民的怀抱。国民党原一一○师师长廖运周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率部战场起义,直接促成了黄维兵团的覆灭;此后,廖运升率部于江南义乌起义,廖传枢率部于四川郫县起义,廖运泽辗转香港,做了大量有益于祖国统一的工作。解放后,廖氏子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兢兢业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廖氏子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兴办实业,创办学校,搏击时代大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廖氏素重文化教育,明清时期,实行科举教育,对子弟课业督导极严,故而子弟中有许多人进入王朝设立的庠、序、太学等机构学习,并有多人考上文、武生员,贡、举、进士等功名。民国4年(1915年),族间有志青年廖元翘从南京政法学堂毕业后,深感家乡的教育已落后于时代,毅然辞去官差,联络族间的志同道合者创办廖家湾小学,使现代教育在廖家湾深深地扎下了根。廖家湾小学也越办越红火,成为廖氏子弟成长的摇篮,无论此后风云的变幻,廖家湾小学从未停缀。为办学,廖氏族人出力出钱,廖少轩、廖乐侯等腾出自家的房舍为教室,不取分文报酬;廖明轩、廖乐侯、廖郎斋等人献出地皮,营建校舍;廖元翘、廖明轩、廖寿民、廖多济等义务担任校长一职,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淮南廖氏聚族而居,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氏族制度保留完整,节日习俗丰富多彩,狮子舞、采莲灯、朝山会等别具一格。其中采莲灯、盾牌对马系由外地传入,已有300多年历史,经廖家湾村几代艺人的传承,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每年春节至正月十五,乡村举行灯会,常常通宵达旦。1954年,市人民政府组织廖家湾等地的艺人对采莲灯、盾牌对马等民间艺术进行挖掘和整理,参加安徽省第二届业余文艺会演,采莲灯获演出奖,盾牌对马获挖掘奖。朝山会则是寿州四顶山庙会的一项传统内容,颇富艺术魅力。       廖家湾素有卧虎藏龙之谓,民间有“廖家湾,大小官,一百三十三”之说,辛亥以来,一大批廖氏子弟业绩载入史册。《廖家湾村志》是一部以写人为主、特色鲜明的村志,也是安徽省首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村志。《廖家湾村志》可以说是近百年间中国人民为正义事业和革命事业英勇顽强斗争的历史缩影。村志观点正确、史料丰富、文笔流畅,不少史实系首次发表,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可读性。它不仅是廖氏一村之志,而且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史、抗日战争史、人民革命史和地方党史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这本书我家有,其实我觉得我的家乡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只是在社会主义时代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越性,加上民风淳朴,没能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抓住机遇,所以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比较落后和封闭。但是,相信随着走出来的年轻人的成长,那里一定会重现往昔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奉上一联:  
“武威世泽
培德家声”这是廖氏大门上必贴的对联。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没有人顶  真是遗憾
  不遗憾  呵呵    不就来了吗?呵呵  
  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淮南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呀,本人也是廖氏后裔呀,我们前年也整理过一次族谱,我是肥西县的,距离合肥30多公里,肥西廖姓在肥西县山南镇很多,那里有个廖家渡村,全部姓廖。主要辈分有“克、自、胜、德、昌”等,不知是否与淮南的廖姓是一家。另外舒城县的河棚镇上廖姓也很多,我们都是一家的,前年整理族谱就是河棚镇的几位长辈牵头行动的,廖氏后裔都给予了不同方式的支持!很希望与廖氏的兄弟姐妹、长辈、晚辈交流,本人现在北京工作。QQ:
  作为廖氏的后裔本人很是汗颜,我怎么从没听说过这个地方呀?我是肥西人,现在北京上班,(来京才半年)在合肥定居了。  
我们廖氏前年也曾经整理过族谱,我所知道的就是肥西县山南镇有个廖家渡村,全部姓廖;舒城县的河棚镇上廖姓也很多,前年的家族修谱就是河棚镇上的几位长辈牵头开展的这项工作,廖氏后裔也给予了不同方式的支持。我们的辈分主要是“克、自、胜、德、昌”等,不知与淮南的廖姓怎么论辈分了。很希望与廖氏的各位长辈、兄弟姐妹、晚辈们小叙衷肠!我的QQ:
  你在那里抄的这些东西阿?昏 ,偶真是服了你!你不能写点唯美的东西啊 ,继续关注哦   A ZA A ZA Fighting~
  呵呵,其实我发贴只是来营造一下气氛,没想到这里的xdjm没这么不热情,还是在上海板块混比较好玩。  To盛力:  很高兴你的回帖,我们那边辈分是:光、和、延、世、泽,纯 、善、方、志、远 的排列,我现在是和字辈。我加你QQ了哦。  To路在那:谢谢你,版主。
  这个帖子不顶 枉费我姓这个啦  燕子帮我
  谢谢您的回帖,我的QQ上面怎么没有您呀?再次告知您我的QQ号码:
  我的是  嘿嘿
  我是世字辈的 不知道辈分一样不一样
  呵呵!我是肥西袁店的!我是昌字辈分的啊!很高兴在此认识各位廖姓朋友啊!我们这儿的廖姓全是一支的!正如“盛力”所言全是以“克、自、胜、德、昌以及礼”等为辈分的啊!我的QQ:396017202!
  我的一个老师就是廖家湾的,人非常的忠厚。好多年没见了,该有60-70岁了
  好久没有来了,再顶一下吧
  楼上不应该了 怎么能好久都没来呢~~~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辈分称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