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环节需要12分之1时,巩固与应用环节需要4分之1时,一节课40分,那么探究

湛江市教师学习资源中心
  当前位置 && 教学资源 && 培训专刊
湛江市小学数学骨干班培训 教学随笔集 2
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更精彩
湛江市遂溪县第四小学&&& 王&
列宁曾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富于幽默感的老师,而不喜欢表情冷漠呆板、语言寡淡无味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幽默一些,即使是批评,也会让学生乐于接受。
〈蒙名超人〉
我发现学生考试时常常忘记写名字。刚开始时,我只是在个别学生面前提醒一下,可总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我想在全班学生面前“捉弄”一下。一次,在发完试卷后,看着没写名字的试卷,我风趣地说:“我们班里出现‘蒙名超人’了。”这时,学生反映真快,接着问“在哪里?老师!”我说:“在老师的手里。现在请没卷子的‘蒙名超人’上来领卷子吧!”从此,学生忘记写名字的坏习惯也逐渐改了。
&&&&&&&&&&&&&
“比刘翔哥哥还快”
学校每天上完早读课学生就接着吃早餐。一天,下课铃一响,我说:“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为止。”刚想转身放好教本,班里的“馋嘴猫”
已经拿着饭盒急快地跑到讲台前,大力地撞了我一下。我惊讶地说:“哎呀,你怎么跑得比刘翔哥哥还快啊?”这时,其他学生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回到座位上,等我出教室才走。
〈当鸭蛋吃了〉
我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曾反复强调:在求出商的最高位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时,就对着那一位上商写“0”,但还有个别学生老记不住。一次练习中,我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板演,他就漏写了“0”。这时,为了避免学生再发生这种错误,我说:“某某同学,商十位的数字‘0’跑到哪儿?你是不是想把它带回家〈当鸭蛋吃了〉?”话音刚落,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接着,我讲解了一个商中间有“0”时不能漏写0的例子,同学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漏写商“0”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总之,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出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良好的教学幽默艺术具有快速弥漫性和情绪感染力,恰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研究幽默艺术,做一个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数 学 活 动 课 的 开 展
遂溪一小&&& 蔡广志
数学活动课,具有有趣、灵活的特点,开展数学活动课已成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及延伸,为了效地开展数学活动课,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本人认为数学活动课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思想品德的教育。我们老师应紧扣数学题材,因势利导。我在教学圆周率时,通过故事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约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有“周一经三”说法,约在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数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成了世界上第一计算圆周率精确到6位小数的伟大,他的伟大成就比国外科学家得出同样的结论至少早1000年,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深兴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及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一章节的内容中除了有数学知识之外,还可以利用其它生动而富有的数学题材,例如:我们在教授的统计知识,通常会有一些数据的比较,如:粮食、家用电器、汽车、桥梁、铁路等题材,我们要详述,使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到社会主义祖国不断发展的时代脉博,增强了小学生的荣誉感及使命感。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有许多数学活动题材必须分组讨论,分工合作,例如: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揭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我们应把学生人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再例如,在教授统计知识时,学生应分工合作,在不同社区实践活动统计不同项目,然后再汇总、讨论分析,从小养成团结合作精神。
三、养成勤动手、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在我们数学活动的题材中,我们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剪一剪、贴一贴等形式,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例如:s=лr2的推导,由学生动手把圆分成若等份,分得越细圆上两点之间越接近直线,然后把它这些等份口交合拼接在一起,这时圆接近于长方形,思考:①圆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关系。②长方形的宽与半径关系。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这样活动有利于养成学生勤动手,多动脑。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良好学习习惯。
四、数学活动应有趣味性及创造性
数学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化。例如,数学游戏、数学故事、小组讨论、数学抢答等,使学生玩的过程中学会数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感到自然,亲切及真实,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有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有创造性地解答问题。&
浅议课堂里的掌声
徐闻县三塘小学&
笔者不久在几所学校听到了几节低年级的数学课,那里的教师在课堂里很重视表扬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本是件大好事,但本人也觉得有值得商榷之处。其鼓励方式是;每当学生发言正确,老师总是打断他们的发言,对全班同学说;“说得好!给他表扬。”顿时所有的学生立即“啪、啪、啪”鼓掌三下,有一节课学生鼓掌达18次,其中一位学生受鼓掌表扬6次。那些掌声起初还颇有节奏,到后来就稀稀落落,而鼓掌的学生神情木然。
低年级学生喜欢受表扬,课堂里老师抓住儿童这个特点进行教学,本不可非议,但像上述那种表扬方式,笔者认为未必可取。一是表扬方式千篇一律,都是一句:“给他表扬――啪、啪、啪,”针对性不强,带有点形式色彩。二是学生每答对一个问题均受鼓掌,将养成一些学生为掌声而学习的不良心里,一旦掌声无法满足他们的心里需要时,其学习的积极性将迅速低落。三是少数学生多次获得掌声容易滋生骄傲情绪,多数学生长期充当鼓掌的“鼓手”,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与信心。四是多而滥的鼓掌肢角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转移学生有意注意的指向性。
由此可见,课堂里那种千篇一律的“给他表扬――啪、啪、啪”的表扬形式实在不妥,有必要严肃看待,加以控制。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湛江开发区第一小学& 周运生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在学生获得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掌握,把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正所谓“授之以渔养其终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纯粹地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方法,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教好数学,就要在课前考虑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同时还是乐队的指挥。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我在设计《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按照“授之以渔养其终身”进行设计、组织教学的。
一、教学设计的初稿
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条件与学习心理,钻研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容,所谓“备课备两头”。《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学过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知道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可以更好的学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我开始写教案时,就简单的按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和以往的经验一气呵成结果,认真看了之后,才发现缺乏新意,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程式化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可见,我的这份教学设计是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只是凭借经验来完成任务是不行的了。经过思考后,便开始进行修改。我参阅了很多的有关资料,在导课、准备和练习上加了功,并且把每个环节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要比第一次心中有数多了。就这样,我的教学设计初稿完成了。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只有通过教学来验证。终于到了试教的时候了,我就按照教学设计的初稿开始上课。前几个环节都顺利完成了,可是,时间不够了,到要练习的时候下课了。课结束后,我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之后,我明白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只是考虑到了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在强调要教的新课的概念,反复不断地分析给学生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教的很累,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看来,教学设计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备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三、教学设计的修改
经过第一次的试教,发现了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教学设计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课后,我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准备中,主要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回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个物体运动的特征,并联想行程问题中一些经常考虑的因素,为新课作准备。而第二个环节里,我将几个概念分散在每个细节的环节里,一个部分讲一个概念。首先,在准备题中,通过学生演示,解决“从两地出发、相向、同时”;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设计几个问题解决“相遇”的概念;再通过表格里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来解决“相遇时间”;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总结
“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特征;最后,在学生自己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分析“相遇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解答,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解决“速度和”的概念。这样以来,概念很清晰,相信学生也容易理解,不会混淆,也会节约时间的。
四、教学设计的再次实施
经过这次修改后,我对《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于是,拿着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进课堂,并邀请了学校的数学老师们来听课。这一次的课比第一次大有进步了。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教学环节紧凑,过度自然,概念讲的清楚,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每个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去解决,并且学会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来,教案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精心设计才可以将教学过程实施的更好。
五、教学设计的反思
反思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学会教”与“学会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的反思进行调整,在教学中应经常问一问自己,哪些教学行为及其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哪些是不正确的,问题在哪里,应该怎么办。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教学之后,我听取了老师们给我的意见,进行了教学反思。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尤为重要。
通过学习新课程,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而一个教师的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新教师”、“有经验的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提高,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
小学数学教学艺术
麻章区太平镇通明小学&&
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
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注重机械的技能训练与抽象的逻辑推理,而忽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致于使许多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用、神秘难懂的印象,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摒弃过去“斩头去尾烧中段”的做法,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 1、寻求知识背景 激起学生内需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如农村小学学生自编的数学童谣一、二、三、四、五、六,我们共同来努力,七、八、九,我们共同来研究。
&&& 2、 用于现实生活 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从哪里来,更要让学生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从而力求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
&&& 3、利用生活原型 帮助学生建构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涠喑橄蟮氖е叮灰淌ι朴诖友钪醒罢也⒑侠砝盟摹霸汀苯薪萄В湍鼙涑橄笪蜗螅难耙簿湍鼙浔欢鞫渑卵盅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其案例
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王晓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及现状
1.从“隔岸观火”到“穿新鞋走老路”
2.从拒不接受到我行我素
3.从盲目、极端到冷静思考
4.从迷惘、困惑到反思
5.从积极探索到专业成长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模糊,观念转变不彻底;
2.有的教师走入歧途,把课改研究的注意力完全放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甚至幻想能学到一种成套的“课改模式”,让自己获得彻底解放;
3.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造成思想误区,影响了课改的健康发展;
4.许多领导和教师对课改结果怀疑,影响锐意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妨害了课改实验的正常发展;
5.许多领导和教师把新课程教学与高考要求人为地对立起来,从而为应试教育找借口;
6.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均衡,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7.学校班额过大,设备条件不足,制约了新课程的正常实施。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如何评价?
(一)关于教师的评价
1.两种评价体制
&& 奖惩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
2.美国评价好教师的标准
3.教师应具备五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有明确的目标和进取心;
有较强的自信心和亲和力;
善于反思和不断学习。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
1.“好课”与“成功的课”
2.好课的标准
设计匠心独具
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语言生动
师生教学相长
好课意义深远
3.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案标准与实施操作
教师自我评价
&&&& 4.评价模式简介
&&&&&&& CIPP模式简介
(三)关于学生的学习评价
&&&& 1.基本概念
&&&&&&& 问题的提出
什么叫数学学习过程评价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类型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方法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呈现方式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几点注意
&&&& 2.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内容
&&&&&&& 数学学习过程评价的方法
&&&& 3.书面测评与考试命题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案例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如何体现和落实三维目标?
1.关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案例)
2.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案例)
3.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案例)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如何设计探究活动?
&&&& 1.课堂探究
&&&& 2.课外探究
(三)高中数学新课程如何设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四)高中数学新课程如何设计数学实践活动?
1.数学实习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2.数学建模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四、给教师的几点建议
(一)对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建议
1.发挥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
――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2.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
&&& ――变“传话”为“对话”
3.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沟通
&&& ――从“书中学”到“做中学”
4.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
&&& ――变“教书”为“铸魂”
5.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
&&& ――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二)对个人专业成长的建议
1.教师应不断学习,超越自我;
2.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和教学交流;
3.注重课题研究及教学反思;
4.改变评价理念,开展新课程形式下的教学评价活动;
5.加强与改革集体备课,推动教研组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操作要给学生合理的空间
案例分析:
“倍”的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手里都有个▲和个■,请你摆一摆,要求是:■的个数是▲的倍。看看谁摆得对,而且方法多,速度又快!
生:独立地进行操作
师:谁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摆的?
生:我摆▲个,■摆了个。
师:为什么?
生:把个▲看作份,■要摆份,就要摆个。
生:我把个▲看作份,■摆了份,有个。
生:▲我摆了个,■摆了个,■的个数也是▲的倍。
生:…………
师:想一想,一共可以摆出多少种?
师:还能摆吗?
生:卡片不够了。
师:如果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和■,你们还会摆出“■的个数是▲的倍”吗?
生:能。▲个,■个。
生:▲个,■个。
生:…………
师:还有多少种可以摆?
生:许多种。
生:无数种。
生:…………
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把每个小朋友的个▲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摆。要求把这个▲摆成排,要全部用完。还要求其中一排三角形的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看看哪一桌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摆得对又快,方法又多!
生:合作操作
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交流,发散,归纳,……
评析本案例中的学生操作活动安排,既有明确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层次和开放性,为不同学生的数学思考留有合理的空间。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的个数是▲的倍”和“一排个数是另一排的倍数”这两个“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充分地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分析、交流,进而概括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这两个环节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既有独立的要求,又有同桌合作的安排;既有基本的操作思维要求,如:摆出其中的一种,又有发展性的操作思维要求,如:摆出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特别是“个▲是个▲的倍,个▲是个▲的倍”这样比较特殊的倍数关系。操作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了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而且,从面向全体出发,也才有可能为有特殊才能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操作探索活动的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用兴趣做支点,为孩子开拓奥数的蓝天
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 余应会
200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又站到了六年级奥数兴趣班的讲台上,当时情景把我惊呆了,上课时大部分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但又不敢当着全班的面讲出来,而有几个胆子大的同学,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不假思索地坐在自己座位上大声吼出答案,显然这个班基础很不扎实,学习习惯又不好,学习纪律差,但我既然接受了学校的安排,我将克服一切困难,带好这个班。于是我暗下决心,从培养兴趣入手,大胆创新教法。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培养兴趣,让孩子开心学奥数。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选用不同的感官刺激物,采取变化多样的教学手段,注意实际操作,对激发学生兴趣将起较大作用。一旦孩子们培养起了爱学奥数兴趣,就更容易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精讲之外,还要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际演示。
假如在讲“空瓶换汽水”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题“商店规定可以用4个空瓶换回1瓶汽水,妈妈买了24瓶汽水,按商店的规定最多可以喝到几瓶汽水?”我先让一部分学生备上些汽水当售货员卖汽水,然后让另一部分学生当妈妈去买换汽水。学生们发现先买24瓶汽水喝完后,再用6个空瓶换一瓶汽水,这样就浪费两个空瓶,只喝到24+6+1=31(瓶)汽水。学生们又发现先买3瓶,向别人借一个空瓶,这样买3瓶可以喝到4瓶,喝完后再把1个空瓶还给别人。这样可以得到每买3瓶可以喝到4瓶,共喝到24÷3×4=32(瓶),这样没有浪费瓶子,而且又多喝了一瓶汽水。通过这种孩子身边的又是自已喜欢事情,在课堂上造成生动、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去唤起学生的共鸣,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第二步:精心设计,让孩子觉得轻松。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目的之一,但如果培养能力却是需要花大工夫探讨的课题。从教法上来看,在课堂上老师总怕学生听不懂,总想把所教的概念讲深讲透,把课堂时间都讲完了,其结果是学生背得出定义,但解不了题。解题与概念脱离关系,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总感到是一种沉重的压力,这种教法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造成不少学生怕学奥数的心理。而我很注意熟悉教材,能驾驶教材,使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能放得开又收得拢,教与学处于情意交流的最佳状态。我上课时常用一种有趣的方法讲完题时,我还会说:“还有谁能想出别的办法吗?”学生们一般热情都较高,都想露一手,看谁讲得最好,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大显身手,很快完成一道题多解的题。这时我会用恰当的语言鼓励他们,如:“你非常聪明,大家都喜欢你!”“你的表现很出色,我很欣赏你!”或“你真了不起,我很佩服你!”或“你永远是最出色的学生,我想信你!”如果他答错了,我会说:“再给一次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啊!”就是用一些发展性的课堂评价用语去鼓励他们,不断培养学生兴趣,那就一定能达到教学目的。
在“练习化教学”中,注意吃透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精心编排每一套练习题。在课堂上宜用具有“迷惑性”的选择题,设有“问题境界”的改错题和填空题。不搞“题海”,应有层次性和代表性。我自学总结归纳出八套奥数书的异同点,还制定出每一章节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检验练习的程度。学生练习过后,我会每题批改,即时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和进步的学生,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性和积极性,做完每一题或每次练习后,应有一个反思过程,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学生学得实在,奥数题也就不会有难与不难之分。而只有熟与不熟之别,多做多练,有了能力,获得成功,学习奥数就感到它的趣味。
第三步:真挚帮助,让孩子奋力学好奥数
从以前循规蹈矩转向很强调自我意识和个性发展,在思维方式上,从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这些变化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又不迁就他们的缺点,要有合理的信任、鼓励,而不是动辄指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是真挚帮助,这会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改正缺点。
我们当老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把他们视为得意门生,钟爱无比,但对优秀学生宠不得,应该扬仰得当,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否则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使起走向反面。彭冠龙同学成绩较好,但上课爱插嘴,狂妄自大,目无他人,对这类学生直接批评,会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我就和班主任配合好,多找他谈心。紧紧抓住他的优点大力表扬,作业书写有一点小进步就及时鼓励,同时有意识把他放到学习态度端正的同学中去对比,暴露他的知识漏洞。对比中指出他的差距在于不虚心、不踏实,后来他已经意识到了,老实了许多,在今年4月份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对于成绩差的学生上课时多提问、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当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以及生理等方面产生困惑、困难以至苦闷时,需要我象朋友一样帮助和理解他们,使学生情感上受到安慰,理智上得到调整,自尊心获得补偿,因此我逐渐成为他们可信赖的朋友。黄浩川同学奥数成绩较差,但上课特别爱举手应答,甚至有时候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起,而让他回答问题,又总是不会。面对这种情况,我并不是批评一顿完事,而是私下找他聊天,询问原因。他回答:“同学们总笑我学不了奥数,说我傻,老师提问时我总是举手,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不笨”。当时我想:“已经六年级了,还有这么幼稚的学生。”但我没有指责他的幼稚想法,沉思良久,和浩川同学郑重约定:“以后老师再提问时,如果真会回答,你举左手;如果不会,就举右手。”我心中有底,他再没遇上站起来又回答不出来的难堪场面了。同时,我抓住了举左手的机会点他回答问题,并抓住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大力表扬,后来他非常喜欢奥数,终于把一个以前在全级奥数竞赛仅考5分的学生转化成了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二等奖的优秀学生!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一方面积极培养兴趣和大力鼓励,一方面真挚帮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奥数教学中,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四年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5所辅导五年级学生参加广东省“育苗杯”竞赛中有45人参赛就有43人获奖,25人一等奖(其中11人满分,全区32人满分)15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获奖率居全区第一。2006年35名学生参加全国小学竞赛,有31人获奖,获奖率居本区学校首位。其中本区2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我班就占了9名,还有一名满分。4月22日这些学生在全国“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上又再创佳绩,霞山区共9名一等奖,我班占了5名,获奖总人数也是全区最多。2007年我教的35名学生参加奥林匹克竞赛,有31人获奖,获奖人数居全区第一,其中满分就有两人,占全区满分人数的二分之一,荣获一等奖的学生13人,获得一等奖人数在全区遥遥领先。4月21日这些学生在全国“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上又再创佳绩。36名学生参赛,35人获奖,获奖率居全区第一。5月,我根据自己奥数教学的特点,写了论文《关于奥数教育的几点思考》,在第四届全国小学数学观模研讨会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
2006年、2007年所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所教班学生参加全区统考平均分高出年级平均分9分多,均是全年级第一。我辅导的奥数班学生,2006年有黄译萱、沈颖异,2007年袁小霞考上华南师范大学附中奥林匹克学校。
2008年,我担任的四年级奥数班有34人获奖,其中全区14人一等奖,我班占了5名;我担任的五年级奥数班有28人获奖,其中全区16人一等奖,我班占了10名,而且全区前六名都是我班学生。所教学的四、五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人数,获奖总人数和获奖率均为全区第一。08年5月我班50人参加广东省“育苗杯”数学竞赛,有48人获奖。
《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教学随想
湛江市第二十一小学&& 侯雯瑜
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读写,和100以内数的顺序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是抓住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以及能正确的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通过学习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比较、思维和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第二是新授知识,第三是巩固新知!在旧知复习这里,我以一种比赛的形式开展,提高他们的兴趣。但是由于设计的问题太难了,而且在处理学生说错的地方上处理不大恰当,导致第一环节的教学耗的时间比较多,最佳的时间应该是不超出2分钟,其实我发现在复习和比赛过程中,所出的题目应该是既能复习到上一节课所讲的,又不能太难,一开始设计的太难会减少部分学生特别是中下生的兴趣,所以从这一环节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在教学过程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设计好这一环节呢?!必须要做到:符合学生的年龄段的兴趣爱好,而且要达到效果的同时,照顾到中下生的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第二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用一个童话故事,拟人的手法告诉学生“我们精彩的比赛把花朵逗得开花,你知道那种花开得多吗?好,一起来看!”来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得比较自然,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又分为好几个小的知识点来教学:
1)旧知回忆,以及应用;2)新知讲授,让学生动手操作。首先我让学生观看红花和蓝花所开的朵数,在这里我还着重的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从数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一竖为10朵,有两竖就是2个十,2个十是20然后再加上剩下的朵数,就可以知道红花和蓝花分别有多少!接着由小蜜蜂想去开得最多花的地方踩蜜,谁来帮帮它!“来引出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接着由“如果我们没有图,又除去刚才所说的那几种方法,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呢?”来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先让学生同桌互相合作,一人负责拨左边的数,另外一个人负责拨右边的数,然后同桌互相观察自己所拨的数,找出异同点,然后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这里每一步骤都要说清楚。
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巩固所学的内容,在这里我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是传统的练习方法,让学生看,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并从练习中任意抽取两道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看着来说原因,从而得到了复习刚刚所学的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第二个练习是针对第一个练习所出的,如果刚刚的练习是传统模式,那第二个练习就是一种创新,我改变了惯有的练习题型,大胆的尝试了以一种游戏的形式来巩固新知,主要是采用“狼来了”的游戏,这游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所在。学生在愉快的游戏当中既得到了知识的巩固,又培养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事半功倍!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每个环节之间过渡自然,一环紧扣一环,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在学习当中培养了学习兴趣,而且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让学生学到知识!
&&&&&&&&&&&&&&&&&&&&&&&&
湛江市第二十一小学&
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
三、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X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XXX,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如何为开放式教学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处理好开放式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这些都是开放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教师在钻研新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将有较大的帮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用错误点燃思维之火
湛江市第九小学&
篮球场上,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也不是所有没有投中的球都是坏球。我觉得老师看待学生的学习也该如此。错误既然造成了,师生的注意力往往都被错误吸引着,不如将错就错,用错误聚焦新知,把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
课例如下:
“同学们,你们知道分数的加减法吗?”
生1:+=1&&&&
生2:+=1&&&&&
“你们会计算+吗?”我抛出异分数加法,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生1:+==&&&&&&&&&&&&
生3:+=0.25+0.4=0.65&&&&
“请就上述四种方法进行点评”学生讨论十分热烈。
生1:和的分数单位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关注转移到+==&
生2:要把和这两个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了。
师:第二种与第四种方法,你在计算中会选择哪种?
生:第二种
师:第一位同学能服气吗?怎么办?
当一幅图画到黑板上,伴着课件显示,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真的明白了。
师:在+==&中有没有我们可学习的地方?
生:有,=是对的。这位同学懂得结果要用最简分数表示。
这时第一位同学红着脸笑了,第四位同学也马上在后面接着写下=。
错误可以说明学生实实在在地在学习,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精彩便从错误开始。教师用一颗细腻的心,奇异的洞察力,让教育的光芒照亮学生的生命,让生命的灵性摇曳多姿。
用意料之外的插曲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
――《认识角》一课教学随笔
湛江市第十八小学&& 陈康沛
随着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日益凸现,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动态生成信息。作为听课者,我尤其希望看到并学习授课老师如何巧妙地把那些非预设性资源转变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资源。这些叫人惊喜的插曲,总在我脑海回荡,我不断反思自省,在教学中怎样捕捉瞬间,化“险”为“夷”,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我执教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认识角》一课,在画角这一教学环节中,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并让同学们评价。由于课本插图里的“角”多为锐角,因此当上台板演的孩子画出钝角时,有一个学生立即说:“老师,他画错了,这不是角。”当时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问了一句:“为什么?”他说:“因为角应该是这样子的。”由于语言的缺乏,他着急得边说边用手比划出了一个锐角,当时还有几个同学也赞同地点了点头。这一秒钟我愣了,毕竟那时对于课堂动态生成信息的处理欠缺经验,而且对于角的判断本来是安排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现在却提前出现了急需解决的状况。我知道他对于角的片面理解是受了图案的影响,没有深刻理解角的基本概念,被局限于形象表象当中。这时另外一些同学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不对不对,他说得不对。”课堂顿时闹起来了。如果当时我为了“整顿纪律”,为了课堂教学能按备课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直接否定那个孩子,那么我肯定会错失一个突破重点的机会。于是,我做出了下面的回应:“哦,看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开个小小辩论会,你们各抒已见,看谁能说服对方。”
孩子们的兴趣顿时被激将起来了,正方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角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符合这些特征,所以它是一个角。”
反方同学动摇了,他看看我,希望从我的表情里寻找到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蛛丝马迹。我笑笑说:“角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他点了点头,“那你能在这个图形中找到这些基本特征吗?”他果然找到了,最后还是他自己肯定地说了句:“这是一个角。”接着,我适时把“判断角”这一环节提前进行,达到了更让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片断的出现,不但没有“扰乱”我的课堂教学秩序,反而为本来略显老套的教学环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让人回味。
课后我感觉:一节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往往是老师善于发掘捕捉亮点,让课堂的小插曲谱写成精彩环节的结果。那么我将在哪些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这种效果呢?我想,首先应该从备课入手,精心预设,对每一个“意外”都有所准备,尽量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当然,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孩子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往往让我们料想不及。那么在互动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注意聆听,听清楚听明白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是学生的错误见解还是解惑需要,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且教师处理这些意外生成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像刚才如果我一开始就断然否定了他的疑惑,那么他以后将怯于表达,还会扼杀其学习兴趣。而课堂中辩论的过程,其实也是给他一个思考辩解的过程,让他学会结合别人的意见,自己反省,继而说服自己。
最后,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应变的技巧、调控的能力、丰富的语言,就算再有利的预设与非预设性资源摆在面前,也无法展现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反思随笔
湛江市第十二小学
九年以来,每年学校都在进行大规模课改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在这运用过程当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体验。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探讨。
一、教师要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我们学校年轻教师在上校内公开的观摩课,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下册(北师版)第四章《有趣的图形》这一章。导入新课时,大屏幕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图形。先让全班同学看一看投影的图形,并认一认投影上的是什么图形;再指名学生回答,说出这些是什么图形。但在认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理解错误,把正方形看成正方体,把长方体看成长方形等这种类似情况屡见……这就是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这就是学生错误的理解。授课老师不能因为他们说错了只是指正,而忽略给学生找出理解错误的误区。但是年轻授课教师并没能及时认识这一点,从这些方面可看出授课教师对教材目标不明确,课文内容不熟悉,认识教材不透彻。比如:学生的课桌面就是平面图,不是立体图。可是授课的老师在投影里也没有重点引导,要求学生不能把立体图形认成平面图形,它们是有区别――各有不同的特点,应该给学生说时要说透,这一点做得不好,这就是对教材不够理解。又如:圆柱是会滚动的,还有上下两个面是圆。这样,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了圆柱有什么特点。同桌先讨论,然后,让个别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小结。
二、如何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一年级学生,它的想象力是必须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的。因此,授课老师应该注意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常见的有哪些物体类似投影上的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先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再让个别举手学生站起来说,再小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多类型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在课本完成,老师逐个巡视并辅导,然后把学生容易做错的进行分析小结。在大屏幕出示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从而把新知识巩固。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反思的是:一节好的公开课最主要是老师熟悉和备透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法,充分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从生活中搜索更多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不会枯燥无味,而且还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郑洁萍&&
继续教育编号:4)
愿化春雨将绿浇
湛江市第十一小学 李向萍
本人在这三尺讲台上已渡过十八个春秋,却从未静心细想自己的教学历程。原只想凭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雷锋精神,再加上每年所教班级的优异成绩,自己就已经是一位很不错的数学教师。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这一刻我才发现自己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存在那么多的不足和失误。回想很多时候自己都积极地参加各项听课、学习活动,但在学完之后,更多的只是在这些活动中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动,教学实践依然故我。也难怪自己至今充其量还是一名“教书匠”。我想空洞的话大可不必说,一切还是踏踏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但愿自己DD化作春雨润万物,浇得百花齐绽放。若乎如此,忙亦快乐着。
一、化春雨DD以“思考DD实践”促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我们除了要不断更新观念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堂实践。教育的生命在课堂,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寻找教师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捷径。我认为今后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到“多思考、重实践、再思考”。
1、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目标的拟订必须与实施做到和谐统一。然而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马马虎虎地浏览一下教材,然后大概地拟订一下三维目标就开始备课。在拟订目标时从没有深入备教材、备学生。另外在备课的过程中也没有紧扣目标来设计,有时甚至目标与学生实际、与教学实践脱节,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因此,今后在备课前应仔细分析教材及学生实际,拟订目标时要注意做到“三求”,即求实、求精、求新。必须在求实、求精的基础上才求新。否则一味求新,却达不到扎实、精炼的效果,那也不过是在“做秀”。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组织、驾驭可以看出一位老师的教学功底。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活用教材,拓展资源。
  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多加入一些学生喜欢的学习资源,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我引入了神舟六号飞船在飞行过程中成功地实现由椭圆轨道变成近圆形轨道的画面,从而揭示课题。在学完新课后,我回归生活,引向课外。我利用屏幕显示图画并配上解说: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还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一滴水滴到平坦的地面上,会很自然形成一个近似的圆形;老鼠在打洞时,会很自然把洞口做成近似的圆形;三、四岁的小孩在纸上画画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在纸上画出一个个圆圈……,科学家们因此把圆称为“非智慧图形”,而把三角形之类的图形称为“智慧图形”。如果在深山老林里,在地面发现一个圆形,这不足为怪。因为圆是“非智慧图形”,那很有可能是动物的杰作。但如果发现了一个等边三角形,则说明有人在这里呆过,因为只有人这样的高等动物才能创造出这样的“智慧图形”。学生看这段录像时,是那样全神贯注,眼睛舍不得眨一下,下课后,同学们还在叽叽喳喳地议论纷纷。可见活用教材,大胆拓展资源的重要性。
(2)充分挖掘,灵活驾驭。
  我个人认为“充分挖掘,灵活驾驭”的重点应放在知识的生成以及练习的设计上。只有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特征,才能促使知识有效生成。三年前,我所上的《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就是凭着深入挖掘教材,灵活驾驭教材而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确,要把一节课的知识教扎实不难,难的是如何创新,如何打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做好铺垫。我现在离这一点还很遥远,只要平时多积累,多实践,相信总会有所收获。
3、教学方法
曾记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看到一段关于预设生成和相机生成相比较的表述。大概意思是说优秀教师能从宏观上把握整堂课,他们往往能根据课堂实际进行临时调控,教师随时与学生的反馈互动,这样才会有生成的精彩。而有的教师上课前把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好,不敢越雷池半步。当学生的回答偏离老师的教案时,教师就会竭尽所能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以此来演完自己预设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何来精彩可言?充其量不过在表演罢了!这是一段多么让我震惊的文字啊!原来我一直都站在自己的讲台上表演了这么多年!这一点我今后要特别注意。
二、将绿浇DD以提升DD发展促学生思维发展
提到幼苗,我就想到自己的学生。每年我所教的学生成绩不断进步,所教班级的成绩远远超越别的班。但从中我也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两极分化严重,除了优生,有个别差生极差。我想这一定程度上与我在课堂上善于引导优生而对中下生关注不够的教学有关。孔老夫子说“有教无类”。今后我要偏爱差生,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各自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发展。
思路一换天地宽。以前我看重的是结果,现在我发现原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要自己努力付出,在经历的过程中有所感悟,这样的人生也一样绚丽多彩。我只愿此身化作绵绵春雨,浇得春色满人间。
2008年6月26日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湛江市一小&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加强直观,创设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坡头区乾塘镇中心小学& 陈彩坚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探究知识的场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这个弊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力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下面根据我多年的课堂教学、课堂听课的心得体会谈点浅见。
一、营造和谐氛围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探索求知,就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做到随时随地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并经常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如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得第一”等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用微笑、点头予以帮助;当学生获得成功时,用激励、赞赏语言鼓励他们。此外,我还走下讲台,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或参与小组的讨论。这种民主、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愉悦的思想感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二、创设趣味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击中学生的思维燃点,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而且还能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孙悟空分西瓜。孙悟空说:“我把西瓜的分给八戒,分给沙师弟……”孙悟空还没说完,猪八戒就大声嚷叫起来:“沙师弟分得比我多,这样分不公平。”接着老师提问:“你们来评评理,孙悟空这样分公平吗?”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八戒分得的份数少,所以这样分不公平。”有的说:“他们分得同样多,所以这样分公平。”……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说:“和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应该怎样比较呢?学完这节课后,你们就知道了。”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可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
三、鼓励质疑发问
学贵知疑,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如教完第二册数学《乘车》一课后,我设计一道习题:羊有27只,兔比头号多8只,鹅有18只。请你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理解题意后,教师说:“我要请几个同学根据题目提出几个问题考考大家,谁提的问题又多双对,谁就是我们班的提问专家。”同学们思考片刻,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兔有多少只?
2、羊比鹅多多少只?
3、鹅比羊少多少只?
4、兔和羊一共有多少只?
5、三种动物一共有多少只?
然后教师让学生动脑筋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由学生提问题考大家的形式进行质疑,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导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的氛围中,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从而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教师把全体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发给每小组一张写有直径、周长、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的空白记录表,让每组学生准备硬币,圆盘和长度量具。上课时,老师提出具体操作要求,然后让每组学生分工动手量直径,测周长,作记录,再分别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并填上实验记录表。让组长上报操作实验的结果,教师板书。学生通过实验、计算、观察、分析,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在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动”了起来,没有“旁观者”,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
五、启发求异创新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不受思维定势等心理因素干扰,发挥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全方位、多角度地主动探究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很有作用的。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习题: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6,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教师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用上具体量。解1:3600÷(3600×1/6÷4)-4;解2:(3600-3600×1/6)÷(3600×1/6÷4);解3:4×[(3600-3600×1/6)÷(3600×1/6)]。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系统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具,将全程看作单位“1”,解4:1÷(1/6÷4)-4;解5:(1-1/6)÷(1/6÷4);解6:4×(1÷1/6-1),此时,同学们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解7:4÷1/6-4;解8:4×(1÷1/6)-4;解9:4×(6-1)。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激励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也有助于改变“喂养式”的教学模式。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设探究情境化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